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反思7篇

07-07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在平日里的学习中,幼儿园教师时常会提前准备好有用的资料。资料主要是指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的材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是,我们的幼师资料具体又有哪些内容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反思7篇,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反思(篇1)

本文讲述的是一位来自中国的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后,他的孩子——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生,在极度悲伤之余,提笔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了一封情感真挚而又充满期望的信。他在信中向全世界大声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表达了中国青少年的正义感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我在执教本文时重点落实在“悟读交汇”及“情理交融”两方面。

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但语文课只有“读”,没有“悟”,学生的“读”往往会流于形式,而成为课堂最华丽的装点。这节课上,不仅有声情并茂的“读”,还有潜心会文的“悟”,学生或“读”中“悟”,或“悟”中“读”;或“读”后“悟”,或“悟”后“读”。

如: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从文中找到描写他的词句,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交流后指导朗读。

又如:句式训练:此时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我会想 。带着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读第三节。

另外还有:过渡:是啊,是可恶的战争、残酷的战争、无情的战争,夺去了雷利爸爸的生命,还夺去了许许多多无辜的生命。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和雷利一同呼吁,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是谁的呼声?让我们在文中找到雷利的呼声,一起有感情的朗读。

因为悟读交汇,学生的“读”因“悟”而更动人心弦,学生的“悟”因“读”而更启人心扉。

同时在这堂课上,我通过播放收集到的战争场面的画面及课件,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战争的残酷、雷利呼吁和平的美好愿望,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才有破竹之势。但语文课只有“情”的激发,没有“理”的启迪,师生的“情”往往会失去依托。

因此,在导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配乐讲述《和平鸽》的故事。过渡:和平鸽就这样诞生了,它有没有把和平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和平永驻人间呢?揭示课题。

如何让学生深切感受战争的残酷呢?我是这样设计的:你是怎样理解世界并不太平?(可以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谈)。看课件,亲身感受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吧!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些什么?

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时,我的设计是:过渡:雷利用信发出了他的呼声,一位记者用手中的摄像机记录了战争的残酷,发出了“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声。欣赏课件后交流: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又能够做点什么?

在情理交融中,学生对文中的“父亲之爱”、“丧父之痛”这种“情”,自然升华为“战争之恨”这种“理”;因为情理交融,学生的“情”因“理”而更震憾人心,学生的“理”因“情”而更发人深省。

上完本课,感觉在落实本单元教学目标中的“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方面做得还不够。如果能在导入部分,设计一个质疑的环节,效果或许会更好。

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反思(篇2)

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由于现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环境中长大,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教学时我注意联系生活的实际,联系当前世界的局势,通过多幅画面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引导学生体会理解,并在充分的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感悟书中的这种情感,感受和平的可贵,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来表达自己爱好和平的美好的愿望。 教完本文,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一、悟读交汇,深入文本

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但语文课只有“读”,没有“悟”,学生的“读”往往会流于形式,而成为课堂最华丽的装点。这节课上,不仅有声情并茂的“读”,还有潜心会文的“悟”,学生或“读”中“悟”,或“悟”中“读”;或“读”后“悟”,或“悟”后“读”。如: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从文中找到描写他的词句,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交流后指导朗读。又如:句式训练:此时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我会想。。。。。。。带着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读第三节。另外还有:过渡:是啊,是可恶的战争、残酷的战争、无情的战争,夺去了雷利爸爸的生命,还夺去了许许多多无辜的生命。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和雷利一同呼吁,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是谁的呼声?让我们在文中找到雷利的呼声,一起有感情的朗读。因为悟读交汇,学生的“读”因“悟”而更动人心弦,学生的“悟”因“读”而更启人心扉。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在教学“痛失父亲”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想象爸爸凯旋的情景,并通过多媒体出示一家人团圆的画面,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有的说:“我一下子扑进爸爸的怀抱,在爸爸的脸颊上亲了又亲。”有的说:“爸爸,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还有的说:“爸爸,我一定向你学习,长大了也当一名维和战士。”就在学生饱含激情的赞美声中,我一下子把话题扯到爸爸牺牲,学生的感情从颠峰一下子跌入低谷,这时再配上一段沉重的大提琴音乐,整个教室沉浸在战争的悲哀气氛中,我抓住契机,再次让学生想象此时的情景,随着思维的积极活动,学生联想、想象的翅膀随之展开。其中一个学生还没说完,眼泪就“啪啪”直掉,说不下去了,此时无声胜有声,我发现当时在坐的大部分学生眼圈红红的,这可是我预先没料到的结果,我也被深深地感染了,在沉默了将近一分钟之后,学生们从心底里喷发出对和平的渴望,“和平!和平!和平!”铿锵有力的呼声响彻整个教室,久久回荡在校园上空。我觉得这一环节的成功要归功于我课前精心准备的那段沉重的大提琴乐曲和几幅悲惨的画面,是它们把大家带到失去爸爸的悲痛中,此时多媒体的运用真是恰到好处。

