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读后感4篇

07-29

你知道如何写出一篇有感染力的作品读后感吗?而阅读了作品之后,我被其恢弘的剧情深深吸引住了。 要写出深刻的读后感,要在读书时记录下主要思想,紧跟作者的思路,我们整理了一些与“浮躁读后感”有关的实用信息分享给大家。

浮躁读后感 篇1

浮躁的水、浮躁的心、浮躁的城镇与乡村、浮躁的人们重复着爱恨情仇与悲欢离合,真善美与丑恶的斗争,权利与金钱的争夺。贾平凹的《浮躁》讲述了80年代改革开放中一个农村的青年人和他周围的斗争的故事。

书的前面有一段作者的序言:“这仍然是一本关于商州的书,但是我要特别声明:在这里所写到的商州,它已经不是地图上所标志的那一块行政区域划分的商州了,它是我虚构的商州,是我作为一个载体的商州,是我心中的商州。而我之所以还要沿用这两个字,那是我太爱我的故乡的缘故罢了。”《浮躁》写了发生在商州的故事,这个商州是作者虚构的一个地名,或许根本不存在。作者笔下描写了一条特殊的河——州河。“我的这条州河便是一条我认为全中国的最浮躁不安的河。”作者这样说道。小说的故事是关于州河边上几个青年人金狗、雷大空、小水追求自己的命运的故事。州河的北岸是两岔镇,河南岸是不静岗和静虚村。两岔镇是有名的贫困镇,而静虚村里有巩姓、田姓两大家大户人家,田、巩两家上辈因为组织游击队,他们亲戚不少成了国家干部。巩宝山是州城专员,田有善是白石寨县委书记,田中正是两岔镇乡长。田、巩两家在乡里作威作福,而且暗地里争权夺利。小说的主人公金狗出生在静虚村,他胆子大,而且读过书,服过役,有着天生的领导能力,受到田家欺压后立志要出口气,改变自己的命运。复员后带领乡里的年轻人组织了河运队,共同致富,田中正却干涉插手为己谋利。金狗把握住机会到州城里做了报社记者,成为两岔乡的名人,他利用媒体的便利大胆揭露田巩两家的违法行为,使他们得到了应有的处分。金狗的好朋友雷大空也不甘于平庸,做起生意,最后却走到钻法律漏洞办空壳公司诈骗挣钱,也成为乡里最有钱的人。田、巩两家趁机报复,使雷大空被捕入狱,利用人际关系将其害死,金狗也受到牵连而入狱。小水想尽办法最终帮金狗脱离关系,惩治了田家。小说的最后,作者描写了另一场洪水即将到来。

由于篇幅有限,不能把这一篇几十万字的小说讲的清楚。贾平凹在书中描写了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一群人特定的心态——“浮躁”,从金狗到雷大空,到村里的年轻人。农村改革在年青人中激起了浪潮,这些人都希望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在这次浪潮中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这个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主人公金狗有自己的思想,不想受到别人的牵制,他看到了底层官僚阶级的黑暗从而本能地去反对抗争,正是这个抗争的过程使他感到困惑、迷茫,甚至不知道自己所揭露的是对是错。小说多处描写到金狗的心理。作为一个乡下人来到州城,他时常感到孤独困惑,金狗的这种心理是复杂与矛盾的。对于雷大空,也是想出人头地,但他没有金狗的机遇,也没有金狗的才华,不过他也是尽己所能做生意挣钱,成为有钱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面对金钱的诱惑,他逐渐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到最后人财两空,他自己也是认为罪有应得。

小说的情节虽然有特定的年代,但这个话题却没有褪色,如今“浮躁”这一个词似乎越发流行了,几乎成了一种病态的现象向各个领域蔓延。“浮躁”的心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产生浮躁的原因是什么呢?贾平凹的小说《浮躁》告诉我们这种心态一部分是由于政治体制改革影响的。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思想活跃起来。就像一颗石子激起千层浪一样。在文中贾平凹借助金狗和考察人的对话说明了自己的观点:

“这地方穷呀,越是穷的地方,天下的变化最能关联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我近来常想这么一个问题:现在的国家政策是好的,土地承包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而允许和提倡搞商品经济,这也是对的,但现在有些人一搞起生意来,竟一下子身裹万贯,而这些钱差不多是靠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如果这样下去,个人或许是富了,但国家的经济却受到损失,以致出现市场物价上涨,贿赂严重,社会风气不好。这些现象是主流还是支流,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也拿不准,一时感到振奋,一时感到忧虑,写报道也不知如何写。当然,这也是我学历浅,知识窄,水平低所造成的原因,您能说说你的高见吗?”

那人说:“你这些问题想得太好了,我也是带着这些问题才出来考察的。以我个人之见,党的现行政策的基本方向无疑问正确,中国发生的变化,尤其农村的变化,足以证明这点。但是,我们毕竟是在毫无可以借鉴经验的情况下这样干的,好比人在一条曲曲折折的隧洞走,看到了前头的亮光只说明方向对,可随着生活的进一步变化,这里边同时暴露了许多问题,如解决不好,也有可能导致别的危险。总之,改革是艰难的。”中国历史上长期是封闭式的封建主义国家,解放以来虽然是社会主义性质,但封建主义沉淀的东西太深太厚,现在一经脱离这种封闭状态,经受商品经济的刺激而获得活力,这就像浪潮一样,一下子冲开传统生活的堤岸,向新的天地奔腾而去。在变革中,人的主体意识大大觉醒了。一些人认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而同时他自身的素质太差,这就容易使他把方向搞错,把路子走歪,这也就是之所以有人为了自己挣钱而不惜任何手段去坑集体,坑国家。金狗同志,您觉得这话有没有道理?”(摘自《浮躁》第二十一章)

反观现代我们周围的浮躁之风,其原因正如书中所说一样:主体意识的觉醒与高昂和一些人自身素质低下这一矛盾造成的。

另外我再谈谈对小说语言的感受。我并没有任何语言鉴赏功底,此处只略谈自己所感。贾平凹的文笔很朴实却很有质感,对于在农村生活过的我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他用自己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很具有乡土风情的生活画卷。读这些文字大有酣畅淋漓之感,虽然有人说贾的描写过于琐碎,而且文中出现很多神鬼意象。我认为这就是贾平凹的写作风格把,只有这样的笔触才能真正写出乡村,写出生活,在农村确实有不少封建迷信,对鬼神的迷信与崇拜也正是封建思想的残余,这过程是传统与现代文明相互冲突融合的过程。我相信任何一个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人都会喜欢贾的这种写作方式。

不论当时和现在人们的心态如何,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未来还是抱有希望的。就像他在一开始描写州河的那样——

“浮躁当然不是州河的美德,但它是州河不同于别河的特点,这如同它翻洞过峡吼声价天喜欢悲壮声势一样,只说明它还太年轻,事实也正如此,州河毕竟是这条河流经商州地面的一段上游,它还要流过几个省,走上千里上万里的路往长江去,往大海去。它的前途是越走越深沉,越走越有力量的。”

“对于州河,我们不需要作过分的赞美,同时亦不需要作刻薄的指责,它经过了商州地面,是必由之路,更看好的是它现在流得无拘无束,流得随心所欲,以自己的存在流,以自己的经验流。”

我们的改革之路还年轻,缺少经验,我们不需要过分的赞美,也不需要刻薄的指责,就让它以自己的经验发展吧。

浮躁读后感 篇2

这几天忙里偷闲,看了《浮躁》这本小说。简单写点儿感受吧。

我是极其喜欢这本小说的,在读故事的时候。禁不住时而悲愤,时而高兴,时而又沉思。

上卷用极少文字便将我的整颗心都带入了“洲河”边的白石寨仙游村。仙游村是个有历史的地方,这篇小说的故事却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的。那个时代土生土长的金狗,小水,福运,大空。还有老一辈的韩长举,田中正,和尚,麻子,金狗爹。

我读小说很少去揣测作者的心思。倒是极容易把自己当做故事的主人公。这篇小说也不例外。

在读到金狗抛弃了小水去州城的时候,自己恨不得跑到故事里,将这不知好歹的小伙子痛揍一顿。我是着实把自己当做金狗了。我喜欢小水的温柔,善良,知心。小水伤心的时候,我心痛的要命。金狗迷茫的时候,我也有同样的迷茫。

我和金狗的性格是大不相同的。毕竟我们成长的环境不同。比如我没有金狗那样的勇猛和大胆。然而我却认为自己能了解金狗。

作为男人,我理解当金狗初次面对英英时,如何无法克制身体的本能;作为20出头的年轻人,我理解金狗对自己人生的迷茫和对社会的不解;作为农村出生的我,也能理解他对城里人那种高傲态度的不满,和自身些须的自卑与不服气。

然而,这篇小说。有更多的地方我是不了解的。

我不了解那真心喜欢金狗的田华,想不到她有着怎样的故事。不明白她的心思。只恨这篇小说对田华描写的太过粗糙。

不了解那一生光棍,爱说荤段子的摆渡长者韩长举。

不明白老实巴交的福运。

不了解直性子,敢闯荡的大空。

不了解总是耍弄权术,却是个大情痴的田中正。

不了解爱巴结的田长善和歹毒的蔡长安。

我是太缺少生活阅历。所以不大明白这本书的浮躁逻辑。然而对于“浮躁”这个词,我确实常听见的。

上大二的时候,就有一位老教师说我这个人太浮躁。当时我是不明白自己如何浮躁的,只觉得自己像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初生牛犊。就和20多岁时的金狗一样,不懂得如何处理爱情。更不知道自己哪来的一份激情,去不满生活的不公正,社会的黑暗。

有位朋友对我说,你是永远读不懂这生活的。我想也是,自此也就不再纠结于自己的无知。

小说里的和尚,我倒是挺感兴趣的。自己也曾向往过和尚的生活。云游四方,看淡世事。可自己也就像故事里的金狗一样,没有慧根,没有悟性。弄不懂这里面的逻辑,虽不当这是骗人,目前却也不信这一套。

金狗和小水最终究竟是走到了一起,我感到欣慰。小水却还是在为金狗担心,担心金狗的安全。他们最终也到底脱离不了这洲河。

身为故事之外的人,我自然和这洲河无丝毫关系。却总是觉得这洲河是这么熟悉,仿佛就在自己身边似的。

浮躁读后感 篇3

看完这部小说颇有感触,这个世界很复杂,各种人际关系、势力交织在一起,各种丑恶行径让人痛恶,为了生存又不得不随波逐流。不管怎样,还是需要一颗‘浮躁’的心。

小说中的金狗,虽然没有很好出身,从小又不受管束,文化程度也不是很高,当过兵没打过仗,在他们那个村算是见识比较广的一个人。对朋友重情重意,对自己的工作尽心尽力,是一个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人。对雷大空包含惋惜之情,对福运深表同情,对小水既爱又怜惜。在这里不免要说一下小水,她的遭遇也很悲惨。她从小就父母双亡,跟着伯伯长大,她还有一个外爷,和金狗一起长大。嫁的第一个男人新婚那天就死了,嫁的第二个人就是福运,本以为可以安安稳稳过一辈子,很不幸福运被黑熊咬死了。

福运、雷大空、金狗、小水他们四个是很好的朋友,福运是最实诚的一个人,总是任劳任怨,却从没有什么怨言。同时他也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哪一类人。他虽没有金狗那份才学,却总是保留着自己那份纯朴;虽没有雷大空的圆滑,却有着自己的立场。总之,他的死留给我的是痛惜。

雷大空虽然圆滑,但对朋友是两肋插刀。对恶势力是又爱又恨,他利用那些高官们的权利谋取利益,从这一点来看他对他们有依赖性。为了在商界挣得一席之地,还是向他们低头了,最后搭进了自己的性命,我替他有些不值。凭他的社会阅历和灵活的头脑,好好干一定会干出一番事业的。

金狗是一个杰出的小伙子,用村上的话说,他是州河上的强人。然而无论在爱情上,还是在人生上,他的生活都是带点苦涩的。我们可以看到,贯穿全文的是金狗与小水的欲爱不能的爱情悲剧。虽然他们最终结合了,但是其间经过了多少辛酸曲折。金狗是一个有着自己信念的人,不管是在爱情上,还是在人生,事业上,但是金狗作为一个人,也有着他个人的私心。金狗从州河上的强人变成州城报社的记者后,一方面努力的工作,切实履行记者的职能,虽然因此得罪了领导;另一方面,在他认识到记者的宣传,暴露效果作用有多大后,他又利用自己的权力去揭那些与他或他们祖上,村上有仇的官员的黑锅。他想打击报复他恨的人。金狗是按照他的路在走的,虽然小说中并没有把他塑造成一个无私而高大的英雄。金狗这人是活的,他的灵魂是活在我们心中的。他的一切举动都可以是预料之中的,但又会让我觉得不可思义或敬佩不已。

浮躁读后感 篇4

《浮躁》是贾平凹的一篇优秀的长篇小说,是一篇引人深思佳作。小说讲述了80年代改革开放中一个农村的青年人和他周围的斗争的故事;浮躁的水、浮躁的心、浮躁的城镇与乡村、浮躁的人们重复着爱恨情仇与悲欢离合,真善美与丑恶的斗争,权利与金钱的争夺。虽说写作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但是对现代人的生活也有很多的思考意义。

小说的故事是关于州河边上几个青年人金狗、雷大空、小水追求自己的命运的故事。州河的北岸是两岔镇,河的南岸是不静岗和静虚村。两岔镇是有名的贫困镇,而静虚村里有巩姓、田姓两家大户人家,田、巩两家上辈因为组织游击队,他们亲戚不少成了国家干部。巩宝山是州城专员,田有善是白石寨县委书记,田中正是两岔镇乡长。田、巩两家在乡里作威作福,而且暗地里争权夺利。小说的主人公金狗出生在静虚村,书中是这样描写的金狗生世奇特,其父以为有鬼祟,欲送寺里做佛徒,一生赎罪修行。韩文举跑来,察看婴儿前胸有一青痣,形如他胸前墨针的看山狗图案,遂大叫此生命是看山狗所变,自有抗邪之气,不必送到寺里,又提议孩子起名一定要用狗字。结果查阅家谱,这一辈是金字号,便从此叫了金狗。他胆子大,而且读过书,服过役,有着天生的领导能力,受到田家欺压后立志要出口气,改变自己的命运。复员后带领乡里的年轻人组织了河运队,共同致富,田中正却干涉插手为己谋利。金狗把握住机会到州城里做了报社记者,成为两岔乡的名人,他利用媒体的便利大胆揭露田巩两家的违法行为,使他们得到了应有的处分。金狗的好朋友雷大空也不甘于平庸,做起生意,最后却走到钻法律漏洞办买空卖空的空壳公司诈骗挣钱,也成为乡里最有钱的人。田、巩两家趁机报复,使雷大空被捕入狱,利用人际关系将其害死,金狗也受到牵连而入狱。小水想尽办法最终帮金狗脱离关系,惩治了田家。金狗和小水也生活在了一起,追求自己的命运,小说的最后,作者描写了另一场洪水即将到来。

