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4篇

06-24

每位老师都要事先准备教案课件,根据其内容给学生上课。教学的关键要素必须被纳入教案课件中,这样才有助于备课工作。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特别向您推荐一篇“科学教案”,相信以下内容会对您有所裨益!

科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会收集资料,能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认识了解太阳系。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

第一课时

一、认识太阳系中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情况。

1.提问:哪位同学知道,太阳周围除了地球和月球之外,还有什么天体?

2.学生讨论并自由回答。

3.谈话:看来同学们对太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太阳周围除了地球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天体围着它转动,这些天体都像地球一样,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我们才能看到它们。这些天体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太阳系行星成员的特点,下面就让我们阅读教材第40页列举的有关太阳系八行星的数据资料。

4.学生阅读资料并讨论各自的发现。

二、整理太阳系行星数据资料。

1.谈话:结合刚才阅读的数据资料和你讨论过程中自己的发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顺序是怎样的?计算其他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大约是水星与太阳距离的多少倍,把你们思考、计算、整理的结果记录在课本第41页的表格中。

2.学生整理数据资料,填写相应表格内容。

3.汇报整理数据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提问:

(1)你能按距离太阳的近远顺序说一说围绕太阳转动的八大行星的名称吗?

(2)你有什么好办法将它们记住?(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然后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记忆力最棒。

(3)填写教材第40页上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

(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九大行星的知识,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一下吗?

4.提问:八颗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是哪一颗?体积最小的是哪一颗?

5.学生汇报,教师给予积极的肯定或鼓励。

6.谈话:按体积从大到小给八颗行星排个顺序,并把这个顺序记录在教材第41页的表格中。

7.学生填写八颗行星大小排列顺序后组织同学举行简要汇报,教师小结排序结果,统一大家认识。

8.提问:同学们,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除了课堂上学到的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问题?还想知道些什么?

9.学生自由提问。

10.谈话:同学们的问题还真不少,现在我们把这些问题归归类,看看有哪些是同一类型的问题。

11.教师指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从

“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类,并积极肯定学生科学的问题分类方法。

12.谈话:希望同学们在课后从“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这些方面收集资料,为我们下节课编辑太阳系小报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了解太阳系小天体和矮行星的相关信息。

1.谈话:经过上节课课后同学们的资料收集,现在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除了行星以外的有关太阳系其他天体的信息吗?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简要板书进行梳理,同时给予发言同学以正面的积极肯定。如果学生的发言中已经涉及到有关“太阳系小天体”——彗星的介绍,教师可以强调教材中也有类似的讲述;如果学生没有提到,教师还有必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彗星的内容。

3.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吗?

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太阳系的组成,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议,以完善并巩固同学对太阳系组成的认识。

5.组织同学自行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冥王星的小资料。

6.谈话:通过冥王星由大行星到排除行星行列之外过程的了解,你如何看待科学认识的发展和人们对于错误认识改正的态度?

7.学生在班级内展开汇报交流,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相互间就各自观点展开讨论。如果学生有思考或表达的障碍,教师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引导或总结。无论是学生自行探讨还是教师引导,在这里活动目的只有一个:让同学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同时认识到科学认识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

二、整理太阳系的资料,设计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

1.提出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制作这样的小报,可以选择怎样的专题?”

2.学生个别汇报各自打算,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并视学生汇报的实际情况指导同学可以以“太阳系天体新信息”为专题,也可以以“人们探索太阳系天体历程”为专题,还可以以“人类探索太阳系求真求是的精神”为专题。

3.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围绕自己选定的专题,我们应该收集或选择哪些资料和图片丰富我们的小报?为了让我们的小报特色更突出,在内容选取和形式编排上要注意什么?”

4.学生小组讨论商量后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完善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5.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6.根据学生主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科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体会大数和小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和小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回顾10的'n次幂的意义和规律,以帮助理解科学记数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尝试出表示大数和较小的数的简单方法。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2.难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

3.关键:理解乘方意义和负指数的概率。

四、课堂引入

1.乘方的意义,a表示什么意义?底数是什么?指数是什么?

五、新授。

 例如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约为1300000000人,太阳半径约为696000000,光的速度约为300000000米/秒。读、写这样大的数有一定困难,那么有简单的表示方法吗?

让我们先观察10的乘方有什么特点?

102=100,103=1000,104=10000,

即10的n次幂等于100(在1的后面有n个0),所以可以利用10的乘方表示一些大数,例如567000000=5.67100000000=5.67108

读作:5.67乘10的8次方(幂)。

这样不仅可以使书写简短,同时还便于读数。

科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操作引导幼儿发现盐水能使蛋浮出水面。

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交流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

3、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探索意识以及对科学活动的喜爱。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索、操作发现盐水能使蛋浮出水面

难点:尝试表达、交流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

活动过程:

1、故事引题: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蛋宝宝历险记》。一天,天气真好,许多蛋宝宝出门去玩。它们看看花,看看草,真高兴呀!走到小河边,一个蛋宝宝说:“哎呀,天气太热了,我去洗个藻。”说着“扑通”一声跳进了小河里。哎呀不好了,蛋宝宝一下子沉到了水底。它大声喊:“救命呀,救命呀!”小天使听到了赶紧飞来,在池塘里撒下一种神奇的东西,蛋宝宝慢慢浮上来了,得救了。蛋宝宝们真高兴!

师:你们知道小天使撒下的是什么吗?

2、幼儿操作

(1)介绍材料和操作方法。

(2)幼儿操作探索,观察蛋宝宝在水中的变化。

3、交流分享

教师引导幼儿讲一讲:

(1)加在水中的糖和盐那里去了,初步了解它们在水中会溶解。

(2)哪个杯子里的蛋宝宝浮上来了,你在里面加的是什么

小结:原来盐溶解在水里以后能让蛋宝宝浮上来。

4、师操作了解在水中要加很多盐才能使蛋宝宝浮上来。

5、延伸:出示鸭蛋宝宝,它也想在水中游泳,小朋友能不能帮帮它,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试一试。

教学反思: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科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盒子,尝试按盒子的一个共同特征进行分类,了解一个盒子同时具有的两个特征。

2、通过游戏、探索萌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材质、用途的盒子若干。

2、小标签若干,放入小篮子中置于桌上;小椅子上贴上相应标签。

3、两只货架,分别贴上盒子特征的标记图片。

4、师用:盒子、示范用标签、视频仪。

活动过程:

一、 探索一: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盒子。

1、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盒子王国玩,好吗?跟我来吧!(入场)这里的盒子宝宝真多呀!你们认识这些盒子宝宝吗?请你用小眼睛看一看来告诉许老师。(幼儿随意说说)

2、你们想不想和这些盒子宝宝交朋友呢?好,请你去找一个盒子宝宝坐下来(幼儿找盒子坐下)请你把盒子宝宝举起来看看,是不是一个盒子宝宝!