三、收集资料,加深理解

还有一个成功之处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前收集有关资料来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如“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还不太平!”这些语句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课前我布置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课堂上学生谈起战争滔滔不绝,且提起战争的危害性,学生们更是深恶痛绝。在学生听到这些骇人的新闻,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之后,再谈自己的感受,这一环节不但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同时还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如何处理收集到的信息。

四、语文实践,还须多样

读写结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语文实践。学生的语文能力哪里来?它来源于学生充分的语文实践。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读写结合和语文实践来加强学生对文中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学生写的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才是我们语文教学之根本。因此,这节课在写祝福语这一环节我觉得形式还不够多样化。我只是让学生在《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声中制作爱心卡,写上祝福语,课后反思,我觉得针对本课的内容,应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爱好和平的心声。如让学生制作公益广告;画漫画,配以一小段说明;绣十字绣,绣了"和平"二字;再用诗歌、想象文、书信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呼声。通过多种形式营造了语文实践广阔的空间。语文课上应让学生各显神通,尽展自己的才能!学生不仅学得高兴,而且学生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加强,思想教育也蕴涵其中,一举多得。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照顾学生的差异,不必让学生‘一二一,齐步走"!我们应该让语文课的教学更具广阔的内涵,它应该是多学科的融合,才能有利于学生更充分的发展。

回顾上完的这节课总感觉应该更精彩。不是老师,而是我的学生们,他们应该更出色些。是什么影响了学生?仔细琢磨,发现:一节课有时为了完成多个目标,课前教师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而这种设计,有时恰恰是成了教师上课的锁链,也成了教学视网膜上的一个盲点,也使学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仔细考虑: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我们也要根据情况把这个权利还给学生们。

五、情感体验,存在差异。

在教学本课时,一开始,有的学生一提起战争,就兴奋不已,认为战争是多么的好玩,并拿起手指当枪使,怎么也体验不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痛。直到课的最后,通过看一些画面,才让他们有点认识。思起原因,平时学生看的都是动画,很少看战斗故事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课要作好充分的准备,让学生的思想提前进入所学的文本之中。

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反思(篇3)

新课程改革和实施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现有的教材和学生。传授式的教学越来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发展。因此,在小学中年段的教学中,以导学式的教学方式来代替传授式的传统教育,以教师的教授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语文学习潜在的巨大动力。因此,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时,我就注意了教学中的几点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把握好教学的时机:

要想真正的调动学生沉睡的潜能,我们必须把握好教学的良好的时机,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比如说,恰巧,在一夜之间美伊的战争再一次打响了。在关注伊拉克战事情况的同时,我们就可以关注到《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美伊战争不就是活生生的教材吗?学生一定会查阅到很多资料,也能更直观的感受战争,理解课文的内容。

课上,正如我想象的那样,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文中感情的体会超出了我的预想。因此,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不能为教教材而教教材,应该更灵活的运用教材,为教学所用,适当安排。

2、确立适合于学生的导学思想:

要调动学生的潜能,还要确立正确的导学思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为此这节课我确定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读,通过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来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而达到感情的升华。围绕这一主题,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

⑴ 自读,初步体会文中的情感。

⑵ 再读,感知课文内容,在读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以读促感,以感促读,达到与小作者情感的共鸣。

⑶ 让学生抓重点词句读,读的同时联系具体实例理解课文内容。

⑷ 多种形式比赛读,激发学生读的积极性,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是说,让读贯穿本节课的始终,体现读中感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的思想。不仅学生不感到乏味,乐读不疲,而且,课文的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的理解了。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说的特别有道理。书是读懂的,不是教师教懂的。当然,这里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读才应该是最为主要的。只有让学生自己读,通过读去体会,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特别感人的书信体裁。在备课的时候,我就设想将小作者这种失父之痛,渴望和平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让学生通过对朗读中感情基调的把握来进一步理解课文,达到对课文的深入体会和理解。因此在全文的设计上,贯穿了一个读字。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淡到感人。让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也同时完成了由感知到理解直至深人理解的过程。让学生的心理完成了平静到起波澜直至被感动的过程。我想这种读甚至要胜过我们枯燥的一千句、一万句的讲解。所以,这节课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阅读教学中读的好处。

