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问题课件推荐12篇

07-17

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认为这篇“行程问题课件”文章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要知道学生课堂反应也会在老师教案课件里体现出来。本文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如需决策请自行判断!

行程问题课件【篇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4页及练习八5、6、8、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关系,初步建立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爱国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科学引入新知,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件出示神州六号发射画面

(谈话引入:看到这个画面你的心情感觉怎么样?陈老师非常高兴,我们班的同学从小就爱国、爱科学。有关神州六号的数学信息你知道多少?说到飞行速度时板书出来)

二、引入探究,自主学习

1、速度表示法

1)板书:神州六号飞行速度每秒7.9千米

用简单表示法写成7.9千米/秒

又如: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可写作160千米/时,人步行速度每分60米可写作60米/分都叫做速度

你发现速度表示法都是怎样写的?(/线右边是时间单位,可以是时、分、秒。/线左边是路程,通常是千米或米)

板书:路程/单位时间

2)试练:P56第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投影验证

①猎豹奔跑速度可达每小1104千米,可写作:

②蝴蝶飞行的速度可达每分钟500米,可写作:

③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340米,可写作:

那个速度最快?

2、自主探究例3,合作探究关系式

①出示例3⑴、⑵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同桌探讨:解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③4人小组探究:你发现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有什么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④这三者之间可以怎样变换呢?

小结:通过例3的学习,你领会了什么知识?

三、应用练习:巩固新知识

1、填表(小组合作完成,口述答案)课件出示

交通工具

速度

时间

路程

解决方法

关系式

自行车

750米/分

8分钟

摩托车

16千米/时

3小时

汽车

80千米/时

320千米

飞机

2小时

1600千米

2、P56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口述算式和关系式)

3、P56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提问说出解题理由)

4、P57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提问说出解题方法并注意方法多样化)

5、聪明题:从广州到南宁的路程约1000千米,一辆长途客车从广州出发用了3小时行了30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这辆长途客车还要行多少时间才能到达南宁?

1000千米

广州南宁

300千米?小时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简单行程问题

速度表示法:神州六号飞行速度每秒7.9千米可写成7.9千米/秒

特快列车每小时160千米可写成160千米/时

人步行速度每分60米可写成60米/分

路程/单位时间

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行程问题课件【篇2】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结合解题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1、教师出示口答题:张华每分走60分,走了3分,一共走了多少米?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教师讲述:以前我们研究了人或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今天我们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要研究两个人或物体运动后相遇的情况,看谁学得快,学得好。(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1、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教师读题后设问:这里讲的是几个人的运动?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2、填写表格,教具活动演示,师生共同研究两人行走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情况,把数据填写在表格里,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1)教具演示,张华走过的路用红色线段表示,李诚走过的路用绿色线段表示。

教师提问:两人一分钟所走路程在图上分别是哪一段?路程和是多少?两人还相距多少米?

(2)用同样的方法演示:两人继续同时出发,再走一分钟、二分钟,当再走二分钟的画面为:(略)

(3)教师指着线段图和表格提问:张华和李诚3分钟走的路程分别是多少?怎样求他们走的路程和?行了三分钟,两人的距离是0米,这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懂得:张华和李诚走了3分钟,两人之间的距离为0米时,走完了全程。表示他们相遇了。

(4)教师板书“相遇”后提问:张华和李诚相遇了,他们所走的路程和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体会到张华和李诚相遇时,两人走过的路程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距离。

(1)教师把准备题改为求两地距离的应用题。同时,把线段图下的“390米”改为“?米”。

(2)教师提问:怎样求张华和李诚3分钟人行的'路程呢?数量关系式怎样?

引导学生理解“张华3分钟所走的路程+李诚3分钟所走的路程=两地距离”,算式为:60×3+70×3=390(米)

演示:表示张华和李诚在第一、二、三分钟所行路程的线段分别移动、合并在一起。

(4)引导学生得出:两种解法思路不同,结果相同,而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其中第二种解法比较简便。

2、指名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指出:“相向”、“同时”和“相遇”是指两个人或物体的运动方式和结果,在行程问题中是很重要的条件,在解题中切勿忽视。

4、请全体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尝试练习,指名两个学生板演。

指名读题后要求用两种方法解,只列式,不计算。

2、变式练习。把教材做一做1,改为:

李明和小龙同时从某地出发,相背而行,经过5分两人相距多少米?