3、现在请你仔细地看一看、说一说,你的盒子宝宝是怎样的?它是大大的还是小小的?可以装什么东西?是用什么做的?(幼儿探索,教师引导幼儿从多方面观察盒子、认识盒子)

4、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的盒子宝宝!(对讲述完整、与别人不一样的予以鼓励!)

5、(小结)小朋友讲得都非常好,盒子宝宝有很多种,有的大大的、有的小小的,有的是用木头做的,有的是用纸做的,有的是装吃的东西,有的是装用的东西,……呀!种类可真不少!

二、 探索二:尝试按盒子的一个共同特征进行分类,了解一个盒子同时具有的两个特征。

1、许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标记,上面画着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用视频仪认识吃和用的小标记)一只手表示用的东西,一张嘴表示什么?(吃的东西)

2、我的盒子宝宝是装什么的?它该贴哪个标记呢?(教师示范贴标记)

3、那你想不想也给自己的盒子宝宝贴个标记呢?就请你想一想你的盒子宝宝是装吃的东西的还是装用的东西的,然后请你到身后的桌子上拿小标记贴上去。(幼儿操作)

4、贴好标记的小朋友带着盒子宝宝坐回去时,请你看看小椅子上的标记,一定要找个一样标记的小椅子坐下来。(略作检查)

5、小朋友真能干!可是,盒子宝宝想回家了,你们愿意送这些盒子宝宝回家吗?(介绍货架)看,这里有盒子宝宝的家,这个家上面画着一根木头,告诉我们:这个家里的盒子宝宝都是用木头做的;这个家上面画着什么?(纸),它告诉我们:这个家里的盒子宝宝都是用什么做的.?

6、那么,请你看清楚图片把盒子宝宝送回家吧!(幼儿操作,教师略作指导检查)

7、(小结)小朋友真聪明,帮盒子宝宝贴对了标记、找对了家,盒子宝宝说:谢谢你们!

三、延伸活动。

1、现在,我们就来和盒子宝宝做个游戏。在你小椅子的洞洞里,还躲着一个盒子宝宝,我们把它找出来吧!(幼儿拿盒子)

2、我们把盒子宝宝夹在腿的中间一起来跳一跳,千万不能让盒子宝宝掉下来哟!跳一跳,跳得高!真好玩!我们带着盒子宝宝去外面玩玩其它的游戏!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扩展阅读

科学雨大班教案4篇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幼儿园的老师,我们都希望小朋友们能在课堂上学到知识,为了将学生的效率提上来,老师会准备一份教案,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您知道幼儿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雨大班教案4篇》,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科学雨大班教案(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好!

我是来应聘幼儿园教师的××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的题目是《竹子真好用》,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竹子真好用》是幼儿园大班下册的科学领域活动内容。竹子的用途非常广泛,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它的身影:竹子搭成的房子、奏出悠扬乐声的笛子、供人休息的竹椅、旋转腾空的竹蜻蜓、盛放食物的器具等。竹子的用处非常广泛,本次活动主要是带领幼儿走进竹子世界、了解竹子的各种不同用途。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纲要》的具体要求,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

1.情感目标:能够激发对大自然的爱。

2.能力目标:通过本次活动,发展观察能力。

3.认知目标:知道竹子的不同用途。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活动目标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知道竹子有哪些用途。

二、说学情

在活动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教师首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在活动开展之前,我将对幼儿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大班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已经获得了初步的抽象逻辑能力,能初步获得外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设计的活动,主要以幼儿的观察、游戏为主,让幼儿在观察、游戏中知道竹子的不同用途。

三、说活动方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尊重、交流、互动、共同建构的方式,让幼儿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游戏法、观察法等来进行教学活动。游戏法是幼儿的主要活动,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要,运用游戏法可以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观察法是幼儿初步认识周围世界,积累感性经验的重要途径。

四、说活动准备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只有借助于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了解更多的竹子用途。根据这一特点,我主要准备以下材料:

1.挂图和制作好的视频;

2.代表各种不同竹制品的头饰;

3.每人一个竹蜻蜓。

五、说活动过程

以上对于教材和幼儿的分析都是为我们活动过程的设计做铺垫的,接下来我将说说我的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小朋友熟悉的熊猫博士为主人翁来创设情境,进行如下导入:竹子是熊猫博士的最爱,最近呀,熊猫博士又多了一项爱好,他呀,建了一座非常大的竹子家园,里面全是用竹子制成的物品,熊博士喜爱的不得了,逢人就说:竹子竹子真好用,它的用处多又多。

多在哪里呢?小朋友们想知道么?那今天我们就有请熊猫博作为导游,带领我们一起走进竹子世界。

以熊猫博士为主人翁进行导入,即联系了上次活动的内容,同时也为下面的环节做好铺垫。

(二)自由交谈,初步了解

1.幼儿自由交谈

教师以熊博士的要求为由,向小朋友们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用竹子制成的物品?鼓励幼儿积极回答,并对幼儿的回答及时给予鼓励。

2.出示图片,集体交流

教师继续创设情境:刚才我们的谈话呀,熊博士都听到了,他说,他见过的竹制品可比大家的还要多!比我们说的还要多,那还有哪些竹制品是我们没见过的呢?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啊?那我们就跟随熊博士一起走进他的竹子世界去看一看吧。

出示图片,提出问题:认真的看一看,找一找,图片上都有哪些东西是用竹子制成的?其中哪些是你以前没见过的竹制品?先让小朋友们互相说一说,再找人回答交流。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创设情境,鼓励幼儿观察、交流,

(三)集体讨论,探讨用途

这个环节通过播放视频,带领小朋友们一起观看,让熊猫博士对竹制品用途进行介绍。视频结束,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幼儿进行回顾。

了解了竹子不同的用途后,通过打电话的游戏巩固以上环节,目的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竹子的不同用途。游戏开始之前,要向他们讲明游戏内容和规则:戴上标有不同竹制品的头饰,等待熊博士打来电话,他会讲明需要什么,谁能满足他的要求谁就要主动站出来。

(四)游戏环节设计如下: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声响起了,熊猫博士要休息,哪个工具站出来?”(椅子)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声响起了,熊猫博士要扫地,哪个工具站出来?”(扫把)

……

这部分主要通过视频和游戏展开,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寓教育于游戏的目的。

(五)游戏活动,玩竹具

最后带领小朋友们一起玩竹蜻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次的活动。

六、说活动延伸

为了保证幼儿学习的完整性、延续性,我会采用家园共育的方法,让幼儿回家给自己的父母讲一讲竹子的功能。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科学雨大班教案(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好!

