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课件教案精选(10篇)

05-31

常言道,优秀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幼儿园的老师,我们都希望小朋友们能在课堂上学到知识,因此,老师会在授课前准备好教案,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幼儿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木兰诗课件教案精选(10篇)”,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木兰诗课件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难点 】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学情分析】

让学生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并掌握一定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妇女被三从四德(三从: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许多封建礼教束缚着。(鼓动学生情绪)现在妇女在社会及家庭中的地位如何呀?(多数学生会根据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给予肯定回答)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唱出了所有女性的心声:“谁说女子不如男”。是否有同学知道这是唱的哪位巾帼英雄啊?

好!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木兰诗》。主人公花木兰是一个凝聚了千年传说情感丰富的巾帼英雄形象,甚至已成为一种文化。(放映演示课件:木兰像、木兰祠、豫剧、京剧……)

简介如下:自汉代起民间开始修建木兰祠。每年四月初八木兰生日致祭。历经各代,香火不绝。祠祀木兰像的庙宇遍布神州。较为著名的有:河南虞城木兰祠、安徽亳州木兰祠、河北完县木兰祠、湖北黄陂木兰祠、陕西延安万花山木兰祠。梅派大师梅兰芳主演的京剧《花木兰》,突出了爱国主义思想,艺术成就极高。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花木兰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中国邮政20xx年还发行了《木兰从军》邮票。而这众多的木兰文化都起源于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南北朝民歌《木兰诗》。众多的创作者都是研读了《木兰诗》获得了灵感,形成了一套有体系的木兰文化。

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一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现在大家就和我一起到《木兰诗》这个千古流传代父从军的故事中,去感受这个奇女子的传奇人生。

二、诵读

1.学生自由诵读。

2.正音并理解词义。(用多媒体展示)

军帖 机杼 辔头 戎机 鞍鞯 金柝 策勋 可汗 扶将 扑朔 迷离 帖花黄

3.多媒体MP3或FLASH朗读欣赏。

4.学生朗读。同学品评,老师适当点拨。(附朗读建议,仅供教师参考)

(1)第一、二自然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忧国思家之情,要读得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

(2)第三自然段第1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3)第四自然段基调是悲壮,读时要两句作一气读,速度要更慢——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4)第五自然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义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

(5)第六自然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装的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6)第七自然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5.全体同学分成两组轮读。

三、整体感知

通过反复诵读,让同学们小组讨论,疏通文义。

要求以“木兰 ”句式来概括每节内容。(允许填四个字)

四、讨论探究

1.结合课后练习质疑,怎样理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两句诗按字面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的战斗死去,壮士从军十年凯旋。其实,“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意义上是合指的、兼顾的。

这两句诗的意思应该是“将军、壮士百战死,十年归”。这是一种修辞方法,称做“互文”。这种修辞是上下文各有交错省略而互相补充。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是到处叫嚷,到处骚扰。又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隘。请同学找出文中其他运用互文手法的语句。(明确: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本文还运用哪些修辞方法?

复沓:“问女”两句,“女亦”两句。

顶真: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见火伴,火伴皆惊忙。

夸张: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排比:东市……西市……南市……北市……

对偶:唐以前的对偶要求不严格,对仗不工整。“阿爷”两句,“开我”两句,“脱我”两句,“雄兔”两句,皆不工整;而第四段六句两两为偶极为工整(怀疑是唐人所加)。

(建议教师对这些修辞可根据时间弹性讲解,也可结合修辞点一下民歌特色。)

2.请同学们以“木兰是一个 的人”来评价花木兰。(参照板书)引导同学分析木兰形象。

当户纺织说明她“勤劳”;停机叹息不是为自己的婚嫁又说明她“淳朴善良”;替父从军,毅然抉择更说明她“刚毅”;“木兰不用尚书郎”,可见其“不慕荣利”;“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足见其“谨慎”“机智”。作为一个女子在那样一个封建年代却能“忠孝两全”,也是对世人一种激励。那么我们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又受到了哪些启发呢?

