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后感收藏10篇

07-13

我们整个学习生涯都有作文这一项。作文写得好还可以发展成为职业写手。写作文的时候不要抄袭材料,作文不是单纯的“流水账”。我们在动笔写作文之前有什么好灵感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儒林外史读后感收藏10篇,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1

暑假读书篇之二看过《儒林外史》的人一定知道,这是一部很有教益的八大名著之一,书中的第一回,写的就是王冕。乘着暑假大有时间可以自学课外知识之机,我有幸的能在爸爸的书柜中借读了这一本名蓍。王冕,x诸暨人,七岁丧父,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着母亲为人做点针线挣点小钱和自己为人放牛维持生计。一个从小酷爱读书的他,终因家里贫穷,而不能上学,于是,王冕一边放牛一边想方设法偷偷地跑去学堂站在窗外听课,还用自己放牛积攒的一点小钱买来书本。

一次,他在放牛的时候,看见河里鲜艳的荷花正盛开着,生来好学的王冕心里有了一种突发的奇想:如果我能把荷花用笔画出来,那该多好啊!于是,他把剩下的一点小钱,不买书了,只买一些铅粉之类的物品,开始学画荷花,功夫不负有心人,日子长了,他不仅画得像了,还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那种特有的高贵品质画了出来,人们见他画得好,许多有钱的人家,纷纷地到他那里买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由于他的画卖得好,他的家境也渐渐地不愁吃、不愁穿了。。。。。。

看了书中第一回王冕酷爱读书,自学成才的事迹,使我感触很深,也许因为我和王冕同是诸暨老乡,心中便有了一种特有的亲切感和自豪感,正因为这样,书中的第一回我至少是从头到尾,反来复去地看了

四、五遍。古人尚且可以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成才,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好吃好穿好住,需要什么学习用品,只要向父母开一声口,还不就是呼之即来,比比古人王冕小时候的生活条件,不禁使我感到了一种莫大的愧疚感。要说诸暨的耕读之家,读了《儒林外史》第一回,我把历史追溯到了元代,而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耕读之家的典范,身为诸暨人的我,为何不能成为一个无愧于古人、无愧于王冕的耕读之人呢?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2

《儒林外史》开篇便借王冕之口道出以八股取士的弊病,而后便是科考文人的人生百态。三年一科,有些人穷其一生都在准备科举考试,只为一朝得道,飞黄腾达。古典讽刺小说里,吴敬梓的这部《儒林外史》算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了。白描写实的手法,让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鲁迅先生说它的艺术风格是“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真是十分之洽当。

范进中举这篇课文里面,五十多岁的范进依然坚持科考,终于中了举人,高兴疯了。范进从此扬眉吐气,一众邻里尤其是老丈人胡屠户顿时一改往昔鄙夷,处处簇拥,前倨后恭,当真是刻画得入木三分。我们彼时只说范进迂腐,八股取士害人,却不见这背后又是何种欲望在驱使。私以为课本里没有的,范进后来夹起大虾元子来迫不及待的一幕更为精彩,只这一个举动,数十年苦读,满口子曰诗云仁义道德,说到底不过是为了功名利禄。而一朝得势,心里便不再有什么仁义理智信,只想着如何填满自己永无止境的欲望。

匡超人更是书中一个个性鲜明的形象,他从淳朴少年到伪君子真小人的转变,读来总让人唏嘘。大孝出场,年少家贫,心地善良,手脚勤快,奉养父母,体贴入微。相较于范进服丧期间破荦戒还多有狡辩,竟是天壤之别。然而恩师被诬,他结交了一帮对功名富贵一心向往却求而不得的假名士,人生观便开始扭曲。待到潘三教他做些拐带人口,买嘱枪手的事,他的眼中便只有金钱利益,蜕变成了一个薄情寡义、虚伪狡诈的小人。而这背后,是势利的社会风气和八股取士的制度。

《儒林外史》差不多就是中国文士社会传统生活的全貌概括了,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算是一部警醒世人的好作品。若读书只为名利,那又怎会有人专心去做学问。追求物质并没有什么不对,可一旦头脑贫瘠,思想浅薄,便容易陷入名利的漩涡,失了本心。总归人可以穷,志却不能短,精神世界必不可埋没。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3

