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的观后感(精选7篇)

07-09

从学习语文开始,作文就一直陪伴我们,通过写作文可以培养我们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平时应加强写作的片段练习,比如仿写续写改写缩写扩写。有没有可以参考的作文的模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姐姐的观后感(精选7篇)”,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我的姐姐的观后感 篇1

今天妈妈带我们去电影院看了《我的姐姐》这部电影,我老早就想看这部电影,今天终于实现了。由这部电影我想到了现实生活当中我的姐姐可可,先让我给你们介绍介绍这部电影的内容吧!

这部电影的主演是张子枫,她饰演的安然在上大学的时候,她的妈妈生了一个弟弟,后来她的爸爸妈妈出车祸去世,抚养弟弟的责任就落在了她身上,一开始当姐姐的安然并不愿意养弟弟,觉得凭什么要她管,她跟弟弟不熟,她有自己的'生活。但是后来她们姐弟两个相处的很好,大结局是安然原本是想要把弟弟给送走,但最终还是把弟弟给带回来了。

由这部电影我联想到了可可,想起了星期四下午的一节体育课,我们要测400米跑步,王老师把我分配到了一个全是男生的组,毕竟我是一个女生,哪里跑得过男生呢?可可她就特别着急,使劲给我加油,但是女生的人数比男生的人数少得多,哪里抵挡得住男生给他们的朋友加油的声音呢,于是可可就使出全身的力气大喊:贝贝加油!我奋力跑向终点得了第2名,让我感动的是可可不仅在我跑的时候给我加油,还跟着我一起跑,我跑完之后可可和龙煜气喘吁吁的来到了我身边鼓励我说:下次就可以得第1名了。

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我的跑步成绩一直都是我们那一组的最后一名,可可她毫不在意,一次又一次的鼓励着我,五年级我超越了以前的我,打破了我的记录,撕掉了那个贴在我脑袋里跑步最后一名的标签。

不管是电影里还是现实生活里,我都觉得姐姐是伟大的。

我的姐姐的观后感 篇2

4月2号上映的《我的姐姐》这部电影正在各大影院热映~

影片里,因父母意外身亡,年龄相差甚大的姐弟又该怎么继续生活呢。

弟弟还在上幼儿园,姐姐是一名护士,想去北京,想考研究生的护士。她的弟弟是因为她的父亲想要一名传宗接代的儿子,而不惜给她按上残疾人的称号,才得以出生的。这对姐姐一直是心灵上的伤害,换做谁,能够不受伤呢?

“我爸妈死了,所有人都觉得他是我的责任,明明做错事情的不是我,这个事情到底要怎么算。”姐姐发出过无力地呐喊。

“他也没有错,但我也不能为他放弃更多了。”姐姐也曾这样理智地说出这样的话。

可最后,她还是因为弟弟的几句话:“你跟妈妈一个味道。”“你喜欢我,姐姐。”“一起去踢球吗?姐姐。”把弟弟从她精心挑选的领养家庭中带走……

这个世界最神奇的东西,莫过于在体内翻涌的血脉,血脉相连、情比金坚。

致敬天下的姐姐,致敬真挚无价的亲情。

我的姐姐的观后感 篇3

《我的姐姐》是一个好电影,概括起来就是一对年龄跨度十八岁的姐弟两个由于爸爸妈妈发业务外从陌生、相互嫌弃到彼此接纳的故事。而姐姐到底应该服从我们的内心去追求个人梦想还是承担起抚养弟弟的责任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每一个人一生都会面临如此的价值观抉择:到底以个人价值为核心还是以家庭价值为核心。套在电影中,假如姐姐以家庭价值为核心,那样抚养弟弟就责无旁贷。但姐姐却是典型的现代青年,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伴随快速进步的社会一块成长着,她有明确的梦想,她迫切期望达成个人价值,不愿以牺牲个人价值为首要条件去收获家庭责任。

作为观众,我也伴随情节非常纠结。同样是二十多岁的女生,我能与姐姐共情,我能理解在寡敌不过众的海量亲戚的围攻中她的不容易,不期望她就此妥协,支持她说不。但看到那样小的弟弟,一次一次的说“姐姐我只有你了”的时候,又何其不忍的期望姐姐回话他“姐姐不会离开你,大家永远在一块”。幸好,电影是开放式结局,留给观众的不是任何一种“残忍”,而是任何可能都大概存在的期望。

