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课件教案合集5篇

06-28

当老师们在新授课程时,通常会精心准备教案和课件,这些内容需要老师们自己去设计和完善。如果认真写好教案和设计好课件,完整的课堂教学并不是难以实现的梦想。有没有一些值得借鉴的优秀教案和课件素材呢?编辑为大家整理了以下的“《荷塘月色课件教案》”,供大家参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荷塘月色课件教案(篇1)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本文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篇课文,这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所以要引导学生学会赏析文学作品,为今后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本文写于1927年,领导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2、知识目标: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学习本文体会本文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3、能力目标: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判断什么是通感,本文比喻的妙处何在。

二、教学重点: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是本课的重点。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也要作为一个重点来讲。这两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理由是: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本文语言优美,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以朗读式的教学方法。

四、学法:

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

五、课时: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释题,简介作者,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找出感情线索,简单介绍时代背景,。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品析作品的语言,比喻、通感、叠字的运用,感受语言的典雅和充满诗意。

第一课

教学内容及步骤: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轮圆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象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象看到了那幅画一样。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

二、释题,简介作者,并范读课文。

要求:

1、标出自己读得不准字音。如曲,读第一声;似,与似的在一起时读卷舌音。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三、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

1、课文主要在哪几段写荷塘和月色的。

2、其余段落起什么作用?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1、课文集中写荷塘与月色的是四、五、六三个自然段。说说每一段都写了什么?

第四段:主要写荷塘。作者哪几方面来写的:从荷叶、荷花、塘上的微风、塘下的流水。

第五段:主要写月光。有没有写荷塘?月光是无形的东西,但作者通过写荷叶、荷花、写树影等,将月光写得可知可感。月光与荷塘融合在一起。

第六段:主要写荷塘周围的树。好象没有写荷塘和月色?树是月光照耀下的树,写荷塘里的蛙声,写树上的蝉鸣。此段即是写荷塘又是写月色。

2、其余各自然段的内容:

第一段:交待时间及写荷塘的缘由。是夏季,月圆的夜晚,作者心情欠佳,想去荷塘看看。

第二段:写去荷塘的小路。荷塘的四围是树为下文第六段做铺垫。同时点出月光是淡淡的月光,为后文做铺垫。

第三段:写作者去荷塘的目的是散心,享受荷塘月色。

第七、八段:作者想起采莲的事情来,并想起江南来。与段与主体有何联系?荷塘月色具有诗意,使作者想起与荷塘相关的诗来。联想自然。结尾照应前文。

四、本文是写景抒情的散文。那抒了什么情?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那些景色体现了这种情?

线索即是这样一种情绪。也是全文的基调。

五、简介写作背景。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体会本文运用了什么方法把荷塘月色写得那样美?找出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谈一谈好在哪里。

荷塘月色课件教案(篇2)

教学目的

一.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教学难点】

1.作品中的景物描绘上如何体现作者当时的心境的

2.作品中景物描写所营造出的的意境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揣摩《荷塘月色》4、5、6自然段中词语、语句的特点,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相信大家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有《背影》,《春》。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

(以上答问可灵活掌握,以下教师简述)

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二)、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通过自渎课文,初步感知作品,并注意一下一些字的读音和词的解释:颇、踱、颤、霎、渺、缀、缝、酣眠、悄愣愣、遮住、袅娜、幽僻、嗡嗡郁郁、弥望、参差、斑驳。(板书)

(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好,同学们读完了,那么你们觉得写得最美的是哪些地方?

明确:学生回答各式各样......

教师:很好,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的回答,但从大家的回答中可以知道大家喜欢的都是一些写景的句子。那么,老师想请同学们找出集中写荷塘月色的自然段。

明确:4自然段(月下荷塘)、5自然段(荷塘上的月色)、6自然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三)讲解4、5、6自然段

教师:请阅读课文4、5、6自然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用铅笔把它画出来。并想想,它到底美在哪。

教师:好,大家读完了,有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说说。

(请三到四个同学回答)

(1)讲读第4小节:

请同学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提问]: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解析]: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

[提问]: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

[讲解]: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提问]: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解析]: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提问]:这种修辞手法以前的课也出现过,试举些例子。(灵活处理)

[小结]: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

(2)讲解第五节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五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

[提问]: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

[解答]:泻、浮、洗。

[提问]: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解析]: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

[讲解]: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如流水—流动

(3)讲读第六节

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

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讨论]:文章中有一句话“这时侯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似乎真的很热闹,而在刚才的分析中却说,这是个“宁静”的环境,这两者是不是互相矛盾?

