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课件教案9篇

06-13

我相信你一定会喜欢我们整理的南州六月荔枝丹课件教案。教案课件是老师在授课之前就提前准备好的,老师在撰写教案课件时不可草率从事。教案课件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教学过程中的独创性和智慧。希望这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助益!

南州六月荔枝丹课件教案 篇1

一、从介绍荔枝导入新课:

(教师在讲台上预先放些新鲜的荔枝)

一进教室,同学们就会发现讲台上有鲜艳诱人的水果——这就是被人们称为“水果之王”的荔枝。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介绍荔枝的科学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

二、解题、简介作者、文体:

1、这个标题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荔枝的哪些信息?

明确:(多媒体显示)三方面:(1)产地(2)成熟期(3)成熟果实的颜色。

2、这个标题出自哪一首诗?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

明确:(多媒体显示)明朝 陈辉《荔枝》。

3、以诗句为题,有何好处?

明确:生动、新颖。且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文学色彩。

4、简介作者:(多媒体展示)

5、简介文体:(多媒体展示)

三、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自己带来的荔枝,最后品尝。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记录观察及品尝所得;并把果皮、果壳装袋,以保持环境卫生。)

观察顺序:外壳——颜色——形状——大小。

(请学生剥开荔枝)

果膜——果肉——果核

四、检查预习情况一(多媒体展示字词)

五、布置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二)要求学生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并对比自己写的观察品尝记录与贾祖璋写的文章,看看有何异同之处?各有哪些优点与不足?

明确:(多媒体展示本文的结构提纲)

(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荔枝图片)

学生谈对比的结果。

六、布置学生再读课文,师生共同讨论、探究:

(一)白居易在《荔枝图序》里关于荔枝的描述准确吗?

(多媒体展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学生齐读。)

明确:白居易的话有对有错。(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荔枝图)

1、壳如红缯(丝织品)——错(粗糙、不平)——(教师追问)象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2、膜如紫绡(绸缎)——错(白色)——(教师追问)为什么会错?给我们什么教训?——(学生回答)误把内壁的花纹当作膜的花纹了;观察要仔细。(学生再次观察果膜。)

3、瓤肉莹白如冰雪——对——(教师追问)还可以怎么说?(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4、浆液甘酸如醴酪——对(是白居易个人的感觉)——教师请学生谈口感(言之有理即可)

南州六月荔枝丹课件教案 篇2

认识荔枝

1.看荔枝:先看一组图片,说出果实的名字,再打开课件看特写,最后看实物,说外形、色泽。

2.吃荔枝 说吃法、味道、结构

3.介绍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请学生比较图文及实物,找出白居易描述内容的漏洞,引出贾祖章的质疑。(学法指导:要善于质疑)

检查预习、解题:

1.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2.看注解,了解作者、课题 标题给我们提供了荔枝的几点信息?有何创意?

3.补充《荔枝》诗全文,解释题目意思

速读课文,把握要点,理清课文思路

1.幻灯“课文分析”提出自学目标

2.阅读方法指导:抓段落中心句

3.学生自主阅读,列出课文结构提纲(叫一位学生上黑板做)

4.分析说明顺序 先复习说明顺序的知识,再结合结构提纲分析(启发:抓关键词)

5.教师总结:

学生总结: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找出本文说明方法相关例子,并思考其作用

2.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六、说教后反思:

1.教案设计比较合理,内容适中,重点突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先进教育理念。

2.教学实施过程中失误较多:

1.在引导学生质疑白居易的描述之后的学法指导中,应强调描述事物采用必要地文学笔法固然重要,但首先应抓住事物的特征。

2.幻灯片操作不够熟练,导致在课文分析时对写作顺序的探讨没有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余地,有些越俎代庖之嫌,影响了教学效果。

3.课堂小结草草了事,没有全面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不便于想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3.体会认识:

1.课前预习很重要,一定要提前布置。

2.严谨的治学态度,要善始善终。

3.课后应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4.上课中间要心中时刻有学生,随时留意学生的动向和学习状态,让他们时刻能全身心的投入。

5.备课一定要细,既要备教材、备教案,也要备学生、备方法。

南州六月荔枝丹课件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讲读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关于科学没的一组文章,理解和感受科学之美,提高审美能力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南州六月荔枝丹》是科学小品,文章在客观、详实地介绍荔枝的生态结构和荔枝生产等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恰当引用古诗文,使得文笔别有一种情致。所以,本文教学要在梳理知识要点,把握文章结构,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应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怎样才能把事物说明得既形象具体又生动有趣,使学生体会到只有抓住特征,才能有可能将事物说明白,只有说明的生动有趣,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才能达到宣传科学知识的目的的同时让学生从中理解和感受科之美,提高审美能力。

2、教学重点: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点和本文自身的特点,我将第一教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以下两点:

①通过认真阅读,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②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和结构。

本文属科学小品,文章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讲析时不要面面俱到,要以学生的实际和大纲要求出发,有取有舍,突出重点。

3、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水平,确立本教时的难点是: 品读赏析把握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也是教学重点)

