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虎》教案

06-09

这里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您精心准备的“《武松打虎》教案”,希望能够得到您的喜爱。建议您可以参考下本文,相信会给您带来一些启示。每位老师在授课之前都会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因此教案和课件的制作必须认真细致,不能马虎。教案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

《武松打虎》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学习第二部分,品悟打虎经过,了解武松性格。

2.练讲故事,复述经过。

3.有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学习第二部分,品悟打虎经过,了解武松性格。

难点

练讲故事,复述经过。

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武松打虎可分几段,各写什么?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武松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自主学习(10分)(自己当家作主)

1.自由读第二部分的3个段落,弄清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2.默读5、6节,划出打虎句,圈出动作词。

3.简要复述打虎经过。

4.体会武松品格。

三、合作交流(3分)(发挥小组优势)

请你在小组内和学习伙伴交流自己自主学习的收获。

四、反馈展示(20分)(碰撞多种思维)

1.展示第一题

读了这三段,我知道了第4节写第5节写第6节写

指名生说,其它生补充,纠错。

2.品析句子

读了第5节,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武松?

出示句子(1)那个大虫……又闪在一边。

生自由小声读句子,找出描写老虎和武松动作的词语。

我会说:读了这个句子,我看到了一个的武松,因为他生补充、纠错、适时板书。

(2)感情朗读句(1),自读、互读、个人读、评议朗读、小组展示。

(3)武松躲过了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又如何进攻,并最终打死猛虎的呢?自由读第6节,两人结合说说武松打虎的经过。

生生互说、指名说、生补充

(4)感情朗读第6节,自由发挥,你觉得怎么读像武松就怎么读,评一评,谁最像武松。

自读、个人展示、小组展示。

3.练讲故事,进行复述

同学们,武松凭借超人的胆量与机智走上景阳冈,与老虎展开了生死搏斗,现在,你就是故事大王,请自选一幅插图,练讲打虎片段。

出示提示:同学们,大家好,上回我们讲到武松上冈,今天,我们讲的是武松打虎。话说武松……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组分解。

生互讲故事,展示评议。

4.拓展延伸

武松,我想对你说:

五、课堂检测

1.武松打虎时,先用三来对付老虎的一一一,再用打,打,最后打死老虎,从中我了解了武松是一个的人。

2.学本课,我的收获是

3.用上多个动作词,描写一个场面。

六、

《水浒传》写了108位英雄好汉,就武松还有很的故事,李逵也是《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他也曾经打死过老虎,他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课后去阅读《水浒传》,你一定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武松打虎》教案【篇2】

(2)重点训练“注意词语的使用范围”的方法。

(3)摘录描写武松勇敢和机智的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训练“词语的使用范围”。体会武松的勇敢和机智。

师:“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武松打虎的第一二段。谁来说说它的内容。

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说明他有惊人的胆量。武松不听别人的劝告,独身一人上冈,果然碰到了一只斑斓的猛虎。当老虎张开大嘴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学习第三、四段。

(二)听课文第三段的录音,学习第三段。

1、边听便划出老虎吃人的招数。(可以用找句子,圈词语,读一读的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段。

6、注意带点词的用法,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武松口嘴发干,浑身热乎乎的,便摇摇晃晃地走到大青石前躺下。(“摇摇晃晃”能换成“大摇大摆”吗?)为什么?

(2)老虎咆哮着扑向武松。(“咆哮”能换成“喊叫”吗?)为什么?

7、机智的武松等老虎招数用完,又怎样打老虎的?

学生交流,抓住重点的句子。

8、注意带点词的用法,回答括号的问题。

(1)武松等老虎这几招用尽,正在那儿呼哧呼哧,便抡起哨棒朝它劈头打去,“抡”能换成“举”吗?为什么?

(2)武松扔掉哨棒,空出双手把吊睛白额大虎的脑门紧紧揪住。“揪”能换成“抓”吗?为什么?

10、找出武松勇敢机智的句子来。

三、朗读第四段。

当武松打完老虎以后,发生了一系列什么事?