3.结合课文内容探究叙事的详略。

本文叙述部分,战争前准备和战争后的辞官返乡均为详写,征战沙场为略写。“

征战沙场”这一段仅用了30个字交代了“征途遥远”“生活艰苦”“战争残酷”“战时长久”。而对十年战争生活是如何度过的却不详细交代。这是全诗最为凝练的部分,音节铿锵,有唐律之风。

那么如何确定详略呢?根据中心(主题)确定详略。处于主要地位,突出中心的要详写;处于次要地位,服务于中心的要略写;与中心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就不写。

既然这样,我们不妨采用逆向思维,通过详略看主题。

刚才,我们已经学习到《木兰诗》略写了木兰征战的过程,而详写了征战前的准备、征战后的荣归、团聚等几个场面。从这些我们可以推测出作者想要表现怎样的主题呢?

点拨:注意本文出处是《乐府诗集》,乐府诗实际是民歌,真正的作者是劳动人民。战争的受害者往往就是劳动人民。(可联想到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明确:诗文略写了战争场面正是反映了劳动人民对战争的否定,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平生活的追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

五、质疑

“质疑”可结合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再把握补充。

1.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渲染战前准备的紧张气氛,暗示战事紧迫,体现出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这是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2.分别在六七段中找出沿用至今的成语。

磨刀霍霍:本文是指为迎接亲人归来而准备杀猪宰羊。后常用来形容准备动手杀人或发动战争。

扑朔迷离:本文是指兔前后脚不齐的动作和张望不定的眼神。后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易看清真相。

六、教师小结

《木兰诗》是一首富有传奇色彩的北方民歌。它叙事生动,详略得当,情节曲折,语言优美,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木兰的英雄形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七、课堂巩固

1.木兰既是一个奇女子,又是一个普通人。她“奇”在哪里呢?又怎见她“普通”呢?(结合板书回答)

2.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首诗都叙述了什么事?(多媒体链接回板书)

3.看看哪些同学能把自己喜欢的语段当堂背诵下来。

八、课外拓展

《木兰诗》与我国最早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并称为古代叙事诗双璧。找同学讲述《孔雀东南飞》的情节。(链接多媒体展示)

九、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全诗。

2.把课文编成故事讲给别人听,锻炼语言的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木兰诗课件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想: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 ―――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 ―――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3、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 ——详写

出征前的准备 ——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 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 ——详写

家人迎接 ——详写

木兰改装 ——详写

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4、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

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复述表演,走近木兰

学生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可片段),并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试着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上司,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和会见亲人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十年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2、拓展延伸:

①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②完成练习册的练习

③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3、课外探究:(这些难度较大,可随学生兴趣进行。)

①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②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③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④我对木兰的新看法

⑤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⑥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板书设计:

停机叹息深明大义

毅然从军勇敢坚强

匆忙购置准备出征

思亲情切征途艰苦

长期征战胜利归来

功成身退不慕荣华

回到家乡换回女装

双兔为喻谨慎机警

——巾帼英雄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

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木兰诗课件教案 篇3

【学生分析】

在中国,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学生可能大多了解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可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刚强的女英雄,她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和普通女子一样,爱美,爱她的亲人,爱朴素平淡的生活。所以,学习《木兰诗》,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的。

【教学建议】

1、这首叙事诗字面意义浅显,可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

2、《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支奇葩,它的多种艺术手法如铺排、互文、对偶等对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等起着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

3、体会本诗的选材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4、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责任感。

5、指导朗诵,争取当堂背诵。

建议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在这个传奇的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疏通文意。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2、了解故事情节。

学生讨论空白处填写恰当词语:

木兰停机( )──决心( )──从军( )──奔赴( )──十年( )──拒赏( )──与亲人( )

明确:叹息、出征、准备、沙场、征战、辞官、团聚

三、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讨论:

1、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诗中哪些描写刻画了她这一形象?

两处:

⑴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如飞。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⑵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前者烘托渲染了军旅生活的艰苦与惨烈,从正面塑造了一个勇敢刚强的战士形象。后者通过写天子的赏赐之多,侧面表现出木兰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女英雄。

2、木兰既是一位传奇英雄,又是一个普通的女性。诗中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她的女性心理?