浮躁在字典里解释为:急躁,不沉稳。在精神发展赶不上物质进步的现代社会,想要避免这样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需要自发地对自己的心理知识构成进行丰富的,已达到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并重的良好情况。但是说着容易,真正做起来还是要有足够的耐心与毅力的。

延伸阅读

浮躁读后感5篇


阅读万卷,笔下神来。读书能够提高自身素养,因此我们应该勤奋阅读。当我们阅读作家的作品时,思维也随之发生了许多变化。那么如何撰写一篇令人满意的读后感呢?为了让您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特意编辑了本文“浮躁读后感”。

浮躁读后感 篇1

看完这部小说颇有感触,这个世界真的很复杂,各种势力交织在一起,各种丑恶行径让人嗤之以鼻,为了生存又不得不融入其中。不管怎样,还是需要一颗'浮躁'的心。

小说中的金狗,虽然没有很好出身,从小又不受管束,文化程度也不是很高,当过兵没打过仗,在他们那个村算是见识比较广的一个人。对朋友重情重意,对自己的工作尽心尽力,是一个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人。对雷大空包含惋惜之情,对福运深表同情,对小水既爱又怜惜。在这里不免要说一下小水,她的遭遇也很悲惨。她从小就父母双亡,跟着伯伯长大,她还有一个外爷,和金狗一起长大。嫁的第一个男人新婚那天就死了,嫁的第二个人就是福运,本以为可以安安稳稳过一辈子,很不幸福运被黑熊咬死了。

福运、雷大空、金狗、小水他们四个是很好的朋友,福运是最实诚的一个人,总是任劳任怨,却从没有什么怨言。同时他也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哪一类人。他虽没有金狗那份才学,却总是保留着自己那份纯朴;虽没有雷大空的圆滑,却有着自己的立场。总之,他的死留给我的是痛惜。

雷大空虽然圆滑,但对朋友是两肋插刀。对恶势力是又爱又恨,他利用那些高官们的权利谋取利益,从这一点来看他对他们有依赖性。为了在商界挣得一席之地,还是向他们低头了,最后搭进了自己的性命,我替他有些不值。凭他的社会阅历和灵活的头脑,好好干一定会干出一番事业的。

金狗是一个杰出的小伙子,用村上的话说,他是州河上的强人。然而无论在爱情上,还是在人生上,他的生活都是带点苦涩的。我们可以看到,贯穿全文的是金狗与小水的欲爱不能的爱情悲剧。虽然他们最终结合了,但是其间经过了多少辛酸曲折,多少创伤眼泪,是我们作为读者的所不能忍心看下去的。金狗是一个有着自己信念的人,不管是在爱情上,还是在人生,事业上,但是金狗作为一个人,也有着他个人的私心。金狗从州河上的强人变成州城报社的记者后,一方面努力的工作,切实履行记者的职能,虽然因此得罪了领导;另一方面,在他认识到记者的宣传,暴露效果作用有多大后,他又利用自己的权力去揭那些与他或他们祖上,村上有仇的官员的黑锅。他想打击报复他恨的人。金狗是按照他的路在走的,虽然小说中并没有把他塑造成一个无私而高大的英雄。金狗这人是活的,他的灵魂是活在我读者心中的。他的一切举动都可以是预料之中的,但又会让我觉得不可思义或敬佩不已。

浮躁读后感 篇2

《浮躁》是贾平凹第二部长篇小说,具有他鲜明的乡土写作风格。贾平凹是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大家,他的散文和小说成名已久。高中时曾读过几篇贾平凹的散文,后来读过他的小说后才逐渐了解他的写作风格。他是一位文化名人,必然也饱受争议。他因为小说《秦腔》因为获得“茅盾文学奖”而名噪一时,而当初也因为一本《废都》被禁而毁誉参半。读过他的小说后我个人认为《浮躁》是其中读、最有引人深思的一部小说。虽然称自己只是一位农民,但他却用最敏锐的眼光观察着生活,观察着政治改革带来社会的深刻变革。

浮躁的水、浮躁的心、浮躁的城镇与乡村、浮躁的人们重复着爱恨情仇与悲欢离合,真善美与丑恶的斗争,权利与金钱的争夺。贾平凹的《浮躁》讲述了80年代改革开放中一个农村的青年人和他周围的斗争的故事。

书的前面有一段作者的序言:“这仍然是一本关于商州的书,但是我要特别声明:在这里所写到的商州,它已经不是地图上所标志的那一块行政区域划分的商州了,它是我虚构的商州,是我作为一个载体的商州,是我心中的商州。而我之所以还要沿用这两个字,那是我太爱我的故乡的缘故罢了。” 《浮躁》写了发生在商州的故事,这个商州是作者虚构的一个地名,或许根本不存在。作者笔下描写了一条特殊的河——州河。“我的这条州河便是一条我认为全中国的最浮躁不安的河。”作者这样说道。小说的故事是关于州河边上几个青年人金狗、雷大空、小水追求自己的命运的故事。州河的北岸是两岔镇,河南岸是不静岗和静虚村。两岔镇是有名的贫困镇,而静虚村里有巩姓、田姓两大家大户人家,田、巩两家上辈因为组织游击队,他们亲戚不少成了国家干部。巩宝山是州城专员,田有善是白石寨县委书记,田中正是两岔镇乡长。田、巩两家在乡里作威作福,而且暗地里争权夺利。小说的主人公金狗出生在静虚村,他胆子大,而且读过书,服过役,有着天生的领导能力,受到田家欺压后立志要出口气,改变自己的命运。复员后带领乡里的年轻人组织了河运队,共同致富,田中正却干涉插手为己谋利。金狗把握住机会到州城里做了报社记者,成为两岔乡的名人,他利用媒体的便利大胆揭露田巩两家的违法行为,使他们得到了应有的处分。金狗的好朋友雷大空也不甘于平庸,做起生意,最后却走到钻法律漏洞办空壳公司诈骗挣钱,也成为乡里最有钱的人。田、巩两家趁机报复,使雷大空被捕入狱,利用人际关系将其害死,金狗也受到牵连而入狱。小水想尽办法最终帮金狗脱离关系,惩治了田家。小说的最后,作者描写了另一场洪水即将到来。

由于篇幅有限,不能把这一篇几十万字的小说讲的清楚。贾平凹在书中描写了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一群人特定的心态——“浮躁”,从金狗到雷大空,到村里的年轻人。农村改革在年青人中激起了浪潮,这些人都希望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在这次浪潮中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这个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主人公金狗有自己的思想,不想受到别人的牵制,他看到了底层官僚阶级的黑暗从而本能地去反对抗争,正是这个抗争的过程使他感到困惑、迷茫,甚至不知道自己所揭露的是对是错。小说多处描写到金狗的心理。作为一个乡下人来到州城,他时常感到孤独困惑,金狗的这种心理是复杂与矛盾的。对于雷大空,也是想出人头地,但他没有金狗的机遇,也没有金狗的才华,不过他也是尽己所能做生意挣钱,成为有钱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面对金钱的诱惑,他逐渐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到最后人财两空,他自己也是认为罪有应得。

小说的情节虽然有特定的年代,但这个话题却没有褪色,如今“浮躁”这一个词似乎越发流行了,几乎成了一种病态的现象向各个领域蔓延。“浮躁”的心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产生浮躁的原因是什么呢?贾平凹的小说《浮躁》告诉我们这种心态一部分是由于政治体制改革影响的。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思想活跃起来。就像一颗石子激起千层浪一样。在文中贾平凹借助金狗和考察人的对话说明了自己的观点:

“这地方穷呀,越是穷的地方,天下的变化最能关联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我近来常想这么一个问题:现在的国家政策是好的,土地承包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而允许和提倡搞商品经济,这也是对的,但现在有些人一搞起生意来,竟一下子身裹万贯,而这些钱差不多是靠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如果这样下去,个人或许是富了,但国家的经济却受到损失,以致出现市场物价上涨,贿赂严重,社会风气不好。这些现象是主流还是支流,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也拿不准,一时感到振奋,一时感到忧虑,写报道也不知如何写。当然,这也是我学历浅,知识窄,水平低所造成的原因,您能说说你的高见吗?”

那人说:“你这些问题想得太好了,我也是带着这些问题才出来考察的。以我个人之见,党的现行政策的基本方向无疑问正确,中国发生的变化,尤其农村的变化,足以证明这点。但是,我们毕竟是在毫无可以借鉴经验的情况下这样干的,好比人在一条曲曲折折的隧洞走,看到了前头的亮光只说明方向对,可随着生活的进一步变化,这里边同时暴露了许多问题,如解决不好,也有可能导致别的危险。总之,改革是艰难的。” 中国历史上长期是封闭式的封建主义国家,解放以来虽然是社会主义性质,但封建主义沉淀的东西太深太厚,现在一经脱离这种封闭状态,经受商品经济的刺激而获得活力,这就像浪潮一样,一下子冲开传统生活的堤岸,向新的天地奔腾而去。在变革中,人的主体意识大大觉醒了。一些人认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而同时他自身的素质太差,这就容易使他把方向搞错,把路子走歪,这也就是之所以有人为了自己挣钱而不惜任何手段去坑集体,坑国家。金狗同志,您觉得这话有没有道理?”(摘自《浮躁》第二十一章)

反观现代我们周围的浮躁之风,其原因正如书中所说一样:主体意识的觉醒与高昂和一些人自身素质低下这一矛盾造成的。

另外我再谈谈对小说语言的感受。我并没有任何语言鉴赏功底,此处只略谈自己所感。贾平凹的文笔很朴实却很有质感,对于在农村生活过的我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他用自己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很具有乡土风情的生活画卷。读这些文字大有酣畅淋漓之感,虽然有人说贾的描写过于琐碎,而且文中出现很多神鬼意象。我认为这就是贾平凹的写作风格把,只有这样的笔触才能真正写出乡村,写出生活,在农村确实有不少封建迷信,对鬼神的迷信与崇拜也正是封建思想的残余,这过程是传统与现代文明相互冲突融合的过程。我相信任何一个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人都会喜欢贾的这种写作方式。

不论当时和现在人们的心态如何,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未来还是抱有希望的。就像他在一开始描写州河的那样——

“浮躁当然不是州河的美德,但它是州河不同于别河的特点,这如同它翻洞过峡吼声价天喜欢悲壮声势一样,只说明它还太年轻,事实也正如此,州河毕竟是这条河流经商州地面的一段上游,它还要流过几个省,走上千里上万里的路往长江去,往大海去。它的前途是越走越深沉,越走越有力量的。”

“对于州河,我们不需要作过分的赞美,同时亦不需要作刻薄的指责,它经过了商州地面,是必由之路,更看好的是它现在流得无拘无束,流得随心所欲,以自己的存在流,以自己的经验流。”

我们的改革之路还年轻,缺少经验,我们不需要过分的赞美,也不需要刻薄的指责,就让它以自己的经验发展吧。

浮躁读后感 篇3

看完这部小说颇有感触,这个世界很复杂,各种人际关系、势力交织在一起,各种丑恶行径让人痛恶,为了生存又不得不随波逐流。不管怎样,还是需要一颗‘浮躁’的心。

小说中的金狗,虽然没有很好出身,从小又不受管束,文化程度也不是很高,当过兵没打过仗,在他们那个村算是见识比较广的一个人。对朋友重情重意,对自己的工作尽心尽力,是一个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人。对雷大空包含惋惜之情,对福运深表同情,对小水既爱又怜惜。在这里不免要说一下小水,她的遭遇也很悲惨。她从小就父母双亡,跟着伯伯长大,她还有一个外爷,和金狗一起长大。嫁的第一个男人新婚那天就死了,嫁的第二个人就是福运,本以为可以安安稳稳过一辈子,很不幸福运被黑熊咬死了。

福运、雷大空、金狗、小水他们四个是很好的朋友,福运是最实诚的一个人,总是任劳任怨,却从没有什么怨言。同时他也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哪一类人。他虽没有金狗那份才学,却总是保留着自己那份纯朴;虽没有雷大空的圆滑,却有着自己的立场。总之,他的死留给我的是痛惜。

雷大空虽然圆滑,但对朋友是两肋插刀。对恶势力是又爱又恨,他利用那些高官们的权利谋取利益,从这一点来看他对他们有依赖性。为了在商界挣得一席之地,还是向他们低头了,最后搭进了自己的性命,我替他有些不值。凭他的社会阅历和灵活的头脑,好好干一定会干出一番事业的。

金狗是一个杰出的小伙子,用村上的话说,他是州河上的强人。然而无论在爱情上,还是在人生上,他的生活都是带点苦涩的。我们可以看到,贯穿全文的是金狗与小水的欲爱不能的爱情悲剧。虽然他们最终结合了,但是其间经过了多少辛酸曲折。金狗是一个有着自己信念的人,不管是在爱情上,还是在人生,事业上,但是金狗作为一个人,也有着他个人的私心。金狗从州河上的强人变成州城报社的记者后,一方面努力的工作,切实履行记者的职能,虽然因此得罪了领导;另一方面,在他认识到记者的宣传,暴露效果作用有多大后,他又利用自己的权力去揭那些与他或他们祖上,村上有仇的官员的黑锅。他想打击报复他恨的人。金狗是按照他的路在走的,虽然小说中并没有把他塑造成一个无私而高大的英雄。金狗这人是活的,他的灵魂是活在我们心中的。他的一切举动都可以是预料之中的,但又会让我觉得不可思义或敬佩不已。

浮躁读后感 篇4

看完蔡崇达的《皮囊》, 第一感觉就是非常真实, 用第一人称讲述了那些过往的人生故事。

读到某一段时, 总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仿佛代入其中, 忍不住泪目。

生活中有太多的阿小, 文展, 厚朴以及黑狗达, 但找到灵魂归宿的又有几人, 大多数早已只剩下浮躁的皮囊。

你是否与作者一样出生于乡镇, 从小带着泥土味的气息长大, 书读得越多, 教导的却是远离那个地方进入城市, 一路蹒跚步入社会, 每当夜幕降临, 那灯火辉煌、车水马龙的背后是如此的虚无, 拿起电话想回家又迟迟不敢拨号, 而更让人笑话的却是, 正是那样看上去体面的工作变成老家人对比的话题。

每次回小镇莫名兴奋, 总想回去找到点什么, 小时候觉得路很宽很长, 国庆回去走一圈才发现原来几十分钟就能走完儿时长走的那些路, 它已经被整容过无数次, 变得不再是我熟悉的地方, 翻修的水泥路再没有泥土的味道, 处处都是挖掘机留下的千疮百孔, 再找不到想要的东西。 闭目含笑, 小镇还在脑袋里。

回头, 我们生活在喧嚣的城市中, 结婚买房生子, 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每天独来独往的上下班, 甚至不知道邻居姓什么, 整个人被工作包围, 连朋友圈也被侵蚀。 手机成了我们的救赎品, 短视频让你快速的分泌多巴胺, 麻痹时间观, 还有微信, 微博这类短文学时时充斥着你的阅读快感, 你还能有时间静下来去想想那个家么?