所谓外史,大抵既有一点正史的庄重,也有一点野史的诙谐,是一种综而合之兼严肃和幽默皆有之的叙述方式。

后人有把吴敬梓与塞万提斯搁在一起品味,把《儒》称之为讽刺小说,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相提并论。吴敬梓写的是儒士外史,塞万提斯写的是骑士外史。一中一西,一文一武,而其中内容又都同样的令人啼笑皆非之余,又不免掩卷不语。盖出于其文其事虽读来荒.唐,却又无端亲切,仿佛就在身边发生不久。

荒.唐,就是这个东西,构成了我们世界的离奇性和生活的趣味性。惟其荒.唐,才能于肤浅中有了娱乐性,于沉重中有了深刻性。惟其荒.唐,才能于善中见到恶,于悲中看到喜。惟其荒.唐,才能于短暂中体现永恒,于喧嚣中品味无声。

某种意义上,小说是对真实世界真实生活的某种影印,影印本身就是一种荒.唐的行为。而被影印的原件,亦即世界和生活本身,其荒.唐又甚于被影印件。看上去,对于个体而言,影印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而是在于一种展示的效果。设使一件影印品从未得到展示,并不意味着这个世界会失去什么,受到什么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小说作品,这种文学形式本身即意味着某种不可克服的荒.唐性。而恰恰就是这种荒.唐,正是其意义所在。正如世界的荒.唐和生活的荒.唐本身,正是世界与生活的意义所在。

《儒林外史》叙述的荒.唐是一个群体的荒.唐,从周进与范进的痛苦与疯狂,从伪装斩下人头的张铁臂到炼银的假神仙,从散财如土的杜少卿到建功立业的萧云仙,荒.唐的看上去是那样郑重,郑重的看上去又是那样荒.唐。在荒.唐之间,没有被矫正的荒.唐,只有被抽象到荒.唐得近乎不能被觉察再也正常不过的荒.唐。而也有一种荒.唐令我们不免肃然起敬,杜少卿问其父遗言,杜父说,我活着是我的事,死了是你的事。此话荒.唐而坚硬,坚硬到我们不免为之一振,有想要喝采的愿望。

相较于《儒》,《堂吉诃德》叙述的是一个人的荒.唐。然而荒.唐既然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作为疾病的一种,难以避免其传染性。所以桑丘受到感染。其后,当荒.唐得一本正经戏弄堂吉诃德的贵族以骑士之礼戏弄吉诃德时,贵族们也正在与同等量和质的荒.唐戏弄自己,然而他们无从得知自己的荒.唐。而荒.唐的作者曾经在小说中郑重而荒.唐的和主角进行了对话,却忘记了与荒.唐的贵族讨论关于荒.唐本身。作者的荒.唐,的确未免太荒.唐了。

读完了这本书,吴老先生笔下入木三分地描述了很多沽名钓誉,表里不一,吹牛扯淡,道德败坏的读书人,也有坚持自己,人格独立,性情洒脱的真名士,真豪杰。这些读书人群体总的来讲层次都不算很高,很少接触到高层,这就与很多正儿八紧的史书不同,让我们看到了普通读书人的人生与人品。今人都说人心不古,实际上不管古今都有道德败坏及道德高尚之人,古代有些人之虚伪龌龊不亚于如今。

读下来,以旁观者的角度看这人间百态,读到老先生对那些人的暗讽,更能培养三观,识人更明,也能对各种现象抱有平常心态,自古以来各色人都有,在滚滚历史长河中,上演了无数次类似的人间故事。所以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珍惜身边人就好。

其实这本书读下来还有很大的一点收获就是了解了无数的传统习俗,讲了这么多人,而且又有很多生活描述,可以看到大量的民间习俗。吴老先生本是安徽滁州人,晚年又客居南京和扬州,所以能在先生笔下看到不少至今我老家盐城能够看到的习俗,觉得非常有趣,感叹传统的魅力。很多东西具有了仪式,便让我们的记忆和情感有了寄托之处,读了本书,对于古人对礼节的重视,印象深刻,到处充满了仪式,小到见面前写拜见贴,大到泰伯祠那一段极其繁杂的礼仪。我觉得从中吸取营养,去其不合时宜部分,对我们的待人处事大有裨益。才读一遍,感悟不深,有趣的地方该选段再读,有妙处了再与大家分享。

我们无力以严肃的态度审视生活,审视世界,审视整个严肃的人类文明。因为,当我们试图严肃时,严肃本身即是一种对严肃的讽刺,荒.唐的讽刺。正因为这样荒.唐的原因,促使我们永远不能摆脱文学,正如我们永远不能摆脱荒.唐。于是我们努力严肃,以一种荒.唐的姿势。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4