我是来应聘幼儿园教师的××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的题目是《鱼儿妙锦囊》,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鱼儿妙锦囊》是苏教版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的内容。主要通过图片和对话的方式讲述了海洋生物的避险方法。鱼儿是幼儿喜欢的海洋世界的生物,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鱼儿的避险方法作为教学内容,可以引起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观察思考,这既是科学的内容,更是科学的态度。正如《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

根据我对教材的分析,确定了本次活动的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认识到大自然的奇妙,体会团队合作精神。

2.能力目标:发展思维能力和基本动作能力。

3.认知目标:了解几种海洋生物的避险方法。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为:几种海洋生物的避险方法。

难点定为: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基本动作能力

二、说学情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下面来谈一下对学情的分析。

大班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但是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也开始萌芽。这一阶段的幼儿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好学好问,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同时,也能够通过同伴间的合作完成更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享受成功的满足。幼儿之前已经学过《美丽的海洋世界》认识了许多种海洋生物,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本节课采用了游戏化教学的形式,使幼儿通过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获得完整的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说活动方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观察讲解法、启发提问法、游戏法来进行教学活动,摈弃了传统的说教形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取知识,获得经验。

四、说活动准备

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过:“教师是环境的创设者,作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这个阶段的幼儿的主要思维方式具体形象思维,只有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根据这一特点,我利用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准备游戏道具:鲨鱼、章鱼、石头鱼、小丑鱼的头饰,以使幼儿获得全面真实的体验,为掌握鱼儿妙锦囊认识到大自然的神奇做铺垫。

五、说活动过程

以上对于教材和幼儿的分析都是为我活动过程的设计做铺垫的,因此接下来我将说说我的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问答形式导入课题

导入语:小朋友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海洋生物,谁能给老师说一说?

(二)基本部分

1.图片展示。

展示海洋世界的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并引导幼儿找出其中的海洋生物,给幼儿提供表述的机会。待幼儿说出海洋生物的名称后,进一步提出问题“海洋生物是怎么躲避危险的。”激发幼儿的兴趣,引起幼儿的讨论。

2.讲故事。

我会给幼儿讲《妮妮游览海洋世界》的故事,故事中妮妮遇到了很多种类的海洋生物,他们具有各自的避险方法。锻炼幼儿安静倾听的能力。故事讲完后,会向幼儿提出问题“每种海洋生物都有什么样的避险方法?”让幼儿听一听、说一说,认识到大自然的奇妙,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3.贴小鱼活动。

在幼儿基本掌握各种小鱼的避险方法后,我会描述避险方法,请幼儿思考这是哪种海洋生物的妙锦囊。并请幼儿将相应的海洋生物找出来贴到黑板上。进一步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4.避险游戏。

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海洋生物的头饰,扮演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我来扮演大鲨鱼。引导幼儿用相应的避险方式躲避大鲨鱼的袭击。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基本动作能力。

(三)结束部分

评议幼儿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知识小结。

六、说活动延伸

好的教育不止某一次特定的活动,而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因此我会采用家园合作的形式进行活动延伸,请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再搜集一些鱼儿的妙锦囊。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科学雨大班教案(篇3)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省力的圆轮

活动要求

1、让幼儿在认识圆的基础上,通过做做、玩玩,让幼儿知道圆形的物体会滚动。

2、知道用轮子能省力。

3、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活动准备

1.室外:

(1)装有圆形轮胎的小三轮车、四轮车、小推车;

(2)装有除圆形以外的各种形状轮胎的小三轮车、四轮车、小推车。

2.室内:各种形状的小积木,幼儿人手一套;装有书籍的箱子一只,圆形的轮子两个,小推车一 辆,大积木一块,每组一只盒子(装有橡皮泥、硬卡纸、彩色纸、剪刀、牙签、胶水、蜡笔)。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滚动圆形和其他形状构成的物体

在室外供给幼儿装有圆形轮胎的小三轮车、四轮车、小推车以及装着除圆形以外的各种形状轮胎的小三轮车、四轮车、小推车。教师:“这里有许多车子,我们一起来玩一玩、想一想,哪些车子的轮子会滚动?”

二、第二次尝试:圆形的东西会滚动

1.在室内供给每位幼儿各种形状的积木玩。

①你们的桌子上有什么形状的积木?

②请你推动各种积木,你发现了什么?

③为什么圆形的积木轻轻一推会滚,而梯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的积木不会滚动呢?

小结:圆形的东西会滚动,因为它没有角。

2.圆形轮子会滚动。

师:“人是很聪明的,人们利用圆形的东西会滚动的道理,制造出许多圆形东西,你们见过吗?”

出示圆形轮子问:

①“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圆形)

②“轻轻推它会怎样?”(会滚动)

三、了解轮子的功用(第一次尝试:利用圆形轮做事,又快又省力)

1、请两名幼儿把一箱书从A处搬到B处,问:“你们搬得动吗?”(搬不动)

2、教师在箱子下,放置了4只万向轮,再请两名幼儿推动。问:“现在能搬动吗?为什么?”

3、请两名幼儿分别将两堆大积木从A处运到B处,一名幼儿用小推车搬,另一名幼儿用手搬,看一看,谁运得又快又省力?

师小结:使用轮子做事,又快又省力。

4、了解轮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师问:“除了这些轮子外,你们在幼儿园和家里还看到过哪些地方有轮子?”(幼儿自由回答:汽车、飞机、火车有轮子,挂窗帘的轨道有滑轮,升国旗的旗杆上有滑轮,沙发下也有轮子等等)

四、幼儿自己动手制作轮子

1、教师向幼儿介绍手工盘里材料,请幼儿给汽车的车厢制作轮子(教师事先给幼儿每人准备一只盒子做车厢,并先在车厢下部打好穿牙签的洞),幼儿把两根牙签穿入洞内。

2、让幼儿利用硬纸、橡皮泥等材料做成轮子装在牙签上,即成一辆汽车,然后,拿着自制的小车到室外玩。

科学雨大班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吹泡泡的游戏中体验欢乐的情绪。

2、鼓励幼儿想出办法吹出更多泡泡。

3、明白泡泡到了高处表面水分被蒸发所以泡泡破了。

活动准备

1、溶解有餐洗净的水

2、透明塑料杯,塑料吸管。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餐洗净和水

小朋友必须要仔细看呀,看看教师要干什么?

现场配兑吹泡泡的泡沫水,引起幼儿的好奇心。

2、教师吹泡泡,激发幼儿对泡泡的兴趣。

教师:吹泡泡真好玩,你们想玩吗?

二、展开

1、教师吹出泡泡,让孩子追捉泡泡。

2、你抓住泡泡了吗?你看到的泡泡是什么颜色的?

小结:泡泡本身是没有颜色的,经过阳光照射就成五颜六色的啦。

3、讲解吹泡泡的方法,请幼儿试试。

小朋友你们明白泡泡是怎样吹出来的吗?

