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曼彻斯特读后感(热门7篇)

06-17

学习工作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写作是用真情实感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写出来的作文肯定是不一样的。你也常常纠结不知道写些什么内容吗?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海边的曼彻斯特读后感(热门7篇),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海边的曼彻斯特读后感 篇1

《海边的曼彻斯特》其貌不扬,也没有什么噱头。这个有点拗口的片名其实就是个美国小镇的地名。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这部影片在去年的圣丹尼斯电影节上首映,口碑甚高但是传播度却很一般。即便在有颁奖季前哨站之称的多伦多电影节上,这部影片在舆论中的提及率,也远远不及更有话题性的《爱乐之城》和《月光男孩》,但它的高水准是无可否认的。

它的故事是这样的:由于哥哥乔(凯勒钱德勒)的离世,李钱德勒(凯西阿弗莱克)成为他16岁的侄子帕特里克(卢卡斯赫奇斯)的法定监护人,他不得不回到家乡的小城市,他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

是的,没有更多你需要记住的角色名字了(再加上一个吧,饰演她前妻兰迪的米歇尔威廉姆斯)。

简单且生活气息浓厚的故事梗概,更容易让很多不明所以的观众望而却步。很多人说到这部影片,都会加上一句马特达蒙是这片子的制片人。

一部电影可能让你笑,让你哭,可能会让你看到大开眼界的画面,或者剧情跌宕起伏让你惊讶,也可能演员的表演令你动容。这些其实都算不上是好电影的标准,可是一部好电影会包含以上的一切,更重要的是,它会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

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张。在这137分钟之后(是的,这个片长的确令人望而生畏),你会像是和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共度了一段时光,你慢慢了解他身上的故事,改变自己对他先入为主的看法,就像是在自己的生活中,认识了一个新朋友。

这个角色和人物是如此的鲜活和丰满,足以让你相信,在地球上的某个地方,可能就是那个美国麻省的海边小城,那位李钱德勒和他的侄子在生活着。你会好奇,他们今天过得怎么样?

和那些伟大的以塑造角色而著称的杰作一样(比如《肖申克的救赎》、比如《阿甘正传》),《海边的曼彻斯特》有着经典好莱坞电影的结构和特征,与此同时,本片在剧作上的高明和深厚功力,是这部影片出类拔萃的原因。

在这里,再和你分享一个判断好电影的标准:有多少剧情不是通过角色们的对白或者更粗暴的旁白、字幕来推进的?反过来说,也就是影片中的潜台词有多少?

《海边的曼彻斯特》叙事的方式,像是一部悬疑电影。你在看影片的前15分钟时,会产生种种疑问:这个男人怎么面瘫成这样?怎么老拍这个水管工在铲雪?怎么他自己亲哥去世了他还能那么冷静?他还有良心吗?为什么别人说到他的时候都有异样的表情?他到底做了些什么?

对一个人进行先入为主的判断,甚至带有些恶意的猜测,和我们真实生活中的如出一辙。

《海边的曼彻斯特》另一个杰出的地方,是成为了那条生活的渐近线。

影片的叙事主线是李钱德勒要处理哥哥的后事,他的侄子正值青春期,令人头疼。暗线是他们俩之间的关系,一个叛逆的侄子和叔叔在这段相处时期闹出了许多矛盾和闹剧(比如他要让叔叔给自己睡姑娘打掩护)。他们俩之间虽然常常不愉快,可是却彼此深爱着对方,也成为电影的一抹亮色。

生活总是比电影更加戏剧化的。大多数陈词滥调的作品,只能用流于表面的情节和表情来表演。可是电影里卡西阿弗莱克和饰演自己前妻的米歇尔威廉姆斯为数不多的几场对手戏,都堪称是影帝影后级别的发挥。这两个令人心碎的角色把自己的悲伤和心中的真情隐藏得像是大洋中的冰山一样,更加令人动容。

