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读后感精选15篇

06-23

我认真为您推荐一篇有思考价值的“丝绸之路读后感”文章。每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在与内心博学而富有智慧的人交流,在经历了一本书的洗礼之后,更能够深刻领悟这本书所传递的现实意义。为了记录我内心的思考过程,我决定写下自己的读后感。愿大家能够喜欢并从中受益!

丝绸之路读后感 篇1

这是一本不一样的历史类书籍,洋洋洒洒几百页,砖头一样厚实,知识量很大,范围太广。不过书也不曾让人失望,通过书中的描述在不断的切换着视角,并不从某一国、某一民族的单一角度去陈述,而是通过约1000多篇参考文献(足以见其客观性),从大量历史的碎片资料,整和成了关于丝绸之路这一欧亚大陆动脉的漫长历史。虽然历史不能再现,但通过这400余页的碎片重放,我们还是可以细细的品味着这条辉煌之路的历史变迁,以及围绕着这一区域展开的“权利游戏”。

近几十年来,我们大多数人眼中的中东、中亚地区,仿佛只有这几个关键词:战乱、恐怖主义、宗教冲突、石油、落后。但是将时间尺度拉长,就可以看到几千年前的这片区域,曾经是世界的中心,曾经是人人向往的圣地,曾经是财富流通的“黄金通道”,曾经是三大宗教的起源地。读后感·从波斯导到拜占庭,再到阿拉伯帝国,以及这期间各王朝的兴衰,都证明这里曾是世界的焦点,在那些年代里,这片广袤的土地就是权力的象征。

世界从一个分布的零星的的点逐步变成地球村。各个的兴衰起伏是历史规律。而我们现在正努力打造一个可以持续很久的国家,世界。我们已经再为未来做考虑。借鉴曾经辉煌的模式,打造国家与国家共同的富裕!丝绸之路,联系地球上的你我他!

丝绸之路读后感 篇2

一条丝绸之路,正是一部东方和西方的交流史。经过15个世纪的使节往来、贸易、战争或航海,人们终于懂得马可波罗笔下的契丹。古代罗马人口中的赛尔国,原来就是葡萄牙人到1513年才发现的中国!

丝绸之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正因如此,他才开通了这样一条道路。原本这条道路只是为了找大月氏国结盟,一起打败匈奴,但是虽然没有成功,也结交了许多小国,让汉朝变成了当时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经济大国,随后这条道路上便开始了贸易与经济的往来。汉朝的丝绸不断的出口和各种饰品、蔬菜也从西域领回了汗雪宝马。以及许多汉朝没有的许多宝贝,起初这条路并没有名字,但是到19世纪以后有一位学者来到中国,并给这条路命名为丝绸之路,因为这条路上销售最火热的商品是丝绸,所以叫做丝绸之路。现在有许多的商家在丝绸之路上采购,所以中国有了两条丝绸之路,路路丝绸之路和海上的丝绸之路。丝绸在古代使非常珍贵的,所以古罗马人特别喜爱丝绸。因此,也间接导致了古罗马帝国的衰败,国王也曾一度下令了好多条禁止禁止丝绸令,但是也毫无作用

在丝绸之路上不止买卖丝绸。后来还买卖了茶叶,最后佛教也传了进来、印度教和各种宗教信仰都传入了中国,使中国变得更加强大。

在丝绸之路的过程当中,中国的航海技术也随着变得更加强盛,也从丝绸之路传到了外国。

就是因为这条丝绸之路连接了曾经一样的国度,东方之博,中国陀生两番,开启了交流的传奇,让中国与外界拥有了联系,历史需要重新开始,重新发现的中国,也需要重新发展走向辉煌。

丝绸之路读后感 篇3

古老的中国物产丰富,尤其丝绸在世界闻名。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开辟了丝绸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由此得名。也正是因为有了丝绸之路,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中国的物品和技术传到了国外,东西方文化发生交流碰撞,产生了更加灿烂的人类文明。

