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影片观后感

06-02

红色影片观后感(范文7篇)。

如何写出一篇好的作文是每一个学生都会思考的问题,通过写作文可以让大家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不断的进行深度思考。好作文除了华丽的辞藻以外明确的主题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让学生爱上写作?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红色影片观后感(范文7篇)”,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1】

这次看的电影《地道战》是一部1965年的经典老电影了,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众并没有向残忍扫荡的鬼子屈服,他们这群土八路用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操和一种你能够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运用自己的智慧,团结一致,不断改进他们的地道战战略,就像电影中说的他们有他们的一套打法,我们有我们的一套打法。事实也证明了,这精妙的地道战让鬼子进来了,一个也出不去。

正如我们在电影中所看到的,地道战这个方法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如此神奇和令人惊叹的效果的,第一次地道战是失败的,被进村的鬼子弄得一塌糊涂。可是村民们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他们越挫越勇,经过改良和设计,终于完成了进可攻退可守,地上地下都能作战,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冀中地区高家庄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和日寇巧妙周旋,终于打得日军节节败退,落花流水,最终成功占领黑风口据点。

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高老忠,虽然他在整部电影中出现的时间很短,可他的大义凛然,无惧生死深深的震撼了我。在夜晚独自一人去散步的高老忠意外发现了来偷袭高家庄的日军,他奋力奔跑,只为了摇响警钟,告诉村民日军来了,快躲进地道。即使被日军发现,即使知道自己会死,他也那么毫不犹豫地,用力地去敲响警钟。身中数枪的高老忠依旧没忘向日军掷去一枚炸弹,死得何其悲壮,何其令人动容。

电影中提到一句话,分不清哪个是百姓,哪个是八路军。这句话是汉奸对日军首领说的,这句话应证了军民一家,这也正是共产党的特点。全国民众都在毛泽东思想的带领下,勇敢地迎击敌军,发挥自身的优势来对抗对方的劣势。哪个时候的中国并不强大,也没有先进的作战武器,但是我们有全民一心的意志力,精神的强大使得八路军最终战胜了日军,赢得了胜利。

这部电影使我对于抗日战争,对于当时的土八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用所有爱国军民的血和汗,还有决不放弃的精神和智慧换来的伟大胜利,每一个流淌着中国血液人的炎黄子孙都应位置深深骄傲,我们有了不起的先人!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2】

《鸡毛信》是一个红色影视剧,是说一个叫海娃的小男孩冒着危险,给八路军叔叔送鸡毛信。其中有几个片断让我很打动,心情语录。

海娃心里却想,好哇,让我引路,我就把你们都带到八路军那去,把你们都毁灭了!这里的路海娃太熟习了,他把敌人引上了一条小山路,自己越走越快。敌人都气喘嘘嘘的,越落越远。“小孩,你的缓缓地开路!”鬼子说道。海娃罗唆飞跑起来。叭!叭!鬼子开枪了。海娃一头倒在草丛里。他晓得,这里离八路军住的处所不远了,就大声喊起来:”鬼子来啦!鬼子来啦!八路军叔叔,快打呀!”

果然,八路军叔叔开火了。海娃一愉快,爬起来就想跑,刚跑几步,就昏倒了。一个八路军叔叔忙跑过来:"唉呀,这不是海娃吗?”海娃睁开眼,吃力地说:"叔叔,羊。老绵羊。鸡毛信。尾巴。”海娃吃力地说着,话没说完,又昏从前了。

故事里的这些动作,这些声音显明地出现出海娃的一种坚定对抗日本部队、爱国的感情跟不怕艰苦、一往无前、永不屈从的精神,这些情绪与精神集中到了海娃身上。他是一个真正的、大胆的小好汉!

我看了《鸡毛信》这篇红色影剧后,我必定要向海娃学习,做一个不怕难题、酷爱生涯的人。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3】

3月22日下午,在炼钢实业部部长郝树生的带领下观看了《高山下的花环》教育专题片,看完以后,对这部电影所展现出来精神,我理解的相当浮浅,到今天写观后感这部影片我看了4遍。影片着重把镜头重点放在了最平凡的战士,老百姓身上,老一辈农民子弟兵的战斗素养和奉献精神,影片以四个人物,四种性格,四种不同背景特征展示了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牢记“中国是我的,也是你的,更是我们大家的”,更使我想到了作为炼钢实业部的一员,我应该有“炼钢是我的,是我们实业部全体员工的”。

作为连铸副班长在自己的岗位上要以身作则,勤俭刻苦,敢说敢做,敢于提意见,同时敢于向组织发表意见。我们要严格做到在处理工作与个人关系的问题上,做到严要求,严自律,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实,打铁还需自身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引导和影响所有人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针对这部电影所反映出的问题,结合实业部开展“炼钢是我家”活动,围绕炼钢企业文化:作风铸就辉煌,切实做好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工作,强化责任建设,打造一支团结奋进、齐心向上的团队,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明确方向,制定目标,是干部做好工作的关键点

1、近几年来各类事故的发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管理不到位,管理漏洞,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做到一个团队只能有一个声音。意见不统一,各干各的,在我们现实工作中同样出现以上四种人,我们要把这四种性格的人物成功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统一为一个目标去奋斗,每一项工作都能做好。

2、我们要定期组织召开班组批评与自我批评会议,俗话说“人无完人”自己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通过自我批评和各级骨干的批评,把控好方向。

二、定措施,抓落实,是干部做好工作的出发点

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这需要我们用心去做事,用心去想这个问题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发现问题我们要直面面对问题,面对问题我们不能逃避责任,切合实际的分析原因;找到原因我们要解决问题,定措施,跟踪检查落实情况;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

引导全员自查,自己找自己的不足:事故的分析不是我们某个人理论分析,而是要事故现场实际情况的分析,结合每个人的分析点和改正措施,制定我们合理的治理方案,让员工能说到就能做到。

三、相互学习,相互探讨,是干部做好工作的成长点

不断的学习可以使自己长见识,长智慧,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科学的发展道路是在不断地失败中摸索出来,按部就班只会走向失败,我们现在就要打破固有观念,寻求可行的方法去做事。

要懂得采纳别人的意见,我们要懂得沟通,在沟通中学习,十个人的智慧比一个人智慧高明,多与员工沟通、探讨问题,员工反应出来的问题有效解决了,他们才能安全安心的工作。

四、总结,是干部做好工作前进点

一个善于总结的人,路不会走的太差。我们不能一直往前看,适时的停下来,回头望一望,总结汇总一番,会带来新的收获,开启新的起点。针对连铸现在的所有工作,我们要在事故中总结,从新梳理整个岗位流程,制定新的标准,做到归放有序、精简有度,会提高整个班组的集体发展,总结会使人成长,也可以避免事故的重蹈覆辙。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4】

《旗帜》以10集的篇幅回眸了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如何一步步走向了咱们这天的辉煌,讴歌了几代共产党人肩负使命,将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并带领他们一步步走向富强民主的伟大历程,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咱们伟大的党,以及那始终引导咱们坚定不移的旗帜。

《旗帜》每集聚焦一个历史阶段,从九十年前,南湖游船里的仁人志士悄然酝酿着时代的蓝图,开天辟地慨而慷。民族先锋队开始了救亡图存的伟大探索,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书写了人类历史上一幅气势磅薄,而又绚丽多彩的优美画卷。

看到无数先烈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有的英勇献出自我宝贵的性命,有的不幸落入了敌人手中,遭受了各种各样的酷刑时,就禁不住热泪奔流,咱们这天的幸福生活是这些先烈用他们的血泪乃至性命换来的,敌人那些酷刑中的任何一样都是常人无法忍受的,况且咱们的先烈有时要经受几种或十几种、甚至几十种,我不知道他们是怎样咬紧牙关,挺过来的。有时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一点儿的小小的困难就叫哭连天,或者请求别人的帮忙,一点儿也没有应对困难和解决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想想先烈再想想自我,未免脸红。

中国共产党90年的丰功伟绩,不知带给世界多少惊奇,中华民族遇到过很多灾难的考验,在危难关头,总能看到党旗高高飘扬,在旗帜的指引下,咱们将走向更加完美的明天。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5】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影片《高山下的花环》。这部影片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为背景,通过一系列感人的画面,热情歌颂了以梁三喜、靳开来为代表的人民子弟兵。我坐在静静的影院里,银幕上英雄的身影时时催我热泪盈眶。当战斗打响后,九连连长梁三喜带领他的战友担任了穿插任务。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可是,当他们攻占主峰后,隐藏的残敌向他们开了枪。在生死关头,他用自己的身躯掩护了指导员,而他却永远地倒下了。在那些满脑子铜臭的人眼里,烈士的功绩似乎可以成为换取家人荣耀的本钱,但是,他这位沂蒙老区农民的儿子,在部队开赴前线之前给妻子的信中却这样写道:“·…“如果我牺牲了,望你按政府的条文规定享受烈属待遇,切切不可向组织提出半点额外萎求。

……国家也不富裕,我们要多想想国家的难处:”一听着这感人肺腑的话语,怎能不令人泪流满面啊!我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象梁三喜这些“位卑未敢忘忧卿”的战士,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呜?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有着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军队呀。

望着银幕上梁三喜的高大形象,我联想到生活中另外的一‘种人,他们干什么都讲价钱,把人生看做一笔交易。有一位小青年眼看着一位老人掉在河里却无动于衷,并习于呼救的人说:“我下去救人,给多少钱?,,这种人和梁三喜相比,真有天壤之别!如果每个人都能象梁三喜那样,每时每刻都想着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我们的“四化”大业还愁不能实现?电影结束了,我随着缓缓的人流走出影院,阵阵凉风吹拂着我的面颊,梁三喜的话语久久萦绕在我的耳畔:“祖国是你的,也是我的。”我觉得这话是对我们每一个人说的。是的,祖国也是我的,我要加倍地努力学习,用我的智慧编织出最美丽的花环献给祖国和人民,来告慰那些献身祖国的英雄。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6】

今天看了一部红色革命电影《上甘岭》,电影的主要情节是:1952年秋,朝鲜战争进入最后的关键阶段。美国侵略者竟在板门店谈判休会期间,调动六万多兵力,在三八线附近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企图夺取上甘岭阵地,进而攻占五圣山,用武力获得他们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坚守上甘岭阵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的率领下,与敌人浴血奋战,打退了敌人二十多次的疯狂进攻。

此后,他们又根据上级指示,退入坑道坚守阵地,拖住敌人,使之无法前进一步。在山上坑道里坚持战斗了一个月,他们遇到了各种难以想像的困难。不仅与外界的联系被敌人切断,而且缺水缺粮,生存艰难。但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坚守了二十四天,从而赢得了时间‘使中朝军队取得了大进攻的胜利,并使整个朝鲜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美国侵略者被迫重新坐下来谈判,无可奈何地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朝鲜人民得到了和平。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让我为之动容:由于敌人的封锁,部队严重缺水,战士们的嘴唇都干裂了。上级领导派来送水的小分队,队员们一个个牺牲。为了保存实力,八连战士们又得下山去抢水。但是,战士们刚装好水,就被敌人的流弹打中了。后来,师长派人历尽千辛万苦才送上一些萝卜,并特意送给连长两个苹果。虽然连长自己是那样干渴,却把两个苹果分成许多片,分别送到全连每个战士的手上。

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战士们在那样饥渴的情况下,没有忘记自己的战友,这种阶级友爱是多么高尚。

他们真正做到了“,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此时,我也感触良多;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一名国防生,我们更应发扬继承老一代先烈的这种优秀品质。

“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和大家齐心合力,拧成一股绳,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相应地,自己得到的也会得到很多东西。

红色影片观后感【篇7】

在我幼年和少年的十年之间,中国被迫进行了两次战争,一次是1969年、针对苏联的珍宝岛战争,一次是1979年开始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只是,前一场战争规模小,时间短,后一场战争规模大,时间长。

今天,又看了一遍反映对越南战争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我再一次落泪了。也记不起这是第几次为它流泪了。是的,这部电影是很老很老,老得和我以前那个八十岁奶奶一样(虽然第一次看他的时候,我只有十九岁)。可是,观众的留言却是很新很新的,新得就像是刚刚竣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样。

583条评论无法一一写出来的。这里让我随便摘抄一些评论吧。

“其实我们就要这种电影,能朴实无华的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这恰恰是现在一些导演最求的金钱在上的表演艺术无法企及的。”“看着哭着,哭着看着。不由得使我想起了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那些为了祖国而牺牲的军人,他们就是最可爱的人!”“一个不敬仰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缅怀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英烈!强烈建议各大院线重新播放此片!!”,“这部影片比现在任何抗日神剧都好,为什么不放呢?84万的点击量,与韩剧的千万点击量相比,呵。当人们人忘记了战争,它就会来临。”“精品应多播多放;为何各大电视台尽播些垃圾剧,应多播些正能量的影视剧,向最可爱的人敬礼!”,“流着眼泪看完这片子,万分感慨。向烈士致敬!”,“这个电影以前没看过,现在一看,比现在拍的打仗片好多了,也真实多了,这电影也不像样板戏,很深刻的刻画了人性,很好的电影啊!”,“做为军人我是流着眼泪看完后半截片子的。”“我哭了,看一遍哭一回。不要忘了这些为国捐躯的英烈!”“看一次留一次泪,这就是中国军人的风彩,现在那些编剧导演不好好去在真实的历史中去挖掘更好的题材来宣扬正能量,让更多的人知道今天的和平与幸福的来之不易。整天弄些倒人胃口的神剧或闹剧来糊弄观众。”“20多年前看这部影片时我流泪了,今天再次看这部影片时我又流泪了,两次的眼泪有些许的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命运,我是替自己流泪。流着眼泪看完了,特别是最后在梁三喜的坟前真是太感人了!”“看哭了向英雄致敬”。

这样的电影,这样的评价,在中国,甚至是在中国电影的历史上都是很少的。《英雄儿女》、《上甘岭》、《甲午海战》固然好看,固然感动人,但是,它们相比《高山下的花环》显得过于苍老,所以,看过这电影的人,真的还有必要多看几次,它能让我们明白今天是多么幸福;没有看过的人,更有必要好好看看这部电影。什么韩剧,什么热播剧,小资情调的,和这个处处充满正能量的电影是无法相比的,就像是小小坟茔和泰山能够相比吗?和华山能相比吗?和三清山能相比吗?

《高山下的花环》,一部用泪水浇灌的电影,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好好看看,特别值得当今的青少年看看。

相关文章推荐

红色影片观后感通用


您提供的关键词让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找到了以下相关信息:“红色影片观后感”,写好一篇作品名观后感有什么技巧呢?很多人都是从喜欢开始,然后再慢慢的去接触这部作品。 用观后感记录这些道理,可以帮助我们回顾,长时间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语言文字功底,希望这些观点能够为你的商业决策提供不同的角度!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

为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昨日,由市委宣传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故事片《周恩来回延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活动。影片集中表现了周恩来总理的崇高革命风范,大力颂扬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为人民谋幸福的主题。该片将于本月15日在全国正式上线公映。

《周恩来回延安》是我市创作推出的第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品。影片真实再现了周恩来总理1973年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饱含深情地展现出一幅幅“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感人画卷。电影艺术地将历史与现实打通,通过对周总理回到延安22小时难忘经历的回顾,热情讴歌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品格风范,从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仰、砥砺奋进,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影片汇集了当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强大阵容,导演吴卫东、刘劲,领衔主演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担纲主演。

现场点映播放了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引起强烈反响,许多观众动情地流下眼泪。大家一致称赞,这是一部热情讴歌中国共产党,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高度统一的精品力作。有关专家指出,这些年,天津站在增强“四个自信”的高度,坚持不懈抓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持续推出了《解放》《辛亥革命》《寻路》《换了人间》《永远的战友》等一批优秀作品,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的出品公映,是天津献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一份文化贺礼,影片追思回顾党的奋斗历程,继承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既饱含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切缅怀,又充满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丽憧憬,将会进一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奋勇前进。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2

我喜欢看一些抗日影片,如《闪闪的红星》、《地道战》、《地雷战》、《亮剑》、《小兵张嘎》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兵张嘎》,尤其是里边的主人公——张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年暑假里,有机会我又看了一遍,我深深地被嘎子的机智和勇敢所吸引,被嘎子热爱祖国,宁死不屈的精神所感动

《小兵张嘎》故事以1934年的白洋淀为背景,以嘎子梦想参加八路,梦想得到一支属于自己的真枪展开。奶奶为了保护八路老钟牺牲了,嘎子只身上县城找传说中的罗金保,打鬼子替奶奶报仇。嘎子从此以小八路自居,紧接着又和区队八路打了一场挑帘战,嘎子缴获一把真枪。眼看梦想全部实现,枪却被区队长收了。嘎子想不通,和打赌认识的小伙伴胖墩一起重返县城。嘎子要单独替奶奶报仇。特派员刘燕却与孩子们在一起。经过种种误会和巧合,以嘎子为首的孩子们,粉碎了敌人的阴谋,配合区队八路使药品顺利过境,一举歼灭肥田斋藤一伙日本鬼子。

影片中的嘎子是多么可爱呀!“嘎”气十足!在路上,他误把罗金保当汉奸,虽然闹出了笑话,但显示了他的执着!与胖墩打架,犯了错误,罗队长关他禁闭,只要他承认错误即可,可是嘎子拗着头就是不说话。多可爱的嘎子!看到这里,我不禁为他鼓掌!