《儒林外史》读后感

不久前,我看了《儒林外史》这部书。看完以后,我的感触很深。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共有五十六回,是吴敬梓写的。小说的后半部是作者在三十六岁(1736)托病辞去征辟以后陆续写成的。

《儒林外史》展示了封建科举制度下士大夫的种种心态,进儿讽刺了士人的丑恶灵魂,深刻揭露了整个封建制度的腐朽糜烂,不堪救药。吴敬梓以他的生花妙笔,描绘出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多彩的风格画卷。

吴敬梓在小说中写到的范进,周进、牛布衣、马二先生、匡超人、杜少卿的命运,并非别人的问题,而是他看到了历史的凝滞。正是借助于对科举的内心体验,因此他才极为容易地道破举业至上主义和八服制艺的种种病态。作者所写的社会俗相,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文化心理的思考,同时,更多的是作了宏观性的哲学思辨,是灵魂站立起来之后对还未站起来的灵魂的调侃。因此我们也看到了吴敬梓的小说的一个鲜明特征思想大于性格。

在《儒林外史》第一回写的是: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在争名夺利的元朝末年,诸暨县出了一个嵌崎磊落的人,此人七岁时,父亲便早早地离开了人世,他的母亲做些针线活,供给他到村学堂里去读书。他为了报答母亲,发奋、用功的念书。之后,成了流芳百世的名人。此人便是:王冕。

王冕自幼好学勤奋,但只因家境贫穷,读不起书。他的母亲把他叫到跟前,对他说:儿子啊,不是我有心要耽误你,只是你父亲早早去世了,我一个寡妇人家,社么都不会。如今年岁不好,柴火又贵。我们只能靠我做些针线活勉强糊口,实在是没钱供你念书啊!如今没办法,只能让你到隔壁去放牛,每月能够赚几钱银子,还有现成饭能够吃,明日你就去吧!王冕知道家里的难处,便答应了。

第一天,王冕便来到秦家放牛,秦老爷对母子俩十分客气,而且之后十分照顾王冕。这让他们十分感动。

王冕在休学后,并没有放下读书。他经常在有空时拿自己的工钱去书贩那里买两本旧书看看。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5

《儒林外史》乃清代文人吴敬梓所作,以“讽刺”为主感,表现,反映了明清两代儒生的功名生活,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下,文人的心理观念的腐朽及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至今仍非常具有警世意义。

既然写读后感,就必写作者经历,以之结合,才可感而写。作者吴敬梓,一个厌恶世俗,愤度全伦的清代文人,身在官场的他,更是看透了不知多少沉浮,多少纠葛,也由此着作了《儒林外史》,此书以故事的形式,塑造鲜活人物,其故事人物的刻画代表了作者对封建事态的一定看法。鲁迅先生曾评价此书表述的委婉,犀利却直白,不失为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可见此书的成功。

读儒史,让我看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顽固不化,吃人,害人。但更多的是让我思考现在的中国。现在的中国早不是如以前一般,现在是以人民为本的国家;现在的中国更是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这令我们中华儿女感到无比骄傲。

“趁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尽己之力,为国家的美丽作出贡献。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6

《儒林外史》曾被人这样评价:“它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小说直接评价现在生活的范例。”我读完了,后15回之后第一感觉是《儒林外史》不愧是我国古代古典小说中的瑰宝。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兴,字敏轩,晚年自号文木老人。他生于一个富有的官僚家庭,父亲一生淡泊名利,不与尘世所起伏,但他最终被罢免后在家中郁郁而终。父亲的死让他感到,在这看似平和繁华,实则腐败不堪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本心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而这本书也很大程度是因作者对这一疯狂的追求名利的腐败社会感到深深的无力感,有感而发写下的。

这本书主要有许多小故事拼接而成,故事比较散,因此我就来讲讲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故事。山东有个老童生叫周进,因为家境平寒,再加上多年考试仍未考上秀才,无奈做了记账先生,后来他最终看到贡院号房,联想起自己的经历,触目伤一头撞上了号板,不省人事,后经他人资助,最终成功考中。作文后来也有个老童生叫范进,周进见他经历与自己如此相似,便决定提携他,让范进再考一次试,没想到范进真的考中了秀才。突如其来的幸福,使范进一下子承受不住,差一点疯掉,而范老太太也喜极而亡。

科举制度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使无数的人敬畏了一点功名利禄而去铤而走险,本身让出生寒门的人士登上政治舞台而打开的便利之门,可最终成为封建统治者,为笼络人心、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读书人为光宗耀祖,而疯狂地去背四书五经,最终思维僵化,也真是可笑!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7