引导学生解答并得出:虽然他们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但是它的数量关系和相遇问题是一样的。

七、教后感:

行程问题课件【篇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相遇问题应用题的结构。

2.通过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较熟练掌握相遇问题的思考方法。学会根据两地之间的路程和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求相遇时间。

3.学会解答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和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提高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通过应用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品质。

教学重点:认识相遇问题应用题的结构,能根据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和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相遇关系式解答相遇求时间的各类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投影出示: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3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1)读题

(2)用两种方法解答

2.导入:

(1)引导学生把这题所求问题变为条件,改编成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2)出示改编后的例6,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钟走50米,小英每分钟走40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板书:应用题)

二、尝试

1.教学例6,读题理解题后解答。

(1)这题告诉我们哪些条件?(相距路程,两人速度)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相遇时间)

2.演示自制投影片。

第一次演示:你发现了什么?启发学生思考:

(1)小东走了多少米?(50米),小英走了多少米?(40米)

(2)两人共走了多少米?(50+40=90米)

(3)用了多少时间?(1分)为什么只用了1分钟?(因为他俩是同时出发)

(4)这时两人相距多少米?(270-90=180米)

第二次演示:请认真观察,根据第一次演示的思考方法讨论,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知道:

(1)现在小东走了100米,小英走了80米。

(2)他们都用了2分钟,老师追问:为什么两人用的时间相同?

(3)现在两人共走了180米。(100+80=180米)

(4)两人还相距90米。(270-180=90米)

3.归纳提问:通过以上两次演示还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知道:

(1)小东和小英走的时间是相同的。

(2)小东和小英走1分钟就是90米,走2分钟就是180米。

(3)如果小东和小英再走1分钟就走完全程相遇了。

提问:是不是呢?师指名学生到前面演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小东和小英走完全程(相遇)用了3分钟。

提问:(1)这3分钟就是什么?(相遇时间)

(2)讨论:是怎样得来的?

引导学生知道:

(1)小东和小英同时出发1分钟就走90米,270米里有3个90米,所以两人同时走完270米就用了3分钟,也就是这题求的相遇时间。

(2)归纳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知道:270米是路程,90米是速度,3分钟是时间,数量关系式是:路程速度=时间。

4.列综合算式独立解答

5.完成做一做:(P.60页)

(1)根据图示讨论解题思路。

(2)独立解答。

三、应用

A组:

1.完成练习十四5题。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四6题。(1)读题再画出线段图;(2)指名说解题思路(3)列式解答。

B组:

1.甲乙两个车站相距270米,两辆汽车从两站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开出几小时两车相遇?

改变条件出示:

提问:(1)根据今天学的数量关系解这题的关键是什么?

(2)说解题思路。

①如果乙车每小时比甲车慢10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②如果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比甲车每小时少行10千米,车相遇?

思考后先独立完成,然后汇报解题思路。几小时后两

③如果甲车3小时行150千米,乙走2小时行80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分组讨论,汇报解答思路,并列出综合算式。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解答以上这三个小题,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我知道了解相遇求时间这类题,都要先找出甲乙的速度各是多少和相遇时间,如不直接告诉我们,根据题意求出来,再按数量关系式解答。

2.根据条件列算式并说明理由

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540千米。两辆汽车相对而行,甲车每小时行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0千米,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

(1)(65+70)4=540(2)540(65+70)=4

(3)54065-70=65(4)54070-65=70.

(5)540-654=704(6)540-704=654

四、体验

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练习十四7、8题。

行程问题课件【篇4】

1、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行程问题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体验抽象、归纳的思想和方法。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交通工具,你知道有哪些交通工具呢?

像特快列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出示第45页的各种交通工具的图画及时速。特快列车的速度是160千米/小时。读作:160千米每小时,表示特快列车1小时行驶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行驶106千米怎样写呢?

