最新团圆团圆读后感

05-22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吧!作文是极具开放性的文字表达,经常写作,练习文笔,阅读书籍都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我们可以看哪些比较优秀的作文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最新团圆团圆读后感,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团圆团圆读后感 篇1

尽管彭浩翔一直都是以鬼马着称,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时不时地回归一下,玩点叛逆自己的小活,比如当年的《伊丽莎白》,又比如现在的《人间小团圆》。当然,不同于《伊丽莎白》男人四十回首曾经的荒唐岁月,《人间小团圆》更进一步,已经开始更加理智,更加宽容、豁达地看待人生,恰如片头曾志伟说出的那一句台词。

吸气,忍住吸气,忍住这就是彭浩翔想要表达的人间!

从故事主题和表现形式来看,《人间小团圆》很像当年杨德昌的《一一》,说的都是一个大家族里不同的人,在不同年龄段所遭遇的种种糟心破事儿,看似已经无法转圜,却终究还是经由一些莫名其妙的小事件,突然地归于平淡。中国式充满禅意的人生观基于生活本身,却又超然物外地缓缓释出,不到这个年纪,确实不太容易理解其中况味。

当然,彭浩翔肯定不是杨德昌,他个人的恶趣味,即便是在如此沉静的故事里,还是忍不住要露那么一下头,比如那只突然搁浅在香港海滩上的鲸鱼,比如纸扎的出租车,比如回归大海之前还不忘破坏一下香港地的小青。所以,即便是你还不太能理解其中人生的况味,也还没到能够很好体会那些,中年饮食男女,或肮脏,或无奈的偷欢琐事,但是至少剧情桥段够新奇,够贱,够好玩,只看这些,也足够值回票价了。

比如那个颇有点处女座龟毛性格的补习天王,尽管深爱自己的女儿小猪,却还是忍不住每天抱怨女儿长得太丑,以后日子会过得很艰难;又比如明明是很神圣地在帮人做法事超度亡灵,却因为临时牌友来电话,仓促收工,惹来客户白眼的法师达叔。对了,最近一段时间,传统的超度、破地狱,白事过程在港产片中有很大篇幅的表现,相比国内唯物主义的净化银屏,确实多出很多生活的趣味性来。

怎样都好,最终,人间还是小团圆了,尽管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其他的事情来烦扰他们,但是偷得片刻团圆也好,不是吗?

从影像方面,彭浩翔这次走得很远,细碎的跳剪,大量对片中人物状态的空镜刻画,以及刻意为之,局部失焦的镜头,各种诡异的取镜角度,确实可能会令人在乍一看时有些不习惯。但是只要进入了剧情,这些部分反倒会成为理解剧情的助力,尤其是更能体会到那种游离与接近之间的莫名趣味。

金培达上次凭借《伊丽莎白》获得柏林银熊奖,这次再度与彭导合作,同样奉献出最高级别的配乐作品。自始至终贯穿全片的弦乐衬底,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剧中人物的情绪。而几首借用的老港产流行乐,又有浓浓的怀旧情调,更加符合本片港版名称《香港仔》的意境。

此外,一帮演员们也都贡献出他们各自从影以来堪称最好的演技,尤其是古天乐和梁咏琪,尤其令人刮目相看。相信在来年的金像奖上,本片应该在演技项目上获得不少提名,乃至最终获奖。且拭目以待吧!

最后,尽管有抄袭、致敬的嫌疑,但是我还是想用这样一句话来结束对《人间小团圆》的推荐。

人生,不过就是一呼一吸,团圆,也大抵如此!