《小兵张嘎》这部影片不仅丰富了我的假期生活,更使我认识到我们应该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处处以嘎子为榜样,从嘎子身上汲取更多更丰富的养分,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3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根据知名作家曹谷溪文学作品《周总理回延安》改编, 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亲自执导并担任主演,携手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实力戏骨,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讲述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讴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这不仅是刘劲的导演处女作,也是该项目发起单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首部电影作品。该片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共同摄制,《艺术市场》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电视艺术发展有限公司、陕西文化产业(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出品,峨眉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集美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北京钜华东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山东龙口天鸿置业有限公司、中传锦绣(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青州云门酒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赞助支持,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文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耀影电影发行有限公司、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四川太平洋院线有限公司、北京未来想象影业有限公司、中国移动咪咕公司等30多家公司联合发行。主创团队也聚集了业内优秀人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肖怀远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杨胜群担任总顾问,张和平担任艺术总监,吴卫东和刘劲共同执导,于守山担任总策划,黄金城担任制片人,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戏骨实力出演,著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王青伟和羊君担任编剧,制片团队、后期制作团队均为创作过多部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专业团队,还有十余位资深党史专家、重大题材专家、影视评论家等顾问把关。

影片联合发行方之一咪咕公司,其旗下的咪咕圈圈APP作为该片的短视频合作平台,现已上线《周恩来回延安》主题专区,包括影片预告、拍摄花絮等精彩内容,随后还将在点映及全国放映期间发布更多幕后独家内容。作为主要面向95、00后新一代的短视频平台,咪咕圈圈APP通过短视频这种新形态的社交方式,向年轻一辈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的感人历史。

从文化央企到地方政府,从影视界专业公司到社会各界民企,再到影视创作专业人士、文艺界权威专家,多方抱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对伟人的深切情感和高举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合力打造一部使人们更加深刻全面了解伟人、了解我党奋斗历史和优良作风、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内涵的精品力作。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4

地道战是怎样一部影片呢?今天下午,我带着“小问号”“走进”那炮火漫天的时代。想了解这部电影吗?那就随我来吧……

地道战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在1942年到1944年间,日本鬼子在冀平原上进行了“大扫荡”。冀中的人民团结一心,同心协力,为鬼子布下了天罗地网。利用百里长的地道和冀中人民的智慧、勇气和力量把鬼子打得片甲不留。

“咚咚咚……”一声声钟声带我们走了高家庄的土地上。看看那阴沉沉的天,简陋的房屋,那危机四伏的生活,我不禁想到了我们如今美好的生活,它是这么的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珍惜着美好的生活。“老忠叔,我们应该靠挖道来打败鬼子。”电影里又响起了坚定的声音:“对,对,你说得对。”于是,大伙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开始挖地道,他们在平原上开凿着,家家相接,户户相同,努力的汗水终于换来了战斗的胜利。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不怕劳累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5

《红色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

作为一部红色爱国主义影片,我最近观看了一部非常有意义的电影。这部电影让我深刻了解了祖国的伟大,激发了我的爱国之情。在电影中,我看到了勇敢的英雄们为了保卫祖国、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不顾一切的奋斗和牺牲。

影片以热爱祖国为主题,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场景和人物,将观众带入了一个艰苦卓越的时代。影片讲述了中国人民抵抗外敌入侵的故事,凸显了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和宝贵。这部影片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英雄的壮举,更让我对于祖国产生了无限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在电影中,我看到了这些英雄们的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念。他们在敌人的面前,丝毫不畏惧,奋不顾身地保卫着家园。无论是在强敌面前,还是在险境中,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用生命捍卫祖国的尊严。这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精神,勇敢地面对挑战,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

此外,影片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无论是一碗粗粮,还是一杯水,这些平凡的爱国行动都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深情厚意。正是因为这些平凡的爱,才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我从中明白了热爱祖国不仅仅是口头的宣誓,更是要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开始。

影片中塑造的各个角色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都是正直善良、勇敢无畏的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尚和正义的力量。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爱国主义精神不仅仅是英雄人物的专属,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我们可以关心身边的人,热心公益事业,用自己的行动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总之,这部红色爱国主义影片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通过观看这部影片,我认识到了祖国的伟大和自己的责任。我将始终铭记这些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祖国的壮举,牢记爱国主义的重要性,用自己的行动为祖国的繁荣贡献一份力量。我相信,在每一个人的努力下,我们的祖国会越来越强大,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繁荣。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6

周恩来回延安改编自曹谷溪的报告文学《周总理回延安》,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重温党的奋斗历程,铭记党的奋斗精神,提醒全党不要忘记延安这片土地上燎原的革命火种和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奉献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近日,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据了解,这不仅是本月唯一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更是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巨制。这部电影吸引了不少中老年观众的喜爱与支持,不少头发斑白的观众观影后,还拿着手绢擦拭泪水,久久难以释怀。走出影院的观众们纷纷评价:“这部电影太真实了,好像跟着里面的影像重新回到那段艰苦奋斗的特殊时期,很有共鸣”,“周总理到了晚年还为国家为人民辛苦操劳、不遗余力,他值得所有的中国人永远怀念与感恩!”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从筹备、拍摄到上映,一直受到众多各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周恩来总理的侄女、中新社原副社长周秉德女士在观影结束后的采访中对影片给予了充分肯定,她指出:“这个片子特别好,反映了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回延安的短暂22个小时里,他做了那么多与老百姓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交流,就希望百姓生活得更好,这点特别动情!”

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全军军史编审委会首席军史专家,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成员,少将肖裕声更是高度赞扬了这部电影:“影片主创团队非常注重调查研究,他们任劳任怨、一丝不苟,注重对历史和细节的研究,使得这部影片的“真实生动”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有很好的启示与借鉴意义。”此外,他还从影片的立意、细节刻画等方面做出了正面评价:“影片深刻地解读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以人民为中心,永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目的,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而努力奋斗。片中,周恩来在身患重症的情况下,仍然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的生活,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着失去家人的老大嫂,仍然记得是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的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以延安为代表的老区人民,永葆革命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使命和伟大精神。”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评价:“这是一部用心、用情打造的电影,影片中运用大量感人的细节,将总理那种复杂的心情刻画出来。文艺作品还是要用细节打动人心,我相信这部电影也会得到年轻观众的喜欢。”另外,还有不少曾在延安等革命老区插队的知青,在观影结束后纷纷感言,“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生活的影子”、“如今的延安解决了温饱、奔向了小康,一定能让总理放心”。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再现了一段从前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讲述了晚年的周恩来短暂22小时延安之行的见闻思感。这部电影的上映,使得许多极少出现在电影院的父母辈观众专程买票来支持他们心中的“偶像”周总理。观影结束后,不少中老年观众还在座位上流连,情绪起伏一时间难以平复。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影感受,“我从小就敬佩周总理,也知道总理的不少事迹。可这部电影还是给我上了一课,没想到晚年的周总理身患重病,还坚持连轴转地工作,这绝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真是太感人了”,“最感动我的地方是,周总理与延安群众们之间紧密的鱼水之情。都隔了20多年了,总理回到延安,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还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是一部看似质朴却饱含浓浓深情的的电影,影片全都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情感,就是这样反而最感人”。还有一位自己来看电影头发都白了的奶奶说:“这部电影让我忍不住哭了好几次,在我心中,周总理永远是我们新中国的好总理!”

虽然《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充满年代感的主旋律电影,但还是吸引了不少当下的年轻人前来观影。他们都对这部电影从多方面给予了很高评价,“这是一部年轻人也会爱看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整部影片情感起伏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刘劲等几位老戏骨的表演炉火纯青,非常震撼”,“这部电影太催泪了,看着总理为延安发展心力交瘁、看着延安民众在当时还面临严重的温饱问题,我就想到自己平时太浪费了,完全不知道珍惜现在衣食不愁的生活”,“这部电影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示了晚年周总理的人物形象,同时还带领观众们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记忆。我想说,其实总理的事迹依旧会鼓励着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懈奋斗!”

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众多戏骨级演技派演员主演的《周恩来回延安》正在热映中。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时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已经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为主线,真实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并通过周恩来总理与革命圣地延安人民同吃同住的22个小时,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烘托了出来。

此番再度饰演伟人周恩来总理,刘劲老师更加形似且神似。尤其是老年妆,将身担重病依旧为国为民日理万机的总理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对延安历史原貌的再现,《周恩来回延安》也做到了极致,足见片方在制作影片时的诚意与走心。

​《周恩来回延安》的细节非常温馨、感人、催泪,而对这些细节的真实还原,也让周恩来总理的形象更加伟大。

尽管阔别延安老区已经26年之久了,但周恩来总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依旧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周恩来总理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

与延安百姓一起吃饭的那场戏,让人哭惨了。几个百姓吃饭时,都好像饥饿已久,又快又急。周恩来总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知道老区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还很少很少能吃得上这么香的小米饭。看着看着,周恩来总理的眼里就噙满了泪花。刘劲老师的眼泪也是说来就来,丝毫不用酝酿,将那时那刻周恩来总理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的心绪,拿捏的非常精准。几位饰演百姓的老演员,细腻而扎实的表演,也值得鼓掌叫好。

周恩来总理离开前,一位老邻居将自家仅有的一小袋小米(原本是家人留给他70岁生日的)装起来送给总理。有一个细节就是老人将已经抓出来的小米又放回去了,这个细节将老人当时的心境传递的精准而透彻。仅仅是一抓一放这个动作,仅仅是一句“家乡的小米,香”,就把人看的感动连连,泣不成声。总理的亲切和蔼,百姓的质朴无华,总理与百姓心连心。看到这,笔者心里再次泛起了阵阵感动的涟漪。

周恩来总理袜子上的补丁一层又一层。服务员为周恩来总理洗白衬衫时被工作人员提醒“洗衣领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翼翼”,因为衣领已经快烂了。周恩爱总理去看望曹大娘时帮曹大娘穿针,还将线头在嘴里抿了一下......如此种.种感人且温馨的生活化细节,在《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里不胜枚举。虽然这些镜头只有几秒有的甚至是不到一秒的一闪而过,却在方方面面都展示出了周恩来总理的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从而让周总理的形象更加立体也更加饱满。真正做到了一代伟人音容再现,感人催泪励志奋进。

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盛世,看这部《周恩来回延安》,感触良多也感慨万千。在一次次被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伟岸形象所折服后,在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纯善朴实感动后,我深深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无论工作学习生活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再强波折,也要努力坚持,执着前行。

年轻观众更应该走进影院观看这部电影。了解历史,走进伟人,感受魅力,接受洗礼,励志自己。希望影院能多多排片,让这部感人至深的佳作能让更多的观众观看到。

由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的电影故事片《周恩来回延安》生动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一段真实感人的历史故事,热情颂扬了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心系人民、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该片已定于5月15日在全国公映。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周恩来同志半个多世纪奋斗的人生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有关方面领导、专家审看了电影故事片《周恩来回延安》,称赞该片主题鲜明突出、情节感人至深,影片通过再现周恩来回到延安的20多小时真实经历,充分展现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感人画卷,大力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以延安为代表的老区人民,始终永葆革命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崇高使命和伟大精神。大家一致认为,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推出该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影片突出展现的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将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不断奋勇前进。

相信通过该片,广大党员干部将从中受到思想教育,汲取精神力量,进一步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内在动力,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不懈奋斗。

5月11日,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故事片《周恩来回延安》在周总理的母校南开大学举办点映活动,正式开启全国路演。

影片真实再现了周恩来总理1973年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饱含深情地展现出一幅幅“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感人画卷。电影艺术地将历史与现实打通,通过对周总理回到延安22小时难忘经历的回顾,热情颂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品格风范,从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仰、砥砺奋进,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影片汇集了当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强大阵容,导演吴卫东、刘劲,领衔主演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担纲主演。

点映活动现场播放了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南大学子动情地流下眼泪。大家被周恩来总理不忘初心、坚持信仰、大公无私、热爱人民、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所深深感染。

“电影中身体抱病的周总理,仍然在日夜工作,与时间赛跑,希望为国家、为人民奔忙做更多的事,这样勤政为民的精神,令我无比感动和敬佩。”南开大学学生罗凡说。

“片中总理眼睛湿润的镜头,没有言语,却展现出总理对人民的深情。回望历史,周总理的精神依旧照耀着我们的前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的今天,每一位南开学子都应把这种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南开大学学生朱培鑫说。

“在总理心中,人民群众永远是第一位的。作为当代南开青年我们有责任传承周总理的精神,永远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人民群众的奋斗事业中去。”南开大学学生路晨磊说。

演员刘劲表示,自己饰演过总理23岁到73岁这五十年不同阶段的人物形象,此次是第一次做导演,更是让20多年来的演员积蓄得到了喷发。这次努力塑造了周恩来总理的老年形象,填补荧屏空白,再现了那段珍贵的历史。许多观众流下了热泪,“是周恩来总理真挚的人民情怀感动了人们!”刘劲说。

现场观众表示,自己出生在九十年代,没有见过总理,但是通过一位好的扮演者,让人们能够看到总理的风采,他特别的幸运。刘劲说:“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和鼓舞特别大,谢谢你们!”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7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影片《高山下的花环》。这部影片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为背景,通过一系列感人的画面,热情歌颂了以梁三喜、靳开来为代表的人民子弟兵。我坐在静静的影院里,银幕上英雄的身影时时催我热泪盈眶。当战斗打响后,九连连长梁三喜带领他的战友担任了穿插任务。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可是,当他们攻占主峰后,隐藏的残敌向他们开了枪。在生死关头,他用自己的身躯掩护了指导员,而他却永远地倒下了。在那些满脑子铜臭的人眼里,烈士的功绩似乎可以成为换取家人荣耀的本钱,但是,他这位沂蒙老区农民的儿子,在部队开赴前线之前给妻子的信中却这样写道:“·…“如果我牺牲了,望你按政府的条文规定享受烈属待遇,切切不可向组织提出半点额外萎求。

……国家也不富裕,我们要多想想国家的难处:”一听着这感人肺腑的话语,怎能不令人泪流满面啊!我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象梁三喜这些“位卑未敢忘忧卿”的战士,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呜?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有着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军队呀。

望着银幕上梁三喜的高大形象,我联想到生活中另外的一‘种人,他们干什么都讲价钱,把人生看做一笔交易。有一位小青年眼看着一位老人掉在河里却无动于衷,并习于呼救的人说:“我下去救人,给多少钱?,,这种人和梁三喜相比,真有天壤之别!如果每个人都能象梁三喜那样,每时每刻都想着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我们的“四化”大业还愁不能实现?电影结束了,我随着缓缓的人流走出影院,阵阵凉风吹拂着我的面颊,梁三喜的话语久久萦绕在我的耳畔:“祖国是你的,也是我的。”我觉得这话是对我们每一个人说的。是的,祖国也是我的,我要加倍地努力学习,用我的智慧编织出最美丽的花环献给祖国和人民,来告慰那些献身祖国的英雄。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8

周恩来回延安改编自曹谷溪的报告文学《周总理回延安》,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重温党的奋斗历程,铭记党的奋斗精神,提醒全党不要忘记延安这片土地上燎原的革命火种和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奉献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根据知名作家曹谷溪文学作品《周总理回延安》改编, 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亲自执导并担任主演,携手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实力戏骨,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讲述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讴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首创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以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体现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

除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和成功塑造老年总理形象外,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尽相同的是,影片在重现历史的同时,主打情感牌。

一是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坚信祖国必然强大。

二是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与延安的老邻居、老朋友,为救自己牺牲的战士小曹、陈友才,小曹的母亲曹大嫂等的深情,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捧起金黄的小米饭,想起当年初进延安时在曹大嫂家吃的第一顿小米饭,“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登上宝塔山远望清凉山,想起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陈友才和小曹,托付延安干部一定要找到烈士的墓;看到延安百姓吃不饱,与延安干部举杯为誓,要让粮食产量翻一番,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见到朝气蓬勃的知青们,鼓励大家扎根延安、建设好延安……

饱满的情感始终贯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动着剧情发展,影片泪点接二连三,深情画面接踵不断,以情感人成为本片最大的亮点,陕西本土实力演员演技爆发,与刘劲飙戏抛出颗颗“催泪弹”。

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多名实力演员主演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周恩来回延安》今日全国公映。著名特型演员携手陕西本土演员,一众戏骨贡献精湛演技,深情的画面、饱满的情感、深刻的内涵集中呈现了总理与人民至诚至真的血肉情。

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阔别26年的延安为中心,讲述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影片主题涉及重大历史,主创团队从始至终都将“真实”作为重要的创作红线,注重历史和细节的研究。为准确、完整的还原这段重要历史,主创团队一是搜集、查阅了大量与周恩来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影像史料,二是深入采访了周恩来总理亲属、陪同总理回到延安的工作人员,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专家,多方面了解历史细节,三是数次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对影片涉及的史实、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讨论。大量的、细致的前期工作得以使这部影片真实再现了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的22小时,为全国观众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角度宏观、事件重大、内容厚重以及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以小角度、窄切入点的手法,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为主线,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小角度切入但终于宏大题材,以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并用历史闪回、时空交叉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总理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血肉相连以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除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外,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同的是,影片在重现历史的同时,始终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主打情感牌。一方面通过描述周恩来总理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深情呈现共产党人人民是天的不变初心。另一方面,通过众人延河抬车、曹大娘拿出攒下的几枚鸡蛋让总理补补身子,缺米少粮的老邻居凑出半袋小米让总理带回去,延安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带着一袋大枣看望总理等桥段,细节刻画了延安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体现了老区人民坚定跟党走的永恒信任。

影片史实基础扎实,视角新颖独特,表演细腻感人,催人泪下,为观众献上了一部特别的献礼之作。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于近日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据悉,这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巨制,在如今好莱坞大片扎堆的火热影市中受到了人民院线等众多院线的鼎力支持,得到每日六千余场排片体量,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残酷市场下,真正呼应了影片的主题“不忘初心,此心如金”。

五月中国影市在进口大片的猛烈冲击之下,国产片生存空间严重压缩。如此市场环境,在《周恩来回延安》上映时仍旧给出了六千余场的每日排片,并有相当数量的黄金场次。据了解,人民院线在此次的《周恩来回延安》上映中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人民院线即为进一步深挖放映资源、提高综合上座率,做好优秀主旋律影片发行放映工作所特意组建,对特定优秀主旋律影片和重要时间节点的重要影片实行“专厅专用”,采取组织观看、优惠票价、给予政策、资金扶持或奖励等方式,保证优秀主旋律影片的放映阵地。

除人民院线外,万达、大地、横店、橙天嘉禾、耀莱、金逸等商业院线和影院也持续给予影片排片支持,每日六千余场的排片从上映首日起便稳定如此,力图将晚年周总理的一段珍贵回忆带到更多观众面前。社会各界力量,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教育单位等纷纷包场响应,并深深地为影片中呈现的周总理所感动。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着力还原真实的历史现状,将周总理在延安22小时里发生的许多故事细腻还原,感动了老中青不同年龄层面的观众。他们对影片有着不同方面的关注与收获,有初中生说“总理给自己当年的大嫂,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曹奶奶戴眼镜的场景,让我一下就哭了,就是这种日常的举动最真实、最动情。”不少中年男性观众则表示,“影片通过回忆那段战争岁月,对陕北人民以及那些为革命牺牲的战士进行了全面回顾。当看到周总理为了与红军战士们一起饿肚子、讨饭吃的经历,确实被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震撼到了。”而老年观众则告诉记者:“真是一边看电影,一边流泪。感谢刘劲导演,他演得好,导得也好,每一个画面都拍得精彩!”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还进行了一系列路演活动,当影片在周总理的母校南开大学放映结束后,引起在场观众强烈反响,众多南开学子流下热泪,第一时间对这部电影表达了他们的观感。“在总理心中,人民群众永远是第一位的!作为当代南开青年,我们有责任传承周总理的精神,永远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人民群众的奋斗事业中去”,“电影中身体抱病的总理,仍然夙夜不休地工作,竭尽全力与时间赛跑,希望为国家、为人民奔忙做更多的事,这样勤政为民的精神,令我无比感动和敬佩”,“影片中,总理几番眼睛湿润的镜头,不需任何言语却全然表现出他对人民的深情。回望历史,周总理的精神依旧照耀着我们的前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的今天,我们每一位南开学子都应把这种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而在西安站路演中,西安交通大学的同学也在观影后强调:“饰演周总理的刘劲老师又演又导,他是成功的。影片以周恩来总理晚年回延安所见所闻为主线,将现实与回忆交错,展现了他为国家解放、人民幸福鞠躬尽瘁的一生。我希望更多的大学生以及年轻的90后、00后观众走进影院,认真看一看电影《周恩来回延安》!”

