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教案通用

07-22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优质课堂,就是幼儿园的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一般来说,提升学生的效率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写好一份优质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做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插秧》教案通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插秧》教案 篇1

专题概述

本专题的两首诗歌,一首出自《诗经》,一首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七言诗。两首诗都描写了古代人民劳动的场面,体现了劳动之美。

专题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预习了解诗歌相关文学常识,作者简介以及创作背景。

2.学生在疏通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学习古诗中描绘劳动场景的手法。

3.学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感受古诗中的劳动之美。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芣苢》和《插秧歌》的预习学案。

第二课时:学习《芣苢》和《插秧歌》。

第三课时:阅读拓展素材,完成相关练习。

专题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同样也是从劳动中产生的。翻开我国古代诗歌作品,历代文人墨客也写下了许多关于古人辛勤劳动的诗篇,歌颂劳动之美,展现劳动之乐的美好情怀。其中,既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在古诗中,劳动的辛劳和美好,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那么,古诗中的劳动之美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几首,感受“古诗中的劳动之美”。

二、整体感知

我们将要学习的主要是以下几首:

(一)芣苢

(二)插秧歌

(三)学习小结

(四)拓展阅读

三、学习过程

(一)芣苢

1.朗读诗歌。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撷之。

2.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说说你的发现?

明确:

这是一首四言诗。前半句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后半句只有一个字不一样。

3.我们先来看前半句“采采芣苢”中的“采采”是什么意思?下面两个选项,你们倾向于哪一个呢?说说理由。

A.采了又采

B.形形色色的

明确:

B,理由有二:

一是《诗经》中的叠字多见于形容词,如:灼灼、依依;或者名词,如:燕燕;或者拟声词,如:喈喈、喓喓等。《诗经》里没有看到动词重叠的现象。

二是《诗经》中一共出现四次:采采卷耳、蒹葭采采、采采衣服、采采芣苢。其中,“蒹葭苍苍”和“衣裳楚楚”,可知“蒹葭采采”和“采采衣服”中的“采采”是形容词,因此“采采芣苢”中的“采采”应一例类推,可译为“形形色色的车前草”。

3.请大家把后半句中不一样的那个字圈起来,说说,你有哪些发现?

生1:这六个字都是动词。

生2:这六个字表现了人们劳动的情态。

师总结:由此可见,这首诗中,每一行的前半句都是描绘景物,而后半句则表现了人们劳动的情态。

4.请大家思考:这首诗一共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

画面一: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芣苢。

画面二:具体描写用手摘取芣苢的动作。

画面三:具体描写用衣襟盛取芣苢的动作。

4.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些画面?

生1:热火朝天

生2:忙碌

生3:喜悦

生4:欢快喜悦

生5:……

5.你能结合刚才的理解,把这个空补充完整吗?

这首诗描绘了的场景,表达了之情。

明确:

这首诗描绘了田家妇女采车前草时集体劳动的场景,表达了劳动者的喜悦、欢快之情。

6.让我们再一起来朗读这首诗,把洋溢在诗歌里那种劳动的喜悦和忙碌读出来。

7.小结:

师:这首诗是如何描写古人劳动的场景的?

生1:这首诗主要通过动作描写来描写古人劳动的场景的,如“采、有、掇、捋、袺、撷”这六个动词,将一瞬间的动作用文字定格成经典,将动作中的细节美展现得细致、丰富。

师:那么,这些动词能调换顺序吗?

生2:不能,因为它们体现了劳动的过程,如果调换顺序,就不能体现这种过程。

师:也就是说,运用动作描写来描写劳动场景,不仅能表现劳动的动作美,还能表现劳动的过程美。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下一首诗歌。

(二)《插秧歌》

1.朗读诗歌。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2.理解诗歌大意。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

3.再读诗歌,捕捉诗中的劳动画面。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说说,你从诗歌中看到哪些画面?