3、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学习:

语文即生活,生活实际才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而空洞的讲解,乏味的说教,早已经被现在的小学生所厌倦,又何谈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本文的教学我就联系当前美伊战争和其他地区的战争情况。课题出示后就播放录像,创设情境;课中联系具体实例,加强理解;课后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实践。以此完成导学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学习于轻松、不知不觉中。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生活的再现和提高,应该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生活的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所以,通过上节课也让我感受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学习语文,实际上是为学生选择了一条学习语文有效、有趣的捷径。【M.Fw76.COm 76范文网】

另外课堂中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自主性。比如课前提出的读了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和语文实践中提出的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爱好和平的美好的愿望,都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在动机。不仅学生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形式多样,效果好。

4、读写结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语文实践:

学生的语文能力哪里来?它来源于学生充分的语文实践。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读写结合和语文实践来加强学生对文中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学生写的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才是我们语文教学之根本。因此,这节课我不拘一格,让学生自由阅读,各抒己见。尤其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尽管表述的不同,但都或近或远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形成了自己的主观意识,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感悟。所以针对本课的内容,我精心设计了学生的语文实践的环节。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爱好和平的心声。为此有的学生制作公益广告;有的画漫画,配以一小段说明;有的绣十字绣,绣了和平二字;有的用诗歌、想象文、书信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呼声。通过多种形式营造了语文实践广阔的空间。语文课上学生各显神通,尽展自己的才能!学生不仅学的高兴,而且学生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加强,思想教育也蕴涵其中,一举多得。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照顾学生的差异,不必让学生一二一,齐步走!我们应该让语文课的教学更具广阔的内涵,它应该是多学科的融合,才能有利于学生更充分的发展。

回顾这节课总感觉应该更精彩。不是老师,而是学生们,他们应该更出色些。是什么影响了学生?仔细琢磨,发现:一节课有时为了完成多个目标,课前教师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而这种设计,有时恰恰是成了教师上课的锁链,也成了教学视网膜上的一个盲点,也使学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仔细考虑: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我们也要根据情况把这个权利还给学生们。

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反思(篇4)

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由于距离孩子的生活较远,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教学时我注意联系生活的实际,联系当前世界的局势,通过多幅画面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引导学生体会理解,并在充分的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感悟书中的这种情感。

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不仅有声情并茂的“读”,还有潜心会文的“悟”,学生或“读”中“悟”,或“悟”中“读”;或“读”后“悟”,或“悟”后“读”。因为悟读交汇,学生的“读”因“悟”而更动人心弦,学生的“悟”因“读”而更启人心扉。在教学“痛失父亲”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想象爸爸凯旋的情景,再配上一段沉重的音乐《tears》,整个教室沉浸在悲哀气氛中,我抓住契机,再次让学生想象此时的情景,随着思维的积极活动,学生联想、想象的翅膀随之展开。还有一个成功之处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前收集有关资料来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如“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还不太平!”这些语句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课前我布置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课堂上学生谈起战争滔滔不绝,且提起战争的危害性,学生们更是深恶痛绝。

回顾上完的这节课总感觉应该更精彩。不是老师,而是我的学生们,他们应该更出色些。仔细考虑: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我要根据情况把更多的权利还给学生们。

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反思(篇5)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5课,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中国孩子雷利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的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读完,我都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同时也唤起我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我想,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跟我是一样的。

