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完一篇文章后,如何写出一篇好的读后感呢?阅读此文,我顿时茅塞顿开,找到了一直寻找的答案。读后感是一种更好地理解书中人物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的方式。本文“黎明读后感”也将让您满意,并希望您继续关注本网站的更新。
一场对全世界痛快淋漓的报复(大量剧透,慎入)
难得一气呵成看完,结局虽然有点意外,但也基本上猜中,不过还是要给这本书五星好评。毕竟读东野的书,时而血压骤升,时而血液凝固,时而屏气凝息,时而抓耳挠腮。这些忘乎所以身临其境的体验,让结局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来看看贯穿着全书的三条线。
渡部的家庭
这个家庭有着让人羡慕的全部要素,体贴的妻子,乖巧的女儿,有“家庭责任感”的丈夫,一套自有的居室,稳定的经济来源。日子可以如此平淡又幸福的过下去,度过一个普通人平凡的一生。
可著名的哲学家,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代表—叔本华说了,意志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制的生命冲动,个人受这种冲动的驱使,不断地产生欲望。欲望意味着欠缺,欠缺意味着痛苦。所以,一切生命“在本质上即是痛苦”。当欲望休止,又会感到无聊。人生就摇摆在痛苦与无聊之间。
虽然我不喜欢叔本华的虚无主义,可是这番话着实给了人生一个再贴切不过的注脚。总是宣传自由意志,要为自由意志而奋斗并以为有着无限自由意志的人们,真的有所谓的自由意志吗?本质上都是被更神秘的力量牵制着,“盲目的不可遏制的生命冲动”,这算什么意志?遑论自由意志!
渡部就是这样,曾经他内心也无法理解婚外情,无比厌弃抛弃妻女的行为,认为这样的事情永远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可当丘比特之箭射中他的时候,他也不可幸免的沦为了“生命冲动”的牺牲品。作为过来人的新谷,已经能十分理智的看待婚外情,他娓娓道来发生婚外情的根本原因,苦口婆心帮渡部权衡利弊。可身处漩涡中的渡部全然不顾,或者说他控制不了。理智和感性,感性总是轻而易举的胜出。如果你认为自己足够理智,那是因为那场感情风暴还没来临,一旦来临便风卷残云,天昏地暗,就像秋叶之于渡部。对包容自己的妻女无法无动于衷,内疚成了生活的基调,像玩起了捉迷藏,谎言更是家常便饭,也不知是有苦难言,还是乐在其中。而妻子有美子呢?对这平静生活的变故真的一无所知吗?为什么她能对丈夫接二连三无法解释的行为云淡风轻?为什么总在山雨欲来风满楼时却因她几句轻描淡写化险为夷?或许那一个个破碎的圣诞老人蛋壳,就是她曾经一次又一次无力却唯一的抗争方式吧。如果你觉得岁月静好,那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
渡部和秋叶
与其说这是一段婚外情,不如说是一场秋叶自编自导自演的游戏。而渡部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拉来当了男一号。只是因为在家门口撞见父亲时,父亲看到自己和有妇之夫在一起的不悦,就萌生了报复的念头。这个报复的念头是这一段不道德感情的起点,却不是这段感情的动机。
动机是什么?或许正如她自己说,“体验一次婚外情,想知道是什么感受,所以对象是谁都无所谓”。这一定是最开始的动机。可是后来呢?
哲学家卡尔.波普把世界上的时间类型分成两种:钟型事件和云型事件。
钟型事件:就像一个钟表的形状和结构,因为要素的数量以及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协同相互作用是固定的,所以结果是固定的。
云型事件:像一团很大的云,它的形状是不固定的,它每一刻状态都是不一样的。任何一个微小的变化都会导致这块云的形状不一样。最后,这块云是分散为很多小碎片的云,还是进一步聚集变成雨,这个过程和结果都是不确定的。
秋叶一定以为这场游戏是一个钟型事件,然而,这是个云型的。人的感情会像钟表那样分毫误差,精密协作吗?人的感情最不可期,或许圣诞节的陪伴,或许情人节的雪场相遇,一些许诺,一点甜蜜,早已让理智溃不成军,等你发现时为时已晚。爱上一个认真的消遣,只用一朵花开的时间。你在我身边,只打了个照面,五月的晴天,闪了电。
“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的,我很高兴对象是你。”她的脸颊已被泪水打湿,微笑着默默坐进出租车,始终没有转过脸来。如果这都不算爱……或许能超越爱恋的,永远不是理智,是善良。又一个破碎的家庭,是她最不愿意看到的,而且毁在她手。
用一场不过火的游戏,祭奠残缺的童年,也祭奠这段美好的爱恋。
本条案件
或许从一开始,我们一直以为秋叶将对母亲的爱和本条的恨交织成了自己人生的主旋律。而结局对我最大的震撼来自于,她满心都是对本条的同情和怜惜,怜惜到想去体验一下她的角色,她的感受。也就在最后,我明白了她那些莫名其妙的话的初衷。“明明有交往的对象,却喜欢上别人,这件事本身不应该受到谴责。应该受到谴责的是那种自己毫发无伤,却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对方的行为。这就只是单纯的出轨,而不是真心。无论是谁,都没有玩弄别人感情的权利。”这段话不正是本条对仲西声嘶力竭的控诉吗?
