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曼德拉读后感

07-04

读一本经典之作,体味一段波折人生,当我们受到作者作品所引发的灵感时,思绪万千。用心品味文章,抒发更深层的阅后感,欢迎阅读本篇精选文章“曼德拉读后感”,请将其珍藏,以备下次重温之用!

曼德拉读后感 篇1

曼德拉在1918年7月18日生于南非特兰斯凯的一个大酋长家庭,因是家中长子而被指定为酋长继承人。口含金钥匙来到人间的他,本来有着广阔的个人前景,但他“决不愿以酋长身份统治一个受压迫的部族”,而要“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他自愿走一条解放之路,因为领导反对白人种族隔离政策,被白人统治者关在荒凉的大西洋罗本岛上达27年之久。被囚的二十多年,曼德拉经历着苦难的磨练,他的心没有变得更加冷酷僵硬,反而变得更加柔软温和。他对敌人的仇恨减少了,对自己的`信仰却有更深的反思。二十七年的牢狱,曼德拉失去了肉身的自由,却获得了心灵真正的解放。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一次又一次地选择宽恕和仁爱,而拒绝苦毒与仇恨。他说“在那漫长而孤独的(被囚)岁月中,我对自己的人民获得自由的渴望变成了一种对所有人,包括白人和黑人,都获得自由的渴望”。1990年2月南非政府迫于国际政治压力,释放曼德拉。获释后的曼德拉,以他的智慧和宽容放弃了当时一度甚嚣尘上的暴力推翻白人政权的计划,而是致力于以和平方式结束种族隔离政策,并积极推动建立新南非民主政权。1994年5月,在南非首次不分种族大选结果揭晓后,曼德拉成为南非史上首位黑人总统。

读着他的这些经历,感动一次次在心中涌动,景仰之情在心内弥漫。在他的长达27年漫长的牢狱生涯中,他以人类的慈爱面对他遇到的一切不同的人,包括折磨与虐待他的那些看守、警察与监狱管理人员。他说:“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样需要获得解放,夺走别人自由的人是仇恨的囚徒,他被偏见和短视的铁栅囚禁着”。曼德拉的人生堪称经典传奇——他像马丁路德·金一样充满斗志,又与圣雄甘地一样充满悲悯,颠沛流离的人生故事让七零八落的全世界都瞬时变得温暖。

他有一句名言:“我已经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就是,在登上一座大山之后,你会发现还有更多的山要去攀登。”这本传记中的每一页和每一段故事都交织着伟大的历史和理想,它们恐怕带给我们最伟大的教导,尤其是对年轻人,或许就在于:当我们困顿在“小我”的空间里活得越来越自我,失去方向和信仰,生命和心胸变得狭隘、偏执,营营碌碌,胸无大志,我们似乎应该像曼德拉那样,恪守自由和责任,不轻易屈服于所谓命运的安排。保持一颗强大的勇者之心,将决定我们是否可以坚守意志、释放灵魂!

曼德拉读后感 篇2

在我陆续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与其说是一位伟人的自传,倒不如说是他一生的坎坷经历。曼德拉无疑是十二世纪最伟大的领导人之一,他不仅解决了困扰黑人兄弟三百多年的种族隔离问题,而且让南非的经济得到长期持续发展,尽管和如今相比还是逊色了些。在曼德拉执政的五年间,他给南非带来的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上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让每个人,不论黑人还是白人,都为自己的国度而骄傲。

我对曼德拉的了解其实并不多,以前常常听到他的名字,但也只是因为他的头衔——南非总统而已,后来,有人给我讲他在牢里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我也不以为意,我以为对后来所得到的权力而言,之前所受的那点苦不算什么。但今天,当我读了这本《自由与宽恕》后,以前所有的不屑与无谓都一扫而光。对他,除了崇敬,还是崇敬。这样一个人,在经历了如此重大的打击后,还能对南非的未来充满希望,并致力于建设与改进南非,实属难得。

对我们从小就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来说,也许不能切身体会曼德拉所身处的环境以及他当年的所作所为,但历史就是这样,它总能让我们从中学到些什么。曼德拉在自己的黄金年华里为南非的种族和解付出了如此大的心血,他自己曾说,他愿意为了他的人民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不是一句夸大的言辞,而是他内心所想,他已经用行动说明了一切。可以说,如果没有曼德拉,就不会有南非的今天。曼德拉被赋予“南非国父”的美名,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