本文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荔枝的特征作具体的说明,内容较多,通过理清顺序和结构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明确本文的学习思路。

4、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和本文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文中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

B.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写法。

C.掌握课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2)能力目标

① 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②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阅读说明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严谨的科学研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专业的感情。

二、说学情

我认为制约职专一年级学生学习本文的两点不利因素是:

①客观因素:学生普遍反映不喜欢上说明文课,认为说明文是一种枯燥无味的文体。

②主观因素:“荔枝”对我们陇东地区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也是新鲜的。

三、说教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更好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一)教法的选择

1、自主与合作探究法:自主与合作学习正是“不教而教”,它使得学习过程由制导向自主和自由学习拓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有趣,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同时还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点拨法:根据教学重、难点教师设计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点拨,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火花,提高学习效率最佳方法。

3、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和实物展示《南州六月荔枝丹》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选择以上几种教法的依据

1、依据现代教育学理论:根据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打破教师以教为中心,单向灌输的陈旧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上几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提高。

2、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本文是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富有诗意的科学小品,又是说明文的范例,利用直观教学法使学生享受说明文教学带来的乐趣,达到认知水平提高与情操品德教育双重目的。

3、依据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这一年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渴望被人尊重和信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创设宽松的民主氛围,把学生摆在主动探求者的位置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所以自主与合作讨究法是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

四、说学法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到“会了”。现代教学论提出要转变教学观念,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强调学生自主的主体意识。在职专语文教学过程中就要始终体现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

1、观察法或课外阅读法:课前布置学生认真观察荔枝或时令水果的构造或者查阅有关荔枝资料的书籍。

2、朗读体悟法:本文引用大量诗文、资料,通过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本文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在情感得到满足和愉快后能更加深刻获得知识。

3、练习法:结合本文课后练习题一、二、三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重难点,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五、说课堂教学程序:

素质教育提倡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强调“以生为本”,一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都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潜力,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率。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说明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新课标理念及职专生的感知水平,我确立以下教学程序:

1、布置课前预习,扫清障碍

①准备工具书,自查生字词,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②参照书上“阅读提示”,自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南州六月荔枝丹课件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把握说明对象的基本特征及其相关知识。

掌握以引用古诗文为主的说明方法。

整体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能力目标:

筛选信息,把握基本特征。

选择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品味生动、精确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作者敢于质疑,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

形成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

二、学习重点

1、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技法。

2、引用古诗文的作用。

3、合理、严谨的说明顺序。

三、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归纳

四、学法指导

把握特征,梳理文脉。

筛选信息,质疑探究。

自主学习,合作研讨。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对荔枝知之甚少,缺乏直观感性认识,更谈不上深层次的体悟。以本为本乃是破解难题的根本途径。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北宋著名诗人苏东坡被贬岭南。诗人在遭受了政治上的残酷打击的同时,却得以尽情尽兴品尝岭南特产——荔枝。对此,诗人欣喜万分,赋诗以表明心迹:“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何以能使得诗人乐而不归?我们来学习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

板书课题:南州六月荔枝丹

贾祖璋

(二)出示目标

1、掌握荔枝的形态及内部特征

2、分析引用古诗文的作用

3、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4、品味缜密准确的语言

投影显示上述目标,学生齐读目标

(三)出示学法

筛选信息,抓住特征;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拓展提升。

(四)研讨目标

第一、解决第一个问题

投影显示目标:本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荔枝的基本特征?

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勾画与荔枝特征有关的语词。讨论,小组展示:

1、外部:外壳(粗糙);颜色(深红或紫色);形状(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大小(直径三到四厘米);重量(十余克到二十余克)

2、内部:膜(白、轻、薄、艳);肉(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核(长圆形,表面光滑而色棕褐,无核)

3、生长:花期(二月初到四月初);产地(我国);古籍记载;习性(喜温暖)

生小结:从外部到内部,再到生长情况等方面介绍荔枝,具体、生动、准确。

第二,解决第二个问题

投影显示目标:

1、本文运用哪些方法进行说明?

2、最突出、最典型的说明方法是什么?分析其作用。

回顾旧知:初中学过几种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子、举数字、打比方(比喻)列图表、分类别、引用、下定义、作诠释等。

要求:浏览课文,就第一个小问题进行讨论。小组交流意见,形成本组结论:

展示:

举例子:20世纪60年代,广东调查所得,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

举数字: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荔枝大小通常直径三到四厘米。重十余克到二十余克。

打比方:心脏形,有细长如指形的“龙牙”,有圆小如珠的“珍珠”。

接下来就第二个小问题进行研讨:

扫读文本,自主学习,思考。将用得最多或者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找出来。

明确:引用古诗文

要求:学生将文中引用的古诗文勾画出来,小组推荐代表有感情地朗读。

小组讨论:引用这些古诗文有什么作用?