明末官场,一场浩瀚的棋局。这盘棋里没有猎猎西风,没有漫漫征途,更没有缕缕狼烟,却有尔虞我诈,口蜜腹剑,偶有如羽白子,却只能在黑夜中选择沉沦,或是消逝。明末文坛,一场深沉的戏剧,这场剧里没有儿女情长,没有刀光剑影,更没有醉卧沙场,却有纸墨相长,八股文影,偶有诗词歌赋,却只能在选本中撰写八股,以中个秀才,觅个馆罢了。

《儒林外史》一书,大笔渲染了明时八股取士下的文坛景象,细笔勾勒了士人的音容面貌,小笔描绘明人的日常生活。既有淡泊名利,不应官聘的王冕,杜仪,中举而疯的范进,钟离明乐的迟均一幅动作鲜明,明暗两面交织的长卷便跃然纸上。

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中,周进因腹有实学,却时运不济,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所以在看贡院时一头撞上了号板,装个晕死,第二次撞个放声大哭。可见中举之念和科举制度已经毒其骨髓,由此人之举动,亦可推出当时满朝士人,有多少写八股的?但朝内拢一拢也就左文右武七十二班,可见撞者何其之多?而撞上的人又有几个?也无怪王冕不应官聘,隐入山中了。

第十九回匡超人幸得良朋,潘自业横遭祸事中,匡迥真是撞的最成功的一位,而过程又太过顺利,不如改作爬。匡迥原先只是一个柴行中记账的人,后来测字被马二先生扶助,回了故乡,因读文章被知县听见,于是请了县考,取了案首后,又因知县说情府考,院考一路绿灯,这就中了秀才,后又结识了景兰江等一众诗客,又结识了潘三,后来还进京为官,飞升速度不知比范进,周进快了多少倍。于是匡迥便舍了那些谦卑之心,与景兰江相见时,还端着架子,不肯在茶室就坐,在酒楼上还许诺要帮衬潘三几百两银子真是慷慨,大方之极也,是无愧了那些考取的功名的!

疏财YJs21.COM

第三十二回杜少卿平居豪举,娄焕文临去遗言中,杜少卿在请韦四太爷饮了一坛酒后,便辞别了,杜少卿又以一只玉杯,两件衣物相赠,可见韦四太爷之来去,一不为虚名,二不图钱财,三不计人情。于此时杜少卿身边的那些贪婪小人无异于天壤之别。

而杜仪是梓老在此书中描绘的少有的正面人物。杜仪的原型就是梓老本人。他不热衷于功名,反对八股举士,不愿为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在他身上蔑视科举的思想尤为突出。他说:这学里的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这对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制度是嘲讽,也是批判。尽管杜仪并非当时文人的真实生活写照,但在他身上,寄托了梓老企图恢复文人群体的尊严和优越感的强烈欲望。

除这些动作外,梓老还创造了萧昊轩,萧云仙挥舞弹弓时的飒爽英姿,如第三十六回中的好像暴雨打荷叶的一般;沈琼枝将差人一个四门斗里打了一个仰八叉的女侠风范;凤鸣歧为万中书试官刑,结果一连换了三副夹棍,足足的迸作十八截,散了一地,一番豪侠之情跃然纸上。

梓老的《儒林外史》警示我们不能像严贡生那样以云片糕为药恐吓平民,不能像晋爵那样上欺下瞒,中饱私囊,也不能像万中书那样弄虚作假,掩人耳目,更不能像王惠那样心念十万雪花银,而要像娄公子那样仗义行事,更要像萧云仙那样侠肝义胆,一心报国,为民求利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8

儒林,指儒人、读书人。而“儒林外史”也就描写了清代读书人那些荒诞不经的故事。在这个寒假,我读完了手中这一本厚厚的古言白话书——《儒林外史》。这本书讲述了一群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形象,讽刺了当时因残酷的科举制度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习,在那个时代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读书能让自己的知识拓展、思想开阔,更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样的名言,但是在这本书中,我却看到了一种极端的读书方式。为了财富,金钱和权力,读书人可以废寝忘食的读书,也可以从少年考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在这其中,范进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是一个明朝的老童生,直到五十四岁才考中秀才,中举以后竟然欢喜的疯了。在那之后,范进的官途顺畅,家中金银珠宝样样不缺。他的老母亲见到范进的财产后,也欢喜的一口气没上来,一命呜呼。正如这本书开篇所说:不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以后,味同嚼蜡。

