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读后感6篇

05-24

大家或多或少都写过作文吧,写作是在不断的分解和提纯的过程,可以提升自身的概括能力。好的文章是一种人生的修为,你知道怎样才能写出一篇有思想的作文吗?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京华烟云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1】

看电视剧时一直觉得木兰应该和立夫在一起,可看完整部书,自始至终都没觉得立夫是爱木兰的。当然,不可否认木兰对立夫有意。可那有如何,性格相似的人,性情上容易共鸣,也会有琴瑟和鸣的妙处,可如若单单只有敬慕,总归缺了点什么。

喜欢莫愁,宜家宜室的女子,有智慧但不锋芒毕露,有才情但不矫揉造作。无论是对父母的孝义还是对爱人的辅佐,不管是对兄妹的关爱还是对孩子的教养,都面面俱到。当然,她也有自己的小自私,可终究瑕不掩瑜。比起木兰,她才是那个真正继承了姚先生风骨的女子。

一直不喜欢银屏和红玉,可又为她们最后的结局甚感惋惜。不是不赞成银屏想要摆脱身为下人命运的想法,而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想要飞上枝头变凤凰原本没有错,但也该以礼服众,人品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如暗香,宝芬。谁又比谁高贵?结局却大相径庭。

不喜爱红玉,是因为作者把红玉当成了黛玉第二,也或许是作为读者的我把遭遇雷同,性情相似的她与心中的林妹妹对号入座。于是,各种别扭,各种排斥。作者多处不惜笔墨的自我评价红玉的才情与聪慧,却弄巧成拙的让人生了逆反心理,甚至生生的有了东施效颦的错觉,还哪里有爱?即便形似十分,缺了骨子里的傲气,灵魂深处的香气,又如何相提并论?可是抛开这样的代入,把她单单看做平常女子,反倒多了理解与疼惜。一念执着,香消玉殒,那深爱着的人借着顺遂命运安排的理由,理所当然的和心爱的人双宿双飞,几滴鳄鱼的眼泪就把所有的情债一笔勾销。真替她不值!

木兰想来是众多男人心目中的妻子人选。聪明而善解人意,既有女子的温婉又有男子的胸怀,既懂生活情趣,又甘于命运安排,哪怕是自己的丈夫有了外遇,她也并不恼怒,甚至想过成人之美为丈夫纳妾。好吧,恕我是个俗人,终究心小如针眼,无法理解这样的大爱,大智慧。

最悲戚莫过于曼娘!若说当初为爱而不悔,那么最终的白璧无瑕陷渠沟也真正是太过凄惨了些。当然,那是战争的祸端,避之不及,可为何单单是她呢?她既是封建礼教的祭奠品,也是战火硝烟的牺牲品。作者这样的安排,真不知让人说什么好……

其实什么也不必说,家国危难处,所有的人都被打回原形,聪慧于姚家女子,不一样只想着让自己的孩儿免于战火,所谓大爱亦在母爱的强大光环下相形见拙,可同为母亲,同为女子,面对她们这样的选择不曾有过丝毫的苛责,相反是深深的理解,爱子(弟)心切,这才是人本性中最温良的部分。舍身取义的不得已,男人们做得极好,如立夫,如阿非,以及阿瑄……在那样生死存亡的时候,原谅所有的不对,活着已不单单是苟且偷生……

最后想说,现在的电视剧真的坑了很多原著,所谓改编,改到面目全非,也是够了!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2】

读罢全书,意犹未尽,在作读书笔记的时候,我相当于再看了一次本书。越是品味,越是反反复复地读。我越觉这书之妙。

姚思安,一个深受道家思想熏陶的智者,性情随和,胸怀宽广,为人坦荡,关心儿女。正是在他的教导下,才培育出两个冰雪聪明的女儿,在那个时代,他的思想比较开放,他不叫他女儿裹脚,他让女儿受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美好之处,还教木兰识甲骨文。最后他因忧国忧民而病卧不起,当他在临终前,曾要求见牛素云一面,他说了句“记住你是中国人。”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拯救了牛素云的灵魂。

