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都会接触到作文,写作文可以促进我们多思考、多学习,想要写好作文除了天赋之外多看多练才是关键,您知道作文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十二堂写作课读后感合集”,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我们知道,大学中文系、新闻系往往会开设“写作学”课程,而中学语文教学则很少另辟课时来系统地讲授作文。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写作指导与写作实践板块,本是极好的作文教学内容,可惜向来利用率极低。本书中,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这是一部侧重文章形式的书,所选取的文章虽也顾及到内容的纯正和性质的变化,但文章的处置全从形式上着眼”。因此,作者在撰述过程中时刻关注三点,一是文章形式知识点的讲解是否全面,“预定的文话项目有一百零八个,就代表着文章知识的一百零八个方面”;二是知识点的讲解是否能为读者所喜爱,于是例句搜集过程中,“最理想的方法是依照青年的需要,从青年生活上取材”;三是重视学习文章写作的未来效应,作者认为,“一个青年将来必将和各种各样的文字接触,如果只顾及到目前情形的适合,对于他们的将来或许是不利的”,语文教师应积极建构一个具有个性化的作文知识体系,从外在形式入手,每周一课,围绕一个知识点或训练点,突破一个能力目标,三年下来刚好能初步形成完整的读写能力。学生作文水平的上限或许与个人天赋有关,但要想合乎规范,写得有模有样,则离不开老师悉心的形式讲授。与此同时,语文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写作技能的获取。作文课绝不能只围着中考,只为应试强说愁,还要顾及“他们的将来”。
近年来,“下水作文”的概近年来,“下水作文”的概念愈发引起研究者与一线语文教师的关注。追源溯流,“下水作文”的教学方法可谓源远流长,然较早产生重大影响的首推叶圣陶先生。他曾说过,“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
“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导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学生只要用心领会,努力实践,作一回文就有一回进步”。此番言论即便时隔几十年,也仍然给人以启发鼓舞。一个语文教师有没有真实的写作体验,对学生的作文指导效果往往会有天壤之别。只会纸上谈兵的老师,哪怕是把某个作文题的审题、立意、选材、结构等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也会一筹莫展。当前我们的一线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懒于动笔,这在无形中就忽视了教师示范性作文的潜在教学效果。倘若就此而论,则《七十二堂写作课》的作者夏丏尊、叶圣陶二位先生无疑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如上文所言,二位先生皆文学大师,熟悉各类文体写作,因此对材料选取极为丰赡,对例句的文本解读亦深得文心,对抽象概念的解释通俗易懂,不仅让读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第十讲“记叙和叙述”,作者声称,“记叙文是静止的照片,叙述文是活动的电影。静止照片所表示的是事物一时的光景,电影所表示的是事物在许多时候中的经过情形”,接着又通过“写一个人”“写一处地方”两个具体案例来予以阐释。所下结论简单明了,容易被读者接受,其效果绝非照本宣科者所能比拟。语文教师积极地参与写作体验,与学生同题作文,为学生作文提供某种示范意义,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调动其作文积极性,也有利于其自身知识储备的完善与职业素养的提升。更为重要者,语文教师通过“下水作文”的方式,对调整作文课的教学方法、准确把握学生的写作诉求、缩短师生之间在教与学上的客观隔阂等,皆有积极的意义。
在日常作文教学过程中,相对于常规作文的“重视而不得法”,应用文教学则处于被忽视的状态。虽然近年来的中考语文考试大纲都明确将应用文知识列为考点,但相对于大作文来说,其地位或许根本不值一提。然而根据我国当前本科教育专业的设置情况,除中文、新闻、传媒等少数文科专业的学生在大学阶段能有机会系统学习《写作学》等课程外,其他专业的学生则局限于学科与专业方向,很少有机会接受到系统的应用文写作教育。
因此,在中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中,应用文教学是其难得的学习机会,不应该被忽视。诚如夏丏尊、叶圣陶二位先生所言,“一个青年将来必将和各种各样的文字接触,如果只顾及到目前情形的适合,对于他们的将来或许是不利的”。此番言论对整日埋头于书山题海、为高考疲于奔命的高中生来说,无疑可视为警策之言。我们当前的语文课程学习,能否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描述的理想境地?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学习获取的语言能力与写作技能,能否在将来满足日常社会生活的需求?鉴于以上诸多因素,我们认为,倘若学生在课业之余能读一读《七十二堂写作课》,必然会受益良多。