说到这,你是不是又产生了疑问:他们因为什么而分离?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影片埋设下的最大伏笔,也会让你对于这个人物的看法产生完全的改观。在影片的中段,这个答案揭晓之后,之前的萦绕在李钱德勒身上的一个个谜团都随之而解。就像生活里,你和朋友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知道了彼此心中藏得最深的秘密,自此成为了挚友李钱德勒这个人物,在这一刻从电影里走进了你的心里。

每个人都一样,心中淤积的情绪需要宣泄的出口。电影里,直到影片的末段,李钱德勒在一次酒吧打架之后,突然哭泣。那个时刻,你也会替他松一口气:哭吧,哭吧,别再憋着了。一个时刻表现坚强的人,只有在最信任的人面前,才愿意放下伪装,露出脆弱的那一面。角色和观众直接的关系,和故事发展一起递进着。

正因为如此,哪怕你知道了关于他的所有答案,哪怕你已经理解他现在的一切所作所为,可是当他说出全片最核心的那句台词:对不起,我受不了(Sorry.Icantbeatit.)的时候,你终于发现你永远没办法做到感同身受。

这才是这部电影最让人心碎的地方,也是最能打动我们的地方。

每个人的喜怒伤悲,都只能自己承受。命运将你击倒的时候,无论选择振作、放弃、遗忘、逃避、为别人而活着选择权都在你自己的手上。生活的确要继续,可是生活的目的在哪?这是故事最后给我们留下的伏笔。YJS21.cOM

好电影就是这样,说得有限,但是给你带来的影响却很深远。我还记得我在看完之后的好几天时间里,都沉浸在整部影片之中,相信你也会是如此。

当然,影片也不是完美无瑕。比如影片的配乐有些喧宾夺主,太过精明以至于容易让人产生一些反感的情绪。对于结尾的处理手法,看法也会是见仁见智的。电影收尾在一个带有些许暗示性的镜头,把影片的情绪陡然提升起来。不过这些都是导演的选择,并不影响整部影片的出色水准。

影片的亮点还有很多,很多细节都令人回味。比如哥哥乔的温暖和细腻,他虽然戏份不多,可是形象非常丰满。弟弟生无可恋,住进了地下室(电影开头拍他天天铲雪的地方,就是那个房间唯一的窗子),哥哥来看他,二话不说,拖他去买了几件家具:这才有点家的感觉。

侄子帕特里克叛逆又可爱,其实内心也非常爱自己的叔叔叔叔不让他和他的小女朋友在家过夜,没有什么原因,就是不让。他抱怨了两句,然后乖乖让小女友回家了。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当初本片是由马特达蒙自导自演,后来因为没有时间才变成只当制片人。如今看看卡西阿弗莱克在电影里的大师级表演,让你还有些庆幸马特达蒙太忙了呢。

海边的曼彻斯特读后感 篇2

正月初八,春节长假已经结束,多数行业都已开工,这年应该算过了。每周上门帮忙做清洁的阿姨也从广西回来,今天是节后的第一次。家里的桃花开得次第,谢了不少,也有些还含苞待放。水仙是年三十同时盛开的,现在叶子开始黄了,花也渐渐萎靡。这十头水仙把楼梯间那只大号公用垃圾桶塞得满满的,盖上桶盖时,我心底涌起一阵伤感。

昨天请朋友吃饭,朋友说要清淡些,感觉过年总是在吃,大鱼大肉太油腻。精神营养恐怕也甜得发腻了,电视的欢乐喜剧滚动播放,网络的搞笑视频反复弹窗。联合国官方的拜年微博放了张外国饥民的照片,就让一些国人很不爽。现在年也过了,或许可以欣赏一下感伤的艺术,也唤醒唤醒那些笑麻了的神经。