生1:“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我从这一句中看到: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刻画出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生2:“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我从这一句中看到: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说明当时在下很大的雨,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

生3:“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我从这一句中看到: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连饭都顾不上吃,说明当时已经忙到极点。

生4:“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农夫虽然没顾得上吃饭,但是还是对送烦人的呼唤作了回应,他说:“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你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儿们。”从中可以看到农家的勤劳、艰辛。

4.如果要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当时的场面,你会怎么形容?

生:热火朝天

……

5.那么,诗人是如何写出这种场面的呢?

明确:

①动作描写。“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刻画出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②环境描写。“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雨势之大,暗示环境的恶劣,侧面烘托农人的辛苦。

③对话描写。通过送饭人和插秧人的对话,写出农事之繁忙,农人之操心。

6.诗人杨万里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

明确: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7.师出示文字: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徐中玉《唐宋诗》:“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

师:下面我们结合刚才的理解,再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四、学习小结

1.师:这几首诗歌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这几首诗都描写了古代人民劳动的场景,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劳动时的喜悦之情。

2.师:那么,诗人是如何描写古代人民劳动的场景的呢?

生1:诗歌中都有比较细致的动作描写。

生2:诗歌中都描绘了具体的劳动画面。

生3:诗歌中还有对话描写,如《插秧歌》一诗。

生3:诗歌还会通过环境描写来侧面烘托农民的辛苦与忙碌。

……

五.拓展阅读

师:古代描写劳动的诗歌还有很多,下面请大家阅读这些诗歌,体会其中的劳动之美。

《插秧》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结合单元导语和课后学习提示的相关内容,整体感知诗歌的主题与情感。

2.以“人”为线索,通过对插秧人、做饭人和描述人(诗人)等三类人的分析,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核心目标:

3.通过转换叙述者身份的方式,重构诗歌内容,丰富阅读体验,掌握诗歌鉴赏的新方法。

拓展目标:

4.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进行比对式阅读,强化借助细节研读深度理解诗歌意义的方法。

四项目标中,目标2、3为教学重点,目标4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流程

1.以疑激趣,引发思考

师:阅读《插秧歌》时,有人读出的是田野劳作的艰辛,有人读出的是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有人读出的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分工合作的和睦,有人读出的是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你在初读《插秧歌》后形成的阅读体验是什么,你又是依据诗歌中的哪些内容而形成的此种原初体验?

【提示】此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梳理初读体验并在交流中修正或完善该体验。对于依照教材“学习提示”的内容而认为诗歌侧重于表达“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的学生,须引导其从诗歌中发现相关证据,不能只有观点而没有分析论证。

2.整体感知,发现难点

(1)自主学习该诗时,有没有什么内容不好理解,或者是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对资料中的解读不认可?

【提示】大多数学生缺乏与文本深度对话的能力,很难在自主阅读中形成真正的思考。该问题的价值在于先激活极少数语文尖子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逐步带动更多的'学生形成自主思考探究的能力。组织该问题的探讨时,教师须先预设一两个问题,给学生以启迪。例如:下这么大的雨,田夫一家为什么不能等雨小一些再劳动?田夫为什么不愿意停下手中的活而稍作休息吃个早饭?“低头折腰”的是田夫、田妇,还是大儿?

(2)诗人为何要为这个劳动场景创设一个大雨滂沱的恶劣环境?如果换作一个晴朗的早晨,在表达上会有什么影响?

【提示】场景替换是解读诗歌主题与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法。极其恶劣的环境,既有助于呈现劳作的艰辛,又能够体现田夫们吃苦耐劳的品质,还有利于展示人在面对自然时的不屈抗争。

3.走进文本,丰富体验

(1)以问题带动各联的赏析

①首联中所写的分工,是写实,还是互文?“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特征鲜明,请简要赏析。

【提示】初为写实,后为互文。四个动词,抓住了四种劳动的最经典的动作,画面感强。尤其是“抛”和“接”两个动作,在劳动之外,还写出了田夫田妇间因长期共同劳动而形成的默契。

②颔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诗人为什么要将斗笠和蓑衣比作“兜鍪”和“甲”?这样设喻好不好?