这本书讲述了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的历史变迁和发生在各个朝代的有趣的小故事。它以一种很活泼的方式来讲历史,让我了解到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章是《海上丝绸之路》。当郑和的船队到达爪哇岛时,爪哇的东王和西王正在打内战,还误杀了到集市上做生意的郑和的随从人员,郑和并没有派兵攻击,因为一旦大开杀戒,其他国家会认为明朝是前来侵略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郑和的政治智慧。当爪哇西王得知了原由,主动赔偿了明朝六万两黄金以赎罪。这也不难看出,明朝在当时各国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明清以后,当时的中国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丝绸之路贸易全面走向衰落。

现在习近平爷爷倡导的“一带一路”,让古老的丝绸之路得以重生。

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贸易交往的通道,也是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我身为中国人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丝绸之路读后感 篇4

今天老师生动形象的讲了《丝绸之路》这篇文章,同学们听得仅仅你津津有味,我为那些西域商人产生了敬佩之情。

课文一开始就向我们介绍了丝绸之路两旁的巨型石雕,它反映的是当时那些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一个个精神饱满,栩栩如生。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伟大的路,还是一条艰辛的路。每一座石雕,每一个脚印,都记录着英勇的中国人为亚欧的友谊和文化付出的艰辛,正向文中写的:望着这群石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丝绸之路是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在通过这条慢慢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取名为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我印象最深的是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欧内陆交通要道,于西域各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成了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我还知道投笔从戎的班超,他为了祖国的利益,再西域竟然住了32年,才使西域和内地连为一体,为中华民族的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还知道去西天取经的玄奘,热爱建筑的铁木尔他们都为亚欧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看看这些英雄的行为,想想现在的美好生活,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丝绸之路读后感 篇5

《丝绸之路》读后感600字:

今天的金融时报上又开始讨论中美对抗的“修昔底德陷阱”问题。忽然想起我在2017年2月看完《丝绸之路》后写的读后感,不敢说是预言吧,不过我两年前的担心确实跟目前的国际形势挺像的。炒炒冷饭,蹭蹭热度,把当时的读后感再发一遍。

走马观花的翻完了《丝绸之路》,这本书明显虎头蛇尾,开局是上帝视角,气势磅礴;中盘开始笔力不济,最后草草收尾。看完后内心既庆幸,又不安。

这是一部欧美列国搜刮世界资源的血泪史。跟被剥夺了人身自由成为奴隶的非洲人民,被剥夺了金银财富的南美洲人民,被剥夺了栖身之所的北美洲和澳洲人,和被剥夺了石油和社会稳定的阿拉伯人比,中国只是在清末、民国初的100年间被小小的奴役了一下,至少没有被像牲口一样贩卖或被屠杀,我觉得已经很庆幸了。

每一次科技的进步都会引起社会财富分配的变化,最终走向争霸的战争。航海技术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成了世界霸主,工业革命成就了大不列颠的日不落帝国,信息技术革命巩固了美国不可动摇的世界霸主地位。读后感·而这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背后,是笼罩全世界的一战、二战的血雨腥风,以及无数类似朝鲜/韩国/伊拉克/阿富汗战争这样的局部争端。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发展,技术进步和全球化带来的变化很快要走到某个点了...英国脱欧了,中华民族要伟大复兴了,川普要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了,普京要恢复俄国的荣光了,南海局势紧张了…这些事件突然在最近频繁、同时出现恐怕不是偶然的。

