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树课件(汇总11篇)

07-10

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教师教学实践的有效总结。栏目小编为您整理的这篇“小松树课件”的内容,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小松树课件 篇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重、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在田字格中书写。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

1、板书课题。

2、读准“松”的平舌音、翘舌音。

3、齐读课题。

4、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放多媒体动画,听故事。

2、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标上小节号,画出生字词。

生按要求自学课文,师巡视指导。

4、检查自学效果。

5、正音。

听:是后鼻音。

呢:读轻声。

惭:读平舌音。

伯伯:第二个伯读轻声。

(1)自读,同座位互相读,互相纠正。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再读一读,把课文读通顺,碰到长句子多读几遍。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评议。

(5)以下几个词作重点指导:

“地方”、“孩子”、“爷爷”等词语的第二个音节读轻声。

三、初步理解课文

1、再次指名朗读课文。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1)刚开始学课文时,你们提的问题已经弄懂了哪些?

(2)剩余的问题,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弄懂它们。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字音,巩固字音。

2、教学新偏旁。

孩:“孩子”所以就是子字旁,与“子”有什么区别?

3、自学课后的生字笔顺表,并试着描红。

4、反馈检查:“孩”、“比”的笔顺。

你们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呢?还有什么值得注意地方呢?师作重点指导:

低;不能忘记最后一笔点。

孩:子字旁要分三笔写成,第三笔是提。

5、指导写字。

6、怎样把这些生字写美观呢?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呢?

7、师在学生说的同时,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答:中间的“人”要写得舒展一点,能包住下面的部分。

孩、低、听、伯: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多:第二个“夕”横撇要写长些。

8、生描红、仿写,师巡视指导。

教学后记:

本课的生字学生掌握的较好,“惭愧”这词学生较难认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不同的语气。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骄傲自满的道理。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大松树、小松树和风的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1自然段

这两棵一大一小的松树长在哪里呢?

齐读第1自然段。

2、细读第2自然段。

(1)自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2)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小松树很看不起大松树呢?

(3)生一边找出相应的词语,师一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语。

(4)你能一边读一边把小松树说这话时的神态表演出来吗?

(5)自己练读,指名读,评议。

(6)有感情朗读小松树的话。

(7)这时大松树没有回答,它会想些什么呢?

3、细读第3自然段

(1)小松树的这番话被风伯伯听见了,师范读第3自然段。

(2)通过风伯伯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3)风伯伯对小松树怎样?你从哪些词中读出来的?

(4)有感情练读风伯伯的话。

(5)齐读第3自然段。

4、细读第4自然段。

(1)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后,(生齐读第4自然段)

(2)你能学学小松树的样子吗?

(3)这时他会想些什么呢?

(4)请你代表小松树,再向大松树说句话好吗?

5、现在,小松树不再看不起别人,变成了一个又谦虚又懂礼貌的孩子了。

(1)分角色朗读、表演

(2)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评议。

(3)发头饰,自由组合表演。

(4)指名上来表演。

(5)评选最佳演员。

教学后记:

1、学生能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

2、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懂得了做人要谦虚,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小松树课件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寓言课文,课文通过故事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主要是告诉学生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人。这篇寓言叙写了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上下的大松树的故事,表现了小松树从自我夸耀受到教育,深感惭愧的转变过程,揭示了不能无视实际,盲目自大,必须知错就改,谦虚谨慎的道理。教育学生做人要谦虚,要有真才实学,不要盲目地骄傲自满。从文章的体裁看,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课文语言生动,易读易背,插图精美,注意创设了课文所展示的情境,富有儿童情境,插图与课文有机结合,构成一个整体,使学生观察插图,能很快地理解课文内容,语言训练相得益彰,图文的协调配合还具有引起想象,启发思维的作用,这些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基础功训练。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重点、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不同的语气。

(2)理解风伯伯的话,知道小松树为什么惭愧地低下头。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骄傲自满的道理。