出于一种教育的责任感,夏、叶二位先生在书中将读者带入到琳琅满目的应用文写作世界,除第六讲“应用文”作内涵的剖析外,还谈到书信、日记、报告书、说明书、学术文、仪式文、宣言等关涉日常生活事务的文体。书中没有照本宣科,只有二位先生将自身作文经验和盘托出、娓娓道来的善举。为论述方便,兹引一例如下:仪式文可分为两种,一是以仪式的主持者为立场的,一是以仪式的参与者为立场的。这两种的分别,很是显然,因之写作的态度也有不同。举例来说,在做寿的仪式上,寿翁的“七十自述”属于前者,来宾所送的“寿序”之类属于后者。寥寥数语,即将名目繁多的仪式文分类讲得一清二楚。有鉴于此,在当前高中语文教育不尽如人意的大背景下,我们建议中学生都应该读一读夏丏尊、叶圣陶二位先生的《七十二堂写作课》。此举不仅是对当前语文教材与语文课堂的知识补充,更有利于学生步入社会之后能拥有合格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初中生写作教学现状-《七十二堂写作课》读后感800字:
从天津近年中考可知,作文比重40%,课外现代文对文章内容和形式的考核也占相当大比例。再看近年来的作文问题多是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发现,梦想的追求,成长中的启迪有关。然而,写作教学在我国却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软肋。课程专家王荣生先生曾痛批“纵观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几乎不存在写作教学”。真实状况如何呢?
笔者在中学一线教书五余年,在我视野所及范围以内,发现我周围的语文教师并没有轻视写作(毕竟写作占比分值很大)。然而,教师们教学行为却惊人地一致。最常见的作法是“布置作业”和“批改作文”。王教授所说的“几乎不存在写作教学”,一语中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们“缺教”是事实。
初中写作教学面临乏术之困,由来已久。在现实教学环境中,即使是面对一堂具体的写作课,语文教师中不知道自己要“教什么”,不清楚“怎么教”,不明白自己教得“怎么样”的人不在少数。
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指导大致表现如下:
1.写作前,对学生三令五申“开篇点题”“结尾点题”“细节描写”“结构分层”等等,如果学生追问一句:“老师,怎么才能让让文章层次分明,应该加入什么细节描写?”或许一些教师一时间很难给出明确方法。
2.平时基本没有写作课,但考前会给学生推荐范文背诵或者要求学生购买中考《满分作文》之类。这种做法,最要不得!这不鼓励学生抄袭吗?长久以往,将给学生造成思维固化不思进取的恶习。平时偶有写作“指导”,一般仅限于布置题目,有时进行审题指导;会评价作文,但仅限于知道形式并不能落地“治病”;
3.会有习作讲评,但仅限于朗读学生中的优秀作品;有时开批判大会,导致学生无所适从,信心丧失。
4.一些教师会教给学生一些应试写作“套路”,比如要求学生开头写出一串串莫名其妙的排比句名曰“增气势”,给文章分出过渡段和层层以小标题命名的小段落以示作品脉络清晰;议论文必须写成总分总,所用实例一定要联系以往历史人物的大事长篇大论一翻,用三个实例如此等等,这还都是教师们关起门来的“秘诀”或“私房话”。
5.为对付考试,教师们归纳提炼几种考场作文的框架模式,让自己的学生按照固定的几个模式去套写,文无定法,设计固定写作模式,也许会让学生在短期时间内不至于“脚踩西瓜皮”,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这种做法其实是束缚学生的思维,导致考场“新八股”应运而生。
语文教师在教学上的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也许不止这些,而上述种种行为却普遍存在。我们强调在课堂有效的教学时间里培养学生写作的关键能力。但是,在写作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不仅教学无序,还教学无方,常常一叶障目,因小失大,与提升现代语文核心素养目标背道而驰。
文体是指一定的话语秩序所形成的文本体式,它折射出作家、批评家独特的精神结构、体验方式、思维方式和其他社会历史、文化精神。文体作为文学的形式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文体在创作中具有雕刻、塑形的力量。作家面对一股情感、一个事件、一种风景、一个细节,如何将它变成动人的艺术呢?这就要依靠文体的力量。南宋文人倪思(1147-1220)说过:“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虽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故在《七十二堂写作课》中首先就表明立场,“每一篇文章都有着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每读一篇文章该作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探究”。