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多名实力演员主演的《周恩来回延安》已于5月15日全国公映。上映首日,影片在北京举行党员专场活动,受到观众的高度认可。

该片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光辉历程,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

多次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亲自执导并担任主演,著名特型演员携手陕西本土演员,一众戏骨贡献精湛演技,深情的画面、饱满的情感、深刻的内涵集中呈现了总理与人民至诚至真的血肉情。许多观众动情地流下眼泪,“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来推动情节,深情呈现了共产党人人民是天的不变初心,催人泪下。”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角度宏观、事件重大、内容厚重以及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以小角度、窄切入点的手法,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为主线,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影片《周恩来回延安》根据知名作家曹谷溪文学作品改编,历经四年精心筹备,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共同摄制。

5月10日,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首映礼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宣布影片将于5月15日登陆全国各大院线。周恩来总理亲属、曾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40余位延安知青与电影主创共同出席。

《周恩来回延安》历经四年筹备,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总理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四个时空交错讲述,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刻画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现场,主创团队透露,为了尽可能地还原史实,他们在近四年的时间里深入采访了周恩来总理的众多亲属、总理秘书赵炜、警卫高振普等,还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详细了解相关史实,收集整理了大量与周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并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十余次修改剧本,精益求精。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同,《周恩来回延安》在重现历史的同时还主打“情感牌”。一是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二是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主创们纷纷表示,一定会戳中观众泪点。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9

5月10日,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首映礼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宣布影片将于5月15日登陆全国各大院线。周恩来总理亲属、曾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40余位延安知青与电影主创共同出席。

《周恩来回延安》历经四年筹备,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总理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四个时空交错讲述,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刻画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现场,主创团队透露,为了尽可能地还原史实,他们在近四年的时间里深入采访了周恩来总理的众多亲属、总理秘书赵炜、警卫高振普等,还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详细了解相关史实,收集整理了大量与周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并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十余次修改剧本,精益求精。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同,《周恩来回延安》在重现历史的同时还主打“情感牌”。一是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二是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主创们纷纷表示,一定会戳中观众泪点。

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定档5月15日。影片历经四年精心筹备,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亲自执导并担任主演,携手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实力戏骨,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讲述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讴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四个时空交错进行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首创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以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体现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

除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和成功塑造老年总理形象外,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尽相同的是,影片在重现历史的同时,主打情感牌。一是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坚信祖国必然强大。

二是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与延安的老邻居、老朋友,为救自己牺牲的战士小曹、陈友才,小曹的母亲曹大嫂等的深情,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捧起金黄的小米饭,想起当年初进延安时在曹大嫂家吃的第一顿小米饭,“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登上宝塔山远望清凉山,想起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陈友才和小曹,托付延安干部一定要找到烈士的墓;看到延安百姓吃不饱,与延安干部举杯为誓,要让粮食产量翻一番,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见到朝气蓬勃的知青们,鼓励大家扎根延安、建设好延安……饱满的情感始终贯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动着剧情发展,以情感人成为本片最大的亮点。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0

平凡的岁月,不少平凡的英雄;峥嵘的年代,更不缺硝烟中的英魂。《高山下的花环》观看已久,每一个镜头却仍历历在目。它以最精简的手笔,最朴实的镜头,带我们穿越时空,看向那硝烟滚滚的时代。

面对战争,并非人人都生来是英雄。指导员赵蒙生也曾企图逃避,他畏惧,他迷茫,这也正是未经历战争的大多数人的写照。可战火与死亡不会因此消退,而是逼迫人们成长。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不少英雄都是这样历练而来。面对生死的离别,情同手足的兄弟牺牲,再怯懦的灵魂也会觉醒,再柔弱的羔羊也会咆哮。而放眼未来,我们虽身处和平年代,但战争却并不曾远去。我们未历经死亡,但我们有军人的血性;我们或许畏惧伤亡,但我们绝不退缩;我们并非生来英雄,但浓烈的硝烟终会带给我们重生。

面对战争,人人又都生来是英雄。无论是心直口快的靳开来,还是无私奉献的梁三喜,他们都在时代的洪流下被推向战争。每一名战士身后都有幸福的家庭,牵挂的父母,可面对战争,他们都义无反顾的放下一切,冲锋在前,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靳开来说:“干了这碗酒,烈士陵园见!”面对生死未卜的战争,为了身后千千万万家灯火,无数战士前赴后继,用鲜血与生命将“英雄”刻印在祖国边疆。

战争残酷,却也造就了烈士真情。面对断水的危机,副连长靳开来冒着违反纪律的风险为战士砍甘蔗,也最终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正是这“生命之水”解决了连队的燃眉之急,为部队的胜利铺平了道路。面对战争的爆发,雷师长义无反顾的将独子“北京”送上战场。他才华横溢,却又默默奉献,虽然年少,却斗志高远。这样优秀的人才,并没有摆架子,比后台,而是扎实工作,立根基层,却不幸牺牲在战场。在战争年代里,正是有无数像他们这样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革命先辈做为中流砥柱,我们的部队才会在千百次战斗中攻坚克难,带领全国走向胜利。

当然,英雄史诗永远传唱,但我们也不能忘记血与痛的教训。赵蒙生的母亲曾数次力图调动儿子远离战争;组织领导因不喜靳开来的心直口快而扣去他烈士名誉;“北京”甚至为两颗早已过时的。臭弹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些我们都不能忘记。即使是在新时代的当下,这样的情节也时有发生:位高权重的官员为孩子“开后门”;喜欢甜言蜜语的领导厌恶真正有益的逆耳忠言;日常后勤的疏忽令战士们在训练中伤病百出。站在时代的浪潮前,我们更应铭记历史,铭记这些先辈用生命换来的教训。一支强大的军队,永远是一支善于总结的军队,只有克服这些陋习,肃清军队风气,才能使我们走的更高更远。

身为新时代的军人,我们肩负祖国建设的重担。我们或许并非生来英雄,但定要在时代的浪潮中争当英雄。我们要将将祖国与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将奉献与拼搏记在心间。无论是在硝烟中浴血的战士,抑或在和平时期为国奋斗的百姓,他们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的力量,教会我们中国人的自豪,我们又有何理由不努力学习,刻苦训练?牢记前人的经验与教训,传承先辈的意志与精神,祖国的希望就寄托在我们身上,我们定会不负使命,砥砺前行!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1

《地道战》是一部1965年的经典老电影了,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众并没有向残忍扫荡的鬼子屈服,他们这群“土八路”用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操和一种你能够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运用自己的智慧,团结一致,不断改善他们的地道战战略,就像电影中说的“他们有他们的一套打法,我们有我们的一套打法。”事实也证明了,这精妙的地道战让鬼子进来了,一个也出不去。

正如我们在电影中所看到的,地道战这个方法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如此神奇和令人惊叹的效果的,第一次地道战是失败的,被进村的鬼子弄得一塌糊涂。但是村民们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他们越挫越勇,经过改良和设计,最后完成了进可攻退可守,地上地下都能作战,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构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构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冀中地区高家庄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和日寇巧妙周旋,最后打得日军节节败退,落花流水,最终成功占领黑风口据点。

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高老忠,虽然他在整部电影中出现的时间很短,可他的大义凛然,无惧生死深深的震撼了我。在夜晚独自一人去散步的高老忠意外发现了来偷袭高家庄的日军,他奋力奔跑,只为了摇响警钟,告诉村民日军来了,快躲进地道。即使被日军发现,即使明白自己会死,他也那么毫不犹豫地,用力地去敲响警钟。身中数枪的高老忠依旧没忘向日军掷去一枚炸弹,死得何其悲壮,何其令人动容。

电影中提到一句话,“分不清哪个是百姓,哪个是八路军。”这句话是汉奸对日军首领说的,这句话应证了军民一家,这也正是共产党的特点。全国民众都在毛泽东思想的带领下,勇敢地迎击敌军,发挥自身的优势来对抗对方的劣势。哪个时候的中国并不强大,也没有先进的作战武器,但是我们有全民一心的意志力,精神的强大使得八路军最终战胜了日军,赢得了胜利。

看完《集结号》思绪被带到那个为人民幸福斗争的战争年代,解放战争时期,九连连长谷子地带领全连四十七名兄弟奉团长的命令坚守狙击阵地,以集结号为令撤退。然而团长为为战争全局思考,没有吹响集结号,致使九连全体战士在打退敌人的三次进攻后,除谷子地以外全部壮烈牺牲,并按失踪处理。为给九里哦按正名,谷子地张开了执着的探寻,最终在烈士墓前吹响了47个生命一向想听,甚至死也没有听到的集结号。

故事情节就是如此简单,这简单的背后却屹立着那些被遗忘的人英雄。没有人生来是英雄,他们都是被那个年代所傲。为了革命胜利,为了人民幸福,即便是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在所不惜。

“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连长谷子地坚守上级所下达的听不到集结号绝不撤退的命令,带着47个弟兄死守汾河拦截战壕,只为了争取大部队撤退的宝贵时间。当连中有人提出自己已经听到集结号响了,可谷子地没听到,他怀疑自己耳朵被炮火震聋了,问代理指导员王金存他是否听到集结号。这个文弱书生此刻彰显了英雄本色,他说他没有听到,因为集结号根本没有响。他没有昧着良心讲话,尽管他明白如果他说他听到了谷子地也许会下令整个连撤退,九连也许就会留下种。最终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九连从47人到43人,再到13人,最后圆满完成任务只留下连长一个人。

集结号的响起意味着任务的结束,意味着生存的期望,可它并没有响起。因为它没有吹响,所以我们的革命战时不能撤退;因为他没有吹响,所以我们的英雄很执拗地坚持到最后。这就是命令,对一个战士来说,它高于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我不由得想起我们年轻的一代,贪图享乐,懒惰娇逸。不必说关于生死的革命任务,就连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们当中某些人也不乐意认真完成。是该反思一下了。我们应当明白这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加倍珍惜。如今,没有了战火纷争,硝烟弥漫,我们生活和平的年代里,有父母校园和社会的呵护,还有什么理由去浪费时间而不好好学习呢?我们这年轻的一代,幸福的一代,如果非要下达什么任务的话,那么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加倍努力,将来报效祖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做贡献。

“我是中原战军独立二师一三九团三营九连连长谷子地。”无论是被误会是国民党俘虏时,还是得知独二师军队已经改编,谷子地介绍自己是总是说这么一句。在他心目中,群众是最重要的,先是群众其次才是个人。生活在物质横流的社会,我们似乎变得很自私,太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关心群众,或是忽视别人的感受。其次,没有一个人是与社会他人隔离的,我们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要与别人交往,我们有各自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也隶属于某个社团团体。《众人划桨开大船》这样唱到:“一支竹篙难渡汪洋海,众人花匠开大船。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同舟共济海让路,号子一喊浪靠边。”所以我们,年轻的一代,要增强群众主义观念,这也是建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所要求我们这么做的。

“每一个牺牲者都是垂不朽的。”这是《集结号》这部电影所要的表达的主题。经过谷子地的不懈努力,最后让那47个被遗忘的弟兄得以正名,他们没有失踪,也不是逃兵,而是真正的烈士。最后,九连全体烈士道德墓碑前,团长的警卫员小梁最后吹响了集结号,那响彻天空的号角悲怆而有凄婉。

沉重的情绪溢于言表。以前那一部震撼的电影《南京》还历历在目,而这部《南京!南京!》给我的更深的感慨。两个突兀的感叹号!屈辱,愤怒,心痛,已无法倾诉我心底的声音。振聋发聩的影片将战争的丑陋在脑浆崩裂的那一刻毕现无疑。强暴,这种罪行,是人类的耻辱。

《南京南京》不可避免的点燃中华民族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1937年,30万中国人被屠杀,国殇,,《南京南京》重启了这段伤痛记忆,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想,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不二法门。

血淋淋的黑白色,听到的是寂静中的枪炮声!日本人进城了,中国的大部队开始逃跑,陆剑雄和他零零落落几个不甘投降的弟兄手挽手地组成一堵人墙,阻止逃兵的去路,他们不肯投降,一向在城里偷袭日军,直到一个个死去。日本人说:你们中国军人真是厉害,我们进入南京城后,四处都是冷枪,我们不的不把很多建筑物都炸平,但是没有一个人走出来!不屈与坚韧的因子一向存活在中华民族儿女的血性之中,极端环境下的反抗,是所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中国人用鲜血和牺牲构筑的中国精神。

历史能够宽恕,但不能遗忘。

对于那样一段历史,已经成为了整个民族的死结,不是谁想颠倒和抹杀就能颠倒和抹杀的,但想要记住同样不容。一种空洞的仇恨,没有能够附着的支点,这场屠杀已经离去了72年,当初幸存的人们也逐渐被时间带走,但我期望那些鲜血淋漓的伤口不要随之消亡,我们未必需要一部片子来激起某种仇恨,然后去手刃仇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哭诉,不是煽动,而是展示,还原那些被遗忘或者被忽视的点滴细节,然后让看到的之后人叩问自己的心,至于会得到什么样的回响,伤痛不能被继承,更不能被强行灌输,只能靠自己去直面,哪怕你看到的是一部被复原的电影,只要它够真诚。

记忆中,很久没看黑白电影了,似乎已经淡忘了,但在我们这些90后大学生的心中并不代表不见了,因为当那熟悉的革命奋斗旋律响起时,我们便找回了那些年校园里组织在国旗广场前看电影的那段欢乐的、难以忘怀的时光。黑白电影,它充满了浓郁年代感,不仅仅这样,其骨子里还流淌着革命的本质,传达出一种当时的人们朴实自然的品质却又隐藏着一种强大的张力给予你无限的力量。我想抗日战争片《地道战》就是这样一部好的黑白电影。

虽然此刻我们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之中,但这样一部好的电影依然是我热血沸腾,仿佛回到了那个用鲜血染红红领巾的时代。我想之所以有如此的感触,是因为“地道战”带给我的不仅仅仅是片中人们对革命的无私奉献,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可敬,对高尚情节的追求,对那些勤劳而充满智慧的中华儿女的崇敬爱戴之情。

1942年,霸道的日本军侵入中华儿女的国土,在中国冀中平原上,有这样一群英勇奋战的男女士兵,凭着一颗爱国的心,从四面八方赶来集齐,准备战斗。为了能顺利的战胜日本军,冀中根据地的人民用智慧作战,展开了挖地道的行动,我方士兵运用野外地道站的战术围困敌人,打死民兵败类汤丙会,活捉日寇山田,最后胜利的钟声响遍冀中平原。

在影片中,有很多人物形象都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有智谋的高传宝,令我无比的佩服;有忠诚至上的老钟叔,有让人臭骂的汉奸汤司令,还有那个令人恨之入骨、穷凶及恶的日本山田队长,这些老演员所刻画的深刻的人物形象仿佛如电影中那些经常响起的动听的音乐一样,时时萦绕在耳边,难以挥之。

电影结束了,我却还意犹未尽,脑海中还都是当地人们作战的画面。那么的铿锵有力,那么的富有感染力,使我看完之后内心热血沸腾,感触颇多。我想那是一份对高传宝同志的敬佩之情,一份对士兵们顽强斗争意志的佩服,一份对司令可笑举止的愤恨,一份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与其说地道战中的地道是奇迹,还不如说冀中平原上的那些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伟大人们才是奇迹,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家园,捍卫了中国的领土,是他们在名族抗日战争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而正是这一点,才会让我们每次在看这种红色电影时,内心会产生了一丝感动,一种莫名的冲动,一份对人性、对自由、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一份久违了的爱国情结。

观看影片《党的女儿》后,我的感触很深。

影片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影片中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权压迫,不畏虎豹豺狼,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民族的自由,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昌盛,谱写了一曲曲响彻云霄的爱国主义壮歌。

影片中的一个镜头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三名共产党员有重要情报汇报给游击队,在半途中,一名共产党员走失了,她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逼她说出另外两名共产党员的下落,但她死活不肯说,因为在她的心中,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她周身每个细胞都浸透了这种精神。

她明白,只有不让敌人得逞,我们才能赢。敌人发怒了,残忍地用火将她活活烧死。在火海中,她巍然屹立,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她的身影一下子变得那么高大。

此时的我已是热泪盈眶,这种感受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是阿,爱国主义的力量不可战胜,历史已经证明了这条真理。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们的祖国开始了新的历程。我们此刻的任务不是当年赶走侵略者、消灭反动派的血火战斗,我们应用我们青春的热血、青春的信念、青春的力量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的祖国。

没有烈士们,就没有我们的这天,他们的壮举激励着我们努力学习,发奋学习。我们中华民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涤荡自身,战胜艰难险阻,积累着日月精华,奔向那更加光辉灿烂的前程。这正是我们每个这天的中国人所骄傲的。当然,作为炎黄了孙,我们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的时候,要大胆吸收人类一切礼貌成果,不断熔铸和培植更加贴合时代潮流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新世纪的少年应如何珍惜这天的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呢?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成千上万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报效祖国。因此,我务必先立足当前,展望未来,把强烈的爱国热情化为实际行动,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崇高的爱国主义传统吧!用我们的双肩担当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任吧!

