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07-04

当我们对待作者写的作品有不同的看法时,写一份有关于这部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引用相关的资料去写,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无疑,这份特别定制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一定超出您的期望。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1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提到宗教与战争,让我不假思索的想到读过的另外三本书。它们分别是:阿富汗第一位女议长法齐娅.库菲写的《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卡勒德.胡塞尼继《追风筝的人》之后的又一部颇具影响力的作品《灿烂千阳》,还有克利斯朵夫.雪莉邓恩在《天空的另一半》这本书中所提及的在亚非拉国家的性别歧视、性暴力、厌女价值观、家庭暴力、处女情节等现象,也看到那里的女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以及如何一点小小的帮助就能改变她们的命运。

这本书的作者塔拉·韦斯特弗 Tara Westover是一位美国历史学家、作家。1986年生于爱达荷州的山区。十七岁前从未上过学。通过自学考取杨百翰大学,20xx年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后获得盖茨剑桥奖学金,20xx年获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xx年获得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访学。20xx年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xx年出版处女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20xx年因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一部新人处女作,上市第一周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至今已累计80周,仍高居Top1,全美销量破百万册,比尔·盖茨年度荐书 第一名 美国亚马逊年度编辑选书 第一名《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畅销书排行 第一名 Goodreads读者票选超越米歇尔《成为》。当我读完后,让我脑海中立马想到一部电影《风雨哈佛路》里那个生长在美国贫民窟的女孩丽兹。当我看到作者动辄就去图书馆借阅半打图书,熬夜啃书,我想这看起来轻松,实则需要天赋,更离不开吃苦和勤奋的意志力。这是一个穷苦人家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可以在任何艰难的环境里迎难而上。一个没有教育背景的人读取了哈佛大学博士学位,除了一路有贵人相助外,更多是自己的能力使然,很励志的一本书,读完很受用。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2

一开始被书名和封面所吸引来阅读,一支铅笔的轮廓勾勒出大山的样子。女孩站在一座山头,眺望远方的崇山峻岭,一群飞鸟向着远方的山顶飞去。像书名说的那样,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是一种逃离,同时也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信仰。

这本自传小说讲述是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前半生的真实经历。她与兄弟姐姐父母一起生活在爱达荷州的山区,在17岁之前从未上过学,每天与哥哥父亲一起拆解废料,帮母亲调制精油,每天囤积食品生活资料以防末日来临,并且按照父母所灌输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生活下去。这本书中描述的原生家庭极度扭曲,是我们所不能理解的,但是作者却一步步通过学校教育重拾自我,打破原生家庭对自己的束缚,最终找到心中的那座山。

塔拉的家庭中一共七个孩子,三个离开大山,四个留在那里,离开的都获得了博士学位,而留下的连高中文凭都没有,这是泾渭分明的家庭,人们的选择与自己的家庭、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但是选择往往是完全不同的方向。现在社会,很多人都企图抱怨原生家庭,总觉得自己没得到更好的成长条件。但如果和塔拉比较,我们难道不是幸运的人吗?其实真正能阻碍你前进的,难道不就是你自己吗?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从上市第一周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榜至今仍高居TOP1,全美销量破百万册。作者塔拉因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完成了她自我的救赎。看完这本书,我们回头再看看从塔拉?韦斯特弗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带给一个人的改变,教育使人眼界开阔,思维拓展,看到更多的真相,而不是自己内心坚执相信的;教育使人放下傲慢,懂得谦逊;教育使人理解他人,也原谅了自我。教育就像带领你爬向一座山,只有到达山顶,才能看清这个世界。在书的后记中,塔拉也说:“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全新的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

教育与学习确实塑造了塔拉,但是更重要的是她对于自身的体察,她内心深处的自省与坚毅。受教育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权利,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学会独立思考。而看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乃至看到自己,是最难的事情,而这些作者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做到了。她甚至还改变了自己,她做到了很多人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事情。这是要比获取再多世俗的荣誉更加荣耀的事情。

随波逐流是舒适的,认识到自己原生家庭的缺陷并努力克服才是勇敢的。每一步都需要背离人类所固有的思维如爬山一般艰难,塔拉的故事给我们每个人以勇气,打破命运的枷锁,认识你自己,这虽然困难,却并非不可战胜。就如同作者所说的那句话“我能在风中站稳是因为我不是努力尝试站在风中,风就是风,人受得了地面上的狂风,也能站得住高空的风,不同的是自己怎么想。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我们每个人生命中都会有属于我们的独一无二的山,希望我们最终都能像鸟一样飞往我们自己的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3

这是一本让人陷入沉思同时又鼓舞人心的小说,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最终却戴上了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可是,有谁知道她经历过怎样的童年,她生活在怎样的原生家庭里。我们都设想改变,但是所要经历的怯懦,崩溃,自我怀疑,不被接纳,太多太多的挣扎与痛苦,可想而知了!