毋庸置疑,影片还想讨论一种带有中国传统特点的“重男轻女”文化。片中的爸爸妈妈为了要个女生让姐姐假装残疾获得二胎指标,偷偷改填女儿的志愿想让女儿早每天赚钱养家。无独有偶,姑妈也曾为了成全她的弟弟,也就是片中姐弟两个的父亲牺牲了我们的学业、事业,而且感觉这所有是理所应当的,由于自己生来就是姐姐。但幸运的是,“套娃不是非要装在一个套子里”,姐姐不是姑妈。姐姐的变化,姐姐对个人价值的追求正是大家现代社会变化的缩影,是当今社会价值观、世界观现代化进程的缩影。每一个人都能真切的感觉到,一个平等的社会秩序正在形成。

假如你去看这部电影,可能你也会为它流上很多泪。但我更愿相信那不是悲情,是正能量。你我都能感觉到,大家的这个世界正在越变越好。

我的姐姐的观后感 篇4

清明节由于自己一个人宅在家三天实在无聊,便去看了电影―《我的姐姐》,怎么说,对于陈思诚的电影还是有好感的,毕竟唐探里有我最喜爱的昊然弟弟,但是这次的电影个人觉得并不是很好看,以下发言仅作为个人的观后感。

可能是这次独自一人看的,所以很多精力都集中在电影上,并不像平常和朋友们一起,会偶尔聊聊天什么的。首先是镜头,很多虚幻的远镜头、半身镜头,说实话,可能是我的语文不够好,根本不理解他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可能这就是所谓的诗人眼中的朦胧美。哈哈哈……但是我并不想买账。

其次是故事情节,故事主要讲述了子枫妹妹饰演的护士某天突然接到电话电话,说爸爸妈妈出车祸死了,于是回到家里处理丧事,见到了并不熟悉的弟弟,姑妈作为家里的老大,帮忙处理弟弟和弟妹的身后事忙个不停,另一个弟弟在旁边打麻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然(姐姐)刚开始并不接纳弟弟,弟弟为了要吃一个妈妈做的肉包子跟她哭闹个不停,后来还把泡面倒在她的床单上。姐姐为了能安心考研,然后去北京学医,准备给弟弟找一个收养家庭。但是弟弟并不乐意,自己打电话告诉对方他有暴力倾向,这时姑妈也过来了,说“长姐如母,你现在的任务是把你弟弟抚养长大”。然后姐姐就各种不乐意,反抗……中间的故事情节有点拖沓,以至于让我看到一半想弃剧,最终的结局是姐姐在和弟弟相处的过程中逐渐接受了他,同时也放弃了找收养家庭,带着他一起奔跑在阳光里。哦,对,补充一下,姐姐之所以如此讨厌弟弟,是因为弟弟是在姐姐上大学后父母偷偷生的,小时候父母一直想生二胎,但是由于生育政策不允许,所以让姐姐装残疾好办准生证,但是在街道上门检查时,姐姐刚好穿着裙子在屋子里跳舞,为此爸爸下手打了姐姐,中间还有其他的几个情节讲的是姐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

怎么说?我感觉剧情过于浮夸,为了表现姐姐的深情而过渡剧情,首先是父母双亡,作为姐姐的姑妈忙前忙后料理后事,但是其他的舅舅们就只顾打牌,甚至丝毫看不出一点悲伤,现实情况肯定不是这样,至少从我身边看到的都不是这样,自己的兄弟走了,孩子会不悲伤吗?纵使再有隔阂也不至于一滴泪都没有,兄弟也漠不关心的。

再说说姐姐和弟弟之间,因为考研,为了梦想就不管自己的亲弟弟,毕竟那是自己的血脉相连的人呀。至少我的姐姐就不是这样,她比我大五岁,在上学前班的时候我才出生,那时候每天早晨妈妈给她炒鸡蛋饭,总会给我留一大半碗,在刘集上初中,每个周末回来了都会给我带几个小笼包,毕业了在武镇学纺织,差不多一个月回来一次也会给我带好吃的。后面出去工作了,我在上初中,每个周六回来总会和她打半小时的电话,关心我的学习,聊聊她的工作什么的。总是在细水长流的日子里关心着我,我相信,纵使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她肯定也会管我的。我姐姐可不就是比这更了不起的嘛。