最新红色影片观后感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接触过写作文吧,写作文可以写出自己喜欢的文字,最真实的内心想法可以借助作文来表达,写好作文有没有什么小绝招?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最新红色影片观后感。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

董存瑞观后感(一)

我看了一部 50 年代的电影——《董存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教育。

故事是 1945 年年春时,董存瑞在重重困难之下,终于当上了抗日队,在队伍中董存瑞和他的伙伴虽然不满二十岁,但是他们却有惊人的魄力和胆识,在战场中,屡次立功,让连长刮目相看。

故事主要发生在1948年5月25日,他们袭击隆化县并进行战斗。面对敌人的猛烈炮火,队友们一个个倒下,董存瑞再次要求作战。此时,他的左腿被敌人的机枪打断。

突然,冲锋号吹响了,董存瑞用身体做架支,左手托炸药包,右手燃起导火索,随着天崩地裂的一阵巨响,敌人的暗堡被炸毁。董存瑞用生命为军队开辟了胜利之路。他才19岁。

看完时,我感慨万千。一个19岁的年轻人,不惜一切生命保卫国家。当他炸毁碉堡时,不怕敌人、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顽强精神深深震撼了我。

现在,董存瑞比我大9岁,但比我强几百倍甚至几千倍。他的优点是我所不敌的。

从这部电影中,我深深体会到无私爱国奉献的精神。董存瑞和那些革命战士,难道不是他们为我们奉献现在这美好安宁的社会吗?每个人都想和家人在一起,不是吗?

他们想,当然想!还不是为我们吗?没有他们会有我们吗?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二)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每当这动人的旋律在我耳边响起,我就会想起一位中华少年儿童。他手里总是捧着一颗闪亮的红星,他的精神代代相传。他有一个响亮的名字----- 潘冬子。

潘冬子是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主人公,他一心想参加红军,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革命家庭,他的爸爸是一名红军战士,是一位坚强的共产党员。他的母亲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了在一次大敌战役中保护大规模的转移,她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爸爸因部队转移,要离开家乡,临走时交给潘冬子一颗红星。

这颗红星就像冬子心中的亮光。他一直为他所珍视,并一直激励着他。终于,冬子带着它参加了红军。

潘冬子机智、勇敢、坚强。他母亲的牺牲并没有使他沮丧。为了给母亲报仇,他巧妙地换了一个字,致使胡汉山损失了几万斤大米。胡汉三次封山,帮助红军战士送饭送信。

寒冷的冬天,为了欺骗敌人,他把盐融入水中,倒在棉袄上,成功地避开了敌人的搜索。如此聪明的小英雄怎不令人敬佩呢?

潘冬子生活在这样一个艰苦卓绝的革命时代,但他有着为国家和人民努力奋斗的远大志向。经过多次考验,他终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红军战士。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现在想想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却不知如何珍惜。如果你遇到一点困难,你会退缩,如果你遇到一点挫折,你会气馁,你的生活会更加自私。潘冬子像一面镜子,反映了我的缺点。

我要向他学习,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责任,不怕苦,不怕累,努力学习,为祖国未来的建设作出贡献。

潘冬子——我心中的红星,你永远指引我前进!

狼牙山五壮士观后感(三)

昨天,我刚看了琅琊山五侠的电影。但是直到现在我依然还是难以忘记。耳旁依然还回荡着“打到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豪迈而坚定的口号。

电影主要讲的是:有一天,日本鬼子要横扫琅琊山一带,红军要保护村民。五壮士为了保护乡亲们,一路上战功赫赫,战场上冲锋陷阵,不顾生死,最后为了让主力部队转移,被逼上狼牙山顶,最后跳下悬崖,以身殉国。

看到这里,我不禁咬紧嘴唇,饱含热泪。他们在村里很难保护自己,但他们仍然处处为村民着想,坚决保护老百姓。令我深深地感动。

因为为了转移,我们不得不留下人来抓魔鬼,所以我们离开了六个班。但是六班只有五个人。我们怎样才能阻止日本侵略者的三千人呢?我也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心里也提到了嗓子眼,不知道他们能不能活下来?

五壮士为了保护主力军,不惜生命危险将鬼子引到棋盘山决一死战。他们边打边往山上移动,丝毫不敢松懈。在魔鬼一次又一次的无情攻击下;在飞机和大炮的轰炸下;在关键时刻!

他们没有恐惧和害怕,更没有退缩和放弃!相反,我看到的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保卫祖国、热爱和平、永不放弃的决心!当弹药和粮食耗尽时,他们像敌人一样扔石头,把鬼魂和汉奸打得粉碎。

每一扔,都注入了全部的力量。他们不仅投只是块,而且还投掷我们中国人民的愤怒和仇恨。最终,他们被逼上了顶峰,在跳下悬崖的同时还高呼“打到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大地似乎都为之震动!

天空也为之怒吼!在抗日战争中又添了鲜红而悲壮的一幕!

想一想,我们现在既幸福太平又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多少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呀!他们毫不犹豫地抛头颅流血,以换取今天的和平。相比之下,我不禁惭愧:

平时劳动时偷懒,做作业拖拉,做体育运动时的害怕胆小等等。这些小事不能坚持。他们怎么能与革命烈士抗衡?从那时起,我将以他们为榜样,不断进步。

五壮士们那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和宁死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一定要刻苦学习,以后报效祖国,这样,才不辜负先烈们的付出与牺牲!

鸡毛信观后感(四)

昨天,我看了鸡毛信。讲的是放羊娃给八路军送信,在路上看见了鬼子,为了不让鬼子发现信,他把信放在了羊尾巴里。趁着夜里去送信,天亮才送到。

最后,八路军知道了消息,打败了鬼子。人们过上了快乐的生活。

今天,我看到我爱灰太狼2。据说灰太狼在路上遇到了寻找狼王石英的各种困难,但仍然找到了狼王石英并克服了困难。以后我也要学***狼的优点。

雷锋做过很多好事,我知道其中三件。第一件是雷锋为战友的妈妈捐出了自己省吃俭用的 20 元钱。第二件是大雨送娃娃回家。第三件是拆下备用胎安到爆胎的大巴车上去。

雷锋永远是为人民服务。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2

看了这部电影,让我懂得了革命战士虽然,并且随时都有可能让生命受到威胁,但仍不害怕,不屈不挠的永存精神。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祖国今天的太平盛世,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也要学习革命战士一样不仅在学习上,还要在生活上不怕困难,更要坚定不移的去克服困难,找到解决的方法。看完电影我了解了红色娘子军的悲壮历史,懂得了正是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祖国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作为后辈,我发自内心的敬佩和崇拜这些革命前辈。相比之下,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在生活中遇到不顺,我往往会束手无策,真是惭愧。在红色娘子军的光辉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展满荆棘的路,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越需要坚定不移地去克服。她们为我树立了榜样,教我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坚强的人!我的决心是?一定要用优异的成绩,告慰烈士们的忠魂,继续和发扬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把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作为镜子时刻对照自己,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进步,天天向上,长大后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电影里有一幕,吴琼花要参军时,人家问了一句:你是无产者吗?

什么叫做无产者?

就是有没有地

我从小卖到地主家,什么都没有

好,你可以加入革命了

吴琼花的故事有些类似水浒传,被逼到没有退路了,只有造反一条路了。这种人,心最恨,意志最坚强,看看祝希娟的那张坚毅的脸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3

2.观《高山下的花环》心得体会

10月2日下午,大队组织全体官兵**电影《高山下的花环》,影片背景取材于中越战争,反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战士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经受的考验,以及他们一心为国,以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影片以四个角色为主线——梁三喜、靳开、小北京、赵蒙生、四个角色、四个角色,以及四个不同的背景特征。

代表人物之梁三喜 ,梁三喜是本片中的主导人物,首先他在自己的岗位上以身作则,勤俭刻苦,他是连长,为了带好队伍,探亲假一拖再延,错过妻子生孩子做月子需要人照顾的关键时期,当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时,更是义无反顾带头杀上战场,最终他为了祖国,奉献了自己的生命,英年早逝,他给家人留下的唯一的遗产是一件军大衣、一个拨浪鼓(那是对他不曾见面的初生儿的念想),另外他还留下了一张六百二十元的欠款单。留给妻子的书信中,除了表达对妻子的感激和歉意,更叮嘱妻子万一自己牺牲了,也要将欠款还上。接到三喜牺牲的噩耗,三喜的母亲梁大娘和妻子玉秀千里迢迢赶到连队,尽管给满月孩子买奶粉的钱都没有,她们还是用抚恤金和卖猪凑的钱坚持为三喜还清欠款。

我们从三喜看到的不仅是他的光辉形象,还有他的家人和身边的人。

代表人物中,靳开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他直截了当,敢说敢做。也许在外人看来,他不是太俗、太文化,但他敢于提建议,这完全符合党员对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要求。在战争面前,他更加英勇。战前,他被任命为副连长,不应屈服。在艰苦的环境中,士兵们口渴而不耐烦。为了提高连队的战斗力,靳开割甘蔗被地雷炸死。

但最后上级却以他爱发牢骚、违反纪律砍甘蔗为由,没有给他的家属发军功章。靳开来同志是好样的,他代表的是那些正直的敢于向组织发表意见的群体,他的事件也反映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些不好的现象,给后世也是警醒的作用。

小北京的代表,小北京,直到他去世,人们才知到他是雷大师的儿子。小北京的牺牲反映了三个问题,首当其冲的是他的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其次他代表的是**子弟,大战面前,雷师长却把自己的独子送上战场,明知会有牺牲,他还是默默的这么做了,代表什么?人们的人生价值是一样的,他不把领导当成自己的,这与那些利用职务之便为孩子谋官职,然后四处走走的人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小北京的牺牲也源于当时弹药的质量问题。在战场上,**弹药直接影响生命和战士,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争取权利的时代特征。

代表人物之赵蒙生 ,可以说赵蒙生是该片中的反面代表人物也是正面代表人物,说他是反面的代表,是因为他首先代表的是**子弟中走后门的不正之风,但是经过战争的洗礼,战友的警醒,他最终觉悟了,突破自我的劣根性,英勇抗敌,在战争中也做出了不俗的表现。后期更是受三喜家属,靳开来事件,小北京的影响,受到深深的震撼,果敢坚决的留在了连队。

影片的形象主体大多是些小人物,如梁三喜、靳开来、梁大娘、金小柱、雷凯华(小北京) 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他们都爱自己的家,爱生活,尽管他们生活得并不富足,但他们始终将国家的荣辱兴衰放在第一位,在国家需要时,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的一切,正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人民爱国主义的崇高情怀。

而作为当代的一名消防兵,不用承担战争带来的悲欢离合,我们无比幸福,更应该发挥好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兢兢业业,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在生活上勤俭节约,乐于助人,影响带领身边的人,为身边的人,真正发挥一个共产党员风范。同时,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立足本职,扎实推进,刻苦训练。要发扬特别能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战斗精神,全心全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地方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3.高山下的花环观后感

这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电影,它是由原三连的指导员赵蒙生口述的而写成的.总的来说,算得上是一个在那硝烟弥漫的年代的悲剧,但它在壮丽的悲剧中,热情讴歌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饱含着对解放军战士无私奉献的赞美与歌颂.掩卷回味,我好像也到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

透过那浓浓的战火,我看到了一个个最可爱的英雄,他们那样光彩高大:连长梁三喜无私奉献,舍己为人;副连长靳开来豪爽大度,身先士卒;战士薛凯华胸怀大志,才华过人;军长雷神爷嫉恶如仇,一身正气;爱开小差的赵蒙生经历了战场中血与火的洗礼,最终为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大功。

连长梁三喜,他是文章悲剧的一个典型代表,他的形象中渗透着农民的简朴与无奈,在那样一个环境中,他能以身作则的做到勤俭节约,并不为他人所动,那种无私无畏,确实也够苛刻,也怪不得会有人反对他.可是当看到他所留下的欠款单时,那种感动确实油然而生的.试问,有几人能做到在自己生命的尽头,还能记得自己所欠的债,并叮嘱自己的家人无论如何也要帮自己还上呢?

当我看到连长梁三喜那封遗书时,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流了下来,你听他说: 秀:我除了给你留下一张帐单外,没有任何遗产留给你.

几身军装,摸爬滚打全破旧了,唯有一件新大衣你再听他说: 人穷志不能短.再说我们的国家也不富,我们应多想想国家的难处!

都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可这封家书,价值何止万金?

豪爽大度的副连长靳开来,先不说其他的事迹,就最后,他为了全连战士的生死而身先士卒到甘蔗地去取水而被炸死的一幕,也是催人泪下的,也许很多人会想那些连部的长官一样,认为他死得不值,甚至是违反了八大纪律,可是,试问,如果没有那生命之水,又怎会有战士们的生还?又怎会有后面战争的胜利?这样的人却连一个勋章也没有,怪不得赵蒙生他们会不甘心,如果换作是我也会打抱不平的!

战士北京 ,也就是军长雷神爷的儿子,怎么说呢这个人,他没有像其他纨绔子弟一样,仗着老子的势力,在部队不干正经事,相反他是一个很有才华、却也没有架子、默默奉献的人,怎么看怎么让人喜欢,可是结局却也是很惨的。

岁月悠悠,历史长河滔滔。昨天,历史上的英雄们在歌唱,永垂不朽。在当今的和平时代,有无数的英雄为国家献身

他们用自己的血泪和身躯,推起来中华民族的根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正是无数烈士乃至更多中华民族儿女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吗?这无数的英雄事迹给我们鼓舞,给我们力量,教我们奋发,催人上进,使我们懂得了做人的尊严,懂得了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军人!

作为新中国的一名消防队员,只有更加努力,实践业务技能,提高业务理论知识,才能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4.《高山下的花环》心得体会

《高山下的花环》是一部让人难以忘怀的老电影,它在壮丽的悲剧中,热情讴歌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饱含着对解放军战士无私奉献的赞美与歌颂。影片中描写了普通军人对祖国高尚的赤诚之心,塑造了像梁三喜一样来自普通百姓的优秀的解放军战士,也刻画了爱开小差的赵蒙生经历了战场中血与火的洗礼,最终为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功劳的形象。

看了这部影片我被深深感动了。为了国家和人民,为了祖国的和平,他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为国家牺牲,牺牲后的抚恤金只有500元!妈妈和我哪一件衣服不要几百元呢!

令我震惊的是那些战士牺牲后留下的帐单居然要拿他们的抚恤金来偿还!

电影里有许多动人的场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爷爷,今年80岁,参加过淮海战役,在枪淋弹雨中站在第一线。感觉如何?小时候我常常无知的问,他便不不急不忙的给我讲那些惊心动魄的战场上事情。 我虽不太明白,但是可以想象,那是怎样一种生离死别?

那些士兵和叔叔都很年轻。他们把青春献给了这块土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岁月悠悠,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昨天,历史中的英雄可歌可泣,永垂不朽。在今天的和平时代,有无数为国家牺牲的英雄。

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斗争中,一些阿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天津香港大学**,我们许多消防官兵献出了自己的生命!5.

前12名中涌现出多少感人的生死时刻!

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正是无数先烈乃至更多中国人的血汗吗?他们激励我,给我力量,教我努力工作,激励我进步,让我明白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作为一个新中国的年轻人,我必须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样我长大后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我永远记得老师告诉我们的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

5.观《高山下的花环》有感

根据支队国庆统一活动安排部署,2018年10月3日下午16时,湘潭县大队统一组织全体官兵**了《高山下的花环》,这部影片传达了导演对解放军战士们无私奉献的赞美与歌颂,对那一群最可爱的人真实事迹的崇尚与敬佩之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我想,在自卫还击战中出生入死的梁三喜写的家信,价值何止万金?遗书中所述的家产少的可怜,只不过是一些抚恤金和一件军大衣罢了。

但遗书中: 人穷志不能短。再说我们的国家也不富,我们应多想想国家的难处!

更是突显了他的传统美德、单纯的思想、朴实的生活和军人的使命与责任感。

自卫反击战艰苦的环境里,战士们干渴难耐,靳开来为了提高连队战斗力去砍甘蔗,被地雷炸死。他敢于直言他人错误,关心他人冷暖,却不能得到应有的荣誉,是最让人痛心的。

赵蒙生,出身在一个军人家庭,生活条件优越。在下连队时,思想上还停留在我要回去 ,生活中不能融入集体,事事需要他人帮忙。但经过自卫反击战的洗礼,战友的牺牲动触他,战场上的血腥,使他懂得了作为军人不应该有退缩当逃兵的思想,要有军人的责任与使命感。

军长雷神爷 ,在神通广大的贵妇人赵蒙生的母亲战前将**打到指挥部时的憎怒, 我会让她的儿子第一个去炸碉堡 ;在靳开来牺牲后未得到荣誉时,愤怒地摔下军帽怒吼: 不给靳开来立功,天理难容! 在他的儿子凯华牺牲后,做出让报道员真实写实,但不能把自己的关系写录时,展现了作为军人要有大无畏的精神,要遵守军人严格纪律的职责。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4

为了解对越自卫反击战,把网友推荐的《高山下的花环》这部电影看了一遍,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军旅生活描写很真实

以前看的特种兵题材电视剧,大多描写的是军人训练的场景,准备作战以及作战的场景。而这部电影前期着重描写了军人的娱乐生活,例如晚上一起在室外看幕布电影、打扑克、吸烟、洗衣服、体育比赛等。这些描写让人感觉军人也是个人,不是个机器,让人觉得军旅生活很美好!