⑴ 停机叹息时的心理描写:既为家里着想(父亲年龄大了,弟弟还小),又为国家大计着想(保家卫国是子民的责任)这种焦虑矛盾正是女子所特有的心理。

⑵ 远征沙场时的`思乡心理的描写。远在边塞的木兰看到眼前一草一木都忍不住触景生情,想起家中慈爱的双亲,想起家的温暖。

⑶ 辞官还家后“著我旧时裳”和“对镜贴花黄”的行为描写。木兰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还原成“女儿身”,从她“开、坐、脱、著、理、贴”一系列欢快的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木兰一颗爱美、爱生活的心。

3、你认为诗中刻画她英雄形象的笔墨多一些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形象写得多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明确:诗中既写出了她的英雄气,更写出了她的儿女情。正是这样一位柔弱女子在国家需要、家庭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毅然奔赴艰恶的沙场,在战争中屡建奇功,这样的奇女子怎么不令人心生敬佩之情?所以作者这样选材更有利于刻画一个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

4、读完此诗,你觉得我们应向木兰学习哪些精神品质?

略。

四、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指导过程中串入对本诗修辞手法的简要讲解。

〖教学反馈〗

1、解释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⑴ 惟闻女叹息( )

⑵ 问女何所忆( )

⑶ 愿为市鞍马( )

⑷ 万里赴戎机( )

⑸ 策勋十二转( )

⑹ 安能辨我是雄雌( )

2、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⑴ 《木兰诗》出自我国南北朝时期一首著名的五言抒情诗,它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

⑵ “归来见天子”段,突出了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质。( )

⑶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几句作为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是恢复女郎装束的木兰见伙伴的喜剧性的场面。( )

⑷ 《木兰诗》全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

3、用原文填空:

① 旦辞爷娘去,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声,________。旦辞黄河去,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怕,________。

② 策勋十二转,________。

③ ________,对镜贴花黄。

④ 文中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⑤ “扑朔迷离”一成语是由该诗中“________, ”得出,现常用来比喻________。

4、请从课文中再找出一句与例句使用修辞方法相同的句子。

例⑴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例⑵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例⑶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例⑷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问答题:

① 木兰替父出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②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表达了木兰怎样的心情?

③ 写出“开我东阁门,……对镜贴花黄”一段中所用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④ 你认为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木兰诗课件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文中的字词;

2.了解《乐府诗集》、《木兰诗》的文学常识。

3.学习“互文”等修辞手法。

4.学习本诗详略相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格魅力。

2.体会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二、难点和重点

1.本课的重点是: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民歌独特风格。

突破方法:视频范读,教师领读,学生展读,全班齐读,层层递进。

2.本课的难点是: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突破方法:过通学生勇敢质疑,自由提出疑问的方式,再由学生解答,教师补充,逐步讲解互文、排比、隐喻等修辞。

三、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有利于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 ②探究讨论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注意问题的启发性、针对性、活泼性和层次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意向。 ③其他方法:讲授法、品读法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师生对话,导入新课

老师设问: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一个家喻户晓的女子形象,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她是?学生答出木兰。老师追问:那木兰的故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个故事的起源——北朝民歌《木兰诗》。(板书题目)

2、小试牛刀,预习反馈

①.文体常识:

师:首先我们先来齐读下相关的文体常识。

学生:《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

师:同学们,南朝的代表民歌是?

学生:《孔雀东南飞》

师:对,《木兰诗》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②.预习反馈

师:请大家读出PPT上红色字的读音。

师:请大家说出PPT上红色字体的注释。

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做出评价。)

3、讲授新课

板块一:读。反复朗读,感受民歌风格。

教师:请大家仔细观赏《木兰诗》视频,体会朗读节奏和语气。

教师:请大家带着刚才的听读体会,自由的朗读,注意语气和节奏。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教师:好,下面找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第二段。

学生1:

教师:大家觉得他读的怎么样?有什么优缺点?

学生:

同学们,这一段是木兰代父从军之前的心理感受,假如此时你是木兰,你什么感觉?

学生:担心,着急……

教师:对的,所以这一段我们应该读的语速较慢,语气沉重,心事重重,我们再来找个同学试一下。

教师:很好,那第四段呢?这一段是在?形势如何?所以语气应该?

学生:战场上。战况激烈。读快一些。

教师:最后两句还应该深沉缓慢一些,读出最后战斗惨烈的状态。来,我们找个同学试一下。

学生:

教师:不错,下面我们齐读下!

