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锦集10篇

06-03

我为您精心准备了“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并非常努力地将它呈现在您面前,希望您会喜欢。当我在作者的作品中深入阅读时,我发现自己对其中的一些想法和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因此,我决定用文字记录下我的思考成果,并写一篇读后感来表达我的感受。在写读后感时,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探讨书籍的主题和核心思想;其次,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最后,对作者的文学语言和表达方式进行评价。非常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来浏览我的文章!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1

《亲爱的安德烈》,两代人身处不同国度地域之间的对话,妈妈虽然无法填补四年的空白,她选择的是这样的方式去主动了解儿子的十八岁,去参与儿子的成长,一封封信推倒了她和儿子之间那座无形的墙,儿子也通过书信第一次去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信是他们交流的桥梁,很真切,很生活,三年的通信时间,让他们彼此进入了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

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会像书中的MM.一样缺失孩子成长中的四年,但为什么很多父母也渐渐对自己的孩子产生了距离感呢?比如你,比如我,会不会有相同的感受。什么时候我们开始陷入一种矛盾“孩子渴望父母的理解,父母希望孩子的体谅”?

自打记事起,我的父母就跟我们讲他们以前的生活,怎么怎么样艰苦,那时候的`他们是多么努力地才熬出了头,才有了现在的生活。我不是没有感触,只是我不了解那个时代,那段属于父辈的岁月。初读此书,我感受很深,文中的MM.也像我的父母一样给安德烈讲她的十八岁,她曾经的那些过去。想必我们这一代人永远也无法领会到那个时期的父母的艰辛。但每一代人都有他自己的路要走,我们也有我们要面对的世界,我们也知道要知足,我们也不想自己依赖着谁来过一辈子,来自外界现实的压力也是上一代人难以想象的。

我们这一代人有与安德烈相同的思想和太多太多的共鸣,我也曾向安德烈那样挣扎着寻找什么是我真正爱做的事情;我也曾戏谑地要求别人不要浪费粮食,只因非洲很多孩子不想我们那么幸运,他们死于饥饿,死于营养不良;我也曾质问过自己,该不该给街边的乞丐一些钱,为什么我也会陷于这种给与不给的犹豫中…..我们90后在抛开一些轻狂颓废的外壳后,你们是不是也应该发现我们的闪光点?在面对现实给予我们的重重压力时,我们希望听到的还是那句像文中的MM.那样一句话,“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是不是父母的疏于表达,还是表达了我们却未能察觉呢?

其实父母表达过,我们只是不能接受他们表达的方式,是否你经常听到“撑不住了,想家了,就回来,爸妈给你做好吃的”,他们不会问你“工资多少”,只会喋喋不休地问“辛不辛苦,有没有好好吃饭”。他们就像MM.一样关心仅仅是我们,而不是我们的工作,我们的成就。永远不要埋怨你们为父母失去了自己,因为父母早在有了你们后,便失去了他们自己。我这样想过,是不是我的父母也像MM.一样曾经或者一直那么渴望想知道我的想法,是不是他们也疑惑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感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是不是我曾经无视他们做出的改变。试着问自己这些问题时,我不知不觉地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看,去体会,愧疚之感油然而生,我能做的到底还是微不足道的,原来父母为我们付出的要我们为他们做的事多得多。

这些属于两代人之间的疑惑,我想在MM.这位母亲与安德烈的对话中可以找到答案。希望每一位我们这代人,都能在为人父母之前去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微妙的角色转换,把“孩子渴望父母的理解,父母希望孩子的体谅”转化为“互相理解”。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2

我们这一代人有与安德烈相同的思想和太多太多的共鸣,我也曾向安德烈那样挣扎着寻找什么是我真正爱做的事情;我也曾戏谑地要求别人不要浪费粮食,只因非洲很多孩子不想我们那么幸运,他们死于饥饿,死于营养不良;我也曾质问过自己,该不该给街边的乞丐一些钱,为什么我也会陷于这种给与不给的犹豫中……我们90后在抛开一些轻狂颓废的外壳后,你们是不是也应该发现我们的闪光点?在面对现实给予我们的重重压力时,我们希望听到的还是那句像文中的MM。那样一句话,“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是不是父母的疏于表达,还是表达了我们却未能察觉呢?