然而作文教学绝不是为了培养职业化的作家,而是系统传授写作知识和进行写作训练。因此,二位先生坦承,这是一本“侧重文章形式的书”,并谆谆告诫读者,“你读一篇文章,除内容的领受以外,有许多形式上的项目应当留意”。在诸多应该留意的项目中,“文体”无疑是作者特别加以强调的。所谓“文体”,简单说指的是文章的体制特征。用如今语文教师的日常工作语言来表述,就是“××文就该有××文的样子”。
也就是说,写作必先有文章体裁意识,然后才有可能考虑遣词造句。没有文体层面的规范化,再华丽的辞藻也不过是徒有其表而已。针对上文提到的考场八股文而言,曾有研究者指出,这种现象是由于中考作文题目要求中的“文体不限”所致,进而指出如此要求引发了中考作文“淡化文体”的危机。然而倘若我们的讨论更进一步,就会发现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文体”常识在平时作文教学中的缺失。这种缺失的责任,自然不应该由语文教师群体所独自承担。王荣生先生甚至认为,1963年前后形成的统编语文教材中未经充分论证的“文章学体系”亟待进行根本性调整。因此,在作文教学框架体系重构工作展开之前,倘若学生能自学《七十二堂写作课》,掌握文体规范与特征,总结其文体知识体系,提升其作文水平,也许是个积极稳妥的应急措施。至少在“文体不限”“文体自选”等陷阱面前,能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写出一篇有模有样、中规中矩的考场作文。
成书及总体架构-《七十二堂写作课》读后感800字:
研究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夏丏尊、叶圣陶的名字是无法回避的。作为现代语文教育事业的先行者,二位先生终生致力于语文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二位先生都曾在小学、中学、大学做过教学与管理工作,将其从实践中获得的教学经验融入文章学论著的撰写,可谓得心应手。在1935年至1937年间,两位老先生本着以学生和学科为本的理念,以科学精神来定位和改革语文学科的旧的教育方法,精心编制了一部极具创意色彩的语文课本——《国文百八课》。
这本书侧重于文章形式,按照原定计划,《国文百八课》分六册,每册十八课,合计一百零八课。每个知识点设计一课,后来由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此书只出版了四册,共七十二课。因此,所谓《七十二堂写作课》,是《国文百八课》的别称。2017年,开明出版社将此七十二文话抽出来,整理汇编,名为《七十二堂写作课——夏丏尊、叶圣陶教你写文章》(简称《七十二堂写作课》),直指文心,生动形象教授文章的写作知识点,极具规范写作指导意义。《七十二堂写作课》从“文章面面观”谈起,使读者清晰地从整体明白文章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因此,第一讲“文章面面观”可视为全书导论,其余七十一讲皆由此生发,紧紧围绕“内容的获取”“形式的训练”“方法的养成”三个方面展开,体现出夏、叶二位先生关于作文的整体观念。就内容而言,涉及“记叙的题材”“材料的判别和取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小说的真实性”“诗的本质”“话义的诠释”等方面。与此相比,二位先生对“形式”的讲授则更为全面细致,充分显示出指导普通学生作文与作家文学创作的差异性。对“形式”的重视,“结果就会得到文章学的各部门知识”,如“文章的体制”“语汇的收集”“文法”“修辞”“鉴赏与批评”“风格”“章法布局”等。此书以“记”“叙”“论”“说”为四维,重点分析了记叙文、叙说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常识,在此基础上涵盖现代文学批评范畴中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文学样式的写作,间涉学术文、仪式文等应用文章样式,可谓纲目分明,包罗万象。在内容与形式之间,始终串联着“写作方法”的指导,它是文章内容与形式统筹兼备的有效途径,真正为学生搭建了生活和写作之间的桥梁。
二位先生本身皆为文章写作高手,熟悉各类文体写作,对“场面的描写”“情感的流露”“抒情的方式”“说明的方法”“议论文的变装”“推理的方式”等常见写作方法可谓信手拈来,绝不会产生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书中的写作方法大多是二位先生的经验之谈,不是冷漠教条的理论宣讲,极易引起读者共鸣。先生的每一篇讲义都围绕一个如何作文的话题来说,有话则多,无话则少,简洁明了,不拖赘。对于做文章的理论说理透彻不深奥,语言朴实不浮夸,给出的方法实用不客套,篇篇读来,课课听去,润物细无声,就像一位长者坐在对面,把自己的所学所得娓娓道来,敦敦教诲,让人感受到亲切自然,受益匪浅。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