[《武松打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武松打虎》教案【篇3】

《武松打虎》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改编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课文中武松的形象栩栩如生,让人过目难忘。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表现武松打虎时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因此我特别注意在教学中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教学。

一、打虎前写喝酒,抓语言见特点。

我教课文描写武松打虎前的内容,先让同学们快速默读这一部分,并画出武松的语言。通过武松的语言,体会武松有什么特点。然后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完课文后同学们举手回答:通过武松的语言,我体会到武松具有倔强的特点。通过武松的语言,我体会到武松这个人比较豪爽。我觉得武松很勇敢。我还觉得武松有点爱面子。

二、景阳冈上打虎时,教这部分时我抓住武松和老虎的动作进行教学,提问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是通过他的什么来写的?(动作)

⑴、力量超人。“武松双手抡起梢棒。

⑵、机敏过人。从武松三次“闪”突出武松的“机智”或“机敏”。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体会人物的特点。在今后的阅读中,希望同学们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在你写作时,也要为你笔下的人物设计出符合他的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这样,你笔下的人物就会栩栩如生,你的文章就会更加具有感染力。

这节课的教学,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由于时间有限,品读课文的时间不够充分,课文带有一定的文言色彩,学生书读得不够流畅,不能把这篇经典名著读得有滋有味,这些都是这节课的遗憾之处,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和学习中,应该把课文美读作为重点进行训练。

《武松打虎》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武松打虎的精彩过程,让学生感受武松的英勇。课文篇幅较长,教学中我采用长文短教,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后,我设计了“你觉得武松是个怎样的人?从课文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读书交流。学生在认识到武松的英勇后,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从课文中圈画相关的语句,反复朗读,体会感悟。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后,全班进行交流。我引导学生从“武松躲闪老虎”、“武松是如何打虎的”这两个部分进行深入的交流。学生朗读了相关的句子后,接着谈自己的感受,其他的学生进行补充发言,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从读中进一步加深对武松的敬仰。整堂课书声琅琅,效果不错。

不足之处是学生在谈自己的感受时不够深入,不能很好的借助重点的词句谈感受。

《武松打虎》教案【篇4】

教学要求:

1、让学生通过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及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了解武松沉着、机智、勇敢的性格。

2、学习生字新词。

3、积累武松机智、勇敢的句子。

4、复习巩固“注意词的使用范围”的方法,并运用这个方法确定“摇摇晃晃”,“咆哮”的使用范围。

教学重点:复习巩固“注意词的使用范围”的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要求:

1、读全文,了解大意,理清课文的脉络。

2、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3、学习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示题。

1、板书课题:10武松打虎

2、师述:这个故事是根据《水浒》第二十三会改写的。

二、自学课文。

1、预习课文: ① 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② 理解“怠慢、苍凉,咆哮”等词语的意思。 ③按“喝酒一上冈一打虎一下冈”给课文分四段。

2、检查预习情况。

3、分段:

第一段: (1一一lo.)武松在酒店喝酒。 第二段: (11一一14)武松很勇敢地上冈。 第三段: (15一一24)武松打虎的经过。 第四段: (25)武松下冈。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 “三碗不下冈”是什么意思?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用“一一”划出。

(2)武松是怎么做的?用“~~”划出。

(3)自由读,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4)出示句子,讨论交流。 ①凡是来喝酒的客人,三碗以后没有一个能过得景阳冈,都醉得爬不起来了。 (这句话说明酒性烈,一般的客人喝三碗就醉得过不了山冈。) ②武松一口气又喝了十五碗,随后,笑眯眯,醉醺醺地走出酒店。 (武松喝了十五碗酒,加上前面喝的三碗,共十八大碗,却没有醉倒,说明他酒量大。)

(5)齐读第一段。 (6)小结:这一节主要讲武松喝了十八大碗酒没有醉倒,还准备上山冈。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组成的词。

第二课时

课时要求:

1、学习课文二~四段,重点训练“注意词语的使用范围”的方法。

2、摘录描写武松机智、勇敢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文。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了解武松喝了十八大碗酒没有醉倒,听说景阳冈有老虎,毫不在乎,大摇大摆走上冈。他是怎么想的?我们学习第二段。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划出武松想的话。 (武松想; “好汉不怕虎,怕虎非好汉。 走!”)

