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必备4篇

05-25

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在上课之前拥有一份完备的教案课件,因此每天都需要按时按质地编写完善的教案课件。教案作为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管理和组织工具,其质量也至关重要。如何编写出优质的教案课件呢?我相信这份“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可以满足您的需求,欢迎借鉴和学习,同时希望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篇1】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幻灯1)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不等式》中的第一节:《不等式及其解集》。对于本节课的处理,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材处理、教学过程(幻灯2)这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教材分析(幻灯3)

1.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及其简单的应用,是继一元一次方程学习之后,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是进一步探究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以及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知识的基础。相等与不等是研究数量关系的两个重要方面,用不等式表示不等的关系,是代数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在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不等式及不等式的解的概念及解集的表示方法,是研究不等式的导入课,通过实例引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经历、感受概念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正确抓住不等式的本质特征,为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的性质、解法及简单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1.2 学情分析

(1) 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不等量关系、数量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在小学阶段已有所了解.

(2) 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回到实际问题解释和检验”的数学建模能力.

(3) 学生已初步具备探究和比较的能力.

1.3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方面:了解不等式及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并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能够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能够列出不等关系式.

2、能力方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归纳和类比的数学方法,以及从具体到抽象获取知识的思维方式;初步体会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有效数学模型。3、情感方面:通过对不等式概念及其解集等有关概念的探索,加强同学之间的分工合作与交流.

1.4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不等式相关概念的理解和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

本节课课的教学难点是:不等式的解不是一个或几个具体的数值,而是适合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的全体,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是本节教学中的难点. 2教法和学法(幻灯4)

2.1 教法: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目标教学的要求,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法;让学生以观察实例为基础,用归纳的方法形成概念,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观察、发现、探究的过程,再现知识的“发生”和“发现”及“形成”的过程,揭示事物发展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辩证规律;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信心,又有利于接受知识;也有益于形成对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和解决的能力.

2.2 学法:

建构主义教学构想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学习.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3 教材处理(幻灯5)

本节课是从一个实例(问题)的解答来引出不等式及其概念的,为了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我通过不等式与方程的类比教学,主要采用了:实际问题——列方程解答——改编为问题——列不等式——提出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解的概念,并及时穿插相对应的例题和练习,加以巩固.

4 教学过程

下面我来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共同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 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首先通过老师的自我介绍,我们先认识一下,我叫丁文婷,我的年龄吗------比您们都大,等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不等关系,也让学生轻松地找出生活中的不等关系,既把学生的注意力带入本节课的内容,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创建了融洽的教学氛围。然后利用两个实际问题让学生从列方程到列出不等关系式。(幻灯6)

(1) 20xx年12月1日起施行修改后的《铁路旅客运输规程》,将此前规定的身高1.1米-1.4米的儿童应购买儿童票,调整为身高1.2米-1.5米的儿童应购买儿童票。这意味着在12月1日新规实行后,1.2米以下儿童可免票,1.2米至1.5米的可购买半票,1.5米以上则须全票. 问题:现在若用x表示一名儿童的身高,那么

①x满足______时,他可免票.

②x满足______时,他该买全票.

⑵已知襄樊与武当山的距离为150千米,他们上午10点钟从襄樊出发,汽车匀速行驶. ①若该车计划中午12点准时到达武当山,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设车速为x千米/小时,可列式子:______________.

②若该车实际上在中午12点之前已到达武当山,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设车速为x千米/小时,可列式子:______________.

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题目难度,所以设置问题串,降低难度.这样编排教材我认为更能体现知识呈现的序列性,从易到难,让学生“列不等式”能力实现螺旋上升.最后类比方程的概念由学生总结出不等式的概念.

第二个环节,4.2承上启下

通过两组练习,(幻灯7)

①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不等式?

(1)a+b=b+a

(2)-3>-5

(3)x≠1

(4)x+3>6 (5)2m<n(6)2x-3

②用不等式表示:

⑴a是正;⑵a是负数;⑶a与5的和小于7;⑷a与2的差大于-1;

⑸a的4倍大于8;

⑹a的一半小于3.

一是判断不等式,既巩固了不等式的概念也补充“≠”“≤”“≥”这些符号。二是让学生用不等式来刻画题中6个简单的不等关系,也由此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学生得出答案并不难,所以该环节让学生独立完成、互相评价,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列不等式能力. 第三个环节,4.3 合作质疑、探索新知

问题1.(幻灯片8)

①判断下列数中哪些满足不等式2x/3>50:

76、73、79、80、74.9、75.1、90、60

②满足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还有吗?若有,还有多少?请举出2—3例.

③.上问中的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共同特点?若有,怎么表示?你能验证一下你的结论吗? ④.②中答案在数轴上怎么表示?

本环节主要任务是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首先通过一组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问题来实现,第一问四人一组分工合作完成,通过简单代值运算,使每名学生都动起来,边代、边算、边答、边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每位学生都创造在数学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机会,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数感. 第二问的设计,使学生感受不等式的解不是一个或几个具体数值,加深对不等式解的理解。第三问四问突破不等式的解是适合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的全体这一难点,使学生及时掌握、运用新知识。从而类比方程的解得出不等式的解和解集的概念.尤其第四问的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也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连同前面的文字表示,充分体现了数学的三种表示形式.

