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13篇

06-21

在我们的校园时光中一定少不了作文的存在,写作文很大程度上锻炼了我们的文笔。写出优秀的作文,辞藻不需要太过华丽。你想看一下好的作文都是怎么写出来的嘛?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最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13篇,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篇1

2017年10月18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光荣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位已过不惑之年的领导人将他的一生都投入到了为党和人民奋斗的事业之中。而这一切,都始于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那段难忘的知青岁月。

那段知青岁月里,他用了七年的时光经历了两种获得。“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知青生活的所想所得,也一直延续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生。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在那段时光历经的磨砺,敬佩之余,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感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篇2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思想的宝库。我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我深深为习爷爷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习的精神所敬服。

1969年1月13日,不满16岁的习近平同其他知青乘一趟知青专列奔赴陕北延安农村梁家河,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艰苦历程。

习爷爷当时带了两个旧皮箱,下车后,村民们纷纷来迎接知青们。一个小伙子跑上前去帮他拿皮箱,一提起来发现箱子虽小,却很沉,打开一瞧,发现里面除了一些生活用品,全都是书。读到这里,我不禁感慨:习爷爷走到哪都不忘学习,还十分注重方法,每读一本反复推敲思考,查阅相关资料,而我最近我完成作业后就是看电视,玩游戏,没有静下心读书,品书,即使看书也是囫囵吞枣,一目十行,水过鸭背,我深深为自己不学无术地行为而惭愧不已。

习爷爷不但努力学习理论,还非常注重实践,他求真务实的作风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习爷爷在插队生活中,带头参加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学会地道的延川方言,把每件事都干得很漂亮。他在借调到赵家河大队整队时,把公窑外面又臭又脏的厕所修好了,这看似一件小事,意义却很大。他搞整队成绩出色而被提拔担任了梁家河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以满意的答卷踏上他步入政界的第一步。在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他办沼气有模有样,真把农户家的灯点亮了;他亲自下到井里带领村民打水井,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问题;他办了一个铁业社,解决了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他带领村民打坝地,给村里增加了几十亩耕地;他还种烤烟、办代销店、办缝纫社,等等。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正是他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我自豪,自豪于我生在中国;我骄傲,骄傲于中国还有许许多多像习爷爷一样的人。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篇3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交流!

读完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受颇多。趁着胸中回荡的激情,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15岁走到梁家河,这是他迈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开始很不适应,每天下乡、下地,看秸秆、发煤球……”书中用亲身经历和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我领会到,这不是受苦,而是一种收获,一种人生阅历。作为年轻人,就应该多到基层一线的‘练兵场’磨练,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对于今后成长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深深铸就了一位人民领袖的爱民为民情怀、勤奋好学精神、艰苦奋斗品质、苦干实干作风。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篇4

讲感情、重情义,青年时代的习近平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一部分。这点可以从“知青说”中体现。他融入集体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无论是老人、年轻人、幼儿、婆姨,他都能够聊到一块儿。他办事有条理,说话有道理,所以群众把他当做是自家人。他与人交流谈话时,都能全神贯注地倾听,取长补短。

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这种感情,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可以看到很多。如,他对革命前辈的尊重。到梁家河大队的一天早晨,青年时代的习近平与同伴走到一户人家的院子里,了解到主人因年迈过世的母亲是位支持革命的普通妇女同志,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先征求主人家的意见,然后再进到窑洞。对着老人的遗体恭恭敬敬地鞠了躬。对青年时代的习近平来说,只要对革命做过贡献,都应对她们怀有崇高的敬意。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是真情流露。

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对人民有感情,人民对他也有感情。当他离开梁家河大队时,全村男女老少自发的为他送行,依依不舍。离开梁家河大队后,他依然对当地人民群众念念不忘,时常帮助村里解决一些困难。如给延川县委书记写信帮忙为村里通电;为村里办了所学校等。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篇5