[解答]:(在讨论的过程中拿一支笔从半空扔下,再请全班学生不要发出一丝响声,拿起一支笔从半空扔下。)

问:哪一次声音清晰?(答案当然是后者。)

问:刚刚大家是不是很安静,笔落地的声音是不是很响?(是)

那刚才那个问题还是不是自相矛盾呢?

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提问]: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继续找出运用反衬手法的例子。

[解答]:文中用两个“漏”字,借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以蝉蛙的热闹衬托内心的烦恼。

(四)总结:第二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

2、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教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并分析了文中的4、5、6自然段。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呢?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

[提问]: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呢?

[解析]:文章第一句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强调了“颇不宁静”,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而且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我一烦闷便想到外面散步,这就忽然想起荷塘,想到满月的光,于是便离家去荷塘。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是不是家里的矛盾?注意联系一下背景来体会可知不是家事矛盾。文章第一段写道:“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孩子安详地睡着,母亲还哼着眠歌,一切都很平静、温馨。“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些举动都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关心。可见不是家里的矛盾。联系一下作者所处的社会就可知道,作者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这正是作者通过文章表达出来的。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二)、讲读第二段:

[提问]:请一位学生找出小路的特点。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衬托月下小路的美?

[解析]: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幽僻是基本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解析]:这一对比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形成了静悄、幽寂、朦胧的氛围,这也是笼罩全文的氛围。

(三)、讲读第3段:

[提问]:这一段是讲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请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怎么理解这种感受?

[解析]:重点理解这个句子: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作者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荷塘边上,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

【小结】

[提问]:大家看看各小节都写了些什么,总结一下,作者是按什么线索来写的?

[解答]:按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按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来展示荷塘月色,同时,作者也是按漫步——思索这样一条线索使得情景交融。

[提问]: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解答]: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

(四)讲读第7、8、9、10段

[讲解]:这一段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

[板书]: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善收巧放。最见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寂寞、苦闷与彷徨让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漫步荷塘进入醒着的“梦”境—“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沉浸在荷塘月色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却又无法摆脱淡淡的哀愁。“另一世界里的‘我’和现实世界颇不宁静的‘我’拉开了距离。这样的超脱现实的描写越是写得自由自在,则文末写回到现实世界的我也就越显得空虚、烦恼;“路灯是没精打采”的,蝉声和蛙声是热闹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展示出一幅现实世界阴森可怕的图画,巧妙地回应了文首的“颇不宁静”。最后,独步月下荷塘排除烦闷的“我”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宁静与和谐反衬出“我”那无法排除的烦闷。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作者的“不宁静”呢?这不是意在言外吗?那就是作者当时在白色恐怖下隐约地流露出来对反动派屠杀革命者和人民群众的不满的绝妙之笔。

在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随立足点的变化而变化,这可以用坐标轴来表示:

(五)、小结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九.布置作业:

(一)思考和练习的二、五.

(二)背诵4-6三节

荷塘月色课件教案(篇3)

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高中第一册的阅读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本单元承担着提高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的欣赏能力的任务。所以本单元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比喻、通感等修辞。我个人认为课文只是借鉴的范例,因此课文分析不必面面俱到而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所以根据《大纲》要求、本单元学习重点和本文的特点,我拟定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散文的本质是审美的,所以散文教学很适合鉴赏活动的展开。本文作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语言方面有许多值得鉴赏的地方。由此我个人认为本文教学宜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鉴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其鉴赏散文的能力。

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往往是作者心灵的絮语,很适合于朗读,本文就是这样一篇文章。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大纲》要求,教学时要加强诵读指导,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很重要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来,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探究学习内容等形式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说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能通过感知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说课时