(4)教育学生做人要谦虚,要有真才实学,不要盲目地骄傲自满。

(三)教学重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二、说学情

因为第一课时已初步读课文,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因此,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发言积极,这些都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运用课文描绘的植物作比较。学生理解得比较透彻,因此,我在授课时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自读展开想象,读懂课文。

三、说教法

根据教材分析及拟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教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原则,采用自学导读法为主,讲述法等为辅,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四、说学法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的教学是为了不教。”可见,教学重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教给学生如下方法:

1、自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大纲提出从一年级起要逐步培养学自学能力的要求,因而在教学中必须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教给学生“读—思—议—品”四步阅读段落法,让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

2、感情朗读法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必须切实有效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可在学生读中给予准确及时的提示,辅助他们学好文章,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五、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明分段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体会小松树的得意。

a、教师导读:大松树住在山下,小松树住在山上,小松树自以为比大松树搞,就取笑他,小松树是怎样取笑大松树的呢?请大家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b、指名反馈,教师出示相关的句子。

“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c、你从那些词语中读出小松树很看不起大松树呢?

d生一边找出相应的词语,师一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语。

e、你能一边读一边把小松树说话时的神态表演出来吗?自己练读,指名读,评议。

【想象画面来朗读,就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

f、有感情地朗读小松树的话。

g、这时大松树没有回答,它想些什么呢?

h、教师小结:是呀,你瞧人家大松树多谦虚呀,他知道自己比小松树高,却不和小松树争论。

2、学习风伯伯的话。

a教师导读,风伯伯听到小松树的话,是怎样做?怎么说的呢?请大家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b、指名反馈,教师出示相关的句子。

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c、讨论交流:风伯伯的话是什么意思?(其实大松树是比你高,你之所以看上去比大松树高,比大松树看得远,那是因为你站在山上。)

d、指名反馈,教师板演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

【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学生学习不惟别人是从,能客观,正确地看待问题。】

(三)细读第4自然段。

1、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生齐读第4自然段)。

2、你能学学小松树的样子吗?(低头……)

3、这时他会想些什么呢?

(真不好意思,我怎么取笑大松树呢?我再也不敢自我满足了……)

4、请你代表小松树,再向大松树说句话好吗?(对不起……)

【“说话”是我们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而语文教学中,说话训练方式很重要。】

5、现在,小松树不再看不起别人,变成了一个又谦虚又懂礼貌的孩子了。

(抓住小松树和风伯伯的语言,体会他们的感情,并引导学生展开想像,演一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突破本文的难点,理解风伯伯的话的时候,教师借助形象的简笔画帮助理解,起到良好的效果。)

(四)分角色朗读、表演。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评议。

2、发头饰,自由组合表演。

3、指名表演。

4、评选最佳演员。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小松树在风伯伯的引导、教育下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懂得了为人要谦虚,不能盲目自满,要用真本领武装自己。希望你们也能做一个有真才实学、谦虚谨慎的孩子。

2、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8、小松树和大松树

谦懂看不起

风伯伯

【遵循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借助插图把语言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并充分利用这个范例,让每一个学生在生活中能做一个真才实学、有错就改、谦虚谨慎的孩子。】

小松树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大。

3、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对话,理解风伯伯的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教师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一座大山,由此导入课文,并板书课题。

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欣赏课文。

2、打开课本,初读课文。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认识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

3、出示生字,让学生再读课文,并找到含有生字的词语或者句子。

4、指名认读,并有重点的进行讲解。

三、指导朗读,感悟体验

1、再读课文,划出小节。

2、指名读第一节。

出示图片。问:他们是谁?你能把他们送回家吗?

指名贴图。

3、过渡:既然大松树和小松树是邻居,那他们一定经常在一起聊天,着一天,他们又说了什么?