教师带领学生依次感知第五段,第六段木兰归家。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心理。

板块二:问。提出疑问,鼓励质疑。

教师:同学们,请先翻译本首诗歌,翻译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及时标画。

学生翻译并思考问题。

教师:好的,有问题么同学们?

学生1:东市买骏马……

学生2:将军百战死……

学生3……

教师:好的,这些同学提出的问题,谁能帮忙解决?

学生4……

学生5……

教师:很好,下面我们来系统的讲一下刚才几个同学提出的问题。首先,关于“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这是一种互文的修辞。打开课本49页,看到第四题,请找出互文的解释。

学生:互文是一种上下文之间意思相互交错,相互补充的一种修辞手法。

教师:请找出课文中其他互文的诗句。

学生: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教师:(ppt呈现互文的句子),思考下,这几个句子应该怎么翻译?

学生思考并交流,教师补充。

再次赏析这几个句子中所包含的其他修辞。

板块三:思。细读品味,深入探究。

经过答疑解惑,带领学生由修辞转入研究段落作用、分析人物性格和思考写法特色上。

细读品味·段落

教师:同学们,“雄兔眼迷离,雌兔脚扑朔,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究竟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教师引导:雄兔代表什么?雌兔代表什么?所以是运用了哪种修辞?

学生:男兵;木兰;比喻的修辞。

教师继续引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解释了原因。

教师最后呈现答案:以双兔奔跑,雌雄难辨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奥妙加以解释,妙趣横生又令人回味,也赞美了木兰的谨慎、机智和乔装的巧妙。

学生大声读并记录到课本。

细读品味·人物

教师: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学生:(这个问题会有很多答案)

教师:让我们系统的来总结下木兰的精神品质。(引导并板书勤、孝、忠、智、勇、爱美)所以,木兰身上既有英雄气还有女儿情。

细读品味·写法

教师:本文详写木兰从军前后,略写十年征战,用意何在?大家先思考1分钟,然后带着想法和你的搭档交流下。

学生思考并交流。

教师:(先请学生起来交流分享然后教师补充)这首诗虽以战争背景刻画人物,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

这首诗要突出的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的性格,所以对于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体现了作者对战争的冷淡和疏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板块四:悟。联系实际,深刻反思。

深度思考·启发

教师:木兰为什么能屡建战功?

学生:武艺高强,机智勇敢。

教师:武艺高强是一朝一夕练成的么?(引导学生将报国之志和报国之行联系起来,即有志向还要有行动。)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木兰诗》,品味民歌凝练的语言;

2.以木兰教会我……》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木兰诗课件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基本脉络;

3.品读课文,赏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4.认识民歌语言特色,能辨析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品读课文,赏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2.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提起花木兰这个人物,我们心中都有既亲切又遥远的感觉。她是家喻户晓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她那飒爽英姿、万丈豪情丰富了人类历史,给我们的世界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巾帼英雄花木兰,一起学习《木兰诗》。

一、检查预习:考一考

1.有关《木兰诗》的基本知识

《木兰诗》选自_______朝_______编的_______。是南北朝时的一首乐府民歌,这是一首叙事诗,这诗和_______合称为“乐府双璧”。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军帖可汗鞍鞯辔头燕山戎机朔气金柝

红妆著帖花黄傍勋赐姊鬓

二、初读课文:说一说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歌的杰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绚丽的奇葩,集中描绘一个不平凡的女子——花木兰,请大家齐读课文,说说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情节概述在空白处填写恰当词语:

木兰停机()——决心()——从军()——奔赴()——十年()——拒赏()——亲人()

三、读一读,品读《木兰诗》的韵律美。

选自己喜欢段落读一读。

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一首诗歌要读出韵味来,要注意什么?

本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趣味性,请大家找出韵律美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读诗注意什么?。

1.语句停顿适当。

2.语速疾缓适中。

3.语调高低讲究。

四、评一评。品读《木兰诗》的形象美

1.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策略】再读课文,小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__________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句式来说。

如: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2.读完此诗,你觉得我们应向木兰学习哪些精神品质?