依照目标分为两课时:

⑴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全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⑵第二课时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五、说准备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生字词、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全文感知)

2、准备好录音机、录音带、学习目标小黑板。

六、说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设计此环节目的:采用开门见山直入课题方式有利于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对象及任务,使之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播放录音,指导学生诵读。设计此环节目的: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流畅朗读,落实《大纲》要求。

(四)、检查预习情况

⒈交流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资料;

⒉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设立此环节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落实能力目标

⑵,同时也为落实知识目标⑴作准备。

(五)先自主思考,再分组讨论,限时作答。设立此环节目的:调动学生参与,完成知识目标⑴,落实能力目标⑴、⑶。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二、三,为下节课落实知识目标⑵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出示目标

(二)引导诵读,为德育目标作准备。

(三)检查作业,为落实知识目标⑵作准备。

(四)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讨论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落实知识目标⑵

(五)小结

(六)总结全文,从结构、语言、意境等三方面审美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落实德育目标。

(七)布置作业:预习新课。

荷塘月色课件教案(篇4)

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散文阅读与欣赏课,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教材是个例子。”而《荷塘月色》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为此,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一是整体感知,诵读品味,体会本文景物的柔和美、结构的回环美、语言的音乐美。二是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是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是通过4—5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根据注释自行解决。关于教学方法,我采用的是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以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等,通过这些方法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以上是我对教材定位的认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教法学法的设定。下面来谈谈教学过程。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的导入方法是,让学生与我一起回忆学习过的朱自清的作品。这种导入方法使学生在上课开始的时候,就唤起了对朱自清语言的曾有的记忆,为进一步领略本文语言预设基础。具体的导入语是:“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匆匆》)这是感叹流光易逝、惜时如金的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这是热爱自然,珍惜青春的朱自清;以上是一代文学大师用饱蘸深情而又富有灵性的笔,为我们描绘出的优美画卷,抒发了对大自然、青春和生命热爱的感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又一美文《荷塘月色》,一起走进朱自清为我们描绘的宁静、淡雅、柔和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之中。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 。对《荷塘月色》这一课题从荷塘入手,揭开荷塘是原清华大学荷花池的真面纱,引导学生去领会朱自清妙笔回春之神奇,从而由解题自然过渡到课文分析。

为了让学生更好欣赏这篇美文,我分两个课时来讲析。

第一课时,我遵循散文教学规律,在整体感知课文基础上,从4—5段切入,品味语言,赏析课文,体会景物的美。首先把握读。播放范读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结构的回环美,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经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其次赏析4—5段,品味语言妙处,体会景物特点。对月下荷塘部分采用赏析式教学。

1、借助图片形象直观地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作者描写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逼真地写出景物形态美、静态美、动态美。

2、采用删除、替换法体会语言和谐美。将“曲曲折折”“田田”“缕缕”“脉脉”等删去,将比喻、拟人换成一般描写比较阅读,以突显本文语言的和谐之美。

荷塘月光的赏析,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感受“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表达效果。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

讨论一: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

讨论三: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明确问题后,将四、五、六段三合一请学生朗诵。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限时背诵第4段。

最后是作业的布置。内容是: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如果说练习、作业是教学检测,那么板书则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本课板书设计遵循简明精练,突出重点,形象美观原则。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

荷塘月色课件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

通过听朗读、学生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通过反复学生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设计: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请同学们看书本彩页部分的“近春园荷塘”,这是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地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周敦颐却独爱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什么样的独特情感!

二、解题——整体感知

1、问:大家觉得题目“荷塘月色”是偏正短语还是并列短语?为什么?