所以整体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主题是想表现姐姐的伟大、无私,但是过于夸张,不过想看的小伙伴还是可以去看看,电影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毕竟子枫妹妹的演技还是在线的。

我的姐姐的观后感 篇5

看了电影《我的姐姐》,感觉流了一吨的眼泪。但你如果问我对这个片子的观后感,我只能见仁见智的说,对于我而言,我并不觉得它配得上豆瓣高分。

先不说这个片子确实有很多逻辑BUG、养育漏洞以及强行拗的戏剧冲突,看的略显突兀和尴尬。仅单纯的从剧情来说,我都几乎没有为姐姐掉过眼泪,我一吨的眼泪,绝大部分都是为弟弟而落。

之前看过一些影评,多数渲染的都是重男轻女,女性独立、亲情血缘之类的。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做了妈妈的原因,家里正好有和电影里弟弟差不多大的孩子,所以代入感很强;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从小本身也是个姐姐,却并没有遭受父母过于明显的重男轻女以致于没有感同身受。整个观影过程,我全程都在心疼弟弟。虽说弟弟的演技真的比姐姐差了好大一截,有点并不真实。

其实弟弟有什么错,他才是整个片子里面最无辜的。他还那么小,在爸爸妈妈的宠溺下,吃着爸爸煮的红烧肉,妈妈蒸的肉包子长大,并不懂得姐姐和父母之间的恩怨情仇。可是,突然间,爸爸妈妈不见了,消失了,变成了姐姐口中的“灰”,再也见不到了。他一遍一遍的懵懂无知的问姐姐,爸爸妈妈呢,爸爸妈妈呢?

姑妈深陷困境不能养他,舅舅不务正业养不好他,姐姐想方设法不想养他。而他才6岁,他没有姐姐那么宏伟的人生追求,没有姐姐的勇敢独立和不畏权势,他想要的只是有人给他讲讲睡前故事,雷雨天气有人陪他一起睡觉,或者有人愿意跟他一起踢踢足球。

成人世界的那些是是非非,和他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小时候也被重男轻女过,我奶奶曾经拿香蕉给我弟弟吃,还说快点吃完,不然姐姐就要放学回来了。这情节和电影里姑姑的遭遇简直如出一辙。但其实,你能说我奶奶不爱我么?我觉得并不是,只是她那个年代的认知过于愚昧和陈旧,以致于她并不懂得这样对我会是个伤害。我也相信,身为父母,绝大多数都是爱孩子的。遗憾的是,他们很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他们无法改变的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的走偏了。他们甚至自己都不知道,他们的无知,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那些被歧视对待过的伤已然存在,抚平它已经很困难了。那些经历重重困难,努力拼搏的女孩们,在挣脱不被爱护的黑暗岁月后,要做的难道仅仅是去仇恨我们的上一辈,或仅仅是让上一辈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吗?难道我们要做的,不是怎样让自己走出那些暗无天日的岁月而快乐的生活下去,以及怎样让我们的下一辈不再遭受这样的歧视对待吗?

血缘关系本就奇妙,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完美的父母凤毛麟角。我们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如今正在不断努力的,也不过是一名合格的父母。对于那些在长期浸淫在封建思想下生活的父母,或许不能原谅,也尽力多一份理解吧。

再说回来剧情,虽说弟弟让我哭了整场,但是一个六岁的孩子会在合适的时机说出“煮豆燃豆萁”,会在姐姐说“我的世界不是只有你”时候说出“我只有你了”,还会牺牲自己去成全想去北京的姐姐,真的让人哑然,至少我7岁的儿子肯定没这样的心智。

而这一吨眼泪,依然为真情而流。亲情,永远是世界上最宝贵的。只是,我们几乎都不懂得在拥有的时候珍惜。

我的姐姐的观后感 篇6

中国式浓浓的亲情把便是把外放的东西与情感全部都搁在心里。它的样子和表达方式有很多,但爱是不变的内核。

看了电影,发现电影里有两个姐姐――安然和姑妈。

安然的姑妈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家庭中出来的女人,她的习惯永远是围着孩子、家庭、丈夫、父母转。她只懂得一味地付出,过着上有老下有小,紧衣缩食的生活。然而,除了生活上的一些习惯外,观念上更有这中国式家庭与亲情的影子在。

“我是姐姐,从生下来那天就一直都是”,这番话出自姑妈,也道出中国式家庭中的痛点。一声姐姐,一生隐忍,失去自我为整个家庭付出。

为了劝安然把弟弟养大,姑妈常常将“长姐如母,你要把弟弟好生养大”挂在嘴边。看完电影后,我脑袋里都回荡着――“长姐如母”、“你是姐姐就必须...”、“他比你小,你要让着他”.....