其次通过两组练习观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反馈,及时调节。整个环节通过“观察特点——猜想结论——验证猜想”的思路展开,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第四个环节,4.4 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幻灯9)

某班同学经调查发现,1个易拉罐瓶可卖0.1元,1名山区贫困生一年生活费用至少是500元。该班同学今年计划资助两名山区贫困生一年生活费用,他们已集资了450元,不足部分准备靠回收易拉罐所得。那么他们一年至少要回收多少个易拉罐?

该环节设置了一个俭省节约和助人为乐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进行处理,让学生体会数学生活化,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第五个环节,归纳反思、重组结构(幻灯10)

4.5 归纳反思、重组结构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习知识、方法和延伸三方面进行归纳。,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习惯,并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

最后分层次设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检验与评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照顾到学有余力的学生.

教学评价:本节课主要在第一环节,学生有没有积极思考,尝试列不等式,能不能归纳出不等式的概念. 第二个环节关注学生能不能判断不等式,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第三个环节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对数学的三种表示的总结,然后通过学生板演评价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迁移情况.第四环节考察学生把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第五环节不仅评价学生总结的知识点 而且有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等

最后展示一下我的板书设计:

不等式及其解集

问题一: 巩固练习: 练习1

问题二: 探索新知: 练习2

不等式的概念: 不等式的解: 反思: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不等式的解在数轴上的表示

以上,我仅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述了“为什么这样教” 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篇2】

(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解析

(一)内容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法

(二)内容解析

在初中阶段,不等式位于一次方程(组)之后,它是进一步探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内容,不等式的研究从最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开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相关概念是本章的基础知识,解任何一个代数不等式(组)最终都要化归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因此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一项基本技能.另外,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从形的角度描述了不等式的解集,并为解不等式组做了准备,本节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其它不等式(组)的基础.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依据不等式的的3个性质(特别是性质3,要改变不不等号的方向),逐步将不等式化为x>a或x<a的形式,从而确定未知数的取值范围,这一化繁为简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化归的思想.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2·在依据不等式的性质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的过程中,加深对化归思想的体会.

3·依据不等式的性质,将一元一次不等式逐步化简为x>a或x<a的形式,学生能借助具体例子,将化归思想具体化,获得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及解法,运用化归思想把形式复杂的不等式转化为x>a或x<a的形式,逐步将不等式变形为最简形式.2·教学难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步骤的确定.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小组合作学、学生展讲、教师点评、归纳总结等模式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形成概念

问题:观察下面的不等式,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3x—7>26

3x<2x+1x>50

—4x>3

4学生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等式中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两个方面去观察不等式的特点,并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类比.

师生共同归纳获得: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给出不等式,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进而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二)通过类比研究解法

练习: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x—7>26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练习

教师结合解题过程,指出:由x—7>26可得到x>26+7,也就是说解不等式和解方程一样,也可以“移项”,即把不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而不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让学生回忆利用解方程的过程,教师通过简化练习中的解题步骤,让学生明确不等式和解方程一样可以“移项”,为下面类比解方程形成解不等式的步骤作好准备.设问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依据和一般步骤是什么?

学生回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一般步骤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设问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否采用类似的步骤?学生讨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否可以采用类似的步骤,教师再指出:利用不等式的性质,采取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的步骤,就可以求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设计意图:通过回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依据和一般步骤,让学生思考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否采用同样步骤,从而获得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思路.

(三)例题讲解

规范步骤

例: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1)2(1+x)<3(2)

设问(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目标是什么?

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思考如何将一元一次不等式变形为最简形式.设问(2):你能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解第(1)小题吗?由学生独立完成,老师评讲设问(3)对比不等式么不同?

设问(4):怎样将不等式

变形,使变形后的不等式不含分母?(WeI508.CoM 实用文书网)

与2(1+x)<3的两边,它们在形式上有什小组合作交流,老师点拨

设问(5):你能说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步骤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设问(6):对比第(1)小题和第(2)小题的解题过程,系数化为1时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再强调:要看未知数系数的符号,若未知数的系数是正数,则不等号的方向不变,若是负数,则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设计意图:通过解具体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引导学生明确解不等式以化归思想为指导,比较原不等式与目标形式(x>a或x<a)的差异,思考如何依据不等式的性质将原不等式通过变形转化为最简形式,以获得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四)辨别异同

深化认识

设问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处?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进行比较,思考二者的相同和不同处.

相同之处:基本步骤相同: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基本思想相同:都是运用化归思想,都要变为最简形式.

不同之处:解法依据不同:解不等式是依据不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依据等式的性质.最简形式不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最简形式是x>a或x<a,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是x=a.设计意图:在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之后,引导学生对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思考二者的异同,加深对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的理解,体会化归思想和类比思想.

