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负责的幼儿园教师,说课稿是我们工作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的欲望,所以,很多老师会准备好说课稿方便教学,说课稿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作为新手老师,我们该怎么写幼儿园说课稿吗?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课稿(通用11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起承转合”法分析诗歌
2.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过程:
导语:应该说每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人们在同自己的家人、朋友离别时,心情总是难过的,免不了要讲些祝福的话语,有的甚至做儿女态流下眼泪来。这当然时人之常情,毫不足怪的。但是,诗作为艺术,如果把这些都写进去的话,就会让人觉得似乎有些平庸,落入俗套了。那送别诗到底给人以怎样的意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文学常识:
——王勃,字子安,唐高宗时应举及第,年仅14岁,尚是一少年,但因才华外露,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27岁那年到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著有《王子安集》。
——律诗8句分4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根据每一联的作用,分别称为“启、承、转、合。
二、读: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某县的县尉。蜀州,在今四川省。
四、赏析
1.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起:首联,破题,交待送别的地点和时间。
——起:就是开头,首联。首联的作用在于破题,即交待题目当中的主要因素。
辅:辅卫
三秦:长安附近关中一带的地方(点出了送别地点。)
风烟:风尘烟雾(点出送别时间:早晨)
五津:四川省岷江上的五个渡口(点出了行人将要去的地方)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省一带风尘雾霭中苍茫无际。”
2.首联描写了那些景物?第一句与第二句描写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城阙三秦风烟五津。一近一远,一明一暗,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
3.诗的开头明说离别了吗?说了些什么?
——没有,描写了这两个地方的形式和风貌。
现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诗人与好友杜少府站在长安城下,抬头看看长安城,再张望一下蜀州的方向,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那送别的情意就自在其中了。
4.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的问题,诗人站在长安城下能看到千里之外的蜀州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不能。类似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里诗人超常人视力之所不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壮阔的境界,这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杨枝、泪痕、酒盏是不同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各自特点。
(二)能力目标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
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阙(què)宦(huàn)萋萋(qī)柯(kē)
2、熟读这五首诗歌,请同学自己查阅关于这五首诗歌的鉴赏材料。
二、正课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作家作品简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唐高宗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修撰,当时诸王好斗鸡,王勃为沛王写了一篇向英王鸡挑战的檄文,触怒唐高宗,被罢斥。后在虢州做参军,不久又因罪除名。25岁那年到海南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会称“初唐四杰”,反对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浮艳诗风,对近体诗格律有所建树,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有《王子安集》。
3、评点:
城阈辅三秦,风烟望五律。
“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气象开阔,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同是宦游”是说二人皆为“宦游”,此别乃是别中之别,又有何伤?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思是,只要海内有知音,虽在天涯海角,也如同邻居一般。此句安慰社少府,也道出了千古以来人们的共同心声,成为千年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别之时,效儿女之常态,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此诗是王勃供职长安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一反送别诗缠绵排恻的格调,创造出开阔雄浑的意境。表现出作者旷达的胸襟。
这首诗格律上属五言律诗。首句人韵。中间颔联和颈联对仗。
二、四、六、八句末字押韵。
(二)《黄鹤搂》
1、朗读《黄鹤楼》(注意节奏、感情)。
2、作者作品简介:
《黄鹤楼》选自《全唐诗》,有人评价,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传说李白到黄鹤楼要想赋诗,忽见崔颢之诗,曰有此诗在此,何必我写,遂罢笔。作者崔额,唐代诗人,汴州人,开元进士。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矾头。
3、评点: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象,昔日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空余”二字,令人思接千载,心生遐想。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乘鹤已去,只有千载浮云不变。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令人产生无限感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历历”“萋萋”展现了山川草木鲜明的层次和色调。思路从历史幽情转移到现实景物,实现从时间到空间的转换。形成宏阔而又苍凉的意境。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意境再次由实而虚,眼前之景、思乡之情与悠远的历史情怀融为一体,形成宏阔壮大而又苍凉的艺术境界,气韵横生。言尽而意无穷。
这首诗属七言律诗。颔联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韵。
四、小结
