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课件范例12篇

05-25

俗话说,手中无网看鱼跳。。当幼儿园教师的教学任务遇到困难时,往往都需要参考一下我们提前准备参考资料。资料所覆盖的面比较广,可以指学习资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您有没有了解过幼师资料的种类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阿里山课件范例12篇”,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阿里山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阿里山的风光.

2.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

3.学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风格。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教师引导、点拨。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主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品味。

一、导入 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人杰地灵,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有这么美的姑娘,阿里山的山水一点也不赖喔。大家想不想到美丽的风景区阿里山一游呢?想!但条件所限,我们还不能亲自到美丽的阿里去山,那就让我们跟着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先生一起神游阿里山吧。 板书:阿里山纪行

二.分析课文,探究写法。

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划出字词。

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边读边划,说明同学们已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坚持下去,会让你受益终生的。

我们先请这位同学将投影上的字词读一下。

风靡mǐ 堪称kān 山岚lán 谛听dì 一泓hóng 鱼鳖biē

静谧mì 参天cān 幢顶chuáng 红桧guì 姊妹zǐ 莽莽mǎng

读的怎样啊?你来点评。“山岚”读错了,不能汉字都读半边。不过这位同学很不错“幢顶”“红桧” 读的很正确。这两个多音字。刻着佛号或经咒的石柱读幢chuáng,表示房屋一座叫“一幢”zhuang。 “桧”读hui只用于人名,如秦桧。同学们要注意。

集体把这些字词读两遍。

2、字词掌握了,作者的行踪你划出来了吗?

这位同学回答,同学们有补充的吗?这下全了。

(明确:“台北松山机场” “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 “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 “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 “峰回路转,迂回穿过一片林区” “曲径幽路” “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 “下山的路上”)

3.作者的行踪交代的很清楚,在不同的地点看到的景色相同吗? 不同。那作者依次看到了哪些景色呢?请同学们看投影欣赏阿里山的画面并结合书本文字,用“修饰性的词语+名词”的短语的格式概括出景物的名称。写好后同桌或小组之间先交流。请这位同学大胆地展示你的劳动成果。

概括的真好,既简练又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征,而且结构相同,可见这位同学语文功底很深。

4、因游踪不同,所写的景也不同,边走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这叫什么写法?

移步换景 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呢?

你说,请你补充。

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可以把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舒展自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既能把线索交代得很清楚,又给人一种移动感,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

课后请同学们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美丽的新射中校园介绍给大家,好吗?

三、欣赏美景,品味语言

作者吴功正就是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带领我们缓缓的游赏,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这些景美不美啊?

美!用作者的话说就是“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这些景点能如画卷一般在我们面前徐徐打开,除了景本身的美,我想还得感谢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用这么优美的语言为我们传神地描绘出了美如画的阿里山风光。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可用“我最喜欢的是 因为 。”的句式谈一谈。

示例:

1、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

通过引用使文章更富有诗情画意,突出了阿里山林区云雾缭绕,湿度大.

引用"入云深处亦沾衣"这句诗写出了阿里山林区云雾缭绕,湿度大的特点,我们说引用古诗词还能增加你的文采,同时也能让你的文章增添古典意蕴,可谓一举多得啊,建议同学们在自己的作文中适当引用古诗词。

2、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森森”“浓浓”写出树木的茂盛,使文章语言有音乐美.

这位同学找的第六节,他找出了“森森”“浓浓”两个叠音词,说这两个叠词突出了树木之多、团阴之浓,体现了环境的清幽,而且使语言节奏鲜明,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说得真到位。其实这小节叠词挺多的,大家一起把它找全。

还有“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 。这几个叠音词极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青苔的形状。叠音词可增加语言的音乐美,还易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学过的《古诗十九首》就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要能读出节奏来。

读的不错啊,咬字清楚,发音响亮,富有节奏感。

3、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这句流露出人们对林区环境的浓浓爱意,因为爱,所以不忍大声;因为爱,所以要“深深的吸气”“仿佛吸进去以后不再吐出来”

处处流露了作者对阿里山的喜爱之情。景中融入作者的感情,这就是融情于景

4、“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一段。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

这位同学从修辞和句式对第五小节作了赏析。

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句,写若有若无的声音,以有声来反衬无声,这叫什么写法?

类似的写法我们刚在哪篇课文中学过?《老山界》 就是用若有若无的声音来反衬夜晚山间的寂静。

古诗词中有类似的写法吗?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万籁此俱静,但余钟磬音”同学们积累的古诗词真不少。

还有哪一组来没展示的?好,你们小组。

5、“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这段文字全部使用双音节词,读来整齐匀称,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显示音节美。

连用了四个四字短语,铿锵有力,传神地写出了神木面对挫折依然昂首挺立的雄姿,它真不愧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作者对神木充满了敬仰之情。

课文中的好句还有很多,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一一赏析了,请同学们课后继续交流,并将这些好词好句抄到你的整理本上。

本文景美,语言美,而且意境美。这才有了《阿里山纪行》这篇美文。

大家能不能美文美读,用你最美的方式把你认为最美的语段读出来,把听众也带到那种意境之中呢?