两个自杀的人,两个背负十几年内疚也将永远内疚下去的人,说不上谁更悲剧。
这是一场秋叶对全世界痛快淋漓的报复。可是没有一个人赢了。
东野的书我从来读不出对错,但却耐人寻味,这不就是人生么?人生,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黎明之街
又是东野大叔的书~这次是婚外恋主题,没有什么悬疑的情节,但是也有悬念。
———————剧透——————
渡部是四十岁左右的普通白领,仲西秋叶是派遣到公司的女职员。渡部和好友聚会感慨自己已经不属于男性,而母亲女儿妻子不属于女性,生活越来越无趣。聚会后在击球中心遇到了秋叶,大家相约唱歌喝酒,渡部还被醉酒后的秋叶弄脏了外套。在秋叶送还衣服的时被秋叶的父亲撞见,秋叶一反常态邀请渡部进屋,以此为开端,逐渐发展成婚外恋人关系。
秋叶家曾发生一桩命案:秋叶母亲因父亲离婚而自杀的第三个月,父亲的情人兼秘书本条玲子心口中刀死在秋叶家中。渡部在秋叶姨妈妙子的居酒屋里遇到了因命案诉讼时效快到期而不懈追查的警察芦原和玲子的妹妹真子。他们都将矛头指向嫌疑人秋叶,猜测杀人动机是“因为玲子和父亲的婚外恋导致离婚后母亲抑郁自杀,秋叶失去了最爱的人。”
渡部陷入了“要不要离婚和秋叶在一起”和“秋叶是凶手怎么办”的慌乱中时,秋叶约他度过三月的最后一天,那也正是诉讼时效到期的时间。
零点时,秋叶,渡部,秋叶父亲,姨妈妙子齐聚命案发生的地方。秋叶坦白了一切:她不是凶手,玲子是自杀的。其实秋叶父亲婚外恋的对象根本不是玲子,而是姨妈妙子,因为无法说出口,父亲花了一段时间让玲子成为了自己的情人。玲子陷入爱情后发现他爱的并不是自己,因为太过痛苦留下遗书自杀。秋叶见到玲子的尸体和遗书以后,吃下安眠药,昏了过去,父亲和妙子到家后,误以为秋叶杀了玲子,慌乱的将现场伪装成盗窃杀人。秋叶为了赎罪,也为了让父亲和姨妈受到良心的惩戒,隐瞒真相15年,和渡部在一起也只是为了惩罚父亲。真相大白,回归正轨。
———————吐槽——————
我觉得这本书最有意思的部分是从渡部角度看待婚外恋的一点点转变。最开始的时候他只是在抱怨自己失去了恋爱的激情,失去了作为男性对女性的吸引力。他觉得搞婚外情是傻子吧,妻离子散最后被情人抛弃,最后什么也没有,成为了一辈子罪人。这时他对出轨的定义是不能约会,不能单独见面。和秋叶初次接触也仅仅是对异性的悸动和新鲜感,因为除了妻子女儿以外的女性靠近而觉得自己找回作为男性的感觉。在秋叶脆弱的时候一吻过后,他觉得自己只是一时意乱情迷。这时他对出轨的定义已经变成真正发生性行为,他觉得自己并不是出轨。等真的和秋叶发生性行为以后,他觉得自己会好好对待妻子和女儿。看到同公司的男职员追求秋叶时,他又涌起了自卑感和占有欲,决定和妻子摊牌后离婚,抛弃妻子女儿,完全和秋叶在一起。而秋叶主动以后他又开始摇摆不定,害怕自己失去更多。
我自己想吐槽的是,我觉得秋叶真的根本就不爱他啊…也许会有喜欢,但真的不是爱,秋叶一开始就说过,不谈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如果对方出轨就干脆杀掉好了,渡部为什么那么自恋,每次秋叶不强求约会自己臆想一堆秋叶爱他啊而付出那么多啊…我真的心想,哎呀喂呀兄弟你好自信啊…还有一点就是,日本小说里出轨的戏码真的好常见啊,完全可以撑起一部小说加外传,上次的《宛如阿修罗》也是。是我还小吗,为什么我觉得出轨这种事情其实真的现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常见啊,我周围大家会有离婚,但是出轨真的不多啊。(好吧可能中国人家丑不可外扬人家自己关上门处理了。)日本小说里说:我觉得我的父母是特别的,他们没有出轨。纳尼,说真的,这句台词是整本书我印象最深刻的了。
作为一位文学爱好者,我对《黎明枭歌》这本小说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它以其生动的文字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情感世界,展现了故事主人公们的内心感受和成长历程。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详细探讨小说中的各种情节和隐含的主题,以及我的感受和理解。
小说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初中时期的中国乡村,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林风的少年。林风还记得他与村里的女孩落花那个比赛谁先长大的游戏,在小小年纪里就体现出他的聪明才智。从小到大,他一直默默地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努力追寻两人年轻时候曾经誓言的承诺,终于在那场盛大的毕业典礼上获得了自己的荣誉。小说中的情节生动且具体,使我这个读者不禁也被小说吸引着,陶醉在小说的情节之中,欲罢不能。