展示:

“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荔枝的外形及内部结构特点。

“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成片荔枝树林的景色。

“南州六月荔枝丹”——荔枝的产地、成熟期、颜色。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膜的轻、薄、艳。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不耐贮藏、运输。

要求:再读文本,分析引用古诗文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提醒:注意标题,开头,中间,结尾。

组内争议,组间交流。

展示:

以诗句为题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引起阅读兴趣。

开头引用白居易的文章,概括介绍以前对荔枝的总体印象,引发质疑。

中间部分针对荔枝的几个特征(外壳、颜色、膜、不耐贮藏、习性)引用诗文进行具体生动形象的说明。

结尾引用苏东坡的诗句点出荔枝的发展前景。

师小结:引用古诗文,使文章的语言丰富多彩。文章富于文学性、趣味性。体现科学小品文艺性的特点。同时,文中引用古诗文也使得文章的结构脉络异常清晰:总——分——总

第三、解决第三个问题

投影显示目标:作者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

要求:浏览课文,回顾第一个大问题,讨论。

明确:先说果实,后说花期、产地、古籍记载、习性,是先主后次。就果实来说先外部后内部,是从外到内,由表及里。

师小结:抓住荔枝的基本特征,整体上从主到次。具体到果实上,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尽管材料多却组织得井然有序,详略得当,脉络清晰,一目了然。

第四、解决第四个问题

投影显示目标:品味精确的语言。

学生浏览课文,找出用词精确的语句加以解释。

展示:

大多数是深红或紫色……也有淡红色的,又有黄荔,淡红色而略带淡红。

荔枝大小通常直径三到四厘米。

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

师小结:语言的精确性体现了科学小品的科学性、严谨性。准确地介绍了荔枝的基本特征。

(五)自主互动

再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自主交流解决。

问题组:本文还有那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互动展示:作诠释,引用史料。

(六)探究拓展

投影显示:请同学们写一段有关荔枝的文字,把文中引用的古诗文连缀起来。比一比,看谁写的又快又好!

(七)课堂总结

投影显示:文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特别是引用古诗文按照从主到次,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顺序,准确、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基本特征。体现了科学性与文艺性相结合的文体特点。让我们多角度、全方位了解了荔枝的科学知识,受益匪浅!

(八)布置作业

投影显示:介绍一种你最喜爱的水果,突出引用的说明方法。

南州六月荔枝丹课件教案 篇5

篇一:《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在学生进一步掌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脉络,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培养学生对说明语言的感知能力,领悟科普说明文的科学性、知识性、形象性、可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并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文章的艺术美和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方法

在学生初步掌握说明文特点的基础上,以学习自主学生为主,以学生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基本类容和脉络,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

第一课时

一、引导新课

荔枝,自古以来被视为水果中的珍品,其香淡雅,其色绚烂,其味鲜美,千百年来,达官显贵一直对它推崇备至。《荔枝歌》曰:“海内如推百果王,鲜食荔枝总第一。”索性把它奉为百果之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祖璋写的《兰州六月荔枝丹》。(老师板体)

1,作为“百果之王”的荔枝生态结构怎样呢?生产培植上有什么特殊的情况和问题呢?哪一位同学知道,请举手发言。(学生自由发言)

2,《兰州六月荔枝丹》这个标题透露出本文的什么信息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小组讨论,然后班上交流)

参考:

(1)这是一篇说明文。

(2)介绍荔枝的产地是兰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是六月(公历7月);鲜果的颜色。这个题目一句话就讲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

(3)文章题目引用诗句富有文采

3,那么这类富有文学性的说明文是什么体裁呢?(多媒体显示)

本文是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4,文章的作者是谁呢?(学生介绍,然后多媒体显示)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大量的科普作品,是我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解放前曾写《鸟与文学》、《动物珍语》、《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有《生物学碎锦》。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

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二)默读课文,明确课文当中生字生词的含义(多媒体显示)

1,正音:

紫绡 酪 龟裂 粗糙 绛囊 贮藏

萌蘖 雌雄 瓢 醴 缯

2,解词:

龟裂 幅员 劳民伤财 不了了之 逼真

绚丽 渣滓 造化 因地制宜

(三) 认真研读课文,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并分组讨论。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

1,文中写到了荔枝哪些方面的特点?用图表示出来,各组拿出最佳结果。 2,依据课文,,每个同学画出心目中的荔枝形象,评出最好的在班里展示。思考并讨论。思考并讨论,为什么能画得这么逼真?

参考:

(1)说明顺序的恰当安排。

(2)注意古代史料的引用。

(3)纠正了有关历史资料中的()误。

(4)多种说明方法的恰当使用。

(把全班分为四组各讨论一个问题,看哪一组回答得最完整。) 要点:

(1)说明顺序。

由主到次:主要介绍荔枝果实的形态特征,次要介绍生产情况。

由外到内:说明果实时,根据荔枝的结构特点。

壳—膜—肉(假种皮)一核(种子)

观察顺序: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点时,按照壳面的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

其他顺序:设疑—解疑—建议;过去—现在—将来等等。

归纳为: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观察顺序。

迅速浏览课文,小组讨论。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在写说明文是应如何安排说明顺序?