请几个小朋友来试试。

4、教师示范:吹泡泡

用力不要太大,要慢慢吹。

5、幼儿尝试吹泡泡,教师指导。

提醒小朋友吹泡泡时注意不要把水吸到嘴里,不吹时把吸管插在小瓶里,不能含在嘴里。

(1)你是怎样吹出泡泡的?

(2)你能用什么方法让泡泡越飞越高?

(3)泡泡飞到高的地方会怎样?

(4)谁明白为什么泡泡破了?”

小结:泡泡到了高处,表面水分被蒸发所以泡泡破了.

三、结束

欣赏儿歌《吹泡泡》

小朋友此刻我们休息一下,泡泡不仅仅好玩,他还有一首好听的儿歌呢,让我们一齐欣赏吹泡泡的儿歌吧。

自然结束。

小学二年级科学教案4篇


严而不苛,宽而不纵,用爱心、耐心、细心陪伴学生。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教案就是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巧妙构思,精心安排。什么样的教案能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以下由编辑收集整理的《小学二年级科学教案》,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小学二年级科学教案【篇1】

课题

观察我们的身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做事情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到,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到。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

2、能够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2、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教学重点

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

教学难点

观察身体内部器官。

教学准备

空白纸、放大镜、尺子、人体基本结构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动物的本领和它们的身体特点有关

1、提出问题:人人知道青蛙是捕虫能手,青蛙为什么善于捕虫?老鹰为什么能抓住机灵的老鼠?啄木鸟为什么能吃到树干中的害虫?

2、放映录像带:青蛙的眼睛、后腿、舌头具有善于捕虫的特点,肤色用伪装来保护自己;老鹰有坚硬而带弯钩的喙,以及尖利的爪子,适于捕捉老鼠;啄木鸟的嘴尖尖的适合啄食隐藏在树干中的虫子,爪子两趾在前两趾在后,适于抓住树干。

3、小结:动物的本领和它们身体的特点有关系。

4、引出课题:人有哪些本领?人为什么这样有本领?今天我们来观察自己的身体。

5、板书课题:

二、观察人的身体。

1、观察身体的外形。

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让学生观察到人体可以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大的部分外,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把这些大的部分再划分为小的部分。如躯干部还可以可以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

2、人体是左右对称的。

(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人体是对称的。这里要求学生具体说出怎样对称。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不仅大小、长短、粗细、颜色、形状而且位置都是一样的,即一一对应的)

(2)让学生亲自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

活动:①体验用两只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到的范围广;

活动:②让学生体会两只眼睛比用一只眼睛看得准确;

活动:③让学生先用两只手系红领巾,接着用一只手系红领巾,让学生体会两只手比一只手做事方便灵活;

活动:④让学生体会如果两只脚不一样长,弯腰、上台阶、转向都会很不方便,身体也不易保持平衡。

(这些活动生动有趣,又使学生体会到我们身体器官左右对称的优越性。当然从人体外部来看,结构上还有不少特点,但对小学生来说观察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不便观察,所以也就把重点放在身体的左右对称这个特点上。从教学的情况来看,选择这个观察点,不仅符合学生的水平,而且选择的体验活动,方便易行,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很有兴趣,也使课堂气氛很活跃。)

3、观察身体的内部。

(1)教师用解暗箱的游戏引入(突破难点)。

教师准备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有一个塑料瓶,瓶里装半瓶水,另外还有其它的如夹钳、钟表等物品。教师让学生想办法推测里面的物品,并说出自己这样猜测的理由。学生通过用手摸、捏、摇、听等方法最后终于猜出了里面的物品。

接着教师出示一幅画,上面画有一个人体外表的轮廓,告诉学生人体好比刚才那个纸袋子,外面由皮肤包裹着,看不见里面,让学生想办法推测内部有什么。

这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想出了许多好办法:

①有的说,用耳朵可以听到心脏的跳动,从而可以知道心脏的位置;

②有的说,手臂曲起,可以摸到鼓起的肌肉;

③有的说,说话时有手摸喉部,可以摸到正在振动的声带;跑步后胸部一起一伏,可以知道那里是肺部;

④有的说,吃饱饭后,胀起来的地方是胃;

⑤有的说,饿的时候,肚子咕咕叫,这里可能是肠子;

⑥有的说,用力往下捏,可以摸到硬的,那是骨头;……

最后让学生根据大家用看、摸、听等方法所得到的信息,综合想象一下人体的内部是什么模样?

(皮肤下面是什么、肌肉下面是什么、骨胳包着的是什么,血管和神经怎样分布……)

4、身体怎样工作:

利用学生熟悉的身体活动,让学生在对活动的体验中,利用泡泡图的方式把活动中多个身体部分共同参与的情况表现出来。

思考:如果按照人体工作的类型划分,我们更深夜静可以怎么看待人体的组成呢?

三、课的延伸

问题: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请查阅资料了解人体具备什么样的结构特点,使其能直立行走?

四、课后总结:

板书设计:

1、观察我们的身体

头颈躯干四肢

小学二年级科学教案【篇2】

磁铁怎样吸引物体: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认真观察,如实记录,根据研究的目的设计、操作试验,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动脑动口。能与同伴协作完成实验和制作任务。

2、情感价值观:在实验和交流讨论过程中体验探究的方法、乐趣和价值。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

3、科学知识:积极参与研究磁铁性质的合作探究活动,认识磁铁能吸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

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直接经验。在学生对磁铁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对同一问题寻找不同的实验方法。

三、器材准备:

磁铁、探究磁性的材料(导线、纸、橡皮、铁钉、泡沫、订书钉、钥匙、光盘、磁盘、塑料纸、玻璃片、布、回形针)、硬币、长颈瓶、记录表等

四、教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出示乒乓球,让其吸在自己的身上。问: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回答,师板书《磁铁》)

2、师:是不是有了磁铁乒乓球就能吸在任何物体上了呢?《学生答,师演示》到底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哪些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大家想不想来研究一下呢?

(设计思路:充分利用学生认知基础和学习基础,通过交流让他们体会到磁铁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起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二)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1、教师提供材料,学生猜测分类

(1)张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课件出示材料),你知道为什么我们要用这么多物体来测试吗?(课件展示文中小朋友的对话图)在这些物体中,有的能被磁铁吸引,有的不能被磁铁吸引,你们能将他们分成两类吗?

(2)那好下面请材料员上来领取取材!(分发器材)学生分类!

2、领取磁铁,进行验证

(1)好!张老师发现大家都已经分好了!那么同学们分的到底对不对呢?要想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分对?你有什么办法?——用一根磁铁进行试验验证!(课件展示文中小朋友的对话图)

(2)教师分发磁铁!学生验证!