希望不要有大规模战争,但人类这么愚蠢,谁知道呢?这让我有些不安。

相关:丝绸之路读后感心得体会

丝绸之路读后感 篇6

总是想起那满载辉煌的古道。跟着汉使张骞的驼队,从长安出发,饮一杯送元二使安西的酒,西出阳关。一路走来,歪歪斜斜的足迹,印满岁月里不寻常的邂逅。

抚摸着那段孟姜女哭倒的长城,看枯草在暮色中抖动秋天的根须,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远天的归鸿,我听到了昭君出塞时那凄婉的琵琶声,看到了苏武牧羊时紧握的汉使旌节;目睹了李广自刎前愤怒成一团燃烧的火焰。心上有一堵斑驳的城墙,永远地横亘着。楼群中的西域,西域中的丝绸路,像一颗疲倦的星辰,在银河里沉浮,落落孤寂。温柔的绿死了,潺潺的流水干了;大厦古雕楼的飞禽走兽,凝望着惨白的月亮。站在寒意深深的魔鬼城前,只有几堵断壁残垣在风沙中演绎着一个古城的兴衰荣辱。

遥想大漠丝绸路,孤傲地悬着它世纪的心思。就这样独步在砖石构成的丰碑上,已经枯死的沙柳,伫立着怪影,印证着千年前的繁华。没有尽头的巷子啊!无数的门,无数声“吱呀”,无数人们的身影。来了一拨又一拨,在未曾干涸的溪石上,捶打浆洗的麻衣,难掩的一串渐远的蹄声……叮叮当当的咏叹里,有多少魂魄穿过黑夜的隧道,敲打历史的回音壁。晨雾里睁开眼,丝绸之路的商人都闲坐成罗汉,无法酣眠。我真想走上去摸摸雪白的胡子,不——是雪一般的沙砾。我看见了“绿草”这两个字时,我好像站在绿油油的大草原上,一种清凉的感觉向我袭来,我仿佛触到了小草,柔软,舒适。当我看到“光”字,我便觉得有一道温暖的光照射到我身上。暖暖的,柔柔的。我又瞧见了“爱”,一种朋友之间的、家人之间的,一种很温暖的爱,把你包了起来。

西部大开发的步伐已经启动,而生态的步伐却没有以相应的速度推进。我希望我们的西部,不要成为丝绸之路。绿意全无,黄沙漫漫……

丝绸之路读后感 篇7

我为什么要写这一篇读书笔记呢?因为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觉得这是一部基于出土的各种贴近现实生活的古代官私文书等等进行的逻辑分析的著作,是基于古代社会生活与物质文化史的角度来进行的研究;与以往基于经史子集之类的官方史学文献的建构史学有所区隔,因为建构史学往往是政治史、断代史,一板一眼的论述很多,贴近生活的描写则少了许多。

从古到今,历史著作都有一个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的传统,那就是往往着重描绘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而非贴近古代现实的社会生活。往往读者们在读这一类史学著作的时候,虽然也能了解古代社会的整体情况,却很难对古代社会的细节描写感同身受,因为历史著作并不十分重视这一点。最终知识性的体验有余,而生活性的体验则不足的情况。

这本书之所以让笔者印象深刻,就是因为这本书主要是基于丝绸之路沿线的敦煌等地出土的各种并非史学典籍而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各种官方的、私人的文书为脉络试图对当时丝路沿线城镇人们的生活风貌展开研究。这种给予读者一定生活性体验的著作,给人的感觉总比那些一板一眼对古代某些人、某些事进行论述的著作,读者读起来更温情一些,想象古代社会生活更容易一些。至少,我是这么想的.。

丝绸之路读后感 篇8

说起丝绸之路,我们首先会想到,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它就是一条商人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运送到其他国家的商路,学生时感觉它的存在更像是在宣扬中国的商品。于是丝绸之路就定格着这样一幅画面:漫漫荒漠上,驼铃声声,一队骆驼商队,运送着可以在异国卖出高价的丝绸和瓷器。