二、战友情很真挚

生活中,靳开来把梁三喜探亲的事看得比自己的事还急:为三喜买车票,借自己的皮鞋给三喜穿,一切都想得妥妥当当,还为连长打抱不平;头天吵架第二天又和好如初。

战场上,在大伙儿极度缺水生死存亡的时候,靳开来不愿指导员担处分,自己去偷割甘蔗,结果不幸踩了地雷;连长梁三喜为指导员赵蒙生挡子弹牺牲,指导员知道后拼了命也要把敌人给炸了。

三、战争后遗症

以前看过一部电视剧叫《温州一家人》,其中小雨的男友就是一个法国雇佣兵,在中东打仗,好好的一个人,在打完仗后变成一个酒鬼,性格大变,易怒喜欢摔东西,完全变了一个人。其实是因为在打仗的过程中误杀了战友,最终自己一个人活了下来,并获得了英雄称号,这让他很愧疚。我觉得赵蒙生一生可能也活在愧疚之中,因为连长是为自己挡子弹牺牲的。

四、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以前感觉一个人牺牲了就只是一个人,但这部电影通过描写军人曾经的家庭生活,书信往来,让人感伤:牺牲一个人,整个家庭就破碎了。这更加让我意识到要珍爱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缅怀先烈。

五、对靳开来的人物看法

靳开来这个人刚开始看还觉得有些讨厌,后来觉得靳开来这种人真得很难得:有技术,心底善良,敢于说真话。

六、敢于反映一些敏感话题

高干子弟的军旅生活算得上是一个敏感话题了。电影中主要描写了两个例子,赵蒙生与军长的儿子。赵蒙生肯定是一个高干子弟,因为电影中提到赵蒙生父亲曾经的警卫员现在是师长,母亲都能把电话接至指挥部前线。同样,雷震军长的儿子也被送到前线,最终壮烈牺牲。两个高干子弟的觉悟起初差别巨大,不过经历战争后,赵蒙生也得到了成长。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5

“为了一个民族的梦醒,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1840,对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个不可忘怀的数字。这一年,英国的战舰轰开了国门;这一年,外国商船开始出此刻中国的内河;这一年,清政府失去了关税的自主制定权;这一年,《南京条约》宣告着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复兴之路》的导言中,指出这部政论片存在的好处,那就是——用历史感悟未来。

片子从辛亥革命开始。但是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由拥兵自重的袁世凯所窃取。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他只赶跑了一个皇帝,他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19,皇帝倒了,辫子剪了,但是帝国主义的压迫还在,英租界,法租界还在。为了支持,日本的支持买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时人感叹“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19,袁世凯的皇帝梦做了83天以后破灭,北洋政府连东周周天子那样的的形式上的统一都维持不了,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莽莽神州,已倒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依谁。

20世纪早期,中国到了国将不国的地步,军阀混乱不断。相界与占领区一如从前,外国人在华特权原封不动,外国战舰仍在中国内河耀武扬威。中国该何去何从?在这摇摆不定的时刻,十月革命的炮火烧到了中国。于是,有了那“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在康乾盛世中,在一片阿谀赞誉之声中,爱新觉罗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而与此同时,英国的工业革命正在轰轰烈烈的进行中。西方船坚炮利,朝发夕至。而清朝军队还是红缨枪,马背上前进。可见,政府的腐败,军队的软弱招来了豺狼虎豹。军队保护着国民,维持着安定。有人说在如此一个和平年代,国家花这么多纳税人的钱去养这么一群人去当兵,研发先进武器,这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和平。今年的国情月饼也花费了很多的资金,但是这是为什么呢?为了震慑境外的反华势力。国家的高端武器是国家的机密,但是为什么要亮出来给世界看?歼十战斗机和九九式新型主站坦克和战略、战术导弹群众亮相,给世界以如此的震撼,必定会引起各国军事装备专家的研究以及针对性的防御。但是。这仍旧战士给了世界看。着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有潜力有底气应对全世界均被挑战,证明我们已经不是1840年的中国,我们有准备应对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事行动,并且我们绝对不会吃亏,对我们动武前,请三思。和平时期,军事演习是为了让军队持续战斗力,而月饼则是国家使用的不流血的军事行动。这是展示能保护自己的核心利益和领土完整。

《复兴之路》第三集起,告别了屈辱的近代史,进入了当代史。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问题解决之后,中国的第二个任务出现了,就是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新生的共和国用半年的时间稳定物价,继续农村土改。成立第三天,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两个多月后,毛泽东前往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正在这时,东北边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了保家卫国的战斗。

1977年的北京工人体育馆中正在进行一场足球比赛。它之所以被载入史册,是因为在公众视线中不见了两年的邓小平在这场比赛中公开亮相。据日本共同社描述:数万观众撇开比赛,霎时全部站立起来,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美国新闻周刊的评论认为,在经济事务方面预计他将逐渐发挥关键作用。当时刚结束十年**,百姓生活几乎没有改善,而这时,中国的大陆四周出现了亚洲四小龙。中国何去何从?以为88随高龄的老人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中国的复兴治理上,推翻封建帝制的孙中山,为中国打开思想进步的阀门;简历新中国的毛泽东,让中国从此站了起来;而挽救了社会主义的邓小平,为中国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

20世纪是个变革的世纪。11月8日,胡锦涛当选为总书记。月5日新一任的领导人冒雪赶往西柏坡学习考察。这是新一代党中央对人民的承诺:我们将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居安思危是我们的传统,忧患意识不会不见。

曾记否,“5·12”汶川地震时那位耳鬓斑白的老人的背影;曾记否,那位老人的眼泪;曾记否,那老人在废墟中一个个件事的脚步;曾记否,那一夜间花白的青丝;曾记否,那“多难兴邦”的四个大字,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推动中华民族的再次腾飞。

犹在眼前,那鸟巢内澎湃;犹在眼前,那水立方魅力身形;犹在眼前,那雄壮国歌的奏响;犹在眼前,那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犹在眼前,那喜极的泪水;犹在眼前,那对伊辛巴耶娃、博尔特……的真诚的欢呼与祝福。

,由美国引发的金融海啸冲击着世界经济;冰岛已然“国家破产”;而中国却持续着8%的进京增速。潘石屹说:“外国人,7、8月在干什么?躺在沙滩晒太阳。而中国人在干什么?干工作,正在努力地付出自己的汗水。有这样的国民,害什么经济危机。”是的,有这样的手足兄弟,怕什么经济危机,怕什么反华势力,怕什么台湾问题!中华民族能够淡然一笑,你敢!这小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6

《半床棉被》这个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也打动了我。故事发生在1934年11月,红军正在进行艰难的长征。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在徐解秀老人家中,看到徐解秀家中没有一床棉被,只有一块烂棉絮,临走时,要把仅有的一床被子送给徐解秀,在徐解秀坚决不要的情况下,剪下一半棉被给徐解秀留下了。

后来我又查找了一些相关的文章,文中讲到,女红军临走时对徐解秀说:“等革命成功后,一定要送你一条完整的新棉被。”徐解秀一直等待着打胜仗回来的三位女红军和她的丈夫。可是1991年,徐解秀去世了,她在临走前对孙子说:“你爷爷回来告诉他,不是我不等他了,我等了快60年了,每年都到山边去看,看不来,我不拿红军的被子都可以,他们肯定是老了来不了。一定要把路修好,党和政府是最好的,一定要把这些话给后辈传下去。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

共产党和老百姓是什么关系?半床棉被的故事说得最形象。这三位红军女战士是不是共产党员?是否看到了革命的最终胜利?我也上网搜寻了资料,只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邓颖超等15名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在得知这个故事后,曾表示要想办法找到那三位女红军,再没有找到更多的信息。也许她们……。我不愿深想。她们可能不是共产党员,但她们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战士!在她们身上,体现出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忘我奋斗、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老百姓正从她们身上,认识了共产党!

人民,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之根、信念之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转载请注明

虽然我不是一名党员,但我要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小康社会的今天,可能不再需要我们剪一半自己的“棉被”分享给老百姓。但在党领导下的基层单位社区,我们作为群众的娘家人、贴心人、更要弘扬长征精神,以一心为民的情怀,为创造美好新生活而奋斗,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不断为群众送去“新的棉被”,让党的阳光雨露温润群众的心,坚定广大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红色影片观后感系列


在人生的历程中,有着无数引人入胜的优质影视作品值得我们去品味。而且,我们的内心往往会因为深受触动和良好的洞见而生动跳动。通过欣赏这些作品,我们可以试着撰写一篇观后感,以此让我们与作品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您对编写作品名的观后感有何独到之处吗?接下来是我们为您梳理的“红色影片观后感”的相关内容,希望在这里你能获得需要的信息!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

董存瑞观后感(一)

我看了一部 50 年代的电影——《董存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教育。

故事是 1945 年年春时,董存瑞在重重困难之下,终于当上了抗日队,在队伍中董存瑞和他的伙伴虽然不满二十岁,但是他们却有惊人的魄力和胆识,在战场中,屡次立功,让连长刮目相看。

故事主要发生在1948年5月25日,他们袭击隆化县并进行战斗。面对敌人的猛烈炮火,队友们一个个倒下,董存瑞再次要求作战。此时,他的左腿被敌人的机枪打断。

突然,冲锋号吹响了,董存瑞用身体做架支,左手托炸药包,右手燃起导火索,随着天崩地裂的一阵巨响,敌人的暗堡被炸毁。董存瑞用生命为军队开辟了胜利之路。他才19岁。

看完时,我感慨万千。一个19岁的年轻人,不惜一切生命保卫国家。当他炸毁碉堡时,不怕敌人、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顽强精神深深震撼了我。

现在,董存瑞比我大9岁,但比我强几百倍甚至几千倍。他的优点是我所不敌的。

从这部电影中,我深深体会到无私爱国奉献的精神。董存瑞和那些革命战士,难道不是他们为我们奉献现在这美好安宁的社会吗?每个人都想和家人在一起,不是吗?

他们想,当然想!还不是为我们吗?没有他们会有我们吗?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二)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每当这动人的旋律在我耳边响起,我就会想起一位中华少年儿童。他手里总是捧着一颗闪亮的红星,他的精神代代相传。他有一个响亮的名字----- 潘冬子。

潘冬子是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主人公,他一心想参加红军,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革命家庭,他的爸爸是一名红军战士,是一位坚强的共产党员。他的母亲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了在一次大敌战役中保护大规模的转移,她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爸爸因部队转移,要离开家乡,临走时交给潘冬子一颗红星。

这颗红星就像冬子心中的亮光。他一直为他所珍视,并一直激励着他。终于,冬子带着它参加了红军。

潘冬子机智、勇敢、坚强。他母亲的牺牲并没有使他沮丧。为了给母亲报仇,他巧妙地换了一个字,致使胡汉山损失了几万斤大米。胡汉三次封山,帮助红军战士送饭送信。

寒冷的冬天,为了欺骗敌人,他把盐融入水中,倒在棉袄上,成功地避开了敌人的搜索。如此聪明的小英雄怎不令人敬佩呢?

潘冬子生活在这样一个艰苦卓绝的革命时代,但他有着为国家和人民努力奋斗的远大志向。经过多次考验,他终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红军战士。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现在想想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却不知如何珍惜。如果你遇到一点困难,你会退缩,如果你遇到一点挫折,你会气馁,你的生活会更加自私。潘冬子像一面镜子,反映了我的缺点。

我要向他学习,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责任,不怕苦,不怕累,努力学习,为祖国未来的建设作出贡献。

潘冬子——我心中的红星,你永远指引我前进!

狼牙山五壮士观后感(三)

昨天,我刚看了琅琊山五侠的电影。但是直到现在我依然还是难以忘记。耳旁依然还回荡着“打到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豪迈而坚定的口号。

电影主要讲的是:有一天,日本鬼子要横扫琅琊山一带,红军要保护村民。五壮士为了保护乡亲们,一路上战功赫赫,战场上冲锋陷阵,不顾生死,最后为了让主力部队转移,被逼上狼牙山顶,最后跳下悬崖,以身殉国。

看到这里,我不禁咬紧嘴唇,饱含热泪。他们在村里很难保护自己,但他们仍然处处为村民着想,坚决保护老百姓。令我深深地感动。

因为为了转移,我们不得不留下人来抓魔鬼,所以我们离开了六个班。但是六班只有五个人。我们怎样才能阻止日本侵略者的三千人呢?我也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心里也提到了嗓子眼,不知道他们能不能活下来?

五壮士为了保护主力军,不惜生命危险将鬼子引到棋盘山决一死战。他们边打边往山上移动,丝毫不敢松懈。在魔鬼一次又一次的无情攻击下;在飞机和大炮的轰炸下;在关键时刻!

他们没有恐惧和害怕,更没有退缩和放弃!相反,我看到的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保卫祖国、热爱和平、永不放弃的决心!当弹药和粮食耗尽时,他们像敌人一样扔石头,把鬼魂和汉奸打得粉碎。

每一扔,都注入了全部的力量。他们不仅投只是块,而且还投掷我们中国人民的愤怒和仇恨。最终,他们被逼上了顶峰,在跳下悬崖的同时还高呼“打到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大地似乎都为之震动!

天空也为之怒吼!在抗日战争中又添了鲜红而悲壮的一幕!

想一想,我们现在既幸福太平又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多少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呀!他们毫不犹豫地抛头颅流血,以换取今天的和平。相比之下,我不禁惭愧:

平时劳动时偷懒,做作业拖拉,做体育运动时的害怕胆小等等。这些小事不能坚持。他们怎么能与革命烈士抗衡?从那时起,我将以他们为榜样,不断进步。

五壮士们那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和宁死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一定要刻苦学习,以后报效祖国,这样,才不辜负先烈们的付出与牺牲!

鸡毛信观后感(四)

昨天,我看了鸡毛信。讲的是放羊娃给八路军送信,在路上看见了鬼子,为了不让鬼子发现信,他把信放在了羊尾巴里。趁着夜里去送信,天亮才送到。

最后,八路军知道了消息,打败了鬼子。人们过上了快乐的生活。

今天,我看到我爱灰太狼2。据说灰太狼在路上遇到了寻找狼王石英的各种困难,但仍然找到了狼王石英并克服了困难。以后我也要学***狼的优点。

雷锋做过很多好事,我知道其中三件。第一件是雷锋为战友的妈妈捐出了自己省吃俭用的 20 元钱。第二件是大雨送娃娃回家。第三件是拆下备用胎安到爆胎的大巴车上去。

雷锋永远是为人民服务。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2

205月15日,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多名实力演员主演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延安首映礼在延安大剧院隆重举行。著名特型演员携手陕西本土演员、一众戏骨以精湛的演技,深情的画面、饱满的情感、深刻的内涵,将人民总理与人民至诚至真的血肉情,搬上荧幕,让每一位延安人民重温了一代伟人对革命老区的深情牵挂。

陕西省省委常委、延安市市委书记徐新荣,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薛占海,延安市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姚靖江,延安市市委常委、副市长孙矿玲,延安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柯昌万,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杜兴顺、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马东坡及1200余名干部群众参加了首映礼。

薛占海市长在致辞中说,延安是周恩来总理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也是他最牵挂的地方。46年前,周总理回延安看望人民群众,46年来经过一代代共产党人和延安人民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延安一改往日旧景象,山绿城美百姓富,特别是2019年5月7日正式告别了绝对贫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

薛占海要求,要认真学习周总理坚守信仰、热爱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风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发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努力把延安建设得更加美好,让延安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以追赶超越和高质量发展的实绩实效,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是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影片主题涉及重大历史,主创团队从始至终都将“真实”作为重要的创作红线,注重历史和细节的研究,”导演兼主演刘劲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为准确、完整的还原这段重要历史,主创团队搜集、查阅了大量与周恩来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影像史料,并深入采访了周恩来总理亲属、陪同总理回到延安的工作人员,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专家,多方面了解历史细节,数次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对影片涉及的史实、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讨论。“大量的、细致的前期工作得以使这部影片真实再现了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的22小时,为全国观众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影片中,周恩来总理捧起金黄的小米饭,想起当年初进延安时在曹大嫂家吃的第一顿小米饭,“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登上宝塔山远望清凉山,想起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陈友才和小曹,托付延安干部一定要找到烈士的墓;看到延安百姓吃不饱,与延安干部举杯为誓,要让粮食产量翻一番,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见到朝气蓬勃的知青们,鼓励大家扎根延安、建设好延安……饱满的情感始终贯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动着剧情发展,影片泪点接二连三,深情画面接踵不断,以情感人成为本片最大的亮点,陕西本土实力演员演技爆发,与刘劲飙戏抛出颗颗“催泪弹”。

“整部影片可以说是深情款款,泪点不断,”首映礼结束时有观众表示,“真的是边看边哭,以后再也不浪费粮食了,下次要再来观看,就一定会提前备好纸巾。” 微博网友@摆摆鱼 观影后评论说:“很感动的一部电影,很值得去电影院看的电影!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但能通过影片能够体会到当时艰苦朴素的奋斗情怀,一切都来之不易,缅怀过去,珍惜现在,不忘初心,牢记历史!”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是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是根据知名作家曹谷溪文学作品《周总理回延安》改编,由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亲自执导并担任主演,影片于5月15日登陆全国各大院线。

除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外,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同的是,影片在重现历史的同时,始终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主打情感牌。一方面通过描述周恩来总理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深情呈现共产党人人民是天的不变初心。另一方面,通过众人延河抬车、曹大娘拿出攒下的几枚鸡蛋让总理补补身子,缺米少粮的老邻居凑出半袋小米让总理带回去,延安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带着一袋大枣看望总理等桥段,细节刻画了延安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体现了老区人民坚定跟党走的永恒信任。

影片史实基础扎实,视角新颖独特,表演细腻感人,催人泪下,为观众献上了一部特别的献礼之作。著名特型演员刘劲表示,“各个时期的总理我都演过,但这部电影的角度很特别,它没有大的情节和戏剧冲突,讲的只是周总理回延安22小时里内心的波澜起伏,刻画得非常细腻。这一点最打动我。它体现了总理的大爱,体现了人民总理不忘人民、不忘老区的感恩之情。”

很多年来,一提起我们念念不忘的艺术形象如林则徐,我们会立即想到一个人,那就是已经载入中国电影史的艺术大家赵丹。而一提近年来对毛泽东形象的塑造,我们也同样必谈的一个艺术家便是唐国强,他塑造的毛泽东受到社会高度评价,被认为是最具毛泽东气质的演员。如果提到关于周恩来的银屏形象塑造,从改革开放以来王铁成算是第一个,到今天为止,已经有多个艺术家再现这样一个伟人的形象。但是这十多年来,一位以出色扮演周恩来而被社会特别关注并予以高度评价的艺术家,那就是军人艺术家刘劲。

近日,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正在播出刘劲和黄薇出演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电视剧《永远的战友》,同时由他主演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也于本月15日开始在全国公映。有人说,今年是刘劲创作的丰收年。从电视剧到电影同时开花,实属难得。刘劲用他出色的表演迎来了作为特型演员的创作高峰期。特别是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他不仅出演主角周恩来,而且第一次作为导演执导了这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导演电影,是他艺术践的第一次尝试,他不仅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而且赢得了专业领域的肯定,被认为是刘劲出手不凡的一次成功尝试。在这部作品中,刘劲把周恩来与延安人民的那种特殊情感演绎得出神入化,让人们又一次看到了一个极富人民情怀的伟人周恩来那种悲悯情怀和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有论者评价,演绎周恩来形象的文艺作品已经很多,但是,《周恩来回延安》却别具风格,在延安发生的故事虽然只有短短几天,但作品却把伟人周恩来与普通百姓的炽热情感、乃至他代表的政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表现得淋漓尽致,许多地方催人泪下。

《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6月周恩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延安人民的深切关怀,在阔别数十年后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真实历史为叙事中心,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应该说,这是一部以小博大的电影作品。这样一部作品的推出,让人们看到,所谓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未必就一定是大背景、大场面、大事件,如周恩来回延安这样一些平凡故事,也同样可以写得荡气回肠,同样可以写出激荡人心的大作力作,同样也可以作为革命历史题材力作呈现给我们的社会。