一、师入情,生入情,情感共鸣

语文课是情感的科目。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入情入境。由于我被本文深深地感染,为此在引导学生体会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时,我的心也随着学生的发言而隐隐作痛。雷利是多么怀念他的父亲啊!当他和妈妈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爸爸永远不能再回来了,那时怎样的痛楚啊!我在朗读第3自然段时,声音不禁颤抖,在情绪的渲染下,学生的情感也和我达成了共鸣,陷入了对父亲深切的缅怀当中。而在他们朗读的过程中,都能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再化为动情的声音,每一句话的朗读都饱含深情。本文在感受雷利悲痛的同时也有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在指导学生读“和平!和平!和平”时,我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语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当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来呼吁“和平!和平!和平!”时,全班同学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对于战争的痛恨,对于和平的课文溢于言表。其实,读书不是人在读,而是心在读,只有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入作者之情,才能激起共鸣的火花。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在教学“痛失父亲”这一环节时,我通过多媒体出示一组画面(鲜花迎接维和战士凯旋归来——孩子与爸爸相拥——钉着蓝盔的灵柩),再配上旁白:所以,我与爸爸相约,等他凯旋归来的那天,我将会带着最美的鲜花去迎接他。那时,我们欢呼,我们拥抱,这将是多么快乐的时刻,多么温馨的场面。(配乐朗读: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他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学生的感情从颠峰一下子跌入低谷,这时再配上一段沉重的音乐,整个教室沉浸在战争的悲哀气氛中,我抓住契机,再次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望着灵柩上的蓝盔,雷利想起了什么;望着被鲜血染红的征衣和浸满了凝固的血的手表,雷利又想起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想到了与爸爸的送别,想到了一家人幸福生活的美好时光,仿佛看到了爸爸在战场上的一幕幕。我发现当时在坐的大部分学生眼圈红红的,这可是我预先没料到的结果,我也被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们从心底里喷发出对和平的渴望,“和平!和平!和平!”铿锵有力的呼声响彻整个教室,久久回荡在校园上空。我觉得这一环节的成功要归功于我课前精心准备的那段沉重的乐曲和那幅悲惨的画面,是它们把大家带到失去爸爸的悲痛中,此时多媒体的运用真是恰到好处。

三、利用资源,加深理解

“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还不太平!”这些语句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课堂上,我通过煽情的话语、投影图片,把学生带进战争的境界,让学生自我感悟体会到战争的罪恶,保卫和平是每个人的职责。我明白了仅仅让学生读好教科书是不够的。因此教师的阅读教学不能停止在会文得意上,应该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情感的体验加深理解。我用投影图片营造了有利于阅读主题情绪化的情境,这样学生就沉浸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斗中,耳边仿佛听到那孩子的呐喊声,从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娇嫩”、“和平之花”等词的意思,突破字词难点关,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想想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不感慨万千吗?学生们情不自禁地一吐为快,我看到学生的内在感受,体验到这些感受来源于文本,又超越于文本,感受是多元的,是鲜明的。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也留下了一些遗憾:首先,导入时因为课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学生没有看清画面的内容,我有些着急,精彩的导语并没有给学生留下太多的印象,更没有起到煽情的作用,学生进入状态相对比较慢;其次,试教时遇到的问题几经修改仍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这段话的朗读指导我觉得在个人朗读时引导得不够,其实在前一天试教时,有学生突然见大家这么投入感觉好笑,我抓住这一点进行引导,结果有人泣不成声,如果在今天的课堂上能把音乐声稍放大一点,渲染气氛,再用一两句简洁、感人的话语指引一下,或者叫学生评一评,比赛着读一读,也许效果会好很多。

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反思(篇6)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是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本课情感强烈,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的无比可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催人泪下。在第一课时,完成本课14个生字的读写,理解新词意思,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理清作者叙述脉络的基础上,第二课时的教学我主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一、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情趣,才能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王国。

在品读“痛失父亲”一段后,学生已经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小作者失去亲人的悲伤和痛苦,但我觉得还不够。于是,我又范读了这部分课文。从学生们专注的神情中,从教室里那凝重的气氛中,我感觉到自己在范读时声音的颤动,感觉到孩子们激情涌动的心情,感觉到他们的确被深深地感染了,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文中来。 在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一灵魂语句时,我让学生观看一组战争图片,黝黑的武器、落魄的人群、燃烧的家园、惊恐的眼睛、残缺的肢体??随着一个个画面的消失,教室里不时发出戚戚喳喳、长吁短叹的声音。我知道,孩子们被触动了,被震撼了。他们通过这些活生生的现实,真正地了解和认识了战争。

二、注重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情。

朱作仁教授曾说过: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则使人感受。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我注重把朗读权交给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1、品词析句,引导感情朗读。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是传递情感的载体。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运用品味、揣摩、交流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精练、细腻与形象,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2、发挥想象,引导感情朗读。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教学“痛失父亲”一部分时,我通过引导学生品读“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引领学生进入作者所表达的情景当中去。并引导学生想象:接爸爸回来的那一天,机场里会是怎样的场面?学生积极地想象、感受:“人们一定会准备许多鲜花,像迎接一位凯旋的英雄”“也许还会立刻送往医院,看看还能不能把爸爸抢救过来”“我和妈妈肯定会失声痛哭”??然后通过朗读,入情入境地完成了对本段文字的理解及对思想感情的挖掘 。