参考:

1,最便于把事物说准确、说清楚的顺序是最好的安排。

2,说明一种事物的顺序不是惟一的,更清楚地说明一种事物往往要好几种顺序配合交织在一起。

3,顺序应符合事物本身的条理。

4,顺序应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和认知规律。

(2)史料的引用(略)

(3)文章在介绍荔枝有关知识时,注意准确性和科学性的文体要求,这表现在使用历史和现实的具体数字(确数或概数)来说明问题等方面。也表现在既重视引用古代诗文作依据,又注意纠正古代有关知识不确切的地方。如举例出白居易文不确、不妥的地方及原因。

“壳如红缯”:之所以说壳如光滑的丝绸是由于作者仅着眼于二者颜色相似,用的是比喻手法。但事实上荔枝壳是粗糙的。

“膜如紫绡”:这个错误是由于观察不细造成的。

“瓢肉莹白如冰雪”:瓢肉实为假种皮,这是当时科学水平限制导致的错误。

(4)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引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作诠释等。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荔枝的生产、培植情况,感受到作者的科学、求实精神,同时使我们受到美得熏陶。

(五)作业设计。

课下人人动手,依据课文结构独立设计一幅形象的荔枝知识图谱。

教学反思

在科学实践中,我发现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层层深入地解决提出的问题,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问题引导,使课文结构较清晰易于学生把握。把板书放在第一课时后,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然后第二课时进行交流论辩,这个课堂设计达到了使学生把握文章脉络、提取文章有效信息的预期效果。

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切实体现了新课程改理念,在教室的引导过程中,做到了重点突出,又兼顾了科学小品文的一般特点,脉络清晰,主次分明。

篇二:《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反思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的作品,这篇文章准确、翔实地说明了荔枝的果形、果实以及贮运,对荔枝的习性、产地、栽培史等做了一般性介绍,并对我国荔枝生产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总之,这是一篇介绍荔枝知识的科技小品。既有丰富的知识、很强的科学性,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

本文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采用了从主到次,由表及里德说明顺序。从总体上看,主要介绍荔枝过时的形体特征,次要介绍它的生产情况。在说明果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表及里的顺序。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的观察顺序来写。这样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说清了有关它的其他知识,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引用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可以使说明更加清楚具体,使文章趣味盎然而富有文采。本文在引用上更有它自己的特色:一是引用古诗确定全文的说明内容和说明顺序。二是引用的诗文多带比喻,能很好地说明荔枝的主要特征。三是引用资料,说明荔枝的栽培历史,增强文章的科学性和可信性。本文在运用引用说明的同时,还运用了比喻说明、举例说明、数字说明等多种说明方法。

就这一课,我当天其实上了两个班:(高一)、计算机38班(高一)。两个班的课,我都是用数码录音机录下来的。比较

之后,情况差不多,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异,但幼师班的课堂纪律要好些,计算机班有几个男生讲小话。

整理记录之后,观照课堂实录和教案,发现两者出入其实很大。以前是喜欢按着教案上课,往往会出现学生要发散,而我死命的想将其扯回我固有的思路,故往往是前半节课热热闹闹(因为有背景的补充和介绍),而后半节课就显得枯燥无趣。而此次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却让我清醒认识到,一个教师,光是备课是不够的,需要备学生,需要临场发挥,需要教学机智!

如原本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准备由荔枝实物激发学生兴趣

(为此,我特意到市场买了荔枝),带出我的问题,由此让学生来比较介绍,然后再引出所要学习的课文,让学生自发的去寻找作者以及相关的文章特点。可以让学生逐步去理解文章思路和作者情感。把认知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结合起来。但结果却是截然相反的。职校的学生很调皮,同时,他们也是抱着一种玩笑的态度,见到有吃的东西,都来抢着吃,结果三颗荔枝还没有完成使命就进了学生的肚子,当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活跃气氛的'作用,几个平时打瞌睡的男生也兴奋了一节课。幸亏我还准备了几幅荔枝图片,可以代替荔枝实物。可当我要引入文中之时,吴雅琪同学举手要发表意见,心急口快的他在举手的同时,人已经站起来,把她对荔枝的了解及对荔枝的疑问和盘托出。于是,为了答疑就直接进入了课文内容,而把作者介绍、作品背景、字词正音给直接跳过了。不过,也没什么大问题,因为已经预习了一节课,一些问题也断断续续地解决了。同时因为看到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就补充了一个小组讨论,代替了原来的教师幻灯片展示。

应该说,本次课堂教学,与我所准备的教案还是有较大出入的。但通过教学反思,我却发现有一种歪打正着的感觉。虽然在我的教学设想中,希望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但在实际的教案编写过程中还是限于条条框框,限于固定模式。如引入、作者介绍、字词正音。其实现在看来,既然已经布置了学生预习,课堂上并没有非讲不可的理由。从此堂课,学生的自我见解和对说明文论述形式的熟悉程度,可见其是花了精力和时间去预习的。因此,通过观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检查学生的预习,包括字词,这是一个值得一试的方法,也是我这堂课所得之一。

的确,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预设的教学流程只能参考,不能死守,应该根据课堂情况机智处理。