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王家三姑娘以身殉夫的故事。我惊讶于王玉辉那三声“死得好”,可在看到之后的转折后也感叹世事难料。面对女儿和老友的离世,这位老人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打垮。有些人和事总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都说读书可以明目,可书中的人物眼前仿佛蒙上了一层肮脏的薄膜,只看得到眼前的功名富贵和脸面,根本看不到那些值得坚守的名节与操守,我感觉那个社会是悲哀的。

每读一遍《儒林外史》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要敢于打破普遍的规则,开创自己的路线;要坚持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不因外界干扰而放弃自己的内心;要珍惜当下、坚守当下,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9

今年20xx年的暑假,我终于抽出点时间来看家里已经放的褪色,但我还未看过一次的邻居送的名著《儒林外史》。一开始,我看它只为消磨时间,但很快,我就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了,以至于当我翻完最后一页,合上书时,仍感到意犹未尽。

描写明朝往事的作品出自清朝文学家之手,而假托前朝的理由却是为避免当局的迫害,实在是讽刺的很。不过,也正因如此,再加上极高的艺术造诣,由吴敬梓老先生创作的《儒林外史》才能经久不衰,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长篇讽刺小说之一吧。

长篇章回体小说《儒林外史》并不是人们所熟悉的单一主角的人物与剧情发展方式。相反,全书并没有任何一条剧情线贯穿始终,但是杂而不鞣,每一个角色退场时都会自然而然的带出下一个角色,环环相扣,共同组成了一个大的时代与社会背景。故事所发生的年代,始于1487年,终于16xx年,历时128年,出场角色中有名有姓的就有上百人。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根据剧情发展,准确描绘每个角色的各不相同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高深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生活阅历,这种写作方式是很值得现代人学习的。

《儒林外史》对儒林阶层乃至整个社会的阴暗面做出了猛烈的抨击,多用反语以使恶人暴露自己的罪恶。同时,作者又塑造了如王冕,虞果行,庄尚志,萧云仙,杜少卿,沈琼枝等正面形象,与反面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尖锐的批判了社会的黑暗面,同时讴歌了正直善良,言出必行,不慕富贵,自食其力的少数读书人们。

即使现在,《儒林外史》中歌颂的正人君子们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书中记载的很多事,如今也在我们的身边频频上演。阅读这一本上百年前写的书,至今仍然能使我们有所共鸣,或许,这便是《儒林外史》的魅力所在吧。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10

前些时候读完,今天又看到题目,“外史”还是很有说法的(当然,是自己想的说法)。

儒林外史,一直被当做讽刺小说,讽刺腐朽的科举制,讽刺当时同朽的文人,或者说“儒家的人”。儒家在历史上辉煌过,但也不断被黑。我的观点是董仲舒之后,真正的儒家在主流上基本消失,至于明清的理学,算不得儒家正统,而这些人也算不得什么儒家弟子,最多算读儒家片言碎语的人。本书中所写的,正是一群看着别人解读儒家经典的书,拾人牙慧而欣欣然不知所以的人,书中也多次明示暗示了这一点。

看这本书前半部分,能看到各种人性上的丑恶,而这种丑恶放在所谓的读书人身上更显其可恶。各种面上的冠冕堂皇,满口仁义道德,转头各种无耻下流,让人不忍直视。这些人是读过了各种所谓的“圣贤书”,也得承认他们的一些行为还是有儒家经典的影子在的,但也只止步于影子了。没有深厚的影响,各种做派、各种讲究,就变成了伪装,变成了华丽的借口,各种无耻也由此而生。这些人只是看过几本书的普通人,有些时候甚至远不如普通人的道德修养。

当然,这本书里也不是一片灰暗,自从看到杜少卿这个人之后,心情多少有所好转。此人算是个实实在在的人。自己知道礼义廉耻,也能罔顾别人的非议而行自己的仁义之道。虽然家业被败落了,但依然活得洒脱。他有缺点,但这个缺点是由于他做不到,并不可恨。在一片喧嚣之中,能有这一缕轻音,也算不错了。

这本书里还有一些具体的细节,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官员选拔方式、婚假风俗等等,也是个不错的收获。

不知道吴敬梓写书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考虑:这些人虽学儒家,但终究没有儒家应有的气度和道德情操,因此只能把这些叫做“外史”。他心中还是有着儒家正确的是非观的。我希望是。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