【提示】前一问参见“文本内容解读”;后一问旨在培养一种主动质疑的精神,可以认同,也可以不认同。

③颈联出句的主体是谁?请根据诗歌内容分析推定。

【提示】尽量让学生多发言,教师最后总结。可参考“文本内容解读”中的分析。

④颈联对句的主体又是谁?此处说“不答",尾联却又写了回答的内容,是否矛盾?

【提示】低头折腰者,其实是田中劳动的四人,大家都在全力劳作,都没有回应歇一歇吃早饭的建议。“不答”不是不回答,而是没有答应对方提出的建议。

⑤尾联属于宕开一笔,将描绘的场景由眼前的田野劳作转向虚拟的可能场景o从这一句叮嘱中能读出哪些内容?这样结尾有何好处?

【提示】前一问参见“文本内容解读",后一问须关注内容与意义的拓展。

(2)分析探究

《插秧歌》是立足于旁观者视角而形成的文字,如果将叙述视角分别转换为田夫、田妇、大儿、小儿、第五人,诗歌中的情感分别会出现什么样的转移?请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以上述四类人物的身份写一段文字,抒写在大雨中插秧时的独特心境。

【提示】该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关键是要结合既有诗歌的情感基调而合理剖析人物心理,据此而形成有针对的表达。

4.走进作者,寻觅心音

探究:杨万里在这首诗歌中想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真的是赞美劳动吗?这首诗歌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提示】创作背景: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后人评价:“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

5.群文共读,深度感知

(1)《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与《插秧歌》都是在写劳动,而且都是在表现五月的乡村抢收抢种的场景。两首诗歌在内容、情感、表达上有哪些异同?请对比分析。

【提示】需先利用ppt展示苏辙《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引导学生大体读通文本,再组织探究。可采用表格的方式进行对比分析。附表如下:

【参考答案】相同点:均以劳动为主题(内容),通过典型细节(表达)渲染劳动的紧张与繁重(情感),体现劳动的艰辛(内容)。不同点:《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苏辙为当事人,故侧重于写内心的情感体验(内容),先焦急,再欣慰与感激(情感),主要采用对比手法(表达);《插秧歌》中,杨万里为旁观者,故侧重于写所见(内容),将情感藏匿在文字背后(情感),主要采用白描和细节描写手法(表达)。

(2)教材最初选用的是苏辙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后来替换为杨万里的《插秧歌》,你觉得编者作此替换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其一,《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写作重心并未落在“劳动”本身,与单元学习任务有一定程度的偏离;其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思想情感较为复杂,阅读难度较大;其三,《插秧歌》的语言清新自然,口语化,细节典型,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写作。

《插秧》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

教学目标:

1.体会春天的美丽,劳动的快乐。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练习编写诗歌。

3.识字6个,巩固学过的字。

4.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想象、合作等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培养想象力,练习编写诗歌。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在倒满水的盆子前照一照自己,看看还能照出什么的影子。让学生了解水面像镜子,能映出很多东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母鸡种稻子》,谁知道种稻子的过程呢?(生汇报后师总结)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很美很美的诗歌《插秧》。

二、初读,解决字词读音

1.问题:遇到不认识的字应该怎么办?(生汇报后师总结出示识字方法:1拼拼音。2问别人。3听别人读。)

2.自由读,画出不认识的字,能自己解决的自己解决。

3.同桌互读互教。

4.汇报:通过读课文,你新认识了哪些字?怎样认识的?还有哪些不认识的字?小组内解决。

5.师范读课文,

5.指名读课文。

6.检查生字词读音。

(1)出示词语:插秧镜子 蓝天 映照 农民

齐读、指名读、组内练读、开火车读。

(2)出示生字:插镜 蓝 农 映 照 民 秧

齐读、自由练读、指名读(区分“映”和“秧”)、找朋友游戏(每人一张生字卡片,组词找朋友,不能组成词的可让学生当朋友补充成词)。

三、当朗诵家,感情朗读

1.导入:同学们很会学习,生字都认识了,诗歌也读过了。你们想不想把这首诗歌读得更好当当小朗诵家呢?