再次听到热议丝绸之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xx年提出“一带一路”的创想,但对这条荣耀之路的了解我依然停留在中学课本水平,直到这本新书《丝绸之路》到手,对这条古老的商贸之路我才有了新的认识,才知道2000千年前的丝绸之路不止是一条穿越亚洲之脊,连接城镇和绿洲的陆通道,它还覆盖了中国太平洋沿岸和非洲及欧洲的大西洋沿岸航运。现在讲的很时髦的全球化并不是什么新鲜事,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所结成的贸易网络,几乎覆盖了全球。来往于贸易通道上的商人运送的是可以带来高额利润的商品,这些商人虽然占总人口的少数,但他们的行动让其他人看到了发家致富的可能,从而激发了社会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在这张贸易网络上的若干个节点,都孕育了繁华的城市,富裕的人们,依靠这张贸易网,东方的帝国曾是世界的中心,世人瞩目。贸易通道传播的不仅是货物,还有宗教、文化,以及由资源和财富的积累而引来的战争。贸易、宗教、战争围绕在丝绸之路上混杂着前行,这股力量时至今日依然在搅动着世界的神经。

《丝绸之路》全书52万多字,作者以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解读世界历史,其中的精彩之处需要个人消费时间慢慢品味。不过开始跟着作者重游丝绸之路前,序言要好好读读,因为,序言也很精彩。序言中作者谈到,“西方政治成功、文化优势和道德胜利的颂歌”,对世界上其他地方未曾提及。当15世纪的海上重要探险的成功,世界的贸易格局和政治经济中心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欧洲崛起成为世界的中心,随之被扭曲的还有历史:西方的崛起被描述成“自然天成,而且由来已久。”但这种历史观存在着误区:看待历史还可以有其他不同的角度,而不只是从近代胜利者的立场去观察过去”。其实,大概率的每一个国家的教育都是一样的,在历史课本中称颂着自己的文明、胜利和成功,就像各个国家自己的神话故事一样,故事里的神都是创造了天地,掌管了万物。“人们已经习惯于接受一部内容沉闷的文明史”。

所以真实的历史都是沉默的,我们所熟悉的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丝绸之路》要告诉我们的是,换个角度去看,历史依然新鲜。

丝绸之路读后感 篇9

丝绸之路是中国的起源,也是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中国通史这部纪录片,来了解丝绸之路吧!

汉朝有一个部落叫做匈奴,他们是一帮野蛮人,经常骑着时速到达60公里的骏马南下去骚扰其他的国家,起初汉朝的刘邦,准备北极匈奴,但不知怎么的几十万大军在一瞬间被匈奴包围,刘邦的军队损失惨重,汉武帝也只好和匈奴求和,讨好匈奴,在暗中隐藏实力,准备将匈奴一网打尽,经过很长时间,汉武帝终于实力十分的强大,并且听说一个名叫大月氏的人也十分讨厌匈奴,但由于实力不足无法报仇,于是汉武帝变准备了联合这个国家,一起北击匈奴。使臣张骞自告奋勇去联合大月氏,一起北击匈奴,于是他们带上了许多贵重的,骑着骆驼去联合。这次初始十分艰难,但终究也意味着这一次初始将被记入史册。

丝绸之路是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在通过这条慢慢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取名为“丝绸之路”。在这条发生的不计其数。我印象最深的是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欧内陆交通要道,于西域各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成了中国走向的第一人。

我还知道去西天取经的玄奘,热爱建筑的木尔他们都为亚欧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也要好好,将来为祖国作贡献。

丝绸之路读后感 篇10

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国与国之间只有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才能相互发展共同繁荣,吸收丰富的文化长处,让国家强大富饶起来。如果把自己的长处藏起来,闭关锁国,不跟别人交流,那你永远也不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丝绸之路从2000多年前至今,一直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古代,它让文明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而现在,类似丝绸之路的开放交流之路也让世界变得更加繁荣昌盛。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世界各国人民都带来了好处,在西方,大量的中国制造的商品也都随处可见。读后感·在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商品贸易也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比如电影、汽车、手机各类电子产品等商品贸易,为中国人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说明了从古至今只有开放交流,来往沟通贸易,才能使社会进步,国家进一步的繁荣富强。