我很喜欢木兰,富有才情,柔美婉约,给人以灵动之美。她从小便识甲骨文,知书达理,而且女身男命。书中有一段讲木兰在杭州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她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让她的家庭充满世俗的快乐和享受。她作的美食,她房子的布置,她悠闲快乐的生活,但是丈夫荪亚却放荡不羁,不甘平淡,喜欢曹丽华那样的新式女子。面对丈夫的背叛,她以她特有的方式,凭借她的智慧和毅力让问题迎刃而解,从而维持好她的婚姻。,我也很喜欢莫愁,莫愁是个沉稳,节检,教养好的富家小姐,她是个思想成熟,性格稳健,遇事有主见的女子。后来立夫娶了她是他一生的幸事。当立夫出事后,她能沉着应对,把立夫平时的文件都烧掉。她还很孝顺,婚后还亲自孝顺母亲。我最佩服的就是她了解木兰和立夫之间的这种感情,她能够理解,能够把事情处理得很好,不会让他们三个人之间感到尴尬。(幼儿教师教育网 YJs21.coM)

曼娘是中国传统妇女的典型,谨守礼法,矜持自重。她接受了传统的思想教育,并将这些思想贯彻到了行动上,甘愿地以清白之身为丈夫守了一辈子的寡。她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但是我认为那种感情,远不是这样的话可以解释的。书中还有一段是姚思安预言到中国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把中国能否战胜的问题归在了曼娘对于中国是否应该打仗的态度上,看似很荒谬。但其中应该有很大的原因吧。我的理解是像曼娘这样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也能够有反抗日寇的决心,那么中国又怎么会没有希望呢?其实曼娘自己也很矛盾的,我认为她也是不断跨越传统,她还和木兰一起去看过电影呢。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3】

内容简介:《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原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全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动、“三·一八”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书结构宏伟,线索交错,全景式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急剧而深刻的变化,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林语堂先生写作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向不了解中国而鄙视中国的外国人展示真正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因此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他对本土文化的钟情以及对祖国深深的热爱。诚如作者所言,“《京华烟云(纪念珍藏版)》曝呈中国的一切困恼纷扰,但由于此,也正表示我们对国家未尝放弃我们的希望!无需加以粉饰,她将调整她自己,一如过去历史上所昭示吾人者!诚盼此书将给予吾人以深刻的启示,将我们深植于往昔的根蒂,开出灿丽的鲜花!”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最近在看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说来惭愧,长到20几岁,很多名著都没看过。记得当时是看到网上书城有一个影视原著的栏目,瞥见《京华烟云》的原著者是林语堂先生,突然来了兴趣开始读这本书。林先生的名字很熟悉,应该是高中的时候读过他做的文章,依稀记得他是我的老乡,以及文字的功夫十分了得。我本是一个很挑剔读书的人,喜欢的书,看上几遍都不烦,比如《红楼梦》,不喜欢的书,就算勉强自己去看也是怎么也看不完,比如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十年前读到哪里,现在还是读到哪里。说的是北京城里几户富家的少爷小姐们在动荡年代的爱情生活故事。林先生颇有些有意思的句子,让人看了不禁赞叹,有时候给人似曾相识见红楼的感觉,比如银屏说:我又不是你们家买下的人,总有一天要离开了这里,嫁给平实庄稼户的。不是很像袭人对宝玉说的一番话吗,巧的是所处的情形也相似。又比如说到木兰大婚,有四人专管杯盘碗碟,有四人专司迎宾送客,有四人只管......等等,像不像贾府大丧凤姐儿指挥的场景;还说到姚家买下王爷家的花园,连园景都修得像大观园似的,还有“青纱橱”,楼台水榭等等。对林先生的生平并没有研究,不过借着字里行间猜测莫非林先生也很喜欢《红楼梦》,《京华烟云》里相似的场景是向曹先生致敬来着,不过仅仅猜测而已。这是我自己在读书时发现的一点乐趣,觉得很有意思。 读书真是一件可以让人平复心情的好事,虽然我说不上什么具体的道理,不过确实对我有这样的效果。每每看到精妙的句子,就觉得实在是绝妙之极,恨不得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佳作,把好词好句收集起来,闲暇时候点评点评或做点发展扩充,实在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年少的时候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现在看来读万卷书和行千里路同样重要。书中没有黄金屋,也没有颜如玉,书中却自有一份韵味在。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大师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四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华语文坛最幽默睿智的一支笔。现代版《红楼梦》,三大家族半个世纪的中国往事。一部全景展现中国风云变幻的人文、社会和文化的史诗巨著。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4】