2.师感情朗读课文。

3.自由练读。

4.指名读,评价(结合评价渗透朗读方法)。

5.组内练读(加动作读) 、赛读。

6.背诵诗歌。

(1)指导背诵。同学们,你们在读课文的时候发现诗歌的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有什么不同?(根据回答板书,指导背诵)

(2)自由练背、加动作背。

(3)小组赛背。

7.质疑问难,理解课文。

(1)生质疑(如无疑问师质疑:农民插秧插在水田里,为什么诗中说插在绿树上,插在青山上,插在白云上,插在蓝天上呢?)

(2)生思考后回答。(如有困难可小组内讨论解决)

(3)师总结后启发想象:辽阔的水田像一面大镜子,它映照着蓝天,映照着白云,映照着青山,映照着绿树,还映照着什么呢?小农民们,刚才你在插秧时,看到水田里还映出了什么?

(4)生汇报。

四、当小诗人,编诗歌。

1.导入: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诗歌一定编得很好。下面我们来当当小诗人编编诗歌,有信心编好吗?

2.小组合作编诗歌。出示:

水田是镜子, 农民在插秧,

映照着 , 插在 ,

映照着 , 插在 ,

映照着 , 插在 ,

3.小组汇报后评价。(重鼓励,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五、总结评价

1.谈收获。

2.评价自己的表现。

3.给自己提出要求。

《插秧》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生字6个,能够朗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插秧》这首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认识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措施:

1、引导学生采用多种读的方法读熟课文。

2、分组合作学习生字,一人读其他人听并正音。

教学策略:

1、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情景中主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检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多层面的朗读,使学生在互动互评中感悟儿歌的语言,理解儿歌。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我们知道大自然的景色是很美的。今天老师带你们到一个更美的地方(出示课文插图),来感受以下美丽的情景。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学习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渎课文、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2、自学生字,(可用猜、问、拼的方法)。

3、同桌交流学习生字的情况。

4、同桌互读课文。

5、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

6、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用字组成词语。

三、巩固练习:

1、学生自渎课文并练习背诵,师巡视。

2、把自己掌握的生字读给同学听。

三、课堂小结:

说出这节课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插秧

插秧镜映农民

(镜子)(映照)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书写6个生字,能够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春天的美,自然的美,人在自然中的美,人的劳动是美的。

教学重难点:书写生字,背诵课文。

措施:

1、教师正确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重点的指导生字的写法。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策略:

1、采用学生自己读背,小组互查互评背诵课文,理解课文。

2、采用学生自己试写,小组交流写法,教师点拨等学习方式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生字,指名读(侧重中、差生)。

2、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

3、指名背诵课文。

二、学习生字

1、让学生认识田字格中的生字,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写生字,先让学生自悟生字的笔顺。(小组交流)

3、教师指导农民蓝,可让学生数一数蓝字的笔画。

4、、学生书写练习,师巡视指导。

三、朗读课文,拓展延伸。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让学生进行想像、创造,说一说水田还像什么?

3、教师设题:出示小黑板。

水田是地毯,农民在地毯上。

水田是棋盘,农民在棋盘上。

水田是,。

四、课堂小结:

说出这节课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插秧

田映云树农民

《插秧》教案 篇5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芣苢(yǐ) 掇取(duō) 兜鍪(máo)

B.捋之(luō) 袺之(jié) 肩胛(jiǎ)

C.襭之(xié) 半霎(shà) 莳田(shì)

D.抛秧(pāo) 折腾(zhē) 周匝(zā)

A[“鍪”应读“móu”。]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薄言采之 之:代词,指“芣苢”

