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内除法教案10篇

07-04

俗话说,手中无网看鱼跳。。幼儿园的老师都想教学工作能使小朋友们学到知识,为了加强学习效率,我们一般会事先准备好教案,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幼儿园教案呢?以下“表内除法教案10篇”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表内除法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平均分、口诀求商、除法解决问题的复习,加深学生对除法的理解,并学会利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利用讨论、探究、交流的形式,实现复习课的形式多样化;采用纠错的方式,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提高准确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形式,让各层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台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

教学重点:

理解除法的含义,熟练利用口诀求商,并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区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并能正确用于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从一个符号说起,它是瑞典人雷恩在1659年出版的一本代数书中首先使用的,所以被称为雷恩记号。雷恩记号到底长什么样子呢?瞧,它来了!(课件出示除号)

原来,这雷恩记号就是现在除法中的除号呀!(板书:除法)

二、整理与复习

(一)口诀求商

试试除法的本领练就得如何,敢不敢接受挑战?

开火车算除法

(二)平均分

1、说起除法,首先你会联想到什么呢?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除法呢?(板书:平均分)

什么叫平均分呢?(课件出示: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这句话中最重要的是那几个字?(同样多)

请再读这句话,读出重要的部分。

(三)你能画幅平均分的图吗?看谁画得又好又漂亮!

(四)除法的初步认识

1、师:我这儿有幅图,请大家判断是不是平均分?(课件出示图)是把什么,怎么平均分的?

把6颗星星,平均分成2份,每份3颗。

把6颗星星,每3颗一份,可以分成2份。

2、师:说得真好,不仅说得流利,还学会用交换的思维说出了它的两种含义。能根据这两个含义列出不同的算式吗?请写下来。

两位学生口答,课件出示算式。

强调:分的总数写在最前面,括号里不知道的数要写在等号的后面。

2、以6÷2=3为例,谁来带大家读一读这个算式?(课件出示读作)

算式里除号前面的6是除法里的什么数?除号后面的3是什么数?除法算式的结果又叫什么?

也就是说:被除数÷除数=商 (板书)请齐读一遍,然后说出求商要用什么方法?(出示:求商用÷)

(五)纠错练习1

1、师:有关平均分和除法的初步认识大家学得还不错嘛,都可以当小老师了,来!让我们一起改改作业,先跟同桌说说错在哪儿了,该怎样改正?

2、看到这些错题,在今后做练习时,你有没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

(六)解决问题

1、师:除法,它在生活中的作用可大了,比如我们买东西的时候就经常请它来帮忙!

2、请看:笔记本6元一个,30元可以买几个?

读题一遍,并思考用什么方法解决?为什么?

也就是求30里面有几个6,所以用除法。

学生独立列式后汇报,口头检验:一个笔记本6元,算出买5个正好是30元,解答非常正确!(板书: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用除法)

3、12元买了6块橡皮,每块橡皮多少钱?

读题一遍,并思考用什么方法解决?为什么?

也就是把12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几,所以用除法。

学生独立列式后汇报,口头检验:算出一个挂件2元,6个正好是12元,解答正确!(板书: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用除法)

(六)典型错题纠错练习

1、现在大家跟除法算是很熟的朋友了,但也不要忘记加、减、乘这三位老朋友哦,不然它们会吃醋的。你会让它们吃醋吗?试试看。(练习纸上完成)

每个鱼缸里有6条鱼,3个鱼缸里共有几条鱼?

把10条鱼放进2个鱼缸里,一个鱼缸里放6条,另一个鱼缸里放几条?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解决方法。

总结:如何正确解决问题?(画图分析问题)

3、小结:看来以后解决问题时,我们得多读题,多分析,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

三、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对表内除法进行了整理与复习,(板书:整理与复习)请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对除法又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呢?

师:复习,能让我们对知识有更深的了解,送大家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希望大家能多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学习更上一层楼!下课!

表内除法教案 篇2

《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说课稿范文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小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等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单元是二年级数学的重点内容,因此占据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除法的含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整理过程,体验归纳整理的方法。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培养学生简单地表达迁移类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体会乘法、除法之间的关系;熟练运用乘法口诀求商;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导入,明确本节课要学内容。(回顾本单元内容,概括知识点)

(二)创设情境、归纳总结

知识点1:1.学生背诵平均分的含义。2.指名学生举例说明平均分。3.列除法算式,说出各部分的名称。4.出示两个练习题,学生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两个除法算式的意义。

知识点2:1.学生独立完成乘法口诀表,教师巡视指导。2.背诵2~6的乘法口诀。3.根据乘法口诀说出乘法算式、除法算式(开火车)。4.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知识点3:回顾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实际问题的关系式。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都对。(开火车)

2.24根胡萝卜。

(1)每只小兔分4根,可以分给几只小兔?