家, 简单的一个字, 如文30页所提: 我举起杯, 心里想着: 用尽各种办法让自己快乐吧, 你们这群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 而我, 正是这孤魂野鬼的一员, 灵魂早已无处安放。

重病真的可怕, 作者在59页提到: 死亡不是疾病的目的, 疾病是尽可能占有身体, 用自己的秩序统治那身体。 所以简单的死和简单的创伤都是最低级的疾病。 20xx年, 我曾在《梦里华硕知多少》提及过二哥肝硬化的事, 仍记得当时他肚子肿大难受的样子, 插管抽水, 躺在床上那无能无力的表情, 还有王叔, 我亲爸, 都是病魔手下的作品, 它慢慢的侵蚀并折磨他们的肉体, 没有经历体会过这些, 你又如何感受得到作者想要笔写出的真实。

我们小时候都有幻想要成为什么人, 文中黑狗达讲了自己小时候, 中学, 大学遇到的三人故事, 谈不上感同身受, 但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 小时候我很崇拜三哥混社会的样子, 我想成为那样的人; 中学我喜欢接触同学里那些调皮爱打架的人, 我想和他们成为朋友; 大学我看着那些拿着吉他谈梦想的人, 我只是羡慕。

三个人三个影子, 一些豆瓣上的读者说黑狗达用自己的成功抨击失败者, 活生生的凤凰男, 居然还有一堆人点有用, 可能这书认人, 我看到的是作者想要表述的三个现象, 它活生生的存在于你周围, 他们都是人生的风景, 好好去看才能知道你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请珍惜你身边的人, 引用作者的话: 我多么希望能和我珍惜的人一直一路同行, 但我也明白, 我现在唯一能努力的是, 即使彼此错身了, 我希望, 至少我们都是彼此曾经最美的风景 - 这也是我能想到的唯一反抗。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大海, 看着那无尽的湛蓝, 有一种你似乎一个人但又不孤独的安宁, 这种感觉就好像家里有很多人, 你平时回家玩手机, 电脑, 但是你却感觉不到孤单, 可哪天他们走了, 你做同样的事, 却有不同的感觉, 因为呀, 他们就是你的大海。

工作也是, 朋友也是, 连见过一面的人也是大海的成份, 你要如何和大海相处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 海里有可能惊涛骇浪, 也有风暴过来的宁静安详, 努力去找吧, 那样才精彩。

最后, 再次推荐此书, 生活不需要鸡汤, 快褪掉你的皮囊, 照出真实的自己。

浮躁读后感 篇5

《浮躁》是贾平凹的长篇小说,该小说写于1986年6月,当时我只有14岁,现在读起这篇文章多多少少勾起了我那少年时期的隐隐约约的回忆。

该书记述的是在陕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发生的一件件事情。那个山村叫仙游村,大一点的镇叫做白石镇,再大的地方就叫州县,没具体名称。仙游村是个靠山临河,地理位置非常优越的地方,当时交通不发达,所以那时候是比较闭塞的。村中有田家和巩家两个大的姓氏。小说就围绕这两个姓氏和村中的杂姓的斗争展开了。

小说的故事从清朝末年开始到80年代中期结束,跨度很大,各个时代的变革写的很真实,在写小水、金狗和福运等同田家、巩家斗争的过程中,赞美了山村百姓的高尚品德。整个故事情节和人物,让我回忆起了沈从文的《边城》,在贾平凹的《浮躁》中也体现了那种边陲小镇的人情美,人性美。

我非常喜欢小水这个女孩子,作品中她真的是个菩萨,从她的相貌到她的心灵,完全没有被世俗沾染,真的是最纯净的,让人生出敬畏之感,金狗爱小水,但又怕小水,就是小水的性格中有"菩萨"的一面,而田英英就不一样,在金狗的眼中,那是个小兽,兽性占了大半,所以,能把金狗拉到床上,主动投怀送抱。这又让我想起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也是小水一类的人物,大半时候,菩萨式的人物的下场都是很悲惨的,不知道为什么。

我在阅读《浮躁》的过程中,始终把这篇小说的人物和《边城》中的人物混淆起来。例如:小水----翠翠; 金狗----大老(天保);福运----二老(傩送);韩文举----爷爷 等等。我都能找到相对的。

呵呵,我真的不希望贾平凹老师的作品是抄袭沈从文老师的。

这里借用《边城》里的最后一句话:这也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永远不是巧合。

我还有一点不太理解,《浮躁》这篇作品,把80年代的社会现实以及社会弊端揭露淋漓尽致,为什么我们的执政者视而不见呢?其中有些丑陋的社会现象,现代社会中也还是比比皆是啊!!这样的一部作品为什么没引起社会的注意,没能起到它该起的作用呢?????

此正是:闲来无事读书,胡言乱语评点。

浮躁读后感通用12篇


这篇特别订制的“浮躁读后感”绝对会让您惊喜不已,在阅读作者的作品后,我仿佛置身其中,深深被书中的情感所感动。读后感不仅让我们反思自己和未来的方向,而且也可供我们参考,一起来一睹为快吧!

浮躁读后感(篇1)

这几天忙里偷闲,看了《浮躁》这本小说。

我是极其喜欢这本小说的,在读故事的时候。禁不住时而悲愤,时而高兴,时而又沉思。

上卷用极少文字便将我的整颗心都带入了洲河边的白石寨仙游村。仙游村是个有历史的地方,这篇小说的故事却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的。那个时代土生土长的金狗,小水,福运,大空。还有老一辈的韩长举,田中正,和尚,麻子,金狗爹。

我读小说很少去揣测作者的心思。倒是极容易把自己当做故事的主人公。这篇小说也不例外。

在读到金狗抛弃了小水去州城的时候,自己恨不得跑到故事里,将这不知好歹的小伙子痛揍一顿。我是着实把自己当做金狗了。我喜欢小水的温柔,善良,知心。小水伤心的时候,我心痛的要命。金狗迷茫的时候,我也有同样的迷茫。

我和金狗的性格是大不相同的。毕竟我们成长的环境不同。比如我没有金狗那样的勇猛和大胆。然而我却认为自己能了解金狗。

作为男人,我理解当金狗初次面对英英时,如何无法克制身体的本能;作为20出头的年轻人,我理解金狗对自己人生的迷茫和对社会的不解;作为农村出生的我,也能理解他对城里人那种高傲态度的不满,和自身些须的自卑与不服气。

我是太缺少生活阅历。所以不大明白这本书的浮躁逻辑。然而对于浮躁这个词,我确实常听见的。

浮躁读后感(篇2)

和《商州初录》等书的创作时间差不多,这本书也是创作于1980年代的。1980年代中国社会有很多新变化,改革开放亦步亦趋,原有的社会道德伦理秩序渐次瓦解,市场经济与原有小农经济博弈等等等等。文坛上也走马灯似的出现了“反思文学”、“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等等,到90年代初又出现了“先锋派小说”、“新写实小说”等流派。面对社会转型,作家要反映的是人心的变化和自我内心的挣扎。

《浮躁》虽未被列入“寻根小说”代表作品之列,但亦可看做是对“根”这一问题的思考之作。在《浮躁》中,主人公金狗追寻的是“道义”,以期以此来维持现实的失衡。

何谓“浮躁”,在我看来不过是一味求好求快。一时追不上,便有了怨愤和不平。大家都在你追我赶,有安于现状牢骚不断的如韩文举,有不安于室不择手段的如雷大空,更有掌权倚势草菅人命的田家、巩家。在底层的新型农民要求改变势必就要改变现有格局,于是就有了金狗、雷大空等人的所作所为。人把握不住自己,于是就浮躁。

道义和旧农村的伦理是不顶用了,要有新的去替代它。

这篇文章写的`80年代的中国农村,但现在看来,竟不能不承认,当今中国社会也还是没走出这个浮躁。

有人说,写浮躁,自己也浮躁,在文中表现为第二部分的敷衍了事,人物交代不清。对于第二部分我也是颇为不满。但凭着贾氏的工笔细描和古朴文风,我就欢喜得很。

从“商州系列”到《浮躁》再到《秦腔》,对中国乡村的变迁和改革的态度是忧虑和犹疑的。当然,尚未盖棺不好定论。

中国乡村是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研究乡村变化也可看出社会问题。

最后,吐槽一下,这一版的代序,用了三篇写《秦腔》的评论性文字给《浮躁》真的不会有点尴尬嘛……。

浮躁读后感(篇3)

看完这部小说颇有感触,这个世界很复杂,各种人际关系、势力交织在一起,各种丑恶行径让人痛恶,为了生存又不得不随波逐流。不管怎样,还是需要一颗‘浮躁’的心。

小说中的金狗,虽然没有很好出身,从小又不受管束,文化程度也不是很高,当过兵没打过仗,在他们那个村算是见识比较广的一个人。对朋友重情重意,对自己的工作尽心尽力,是一个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人。对雷大空包含惋惜之情,对福运深表同情,对小水既爱又怜惜。在这里不免要说一下小水,她的遭遇也很悲惨。她从小就父母双亡,跟着伯伯长大,她还有一个外爷,和金狗一起长大。嫁的第一个男人新婚那天就死了,嫁的第二个人就是福运,本以为可以安安稳稳过一辈子,很不幸福运被黑熊咬死了。

福运、雷大空、金狗、小水他们四个是很好的朋友,福运是最实诚的一个人,总是任劳任怨,却从没有什么怨言。同时他也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哪一类人。他虽没有金狗那份才学,却总是保留着自己那份纯朴;虽没有雷大空的圆滑,却有着自己的立场。总之,他的死留给我的是痛惜。

雷大空虽然圆滑,但对朋友是两肋插刀。对恶势力是又爱又恨,他利用那些高官们的权利谋取利益,从这一点来看他对他们有依赖性。为了在商界挣得一席之地,还是向他们低头了,最后搭进了自己的性命,我替他有些不值。凭他的社会阅历和灵活的头脑,好好干一定会干出一番事业的。

金狗是一个杰出的小伙子,用村上的话说,他是州河上的强人。然而无论在爱情上,还是在人生上,他的生活都是带点苦涩的。我们可以看到,贯穿全文的是金狗与小水的欲爱不能的爱情悲剧。虽然他们最终结合了,但是其间经过了多少辛酸曲折。金狗是一个有着自己信念的人,不管是在爱情上,还是在人生,事业上,但是金狗作为一个人,也有着他个人的私心。金狗从州河上的强人变成州城报社的记者后,一方面努力的工作,切实履行记者的职能,虽然因此得罪了领导;另一方面,在他认识到记者的宣传,暴露效果作用有多大后,他又利用自己的权力去揭那些与他或他们祖上,村上有仇的官员的黑锅。他想打击报复他恨的人。金狗是按照他的路在走的,虽然小说中并没有把他塑造成一个无私而高大的英雄。金狗这人是活的,他的灵魂是活在我们心中的。他的一切举动都可以是预料之中的,但又会让我觉得不可思义或敬佩不已。

浮躁读后感(篇4)

《浮躁》是贾平凹第二部长篇小说,具有他鲜明的乡土写作风格。贾平凹是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大家,他的散文和小说成名已久。高中时曾读过几篇贾平凹的散文,后来读过他的小说后才逐渐了解他的写作风格。他是一位文化名人,必然也饱受争议。他因为小说《秦腔》因为获得“茅盾文学奖”而名噪一时,而当初也因为一本《废都》被禁而毁誉参半。读过他的小说后我个人认为《浮躁》是其中读、最有引人深思的一部小说。虽然称自己只是一位农民,但他却用最敏锐的眼光观察着生活,观察着政治改革带来社会的深刻变革。

浮躁的水、浮躁的心、浮躁的城镇与乡村、浮躁的人们重复着爱恨情仇与悲欢离合,真善美与丑恶的斗争,权利与金钱的争夺。贾平凹的《浮躁》讲述了80年代改革开放中一个农村的青年人和他周围的斗争的故事。

书的前面有一段作者的序言:“这仍然是一本关于商州的书,但是我要特别声明:在这里所写到的商州,它已经不是地图上所标志的那一块行政区域划分的商州了,它是我虚构的商州,是我作为一个载体的商州,是我心中的商州。而我之所以还要沿用这两个字,那是我太爱我的故乡的缘故罢了。” 《浮躁》写了发生在商州的故事,这个商州是作者虚构的一个地名,或许根本不存在。作者笔下描写了一条特殊的河——州河。“我的这条州河便是一条我认为全中国的最浮躁不安的河。”作者这样说道。小说的故事是关于州河边上几个青年人金狗、雷大空、小水追求自己的命运的故事。州河的北岸是两岔镇,河南岸是不静岗和静虚村。两岔镇是有名的贫困镇,而静虚村里有巩姓、田姓两大家大户人家,田、巩两家上辈因为组织游击队,他们亲戚不少成了国家干部。巩宝山是州城专员,田有善是白石寨县委书记,田中正是两岔镇乡长。田、巩两家在乡里作威作福,而且暗地里争权夺利。小说的主人公金狗出生在静虚村,他胆子大,而且读过书,服过役,有着天生的领导能力,受到田家欺压后立志要出口气,改变自己的命运。复员后带领乡里的年轻人组织了河运队,共同致富,田中正却干涉插手为己谋利。金狗把握住机会到州城里做了报社记者,成为两岔乡的名人,他利用媒体的便利大胆揭露田巩两家的违法行为,使他们得到了应有的处分。金狗的好朋友雷大空也不甘于平庸,做起生意,最后却走到钻法律漏洞办空壳公司诈骗挣钱,也成为乡里最有钱的人。田、巩两家趁机报复,使雷大空被捕入狱,利用人际关系将其害死,金狗也受到牵连而入狱。小水想尽办法最终帮金狗脱离关系,惩治了田家。小说的最后,作者描写了另一场洪水即将到来。

由于篇幅有限,不能把这一篇几十万字的小说讲的清楚。贾平凹在书中描写了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一群人特定的心态——“浮躁”,从金狗到雷大空,到村里的年轻人。农村改革在年青人中激起了浪潮,这些人都希望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在这次浪潮中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这个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主人公金狗有自己的思想,不想受到别人的牵制,他看到了底层官僚阶级的黑暗从而本能地去反对抗争,正是这个抗争的过程使他感到困惑、迷茫,甚至不知道自己所揭露的是对是错。小说多处描写到金狗的心理。作为一个乡下人来到州城,他时常感到孤独困惑,金狗的这种心理是复杂与矛盾的。对于雷大空,也是想出人头地,但他没有金狗的机遇,也没有金狗的才华,不过他也是尽己所能做生意挣钱,成为有钱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面对金钱的诱惑,他逐渐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到最后人财两空,他自己也是认为罪有应得。

小说的情节虽然有特定的年代,但这个话题却没有褪色,如今“浮躁”这一个词似乎越发流行了,几乎成了一种病态的现象向各个领域蔓延。“浮躁”的心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产生浮躁的原因是什么呢?贾平凹的小说《浮躁》告诉我们这种心态一部分是由于政治体制改革影响的。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思想活跃起来。就像一颗石子激起千层浪一样。在文中贾平凹借助金狗和考察人的对话说明了自己的观点:

“这地方穷呀,越是穷的地方,天下的变化最能关联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我近来常想这么一个问题:现在的国家政策是好的,土地承包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而允许和提倡搞商品经济,这也是对的,但现在有些人一搞起生意来,竟一下子身裹万贯,而这些钱差不多是靠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如果这样下去,个人或许是富了,但国家的经济却受到损失,以致出现市场物价上涨,贿赂严重,社会风气不好。这些现象是主流还是支流,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也拿不准,一时感到振奋,一时感到忧虑,写报道也不知如何写。当然,这也是我学历浅,知识窄,水平低所造成的原因,您能说说你的高见吗?”