这场京城故事展开在十几个各具鲜明特色的年轻人身上。

首先是姚木兰,名如其人,这个如木兰花一般浪漫的女子,聪慧,美丽,善解人意,勇敢而又知性。在那个封建主义男尊女卑仍然盛行的年代,她却从不拘泥于束缚,清楚的明白自我想要的是什么,以及最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她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命运需要她选择的荪亚,即使自我真正想要的是孔立夫。她的聪慧与隐忍,使她在被动理解命运安排时,依然能按自我的意愿过自由的生活,而最终她也如愿得到了荪亚的爱。

莫愁,这个温润静婉的姑娘,在这场京城的纷华中,坚定又聪颖的守护着自我的初心。她聪慧坚韧,知书达理,对立夫无微不至的爱护最终换回了立夫的尊重与一生的眷顾。

智慧端庄的曼娘注定一生悲惨的守护着自我的感情;如慈禧太后般自私,精明,冷酷残忍的牛太太无奈的看着她挚爱的两个儿子离她而去,却毫无办法;相较于牛家对于权财的斤斤计较,姚老却泰然许多,他一生崇尚老庄哲学,主张无为而治,对于钱财全然视为身外之物。他的从容智慧无疑也在无形中影响了木兰,最终促成了木兰的率性与聪敏。

还有很多很多鲜明的人物,命运交织,主动或被动地,在这个浮世演绎离合悲欢。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5】

开始认识《京华烟云》是由于其电视剧的热播,我看了几集,便对原著产生了兴趣,我明白了这是国语大师林语堂的经典之作。

《京华烟云》文字典雅平和,亦柔亦刚,糅合古今。虽然原著是用英文写的,但我却认为仅有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没有浮华的文字,却依然美丽古朴,字字句句中流露着林语堂对这片土地与文化的热爱。全书充满浓浓的中华文化,中华情感。文中有有佳话,有哲学,有风俗,有深谈,有闲聊,更有时代变迁时特有的语言习惯。《京华烟云》犹如一杯甘露,又似一曲极为抒情的大提琴独奏,在黄昏的庭院里。

《京华烟云》思想美。全书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能够看出林语堂很收道家思想的熏陶。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小段庄子的话,比如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虽然我看不懂那是什么意思,但我相信那和一章的资料有哲学上的内在联系。其思想美更体此刻对民族灾难与传承感知和认识上,读罢全文,我还有一种心绪难平的感觉,好像对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读罢全书,意犹未尽,在作的时候,我相当于再看了一次本书。越是品味,越是反反复复地读。我越觉这书之妙。

姚思安,一个深受道家思想熏陶的智者,性情随和,胸怀宽广,为人坦荡,关心儿女。正是在他的教导下,才培育出两个冰雪聪明的女儿,在那个时代,他的思想比较开放,他不叫他女儿裹脚,他让女儿受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完美之处,还教木兰识甲骨文。最终他因忧国忧民而病卧不起,当他在临终前,曾要求见牛素云一面,他说了句记住你是中国人。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拯救了牛素云的灵魂。

我很喜欢木兰,富有才情,柔美婉约,给人以灵86.动之美。她从小便识甲骨文,知书达理,并且女身男命。书中有一段讲木兰在杭州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她用自我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让她的家庭充满世俗的欢乐和享受。她作的美食,她房子的布置,她悠闲欢乐的生活,可是丈夫荪亚却放荡不羁,不甘平淡,喜欢曹丽华那样的新式女子。应对丈夫的背叛,她以她特有的方式,凭借她的智慧和毅力让问题迎刃而解,从而维持好她的婚姻。