2、出示小林步行图。

小林每分钟走60米,他的步行速度是60米/分。

引入: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与行程有关的问题,我们把这样的问题称为行程问题应用题。(板书课题:行程问题应用题)

1、教学例3。

(1)出示例3,分别指名读题。

在行程问题中,行驶所用的时间我们叫做时间,在一段时间里行驶的距离叫做路程。想一想,在第1题中汽车的速度、行驶的时间各是多少,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组织学生议一议,说一说。

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行驶的时间是2小时,要求的是汽车行驶的路程。

(2)怎样求汽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呢?

汽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行驶了2小时,就有2个80千米,因此求汽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是80×2=160(千米)。

(3)第2题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解答,并相互说一说解答的思路。

2、讨论: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在行程问题的应用题中,知道了速度和行驶的时间,就可以根据“速度×时间=路程”,求出行驶的路程。

3、练一练。

(1)练习八第5题。

学生独立思考,写出这三种速度,注意路程和时间的'单位不同。

(2)练习八第6题。

要求小强每天大约路步多少米,也就是求什么?应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来求。

1、练习八第8题。

学生独立解答第(1)个问题,如果知道行驶的路程和速度怎样计算时间呢?

2、练习八第9题。

想想:这段路程包括哪些部分?怎样求这段路程长大约多少千米?

3、练习八第10*题。

先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写一写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

一、笔算下列各题。

二、李婷步行的速度大约是65米/分,她每天上学要用14分钟。李婷家离学校大约是多少米?

三、国庆节小林全家坐一辆汽车去旅游,这辆汽车的速度大约是85千米/小时。该车第一天行驶了5小时,第二天行驶了7小时。两天大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四、两座城市相距300千米。一辆汽车从一座城市驶向另一座城市,去时用了6小时,返回时少用了1小时。

(1)去时这辆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2)返回时的速度是多少?

行程问题课件【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4页例3。

教学目标:

1.认识速度的表示方法,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

2.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

3.初步学会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探索数学的乐趣,培养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落实教学目标,应把握以下几点。

1.从生活本源中抽象数学模型。行车、走路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事情,但生活中的行路问题并不完全等同于数学中的行程问题。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本身的摹本,而是对生活中数量关系的提炼,是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的数学模型。因此,教师应十分重视数学模型的提炼、抽象过程,要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素材,如以赛车、运输、旅游等活动作为感性支撑,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引导学生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三个重要概念。

2.在解决问题中揭示数量关系。行程问题不仅要使学生认识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三个量,而且要引导学生寻找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在解决问题中揭示数量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解决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充分感知、体验、比较和归纳各算式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还要对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加以研究,引导学生发现三个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如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路程会随着速度的变化而变化,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数学建模的实际意义。

3.在深化练习中提高应用能力。引导学生解决行程问题,既要依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又要防止机械地套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教师应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例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搜集和分析信息,在正确处理信息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如提供缺少信息的问题让学生解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一个思考、补充条件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利用课件创设赛车情境:一个赛车现场:A、B两车正准备进行紧张激烈的越野比赛。猜一猜,哪辆车会获胜?(课件动态展示比赛后B车获胜。)

2.讨论交流:为什么B车会取得胜利呢?在比赛的过程中,决定获胜的是什么因素?(引出“速度”概念。)

3.揭示课题。

4.课件出示:“特快列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是160千米”、“小林每分钟行走60米”、“飞机每分钟飞行12千米”、“声音每秒传播340米”、“光每秒传播30万千米”。

5.初步感悟“速度”:“每小时”、“每分钟”、“每秒”都表示单位时间,“160千米”、“60米”、“12千米”、“340米”、“30万千米”都表示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我们把物体每小时(或每秒、每分、每天)行的路程的多少,叫做它的速度。

6.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将“特快列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是160千米”写成“特快列车的速度是160千米/时”,将“小林每分钟行走60米”写成“小林步行的速度是60米/分”,强调用“(单位时间内所走的路程)/(单位时间)”来表示速度,指出“路程单位/时间单位”是用来表示速度的“复合单位”。

7.举例说明“速度”。学生写出自己熟悉的交通工具或动物的速度,并在班上交流。

8.完成课本第56页第5题用“复合单位”改写已知的速度,再交流改写情况。

9.抽象概括:组织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什么是速度”,进一步明确行程问题中“速度”表示单位时间所走的路的长度。

[设计意图:本环节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将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学习有机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速度”,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提升,加深对“速度”的认识,理解速度的意义,掌握用“复合单位”表示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1.学习课本例题,感悟数量关系。

(1)出示例3第(1)题: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2)讨论交流“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表示什么意思?求2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用什么方法解答?为什么?