那人说:“你这些问题想得太好了,我也是带着这些问题才出来考察的。以我个人之见,党的现行政策的基本方向无疑问正确,中国发生的变化,尤其农村的变化,足以证明这点。但是,我们毕竟是在毫无可以借鉴经验的情况下这样干的,好比人在一条曲曲折折的隧洞走,看到了前头的亮光只说明方向对,可随着生活的进一步变化,这里边同时暴露了许多问题,如解决不好,也有可能导致别的危险。总之,改革是艰难的。” 中国历史上长期是封闭式的封建主义国家,解放以来虽然是社会主义性质,但封建主义沉淀的东西太深太厚,现在一经脱离这种封闭状态,经受商品经济的刺激而获得活力,这就像浪潮一样,一下子冲开传统生活的堤岸,向新的天地奔腾而去。在变革中,人的主体意识大大觉醒了。一些人认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而同时他自身的素质太差,这就容易使他把方向搞错,把路子走歪,这也就是之所以有人为了自己挣钱而不惜任何手段去坑集体,坑国家。金狗同志,您觉得这话有没有道理?”(摘自《浮躁》第二十一章)

反观现代我们周围的浮躁之风,其原因正如书中所说一样:主体意识的觉醒与高昂和一些人自身素质低下这一矛盾造成的。

另外我再谈谈对小说语言的感受。我并没有任何语言鉴赏功底,此处只略谈自己所感。贾平凹的文笔很朴实却很有质感,对于在农村生活过的我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他用自己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很具有乡土风情的生活画卷。读这些文字大有酣畅淋漓之感,虽然有人说贾的描写过于琐碎,而且文中出现很多神鬼意象。我认为这就是贾平凹的写作风格把,只有这样的笔触才能真正写出乡村,写出生活,在农村确实有不少封建迷信,对鬼神的迷信与崇拜也正是封建思想的残余,这过程是传统与现代文明相互冲突融合的过程。我相信任何一个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人都会喜欢贾的这种写作方式。

不论当时和现在人们的心态如何,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未来还是抱有希望的。就像他在一开始描写州河的那样——

“浮躁当然不是州河的美德,但它是州河不同于别河的特点,这如同它翻洞过峡吼声价天喜欢悲壮声势一样,只说明它还太年轻,事实也正如此,州河毕竟是这条河流经商州地面的一段上游,它还要流过几个省,走上千里上万里的路往长江去,往大海去。它的前途是越走越深沉,越走越有力量的。”

“对于州河,我们不需要作过分的赞美,同时亦不需要作刻薄的指责,它经过了商州地面,是必由之路,更看好的是它现在流得无拘无束,流得随心所欲,以自己的存在流,以自己的经验流。”

我们的改革之路还年轻,缺少经验,我们不需要过分的赞美,也不需要刻薄的指责,就让它以自己的经验发展吧。

浮躁读后感(篇5)

小说是依赖两条线索来叙述的。

其一是州河。人们从州河上过活,从州河上走出去,又魂归州河。州河北岸是两岔镇,南岸是不静岗和静虚村。两岔镇是贫困镇,静虚村有巩、田两大家。田、巩两家上辈因组织游击队,其族人自然成了本地显贵。巩宝山是州城专员,田有善是白石寨县委书记,田中正是两岔镇乡长。两大家族在州城作威作福,暗里又争权夺利。

金狗出生在静虚村。他读过书,当过兵,组织过河运队。他有领导能力,又善于把握时机,这才让他有了去报社做记者的机会。故事情节因此出现了高潮,金狗抓住机会,利用媒体揭露了田巩两家的勾当。

雷大空在小说中着墨甚多。他想出人头地,却他没有金狗的机遇,没有金狗的才华。他钻法律的空子,最终又锒铛入狱,被害致死。金狗也因他受到牵连。

金狗和小水的爱情,是另一条线索。金狗代表的是新一代激进思想,小水则是聪颖贤惠,又受旧思想局限的女性。如此的俩人相爱,其情感历经自然是坎坷波折,多灾多难。但贾平凹先生有悲悯之心,他让金狗和小水有了个完美的结局。小水帮金狗脱离了与田家的关系,二人最终走到了一起。

读罢此小说,有颇多感触。

从文艺理论上讲,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始终都是中心。但若从创作上讲,三要素却应该彼此颠倒。商州是虚构的,金狗及其他一些人也是虚构的,但读来从不觉得虚假。换句话说,小说是以假乱真了。究其原因,是依赖于小说的故事情节。没有作者超强的虚构能力,故事情节则无法展开,人物无法于其中行走,更谈不上形象的鲜明。特别是写长篇小说,不首先着眼于故事情节怎么行呢!

有的文艺家没发表过文学作品,他们只研究别人只谈理论。有的文艺家只写作很少谈理论,他们知道实践才是硬道理,否则一切免谈。而像贾平凹先生,既有研究又有实践的,这是天人。

一句话,故事情节尤为重要。

焦庆福

浮躁读后感(篇6)

浮躁的水、浮躁的心、浮躁的城镇与乡村、浮躁的人们重复着爱恨情仇与悲欢离合,真善美与丑恶的斗争,权利与金钱的争夺。贾平凹的《浮躁》讲述了80年代改革开放中一个农村的青年人和他周围的斗争的故事。

书的前面有一段作者的序言:“这仍然是一本关于商州的书,但是我要特别声明:在这里所写到的商州,它已经不是地图上所标志的那一块行政区域划分的商州了,它是我虚构的商州,是我作为一个载体的商州,是我心中的商州。而我之所以还要沿用这两个字,那是我太爱我的故乡的缘故罢了。”《浮躁》写了发生在商州的故事,这个商州是作者虚构的一个地名,或许根本不存在。作者笔下描写了一条特殊的河——州河。“我的这条州河便是一条我认为全中国的最浮躁不安的河。”作者这样说道。小说的故事是关于州河边上几个青年人金狗、雷大空、小水追求自己的命运的故事。州河的北岸是两岔镇,河南岸是不静岗和静虚村。两岔镇是有名的贫困镇,而静虚村里有巩姓、田姓两大家大户人家,田、巩两家上辈因为组织游击队,他们亲戚不少成了国家干部。巩宝山是州城专员,田有善是白石寨县委书记,田中正是两岔镇乡长。田、巩两家在乡里作威作福,而且暗地里争权夺利。小说的主人公金狗出生在静虚村,他胆子大,而且读过书,服过役,有着天生的领导能力,受到田家欺压后立志要出口气,改变自己的命运。复员后带领乡里的年轻人组织了河运队,共同致富,田中正却干涉插手为己谋利。金狗把握住机会到州城里做了报社记者,成为两岔乡的名人,他利用媒体的便利大胆揭露田巩两家的违法行为,使他们得到了应有的处分。金狗的好朋友雷大空也不甘于平庸,做起生意,最后却走到钻法律漏洞办空壳公司诈骗挣钱,也成为乡里最有钱的人。田、巩两家趁机报复,使雷大空被捕入狱,利用人际关系将其害死,金狗也受到牵连而入狱。小水想尽办法最终帮金狗脱离关系,惩治了田家。小说的最后,作者描写了另一场洪水即将到来。

由于篇幅有限,不能把这一篇几十万字的小说讲的清楚。贾平凹在书中描写了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一群人特定的心态——“浮躁”,从金狗到雷大空,到村里的年轻人。农村改革在年青人中激起了浪潮,这些人都希望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在这次浪潮中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这个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主人公金狗有自己的思想,不想受到别人的牵制,他看到了底层官僚阶级的黑暗从而本能地去反对抗争,正是这个抗争的过程使他感到困惑、迷茫,甚至不知道自己所揭露的是对是错。小说多处描写到金狗的心理。作为一个乡下人来到州城,他时常感到孤独困惑,金狗的这种心理是复杂与矛盾的。对于雷大空,也是想出人头地,但他没有金狗的机遇,也没有金狗的才华,不过他也是尽己所能做生意挣钱,成为有钱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面对金钱的诱惑,他逐渐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到最后人财两空,他自己也是认为罪有应得。

小说的情节虽然有特定的年代,但这个话题却没有褪色,如今“浮躁”这一个词似乎越发流行了,几乎成了一种病态的现象向各个领域蔓延。“浮躁”的心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产生浮躁的原因是什么呢?贾平凹的小说《浮躁》告诉我们这种心态一部分是由于政治体制改革影响的。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思想活跃起来。就像一颗石子激起千层浪一样。在文中贾平凹借助金狗和考察人的对话说明了自己的观点:

“这地方穷呀,越是穷的地方,天下的变化最能关联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我近来常想这么一个问题:现在的国家政策是好的,土地承包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而允许和提倡搞商品经济,这也是对的,但现在有些人一搞起生意来,竟一下子身裹万贯,而这些钱差不多是靠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如果这样下去,个人或许是富了,但国家的经济却受到损失,以致出现市场物价上涨,贿赂严重,社会风气不好。这些现象是主流还是支流,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也拿不准,一时感到振奋,一时感到忧虑,写报道也不知如何写。当然,这也是我学历浅,知识窄,水平低所造成的原因,您能说说你的高见吗?”

那人说:“你这些问题想得太好了,我也是带着这些问题才出来考察的。以我个人之见,党的现行政策的基本方向无疑问正确,中国发生的变化,尤其农村的变化,足以证明这点。但是,我们毕竟是在毫无可以借鉴经验的情况下这样干的,好比人在一条曲曲折折的隧洞走,看到了前头的亮光只说明方向对,可随着生活的进一步变化,这里边同时暴露了许多问题,如解决不好,也有可能导致别的危险。总之,改革是艰难的。”中国历史上长期是封闭式的封建主义国家,解放以来虽然是社会主义性质,但封建主义沉淀的东西太深太厚,现在一经脱离这种封闭状态,经受商品经济的刺激而获得活力,这就像浪潮一样,一下子冲开传统生活的堤岸,向新的天地奔腾而去。在变革中,人的主体意识大大觉醒了。一些人认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而同时他自身的素质太差,这就容易使他把方向搞错,把路子走歪,这也就是之所以有人为了自己挣钱而不惜任何手段去坑集体,坑国家。金狗同志,您觉得这话有没有道理?”(摘自《浮躁》第二十一章)

反观现代我们周围的浮躁之风,其原因正如书中所说一样:主体意识的觉醒与高昂和一些人自身素质低下这一矛盾造成的。

另外我再谈谈对小说语言的感受。我并没有任何语言鉴赏功底,此处只略谈自己所感。贾平凹的文笔很朴实却很有质感,对于在农村生活过的我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他用自己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很具有乡土风情的生活画卷。读这些文字大有酣畅淋漓之感,虽然有人说贾的描写过于琐碎,而且文中出现很多神鬼意象。我认为这就是贾平凹的写作风格把,只有这样的笔触才能真正写出乡村,写出生活,在农村确实有不少封建迷信,对鬼神的迷信与崇拜也正是封建思想的残余,这过程是传统与现代文明相互冲突融合的过程。我相信任何一个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人都会喜欢贾的这种写作方式。

不论当时和现在人们的心态如何,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未来还是抱有希望的。就像他在一开始描写州河的那样——

“浮躁当然不是州河的美德,但它是州河不同于别河的特点,这如同它翻洞过峡吼声价天喜欢悲壮声势一样,只说明它还太年轻,事实也正如此,州河毕竟是这条河流经商州地面的一段上游,它还要流过几个省,走上千里上万里的路往长江去,往大海去。它的前途是越走越深沉,越走越有力量的。”

“对于州河,我们不需要作过分的赞美,同时亦不需要作刻薄的指责,它经过了商州地面,是必由之路,更看好的是它现在流得无拘无束,流得随心所欲,以自己的存在流,以自己的经验流。”

我们的改革之路还年轻,缺少经验,我们不需要过分的赞美,也不需要刻薄的指责,就让它以自己的经验发展吧。

浮躁读后感(篇7)

看完蔡崇达的《皮囊》, 第一感觉就是非常真实, 用第一人称讲述了那些过往的人生故事。

读到某一段时, 总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仿佛代入其中, 忍不住泪目。

生活中有太多的阿小, 文展, 厚朴以及黑狗达, 但找到灵魂归宿的又有几人, 大多数早已只剩下浮躁的皮囊。

你是否与作者一样出生于乡镇, 从小带着泥土味的气息长大, 书读得越多, 教导的却是远离那个地方进入城市, 一路蹒跚步入社会, 每当夜幕降临, 那灯火辉煌、车水马龙的背后是如此的虚无, 拿起电话想回家又迟迟不敢拨号, 而更让人笑话的却是, 正是那样看上去体面的工作变成老家人对比的话题。

每次回小镇莫名兴奋, 总想回去找到点什么, 小时候觉得路很宽很长, 国庆回去走一圈才发现原来几十分钟就能走完儿时长走的那些路, 它已经被整容过无数次, 变得不再是我熟悉的地方, 翻修的水泥路再没有泥土的味道, 处处都是挖掘机留下的千疮百孔, 再找不到想要的东西。 闭目含笑, 小镇还在脑袋里。

回头, 我们生活在喧嚣的城市中, 结婚买房生子, 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每天独来独往的上下班, 甚至不知道邻居姓什么, 整个人被工作包围, 连朋友圈也被侵蚀。 手机成了我们的救赎品, 短视频让你快速的分泌多巴胺, 麻痹时间观, 还有微信, 微博这类短文学时时充斥着你的阅读快感, 你还能有时间静下来去想想那个家么?