从形式上看,这两首诗都属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五律,《黄鹤楼》是七律。律诗的共同特点是颔联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韵。当然还有其他如平仄方面的要求,我们可暂不管它。五言律诗朗诵的节奏可以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律诗朗诵的节奏可以是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以不念破词为准。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从内容上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属于送别诗,写得开阔雄浑,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黄鹤楼》属于思乡诗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它们确是唐诗中的精品。
五、作业
1、完成相关的课后练习
2、默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
2、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泊秦淮》《夜雨寄北》
二、正课
(一)《酬乐天扬州动迁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评点: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在当时这些地方都是很荒僻偏远的。
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也有人认为这句是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两种观点各有依据,讲授时不必强求理解的一致性)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友人共勉。体现出作者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附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二)《泊秦淮》
1、朗读《泊秦淮》,注意朗读节奏,读出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樊川诗集》,作者杜牧(802—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诗人。太和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世称杜樊川。杜牧工诗、赋及古文,以诗的成就为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秦泊,河名。发源于江苏省漂水县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流入长江。相传秦时凿钟山以疏淮水,所以叫秦淮河。秦淮河两岸曾是酒家林立的繁华地区。
3、评点:
这首诗是五言绝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首句写作者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互文见意,写皎洁的月光洒在烟雾迷蒙的水面上,栖在水边的白沙上,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情冷的景象。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指以卖唱为生的乐妓。《后庭花》又名《玉树后庭花人陈后主在金陵时,荒于声色,作《玉树后庭花》舞曲。终朝与狎客、妃嫔们饮酒作乐,不理政事,终至亡国。世人以《玉树后庭花》为亡国之音。诗人在人们习以为常的歌声中听出了亡国之音,并加以艺术概括,具有典型意义,表现诗人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这首诗描写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淡烟寒水,夜幕朦胧;一幅是歌楼酒树,灯红酒绿。迷惆的景色与淡淡的哀愁取得了和谐的统一。
(三)《夜雨寄北》
1、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和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李义山诗集》。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唐代诗人。25岁时中了进士,因受到党争的牵连,屡遭排斥,没有担任过重要官职,一生穷愁潦倒。他的诗多表现个人穷愁潦倒的生活、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对爱情的追求。但他开创了诗歌上新的风格、新的流派,在艺术技巧上他对我国的古典诗歌有所发展和丰富。
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之作。也有人说是写给友人的。
3、评点: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意思是妻子寄信来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家团聚,而我因事耽搁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一问一答,一抑一扬,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巴山夜雨和诗人的愁情形成一种融通,情与景的揉合,达到了极好的抒情效果。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构筑了一个现实与想象融合、时间与空间自由切换的艺术境界境界,曲折委婉,含蓄隽永。
这首诗把秋雨夜景与思妇愁绪结合起来写,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四、小结
这三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七言律诗。后两首是七言绝句。《酬》是酬答诗,表现作者长期遭贬的愤慨不平的心境。啪秦淮》是讽喻诗,表现诗人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夜雨寄北》是爱情诗,表达诗人思念妻子的感情。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2、默写背诵诗歌
教学目标:
一、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理解诗句的内容。
二、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一个教时。(十三分钟)
二、这首诗语言比较浅显,在讲解过程中由教师先作示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问题。
三、在诗句分析过程中,主要以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同学间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归纳的方式展开。
四、在学生理解了诗句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全诗。朗读要求语音准确,语调合适,读出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
(三)字词学习:以学生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阙(què):皇宫前面的望楼。辅:护卫。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
宦(huàn):做官的意思。无为:不要,不须。
(四)分析诗句:
1.经过同学们的预习和刚才老师的朗读,诗中的哪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直接?
