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读后感汇集

06-28

在广阔无垠的书海中,我们努力寻找那些珍贵的好书,就像在浪涛中捡拾宝物一样,我们需要费尽心思去寻找那些有价值的作品。阅读优秀作品后,我们能够收获很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写下读后感是对原文思考的再次加深和升华。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我的大学读后感”会给大家带来灵感,欢迎大家来阅读本网页!

我的大学读后感【篇1】

1919年,一个所有中国人都不陌生的年代,是中国永恒的一个转折点,承载了中国人太多的期盼、失望与愤怒,记录了太多残酷的显示和中国历史无尽的沧桑。

观看《我的1919》这部电影,我们看到,一战中国是战胜国,但在巴黎和会上处处受到歧视。日本野心继承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而在和会的辩论会上,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势,顾维钧以他特有的机智、幽默,巧取日本全权代表收野的一块金怀表,激怒牧野,指责斥之为盗贼,这正落入顾的圈套。顾维钧反诘:日本掠夺了中国山东省,是不是世界的盗贼呢?一块怀表引起牧野如此愤怒,那么山东三千六百万百姓丢失山东该不该愤怒,四万万中国人民该不该愤怒呢?继而,顾维钧慷慨陈词,从历史、人文、主权、经济等诸方面阐明中国必须收回山东的严正立场,发言获得全世界与全国一致称赞。从这个情景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中国人的智慧,以及中国人的不屈不挠,但是,在观看中,我的内心又是悲愤的,悲愤于北洋政府军阀的妥协和懦弱,悲愤于西方列强无耻地瓜分世界的野心,更悲愤于他们对中国人民应有权利的无视。

1919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给世界人民感受到了无尽的胜利喜悦,巴黎和会的召开,给中国人民以无尽的期待。作为中国代表团的特定公使顾维钧,展现了中国的实力。连同对中国始终冷漠、轻视的让娜母亲也同情中国,向顾维钧表示:“中国不应该签字,那是不公平的!”她都赞赏顾维钧的智慧和爱国情怀。

我国的五四青年节就源于中国1919年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由此开始深入工人群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从组织上和思想上作了准备。

在这次和会中,中国人,第一次,向世界说:“不!”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不再是逆来顺受,任人宰割的列强的屠刀下弱小的羔羊,我们有我们的民族尊严!这是在每个炎黄子孙心中,刻骨铭心的痛,而那也是每个华夏儿女血液中流淌的爱国之情。

我们之所以处处受宰割,是因为那时的我们,不够强大;我们之所以被各国出卖,是因为当时的我们,太弱小;我们之所以被称为“东亚病夫”,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会抬头与站立!

青年是国家的栋梁,我们作为祖国的花朵,更应该把握当下,珍惜每一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努力学习。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的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在的中国,已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那么,让我们把握好自己,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我的大学读后感【篇2】

《我的大学》这本书是苏联作家高尔基人生三部曲中最后一部。

书中主要叙述了高尔基抱着上大学的念头来到嘎山。但是他在这里很快明白穷人上大学是不可能的。

他住在贫民窖里,为了生存,他去当码头工人,又在面包坊中干活,这使他体会到受社会压迫的痛苦,除了痛苦的革命理论,他还劝说发动工人们与剥削阶级做斗争。

即使革命斗争的挫折令他有时悲观失望,但是他经受了锻炼,革命思想逐渐形成。(执笔作文网 m.zb258.cOm)

之前的《童年》和《在人间》已经是向我们展示了穷苦人民在俄罗斯的生活环境,但高尔基找到书来陪伴他,于是决定走向学习的道路,在黑暗中找到自己的光明。

既然一个生活环境贫苦的人都能在社会的压迫下走上自己成功的道路,那我们这些人比起他的生活环境要好很多,为什么这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呢?

在生活中,你也许永远都想不到之后你会遭受多大的痛苦和挫折,但是一定要扛下来,哪怕失败了,也要再站起来!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我的大学读后感【篇3】

翻开人生的第一页书,相当于走向人生的道路。《我的大学》是写高尔基当翻开人生第三页书的人生道路。

这本书叙述高尔基抱着上大学的念头来到喀山,但他很快明白穷人上大学是无法实现的。他住在贫民窑里。为了谋生,他去当码头工人,又在面包坊里干活。这使青年高尔基更多的接近了搬运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密切了和他们的联系,更深切地体会到受剥削、受压迫的痛苦,增强了争取解放的革命欲望。他读马克思的书,接受革命理论。他还不断发动工人与剥削阶级进行斗争。虽然在这个时代,由于反动势力的猖狂,革命斗争常遭失败和挫折,使得高尔基时有悲观失望。但是,在和工人群众的共同斗争中,高尔基得到了锻炼,革命思想日已形成。高尔基就是在这样的“大学”中,成长起来了。

高尔基的那种顽强学习的精神,使我相信即使人生道路常有困难,只要我们有决心,就一定会为自己开辟一条崭新的人生之路。《我的大学》使我真正明白了“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路,真正体会到唯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会有所作为。

我的大学读后感【篇4】

提灯映河山,一樽星汉,酒祭千秋长卷。

——题记

泱泱华夏五千年,岁月长河中的历史不容磨灭。

一百年前,万千青年放下了笔,离开了案牍,到街上为祖国屈辱而发声。

一百年后,无数青年在峰会论坛上,网页报刊上,使出自己的心血,为祖国强盛而发声。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也参加了此会,提出取消列强在中国的特权,废除《二十一条》,归还原本属于中国的山东半岛。可是,在那个时代,中国已被认定为一个弱国,在此次会议上,中国仅有两个席位,可想而知,当时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侮辱有多大。而令人欣慰的是,中国仍有无数充满热血和勇气的爱国青年,为了祖国的荣誉,用行动诠释着一切。