28年的牢狱生活,会给一个人带来什么,可想而知。对大多数来说,早已心死,而曼德拉始终相信,他能活着走出狱门。在曼德拉的回忆录里,有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曼德拉的气度让我钦佩,在他最后当选为总统后,他对那些曾经的敌人实行了最大限度的宽容,用一颗包容的心俘获了全南非人民的心。

他的一生,是一部励志的传奇史。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们明白,追求和平是一个人心底的声音,为此不懈努力是他坚持的方向。人类终将走向和平,人与人和谐共处,共享这个世界带给我们的一切。虽然在寻求解放这条路上荆棘遍布、满是豺狼,但他用独有的思想和灵魂引导着自己走了出来,他是上天派到人间的使者,肩负着重建南非的重担,他没有中途放弃,用自己的行动做了最有力的证明:只要努力,终会有成果。

为曼德拉而骄傲。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信念,让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始终保持一个淡然的心。因为内心有希望,相信这个世界终会有所改变,所以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在狱中度过了在我们看来如同判了死期的28年。曼德拉在狱中坚持学习、锻炼身体、锤炼意志,他始终认为,这些都是把南非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的前提。他是对的,当他站在就职典礼台上向南非人民宣誓就职的时候,人们看到的是虽然已年老但精神状态依然年轻的曼德拉。

他的精神、他的意志让遥远国度的我们都为之感动。世界各国政要对曼德拉的评价都极高。也许在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着这样一个梦,作文只是我们却都没有做好为之奋斗终身的打算。时势造就了曼德拉。的确,在那样一个年代,在那样的环境里,他挺身而出,放弃了人人羡慕的律师职业,投身于政治活动中,为南非种族和解几乎付出了生命,最终,换来的是南非实现了种族和解,人民得到了解放。

曼德拉说:我从来都不是圣人,即使是距离世俗界定下的圣人,我也还差得远。他的谦虚,会让我们每个人都汗颜。如果要说这个年代还有圣人的话,曼德拉绝对可以算得上其中一个。可他,不为虚名而自豪,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底线,用自身行动给我们上了宝贵的一课。很庆幸,能与他生活在同一个年代,尽管他退出政坛已很多年,可是影响犹在。世界人民没有忘了他,也永远不会忘了他。他是一个传奇,无人能超越。

曼德拉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是在20xx年南非世界杯足球赛闭幕式上,在夫人格拉萨的陪同下。书中有一张照片,是格拉萨向其描述着什么,曼德拉张口大笑。虽然那时的他已92岁高龄,但他依然能以那样的状态参加国际盛会,为他而自豪。20xx年末,曼德拉在比勒陀利亚的一家医院接受身体检查,南非总统祖马前往医院探望。这一消息牵动全南非人民的心,国民纷纷走进教堂为其祈祷。同时,世界人民也为他祝福。

我在遥远的亚洲,距离南非不知有多远,在他的有生之年,恐怕要实现和他见面的机会微乎其微。毕竟,我只是中国的一个普通公民,还从未走出过国门。但幸好,我心里一直有着强烈的愿望,所以我努力,只为有一天能去那个经历过战火如今仍被誉为“彩虹之国”的国度去看看。这是一个不算太大的愿望,但因为那个国度里有让我感动、让我钦佩的老人,所以,我定会去那里的。最后,再次向曼德拉致敬!

曼德拉读后感 篇3

人物传记片的最大魅力,就是让传奇人物与我们无限的接近。无论是领袖们领导的革命,还是艺术家奉送的娱乐、商业家创造的财富,或是科学家启迪的思想、英雄们书写的成功,那些名人、伟人和奇人的命运之旅,总是能在荡起我们内心情感的波澜。可是如今好的人物传记片犹如凤毛麟角,因此看到有质量有内涵的《曼德拉》时,那种欣喜无法言表。影片展示了南非国父曼德拉何以伟大,这个历史偶像何以被《时代》周刊称为世间最接近圣人的人,留给人们的是对自由精神的理解和对平等生活的思考。看完之后,耳畔不禁会想起Beyond乐队那首《光辉岁月》,年月把拥有变做失去,疲倦的双眼带着期望,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迎接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自信可改变未来。