学生回答。明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学生回答。明确:
1、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这个知己,纵然我们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样。2、四海之内都有知己,纵然……
对“知己”的不同理解使得我们对这句诗有不同理解,“诗无达沽”。两种理解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也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原因,那是什么?(离别)
3.诗歌中的颔联直接提到了“离别”,“同是宦游人”是离别的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离别的原因。
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与朋友离别时我们通常会说什么?(无非都是嘱咐朋友要保重身体,询问归期等等)但是,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对朋友的离开有只言片语的挽留,而是直接到出了离别的原因,这表明诗人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与朋友的离别的?(坦然)
诗人的这种坦然地心态影响了他笔下的景物,首联。
4.首联点明了哪两个地方?
学生回答。明确:长安、四川
5.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下首联,看看哪位有心人能发现问题?
学生提问。明确:诗人在长安送别朋友,按理他是不可能望到四川的,但是这里诗人却用“望”字连接这两个地方?为什么?
6.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明确:a.诗人把两个相隔千里之外的地方用“望”字连接,使诗歌营造出开阔的意境。b.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今后生活的关心。
7.在学习了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的基础上,我们再回到诗歌的颈联,也就是千古名句,同学们,现在大家对这句诗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明确:与友互勉、超越时空、乐观豁达。
8.尾联中诗人宽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样呢?那就是说这里除了对友人的宽慰还要?(微笑)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
(五)小结:掌握诗歌中字词的解释;理解和感悟诗人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六)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学生朗读。评价,同学们,天下无不散之筵席,面对离别,年少刚强的王勃表现出他的乐观和豁达,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与之不同的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以及“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等等的离别诗句?我们自己又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离别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学习完这首诗后应该思考的。
(七)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并认真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送别的诗句?比较一下它们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什么同和不同,谈谈你的看法。
四、教学效果评价:
(一)讲解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和眼神,考察学生是否跟上讲课进度;
(二)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回答考察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的深度;
(三)根据学生朗读种子音和停顿的正确与否考察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和对诗歌情感的领会。
附:板书
首联点明地点意境开阔
颔联离别原因坦然面对
颈联与友互勉乐观豁达
尾联宽慰勉励积极进取
教学目标:
1.提高朗读能力,背诵累积诗歌。
2.以朗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二、作者及相关知识介绍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一带)人,与当时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同样著名,被称为“初唐四杰”。他是著名学者王通的孙子,很小的时候就写得一手好文辞,有“神童”之称,可惜不到三十岁就在渡海时落水而死了。他做过几任小官,却两次遭到斥逐和除名,短短的一生是在坎坷中度过的。留传下来的《王子安集》里,文比较多,诗不足百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他的代表作。
这首诗点明送别的地点是长安。他曾几次到过长安。这首诗有少年进取的精神,没有消极颓唐的情绪,可能是诗人二十岁以前在长安作朝散郎和任沛王府修撰时所作。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一作“蜀州”,在今四川省崇庆县。“本文题目应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686年才改为“蜀州”,当时王勃已故10年。“蜀川”,指川西岷江流域一带。
三、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指读,指导朗读。(从节奏、咬字、感情、重音等方面来评价)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全班齐读。
四、翻译诗歌
1.解题
送杜少府到蜀州上任:之:动词,到的意思。
2.结合注释,翻译诗句。
3.交流难点,翻译全诗。
少府:官名。
城阙:皇宫门前的望楼,往往被用来代表京都。这里指唐朝都城长安。
辅:以……为辅,这里是拱卫的意思。
三秦:这里泛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本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
风烟: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宦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人认为陆地的四周都为大海所包围,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不要效仿。
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参考:
长安的城阙高踞三秦中枢,遥望岷江的五津,隔着无尽风烟。
你我之间有难忘的离愁别绪,因为彼此都是漂泊流离在外做官的人。
四海之内若有知心存在,再远的天涯也仿佛近邻。
不要在我们挥手作别的路口,像小儿女那样情难自禁哭湿佩巾。
五、诗歌赏析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
明确:五言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诗歌中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诗人与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3.诗的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能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表明了诗人与友人分别两地,为诗歌的抒情奠定了基调。
4.点明分别之意的是哪一联,写出了诗人和友人的哪些共同点?