团圆团圆读后感 篇2

以前时代的事情,渐化作一卷电影胶片,桥段;一张老照片,黑白;一段别人看的故事,不明。渐渐落了微尘,泛了昏黄。皆那么无言,却是仅有的痕迹,让这世界记得。张爱玲便是这样,她生前写了太多经典,而我今天要说的,却是她逝后才面世的作品,《小团圆》。

那是张爱玲最为神秘的作品,她一度欲销毁。《小团圆》是篇近似于自传体的小说。张爱玲的魅力在于,文字到她的笔下,才真正有了生命,直钻进你心里去。她的言辞无比精致,一贯嘲讽的细腻工笔。我是“张迷”,迷恋她的文字,迷恋阅读她文字时的感觉。她的文字仿若附着魔力,有让人爱上她写的故事,她这个人的欲望。她写文字像蜘蛛编织它的网,让人渐渐坠进去,陷下去不上来也宁愿。十里洋场,她穿着另类时髦,古装短袄旗袍,上海滩,她是最浓郁的一道沉香。胡兰成,只能说他毁了张爱玲这个人,却成就了“张爱玲”这个名字,这个作家。尽管张爱玲的一生过得悲凉而忧伤,可我想,她的心是充实的,毕竟,她来过了,有太多东西能够证明她来过已足够。她,空白地来到这世上,空白地离开这世上,却填补了世上的空白。

在09年的4月《小团圆》才渐渐浮现在我们面前,让人有点儿神秘有点儿兴奋,《小团圆》的女主角——九莉,她是张爱玲本身的写照,九莉具备特殊的文采,因此吸引了之雍,一如张爱玲因文章吸引了胡兰成一样,正如他们的初相遇呵。盛九莉和邵之雍的故事原是她张爱玲自己和胡兰成的故事,但读起来,却不像看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经历那般强烈和忧怨,张爱玲的叙述给我感觉有些淡,是无奈后的释然?还是彻底的心灰意冷?她像写别人的故事给自己看一般,有了几分洒脱。张爱玲这样说《小团圆》:“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那么,幻灭后,有的是什么东西呢?是很长的回忆和自己曾来过的证明,以及,拥有的停留。毕竟,很多事情并不是只有圆满和存在才是有价值的,纵算完全幻灭,亦是存在的结果和证明,因为,如果没有存在过,连幻灭都没有。存在的'痕迹是要留给这个世界上自己爱过的人,和爱过自己的人。

《小团圆》中,九莉本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可是赶上太平洋战争的她被迫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香港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什么都没有了!其实,这便是张爱玲本身的经历。对于这件事,她却只轻轻地说:“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也许我们都无法体味这种苦楚的滋味,当我们有那么一天,努力了太多太多,却得了无果的结局。一定不会像张爱玲那么轻描淡写和释然,也许我们会绝望会疯狂,可张爱玲不会。她选择了并懂得接受。同为学生的我,倘若遇上这样的事,会万念俱灰的罢。我想,经过酸雨的洗礼之后,花木存活下来的尽管很少,但毕竟是有的,张爱玲便是这样,她的傲慢撑起她自己,经过不复柔和的历练。让我一下懂得,曾努力过的东西覆灭,一味想复原是无用的,我们记得,曾经那么努力地努力过就好。我们就算没有结果,但是有比别人多付出的过程,就不一定不值得,那些来过、做过的证明,是我们最美的回忆。

就正如一炉沉香,燃灭之后,冷却掉了,却还留下沉香屑,更值得的是,还会有一道道沉香的余香,弥散着,余香,犹在……

那是95年的9月,8号那天,张爱玲永远地离开了,她离开得安静而不为人知,75个年岁,张爱玲就这样走过。她也一如那一炉沉香,她也本就是由沉香开始的,她的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炉香》让人们知道了张爱玲,如今她燃灭后冷却,依旧留下沉香屑和余香,亦无憾了。因为,她留下了那么多文字,纪念她的爱情,证明她的存在,而且,还让太多人读到了她含有魅力的文字。她来过,她分享了。那一道沉香的余香,绵亘长存——她的经历,她和胡兰成之间,有太多故事和记忆,值得记得,却又最好忘掉,因为他们之间的回忆是苦楚的。

就用徐志摩《偶然》里的句子结束罢“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沉香冷却,余香犹在……

团圆团圆读后感 篇3

在书友的建议下,我们重读了张爱玲的《小团圆》。

作为一名70后,对张爱玲的作品是相当熟悉的。我有许多朋友都是张迷,我也曾带着《张爱玲作品集》去“有书”共读会作交流,还是20多年前一位朋友送给我的,扉页上贴满了剪报,都是关于张爱玲的介绍。