让学生到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问: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为什么?从哪儿看出来?(让学生充分发言)

出示小松树的话,指导朗读。

4、过渡:那大松树生气了吗?他心里在想些什么?(讨论后发言)

随机演示:将小松树拿下,与大松树比较。

5、那我们小朋友你想对大松树说点什么?讨论后发言。

6、你们可真聪明,和风伯伯想到一起了,看看他说了什么?出示风伯伯的话,指导朗读。

7、小松树听懂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惭愧”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做出惭愧的表情。

8、假如你是小松树,此时,你想对大松树说点什么?还像刚才吗?(再次出示小松树的话,让学生比较后回答)

四、课本剧表演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

2、选拔优秀小演员,上前表演。

小松树课件 篇4

第二教时

教学目的:

1、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寓意,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书写伯孩爷托。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读生字。

二、指导朗读,感悟体验。

1、让我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看书上的插图,自己试着读懂课文,不懂的地方一会儿提出来。

(学生自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出序号。)

2、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弄清小松树和大松树长在什么地方。

3、(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它们长在山的什么地方,谁来帮它们找找家?

4、咱们再齐声朗读一遍。

5、看来,小松树和大松树是邻居,那它们一定经常在一起聊天。这一天,小松树对大松树说了些什么呢?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你们觉得小松树怎么样?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那我们读课文时就要把小松树的这种傲气、不礼貌读出来。自己试着读读。

大松树听后生气了吗?看看课文中的插图。

可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见了,它是怎么说的?

风伯伯的话你们听懂了吗?

怎样才能读好风伯伯的话呢?想想当你犯了错误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批评教育你的。

(学生自读,指生读,师范读,生练读,指生读。)

小松树听懂风伯伯的话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同学们有懂惭愧这个词的意思的吗?小松树做错了事,现在已经认识到自己错了,它这时的心情就是惭愧心情。同学们低下头,做一下惭愧的样子。

这时,他会想些什么?

假如你是小松树,这时,你想对大松树说些什么?

是大山爷爷把小松树托起来的,小松树想明白了,小朋友,你们是怎么想的?

三、角色表演,升华体验。

1、自读课文,要求读好小松树和风伯伯的对话。

2、四人小组分角色练习读课文。

3、小组戴头饰朗读、表演。

四、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伯:左右结构单人旁,右边是个白。

孩:左右结构子字旁。

托:左右结构提手旁。

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窄右宽。

爷:上下结构父字头。

师范写,生描红。

五、作业。

1、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写、临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小记:

理解课文时,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是本课的重点,教学时,从小松树的话一个喂,一个你呢启发学生想象小松树当时骄傲的样子,并试着来表演,通过朗读和想象学生能体会到小松树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样子。再从第三小节中的摸、孩子、高多了、托起来等词语体会风伯伯的和蔼可亲、语重心长。在学完课文后的表演是学生最喜欢的形式,通过表演学生把自己感悟的展现在大家面前,有了深入学习课文为前提,学生能小松树开始的骄傲自满,后来的知错羞愧;风伯伯的宽厚慈爱演出来。

小松树课件 篇5

一、字词得到落实。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教学之前,老师运用多中方法落实了学生对字词的学习效果。其中的方式也是多样话的,有指名朗读,有小组齐读,有开火车读等,形式让孩子们在增加了情趣的同时,增强了巩固的效果。

二、朗读得到重视。

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有童趣。教师将其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其间,化了许多时间与精力进行强化,达到了要求,实现了教学的目标。由此,老师也比较重视朗读形式在其间的作用里,使孩子们的朗读具有兴趣盎然的状态。具有一定的效果。

三、初步接触体验。

童话类的文本内容,其一大办法就是要让学生进行有效的体验性感悟,对此,老师在具体的过程中也能有所体现。如,小松树的开始的没有礼貌,后来的知错就改等等,不光在文字上进行理解,而且,通过动化的让孩子表演,实现了文字理解与实践操作的结合。

四、几点想法:

教学语言的轻重缓急。是对文本的独到理解后的演绎,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使之抑扬顿挫,那是教学语言的最高追求。

鼓励的恰到好处。是对学生的肯定或指向,其间的针对性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后是激励性,使之行为上表现为努力,心理上产生愉悦,从而使之产生学习的新动力。

小松树课件 篇6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开始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画出来,借助拼音读会它。

2、听一遍课文的录音,学习这位叔叔是怎样读课文的。要认真看书、仔细听!