顾维钧便是这样,在会议上,他用汉语发表了演讲,并严厉反击了日本政府的强盗行为。“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这是多么有力的一句话,使得在坐各国的代表无不惊叹于他的智慧。

然而,作为“弱国”,最终的结果也未能改变。1919年,最高委员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虽将租借地归还给中国,但日本仍享有在中国的一切经济特权。

这一决定,无疑是对中国莫大的侮辱,对中国来说这是极端的不公平。

五月四日,呐喊声震醒了沉睡的东方,一群青年学生,高颂着爱国与信仰的主旋律,以不羁不绝的救亡图存点燃了属于他们的火种。“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特权”“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等一系列口号,悍卫着时代中微小却执着的光明。

1919年6月28日,在屈辱的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仪式上,顾维钧没有让四万万中国人民失望,他没有代表中国在条约上签字,他的一发愤词,让中国在国际的地位迅速提升。顾维钧是愤怒的,是不满的,他无法屈服于将祖国的领土拱手相送,“请你们记住,请你们记住,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

1919年,是中国近代史与现代史的分界线。

1919年,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

1919年,是中国人第一次向列强说“不”!

如果奇迹有颜色的话,那一定是中国红。泱泱大国,巍巍华夏。我想纵使长空为纸,大海为墨,也写不完祖国的一切。

马革裹尸英雄事,沙场热血尚未凉。我们无法忘记这一段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在负重前行。历史不会重来,但未来可以开创。作为新时代的我们,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红日初开,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时光中所发生的一切,就让我们将它放在心上,把所享的静好岁月化作前进的动力,砥砺前行。

提灯照夜,遍看祖国河山,将愿望结成灯盛,映万千星海,山岳之巅。

我的大学读后感【篇5】

重温电影《我的1919》,感受颇深。

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上,顾维钧心痛的对那些强盗们说,“请你们记住,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是的,我们不会忘记这一天,我们不会忘记这一天的风雨交加,我们不会忘记这一天的电闪雷鸣,我们不会忘记这一天的弱肉强食,我们更不会忘记这一天的鲜血和生命。

那一天,每个人都奋斗者。有无数的英雄在反抗和救国的道路上倒下,又有无数的爱国主义志士顽强的站起来,新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解放思想在这个古老的国度里深深的扎下了根,随时萌发新芽,五四的鲜花即将开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弱国无外交。外交中,面对国家利益,个人的情感,远大抱负,理想信念都是杯水车薪,我们可以谴责顾维钧偷了日本议员的怀表,但是又有谁在意日本偷了中国山东省而引发的国人愤怒呢?大国关系中的良知在这时候荡然无存了,他们忘记了曾经的承诺,忘记了曾经的盟友,成为了山坳里的豺狼。我的1919,不再是顾维钧的1919,也不再是肖克俭的1919,这是中国4万万同胞的1919,一百年后,成为了有着13亿同胞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1919。

牢记使命,珍惜这个美好时代。历史是面镜子,以史为镜,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对历史我们要心怀敬畏,心怀良知,历史无法改变,但是未来可以塑造。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引以为戒;传承历史,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为了开创未来,让和平的星火代代相传。我们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青春在广阔的天地中绽放,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追逐中展现出勇敢奔跑的英姿,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百年来,仇恨不曾生长,记忆同样无法泯灭。古人云,“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不忘历史就是要警示和鞭策自己,只有国家强盛,才能避免任人宰割的命运。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凝聚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昨天的中华民族“雄关漫道真如铁”,凄凄惨惨戚戚,一系列的创痕累累和痛彻心扉;今天的中华民族“人间正道是沧桑”,铿锵有力,雄壮激昂,气势磅礴,顺应人类历史的发展客观规律,顺应人民大众求生存求发展,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客观规律,走出一条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我们应当继续努力。没有艰苦卓绝的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总书记说过,“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需要我们珍惜时光,撸起袖子加油干,坚持永久奋斗的好传统,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历史没有终结,历史也不会被终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的长征,一代有一代人的的担当,我们要一代接着一代干,接好共产主义的下一棒,只要我们勠力同心、不懈追求、接力奋斗,就一定能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铭记历史,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建功新时代。在改革开放中克服困难、战胜风险,听党话,跟党走,不忘初心之本,行继续前行之路,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的大学读后感【篇6】

这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三部曲第三部——《我的大学》。

这本书讲述了在作者十六岁的时间,便离开自我的家乡,独自一人去喀山求学。但是作者高尔基并没有上成大学,上大学便成为了高尔基的1个梦想。没上成大学,作者为了能够生存下去而四处奔波:住在贫民窟,卖苦力,和流浪汉接触,在面包店上班……后来,事有了一丝转机,高尔基在和古里。普列特尼奥夫,杰连科夫以及霍霍尔那样的大学生和进步人士的交往中,高尔基进了一所广阔的社会大学。在这所社会大学里,作者历程了许许多多:经受多要素的日常考验,对人生好处和世界的复杂性去了最初的探索。

高尔基从小善良懂事,当他来到喀山,寄住在1个贫困中学生家里。这个家里便有了三个小孩,这位妈妈很可怜,高尔基也注重到了这一点,就算是“妈妈“给一块小面包心里也觉得如岩石般沉重,后来,高尔基决定找个上班,让这位妈妈缓冲些负担。

《我的大学》是部自传体小说,故事节简便,突出。作者用美丽的语言写出了他成长的片段。这本书是1923年完成的,作者此时已有55岁,年过半百。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无论什么状况,多么艰难,也要想方法克服。并且要懂事,学会随时随地为他人着想。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