丝绸之路这本书生动地描绘了与外邦交流的一幕,展现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丝绸之路的贸易给东西方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令人惊叹。谈谈现代,也依然要走“丝绸之路”一直延续下去,和他们平等相待,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繁荣下去。

相关:丝绸之路读后感心得体会

丝绸之路读后感 篇11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名为《丝绸之路》。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两个内容,略写了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和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栩栩如生,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详写了在公元前1xx的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张骞的副使带着中国的产品和文化来到了安息国,从此与其它地区发展了自己的文化和技术,吸收了其它的文化,促进了亚欧各国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让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听同学说,通往西域的一路上艰难险阻纷纷向他们袭来,路途中还要经过世界上最热的沙漠,交通工具就只有骆驼,还要带上充足的水和食物,一旦没有,就要以血止渴,以肉充饥,十分困难。我很佩服张骞,虽然他曾被大汉皇帝贬为庶民,流浪四地,但他依然不怕众人反对,走上了这条漫漫长路,从此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

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进行着贸易活动,由张骞带领的一队队骆驼商队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文化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产品、动物、文化带到我国。虽然一路上风吹雨打,极有牺牲的可能,甚至行走的道路只有10厘

米至2米宽。但他们仍不怕风吹雨打,从这条大路上带来了文化,带来了动物,带来了贸易,带来了产品,但是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友谊!

丝绸之路读后感 篇12

我喜欢看书,但从不看历史书,念书的时候,常常因为历史考试成绩太差而挨老师的手板。一直觉得冗长的历史事件虽比小说包含更为完整的时间、人物、事件、影响,但用不掺杂观点的态度平铺直叙已然发生的故事,让我觉得干瘪无味。历史学,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是我所知道的唯一历史学作用,而何谓兴替,何谓历史规律,不读史的我便也无从得知。

《丝绸之路》如若放在一年之前来读,我可能也会觉得难以下咽、无从下手,在这一年之中,我断断续续拜读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构建了基本的宏观经济学基础,又涉猎了《未来简史》等宏观导向性书籍,将我的视角从微小的个人感官推向了宏观范畴内的纵横交错。以经济推动历史进程为主线的《丝绸之路》,正是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路途上,利用宗教统一思想、战争掠夺资源、开辟贸易路径获得财富等手段,不断地推动历史的发展,而经济行为的全球化则带来更为密集的思想、资源的交互。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欲望的驱使下,帝国不断更替,文明不断发展,世界瞬息万变,而世界运转的本质,却从未改变。

历史,并非单一的事实,而是融合了经济、政治、宗教、军事、文化、科技、医疗、环境的综合体,在这个庞大的架构下,经济基础作为一切上层建筑的决定因素,始终根据被称作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来分配着世界的财富,而世界的中心从始至终都是据此转移的,改变的,不过是丝路的存在形式,从有形到无形,从陆路到海路,从马匹到车船,从丝绸瓷器到黄金石油或是稀土。

随着财富被不断地发掘,人类由动物性逐渐向社会性发展,有了充裕的物质条件作为基础,思想、文化、科技便逐一诞生、进化,同时又反向影响财富的再分配。在书中,可以看到人类对未知领域近乎相同的想象和恐惧、对新领域开拓的近乎相同的霸权和奴役、人们近乎相同的经济行为,通过丝绸之路的连接力量,将贸易、思想、文化等等推向全球化,即意味着,连接将是合作共赢,破坏即是双刃同伤。丝绸之路无形之中控制着国家的行为,掌握着世界的格局。

在这个网络信息高速交流的时代,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明辨是非,才能理解国家政策的动向,不被错误言论带偏。自由的言论并不都是正确的言论,而学识、文化、道德观念的总和才决定了言论的正确性,虽古语常说不知者不罪,但更应知道不知者莫妄言。你我不过如蜉蝣于天地、沧海之一粟,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虽不能一一历过,但也万莫如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唯有常学常新、常思常明。