五、赏一赏。品读《木兰诗》的语言美

1.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

(1)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6)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7)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归纳补充文言知识。

互文、顶针、对偶、夸张

六、夸一夸,赞(写)木兰。

1.为了更深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热情讴歌劳动人民的优秀儿女花木兰。请同学们也说说。

假如你是木兰的伙伴:木兰啊,你……

假如你是木兰的父母:木兰啊,你……

假如你是当朝的天子:木兰啊,你……

假如你是《木兰诗》的读者:木兰啊,你……

请你选择一种身份,说出你最想对木兰说的话。

2.欣赏赞木兰。

你柔弱的身躯

却负起了剑戟刀枪

为了一个决定

一声叹息,你选择了战场

为了一个信念

关山重重,你奔赴远方

你驰骋疆场,披一身寒霜

绝不是为了赢得赞赏

你战功赫赫,却辞官还乡

只是为了亲人期盼的目光

默默不张扬

隐忍而坚强

你爱武妆,更爱红妆

你是一个传奇

是世上最美的姑娘!

让我们再一次以饱含深情的语气朗诵这首诗。

小结

《木兰诗》充满了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花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族情味。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又要怎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木兰诗课件教案 篇6

[教学目标及重点]

l、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

2、疏通文意,理清故事基本脉络,诵读课文.

3、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4、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哪一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学生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好,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木兰诗》中是怎样塑造木兰的形象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解决生字词.

2.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该诗刚健清新,表现了古代北方人民英武豪迈的气概,它成功地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方祛,使得全诗气势雄浑.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本诗为北朝民歌,而又易记、易诵.

木兰姓花,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人.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皇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

乐府诗: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的新诗体,叫做“乐府”.“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集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会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秦朝及西汉惠帝时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诗”.到南北朝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民间歌诗是乐府诗的精华.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3、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义.

机杼:zhù,织布梭子.不能念zhū,左旁偏旁从“木”,不能与“抒情”的“抒”相混.

可汗:kè hán,专用名词,不能念kěhàn.

鞍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不能念jiàn.

辔头:pèi,缰绳.

燕山:yān,山名,不能念yàn.

胡骑:jì,战马,不能念qí.

戎机:róng,军事.与“戍”的念shù,当防守讲,形音义都不相同.

朔气:shuò,北方.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与“析”的念xi,当劈开讲,形音义都不相同.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zhuó,穿.与“著作”中的“著”,念zhù,当写讲,形同而音义不同.

傍地走:bàng,靠近,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注音

唧唧jī 溅溅jiān 啾啾jiū 霍霍huò

4.阅读文言文,必须掌握一定量的词语,请积累本诗的一些重要字词.

多音字:

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

出门看火伴:火,同"伙".

词语补释:

唧唧:织机声.一说叹息声.

复:又.

当:对着.

户:门.

机杼:指织布机.杼:机梭.

惟:只.

何所思:想的是什么,即"所思何".所思,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所忆"与此同,意思是“思念的是谁”.

无所思:没有思念什么.

军帖:军中的文告.

可汗:古代某些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

点兵:征兵.

军书:指征兵的名册.

十二卷:指多册.

爷:与下文“阿爷”,均指父亲.

长兄:兄长.

愿为: “愿为(之)”的省略,意思是愿意替父出征.

市: “买”.

鞯: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旦:早晨.

但闻:只听到.但,只.

溅溅:流水声.

胡骑鸣啾啾:胡人战马啾啾的叫声.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骑,旧读(jì),这里作"战马"讲.现统读为qí.啾啾: 战马嘶叫声.

戎机:战场.戎,军事.

度:过.

朔气:北方的寒气.

金柝:军中守夜打更的器具.此指打更的声音.

寒光:清冷的月光.

铁衣:铠甲.

百战死:多次战斗出生入死.

壮士:指木兰等.

明堂:朝廷.

策:本义为竹简,此处用为动词,“记下”.

十二转:指多次.

赐:赏给.

百千强:百千有余.

不用尚书郎:不愿作.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为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驰,动词,使……驰,这里可译为"骑上".

重点实词:

郭:外城.

扶将:扶持.

将:扶.

霍霍:磨刀的声音.

阁:指闺房.

著:同“着”,穿.

云鬓:象云样的鬓发.

帖:同“贴”.

花黄:妇女脸上的一种装饰.

火:同“伙”.

扑朔:爬搔.