(2)平均分给6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到多少根?(指名板演)

3.把12块橡皮分给小明和他组里的3个同学,平均每个同学分几块?(指名板演)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练习六第1,2题。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上完后我也进行了反思,一节课下来失败的地方有很多:制作课件时习题单位出错,导致板书时单位带错;第2个知识点训练时间过长,导致重点有所偏移,第3个知识点训练时过于仓促;总结出来的关系式利用度不够。

结束语:

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等几方面说明“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今后我进一步向专家和优秀教师以及校内经验丰富的各位老师学习,不断探讨更好的教学方法,并希望各位老师对本次课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表内除法教案 篇3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2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6课时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5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表内除法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课堂练习

1.填空:

(1)被除数是30,除数是5,商是()。

(2)20个▲,每4个一份,可以分成()份。

(3)123=4,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2.算一算:

62=366=186=164=

123=71-50=17-9=30+6=

作业安排

练习八的第1题

表内除法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谈话

1、口算练习(开火车)

2、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对表内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一)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师出示一道乘法算式:12÷3=

提问:看到这道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追问:为什么12÷3=4,你怎么知道的?(引出乘法口诀。)

1、小组比赛背乘法口诀。

2、同桌互考口诀,补充口诀。

3、根据口诀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追问:任何一句口诀都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对吗?

引出特殊乘法口诀,并引导学生按顺序汇报特殊乘法口诀。如: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四四十六……

(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看到12÷3=4这道算式你还想到了什么?

引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三)除法运算的含义及解决问题

看算式12÷3=4,利用学具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

摆学具的形式:

1、自己先摆一摆

2、同桌合作摆

3、指名板演

引出除法运算的含义

练习题

1、看图列算式

说一说是怎么想到?怎么算的?

2、解决问题

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

三、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表内除法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2——43页例1、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活动过程,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平均分”;学会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说明“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2.使学生通过操作经历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概括等活动过程,体验把一些物体“按每份几个分”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具体的分法,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

平均分的含义及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桃子图片,师生分别准备圆片、小棒若干。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认识“平均分”

1、教学例1。

(1)初步认识。

引入:小朋友,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一天,孙悟空带了6个桃回花果山,小猴子们最喜欢吃桃了,都围了过来。孙悟空说:“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孩子们,你们说说,把这6个桃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听了孙悟空的话,小猴子们很着急,想不出办法了。

操作:小朋友,我们来帮帮小猴子的忙,好吗?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自己动手分成两堆,再说说是怎样分的。

观察:分成两堆,有3种不同的分法。你能按每份个数的情况,把这3种

为什么这样分类?哪一类是每份同样多?

指出:按每份个数相同和不同,把这3种分法分成了两类,其中分成3个和3个是每份个数同样多。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

(2)加深认识。

引导:这6个桃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呢?你想平均分成几份就分成几份,同桌小朋友先讨论讨论,然后用圆片摆出你们的分法:

强调: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小朋友看“想想做做”第1题,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就在它下面打“\,…’。

交流结果,让学生说说理由。

1.教学例2。

谈话:孙悟空看我们认识了“平均分”,直夸大家很聪明。它一高兴,轻轻一变,变出了8个桃。它说:有8个桃,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出示例题,摆出8个桃)

小朋友,让你来分一分,你觉得怎样分这8个桃,就能看到分给几个小朋

友了呢?

要求:请小朋友在图里分一分,看看能分给几个小朋友,在里填一填,再和大家交流。

让学生把填充的话齐说一遍。

回顾:请小朋友回想一下刚才的平均分是怎样分的,同桌讨论一下。

份。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让学生说说题意。

提问: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地分,每次拿出几根小棒,能看出怎样的结果?每3根、每4根一份地分呢?

小朋友能分吗?自己动手分一分,每次分完后看分成几份,并且记录下来:每()根一份,分成()份。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分法和结果,结合交流渲示分的过程,明确每份分了几根,结果是分成了几份,并板书。

引导:小朋友来看小棒,想每次分法:第一次每(2)根一份,结果分成——(6份);第二次每(3)根一份,结果分成——~(4份);第三次每(4)根一份,结果分成——(3份)。你觉得这里平均分是怎样分的,结果能知道什么?