作为世界上曾经最著名的囚徒,反对种族隔离运动的标志,推动民族和解的智者,纳尔逊曼德拉就像一座灯塔,至今仍照耀着世界上每位为尊严、自由和平等而奋斗的人们。而影片《曼德拉》就是根据其自传《漫漫自由路》所拍摄而成,纵向地展示了曼德拉非凡的传奇一生。片子有着很强的写实风格,在半明半暗的画面之下,导演用他解析人性的手术刀放在前南非总统身上,克制收敛又举重若轻地将曼德拉几十个年头的光阴故事娓娓道来,其冷峻而客观的镜头语言刻画出一位圣人对信念的坚持与执着。而且,影片信息量巨大、有趣又非常正统,绝对是一部表现伟人生活和精神的佳作,包含着爱与尊重、理想与尊严、理解与宽容,看着笑中有泪令人感动。

影片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在剧情上把曼德拉的人生故事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部分是投身反种族隔离运动最初的岁月,第二部分是27年铁窗生涯的苦难磨砺,第三部分是出狱后到当总统前全身心倡导民族和解与宽容。而在这三段故事里,也较好地显现出曼德拉在岁月变迁里,精神世界的不断变化。当律师之时他急公好义,为贫苦黑人免费服务,当发现实现平等的最好途径,不是法律而是抗争,加入非国大的他选择了武装斗阵的方式,力图唤醒南非白人政府放弃自己可恶的种族隔离制度,可最终他和伙伴却锒铛入狱。这一段表现曼德拉热血的一面,显现的是一个青年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其后27年的铁窗面壁,在罗本岛那四五平米的狭小牢房里,曼德拉又是去思考和规划,顿悟出暴力不能带来和平,仇恨间的冤冤相报只会制造更多的流血。这一段较好地显现出他的毅力与智慧。而在出狱后,曼德拉号召黑人放弃仇恨,白人停止恐惧,让敌视双方用善意来拥抱彼此,全身心致力于民族和解。就是在这样从勇者到智者再至仁者的递进过程中,影片让曼德拉高大的形象多方位全角度呈现于世人眼前。

片中有两处细节在表现曼德拉的成长。一个是孩提时代的他,脸上涂满白色颜料跳入河中,按照部落传统方式完成了成人礼。而在入狱后他在狱中淋浴时,童年那一幕不断闪回出现,这其实是意味着他第二次命运的洗礼。河水的洗礼让他由男孩变成男人;洗澡水的冲凉,则证明他从凡人到伟人的转变。其实,像上述那样丰富而细腻的细节展示有不少,很多历史事件都被蕴含其中来展示。例如黑人们在沙佩维尔屠杀惨案后,一群黑人火烧工作证,默默抗议着黑人难以分享到平等的权利的罪恶。而街道上不断出现的打斗流血,进一步证明种族隔离制度带给南非社会的带来的分裂。

虽然是一部歌咏伟人的传记片,影片却没有把曼德拉拍成毫无瑕疵的圣徒,也显示出他的伟人有恙。年轻时代的曼德拉是革命与爱情两不误,一面为黑人的权利而奔忙,一面也玩着婚外情,最终导致首任妻子离开这个不回家的男人。而影片中曼德拉与第二任妻温妮的故事,看来更是叫人唏嘘感叹。两人深深相爱的人,最终却因政治理念的不同而分离。

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曼德拉曾说过的这句话,而正是监狱生涯的磨砺,使得他变得心胸宽广,做到了和者无仇、恕者无怨、忍者无辱、仁者无敌。相反他的妻子温妮却因曾在监狱受到侮辱耿耿于怀,心胸狭隘的她以丈夫代言人自居,俨然如国母,不断号召对追随者用报复的手段展开血腥的复仇。这两口子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而片中清楚的显示了这对夫妻关系由爱的炽烈到冷漠相向的一系列转变。当曼德拉被判入狱服刑时,两人在法庭上不舍分离的牵手很动情。在温妮探监时,两人无法触摸彼此,却仍叫人觉得他们相爱的两颗心密切相连。可是那场家庭聚会上,这对27年未在一起的枕边人虽在肉体上紧紧拥抱,但精神上的分歧已让他们分道扬镳。尤其是最后当曼德拉出狱时和温妮牵手亮相于国民面前,他们的行为只是一种政治表演而已,昔日的美好情感已被利益所取代。看到这两人关系一幕幕的衍变,我们除了感叹还能多说些什么呢。或许他们真是因陌生而相识,因熟悉而分手吧!