家, 简单的一个字, 如文30页所提: 我举起杯, 心里想着: 用尽各种办法让自己快乐吧, 你们这群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 而我, 正是这孤魂野鬼的一员, 灵魂早已无处安放。

重病真的可怕, 作者在59页提到: 死亡不是疾病的目的, 疾病是尽可能占有身体, 用自己的秩序统治那身体。 所以简单的死和简单的创伤都是最低级的疾病。 20xx年, 我曾在《梦里华硕知多少》提及过二哥肝硬化的事, 仍记得当时他肚子肿大难受的样子, 插管抽水, 躺在床上那无能无力的表情, 还有王叔, 我亲爸, 都是病魔手下的作品, 它慢慢的侵蚀并折磨他们的肉体, 没有经历体会过这些, 你又如何感受得到作者想要笔写出的真实。

我们小时候都有幻想要成为什么人, 文中黑狗达讲了自己小时候, 中学, 大学遇到的三人故事, 谈不上感同身受, 但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 小时候我很崇拜三哥混社会的样子, 我想成为那样的人; 中学我喜欢接触同学里那些调皮爱打架的人, 我想和他们成为朋友; 大学我看着那些拿着吉他谈梦想的人, 我只是羡慕。

三个人三个影子, 一些豆瓣上的读者说黑狗达用自己的成功抨击失败者, 活生生的凤凰男, 居然还有一堆人点有用, 可能这书认人, 我看到的是作者想要表述的三个现象, 它活生生的存在于你周围, 他们都是人生的风景, 好好去看才能知道你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请珍惜你身边的人, 引用作者的话: 我多么希望能和我珍惜的人一直一路同行, 但我也明白, 我现在唯一能努力的是, 即使彼此错身了, 我希望, 至少我们都是彼此曾经最美的风景 - 这也是我能想到的唯一反抗。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大海, 看着那无尽的湛蓝, 有一种你似乎一个人但又不孤独的安宁, 这种感觉就好像家里有很多人, 你平时回家玩手机, 电脑, 但是你却感觉不到孤单, 可哪天他们走了, 你做同样的事, 却有不同的感觉, 因为呀, 他们就是你的大海。

工作也是, 朋友也是, 连见过一面的人也是大海的成份, 你要如何和大海相处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 海里有可能惊涛骇浪, 也有风暴过来的宁静安详, 努力去找吧, 那样才精彩。

最后, 再次推荐此书, 生活不需要鸡汤, 快褪掉你的皮囊, 照出真实的自己。

浮躁读后感(篇8)

《浮躁》是贾平凹的一篇优秀的长篇小说,是一篇引人深思佳作。小说讲述了80年代改革开放中一个农村的青年人和他周围的斗争的故事;浮躁的水、浮躁的心、浮躁的城镇与乡村、浮躁的人们重复着爱恨情仇与悲欢离合,真善美与丑恶的斗争,权利与金钱的争夺。虽说写作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但是对现代人的生活也有很多的思考意义。

小说的故事是关于州河边上几个青年人金狗、雷大空、小水追求自己的命运的故事。州河的北岸是两岔镇,河的南岸是不静岗和静虚村。两岔镇是有名的贫困镇,而静虚村里有巩姓、田姓两家大户人家,田、巩两家上辈因为组织游击队,他们亲戚不少成了国家干部。巩宝山是州城专员,田有善是白石寨县委书记,田中正是两岔镇乡长。田、巩两家在乡里作威作福,而且暗地里争权夺利。小说的主人公金狗出生在静虚村,书中是这样描写的“金狗生世奇特,其父以为有鬼祟,欲送寺里做佛徒,一生赎罪修行。韩文举跑来,察看婴儿前胸有一青痣,形如他胸前墨针的“看山狗”图案,遂大叫此生命是“看山狗”所变,自有抗邪之气,不必送到寺里,又提议孩子起名一定要用“狗”字。结果查阅家谱,这一辈是金字号,便从此叫了金狗。”他胆子大,而且读过书,服过役,有着天生的领导能力,受到田家欺压后立志要出口气,改变自己的命运。复员后带领乡里的年轻人组织了河运队,共同致富,田中正却干涉插手为己谋利。金狗把握住机会到州城里做了报社记者,成为两岔乡的名人,他利用媒体的便利大胆揭露田巩两家的违法行为,使他们得到了应有的处分。金狗的好朋友雷大空也不甘于平庸,做起生意,最后却走到钻法律漏洞办买空卖空的空壳公司诈骗挣钱,也成为乡里最有钱的人。田、巩两家趁机报复,使雷大空被捕入狱,利用人际关系将其害死,金狗也受到牵连而入狱。小水想尽办法最终帮金狗脱离关系,惩治了田家。金狗和小水也生活在了一起,追求自己的命运,小说的最后,作者描写了另一场洪水即将到来。

贾平凹在书中描写了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一群人特定的心态——“浮躁”,从金狗到雷大空,到村里的年轻人。农村改革在年青人中激起了浪潮,这些人都希望在这次浪潮中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这个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主人公金狗有自己的思想,不想受到别人的牵制,他看到了底层官僚阶级的黑暗从而本能地去反对抗争,正是这个抗争的过程使他感到困惑、迷茫,甚至不知道自己所揭露的是对是错。小说多处描写到金狗的心理,作为一个乡下人来到州城,他时常感到孤独困惑,金狗的这种心理是复杂与矛盾的。对于雷大空,也是想出人头地,但他没有金狗的机遇,也没有金狗的才华,不过他也是尽己所能做生意挣钱,成为有钱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面对金钱的诱惑,他逐渐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到最后人财两空,他自己也是认为罪有应得。

小说的情节虽然有特定的年代,但这个话题却没有褪色,如今“浮躁”这一个词似乎越发流行了,几乎成了一种病态的现象向各个领域蔓延。“浮躁”的心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产生浮躁的原因是什么呢?贾平凹的小说《浮躁》告诉我们这种心态一部分是由于政治体制改革影响的。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思想活跃起来。就像一颗石子激起千层浪一样。在文中贾平凹借助金狗和考察人的对话说明了自己的观点(个人认为这段内容正是本书的核心内容):

“这地方穷呀,越是穷的地方,天下的变化最能关联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我近来常想这么一个问题:现在的国家政策是好的,土地承包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而允许和提倡搞商品经济,这也是对的,但现在有些人一搞起生意来,竟一下子身裹万贯,而这些钱差不多是靠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如果这样下去,个人或许是富了,但国家的经济却受到损失,以致出现市场物价上涨,贿赂严重,社会风气不好。这些现象是主流还是支流,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也拿不准,一时感到振奋,一时感到忧虑,写报道也不知如何写。当然,这也是我学历浅,知识窄,水平低所造成的原因,您能说说你的高见吗?”

那人说:“你这些问题想得太好了,我也是带着这些问题才出来考察的。以我个人之见,党的现行政策的基本方向无疑问正确,中国发生的变化,尤其农村的变化,足以证明这点。但是,我们毕竟是在毫无可以借鉴经验的情况下这样干的,好比人在一条曲曲折折的隧洞走,看到了前头的亮光只说明方向对,可随着生活的进一步变化,这里边同时暴露了许多问题,如解决不好,也有可能导致别的危险。总之,改革是艰难的。”中国历史上长期是封闭式的封建主义国家,解放以来虽然是社会主义性质,但封建主义沉淀的东西太深太厚,现在一经脱离这种封闭状态,经受商品经济的刺激而获得活力,这就像浪潮一样,一下子冲开传统生活的堤岸,向新的天地奔腾而去。在变革中,人的主体意识大大觉醒了。一些人认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而同时他自身的素质太差,这就容易使他把方向搞错,把路子走歪,这也就是之所以有人为了自己挣钱而不惜任何手段去坑集体,坑国家。金狗同志,您觉得这话有没有道理?”(摘自《浮躁》第二十一章)

反观现代我们周围的浮躁之风,其原因正如书中所说一样:主体意识的觉醒与高昂和一些人自身素质低下这一矛盾造成的。

“浮躁”在字典里解释为:“急躁,不沉稳”。在精神发展赶不上物质进步的现代社会,想要避免这样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需要自发地对自己的心理知识构成进行丰富的,已达到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并重的良好情况。但是说着容易,真正做起来还是要有足够的耐心与毅力的。

浮躁读后感(篇9)

我把小说的开头叫做开场白。

贾平凹先生这样描述了州河的地理方位:在州河流至两岔镇,两岸多山,山曲水亦曲,曲到极处,便窝出了一块不大不小的盆地。镇街在河的北岸,但看得见绿阴之中,浮现着隐约的屋顶,是三角的是长方的是斜面的是一组不则不规的几何图形。鸡犬在其间鸣叫,炊烟在那里细长,这就是仙游川,州河上下最大的一处村落。生动形象的描述,让我们一下子身临其境,如同走进了金狗生活的时空之中了。

环境描写精确独到:屋舍皆高瘦,却讲究黑漆门面,吊两柄铁打的门环,二道接檐,滚槽瓦当,脊顶耸起白灰勾勒而两角斜斜飞翘,俨然是翼于水上的形势。沿山的那面街房,后墙就蹬在石坎上,低于前墙一丈两丈,甚至就没有了墙,门是嵌在石壁上凿穴而居的,那铁爪草、爬壁藤就缘门脑繁衍,如同雕饰。如此的州河,景随步移,让读者如看连环画,直让人想起沈从文笔下的湘西。

小说中阴阳师的学说、对看山狗的描写、不静寺的灯油,让人找到了小水思想局限的症结所在,找到了她和金狗悲情故事的根由。这种描写看似不经意,实则蕴含了作者的匠心,它能让你走入虚构的这个世界,能让你与这个世界中的人物同欢笑、同流泪,把自己变成小说中的自己。有此感受,你会觉得这种描写一点不多余。

这并非贾平凹先生首创。在《三国演义》第一回,一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写尽了无情的历史,让人仿佛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而其后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概括叙述,则引出了一段纷乱、精彩的故事。《红楼梦》写得也许更有情趣和诗意。作者说,他是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爱情故事来。故事也就因此而起,读后谁不为满纸荒唐言流泪呢?

再读《浮躁》,更是感受颇深。故事尚未开始,作者已然搭好舞台,让读者对人物的生存环境了然于胸。假设没有这个开场白,其叙述不知还要费怎样的周折,读者不知还要跨越多少障碍呢。

应该说,好的小说离不开好的开场白。

焦庆福

浮躁读后感(篇10)

阿坤跑了许久和许多书店,把《浮躁》买来送我。这是第一次读贾平凹的作品。在周日连夜读完,抚膺呆坐,只觉话无从说起。

故事叙事流畅,线路清析。叙事娓娓,如平滑而质感的绸缎。可见作者掌控的功力很强,值得学习借鉴。尤其在下篇开篇,介绍许老将军出场,写得很技巧。

它是以爱情为主线,描写出一个时代变迁。而《平凡的世界》是以一个时代的变迁为主线,描写出爱情人情,高下立判。

读者一直关注着小水的命运,最后的结局如人所愿。对金狗和小水的刻画十分成功。但金狗有些过于理想化、英雄化。好事不会那么多,许多事也不会那么顺。相反,小水更觉有血有肉。对了,里面一直没说金狗姓什么,看来文章的确是可以不拘一格的。以后我如果我去写,也要学着不必太呆板。对小水好象也没有描写过面部,只是说她眉间有痣,该是丰腴白皙的,眼睛应该很大,会说话那种,擀面的手也是细嫩。

对那个时代的特点写得也很贴切,与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的经验相符。没过来的人是不会有共鸣的,所以不适合90后看。

除了两个主人以外,要说的是英英。对英英这个人刻画很深。是从心里往外在写,十分有特点。但因为姓田而把她推到对立面,好象于英英是不公的。如是我写,大约会让英英遇些意外,然后金狗要做些补偿的。毕竟两个人都是第一次给了对方。英英告诉我们:有心计的女人会爱得更深更苦。

里面有一个老和尚,比较不招人喜欢,穿插其中很是烦人,画蛇添足之感。大约老贾同志是看了些佛经佛理的,放进来卖弄一下的想法吧。还有一个云游的知识分子,说些没有道理的大道理,十分生硬,该是败笔。

结尾除了最后两段以外,似乎是有些不尽如人意。但我也不知道好的结尾该是个什么样子。

陕西这个地方没有去过,不过觉得似乎比东北人能喝。通篇从开始喝到最后。喝喝喝!坐着喝,站着喝,入水喝,船上喝,炕上喝,山上喝,男的喝,女的喝。几乎每一个人都喝多过。很多人是天天喝多。他们的生活果真如此吗?我真是有些不理解。

书名浮躁,我觉得所描写的那个时代只是浮躁的开始,社会稍稍躁动而已。真浮躁的恐怕应该是现在的社会罢。老贾同志如果在今天写出这本书,一定会更名的,不会叫浮躁。那种浮躁和现在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

浮躁的我看了并评了浮躁,让我稍许的去了些浮躁。能在浮沉的日子里难得深陷沙发,--并不是看电视。好事一桩。谢阿坤。

浮躁读后感(篇11)

不知道如何点评这本书,就说一下我对书中几个特别有感觉的人物吧。

金狗:他是很多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年轻人的缩影,愿意拼愿意闯,面对灯红酒绿的新世界,有自己的一身傲骨和处事之道,他痛恨溜须拍马却不得不学着圆滑,能把事情控制在自己能掌握的范围内,已经很好了。最让我自愧不如的是,他很好地平衡心态从未自卑,只是很努力地想要改变现状,并且不求自己过上好日子,而是想要让整个乡的人都过上好日子,他从穷苦生活中来,便能深深体会穷苦人民的痛楚,他唯一做得有失恰当的事,就是处理男女关系上没能抵挡住荷尔蒙的诱惑,先是和英英发生关系,后又和有夫之妇的石华,好在他迷途知返,没有在那样的关系里迷失自己,也因此才发现小水的纯真和美好。我们并不惧怕犯错,但不能忍受一错再错,希望每个人都能像金狗一样,即使踏错过路,也能回归正轨,不忘初心。

