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人不遇读后感(必备6篇)

07-16

根据学校的要求,学生需要懂得写优秀作文,写作文能够提高我们的能力,如果你想写一篇好作文,你需要多读,多学,多写。我们可以参考哪些优秀高分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寻人不遇读后感(必备6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寻人不遇读后感(篇1)

《寻人不遇:对中国古代诗人的朝圣之旅》(美)比尔·波特——读后感

与我看过的《空谷幽兰》和《禅的行囊》不同的是,比尔这本《寻人不遇》更像是一本游记,一本记录作者在中国寻找古代先贤遗迹,并与之“对饮”(对话)的游记。

作者历时一个月,从黄河下游出发,溯源而上,在陕西向南进入四川,再进入长江流域,穿过三峡,最后抵达长江三角洲。

循此路线,比尔沿途祭拜了古代先贤三十位左右。他们分别是:陈子昂、李白、李清照、辛弃疾、曹植、阮籍、白居易、韩愈、杜甫、李商隐、王维、柳宗元、欧阳修、韦应物、薛涛、贾岛、苏轼、屈原、孟浩然、谢灵运、陶渊明、王安石、陆游、寒山和拾得等。

读此书,一个念头始终在心里萦绕:是何种信念让比尔如此“疯狂的”奔突在中国的山川平原?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愫,需要他在与先贤们的“对饮”中得到释放和满足?

通览本书,比尔祭拜过的古代先贤,大多既有庙堂官宦之生涯,也有被贬放逐之历练。说来也奇怪,每当这些先贤被逐出京城,就自然而然的纵情寄身于山水田园,并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采桑子》——欧阳修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是啊,人生如梦,梦皆多空。对个人荣辱得失不可看得太重;去羁绊而存自在,藐来世以图今生。一句歌词此时在耳际响起:从来只有新人笑,有谁知道旧人哭……

李清照丈夫被贬之后,夫妇俩就住在这里。后来证明,那是她生命里最幸福、最快乐的一段时光。远离了朝廷的争斗,他们集中精力培养自己的爱好:收藏古玩以及记录上面的铭文。

从人的心理规律看,往往在经历了人生一段坎坷或挫折后,对平日视若无睹的人和事,遂容易升起一种亲近感和感恩心。有的甚至还会产生些许的“退行”行为。此处讲述的李清照在丈夫遭贬后,夫妇二人温馨甜蜜的家庭生活,正是这一心理规律的再现。少了虚妄,多了知足,就会在生活的细小琐碎的事上,发现或找到过去从未体验过的乐趣和意义。

《狂言示诸侄》——白居易

况当垂老岁,所要无多物。一裘暖过冬,一饭饱终日。

勿言舍宅小,不过寝一室。何用鞍马多,不能骑两匹。

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就已经把物欲给人带来的心累了悟得如此透彻,遂以对物质的化繁就简,去奢存朴,来解除其对人心身的束缚,这完全符合当今“断舍离”的时尚风潮。yJs21.com

古人官场失意,似乎也显得浪漫别致。所谓被放逐,也常常是去到远离京城的荒郊野岭。尽管如此,因官员普遍的人文素养,遂寄情于山水,随性在田畦;远人之心机,吸野之精华。这哪是心怀忧苦的贬逐,不啻为一次欢畅淋漓的远游。

我以为,于“田园生活”而言,并不必然构成失去君宠后的“遗憾”。但凡喜欢,甚或浸淫“田园生活”者,tam的性情,皆寄托在山野泉林。无论是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的“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还是孟浩然的“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都表现出当事人特立独行,自得其乐的闲适与自足。tam邀天地为伴,结内心为友,随性恣意,放浪形骸,何来“遗憾”之有?

当古先贤们被逐山野,修道栖神入定之时,或许身如枯树,心如死灰,但是他们却做不到真正的“忘我”,无法达到老庄的“虚无”之境。

或许可以这样说,他们的“栖神入定”并不是内心主动的向往或要求,而是因外在环境的逼迫,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选择。正如《渔父》中所说:“时逢明君则辅,时无明君则隐”(屈原)。这种“隐”,貌似“身如枯树,心如死灰”,却与老庄的“虚无”之境界,似有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了。

《论语》里曾有这样的记载,有一天孔子问弟子们,他们最大的理想是什么。有的说要治国安邦,有的说要强国富民,还有的说要执事宗庙,而曾晳却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暮春时节,穿上春天的衣服,与五六位成人、六七个童子到沂河沐浴,到雩台吹风,然后一路咏唱而归。)孔子对弟子们感叹道:曾晳同学想的跟我一样啊。

