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老师要提前准备教案,不能草草了事。我们应该积极利用教案资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许有些人会担心自己写不好教案和课件,但是这篇文笔流畅、观点独到的“小学整理教案”深深吸引了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读完它,或许会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呢!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性质等内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联系和区别,逐步形成知识网络。
2、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初步体会知识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整理能力。
教学重点:知识的整理和运用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
教学设计
一、直接导入
提出课题:分数意义和性质的整理与复习
二、整理知识
1、出示分数:
2、看到这些分数想到什么?(引出所学分数知识)
3、小组合作整理知识
小组合作,根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整理,选一人做好记录
4、展示交流
说说整理过程和理由
学生评价并且逐步完善知识网络
5、回顾整理过程(明确整理方法)
6、自我检测
三、巩固提高
1、填空
(1)五(1)班共48人,其中男生23人,男生占全班的(),女生占全班的()
(2)把2米长木料平均锯成4条凳腿,每条是这根木料的(),每条长()米。
(3)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4)=3()====()(小数)。
(5)比大小
()()()
(6)当a()时,是真分数;当a()时,是假分数。(a为非零自然数)
(7)150ml=()L(写最简分数)
2、判断
(1)和大小一样,分数单位也一样()
(2)分子和分母都是奇数的分数一定都是最简分数..()
(3)一堆大米,第一次运走了它的,第二次运走了吨,两次运走的一样多()
(4)和之间只有一个分数()
(5)真分数都比1小,假分数和带分数都比1大()
3、三位小伙伴进行比赛,小林3分走182米,小军4分走245米,小宋5分走306米。你能求出什么?
四、课堂总结
详细介绍: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加法减法。
2.通过复习,使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页和第79页
教具、学具准备
小鹿头饰、信卡、补充算式的减法表、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设计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本单元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把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好。
[开课直奔主题,节省时间。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1.猜一猜。
出示第78页第1题主题图。
师:小朋友们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生:有三个小朋友坐电梯。
师:他们分别说些什么?你能不能根据他们的谈话内容,猜一猜小男孩住在几层?小女孩呢?
生:小男孩住6层,小女孩住8层。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用数学,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
2.联系生活,说一说你的家住在哪道街?几号楼?几单元?几层?学生踊跃发言,介绍自己的住址。
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师:我们已经学过10以内数的组成,你都知道哪些数的组成?
同桌两人共同表演,用拍手或对口令的形式告诉给大家,好不好?
学生活动,上台展示。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出10以内各数的组成。
[同桌合作,用身体语言表演,复习旧知,学生兴趣很高,学习气氛浓厚。]
自行探究,找出规律
师:咱们来做小小邮递员的游戏,好吗?
生:好!
请一生扮演邮递员小鹿(头戴头饰,肩背邮包)。今天,小鹿送的信可真多呀!这些信的信封上写着10以内的加法算式,如果你能算出得数是几,就送到黑板上的几号信箱。
[利用学生熟悉而且感兴趣的游戏形式让同学们帮助小鹿送信,激发了全体同学的兴趣,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通过送信,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
学生拿到信卡,认真计算后纷纷到黑板上送信。
师:小朋友们看,黑板上的信都是10以内的加法算式,这些算式排列在一起,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没有顺序,有些乱。
师:怎么排列比较好?
生:按一定的顺序。
(根据学生的汇报,重新排列。)
师:这是小朋友们自己整理出的10以内数的加法表,仔细观察,说一说,竖看、横看、斜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根据算式的特点和规律,你想想用什么办法能很快记住它?
[扩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找出规律。]
小组合作,实践操作
在屏幕上出示如下减法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32-3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的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发展学生估算意识,养成验算的习惯。
3、进一步体会加减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发展估算意识,养成验算习惯。
3、体会加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主题图,问:他们在争论什么?
2、独立回忆万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再小组内讨论,交流
二、解决问题
1、复习三位数加减法竖式计算题
(1)先进行估算
(2)独立完成计算,并说出计算方法
(3)集体点评
2、复习验算
(1)验算方法
(2)独立完成练习八第1题并验算
(3)集体讨论
3、复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1)出示练习八第2题主题图
①说说图意
②小组内讨论
③独立解决问题
④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2)整理和复习第2题
①联系实际再提问
②集体讨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能把整理的数据填入统计表.
2.使学生能根据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以及根据统计表、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能把不完整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你家有几口人?
我们班有多少学生?其中多少男生?多少女生?