刚刚获得20xx年奥斯卡金像奖6项提名的《海边的曼彻斯特》,就是一部特别感伤的电影。主人公李?钱德勒是一位沉默寡言的中年男子,在波士顿的一个小区做杂工。他收到哥哥乔因心脏病去世的消息,赶回家乡曼彻斯特小镇(不是英国那个知名的曼城)料理后事,还极不情愿地担负起16岁侄儿监护人的责任。一切悲伤烦恼似乎都没有撬动李脸上的表情,可是,更大的旧伤口上结的痂正一点点被掀开。

本片的导演兼编剧肯尼斯·罗纳根是个慢工出细活的人,这是他的第三部作品。他说,自己通常花几年打磨剧本,再花几年筹拍电影,最后用几个月去拍摄。精心琢磨过的戏就是不一样。观影的过程中,人物一点点地立体,伤痛的猛兽也一点点地靠近。影片后段,前妻推着与现任生的孩子,跟已决定再次离开曼彻斯特的李在海边相遇。她的泪水已经像海浪奔涌,他的表情依然如海堤固守。曾经共同的灾难,你不知道谁比谁痛得更深;之后不同的应对,你不知道谁比谁做得更好。那一刻,在别人的海边我流下了自己的泪水。

"新年快乐,万事如意",过年的吉祥话带着美好的祝愿,黏在嘴上,飞在网上。作为成年人我们其实都很清楚,再美的花终将凋谢,再大的节(结)也捆不住快乐鸟。不如意事十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才是真实的生活。

李与侄儿在船上垂钓,影片在大海的轻轻摇晃中结束。擦去泪水的我,反而感到了一些轻松,似乎获得了某种力量,去面对生活中那些无法言说的艰难。

海边的曼彻斯特读后感 篇3

从听说有这么一片开始,就非常非常的期待,甚至于下载出来我还一直憋着熬着等澳洲上映,结果家门口的电影院根本不上其他院线排片又太差,忍无可忍还是在电脑上看了。

它对得起我期待了那么久和那么高的期待,但是我对不起它因为这么好的片子我居然看了下载。

剧本太好太好了,本身这种生活片就是我非常喜欢的类型,恰巧导演用了我最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整个故事讲得好极了,平静隐忍又抓人。其实画面不如我想象中的那么漂亮,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我是在电脑上看的,镜头一直很喜欢给远景,印象中剧情片应该是喜欢给特写的,另外还有配乐不是太好,虽然我真的很喜欢背景的提琴声,但是有的地方使用得太突兀了,抢走了剧情想要表达的意境。不过这些小小的瑕疵都不影响故事本身的出色,这个出色,并不是说它制造了多少悬念出现了多少意外,我觉得普通观众其实都能基本上猜出剧情的走向,但是让人感到愉快的地方在于,影片使用了一种让观看者可以感同身受的方法,本身同情同理就是一项非凡的能力,既然它能够带给我某种与之相关联某种我也是其中一份子的感情,那么这部影片本身也是非凡的。

我喜欢这种类型的片子是因为它不代表某种观念也不是高呼某种观点,它的美好在于它所讲的故事实在是太普通了,普通到我们到最后都会明白,这其实就是生活。

那些普通生命中不可抗拒的力量实在是太让人难过了,而影片的冲击力正是来自于我之前所提到的感同身受,那样的无能为力和无可奈何,人生就是有那么多无法跨过去的坎儿,那些不堪回首的记忆是你永远追悔莫及和无法和解的过去。

海边的曼彻斯特读后感 篇4

男主角是个普通的清洁工管道工,周围的亲戚朋友也全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普通人,出事了的哥哥,酗酒的嫂子,正处青春期的侄子...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奇怪的是高明的导演不知用的什么法子把这段普通人的生活演绎的引人入胜,让我不知不觉地陷进去,陷进去,一次又一次泪流满面。

看过电影的人会说,怎么会是大多数人的正常生活呢?有几个人经历过男主经历的那场火灾,因此失去三个可爱的孩子,因此婚姻也随同破碎,心也都碎了。并且这场火灾是由男主自己无意失误所造成的。一个让人心碎的事件。这是这个故事的震源。我是认为故事为突显所要表达的内涵,才使震源更具有冲击力。