其实父母表达过,我们只是不能接受他们表达的方式,是否你经常听到“撑不住了,想家了,就回来,爸妈给你做好吃的”,他们不会问你“工资多少”,只会喋喋不休地问“辛不辛苦,有没有好好吃饭”。他们就像MM。一样关心仅仅是我们,而不是我们的工作,我们的成就。永远不要埋怨你们为父母失去了自己,因为父母早在有了你们后,便失去了他们自己。我这样想过,是不是我的父母也像MM。一样曾经或者一直那么渴望想知道我的想法,是不是他们也疑惑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感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是不是我曾经无视他们做出的改变。试着问自己这些问题时,我不知不觉地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看,去体会,愧疚之感油然而生,我能做的到底还是微不足道的,原来父母为我们付出的要我们为他们做的事多得多。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3

手捧一本《亲爱的安德烈》,此时的我已被其中的一个情节深深打动:“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地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长,有多远,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

是啊,人生旅程,必然漂萍离散,哪有恒长的厮守?当我满怀憧憬地奔向远方,却从未留意在背后默默目送的她!

那次,我报了个夏令营,为的是逃离母亲的约束。临行当天,我起的很早,却发现厨房的灯竟然亮着,走近才发现,原来是母亲为我包了我最爱吃的饺子。在我狼吞虎咽时,母亲已经麻利地把我的行李收拾好。在去往机场的路上,母亲欲言又止,只是时不时地看我。

到了机场,母亲突然发现我衣服拉链没有拉上,于是费力地踮起脚尖,为比她高一头的儿子拉好,口中喃喃的说着:“出门注意安全,好好照顾自己。”她的眼中满是疼爱与不舍,我心中的坚冰被狠狠击破:我是多么无情,让母亲为我牵肠挂肚,我这么大了还不知感恩,只是一味地心烦她的唠叨,不时地与她顶嘴。母爱是自然界第二个太阳,无私地把母性的温柔给予了我,我则是一粒渺小的种子,贪婪地吸收每一缕光芒,但待我冲破土壤,却忘记了感恩!我突然看见母亲像疾风骤雨中的海棠,仿佛不堪一击!我敬爱的母亲啊!您何时消磨了自己的容颜?天边如血的残阳变得格外耀眼,像剑一般射入我单薄的瞳孔,我想把这讨厌的阳光揉出去,却不料它又化为一弯浅浅的水,在我的眼角,描绘出您慈祥的面孔!我紧紧地抱住母亲,哽咽了好久才郑重地说:“妈,你放心,我一定会照顾好自己的。”母亲的脸上终于露出幸福的微笑。

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我读懂了母亲默默地目送只为你回头一望,只为你一句郑重的诺言。

鱼对水说:“你不了解我,因为我在你的囚笼里。”水对鱼说:“我最了解你,因为你在我心里!”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4

母亲是当你与整个世界为敌,她也会默默支持守护着你的女人。母亲是当你漂泊到世界尽头,她也会不断寄出一封封家书的女人。母亲是当你受到伤害,她会用你最爱吃的糖醋小排安慰你的女人。母亲是当你无数次跌倒,在一旁不断加油,看着你自己慢慢爬起来,越走越稳,笑中带泪的女人。