迷离:眯着眼.

傍地:贴着地面.

走:跑.

安: “怎么”.

提示及答案:诗中屡次提到一些数字,如:"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壮士十年归".其实,"十二"是极言其多,"十年"不过是举个成数,都不能认作确实的数字.这样的运用数字,不拘泥事实,和开头写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结尾吟唱者的话,还有中间的"东市买……北市买……"、"爷娘闻女来……小弟闻……"两节,都体现了民歌的特点.

古今词义:旦(早晨)辞爷娘去(古:离开;今:前往)

卷卷有爷(古:父亲;今:爸爸的爸爸)名

著(穿)我旧时裳(古:cháng裙子;今:泛指衣服)

同行(古:háng,行伍,泛指军队;今:同行业的人)十年

双兔傍地(靠近着)走(古:跑;今:步行)

两条成语:磨刀霍霍,朔迷离

5. 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写出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

第二部分(3),写出木兰准备出征和奔驰征途.

第三部分(4),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四部分(5-6),写出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乡.

第五部分(7),吟唱诗歌的人赞美木兰.

如果有学生把前三段合为一个部分,或把第7段与前两段合为一个部分,也都有道理,应予肯定.

1父从军, 踏上征途;2赴前线,十年征战;3朝辞官,亲人团聚;4喻赞美,讴歌英雄.

情节 --性格

停机叹息--勤劳善良

决定从军--忠孝两全

征途思亲--坚强勇敢

征战沙场--英勇善战

凯旋辞官--淡泊名利

团聚改装--热爱和平

设喻回答--谨慎机警幽默风趣

6.朗读指导

“东市......长鞭”:急骤跳跃,活泼明快

“旦、暮”重读,上下句之间要读得似断实连.“不闻、但闻”重读,两句要前轻后重,读出对亲人的眷恋之情.

“爷娘闻女来......向猪羊”:热烈欢快,起伏跳荡前高后低

“开......坐......脱......著......当......对”:动词要读得响亮,极力表现喜悦之情

“出门......是女郎”:赞美惊叹

朗读节奏:

这首诗是五字句,读法是二字三字一停顿,而后三字之中又可根据意思又有二字一字停顿,或一字二字停顿.

例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三、共同探讨

1.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请根据课文进行探究分析.

明确:(学生的发言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结合课件适当引导并指导学生诵读)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设置悬念,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木兰想到了什么?“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表明了军情紧急.

木兰诗课件教案 篇7

教学目的: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教学要点: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教学设想: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字词、字义、朗读、故事情节。教学过程:一简介木兰其人及

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正字音

机抒zh(织布梭子)可汗khn鞍鞯ānjiān(马鞍下的垫子)辔头pi(缰绳)燕山:yān

胡骑j(战马)戎机rng(军事)朔气shu(北方)金柝tu(打更用的梆子)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著我旧时裳zhu(穿)傍地走b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当户惟可汗市但朔气金柝铁衣明堂策勋强不用郭著帖花黄扑朔迷离安能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二年归:(互文)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四朗读全诗。

五.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第一部分(

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六分析第一部分(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七小结,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

1、3,四的3.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详略叙述的恰当。一复习第一部分。

二(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导继续分析后文。(一)分析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二)分析第三部分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3分析第四部分。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4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5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3)此外还有比喻、顶针、夸张等。7本诗主题

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8学生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三课外延伸:学生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四布置作业: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木兰诗教学目的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育和背诵。这首诗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准备出征的急切,奔驰征途的思亲。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现代诗歌,引到将要教学的古代诗歌,引出《木兰诗》(板书诗题)。

2.教师指出:《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它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板书:木兰)。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4.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读准上面加点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义。

机抒:zh,织布梭子。不能念zhū,左旁偏旁从木不能与抒情的抒相混。

可汗:khn专用名词,不能念kěhn。

鞍鞯,马鞍下的垫子,不能念助n。辔头:pi,僵绳。

燕山:yān,山名,不能念yn。胡骑:j,战马,不能念q。

戎机:rǒng,军事。与戍的念sh,当防守讲,形音都不相同。

朔气:shu,北方。

金柝:tu,打更用的梆子。与析的念xī。当劈开讲,音义都不相同。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zhu,穿。与著作中的著,念zh,