在这部由刘劲执导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中,对细节的追求依然是他最重要的艺术追求。很多情节的表现都是他临场的灵机一动。比如一到延安,有一场周恩来请老乡们见面吃饭的戏。几十年不见的乡亲们,面目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作人员准备向周恩来一一介绍老乡的名字。还没等陪同者开口,周恩来挡住说:“你先别说。我说,这是郝大哥。”一转身,略一停顿说:“这是花子大哥。”再回头看见略微年轻些的一人说,“这是延强兄弟。”这些极其感人的语言和表情,都产生了特别感人的艺术效果。他拿起小米饭闻一闻,就像闻一坛老酒,那种陶醉和快意,把周恩来对延安的情感跃然银幕。

此时,周恩来看着老乡们狼吞虎咽的吃饭动作,便忙着给他们夹菜。几个老乡一边大碗吃饭,一边说,要是娃也能吃上就好了。周恩来的表情这时忍着,但转脸之间,眼泪刷的一下出来了。这种情感是那样自如那样逼真。因为他知道,人民还吃不饱饭,百姓的温饱还没有解决。吃完饭,周恩来让工作人员拿来饭盒,让每位乡亲又给家人带回一碗。这样一些感情的冲击点,一下子把本没有多少故事的作品带向了高潮。

在延河河滩,周恩来的车陷进了泥淖。乡亲们闻讯前来抬起了周恩来的吉普车。他站在吉普车的踏板上那番讲话,荡人情怀,他说:是延安的小米养育了我们,养育了革命,毛主席当年对延安人民的许诺,我们没有忘啊!说到此,周恩来一下哽咽了,演员刘劲已经无法说下去了。但作品一下子却把剧情推向了高潮。这样的情节细节,需要的是演员表达真情实感,如果没有对一代伟人周恩来发自内心的崇敬和思念,仅凭对剧本的演绎,绝对不会达到这样一种艺术效果的。许许多多的细节,靠的是艺术家思想的艺术的修炼。

刘劲曾经这样表述,周恩来几十年没有到延安,回到延安的心情该是怎样的急迫和激动,这是常人不可理解的。刘劲认为,周恩来虽然已到晚年,但是,他一到延安,本来是有人开门搀扶下车的,但是刘劲完全摈弃了剧本本来的阐述,车门一开,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几乎是跳下车来的。这样一个动作,一下子把周恩来那种急切思念和喜悦等等多种情愫完整地表现出来了。作为共和国总理,他那种难以尽述的内心世界一下子外化出来了。周恩来在延安,没有忘记看看百姓缸里的小米有多少,没有忘记那个当年救过他的曹奶奶身体怎样。当他接过曹奶奶纫了半天纫不上的针,不仅帮助曹奶奶纫上,又把自己的老花镜送给曹奶奶,这些动作极为逼真的描述了领袖与人民的关系,把共产党与人民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刘劲作为一个演了20年周恩来的特型演员,他深知扮演周恩来这样的领袖,不能仅仅追求外表上像,更要在日常做人做事上学习周恩来的革命品格,让观众看到一个丰富、细腻、广博的内心世界。正因为如此,他一有时间就研究关于周恩来的相关史料。收听收看关于周恩来的音频,让自己的内心世界长期浸润在领袖的精神世界里。在他看来,如果一个演员在台上扮演的是领袖的典范,生活中却是唯利是图、甚至在许多方面是低俗的追求,那是不可能演好领袖形象的,也不可能为广大观众所接受。22年扮演周恩来,出演了60多部周恩来各个时期的形象,是目前为止出演周恩来作品最多的演员。潜移默化中,伟人的品格、精神、情怀都在不断地影响着刘劲的人生。他说,自己再现了周恩来,周恩来也在不断塑造自己的人生,周恩来使自己获得诸多的荣誉和地位,也使他塑造着自己的精神和心灵世界。演好周恩来,关键是要传播一代伟人的大德和精神。

如今,刘劲对周恩来的研究和再现,已经到了细致入微的境界。他讲过周恩来无数相忍为党的故事,也受到这些故事的巨大影响。在革命的重要时期,作为领袖人物,有时候忍让表现的是一个人的高尚品格。周恩来的回忆录中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井冈山斗争时期,顾问李德因为战士路边做饭起火,把战士的锅掀了,刘伯承闻之愤怒,替战士们讲理,李德立即宣布,马上撤刘伯承的职。这事让周恩来处理。特殊时期,这是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周恩来对刘伯承说,去一军团任参谋长。让刘伯承由总部去军团任职,无疑是一种处罚。这时恰逢一军团参谋长陈毅受了重伤。但是,周恩来在宣布命令的同时,用一种莫名奇妙的声音大喊道:一定要接陈毅同志回来养伤。这表达了对李德粗暴态度的极度不满,但是为了维护中央的团结,又无法违抗,只有借题发挥,转移情绪。而刘伯承听懂了,立即向周恩来敬礼回答:我执行命令。说完转身去了一军团。这样相忍为党的故事,几乎充满了周恩来的人生。而刘劲正是通过对周恩来这样细致入微的研究,已经成为他塑造周恩来形象的源头活水。哪怕一个故事、一个表情、一个眼神,都充满领袖人物浓郁的生活韵味。因此,他塑造的周恩来,不仅是形似,更主要的是神似。很多观众说,正是通过由刘劲塑造的周恩来形象,更加崇敬和认识了这个伟大的政治家和一代伟人。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3

2.观《高山下的花环》心得体会

10月2日下午,大队组织全体官兵**电影《高山下的花环》,影片背景取材于中越战争,反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战士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经受的考验,以及他们一心为国,以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影片以四个角色为主线——梁三喜、靳开、小北京、赵蒙生、四个角色、四个角色,以及四个不同的背景特征。

代表人物之梁三喜 ,梁三喜是本片中的主导人物,首先他在自己的岗位上以身作则,勤俭刻苦,他是连长,为了带好队伍,探亲假一拖再延,错过妻子生孩子做月子需要人照顾的关键时期,当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时,更是义无反顾带头杀上战场,最终他为了祖国,奉献了自己的生命,英年早逝,他给家人留下的唯一的遗产是一件军大衣、一个拨浪鼓(那是对他不曾见面的初生儿的念想),另外他还留下了一张六百二十元的欠款单。留给妻子的书信中,除了表达对妻子的感激和歉意,更叮嘱妻子万一自己牺牲了,也要将欠款还上。接到三喜牺牲的噩耗,三喜的母亲梁大娘和妻子玉秀千里迢迢赶到连队,尽管给满月孩子买奶粉的钱都没有,她们还是用抚恤金和卖猪凑的钱坚持为三喜还清欠款。

我们从三喜看到的不仅是他的光辉形象,还有他的家人和身边的人。

代表人物中,靳开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他直截了当,敢说敢做。也许在外人看来,他不是太俗、太文化,但他敢于提建议,这完全符合党员对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要求。在战争面前,他更加英勇。战前,他被任命为副连长,不应屈服。在艰苦的环境中,士兵们口渴而不耐烦。为了提高连队的战斗力,靳开割甘蔗被地雷炸死。

但最后上级却以他爱发牢骚、违反纪律砍甘蔗为由,没有给他的家属发军功章。靳开来同志是好样的,他代表的是那些正直的敢于向组织发表意见的群体,他的事件也反映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些不好的现象,给后世也是警醒的作用。

小北京的代表,小北京,直到他去世,人们才知到他是雷大师的儿子。小北京的牺牲反映了三个问题,首当其冲的是他的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其次他代表的是**子弟,大战面前,雷师长却把自己的独子送上战场,明知会有牺牲,他还是默默的这么做了,代表什么?人们的人生价值是一样的,他不把领导当成自己的,这与那些利用职务之便为孩子谋官职,然后四处走走的人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小北京的牺牲也源于当时弹药的质量问题。在战场上,**弹药直接影响生命和战士,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争取权利的时代特征。

代表人物之赵蒙生 ,可以说赵蒙生是该片中的反面代表人物也是正面代表人物,说他是反面的代表,是因为他首先代表的是**子弟中走后门的不正之风,但是经过战争的洗礼,战友的警醒,他最终觉悟了,突破自我的劣根性,英勇抗敌,在战争中也做出了不俗的表现。后期更是受三喜家属,靳开来事件,小北京的影响,受到深深的震撼,果敢坚决的留在了连队。

影片的形象主体大多是些小人物,如梁三喜、靳开来、梁大娘、金小柱、雷凯华(小北京) 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他们都爱自己的家,爱生活,尽管他们生活得并不富足,但他们始终将国家的荣辱兴衰放在第一位,在国家需要时,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的一切,正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人民爱国主义的崇高情怀。

而作为当代的一名消防兵,不用承担战争带来的悲欢离合,我们无比幸福,更应该发挥好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兢兢业业,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在生活上勤俭节约,乐于助人,影响带领身边的人,为身边的人,真正发挥一个共产党员风范。同时,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立足本职,扎实推进,刻苦训练。要发扬特别能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战斗精神,全心全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地方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3.高山下的花环观后感

这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电影,它是由原三连的指导员赵蒙生口述的而写成的.总的来说,算得上是一个在那硝烟弥漫的年代的悲剧,但它在壮丽的悲剧中,热情讴歌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饱含着对解放军战士无私奉献的赞美与歌颂.掩卷回味,我好像也到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

透过那浓浓的战火,我看到了一个个最可爱的英雄,他们那样光彩高大:连长梁三喜无私奉献,舍己为人;副连长靳开来豪爽大度,身先士卒;战士薛凯华胸怀大志,才华过人;军长雷神爷嫉恶如仇,一身正气;爱开小差的赵蒙生经历了战场中血与火的洗礼,最终为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大功。

连长梁三喜,他是文章悲剧的一个典型代表,他的形象中渗透着农民的简朴与无奈,在那样一个环境中,他能以身作则的做到勤俭节约,并不为他人所动,那种无私无畏,确实也够苛刻,也怪不得会有人反对他.可是当看到他所留下的欠款单时,那种感动确实油然而生的.试问,有几人能做到在自己生命的尽头,还能记得自己所欠的债,并叮嘱自己的家人无论如何也要帮自己还上呢?

当我看到连长梁三喜那封遗书时,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流了下来,你听他说: 秀:我除了给你留下一张帐单外,没有任何遗产留给你.

几身军装,摸爬滚打全破旧了,唯有一件新大衣你再听他说: 人穷志不能短.再说我们的国家也不富,我们应多想想国家的难处!

都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可这封家书,价值何止万金?

豪爽大度的副连长靳开来,先不说其他的事迹,就最后,他为了全连战士的生死而身先士卒到甘蔗地去取水而被炸死的一幕,也是催人泪下的,也许很多人会想那些连部的长官一样,认为他死得不值,甚至是违反了八大纪律,可是,试问,如果没有那生命之水,又怎会有战士们的生还?又怎会有后面战争的胜利?这样的人却连一个勋章也没有,怪不得赵蒙生他们会不甘心,如果换作是我也会打抱不平的!

战士北京 ,也就是军长雷神爷的儿子,怎么说呢这个人,他没有像其他纨绔子弟一样,仗着老子的势力,在部队不干正经事,相反他是一个很有才华、却也没有架子、默默奉献的人,怎么看怎么让人喜欢,可是结局却也是很惨的。

岁月悠悠,历史长河滔滔。昨天,历史上的英雄们在歌唱,永垂不朽。在当今的和平时代,有无数的英雄为国家献身

他们用自己的血泪和身躯,推起来中华民族的根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正是无数烈士乃至更多中华民族儿女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吗?这无数的英雄事迹给我们鼓舞,给我们力量,教我们奋发,催人上进,使我们懂得了做人的尊严,懂得了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军人!

作为新中国的一名消防队员,只有更加努力,实践业务技能,提高业务理论知识,才能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4.《高山下的花环》心得体会

《高山下的花环》是一部让人难以忘怀的老电影,它在壮丽的悲剧中,热情讴歌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饱含着对解放军战士无私奉献的赞美与歌颂。影片中描写了普通军人对祖国高尚的赤诚之心,塑造了像梁三喜一样来自普通百姓的优秀的解放军战士,也刻画了爱开小差的赵蒙生经历了战场中血与火的洗礼,最终为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功劳的形象。

看了这部影片我被深深感动了。为了国家和人民,为了祖国的和平,他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为国家牺牲,牺牲后的抚恤金只有500元!妈妈和我哪一件衣服不要几百元呢!

令我震惊的是那些战士牺牲后留下的帐单居然要拿他们的抚恤金来偿还!

电影里有许多动人的场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爷爷,今年80岁,参加过淮海战役,在枪淋弹雨中站在第一线。感觉如何?小时候我常常无知的问,他便不不急不忙的给我讲那些惊心动魄的战场上事情。 我虽不太明白,但是可以想象,那是怎样一种生离死别?

那些士兵和叔叔都很年轻。他们把青春献给了这块土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岁月悠悠,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昨天,历史中的英雄可歌可泣,永垂不朽。在今天的和平时代,有无数为国家牺牲的英雄。

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斗争中,一些阿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天津香港大学**,我们许多消防官兵献出了自己的生命!5.

前12名中涌现出多少感人的生死时刻!

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正是无数先烈乃至更多中国人的血汗吗?他们激励我,给我力量,教我努力工作,激励我进步,让我明白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作为一个新中国的年轻人,我必须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样我长大后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我永远记得老师告诉我们的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

5.观《高山下的花环》有感

根据支队国庆统一活动安排部署,2018年10月3日下午16时,湘潭县大队统一组织全体官兵**了《高山下的花环》,这部影片传达了导演对解放军战士们无私奉献的赞美与歌颂,对那一群最可爱的人真实事迹的崇尚与敬佩之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我想,在自卫还击战中出生入死的梁三喜写的家信,价值何止万金?遗书中所述的家产少的可怜,只不过是一些抚恤金和一件军大衣罢了。

但遗书中: 人穷志不能短。再说我们的国家也不富,我们应多想想国家的难处!

更是突显了他的传统美德、单纯的思想、朴实的生活和军人的使命与责任感。

自卫反击战艰苦的环境里,战士们干渴难耐,靳开来为了提高连队战斗力去砍甘蔗,被地雷炸死。他敢于直言他人错误,关心他人冷暖,却不能得到应有的荣誉,是最让人痛心的。

赵蒙生,出身在一个军人家庭,生活条件优越。在下连队时,思想上还停留在我要回去 ,生活中不能融入集体,事事需要他人帮忙。但经过自卫反击战的洗礼,战友的牺牲动触他,战场上的血腥,使他懂得了作为军人不应该有退缩当逃兵的思想,要有军人的责任与使命感。

军长雷神爷 ,在神通广大的贵妇人赵蒙生的母亲战前将**打到指挥部时的憎怒, 我会让她的儿子第一个去炸碉堡 ;在靳开来牺牲后未得到荣誉时,愤怒地摔下军帽怒吼: 不给靳开来立功,天理难容! 在他的儿子凯华牺牲后,做出让报道员真实写实,但不能把自己的关系写录时,展现了作为军人要有大无畏的精神,要遵守军人严格纪律的职责。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4

《地道战》是一部1965年的经典老电影了,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众并没有向残忍扫荡的鬼子屈服,他们这群“土八路”用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操和一种你能够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运用自己的智慧,团结一致,不断改善他们的地道战战略,就像电影中说的“他们有他们的一套打法,我们有我们的一套打法。”事实也证明了,这精妙的地道战让鬼子进来了,一个也出不去。

正如我们在电影中所看到的,地道战这个方法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如此神奇和令人惊叹的效果的,第一次地道战是失败的,被进村的鬼子弄得一塌糊涂。但是村民们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他们越挫越勇,经过改良和设计,最后完成了进可攻退可守,地上地下都能作战,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构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构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冀中地区高家庄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和日寇巧妙周旋,最后打得日军节节败退,落花流水,最终成功占领黑风口据点。

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高老忠,虽然他在整部电影中出现的时间很短,可他的大义凛然,无惧生死深深的震撼了我。在夜晚独自一人去散步的高老忠意外发现了来偷袭高家庄的日军,他奋力奔跑,只为了摇响警钟,告诉村民日军来了,快躲进地道。即使被日军发现,即使明白自己会死,他也那么毫不犹豫地,用力地去敲响警钟。身中数枪的高老忠依旧没忘向日军掷去一枚炸弹,死得何其悲壮,何其令人动容。

电影中提到一句话,“分不清哪个是百姓,哪个是八路军。”这句话是汉奸对日军首领说的,这句话应证了军民一家,这也正是共产党的特点。全国民众都在毛泽东思想的带领下,勇敢地迎击敌军,发挥自身的优势来对抗对方的劣势。哪个时候的中国并不强大,也没有先进的作战武器,但是我们有全民一心的意志力,精神的强大使得八路军最终战胜了日军,赢得了胜利。

看完《集结号》思绪被带到那个为人民幸福斗争的战争年代,解放战争时期,九连连长谷子地带领全连四十七名兄弟奉团长的命令坚守狙击阵地,以集结号为令撤退。然而团长为为战争全局思考,没有吹响集结号,致使九连全体战士在打退敌人的三次进攻后,除谷子地以外全部壮烈牺牲,并按失踪处理。为给九里哦按正名,谷子地张开了执着的探寻,最终在烈士墓前吹响了47个生命一向想听,甚至死也没有听到的集结号。

故事情节就是如此简单,这简单的背后却屹立着那些被遗忘的人英雄。没有人生来是英雄,他们都是被那个年代所傲。为了革命胜利,为了人民幸福,即便是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在所不惜。

“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连长谷子地坚守上级所下达的听不到集结号绝不撤退的命令,带着47个弟兄死守汾河拦截战壕,只为了争取大部队撤退的宝贵时间。当连中有人提出自己已经听到集结号响了,可谷子地没听到,他怀疑自己耳朵被炮火震聋了,问代理指导员王金存他是否听到集结号。这个文弱书生此刻彰显了英雄本色,他说他没有听到,因为集结号根本没有响。他没有昧着良心讲话,尽管他明白如果他说他听到了谷子地也许会下令整个连撤退,九连也许就会留下种。最终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九连从47人到43人,再到13人,最后圆满完成任务只留下连长一个人。

集结号的响起意味着任务的结束,意味着生存的期望,可它并没有响起。因为它没有吹响,所以我们的革命战时不能撤退;因为他没有吹响,所以我们的英雄很执拗地坚持到最后。这就是命令,对一个战士来说,它高于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我不由得想起我们年轻的一代,贪图享乐,懒惰娇逸。不必说关于生死的革命任务,就连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们当中某些人也不乐意认真完成。是该反思一下了。我们应当明白这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加倍珍惜。如今,没有了战火纷争,硝烟弥漫,我们生活和平的年代里,有父母校园和社会的呵护,还有什么理由去浪费时间而不好好学习呢?我们这年轻的一代,幸福的一代,如果非要下达什么任务的话,那么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加倍努力,将来报效祖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做贡献。