回想自己,2010年经进村进社区召开分配至夏河县拉卜楞镇工作后,担任了6个月的社区计划生育流动人口专干,每日进村入户登记流动人口,填表、盖章、录入系统,感觉时间就是日复一日,难复一年,就像一张音乐光盘,结束后就会重头再来一遍,这些工作和我预想的何尝不是相差太多。记得第一次参加全镇正月法会安保工作时,农历正月十五大雪纷飞,在一个地方站的久了,鞋跟雪地沾到一起,一抬脚咯吱一声,我仰望漫天飘落的大雪,内心何尝不在下雪。

细细一想,在担任流动专干时我同群众的距离是最近的,基本每周两天时间是在群众家中度过的。我见过因病卧床不起,紧靠低保过日子的“苦命人”,见过家中装修的富丽堂皇但每日仅靠洋芋菜度日的“面子人”,跟生了四个女儿妻子又怀孕在家,整天东躲西藏只盼一个男孩的“盼儿人”打过交道,跟身患癌症但性格开朗,最后怀着感恩的心离开这个世界的“开心人”进行过长谈。

七年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同梁家河老乡们甘苦与共,用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但是我在平凡的岗位上更多的是冷眼旁观,认为自己帮不过来所有的困难群众,看的多了心就硬了,见怪不怪了。这也许就是我身为一名党员最大的问题,也许还是根本的问题。看过老百姓的疾苦,但心中没有常怀老百姓的疾苦,时间一长反而适应了,习惯了。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篇6

人的一生被划分成了很多的阶段,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经历的差异成就不同的人生轨迹。青年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这意味着青年时期的经历跟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本书通过访谈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作为新时代成长的青年人,品读此书能够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口述史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

毋庸置疑,本书意义非凡,对青年来说更为意义深远。它是当代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当代青年人励志成才的重要典范,还是当代青年人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更是当代青年人汲取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

艰苦奋斗磨砺七载

1969年,从北京同乘一列火车去插队的知青,大多数人在插队一到两年内都陆陆续续离开了,而习近平在陕北一待就是七年。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过程,虽然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但习近平七年来经历的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生活劳动、严酷的政治考验、巨大的心理压力,磨炼了其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先贤的这句话在习近平总书记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印证。

实事求是干在实处

习近平在梁家河村不到两年时间内,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对无所事事的人来说,两年时间很漫长,但若想在两年内做出这么多大事实事,两年时间又实在太短。每件事情都不是特别大事,但是把所有事情集中起来就有很大很显著的效果。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每一件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每一件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苦干实干精神和勇于担当精神。习近平在艰苦时期的苦干实干,为百姓做实事,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解决了人民生活的后顾之忧。干在实处,取得实效,正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实写照。

坚定理想绽放青春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习近平从15岁刚到黄土高原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七年来,习近平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在这七年时间里,他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在实干中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当今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很多青年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中迷失方向,我们从习近平的知青经历中学习到,年轻人要不畏困难,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经受考验,在努力实干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情系人民磨砺初心

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时就已悄然扎根,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们可以更加系统、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涵,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到确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党核心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刻、直观地领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精神所在,更加具体、清晰地理解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的执政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执政为民情怀与目前的厕所革命是呼应的。五十年前,习近平在梁家河做知青时就进行过厕所整改,此后,从河北到福建,从浙江到上海,都一直高度重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年两次重要指示厕所革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百姓民生问题的高度关切,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民生之事无小事,民生之事一抓到底的执政为民情怀。

矢志奋斗砥砺前行

青年有理想,国家才能有希望,青年有信念,民族理想才能实现。七年的知青岁月将青年习近平于黄土高原和基层百姓深深融合到了一起,其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促使他在大学毕业后果断走向穷困人民、走进基层百姓,选择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青年习近平从破旧的农村通过苦干实干走进繁华的大都市,大学毕业后又从繁华的大都市主动回到农村,其青春再次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楷模和榜样。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责任感和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当时的严酷考验与巨大困难,准确把握了当时的时代际遇与历史潮流,在艰难的岁月里爱学习、能吃苦、有追求、办实事、重辩证、敢担当,充分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和鲜明的创新创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告诉我们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不忘初心,励志勤学、刻苦磨炼,敢为人先,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争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见证者和全程参与者,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实践者和奋力开拓者。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篇7