而母亲却也是将要看着你成长,坚强,然后和她分离的女人。读《亲爱的安德列》,深深体悟到了作为母亲对孩子的爱,掩卷之后,不由泪流满面。想到了龙应台对孩子的用心之真挚,也想到了天下所有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我的妈妈是一个很风趣很幽默的人,她曾经对我说我是一个更年期的小孩,而她是一个青春期的母亲。的确,有时候我对她实在是太暴躁了,面对她的叮咛和嘱咐,我只会一边摇头一边说不。而她呢,她始终怀着一颗少女的心,用最诚挚的爱来对待我,即使我对她发脾气,她也只会笑呵呵的看着,因为——我是她的女儿,是她血肉相连,用生命的力量孕育出来的骨肉啊。所以她只是那么看着我,用心,用爱来温暖我,引导我面对这峥嵘世界,然后看着我抽身离去,长大后只是偶尔来一个电话,吃一顿饭,她就会很满足。想来天下母亲都是如此,甘愿不求回报的默默付出,默默坚持,默默守候,默默离开。很喜欢书的封底,是恬淡的龙应台微笑的样子。

再优秀强悍的女人,在孩子面前,也只是一个焦虑地帮助他在迷途中寻找出口的平凡母亲,她放下自己所有的尊严,忍受孩子对自己的嘲笑,只是为了,重新找回这个属于自己的孩子。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5

《亲爱的安德烈》,这是一本龙应台与儿子的书信集,母亲带着八分的认真与二分的知性怀疑,儿子存着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诚。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现在孩子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父母终归就是父母。是那个生育他,教育他,扶持他,影响他的人;是那个怕他饥,忧他寒,为他千里担忧的人;是那个愿意为他付出太多太多,以他的快乐为自己最大的快乐。孩子终归是孩子。是那个感恩父母的无私奉献和良苦用心的人,是那个愿意用自己的寸草心来报答父母的三春晖的人。他真切的愿望是,等有一天我长大了,要让父母因为我而更加幸福。

但父母没法强求自己一定会成为孩子的朋友和知己。就像我们没法强求何一个人成为自己的知己一样。因为年龄,父母不会热衷于同样的事情,因为经历,你走过的路他还没有起步。所以孩子自有他们兴趣相投的玩伴,志同道合的朋友,心有灵犀的知己。而对于父母,却是从全心依赖到慢慢分离,交集越来越少,观念愈发迥异。小鸟长大了会单飞,它要去的地方父母不曾涉猎,孩子长大要独立,他的想法在父母看来难免会不可思议。父母只是那个巢,而不可能是它飞行的旅伴。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终要成就的是我之为我。所以不要试图清晰孩子的每一个念头,不要追问他还有多少自己不知道的秘密,否则就会陷入一种爱得深太想问,但知道问了会换来抗拒和逃离的伤感境地。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对我来说不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而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完善的书。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6

这本书还是我初中的时候读的,当时是我爷爷买给我的,因为我爷爷是个老教师,最喜欢让我看书,小时候觉得爷爷好烦啊,老是要我背古诗什么的,现在很感谢爷爷了,给我买了那么多书,很多书我其实没有怎么认真看,因为提不起兴趣,讲实话,龙应台的人生三书我全部都认真看完了,完全是自己要看的那种,她,很吸引我。

《亲爱的安德烈》首先很奇特,至少当时书读的不多的我是这样认为的,是龙应台与安德烈的书信往来,所以很真实很自然。当时的安德烈十八岁。我觉得她属实是一位很成功的母亲以及教育者。“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

十八岁,十八岁的安德烈是个成年人了,他的生活充满乐趣,他喝酒、聊天、开派对、旅行……身为母亲的龙应台,很想走进儿子的内心,去重新认识这样一个成年人。

在信中,他们谈国家意识,谈文化认同,谈世界观、人生价值,谈爱情观,也会谈抽烟问题……有争论,有认同,有时会吵起来,我觉得有趣极了,我当时羡慕极了这样的母子关系。但是现在我不羡慕,因为现在我十八岁,我成年了我长大了,我回头去看我的成长历程,我的母亲也是一位极棒的母亲,从小到大给了我很大的尊重,给了我绝对的自由,并且在一些不能放任的方面对我绝对严格。越长大越觉得母亲真不容易。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这一段话,我深深地喜欢着。人生如果是铺满荆棘的曲折小道,充满了泥泞和坎坷,那么父母就像是系在我们身上的安全绳,不论我们去往何处,都守在我们身边。看了这本书,当时年少,更多的是对安德烈的羡慕,如今回首,更多的是理解和感恩。我十分感恩我的母亲,她很伟大,温柔似水,教会我太多温暖的东西。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7

《亲爱的安德烈》:流淌在血液里的亲情,唯爱最深!