曼德拉,全名叫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而罗利赫拉赫拉在班图语里的意思是摇曳树上的枝叶,其真正内涵是麻烦制造者。有着这个名字的曼德拉的确给南非白人制造过不少麻烦,但一生秉持宽容博爱的精神信条的他,让南非没有成为仇恨的土地,而是让其成为不同肤色与种族的彩虹之国。他的谦逊、爱心和人道精神赢得了人们的爱戴。曼德拉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对人类的爱。

他说那句名言,自由不仅仅是挣脱自己身上的枷锁,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人的自由生活。或许正是《曼德拉》这部影片所表达的精神内涵。英国演员伊德瑞斯艾尔巴,虽然长得不像曼德拉,却捕捉到曼德拉的精神,展示出后者的幽默与优雅、勇敢与坚定、宽容与慈爱,较好地演绎出这位伟人的冷静与包容的兼具,并给其植入了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其发起和平运动时的兴奋之情、面对离婚时的愧疚之态,与政府官员谈判时的从容之姿,都有着上佳的表演。英国黑人女星娜奥米哈里斯,也把温妮的精神状态在时间长河里的转变刻画的一清二楚,将其坚韧性格、勃勃野心统统表现了出来。

困苦迷茫时看传记片,便知不如意乃人生必经之路,指引我们走出生活的迷津;生活顺遂时看传记片,晓得自己距离神话之遥远,不因而得意而忘形。而在看完人物传记片《曼德拉》之后,聪明的你一定会明白,感恩与宽容经常是来自痛苦与磨难,必须以极大的毅力来磨练。从而懂得爱与生活的真谛到底是什么,做一个有理有利有节的人。而影片最后,曼德拉在旷野小路上的漫漫行进,何尝不是在提示我们,漫漫人生路,谁不是在跋涉中前行。

曼德拉读后感 篇4

从以武力捍卫争取权益,到铁窗面壁27年,从阶下囚徒,到南非国父,南非第一任黑人总统的漫漫自由路,其实是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的累积转换。于影片开始,儿童在辽阔草原上的奔跑,那种理想化的自由精神具象,才是人类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景。

并非任何时代,都会有人为自由振臂高呼,教科书里自古至今听到最多,无非是改旗易帜的口号,却无关自由,所以历遍更迭,今日仍旧如昨,即使日常生活,亦频频受限受制。

然而被指定为王朝继任者的曼德拉却开始了自己的反抗之路。在这部据其自传改编的影片中,全景式的展现了曼德拉终其一生为之斗争的过程,从参加主张非暴力斗争的非国大,到转入地下武装斗争,曼德拉的每一步,在影片中,都有着异常清晰的轨迹。随处可见的暴力侵袭与暴力反抗,到监狱生活中坦然承受各种虐待,每一步都很艰难,但每一步拒不改变初心对权益的积极争取。

当然,作为一部人物传记影片,将一个人从茅屋出生到登上总统之位,确实需要填充庞杂的历史资料,更需要确立影片对人物的解读立场,毕竟,这不是一段虚构的历史。而影片从历史中汲取片段,让这个世界上堪称伟人的著名人物走进大众视线,依然需要完成其成长历程,只为一人歌唱的《光辉岁月》,需要经过无数铺垫。

尽管影片并未过多展现曼德拉早年创立物装抗争组织进行反抗,但是影片的发展,或者说曼德拉终其一生抗争的过程,就是其放下武器的过程,放下手里的武器,以及心中的暴戾。这个转变,发生在被判终身监禁时,法律给了被判叛国罪的曼德拉一条生路,他则用此换来更多人的自由。有时候,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而有时候,放下枪反而成就更伟大功绩。

影片以三段式的结构,将曼德拉一生分为三个部分年轻时热血奋进的阶段;面对牢狱之灾,遭受虐待却自我成长的阶段;以及出狱之后,放下仇恨,用真相与和解拯救南非的阶段。而串联起他这一生的除了自由的伟大愿景,更有令人唏嘘感叹的爱情。枪炮和玫瑰,热血和爱情,都是让伟人更具人性化的元素。

现实生活中,曼德拉的生命中留下了三个女人的痕迹。她们分别是:初恋情人伊夫琳、黑人母亲温妮和晚年知己格拉萨。影片尽管未涉及到格拉萨,但并不避讳曼德拉前两段爱情婚姻的坎坷和变化,被劈腿或不得不无奈选择分手,都一一呈现,让人有更真实的理解和记忆。