明确:颔联。同为不得志游宦在外的知识分子。相同的境遇使他们具有相通的感情——怀才不遇的'悲凉之情。
5.如何理解颈联中的知己与比邻?
明确:这是对友人的劝慰,也是对友人的激励。表现了诗人广阔博大的胸襟。
6.如何理解诗歌的最后一联?这一联中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是对朋友的叮咛和鼓舞,也表明了自己坚强乐观的情怀。
六、拓展
王勃的其他送别诗:
江亭夜月送别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查找两首你喜欢的送别诗,并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首联——点明地点
颔联——离别原因
颈联——与友互勉
尾联——宽慰勉励
惜缘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大意。
2.吟咏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志趣与胸怀。
预习作业:
1.查作者和写作背景。
2.疏通诗意。
3.熟读全诗,读准字音与节奏。
4.提出一至三个疑问。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过送别他人的经历吗?是否会将送别的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呢?
生自由发言
预设:有过这样的经历并且会用文字记录下来。
引导:这样的习惯很好。古代的文人墨客大都喜欢将“送别”作为题材,以诗词歌赋等形式来展现自己送别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与诗人王勃同行,感受他情绪的起伏变化,感悟他的志趣与胸怀!
二、 预习交流
(一)课文朗读
1.两人一组互相听读全诗,注意为对方纠正字音与节奏。
2.两人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以举手提问,全班交流解决。
3.请生展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与节奏。
①一生单读(生评价)
②全班齐读
(二)说说诗意
请四位同学每人一句说一说大概意思。
全诗大概意思:三秦大地拱卫着雄伟的京城,从这儿遥望风烟迷蒙的蜀川。想到了我同你即将分别的离情别意啊,我们都是离开家乡在外做官的人。四海之内存在知己,即使是天各一方也像近邻一样。我们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像小儿女般哭哭滴滴的把手帕都给沾湿了。
三、 品诗悟情
引导:跨过刚刚的两道门槛,我们终于可以与诗人同行,走进他的内心了!
1.读全诗,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引导:题目(解题)、“离别”、“在歧路”以及书下注释。
2.王勃在哪儿送别有人呢?你是如何知道的?
引导:送别之地是长安。可以从首联及书下注释得知。(读首联)
3.王勃在长安送别友人到蜀川赴任。从地理角度看,两地相隔千里。诗人在此用一个什么字将这相隔千里的两地联系了起来?“望”字。
诗人为什么要“望”呢?
引导:好友此去赴任之地,路途遥远(风烟犹言路途遥远、艰辛。),不知前路如何,他内心有一份不舍与惜别,有一份淡淡的惆怅与离别之情。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与其说诗人是用眼睛在望,不如说诗人是用心在望啊!
4.试读首联,想想该如何处理语气语调、重音等,才能读出这份淡淡的离别之情。
①请一生读,并说说自己是如何处理这一联的朗读的。(生评价并再请一生读)
②全班齐读,试着读出这份情感。
板书: 不舍
离别
5.作为人类生命历程中有的情感体验,别离是古今诗词歌咏的一个重要主题。大家来读一下我们知晓的一些有关别离的古诗句。
出示:全班齐读一遍。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面对离别,人们通常充满了不舍的深情,进而生发出悲苦凄楚之态。那么,诗人王勃的送别之情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他的情感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变化。
带着思考读全诗。
①你从哪里读出诗人的情感发生了变化?请结合具体诗句来说一说。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我们可以从颔联、颈联和尾联中读出这种情感的变化。先讲哪一句,视课堂学生回答情况而定。)
预设:
同是宦游人
诗人对友人说道:“我们都是离开家乡外出做官的人啊!”相同的身份,使得诗人更能理解友人的心情。同时,他也是在劝慰友人不要伤感,因为他俩这次分别也是客中之别,只是宦游之路上的又一次离别而已。可以说,这时诗人的感情已经由最初的淡淡的惆怅与不舍,转为释然!