设问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每一步变形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作答,教师再引导学生体会结合例题的解题过程思考每一步变形的依据.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操作,归纳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步骤及每一步变形的依据,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五)学以致用,能力提升

课本P124页的练习1、2两题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按照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解不等式,学以致用.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课外反馈

教科书P126习题9.2第1,3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本节课教学反思

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由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十分相似,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依据是不等式的性质,所以讲授新课之前老师先口头复习了等式的性质,然后通过对两个不等式不等式的式子在左右两边同时加上、减去、乘以、除以某一个相同有数,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不等式的性质,同时和前面刚复习的等式的性质比较,对比掌握。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让学生非常清楚地看到不等式的解法与方程的解法只是最后系数化为1不同,其它的步骤是相同的,强调最后一步(用不等式的性质2或3)系数化为1“负变,正不变”。学生掌握得很好。并在这一节重视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存在不足:发现学生对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掌握得较好,但对不等式的特殊解不是很理解还有在列不等式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懂如何用不等式表示“负数”、“正数”、“非正数”、“非负数”,“不大于”、“不小于”。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我们感觉学生掌握得最薄弱,这也作为老师的我觉得比较困惑的问题。正在努力寻找行之有效的措施。提出建议:对将表示不等式的语句转化成不等式要强化训练,如“至多“、“至少”、“不超过”,“剩余”、“不够”等等,为后面的应用题作准备,我们知道在列一元一次方程或方程组解应用题,学生学握起来非常困难,主要是等量关系难找。而在不等式的应用题中,不等关系将更难找,很多表示不等关系的语句隐藏得较深,所以要提前作好这方面的准备。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篇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第八章第二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第一节《不等式的解集》,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研究的是不等式的解集和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这之前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不等式和不等式解,这部分在本章中不但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为今后学习函数的应用奠定了数形结合的基础,因此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是前面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扩展,两者存在区别与联系。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学生学习数轴之后,又一次接触到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同时为今后函数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二、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本科教材的地位,由于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学,技能的训练,更能重视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教育,因此确定教学目标1,2,3。

即:

1、知识目标: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和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2、能力目标:建立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能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和表示。

教学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意义和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教学难点突破办法: 通过观察,分析、概括过程,使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有了初步的理解,然后通过数轴直观地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

三、教法分析

为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引导发现法,计算机辅助教学。将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及时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合作交流,共同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学生知识掌握过程离不开学生自身的智力活动,因此,在教学中,突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以旧探新,猜测论证等方法,揭示数学问题,并采用个人思考,分组讨论,汇报结果等多种形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悟出道理,得出结论,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学法分析

1.学生要深刻思考,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养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2.合作类推法:学习过程中学生共同讨论,并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学习。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通过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先找出几个符合题意的解,然后发现问题,这样,既复习了不等式,又给新课做好了铺垫,由此可以发现,不等式的解有许多个,他们组成一个集合,称为不等式的解集,这样既符合认知规律,又能找到最佳切入点,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从而引出不等式的解集。

2、探究新知

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得到:大于3的每个数都是不等式x+2>5的解,而小于3的每一个数都不是不等式x+2>5的解,因此不等式x+25的解有无限多个,它们组成集合,称为一元不等式x+25的解集。即表示为x3。

由实例概括出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的概念: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我们知道解不等式不能只求个别解,而应求它的解集.一般而言,不等式的解集不是由一个数或几个数组成的,而是由无限多个数组成的,如x>3.那么如何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不等式x+2>5的解集x>3呢? 不等式解集x>3,在数轴上可以直观地表示出来。如图8.2.1

如果某个不等式x≤-2,也可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出来,如图8.2.2

说明:8.2.1在表示范表演的点画空心圆圈,表不包括这一点,表示大时就往右拐;图8.2.2在表示-2的点画黑点表示包括这一点,表示小时往左拐。

3、讲解补充例题,

例1:判断:

①x=2是不等式4x<9的一个解.( )

② x=2是不等式4x<9的解集.( )

例2、将下列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x<2

(2)x≥-2

(设计意图:例1是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解与不等式的解集。联系与区别,例2揭示不等式的解集与数轴上表示数的范围的一种对应关系,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不等式解集的理解,以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到数形结合的方法具有形象,直观,易于说明问题的优点)

4、巩固练习:课本44页练习2,3题

5、归纳总结,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自我总结,重点知识和学习方法,达到掌握重点,顺理成章的目的。

6、作业:课本49页习题1,2题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及时地复习课文,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篇4】

课题:§3.2.2均值不等式 课时:第2课时 授课时间: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利用均值定理求极值与证明。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态与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学习品质。【教学重点】利用均值定理求极值与证明。【教学难点】利用均值定理求极值与证明。

【教学过程】

1、复习:

定理:如果a,b是正数,那么

abab(当且仅当ab时取“”号).22、利用均值定理求最值应注意:“正”,“定”,“等”,灵活的配凑是解题的关键

3、例子:

1)已知x≠0,当x取什么值时,x2+2)已知x>1,求y=x+

81的值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2x1的最小值 x13)已知x∈R,求y=x22x12的最小值