50年的艰苦斗争,风雨中抱紧的自由,当生命消逝,传奇却永远留存。

曼德拉读后感 篇5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曼德拉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曼德拉有着人性的喜怒哀乐,会彷徨,会孤独,但最难能可贵都是他对自由的渴望和信念的支持,是他在监狱中可以忍辱27年。27年的时间不但没有磨灭曼德拉的志向,反而是他的意志更加坚韧,思想更加成熟,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毫无疑问,曼德拉属于这一类人。

曼德拉曾经说过:“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无法想到这样的文字没有宽容、仁爱之心的人,说不出这么美丽的语言。曼德拉,这么一个拥有着传奇色彩的总统,这么一个慈祥的老者,在社会黑暗的年代里,成为所有黑人的精神领袖,引领黑人为自由而战,是一颗在黑夜中闪耀着希望的星辰。

读曼德拉,了解曼德拉的人生,敬佩曼德拉的品质,感悟自我人生,我为什么而活着,为此我感到深深的迷茫,回忆自我的经历,没有曼德拉儿时的艰辛与苦难,没有曼德拉人生的辉煌,高堂依在,长辈仍存,无生存之艰难,无财务之困扰,可以说是十分安逸,如同长在温室里的花朵。看小说是我最大的人生乐趣,常常为了多看一点而烟雾吃饭的时间引来外婆的不满。爷爷曾告诫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整天看小说会吸光你的精力,你更应该把劲头花在学习上。事实也正是如此,整天看小说的确很耗精力,为此,我曾多次借小说,但每次都失败了,想要找到小说与生活的平衡点,依旧很难把握。仔细想想,我的人生还不算真正开始,那曼德拉不也是到大学之后才励志为改变黑人现状而奋斗吗!

借用曼德拉的名言,我若无法将小说与烦恼抛到身后,让自己静一静,就无法真正看清前进的方向。

曼德拉读后感 篇6

在非洲的草原上生活着数以万计的动物。它们悠然地觅食、繁衍,一派自然之景。它们在这儿生活几千万年,却被阵阵枪声打破了宁静,残暴的人们如同猛兽般撕开动物的皮毛,剥下它们的皮当作衣服,扯下它们的肉作为食物随着声声惨叫,动物的数量在锐减。

动物们的世界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人类的残暴世界。动物在哀嚎,人们在狂笑。

面对此景,人们该觉醒了,也应考虑一下动物的处境了。可是又有多少国家能够这样做呢?虽然少数国家的人们感到事态的眼中,他们或是呼吁人们保护地球,或发明绿色环保的物品。而这是远远不够的。殊不知,在他们的背后,仍有偷猎者在肆意猎杀,为的就是那暴利。

但读了毕淑敏笔下的《曼德拉的铅笔》,我们会沉思,会感慨,因为她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动物至上的世界,没有贵贱之分,有的只是动物与人之间的平等。

文中最后一则小故事更让人心头为之震颤。文中的南非竟有如此的决定:如果你在非洲被野兽捕获,人们开枪打死的不是动物而是人,为的是减轻人死亡前的痛苦。因为你是触犯动物们的地盘而被捕获的,这是你的责任,并不是动物对你不怀好意。

是的,动物也是生物链上的一环,失去他们,人类是活不下去的。而人类身为生物链最高层,拥有高度文明,所做的并不是去猎杀下层动物,应该更为整个生物链而着想。

动物们被杀死了,我们吃什么,即使我们有再高的科技,望着了无生气的地球,也会望洋兴叹的。放下手中的抢,还动物一个快乐的世界吧。

曼德拉读后感 篇7

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离开我们已经有半年之久了,而这部传记电影才迟迟在内地亮相,有点后知后觉的感觉。其实这部《曼德拉》作为一部反映一代伟人的传记电影知名度相对一般,看过之后就会发现这是一部四平八稳的传记片。

或许在很多评论家和专业人士看来,这部传记片并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比如像斯皮尔伯格的《林肯》那样在艺术与对人物塑造上都堪称殿堂级的作品。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部传记片说穿了,其实属于入门级读物,电影照顾到了曼德拉的一生,方方面面都有展示,平心而论,该片是观众了解曼德拉的一扇窗口。都知道曼德拉总统伟大,究竟为什么伟大呢?如果不想读那本厚重的《曼德拉传》,看看这部电影即可。