小水:她从小就乖巧懂事,由韩伯和麻子大爷抚养长大,自幼较好的同龄人就只有金狗了,一婚时丈夫突然身亡,她不得不回到娘家,也是这时,金狗和她感觉到了相互之间隐隐约约的爱情,但因为世俗看法和老套的观念,和小水的保守懦弱,阻断了他们的美好姻缘,小水将金狗推向了英英,最终失去了金狗,才为自己的陈旧思想懊悔不已,竟然去找福运释放了自己野性的一面,这段我是觉得小水自作自受了,也和很多女生一时冲动丧失理性一样,只是小水很幸运,此时遇见的人忠厚老实的福运,所以这样的冲动没给她带来多大的伤害。虽然金狗说小水像菩萨一样,但是我认为她只是因为长大的环境身边很少同龄女性,没有女生间的叽叽喳喳,所以她身上很多东西都是最本真的东西,而不像石华或英英,学会后天的妩媚。不过凡事有个度,有些事本就是水到渠成,过于顽固迂腐是很伤感情的,因为合适的另一半大都不像金狗一样错过了对方还会回头,一直都是规规矩矩的人,偶尔做一点越矩的事也算是生活的调味剂嘛,话虽如此,如果我是小水却可能和小水一样冥顽不灵呢。

英英:对英英的描述,让我记得最为深刻的就是金狗说的“土不过小水,洋不过石华”,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太恰当了!英英也出生农村,只不过因为家庭条件好些,所以出去接触了很多新潮的东西,然后就将自己装扮成城里人的模样。在两岔乡的人看来,英英真是个时兴的人,穿的用的都是高档的东西,就连小水也羡慕,但是金狗去了州城后,才发现城里人的时兴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再想起英英反而觉得是东施效颦,明明一身土气还把自己扮成洋人。我对英英这个人,一开始很反感,因为她诱惑了金狗拆散了有情人,后来却很同情她,哪个女孩不想变得更美更紧跟潮流找一个人陪伴身旁呢?英英追求美的东西,争取自己爱的人,也并没有错啊!正是因为有了英英这样的人存在,小水才会成长起来,才会反应过来自己还是一个多保守的人,而英英最后嫁了一个军人,结婚生子也算过得幸福,在金狗落难被关押时,是她和小水在大空坟前抱头痛哭,看见这个场景,我就知道她们心里对那段往事都真的释怀了。谁不想变得更好,谁不想过得幸福,谁年轻时不曾有意无意伤害过别人,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如何才能保持一方天地的洁净呢。

石华:石华一开始出现时,我以为她只是一个嫁了良人的家庭主妇,虽有一身美貌,但中规中矩对现有生活心满意足,看她对待金狗和对待自己丈夫一般无二,虽认为对这样一个仅仅是朋友的人如此细致不恰当,但从未想过她和金狗会发生些不三不四的事。直到她挑逗了金狗并且和金狗发生了关系,当金狗事后自责对朋友感到愧疚时

,反而是石华来安慰金狗,说这是没什么的,就算老袭知道了也不会怎样!我真是搞不懂石华了,她和老袭感情那么好,老袭对她百依百顺,而她也对众人说老袭虽然丑但是她偏爱他,为什么要自己破坏这段感情呢?为什么恃宠而骄行为越发过分呢?又在我以为石华只是沉迷这样的男女关系中时,她仿佛又换了一个角色出现,挤入了上流社会,和高干子弟们都是朋友,此时的她又仿佛一个社交名媛,或是一个能周旋其中的女强人,但神奇的是她和其他人从未有越轨的行为。直到她最后为了救金狗,不得不吃下安眠药和高干子弟睡觉,而梦中叫的是丈夫和金狗的名字,我才明白这才是她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出卖自己的身体,她对丈夫是真的爱,对金狗也是真的爱,一种是幸运有你的爱,一种是欲得不能得的爱。她最后没再见金狗一面,自此以后,也该回归家庭了吧,毕竟,家里还有爱她的老袭。

田中正:当初他被人捆了扔水里时,金狗和矮子画匠两父子心善救起了他,满以为自此以后他会改过自新,结果狗改不了吃屎!他仍然一副官僚主义作风,并且只是一个芝麻小官,就拿着鸡毛当令箭,以为有了田有善当后台可以为所欲为。他和自己的嫂子交好,让他行嫁娶之礼时又和小姑娘陆翠翠交好,想将嫂子一脚踢开娶了陆翠翠,只可惜陆翠翠死了,成为了他们玩心机的牺牲品,当然,我并不同情她,只是可怜她。田中正非但没有感谢过金狗他们的救命之恩,反而在金狗被远去州城做记者时,耍手段想要制止,欺骗金狗是他们为他争取来了机会,而后又给英英出了一堆烂主意,就没见过他做什么好事,是两岔乡村民的旧思维纵容了他,让他以为自己是乡里的王,直到金狗一次又一次地打击到他,他才知道如今的世道已不是他的世道。他为老不尊对小水像行龌龊之事时,简直是想起他丑陋的嘴脸都想吐了,找那些心甘情愿依附他的女子就不说了,还想霸王硬上弓?真的有一万句骂人的话想说,人民惯出了这样一个禽兽!他因此被砍去的脚趾,将会像古时妓女身上的烙印一样,跟他一辈子,让他一辈子记得自己是个怎样的low货。

韩文举:我在他身上看见了很多中年男人的影子,爱聊天吹牛,爱和妇女打趣,爱对国家大事天下局势评头论足,爱以自己为中心,总以为自己是对的,时刻想表现出自己博学强识的一面,他是河上的浪子,即使天天把酒言欢,也是整本书最孤独的人。小水去了麻子大爷那里后,他抱怨小水不回来看她;金狗去了州城后,他抱怨金狗忘了乡亲;福运没能去成大空那里工作,他又抱怨金狗只顾自己断了福运他们的路……总之,他总有很多东西吐嘈和不满足,但是他又确确实实的心热,他怕孤独和寂寞。当考察人和金狗激烈地讨论当前局势和各自的见解时,韩文举才觉悟自己是多浅薄无知,也只有那一段,他是一个安静的旁观者,插不上话。经历了许多大起大落后,他最后似乎也安静下来了,完成了由反对和尚的观点到喜欢与和尚谈心聊天的转变,其实他才是改变最明显的人,是之前最浮躁的人,也是之后最平静的人。

还好想写写福运,大空,乌面兽和他的相好,田有善,矮子画匠,但是想说的太多了,想写的永远写不完。总之,我们也是小市民,与书中的某人有着相似之处,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这本书中感受到一些自己的优劣,有所收获。

浮躁读后感(篇12)

这几天忙里偷闲,看了《浮躁》这本小说。简单写点儿感受吧。

我是极其喜欢这本小说的,在读故事的时候。禁不住时而悲愤,时而高兴,时而又沉思。

上卷用极少文字便将我的整颗心都带入了“洲河”边的白石寨仙游村。仙游村是个有历史的地方,这篇小说的故事却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的。那个时代土生土长的金狗,小水,福运,大空。还有老一辈的韩长举,田中正,和尚,麻子,金狗爹。

我读小说很少去揣测作者的心思。倒是极容易把自己当做故事的主人公。这篇小说也不例外。

在读到金狗抛弃了小水去州城的时候,自己恨不得跑到故事里,将这不知好歹的小伙子痛揍一顿。我是着实把自己当做金狗了。我喜欢小水的温柔,善良,知心。小水伤心的时候,我心痛的要命。金狗迷茫的时候,我也有同样的迷茫。

我和金狗的性格是大不相同的。毕竟我们成长的环境不同。比如我没有金狗那样的勇猛和大胆。然而我却认为自己能了解金狗。

作为男人,我理解当金狗初次面对英英时,如何无法克制身体的本能;作为20出头的年轻人,我理解金狗对自己人生的迷茫和对社会的不解;作为农村出生的我,也能理解他对城里人那种高傲态度的不满,和自身些须的自卑与不服气。

然而,这篇小说。有更多的地方我是不了解的。

我不了解那真心喜欢金狗的田华,想不到她有着怎样的故事。不明白她的心思。只恨这篇小说对田华描写的太过粗糙。

不了解那一生光棍,爱说荤段子的摆渡长者韩长举。

不明白老实巴交的福运。

不了解直性子,敢闯荡的大空。

不了解总是耍弄权术,却是个大情痴的田中正。

不了解爱巴结的田长善和歹毒的蔡长安。

我是太缺少生活阅历。所以不大明白这本书的浮躁逻辑。然而对于“浮躁”这个词,我确实常听见的。

上大二的时候,就有一位老教师说我这个人太浮躁。当时我是不明白自己如何浮躁的,只觉得自己像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初生牛犊。就和20多岁时的金狗一样,不懂得如何处理爱情。更不知道自己哪来的一份激情,去不满生活的不公正,社会的黑暗。

有位朋友对我说,你是永远读不懂这生活的。我想也是,自此也就不再纠结于自己的无知。

小说里的和尚,我倒是挺感兴趣的。自己也曾向往过和尚的生活。云游四方,看淡世事。可自己也就像故事里的金狗一样,没有慧根,没有悟性。弄不懂这里面的逻辑,虽不当这是骗人,目前却也不信这一套。

金狗和小水最终究竟是走到了一起,我感到欣慰。小水却还是在为金狗担心,担心金狗的安全。他们最终也到底脱离不了这洲河。

身为故事之外的人,我自然和这洲河无丝毫关系。却总是觉得这洲河是这么熟悉,仿佛就在自己身边似的。

浮生六记读后感实用


阅读传记,还可以沐浴伟人们的光辉。换言之,就是将其当作自己的“榜样”,作者的作品在读过之后能给人醍醐灌顶之感。写读后感也是二度理解角色和这本书含义的一种思考,写读后感可以从哪些角度写?希望这份“浮生六记读后感”能够满足您的阅读需求让您感到愉悦,我们希望提供有价值的资讯和经验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这篇文章!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1)

了解《浮生六记》却是在李白那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后了。总觉得李白为这本书做了最好的诠释。一开始为田园而去,为了没有矫揉造作的安乐而去。循着大家的评语,伴随着沈复,触及着隔了百年的浮世之乐,想着心中的白月光,顿得清欢。可越是深入,越是觉得苦涩。

读完《浮生六记》的一些感受和启示

生于苏州沧浪亭旁的体面人家,按沈复的话讲是“天之厚我可谓至矣”。他的前半生也确实如此,不用忧虑生计,呼朋结友,寻幽探密。可最大的幸事,即使沈复不曾言明,也逃不过陈芸其人。

那是妇道森严,男尊女卑的古代。你难以想象有着这样一位妇人,才情俱佳,恪守妇道的同时却又不落俗套。林语堂先生说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诚非过誉。早年丧父,靠着女红养活一家,自学认字,偏偏还学得极快。沈复很喜欢描写她如何可以陪自己在闺房中谈论诗书、赏月饮酒。除此之外,敢于女扮男装去看庙会,雇了馄饨担子为丈夫的花会温酒,主动为丈夫谋妾室,诸如此类,乍读令人神往,觉得实在可爱;但多读几遍,便觉得最可贵处,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

在那样一个除了丈夫的疼爱无甚长处的家庭里当媳妇,她默默承担着很多东西,居然还能过出安贫乐道的风雅劲来。其实,二人的夫妇生活并不算舒畅,除了前几年的风流,往后便是苦心经营,清寒不已,甚至难以为继。最终,妻子早逝,读者尚且扼腕,更遑论沈复本人。最后一句“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以过于情笃。”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哀莫大于心死。

晚年沈复著此作时谈及为何将闺房记乐放在篇头,只是说及关雎位于诗经三百篇之首。这乃夫妇情事,我也如此做。但仅仅如此吗?他对陈芸的爱至死都未放下。

遍观书中其人其事,在轻松写意的笔下呈现的却都是遗憾的悲欢离合。沈复的第一知己鸿干二十二岁便早逝;妻子结拜的姐妹憨,有意将其纳为妾室,最终为人所夺,也成为妻子重病的诱因;偶然结识,相处良久的喜儿,而后抛她而去,惹得其寻短见。沈复本人自二十多岁后,便在外颠沛流离,与妻子苦心经营,期间屡次经商失败。更曾带着重病的妻子离开父母家,与子女在雪中告别。而后,妻子逝世,儿子于十八岁离世,再后来父亲去世,又遭人讨债。

何以给他劝慰,除了那份刻骨铭心的感情,还有山水。贯穿全文的不止有人,更有其一次次的寻幽探密,纵情山水。即使最落魄时,也依旧徜徉。

我也是南方人,家乡离其出生地苏州很近。我也是看着江南风光长大的,连大学也是在南方。可即便如此,我依旧对其笔下描写的风景心生向往。那些最原汁原味的风光到现在还有几分,那些亭台楼阁还有几分韵味,我脚下的河水是否因循着千百年前的足迹。偶尔也会装模作样的叹惋着传统的凋零。莫名的觉得与那莫说千年,便是百年的风光都隔了一条银河。人们总是强调着传统的精神,若是连最基础的倚傍都凋零,何来的传承。

初读嘴角总有笑,可越读越是觉得苦涩。在那轻松写意的笔触之外,那些坎坷,生离死别才是常事。“不过记其实情实事而已”。真实的令人动容。李白诗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百年时光,好似一场梦,欢畅时光又有多少。终生浮于世,多受苦难。你是出生富贵,荣华加身,却也难保一世快活;你是出生贫寒,不着一缕,还是在泥土里挣扎。最后都是尘归尘,土归土。

浮生有六记,失其二。其中欢乐有,晶莹剔透如水晶,给你最朴素的清欢。悲伤也有,黯淡如微尘,平凡却常在,亦得劝慰。

最后,众生皆苦,清欢难度。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2)

读完这本书后,我想起了爷爷家里的两幅画:一幅画里有一个当官的,被从乌纱帽里长出来的绳子困住了全身,望着一朵云惊叫着;另一幅画里有一位老者,把几枚金元宝扔到一坨大便上。

还有在电视剧里,某某大亨会说一些很深刻的话:我这一辈子都在追求身外之物,却弄丢了最值得珍惜的感情。

这些隐喻看起来很对啊,名和利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脏东西,要远离,不然会被迷惑的。但现实是这样吗?