“我是中原战军独立二师一三九团三营九连连长谷子地。”无论是被误会是国民党俘虏时,还是得知独二师军队已经改编,谷子地介绍自己是总是说这么一句。在他心目中,群众是最重要的,先是群众其次才是个人。生活在物质横流的社会,我们似乎变得很自私,太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关心群众,或是忽视别人的感受。其次,没有一个人是与社会他人隔离的,我们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要与别人交往,我们有各自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也隶属于某个社团团体。《众人划桨开大船》这样唱到:“一支竹篙难渡汪洋海,众人花匠开大船。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同舟共济海让路,号子一喊浪靠边。”所以我们,年轻的一代,要增强群众主义观念,这也是建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所要求我们这么做的。

“每一个牺牲者都是垂不朽的。”这是《集结号》这部电影所要的表达的主题。经过谷子地的不懈努力,最后让那47个被遗忘的弟兄得以正名,他们没有失踪,也不是逃兵,而是真正的烈士。最后,九连全体烈士道德墓碑前,团长的警卫员小梁最后吹响了集结号,那响彻天空的号角悲怆而有凄婉。

沉重的情绪溢于言表。以前那一部震撼的电影《南京》还历历在目,而这部《南京!南京!》给我的更深的感慨。两个突兀的感叹号!屈辱,愤怒,心痛,已无法倾诉我心底的声音。振聋发聩的影片将战争的丑陋在脑浆崩裂的那一刻毕现无疑。强暴,这种罪行,是人类的耻辱。

《南京南京》不可避免的点燃中华民族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1937年,30万中国人被屠杀,国殇,,《南京南京》重启了这段伤痛记忆,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想,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不二法门。

血淋淋的黑白色,听到的是寂静中的枪炮声!日本人进城了,中国的大部队开始逃跑,陆剑雄和他零零落落几个不甘投降的弟兄手挽手地组成一堵人墙,阻止逃兵的去路,他们不肯投降,一向在城里偷袭日军,直到一个个死去。日本人说:你们中国军人真是厉害,我们进入南京城后,四处都是冷枪,我们不的不把很多建筑物都炸平,但是没有一个人走出来!不屈与坚韧的因子一向存活在中华民族儿女的血性之中,极端环境下的反抗,是所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中国人用鲜血和牺牲构筑的中国精神。

历史能够宽恕,但不能遗忘。

对于那样一段历史,已经成为了整个民族的死结,不是谁想颠倒和抹杀就能颠倒和抹杀的,但想要记住同样不容。一种空洞的仇恨,没有能够附着的支点,这场屠杀已经离去了72年,当初幸存的人们也逐渐被时间带走,但我期望那些鲜血淋漓的伤口不要随之消亡,我们未必需要一部片子来激起某种仇恨,然后去手刃仇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哭诉,不是煽动,而是展示,还原那些被遗忘或者被忽视的点滴细节,然后让看到的之后人叩问自己的心,至于会得到什么样的回响,伤痛不能被继承,更不能被强行灌输,只能靠自己去直面,哪怕你看到的是一部被复原的电影,只要它够真诚。

记忆中,很久没看黑白电影了,似乎已经淡忘了,但在我们这些90后大学生的心中并不代表不见了,因为当那熟悉的革命奋斗旋律响起时,我们便找回了那些年校园里组织在国旗广场前看电影的那段欢乐的、难以忘怀的时光。黑白电影,它充满了浓郁年代感,不仅仅这样,其骨子里还流淌着革命的本质,传达出一种当时的人们朴实自然的品质却又隐藏着一种强大的张力给予你无限的力量。我想抗日战争片《地道战》就是这样一部好的黑白电影。

虽然此刻我们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之中,但这样一部好的电影依然是我热血沸腾,仿佛回到了那个用鲜血染红红领巾的时代。我想之所以有如此的感触,是因为“地道战”带给我的不仅仅仅是片中人们对革命的无私奉献,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可敬,对高尚情节的追求,对那些勤劳而充满智慧的中华儿女的崇敬爱戴之情。

1942年,霸道的日本军侵入中华儿女的国土,在中国冀中平原上,有这样一群英勇奋战的男女士兵,凭着一颗爱国的心,从四面八方赶来集齐,准备战斗。为了能顺利的战胜日本军,冀中根据地的人民用智慧作战,展开了挖地道的行动,我方士兵运用野外地道站的战术围困敌人,打死民兵败类汤丙会,活捉日寇山田,最后胜利的钟声响遍冀中平原。

在影片中,有很多人物形象都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有智谋的高传宝,令我无比的佩服;有忠诚至上的老钟叔,有让人臭骂的汉奸汤司令,还有那个令人恨之入骨、穷凶及恶的日本山田队长,这些老演员所刻画的深刻的人物形象仿佛如电影中那些经常响起的动听的音乐一样,时时萦绕在耳边,难以挥之。

电影结束了,我却还意犹未尽,脑海中还都是当地人们作战的画面。那么的铿锵有力,那么的富有感染力,使我看完之后内心热血沸腾,感触颇多。我想那是一份对高传宝同志的敬佩之情,一份对士兵们顽强斗争意志的佩服,一份对司令可笑举止的愤恨,一份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与其说地道战中的地道是奇迹,还不如说冀中平原上的那些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伟大人们才是奇迹,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家园,捍卫了中国的领土,是他们在名族抗日战争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而正是这一点,才会让我们每次在看这种红色电影时,内心会产生了一丝感动,一种莫名的冲动,一份对人性、对自由、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一份久违了的爱国情结。

观看影片《党的女儿》后,我的感触很深。

影片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影片中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权压迫,不畏虎豹豺狼,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民族的自由,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昌盛,谱写了一曲曲响彻云霄的爱国主义壮歌。

影片中的一个镜头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三名共产党员有重要情报汇报给游击队,在半途中,一名共产党员走失了,她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逼她说出另外两名共产党员的下落,但她死活不肯说,因为在她的心中,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她周身每个细胞都浸透了这种精神。

她明白,只有不让敌人得逞,我们才能赢。敌人发怒了,残忍地用火将她活活烧死。在火海中,她巍然屹立,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她的身影一下子变得那么高大。

此时的我已是热泪盈眶,这种感受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是阿,爱国主义的力量不可战胜,历史已经证明了这条真理。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们的祖国开始了新的历程。我们此刻的任务不是当年赶走侵略者、消灭反动派的血火战斗,我们应用我们青春的热血、青春的信念、青春的力量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的祖国。

没有烈士们,就没有我们的这天,他们的壮举激励着我们努力学习,发奋学习。我们中华民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涤荡自身,战胜艰难险阻,积累着日月精华,奔向那更加光辉灿烂的前程。这正是我们每个这天的中国人所骄傲的。当然,作为炎黄了孙,我们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的时候,要大胆吸收人类一切礼貌成果,不断熔铸和培植更加贴合时代潮流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新世纪的少年应如何珍惜这天的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呢?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成千上万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报效祖国。因此,我务必先立足当前,展望未来,把强烈的爱国热情化为实际行动,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崇高的爱国主义传统吧!用我们的双肩担当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任吧!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5

近日,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据了解,这部电影吸引了不少中老年观众的喜爱与支持,走出影院的观众们纷纷评价:“这部电影太真实了,好像跟着里面的影像重新回到那段艰苦奋斗的特殊时期,很有共鸣。”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评价:“这是一部用心、用情打造的电影,影片中运用大量感人的细节,将总理那种复杂的心情刻画出来。文艺作品还是要用细节打动人心,我相信这部电影也会得到年轻观众的喜欢。”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再现了一段从前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讲述了晚年的周恩来短暂22小时延安之行的见闻思感。这部电影的上映,使得许多极少出现在电影院的父母辈观众专程买票来支持他们心中的周总理。观影结束后,不少中老年观众还在座位上流连,情绪起伏一时间难以平复。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影感受,“我从小就敬佩周总理,也知道总理的不少事迹。可这部电影还是给我上了一课,没想到晚年的周总理身患重病,还坚持连轴转地工作,这绝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真是太感人了”,“最感动我的地方是,周总理与延安群众们之间紧密的鱼水之情。都隔了20多年了,总理回到延安,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还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是一部看似质朴却饱含浓浓深情的的电影,影片全都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情感,就是这样反而最感人”。

虽然《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充满年代感的主旋律电影,但还是吸引了不少当下的年轻人前来观影,“这部电影太催泪了,看着总理为延安发展心力交瘁、看着延安民众在当时还面临严重的温饱问题,我就想到自己平时太浪费了,完全不知道珍惜现在衣食不愁的生活”,“这部电影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示了晚年周总理的人物形象,同时还带领观众们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记忆。我想说,其实总理的事迹依旧会鼓励着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懈奋斗!”

5月15日,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多名实力演员主演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周恩来回延安》今日全国公映。著名特型演员携手陕西本土演员,一众戏骨贡献精湛演技,深情的画面、饱满的情感、深刻的内涵集中呈现了总理与人民至诚至真的血肉情。

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阔别26年的延安为中心,讲述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影片主题涉及重大历史,主创团队从始至终都将“真实”作为重要的创作红线,注重历史和细节的研究。为准确、完整的还原这段重要历史,主创团队一是搜集、查阅了大量与周恩来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影像史料,二是深入采访了周恩来总理亲属、陪同总理回到延安的工作人员,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专家,多方面了解历史细节,三是数次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对影片涉及的史实、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讨论。大量的、细致的前期工作得以使这部影片真实再现了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的22小时,为全国观众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角度宏观、事件重大、内容厚重以及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以小角度、窄切入点的手法,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为主线,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小角度切入但终于宏大题材,以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并用历史闪回、时空交叉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总理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血肉相连以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除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外,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同的是,影片在重现历史的同时,始终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主打情感牌。一方面通过描述周恩来总理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深情呈现共产党人人民是天的不变初心。另一方面,通过众人延河抬车、曹大娘拿出攒下的几枚鸡蛋让总理补补身子,缺米少粮的老邻居凑出半袋小米让总理带回去,延安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带着一袋大枣看望总理等桥段,细节刻画了延安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体现了老区人民坚定跟党走的永恒信任。

影片史实基础扎实,视角新颖独特,表演细腻感人,催人泪下,为观众献上了一部特别的献礼之作。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6

从《辛亥革命》的剧情上,我看到了革命党人的大智大勇以及愿意为革命奉献一切的精神。孙文先生曾说:“且世之所谓英雄者,不以挫抑而灰心,不以失败而退怯。

”、 “夫革命成功以前,予曾经十次之失败,而奋斗之气犹不少衰。”以下是《辛亥革命》红色影片观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辛亥革命》红色影片观后感圣堂风云,百年战事,千古英雄,风聚云涌;毁家纾难,志在河山。浩浩汤汤报国志,风雨凄凄英雄梦——为革命而生,为革命而死,于辛亥之年。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为何事,革命是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即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一段刻骨铭心的遗言,一个不屈不挠的鉴湖女侠,伴随着铁锁链的撞击声,踏着革命的道路,视死忽如归;一代青年志士,誓为革命而生,为革命而死;同是有志青年,时代竟是如此拙劣再次上演了几十年前的“戊戌六君子”同样的“烈剧”,其誓言仍如“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一样惊心动魄,一样发人深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幅非常清晰和谐的画面:浩瀚的大海、神圣的海滩和活泼的青春。

他们正在无拘无束、欢畅地奔跑,享受着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快乐;他们知道自己即将革命党的领导下参加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起义,他们也知道,只有推翻腐朽、残暴的封建统治,建立真正的自由民主共和的新国家,他们才可以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自由奔跑,让天下人都可以自由往来不受任何限制;他们也知道,这是一场需要他们付出生命代价的起义,死有何惧?人生自古谁无死,只求留取丹青,唤醒民众,为建立民主共和的新国家而共同奋斗。

期待已久的战斗终于打响了,惊天动地,响彻世界每一个角落;令人深深震撼,无数的青年,冒着枪林弹雨,仍旧往前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他们一个个就此倒在了血泊中。当年轻的生命在前卫的战斗中终结,每一个有着鲜血的中国人都会为之哭泣,不是悲伤,而是骄傲。因为中国有这样一个热血的人,国家永远不会灭亡,中国的历史依然源远流长。

他们死了吗?不,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革命纪念碑”就是历史的见证。起义失败了吗?

不!他们让封建余孽心惊胆寒,让国民为之振奋,继往开来,我们拿起革命先辈的**,继续完成他们伟大的革命事业。

每一个镜头,都划出了一道伤感的弧线,刻在祖国的心上,是一道永远抹不掉的深深伤疤;每一个镜头,都溅满了无数鲜血,挖出了祖国的血肉碎片,为祖国留下了无数的伤痕。中国的土地再也不能忍受战争的摧残了。因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革命者的革命观念和清醒头脑。只有我们强大,才能使祖国强大。

革命,是为创建一个自由平等民主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互相理解,互相爱。没有人剥削或压迫人民。没有人敢轻视人民。没有人敢无视人民的感情而不听人民的声音。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表达。家里窗明几净,城市街道和谐平坦——革命烈士遗言。

辛亥已过百年,如革命者遗愿,我们享受着自由之风。但是,我们没有忘记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我们将永远独立自主,维护革命的遗产——为革命而生死存亡。

《辛亥革命》红色影片观后感如今,我们依然铭记,在百年之前,有这样一个人,弃医救国,“起共和而终帝制”,乃扬起彻底反封建旗帜的第一人。我们依然铭记,在百年之前,有这样一群人,愿离家弃子,舍生忘死,只为共击帝制自为者。我们依然铭记,在百年之前,有这样一次革命,浩浩荡荡,给一个曾经颓废不堪的国家带来了民族独立之思潮,使之发生伟大的历史巨变。

这就是,辛亥革命。

立足当下,回顾过去。我们问自己:“革命所为何事?

”时下的我们对于这个问题或许能给出较有说服力的回答。事实上,今天的中国更加强大,更加民主,更加开放,科学技术更加先进,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这就是我们的回答,这就是革命所为之事。

然而,一百年前,有一个人做出了同样的回答。他是孙中山先生,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他领导同盟会,带领无数革命者为救国救国、振兴中华而顽强奋斗。

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带来了人民的思想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打开了思想进步的大门。在影片《辛亥革命》中,当袁世凯在家宴中向唐绍仪问起与之谈判的孙文是个怎样的人时,唐绍仪给出了许多人对于孙先生的评价。章士钊说他:

“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谈兴中国者,不可脱离孙逸仙三字。”日本人宫崎滔天把他尊奉为拯救中国的英雄。

也有人说他目不识丁,是绿林豪杰、是造反的土匪,有人说他是一介书生,手举手术刀的江湖郎中。然而这么多人如此义无反顾地追随孙先生让袁世凯不解其中缘由。而唐绍仪的回答是:

“孙文是一个无私的人。”正因为“无私”,让许多人愿意跟随他。当孙先生辞去大学临时**的职务时,电影中出现了以下句子:

功不必自我成,名不必自我居,文将与诸位同志一道,致力于实现革命的目标。这更加验证了唐绍仪说的那句话。我钦佩孙先生的无私精神和坚定的革命理想,值得我们学习。

现在,我们努力渴望透过一部部影片,透过《辛亥革命》,来还原百年之前的这段伟大的历史。这不仅是为了让我们永远记住中国所遭受的列强屈辱和清**的腐败,也是为了让我们这一代人和后人从这场民主革命中找到自己的前进道路。作为生活在幸福和谐社会的大学生,作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我感到无比自豪。我的感激和敬畏无法用语言表达。

此时,我不由地想到了影片中年仅24岁便从容就义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他参加革命的时候和我一样大,有年轻人的热情和活力。不仅如此,他才华横溢,还去了日本学习。他是一位思想文化先进的现代知识分子。

然而,他放弃了一切,参加同盟会,只为“革命”二字。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敢死队在广州举行起义。林觉民因伤被抓获。审问者认为他很年轻,很有前途,希望在法律之外能有礼貌。但林觉民坚决拒绝。可见,他的革命心是坚定的,精神力量是强大的。“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读着这《与妻书》中的字字句句,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动。林觉民革命的原因,正如他所说,就是要为全世界人民谋求永久的幸福!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没有战争和炮火的入侵,生活在一个和平、温暖的社会。但是,无数烈士不懈努力的精神不会被抹去,革命党人的自由、民主、共和主义的思想不会被抹去。我们大学生,应将其传承和发扬。当今社会,在面对日益增强的就业压力的时候,我们不应倒下;在未来瞬息万变的今天,我们不应迷茫;在争取民族独立与国家领土与主权完整的斗争中,我们不应退缩。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一直始终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xx年的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召开,让世界看到了一个自信、民主、崭新的中国。神

六、神七的顺利飞天,让中国人在世界扬眉吐气。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让无数人脱离了贫穷。“以人为本”的先进理论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革命所为何事?正如影片结尾的那段话所说:革命让社会进步的理念从此深入人心,革命让我们中国人有了自己的工厂、银行、铁路、矿山,有了可以追寻的民生幸福。

革命是让我们这个即将强盛的民族不再受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不再做任何人的奴隶。我以为,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便是回答这个问题的最好答案。革命人的事迹与精神,我们将会永远铭记!