这些问题太简单了,通过数数就可以实现.但全市有多少人?全国有多少人?是怎样知道的呢?今天我们就共同了解一下简单的数据整理(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统计表.
出示例1.学生住家的分布挂图(例1图).
教师指出:这张图是调查了四年级某班学生居住情况后制成的,通过这张图,一眼就可看出哪条街巷有这班学生.
2.老师进一步引导:每条街巷住了多少同学?哪条街巷的人多?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个?全班共多少同学?这时如果只看图,要准确回答以上几个问题,很不容易.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能使回答方便?(将各街人数分别记录下来)
我们可以用画表的方法进行整理.出示下表
街巷名称
学生人数
教师指出:第一栏不填写具体街巷名称,一般留做合计(一共多少人).
3.老师先带领学生填写两个街巷的数据,再让学生在其他街巷对应地方填写数据.然后将一共多少人.在合计栏中填写,形成完整的统计表.指出这样的表叫统计表.
街巷名称
合计
和平一巷
和平二巷
胜利一巷
胜利二巷
东大街
学生人数
41
7
8
6
9
11
4.组织学生根据表回答问题:
哪条街巷住的人最多,是多少?
哪条街巷住的人最少,是多少?
全班共多少人?
5.教学条形统计图.
为更加形象直观地表示数据的多少,常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出示画有小方格的小黑板,说明:每一格代表一个人,有几个人,就用几个小格表示,并把这几个小格涂上色.
6.老师先在纵向上注明人数0,5,10(单位:人),再在横向上标明街巷名称,然后根据学生口述,老师在相应地方涂色,制成条形统计图.
7.看条形统计图,回答:住和平一巷的比住胜利二巷的少几个人.
8.反馈练习:
下图中是同学投垒球的成绩.
姓名
小芳
小丽
小玉
小红
小梅
成绩
14米
16米
12米18米
15米
(1)左图每格代表多少米?
(2)用图表示每人的成绩.
(3)谁投的最远?
(4)谁投的最近?
带领学生完成表示小芳的成绩的长方形条.其他人的成绩,要求同学们在书中填空完成,并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
1.四年级一班同学,每人从家里带来一本课外书,办起小小图书室.共有连环画13本,故事书15本,科技书6本,其他书5本.把书的本数分别填在下面的统计表里.
种类
合计
连环画
故事书
科技书
其他
数量(本)
同学们一共拿来了多少本书?根据本数制成条形图,画在下面的方格图上.
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格代表多少本?
(2)哪种书最多?哪种书最少?
(3)科技书比连环画少多少本?
(4)故事书是其他书的几倍?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完成.重点引导:合计栏应该怎样填写?学生分组完成时,可以互相讨论研究.教师巡视时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马拉松比赛的路程是42千米195米.一名运动员用2小时25分跑完全程.这名运动员平均每分钟跑多少米?
提示:先统一单位,利用此题复习平均的含义,为下节课学习求平均数做铺垫.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怎样整理数据,怎样填写统计表、统计图.用统计表、统计图进行数据整理有什么好处?(可以用统计表和统计图来整理数据.好处是清淅,直观)
五、布置作业.
活动性作业:调查一下四年级各班的人数,填入下面统计表.
班别
合计
一班
二班
三班
人数
(1)哪个班人数最多?
(2)二班和三班比,哪个班人数多?多多少?
一、教学内容:
沿海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23124页,复习已学过的各种计量单位,完成练习二十相关的练习。
二、教学目的: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等各种量及其计量单位,对相邻两个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更清楚,加强建立各种计量单位的表象,从而学会灵活运用有关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学会分类归纳,有序整理,系统复习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
3)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发挥个人与小组合作讨论的作用,体现协作精神、创新意识。
4)能够较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化聚和换算。
三、教学重点:对量的计量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有序整理,使其知识系统化。
四、教学难点:对量的计量知识有序整理及其各种计量单位间的特殊进率。
五、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米尺、单位体积、重量的实物等。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你们你知道姚明吗?出示有关资料:
出生日期:1980年9月12日、身高:2.26米、体重:134.3公斤、出生地点:上海效力球队:上海东方、休斯顿火箭
师:在姚明的个人资料中,他的出生年月、身高、体重所用到的量的计量,正是数学上的知识(引出课题),说明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分类整理计量单位
1、学生反思:量与计量的有关知识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哪几种量?学生讨论,指名口答,教师板书:长度、面积、体积(容积)、重量、时间
师:每种量都有各自的计量单位,我们学过哪些常用的计量单位?