试着读颔联,想想该如何处理朗读才能读出这份情感。
请生展示读,生评价,全班齐读。
女生读前半句“与君离别意”(读出一份不舍之情),男神读后半句“同是宦游人”(读出一份释然之情)。
板书:不舍 释然
离别 宦游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
通过品读,理解此送别诗“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无注解、无背景裸读诗歌。
二、释题
送别诗 官职 到、往 四川
杜少府=杜审言?
三、读诗
(一)一生读 关注字音停顿 补充律诗的停顿
(二)自由读 提疑:有哪些字词的意思不太明白?
可能涉及:城阙 三秦 五津 歧路……
(三)师生共同赏读 边赏边朗读
1.首联
由学生提疑的地名引出首联的赏读
写景特点:一远一近,一明一暗,对比强烈。
辅:长安城雄伟的气势
望:站在气象雄伟的长安城下,举目遥望蜀州方向,千里迢迢,苍茫一片,风烟迷茫,路途遥远,在这想象中,似能看到朋友一路的.风霜及日后的艰难,无线依依惜别之情展现在壮阔的境界中。
形成板书:起——将远别 平 缓 壮阔
2.颔联
将离别,这样的离愁别绪,我与你,“与君”感同身受,为什么呢?
“同”:外出做官,漂泊在外,你的感伤我懂,客居中的话别,别中别,更是多了一份愁绪。
形成板书:承——同宦游 忧伤 共鸣感
3.尾联
“共沾巾”: 在离别的地方送别,在“歧路”上,如果是你跟最好的朋友分别,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百度搜索,现在西安(长安)到成都(蜀州)乘坐火车快车需要十几个小时。那么在交通不发达的唐代需要多久呢!何况“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啊。这一别许是生离死别呀!是常人就会“共沾巾”,这种情况下,诗人王勃怎么说?
“无为”:不要,不需要。体现一种勇往直前的积极进取的态度,迎接新生活。
形成板书:合——莫沾巾 释然 放下 乐观
4.颈联
“知己”:莫沾巾凭什么?——知己 “知己”与“友人”的区别
“比”:靠近、挨着 如:其两膝相比者。心近、情真,即便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身在近邻。正如秦观所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幕幕。这是怎样的一种胸襟和气魄啊。
形成板书:转——若比邻 豪迈雄浑
5.结合板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自由读——师范读——齐读
(四)关于离别诗及诗人王勃
1. 同学的朗读让我感到这么一种豪迈和旷达。下发打印好的离别诗。
请同学结合诗句谈谈大部分离别诗所表达的情绪。——悲伤 惆怅
2.《唐诗三百首》选者曾说,“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
王诗一出,其它的送别诗便黯然失色,缘于立意不落俗套。
生命的长度不以年龄衡量,即便有诸多不如意(官职小,两度被贬,找人记恨),好好向前看。
(五)关于离别
“离别”“告别”这是一个很由情怀的词语,古人一别许是一生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视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所以“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形成了送别文化。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能让你黯然销魂的,只有离别。
面对离别,有人说离别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绵绵情怀;有人说离别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哀哀回忆;还有人说离别是别时容易见时难的切切思念……
王勃说,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就象诗中所说那样,即使远在天涯海角,只要那份真情在,我们也能感觉到就在近旁,这是做朋友的最高境界。
论诗凄婉的离别还是豪迈的离别,都只是一种情绪的表达罢了,无可厚非。作家曹文轩和故乡和父亲的告别,让我们明白:文学写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实作的就是一篇文章:生离死别。
这是一种生命的体验。
董卿在《朗读者》第七期卷首开场说得好:离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离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2、默写背诵诗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各自特点。
(二)能力目标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
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阙(què)宦(huàn)萋萋(qī)柯(kē)
2、熟读这五首诗歌,请同学自己查阅关于这五首诗歌的鉴赏材料。
二、正课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作家作品简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唐高宗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修撰,当时诸王好斗鸡,王勃为沛王写了一篇向英王鸡挑战的檄文,触怒唐高宗,被罢斥。后在虢州做参军,不久又因罪除名。25岁那年到海南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会称“初唐四杰”,反对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浮艳诗风,对近体诗格律有所建树,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有《王子安集》。
3、评点:
城阈辅三秦,风烟望五律。