4)已知x>1,求y=x+116x+2的最小值 xx15)已知08)要建一个底面积为12m2,深为3m的长方体无盖水池,如果底面造价每平方米600元,侧面造价每平方米400元,问怎样设计使总造价最低,最低总造价是多少元?9)一段长为Lm的篱笆围成一个一边靠墙的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小结:利用均值定理求极值课堂练习:第73页习题3-2B:1,2 课后作业:第72页习题3-2A:3,4,5 2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延伸读

幼儿园中班教案《等号和不等号》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幼儿园中班教案《等号和不等号》”,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活动目标:

1、认识并理解符号“≠”、“=”表示的意义。学习用“≠”、“=”符号表示两个集合间的数量关系。

2、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建立等量关系。

3、培养幼儿清楚讲述操作结果的习惯。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具:点卡(一组数量一样多,一组数量不一样多),符号“≠”“=”各一个,数群卡。

学具: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看数群说出其数量。

2、看点卡感知数量。

(出示图一)问:卡片上有什么?它们一样多吗?你怎么知道它们一样多呢?

3、认识等号。

问:怎么让别人知道红点和绿点一样多呢?(出示等号,引导幼儿观察)。这个符号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发现“两条线一样=长,两条线间距离一样宽”)谁知道它叫什么名字?(等号)它表示什么意思?(等号就表示一样多、相等的意思)。

4、感知等号的用法。

现在老师把等号放在红点和绿点的中间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幼儿说出10个红点和10个绿点一样多)。这个式子怎么读呢?(教师带领幼儿读)

5、认识不等号。

(操作点子)问:去掉1个绿点,还能用等号吗?为什么不能?不一样多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出示“≠”,引导幼儿观察)不等号和等号有什么区别?不等号放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

二、幼儿操作。

1、个别幼儿在黑板上看图摆放“等号”或“不等号”。

2、幼儿集体检查。

3、教师摆放数群卡,幼儿说出应该放等号还是不等号。

三、教师小结“等号”、“不等号”的用法后结束本次活动。

幼儿百科:相等是数学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当一个数值与另一个数值相等时,用等号(=)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不知道本文“幼儿园中班教案《等号和不等号》”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精选


常言道,优秀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先计划。在上课时幼儿园的老师都想让自己的课堂知识能够吸引小朋友们的注意力,教案的作用就是为了缓解学生的压力,提升效率,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关于好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精选,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篇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刘宏光  (宁夏银川第二中学)

 

作者简历 

 

刘宏光 广东揭阳人,19565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机械系,1953年任太原机械制造厂数学力学教师,1986年被授予中学特级教师,1988年被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学高级教师。1985年被评为宁夏银川市优秀班主任,198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现任宁夏银川二中数学教师数学教研组组长。

 

教学目的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会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不等式的变形。

 

教学过程

师:我们已学过等式,不等式,现在我们来看两组式子(教师出示小黑板中的两组式子),请同学们观察,哪些是等式?哪些是不等式?

第一组:1+2=3; a+b=b+a;  S = ab;  4+x = 7.

       第二组:-7 1+4;   2x ≤6,  a+2 ≥0; 3≠4.

生:第一组都是等式,第二组都是不等式。

师:那么,什么叫做等式?什么叫做不等式?

生: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表示不等式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师:在数学炽,我们用等号“=”来表示相等关系,用不等式号“〈”、“〉”或“≠”表示不等关系,其中“>”和“<”表示大小关系。表示大小关系的不等式是我们中学教学所要研究的。

前面我们学过了等式,同学们还记得等式的性质吗?

生:等式有这样的性质: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或都乘以,或都除以( 除数不为零)同一个数,所得到的仍是等式。

师:很好!当我们开始研究不等式的时候,自然会联想到,是否有与等式相类似的性质,也就是说,如果在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或都乘以,或都除经(除数不为零)同一个数,结果将会如何呢?让我们先做一些试验练习。

练习1  (回答)用小于号“”填空。

(1)7 ___ 4;    (2)- 2____6;     (3)- 3_____ -2;  (4)- 4_____-6

练习2(口答)分别从练习1中四个不等式出发,进行下面的运算。

(1)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5,结果怎样?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了吗?

(2)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5,结果怎样?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了吗?

(3)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5),结果怎样?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了吗?

生:我们发现:在练习2中,第(1)、(2)题的结果是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在第(3)题中,结果是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大家再进一步探讨一下,在什么情况下不等号的方向就会发生改变呢?

生甲:在原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的情况下,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大家都同意他的看法吗?可能还有同学不放心,让我们再做一些试验。

练习3(口答)分别在下面四个不等式的两边都以乘以(可除以)-2,看看不等号的方向是否改变:

     7>4;-2<6;-3<-2;-4>-6。

师:现在我们可以归纳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般地说,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三条:

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      。

(让同学回答。)

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     。(让同学回答。)

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      。(让同学回答。)

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一起朗读用黑体字写的三条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这三条基本性质,都可以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先请一位同学说一说第一条基本性质。

生:如果a<b。那么a+c<b+c(或a-c<b-c;如果a>b,那么a+c>b+c(或a-c>b-c)。

师:对a和b有什么要求吗?对c有什么要求?