但是,我不喜欢张爱玲,感觉她太孤傲、清高,那种冰冷的感觉甚至渗透到她的作品里。

她的文字总是充满了嘲弄、讥讽,总是放大人的缺点、弱点,甚至连爱情都写得惨惨淡淡。《倾城之恋》中白流苏最终与范柳原走到了一起,但看似圆满的结局却透着悲凉。

所以,虽然《小团圆》一书列入“有书”共读书单,但也没有引起我读这本书的兴趣。

当然,既然要参加共读会,我还是会把这本书读完的,因为这是对同城共读会最起码的尊重。

没想到,《小团圆》一书我看得比较轻松,可能是因为之前在“有书”平台听了拆书包,加之对张爱玲的故事多少是有些耳闻的,所以小说里的人物、事件比较容易对上号。

虽然很多人说要把《小团圆》当小说看,不要当成张爱玲的自传,可它分明就是自传嘛,我最想了解的部分,还是她与胡兰成相爱的细节。

初读的时候,感觉张爱玲还是那个冷若冰霜的张爱玲,还是那样旁若无人的,想到哪写到哪,任意切换时空,人物出场毫无铺垫,完全不考虑读者的感受,可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感觉张氏那种尖酸的锋芒似乎有些收敛,在看似平淡的描写中,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后来查阅资料,果然是如此,张爱玲晚期作品风格确实有所改变。当然,我在其中还是没有找到她与胡兰成爱得死去活来的部分,感觉她的爱情还是那样现实与理智。

读罢《小团圆》,我对张爱玲的孤冷有了些理解。

从小就没有父母关爱,她的心里感觉到的、眼里看到的都是冷冷的事物。

听到母亲指责她“你简直就是一个害人精”,这是多么大的伤害,于是这些冷就融入了她的文字之中。

所以在遇到一个关心她、欣赏她的胡兰成时,瞬间就投入进去了,这应该是原生家庭对孩子产生影响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吧。

对她的理解,不仅是因为知道她经过了缺爱的童年,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也长大了。

其实张爱玲笔下所写的是真实的人生,只是当时的我不相信,也不愿去面对而已。

细细想来,二十几年前的我对生活充满幻想、对未来抱着过份的希望,情愿沉浸在“王子与公主过上幸福生活”的童话故事里憧憬爱情,喜欢揣摩《傲慢与偏见》中达西与伊丽莎白被丘比特之箭射中的细节,却不能理解白流苏的困境,更不能接受张爱玲“深爱只是为了谋生”这种冷酷的婚恋观。

张爱玲晚期写作风格的改变、我阅读体会的变化,都证明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心境、心态将悄然发生变化,渐渐学会宽容、理性,这就是岁月在不知不觉中留下的印记吧。

团圆团圆读后感 篇4

今天我读了《团圆》这本书,它讲了一个小女孩名叫毛毛,她的爸爸常年在外工作,每年只回来一次,那就是过年。过年是她们家最幸福的时刻,爸爸带毛毛包了汤圆,还在其中一个汤圆里包了一枚好运硬币,说谁吃到有硬币的汤圆就有好运。结果毛毛吃到了这枚好运硬币,她非常珍惜,睡觉都把好运硬币紧紧拽在手里。过了两天,爸爸要走了,毛毛把这枚好运硬币给了爸爸,希望能给爸爸带来好运。在小女孩的心里爸爸和硬币一样重要,她愿意把好运分享给自己的爸爸。

如果在我幼儿时期看这本书我会真的相信小女孩运气好才得到了好运硬币。而现在的我去看这本书的时候处处看到了无私的父爱,作文知道是爸爸故意让小女孩吃到这颗有好运硬币的汤圆。这是一枚有温度的硬币,也是传送温柔爱意的小天使。这又让我想起我的爸爸也是这么无私的爱着我!