这就是比尔欣赏和推崇的道家随顺自然,知命乐天的精神风貌,是对生命的从容和满足,由此也可转化为生命的大自在。其实人生几十年,可谓“白驹过隙”,转瞬即逝,生命随之入寂。有些看似平凡简单,无波无澜的生活,那才是对生命本质的顺应。自足与闲适,贴近内心的那份真实,恰恰滋润了生命时时的渴望。

我以为,比尔对先贤们朝拜的信念,更多源于对中国道家精神的“沉浸”和向往。他借古人的事迹和诗文,使他内在的情感得以抒发,对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杰出代表的崇敬得以表达。

比尔祭拜古人的方式,均是举杯对饮,而后诵其诗词。我不知道,这是否为最合中国古时礼仪的排场,但我知道,这酒一定和诗词歌赋有关。纵观历史,但凡人格上通透率真,狂狷耿介的文人骚客,无不豪饮树下,醉卧泉边。比尔是对的,他深谙中国古人们的心思。这杯杯的佳酿,不仅寄托了他对中国古代一代代文人雅士深情的怀念,也实现了他与他们的千年神交。

通过与故人的“对饮”这样一个仪式,完成并满足了作者内心潜藏的愿望,并让此愿望背后的情结得以舒缓和平复。

对中国文化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当一个人将心交给诗的时候,诗也会为他催生出无尽的悲喜,这是缪斯的魔咒,万古悲愁岂是一饮而尽那般容易。

当然,这个人也一定是善感和多情,真实复率性的。这个人从不属于政治,而仅存于艺术;从不奢于庙堂,而仅耽于山野。ta是内心的遣仆,是灵魂的拥趸,是徜徉在自我世界的孤独复自足的精灵。

实事求是说,喜欢比尔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他的文笔(略显啰嗦),而在于通过他的文字,让你立马感到,一个诚实开朗,随性风趣的大男人跃然纸面,并带着你一站一站,不知疲觉的行走在古国土地,穿梭于古圣贤达,时而与他们举杯畅饮,时而和他们吟诗作画。

每天用它喝茶时,我都会想起山里的那些朋友们,想起那段时光,想起“放下”,然后自己也试着努力去做。每天,我都会尽力放下一些东西,然而要到达“空”的境界,我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这就是“恭敬心”,就是践行,也是对人生缘分的一种感恩。比尔尽管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佛教徒,但他内心时时升起的慈悲善意,却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岁月带着古人的情怀早已遁去,如今,又承载着今人偶尔溢出的伤感和离愁。这确实是没法比拟的两重天地啊!但古人那种对生命,对生活的贴近和细腻(尽管也可能有出自无奈),却是今人生命的稀缺和珍贵。今人心身的分离粗暴的攫取了灵魂本该有的安宁。须知,灵魂的康复,首要的就是回到朴拙,回到与古人“共情”的精神氛围。

寻人不遇读后感(篇2)

穿越时空,跨越全国七个省市,跟随诗人的步履,看过的风景,赏析诗人们留下的旷世佳作,在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又能欣赏到古典诗歌的美好!樊登老师再次给我们大家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和听觉上的享受!正如樊登老师所讲;如果内心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即便外出旅行,也感受不到那种美好和趣味!只有读了些书,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典故,带上文化去旅行,不至于茫然和无措!所以,先有读万卷书,才有行万里路!本书记载了孔子,老子,李白,杜甫,苏轼……等旷世奇才,诗歌名家,为我们后辈留下的千古佳作,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一种民族自豪感和钦佩感油然而生!同时传承和发扬中华古典诗词文化是我们之重任!

作者比尔所行,也令我们中国人为之敬佩和汗颜!让我们带着诗书去旅行,传承文化的同时,让诗歌滋养我们的心灵,内心变得纯净和美好!把日子过成诗,把人生绘成画!

寻人不遇读后感(篇3)

《寻人不遇》读后感心得体会:

喜欢古诗词大概是在初中的时候吧,那个时候做不出数学题,我就自己去看诗,每次读她们,就会惊诧里面所表现的纯粹与美好。

在我读初一时,记得当时过年,自己没有事情做,就拿出打印的300多个古诗词名句,开始背诵,也就一天多的时间几乎背下来。后来也就是有《唐诗三百首》《宋词》的一些书,对此我并没有深入的学习,也没有看过更多的书籍。

今年过年(又是过年),在马帮的“悦读圈”我们的“苏老师”介绍了比尔波特的《寻人不遇》,一本讲对古诗词人的朝圣之旅的书。作者豁达有趣,然后我有了强烈的兴趣,花了4天的时间把它看完,真的很有趣。