当写讲,形同而音义不同。

傍地走:bng,临近,临沂,此处引申为贴着。

5教师范读全诗。

6.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1、2段为第一部分,写出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第3段为第二部分,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5、6段为第四部分,写出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乡。第7段为第五部分,吟唱诗歌的人赞美木兰。

如果有学生把前三段合为一个部分,或把第7段与前两段合为一个部分,也都有道理,应予肯定。

7.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绢,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帖的夜传,十二卷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板书:表明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板书:毅然代父从军)。

8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先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2)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板书:反复),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板书:烘托),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奔驰遥远征途)。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

1、3,四的3.

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园。详略叙述的恰当。

教学过程

1.(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到继续分析后文。

2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板书:夸张)。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板书: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板书:烘托),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板书;互渗):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板书:长期激战凯旋)。

3,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板书:夸张衬托),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板书: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板书:排比铺陈亲欢)。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板书:伴惊),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板书:喜剧高潮结束)。

4.指定学生朗读第五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板书: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板书:赞美谨慎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

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

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

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木兰

1.母问女答表明缘由毅然代父从军

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2.反复烘托思亲情切奔驰遥远征途

3.夸张对偶烘托互渗长期激战凯旋

4.夸张衬托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排比铺陈亲欢伴惊喜剧高潮结束

5.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谨慎机警

木兰诗课件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4、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可同学们却不一定知道这个故事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学习这首诗

二、背景解题,认识时代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它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文学史上的“乐府双璧”

三、诗歌诵读初步感知

1、教师带表情范读让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朗诵时节奏的变化

2、解决生字词教师重点强调:

机抒:zhù(织布梭子) 可汗:kè hán 鞍鞯: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 pèi(缰绳 )

燕山:yān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胡骑: jì(战马) 戎机:róng(军事)

著我旧时裳:zhuó(穿)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傍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3、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情感

4、学生齐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走近木兰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2、《木兰诗》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

时间顺序

3、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教师板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填空:

理清情节:

木兰停机(叹息)——决心(替父从军)——从军(准备)奔赴(战场)——十年(征战)拒赏(厚禄)——与亲人(团聚)

五、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学生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探究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总之,木兰形象特点: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1)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②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③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2)第4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3)第5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3、详略分析: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

从军缘由――详写 出征前准备――详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 木兰改装――详写

(2)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总之,诗歌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六、体验反思

1、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

2、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七、课堂小结

1、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学生查阅资料,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刘胡兰、秋瑾

木兰诗课件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木兰形象;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互文、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作用。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趣味引读

1、播放豫曲《谁说女子不如男》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这熟悉的戏曲里是谁的唱段?(生:花木兰)对,花木兰。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木兰诗》:

2、解题:《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二、诗歌诵读,疏通文意

(一)诗歌诵读:

1、播放录音,明确听读的要求:

①.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把握在预习中遇到的字词障碍。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随时用笔圈点勾画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和重点字词。)

②注意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

(二)疏通文意:

1、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读作(tie)

出门看火伴:“火”同“伙”读作(huo)

2、古今异义字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意是只(副词);今意是但是,可是(转折连词)出郭相扶将郭:古意是外城;今意是仅用作姓氏

双兔傍地走走:古意是跑;今意是行走

3、一词多义

东市买骏马集:市(名词)

愿为市鞍马:买(动词)

4、词类活用

愿为市鞍马市:买名词用如动词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骑:战马动词用如名词

策勋十二转策:记下名词用如动词

5、数词运用

军书十二卷壮士十年归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

(注意:这些数词均不表示具体数目,即表示虚数,言其多。)

三、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3、解释词语和翻译句子:见课文。

(补充:对偶、互文、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含义。)

4、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数年征战历尽艰辛

第三部分(5—6段)还朝辞官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比喻赞美木兰

5、小结:

这样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性,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醇厚质朴又机敏活泼,千百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广为传唱。

四、作业

1、识记词语的音、形、义,背诵诗歌。

2、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检查背诵。

2、回顾上一节课所讲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二、齐读全诗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一)人物赏析:

1、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哪些诗句描写刻画了她这一形象?