我的爸爸是这个世界上最有趣的圣诞老人,这位“圣诞老人”给我写过歪歪扭扭的中文信件,让我跟着他的一步步提示找到了礼物,这位“圣诞老人”还给我回过信,当时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幸运的孩子!几年后我知道了世界上根本没有圣诞老人,爸爸温柔地告诉我:“爸爸妈妈是帮助圣诞老人传递爱的志愿者。你愿意做爱的传递者吗?”我边哭边点头,原来是爸爸一直让我坚信童话的美好!于是这几年我和爸爸一起努力做爱的传递者,让我的妹妹坚信童话的美好!

和小女孩一样,我也是幸运的小孩,因为我们的爸爸都在努力守护这份幸运!

团圆团圆读后感 篇5

那些温暖的旧时光——余丽琼《团圆》读后感1000字:

《团圆》是一本写给孩子的绘本,当我读给孩子听时,读到结尾,眼泪早已湿了视线。

一本好书,本就是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人读的,不同年龄不同环境的人都可以读,都能读出属于自己的故事。《团圆》就属于这一类,它讲述了一个常年在外打工的父亲过年回家和家人团圆后又分离的故事。短短的几页,包含的内容却很多,有爸爸拉着红皮箱回家过年,给妈妈和我带礼物的欢乐,也有爸爸补窗户缝、贴春联、换灯泡的忙碌,更有爸爸带我在屋顶看龙灯的热闹喜悦、我们一家包硬币汤圆的感动温馨……这些平凡的生活民俗场景,配着明暗交替的绘画,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

读完《团圆》,小时候那些温暖的时光一下子就涌到了眼前。

我的爸爸是一名司机,每天晚上要工作到很晚才能回家。可印象中,不管多晚,妈妈做好饭都会坚持等爸爸回来一起吃。她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等你们爸爸回来咱再吃饭。说完就忙着扫地、洗衣服、纳鞋垫、织毛衣……我和弟弟妹妹就开始等爸爸回家。怎么等呢?我们仨是像三只小夜猫一样,竖着耳朵听,听大街上车的声音,判断那声音是否是爸爸车的声音。爸爸开的小货车总是“咚咚咚嘟——”,声音响亮厚重偶有间歇。

我们的对话常常是这样的:弟弟妹妹:是爸爸,爸爸的车,爸爸回来了!我:不是,这不是爸爸的车,是吧?妈妈!

果真,小货车嘟嘟嘟的声音越来越近,驶过我家门前,终于走远了……我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注意和倾听。我、弟弟、妹妹:是爸爸的车,爸爸回来了,妈妈!妈妈微笑着,转身去厨房盛饭。我们仨便飞快地跑向院子,打开大门,向着同一个方向,在门口的暮色里翘首张望。

小货车在门口停下了,爸爸从小货车里走出来。“爸爸,爸爸,爸爸!”我们仨变成了三只小鸟,奔到爸爸怀里。爸爸牵着我们仨,笑着走进屋里。饭桌上,妈妈早已盛好饭菜,摆好桌椅,碗碟里冒出的热气,有浓浓的饭菜香,氤氲了整个屋子。

回忆涌来,又一次湿了眼眶。那些美好的时光啊,似一粒粒珍珠,回想起来,就能让过去和现在的日子闪闪发光。

《团圆》作者余丽琼说:“故事中赶回家团圆的‘爸爸’在用心一点点建立家园的完满,建立起女儿对他的重温和信赖。其实,他给孩子带来的何止是家的感觉和爱的抚慰,带来的还有投入的依恋……”

是啊,感谢余丽琼,感谢我的爸爸和妈妈。

团圆团圆读后感 篇6

国泰,《团圆》今天开始放映,10点是第一场,竟然有这样多的人来观看,实属意外,散场时听到人们的对话,似乎是组织来看的,这年头没有单位有这样的福利,肯定是政府机构了。

有个大大的惊喜是:全片沪语台词,似乎只有主演卢燕反而上海话说得不够纯正。其他演员都是一口流利的上海话,看得非常过瘾。

这是部拍摄以老年人为核心人物的电影。讲述国民党老兵(凌峰饰)晚年回到上海探望失散数十年的旧时恋人(卢燕饰),希望带她回台湾。他的到来非但没有惊喜,反而令妻子现在的家庭产生剧烈震荡。为子女辛苦了一辈子的卢燕,既希望在人生的最后几年感受为爱情而活,又放不下有着40年恩情的丈夫。几个子女也各有自己的想法。这个上海家庭,因为一个台湾客人对团圆的向往,变得气氛紧张。最终,凌峰还是孑然一身登上了返回台湾的船。