原创20xx-12-28大陆四毛四毛读书

《亲爱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用三年时间互通书信的结集。其实这也是作者的一种特别教育方式,他可以通过书信来和儿子沟通有无,可以通过文字来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龙应台的“人生三书”之一的《亲爱的安德烈》,在我看来更像是二个多年未见的人,然后在彼此的文字中找到熟悉的味道。

这本书也比较特别,它不是龙应台一个人的作品,它是她和自己的儿子安德烈一起完成的作品,更像是亲子游戏,只不过这一次没有任何道具,有的只是那些温暖人心的文字。

整本书由36封书信组成,有龙应台写给安德烈的,也有安德烈写给母亲的。这里有讨论文化,讨论成长,讨论如何在社会生活等。

其实龙应台无疑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一个懂得如何与孩子相处的母亲,一个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的母亲!

当安德烈长到18岁的时候,正是青春期的叛逆期,龙应台发现自己已经有些力不从心的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她开始用爱去感化自己的孩子,这一次爱幻化成文字,每一个文字都是浓浓的爱。而安德烈也慢慢的理解了母亲的苦衷,也通过自己的文字去表达对于母亲的爱。

龙应台通过书写自己的成长环境,那个时代的贫穷,历练了她内心的强大。物质的贫穷并不能打垮对于精神的追求。以此来告诉孩子,需要做一个有教养的孩子,不论物质如何,告诉孩子,要努力提升自己。

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相差30岁,她们是两代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认知差异。但是她们又是母子,她们之间有着血脉相连,于是有了分歧,于是也就有了彼此的倾诉和沟通。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见证了母亲和孩子在生活态度、文化背景、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他们之间存在的所有问题,其实也是代表着许多家庭存在的问题。但是作为母亲可以去改变,然后去和孩子沟通,这不仅是爱,更是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

龙应台在书中写到: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其实大部分孩子都不能理解,为什么非要读书,还要读好书。从小到大,可能大部分时间都是读书,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和父母较劲,有时干脆利落的不读,于是没有了成绩,于是也就有了辍学回家的孩子。

不理解父母的孩子,总是会有情绪,也就不怎么用功,或者根本就是自己骗自己。父母费尽心思要给孩子补课,可是孩子还是自我逃避,不认真,更谈不上喜欢学习了。

很多时候,父母只是一味的强制,一味的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也就导致了一万个不愿意。如果每个父母可以和孩子深入的去讨论,深入的沟通以后,可能会有好的结果,让孩子懂得学习,让孩子可以快乐的学习,其实也是不错的事情。

龙应台在书中写到: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也不必了,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着彼此却互不认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

现实中很多的家庭正是作者所说的那样,虽然同处一室,却形同陌路。不是因为不爱,其实是因为不知如何去爱。父母总是用他那所谓的长者身份,用他那所谓的道理去约束自己的孩子,去命令自己的孩子。这样的沟通只会增加孩子对于父母的厌恶,特别是现在的孩子都比较早熟,他们有着自己的判断,当然他们需要父母去正确的引导。

龙应台在书中写道:你将来会碰到很多你不欣赏、不赞成的人,而且必须与他们共事,这人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或部署,这人可能是你的市长或国家领导,你必须每一次都作出决定:是与他决裂、抗争,还是妥协、接受,抗争,值不值得?妥协,安不安心?在信仰和现实之间,很艰难的找出一条路来,你要自己找出来。