(3)反馈汇报,理清思路:“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表示汽车每小时行80千米,即1小时行80千米,求2小时可行的路程就是求2个80千米是多少。

(4)引导观察,列式解答。教师板书算式80×2=160(千米)或2×80=160(千米),引导学生说一说算式中80千米、2小时、160千米分别表示什么数量(板书:“速度”“路程”)。

(5)学生独立完成例3第(2)题: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米?

①列式计算。列式为225×10=2250(米)或10×225=2250(米)。

②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算式中各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数量。

2.梳理解题过程,寻找数量关系。

总结以上两题的解答方法,观察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①这两题叙述的是哪方面的问题?

②两题的已知条件有什么共同点?2小时、10分钟表示什么数量?80千米/时、225米/分又表示什么?

③要求的问题有什么共同点?160千米、2250米表示什么?

④根据算式,尝试总结速度、时间与路程这三个数量的关系。

3.概括数量关系,抽象数学模型。

(1)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寻找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进行概括。引导学生思考:行程问题都有三个数量,即速度、时间和路程。从上面的例题中看出这三个数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具体在算式中是怎样体现的?

(2)沟通已知条件、问题与相应的三个数量的联系,让学生说一说。

(3)引导学生理清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抽象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环节让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悟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DD抽象出数学模型DD解释说明模型DD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既掌握数量关系,又初步建立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1.巩固“模型”知识,学会解决问题。

应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分析以下问题需要补充哪个数量才能解答:

(1)一辆客车的速度是70千米/时,求武平县城到福州有多少千米?

(2)一辆小轿车3小时到达目的地,这辆小轿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3)一辆货车的速度是50千米/时,这辆货车从武平县城出发,9小时能到达广州吗?

2.掌握数量关系,灵活解决问题。

(1)如果三辆汽车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出发,都行2小时,哪辆汽车行驶的路程最长?哪辆汽车行驶的路程最短?如果都行4小时呢?你怎么想?

讨论得出:在出发地点、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速度越快,行驶的路程越长;行驶的路程短,说明速度越慢。

(2)如果三辆汽车同时从同地出发,都到上海,哪辆汽车先到达?你是怎么想的?如果都到北京呢?你又有什么想法?

引导讨论得出:在路程相等的情况下,速度越快,行的时间越短;速度越慢,行的时间越长。

3.拓展数量关系,正确解决问题。

(1)王叔叔从县城出发去王庄乡送化肥。去时用了3小时,返回时用了2小时,去时的平均速度是40千米/时,返回时平均速度是多少?

引导学生根据题中的信息,先猜一猜,再解答。

(2)一辆旅游车在平原和山区各行了2小时,怎样知道这段路程有多长?

引导小结:在解决问题中,先要找出相对应的速度和时间,再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求出路程。

[设计意图:解决实际问题,需要数学思想方法做指导,数学思维做支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为解决稍复杂的问题奠定坚实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感悟、提炼和抽象,还要组织相应的训练,让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熟练,应用更自如。本环节通过学生补充信息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初步渗透函数思想,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么学习的?学得高兴吗?

行程问题课件【篇6】

众所周知,未来的教育,倡导开放式学习,把学习的地点扩展到社会、网络;倡导探索式学习,积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倡导合作式学习,通过共享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倡导多学科之间的整合、相互应用。未来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探究活动,去收集相关的资料,并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这两个方面,我依据维果茨基的支架理论,应用美国JAVA互动教学软件,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实践《行程问题》第一课时的学习。

《行程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54~59页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习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但是以前学习的这种应用题,都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从这部分教材开始,将要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这里以相遇问题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方向问题,出发地点问题,还有时间问题。学生要全部掌握这些是比较困难的。本册教材的重点是教学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应用题。

因此,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

2、解决问题目标: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应用题。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创设师生互动情境,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乐于合作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学重点:相遇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相遇相向而行速度和的含义。