《辛亥革命》红色影片观后感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在距今100年前的中国,曾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辛亥革命”。在1911年,也就是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那一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所以又称“辛亥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统治,挽救民族存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领导这次革命的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党同盟会。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xx年之久的君主**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到如今,辛亥革命正值100周年纪,导演张黎携手功夫巨星成龙、实力派演员赵文瑄打造同名电影《辛亥革命》,让观众从荧幕中领略革命时的艰辛。影片一开始,就是以辛亥革命中遗留下来的真实**拉开帷幕。接着,镜头放到1911年的4月26日,中国同盟会总理孙文在美国旧金山进行海外募捐。

同一时间,同盟会会员黄兴带领着林觉民、喻培伦、林时爽等革命党人武装进攻两广总督署,发动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枪声响起,炮火燃烧,无数革命烈士以他们年轻的生命为腐朽的中国“治病”。最终,革命军因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革命骨干壮烈牺牲,黄兴也身负重伤。

徐宗汉等冒死收葬了烈士遗体72具,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同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湖北新军被紧急抽调前去镇压。在武昌,新军当中的革命党名单泄露,湖广总督瑞澂开始对名单上的革命党人逐一捕杀,革命形势十分危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

经过一夜激战,武昌起义的革命军攻占了总督府,黎元洪被革命军将士紧急推为军**都督。武昌起义成功,举国震惊,风雨飘渺的清廷只好请袁世凯出山,率北洋军镇压革命。袁世凯一方面镇压革命军,另一方面仍试图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中,暗地里通过革命党人汪精卫传达与革命党和谈的愿望。

革命的危急关头,孙文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之后,袁世凯率兵南下。阳夏保卫战打得异常惨烈,黄兴和黎元洪艰难支撑,在各种反动势力的夹击下,黄兴毅然决定率部撤往长江下游,集聚力量,以图大业。

自此,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经过多方努力,南北代表唐绍仪和伍廷芳终于坐下来会谈,双方最后达成共识,支持建立共和政体;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文被推选为首任大**。接着,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接任中华**大**。虽然,在辛亥革命中,让人最为扼腕痛惜的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是民主共和的思想却深深植入到了中国人民的心里。

影片如实的再现了革命时期的艰辛岁月,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个英勇的革命形象。其中,有那么几个镜头带给了我一次次的震撼。第一个镜头:

广州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遭到杀害,在交杂这雨水和泪水的淤摊上,烈士们手上仍戴着沉重的手铐枷锁,横七竖八的躺在淤泥中,衣服早已湿透,年轻的脸庞上布满了时代的悲悯。同盟会会员潘达徽、徐宗汉披着斗笠、带着相机,在雨中记录下他们光荣而又短暂的一生。第二个镜头:

武昌被革命军攻陷后,清**一干大臣在商议着如何是好,隆裕太后却在镜子前,由两旁宫女太监服侍,熟稔的比划着绣工精良的旗袍,丝毫不为中国的未来忧心。他们依旧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却不管底下的百姓风餐露宿,正所谓“豪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此大清,怎能不亡?

第三个镜头:在孙中山回国的欢迎仪式上,有记者问他,您认为革命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孙中山斩钉截铁的回答:

推翻帝制,救治民族。这短短的八个字,贯穿了辛亥革命的无数岁月。先不说三民主义、共和体制、****,单是这八个字,就概括了辛亥革命的整条路线,同时也表达了孙文先生伟大的爱国情怀。

从《辛亥革命》的剧情上,我看到了革命党人的大智大勇以及愿意为革命奉献一切的精神。孙文先生曾说:“且世之所谓英雄者,不以挫抑而灰心,不以失败而退怯。

”、 “夫革命成功以前,予曾经十次之失败,而奋斗之气犹不少衰。”若从春秋时期算起,中国的封建统治接近有两千四百多年,所以可想而知,孙文要在有限的生命里用民主共和的思想替换掉人民心中的封建思想有多困难。对于同盟会而言,他们人数较少,大多都是留学海外、思想解放、放眼世界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武装起义中,他们都是用自己握笔写诗的手,去驾驭凶悍的枪支大炮。

跟随着孙文先生的领导,他们凭借这热血和激情攻克这一个个艰难险阻,用生命诠释“坚持不懈”的含义。古语有云:不因成败论英雄。

虽然革命党人最终还是失败了,但他们依旧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相比,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如果说共产党解放了的是中国的社会,那辛亥革命时期的同盟会,就是解放了中国的思想,它在精神上极大的冲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为中国以后的革命以及美好的未来埋下铺垫。

从《辛亥革命》的实质上看,我觉得该部电影想给我们表达的是一种“居安思危”的思想和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正如导演张黎所说:“一个貌似凛冽的故事,背后都绝不是历史本身,而是一种人文精神。

”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多灾多难的血泪史,无数革命先驱用自己的生命才换来了中国的解放,而我们如今所拥有的美好生活都是他们曾经打下的,所以即使中国站起来了、强大了,我们也不能忘记那段烽火连天的艰苦岁月。在国际的大舞台上,政治、文化、经济,包括军事,都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落后就要挨打,少年强、则中国强。所以我们要以历史为鉴,用更多的理论知识以及时间经验武装自己,报效祖国,这样,才能无愧于历史、无愧于革命。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7

周恩来回延安改编自曹谷溪的报告文学《周总理回延安》,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重温党的奋斗历程,铭记党的奋斗精神,提醒全党不要忘记延安这片土地上燎原的革命火种和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奉献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根据知名作家曹谷溪文学作品《周总理回延安》改编, 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亲自执导并担任主演,携手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实力戏骨,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讲述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讴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首创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以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体现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

除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和成功塑造老年总理形象外,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尽相同的是,影片在重现历史的同时,主打情感牌。

一是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坚信祖国必然强大。

二是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与延安的老邻居、老朋友,为救自己牺牲的战士小曹、陈友才,小曹的母亲曹大嫂等的深情,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捧起金黄的小米饭,想起当年初进延安时在曹大嫂家吃的第一顿小米饭,“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登上宝塔山远望清凉山,想起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陈友才和小曹,托付延安干部一定要找到烈士的墓;看到延安百姓吃不饱,与延安干部举杯为誓,要让粮食产量翻一番,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见到朝气蓬勃的知青们,鼓励大家扎根延安、建设好延安……

饱满的情感始终贯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动着剧情发展,影片泪点接二连三,深情画面接踵不断,以情感人成为本片最大的亮点,陕西本土实力演员演技爆发,与刘劲飙戏抛出颗颗“催泪弹”。

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多名实力演员主演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周恩来回延安》今日全国公映。著名特型演员携手陕西本土演员,一众戏骨贡献精湛演技,深情的画面、饱满的情感、深刻的内涵集中呈现了总理与人民至诚至真的血肉情。

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阔别26年的延安为中心,讲述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影片主题涉及重大历史,主创团队从始至终都将“真实”作为重要的创作红线,注重历史和细节的研究。为准确、完整的还原这段重要历史,主创团队一是搜集、查阅了大量与周恩来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影像史料,二是深入采访了周恩来总理亲属、陪同总理回到延安的工作人员,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专家,多方面了解历史细节,三是数次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对影片涉及的史实、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讨论。大量的、细致的前期工作得以使这部影片真实再现了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的22小时,为全国观众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角度宏观、事件重大、内容厚重以及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以小角度、窄切入点的手法,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为主线,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小角度切入但终于宏大题材,以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并用历史闪回、时空交叉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总理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血肉相连以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除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外,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同的是,影片在重现历史的同时,始终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主打情感牌。一方面通过描述周恩来总理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深情呈现共产党人人民是天的不变初心。另一方面,通过众人延河抬车、曹大娘拿出攒下的几枚鸡蛋让总理补补身子,缺米少粮的老邻居凑出半袋小米让总理带回去,延安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带着一袋大枣看望总理等桥段,细节刻画了延安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体现了老区人民坚定跟党走的永恒信任。

影片史实基础扎实,视角新颖独特,表演细腻感人,催人泪下,为观众献上了一部特别的献礼之作。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于近日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据悉,这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巨制,在如今好莱坞大片扎堆的火热影市中受到了人民院线等众多院线的鼎力支持,得到每日六千余场排片体量,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残酷市场下,真正呼应了影片的主题“不忘初心,此心如金”。

五月中国影市在进口大片的猛烈冲击之下,国产片生存空间严重压缩。如此市场环境,在《周恩来回延安》上映时仍旧给出了六千余场的每日排片,并有相当数量的黄金场次。据了解,人民院线在此次的《周恩来回延安》上映中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人民院线即为进一步深挖放映资源、提高综合上座率,做好优秀主旋律影片发行放映工作所特意组建,对特定优秀主旋律影片和重要时间节点的重要影片实行“专厅专用”,采取组织观看、优惠票价、给予政策、资金扶持或奖励等方式,保证优秀主旋律影片的放映阵地。

除人民院线外,万达、大地、横店、橙天嘉禾、耀莱、金逸等商业院线和影院也持续给予影片排片支持,每日六千余场的排片从上映首日起便稳定如此,力图将晚年周总理的一段珍贵回忆带到更多观众面前。社会各界力量,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教育单位等纷纷包场响应,并深深地为影片中呈现的周总理所感动。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着力还原真实的历史现状,将周总理在延安22小时里发生的许多故事细腻还原,感动了老中青不同年龄层面的观众。他们对影片有着不同方面的关注与收获,有初中生说“总理给自己当年的大嫂,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曹奶奶戴眼镜的场景,让我一下就哭了,就是这种日常的举动最真实、最动情。”不少中年男性观众则表示,“影片通过回忆那段战争岁月,对陕北人民以及那些为革命牺牲的战士进行了全面回顾。当看到周总理为了与红军战士们一起饿肚子、讨饭吃的经历,确实被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震撼到了。”而老年观众则告诉记者:“真是一边看电影,一边流泪。感谢刘劲导演,他演得好,导得也好,每一个画面都拍得精彩!”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还进行了一系列路演活动,当影片在周总理的母校南开大学放映结束后,引起在场观众强烈反响,众多南开学子流下热泪,第一时间对这部电影表达了他们的观感。“在总理心中,人民群众永远是第一位的!作为当代南开青年,我们有责任传承周总理的精神,永远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人民群众的奋斗事业中去”,“电影中身体抱病的总理,仍然夙夜不休地工作,竭尽全力与时间赛跑,希望为国家、为人民奔忙做更多的事,这样勤政为民的精神,令我无比感动和敬佩”,“影片中,总理几番眼睛湿润的镜头,不需任何言语却全然表现出他对人民的深情。回望历史,周总理的精神依旧照耀着我们的前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的今天,我们每一位南开学子都应把这种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而在西安站路演中,西安交通大学的同学也在观影后强调:“饰演周总理的刘劲老师又演又导,他是成功的。影片以周恩来总理晚年回延安所见所闻为主线,将现实与回忆交错,展现了他为国家解放、人民幸福鞠躬尽瘁的一生。我希望更多的大学生以及年轻的90后、00后观众走进影院,认真看一看电影《周恩来回延安》!”

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多名实力演员主演的《周恩来回延安》已于5月15日全国公映。上映首日,影片在北京举行党员专场活动,受到观众的高度认可。

该片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光辉历程,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

多次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亲自执导并担任主演,著名特型演员携手陕西本土演员,一众戏骨贡献精湛演技,深情的画面、饱满的情感、深刻的内涵集中呈现了总理与人民至诚至真的血肉情。许多观众动情地流下眼泪,“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来推动情节,深情呈现了共产党人人民是天的不变初心,催人泪下。”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角度宏观、事件重大、内容厚重以及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以小角度、窄切入点的手法,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为主线,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影片《周恩来回延安》根据知名作家曹谷溪文学作品改编,历经四年精心筹备,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共同摄制。

5月10日,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首映礼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宣布影片将于5月15日登陆全国各大院线。周恩来总理亲属、曾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40余位延安知青与电影主创共同出席。

《周恩来回延安》历经四年筹备,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总理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四个时空交错讲述,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刻画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现场,主创团队透露,为了尽可能地还原史实,他们在近四年的时间里深入采访了周恩来总理的众多亲属、总理秘书赵炜、警卫高振普等,还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详细了解相关史实,收集整理了大量与周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并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十余次修改剧本,精益求精。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同,《周恩来回延安》在重现历史的同时还主打“情感牌”。一是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二是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主创们纷纷表示,一定会戳中观众泪点。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8

作为我国首部红色主题3D动画影片,《冲锋号》讲述了流浪少年虎子从一个淘气的孩童成长为一名坚定的红军战士的故事。影片通过孩子的视角,在70分钟的影像中,精当而生动地表现了血战湘江、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显示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重大历史事件。巧妙的艺术结构,达到了以小视角展示大事件,透过小人物写出大精神的艺术效果。影片的精彩处还表现在其娴熟的3D技术运用,从血战湘江到草地突围,全片不乏飞机轰炸、炮弹横飞、惊涛翻滚、雪崩撼地等极富视觉冲击力的“火爆”场面,也有小河涟漪、山花烂漫的优美场景,细微处纤毫毕现,栩栩如生,阔大处远近有致,立体逼真。

曲江一小3年级学生张馨丹看完后告诉记者,“我觉得影片太震撼了。影片最值得记忆的是连长为了救人,被冻成雪雕的场景,影片最后的胜利场景也让我很兴奋。”

曲江一小教师邹志靖接受记者的采访表示,“我们教的小学课本上就有《飞夺泸定桥》《长征》等课文,我自己看完后觉得影片很震撼,学生们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也受到革命历史教育。”

北池头小学校长缑名奇看完影片告诉记者:“我们这次让学校的50名学生来观看电影,都是4年级到6年级的学生。通过观看这部优秀影片,孩子们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影片采用3D形式来展现长征故事,内涵丰富,情节感人,在学生的心灵中产生强烈共鸣。”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9

近日,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据了解,这不仅是本月唯一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更是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巨制。这部电影吸引了不少中老年观众的喜爱与支持,不少头发斑白的观众观影后,还拿着手绢擦拭泪水,久久难以释怀。走出影院的观众们纷纷评价:“这部电影太真实了,好像跟着里面的影像重新回到那段艰苦奋斗的特殊时期,很有共鸣”,“周总理到了晚年还为国家为人民辛苦操劳、不遗余力,他值得所有的中国人永远怀念与感恩!”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从筹备、拍摄到上映,一直受到众多各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周恩来总理的侄女、中新社原副社长周秉德女士在观影结束后的采访中对影片给予了充分肯定,她指出:“这个片子特别好,反映了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回延安的短暂22个小时里,他做了那么多与老百姓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交流,就希望百姓生活得更好,这点特别动情!”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再现了一段从前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讲述了晚年的周恩来短暂22小时延安之行的见闻思感。这部电影的上映,使得许多极少出现在电影院的父母辈观众专程买票来支持他们心中的“偶像”周总理。观影结束后,不少中老年观众还在座位上流连,情绪起伏一时间难以平复。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影感受,“我从小就敬佩周总理,也知道总理的不少事迹。可这部电影还是给我上了一课,没想到晚年的周总理身患重病,还坚持连轴转地工作,这绝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真是太感人了”,“最感动我的地方是,周总理与延安群众们之间紧密的鱼水之情。都隔了20多年了,总理回到延安,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还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是一部看似质朴却饱含浓浓深情的的电影,影片全都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情感,就是这样反而最感人”。还有一位自己来看电影头发都白了的奶奶说:“这部电影让我忍不住哭了好几次,在我心中,周总理永远是我们新中国的好总理!”

5月13日下午,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在成都峨影1958举办首映式。导演兼周恩来扮演者刘劲,邓小平扮演者卢奇、贺龙扮演者黄鸿等演员,导演吴卫东、制片人黄金城现身仪式现场,与成都的观众交流分享了电影筹备与拍摄过程中的感人故事。据悉,这部由刘劲自导自演,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实力派戏骨倾情加盟的电影,将于5月15日正式登陆全国院线。

这次塑造“周总理”的角色与以往有何不同?刘劲表示,以往自己只是单纯用心于扮演好“周总理”的人物角色,其他问题不需要过多操心。可这次不同,在这部电影中,自己还同时担任了导演这一重要角色,需要考虑的问题则更加全面,肩上责任感与使命感让自己努力做好方方面面。刘劲还表示自己见到剧本是在四年前,剧本把周总理回延安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展现出来,他当时一看到就被打动了,马上请了编剧改编,历经四年,最后改成了这部电影,机缘巧合之下又成为了导演。

同时,谈到这部电影时,和刘劲联合执导的吴卫东表示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这部电影特殊之处在于是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以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贯连了不同时期的延安发展状况与延安精神,并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整部影片以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的方式逐层推进,体现了党和人民共同筑就的大国崛起之路。

现场的观众率先欣赏了这部充满革命历史气息与领袖精神的“文化大餐”。影片放映中,不少观众都在低声抽泣,感动地流下了眼泪。有观众在观影结束后表示“这是一部温情而感人的献礼巨制”。据悉,该片历时四年制作,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巨制,聚焦周恩来总理晚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向观众们展示了身患重症的周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延安的种.种经历。以四个时空交错进行的艺术手法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巧妙地串联起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再现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峥嵘岁月。

5月15日,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延安首映礼在延安大剧院举行,延安1200余名干部群众参加了首映礼。

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薛占海在致辞中说,延安是周恩来总理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也是他最牵挂的地方。46年前,周总理回延安看望人民群众,46年来经过一代代共产党人和延安人民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延安一改往日旧景象,山绿城美百姓富,特别是2019年正式告别了绝对贫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

据悉,该影片根据知名作家曹谷溪文学作品《周总理回延安》改编,讲述周恩来总理1973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讴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影片以四个时空交错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电影《周总理回延安》改编自作家曹谷溪的报告文学《周总理回延安》,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深重的历史使命回到革命圣地延安,重温党的奋斗历程,铭记党的奋斗精神,提醒全党不要忘记延安这片土地上燎原的革命火种和延安人民对于中国革命的奉献。体现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情怀和砥砺前行、永远奋斗的信念。

六十年前,美国人斯诺说:“走进陕北,才看到一个真正的民族,才看到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 无论是体现我党历史还是伟人生平,“回延安”这段历史都是非常值得挖掘的。本部电影中讲述周总理1973年回到延安,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陕北延安,她是传承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承载着党和人民、领袖和群众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共同创造英雄史诗的光辉时代。

影片以周总理为核心人物,将延安人民群众、北京下乡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串联起来,总理的初心不忘、延安人民的信任坚守、知青的青春奉献、基层干部的踏实奋进,共同谱写出一曲赞美人民、赞美党的乐章。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不忘初心的历史使命、继续前进的赤子之心和永远奋斗的坚定信念,体现出共产党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优良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周总理回延安》这部电影正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革命理想这一“初心”的追寻。影片连接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延安建设,以现代人的视角去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体现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0

在中国共产党95年的发展历程中,延安时期是党的力量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党员人数由4万余人发展到_1万人,中国共产党逐渐成长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具有广大群众基础的政党。这其中, 曾担任了七年中组部部长的陈云同志做了大量工作,壮大党员队伍,强化党性教育,抢夺知识分子,倡导干部学习,关心爱护干部,严明组织纪律,对党的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有重大建树,有力、有效地支持和维护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和领导地位。影片中有一个场景让观众们捧腹大笑,实诚的陈云同志在与于若木同志的新婚夜上给于若木讲述了他的革命经历,红军长征和毛泽东的故事,这堂意义特殊的“党课”让志同道合的心靠得更近了。

延安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大本营,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前往。电影《难忘的岁月》塑造了高士其、陈学昭、何穆、汪精英等人为了理想和信念投奔延安、建设延安的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形象,还原了革命圣地的火红年代以及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历程。

走出影厅的人们还在津津有味的讨论着影片中的精彩故事,而我,也感动于老一辈人的革命精神。七年的峥嵘岁月里,毛泽东赏识倚重陈云,陈云崇敬信服毛泽东。两位历史伟人,为党的事业发展壮大,坚守信仰,纵横捭阖,运筹帷幄,建立了惺惺相惜的深情厚谊。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