“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气象开阔,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同是宦游”是说二人皆为“宦游”,此别乃是别中之别,又有何伤?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思是,只要海内有知音,虽在天涯海角,也如同邻居一般。此句安慰社少府,也道出了千古以来人们的共同心声,成为千年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别之时,效儿女之常态,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此诗是王勃供职长安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一反送别诗缠绵排恻的格调,创造出开阔雄浑的意境。表现出作者旷达的胸襟。
这首诗格律上属五言律诗。首句人韵。中间颔联和颈联对仗。
二、四、六、八句末字押韵。
(二)《黄鹤搂》
1、朗读《黄鹤楼》(注意节奏、感情)。
2、作者作品简介:
《黄鹤楼》选自《全唐诗》,有人评价,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传说李白到黄鹤楼要想赋诗,忽见崔颢之诗,曰有此诗在此,何必我写,遂罢笔。作者崔额,唐代诗人,汴州人,开元进士。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矾头。
3、评点: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象,昔日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空余”二字,令人思接千载,心生遐想。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乘鹤已去,只有千载浮云不变。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令人产生无限感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历历”“萋萋”展现了山川草木鲜明的层次和色调。思路从历史幽情转移到现实景物,实现从时间到空间的转换。形成宏阔而又苍凉的意境。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意境再次由实而虚,眼前之景、思乡之情与悠远的历史情怀融为一体,形成宏阔壮大而又苍凉的艺术境界,气韵横生。言尽而意无穷。
这首诗属七言律诗。颔联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韵。
四、小结
从形式上看,这两首诗都属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五律,《黄鹤楼》是七律。律诗的共同特点是颔联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韵。当然还有其他如平仄方面的要求,我们可暂不管它。五言律诗朗诵的节奏可以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律诗朗诵的节奏可以是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以不念破词为准。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从内容上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属于送别诗,写得开阔雄浑,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黄鹤楼》属于思乡诗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它们确是唐诗中的精品。
五、作业
1、完成相关的课后练习
2、默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
二、基础知识
生字:
蜀:今四川崇州。
辅:辅佑,卫护,这里是说长安以三秦为辅。
涯:天边,指距离遥远。
歧:本义指岔路,这里指二人离别的岔路口。
巾:手巾。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是诗人王勃送别友人杜少府赴蜀川上任而作。诗中指出真正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友谊仍然长在。全诗以真诚、健康的情感道出了共同的感觉和心愿。也成为后世传诵不绝的名句。我们学过了许多送别诗,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而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凉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全无伤感之情,特别是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为人们所传诵。
2.教学重点:
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3.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表达的心境。
4.教学突破点:
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描写的意境。
四、教法设计
抓住五言律诗的特点理解古诗。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流利背诵诗歌,诗中一些字词的运用,学生可能在理解上产生问题,可采用查资料、看注释、讨论、点拨、联想、想象的方式加以解决。
1.导入:
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
2.理解古诗:
(1)、读诗,看注释、讨论理解诗句的意思。
(2)、自由朗读,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面对离别诗人是什么态度?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可以看出来。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还角,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作者和朋友分别,不免有别离的伤感,但想到四海之内,只要是知己的朋友,即使山川阻隔,远隔天涯,也如近邻一般息息相通。“天涯”极言其远,“比邻”极言其近,远近对照,就显出了知己的可贵。这里表现了作者对朋友不拘行迹的真挚感情。
3.分析其它三联
(1)我们来看一下首联。它是在写景吗?