年仅15岁的他,离开了北京,投身一个陌生的地方。起初也有不适应,可是他带着这样的想法走过了7年:黄土高坡曾养育了我的父辈,她也一定会以自己宽大的胸襟接纳我这个不谙世事的孩子。

在未当知青之前,习近平吃的都是精米细面,而那七年却是粗粝的杂粮,可不久他便也咽得下,吃得香了。直到今日,他对陕北的乡村饭菜还很有感情,他说,就拿酸菜来说,多时不吃还真想它。

在村里,他学会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乡亲们也逐渐把他看做他们中的一分子,他也越来越能融入这样的大家庭。

只是,一段时间过去了,一些知青有的回到了家,有的步入了军队,对于一个青年来说,当兵光宗耀祖多自豪,而习近平由于他父亲政治上未被处理的问题,不能实现这样的抱负。他只能将自己隐于农村里,并且一待就是七年,也做出了自己的成绩,在农村扎了根,他是黄土地的儿子。

在梁家河做了村里的书记,成了带头人,作为一个北京来的青年,在贫苦的村里,只能吃着粗食,却也不觉得苦,那段时光还给他留下了很多乐趣。对于村民的热情款待,他悄悄的把粮票和钱放在碗下面。身临其境方能感同身受,因为他亲身体验了农民的疾苦,所以能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真正的成为了黄土地的儿子。

在习近平的眼里,在他的心中是群众。一切为了人民,为人民服务,在很多时候,都应该满足集体,群众的利益。《毛泽东选集》关于抗日战争的部分中,可以深刻的体会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关键在于全国所有人,而不仅仅只是政府,军队。那段知青岁月里,习近平把毛泽东思想落实的很彻底。或许,在他的骨子里本就有着一切落实群众的决心。

如今的我们,大多生活在高楼大厦,已渐渐的忘记了那地基下的土地,那些钢筋水泥慢慢的代替了片片绿色。可我依旧希望,我可以记得我自己来自那养活千千万万人民的土地,我所有的爱都在那里。我也希望你可以清晰,在这繁世里,万物之根驻于土地,偌大的中国也是从每一寸土地建起的。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篇8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心得体会1000字:

最近,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读后感触颇多。这本书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实事求是、干在实处、情系人民的青春面貌。这些亲眼看见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锻炼且成长的人通过口述汇集起来了一本采访实录,充分展现了习近平真实的知青岁月和成长历程。

书中记载,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时就已悄然扎根。习近平在梁家河村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没有过的事,每一件事都是便民惠民的好事,每一件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充分体现了青年时代的习近平苦干实干的精神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习近平在艰苦时期的苦干实干,为百姓做实事,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解决了人民生活的后顾之忧。干在实处,取得实效,正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实写照。

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也让我们在企业工作的工作者更加系统、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涵,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到确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党核心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刻、直观地领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精神所在,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百姓民生问题的高度关切,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民生之事无小事,民生之事一抓到底”的执政为民情怀,也使其他党员同志更加具体、深刻地理解“用自己的辛苦换取群众幸福”的执政为民情怀。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企业一名工作人员,认认真真为职工谋福祉,既是我们党对企业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的良心所在。工作中,察民情、听民声、知民意、连民心,做职工的贴心人至关重要,特别是要及时化解矛盾,确保社会大局的稳定,正所谓“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我们越是在加快发展的时候,越是不能忘了广大职工群众作出的重要贡献,越是不能忘了还有许多困难职工需要帮扶。

作为一名企业基层管理者,更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以公仆的心态甘当职工群众的勤务员,尊重职工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以职工群众利益为第一目标,以职工群众满意为第一追求。要把为职工群众办实事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从职工群众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安危冷暖等方面入手,及时为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而努力奋斗。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篇9