从此,男主就同悲伤如影相随。过去的回忆时时侵入到他的生活,占领他的情绪,他自闭冷漠麻木,一次次失控抓狂自虐。但同时他又得在生活中去处理各种各样的事,他边受着悲伤的折磨边背负起生活中的责任。但也就是在处理生活的这些琐事杂事的过程,时间,慢慢使他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在故事的结尾,风和日丽里,摇摆的船上,男主享受着和煦的海风,脸上终于有了笑容。这就是生活,有伤害也有回馈。

故事中,男主麻木地向警察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突然拔起警察的配枪冲自己的脑袋扳机时,我流泪了。当已经走出来的男主的前妻试图宽慰他,她说,她知道,她和他一样心都碎了,我流泪了;当他侄儿不理解男主又一次在酒吧寻兹闹事被打的鼻青脸肿,而后在他叔房间突然看到那三个孩子的照片楞在那里时,我流泪了。谁的生活没有不如意?谁的生活没经历过小震源,多少人在深夜独自饮泣,然后太阳升起后依然笑容灿烂,多少人一边流泪一边在雨中奔跑,多少人一边不想活了一边又努力地活着,佳缘上的朋友们哪个不是背后独自舔着伤口然后以坚强的笑容面对世人,只要我们没被炸死,我们还得爬起来继续生活,《至暗时刻》结尾处有一句温斯顿.丘吉尔的话“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最可贵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

但有些悲伤注定不会被忘掉,它永远在那里,在你心的一角,然后,时不时地,时不时地,像鸟儿的翅膀飞过你的脑海。

这部电影的监制是大名鼎鼎的《谍影重重》的主演马特.达蒙,他本来要担任这角色,但因为当时他要去拍摄《火星救援》(也是一部好看的片子),而只好把这个角色让给了卡西阿弗莱克,我觉得让对了,虽然他们都属那种沉默中暗含张力的气质,但卡西阿弗莱克更适合这个角色,因为他生动地演绎了一双空洞无助麻木的眼神,而这个先天条件不是马特达蒙具有的。

海边的曼彻斯特读后感 篇5

无论是英文原名,还是中文翻译,本片片名都给人很浪漫、很温柔的感觉。但这是一个错觉。因为海边的曼彻斯特,并非描绘一个名叫曼彻斯特的海滨小镇,而是那个小镇的全名,就叫海边的曼彻斯特(Manchester-by-the-sea)。很自然的,影片讲述的,是发生在这个小镇上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一点都不温柔。

Lee是一个杂物工,拿着最低工资,住在波士顿一个开不了窗的地下室,每天工作都是倒垃圾,通渠,与房客各种交涉中度过。片子刚开始,有一幕情景很有趣,全场观众都笑了Lee刚帮一个女房客通完堵得心塞的厕所,在洗手间试图将刚才通渠噩梦洗掉的时候,他听见女房客跟朋友打电话在议论他:我其实挺喜欢他的,但他才刚帮我通完厕所,我要怎么约他出去?朋友的意见大约是负面的,女房客挂电话前的最后一句是,也是,毕竟我们不是正常社交途径认识的。电话挂了,女房客走到Lee面前,悻悻地递给他小费,一段(以为会)开始的fling就此过去。

波士顿的冬天雪很厚。整部片子都是一片白茫茫。Lee在一个铲雪的早上接到一通电话便匆匆赶回曼彻斯特,哥哥Joe去世了。

哥哥的离世是预料之中,心脏不好;然而让Lee没有预料到的是,哥哥在遗嘱上,将16岁的儿子Patrick的抚养权留给了自己。

在遗嘱公证处,有一段非常精彩的闪回,讲述Lee在离开曼彻斯特以前,在这个海边城市的人生。他曾经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两个女孩儿一个小男孩,与妻子Randi相爱,住在一个木制的house里头。