比较可惜的是:应该把“写作题”放在课内完成。写作题是:运用四种说明方法,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先用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写,再用五分钟的时间分享学生的作品,当场点评。当然由于时间的问题,未能在课堂内完成写作训练。最后学生的一句结束语未能行成。至少我可以明了学生对这堂课的感受,觉得很遗憾。但学生对缩写的认真完成至少让我感觉到了一点: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可以的。以后这方面可以放手让学生练,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我评价。

以前上完一节课也反思,不过总是大致想想,很难得细细致致的去考虑、记录。所以教了十来年的书,总也没有进步。第一次把自己的课堂语言录下来,发觉是如此平淡无味。颇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

篇三:《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反思

整理记录之后,观照课堂实录和教案,发现两者出入其实很多。以前是喜欢按着教案上课,往往会出现学生思维要发散,而我死命的想将其扯回我固有的思路,故往往是前半节课热热闹闹(因为有背景的补充和介绍),而后半节课就显得枯燥无趣。而此次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却让我清醒认识到,一个教师,光是备课是不够的,需要教学机智!如原本在我的设想中,由荔枝诱人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带出我的问题,即学生是否曾品尝过荔枝,由此让学生来介绍比较,然后引出所要学习的课文,让学生自发的去寻找作者以及相关的文章特点。可以让学生逐步去理解文章思路和作者情感。把认知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结合起来。但有部分学生的回答却是相反的,他们抱着一种玩笑的心态,有小部分甚至说“没有吃过!”幸好当是手中准备了荔枝,急中生智,由此逆转情势。荔枝由此可见荔枝这一小道具的运用也激活了课堂气氛。虽然和原来的预计有所差别,但总算物尽其用。

优点:应该说,本次课堂教学,与我所准备的教案还是有较大出入的。但通过教学反思,我却发现有一种歪打正着的感觉。虽然在我的教学设想中,希望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但在实际的教案编写过程中还是限于条条框框,限于固定模式。如引入、作者介绍、字词正音。其实现在看来,既然已经布置了学生预习,课堂上并没有非讲不可的理由。从此堂课,学生的自我见解和对说明文论述形式的熟悉程度,可见其是花了精力和时间去预习的。因此,通过观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检查学生的预习,包括字词,这是一个值得一试的方法,也是我这堂课所得之一。

的确,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预设的教学流程只能参考,不能死守,应该根据课堂情况机智处理。

不足:比较可惜的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最后与学生的一句结束语未能行成。作业布置时也未让学生写一句感想,这样会更直观。至少我可以明了学生对这堂课的感受。觉得很遗憾。但学生对课后练习的认真完成至少让我感觉到了一点: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可以的。以后这方面可以放手让学生练,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我评价。以前曾经尝试过课前演讲,但后来因为学生的反应冷淡而中止。现在看来,这还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介绍荔枝是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的,主要介绍荔枝果实的形态特征,次要介绍荔枝其他知识,如生产情况。 总之本课教学程序的设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行自主学习,有利养成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学习惯的形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拓充知识,更好学习锻炼归纳表达能力。

篇四:《南州六月荔枝丹》说课稿

(第一教时)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第一教时,下面我从六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讲读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关于科学没的一组文章,理解和感受科学之美,提高审美能力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南州六月荔枝丹》是科学小品,文章在客观、详实地介绍荔枝的生态结构和荔枝生产等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恰当引用古诗文,使得文笔别有一种情致。所以,本文教学要在梳理知识要点,把握文章结构,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应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怎样才能把事物说明得既形象具体又生动有趣,使学生体会到只有抓住特征,才能有可能将事物说明白,只有说明的生动有趣,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才能达到宣传科学知识的目的的同时让学生从中理解和感受科之美,提高审美能力。

2、教学重点: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点和本文自身的特点,我将第一教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以下两点: ①通过认真阅读,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②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和结构。

本文属科学小品,文章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讲析时不要面面俱到,要以学生的实际和大纲要求出发,有取有舍,突出重点。

3、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水平,确立本教时的难点是: 品读赏析把握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也是教学重点)

本文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荔枝的特征作具体的说明,内容较多,通过理清顺序和结构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明确本文的学习思路。

4、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和本文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文中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

B.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写法。

C.掌握课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2)能力目标

① 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②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阅读说明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严谨的科学研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专业的感情。

二、说学情

我认为制约职专一年级学生学习本文的两点不利因素是:

①客观因素:学生普遍反映不喜欢上说明文课,认为说明文是一种枯燥无味的文体。 ②主观因素:“荔枝”对我们陇东地区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也是新鲜的。

三、说教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更好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一)教法的选择

1、自主与合作探究法:自主与合作学习正是“不教而教”,它使得学习过程由制导向自主和自由学习拓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有趣,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同时还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点拨法:根据教学重、难点教师设计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点拨,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火花,提高学习效率最佳方法。

3、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和实物展示

《南州六月荔枝丹》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选择以上几种教法的依据

1、依据现代教育学理论:根据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打破教师以教为中心,单向灌输的陈旧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上几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提高。