B.采采芣苢 采采:动词,采摘

C.唤渠朝餐歇半霎 渠:他

D.秧根未牢莳未匝 莳:移植

B[采采:形容词,茂盛的样子。]

3.下列对《芣苢》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地表现了采摘芣苢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 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A[A项,“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错误,诗歌开头说“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开篇就是说采芣苢,并没有用他物起兴。]

4.下列对《插秧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两句,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时的繁忙景象。

B.“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运用了夸张手法,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艰辛。

C.第三、四句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而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新鲜独特,而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

D.第五、六句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分秒不能停。

B[应是“运用了比喻手法”。]

《插秧》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插秧》是北师大版第二册教材中的一首儿歌。这首儿歌通篇以拟人的手法描写春天里大秧田,处处表现了春风、春光、春色、春之声的无穷美妙和勃勃生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5个生字。在学习中领悟一些识字方法。

2、继续培养自主识字能力、预习习惯和综合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体会并学习边读边想象的阅读方法;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识字和领会课文的语言美、意义美是重点。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春姑娘回来了,大自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把你画的春天的景色说给大家听好吗?

春天是播种插秧的季节,让我们一起看看农民伯伯在干什么?

二、新授

1、(放音乐,老师朗诵儿歌)

要求:边听边看,标出你还不认识的字。

2、分组读课文,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3、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读音。

4、找一个你记得最牢的生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5、谁想当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

6、游戏:我说你对。

7、小组合作进一步学习生字。

8、谁能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生字的。(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字分析生字)

9、开火车读课文,小组比赛。

想一想,城市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10、朗读挑战赛

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可以边读边表演。

板书设计:

插秧

水田是镜子,

映照着蓝天,

映照着白云,

映照着青山,

映照着绿树。

《插秧》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这首儿歌,通过比喻和想像,以“水田是镜子”一句领起,诗化了插秧的耕作过程,廛化了艰苦的农业劳动,诗化了农民们辛苦劳作的场面。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和谐,那么富于诗情画意!要引导学生思考水田还能映照什么?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一些农业生产方面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热爱、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2.认识生字6个,学写生字4个。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识字教学。

2.通过学习课文,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教学难点:

理解:水田、插秧。

教学用具:

自制课件、教师用生字卡片、学生用生字卡片、音乐(小白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下面听老师说一则谜语:“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你问他是谁,他说你知道。”(学生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镜子有关的文章,看看作者在文中把什么写成了镜子?(板书课题:插秧)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问题要问吗?

解释:把水稻的秧苗插到水田里的活动就叫插秧。(课件)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同学们找出了自己不认识的字,现在我们来做一个“集体的力量大无比”的游戏好不好?

2.这个游戏需要小组合作完成两件事:

第一件:每个同学说一说自己不认识的字,组内同学想办法解决这些字的读音。

第二件:组长带领组员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教师小结合作情况。

3.小组汇报读课文。

要求:听的同学边听边想:你要向他们学什么?你能给他提一些好的建议吗?

4.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评议。

老师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呢?因为我有一个小窍门。就是我一边读课文一边用脑子想象美丽的图画。比如:我读到映照着蓝天,我的脑海里就会出现蓝天的图画,这样就能读得有语气了。不信,你们也试试。

5.齐读课文。

6.背诵课文。

(1)指名背。

(2)会背的站起来背。

向同学们介绍,你是怎么背会这篇课文的?

7.发散思维

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看来你们都是爱学习的好孩子,看这句话,你会填吗?

课件:水田是镜子,映照着蓝天,农民在插秧,插在()上。(你照镜子,镜子里就会出现你,镜子里出现蓝天,农民就会在哪儿插秧呢?)

齐读,这句话写得多美呀!你能想象水田还映照着什么吗?