这位同学先来展示。

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又仿佛吸进去以后凝化在体内而不要吐出来。

这位同学点评。读的不错,肯定。但是还缺少感情。你很会点评喔。

作者对阿里山充满了浓浓的爱意,我们也一定要把这种爱意读出来才不枉了这篇美文。你能不能有感情的朗读给大家听听?

读的真有感情!

这位同学。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的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了。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这位读的太棒了,有感情,有力度,读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

我们集体把第七小节朗读一下。

这位同学。

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读的很好,读出了你对神木的敬仰之情。这也是作者的情。看来你已走进了作者的心!

同学们的朗读很好,充满了感情,正真走进了阿里山的灵魂深处。吴功正先生也把自己对爱阿里山的喜爱之情融入了文字当中,融入了所写的景物当中,看来只有心中有情,心中有爱,才能写出感人的文章来。

五、刚才我们在自己喜欢的美景面前激情澎湃,指点江山,陶醉其间,乐而忘返。现在我们该下山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眷恋,到山下做一名导游,把你的游山经历和沿途所见介绍给山下的游客,好吗?一分钟准备。

导游词: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风光如画的阿里山,假如你乘着古色的小火车,穿过莽莽林海,就会看到云雾弥漫、幽深恬静的景象,进入阿里山站,穿过迂回曲折的林区,呈现在你眼前的是清澈如镜的姊妹潭,你还可以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置身于宁静的原始林区,让你拥有原生态的古典美感,踏上山间的青苔路,仿佛是踩着软绵绵的地毯,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漫步在汪洋似的林海中,让你精神振奋的是那参天耸立、八面威风的神木,它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怎么样?快去阿里山饱餐那里的秀色啊!

介绍的多好啊,既交代了游踪,又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语言优美而简练。导游当得真棒.

七、结语:今天我们跟着吴功正先生神游了阿里山,阿里山就像一首含蓄隽永的诗,如一杯醇香甘甜的酒,如一幅优美传神的画,一首悠扬动听的歌。阿里山景美,“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人美!期待着我们亲身去感受那份美吧!

阿里山课件 篇2

教学目的:

1.学会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民间传说的通俗易懂,感情的丰富.学会复述课文.

3.了解花珊与妖怪做斗争的过程,感受花珊英勇顽强,保卫家乡的斗争精神.

4.体会大陆和台湾血肉相连,两岸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复述课文.感受民间传说的通俗易懂,感情的丰富.

2.了解花珊与妖怪做斗争的过程,感受花珊英勇顽强,保卫家乡的斗争精神.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请学生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地理位置.

2.教师介绍,在很久很久以前,武夷山和阿里山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动人的传说.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自由地小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课后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主要人物是谁

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

2、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分角色朗读全文,纠正字音.

(由于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而本课生字教学字音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字是:蹦、轰。教学中还要注重几个难写的字形的区别:陷、瀑等。)

3、结合质疑,默读课文,在书上作相关批注;

三、深入学习第14自然段

1、找出有关句子、小声与同桌交流。

2、交流找出的有关句子、小节。

(1)那时,漫山遍野的果树上挂满了果子,山下是肥沃的土地.

(我从漫山遍野、肥沃感受到这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的人们过者丰衣足食的生活,一定很快乐.)

(2)从此,山上的树木死了,小溪没水了,肥沃的土地也干裂了.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初步感受花珊为民除妖的品质.

(同一个地方,环境完全不同,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也不一样,都是妖怪做的坏事,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引出第三句.

(3)花珊看到人们被妖怪还得生活不下去,心理很难过.

(4)于是,她开始苦练本领,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终于练就了高超的射箭本领和一手好刀法.

引导学生交流对文字的品读:

九九八十一天说明了时间长。

终于表示苦练本领经过了很多磨难,最后成功.

师:你们想一想,花珊是怎样苦练本领能具体描述当时的情景吗

引导学生想象,发展语言能力.

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生成新疑。

1、师:读到这儿,你们又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找出花珊斗争的段落,质疑:苦练本领后的花珊能除掉这个妖怪吗

2、看来你们会思考了,想知道这些问题,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花珊除妖的故事.

第一课时精读课文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课文内容,说一说花珊除妖的原因

2.花珊能除妖吗她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

3.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花珊除妖的过程.

二、直奔重点,细致体会。

1、认真默读第4、5节,出示思考提纲:

花珊能除妖吗

她是怎样想的

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

2、反馈学生自学情况。

读中感悟,理解第5自然段。

用笔钩出花珊除妖的过程写得栩栩入声的动作词语.