小说的主题包含了审美和成长两个方面。其中审美主要是指林风学会了欣赏美和创造美。他的父亲曾经给他讲述过美好的故事,让他懂得了美的力量和价值。在林风的记忆中,有一个场景特别让他难以忘怀,那就是他和落花躺在村子里的麦田中观赏落日。他们一边谈论着各自喜欢的颜色,一边欣赏着夕阳的美景。林风感到无比的幸福。而成长的主题,则是表现在林风从一个孩子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并意识到人生的真谛和意义。林风在小说中经历了很多磨难和挫折,但是他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成长和锻炼,变得越来越坚强。
在我读完《黎明枭歌》之后,我感觉自己与林风有着非常相似的经历。我们都曾经历过迷茫和挫折,但是最终我们都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生命的意义。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都非常真实,仿佛让我身临其境地经历了这些坎坷和残酷的事实。同时,小说也让我更加珍惜我的人生,更加努力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总之,《黎明枭歌》这本小说非常值得推荐给那些喜欢阅读的读者。通过这本小说,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和人们的情感世界,也可以从中汲取到生活的困境和舒适之外的一些重要元素。阅读这本小说之后,我发现自己内心更加坚定,有着无比的勇气和信念,我相信这本小说也能给无数的读者带来类似的感受和收获。
今天看完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准尉同志和五个女兵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这次推荐的红色读物里就有这篇小说,正好有这个时间来看这小说。
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是一种始终萦绕在我心头的一种淡淡的痛。我是一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看待战争,我始终是无法体会面对着死亡的考验的那种感觉,我很不喜欢一些人看热闹似的看电影和小说,我认为应该认真的体味着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也许那些经历过战争的人们对这些作品的看法与我们是显然不同的,他们也许会嘲讽的看着我们这一代天真的理解,对于战争浪漫式的向往,现实的残酷会让他们噩梦般的忆起那些铁与血交织的岁月。我始终对那些英雄怀着深深的敬仰,每当我站在墓碑前,都会尊敬的想着他们所经历的那些严酷的岁月。
五个小姑娘,不同的背景,最终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上了战场。她们经历了战争的洗礼,有些人最终成熟了,有些人始终无法走出心理的阴影,每个人都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但战争剥夺了她们的一切机会。这应该是真实的写照,如果每个人都是能够经受住心灵的折磨,那就是浪漫主义了,也不是战争了。最后,五个战士都死去了,仅仅剩下失去一只手的准尉同志。她们这个战斗团队最终完成狙击德军的任务。
看了译者的前言,这本书是在当时苏联文坛上,对战争描述过于残酷,忽视了对人民鼓舞的时候出现的小说。作者力图强调道德和精神的力量,对战士心理描写,刻画出那种勇于献身的精神。但是,我读了过后,我认为描述人物的内心似乎并不是非常的充分,感觉不细腻。我认为战场上面也应该有那种女孩的心理变化的微妙过程,特别是在那样一个环境中。也许是我太过冷酷?我不知道。
作者的驾驭能力非常强,主线是战争的过程,但是从中穿插着对战士身世的描述,心理的描述,不同场景的切换。你能真切的感觉到战场上所发生的一切。
这本书主要还是体现战士为国捐躯,面对生死的考验奋勇前进的过程。对正面战场的描写并不充分。看完了本书,能从她们的经历中,窥见苏联卫国战争时社会现实的一角。