水田是镜子,映照着(),农民在插秧,插在()上。

现在,让我们也做个小诗人,自己做几句诗。

水田是棋盘,农民在棋盘上()。

水田是地毯,农民在地毯上()。

水田是(),()。

过渡:同学们真聪明,你们也成了小诗人了。据老师上网查资料,我发现农民伯伯也非常聪明,他们已研制出“七彩水稻”,你们想和农民伯伯比一比,种出咱们的多彩水稻吗?教师出示水田图:上面标上小组号,每个小组发五棵稻秧,小组合作讨论热烈的,教师奖励一棵稻秧。

三、学习生字,游戏:多彩水稻我来插

1.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出示:插、秧、镜、映、农、民。

组长带领组员用学过的方法记字。

2.讨论:你们是怎样记字的?

说得好的到黑板前插一棵稻秧。

学生说哪个字,教师就往黑板上粘哪个字,说完后带领学生齐读。

将学生分为九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块稻田,哪个小组的同学回答问题正确就可在自己小组的稻田里插一棵稻秧,哪个小组插的稻秧多哪个小组就获胜。

3.游戏:照镜子

方法:教师举生字卡片,学生读出来并举出生字卡片。

4.同学们,看,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插上了多彩稻秧,虽然有的小组多有的小组少,但这都是我们积极学习换来的,看到你们那么爱学习,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四、写字

1.出示“农”。

2.描描书上“农“的笔顺,边说边描。

3.自己描描书上的'“农”,说一说怎么写才好看。

4.教师指导写。

5.大家评议。

6.自己写“民“的笔顺,描红,写字,同桌评议。

7.在生字本上写字。

附:板书设计

插秧

插 秧 镜 映 农 民

《插秧》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田、映、云、树、农、民”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大自然的美,人的劳动之美,再进行续写。

4.通过学习课文,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课前准备:预习: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认生字、读读课文;

教具: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所以今天老师要送一个小礼物给大家,这是一则小谜语:“你哭他也哭,你笑他也笑。你问他是谁,他说你知道。”(学生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镜子有关的文章,看看作者在文中把什么比作了镜子。(板书课题:插秧)

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插秧”是什么意思?谁插秧?在哪儿插秧?

指导学生观察书上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图中戴斗笠的人把水稻的秧苗插在稻田里的活动叫插秧。

二、据题质疑,据图释疑。

究竟是谁插秧?在哪儿插秧?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吧。

三、自主识字,初读感知。

1、已知预习过,预习过生字吗?

请生说说学过的识字方法,

(1)借助拼音;

(2)问别人;

(3)联系上下文猜字;

(4)听别人读……

2、自读课文和生字。

3、运用游戏,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老师把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请到生字卡片上,看同学们还认不认识。出示生字卡片,用“开火车”游戏来检查学生识字情况。先齐读,再开火车生字组词。

4、把生字朋友送回课文家中,请生读文,其他学生听,诗里面把谁比作了镜子?

为什么把水田比作镜子?生回答,引读一小节。(相机板书)齐读。

全班齐读课文,解决先前质疑的两个问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是谁插秧?在哪儿插秧?从哪知道的,读出来。

生回答。读第二小节。(板书)

连起来读一读。

四、细读课文,理解意思。

1、小组读课文,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讨论解决不明白之处。

2、全班交流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五、范读引路,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一评。

师:老师为什么能读得好呢?因为我有一个小窍门。就是我一边读课文一边用脑子想象美丽的图画。比如:我读到映照着蓝天,我的脑海里就会出现蓝蓝的天空,读到白云就会想起雪白的云朵,这样自然就能读得有感情了。不信,你们也试试。请愿意试试的孩子起立读。

2、学生练读。师设问:水田里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给你什么感觉?农民伯伯在这么美的环境中插秧是什么心情?重点指导学生读出水田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的美和农民插秧时欢快、充满希望的心情。

3、配乐朗诵,尝试背诵

(1)指名背。向同学们介绍,你是怎么背会这篇课文的?

(2)会背的站起来背。

六、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小朋友们,你们想想水田这面镜子里还会映照着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鸟儿、彩虹、花儿……

相信《《插秧》教案通用》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教案,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插秧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