其实有很多从各种方面表现曼德拉生平的电影,比如《再见巴法纳》、《游戏终点》、《成事在人》等片,而这部《曼德拉》则是第一部囊括曼德拉生平全部的电影,从上世纪40年代布尔人推行种族隔离制度,曼德拉投身种族政治运动开始,一直讲述到当选总统后的致辞,其中还有表现其与家人、与朋友之间的关系。而且整部电影的故事都可以在以上电影中找到影子,其中曼德拉在罗本岛服刑时期成为电影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

《曼德拉》中的监狱段落与《再见巴法纳》不同的是,后者采用狱警的口吻来从侧面反映曼德拉如何影响到自己,而《曼德拉》全片则采用旁观者的姿态,去详实的还原了当时大量真实史实,比如曼德拉妻子在监狱外的遭遇,本片有一段情节去描述,这在《再见巴法纳》中是无法体现的。其实了解曼德拉生平的观众对电影中的很多故事都比较熟悉,电影也是比较真实的反映了曼德拉在不同历史环境下的状况,包括那句我已经有21年没有碰过我夫人的手了都是历史原话。

个人认为,曼德拉先生的生平中,罗本岛监狱,以及后来波尔斯摩尔监狱中的故事是非常重要的,本片中对这两段内容也是力度很大,但由于篇幅的原因还是略去了相关部分,因此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再见巴法纳》与本片配套观看。

电影的后半段,电影用大量的笔墨和细节展示了曼德拉如何运用智慧,化解南非严重的种族矛盾,他宽容的政治理念令人印象深刻,比较遗憾的是没有像《成事在人》那样去记录那场举世闻名的橄榄球大赛,电影定格在他首次走出总统府邸的那一刻,面对群情激昂的民众,留下一片未来的空白。其实回眸整部电影,在这部长达2小时20分钟的电影中,虽然作为传记片本片依然进入到流水账的叙事模式中,但整部电影并不像之前《乔布斯》、《摩纳哥王妃》那样让人感觉枯燥空洞,反而感觉时间过得很快。

本片的导演贾斯汀查德维克很会调动观众情绪,历史事件与人物刻画两条主线并举,在记叙曼德拉的生平中关注了很多方面,大量角色的加入,从政治运动、监狱生涯、家庭生活,再到种族冲突的历史事件描写,电影拍得很大气,虽然没有深入去刻画曼德拉的形象,让这部电影在艺术成就的失势,整个剧情模式也没有太大花样,想说的事情很多,照顾不到各方彼此,究竟将曼德拉塑造成一个民族斗士还是南非首位黑人总统,电影在这方面打了马虎眼。

作为传记片,电影绝不会像《林肯传》、《成事在人》那样让足以进入殿堂,但还是那句老话,本片属于入门级教材,比较规矩的记录了曼德拉的生涯和方方面面,但这个教材并不枯燥,而是拍得张弛有度,场面和摄影做的相当不错,配乐动听,人物形象生动,导演对节奏的把控和对观众情绪的调动让本片变得非常生动,让本片成为所有曼德拉题材作品中,最具娱乐性的一部。

伊德里斯艾尔巴饰演曼德拉,之前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没错,《环太平洋》中的黑将军,《雷神》中的彩虹桥守卫者,就是这样一位又黑又硬的大汉,怎么能与曼德拉联系起来呢?其实这里有一个误区,人们大都了解老年曼德拉的形象,其实年轻时期的曼德拉总统,是非常魁梧的。

而艾尔巴的表演平心而论真心不错,虽然比不上《成事在人》中的摩根弗里曼大神,但比《再见巴法纳》里那位强太多。比较重要的一点,伊德里斯艾尔巴版曼德拉,没有高高在上的那种感觉,也没有放不开手脚的紧张状态,而是从头到尾都收放自如,曼德拉从年轻时的民族斗士到老年的黑人总统,之间的过度和变化还是比较平缓,这是值得称赞的地方。

他为推翻种族主义的统治进行了50年的斗争,实现了南非种族平等,改变了南非的命运。二十世纪有着不少改变历史的民族斗士:切格瓦拉、马丁路德金等人。而曼德拉在有生之年已足可与他们比肩。或许单凭几段话难以概括曼德拉的成就,文字是苍白的,影像是有力的。yJS21.cOM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