开启梁家河反贫困的生动实践——《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心得体会2000字:

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同志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采访实录还原了那段历史,再现了习近平同志知青时代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在看到农民惊人的贫穷和品尝贫穷之苦后,他先后越过“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从不习惯、不适应到与老百姓打成一片,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群众打淤泥坝、修梯田、建沼气,办铁业社、缝纫社、小卖部等,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开启了反贫困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这是一个最大的短板,也是一个标志性指标。”作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深感责任很大,压力不小。深感唯有学习、实干、担当,增强办事服务能力,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才能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加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知青赵华安、张春富也说:“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作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更要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一是围绕脱贫攻坚业务系统学。先后参加全县脱贫攻坚业务现场培训班、全县驻村第一书记和乡镇扶贫专干工作会议暨脱贫攻坚业务培训班的各项培训,深入学习了精准识别、精准退出、精准帮扶、十大扶贫政策等。同时认真学习农村农业相关业务知识和法律、经济等相关知识,让自身理论水平不停滞、不落后。二是结合结对帮扶工作深入学。坚持群众路线,深下身心掌握实情,围绕一户一档、一证一册、环境整治、秀美乡村等重点工作,当好脱贫政策的宣传人,当好脱贫政策的落实人,当好脱贫攻坚的帮扶人,当好贫困群众的贴心人,当好项目扶持的推动人,当好产业发展的引领人,不断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注重实干。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为群众做实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在上任大队书记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办沼气,梁家河点燃了陕北第一盏沼气灯,接着办了一个铁业社、一个代销店、一个裁缝社、磨坊……知青陶海粟说:“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村民石春阳说:“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村民武晖也说:“近平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这些都体现了习近平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的务实精神和开拓精神。任何工作成绩,都是扎扎实实干出来的。作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严格按照《奉新县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管理办法》,结合村情民意,以市场为导向,选对产业,领好路子,综合运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社会保障扶贫、产业小额信贷、异地扶贫搬迁等扶贫政策,帮助贫困户激发内生动力,增加收入,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积极参与到三洪村各项事务中去,参加村党组织政治生活,抓好党员发展和管理。二是推动精准脱贫。摸清27户贫困户家底,制定年度规划计划和实施方案,落实各项精准帮扶措施,宣传各项精准帮扶政策,做到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三是为民办事服务。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深化“连心”工程,经常入户走访,密切关注五类档外人员情况,帮助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四是提升治理水平。帮助抓好村民理事会工作,落实“四议四公开”,指导完善村规民约,弘扬文明新风。五是发展村集体经济。指导所驻村成立农民合作社,建立三洪村“党建+扶贫”示范基地,推动土地流转,大力发展种植、养殖、果树、乡村旅游等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勇于担当。习近平同志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作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就应该把脱贫攻坚当作第一大事,并且认认真真地做好。一是不断锤炼党性。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原则立场,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只要从群众的角度看问题,想办法,就会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形成“敢抓敢管、敢作敢为、敢闯敢试”的勇气。二是掌握真本领。练就“绣花”功夫,做实扶贫工作。勇于担当必须要有真本事、真本领。要对脱贫攻坚各项重要决策部署有较深的理解和把握,把上级精神吃透用活。站稳群众立场,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突破,一道难题一道难题地破解。三是绣花还得手绵巧,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要经常深入基层,不妄想空谈,不做表面文章,把计划、目标、任务从会议上、嘴巴上、文件上落实到具体、实际的行动中,变成有形的、有数的、有内容的项目。要做到廉洁自律,不折不扣地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业的若干规定,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无私才能无畏,清白作人、干净干事,就会形成勇于担当的资格和底气。

总之,担任三洪村驻村第一书记一年多以来,自己虽然尽职尽责,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按“做人要知足,做事知不足,学习不知足”的准则,认真学习每一天,扎实做好每件事。

相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1500字、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2000字YJS21.cOm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篇10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700字:

书中23个人19篇采访实录,透过他们的回忆,我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酸甜苦辣的青春。也许有人会感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我却觉得,虽然七年知青岁月磨练了他,让他“系上了人生的第一颗纽扣”,但最重要的是在这一段人生际遇里,他没有消沉应付,而是顽强地寻找和实现人生的意义。就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讲话时曾提到“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去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人这一辈子能有几个七年?对于志存高远、想要做一番事业的习近平总书记来说,下乡插队的这些时光,内心曾经历过怎样的百转千回,我想象不到。但我想,书的陪伴一定给了他很多慰藉。书中有一个细节,36年后,习近平依然保存着当年同队知青离开时留给他的书。他坚持看书学习,并想着法儿的用自己所学,改善村民的生活、提高生产。他说:“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于是,他带领梁家河的村民修淤地坝、办沼气、打水井……至今那口水井仍是梁家河的水源。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乡镇干部,面临很多新的难题和挑战,越投入工作,越体会到自己的知识捉襟见肘。我要推自己一把,更加努力学习,拓宽知识面,并穷尽所学去工作,才能在乡村振兴的考试里,交出让群众满意的答卷。

书中每篇采访前,都有被访者寥寥数语的履历简介。我想,这书中记录的又何尝不是他们的青春呢?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就大业,但无论是杰出的人,还是平凡的人,只要奋斗过,都是历史的书写者。我已经和良山这块土地缠绕在一起,在我们这些乡镇干部的努力下,能把良山建设的越来越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好到,那些曾在良山奋斗过的人们回来时,他们近乡情不怯……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篇11

刚刚接触《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翻看了几项内容觉得很有意思,于是产生了兴趣,开始阅读起来。这本书,拉近了与习近平总书记的距离,读书知其人,也借助这本书了解一些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时代的一段经历,更加心生一份敬意和拥护。

习近平之所以能成为全党的领导核心,全国人民爱戴的领袖,我个人认为他青年时代在陕西延川县梁家河大队学习、生活、锻炼是分不开的。是梁家河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他,是梁家河人民群众给予他关心和支持。从而使他对这块土地和人民群众充满感激之情,同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坚强性格和意志。从而树立起为贫困农民服务的思想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体会到在农村的生活实践是他一生的宝贵财富,是他不断成长进步的基础。也能够体会到他是一个不怕苦累,敢为人先,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的好支书。善于做群众工作,关心群众疾苦的好知青。在他身上能够反映和体现出梁家河农民,甚至是中国农民勤劳朴实的精神。也能展现出领导干部的能力,他热爱读书,如饥似渴。从书中学到很多知识,也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同时他愿意把书和知识,和大家一起分享,使大家在读书学习中一起进步,可见其无私的人格和胸怀。

在读《习近平的知青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的时候,在电视里看到毛主席青年时代“三兄弟”故事影片,很受感动。毛主席为了革命,动员兄弟把父辈留下的土地都分给农民不收一分钱。他们兄弟三人从此走向革命征程,为创立一个崭新的国家,倾注一腔热血,甚至是自己的生命。联想到习近平的父母,很早就参加革命工作,和毛主席是同时代我党我军的领导人。他们都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无私无畏的精神。在这种革命家庭影响下,能够体会到习近平,有理想、有抱负、胸怀大局,和自己的家庭教育影响有一定的关系。

阅读这本书,是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过去,也是向他学习看齐的时候,作为一名党员,基层工会工作同志,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什么?我认为学习他为民务实的作风。关心员工群众的生活,为群众办实事。学习他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作风。积极向员工群众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及时发现和解决员工群众的思想工作问题。学习他无私无畏的精神。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公道正派。学习他勤奋读书学习能够和群众分享的作风。今后我要认真读书,并影响带动员工读书学习,提高文化修养,增强文化自信。学习他勇于担当的作风。要积极承担责任,不怕困难,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和看齐,做一名好党员,好干部。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篇12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访谈实录,里面有和习近平一起插队的知青,有梁家河的村民,有当地的干部以及其他在他青年时期相知相交的人,从不同的视角去描绘习近平艰苦却又满足的七年知青岁月。