明确:并列短语,因为第四段是写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是写荷塘上的月色。

2、朗读、播放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听清字音,进入情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1)请同学们朗读PPT展示的字词。

蓊蓊郁郁(wěng)踱步(duó)袅娜(niǎonuó)霎时(shà)弥望(mí)倩影(qiàn)琐屑(xiè)脉脉(mò)独处(chú)参差(cēncī)

煤屑(xiè)敛裾(liǎnjū)

chǔ处理hé荷花qū曲折

处荷曲

chù处所hè负荷qǔ歌曲

mài脉络xiān纤细chàn颤动

脉纤颤

mò脉脉含情qiàn纤夫zhàn颤栗

(2)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

明线: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月色荷塘——塘上月色——)、赏四周、回家门

(3)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谓的语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是全文的“文眼”(“文眼”顾名思义就是文章的眼睛,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眼”就是文章中最生动传神、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句),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

(4你能找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吗?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交流探讨)

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2)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明确:联系背景、文眼、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1)句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环境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且”字表明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一丝喜悦。

2)句“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3)句“可惜”又从热闹的采莲盛说中返回了灰色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4)句江南是作者的故乡,作者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和赞美江南灵山秀水的文章,到清华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难以摆脱,身处忧烦,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

3、朗读全文,把握感情脉络:不宁静——找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回到现实的不宁静中来。

4、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第4~6段。

附:板书

第二课时

一、导语

荷花

[清]曹寅

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

该诗通过对荷花开放的季节和荷花的香味的描写,给我们描绘了荷塘晚香的美好感受。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的这篇散文《荷塘月色》。

二、阅读文本,赏析艺术美。

他找到宁静了吗?

(一)鉴赏第四段,让学生自由发现鉴赏点,教师适当引导。

1.下面我们一起细细品味“惊异”之美。先鉴赏第四段。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注意读准字音、停顿,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生有感情地读)

同学们说这位同学读的怎么样?

不错。在情感上还稍微欠缺,读本文应该带有怎样的情感?

斯人独处,朱自清先生于荷塘暂得于己。身处良辰美景,由衷感到“淡淡的.喜悦”。

2.那么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感情自己读一下第四段,思考课后第一题中的问题:本段中

作者具体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荷叶:田田,层层,亭亭,舞女的裙;荷花:点缀着些白花,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如明珠,如星星;荷香:渺茫的歌声,不绝如缕;荷波:像闪电,霎时,凝碧,脉脉)——清幽、

朦胧、恬静的意境之美。

3.朱自清先生用了7句218个字描绘荷塘,但有人为了精炼,把这段文字精简到69个字,变成这个样子:“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效果哪个好?(毋庸置疑)

4.下面同学们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进行对比分析,朱自清先生文笔高明在哪里?谈谈你的理由。(给学生二三分钟思考时间)

(1)叠词:“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亭亭的”、“一粒粒的明珠”、“层层的”、“密密的”、“脉脉的”。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节和谐。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音韵美。

(2)比喻: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本体:叶子;喻体:亭亭的舞女的裙;相似点:圆形,舒展,形态相似;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本体:白花;喻体: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相似点: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M.YJs21.cOm

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清香;喻体:渺茫的歌声;相似点:若有若无,轻淡缥缈。

④这时候叶子与花……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本体:颤动;喻体:闪电;相似点:速度极快。

(3)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在淡淡的月色中,荷塘里的一切是朦胧而不真切的,因而荷叶间零星点缀的白花,“明珠”(温润透亮),“星星”(忽明忽暗、晶莹闪烁微风拂过,动态美),而窈窕妍媚的美人刚出浴时免不了有一种“犹抱琵琶”的羞涩与一种洗铅华的清纯,用此来比喻那些“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花蕾,充满静谧、优雅的韵味。(读出荷花的迷人)

(4)通感:顾名思义,通感就是感觉相通。一种感觉一重美感,两种感觉就是双重美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外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指感觉的沟通、感觉的转移,也叫“移觉”。

①“微风过处……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似的。”

嗅觉—听觉。清香比作歌声,烘托环境的优雅和宁静。歌声来自远处的高楼,它会时断时续、隐隐约约,而“荷香”则伴着阵阵微风,时有时无、如丝如缕,放在一起,香中有声,声中有香,怎么不让我们陶醉呢?

②“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听觉—视觉。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缓缓流淌,“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请大家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我想听一听你是如何陶醉其中的)

这种手法并不少见,能举个例子吗?