每个人的成长与成熟,成年与少年之间往往需要一个长长的跨度,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会对很多事情有自己的观点,甚至于与自己亲近的家庭意见相左,但是,那不一定非得说谁是谁非谁对谁错。因为,我们的人生轨迹总会出现分叉口,而且越来越多,不同的经历会给人不同的思考,从而指导各自的言行举止。

对于有些执着,某种信念,一些坚守,你极力去维护的,或许站在对面的人却一心想着去批判。到头来,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其实大家走在自己的路上,可以享受到不同的风景,也会收获别具一格的人生。如果真的做出了决定,那么就去坚持。

就如同,长大后飞出大山在北上广奋斗的年轻人,会对一辈子深居大山的`父辈们某种封建迷信的行为嗤之以鼻。就如同本书作者的父亲所坚持的不上学不就医的坚持,在她看来就是一种荒唐的行为。谁都没有病,只是不在一个精神层面上,仅此而已。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4

看完这本书,内心只觉沉重。

书中以作者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自己从小到大在山里的成长经历、又如何从山里一步步走向哈佛的故事。

作者从大山走向哈佛的经历固然励志,但认真看完这本书,跟着作者走完她的成长经历后,我觉得故事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现象更值得反思。

在我初听塔拉的故事的时候,我还以为这应该是好几十年前的事情了,然而作者只比我大不到10岁。我也以为这应该是特别贫穷落后的国家才有的事儿吧,然而这发生在听起来很富裕的美国。

由此不由得联想到我们国家,在那些不那么发达的县城和山区,类似塔拉的成长经历肯定不少,而他们能否有塔拉一样的运气走出大山,离开可能是重男轻女可能是专制冷漠的社会氛围、或者是一如塔拉哥哥的家暴、又或者是塔拉父母般的盲目信仰与反对教育医疗,我们不得而知。

正如作者传达的,改变这些和她一样从山里走出来怯懦的、无知的、被老旧思想观念紧紧捆绑着的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教育。然而我们如何给这些山里的孩子带去更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更好的教育呢,不得而知。(突然想起阿詹女神…)

除此之外,作者的经历也引起了我的回忆和感触。在成长过程中,我相信不少小孩或多或少也经历着和作者类似的事情。如重男轻女、如打击式教育、如有着一个虽不比躁郁症的塔拉父亲但一样过于相信自己而控制欲又极强的长辈等等。历经这些“山里的枷锁”并从中走出来之后,才发现最悲伤的不是经历过这些,而是当你走出来你发现你身上依然残留着那些“枷锁”给你带来的痕迹。

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原生家庭给人带来的影响。而这点,我想也值得我们反思一下家庭教育的问题。

最后,塔拉过上了另一种生活,至今也没能和父母亲和哥哥和解。虽有遗憾,但谁能料想之后她的父母是否因为看到这本书而主动和好呢?但我想想还是不要吧,不然要委屈的肯定又是塔拉了(多么心酸的一句话)。

最后,抱着感恩的心情,五星。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5

我以为这只是一本小说,直到书的最后才发现这是一本回忆录。从一个17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到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这是一个打破自我,重塑自我,接受自我的过程,也是教育一词在本书中真正的含义。这不是一本励志文学,作者一直规避自己成为励志的化身,她着眼于教育带来的“改变”,生活的改变,思想的改变。

这本书的名字我很喜欢,不是硬邦邦的直译为教育,或其他的励志文学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她像逃离了故乡的飞鸟,飞往远方去找寻新的信仰。在看书的整个过程中,我并没有觉得特别特别好,直到看完这本书,开始回想情节,突然觉得这本书超级值得再看一遍。所以虽然书本有点厚,请耐心坚持往下看。五星推荐。

书本的第一部分有关塔拉的前十七岁,她生活在一个有七个孩子的家庭,孩子们在家中出生,并没有出生证明,他们从来不去医院也不去学校。父亲是一名垃圾废料场的经营者,母亲是草药师和助产士,他们每日都在囤积物资,为他们认为即将到来的世界末日做准备。她的生活不像普通人一般幼儿园,小学,初高中,大学,而是日日与垃圾为伴,被迫接受父亲的偏执,母亲的顺从,一个哥哥的暴力。