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2)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3)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所以1—6句诗意似悲而作者旷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4)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4.作业:以杜少府的口吻,回赠王勃一首现代诗。
五、板书设计
三秦(送别地点)五津(上任地点)
{豁达、乐观、坦然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六、资料索引与精华
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
王维王昌龄高适
渭城朝雨邑轻尘,寒雨连江夜入吴,千里黄云白日曛,
客舍清清柳色新。平明送客楚山孤。北风吹雁雪纷纷。
劝君更尽一杯酒,洛阳亲友如相问,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无故人。一片冰心在玉壶。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一.《送别》引入
一曲长亭外古道边,将古道送别唱得悠扬婉转,催人泪下,那离别之伤已然铭刻在心间。
(此曲有学生会唱,一定强调只可轻声跟唱,重在用心体会送别之情)
二.由曲到诗
说道唐人的送别诗,我们首先要说的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所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齐读此诗。
2.解读此诗。
诗的第一句:写送别地点
诗的第二句:写朋友将要去的蜀州就在那风烟迷茫之中。表面写的是两个地方,但从时而回望长安和时而翘首蜀地中,表现难舍之情,没有离别字样,却一开篇就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离情。
诗的第三四句:写你我都是为了仕宦离别家乡、漂泊异乡。境遇相似,由己及人,推心置腹,言外之意,我们都不必为了这个已定的分别而过多的伤感。
诗的五六句:笔锋一转,写下了开朗乐观最为人称道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时尚有真正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存在,那么,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可以互相安慰,互相鼓励,也如同近在咫尺。
诗的七八句:委婉收结。
3.简析.
空间上的离别:
时间上的离别:
结合生活经历,各抒己见......
小结:在遥远的离别,也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再长久的离别,也割不断真正的友情。只要彼此的感情金石般牢固,哪怕是远在天涯,也犹如比邻而居。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表现了诗人----
(高远的志趣,脱俗的情怀,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再次齐读此诗,体会别样的送别。
四.完成课后练习,并背诵此诗。
教学内容:理解《渭城曲》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内容,比较、感悟、赏析两首送别诗的风格。
知识目标: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合作研究、自学鉴赏古诗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
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1.让我们先听首歌,好吗?
(音乐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2.谁听过这首优美动听的歌?知道歌的名字吗?对,叫《送别》
4.师:在古代,长亭外,古道边,往往是人们送行分手的地点场所。今天,让我们一起赏析两首送别诗,这两首诗的题目
分别叫做《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师:古诗所写内容包罗万象,像离人梦,相思愁,游子吟,征夫苦,爱国情等等,非常丰富。其中,描写送别的诗占有一定的比重。《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中的名作,被人们传诵到今。这么好的诗真是不能不学,首先请同学把书翻到52、53页读一读这两首诗吧。
1.生自由读;
2.师指名读;
3、教师范读;听老师读读这两首诗。
三、选读其中一首深入学习
1.师:同学们,我想问一下,你们比较喜欢哪一首呢?你认为哪首写的好呢?我们分组搞一个辩论赛好不好。请选择《送元二使安西》的同学座到这两组,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同学座到这两组。同学们可以选取你们喜欢的方式学习你最喜欢的那一首送别诗,一定要用心呀,为一会儿辩论哪首写的好座充分的准备工作。
2.学生自学。
3.小组交流。
4.分别对两首诗进行汇报,教师相应点拨。
师:为什么你更喜欢这首诗而不是那首?究竟哪首送别诗写的更好呢?比赛正式开始,我当裁判。
唐初期、盛唐时期的我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所以当时的人们豪气冲天,充满了建功立业的思想,所以,人们之间的分别也就成为常事。这两首诗虽同为送别诗,但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点拨备案:首联属“工对”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气势雄伟,点临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于千里的秦蜀两地在一起。三四句意思: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如何感伤!接着作者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
师:你们组说的可真好,看样子对诗的理解很深刻嘛。看,我准备了这首诗的影音材料,看看里面又是怎么评价的?
放多媒体
由于听你们这样评说,再加上刚才那一段影音材料,连我都觉得这首送别诗写的要比他们组选的好了。
(哦,你们组为什么不同意?好,我们公平竞争,请你们发言陈述,我们这几组的同学也认真听一听,你们倒是说说看,你们选的这首诗哪里写的高明?精妙在哪里?