作者比尔波特,美国人,汉学家……(感兴趣的童鞋可以去百度),让我比较吃惊的是,“他把毕生的精力用来做一件事”在这本朝圣之旅,作者去的地方,他说在二十年前他已经去过(进行朝圣之旅时他已经是69岁了)。其次,他对自己事业的执着,在探访刘禹锡的墓地时,真的是“跨越山和大海,走过人山人海”,来到一片玉米地。即使途中脚受伤,恢复后又兴致勃勃的上路。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是,比尔波特很幽默,在朝圣路上,很辛苦,意想不到的事情时有发生,遇到天气不好,堵车,书中记载他在探访孟浩然时,想去看湘江,因为对湘江很失望,作者没有直接说湘江的面目全非,他用“唉,这应该是一天里第三次叹气了”并且还埋怨起了孟浩然,哈哈哈。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在2012年,69岁的比尔波特踏上了他的寻人之路,他从北京出发,第一站去孔子的故乡曲阜,到济南—李清照的故乡,往西安(白居易),过成都(杜甫),经湖北(孟浩然)、湖南(屈原),继续向南到绍兴(陆游),最后到达浙江天台山诗僧寒山隐居之地。

每到一个地方,作者都会说出自己的路线,遇到的司机、自己的感受,用白话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且将作者在此地方发生的事情,出过的千古名句如数家珍的娓娓道来,让我这个局外人形成了画面感,感觉很真实。(当然可能有的人读起来像流水账)书中出现的诗人,大多我们都熟悉,但是有的我竟然一次都没有听过,比如:薛涛、朱淑真。还有我也是最近才知道的诗句:比如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真的超爱这首。总之,读书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比尔波特很喜欢喝酒,中国的古诗词人大多也爱喝酒,所以他带了两瓶威士忌,在自己敬爱的诗人面前和他们一干为敬。这张图展示的是他每次朝圣必经的仪式。

这张图片让我感觉他也好可爱啊。记得16年我独自跟团去江南5省玩,到达杭州,我离开大部队,径自去了“于谦墓”。他并不是我的偶像,只是他高尚的品行让我喜欢,所以想去拜谒一下那个曾经力挽狂澜拯救过大明王朝的人。

站在于谦墓前,脑海回往他的生平,睁开眼睛,心中会感恩,感恩我们历史中还可以有这么伟大的人让我们膜拜,还有悠久的文化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无论是音乐、文学、美术都是古往今来一些最美好的心灵创造出来的最聪明最颖悟的作品,愿我们每天都享用美,创造美。

寻人不遇读后感(篇4)

说来颇多感慨,身为中国人,却通过读外国人写的书来加深、甚至了解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熟悉自己本民族的古代诗人、诗歌。为什么本国汗牛充栋的书籍就吸引不了自己呢?俗话说,墙内开花墙外香,我的家乡也有类似的话,叫“隔锅饭香”,难道真的是因为这?

其中,吸引我的是比尔字里行间的那种轻松自在,尽管他内心充满了对中国古代诗人的崇敬,以至于用了“朝圣”作为行程的名目,对那些诗人遗址凭吊用的“拜谒”,显得十分崇敬,但行文却很轻松,不做作,没有学究气,没有方巾气。而国内研究古代诗词的专家们,引经据典、考据索隐,似乎不如此显不出学问来,反而让人敬而远之。或许这就是比尔的书让我能读得下去的原因。

比尔用30天时间,凭吊了近40位中国古代诗人的遗迹。我怀疑比尔也是处女座,有着追求完美的轻微强迫症,无论是黄河之旅、彩云之南,还是丝绸之路,抑或本书的朝圣之旅,都要找出源头来。《诗经》是中华民族诗歌文化的源头,于是比尔对中国古代诗人的朝圣之旅也就从传说中孔夫子删定《诗经》的洙泗书院开始。

那年去泰山,本来计划第二天去曲阜,却因到达火车站的时间不凑巧,遗憾未能成行,失去了一次拜谒至圣先师的机会。但我想,即使那次去了曲阜,孔府、孔庙、孔林会去,但那不知名且残破不堪的洙泗书院估计也不会去。旅游在我,也许还是凑热闹居多,那种虽有内涵却很冷清的地方,去的可能性不大。而下一站去济南趵突泉,倒是参观了李清照的纪念馆,但也是匆匆一过,既未细致了解女诗人生平,也没有认真拜读诗廊所列的诗作,文化之旅在我确实是奢侈的行为。

看完比尔的行程,忽然想起一个重要的问题,比尔访问的古代诗人的遗迹,需要做多少功课呢?首先要大体确定诗人名单,估计在遴选诗人时要考虑其代表性;其次要掌握各种遗迹的位置,再次要把这些位置连成线,以确定这次朝圣之旅的路线,最后,要选择至少几首诗人的代表作,在凭吊时与诗人“交流”思想。

天!这该是怎样一个浩大工程,而且有些诗人竟然都没有听说过,比如古代的成公绥、丰干禅师、无可禅师,近代的穆旦,还得借助百度才能初步了解相关人物,有些听说过的诗人也几乎没读过其作品,比如谢朓、寒山、拾得,这实在让我这号称喜爱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国人感到汗颜!