第二部分是塔拉开始逃离“家庭”,另一位哥哥通过自学离家为塔拉播下了一颗种子,她开始寻求一种救赎,偷偷自学考上了大学。一开始进入大学的她像是来自异世的人,与周边的朋友格格不入,但随着大学的毕业,她的求学之路渐明,开始进入第三部分,塔拉的精神解放,她重塑自己的人生,质疑父亲的强加思想,反抗哥哥的暴力,但却被认为家庭的背叛者,与家人决裂。她在崩溃中接受不同,梳理生活,救赎自我,寻求平衡,她将这一切归之于教育带来的选择。

这不是有关于一个人的励志成功之路,也没有讲述她是如何考上大学,甚至于她的最终成就也只是一笔带过,她只是将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慢慢道来,感恩教育带给她的新世界。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6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是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写得一本自传小说。讲述的是女主人公出生在大山里,17岁之前从未上过学,她自称是“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但是,她通过自学考上大学,最后获得了剑桥的博士学位。这本书通过分享如何接受教育摆脱原生扭曲家庭的阴影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她经历了自我怀疑,精神崩溃,也接受心理治疗等,最终实现了自我和解。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中的一句话:“我能在风中站稳。是因为我不是努力尝试站在风中,风就是风,人能受得了地面上的阵阵狂风,所以也能禁得住高空的风,它们没有区别,不同的是头脑中怎么想。”

提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们都会觉得揪心,难受,但我认为原生家庭是我们割舍不掉的本源,虽然一个人没有办法选择原生家庭,但是却可以像塔拉一样,在经历了伤害后,还会选择充满勇气,变得强大,去逆天改命。这本书让我们知道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可以战胜原生家庭带来的苦难,活出新的自我,飞往属于自己的那座山。也许我们的翅膀会受伤,也许我们每个人心中向往的那座山很高,可是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充满勇气,充满力量,像鸟儿一样,飞向我们的梦想之地。每个人前面都有一座山,有人一生在山脚仰望,有人在半山腰徘徊,有人停在去往山顶的路上,有人在山的那边,遇见了新的山。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周遭、不回避自己内心的需求,正视自己的每一次思考,认识教育的力量、知识的力量,用知识和教育开阔自己的眼界,抛弃固化观念的束缚,重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成为能够掌控自己命运的那只鸟。

“你可以用很多方法来称呼这个全新的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

“而我称之为:教育。”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7

这本书读完了,阶段性的工作也告一段落,重新拾起搁置了一个月的读书笔记,决定谈谈感想。

这本书英文名是educated,中文翻译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非常美的名字,把书中提到具象化的巴克峰抽象为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这春风化雨般的感受就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一样美妙,这是我的理解。

作者生活在这样的原生家庭到处充满着不幸,对艰难生活的刻画让这本书很难给人想象不是一本小说,而是作者一本回忆录。面对父亲的苛责、母亲的麻木、兄长肖恩的暴力,作者唯一能做的只有忍受。努力面对,在平常人看来是一件很难的事,在作者这里反而是最简单的也是唯一能面对生活的态度。作者的故事并非发生在野蛮的19世纪而是文明的现代美国,让我震惊的是对宗教的极端崇拜早就的原生家庭,还是能深深的影响着一批美国人,他们在现代社会生活却不相信现代医学和抗生素,觉得新千年到来是世界末日,认为穿无袖衣服就是不检点但我认为这些经历并不能把宗教钉在耻辱柱上,这不是宗教的错,而是人的错。人需要信仰,需要敬畏,但敬畏的本质是无知,这个世界还是存在超越自然科学的力量无从知晓,因此无论任何信仰或神都需要包容,包容现代科技,包容其他宗教,去探索宗教给人带来真正的力量。