作为成人的安德烈,龙应台在告诉自己的孩子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去做出选择,这个选择一定要是深思熟虑,并且不影响自己的情况下。

也许这是提醒,向那些离开父母,单独为生活奔波的人们,要记住在理想和现实面前,如何去做出选择,如何生活!这都要自己去思考,自己去经历,因为没有人可以帮助你自己去思考人生方向,只有自己才能知道自己的远方。

书中还有这样一句话:你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你自己,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这是龙应台在《目送》中提到过的。父母总是在不断的目送自己的子女,直到目送自己老去的那天。

可伶天下父母心,作为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成才。只是有时过于心急,过于去干预孩子的成长。

放手有时也是一种爱,不需要过于去约束孩子的成长,他们是独立的个体,当然也有自己独特的思想,特别是成年以后。父母给予的更多应该是理解和宽容,应该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自由的思想沟通。

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也是父母的再一次成长,因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可是孩子也是第一次啊。我们的父母其实都很善良,只是用错了地方,我们的父母都很有爱,只是爱的不是时候,有时变成了溺爱!

学会与孩子沟通,做孩子的榜样,我们作为父母可能还要做很多,关键就是如何可以做到尊重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可以快乐有爱,让孩子可以学有所成,不去强制,不去打压。

教育孩子其实学问太大,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很多的耐心,更多的技巧,更多的爱。

看了这本书,你会发现作者和安德烈之间总是可以找到共鸣,这种共鸣其实是流淌在血液里的骨肉亲情。

作者和安德烈之间就像两个朋友一样,你一句,我一句的诉说着,在彼此的交流中,安德烈理解了母亲的苦心,龙应台也认识到儿子有自己的看法。她们之间原本的沟壑被一座叫“爱”的桥梁紧密的联系到一起。

龙应台不擅长煽情,她的文字读起来温暖,读起来真挚。每个文字的背后都是作为母亲的深深爱,每个文字都是作为子女的深深爱!细细品味,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收获的不仅是教育方式方法,更多的是体会到沟通可以改变一切!

《亲爱的安德烈》是家书,更是一本有意义的家庭教育书!

真希望所有的父母都可以和自己的孩子来一次心灵沟通,来一次人生交流,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你一定要在身边。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8

在很小的时候,他便坐上了前往异乡的航班,从此身边环绕着不同发色的人,耳边充斥着各色的口音,透着阵阵寒气的冰块在舌尖翻滚,五光十色的鸡尾酒在嘴角丝丝跳跃,从此忘了时间,在快感与茫然中等待阳光和清晨。

在银丝垂满额间时,她的脑海与回忆充斥着他的背影,隔着茫茫的海洋,望着散着淡淡秋色的白玉盘挂在枝头,从此任由相思浸满淡薄的月色。只是,她勇敢地向前追去,执笔迎接一个个续写的明天。

他是安德烈,而她是龙应台。一对身在异乡的母子,在茫茫的人海中,寻找彼此飘渺而坚定的身影。

那一封封微不足道的信封,却装着两颗匀匀跳动而赤诚的心灵。有一次,他问她,能否挑战权威,言语中尽是少年的跃跃欲试,像一股狂风,似携卷飞舞的残叶;而她则轻柔地娓娓道来,似柔中带刚的柳枝,在逆风中从容地舒展着纤细的身躯,枝尖盈盈地点向远方。当十八岁的他在感情中跌跌撞撞,在弯曲的路上尝尽酸甜苦辣时,又不小心与寂寞撞了个满怀;而将一切收进眼底的她,并没有苦口婆心地陈铺那些烂熟于心的大道理,而是如娟娟流水,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温暖他那被千疮百孔的灵魂,为他洒上满天繁星,任他在自己心灵港湾栖息,静静倾听他匀匀的心跳。

柔月在枝头栖息,虽然他们身居两地,但每当他在现实生活被千疮百孔时,在异国四处漂泊时,她便会第一时间,用一封封诚挚的信件诉说那一段段深情,用最平常的文字写尽一个母亲的柔软心肠。淡淡的词句,却可以霎时填充那个或迷茫或青涩的小小心灵。所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应该就是这样的状态吧。