沿着比尔的脚步,我也算完成了这一趟朝圣之旅。而且把已经出版的比尔在中国远足游记都读过一遍,收获很大,但需要补的课太多太多。

于是,万里路、万卷书,始终是自己的目标,一直需要做着!

寻人不遇读后感(篇5)

第一次在书架上看到《寻人不遇》这本书,自以为是什么游记类的散文小说,然而书的封面赫然印着作者“比尔·波特”的名字,书名缀述着“对中国古代诗人的朝圣之旅”,心中不禁莞尔,又是一位“老外”来向我们中国读者贩卖中国文化。近十几年来,看了不少国外作家著述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自小我们就接受着本土文化教育,武断地认为不可能有人比我们还热爱我们的诗文,也不可能有人比我们还了解我们生活着的土地和文化。

挑了第一章“曲阜孔子删选《诗经》”读了起来,读着竟忘记了时间,仿佛自己已经跟随作者的寻踪足迹去到了千年前的山东,这些地方不再只是故人先贤的墓地,而是真真切切他们所生活、创作的地方。书中的寻人足迹自山东展开,沿西安、四川、湖北到江西终止,沿途着重记录了曲阜孔子;济南辛弃疾;西安杜牧、韦应物;四川李白、杜甫;湖北孟浩然、苏轼;江西白居易、陶渊明这几位诗人和相关的诗文,作者自白很羡慕中国人,因为我们拥有如此多的伟大诗人,他为能读到这么多优秀的诗文而对我们心存感激,而后他踏上了寻踪诗人的旅程,在他记录的文字里,仿佛每一句都透露着:很遗憾,直到千百年后,我才姗姗来迟,即便我只能姗姗来迟,我也要顺着你们曾走过的路,看你们曾看过的风景,穿越时间与你们相遇。

坦白说这种对诗歌的狂热震撼到了我,从小语文课遇到需要背诵诗歌的作业,总是了无生趣的死记硬背一番应付差事,老师在讲台上讲到的情怀、浪漫是几乎没怎么影响过我的态度,爸妈时常笑我是半个文盲,在这位作者的面前我那最后的伪装被击破的无处遁形,我羞愧于自己的狭隘,要知道在古代,一个不会作诗的人,基本不会立足于朝廷,两千多年来,经过孔子删选的“诗三百”,不断被人吟诵、征引,把诗的地位推崇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要素,诗作让每位诗人在历史的长河里永垂不朽,也给后人无限的启迪。

寻人不遇读后感(篇6)

《寻人不遇》读后感500字:

《寻人不遇》,一本对中国古代诗人的朝圣之旅的书,由美国人比尔?波特著。

69岁的比尔来到中国,一路上沿着黄河、长江,寻访了30多位古代诗人的足迹。他从孔子的故乡曲阜出发,到济南(李清照),往西安(白居易),经过成都(杜甫),再到湖北(孟浩然)湖南(屈原),一路走到南方,中途还拜访了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最后抵达浙江天台山,诗僧寒山隐居的地方。

在他来到浙江省湖州市霞幕山的时候,还发生了意外。本来想四处转转的他,无意间走到了霞幕山公墓,他的朋友大茶在休息时无意间发现一片野生茶树,继续向前行进时,比尔意外的一脚踩空,陷进了一个石坑里,在去到湖州医院的时候,那里的医生还表示:不给外国人看病。没办法只得再次转院,外面倾盆大雨,好在他们已经下山了。最后,医生拿着X光片,说踝骨有三处骨折,只能手术,在踝骨和小腿骨处添加了一块钛板和十二根钢钉,手术之后的一个星期,比尔回到了美国,在后续的治疗过程中,又添加了一块钛板和十二根钢钉。

即便这样,半年后,比尔又回到了湖州,继续完成她的旅游计划,比尔换了一条路,从他受伤的地方继续前行。

书中提到无数中国古代诗人的伟大作品,让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但身为教师的我也在反省,还不如一名外国人对中国的历史了解得多,惭愧啊!更加让我敬佩的,是比尔先生的精神,69岁的高龄,独自来到中国,自己制定寻访路线,一路上广交朋友,经历过骨折后,还依然要完成自己的旅游计划,用自带的自酿酒去致敬每一位诗人,这样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去学习,这样的人也让我打心底里佩服!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