姑妈用这套说辞去劝说安然,但从这些话中也折射出姑妈的命运。作为家中的长女,她的妈妈何尝不是用这番话来约束她?她又何尝不是可怜之人?

都说最失败的教育有五种,大的孩子要让着小的孩子、老二一哭都是老大的错、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比自己家的优秀、长辈说的都是对的、必须学习好才是一个优秀的孩子。而姑妈从小一直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下,被父母教育如何做一个懂得付出的女儿,如何做一个懂得隐忍的女儿。

你叫我一声姐姐,从此便是一生,这一生都要做一个懂事的姐姐,做一个只懂得付出的姐姐。这也是中国是家庭下女性的处境,仿佛谦让、付出都成为理所当然。

姑妈就是被这教育毒打的女性,为了弟弟上学自己放弃了学业,为了让家人过得好,早早外出打工,长大后围着家庭转,从未为自己考虑过。家庭对她的影响,是一辈子无法改变的,所以她才会如此教育安然。

一个家庭对孩子影响有多大?姑妈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安然亦是如此。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安然,没有安全感,由于环境的影响她更希望远离现在的生活,更渴望自由不愿被束缚。所以她一心想去北京考研,为了就是离开从小生活的地方,想离开那个令她窒息的地方。

在影片中安然有这么一句台词:一个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的人,一旦被欺负,一定会打回去,即便打不过也要打。这样的性格就是环境影响的,因为身边没有父母给撑腰,只能激发自我保护机制,为了就是将自己保护起来不受伤害。经历过的人,一定能懂这句话,但也希望每个女孩子都不会从中看到自己。

姑妈用自己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去劝说安然,但安然并不想一辈子在这个地方生活,她是追求自由的人,她向往的是北京。“我不止是姐姐,我也是我”,所以才发生了众多互相撕扯的桥段,才有了与弟弟从互相看不顺眼到互相治愈的过程。

安然18岁时,弟弟出生了,爸妈意外去世后她被告知有这么一个弟弟,两人素未蒙面更别说有深厚的感情。从法律上讲,安然是姐姐,从情感上讲,安然需要照顾弟弟,但是从个体上讲,安然只需要为自己而活,她没有责任与义务去帮助弟弟。与姑妈不同,安然不认命,也不愿将自己束缚在这样的家庭与条条框框中。“他没有错,但我也不能为他放弃更多”,安然试图摆脱中国式家庭束缚,追求自我。

在姑妈看来,一家人没道理可讲,讲的是亲情。作为姐姐就必须要管弟弟的生活,要为他的人生负责。但在安然看来,她不止是姐姐这一个身份,更是安然这么一个个体。面对生命中的不速之客,安然很是苦恼,但经过与弟弟的相处,慢慢的从互相看不顺眼到后面相依为命,这对熟悉又陌生的姐弟俩互相治愈。

这是我和男朋友一起看的第一个电影,他没有感同身受,只觉得很压抑,电影表达的主题太重了。但是我让他换位思考,如果他在面对这样一位弟弟时,到底是该抱起他?还是放下他?

第一次是安然一个人在默默给父母烧纸钱的画面,就觉得很震撼,因为和我当时的经历很像。在我十二岁那年,我失去了一个爱我的人,失去了一辈子的父爱,但是却只能接受冷冰冰的现实。从那以后,我比同龄人似乎都要懂事许多,在其他大人的眼里,我很懂事,会帮妈妈分担家务,会陪妈妈干农活;在妈妈眼里,我很努力学习,很少要生活费,不像弟弟那么叛逆不懂事,会经常惹事,装病不去上课。妈妈和爸爸都没有去过我上学的学校接过我,也没有参加过班主任组织的家长会。家里只有哥哥去过我的家长会,那一次哥哥被其他同学称为“最年轻的家长”,但其实我只有心酸,我希望爸爸还在,能看到我被表扬。

第二次掉眼泪是安然和同事争吵,“做护士怎么了?”我那时候的感受是很真实,场景和现实太贴切了,没有背景就应该被欺负吗?被欺负还不能反击?在安然男朋友都劝她妥协的时候,我觉得很难过,为什么所有人都不理解我的自尊,不理解我也有不服输的心态呢?