扯远了,回到本书。真正给作者带来改变的是从上大学开始,作者生活的极端的家庭环境观念对公共教育嗤之以鼻,作者为此从来没接受过高中前的教育,但是信念和努力让作者考上了杨百翰大学,接受现代文明的教育和生活方式,因此对她的传统信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受教育后的不同我感受到是对待家人的态度上,从默默屈服到试图对抗。从开始默默忍受兄长肖恩的欺凌,到上了大学竭力离开逃避,到读博期间和父母提出肖恩精神分裂的病情,面对反复无常的兄长,作者正一步步做着对抗,对抗兄长,对抗这个家庭。这让我想到教育的意义。东坡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教育不限于书本,可以是人生阅历也可以是思想感悟,可以是一本书,也可以是一句话。所以,我认为教育不是一个人外在表现,而是内在的改变,就和作者的对抗等级持续增加一样,教育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改变,给无知的人知识,给怯懦的人勇气,给自大的人谦卑这才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去年一年大概阅读了33本书,个人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近两周读一本也不是很快,但是一发在朋友圈却引起了很多朋友的羡慕的向往。虽说这些书是每位作者的精华,就像给读者精心准备的年夜饭,但作为读者我真正能记住的没多少,就像受教育一样,唯有升华成了感悟,改变着我自己,改变着我的未来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8

文字的力量是强大的,特别是在这样一个和平富足的年代,我们难以想象作者塔拉韦斯特弗笔下的世界。

怎么会有人生病不去医院呢?父母怎么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呢?塔拉的爸爸又怎么会是这样一个人?然而,就是身处在这样暗无天日的环境里,塔拉却凭借自己的努力,从大山深处走了出来。

本书的主线是教育。它在这里主要是指在她生命里家庭和社会给予她的影响。父亲强权、冷漠而且愚昧,给塔拉的是完全黑暗的世界,可悲的是前十四年她完全没有能力发现这一点。生活在黑暗里的孩子怎么会意识到自己在黑暗中?如果没有什么来打破这片黑暗,那她可能永远都是父亲的附属品。

这个转折如光般出现在塔拉的十四岁,塔拉在哥哥泰勒房里听到了唱诗班的音乐,她看见了一束光从乌云中倾泻下来,她从此不再闭着眼睛生活。于是,她自学成才,靠努力考上大学,走出这个苦涩的地方。到那时,她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往。也许我们只有在意识上让自己置身事外,才能对自己的过往作客观冷静的剖析。不过这是好事,塔拉苏醒了。

她意识到父亲是愚昧荒谬的,常欺负她的哥哥肖恩对她更是影响深远,这其实就是重塑塔拉人生的开始。教育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作者在福布斯杂志的一次访谈里讲述了对教育的看法,这应该就是她世界观的核心。

我们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家庭教育的影响会在日后慢慢表现出来。她说:它一直在你心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坚不可摧、像石头一样难以对付的自己。她觉得:巴克峰不肯放过我,将我紧紧攫住,并且我可能永远也无法断绝与它的联系。过去的生活已经给她的灵魂烙上了不能消磨的印记,这便是家庭教育在个体人格与三观上留下的痕迹,它可能会伴随我们一生。

但也像作者所写:无论你成为谁,无论你把自己变成了什么,那就是你本来的样子。它一直在你心中。你就是黄金即便是黄金,在某些光线下也会显得晦暗,但那只是错觉。金子它一直是金子。

相信自己,接受打磨,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越来越好。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9

买这本书的时候,是碰上书打折凑满减的活动才买的,这两天刚好有空,就把这本书拿出来翻了一下,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有些无趣,甚至几度不想往下看,但到后面却觉得十分精彩。

书的故事梗概其实在看之前就有所了解,一个来自大山的的女孩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人生命运,烂俗又励志。

当我进入这个故事,进入作者的笔下的她曾生活过的世界,发现并不只是这么简单。在市场上对这本书的定义或者也可以说成是我在看这本书之前对这本书的定义大概是教育改变命运。可是当我看了这本书我看到的是作者对迷茫困惑痛苦的自我的重塑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中教育发挥了作用,但更多的是来自作者内在的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在作者的世界里,她被一分为二,两端互相拉扯着她,一边是来自她的偏执野蛮粗暴但却生养了她的家庭,她在这个家庭里感受到爱,她也爱着她的家人,从未想过背叛,但另一端,她的哥哥泰勒给她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让她去上学,她曾抗拒,因为家人的旨意,她不愿背叛她的家庭,可是她看到她家人的愚昧,在亲人生命最危急的时刻依旧不愿去医院救治,她对她的家庭存在的方式感到了怀疑,于是她尝试去上大学,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在这个故事中,我想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看到自己,至少我看到了自己。关于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大概需要非常长久的时间才能治愈。作文有的人治愈了自己,有的人或许终其一生就被原生家庭围困在原地。这种影响不是一天两天的几句话,这种影响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你每天都处于同样的环境当中,接受着这样的熏陶,你从来都没怀疑过这种存在的合理性。在这本书中,作者的哥哥,偶有时的称呼作者为妓女,一个多么羞耻可辱的词汇,导致作者在一段时间与男性的相处存在问题,她总觉得自己某一处是可耻的,当然故事中家庭对作者的影响不止于此,在此后的求学路上,她要克服自己的自卑,学会与除家人以外的外界人相处,用知识重新塑造自己的世界观。