3、归纳总结,形成“磁性”概念

(1)学生交流验证结果,教师课件展示。

(2)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哪些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那请大家在仔细看看:在这些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中,你能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的确!能被磁铁吸引的这些物体都是由铁一类的材料加工而成的!我们把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作的物体的性质叫做磁性!(板书:磁铁能吸铁——磁性)

(4)教师出示一支圆珠笔,它能被磁铁吸引吗?——把它拆开分别来试。

(5)那么你认为在咱们的教室中,有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你怎么知道的?(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抽2-3名学生进行验证)

(6)师问通过以上的研究你认为我们辨认铁制物体用什么方法比较可靠些呢?为什么是比较可靠,而不是一定可靠呢?因为磁铁除了能吸引铁制物体,同样它还能吸引其它一些金属。想知道吗?

(7)师出示镍niè、钴gǔ、及一些合金(不锈钢)的图片。

4、取硬币游戏

(1)合金在我们生活中见的比较多。比方说生活中常见的硬币,教师出示1圆、5角、1角、5分、2分的硬币并把它们放入透明的盒子中,在这些硬币中有些就是合金能被磁铁吸引。想知道是哪几种吗?请个同学带上你的磁铁来告诉大家吧。

(2)学生用磁铁来吸硬币,1圆、5角。不锈钢1角被吸住拿出来了。铝制1角、5分、2分吸不住拿不出。

(3)师问其中的原因,学生回答。

(4)教师总结。(好让我们更具体的来了解一下这些硬币吧。师屏幕出示资料《1元硬币为钢芯镀镍、5角硬币为钢芯镀黄铜、20xx年后的1角硬币为不锈钢,色泽为钢白色、老版1角的是铝币、分值硬币都是铝的。不锈钢的组成成分都主要是铁,但是磁铁只能吸引一些种类的不锈钢,有些种类的不锈钢磁铁是不吸引的。磁铁能吸引录音磁带、录像磁带,因为在它们的胶带中有铁粉类物质。但是电脑用的磁盘,看起来与录像带很像,但不能被磁铁所吸引。磁铁吸引了看似铜的物体,其实那是在铁物体的表面镀的一层铜。

(设计思路:学生通过猜测、验证,得出了“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这一结论。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整的形成了“磁性”的概念,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充分的体现新课程的精神。)

(四)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1、老师前两天不小心将一枚5角硬币,掉到了一只长颈瓶内,你能想办法在不将瓶子倒立,不用手接触,将硬币取出吗?

2、比较前一次取和这次取5角硬币有何不同。(这次中间隔塑料)

3、磁铁能隔着玻璃吸铁,是否隔者其他物体也能吸铁呢?张老师这里有一些材料,(投影出示实物纸、布、塑料片、薄木片、厚木片),请大家猜测一下隔着这些物体磁铁能吸铁吗?

4、学生猜测之后进行验证,(教师重点讲述实验的方法)并填写表格。

5、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师概括总结。

6、师出示一杯水,问隔着它还能吸铁吗?请你想个办法验证。——请学生上台实验。

(设计思路: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设计验证“磁铁隔着物体能否吸铁”,并尽可能的提供学生所需要的材料,让学生验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放意识。)

(五)磁铁的磁性奥秘的拓展和应用

1、学生谈这节课研究的收获。你知道磁铁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用吗?

2、介绍我国古代的人们通过研究磁铁发明了指南针,现代的人们通过研究磁铁发明了高速安全的磁悬浮列车(课件出示)!

3、想知道其中奥秘吗?让我们在课后共同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让学生收集寻找其中的原因)。

4、发课后搜寻记录表。

(设计思路:科学探究不局限与课堂,通过介绍古代发明的指南针和现代发明的磁悬浮列车,让学生课后寻找其中的原因的课外延伸环节,让学生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同时又为下节课做了铺垫。)

小学二年级科学教案【篇3】

设计思路:

小学科学《课标》指出“科学探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分析的能力,让学生逐步学会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提升结论。”

科学探究就是以自然及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作为特定对象的探究,是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开展的探索、质疑和研究活动。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能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获的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探究可以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与科学的价值。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的学习,对科学课不了解,尚处在懵懂之中,还不知道应该怎样进行科学课的学习,但是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知,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进行整理、归纳,更需要对他们进行科学习惯的养成和初步的能力培养,待他们经历简单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目标:

1、知道认识物体的科学方法。

2、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3、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4、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利用比较的方法及分析综合的方法认识事物性质的能力。

教学重点:

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运用科学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

教学难点:

探究水的各种性质。

教学准备:

准备演示的各种实验器材、彩色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做值日,在扫地之前,我们要干那些准备工作?(先洒水)那么大家对水有那些了解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水,初步认识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好吗?

1、教师出示装有水的瓶子(不透明)晃动几下,让学生猜猜瓶里装的是什么东西。

2、学生猜测,教师引导学生说明猜测的根据。

(二)探究研讨,描绘特征

1、谈话: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师出示自然界不同水域的彩色图片)

组织讨论,各组汇报交流。(都是水,颜色不一样)(有河水、有湖水、有海水)

2、提出问题:如果老师讲台上这四个玻璃杯中分别装有牛奶、白醋、糖水和水,你有什么办法找到水?

学生讨论并动手操作。各组汇报方法

3、教师进行小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回答得很好,不错,这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的就是水。

4、现在我们每个小组桌上还有三个透明的塑料杯,分别装着纯净水、白酒和白醋,到底哪一杯是纯净水?谁能告诉大家用什么方法找出来的?

指名学生说(用鼻子闻)

提问:为什么要用鼻子闻?你为什么直接凑近来闻?

分组交流(因为水是没有气味的,有气味的就不是水。因为老师你已经告诉我们这三样东西是什么了,我们都知道是没毒的,是可以直接凑近来闻的。)

追问:如果给我们的东西不知道是什么物质时,能不能直接凑近来闻?(不能直接凑近来闻)哪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找呢?(我们可以用手扇)

5、教师及时给予表扬,演示正确方法。

6、下面同学们就开始观察吧,在纯净水、白酒、白醋的杯子上贴上标签。

生自由做实验,教师巡视,行间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操作。

7、谁来说说你们组的发现?看一看哪一组选用的方法最多,对这三种物体的描述最详细。(它们都是无色透明的,但味道不一样。醋、酒有很大的味,纯净水没有味。)

谈话:同学们都能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运用多种方法找到问题的答案。那么,你们对水有了新的认识吗?水有哪些性质呢?

8、师生共同小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板书)

观察的顺序是:一看、二闻、三尝。

出示小黑板:《观察物体的顺序》一看、二闻、三尝。

不能吃的不要尝,闻要用手扇来闻,尝用玻璃棒蘸来尝。

(三)扩展延伸,组织探究

1、提问:刚才我们研究了水的基本性质,那它还有没有其他的特点呢?