2、读一读,体会一下,这句话说明什么? (这句话说明武松勇敢。)

3、指导、齐读第二段。

4、小结过渡:武松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当他看到老虎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三、学习第三段。

1、默读、思考:你从哪些词看出老虎的凶猛?用“AAA”表示;你又从哪些词看出武松的机智、勇敢?用“。。。”表示。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注意;老虎的动作和武松的表现要联系起来理解,重点抓。

6、小结过渡:武松面对老虎毫不畏缩,机智、勇敢地与老虎斗争,成为世人敬仰的英雄。

四、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小结:武松下冈。

五、完成课堂练习2作业。

1、出示句子:①武松嘴发干,浑身热乎乎的,便摇摇晃晃地走到大青石前躺下。 (“摇摇晃晃”能换成“大摇大摆”吗?为什么?) ②老虎咆哮着扑向武松。 (“咆哮”能换成“喊叫”吗?为什么?)

2、方法: ①弄清词的本义。 ②比较意思较为接近的词。 ③联系上下文确定词的使用范围。

3、答案:(①“摇摇晃晃”不能换成“大摇大摆”。因为“摇摇晃晃”的意思是摇摇摆摆。课文中指武松喝了十八碗酒,这是酒性开始发作,有点儿控制不住自己的步伐。而“大摇大摆”中的“摇”与“摆”是体现威风或自在而故意摇摆的样子。 ②“咆哮”是指(猛兽)怒吼。还可以解释为发怒时口中发出很响的声音,如一般的喊叫就不能用“咆哮”。课文中老虎几次进攻都遭到失败,武松又用哨棒打它。引得老虎发怒而大叫,这时用“咆哮”十分确切。)

六、摘录句子。 1、先在文中划出句子,讨论。 2、摘录在练习册上。

总板书: 10武松打虎 老虎 扑掀 剪 武松 跳 躲 闪 揪踢 摁 打 ( 机智 勇敢 )

《武松打虎》教案【篇5】

课前预习:

3、对武松形象作出个性化评价。

4、初步完成助学感知探究题目。

相关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句品评赏析。

2、在理出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分层次赏析人物个性特点(武松的英雄之气和凡人之性)。

3、感受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技巧。

评价任务: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能简洁概括故事情节。

2、抓住文中细致、生动地描写,赏析人物形象。

3.体会作品所展现出的武松“英雄”“凡人”的丰满性格。

引导学生回顾上册学习《李逵见宋江》时所了解的有关《水浒传》的文学文化常识。

生速读课文,圈点生词,概述故事内容,梳理小说情节。

1、生词展读(生三四人通过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积累的生词,音、意可以直接展示,也可以采用提问的形式。如果有漏缺,其他生可以补充。)

2、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内容。

格式:这篇小说记叙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故事。

本小说最精彩的情节是饮酒和打虎,这节课我们着重赏析饮酒环节。共同探讨作者在这里呈现了一个怎样的武松形象?

2、生小组合作探究,回读刚才标划的句子,品评人物性格。

3、小组展示探究成果,师随时板书概括人物性格的词语。

总结:武松这个人物是众所周知的英雄形象,但在这段文字里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有着种种缺点的平凡人的形象,并非是高大完美的,这是不是一个败笔?(生自由谈)

金圣叹曾说:“武松打虎可谓‘神人’,但作者用了‘近人’之笔,这是‘奇绝’、‘妙绝’之笔。”

4、跳读,从下文“打虎”环节找一找武松的“近人”之处。

(生自由谈)如:上岗看到榜文时的心理描写“欲待发步再回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人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这里既看出他不是完全的无所畏惧,又显现了他争强好胜的性格。再如:老虎扑来时,“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打死老虎后,“手脚都软了,动弹不得”,打虎后下岗时误把两人看作老虎,武松道:“何呀,我今番死也!性命罢了!”可见武松也有常人的畏惧心理,特别是抡起梢棒,“正打在枯树上”,因慌张而出错,使英雄更像个凡人。

引导回顾武松形象,指导学生写作技巧。如:这启示我们,在习作中塑造人物形象时要贴近生活真实,写人时不要片面追求“崇高”“伟大”“完美”。

师引导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这一课时的学习重点。如:通过上一课时的分析,我们了解了武松这个人物平凡的一面。但家喻户晓的武松是一个英雄,这节课我们通过赏析“武松打虎”的精彩描写来感知这一形象特点。

细读“打虎”部分,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标划武松打虎的动作词语,赏析品味。

2、结合具体句子,概括武松性格。

3、标划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生展示探究成果:

幼儿园教案《《武松打虎》教案》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教案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武松打虎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