抓住重点词句,读中感悟,重点体会以下要领:

(1)这天晚上,乌云遮住了月亮,姑娘紧握弓箭,向山上走去。(花珊为民除妖的决心大,这正是保家为国的高贵品质。)

(2)出示于是搭上箭,用力朝绿光射去。妖怪被射中了眼睛,痛得直打滚。花珊跳到妖怪身上,举起大刀,朝它的脖子使劲砍去,直砍得妖怪乱蹦乱跳。

从这些词中,你有什么感受?(战斗激烈、花珊非常勇敢)

同学们,你们再想一想能让花珊除妖的斗争再激烈一些吗?指导学生再创作

(3)忽然,她觉得大地再向下陷,只听一声巨响,高大的武夷山簖为两半,中间出现了一条很深的沟,妖怪轰的一声,掉到了沟底。(读过程,谈体会)

3、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总结复述的方法。

(1)抓重点词

(2)围绕问题读文、思考

(3)列出小标题。

4、谁能根据黑板上的词语和刚才总结的复述方法将花珊除妖的过程复述下来。

5、指名复述,教师做适当的提示。

三、学习课文6---8节

1.学生自由读这一部分。从这部分内容体会到什么?

2.学生再读这部分内容,勾画出表达人们心中期盼的句子,写感受。从句子中我想到了什么?

3.学生分小组交流,自由表达。

4.学生练笔:你想对花珊说些什么?你想对花珊的妈妈说什么?让学生情感涌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海峡两岸人们渴望祖国统一的资料。

5.指导朗读课文,学生评读。

6.课外阅读中国民间传说,感受中国文学艺术中的这一瑰宝。

四.作业设计

你想对花珊说写什么呢?写一写。

阿里山课件 篇3

活动目标

1、用身体动作感受乐曲节拍节奏,表现乐曲的情绪。

2、自己创编节奏型,学习看节奏图谱打节奏。

3、能根据节奏图谱上的打击乐标记,用打击乐分声部合奏。注意和大家保持和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已认识台湾,知道高山族。

2、中国地图,《阿里山的姑娘》乐曲磁带,录音机。

3、节奏图谱,打击乐器:三角铁、铃鼓、双响鼓、圆舞板等,人手一件。打击乐标记。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宝岛台湾,谈起高山族。引出乐曲名称。

2、听乐曲《阿里山的姑娘》,引导幼儿用动作感受乐曲的性质。(注意接前奏)

3、幼儿听乐曲观看教师表演活泼优美的舞蹈,感受乐曲的情绪。同时,按乐曲的节奏一拍一拍地拍手,感知乐曲的基本节拍。

4、幼儿听乐曲,创编节奏型。

5、请愿意表演的幼儿到前面表演自己创编的节奏型。教师要鼓励和肯定有创造性的幼儿。

6、教师出示节奏图谱,幼儿看谱到节奏(可用手拍、跺脚、拍腿等动作表现)。

(1)分两声部练习不同的节奏型。

(2)两声部合奏。提醒幼儿注意变换节奏型的地方要准确。

7、乐器演奏(播放乐曲)

(1)教师在节奏谱上附上打击乐的图形标记。

(2)幼儿自选乐器,看图谱分声部自由练习。

(3)幼儿按声部坐下(拿三角铁、铃鼓的幼儿为一个声部,坐在一起;拿圆舞板、双响筒的幼儿为另一声部,坐在一起)。看节奏谱,分声部反复练习。

(4)教师指挥幼儿两声部合奏。要求配合和谐,不受干扰。

(5)幼儿交换乐器,分声部练习。

(6)教师指挥幼儿两声部合奏,提醒犹如配合默契。

活动建议

可组织系列活动

1、赏识活动:认识台湾,介绍高山族。

2、音乐欣赏:《阿里山的姑娘》

3、节奏活动:《阿里山的姑娘》

活动反思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幼儿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愿望。爱好音乐是人的天性,有趣的音乐活动能激起幼儿学习的欲望,使其产生愉快的情绪,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感受和创造。

阿里山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理解生词。

2、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感受阿里山云雾的神奇景象,体会大自然的美,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体会阿里山云雾的神奇景象。

教学方法:采用赛读法和赏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台湾风景名胜。

教学流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唱过《阿里山的姑娘》这首歌吗?哼一哼。这里不光人美且山也美,更特别的是哪里的云雾。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块去尽情欣赏阿里山的云雾,看看与我们这里的云雾有何不同之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弄清词义。

2、边读边画出你认为美妙的词句。

三、检查读书情况

1、自愿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学生评议,纠正不正确的地方。

四、赛读弄清课文内容

1、分组。喜欢第2自然段的同学为A组,喜欢第3自然段的同学为B组。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弄清你喜欢的自然段描绘的云雾的特点有哪些。(教师参与到各组适时引导,把握学生学习情况)