电影的很多场景都发生在狭小的空间内,尤其是在饭桌上的对话,通过这种含蓄的方式,传达角色内心的感情。情感世界贯穿于人的一生,情感并非年轻人独有,只不过老年人有了更多的牵绊和理智,还有儿女的不理解让很多老年人无法寻求内心渴望的爱情。

这部电影有喜剧成分,有笑点,可是,也有泪点,却不是悲剧,而是深深地无奈,尤其码头送别那场戏,广播里反复播报游船就要起航,请旅客登船,而卢燕一遍一遍地诉说着:也许我们今后再也见不着了,别人我不晓得,我的眼睛湿润了。

但,这就是事实,一个很残酷的事实,台湾老兵回来寻亲,这里有着事实婚姻,哪能说走就那么容易走的呢?令我最为感动的是现任丈夫的大度和理解,毫无怨言地同意,好人啊!

看完电影,我想到的是人性的探索,和对这俩个老戏骨的演技的赞美!演得非常好,值得一看!

团圆团圆读后感 篇7

看《小团圆》之前,对于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故事,仅仅通过众口相传以及胡的《今生今世》。当然,对张爱玲的生平的了解也只来源于《私语》《对照记》。《小团圆》尽管是小说,张爱玲也不愿意称之自传,可是我们还是一厢情愿的看到了想看到的所有细节。尤其是对母亲的复杂的依恋与疏离,对父亲的怀念和怨,对胡兰成的爱与恨。

最让我感动的是最后两页,谈到她已暮年,再看之雍的著作,不欣赏了一看见亦是好的就要笑。也说到身在异乡对祖国的伤感。然后说她做的一个梦,青山上红棕色的小木屋,映著碧蓝的天,阳光下满地树影摇晃著,有好几个小孩在松林中出没,都是她的。之雍出现了,微笑著把她往木屋里拉。非常可笑,她忽然羞涩起来,两个人的手臂拉成一条直线,就在这时候醒了。二十年前的影片,十年前的人。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每每读到,简直泣不成声。不管当年她和胡兰成是怎样开始,怎样结束,都是真心爱过的。多年以后,已经不爱这个人了,可是那份回忆,依然有美好的部分,让她念念不忘。在梦中想起来,都可以快乐很久。

团圆团圆读后感 篇8

儿子拿回来一本绘本,非要我当天晚上就给他讲,说徐老师有任务的,要写东西的,叫我打电话问老师,那么晚了,我没打扰老师。不过在睡觉前和儿子一起读了这本书两遍。

一拿到这个书,立刻感觉封面的画面很温馨,一家三口躺床上,宝宝躺中间,爸爸妈妈侧身朝向宝宝,问陈欣洋看了这幅画有什么感觉?“幸福的感觉”陈欣洋说,确实是幸福温馨的感觉。

一页页翻开,一页页讲给儿子听,一边讲一边脑子里就涌现出许多童年的回忆,书里的每一页都有我小时候的回忆,爸爸出远门回来小姑娘只是远远地望着爸爸的情景、过年贴着红红的对联、爸爸的勤劳能干为家遮风挡雨、过年拜年、好运硬币夹在了衣服里脱衣才掉出来、爸爸的再次离家而分别、妈妈为爸爸收拾行李时偷偷摸眼泪、以及爸爸紧紧地抱着小姑娘“我”的场景,一切的.一切都很熟悉,仿佛写的就是我小时候的故事。讲着讲着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陈欣洋不停地问:“妈妈,你怎么了?告诉我你为什么哭了?”,我平静了下自己告诉他“我想我爸爸了,这个故事很像我小时候,你外公在我小的时候也常出远门,秋天去春天回,过年都不回来的。”陈欣洋听了只是“哦”了一声,也许他还小,不能体会其中的情感。