2、集体完善个人的整理方案
师:大家说了那么多的计量单位,如果我们把这些计量单位全搁在一块,想一想会有什么感觉?(零乱、无序、不便记忆)非常正确,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分类、有序、系统地进行整理)对了,如果我们把这些计量单位分类,并有序地进行整理,使它们系统化,那就便于我们记忆和运用了。你们预习的时候是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了整理呢?(是)现在请你拿出预习时做的整理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互相补充、完善,等一会儿派代表展示你们组的作品。
3.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讨论各成员的整理方法是否有序、系统,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整理方案,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4.小组代表汇报整理结果。
5.教师出示、讲解、引申整理结果。
1)出示整理结果
师:同学们整理得都很好,也很全面,其余的作品,课后我们再来交流,现在请看老师的整理。(电脑显示)
2)讲解说明,总结规律。
长度:除1千米=1000米以外,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面积:除1公顷=10000平方米以外,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
体积(容积):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体积与容积有什么区别?(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而容积是指箱子、油箱、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重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时间:除时分秒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60以外,其余都很特殊。
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公历年份能被4整除的一般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
3)填写123、124页,巩固、完善认知结构。
学生填写,老师巡示。
6.完成教材练习二十的第1、2题
(三)、计量单位的化聚和换算。
例(1)2.6吨=()千克400千克=()吨
(2)2时18分=()分4时40分=()时
(3)315分=()时()分
学生自学课本,然后独立完成,最后汇报交流。
(四)反思与练习
1、教材练习二十的第3题(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2、教材练习二十的第5题
3、补充练习
(五)、课末反思(发展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让学生学会反思)
说说这节课对哪些知识进行了整理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于哪些内容我们要特别注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再次理一理整节课的知识框架。
一、关注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复习中,不能简单地将所学内容一一堆积,应重视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
复习时,首先应该使学生明确知识发展的脉络,理解这些算法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对这些知识的整体认识。所以,要多采用题组式的练习,让学生在对一组或几组相互关联的题目的比较中,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教材第110页第1题安排的就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对比练习。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独立计算,辨清算法;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比较每组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通过对异同点的分析和感受,整理回顾笔算方法。
其次,要注意沟通口算、估算、笔算之间的联系,使三种算法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类似第110页的第3题,可以先让学生选择能口算的是哪些题目,不能口算的可以先估算。对于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要让学生估计商是几百多,还是几十多,这样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找出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上;对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要引导学生估算出积的范围,或者积大约是多少,这样的估算对笔算能起到预测和监控作用。只有让学生体验各种计算形式的特点,他们才可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计算方式。另外,要适当加强口算练习,它是笔算和估算的基础。
二、关注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
在复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切忌大量做题,就题论题。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生的解答结果,而要检查他们在判断、推理时理由是否正确充足,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否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思路,从而巩固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在复习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充分挖掘已知条件之间的联系,分析数量关系,形成解题思路。第110页第2题就是综合所学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关注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可以引导学生把图和文字结合起来,合理选用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收集的相关信息,理清数量关系,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后,再交流自己的想法。
第111页第4题综合了轴对称图形、条形统计图和平均数等知识点。复习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有关北京20xx年奥运会的信息,进行交流。重点要让学生在解决第(3)个问题的基础上,再次体验平均数的意义:它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三、关注空间观念的发展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复习的重点不能只停留在对面积或周长的计算上,还要让学生再次经历观察、测量、猜测、验证、想象等活动,形成对相关知识的深刻体验,逐步发展自己的空间观念。
1.联系实际情境理解面积的含义。
复习不是大量地背诵、记忆概念和公式,而是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可以让学生举例说说周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面积的含义,还可以通过测量和计算加深对面积的感悟。如第114页第16题,让学生观察周围物体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先估计它们的面积,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2.在操作中体会面积和周长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面积和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意义不同、计量单位不同、计算方法不同。复习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区分面积和周长,并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周长和面积的关系。如第114页第17题,可以让学生用线围一围,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周长是20厘米,在方格纸上画出边长是整厘米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关键是在学生填完表后,引导他们去发现周长和面积的关系,以及面积变化的规律。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发现,如:周长不变,面积变了;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周长不变,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四、关注数感的培养