2、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本文是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富有诗意的科学小品,又是说明文的范例,利用直观教学法使学生享受说明文教学带来的乐趣,达到认知水平提高与情操品德教育双重目的。

3、依据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这一年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渴望被人尊重和信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创设宽松的民主氛围,把学生摆在主动探求者的位置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所以自主与合作讨究法是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

四、说学法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到“会了”。现代教学论提出要转变教学观念,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强调学生自主的主体意识。在职专语文教学过程中就要始终体现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

1、观察法或课外阅读法:课前布置学生认真观察荔枝或时令水果的构造或者查阅有关荔枝资料的书籍。

2、朗读体悟法:本文引用大量诗文、资料,通过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本文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在情感得到满足和愉快后能更加深刻获得知识。

3、练习法:结合本文课后练习题一、二、三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重难点,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五、说课堂教学程序:

素质教育提倡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强调“以生为本”,一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都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潜力,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率。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说明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新课标理念及职专生的感知水平,我确立以下教学程序:

1、布置课前预习,扫清障碍

①准备工具书,自查生字词,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②参照书上“阅读提示”,自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2、课堂教学设计

认识荔枝

1.看荔枝:先看一组图片,说出果实的名字,再打开课件看特写,最后看实物,说外形、色泽。

2.吃荔枝 说吃法、味道、结构

3.介绍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请学生比较图文及实物,找出白居易描述内容的漏洞,引出贾祖章的质疑。(学法指导:要善于质疑)

检查预习、解题:

1.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2.看注解,了解作者、课题 标题给我们提供了荔枝的几点信息?有何创意?

3.补充《荔枝》诗全文,解释题目意思

速读课文,把握要点,理清课文思路

1.幻灯“课文分析”提出自学目标

2.阅读方法指导:抓段落中心句

3.学生自主阅读,列出课文结构提纲(叫一位学生上黑板做)

4.分析说明顺序 先复习说明顺序的知识,再结合结构提纲分析(启发:抓关键词)

5.教师总结:幻灯片12

学生总结,教师帮助 幻灯片22(课文小结)、6(文体知识)、10(说明顺序)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本文说明方法相关例子,并思考其作用

2.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六、说教后反思:

1.教案设计比较合理,内容适中,重点突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先进教育理念。

2.教学实施过程中失误较多:

1>在引导学生质疑白居易的描述之后的学法指导中,应强调描述事物采用必要地文学笔法固然重要,但首先应抓住事物的特征。

2>幻灯片操作不够熟练,导致在课文分析时对写作顺序的探讨没有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余地,有些越俎代庖之嫌,影响了教学效果。

3>课堂小结草草了事,没有全面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不便于想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3.体会认识:

1>课前预习很重要,一定要提前布置。

2>严谨的治学态度,要善始善终。

3>课后应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4.>上课中间要心中时刻有学生,随时留意学生的动向和学习状态,让他们时刻能全身心的投入。

5>备课一定要细,既要备教材、备教案,也要备学生、备方法。

南州六月荔枝丹课件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说明文的特点,理解说明文的顺序和说明方法;

2、理解科学小品是一种用文学来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

3、体会作品中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文学性。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按要求筛选信息,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

2、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3、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说明文知识单元学习指导:

1、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特征,或阐述事理。说明文的范围比较广泛,如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均属于说明文。

2、说明文大致包括三种具体样式:一带有一定文艺性的,指科学小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二科普性为主的,如《向沙漠进军》《宇宙里有些什么》;三实用性的,如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3、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引用等。

4、常见的说明的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的顺序,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和人的认识规律来安排的。比如介绍景物,建筑,多是根据地理环境、方位布局来安排;介绍事物源出、演变,多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阐述事理又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总之,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由表及里,由实到虚,由分到合,由远及近,由浅到深,逐步阐述。

5、说明文常见的形式有:(1)总(概说)分(具体)式(2)总(概说)分(具体)总(概说)式(3)分(具体)总(概说)(4)并列式(5)递进式。

6、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这种知识,或者来自有关科学研究资料,或者是亲身实践、调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为了要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是这样。应用性说明文一般只要求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性说明文则必须揭示出问题的本源和实质。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

7、说明文的考试点主要有: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的理解;

2.对说明方法的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二、作者及解题:

1、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2、“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三、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列出提纲,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

明确:第一部分: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壳、膜、肉、浆”引出话题,总领全文

外壳:龟裂片、片峰(粗糙)颜色:深红色或紫色

形状:心脏形、卵圆形、圆形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第二部分:荔枝的生态

壳膜:白色果肉:颜色、味道、肉质、制作

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

果实:果核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绿色

花期: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第三部分:荔枝的生产

产地:中国南部果谱:种类、内容、荔枝品种

移植:习性、古荔枝移植情况产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满足需要

2、分析课文是按何种顺序进行说明的。

明确: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

四、筛选课文主要信息,将文章改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性的文字。

明确:

1、根据提纲,概括要点;

2、注意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3、把握说明语言的朴实主、准确。

五、布置作业:完成《学案与测评》

第二课时

一、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1、恰当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能使文章准确、形象、生动,本文涉及到了哪些说明方法,请找出相关的句子验证?