3、同学们自己再试着读读课文,争取读准每一个字。

songduonehuidabohaiyetuo

松多呢回答伯还爷托

4、请同学们把刚才画出的生字、生词,以及含有生字的句子再重点读读,想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学生认读自己画出生字、生词及句子。)

(教师出示写有生字的小黑板。)

5、生字从课文中跑了出来,你们还能认识它们吗?自己读读,动脑筋记住它。

(学生自读,指生读,齐读。利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生词。对易错的生字订正、齐读。)

三、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松:左右结构木字旁,右边是个公。

多:第四笔撇在第二笔横撇的中间起笔,呈上下排列。

呢:与泥作比较。

回:全包围结构大口框,书写时注意先里头后封口。

答:答字中间的人要写得舒展一点,能包住下面的部分。

四、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五、作业。

1、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写、临摹。

2、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教学目的:

1、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寓意,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书写伯孩爷托。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读生字。

二、指导朗读,感悟体验。

1、让我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看书上的插图,自己试着读懂课文,不懂的地方一会儿提出来。

(学生自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出序号。)

2、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弄清小松树和大松树长在什么地方。

3、(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它们长在山的什么地方,谁来帮它们找找家?

4、咱们再齐声朗读一遍。

5、看来,小松树和大松树是邻居,那它们一定经常在一起聊天。这一天,小松树对大松树说了些什么呢?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你们觉得小松树怎么样?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那我们读课文时就要把小松树的这种傲气、不礼貌读出来。自己试着读读。

大松树听后生气了吗?看看课文中的插图。

可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见了,它是怎么说的?

风伯伯的话你们听懂了吗?

怎样才能读好风伯伯的话呢?想想当你犯了错误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批评教育你的。

(学生自读,指生读,师范读,生练读,指生读。)

小松树听懂风伯伯的话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同学们有懂惭愧这个词的意思的吗?小松树做错了事,现在已经认识到自己错了,它这时的心情就是惭愧心情。同学们低下头,做一下惭愧的样子。

这时,他会想些什么?

假如你是小松树,这时,你想对大松树说些什么?

是大山爷爷把小松树托起来的,小松树想明白了,小朋友,你们是怎么想的?

三、角色表演,升华体验。

1、自读课文,要求读好小松树和风伯伯的对话。

2、四人小组分角色练习读课文。

3、小组戴头饰朗读、表演。

四、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伯:左右结构单人旁,右边是个白。

孩:左右结构子字旁。

托:左右结构提手旁。

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窄右宽。

爷:上下结构父字头。

师范写,生描红。

五、作业。

1、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写、临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小记:

理解课文时,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是本课的重点,教学时,从小松树的话一个喂,一个你呢启发学生想象小松树当时骄傲的样子,并试着来表演,通过朗读和想象学生能体会到小松树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样子。再从第三小节中的摸、孩子、高多了、托起来等词语体会风伯伯的和蔼可亲、语重心长。在学完课文后的表演是学生最喜欢的形式,通过表演学生把自己感悟的展现在大家面前,有了深入学习课文为前提,学生能小松树开始的骄傲自满,后来的知错羞愧;风伯伯的宽厚慈爱演出来。

小松树课件 篇7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难点:理解大松树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宽容和谅解。由于课文中的主要对话人物是小松树和风伯伯,小松树在风伯伯的教育下,由开始的目中无人,傲慢无礼到后来的知错、惭愧,所以学生在理解小松树态度的转变上,应该比较充分。但大松树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宽容和谅解却是隐藏在文本中,比较含蓄地表现出来的,而且由于这两者的角色在生活中都是长者,一年级学生受年龄特点的限制,很难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本中的角色相对应,所以在挖掘长辈宽容犯错的晚辈,对他进行温和、耐心地教育这一点上,比较困难。

教学方法:由于这一课说的是一则寓言故事,需要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明白一个道理,所以我打算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另一方面,让孩子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内化文本要揭示的道理。