2、教师操作:指导学生观察。(教师往装着纯净水的杯子里继续加水,加到不能在加为止。)

现在还能往杯子里加水吗?(不能)。教师在另一个杯子里装上细沙,直至装到不能装为止。

提问:现在还能装吗?让学生充分的猜测,讨论,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猜想。

3、教师继续示范实验,以检验学生的猜测。

提问:如果往这杯沙子里加水又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先与同桌说一说。师指名回答,进行评议补充。

追问:为什么水能流进沙子里呢?(沙子里面有空隙。水是流动的。)

4、继续观察实验:用一个有洞的塑料口袋装水,水从破口处流出。

提问:你们看到什么?(水在流动)

5、学生动手实验:让塑料袋里的水流进一种容器中,再把容器中的水以次倒入其它形状的容器中

6、提问:做完这个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水很有趣。水可以随着容器形状的不同而改变。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

谈话:大家通过探究以后都知道了水是流动的,并且是没有固定形状的。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像水一样,既能流动,而没有固定形状的物质呢?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相互进行交流。(牛奶、果汁、饮料、啤酒、酱油、醋……)

师进行小结:同学们说得不错,这些物质都跟水一样,能流动,并且没有固定的形状,我们叫它液体。

师板书:水是流动的没有固体的形状液体

(四)活动拓展

1、教师让学生自读教材30页上的内容,明确认识。

2、教师布置比赛任务:各小组合作,选择适当的用具,再不搬动桶的前提下,将桶里的水运到1米外的空桶里去。

3、学生分组讨论之后,领取比赛用具。师要求学生要注意安全。

4、教师发出比赛开始口令,学生开始运水。

比赛结束,教师提问:你们组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最后结果怎样?是利用了水的那些性质?各组进行汇报交流。

提问:假如两只桶的距离再远一些(教师重新确定距离),你们又会采取什么方法进行运水?

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对策,设计方案,开始操作。教师注意指导。

(五)进行总结

1、提问: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弄通?你还想进一步去探究些什么问题?

2、指名学生回答。

3、谈话:希望你们课后继续去探究水,把你们发现水的神奇之处记录下来,便于我们今后进一步去研究。

(六)布置作业(略)

小学二年级科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学会根据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

体会一天中,早、午、晚天气冷热变化。

2.科学探究目标:

能利用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及冷热变化。

3.科学态度目标:

开展小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勇于发言,积极动手,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将学生置于现实情境中,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发现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

利用太阳位置辨别方向。

教学难点

利用太阳位置辨别东、南、西、北。

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每组东、南、西、北、太阳、早、午、晚8张图片。

2.教师准备: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预设8分)

1.太阳从哪里升起?(引入课题,引发学生思考太阳位置和方向的关系)

2.你知道如何根据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吗?(教师播放课件中的动画)

3.当我们来到大自然如何辨认方向呢?让我们一起去操场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二、探究利用太阳位置辨别方向(预设22分)

1.老师把学生带到操场,选出一组示范。

老师根据太阳位置确定方向:

早晨,面对太阳,太阳在东、右为南、后为西、左为北。找4名同学举着图片分别站在东、南、西、北4个方向。一名同学举“早”站在东,一名同学举“午”站在南,一名同学举“晚”站在西方。

2.老师手举“太阳”图片边走边说,早晨在东、中午在南、晚上在西。

3.小组活动

各小组分别确定方向,观察兵与同伴说一说操场东、南、西、北各有什么东西?

学生在记录单上记下各方向的东西。

交流记录结果,体会规定方向的必要性。

三、带回学生讨论:(预设5分)

清晨、中午和傍晚,面对太阳我们如何判断前、后、左、右的方向。

讨论一天中什么时间最热,记录我们的冷热感觉。

四、交流总结:(预设5分)

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我们怎样利用太阳辨别方向?

早、午、晚,什么时候最热?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五、板书

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太阳东升西落。

早晨:太阳在东。

中午:太阳在南。

傍晚:太阳在西。

一天中最热的时间:中午。

【实用】科学学科的教案设计怎么写(4篇)


常言道,优秀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我们的课堂上能更好的发挥教学效果,因此,老师们都会选择准备一份教案,有了教案的支持可以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幼儿园教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实用】科学学科的教案设计怎么写(4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科学学科的教案设计【篇一】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想出办法来增进对钻研对象的了解。

2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3要求学生不仅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四年级现有2个教学班,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便性实验能力不是很好,独立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他们普遍习惯老师牵着走,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便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虽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四面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爱好。

四、教材分析:

1本册内容情况:

[科学]四年级上册由“天气” “溶解” “声音”和“我们的身体”四个单元组成。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2本册的主要活动:

1.对天气的观察与测量从天空中云的形状和变化开始,对构成天气的四个要素分别进行观测。

2.对身体结构的钻研,了解骨骼及肌肉的功能和结构,以及运动情况,并建立保护心脏,保护肺的意识。同时了解食物在口腔内的变化及与牙舌头唾液的关系

3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4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殊是实验中操纵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熟悉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10组织指导科技爱好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科学学科的教案设计【篇二】

走进科学课

一、教学要求:

1、收集有关科学和科技发展的资料,明确科学课研究的对象和学习的知识内容。

2、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3、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2、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名字?

知道哪些我国科技项目?

2、学习新课:

(一)科学课上要做什么?

1、谈话,简述科学的意义,科学课研究的对象。

2、分析科学家取得某项成就的原因。

3、具体说出科学家的哪些精神值得自己学习,

(二)活动过程:(1)

1、看书第二页。

2、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等得了什么?

3、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同位互相交流。

4、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

(三)活动过程:(2)

1.拿出带来的叶片观看一下,叶子是什么样的?

2.小鱼为何改变了方向?(课本第三页)

3、小组代表说发现。

4、教师小结:我们要从小热爱科学,善于观察与思考,能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答案及追求真理。

四、拓展活动

听科学家的故事。学生互相讲。

科学学科的教案设计【篇三】

大自然中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认识物品的特征。初步感知自然界的物品分为有生命和无生命的。

2.科学探究:培养观察、比较、分类能力。

3.科学态度:细致观察,如实描述,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自然的兴趣。

4.STSE:爱护环境,不破坏环境,引导学生建立科学与技术的关联。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放大镜,塑料托盘,自己考察带回来的自然物品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提问:1.观察物体,需要哪些感官参与?用感官观察时要注意些什么?

2.达尔文是怎样考察大自然的?