这本书说起来是一部作者的回忆录加自传,在这本书中我接受到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观点就是关于记忆。你所以为的记忆是一成不变的,他原来是怎么样的就是怎么样的,但实际上我们每次回忆从前的事,都是在重塑历史的过程,事实的真实性其实也会在一次次的回忆中消解或确认吧。作者关于他的家庭的历史的书写,他曾说塑造那些历史的人大概是先知或者说是像他父亲一样的权威者,但是在今天的某个时刻,他觉得历史的塑造者是他自己。未来可能会和过去不同,甚至过去可能也会和过去不同。

当然此书的另一个主题是女性意识。女性意识,或许在当下,在我这里,一直就是一个口号,我们经常提它,但具体到是什么,我想我从未能说得清楚。但这本书里,我看到的一段对话,让我对女性意识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作者问他的一个男性朋友,如果他是女人,还会学法律嘛,而他朋友的回答是不会。社会就是这样,对于女性的职业选择,对于女性的社会扮演角色,有着天然的偏见,他们就会觉得女孩应该就是在厨房,在家庭的位置上,但如果你是女性,你当然可以和男性一样,学习法律,对法律有孜孜不倦的追求。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10

解放思想一词好像很早就开始背,但是它具体是什么意思?解放哪种思想,如何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后会有何种得失?也许这才是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

即使进入了杨百翰,进入了剑桥,书中的塔拉却并没有变得“强大”,在与父母对峙时懦弱,在面对男女关系时的不坦荡,这些都是强大的父亲和家庭环境所带来的问题,不是上了好的大学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高的学历也并不能说服那些与你对立的人。

解放思想,首先要意识到自我思想的束缚,意识到自我有改变的勇气和能力,但也要明白,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能力,永远无法强迫别人,尤其是另一个世界的人改变;同时,也要意识到,这改变不是破茧成蝶,不是过关斩将,没有觉得的输赢,选择自己的信仰,并且坚持,这意味着要失去很多的东西,而成年人,可以,也应该为自己平衡这些得失。

不是奥特曼打败小怪兽的胜利,而是将旧的自我从身上一层层剥下,重塑另一个自己的新生。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11

这本书大概讲得是作者他们一家人住在爱达荷州偏远山谷中的一个农场,父亲是一个冷酷固执的极端教徒,母亲是勤劳懦弱永远不会反抗的女人,童年是破铜烂铁的垃圾场,整个家庭充斥着宗教,原始自然信仰,从小就被父亲灌输不能去学校,不能去医院,不能穿着暴露,不能化妆等等,这些条例作为家里的一员必须严格遵守,同时父亲不希望她们有自己的思想,不然就是对信仰,对上帝,对家庭的背叛。作者16岁考进杨百翰大学,后面获得去往剑桥交流的机会,回到杨百翰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后继续去往剑桥求学,并去哈佛访学,最后获得剑桥博士学位,这一路走来真的是非常艰辛,作者自我怀疑过,自我否定过,一度精神崩溃过,就在作者决定放弃挣扎,自我沉沦的时候,他的哥哥泰勒抓住了她的手,拉她上岸。

说实话看完这本书到现在我仍不可理解,像这样的家庭,作者为什么还如此恋恋不舍,对哥哥肖恩的残暴一次又一次的怯弱原谅。看书本的封面,一个女孩站在一座山峰上,前面是山谷,女孩看着远处,她看向的地方应该是她成长的地方,她的家。至今作者每年还会回巴峰山,但只通过泰勒、查尔斯他们讲述山谷中发生的事情。可能作者心里清楚永远都回不去了,与家人的裂痕已经扩大到无法修补,她再也不是以前的那个十六岁的自己,是一个全新自我,这个自我作者称之为教育。每次看到书中作者因为这样的亲情这样的家而做出自我怀疑和让步,我真的好想冲进书本里去摇醒她。但每当我这样想我都告诉自己你根本没办法切身体会和换位思考,因为我与作者的童年相差太远了。

书中有几段内容,我感觉父亲是爱女儿的,只是她的爱,是女儿接受不了的,这种爱伴随的是失去自己对思维的掌控权,失去对世界的正确认知。在作者计划去往英国求学,父亲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在美国,无论你是在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