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案

07-16

栏目小编精心挑选了一篇关于“安塞腰鼓教案”的文章相信你会喜欢。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制定好教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吸收知识的数量和深度。此页面信息仅供参考请自行后续处理!

安塞腰鼓教案 篇1

第1课时

本文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对这样的文章,先从调动学生的兴趣、学习热情入手,视频播放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让学生欣赏,激越热烈的表演场面,并且让学生对安塞腰鼓这一艺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进入文本的学习打好铺垫。教学本文重在美文美读美评,重在熏陶感染,重在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鸣。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二、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过摇滚和劲舞吗其实,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我们自己的摇滚和劲舞。它就是融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一一安塞腰鼓。

1、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问:你看了这些画面,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回答,谈一谈观后感,可以从声响、画面等方面谈:安塞腰鼓气势铿锵激越,发聋振聩;动作变化豪迈粗犷;舞姿奔放雄浑。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2、导入:

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二)美读课文,学习新课

1、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2)指导朗读。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3)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2、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好一个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3、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怎么读?

请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内容。

教师指导朗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四、结束语:

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是一首生命的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二、重点、难点:

1、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

1.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想到了用哪些词来形容它?

二、细读课文第二部分,感受表演中的安塞腰鼓。

这一部分中,作者对安塞腰鼓发出了一句由衷的赞美,并且在文中出现了多次,快速浏览课文,把它划出来。

好一个安塞腰鼓!

是啊,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的5-17小节,哪些语句特别能打动你、感染你,你可以多读几遍。

(一)学习6-8小节,体会场面的宏伟。

1.指名读,这一段主要写安塞腰鼓好在哪里?或者说你感受到安塞腰鼓的什么特点?

引出: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2.这腰鼓,是怎样的壮阔、豪放和火烈呢?看!(引读)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理解流苏、瞳仁的意思。

3.出示第7小节,指名读,你体会到什么?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找出反义词,腰鼓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理解句子的意思。

4.以诗的形式练习了朗读。

现在我们就以诗的形式,读这诗一样的语言,品位诗一样的意境。

安塞腰鼓如此豪放火烈,如此充满力度、激情和感染力,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二)学习9-11小节,体会声音的震撼。

1.男女生分组读。

2.找出两个比喻句。读一读。

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安塞腰鼓强烈是声响给人以震撼,腰鼓在动,所以山崖在动,心更在动。)

3.想一想:还有什么也变成牛皮鼓面了?(河流、黄土地、天空)

是啊,安塞腰鼓如此令人震撼,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如此使人惊心动魄,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三)学习12-14小节,欣赏击鼓的后生。

1、自由读,你感受到击鼓的后生怎样?

(有力、生命活跃强盛、能量奇伟磅礴、元气淋漓)

理解元气淋漓,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如果你是亲临现场的观众,你怎样夸奖他们?

2、这些后生们为何如此元气淋漓、如此能量巨大?因为有黄土高原这片土地的养育谈不上有,可以说,没有黄土高原就没有元气淋漓的后生,当然也谈不上有惊心动魄的搏击。所以作者又发出这样的赞叹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四)学习15-17小节,欣赏奇丽的舞姿。

1.指名朗读: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2.什么叫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

3.指名读第15小节,几个排比?都是写什么?

4.引读:每一个舞姿都

5.小结,这一部分,可以概括为奇丽的舞姿。

如此奇丽的舞姿,如此使人拍案叫绝的舞姿,连山河也感到痛快,观众呢?怎能不陶醉其中,如痴如醉,浮想联翩,所以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略)

二、新授:品味文章的写作特点。

1.同学们,我们一起领略了安塞腰鼓宏伟的场面,感受了雄壮的声响,见识了击鼓的后生,欣赏了奇丽的舞姿,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表演中的安塞腰鼓吗?闹或烈。

1.同学们,我们一起领略了安塞腰鼓宏伟的场面,感受了雄壮的声响,见识了击鼓的后生,欣赏了奇丽的舞姿,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表演中的安塞腰鼓吗?闹或烈。

课文中除了写闹烈,有没有写静呢?

读一读,男生1-4,女生18-20

这样静闹静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俗话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如果说,表演中的安塞腰鼓是热烈,强烈、壮烈、火烈的,那么,表演前的静是严阵以待、蓄势待发,表演后的静是戛然而止、是平静、安静、宁静、寂静。不管是舞前的还是舞后的静,都是为了突出舞时的烈。虽然舞停了,但舞姿仍在眼前,舞声仍在耳畔,情感仍在心中。

俗话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如果说,表演中的安塞腰鼓是热烈,强烈、壮烈、火烈的,那么,表演前的静是严阵以待、蓄势待发,表演后的静是戛然而止、是平静、安静、宁静、寂静。不管是舞前的还是舞后的静,都是为了突出舞时的烈。虽然舞停了,但舞姿仍在眼前,舞声仍在耳畔,情感仍在心中。

2.文章除了这种对比的写作特色外,在语言上还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排比、比喻、反复)