或许某天,他走在繁华的街道,身边的行人络绎不绝,灯光五光十色,而她则轻轻漫步于弯弯曲曲至前方右转的泥径,淡薄的阳光旁是一树梨花洋洋洒洒,这时他们或许会想到彼此,心间徒添一点温暖。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9

当我看完《亲爱的安德烈》时,我总有一种想再读一遍的感觉。《亲爱的安德烈》是一位中年母亲和她已成年的儿子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写的36封信。读了里面的信,总是让我感慨万千。

“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这是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写信的初衷。起初安德烈根本不想和他母亲说话,只是为了钱才写信,所以他们有不同的写信心态。即使安德烈并不是真的想写一封信,但龙应台想深入儿子的内心,想自己和安德烈的关系得到缓和,想认真研究儿子。然而,母亲细腻的话语,也让安德烈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最后,安德烈写信只为了和母亲交流。当然,他们对彼此的认识越来越深。

龙应台的一些地方,让我感觉很深刻,面对儿子的不耐烦和不想说,她没有使用逼的办法。尽管她自己写的几行字只换来了儿子的只言片语,但她还是用每句话引导着儿子,希望安德烈能多说几句。她只是想认识她的儿子,多么伟大的母爱。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即使他们日夜流汗,时刻操心,但对于孩子们,他们有过什么可抱怨吗?我们都知道如何尊敬父母,安慰他们。然而,在平常的生活中,谁总能想到这些,并经常做到。

父母对我们的照顾,我们会把它当成唠叨,充耳不闻。有时还会和父母顶嘴。我们长大了,只和朋友们一起玩,只享受自己的美好时光,却总是忘记抚养我们、为我们着想的父母,他们在一天天变老。我们能给予父母的最好回报就是和花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和他们聊聊天、说说笑。

想到这,我不禁感到羞愧,我有时使我的父母难过,使他们伤心。从现在开始,我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多体谅父母的,多帮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不让父母操心。

《亲爱的安德烈》让我看到母爱的呈现,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是无论你身在何处都永远陪伴着你的地方。

父母,多好。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10

这本书我很喜欢,真的很喜欢。

看这本书时,让我很轻松,很愉悦,可能和大多数人一样,此刻的我渴望能像书中的安德烈和龙应台一样,能和自己的父母交心地畅谈一番。

我的父母是很朴实的,地道的中国人,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虽然偶尔他们会跟上潮流,转变一些观念,但是骨子里却透露着浓浓地中国式的教育理念,有着传统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我很庆幸我是我爸妈的孩子,但是同时我也难以避免讨厌这样的自己。我不埋怨我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时代下,可我却不能接受一个被世俗化的自己!

书中的一些对话,时常勾起我的一些回忆。我在想象过去的自己和书中的安德烈,我们似乎有共通之处,但我却没有勇气去说,去做,去表达自我。我也渴望自己的父母能像龙应台这般开明,大度,知礼,懂礼,却不完全被礼所束缚!

出生的时代,出生的环境,出生的家庭,我们不能选择,也没有办法改变!所以我常常会安慰自己,何必要去做无谓地挣扎,活在当下,何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呢?为什么要去尝试未知,为什么要去挑战不可能呢?为什么要去突破自我呢……为什么,到底是为什么?

所以我选择了隐忍,选择了压抑,选择了放弃。现在的我变了,也许变得越来越世俗了,越来越令人讨厌了,我在未知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

一语惊醒梦中人,犹如醍醐灌顶,字字珠玑。尽管身处两地,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书信的沟通,思想的交锋,却是母子之间心灵的沟通,是一种慢慢接受彼此的方式,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擦不掉,磨不灭的印记!

我相信我懂了,至于懂得了些什么,我说不出也道不明,放在心里就好!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