教学程序:1复习导入。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笔画,让学生上黑板贴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位置,帮助学生复习了第一自然段,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2突破重点。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将“小松树认为自己看得远是因为自己长得高”和“风伯伯认为小松树看得远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了”进行对比,这样,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小松树为什么一开始傲慢无礼,听了风伯伯的话后却很惭愧。在理解风伯伯的话时,可能有学生对“托”这个动作不太明白,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这个字的偏旁,“提手旁”说明这个动作要用到手,再让学生把语文书托起来,同时教师作示范,帮助孩子理解“托”。3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一点切入,先易后难”的方法。在揭示了风伯伯说的道理后,我由风伯伯对小松树说话的动作“摸着他的头”,并通过教师边范读边做动作,让孩子体会风伯伯对小松树的语重心长、呵护关爱。再让孩子通过大松树的反应“没有回答”,并结合书上的插图,体会大松树的宽宏大量。最后在学生理解“惭愧”后,让他们站在小松树的角度,分别对大松树、大山爷爷和风伯伯说一说内心的想法,读与说相结合,学生对小松树态度的转变就理解得更加深刻。

小松树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

1.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瞧不起别人。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看图导入 ,揭示课题

1. 看插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树?(松树)教“松”(song)。领读。

2. 板书课题: 指出“松”是平舌音,“树”是翘舌音。指名读课题,领读课题。

3. 从这个题目上,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

(1) 在什么地方?

(2)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啊?

(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呀?

二、 初读指导

1. 自由读课文。

要求:

(1) 画出生字词,圈出生字,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各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读,互相交流。

2. 检查自读情况。

(1) 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认读,结合实际正音,齐读生字词。

(2) 课文中的词语,估计学生都能理解,可采取下列办法解决有关词语:

指名回答:低头(动作表示) 听(动作) 摸(动作) 回答(联系课堂提问与学生的回答)

《蘑菇该奖给谁》一课中,哪个词的意思和“惭愧”一样?(难为情)

(3) 观察生字特点,想出记住生字的方法。小组内交流。

(4) 朗读课文,说说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A介绍两棵松树的大小和位置。

B小松树对大松树夸自己长得高、看得远。

C风伯伯教育小松树。

D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

(5) 逐段指名朗读。

三、 作业

1. 认读、练写生字词。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松树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听写词语:松树 比多少 回答 孩子 听 低头

2. 说出各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二、 精读训练

1. 指名口头填空:--------有一课---------松树,--------有一棵----------松树。

2. (板书:惭愧)指名拼读后,问:“惭愧”是什么意思?

3. 问:小松树为什么感到惭愧?课文里是怎么说的?

4. 起初,小松树怎么样?(板书:长得多高 看到很远)

谁能把小松树说的话读一读,读出它那种自以为了不起的语气来?

练习朗读,同座对读,互相学习、指正。

指名当众朗读、评议。教者示范,学生再读。

5. 后来,小松树的想法怎么会发生变化的?

指名读风伯伯的话。(板书:比你高 大山托)

讨论:风伯伯的话是什么意思?

6. 讨论:小松树会怎么想呢?

(谢谢风伯伯,不然,还真的以为自己最高呢)

(刚才太不礼貌了,要向大松树说声对不起)

(要是我也在山下,和大松树站在一起,他肯定比我高好多好多呢)

(谢谢风伯伯,是你让我知道了,我能看得远,是大山的功劳)

(如果大松树也长在山上,他会看得更远更远)

7. 教者小结:小松树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他以后一定会改正错误,变得谦虚起来。

8.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 写字指导

1. 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多 你呢 回答 风伯伯 听 孩 比 低

2. 自主学习,提出书写时的注意点。

根据学生发言,知道写字。

四、 作业

1. 按笔顺描红。

2. 朗读课文。

小松树课件 篇9

一、说教材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课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根据教材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初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新的偏旁。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本课的难点事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段落,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悟读,并合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过程

我将以趣导路,营造氛围;以读铺路,感悟语言;灵活互动,延伸拓展这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1、以趣导路,营造氛围

富有情趣是苏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也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第一动力。因此,我在出示课文第一段落后,在黑板上徒手画一棵山上的小松树和一棵山下的大松树。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画加深对两棵松树的大小和处在不同高度的认识。再以课文填空的方式进一步巩固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以读铺路,感悟语言