有一天晚上Lee与朋友在地下室吸了点致幻剂,在妻子与孩子睡觉以后,他出门买了点日用品加啤酒,回家时发现house被大火吞噬,一下失去了三个孩子。

在警察局,Lee交代了一切:他在出门以前,看了看睡在阁楼的孩子,在壁橱里添了柴火,却没有加上保护栏,于是酿成悲剧。他本以为这会让他受到惩罚,判刑坐牢什么的;没想到警察却告诉他,youmadeahorriblemistake,butthatwasit.

走出审讯室的一刻,出于悲痛与自责,Lee抢过警察的枪试图自杀,未遂。于是故事又闪回到了公证处。

Lee与侄子Patrick过往非常亲密,他们经常会乘着Joe的船出海捕鱼,但因为悲剧的发生,Lee与Randi分开,独身一人离开曼彻斯特,去了一个多小时车程的波士顿工作,再也没回过从小长大的那个海边小城,与Patrick渐渐失了联系。

而此刻已长成高中生的Patrick是再典型不过的青春期少男了,冰球队、弹吉他、同时谈两个女朋友而且总想上三垒,父亲的离世虽然伤心,但由于是很早以前就诊断出来的,他表现得还算淡定,只发生过一次panicattack。

我本以为接下来剧情发展就是,叔叔与侄子相互扶持着走出伤痛的故事。

但事实是,回到曼彻斯特就像揭开了Lee一个久久未愈的伤疤。他想带着Patrick搬去波士顿,但少年怎么舍得下抛弃这里的一切呢,他的学校朋友冰球队女朋友们都在这里。Lee决定妥协,暂时搬回来,直到夏天。

我一直在等待一个bigdrama发生,这样也许Lee会走出灰暗的人生,重获光明。

然而偶遇Randi还是让Lee崩溃了。Randi希望与他共进午餐,因为她当年对他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她非常后悔,想为之道歉。她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大致意思是,我只想到自己有一颗破碎的心,却没想过,你的心跟我一样,都是碎的而且再也无法完整了。

她苦苦祈求Lee的原谅,而他却只是颤抖着摇头,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就匆匆逃走。

这是全片最催泪的一幕。

如果说大多数电影、小说或者微博都在熬一碗鸡汤,那就是我们应该勇敢面对人生,在生活中寻求自我救赎的话,那影片到这里就是确切的反鸡汤了。犯过的错误没有办法弥补,对着心爱的人说错的话没有办法收回,失去的东西也许一辈子都无法得回,我们最终都要抱着遗憾度过余生。

不知道为什么,看完Lee与Randi重遇一幕后,我总想起康熙里的世纪破冰。小S与黄子佼一开始先回溯当年的谈恋爱时的各种甜蜜片段,再谈及后来分开以及后面的各种drama,小S充满歉意:因为当时我说的一些话,让你过后的人生非常艰难。黄子佼苦笑,流泪,说已是过去,我确实做得不对。

我一直认为,蔡康永(oh偶像)搭起的这个破冰之旅是意味深长的。他为好友小S创造了一个机会,让她对过往人生中的一个遗憾和解。绝大多数平凡人如你我都没有办法实现这一点。Randi如是,Lee也一样。抱憾余生这句话听起来真的太操蛋了,但我们也只能接受。人生遗憾太多,大约占据了真实人生的一半长度。我们的前半生负责制造遗憾,后半生则负责怀抱它们。

讲完梗概我都快抑郁了。但事实上,虽然主线很阴沉,但叔侄二人的生活对话非常逗趣,黑色幽默布满全片。我觉得演Patrick的这个年轻演员会得点什么奖。影片还有很多反复的插叙闪回,交代了更多细节,兄弟二人之间的感情,长期缺席的Patrick的母亲,等等等等。