(二)新课学习

1.观察自己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

(1)学习使用放大镜

教师首先演示怎样使用放大镜——手持镜柄,眼看镜片中的物象,调整镜片距离物体的远近,直至看到清晰放大的物象,然后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并警示学生注意安全,例如“不要用放大镜对着太阳看,以烧伤眼睛”。

(2)小组内分享自己带来的物品,讨论怎么观察每个物体(借助感官和工具)。

(3)指导制订观察计划(包括观察时组内成员怎样分工,如何做观察记录)。

(4)学生观察。

2.给自己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分类

(1)确定分类的标准(一分为二)

(2)自行分类

(3)展示分类结果,小组内交流,相互评价

(4)扩大物品范围(由个人物品到全组物品)再次分类

(5)继续扩大物品范围(由小组到全班)再次分类

(6)发现问题:物品越多,一分为二的分类标准比较难找。

(7)教师指导:将物品按照有生命和无生命划分。

3.考察交流会

(1)组内整理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2)全班交流,问题汇总

(3)小结:在观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提出与之相关的科学问题。科学家们就是这样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使得科学不断进步的。

4.拓展—来自大自然的艺术

(1)教师展示叶画、石头拼图作品

(2)学生创作

(3)学生作品展示

(三)整理材料,下课。

科学学科的教案设计【篇四】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六年级共有4个教学班,280多名学生。经过三年半的科学课的学习,学生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对大自然,特别是对身边的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喜欢问个为什么,喜欢提问题,爱提问题,这将驱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但是在现在的大环境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和家长对这门学科不是很重视,而且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依赖性强,不愿动手,这些都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1、全册内容情况:

本册是科学教材的第八册。全册教材包括了《我长大了》、《遗传与变异》、《进化》、《共同的家园》、《神奇的能量》、《拓展与应用》。

六个单元。由28个典型活动组成。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各单元内容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本单元重在指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人体一生的变化,学习怎样正确对待自己的生长发育,并针对六年级学生正面临的青春期发育,给予针对性指导,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安全而又顺利地渡过青春发育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是在学生已学习了生物繁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的重要单元。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生物的遗传现象;生物的变异现象;了解人类对遗传、变异现象的探索。

第三单元《进化》是在学生已学习了生物的繁殖、遗传与变异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生物进化的重要单元。本单元重点就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生物进化的原因(适者生存)以及生物进化的理论等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这一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植物、动物以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它生物的生存。

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是小学阶段学习物质世界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介绍能量;说明能量可以进行转换;介绍能源。倡导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教育学生节约能源。

第六单元《拓展与应用》本单元的关键词:拓展、应用。拓展表现在解释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释现象,拓展所学。应用是拓展的操作形式,是将原理予以实际运用的过程。

3、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2)、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3)、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通过本册教学,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对现象或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或有依据的推测。

6、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五、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小博士协会,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六、教学进度表

一、学生基本情况

二年级学生这是第二学期学习科学课,基本了解了这门学科的特点及学习方法:玩中学、想中学、做中学、用中学。了解了实验课中应具备的团结协作精神,并能努力去做,需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新生活的小主人。

二、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三、教学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一)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6、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7、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8、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5、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三)科学知识

1、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

4、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惟一家园的道理。

四、教学措施

1、"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

2、继续遵循在玩中学、做中学、用中学、想中学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3、配合科学教研组举办的创“科学知识值多少”吉尼斯纪录活动,将继续坚持课前五分钟的科学小知识问答,小知识大学问,培养学生读科学、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4、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五、资源利用

做好每节课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使学生对一些现象有比较直观的了解;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鼓励学生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六、课时安排

六、教学总结及反思要求:

教学中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记录本节课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表现以及教学成功与失败进行的理性分析,记成功之举、“败笔”之处、教学机智、学生见解,教设计等。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一步步明确自己的前进目标。调整努力方向,实现个人素质提升和专业成长。

最新幼儿科学教案小班(4篇)


幼儿科学教案小班【篇一】

活动目标:

不受长度的曲直、横竖等形式的影响,感知长度的守恒。

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每人两根一样长的细铁丝、四根一样长的毛线、八根火柴棒。

指导要点:

提出问题:

1.两根铁丝一样长吗?让幼儿比一比、说一说这两根铁丝是不是一样长。

使其中一根铁丝弯曲,另一根铁丝保持原样,改变铁丝的排列位置后,再让幼儿观察并说一说铁丝是不是一样长,为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理由。

2.出示两根一样长的毛线,一根伸直,另一根团成一团。提问:这两根毛线是否一样长?你怎么知道它们是不是一样长的?为什么一样长的毛线看起来不一样长?请幼儿自己验证它们是不是一样长。

3.将八根火柴棒平均分成两份,分别摆出直线和曲线,比较不同排列形式的图是不是一样长,为什么。引导幼儿通过数火柴棒的数量来判断长度。

活动反思

优点:

1、目标制定明确,各环节能围绕活动目标来进行。通过有效策略来突出活动的重点、难点,使活动过程更加顺畅。

2、在活动过程中,关注了幼儿的学习特点,运用多种的策略,循序渐进的活动过程,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让孩子在游戏中通过实验感知量的守恒,很好地完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

3、从幼儿参与活动的表现上来看,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老师以故事的形式贯穿始终,超市场景的设置,另外课件的巧妙设计与运用,也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

4、在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关注每位幼儿的发展,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鼓励幼儿大胆动手尝试。

不足:

相对于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课程设计内容相对单一,不够丰富,略显容易,欠缺难度。

在课程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幼儿理解“量的守恒”,明确守恒的概念。

对幼儿的启发,引导不够,应该在提出更多不同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幼儿科学教案小班【篇二】

操作活动——娃娃的影子在哪里

活动目标:

尝试从不同的方向照射物体,获取光源、物体和影子之间关系的经验。

活动准备:

纸盒(内有娃娃,其左右上后方各有一小洞),手电筒、立体娃娃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入活动:

可爱的小娃娃想和我们玩一玩影子的游戏,你们愿意吗?

二、操作活动:

(打开手电筒照娃娃)娃娃有影子吗?(出示纸盒)在一座小房子里,住着一位小姑娘,仔细看看,房子上有什么?(窗户)他们分别在房子的什么地方?(上后左右)请你用手电筒从不同的窗户里照进去看看,娃娃的影子在哪个方向?

三、幼儿操作,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四、听话的影子

我想让娃娃的影子到他左边来,应该把灯放在哪一边?(右边)教师示范。

让娃娃的影子到下面来,灯应该放哪边?(上面)

五、幼儿分组自由探索。

幼儿科学教案小班【篇三】

活动目的:

1、了解摩擦生电这一现象。

2、会用塑料尺子和头发摩擦生电。

3、探索摩擦生电的乐趣。

活动准备:纸屑,尺子。

活动重难点:探索尺子和头发摩擦生电。

活动过程:

一,舞蹈导入。

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跳一段小苹果吧。

二,引入纸屑跳舞。

不光是小朋友们会跳舞,老师今天请来一群小伙伴,它们也会跳舞。

教师展示尺子在头发上摩擦生电,让纸屑跳舞的现象。

三,讲解纸屑跳舞的原理。

小朋友们要来试试怎么让纸屑跳舞吗?