3、运用范读,引导情感朗读。

语音是口耳之学,加上学生的模仿力又很强。因此,课堂上,我注重用声情并茂的范读,将作品的情感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在示范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体会

作者的失父之痛时,我就通过自己饱含深情的朗读,很好地将学生的感情调动起来,使他们体会到了激荡在语言文字当中的思想感情。学生们也不由自主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语境中来,出色地朗读了这一部分课文。

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朗读,很好地完成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在朗读中,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也得到了提升。

三、注重读写结合,夯实学生的情感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本学段的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 和想象。在学习“世界并不太平”这一部分时,我设计了“小练笔”,让学生联系图片中受伤的伊拉克小男孩,写出对现实的恐惧和对战争的憎恨。这样,通过创设具体情景,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真切,更加深刻,进一步强化课文的人文内涵,使学生的理解感悟落到实处。学生的表达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我一想起家园被毁的那一惨象,一想起失去的双手和惨死的爸爸,眼泪就会不由自主地流下来。”“我想说,别再打了,救救我吧!”“我平时最喜欢画画,可无情的子弹却把我的双手炸没了。但是,我还要画!即使用纱布缠着笔,我也要画!”“我想摆脱战争这个恶魔!”??这一句句充满童真的话语,凝聚了他们的真情实感,表达了他们的独特体验。在读写结合中完成了语言的实践过程,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释放,也为学习下一部分的课文做好了情感铺垫。

总的评价自己这堂课,从激发学生的情感入手,通过朗读、交流、练笔、拓展,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言、体会情感、学习知识,在努力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方面,还是比较成功的。

但是,从自己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表现出来的或多或少的 “急躁”,能反映出自己对课堂中师生角色、地位的理解是不透彻的。在课堂中暴露出来的这些问题,很值得自己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弥补和解决。

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深深地感到: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执著地追求她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苦与乐。

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反思(篇7)

在青年教师课堂大比武活动中,我欣赏到了一节节精彩纷层的课,也让选择在靠后时间上课的我有些忐忑,翻看了教参后的实录,又上网欣赏了一些优秀课例,我终于确定了《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痛失父亲”部分的语句。围绕着教学目标我详细设计了教学过程,可临上课了,我却总觉得没底,于是请谢老师和组里老师帮我听了一遍。课刚上下来,谢老师问了我一句:“你第二课时准备上什么呀?好像第一课时都上完了?”其实新课标一直强调课时目标的设定问题,而我为了体现教学的连贯性和所谓的“精彩”,我还是身陷囫囵,无法明晰自己该做的。

回到办公室,又和钱老师聊了好一会,对于“第一课时该上什么”,心中已有了一些主意。回家后,我重新审视教材,明确了两个课时的目标,“忍痛割爱”将第一课时的目标就定位在“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痛失父亲’”部分。这样的一个目标设定,反而让我有了“拨云见日”的明朗。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感情交融在一起,怎样将儿童的情感推向高潮,我在体会作者痛失亲人这教学环节中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身处地想像雷利当时的心境,想象雷利的爸爸凯旋归来的幸福画面。设计这个环节是不动声色地让学生与雷利的情感产生共振,也为后来体会雷利失去父亲那种深切的悲痛作好铺垫。学生动情的述说,使曾经的幸福与而今的物是人非的痛形成鲜明的对比,孩子们对战争的恨也就油然而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文本,披文入情,从而达到以情促读,读中悟情的教学目标。

二、“落差”感悟,入情入境。为了指导学生感悟雷利“痛失父亲”的巨痛。在朗读指导方面,我通过“想象相聚画面——痛失父亲”“回忆父亲为人——痛失父亲”“想象父亲有所作为——痛失父亲”,通过这样一步步的指导,次次的回读,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读得感人至深。

三、媒体的及时应用使学生动情,刺激学生情感。情境的设置渲染课堂气氛,多媒体出示“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配上哀乐,指导学生体会雷利看到爸爸的灵柩时,心情是多么悲伤啊!黑色蜡烛的背景很好的切合了当时的场景,课堂教学也会因为情感的交融而变得高潮迭起,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回想这节课,自己的潜心钻研,学生真情的流露,使本节课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但本节课也还存在不足之处:结题部分没有很好地整合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反思、不断尝试,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能收到好的效果。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反思7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反思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