课前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单个物体运动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课程资源:有足够多的计算机提供给每一个学生学习使用。

行程问题课件【篇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例5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结合解题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有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具:演示相遇问题的活动教具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口答题:张华每分走60分,走了3分,一共走了多少米?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2、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以前我们研究了人或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今天我们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要研究两个人或物体运动后相遇的情况,看谁学得快,学得好。(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二、教学准备题(P58上)

1、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教师读题后设问:这里讲的是几个人的运动?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回答后教具演示

2、填写表格,教具活动演示,师生共同研究两人行走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情况,把数据填写在表格里,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1)教具演示,张华走过的路用红色线段表示,李诚走过的路用绿色线段表示。

教师提问:两人一分钟所走路程在图上分别是哪一段?路程和是多少?两人还相距多少米?

(2)用同样的方法演示:两人继续同时出发,再走一分钟、二分钟,当再走二分钟的画面为:(略)

学生自己填表

(3)教师指着线段图和表格提问:张华和李诚3分钟走的路程分别是多少?怎样求他们走的路程和?行了三分钟,两人的距离是0米,这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懂得:张华和李诚走了3分钟,两人之间的距离为0米时,走完了全程。表示他们相遇了。

(4)教师板书相遇后提问:张华和李诚相遇了,他们所走的路程和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体会到张华和李诚相遇时,两人走过的路程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距离。

3、研究解法

(1)教师把准备题改为求两地距离的应用题。同时,把线段图下的390米改为?米。

(2)教师提问:怎样求张华和李诚3分钟人行的路程呢?数量关系式怎样?

引导学生理解张华3分钟所走的路程+李诚3分钟所走的路程=两地距离,算式为:603+703=390(米)

(3)研究第二种解法

演示:表示张华和李诚在第一、二、三分钟所行路程的线段分别移动、合并在一起。

教师结合演示提问:怎样求两人三分钟所走的路程?算式怎么列?

(4)引导学生得出:两种解法思路不同,结果相同,而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其中第二种解法比较简便。

三、教学例5

1、出示例题5及线段图(略)

2、指名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指出:相向、同时和相遇是指两个人或物体的运动方式和结果,在行程问题中是很重要的条件,在解题中切勿忽视。

3、提问:求两家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什么?

4、请全体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尝试练习,指名两个学生板演。

5、反馈矫正,说出两种解法的思考过程。(1)654+704

(2)(65+70)4

四、巩固练习

1、教材做一做第1、2题

指名读题后要求用两种方法解,只列式,不计算。

2、变式练习。把教材做一做1,改为:

李明和小龙同时从某地出发,相背而行,经过5分两人相距多少米?

引导学生解答并得出:虽然他们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但是它的数量关系和相遇问题是一样的。

3、完成课堂作业:练习十四第1、2、3题

4、及时纠正错误

五、小结(略)

六、板书(略)

七、教后感:

行程问题课件【篇8】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例理解“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的实际含义。

2、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术语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促进学生抽象思维模型的建立。

情感态度: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另外,在生活中,学生对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等数量有了一些较为浅显的认识,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个知识基础,可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价格和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单价”“速度”等概念,掌握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构建数学模型:“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

师:同学们,你们去商场购过物吗你们乘过车吗?你们可知道在购物、行路这些事情里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

师:星期天,小明和爸爸一起去商场买东西,商城里的东西真是琳琅满目呀!可是他在购物的时候遇到一个难题,我们一起去帮帮他好吗?

师:(出示教材第52页例4(1)的内容),请大家认真读题,思考如何列式(生答),为何用乘法?(生答)。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52页例4(2)的内容。

师:那谁又知道,这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怎样的问题?

生1、都是已经知道每件商品的价钱。

生2、还知道买了多少件商品,最后算……

师:回答的很好,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买了多少,叫做数量;一共用的钱,叫做总价。谁能说出例4中两个题目中的单价、数量和总价各是什么?

2、掌握“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关系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及时小结:在单价、数量和总价里,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师:逛完商场后,你们建议小明和爸爸该坐什么交通工具回家呢?