明确:

①“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烘托渲染了军旅生活的艰苦与惨烈,从正面塑造了一个勇敢刚强的战士形象。

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了战争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归来见天子……赏赐百千强”,通过写天子的赏赐之多,侧面表现出木兰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女英雄。

2、木兰既是一位传奇英雄,又是一个普通的女性。诗中哪些细节描写了她的女性心理?

明确:

①停机叹息时的心理描写:既为家里着想,又为国家大计着想,这种焦虑矛盾正是女子所特有的心理。

②远征沙场时思乡心理的描写。远在边塞的木兰看到眼前一草一木都忍不住触景生情,想起家中慈爱的双亲,想起家的温暖。③辞官还家后“著我旧时裳”和“对镜帖花黄”的行为描写。木兰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迫不急待地把自己还原成“女儿身”,从她“开、坐、脱、著、理、帖”一系列欢快的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木兰的一颗爱美、爱生活的心。

3、你认为诗中刻画木兰英雄形象的笔墨多一些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形象写得多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明确:诗中既写出了她的英雄气,又写出了她的儿女情。正是这样一位柔弱女子在国家需要、家庭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毅然奔赴艰险的沙场,在战争中屡建奇功,这样的奇女子怎能不令人心生敬佩之情?所以作者这样选材更有利于刻画一个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

4、这一形象的意义何在?

明确: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三、赏析写作特色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YjS21.cOm

明确: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2、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明确:《木兰诗》具有乐府诗歌的独特风格,复沓、问答、排比、重叠、对偶、顶真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而且语言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有新奇幽默的比喻,有气势酣畅的排比等等。

(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品析特色及作用)

四、拓展延伸

1、历史上不独有花木兰这一个巾帼英雄,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让我们仰慕。你还能再举出一些中外历史上巾帼英雄的例子?

居里夫人、刘胡兰、穆桂英、佘老太君、王昭君、秋瑾等。

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五、总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详略得当,并运用了排比、夸张、对偶、互文等修辞方法,这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些特色。

六、作业

1、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

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数年征战历尽艰辛(略写)

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木兰诗课件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复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2、能有节奏地诵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歌语言的形象和优美。

3、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并认识对偶和互文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赏析人物形象。

2、对偶和互文的知识以及一些生僻字的认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围绕课后思考与练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试串译课文,解决生字词。

2预习课后练习二,与同学们交际。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串译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试背诵课文。

课文导入:(2分钟)

在历史上,有许多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她们横刀跃马,慷慨赴难,像穆桂英,梁红玉,她们是女中豪杰,而花木兰更是她们的楷模。今节课就让我们穿透历史的烟云,一睹这位金戈铁马的女英雄吧!

文本疏通,整体解析。

1检查预习情况,解决不懂的生字词。(5分钟)

2朗读课文,(要求:朗读时注意有节奏,声音响亮。

A:指名读,B:集体读。(8分钟)

3、课文串译。(12分钟)

4再读课文,思考:(8分钟)

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结合插图,说说全诗可分几部分,按什么顺序来写?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7分钟)

6、教师小结:略。(2分钟)

三:布置作业。(1分钟)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继续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并认识对偶和互文这两种修辞手法

引入新课。(5分钟)

背诵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尤其对文言和诗歌,背诵更是不二法门。上节课的背诵《木兰诗》的作业完成得怎么样呢?我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齐背……

问题探究,品读赏析。(33分钟)

1、文章开头从木兰的停机叹息写起,写出了什么,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性格。(6分钟)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第3节写了“东……西……南……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3分钟)

3、第3节写“旦辞……暮宿……不闻……但闻……”

“旦辞……暮宿……不闻……但闻……”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5分钟)

(认识对偶,反复咏叹的修辞手法。)

4、作者如何写出木兰十年的征战生活,运用什么的修辞手法?(5分钟)

(认识互文的修辞职手法)

5、试列举课文还有哪些修辞手法。(5分钟)

6、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7分钟)

7、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小组讨论)(3分钟)

课堂小结:(5分钟)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通过种种艺术手法造了木兰这个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

布置作业:

(2分钟)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幼儿园教案频道为您编辑的《木兰诗课件教案精选(10篇)》内容,希望能帮到您!同时我们的木兰诗课件教案专题还有需要您想要的内容,欢迎您访问!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