三、拓宽欣赏,理解地域差异以及文化的多样性。

同学们,如果说产生于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是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那么,孕育在苏北里下河水乡的海安花鼓则是温柔秀美、欢快活泼的,而且还曾经参加了国庆50周年的庆典活动。现在我们来欣赏一段描写海安花鼓的文字。

一溜鲜嫩嫩的水乡娇娘,一溜红红的花鼓,一袭碧碧的绿裳,苏北的里下河呵,接纳了淮河,接纳了大海,接纳了长江,接纳了从上天垂下的雨帘。

碧碧的绿裳在飘,红红的花鼓在跳,柔顺的里下河女子在笑。绿裳是春色,花鼓是青春的火焰,娇嫩得可以掐出一把水的女子,是粘稠的老酒,将五千年的土地装扮得年轻,装扮得奔放。

水灵灵的影儿,在跳跃,在闪烁,在敲击。震醒了大江,震醒了大海,震醒了沉睡了五千年的土地,震醒了与大江、大海连接的里下河。多水的江海平原,多水的女儿,敲打出的花鼓声,溅出的也是水一样清澈的血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地大物博,像安塞腰鼓、海安花鼓这样非常有地方特色的表演艺术还有许多,你还知道哪些?

板书:

演出前安静的腰鼓静

演出时隆隆的腰鼓动

演出后寂静的腰鼓静

安塞腰鼓教案 篇2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3.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4.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教学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

1.腰鼓表演的片断。

2.课文朗读录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生字词语,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2.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知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

3. 理清课文结构,引导寻美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同学们,安塞,位于陕北高原,那里的腰鼓历史悠久,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人们在欢度节日、庆祝丰收的时候都要演出腰鼓助兴。腰鼓手们由青年农民组成,在表演时,穿着古代将士的便服,或黄或红包头,素色衣服,显得整齐壮观。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可由几人或几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特别是1992年北京亚运会上一展风采,便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今天,你们想不想领略它的风采?感受它的魅力?

2.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片段后,学生谈感受。引入刘成章的《安塞腰鼓》。

二、检查预习。

预习生字词情况,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这些词语。

三、朗读、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内容。

(明确: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就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2.师生合作读课文。

3.划分结构:(文章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可分成三大部分。)

一(14)安静的腰鼓。

二(512)激昂的腰鼓。

三(2830)静寂的腰鼓。

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①(513)宏伟的场面。

②(1417)雄壮的声响。

③(1822)击鼓的后生。

④(2327)奇丽的舞姿。

4.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有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article/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四.朗读、品味。

1、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①让学生齐读第6段。

②教师示读(将大家刚读的内容改成另一种文学式样诗)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③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的内容。

愈捶愈烈

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

思绪中不存在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

痛苦和欢乐

生活和梦幻

摆脱和追求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

交织!

旋转!

凝聚!

奔突!

辐射!

翻飞!

升华!

④分小组反复替换朗读。

2、评点式朗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师: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挣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合谐。我们重点品读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气势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力量相辅相成的。

①划出文中明确提示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的一句话。

明确: 容不得一股劲。

②从句式特点和思想内涵两方面品评这句话。

句式特点:排比,一气呵成,气势磅礴,表现安塞腰鼓冲破一切障碍的强大力量。

前后呼应,挣脱冲破撞开力量急速递增,使人联想到爆发生命力、排山倒海的社会变革。

思想内涵: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性格特征是粗犷、豪放的。

安塞腰鼓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连串的短语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由此特征,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基于这个特点本次课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品味音乐西性的复叠,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安塞腰鼓》是浙江省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本课同时通过学习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此教学目标是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的。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按照新课标的解说,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实践性是实现课程理念转变的突出特点,实践的内容和对象,不只限于教材,还应包含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在内的自主亲历探索与创新,注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综合训练等。民族性则包含了汉字书写、语法结构、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点。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因此,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作为本课的基本任务,发挥语文课堂具有的形象性、情意性、动态性等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流动的过程,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学生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展示。在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主动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协作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而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中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情境,重视学生的从文字中体会美好的的意境,培养欣赏能力,并且从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合作讨论对人生的看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方法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创设情境、诵读指导、品味语句、讨论合作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其中于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课型为赏析合作式。

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在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对学习《安塞腰鼓》而言,不断地诵读必定能带来精神的愉悦。

“安塞腰鼓”所表达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但“诗无尽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而要指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其中所渲泄的激情和生命力,每个人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认识。通过讨论合作,表述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在作者笔下,把形式与内容,客体与主体,真正地无间的统一了。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这些不通过细细品品味哪能感受理解?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相反更深的感悟,能更准确掌握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更能传情达意。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五、教学过程

1、 导语设计

简介安塞的位置,出示腰鼓图片简介。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下面请看……

安塞:县名。在陕西省北部、延河上游。县人民政府驻真武洞镇。

腰鼓:击乐器。古今形制不同。今之腰鼓,框用木制,长形,两端小而腰较粗,双面蒙皮,用于民间腰鼓舞,奏时用绸带系鼓,缚在舞者腰间,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初盛行于陕北革命根据地,建国后流行全国。

2、(播放3~4分钟的腰鼓舞片段)

提问:请同学来描绘一下刚才所看到的表演;你想到了什么?