3、比赛交流,看看哪一组学习成绩好。

(注:A组同学要着重抓关键词有些有些有些有些和重点句子无所谓天,无所谓树,也无所谓高山和深谷、构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来介绍无风时云雾的特点。B组应抓住有风时云雾翻滚、奔涌、升腾、追逐,时深时浅、时远时近、时而汹涌而来、时而拂袖而去来体会其特点。)

4、小结学习情况。同学们学习的特别投入,在此,老师给予你们特别的嘉奖,A组同学用有些有些有些有些为我们介绍了无风时云雾的特点,就请他们组用这种句式仿照书中句式练习写一段话。B组同学的介绍,让我们仿佛进入神话世界,奖励你们写一写我们这里的云雾,课后读给大家听听。

五、赏读,陶冶爱美情趣

刚才,小组学习中,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阿里的云雾精妙、神奇、变化万千,难怪作者会的莫名的惊愕与喜悦。如此美景真让人陶醉。让我们再来细细品赏吧!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六、课外作业

观察我们这里的云雾,与阿里山的云雾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阿里山课件 篇5

《阿里山的云雾》教材分析

本课写的是阿里山最负盛名的美景奇观云雾,写出了这里的云雾造成的那种丰富多姿、变幻无穷、神秘诡谲的美,表达了作者对阿里山的喜爱之情。

课文在交代了观赏阿里山云雾的地点之后,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阿里山云雾景观的美。先说没有风的时候。阿里山的千山万壑全都笼罩在朦朦胧胧的云雾中,这是从整体上看到的景象。有些地方令你产生翠峦直插云霄的错觉这个长句子,讲的是细看各个地方所看到的四种不同的景色。碧绿的千山万壑和朦胧的山间云雾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讲的是云雾静止时留给作者的一种整体感受。再说起风之后。山风劲吹的时候,只见云雾在山间翻滚、奔涌、升腾、追逐,这里讲的是起风之后,云雾变化的几种基本形式。云雾的变化,必然引起景观的变化;云雾变幻无穷,景观也变幻无穷,所以作者称这时的云雾为诡秘的魔术师。云雾和景观到底是怎样变化的,课文最后一句它令原来图画似的景致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使学生感受阿里山自然景观的美,知道阿里山是祖国宝岛台湾的风景区;二是使学生领悟本文在写景方面的一些特点,并领略课文的语言美。

《阿里山的云雾》教学建议

1、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主要应该是学生自主读书的过程。由于本课是一篇写景散文,语言很美,因此,主要应该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景物的美,在朗读中领略语言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从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教学略读课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起学生诵读课文的兴趣。教师的作用还体现在组织、指导学生的阅读上。教学本课,可通过充满激情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范读,阿里山风光图片的展示等,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欲望。接着,可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明确提示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课文较短,可让学生多读几遍。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基本上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之后,可围绕阅读提示提出的几个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阿里山的云雾》词语注释

千山万壑:形容山岭沟壑非常多。

朦朦胧胧:不清楚,模模糊糊。

遮蔽:课文中指浓雾挡住了人们的视线,看不到远处的东西。

无所谓:在本课是说不上的意思。由于浓雾遮蔽了周围的一切,所以说不上哪里是天,哪里是树

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

黛绿:墨绿。

蓬莱仙岛:神话传说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地方。

翠峦:翠绿色的山。

云霄:极高的天空;天际。

诡秘:行动隐秘,不易捉摸。

匿藏:隐藏,藏匿。

汹涌:课文中指浓雾猛烈地从山谷里涌动、翻滚而来。

拂袖:把衣袖一甩,表示生气。

飘忽:轻快地移动。

惊愕:因吃惊而发愣。

阿里山的云雾的特点:

1、没有风的时候,阿里山景色的总的特点是千山万壑全都笼罩在朦朦胧胧的云雾中,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但由于云雾的浓淡不同,云雾所处的位置不同,不同的地方景色各异。课文描写了四种类型:在云雾特别浓的地方,云雾把一切都遮蔽了,看不见天,看不见树,也看不见高山和深谷;在云雾较淡的地方,山上的景物看起来影影绰绰的,有如笼着轻纱一般;有些地方,云雾停留在山谷下面,山谷就像茫茫的海洋,而山谷上面的山峰自然有如浮在海面的蓬莱仙岛;有些地方,云雾漂浮在上面,把山峰的上半挡住了,会使人产生碧绿的山峰直插云霄的感觉。