还记得“红杏枝头春意闹”吗?红杏绽放在枝头,本来是靠视觉感受到的,作者说红杏在枝头喧闹,多么生动。生活中的例子也很多啊,这个人爱说“甜言蜜语”,这个南方人操着一口“吴侬软语”,都是。

(5)词语:“点缀”:有装饰的意义在内,好像是有意为之;“袅娜”:开的正艳;“羞涩”:含苞待放,赋予荷花一种少女的柔美与娇羞;

(6)小结:这一段视线是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作者集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正是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比喻,才多侧面展现了月下荷塘的宁谧、素雅之美。花叶婀娜,荷香如歌,流水脉脉,此时的作者还依然颇不宁静么?就让我们带着微笑,带着“淡淡的喜悦”之情齐读这一段吧。

(二)鉴赏第五段,重点体会动词的用法。

月下荷塘的美真像一幅工笔画,但画家说,光线是绘画的生命。所以,朱自清先生能暂得宁静,首先应该感谢的是荷塘上的月色。下面我就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1.能否用几个形容词概括这个夜晚月光的特点呢?(朦胧淡雅)

2.月光是无形的,作者通过哪些景物描绘它呢?(叶子和花,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树影,交织的光和影)

3.找出本段中的动词:泻、浮、洗、画。可否改为“照”“升”

①以流水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泻”字将月光写活,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泻”可否改为“照”或者“铺”?有倾泻意,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准确地写出了月光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有形而无声,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照”字太直白,缺少蕴含。

②“浮”可否改为“升”?一个“浮”字,写出荷塘之上,薄雾轻扬而上,又漂浮不定。无色胜似有色,无形更显绰约。朦胧之中,显出花更柔美,叶更飘渺的姿容。“浮”显示出雾的轻飘状态,是轻而缓地出来;“升”字太硬,无法突出雾的轻和柔。

③“洗”,牛乳洁白无瑕,细腻如丝。比之水洗,更多些许柔和温润。

④“画”,含有人为之作,大自然为画师,以月光代清水,以树影当浓墨,把荷塘当画纸,轻点晕染,明暗有致。与“倩影”搭配,表现出一种情趣,也显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三)课堂练习

朱自清先生很厉害先生很厉害。月色本无形,他却能以荷塘为依托,化无形为有形,使我们眼前叶朦胧、花朦胧、默默流水之上缕缕清香迎面。月色无处不在。宋徽宗也曾给画师们出过一道考题“踏花归来马蹄香”,香气如何表现呢?聪明的画师画的是,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诗句中化无形为有形的例子?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如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但诗人们却把它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的长度

2.只恐双蚱蜢猛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的重量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合铸青.玉案)愁的数量

4.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徐志摩)——愁的味道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在下面词语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要求就是化无形为有形。这些词语是“风”、“寒冷”、“孤独”,时间三分钟。

(四)诵读、鉴赏第6段(引入第2段对比阅读)

1、齐声朗读。

2、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提)

明确:

相同点: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点: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热闹了许多。

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

明确:①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②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4、师生共同小结。

总之,叠字叠词的使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5、齐声朗读第6段,体会其特点。

(五)学生齐读第7—10段,学生思考:

1、夜游荷塘让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联想:“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2、作者为什么要想到《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

明确: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辟了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又回到了现实中来。表明作者无法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宁静”,这正是残酷的现实社会带来的结果。

作者苦闷、忧愁、烦躁、困惑,这时候作者想到《西洲曲》和采莲,折射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否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是时代变化在作者心灵的投影。

(六)探究文章的“线索”:行文线索:“物线”与“情线”交织

①“物线”(副线):“坐着乘凉”、“带上门出去”——背着手踱着”——赏荷、赏月——归家,随着空间位置的转移,作者的足迹所到、目光所及,再现了月下荷塘的迷离的美妙的景色。

②“情线”(主线):心里颇不宁静——渴求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获得片刻宁静(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三、小结全文

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清新、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

四、布置作业

1、背诵4、5、6段

相信《荷塘月色课件教案合集5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教案,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荷塘月色课件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