小结:(指黑板上小棒、板书)刚才学习的是怎样平均分。大家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明白了这种分法先看每份是几个,知道了平均分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几份。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明确要求,先圈一圈,再填空。交流分法和结果。逐题说说每几个一份,结果分成了几份.有错的订正。

强调:平均分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看分成几份。

2.操作平均分。

让学生摆出6个圆片。

要求按每2个一份地分,看能分成几份。(学生操作,交流分法和结果,并结合演示)

要求按每3个一份地分,看能分成几份。(学生操作,交流分法和结果,并结合演示)

说明:刚才大家的分法,就是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结果知道分成了几份。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看图、读题。

提问:请看图上,每人分3个,图里是怎样拿气球的?(每次拿出3个气球给1个小朋友)

填空:小朋友想一想,像这样每3个一份地分,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把结果填在()里;如果有困难,可以在图里圈一圈.看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再填一填。

引导: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呢?通过学习有哪些体会?

小结:今天学习了平均分。通过小朋友摆学具,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还通过分桃、分学具,知道了平均分的一种分法:按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可以看分成了几份。同时,小朋友体会到,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是认识平均分、学会平均分的好方法。

表内除法教案 篇7

m.YjS21.CoM

教学内容:教材第37、38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

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的方法的基础上,能通过知识的迁移、比较和推理,自主探究用7、8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数字卡片、算式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复习铺垫

(一)师生互动说口诀。

以教师提问学生抢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7、8的乘法口诀。

(二)生生合作用口诀。(课件出示)

1、填出括号内的数,并说说用了哪句口诀。

3×()=21()×6=48

7×7=()8×8=()

2、将12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多少个?

(1)学生讨论方法:用除法列式。

(2)学生汇报想法:用“三四十二”的口诀计算。

(三)揭示课题。今天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设计意图:梳理已学的知识,激活已有的经验,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激发兴趣,情境展开

(一)引导观察,提取信息。

1、课件出示主题图:欢乐的节日

2、学生观察,交流信息。

(1)做了一些小旗要挂在教室里。

(2)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

(二)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学生讨论发现的数学问题。

2、指名回答。(问题预设)

(1)做了多少面旗子?它们是怎样挂的呢?

(2)星星每组分几颗?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经历从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的构建搭建了桥梁。】

三、类比迁移,建构方法

(一)引导解决挂小旗的情境问题。

1、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学生说说看到的信息:8行旗子,每行7面。

2、学生回答:怎样很快知道共有多少面旗子?

(1)算一算:学生列式计算共有多少面旗子。如:7×8=56或8×7=56。

(2)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也就是用了哪句口诀。

3、改变条件并探究。

结合情境图,教师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旗子,要挂8行,每行挂几面?

(1)数一数: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每行7面。

(2)算一算:根据除法意义,引导学生列式。(56÷8)

(3)说一说:怎样求商,汇报交流想法。(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

结合情境图,引导学生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旗子,每行挂7面,可以挂几行?

(1)学生独立解决。

(2)反馈各自想法。

4、引导比较,提炼方法

(1)比较:两道除法算式的计算过程。

(2)提炼: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可以解决这两道除法计算。

(二)自主解决分星星的情境问题。

1、课件出示:我们做了49颗星星,平均分给7个小组。每组分了多少颗?

2、独立完成。

3、学生列式计算:49÷7=7

4、学生比较小结:用七七四十九的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因为写出的除数和商相同。

5、学生举例:哪些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情境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方法的形成过程。在比较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与除法的联系,体会一道乘法算式有的能改成两道除法算式,有的只能改成一道除法算式。同时在教学中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迁移的独立探究。】

四、实践应用,内化提升

(一)基础应用。

1、计算。

以学生独立计算的形式完成教材第38页“做一做”第1、2题。

2、开火车。

以学生开火车的形式完成教材第38页“做一做”第3题。学生说答案,并说说所用的口诀。

(二)游戏提升。

1、送小鸟回家。

卡片分房子和小鸟两类,房子卡片上有4、5、6、7、8等数字,小鸟卡片有算式,让学生算好商后走到相应的房子旁边。

2、拓展延伸。

剩下7号和8号房子没有小鸟飞进去,哪些小鸟能住进来?请分别说出商是7和8的除法算式。

【设计意图:练习分了两个层次,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在游戏中理解。巩固求商的方法,形成一定的运算能力。】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表内除法教案 篇8