第三次是因为弟弟和姐姐最后达成了和解,弟弟让自己欺负过的小女孩打电话给领养家庭,说“我愿意和你们过”,他还小,但是他明白姐姐想要去北京的心愿,想让姐姐实现梦想,不想拖累姐姐;而姐姐在努力了后,去到领养家庭,把卖房子的钱分成两份,一份给“已经被领养的弟弟”。当领养弟弟的两个大人拿出“不再联系不再见面”的协议出来的时候,姐姐的手颤抖了,她也不舍得弟弟吧。弟弟在窗外踢球,但是却有意无意地看着屋内的大人们,他心里一定是希望姐姐带她回家的吧。

看完电影才听说,这个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拍摄出来的,在现实生活里,姐姐并没有接回弟弟。但是我觉得姐姐为弟弟做了更好的选择,她才成年,放弃了一切也未必能给弟弟一个稳定的家。她同时也为自己做出了一个相对好的决定,不用放弃梦想,不用放弃男友,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可能她自己成家以后,她会想起这个被她送给领养家庭的弟弟,会感到有一些无奈和后悔吧。不管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姐姐都值得被尊重。

电影里最后的拥抱和哭泣,真的让我释怀,姐姐没有放弃弟弟,我会想着他们以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呢?姐姐接弟弟上下学,两个人一起成长,弟弟会懂得姐姐的不容易,好好学习,姐姐有了新的生活目标,保护和抚养弟弟长大!

我的姐姐的观后感 篇7

“亲情,是一支古老的藤,承载着对岁月的眷恋;亲情,是一片深情的海,描绘着春天最美的画卷……”今天,当我读完《姐姐穿了我的衣服》这篇文章时,不禁心潮起伏,脑海里陡然想起了曾经听到过的那首歌。

《姐姐穿了我的衣服》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对孪生姐妹之间发生的事情。这对孪生姐妹外貌长得几乎一模一样,不同的是妹妹是个瘸子,也正是如此,妹妹的性格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变得孤僻,从来不愿意见生人,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怨恨命运的不公。到了上学的年龄,她也不愿上学,她没有朋友,与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格格不入,没有办法,父母为她请来了家教。懂事的姐姐从小就能体会到妹妹的心理,处处忍让妹妹对她的刁难,为了能让妹妹树立自信,每次与她同做练习的时候总是故意做错几题,分数落在妹妹后面。其中最让人感动的一幕是,姐姐经常趁妹妹睡午觉时偷偷穿上妹妹的衣裳,跛着脚,扮演着妹妹的角色,热情地和院子里的每一个人交流着,帮着大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院子里的每一个人都和这个“妹妹”十分亲热……当终于有一天妹妹发现这个秘密后抱着姐姐留下了两行滚烫的眼泪。

这就是亲情,在它博大的胸怀里贮藏着关爱,这是一种无言的爱。我也是一个被幸福包围着的孩子,平时有爷爷奶奶护着、爸爸妈妈宠着、哥哥姐姐让着,每天都快乐地生活着,从来也遇不到麻烦,一直以来,我总是认为自己是个幸运儿。现在我知道了,那不是我天生幸运,而是亲人们每天为我默默地付出。每天,我总是能吃上香甜可口的早饭,穿上干净大方的衣裳去上学;学习时,无论多大的难题,只要爸爸在身边,总能迎刃而解;和朋友相处时,不管受了多大的委屈,只要有了妈妈的引导,马上就能烟消云散……

“亲情,是一条金丝带,让心相拥,让爱汇集。历史分不开,岁月剪不断,千年万年寻觅觅,天涯、咫尺紧相连。光无声,照亮了大地;爱无言,温暖了心田。”让我们永远记住这种“无言的爱”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