这部电影让我觉得最真实的一点是,每个人都有权利不与自己的过去和解。正如Lee最后还是收拾行囊决定离开小城一样,因为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所以才要去重新获得别的东西。

嗯其实片子并没有那么致郁,当然了绝对不治愈。很适合一个人去看,今天白天的这一场我并没有抢票,没想到也是爆满,坐我旁边的几位都是单人观众(当然包括我自己),方便思考人生。

最后一句,曼彻斯特长得请不要太像哈法。啊我想念哈法。

海边的曼彻斯特读后感 篇6

《海边的曼彻斯特》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不是那些一贯的套路情节,它向我们讲述的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无论一个人如何努力去弥补、去挣扎,旧日的伤痛总是会重新浮出水面,而挥之不去。初看这部电影时,我也有过疑惑,还不太明白它到底讲了些什么,但随着一点点深入的了解,我渐渐懂得了一些,关于人生,或是关于生命的意义。

这部电影与别的电影不同的是,它向我们讲述的并不是一个人在受到很大打击后,从原来十分消极的生活状态中走出来,重新积极地面对生活,而是主人公自始至终没有从过去的悲伤中走出来。这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我们思考为什么电影会这样安排结局,却不知道这就是最真实的人生。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一些这样的事,或是父母的离去,或是孩子的离去,而真正发生这些事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走出悲伤,重新开始生活?大多数人都会陷入过去的悲伤,选择逃避现实吧,就像电影里的主人公一样。我明白,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只有亲人是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可他们最终会离我们而去,或许是我们先离去,毕竟未来是不可知的。人们总是不愿提及死一类的字眼,其实人们不是害怕死亡,而是害怕不告而别,害怕没来得及说一声“我爱你”。

许多人都在害怕未来会发生的事,同时活在过去的回忆里,却没有学会珍惜现在。曾经我刚上初中的时候,总是常常回忆起小学时的朋友,想起小学快乐的事情,我也想过如果能回到小学那该多好。快到大考复习时,一次次的考试,一次次不理想的成绩都让我感到了所谓的压力,这使我更加想念小学时的生活,同时更加厌倦现在的生活。一直到现在,我依然会有这样的想法。但我渐渐认识到,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为了目标,是为了梦想。人是为自己而活,为自己而努力。既然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那就把握好现在,努力奋斗一回吧,至少不会让人生留下遗憾。

在影片的最后,主人公开始有了一些转变,他开始为别人而活,至少不再像以前那样行尸走肉般活着,也算是一个让人欣慰的结局。我们都没有过类似的人生经历,又有什么理由不积极地活下去呢?

海边的曼彻斯特读后感 篇7

《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部来自美国的家庭电影,相信很多小伙伴们都有看过,影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李·钱德勒在哥哥生病去世后作为监护人照顾两个侄子的故事。很多网友都对这部电影给出了非常不错的评价,一起来看看吧!

这是一部冬天的电影,本以为只有在看那些南京南京或熔炉之类的电影后才会压抑之感,没想到却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有如此淡淡的忧伤。这不像是美国片,更像是欧洲的灰色节奏。在穿插许多不能释怀的回忆片段中,可以看出火灾后男主完全放弃了活着的人生,行尸走肉般地生存着,被过去所束缚,不愿停留在故乡——海边的曼切斯特,而宁愿住在波士顿的地下室。倘若没有大哥的去世,我想他会这样一直在悲伤的沼泽里沉沦,结局是一枪崩了自己,像之前所尝试的.那样。

电影最后男主将重回波士顿生活,新家有两个房间,只为侄子留个可以去的地方,在安静的道路上与侄子嬉戏棒球,在安静的海上与侄子一起默默地钓鱼,就这样结束了。冬天,想要去一个有雪的地方,呼吸冷得让人发抖的空气,感受飘雪的阴暗天空,任由天气放大自己内心的灰色情绪,因为有些过去真的不能一句风轻云淡就忘却。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