2、起风以后,云雾的基本特点是像一个诡秘的魔术师,在山间翻滚、奔涌、升腾、追逐,从而使万山苍翠时隐时现,时深时浅,时远时近。

《阿里山的云雾》朗读指导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意境优美,比较适合学生朗读。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感受阿里山云雾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从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文中处处透露着作者对阿里山云雾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朗读时,要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心融进课文描绘的意境中去,仿佛自己正在欣赏阿里山云雾的美丽景色,自己也像作者一样被阿里山云雾的美景所陶醉,产生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阿里山云雾的静态美,朗读时,要心态平静,语调平缓,语速稍慢,有声有色地读出阿里山云雾的静谧之美。第三自然段描写了阿里山云雾的动态美,朗读时情绪要随云雾的变化而变化。第二句中的翻滚、奔涌、升腾、追逐要读得重些,有气势,让人仿佛看到云雾的变化。读第四句时语速稍快,让人体会到阿里山云雾的变化之快。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一句要读得稍微慢一点,好像自己已经陶醉在阿里山云雾的美景之中。

《阿里山的云雾》难句解析:

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句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

作者为什么会对阿里山的云雾产生莫名的惊愕与喜悦呢可以想象,作者的眼前本来是一幅像精妙的山水画一样美丽的风景,而突然滚滚的云雾涌来,淹没了眼前的一切,那幅精妙的山水画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怎能不使人感到惊愕可仅仅过了瞬间,浓云密雾走了,那美丽的山水画又展现在面前,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这样的变幻,怎能不使人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惊愕与喜悦呢

阿里山课件 篇6

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和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和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2.细点概括: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如画风光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呢?并试着概括每处景物的'特征

2.参照刚才标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假如你是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

听读课文49段,并设计题目,让学生思考:

作为导游,在游览过程中,为激起游客游览阿里山的游兴,你最想给游客介绍哪一处景点,因为什么?请以下列句式进行描述

作为一名游客,除了欣赏到宝岛台湾阿里山迷人的风光外,聪明的你在游览过程中是否还有别的收获?(可选择下列任一句式谈谈)

在整个游览过程中,我发现了(明白了、懂得了、想到了)……

“高山常青,涧水常蓝……”阿里山如一首含蓄隽永的诗,如一杯醇香甘甜的酒,如一幅优美的画,如一首动听的歌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去看看拔地参天、威风八面的神木?当然,现在已经能成为现实

3>我们已陶醉于阿里山美如画的自然风光中,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她,请你为阿里山写句广告词

阿里山课件 篇7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阿——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高山长青

涧水长蓝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长围着青山转

活动目标:

1、把握歌曲节奏欢快、明朗的旋律特点,愉快地随着歌曲唱和跳。

2、感受不同风格的民族舞的表演特色。

活动准备:

歌曲录音磁带,教师舞蹈表演《阿里山的姑娘》。

活动过程:

1、出示中国版图,引出话题:

(1)寻找台湾的位置。

(2)交流对台湾的认识:“中国最大的岛名字叫什么?”

“台湾有座美丽的山,它叫什么名字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曲,听听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山?”

2、欣赏歌曲,初步感受阿里山的姑娘: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阿里山的主要风光:“阿里山美在哪里?”

(2)听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歌里是怎么赞美阿里山的姑娘的?”

“这首歌曲你听了有什么感觉?”

3、听音乐跟节奏活动,进一步感受歌曲的特点:

(1)选择节奏型:“我们可以用什么节奏来进行表演呢?让我们一起拍手试一试。”

(2)教师用肢体语言表达歌曲内容,引起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

阿里山课件 篇8

设计理念

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设计以语文学习为主轴,整合音乐、美术学科的教学方法,使静止的语言符号流淌出音乐的旋律、图画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用立体化的文本去撞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审美化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应用语言,获得读文后的愉悦感、收获感,提高情感的价值、审美的价值,从而真正享受我们的语文教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学懂生字词,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2.感受云雾之美、之奇,领略大自然的绮丽。

3.激发学生爱自然,爱宝岛台湾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激情,导入新课

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同学们熟悉这首歌吗?唱的是谁?(阿里山的姑娘、小伙)。那美如水的姑娘,壮如山的小伙美丽的阿里山人民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阿里山在哪?(在祖国的宝岛台湾)你们向往那儿吗?让我们一起跟随摄像机的镜头去那儿看看。

二、画面渲染,导入情景

师:在祖国美丽的宝岛台湾,有一个著名的旅游风景区阿里山,阿里山是个奇景纷纭的旅游胜地。有人把云海、日出、樱花和神木称为阿里山四大盛景。目前,在阿里山建有森林公园,公园最下方的铁路旁,有棵树龄超过300年,高50多米,15人才能合抱的巨大红桧树,被称为阿里山神木。日出也是阿里山的奇观,黎明时分,登临山顶的观日楼,可以看到远远的玉山轮廓在微弱的晨曦中逐渐升起的胜景。阿里山不仅林木茂盛、苍翠欲滴,而且野草鲜花布满山谷,盛开之时,馥郁绚烂。游人在花丛中往来,呈现一派春到高山樱似海,满山都是赏樱人的景象。山上有个樱花公园,在这里赏樱花更是美丽壮观。云海是阿里山最负盛名、最有代表性的美丽奇观。阿里云海被称为台湾八景之一。在阿里山区,还有慈云寺、树灵塔、姊妹潭以及高山博物馆、高山植物园等名胜游地。