在读第一记《闺房记乐》时,我真的很羡慕沈三白。他能和自己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芸娘结婚。他和芸娘有聊不完的话题,做不完的游戏,在一起吟诗作画,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不用被名利打扰。但是往后读,才发现这些美妙的幻象背后,有着黑暗的另一面。

或许沈三白对名和利都不感兴趣。他的一生,只要有笔、有酒、有芸娘就足够了。然而命运是可笑的,正是因为他对名利的淡漠,才会失去一生的挚爱。

其实我们目前生活的这个世界,始终是由迷恋金钱,玩弄权力的野心家缔造的。所以名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追逐它们人类才会进步。

而那些视金钱如粪土,视名利如浮云的人,能用自己空空如也的手,在危机发生时去保护爱人吗?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3)

重读《浮生六记》,四个字来形容沈复:情深不寿。

沈复其人,大抵可窥一二矣。[鸿案相庄廿有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

卷一便是《闺房记乐》,通篇皆是二十三年来沈复与其结发妻子陈氏的琐碎情事。说它琐碎,是因为几乎没有几件代表性的大事,平铺直述到不需要任何悬念转折;说它皆情事,则是因为字里行间莫不是珍惜、卷首页眉都透着恩爱。沈三白,料想又是一情痴矣!记得当年初见,彼此仍是少年。沈复喜她才思隽秀,虽恐其福泽不深,然心之所系不能释之,对母亲诉言:非姊不娶,那年,沈复十三岁。都说古人婚姻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这一个十三岁的小小少年,因为一句“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倾慕上了比他大了十个月的族中阿姊,这一倾慕,就是一生。

婚后某晚,其与故人划拳饮酒,酩酊大醉卧倒在床,醒来时陈氏正对镜晓妆。我自己看书的时候不做别的念想,现在回头来看,不过就是一次醉酒,有什么值得刻意写下来?转而想到,大概从妻子过世之后,他再也没法儿喝醉醒来还能看到她当窗理云鬓的模样了吧?那时候,陈氏初为新妇,整日恭敬侍奉堂上,宽和以待下人,怕被人说新娘惫懒,日日太阳初升便要起床,沈复喜欢赖床,可看她严肃认真的样子,只得跟着一同早起,这大概就是现在年轻人常说的“为爱改变”了吧。

夫妻两人游园消夏,读书论古,品月评花,,可惜好景终不长久,沈家家道中落,陈氏又接连失弟丧母,多番打击之下,身体日渐沉疴,病榻之侧,沈复悉心守护终不曾离弃。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我想天下恩爱夫妻大抵都相似吧,记得婚后数年,沈复和陈氏整理书卷论及诗词,沈复得知陈氏最为推崇者是那 张口吐出大半个盛唐的李太白,当即像个小孩子一样笑道:“夫人定是与‘白’有缘啊!”陈氏不解,沈复说道:“夫人启蒙于白居易的《琵琶行》,诗词最重李太白,夫君我字‘三白’,可不是一生都与这个字有缘么?”陈氏莞尔。此间情状,不解风月之人如何体会得来!即便是如今这个多少显得寡情的年代,多少痴儿情女,也会因为“你生在六月,我生在七月,天下怎么会有这么巧的事情肯定是缘分让我们在一起”而惊叹,情到深处无从解释,只好托词于上天,道一声:一切真乃缘分也。其实文中最打动人的,不是夫妻情事,不是患难与共,也不是相守到老。

世间有的是扶持一生的夫妻,难得的是,沈复在斯人不再后,于贫病孤苦中,一字一句写下了这些故事,只属于沈氏夫妇的故事,《浮生》一卷,名垂文史千古,万尺黄泉之下,虽于逝者无补,料想也能一慰佳人芳魂了罢!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4)

在朋友推荐下读过一本叫做《浮生六记》的书,是一个自传性质的散文作品,时隔几年仍令我印象深刻。作者是清朝乾隆时期的人,名叫沈复,字三白,是个不红不紫的画师。本书真实记录了沈复平凡而又艰难的一生,以及生活中令人难忘的片段。全书共分为六个篇章,包含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篇文章。另外两篇《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说是后人仿写。《浮生六记》中尤其第一篇章《闺房记乐》用深情的笔墨,描写了聪明绝顶而又非常不幸的妻子——芸娘。因为这个可爱而又可怜的女人才使《浮生六记》让世人记住,才得以让它永远散发出了人生智慧的无穷芬芳!

可能是年龄渐长的缘故,同一本书,同样的我,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年龄,不同经历过后不一样的心境又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五年前读此书,似懂非懂,然后又找了其白话本看了一遍才透彻明了,对其中描写童趣的部分那时记忆深刻,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童心幼稚可爱的`举动,读后觉得相当有趣,有些场景仿佛自己也曾经如作者一样玩过一样,身临其境,对其后的游山玩水一略而过,如今也忘光了;五年后的现在又重温此书,居然最最喜欢的是第一篇章《闺房记趣》,以《诗经》为模,第一篇章也列闺房趣事为首写开篇,本篇讲与他自己的表姐结为夫妻,可是古代传统封建的父母却对这对恩爱夫妻的行为看不惯,对这儿媳也颇有微词,夫妻俩虽伉俪情深,最后终被赶出家门。两人生活举步维艰,甚至经常要到朋友家借宿,但能够苦中作乐,生活过的很有情趣。可惜后来妻子生病早死,沈复很悲伤,十分怀念妻子,觉得要把这段感情和记忆流传后世,便写了这本书。它是中国古代散文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它却被埋没百年之久。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它的光彩才第一次展现于世人眼前。林语堂、俞平伯等新文学家都极为赞誉这部作品。林语堂曾经说过“芸,是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可爱的女人。”他当初把《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也曾说“应该叫世界知道,一方面以流传她的芳名,又一方面,因为我在这两小无猜的夫妇简朴生活中,看她们追求美丽,看她们穷困潦倒,遭到不如意的折磨,受奸佞小人的欺负,同时一意追求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清福……” 我深深的被文中聪慧,娴淑,勤劳而又不失情趣,热爱生活的芸娘所打动,也为很多沈复与芸娘间的夫妻生活小片段流露出来的伉俪情深所感动,因此现在的芳邻二八的我最喜爱的还是第一篇章《闺房记趣》。文中插花摆设的花艺技巧可看出芸娘不落俗套的生活品味,很有自己的眼光和见地;文中芸娘用六个小碟,五围一碟合为一梅花状供陈用不同颜色的小菜待客,可见她蕙质兰心的灵巧创意;文中与其夫君关于“腐乳与卤瓜”和“茉莉与佛手”小品对话故事,也让人见识了芸娘的聪明机智过人的头脑;文中她的“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词句,以及对唐诗宋词李白杜甫诗型的精辟分析和见解,可见她又不失才气;她对婆家尊老敬爱幼,谦和有礼的美好品德也无一不在书中时有体现,这也是我们现代诸多女子身上缺少的隐忍品格;喜爱《闺房记乐》爱的精华所在就是芸娘一身的智慧,芸娘的一身是短暂的,但回忆绝对是绵长的,这也是我读此书能深受感染的部分,乡间的做菜种花,男耕女织,怡情小钓,逢时休闲,踏青郊游等等这些情调和记事,都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女子不能抵抗的所向往美好浪漫生活;芸娘是可怜的,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幼年丧父,辛苦劳作养母供弟维持一个家,青年丧弟失母;出嫁从夫,公婆的苛刻保守固执,导致其夫妻沦落离家,颠沛流离,家徒四壁,甚至有过身无文银的地步;但芸娘也是幸福的,能够在最适当的时机遇到自己情透意合的人,并嫁给了这个志趣相投,情深义重的不离不弃的痴情男人,即使死也是合目于自己深爱人怀中,他们携手走过的几十载岁月终其一生让沈复无法忘怀,这也是令人所羡慕的。在这个复复杂杂,纷纷扰扰的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社会要想遇到这么一个人,有过这样一段情是何其之难,“易得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对芸娘,对《闲情记乐》的欣赏和喜爱,才学浅薄,词枯言寡的我,已到了无以复加,语言不能形容的地步,只能借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作为结语,才不至于毁其形象,沈复与妻子芸娘并没有荣华富贵的生活,并没有挥霍无度的享受,并没有沉湎欢娱的闲情,并没有风流浪漫的传奇。但是,我最欣赏、最钦佩、最注目的是他们的:

一、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坦诚直爽,体恤关爱的夫妻真情。

二、勤俭淳朴,善处忧患;布衣菜食,可乐终身的简朴生活。

三、淡薄名利,与世无争;恬淡自适,知足常乐的旷达胸怀。

四、逆境逢生,善解人意;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优良品德。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5)

最近,又重新翻开了《浮生六记》这一本书,竟一口气在课堂上读完了前两卷,一度感慨,既感慨于人之于天下小如蜉蝣,却又为人生在世于芸娘与沈复之间的爱情所动容,其中还掺杂着时代背景的悲哀,放眼于现代却不知道是值得悲哀还是庆幸之事。至于开头为什么说“又”呢?大概是因为,大二时我在图书馆偶然翻到这本书,一开始打开看觉得枯燥乏味,因大多是文言文阐述,便也只对《闺房之乐》这一卷稍稍掠过,印象中只觉羡慕那时芸娘与沈复爱情之简单又纯碎。

而现如今,趁着买书的空档,我连着这本书也一起买了。再次翻开,已是三年后。只是,在重新读这一卷时,多了一些经历,也难免多了几分自己的思考。虽年纪渐长,但我发现,我对于芸娘与沈复之间爱情的看法始终如一,我想,在那个时代,芸娘自然是幸运而又幸福的(vice versa)。于芸娘而言,虽比沈复年长,晚年因封建礼教的束缚(无论是对自身还是对环境)并不能如其所愿与沈复共度晚年,亦不能亲眼见证其子女的成长(尤其是到后面其子亦因病去世),中晚年执着于给沈复挑妾室(于此现代的我所不能理解与接受)却又因此见证了人世间的冷暖趋炎附势而落下了心病,但似乎,这些都不能否认,在其生命结束前的几十年间里,其时而可作为沈复的妻子为其持家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心灵手巧为其丈夫编织或制作餐具;时而作为沈复的知心好友与其共赏明月对酒当歌吟诵诗词行酒令;时而亦可女扮男装与沈复一起于元宵七夕节共游花灯。在封建礼教年代,我想,这大概是很多女子都想得到又或者压根都没有敢去想象的婚姻生活。大概,是因为芸娘本身就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女孩子吧,知轻重而识轻重,既上得厅堂也下得厨房,可作为对酒吟诗的酒友,亦可作为与其共枕说尽心里话的妻子。偶尔我都在想,如若我是沈复,大概也会像他如此吧,在失去芸娘后的十几年间里日日思念。不过,沈复也是幸运的,尽管痛失芸娘,但起码也和芸娘以夫妻相守,陪伴芸娘走至其人生的尽头。其于少时娶了芸娘,此后的几十年光景里,俩人一起云游过,一起住进老婢女的乡下小房子,看着房子外搭建的篱笆,说尽心中不痛快之事,亦妻亦友,可不令人羡慕!实在快哉!自《闺房之乐》一卷后,所记录的大抵都是沈复的所见所闻,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大概就是人生走这一回,既然老天给了他这走一回的幸运,让他遇见了芸娘,也让他这一生经历这许多之事,到过不同的地方,那在晚年,将这短短一生用文笔记下,也算是不辜负这一生。虽哀吾生之须臾,却人生于每个人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又何苦紧抓这几十年短短光阴不放而忘了去好好享受自己的人生呢!可惜的是,后两卷已然丢失,为清人所编写,无从得知后两卷沈复本人究竟书写了什么,难免可惜。

不过,再次拿起这本书读的时候,也让我意识到,好像我也可以如此做,将自己所遇见的人、所经历过的事、所走过的地方与所听见的故事记录下来,虽然不得以完整,也可能已经忘记许多,但,我想,短短一生,这些岂能为我所限?哈哈哈,忽然就想起一句话来——礼法岂为我辈所设!如果能穿越,我倒真的想做一个侠客,仗剑走天涯,与一知己指点江山,饮酒畅谈,岂不幸甚乐哉!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6)

本卷主要从沈复的爱好入手进行讲述,从儿时喜欢看虫斗,到长大后的插花、养盆景,每个爱好都能详细描述,甚至能从浮生六记的文字中感受到沈复是如何去选花、修理枝干。可以看出只要是他所爱,都会认真对待。

但是从文中也可以看出沈复没有好的功名,没有优厚的俸禄,似乎并不是那么成功的一个人,甚至可以说他的人生轨迹和追求特并非当时传统的人生路线。但是值得庆幸的是,他娶到了那个与他三观一致的芸,一个愿意陪他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并保有对生活的热爱的人。

反观现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将成功与金钱划等号,将人生的可能性限定到挣钱。我们老是这样的双标,似乎不去做正式的工作就是玩物丧志,但如果有人能够边玩边挣钱由觉得别人的人生都在闪闪发光,可是人生真的只有一条路么,评价一个人真的只能靠金钱么?因为工作原因和爱交朋友,我认识凌晨两点还在准备文案的自媒体工作人员,见过凌晨四点采购新鲜水果的甜品店老板,我也看到那个自媒体朋友从月薪3000做到月薪30000万的时候仍在努力为粉丝们营造最好的形象,准备最认真的文案,那个甜品店老板从一家小店做到今日的连锁加盟。同时,我也倾听过他们刚开始起步时来自家人和朋友的不理解甚至那些让他们放弃的刺耳言语。可是他们仍在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人生。

我始终相信每个认真生活都值得尊敬,而每个努力终会回报。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劝大家放弃现有的工作去追逐自己的热爱,而是希望大家在评价一个人的同时,尝试用更客观和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看待别人,每个人都不容易,也都在认真的活着。正如林语堂所说:我真诚的相信,一个谦卑渺小的生命能快乐的过一辈子,是宇宙间之至美。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7)

有幸在朋友的介绍下,近期看完沈复的《浮生六记》,所记述的内容虽稍显日常繁杂,平淡无奇,却情真意切,清新自然。读来如清风拂面,意气盎然。

书中记录着沈复一生经历的跌宕起伏,悲欢离合。书中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人仿佛置身于旧世其间,体味着人生百态。沈复的心里始终怀念着自己的妻子,人虽已逝,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却长久世间。生活在今天,我不会经历战乱、饥饿、孤苦,但没有人能保证,我不会遇到其他的不幸,无论是疾病,还是失去亲人,这些并不是不可能,沈复在经历了妻死子散后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细微妙之美的心,实在令我感慨,快乐何如是,痛苦何如是,我想也许就是以一份宽容恬淡而又有意趣的心,去接爱生活中将要到来的一切。

我想我已经明白了我以前对于生活过于浅薄的理解,我应该改变我的人生态度,在做事前要三思而后行,无论是好的情况还是最坏的处境都应思虑再三。困难和挫折破坏了生活的乐趣,但我们可以将它转化成另一种快乐,我们不仅要自己克服困难,也要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有多少赤子之心,便能赋多少闲情。有多少繁花似锦,便要有多少承担满眼凋零的勇气。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8)

读《浮生六记》,时隔几年仍令我印象深刻。作者是清朝乾隆时期的沈复,字三白,是个不红不紫的画师。本书记录了沈复平凡而又艰难的一生,以及生活中令人难忘的片段。全书共分为六个篇章,包含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篇文章。另外两篇《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说是后人仿写。《浮生六记》中尤其第一篇章《闺房记乐》用深情的笔墨,描写了聪明绝顶而又非常不幸的妻子——芸娘。因为这个可爱而又可怜的女人,才使《浮生六记》让世人记住,得以让它永远散发出了人生智慧的无穷芬芳!