生:没有什么要求。

师:哪位同学来回答第二、三条性质?

生甲:如果a0, 那么acb,且c>0,那么ac>bc(或

 


 生乙:如果abc(或     );如果a>b,且c

师:这两条性质中,对a、b、c有什么要求?

生:对a、b没什么要求,特别要注意c是正数还是负数。

师:很好,c可以为零吗?

生:c不能为零。因为c为零时,任何不等式两边都乘以零就变成等式了。

师:好!应用刚才学到的基本性质,我们来看下面的例题。

[例1]按照下列条件,写出仍能成立的不等式:

 (1)5<9,两边都加上-3;

(2)9>4,两边都减去10;

(3)-5<3,两边都乘以4;

(4)14>-8,两边都除以-2。

解 (1)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在不等式59的两边都加上-3,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所以

       5+(-3)<9+(-3),

          2<6

(2)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得

9-10>4-10

       -1>-6

(3)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得

       -5×4<3×4

       -20<12

(4)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得

        14÷(-2)<(-8)÷(-2)

        -7<4

[例2]设a>b,用不等号连结下列各题中的两式:

(1)a-3与b-3;(2)2a与2b;(3)-a与-b.

师:哪一位同学来做这题?解题时,要讲清一步的理由。

生甲:因为a>b,两边都减去3,由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得

a-3>b-3.

师:很好,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吗?

生乙:我是这样做的,因为a>b,两边都加上(-3),由基本性质1,得

a-3>b-3.

师:好!这两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题目,都得到了正确的结论。

生丙:因为a>b,2>0,由基本性质2,得2a>2b。

生丁:因为a>b,-1>0,由基本性质3,得-a>-b。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组较复杂的问题,请大家都来开动脑筋,认真审题,仔细分析。[例3]判断以下各题的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都理由:

(1)如果a>b,且c>0,那么ac>bd;

(2)如果a>b,那么ac2>bc2;

(3)如果ac2>bc2,那么a>b;

(4)如果a>b,那么a-b>0;

(5)如果ax>b,且a≠0,那么x

(6)如果a+b>a;

 

生甲:(1)不对,当c=d≤0时,ac>bd不成立。

生乙:(2)也不对,因为c2是一个非负数,当c=0时,ac2>bc2不成立。

生丙:(3)对,因为ac2>bc2成立,则c2一定大于零,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得a>b出。

(4)对,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由a>b,两边减去b得a-b>0。

(5)不对,当a<0时,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得。

(6)不对,因为当b<0时,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得a+b<a;而当b=0时,则有a+b=a。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我们不仅要理解这三条性质,还要能灵活运用。         

课外做以下作业:略。

 

教案说明

(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教学,是分成两个阶段进行的。在初中阶段,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不作证明,只引导学生用试验的方法,归纳出三条基本性质。通过试验,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这是一种认识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科学上的许多发现,大多离不开试验和观察。大数学家欧拉说过:“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也需要试验。”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掌握由试验发现规律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通过几个特殊的试验,就得出一般的结论,是不严密的。但对初中学生来说,初次接触不等式,是不能要求那么严密的。

(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教学,还应采用对比的方法。学生已学过等式和等式的性质,为了便于和加深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不等式的性质与等式的性质加以比较:强调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都乘以或除以(除数不能为零)同一个数,所得到的仍是等式,这个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或零;而在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都乘以或除以(除数不能为零)同一个数,当这个数是正数、负数或零时,对不等式的方向,有什么不同的影响。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但可以复习已学过的等式有关知识,便于引入新课,而且也有利于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对比的方法,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3)       在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时,学生对不等式两边是具体数,判定大小关系比较容易。因为这实际上是有理数大小的比较。对于不等式两边是含字母的代数式时,根据题给的条件,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判别大小关系或不等号方向,就比较困难。因为它比较抽象,特别是在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和性质3时,学生必须考虑不等式两边同乘(或同除)的这个用字母表示的数的符号是什么,或者还要对这个用字母表示的数,按正数、负数或零三种情况加以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这类题目,采用讨论法是比较好的。因为在讨论时,学生可以充分发表各种见解。对于正确的见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解题的依据;对于错误的见解,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引导,发动学生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自己修正见解。这样,有利于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有利于深化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认识。



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篇2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等式性质是学生了解了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后的一章重点内容,是解方程必备知识,对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移项、合并同类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对等式的性质进行探索与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转化思想、归纳方法是学生研究数学乃至其它学科所必备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通过网络教学让学生探索等式具有的性质并予以归纳达到解方程的目的

b、能力目标:

通过网上观察图片、实验和游戏,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C,情感目标:

通过网络模拟实验和网络互评,增强合作交流意识、团队意识和创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