团聚、分别、等待,日子就是这样过着的,爸爸在我小时候就是这样出远门赚钱,我初中开始就远离家乡读书,和爸爸之间总是聚少离多,现在更是一年都难得见一回。这个《团圆》的故事里让我再次感受到了爸爸的勤劳与坚强,他总是给与我极大的安全感,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个家庭的温馨和甜蜜。

说真的,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一些生活的细节都是用平实的语言叙述出来的,再加上很朴实、真实的画面,更显示出了其含蓄的魅力,尤其是那枚小小的好运硬币。

团圆团圆读后感 篇9

分隔多年的爱人,想要重新生活在一起。这本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里的人,都会有的愿望。可是当这两个爱人一个是上海的老奶奶,一个是台湾的老兵时,这个美好的愿望,就变得阻碍多多。而阻碍其成行的,并非什么邪恶势力、阶级矛盾、羡慕嫉妒恨,而是另外一份亲情。是历史,让亲情和爱情这两样事件最美好的事物产生了不可兼得的矛盾。于是我们说,历史是无情的。《团圆》的剧本正是准确地找到了切入点,切入了这种悲剧宿命式的历史伤痕,同时又细腻地通过角色的言行,表现了出来。这也许正是它能偷感动中外观众的原因。

看过《团圆》,才感到这个剧本其实写得很冒险,因为其对表演提出的要求非常高。片中的几个角色都是善良的人。善良人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愿去伤害别人。然而保护自己不被伤害又恰恰是人类最基本的本能。于是,片中几乎每个人的每一句话,都带有了表面意思和内心意思两个层面。表面意思上,每个人都不愿自己脱口而出的话伤害别人,而内心意思上,每个人也都希望对方能够听出自己潜台词中的为难,从而能够让自己一步,免去自己即将受到的伤害。表面意思要靠台词这样的声音信息传递出来,而内心意思则要靠表情和动作等视觉信息传递出来。演员要演出口中台词和脸上表情的不一致,才能准确诠释角色言不由衷的纠结。

值得我们高兴的,是我们华语圈还是有能够担得起如此重担的戏骨们。在我们不是很能听得懂上海话的情况下,也不会有人误会徐才根所饰演的角色的任何一刻的潜台词。也正是有这群戏骨给撑场子,导演王全安不仅放手大胆地执行了自己这个超级难演的剧本,而且还在镜头上大量采用了固定机位的长镜头。几个主演往往要在一个镜头内,说十几句甚至几十句台词,并且还在这大段的台词中间,演出情绪上的渐变。这种自然而然的情绪,传达的正是生活中的无奈与艰辛,不仅感人,更加动人。

最后,强烈建议所有正在从事表演工作,和有意将来从事表演工作的人,都仔细研究并学习《团圆》中的几个经典段落。因为只要你能哪怕分成好几个镜头去演好片中的一个长镜头,其所体现出的演技,便足以在华语影视圈里立足了。

团圆团圆读后感 篇10

这是一本很好的绘本,孩子自己读了一遍,我和儿子一起又读了一遍,读完总感觉眼眶湿湿得,好想流泪的感觉!生活总有悲欢离合!为了让妻子女儿的生活更美好!爸爸不得不远离妻儿,一年中只能春节才相聚,由于爸爸的长年不在,女儿甚至记不清楚爸爸的模样,感觉是那样的陌生!看着好心酸!

书中的爸爸带着女儿上到屋顶看女儿从未看到的世界,让孩子感觉到有爸爸的保护,女儿才能登高俯瞰世界,白鸽群飞,人龙共舞,让女儿看到的新年的最热闹的一幕。这在女儿心里父亲的角色是多么重要!爸爸在家女儿心中是多么温暖和幸福!

当爸爸要走了,看着书中的画面,爸爸在穿鞋子,妈妈背过身去擦拭眼泪,而小女孩这时倚在门口吮吸着棒棒粮,仿佛在静静地舐食着一份即将消失的甜蜜。当女儿把幸运硬币交给爸爸,什么玩具都不要,只要爸爸下次回来把这枚幸运币再包到饺子里,这里有小女孩的祝福,祝福爸爸下次平安归来。

母女二人目送了爸爸的远去,离他们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感人的一本书,感人的亲情故事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