明确:一是举例子,有历史的,有现实的,也有来自调查材料的。二是打比方,在生动的比喻中寄托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三是列数学,准确、科学。四是画图表,形象、生动,直观。五是引用,有故事、史料、诗文,共征引资料二十余条,从唐宋明清至今。

2、本文语言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

明确:(1)推测语气;(2)确数、约数的使用;(3)语言周密,合乎科学性。

3、科学小品文语言的文学性较强,本文体现在哪里?(找出课文中作者引用的诗词典故,并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的作用)

明确:体现在大量引用古代诗词典故和比喻修辞的运用上。

类别

材料

诗歌散文

白居易《荔枝图序》、郭明章《荔枝》、邓肃《看荔枝》、徐勃《咏荔枝膜》、杜牧《过华清宫》、宋徽宗《宣和殿荔枝》、文征明《新荔枝》、苏轼《食荔枝》、陈辉《荔枝》

史书记载:

南越王向汉高祖进贡荔枝;《三山志》。

科学专著:

《四川果树良种图谱》、《中国果树栽培学》、蔡襄《荔枝谱》、陈鼎一谱

引用的作用:

(1)充实文章内容,丰富读者知识;

(2)使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

(3)寓科技知识于文学描写,使读者可由文学欣赏而获得科学知识。

二、讲评练习册《学案与测评》

三、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课。

附与课文相关的诗文:

1、明朝陈辉《荔枝》: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栏杆。

2、徐勃《咏荔枝膜》:曾向忠州画里描,胭脂淡扫醉客消。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白玉薄笼娇色映,茜裙轻裼暗香飘。嫣红狼藉谁收拾,十八闽娘裂紫绡。

3、白居易《荔枝图序》: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译文: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假如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却没有看到它三天以内的变化情况的人。

南州六月荔枝丹课件教案 篇7

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假如是现在,老师纵然没有见过鲜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

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决状裂片,好象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

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荔枝的成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勃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延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场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诱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现在海南岛骨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广东有双季荔枝,一年开花两次。又有四季荔枝,一年开花四次之多。花形小,绿白色或淡黄色,不耀眼。花分雌雄,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雌雄花往往不同时开放,宜选择适当的品种混栽在一起,以增加授粉的机会。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荔枝花多,花期又长,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

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自从蔡襄的《荔枝谱》(1059)成书以后,福建荔枝也为所重视。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却有少有人说起。

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清初陈鼎一谱,则对川、粤、闽三省所产都有记载。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加工、运销以及有关荔枝的史事,并记载了荔枝的三十二个品种。其中陈紫一种现在在仍然广为栽培。宋公荔枝现名宋家香,有老树一株,尚生长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开花结实。这株千年古树更足珍惜。

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宋微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微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有的事。

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因地制宜,努力发展本地区的特产,是切合实际的做法。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苏轼有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但日啖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

南州六月荔枝丹课件教案 篇8

预习思考题:

1、仔细阅读本文,注意科学小品的文艺性和文学笔调。

2、本文引用了哪些故事、史料、诗文来说明。

3、本文是怎样虚实结合的?

4、画出本文的结构图。

字词正音:

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通称) 瓤ráng(瓤子) 醴lǐ(甜酒) 酪lào(用乳汁 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 囊náng(口袋) 勃bó(烟起貌) 莆pú(福建莆田县)(yJS21.cOM 幼儿教师教育网)

词语补释:

龟裂: jūnliè呈现许多裂纹。(龟甲guījiá)

幅员: 领土面积。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员即圆。

劳民伤财: 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使动用法)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 把问题放在一边,就算了事。了: 完成。了(第二个): 了结、结束。

逼真: ⑴极象真的;⑵真切。

绚丽: 灿烂美丽。

渣滓: ⑴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⑵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兼程: 一天走两天的路。

造化: ⑴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气、运气。

解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 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课文分析:

本文开头写幼时的印象,未显出荔枝的特色,因而未引起多大兴趣。这就与上小学后读到的《荔枝图序》里的精彩描写(比喻说明)产生了矛盾,形成了对比,自然就构成了全文的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荔枝是怎样一种水果,有无价值。引用白居易一文,有着借以为纲,依次展开说明的作用。

课文结构顺序图如下:

第一部分: 介绍荔枝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壳、膜、肉、浆”(总挈全文)

1.外壳龟裂片、片峰(粗糙)

2.颜色深红色或紫色

形态 3.形状心脏形、卵圆形、圆形 说

(表) 4.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明

南 第二部分: 荔枝的生态 5.壳膜白色 荔

州 (主) 枝

六 6.果肉颜色、味道、肉质、制作 本

月 (里) 7.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 身

荔 果实 8.果核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绿色

枝 9.果花花期、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10.产地 中国南部

(实) 说明

(次) 11.果谱 种类、内容、荔枝品种 荔枝

第三部分: 荔枝的生产 有关

12.移植 习性、古荔枝移植情况 问题

(虚)