《点亮黎明的天使》是一部富有温情和感人故事的小说。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小女孩艾米莉亚的成长故事,他们家人的爱和支持成就了艾米莉亚的爱心故事。
艾米莉亚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她很感性,但是她一直受到家人的爱和关注。这让她感到非常幸福和满足。但是有一天,一个不幸的家庭事件改变了这一切。
艾米莉亚的母亲去世了,父亲在家庭暴力之中变得越来越沉迷于酒精和毒品。他开始打他的孩子,这让艾米莉亚感到非常痛苦和无助。她觉得自己不能控制任何事情,甚至不能保护自己和她的弟弟。
然而,在一个意外的机会里,艾米莉亚遇到了一位神秘的老人——一个叫做皮特的人。皮特告诉她他自己曾经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但是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好心人,并从那以后也开始做一个行善的人。皮特向艾米莉亚讲述他的经历,让她感到非常感动和受到启发。
从那以后,艾米莉亚开始跟着皮特行善,她学会了关注别人的需要。她和皮特一起为流浪者送餐、为孤独的老人送去即时食品、向一些社区公益计划捐助一些钱物等行动。
在行动的过程中,艾米莉亚渐渐变得更加自信和勇敢,她也更加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最终,艾米莉亚帮助自己的家庭走出了困境,这使得她真正感受到了她自己带给了其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总之,这是一个非常感人和有启示性的故事,它向我们展示了点亮生活和改变别人生活的能力。它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用心关注别人的需求,就可以创造更加仁慈和美好的社会,甚至可以帮助自己认识和弥补内在不足。这本书值得一读!
“和解”的艺术——《而黎明将至》读后感800字:
杨仕芳的《而黎明将至》这本书让我触动很深,而这次的读书会更让我受益匪浅。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和影子赛跑的人》这个故事,而大家的评论中我更喜欢“和解”这个词。
第一《和影子赛跑的人》故事情节扑朔迷离。讲述的是一个叫做于淑真的乡村女教师迫于无奈到一个偏僻的山村工作,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村里的村民为了留住这个单纯而又善良的老师竟然安排人去强奸她,似乎她所有的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开头就说到她的丈夫和孩子死于一场大火。一名作家为了编写一个剧本而去探寻这个故事的本真。当你看着看着快要接近真相时,结果和你的预想完全不同。有人说这场火是那个傻子放的,而我也在猜想可能是于淑真放的。故事的最后也没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这就是小说吧。
第二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把每个人的内心刻画得栩栩如生。没有所谓的真正的坏人,坏人所做的事都是可以被原谅的可以被人们所理解的。与人和解与命和解与己和解。故事中的村长安排了一切,可他也是为了整个村子着想为了整个村子的孩子们着想。读后感·你说要怪那个强奸于淑真的人吧,他也只是听从安排更何况他可能也是真心喜欢着于淑真。
你说要怪那个傻子吧,他自己的命运都已经是这样了你又怎么忍心去责怪他呢。你说要怪于淑真吧,她本来就是一个受害者。就像她说的她想着去报警,但是刚步入社会又是一个女孩子,所有的名声可能就要毁在这了。她想告诉父母,自己碰上这种事已经够难过了,她又怎么忍心让他们担心难过呢。所以最终还是不了了之,她想逃离这一切结果又碰上了类似的人类似的事。太多的无奈,太多的悲哀,她只有像那个作家述说着这一切却也不告诉他,她所说的就是她自己的遭遇。最终她还是选择了“和解”。
《而黎明将至》黎明到到来前就是最黑暗的,为什么所有的故事结局都透着一股悲凉。就像有句话所说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其实一开始就意味的结局,杨仕芳小说这种“和解”的艺术耐人寻味,但是“和解”亦是一种妥协。有时候也许冲破这种束缚可能另一种结果更让人可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