恩,小朋友们想一想,为什么纸屑们会跳舞呢?

恩,让老师来给大家讲一讲吧。

四,小朋友自由探索除了塑料尺子,还有什么可以产生静电。

五,记录探索结果。

小朋友们,想必大家都找到一些东西,不知道你们找到的东西能不能产生静电呢?让我们在纸上,用自己的方法,把结果画一画,记录下来吧。

六,探索延伸。

小朋友们回家去,也可以试一试找一找,看看还有什么东西能够产生静电。

幼儿科学教案小班【篇四】

活动目标

1.知道拱形能够承受很大的力,初步理解拱形面能承受很大力的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从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让幼儿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用途。

活动准备

实验记录表、蛋壳若干、铅笔、粗吸管、小量杯、长条卡纸、小块积木若干、各种拱形建筑物PPT。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讲述故事,引出课题。

教师结合图片,有表情的讲述故事〈鸡哥哥和鸡妹妹〉,引出课题。

1.师:小朋友们看,谁来了?(小鸡)原来呀,是鸡哥哥和鸡妹妹,今天鸡哥哥和鸡妹妹为了一件事情争论不休,让我们一起听一听发生了什么事情?

附故事:一天,一个蛋壳破了,鸡妹妹从蛋壳里钻了出来,鸡哥哥看见了连忙说:妹妹,妹妹,是我从外面用尖尖的嘴帮你把蛋壳啄破的,是我把你带到了这个美丽的世界。妹妹一听摇摇头说:不对,不对,是我自己从里面用尖尖的嘴把蛋壳啄破的,我是靠自己的力量来到这个世界的,两只小鸡争吵不休。

2.提问:小朋友你们赞成鸡哥哥的说法,还是鸡妹妹的说法?幼儿自由回答。(选两名幼儿回答,赞成鸡哥哥的说法,强调它从外面啄破了蛋壳;赞成鸡妹妹的说法,它从里面啄破了蛋壳。)大家有的觉得鸡哥哥说的对,有的觉得鸡妹妹说的对,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小鸡啄壳PK赛,投票表决。同意鸡哥哥说法的,请举手?(教师把相应的数字记录到大的记录表上)同意鸡妹妹说法的,请举手?(同上记录)

3.师:小朋友们的意见统一不了,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做个试验,看看这个蛋壳到底是谁啄开的。

二、幼儿动手操作〈小鸡出壳小实验〉。

1.师:完成试验,我们要用到:蛋壳、小量杯(小量杯是来固定蛋壳,让蛋壳不摇晃)、吸管、铅笔(铅笔尖就是小鸡的尖嘴巴)。

出示步骤图,先把蛋壳放在小量杯上,再把吸管箭头向下的一边靠放在蛋壳上,吸管上有一条横线标记,把代表小鸡嘴巴的铅笔尖伸进吸管,到吸管的横线标记处对齐,松手,然后观察看蛋壳有没有被啄破)老师现在出示的是鸡哥哥啄蛋壳的画面,那鸡妹妹啄蛋壳,蛋壳该怎么放呢?(蛋壳倒过来)小朋友实验出结果之后,请你将椅子后面的小红花,投给你觉得对的一方。

到底谁啄的容易破呢?现在就请小朋友去实验一下吧。

2.幼儿实验,并将投票投到相应的表格里。(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提醒,小朋友注意哦,铅笔尖一定要跟吸管的横线标记对齐,不然小鸡的嘴巴用不出力气。)

3.我们一看投票结果,到底是鸡哥哥赢呢?还是鸡妹妹胜利?(鸡妹妹)

4.还有小朋友投票给鸡哥哥,我们一起再来实验一下。(请个别幼儿到前面进行操作,集体验证)现在票都投给了鸡妹妹,所以是鸡妹妹是从蛋壳的里面靠自己的力量啄破蛋壳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的。

三、教师实验,集中探讨。

1.鸡哥哥不服气了:我也用了同样的力气,为什么我啄不破蛋壳呢?(幼儿自由发言)那我们一看鸡哥哥和鸡妹妹的力气到底用到哪里去了。(看操作视频)(因为力气是看不见的,所以我们用有颜色的水来代表力气。注射器代表小鸡的尖尖嘴,注射器里红颜色的水代表所要用的力,先试试看鸡妹妹的说法,看看红色的水流在了哪里?(蛋壳里面,力集中在一起)对蛋壳中间,鸡妹妹的力气都用到蛋壳中间了。

再试试鸡哥哥的说法,看看红色的水流到哪里去了?(周围流下去的,力都分散了)鸡哥哥用了这么多力,可是都被蛋壳分散到旁边去了,那你们说鸡哥哥还能啄破蛋壳吗?(不能))看视频后,教师:原来,鸡哥哥用的力,被蛋壳分散了,所以鸡哥哥还能啄破蛋壳吗?(不能)蛋壳的这种形状真有趣,它能把力分散,能承受较大的力。在生活中,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拱形。

四、分享交流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1.出示拱形图片,人们根据拱形分散力的原理建造了许多的建筑物,你们知道哪些建筑物是拱形的么?(幼儿自由回答)

2.幼儿观看多媒体,教师提问。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拱形的图片,大家来欣赏一下。

(1)这是什么?(海洋馆)哪里是拱形的?(玻璃通道)这个拱形承受了哪些力?(水,好多鱼,鲨鱼)

(2)这是什么?(隧道)隧道的上面有什么?(大山)为什么隧道能够承受的起一座这么大的山?(隧道是拱形的,拱形能够分散力)

(3)这是一座什么桥?(拱形桥)教师介绍这是我们最早的一座拱形桥,它至今约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这座一千五百年的桥有没有坏?为什么?(它是拱形的,拱形有分散力的本领)

五、激励探索,变通思维

1.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建筑师,两两合作,用老师准备的材料搭建一座拱形桥,桥造好之后,会有很多行人和车辆从桥上通过,所以,桥要造的牢固。

2.桥造完了,看看谁的桥承受的力量最大,请你们将篓子里的小积木一个一个的放在桥面上,待桥面变形则停止放积木,看看哪种桥最结实,承受的力最大?

3.为什么同样是拱形桥,可是承受的力却不一样呢?(幼儿回答)为什么都是拱形桥,所承受的积木数量却不一样多呢?让我们想想这个问题,等到下次活动一起探讨

课后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通过动手做小鸡啄壳的实验,初步理解了拱形面能够承受大力的现象,通过学习,也认识了拱形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还是很浓的,在操作中,有的幼儿对怎么啄蛋壳理解的还不是很到位,下次活动需要在交待操作要求时候,重点强调指出。

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幼儿园教案频道为您编辑的《科学教案4篇》内容,希望能帮到您!同时我们的科学教案专题还有需要您想要的内容,欢迎您访问!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