13.产销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满足需要

第三部分,虽非本文主体,但却是全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提出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的有关问题,体现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本图要求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填空解决,最后老师订正。

南州六月荔枝丹课件教案 篇9

一、导入部分(谜语导入)

师:先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脱了红袍子,是个白胖子。去了白胖子,是个黑圆子。”(打一水果)。

学生:答案:荔枝。

师:非常棒,谜底就是荔枝,看来同学们对荔枝的样貌还是比较熟悉的。虽然我们平时都有吃过荔枝,但是可能没有仔细观察了解过荔枝。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贾祖璋的说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在从前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认识荔枝。

二、主体部分

(一)解题

师: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说说,从这个题目里,你能发现哪些信息。

生: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阳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的产地、成熟期、颜色(生态的主要特点之一)。

师:XX同学回答的非常好。这个题目引用自明朝陈辉《荔枝》这首诗中的句子。原诗是“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作者不是以“荔枝”二字作为标题,而是以“南州六月荔枝丹”这样一句古诗为题,新颖,同时也很有概括力,激发丰富的联想;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感;增加了浓厚的文学气息。

再来了解下本文的作者贾祖璋。贾祖璋(1901—1988),浙江海宁人,我国著名的生物科普作家。他撰写的科普读物主要有《鸟类研究》、《生物的韧性》、《生物学碎锦》等。他的科学小品,内容充实,构思精巧,语言简洁洗练,文笔清新朴实。

小品文: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其特点是以通俗有趣的写法介绍科学知识,篇幅短小,形式灵活,语言生动,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二)开始正式的文本内容

1、理清字词

2、文本层次的梳理,以及说明顺序的说明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分别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教师再总结概括文本的层次、结构。

(这篇课文主要分荔枝的形态特征和荔枝的相关知识两个部分。说明顺序为先主(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次(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在说明荔枝的外部形态时,则按壳面的构造——色泽——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而介绍内部构造时又是按壳——膜——果肉——果核从外到内的顺序。这样来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

2、重点赏析独特的语言魅力,以及说明方法的说明

师:全篇阅读下来,同学们有没有觉得这篇课文,与其他的一些说明文不太一样。读起来比较具有艺术性,不是那般枯燥无聊。回想一下,之前学的《物种起源(绪论)》,是不是有意思多了。那么,接下去就让我们细细品味一下,这篇课文独具有特色的语言魅力吧!下面请同学们以四个人为一组,找出具体的例子说明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每个小组至少找出一处进行说明。

(1)作引用(主要用了引资料):

①标题“南州六月荔枝丹”出自陈辉的诗《荔枝》。

②“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出自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第1段)。

③“飞焰欲横天”出自郭子章《荔枝四首》;“红云几万重”出自邓肃的《看荔枝》。

④“盈盈荷花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出自徐渤《咏荔枝膜》。

⑤“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白居易。

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三首(之一)》。

⑦“昼夜奔腾,有毒虫猛兽之害”蔡襄《荔枝纪兴》。

⑧“颠坑仆谷相枕藉”,“惊尘溅血流千载”苏轼《荔枝叹》。

⑨谚语“荔枝十花一子”

⑩“旋沉荔花蜂酿蜜,清香不减蔗浆寒”,屠本畯《荔枝

三、教学反思:

本次课堂教学,与我所准备的教案还是有较大出入的。但通过教学反思,我却发现有一种歪打正着的感觉。虽然在我的教学设想中,希望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但在实际的教案编写过程中还是限于条条框框,限于固定模式。如引入、作者介绍、字词正音。其实现在看来,既然已经布置了学生预习,课堂上并没有非讲不可的理由。从此堂课,学生的自我见解和对说明文论述形式的熟悉程度,可见其是花了精力和时间去预习的。因此,通过观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检查学生的预习,包括字词,这是一个值得一试的方法,也是我这堂课所得之一。

的确,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预设的教学流程只能参考,不能死守,应该根据课堂情况机智处理。

比较可惜的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最后学生的一句结束语未能行成。作业布置时也未让学生写一句感想,这样会更直观。至少我可以明了学生对这堂课的感受。觉得很遗憾。但学生对缩写的认真完成至少让我感觉到了一点: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可以的。以后这方面可以放手让学生练,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我评价。但从丁铭铭的口头表达来看,是需要着重培养的。他属于班里语文中等水品。应该可以反应一部分同学的水平。以前曾经尝试过课前演讲,但后来因为学生的反应冷淡而中止。现在看来,这还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在两个班中进行调查,选择一种学生比较喜欢的口头训练方式。

让每人准备一张白纸作备用的办法很好,有利于以写促思,细化、深化学生的阅读,我觉得以后在一些情感性比较强的课文中尤其可以尝试。这同时也可以带动学生的书面表达。这次教学实录中的相关补记其实也得益于学生的纸上记录。但也发觉有些学生在写的时候并不是很认真,草稿纸上如同画符。需要引导。

让学生以情去理解说明文等使用类文章是不是容易背学生接受?很难说。抽空需要作个调查。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南州六月荔枝丹课件教案9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教案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南州六月荔枝课件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