《渭城曲》点拨备案: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集中表现。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中波,备尝独行穷荒。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殷勤祝愿。对于进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蕴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师:有道理,说的真好。我这里也为你们准备了这首诗的影音材料,看看里面又是怎么评价的?
到底那首诗写的更好呢?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实平分秋色,难分仲伯高下。
我宣布,比赛结果:一比一平!
哦,有的同学在噘嘴呢。其实,你们都是获胜方呀。因为通过同学们谈感想,说风格,在不知不觉中,你们对这两首送别诗的理解、感悟已由肤浅变得深刻了。我们这节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对不对?对这两首诗还有疑问吗?
四、赏读古诗
1.质疑并解疑
2..师:同为送别诗,给人留下的感受却不一样,一首缠绵伤感,一首积极向上。读的语气是不是也要有所不同呢?
4.指导朗读、背诵
怎样读才能读出作者那时的感受呢?(指导朗读、试着背诵)选择一首,给大家读一读?不错,要是在注意一下句中的停顿、重音就更好了。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的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听老师再读一遍好吗?看谁悟性最强,感觉最好。在下面试着练一练。谁愿意读?真不错。
5.教师小结
五结束语:
通过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送别诗,相信同学们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的读本中还有一些送别诗,课后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再与今天学的送别诗对照着的体会下,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更尽一杯酒
海内存知己
无故人
天涯若比邻
伤感
向上
一、预习
1、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
2、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泊秦淮》《夜雨寄北》
二、正课
(一)《酬乐天扬州动迁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评点: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在当时这些地方都是很荒僻偏远的。
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也有人认为这句是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两种观点各有依据,讲授时不必强求理解的一致性)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友人共勉。体现出作者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附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二)《泊秦淮》
1、朗读《泊秦淮》,注意朗读节奏,读出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樊川诗集》,作者杜牧(802—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诗人。太和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世称杜樊川。杜牧工诗、赋及古文,以诗的成就为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秦泊,河名。发源于江苏省漂水县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流入长江。相传秦时凿钟山以疏淮水,所以叫秦淮河。秦淮河两岸曾是酒家林立的繁华地区。
3、评点:
这首诗是五言绝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首句写作者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互文见意,写皎洁的月光洒在烟雾迷蒙的水面上,栖在水边的白沙上,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情冷的景象。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指以卖唱为生的乐妓。《后庭花》又名《玉树后庭花人陈后主在金陵时,荒于声色,作《玉树后庭花》舞曲。终朝与狎客、妃嫔们饮酒作乐,不理政事,终至亡国。世人以《玉树后庭花》为亡国之音。诗人在人们习以为常的歌声中听出了亡国之音,并加以艺术概括,具有典型意义,表现诗人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这首诗描写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淡烟寒水,夜幕朦胧;一幅是歌楼酒树,灯红酒绿。迷惆的景色与淡淡的哀愁取得了和谐的统一。
(三)《夜雨寄北》
1、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和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李义山诗集》。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唐代诗人。25岁时中了进士,因受到党争的牵连,屡遭排斥,没有担任过重要官职,一生穷愁潦倒。他的诗多表现个人穷愁潦倒的生活、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对爱情的追求。但他开创了诗歌上新的风格、新的流派,在艺术技巧上他对我国的古典诗歌有所发展和丰富。
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之作。也有人说是写给友人的。
3、评点: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意思是妻子寄信来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家团聚,而我因事耽搁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一问一答,一抑一扬,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巴山夜雨和诗人的愁情形成一种融通,情与景的揉合,达到了极好的抒情效果。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构筑了一个现实与想象融合、时间与空间自由切换的艺术境界境界,曲折委婉,含蓄隽永。
这首诗把秋雨夜景与思妇愁绪结合起来写,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四、小结
这三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七言律诗。后两首是七言绝句。《酬》是酬答诗,表现作者长期遭贬的愤慨不平的心境。啪秦淮》是讽喻诗,表现诗人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夜雨寄北》是爱情诗,表达诗人思念妻子的感情。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2、默写背诵诗歌
幼儿园说课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课稿(通用11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说课稿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杜少府任蜀州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