数感是建立数的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复习时,要使学生牢固掌握所认识的数与量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1.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对千米和吨的体验。
在复习中,可以提供一些计量河流、公路的长度用千米作单位的实例,计量货车的载重量、鲸鱼等大型动物的体重用吨作单位的实例,让学生加深对千米和吨的感受。还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质量单位进行计量,不仅可以使用千米和吨,还可以使用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在选择单位时,进一步加深学生的体验,发展其简单的推理能力。
2.结合现实情景,加深对分数和小数意义的理解。
分数与小数的概念本身是抽象的,这些概念的建立也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在复习中,要结合操作和具体情景促进学生对分数和小数意义的理解。如第113页第12题,选择了学生身边的数,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表示,实现由具体到抽象地认识数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为建立数感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紧密地把认数和计算结合起来,利用计算加深对数的意义的理解。类似第112页第9题,在求总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抓住分数的意义进行思考,这个分数的意义就是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复习时,要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解释分数的意义,组织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求12个根小棒的3/4,就是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并引导学生分一分。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和实物操作得到1243=9(根)的计算。学生经历说分数意义实物操作列式计算回答问题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就能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内容:教材第104、105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二十第l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学会把原始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编制简单统计表的方法,进一步掌握看统计表分析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数据分类、整理的方法,今天继续学习简单的数据整理,(板书课题)学会怎样把收集到的数据分段整理,绘制成简单的统计表。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2。
2.提问:根据这张记分单,你能不能很快地看出某报社这次环保知识竞赛的成绩大多数在什么范围
指出:从这张记分单中很难看出某报社这次环保知识竞赛成绩总的状况,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如果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范围把这些成绩进行整理后,就能清楚地看出这次环保知识竞赛成绩的总的状况。怎么整理呢
3.学习整理数据的方法。(教师边讲边板书示范)
(1)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从记分单中看出最高分是100分,最低分是55分。
(2)根据统计的需要,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段。把分段情况按一定顺序排列后,再用划正字的方法整理各段中的数据。在这里我们可以把某报社环保知识竞赛的成绩划分为以下几段:
100分9099分8089分70~79分60~69分60分以下
教师完成以上板书后,提问:每段中又各有多少人呢
①指导学生将记分表中l~6号学生的考试成绩用划正字的方法进行整理。
②请学生在书上用划正字的方法继续整理7~36号学生的分数,并统计各分数段人数。另请一名学生上黑板完成,最后集体校对。
(3)编制统计表,并把整理出的数据填人统计表内。
教师边板书边指导学生,先确定将统计表分成分数和人数两栏,再根据以上各段找出的数据范围,将分数栏分成六段。然后用直尺画出表格,填写栏名;并在表格的上面写明统计表的名称和日期。再把各段起止分数的数据按照从高到低的/顷序填人分数一栏内。(如下表)
让学生填写第104页表格。
最后填上制表日期。
指出:上述统计表还可以绘制成竖式表。(如下图)
环保知识竞赛决赛成绩统计表
年月
分数
100分
9099分
8089分
70~79分
60~69分
60分以下
指名一学生把表格填完。
4.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分析下面两个问题:
(1)90~99分的有多少人60~69分的有多少人你能按顺序说说每个数段的人数吗
(2)这次竞赛,哪个分数段范围内的人数最多。
指名学生口答。
5.讨论:
(1)制成的统计表,和原来的成绩单相比,有哪些优点
(2)竞赛组织者想设置一等奖5、6人,二等奖10人左右,其余的为三等奖,上述数据该怎样分类
指出:根据得奖需要,可以把成绩分为以下三段:
100分~96分,95,90分,90分以下。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1)请大家看表,体重分为几段,是哪几段
请大家用划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
谁来说一说,每一段各有多少人
(2)大家把统计出的数据填在表里。
(3)提问:制成的统计表,和原来的记录单相比,有哪些优点
分析表中每段的人数,你想到些什么
2.练习二十一第1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整理和填表。
出示表格集体订正。让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男同学的跳远成绩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怎样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按照确定好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学习用具,几何图形。
教学方法:
情境活动参与教学。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组织讨论:说一说是怎样整理的,
2、让学生看一看教科书的图。
说一说这两个小朋友怎样整理的。
3、小结:
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是一样的,在不同标准下呈现多样性。
二、练一练。
1、分一分,说一说。
(1)怎么分?说标准。
可以按年龄分类,按性别分类。
(2)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按颜色分类,按样式分类,按样式和颜色分类。
(3)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分成机动车和非动车两类:大车、小车、自行车三类,按分配个数分成三类。
2、看一看,可以怎样分。
(1)图上画着什么,可以怎么分。
(2)汇报,交流:可以按大小分类,按形状分类。
3、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
看图,可以怎样分。
按大小分类,按颜色分类,按用途分类。
三、小结,实践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实践活动。
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
相信《小学整理教案精华8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教案,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学整理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