美吗?这么美的景物,都会深深印在每一个去过阿里山的游客的脑海里。这不,本文的作者华莎就把这种美诉诸于文字,奉献给了我们,与我们共享。

第二课时

一、生本再次对话,获得快感

(一)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感受云雾的情态美。

1.播放录像。(无风时云雾的静态美)

师:你们看,大雨刚过,美丽的阿里山全都笼罩在朦朦胧胧的云雾中,碧绿的千山万壑和朦胧的山间云雾构成了一幅多么精妙的山水画啊!美吗?

自由读整段,体会整体的画面美。

2.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又一幅的美丽图画。

出示老师画的一幅云雾图(浓雾把一切都遮住了)

a.猜猜老师画的是哪一句话描写的情景?(有些地方浓雾把一切都遮蔽了,无所谓天,无所谓树,也无所谓高山和深谷。)

b.从哪儿看出来的?(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c.给老师的画取个题目或题句诗好吗?

云天雾海白雾茫茫不识阿里山真面目等。

师:滚滚的白云,就像汪洋大海,真是虚无缥缈,身居广寒之感。

d.用朗读来描绘这一幅云天雾海的美景。(阿里山的秀丽山川,全都笼罩在了浓雾之中。)

e.学生读文、作画,领悟云雾的静态美。

f.大雨初歇,当我们漫步阿里山的时候,会惊奇地发现:真是一幅绝美的画啊!课文向我们描绘了几处景物?

g.你也想做一回小画家吗?选一处景,反复朗读,发挥想像,并把它画下来。

h.学生读课文,并分组合作完成一幅画,最好配上题目或诗句。

i.反馈:

画面1:有些地方则显得影影绰绰的,有如笼着轻纱一般。(顺势理解影影绰绰)

画面2:有些地方云雾停留在山谷下面,汇成一片茫茫的海洋,黛绿的山峰有如浮在海面的蓬莱仙岛。

画面3:有些地方山雾只漂浮在上面,挡住山峰的上半,令你产生翠峦直插云霄的错觉。

j.小组合作展示学习成果:(1)描述画面(顺势理解新词:影影绰绰、遮蔽、汇成、黛绿、翠峦、直插云雾)(2)吟诗(3)绘画

设计意图: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k.看媒体,师描述:站在慈云寺,阿里山宾馆等处观赏,云雾茫茫,山很远很远,却又像近在咫尺,把山谷遮掩得若隐若现,满山满谷浓雾弥漫,犹如置身于仙境之中,令人陶醉。如果把这时的云雾比作人的话,那她就是一个温文沉静的姑娘。你们喜欢这个姑娘吗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对她的喜爱之情。

3.师生合作读好第二自然段。老师读总起句、总结句,学生读中间几句。

二、进入情景,多元感悟,感受云雾的动态美

师:当山风劲吹的时候,原来温文沉静的云雾,似乎成了诡秘的魔术师了。

1.同学们看过魔术师的表演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神秘莫测、千变万化、出乎意料、神奇)

2.亲眼目睹阿里山云雾的神奇与美丽后,我是感到莫名的惊愕与喜悦。你也想去体验一下那份莫名的惊愕与喜悦吗?那就让我们读书吧!

3.自由选择句子读。

a.它令原来图画似的景致变化万千,万山苍翠,时隐时现,时深时浅,时远时近。(指生读,老师采访读者的心情:此时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惊愕?为什么喜悦?引导读出不同的心情。)师:云雾真是变化万千啊。

b.忽而滚滚的云雾来了,从藏匿的山谷汹涌而来,淹没了眼前的一切;忽而它又拂袖而去了,只见袖带飘忽,瞬间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但一切又确乎已经发生,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采访,说感受,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师:云雾变化真快,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4.自由朗读整段话。

5.自选音乐,配乐读。(提供几种不同风格的背景音乐,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舒缓的,激越的,沉重的等。)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应重视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与文本交流、对话,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有所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收获。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6.师生合作朗读全段。

三、生本第三次对话,获得收获感

导游介绍阿里山云雾。

(设计意图:学生与文本的第三次对话,引导学生超乎其外,审视、鉴赏文本,并把语言占为己有,内化语言,获得收获感。)

师:无风时,阿里山的云雾如一位娴静的少女,给人一种静态美;起风时,云雾又如同一位诡秘的魔术师,给人一种动态美。你们想把这种美传递给更多的人吗?让我们来做一回导游好吗?