新课标强调获得知识的过程远比知识本身更有价值,因而要注重发展学生应用的能力所以把本课重点确定为:等式基本性质的归纳。

(四)、教学难点:

根据7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适合7年级学生思维能力,而本课难点决定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为恰恰是这一特征的体现。

二、说教法

㈠教学方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1,网络模拟实验操作法2,“看——议——讲”结合法3,归纳法4,讨论法5,网络游戏结合法6,成果展示法

㈡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

(1)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参于数学活动为主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旋。

(2)由内向外原则 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3)创感思维培养原则 新的世纪是一个创感的时代,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感精神是新世纪给予数学教学新的要求,利用网络游戏、flash动画等不但提高学生兴趣,更培养学生的创作精神。

三:说学法

教学的宗旨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学习的平台,学生是独立行走的人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采取观察、模拟实验,猜想、探究、合作、互评、网络游戏、欣赏、创作等学习方法。

这些符合方法本阶段学生特点:1 、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2,好动、好奇、好表现,是本阶段学生的特点 3,学生的创感思维在初一已处在一定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已有一个层次,通过网络教育,加深学生对创感思维的培养.

四:说程序

本课课程设计如下:导入探索、新授知识,知识应用,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一), 导入探索:

1:学生登入本局域网观看教师制作的网络课件图片

想一想,和尚将扁担放中间,那么两桶水有什么要求?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导入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探索的渴求,从中引出等式的概念。

(二),模拟试验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将天平与等式联系起来,你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等式的性质有形象的认识,形成一个感性的阶段,更培养了学生操作能力,打开学习的思维空间,激发学习兴趣.

(三),归纳性质

(1)学生利用局域网观看教师课件,且自己总结出等式的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应用:利用局域网,登入教师网络课件,完成如下题目,要求:在电脑上完成且将答案利用网络传给其它同学进行互改互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从已知等式出发可以变形得到新的等式。为即将用等式解方程打下基础。网络互评,不但培养学生纠正错误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团队精神.

(四)、讲解例题。

设计意图:题目的安排低起点,小台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多角度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练习

学生以小组形式上网搜索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题目,并且解出.若遇问题可以用网络手段(QQ,在线解答、发帖子等)寻求帮助,然后小组汇报你的收获与解题亮点.。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 学生是参于学习活动主体,体现活动民主,自由的课堂理念。

(六)、归纳总结

1,对自己说,你有什么收获?对老师说,你还有什么困惑?

2,观看网络资源《等式性质》开发的游戏和flash动画

设计意图:共同回顾学习内容,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和方法系统化,条理化,同时兼顾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的学习体会和感受。 利用等式性质开发的网络资源更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作灵感

(七),布置作业

1, 作业根据难度分成ABCD四种模型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做。

2,利用等式性质设计你喜欢的物品、图片或者游戏等,并将你的成果放在你的QQ空间、个人主页或者老师的博客上。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具有梯度性,设计ABCD四个梯度作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第二题,将知识不限于书本,从书本走上社会实践,将知识结构灵活运用,既是新课标的要求,又提升学生创感思维。

五、说应用

1,利用网络中的图片资源和flash资源《和尚挑水》导入,动静结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于等式的概念有直观、形象的认识。

2,学生上网操作网上模拟天平训练,不但让学生更直观更贴切地巩固等式的性质,帮助学生解决本课重点即对等式性质归纳,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感精神。

3,学生自己从网上搜索相关题目且采用网络互评,不但培养学生纠正错误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更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帮助学生突破利用等式解一元一次方程这一教学难点。

4,总结中欣赏了网络资源flash动画和游戏,既加深了学生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更丰富了创感思维,又是对等式性质进行提升和巩固。

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小学数学冀教版第十册第单元《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学生已经掌握了方程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等式的基本性质》是本单元的重点,更是今后学习解方程的基础。

我搜集了人教版的教材近行对比,发现:虽然版本不同,内容编排不同但是数学学习内容大体相同,都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这里值得一提的就是我们现在的版本把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和性质二都是以文字的内容具体的呈现了出来,而人教版教材是通过游戏的方式呈现的,具体的性质内容是在后来的解方程当中逐步体现的。我个人觉得现在的版本还是可取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能力目标:

1、在用算式表示试验结果、讨论、归纳等活动中,经历探索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

2、通过学习理解并能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讨论归纳的意识和习惯,养成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的良好思维品质。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具准备:天平,教学课件,学生导学案等材料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习惯进行高效课堂模式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探究与合作交流能力。在学习了方程的意义的基础上,再加上对天平已有知识的经验积累,应该根据我的教学设计能够一步步研究出等式的基本性质。当然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差异,对于学困生还是应该照顾到。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课堂生成:

四、说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

(一)、速算比赛:

6。6÷11= 128÷3。2= 250×12= 60×0。2=

36÷180= 2。6×10= 190×0。4= 74÷0。2=

这几道题是一直以来坚持的口算训练。不过在处理上采取了比赛的方式,时间是一分钟,我公布答案后学生迅速自评,并由组长算出组内共算对了多少道题,以此作为标准评出优胜小组,并及时进行加分评价。