1.探索求商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初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感受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便利,会比较熟练的使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到探究的快乐。

学生已经有了对除法的认识做铺垫和平均分物体的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时应着重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求商的方法。

教材上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是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情境,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探究结果,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并交流各自的方法,进行算法优化,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最终得到共识:即采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办法最简便。

(一)填空。

【设计意图: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注意以旧引新,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今天猴妈妈带孩子们到山上摘桃子,他们摘了12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兴高采烈地回到家,猴宝宝都特别想吃,猴妈妈想给每只猴宝宝分3个。

教师把问题完整的出示出来:12个桃,每只猴子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

【设计意图: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动的故事比枯燥的数学题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在新课伊始,我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并把它编成了一个小故事:猴妈妈分桃子,学生听到故事时,都特别兴奋,精神都高度集中了起来。】

学生列出算式12÷3。

师:究竟能分给几只小猴呢?各小组来讨论,说一说怎样求商。

生1:我们组是这样想的,有12个桃,分给第一只小猴3个后还剩下9个,分给第二只猴个后还剩下6个,分给第三只小猴后还剩下3个,最后把剩下的3个桃分给第四只小猴,正好分完。

生2:我们组是这样想的,1只小猴分3个,两只小猴就分6个,3只小猴就分9个,4只小猴分的正好是12个挑。

生3:我们组认为这道题也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因为“三四十二”,所以12个桃可以分给4只小猴。

【设计意图:从具体问题向抽象算理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呈现出算法的多样化。】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12÷3=4,哪种方法更简便快捷?

师小结:通过刚才我们的计算,同学们发现用乘法口诀很快就能算出商。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悟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最简便,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握理解,这样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填一填。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12÷6= 6÷2=12÷4=

8÷2= 9÷3= 10÷5=

(三)看谁算得有对又快。

10÷2= 12÷6= 8÷4=

5÷5= 4÷2= 9÷3=

6÷2= 12÷4= 8÷2=

10÷5= 12÷2= 6÷3=

(四)一共有()片枫叶,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求商的方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可以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我发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最简便。我还知道了乘法和除法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表内除法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2——43页例1、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活动过程,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平均分”;学会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说明“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2.使学生通过操作经历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概括等活动过程,体验把一些物体“按每份几个分”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具体的分法,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

平均分的含义及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桃子图片,师生分别准备圆片、小棒若干。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认识“平均分”

1、教学例1。

(1)初步认识。

引入:小朋友,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一天,孙悟空带了6个桃回花果山,小猴子们最喜欢吃桃了,都围了过来。孙悟空说:“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孩子们,你们说说,把这6个桃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听了孙悟空的话,小猴子们很着急,想不出办法了。

操作:小朋友,我们来帮帮小猴子的忙,好吗?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自己动手分成两堆,再说说是怎样分的。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观察:分成两堆,有3种不同的分法。你能按每份个数的情况,把这3种

分法分成两类吗?

交流:这3种分法分成了怎样的两类?

为什么这样分类?哪一类是每份同样多?

指出:按每份个数相同和不同,把这3种分法分成了两类,其中分成3个和3个是每份个数同样多。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

追问:怎样的分法叫作平均分?

(2)加深认识。

引导:这6个桃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呢?你想平均分成几份就分成几份,同桌小朋友先讨论讨论,然后用圆片摆出你们的分法:

交流:你是怎样平均分的?

追问:为什么这两种分法也是平均分?

强调: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小朋友看“想想做做”第1题,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就在它下面打“\,…’。

交流结果,让学生说说理由。

说明: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二,动手操作,学习分法

1.教学例2。

谈话:孙悟空看我们认识了“平均分”,直夸大家很聪明。它一高兴,轻轻一变,变出了8个桃。它说:有8个桃,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出示例题,摆出8个桃)

小朋友,让你来分一分,你觉得怎样分这8个桃,就能看到分给几个小朋

友了呢?

要求:请小朋友在图里分一分,看看能分给几个小朋友,在()里填一填,再和大家交流。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让学生把填充的话齐说一遍。

追问:这样分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回顾:请小朋友回想一下刚才的平均分是怎样分的,同桌讨论一下。

交流:刚才的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指出:刚才平均分的分法是这样的:按每2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4

份。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让学生说说题意。

提问: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地分,每次拿出几根小棒,能看出怎样的结果?每3根、每4根一份地分呢?