1.发课外辅助阅读材料。(阿里山多云雾的原因)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放大,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把课外资料引进课内,使精读与略读在课内进行有机整合,可以使我们的课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努力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生活在语文中。)

2.小导游任选一段练说导游词。

3.反馈:导游分别介绍无风时和起风时阿里山的云雾。

4.采访游客:去过庐山、黄山吗?那里的云雾也很美,在阿里山看云雾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5.采访导游:你是哪里人?祖籍?当导游几年了?想向大陆游客说些什么?台湾还有哪些旅游景点?

四、总结全文

听了你的介绍,祖国美丽的宝岛台湾,成了我们每个大陆同胞向往的地方,但因为种种原因,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真想深情地向她呼唤:回来吧,宝岛台湾。

阿里山课件 篇9

1.出示课题,请学生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地理位置.

2.教师介绍,在很久很久以前, 武夷山和阿里山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动人的传说.

二. 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自由地小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课后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主要人物是谁?

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

2、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分角色朗读全文,纠正字音.

(由于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而本课生字教学字音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字是:蹦、轰。教学中还要注重几个难写的字形的区别:陷、瀑等。)

3、结合质疑,默读课文,在书上作相关批注;

1、找出有关句子、小声与同桌交流。

2、交流找出的有关句子、小节。

(1)那时,漫山遍野的果树上挂满了果子,山下是肥沃的土地.

(我从“漫山遍野、肥沃”感受到这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的人们过者丰衣足食的生活,一定很快乐.)

(2)从此,山上的树木死了,小溪没水了, 肥沃的土地也干裂了.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初步感受花珊为民除妖的品质.

(同一个地方,环境完全不同,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也不一样,都是妖怪做的坏事,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引出第三句.

(3)花珊看到人们被妖怪还得生活不下去,心理很难过.

(4)于是,她开始苦练本领,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终于练就了高超的射箭本领和一手好刀法.

引导学生交流对文字的品读:

“九九八十一天”说明了时间长。

“终于”表示苦练本领经过了很多磨难,最后成功.

师:你们想一想, 花珊是怎样苦练本领?能具体描述当时的情景吗?

引导学生想象,发展语言能力.

指导有感情朗读.

2、看来你们会思考了,想知道这些问题,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花珊除妖的故事.

2.花珊能除妖吗? 她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

3.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花珊除妖的过程.

二、直奔重点,细致体会。

她是怎样想的?

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

2、反馈学生自学情况。

读中感悟,理解第5自然段。

抓住重点词句,读中感悟,重点体会以下要领:

(1)这天晚上,乌云遮住了月亮,姑娘紧握弓箭,向山上走去。(花珊为民除妖的决心大,这正是保家为国的高贵品质。)

(2)出示“于是搭上箭,用力朝绿光射去。妖怪被射中了眼睛,痛得直打滚。花珊跳到妖怪身上,举起大刀,朝它的脖子使劲砍去,直砍得妖怪乱蹦乱跳。”

同学们,你们再想一想能让花珊除妖的斗争再激烈一些吗?指导学生再创作

(3)忽然,她觉得大地再向下陷,只听一声巨响,高大的武夷山簖为两半,中间出现了一条很深的沟,妖怪“轰”的一声,掉到了沟底。(读过程,谈体会)

3、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总结复述的方法。

(3)列出小标题。

4、谁能根据黑板上的词语和刚才总结的复述方法将花珊除妖的过程复述下来。

5、指名复述,教师做适当的提示。

1.学生自由读这一部分。从这部分内容体会到什么?

2.学生再读这部分内容,勾画出表达人们心中期盼的句子,写感受。“从----句子中我想到了什么?”

3.学生分小组交流,自由表达。

4.学生练笔:你想对花珊说些什么?你想对花珊的妈妈说什么?让学生情感涌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海峡两岸人们渴望祖国统一的资料。

5.指导朗读课文,学生评读。

6.课外阅读中国民间传说,感受中国文学艺术中的这一瑰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民间传说的通俗易懂,感情的丰富.学会复述课文.

3.了解花珊与妖怪做斗争的过程,感受花珊英勇顽强,保卫家乡的斗争精神.

4. 体会大陆和台湾血肉相连,两岸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难点:

1. 学会复述课文. 感受民间传说的通俗易懂,感情的丰富.

2.了解花珊与妖怪做斗争的过程,感受花珊英勇顽强,保卫家乡的斗争精神.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设计]

阿里山课件 篇10

1、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感受阿里山风光的图画美,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

2、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1、学习本文融情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1、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相结合,教师引导、点拨的方法。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主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品味。

1、播放《阿里山的姑娘》歌曲,滚动阿里山图片,学生跟唱,营造气氛,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假设在座的都是游客,而你是个小导游,请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份阿里山的旅游解说词。

温馨提示:可小组合作讨论,找出作者的行踪,然后抓住不同地点的不同景物,安排好说话的顺序就行了。还有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和礼貌哦。

步骤:1、小组合作朗读交流,划出游览行踪的句子,找出主要景点。

归纳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台北松山机场——台湾中部城市嘉义——阿里山站——神木

2、请个同学上来做导游,要求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和主要的景点,并注意礼仪常规

(1)阿里山给人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什么?文中哪句话交代的?