师:说起交通工具,这儿还有一道有趣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

生1、都知道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程。

生2、还知道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求一共行……

师:人们为了方便,把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

指出:上面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叫做汽车的速度,还可以写成70千米/时,读作70千米每时。

2、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关系想一想,如果知道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及时小结:在速度、时间和路程里,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第2题,指名回答。

1、出示“典题精讲”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再说说自己是如何解答的。

2、出示“学以致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跟大家谈谈你的收获!

老师也希望大家能学以致用,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好吗?

行程问题课件【篇9】

先板书:张老师每分钟步行60米,陈老师每分钟步行90米。

导入:同学们,这是我陈老师这是我的搭档张老师,我们向同学们招手问好。我俩都喜欢步行,步行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用步行的方法测量长度。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两位老师在屏幕上步行测量,这是一个模拟计时用的表,只要两位老师一走,它就一分钟一分钟的计时。你们想让哪位老师先走?走几分钟?~老师~分钟测量的路程是多少米?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模拟分钟计时器计时。指挥陈老师和张老师在屏幕上步行,完成一个任务。这个任务就是:测量出屏幕上陈老师家到张老师家距离,你能完成吗?

老师猜同学们可能有不同的测量方法,下面请你先告诉大家每分钟最少能测量多少米?问:怎样来测量?

演示,并板书算式,应用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个数量关系式?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张老师测量这段距离用了15分钟,由陈老师测量这段距离用的时间会比15分钟少还是多?(生……)看陈老师演示一下好吗?板书算式。我走得真快,每分钟能测量90米呢,是不是每分钟最多能测量90米呢?(指两位老师在两地相对而立的画面),

那么每分钟最多能测量多少米?怎样来测量?

生……(谁想补充?谁能说得更清楚?)以下几个问题我们再明确一下:

2、张老师向什么方向走?陈老师向什么方向走?(师边打手势,边和同学一起说3个词“向对方走去”、“相向而行”、“相对而行”)

3、走到什么时候两位老师停下来?

完成板书:

陈老师每分钟走90米,张老师每分钟走60米。两人分别从自己的家中同时出发,向对方走去。    相遇

8、板书:两家相距多少米?怎样根据刚才的测量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呢?(生在练习本上列式,师巡视)

师板书两个算式,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师:这两个算式都用到速度×时间=路程这个数量关系式,怎样用的?你能发现吗?

练习1:先自己看屏幕弄清题意后师演示。指名汇报师板书答案并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课件:(同)时出发(向相反的方向)走去(师边打手势,边和同学一起说2个词“向相反的方向走去”、“相背而行”)

开放题1:哪只小猫说得有道理?里填上什么语句最恰当?同桌说一说,指名说。

开放题2:谁和谁在向日葵下相遇了?小乌龟和小蜗牛在相遇之前他俩是怎样而行?(师打手势)(课件)问:接下来,他俩继续保持各自原来的方向将怎样而行?

下面我们就以小乌龟和小蜗牛在向日葵下相背而行为开头,仔细观察,合理想象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语句。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他的想象合理吗?刚才几位同学的想象中小乌龟和小蜗牛是同时出发的,你能在这一点上有创新吗?这位同学的想象真有特色,如果有时间:谁愿意来评价一下刚才发言同学的想象?)

陈老师每分钟走90米,张老师每分钟走60米。两人分别从自己的家中同时出发,向对方走去。6分钟后相遇 ,两家相距多少米?

(60+90)×6=900(米)          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和                           60×15=900

行程问题课件【篇1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页例6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第4~8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使学生掌握相遇求时间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答相遇求时间的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会用综合式求相遇的时间

教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练习

做练习十四的第4题

2、做第60页的复习题

先画线段图,再请学生口答这题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提问:怎样检验答案的正确性呢?指名回答

改编:把问题与相遇时间3分对调,改编成例6

二、新课展开

1、把线段图上的条件与问题改编

2、根据数量关系,怎样求相遇时间?指名回答

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

3、根据例5的第二种解法想一想该怎样解答?

问:每经过1分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

到相遇时两人共走了多少米?

经过多少分两人可走完这270米,可以怎样计算?