小朋友能分吗?自己动手分一分,每次分完后看分成几份,并且记录下来:每()根一份,分成()份。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分法和结果,结合交流渲示分的过程,明确每份分了几根,结果是分成了几份,并板书。

引导:小朋友来看小棒,想每次分法:第一次每(2)根一份,结果分成——(6份);第二次每(3)根一份,结果分成——~(4份);第三次每(4)根一份,结果分成——(3份)。你觉得这里平均分是怎样分的,结果能知道什么?[板书: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份]

让学生一齐说一说: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几份。

小结:(指黑板上小棒、板书)刚才学习的是怎样平均分。大家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明白了这种分法先看每份是几个,知道了平均分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几份。

三、组织练习,巩固内化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明确要求,先圈一圈,再填空。交流分法和结果。逐题说说每几个一份,结果分成了几份.有错的订正。

提问:这里的平均分都是怎样分的?

强调:平均分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看分成几份。

2.操作平均分。

让学生摆出6个圆片。

要求按每2个一份地分,看能分成几份。(学生操作,交流分法和结果,并结合演示)

要求按每3个一份地分,看能分成几份。(学生操作,交流分法和结果,并结合演示)

说明:刚才大家的分法,就是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结果知道分成了几份。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看图、读题。

提问:请看图上,每人分3个,图里是怎样拿气球的?(每次拿出3个气球给1个小朋友)

填空:小朋友想一想,像这样每3个一份地分,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把结果填在()里;如果有困难,可以在图里圈一圈.看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再填一填。

交流结果。

追问:这里把15个气球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四、回顾内容,课堂小结

引导: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呢?通过学习有哪些体会?

小结:今天学习了平均分。通过小朋友摆学具,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还通过分桃、分学具,知道了平均分的一种分法:按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可以看分成了几份。同时,小朋友体会到,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是认识平均分、学会平均分的好方法。

表内除法教案 篇10

1、复习7、8、9的乘法口诀。

2、根据图意,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1、根据主题图,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提出问题。

2、(1)有56面小旗,挂呈行,平均每行几面?可以怎样列式?

(2)如果挂成7行呢?平均每行几面?

3、根据主题图上小朋友的活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你能列式计算吗?四人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完成“做一做”

1、出示7×4 口诀:

(1)启发学生想一想,写出两道出发算式。

(2)分组讨论,想一想商是几,用哪句口诀,怎样想的?

2、再出示余下的题目,由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

目的要求:使学生明确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6×3 12÷4 35÷7 4×4 5÷5 1×7 14÷2 1×1 6÷3 42÷6 2×6 8÷2 3×3 6×4 7×4 1×2 30÷5 49÷7 6÷1 21÷3 4÷2 4÷4 7×7 3×1

第6题:理解题意,分析解题步骤,先算出结果,再把除法算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第7题:引导学生认真看插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2)找出并分析关键句,

(3)列式计算。

三、总结。

目的要求: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正确迅速的求积求商。

7×6= 21÷7= 18÷6= 42÷6= 4×6=

4×7= 49÷7= 5×5= 6×6= 35÷5=

(1)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

1、指导学生摆小棒,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同学们的小棒是老师的6倍,那么一共是多少根?你是怎么想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6倍 3根的6倍就是6个3根,也就是18根。

2、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观察板书,从右往左看:(1)18和3比,18里面有几个3?18是3的几倍?(2)15和5比,15里面有几个5?15是5的几倍?

学生独立思考后,点名回答。使他们明白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1)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提问:“3根的6倍是多少,怎样列式计算?”让每位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教师板书:3×6=18

(2)自主探索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提问:“18根是3根的几倍怎样列式计算?”也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计算。反馈时,请学生说明用除法计算的理由,理解求18是3的几倍就是求18里面有几个3,所以用除法计算。

4、做例2后面的“做一做”。

(1)例2后面的“做一做”供那些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尚不是很清楚的同学练习用。练习时,教师应组织他们按程序操作。

1)摆好两行三角形。

2)思考两行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

3)用一句话说出“第一行三角形的个数是第二行三角形的4倍”,并用符号表示出来。

(2)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让他们完成下列练习。

学生操作时,提醒他们思考:在第一题中,是12和几比?在第二题中,是12和几比?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交流。

6倍 3根的6倍就是6个3根,也就是18根。

3 倍 5根的3倍就是3个5根,也就是15根。

目的要求:使学生初步“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通过联系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幼儿园教案《表内除法教案10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教案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表内除法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