刚才,大家从声响、画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气势和铿锵激越,下面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从刘成章的文字中体味激情的腰鼓。请班里朗读的一位同学来读课文的一部分。

3、刚xx同学读得怎么样?下面我们播放课文的录音听听。(播放课文录音)

4、我们比较下刚才两种朗读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一种好?好在哪里?

5、刚才的课文录音中节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引出课文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部分。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6、大家喜欢安塞腰鼓吗?大家喜欢作者的描绘吗?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说出理由。分组讨论3分钟,各小组代表发言。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出那个部分,然后说出好在哪里。

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

写表演前的情况?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从人物写:是蓝腾腾的后生。从性格写:是朴实的。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舞姿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这腰鼓”这一段用反义词?空气(冰冷一燥热),阳光(恬静一飞溅),世界(困倦一亢奋)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理解?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矿、豪迈、开放的。

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多的精神。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第二段的第四层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当它更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l)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2)句与匈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对于未说出的,教师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补充。

7、一起朗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8、问: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磅礴,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高昂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9、拓展训练:描绘一个场面,比赛、集市、演出、劳动等等。Yjs21.coM

安塞腰鼓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通过朗读理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品味本文美的语言,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

3、会作者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叠词、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把握作者的情感。

课型设计:

朗读赏析课

教学准备:

利用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小活动:找出生词,标出节号。读准本课生字:“亢奋”“晦暗”“羁绊”“蓦然”“冗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安塞腰鼓离我们刘桥是有点距离,所以上《安塞腰鼓》前我们先不妨先看段录像,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的气势。

看完后请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可从气势场面上来说)如:气势恢宏,场面壮观,热烈奔放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知内容。

1、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的朗读课件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文的感觉和看录像的感觉一样吗?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二)明结构。

1、安塞腰鼓的鼓声在哪一段响起又在哪一段停止的?

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

2、找出文中作者对安塞腰鼓评价的反复出现的句子。大屏幕显示:(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读一读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三)寻美点。

分组朗读,进行分组寻找美点比赛。用“ ------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安塞腰鼓的四个方面(场面、声响、鼓者、舞姿)

如:热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朗读品味

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1、学生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两遍,要求用“—-----用的好,好在------”

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2、分学习小组交流。

3、学习小组汇报员向全班汇报。

4、教师整理学生评点。

从用词方面说:叠词,反义词

从句式上说:短句排比句

从修辞上说:比喻、反复、排比

从写法上说:引用诗句;开头结尾以静写动

体悟情感

课件显示: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读一读,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仅只赞美安塞腰鼓吗?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还有对孕育安塞腰鼓的黄土高原的赞美,对生命和力量的赞美!

三、课堂总结:

《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陕北高原土地和赞美土地上的生命。

四、布置作业:

练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

五、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好!

场面壮阔声音震憾鼓者强健舞姿优美

语言形式情感

安塞腰鼓教案 篇5

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古人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这篇初中一年级语文说课稿安塞腰鼓,希望可以加强你的基础。

一、教材分析

《我有一个梦想》是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政治演讲词,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求自由、民主、种族平等的梦想。文章情文并茂、语言流畅,那饱满的激情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出来,深深地感染着听众,引起人们的共鸣。学习本文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为实现理想不断奋斗的精神。

二、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到能力’、‘过程到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2、新课标对必修课程的设计目的:“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

3、 新课标关于必修课程中常用应用文教学的建议:“应借助文本示例来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作过多分析。”

4、单元学习指导与目标:“注意抓住演讲词的主旨和特点,分清逻辑层次,体会其中多样化的表现手法”,“领悟、品位其中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语言”。

1、删掉“一百年后的今天”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一部分生读(读4):“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仍然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另一部分生读(读5):“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去掉后面三个“一百年后的今天”,主要内容不变,但语气显然不如原文更有气势。作者为什么强调一百年后的今天说明黑人遭受压榨的时间之长,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

2、学生齐读第二段。

让学生体在朗读中体会排比句式的作用:

1、语言有气势。

2、感情充沛。

3、(结合演讲词这种文体)会使听众受到鼓舞。

反复诵读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排比句式,找出来大声地诵读,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采用个别朗读与齐读相结合的方式(必要时教师范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本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感受作者倾注在梦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

拓展训练

让学生也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当堂训练写一段排比句(不少于四句)。几分钟后指定两生读自己的作业,师读自己写的,师生互评。

学以至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布置作业

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写一篇演讲稿,并试着把它演讲给家人听。(如条件允许,可举办一次班级演讲比赛)

学写演讲词,切实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初步学会演讲。

感谢你阅读初中一年级语文说课稿安塞腰鼓。

喜欢《安塞腰鼓教案》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教案,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安塞腰鼓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