本文分为四个自然段。其中第二和第三自然段小松树和风伯伯的话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我将用生动的问句:小松树和大松树经常在一起聊天,这次他们又聊了什么呢?把学生带入课文美好的情境,接着引导学生自己阅读第二自然段,并请学生读读小松树话,说说知道了什么,抓住“喂”、”多高哇”、“你呢”这三个词进行朗读,感受小松树的骄傲。接着请小朋友转换角色来体会大松树的心情,想想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心里会怎么想呢?请学生展开想象说说大松树心里的话。再请学生加上动作,表情来朗读第二自然段,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读,对词义的感悟更具体、真切,朗读更到位。

接着我以课件出示和蔼的风伯伯引入课文第三自然段,请学生听课文朗读,引导学生从“摸”入手,体会风伯伯是一个长者,很慈爱的形象,他是一个正直,站在旁观者角度看的人,他的意见更客观。在听了风伯伯的话后,我让学生自己找找,此时的小松树是怎么想的,学生都能说出“惭愧”这个词,接着我用一个小故事——让学生加深对这个词的理解,从而更真切地体会到了此时小松树的心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客观地说说自己的喜欢的形象,并说出原因,这在无形中也让学生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的道理。

3、灵活互动,延伸拓展

在学生理解了”惭愧”一词的基础上我又追问了一系列问题,旨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问: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他会怎么想?请你代表小松树,给大松树说句话好吗?小松树想明白了,小朋友们,那么你们是怎么想的呢?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想法的机会。

最后,总结课文,继续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感受字的结构特点和书写技巧。

小松树课件 篇10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课文安排了三教时,我今天上课为第二课时。

2、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分角色表演。

(3)情感目标: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3、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

(2)学写生字。

教学难点:

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二、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的感悟有深有浅,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段落,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悟读,并合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上课刚开始,我先指名读课题,引导读出两棵松树的大小,然后复习本课词语,接着我出示两棵松树的图片,并让学生把两棵松树送回家。用文中的话来说一说,这样也达到了复习第一自然段的目的。

2、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首先,创设情景。引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对话。让学生自己读,先自己体会,然后来交流读后的感觉。在理解小松树的话时,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喂”,因为只有读好了这个字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松树的话,从而达到理解小松树是一个狂妄自大,没礼貌的人。与之相反,大松树的没有回答,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或许有点困难,但我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他们体会,原来大松树没有生气,他只是不屑和小孩子生气。理解风伯伯的话又是一个难点,我引导学生从“摸”入手,体会风伯伯是一个长者,很慈爱的形象,他是一个正直,站在旁观者角度看的人,他的意见更客观。在听了风伯伯的话后,我让学生自己找找,此时的小松树是怎么想的,学生都能说出“惭愧”这个词,接着我用熟词法让学生体会这个词,从而更真切地体会到了此时小松树的心境,这也让我顺利地实现了我预期的目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客观地说说自己的喜欢的形象,并说出原因,这在无形中也让学生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的道理。

3、总结课文,角色表演

(1)总结课文,客观地评判文中的三个形象。

(2)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演。

4、教学生字我特地选了两个左右结构,两个上下结构的生字,让学生比较,记忆,再通过老师的范写,学生描红,实现对生字的掌握。

四、说教学板书

我这节课的板书力求简洁美观,采用师生画图贴图的方式完成,此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明,有助于学生记忆。

小松树课件 篇11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则语言故事,讲的是山上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行为。全文共有4段,第一自然段讲山上有棵小松树,山下有棵大松树。第二自然段讲小松树想大松树夸耀自己长得高,看得远。第三自然段讲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盲目自大的行为。第四自然段讲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很惭愧,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6个二类字,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生字卡片

教时安排: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正确地初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学习第一小节及本小节中松、多、呢、回、答五个生字。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教师用简单的线条在黑板上勾画出一座大山。)

生:是一座大山。

师:在这座大山里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之间发生了一件事。

相信《小松树课件(汇总11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松树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