习近平离开北京这座大城市到陕北梁家河村庄里插队时才16岁,本该是孩子天真烂漫、坐在教室无忧无虑学习的年纪,却在陕北艰苦的环境下顶着精神上的以及身体上的双重压力。那时候的知青响应国之号召,怀着满腔热血上山下乡,等到达目的地时,还是会有茫然、失落之感。尘土飞扬、贫穷落后,眼前的情景与心中所想革命圣地,与自己的志向抱负相去甚远。习近平在2001年发表的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就描述了知青们几年中过“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以及“思想关”,看似幽默诙谐的文字里却是我们想不到的艰苦。但是包括习近平在内的知青们都努力适应着新的生活,接受这样的落差。积极劳动,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习近平更是将自己当成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陕北老乡更是直言“近平这个人,心地非常善良。很仁义,在梁家河,对贫下中农,对老人、孩子、残疾孩子,都是一片爱心,真诚相待。”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也该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走进群众的生活,与众悲欢,真切了解人民群众,努力做到为民、惠民、富民,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奋斗的目标,真正站稳群众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上山下乡的年纪,正是我们当代大部分青年享受高中课堂的年纪,为了大学奋斗的年纪,而现在的我们,正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学习知识,课程安排虽较满,但是也有闲暇时间供休闲娱乐,而当年的习近平的学习时间确实他挤出来的“闲暇时间”。那个时候,作为“农民”的习近平,要挣工分,挣口粮,每日白天上山劳动,在劳动休息的空档看看书,和乡亲们拉家常,日落而歇的时候,点着煤油灯,在村里的一片鼾声下常常读到深夜。读后感·常常阅读,常常思考,也才有之后那个渊博的习近平。当年条件艰苦,习近平尚且如此,如今的我们,物质条件逐渐丰富,互联网不断发展,也很少有一书难求的情况,又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学习呢?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岁月是艰苦的,但他依旧活出了生活的趣,并从中收获颇多。作为当代青年,也该向他学习,学习容纳知识,学习为人处世,总而言之,我们要坚持直面逆境,从中学习。相关: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600字、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2000字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篇13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心得体会800字:

北京,陕北,延安,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合上书,脑海中不断翻涌出这些地名,或许在别人眼中只是普通的字眼,可对于习近平来说,这是他最珍贵的七年知青岁月。

好久没有读到一本能够让我产生共鸣的好书了,趁着学习十九大精神的热潮,我翻开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然后就被书中那个“敢说敢做敢担当”“扎根于人民群众,为人民办实事”的青年习近平深深吸引了。

我感动于习近平的执着。十五岁,本该像我们一样坐在教室中汲取知识营养的习近平,被分配到最为穷苦的陕北。没有抱怨,没有流泪,更没有自暴自弃,他在那样一个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时候,拼命干活,打坝地、修梯田,努力学习,读书到深夜。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是不能明白,更不能体会那时候的苦的,习近平在那样的环境中,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冲破了最初的迷茫和不适应,终于找到了信仰,坚定了服务人民的信念,最终有了对未来的信心。

我敬佩十五岁的习近平。那时,习近平是知青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可是他忍别人不能忍、干别人不敢干的事,终于当选了梁家河村支书,村民对这个“小娃娃”没有不服气的。他办成了陕北第一座沼气池,解决了村民烧柴用火困难的问题;读后感·为方便大家生活办了一个代销点,后来又有铁业社,缝纫社等等,他把人民的需要放到第一位,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实实在在为村民提供便利。我不禁回想自己的十五岁,在敬佩总书记的同时,深深检讨自己的不足,身处优越的环境而不自知,更凸显出精神上的匮乏……

“我要向总书记学习!”我这样对自己说。学习他无论顺境逆境都能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学习他始终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学习他不怕苦不怕累认真完成每一件事的干劲。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将更加努力,让青春气贯长虹,让勇敢盖过怯懦,让进取压倒苟安,让青春在汗水中闪光。

相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2000字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