(2)阿里山如画的风光主要表现在哪里?学生找出后,教师归纳并展示图片让学生欣赏

作者把阿里山的景色描写的很美,请自选一处你喜欢的景色欣赏品读,谈谈你的`感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提示:可从修辞、节奏、感情等角度考虑)(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朗读方式品读课文,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再现阿里山如诗如画的风光)

从感情的角度品味神木一段时,对神木的“神”需重点分析。(由神木的创伤联想到台湾遭受的风风雨雨,由第六小节“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第八小节“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联想到有着古老而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进而体会作者渴望祖国同一的感情。

阿里山的美是人工雕凿的美吗,由此可见台湾人的旅游景点有何特色?同学们假期也游玩过很多地方,远至北京、海南,近至镇江、丹阳,甚至后巷的江边。请你描述一下游玩过程中欣赏到的美景。

五、学习反馈。

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即本课达成目标)你对本文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如果我们大同要搞旅游开发,你准备怎样设计,请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或画出切实可行的简图。(注意:抓住大同的地理位置,经济特征,文化氛围以及民风民俗等特点。)

七、板书:

阿里山课件 篇11

本文作者吴功正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7月初,他应一些台湾学者之邀,赴台讲学,期间,他游览了著名的阿里山,并为之陶醉,回国后写下此文。文章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形象地描写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写了作者独特的内心感受。文章文质兼美,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移步换景”的写法,故在教学中作简单处理,把主要精力放在品评、诵读文章优美的语言上,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了解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认识祖国的壮美山河,品味作者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1、按游踪顺序,移步换景的写法;

课前播放歌曲《高山青》,营造学习氛围。

作者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舒展自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一步步把读者带进迷人的`阿里山,带到阿里山的灵魂——神木。

五、学生讨论、交流,找出文中描写阿里山景色的段落,分别朗读。

六、反复诵读、想像、品味美文、美景。

1、一同学读文章,同桌闭目想像阿里山美景;

2、欣赏阿里山风光图片,回味文中描写的阿里山美景,品味作者用词及语言美。

学生摘抄优美语句,体会语言特色并用固定格式说明原因。这里准备一些例句,用以启发学生并提供比较材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深化认识。

八、用自己摘抄的句子的形式与方法仿写。然后交流、诵读。

本文语言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句式多样,节奏感强,富于音乐美,具体体现在节奏美、拟声美、修辞美和音节美等四个方面,同时作者托物抒情、融情于景,又充分展示了情韵美。我们读这篇文章,会感到其声音和婉宽舒、柔美,从中可以体会作者的欢乐、爱慕之情。

阿里山课件 篇12

阿里山森林游乐区位于嘉义县 阿里山乡,属于玉山山脉的支脉,由十八座大山组成,隔陈有兰溪与玉山主峰相望,总面积为1,400公顷。群峰环绕、山峦叠翠、巨木参天,非常雄伟壮观。相传以前,有一位邹族酋长阿巴里曾只身来此打猎,满载而归后常带族人来此,为感念他便以其名为此地命名。园区内除了有丰富珍贵的自然资源之外,亦保留了邹族200多年塬住民的人文资源,如今更因新中横公路而与玉山国家公园串连起来,是一段兼具知性与感性的森林之旅。在台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到阿里山,不知台湾的美丽,不知台湾的伟大,不知台湾的宝藏。”这话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阿里山气势之雄伟、景色之壮丽、资源之丰富,确实名不虚传。所谓“台湾八景”之一的“阿里山”并非仅指一座山,而是指地跨南投、嘉义两县包括大武峦、祝山、塔山、对高岳等18座大山的阿里山脉风景区。区内群峰参差,溪壑纵横,既有悬岩峭壁之奇险,又有幽谷飞瀑之秀丽,其山光岚影千姿万态,茂林清泉各尽佳妙,是人间难得的胜境。

相传于250年以前,有一位名为阿巴里的邹族酋长曾只身来此打猎,满载而归后,常带族人来此,族人为感念他,便以其名为此命名。其实阿里山共由十八座高山组成,属于 玉山山脉的支脉,隔同富溪与玉山主峰相望,现在新中横公路已将阿里山与玉山风景区串连起来。阿里山森林游乐区海拔高度 2,216 公尺,四周高山环列,气候凉爽,以日出、云海、晚霞、森林、登山森林铁路并列为阿里山五奇,闻名中外。 而邹族原住民人文资源更增其观光魅力。

塔山、 姊妹潭高山湖泊等自然景观,以及博物馆与 慈云寺、老火车陈列场等珍贵的文化历史资源,也都値得一游。

喜欢《阿里山课件范例12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阿里山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