(二)、创设情境

教师导语:刚才的比赛中某某组表现的很棒,为他们组赢得了宝贵的2分,希望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同时老师更希望其他组能有出色的表现。上节课我们用了什么仪器了方程的意义呢?(学生肯定会异口同声的说是天平)教师随机出示天平。每组一台。我们这节课还利用天平学习,学习什么呢?请大家看导学案并齐读课题和目标。教师相机板书。

(三)、独学导学一

导学一:

小实验1、根据图片演示实验。列式为()

实验2、在天平左边的托盘里再放入2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出现什么情况?接着再天平右边的托盘里放入20克砝码。根据这时天平的情况列式()

实验3接着再在天平左右两边同时放入100克砝码,天平会怎么样?可以列出等式()

实验4接着在天平左边的托盘里再拿走20克的砝码,在天平右边的托盘里再拿走20克的砝码。天平会怎样可以列出等式()?

总结:通过上面的实验:观察上面的4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根据我的设计大多数同学根据已有经验会很快列出算式,可能有同学会利用我给出的天平来验证,独学充分后教师要做好评价。

(四)、对学、群学。

学生充分独学后,对子之间交流进入对学阶段。对子之间交流,交流完后组长组织组内组内总结展示。小组长要根据情况确定待展同学。教师巡视观察那个组利用天平利用的效果好准备接下来的精英展示。教师要关注学困生。特别是双差生。教师还要做评价。

(五)、精英展示

我这个环节准备一组或两组展示。展示的方式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名同学一块展示。教师要做好规律的总结提升和及时的评价,特别是听展。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学生列出的每个等式。

五、完成导学二。

导学二(1)根据图片写等式

(2)根据图片写等式:

比较上面两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有了学习经验,这个环节应该很顺利。还是按照高效模式进行,在教学中注意利用教学课件突破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有的小组可能还会出现加减的情况,教师要适当引导到倍数关系。

达标训练:(1)30+x=100(2)x — 71=4

30+ x—30=100()x–71+()=4()

x=()x=()

(3)21 x=105(4)x ÷21=3

21x÷()=105()x÷21×()=3()

x=()x=()

学生理解了等式的基本性质理论,我觉得由理论到实践应该给学生一个过渡空间,所以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学生独立完成后挑选组长进行展示,此时教师重点强调学生填空的依据,这样就更好的巩固了刚学完的理论。完成后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谈收获。

最后是达标测评。我选的是教材42页的第一题。学生做完后教师公布答案,学生互评。教师要做好评价。

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篇4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处理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本节内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对不等式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也为学生以后顺利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内容的理论基础,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兼顾我班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2.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经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等式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3

教法与学法:

1. 教学理念: “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2.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3. 教学手段:多媒体应用教学

4. 学法指导:尝试,猜想,归纳,总结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下面我将具体的教学过程阐述一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我首先带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习的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运用它对不等式进行变形.

2.理解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联系与区别.

3.提高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

二、探求新知,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学前练习

1. -7 ≤ -5, 3+4>1+4

5+3≠12-5, x ≥ 8

a+2>a+1, x+3 <6

(1)上述式子有哪些表示数量关系的符号?这些符号表示什么关系?

(2)这些符号两侧的代数式可随意交换位置吗?

(3)什么叫不等式?

目的:设计该部分是为了让学生上新课之前先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第二部分:探究新知:

1.商场A种服装的价格为60元,B种服装的价格为80元

(1)两种服装都涨价10元,哪种服装价格高?涨价15元呢?

(2)两种服装都降价5元,哪种服装价格高?降价15元呢?

(3)两种服装都打8折出售,哪种服装价格高?

2.已知 4 > 3,填空:

4×(-1)——3 ×(-1)

4×(-5)——3 ×(-5)

目的:设计该部分的目的是为了引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做铺垫。

第三部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探究

1:填空: 60

60+10 80+10

60-5 80-5

60+a 80+a

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填空(1):60

60 ×0.8 80 ×0.8

填空(2): 4 > 3

4×5 3×5

4÷2 3÷2

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填空: 4 > 3

4×(-1) 3×(-1)

4×(-5) 3×(-5)

4÷(-2) 3÷(-2)

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三、小结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1. 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 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

与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四、典型例题

例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a的形式:

(1) x-2< 3 (2) 6x< 5x-1

(3) 1/2 x>5 (4) -4x>3

解:(1)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两边都加上2,

得: x-2+2<3+2

x<5

(2)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两边都减去5x,

得: 6x-5x<5x-1-5x

x<-1

例2.设a>b,用“<”或“>”填空:

(1)a-3 b-3 (2) -4a -4b

解:(1) ∵a>b

∴两边都减去3,由不等式基本性质1

得 a-3>b-3

(2) ∵a>b,并且-4<0

∴两边都乘以-4,由不等式基本性质3

得 -4a<-4b

五、变式训练:

1、已知x<y,用“<”或“>”填空。

(1)x+2 y+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2) 3x 3y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3)-x -y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4)x-m y-m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2、若a-b

A.a>b B.ab>0

C. D.-a>-b

3、若x是任意实数,则下列不等式中,恒成立的是( )

A.3x>2x B.3x2>2x2

C.3+x>2 D.3+x2>2

六 、小结

七、作业的布置

八、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的看法,希望各位专家指正。谢谢!