4、让学生列式解答

5、讲每一步含义

50+40表示两人每分钟所行的路程

270(50+40)表示相遇时间

因为两人1分钟走90米、270米里有几个90米

这需要走几分钟,实际是包含除法。

6、练习P61做一做

做完后请几个同学分析一下自己的解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四第5题

从北京到沈阳的铁路长738千米。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北京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59千米,沈阳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64千米。两车开出后几小时相遇?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练习十四第6题

两艘军舰同时从相距948千米的两个港口对开。一艘军舰每小时行38千米,另一艘军舰每小时行41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艘军舰可以相遇?

重点指导学生画线段图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和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这恰好与上节课学的已知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和相遇时间求路程的题目是相反的应用题。根据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和路程速度=时间,在解答相对同时出发的相遇问题时,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数量关系。

板书关系式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四第7、8题

六、板书(略)

七、教后感:

行程问题课件【篇11】

知识目标:

1、在理解小数加、减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包括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法则。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只是计算的数的范围不同,比以前扩大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算理上也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这里着重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中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一方面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另一方面理解算理,总结计算法则,适当扩大小数的位数,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本小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小数加、减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难点是:理解小数加、减法中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法:知识的迁移、对比法、尝试法等

教学案例设计: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法则.

2.运用法则和运算定律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引子:

笔算: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克,第二小队来集了4075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投影片1)

读题,用竖式解答.(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说一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1:(演示课件小数的加、减法)下载

(一)小数加法的意义

(1)教师提问:怎样列式?

(2)小组讨论:例1与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引导学生比较后说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的千克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列式为3.735+4.075(板书)

教师提示: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板书:小数加法的意义)

(二)探究小数的计算法则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板书:计算)

例1、3.735+4.075

(1)结合整数的计算法则,先试述自己的思路,大家讨论

(2)通过列式的过程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证书加法的意义一样

(3)学生试算3.735+4.075(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4)教师提问: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3.735+4.075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有没有什么小技巧小数点对齐,就是数位对齐)

行程问题课件【篇12】

《价格和行程问题》教学设计范文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例理解“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的实际含义。

2、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术语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促进学生抽象思维模型的建立。

情感态度: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另外,在生活中,学生对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等数量有了一些较为浅显的认识,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个知识基础,可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价格和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单价”“速度”等概念,掌握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构建数学模型:“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去商场购过物吗你们乘过车吗?你们可知道在购物、行路这些事情里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

二、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一)、教学例4

1、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

师:星期天,小明和爸爸一起去商场买东西,商城里的东西真是琳琅满目呀!可是他在购物的时候遇到一个难题,我们一起去帮帮他好吗?

师:(出示教材第52页例4(1)的内容),请大家认真读题,思考如何列式(生答),为何用乘法?(生答)。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52页例4(2)的内容。

师:那谁又知道,这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怎样的问题?

生1、都是已经知道每件商品的价钱。

生2、还知道买了多少件商品,最后算……

师:回答的很好,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买了多少,叫做数量;一共用的钱,叫做总价。谁能说出例4中两个题目中的单价、数量和总价各是什么?

师:谁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单价、数量、总价?

生1:(举例)……

生2:(举例)……

2、掌握“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

提问:你知道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汇报:我们发现“单价×数量=总价”。(教师板书)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关系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追问:如果知道总价和数量,可以求什么?怎么求?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及时小结:在单价、数量和总价里,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二)教学例5

1、建立“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

师:逛完商场后,你们建议小明和爸爸该坐什么交通工具回家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起交通工具,这儿还有一道有趣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53页例5主题图)

师:你如何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生答)

师:这两个问题都有什么共同点?

生1、都知道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程。

生2、还知道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求一共行……

师:人们为了方便,把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

指出:上面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叫做汽车的速度,还可以写成70千米/时,读作70千米每时。

2、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提问:你知道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汇报:我们发现“速度×时间=路程”。(教师板书)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关系想一想,如果知道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追问:如果知道路程和时间,可以求什么?怎么求?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及时小结:在速度、时间和路程里,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3、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第2题,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典题精讲”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再说说自己是如何解答的。

2、出示“学以致用”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跟大家谈谈你的收获!

老师也希望大家能学以致用,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好吗?

喜欢《行程问题课件推荐12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行程问题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