历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学科,历史规律从来不是单一的史实研究。各种因素盘根交错汇成一个结果,它是过去、是现在、也是将来。所学的知识终有一天会被融会贯通,任何的疑问终会在某一些时刻得到又一种解答。这就是初读《丝绸之路》带给我的反思与体悟。

丝绸之路读后感 篇13

我学过《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后,知道了古代交易的繁荣,人们交易全靠这条伟大的 丝绸之路 。这条丝绸之路是古代人张骞开辟的,它东起我国今陕西西安,往西延伸至罗马。

本文讲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的一个情节。张骞到了安息国,把我国当时有名的丝绸赠送给了他们,而安息国也拿了一个非常大了鸟蛋给了我们,每个足有斤把重,这就是中国当时没有的鸵鸟蛋。

通过这次交易,不仅促进了与各国的友谊,还得到了自己没有的东西,真是一举两得。

于是,中国更加频繁的与各国交易。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金、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传向各国。并将那里的食物、动物、艺术等引进我国。我国因为吸引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的更加强大。

现在的社会也是这样,要和各国之间增加友谊,相互交易,相互取长补短。如果你永远不把自己的长处展现出来,那你永远也不可能发展。

每当想起 丝绸之路 ,都会想起古代商贸的繁荣和开辟 丝绸之路 的张骞。

丝绸之路读后感 篇14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运载着千年历史的长河,为我们留下了无穷的智慧与梦想;它,是使中国繁荣的一个起点,它,也是一条神秘的路。

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国家其中有一个叫做——楼兰,这是一个至今留有未解之谜的一个国家;楼兰曾经是一个小国家,但却因为丝绸之路繁盛了起来,可这个国家在辉煌近500多年后,神秘消失了,但这个谜,却被一个瑞典人,在不经意间揭开了……

1900年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与向导来到罗布泊荒原孔雀河下游进行探险考察,在考察中偶然发现了被埋在地下14个世纪的楼兰古城,轰动了全国。

我是一个西安人,这有什么呢?但古时的西安曾是十三个国家的首都,也是当时最大的城市,比罗马大出整整3倍,西安的一个大明宫,就是北京紫禁城的4倍,我十分荣幸,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西安人,我十分自豪,也十分骄傲。

那悠悠的驼铃声,始终萦(yíng)绕在我的耳畔;那昏黄一体的骆驼队,浮现在我的眼前……

丝绸之路读后感 篇15

《丝绸之路与唐帝国》读后感500字!

五一节入手的讲谈社九卷本“兴亡的世界史”代表了日本史学界最新视角,看起来本本精彩,先选哪一本着实犹豫了一番,最后还是选了永远都说不完道不尽的唐帝国和丝绸之路[色]要说这日本人当初抱有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企图,狼子野心之上包装着冠冕堂皇的抱负,但是凡事都有其两面性。

在推翻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观,对亚洲诸文明的全面研究上他们确实走在最前端,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在今天新历史学强调多元文明互动的趋势中确实也能提出很多不俗的见解,比如这本书就介绍游牧民族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绝非只是野蛮残酷的掠夺而已,而是与农耕文明竞争互动共同创造了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文明,李唐家族也是因为拥有胡汉混合的血统和环境才能建立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唐帝国,还有半游牧半农耕的绿洲文明中的粟特人在丝绸之路上穿针引线兴风作浪的故事,以及安史之乱后唐帝国与回鹘土蕃三足鼎立为今天的边疆问题早早埋下的伏笔……

不过我似乎觉得森安孝夫有点太过分强调去中华中心的历史观了,唤起一点对15年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大力为异族统治中国找寻历史依据的回忆,眼角不由得像陈真一样抽动了几下…接下来我可能需要看看几位当代优秀的中国历史学家像姚大力,荣新江,王明珂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