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篇5

本节课我采用从生活中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类比等式性质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教给学生类比,猜想,验证的问题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力求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开始通过回顾旧知识,抓住新知识的切入点,使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使他们有兴趣的进入数学课堂,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在这一环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点少。

接下来出示的问题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在不等关系中存在的一些性质。这一环节上展现给学生一个实物,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

问题2、3的设计是为了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中类比思想的应用,并训练学生从类比到猜想到验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任务,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在这个环节上,我讲得有点多,在体现学生主体上把握得不是很好,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时间控制的不紧凑,有点浪费时间。还有就是给他们时间先记一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便于后面的练习。

通过问题四让学生比较不等式基本性质与等式基本性质的异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不等式,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上把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

在运用符号语言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错误,因此在课堂上,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给予鼓励。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符号语言表达能力。

在练习的设计上两道练习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出现,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情感两道练习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出现,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并从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有点耽误时间。

让学生通过总结反思,一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归纳,总结的习惯,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二也是为了激起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力争用成功蕴育成功,用自信蕴育自信,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本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在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上也基本上把握得不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技巧,逐步的完善自己的课堂。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比较两组物体相等或不相等


科学活动:比较两组物体相等或不相等(一)(数学)

活动目标:

1、会用重叠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数量。

2、会用"一样多""不一样多""多""少"等表述比较的结果。

活动准备:

盘子、碗、汤匙、苹果、梨若干,每个幼儿一个小盘子;幼儿活动操作材料;创设一个娃娃家的环境。

活动过程:

1、以"分餐具"的形式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2、逐一分餐具,学习用重叠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一样多。

(1)观察3个碗和3个盘子,提问:这里的碗和盘子一样多吗?怎样才能知道呢?

(2)示范讲解:我先把盘子一个一个摆好,再把碗放在盘子上,一个盘子上只能放一个碗,这样一个盘子和一个碗成为了好朋友。

(3)提问:盘子和碗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

引导幼儿用"一样多"进行表述。

3、逐一分水果,学习用重叠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不一样多。

(1)观察苹果和盘子,提问:这里有什么?它们一样多吗?

示范操作:先把4个果盘逐一摆放,请一个幼儿把3个苹果叠放在果盘的上面。

(2)启发引导:老师是怎么比的?

(3)引导幼儿表述:"盘子和苹果不一样多","盘子多,苹果少"。

4、幼儿操作:"帮小猪戴花"。

(1)玩法:每个幼儿一个小盘子把操作材料中的小猪卡片放在小盘子里,请幼儿从小红花贴贴纸上撕下4张小红花,贴一贴、比一比、说一说:小红花和小猪一样多吗?它们谁多谁少?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集体分享,鼓励幼儿表述比较的结果。

活动延伸:

将"帮小猪戴花"和"分餐具"材料投放数学区让幼儿操作练习。

中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认识等号、不等号》


活动目标:

1、认识并理解符号“≠”、“=”表示的意义。学习用“≠”、“=”符号表示两个集合间的数量关系。

2、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建立等量关系。

3、培养幼儿清楚讲述操作结果的习惯。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点卡(一组数量一样多,一组数量不一样多),符号“≠”“=”各一个,数群卡。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看数群说出其数量。

2、看点卡感知数量。

(出示图一)问:卡片上有什么?它们一样多吗?你怎么知道它们一样多呢?

3、认识等号。

问:怎么让别人知道红点和绿点一样多呢?(出示等号,引导幼儿观察)。这个符号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发现“两条线一样=长,两条线间距离一样宽”)谁知道它叫什么名字?(等号)它表示什么意思?(等号就表示一样多、相等的意思)。

4、感知等号的用法。

现在老师把等号放在红点和绿点的中间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幼儿说出10个红点和10个绿点一样多)。这个式子怎么读呢?(教师带领幼儿读)

5、认识不等号。

(操作点子)问:去掉1个绿点,还能用等号吗?为什么不能?不一样多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出示“≠”,引导幼儿观察)不等号和等号有什么区别?不等号放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

二、幼儿操作。

1、个别幼儿在黑板上看图摆放“等号”或“不等号”。

2、幼儿集体检查。

3、教师摆放数群卡,幼儿说出应该放等号还是不等号。

三、教师小结“等号”、“不等号”的用法后结束本次活动。

活动反思:

让幼儿认识并理解等号“=”、不等号“≠”表示的意义,学习用这两个符号表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我们中班的幼儿已有认识数字1-9的基础,他们能较熟练地感知9以内的数量,并建立起了初步的数概念。我考虑到中班幼儿的年龄及思维特点,采用了游戏化的形式组织本次活动,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

相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必备4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教案,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不等式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