我也很喜欢莫愁,莫愁是个沉稳,节检,教养好的富家小姐,她是个思想成熟,性格稳健,遇事有主见的女子。之后立夫娶了她是他一生的幸事。当立夫出事后,她能沉着应对,把立夫平时的文件都烧掉。她还很孝顺,婚后还亲自孝顺母亲。我最佩服的就是她了解木兰和立夫之间的这种感情,她能够理解,能够把事情处理得很好,不会让他们三个人之间感到尴尬。

曼娘是中国传统妇女的典型,谨守礼法,矜持自重。她理解了传统的思想教育,并将这些思想贯彻到了行动上,甘愿地以清白之身为丈夫守了一辈子的寡。她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可是我认为那种感情,远不是这样的话能够解释的。书中还有一段是姚思安预言到中国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把中国能否战胜的问题归在了曼娘对于中国是否应当打仗的态度上,看似很荒谬。但其中应当有很大的原因吧。我的理解是像曼娘这样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也能够有反抗日寇的决心,那么中国又怎样会没有期望呢其实曼娘自我也很矛盾的,我认为她也是不断跨越传统,她还和木兰一齐去看过电影呢。

我对冯红玉这个人印象深刻,可是还是不理解她的行为。我感觉她太多愁善感了,实在受不了。也许她自小多病,又是个才女的原因。最终她却因为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我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太纠结了。

《京华烟云》这一本书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这本书也许仅有能体会得到它的内涵。对联,甲骨文,道家经典,诗词歌赋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6】

曼娘的这位深受孔儒“正统”文化教育的女子,一方面她身上折射出了中国传统社会女性特有的古典气质与美德,温顺、服从、不越雷池一步等;另一方面通过她的遭遇也反映出了封建伦理对人天性的压抑、对女子的荼毒与罪恶。

曼娘在曾家老祖母的安排下,自幼便被许配给了其长孙平亚,两人相互爱慕,心里自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流转。而曼娘因受礼教的影响,谨守礼法、矜持自重,她甚至认为“在一个严格礼教中抚养长大的姑娘,叫男人一抱,那就一生非他莫属了”。两人感情的进一步的升华是在曼娘父亲死后,虽然两人还没有正式订婚,但是平亚却义无反顾的担任起了为岳父守灵的重任,办事利落大方,对曼娘更是疼爱有加,这就更增加了曼娘对平亚的感激和喜欢。其后平亚生病,曼娘更是迫不及待的想要来看望平亚,却又处处受到礼法限制,压抑自己渴望的内心,甚至不敢承认自己是来看望亚平的,她觉得那是“要被人笑话、被人看不起的”。她时时谨记礼法,既想照顾平亚,却也要先有正儿八经的理由(名分),她认为自己是来伺候平亚的,对想成为平亚小妾的雪花也觉得是理所当然、报以善意(她该为丈夫纳妾,以便更好照顾他)。

她是小镇上古朴的女孩,受了一套旧式女孩子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几千年来沿袭下来的,根深蒂固的,拘束女性言行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曼娘只是千千万女性的代表。她对任何事情采取的是一种消极的适应,她认为人的命运是在冥冥之中就被注定的,是无法改变的。她曾经对木兰说“咱们的命都受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支配”,这种观念甚至是价值观在曼娘日后的生活或是爱情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曼娘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这些是在曼娘与荪亚结婚婚后才表现出来的。“曼娘信佛是从未婚夫平亚病重,她来探病开始,从即时起,她就做好了舍身救人的准备,而‘舍身’正是佛家的要义”,曼娘到曾家来探病,来到自己栖身的房间时,“一座细瓷的观音像,大概又两尺高,雪白的瓷精致高雅的图形。脸上浮现出仁慈安详的微笑,从容镇定,宁静的心境,绝不为红尘的扰攘繁华所动……曼娘不知不觉走到观音菩萨面前,立在那,以虔诚之心默默祷告。这是女孩子在孤立无援无可奈何之下,来皈依一个大慈大悲的神灵,祈求对隐而未现的神秘,对尚未出现的命运得到玄密的启示”。这些为曼娘日后对观音菩萨的来自心灵的依赖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部分借鉴于青青子衿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