可能是年龄渐长的缘故,同一本书,同样的我,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年龄,不一样的心境又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五年前读此书,似懂非懂,然后又找了其白话本看了一遍,方才了解,对其中描写童趣的部分那时记忆深刻,写得活灵活现,读后觉得相当有趣,有些场景仿佛自己也曾经身临其境,对其后的游山玩水一略而过;五年后的我,现在又重温此书,居然最最喜欢的是第一篇章《闺房记趣》,以《诗经》为模,第一篇章也以闺房趣事为首写开篇,本篇讲与他自己的表姐结为夫妻,可是父母却对这对恩爱夫妻的行为看不惯,对这儿媳也颇有微词,夫妻俩虽伉俪情深,最后终被赶出家门。两人生活举步维艰,甚至经常要到朋友家借宿,但能够苦中作乐,生活过的很有情趣。可惜后来妻子生病早死,沈复很悲伤,十分怀念妻子,觉得要把这段感情和记忆流传后世,便写了这本书。

它是中国古代散文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它却被埋没百年之久。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它的光彩才第一次展现于世人眼前。林语堂、俞平伯等新文学家都极为赞誉这部作品。林语堂曾经说过“芸,是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可爱的女人。”

我深深的被文中聪慧,娴淑,勤劳而又不失情趣,热爱生活的芸娘所打动,也为很多沈复与芸娘间的夫妻生活小片段流露出来的伉俪情深所感动,因此我最喜爱的还是第一篇章《闺房记趣》。文中她的“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词句,以及对唐诗宋词李白杜甫诗型的精辟分析和见解,可见她又不失才气;她对婆家尊老敬爱幼,谦和礼让的美好品德也无一不在书中时有体现,这也是我们现代诸多女子身上缺少的隐忍品格;喜爱《闺房记乐》爱的精华所在就是芸娘一身的智慧,芸娘的一身是短暂的,但回忆绝对是永久的,这也是我读此书能深受感染的部分,乡间的做菜种花,男耕女织,怡情小钓,逢时休闲,踏青郊游等等这些情调和记事,都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女子不能抵抗的所向往美好浪漫生活;芸娘是可怜的,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幼年丧父,辛苦劳作,养母供弟维持一个家,青年丧弟失母;出嫁从夫,公婆的苛刻保守固执,导致其夫妻颠沛流离,家徒四壁;但芸娘也是幸福的,能够在最适当的时机遇到自己情投意合的人,即使死在自己深爱人怀中,他们携手走过的几十载岁月终其一生让沈复无法忘怀,这也是令人所羡慕的。在这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社会要想遇到这么一个人,有过这样一段情是何其之难,“易得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对芸娘,对《闲情记乐》的欣赏和喜爱,借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作为结语,沈复与妻子芸娘没有荣华富贵的生活,没有挥霍无度的享受,没有沉湎欢娱的闲情,也没有风流浪漫的传奇。

一、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坦诚直爽,体恤关爱的夫妻真情。

二、勤俭淳朴,善处忧患;布衣菜食,可乐终身的简朴生活。

三、淡薄名利,与世无争;恬淡自适,知足常乐的旷达胸怀。

四、逆境逢生,善解人意;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优良品德。

无论是夫妻相处之道,还是为人处世之道,抑或是生活持家之道。在何种环境下总能过好简单,质朴又不失情趣的有滋有味生活。在人生情感上遭遇爱情、亲情、友情的何种误解和失意,我还是一样一如既往的向前看、向前走,一如既往的笑对人生,笑看爱情,还是那句话:时间是最好的良药,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写在这个特殊而又普通的日子,给自己,给你们。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9)

闲情记趣篇,研究接花叠石,品赏生活雅趣。沈复从小就是一个喜欢观察自然从中获取乐趣的人。

年纪稍长后,由爱花的乐趣衍生出对插花和剪裁盆景的研究,对二者法度的见解也颇为独到。园亭楼阁、套式回廊、叠石回山、栽花取势方面,又有所谓“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看法,放到如今,应该也算是园林设计方面的专家了。独乐乐,不如夫妻同乐,幸运的沈复遇到的是一个不光能与他品评诗词的女子,独创“草虫之法”,让插花不落俗套,栩栩如生。制作精巧的“活花屏”,让居舍绿荫满窗,透风遮日。与友人野外露营时,出招提供热茶酒菜,其他游人在旁啧啧称羡,友人得以尽兴游玩,诸如此类,沈复自是赞美之词,不绝于文。

读到此处,更加应了林语堂那句评价,“芸娘,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在我看来,与其说沈复书写了一部经典,倒不如说芸娘成就了沈复。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10)

沈复的《浮生六记》中,有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妻子芸娘。芸娘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漫游在《浮生六记》的时空中,不知不觉地被芸娘那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所打动。

她很聪明。她听一遍《琵琶行》便会背,还靠着《琵琶行》学习识字。她通晓诗词,写出过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极妙句子,还能与丈夫评古论今。她不痴迷金银珠宝,唯有的首饰也送给别人,却极其痴迷于收集破书残画。书中写有芸于破笥烂卷中,偶获片纸可观者,如得异宝,旧邻冯妪每收乱卷卖之,将纸片奉为珍宝,多奇怪啊!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痴迷于谈经论典的陈芸,可是个不折不扣的异类。可是,她就像自己最欣赏的诗人李白一样,豪放洒脱,不顾流言蜚语,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十分的洒脱。一日,她想与丈夫同行前往,可惜不能轻易出门,怎么办呢?沈复出了个馊主意:冠我冠,衣我衣,亦化女为男之法也。在沈复的一再请求下,陈芸女扮男装开开心心地出去玩了一趟。又有一次,陈芸想跟沈复一起去太湖游玩,正当沈复一时找不到借口应付父母而为难时,陈芸便主动说,只要告诉公婆自己回娘家即可。这次,他们与一位志趣相投的女孩素云泛舟太湖,共度过了美好的时光。在提倡女子足不出户的年代,打破封建礼教,需要多少的勇气!

她特别的善良。年纪尚小,便靠着自己的双手养活家人,甚至为自己的弟弟付学费。而后当沈复来拜访时,她还偷偷地为他藏了一碗粥。为了给得病的沈复祈福,陈芸还吃了几年素。情深义重都不能形容她了。婚后,她事上以敬,处下以和,井井然未尝稍失,对所有人都和和气气的,而且夫妻之间经常使用岂敢得罪等此,相敬如宾。在游戈园的时候,她甚至因为王二娘摘了一些野花而心疼。这是何等的善良。甚至,丈夫随口说的要纳妾,还被她挂在心上。最后,也因此事,她与公婆关系不和,间接导致自己的早逝。她很温柔,体贴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唯独忘了心疼自己。

虽然,她可能不受当时所处的大家庭的待见,可是,这怎能掩盖她身上的光芒呢?沈复的笔让她彻彻底底地在读者眼前生活,使我们看见了她的聪明、洒脱、善良。照着自己喜欢的方法,在沉沉浮浮之时仍能努力漂向美好,这样子的人,何尝不可爱呢?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美好的人生?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11)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读三遍《浮生六记》,怔怔之久,感动着前人的一段恩爱悲欢。

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羡慕着他们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真挚恩爱,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们一生平凡却心胸磊落,超然脱于俗尘。

沈复,生活初是小康,但后家道中落,虽为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他与妻子陈芸虽在饥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却志趣相投,彼此恩爱。但最后,夫妻二人却天人永隔,满是凄惨。就在陈芸去世让沈复再找一人时,沈复说:“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

罕有文人的爱情传说可以感动我。比如,李隆基杨玉环的悲剧华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赵明诚的颠沛流离只使我可怜,蒋鹿潭黄婉君的貌合神离只让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难过……

通读后,不觉中发现,另一种想法却涌上心头。

沈复作为一介书生,虽然娶了聪明又有情趣的芸作为妻子,但他自己却在家中不懂得如何处理与亲人之间的关系,窝窝囊囊,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最终落得自己都被排挤出门,与芸四处飘泊,无所依靠,外出借钱,半路差点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苟活。

卷一卷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为生活的点缀,却无法成为主流。那些让人看起来羡慕不已的闺房之乐,在缺少衣食的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在《坎坷记愁》中写到沈复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朴的夏氏虽嫁了农民,但丰衣足食,生活稳定,一家人其乐融融。相比芸,聪明的芸嫁给了沈复这个才子,却遭到家人的排挤,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尽了艰苦。

芸最终去世了,沈复以“夫妻恩爱不到头”来做自我安慰,但陈芸去世的真正原因,他并未在自己身上找过。朱奇志点评曰:“芸之早夭,谁致之耶?大户人家,是非众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无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阔,不善生计,此其三也。三白作此荒唐论,不知是糊涂还是敷衍?”

沈复空有一身知识,但自身的知识终是被现实所击败。不懂变通,不通人情世故,就算全身上下全是浪漫细胞又有何用?芸嫁于沈复实在是凄凉。到头来,芸的一生终究只化作沈复一句“夫妻恩爱不到头”,只成了读者心中解不开的故梦罢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12)

《浮生六记》用质朴真挚的语言记录了作者沈复平凡又富有情趣的生活经历与所见所闻,可惜这本自传体散文集现今只留有其中四卷。——前记

《浮生六记》是一本很可爱的书。“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是当下人们对被心爱的偶像“圈粉”过程的高度概括,我觉得用来形容我与这本书的相遇也很贴切。

我读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年9月推出的彩绘本,装帧非常漂亮,护封的人物工笔彩图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一古代男子坐在案前,一女在旁拎起餐盒盖子,是书中沈复夫妇定情的“共啜桃花粥”图。书中的插图也是同样风格的工笔彩画,精致淡雅,此乃“始于颜值”。于是很少主动读文言文书籍的我决心把这本书带走,就算在书架上摆着也赏心悦目。

但若从真正“读”书算起,就不是始于颜值了,而“陷于才华”和“忠于人品”有点过于笼统,我想具体分享一下这本书打动我的过程。

一、始于夫妻的“发糖”

“思《关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妇于首卷。”全书的第一卷名叫《闺房记乐》,追忆作者与妻子陈芸相遇相知,伉俪情笃。这特别的开篇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少女心,读的时候觉得字里行间都迸散出粉色泡泡,感叹着古代情侣的“糖”(秀恩爱的情节)怎么也这么甜。上文提到的“共啜桃花粥”一幕也是出于这一卷:沈复年少时随母送亲,结束后感到饥饿,芸便悄悄牵着他的袖子到房间,拿出藏着的暖粥小菜。这时芸的堂兄进来了,笑着调侃这对小情侣:“刚刚我要粥的`时候你说没有了,原来是留着给未来夫婿呀。”

成亲后的两人更是“耳鬓相磨,亲同形影”,面对新婚后的小别离,“桃李争妍之候”在沈复眼中也“恍同林鸟失群,天地异色”,得知可以返家时立刻“喜同戍人得赦”;两人志趣相投,芸常常陪着丈夫“课书论古,品月评花”。当沈复听到妻子说“爱李(李太白)心深”“有启蒙师白乐天先生”时,也要强地将自己与两大家并列:“我的字是‘三白’,是你的丈夫,你跟‘白’字怎么这么有缘?”发现意外的小默契是爱人之间的专属游戏;当然两人相处中也会有分歧和摩擦,沈复认为自己性格爽直,而妻子“迂拘多礼”,但还是被她的恭敬待人之心影响,自己不知不觉间也常使用“岂敢”“得罪”之类的词语。虽然每一卷的篇幅都不长,但这些“糖”遍布了第一卷的字里行间,在之后的记叙中也能偶尔觅见。

我最喜欢的是这个细节:家庭之内,或暗室相逢,窄途邂逅,必握手问曰:“何处去?”。我觉得写恋爱剧本的编剧都可以好好读读这一卷,学习一下怎样给观众“发”细腻动人又舒服自然的“糖”。

二、陷于语言的清奇

要沉下心去读文言文著作并不容易,甜蜜的爱情或许只够支撑着我读完第一卷。能让我继续读下去的,是贯穿整本书的清新奇妙、质朴真挚的语言风格和自然流畅、引人入胜的叙事手法。

俞平伯为此书写序时说道,它不像信手写出的日记,也不像精心结撰的文章,“明明是天开的图画,然仿佛处处吻合人工的意匠”。这也是说出了我的读后感。从全文的角度来说,看似只是把自己的经历按顺序写下来一般,但又不似流水账般草率随意,作者会有意无意地在文中埋下悬念、伏笔的大小钩子。如在开篇便有一句暗示陈芸命运的“不知夭寿之机,此已伏矣”;卷一结束后简单提及的芸为丈夫纳妾未果,“竟为之死”;还有在《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后卷三的名字《坎坷记愁》,都勾起我再探究竟的好奇心。

而从语句段落的安排来讲,竟让我读出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文言文难读,景物环境的的描写难读,但当我读《浪游记快》一卷时却津津有味。作者的用词简洁又形象;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间又相互推进;时常会引用传说和运用比喻的手法增强趣味性。这些描写不会让你感觉乏味,有时我习惯性跳过一些段落,但又会强迫自己倒回去,反复读两三遍,我不想错过词句中暗藏的“惊喜”:如山中那块“可鉴人形,能鉴前生”的石头、送小沙弥肉馒头的小插曲等。在写景的段落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几句:“出南门即大海,一日两潮,如万丈银堤破海而过。船有迎潮者,潮至,反棹相向,于船头设一木招,状如长柄大刀,招一捺,潮即分破,船即随招而入,俄顷始浮起,拨转船头随潮而去,顷刻百里。”场面壮观,画面感极强,见字如身临其境,叹为观止。

三、忠于作者的豁达

最后,我欣赏这本书呈现的生活态度。有夫妻间的患难与共,芸被公婆厌恶,被逐出家门,沈复选择与妻子一起搬出去住,尽管生活变得贫苦,两人相互扶持,不离不弃;有朋友间或萍水相逢的真情相助,芸的朋友不忘幼时疾病相扶之誓,租房子认识的老妪在困难的时候给予陪伴与帮助;有个人与生活之间的相处与调解,顺境与逆境各有活法,大自然是始终不变的精神归宿。生活顺遂时,在家剪枝插花,夜里携爱侣赏沧浪风景,夏日则租田间小屋避暑,闲时与友人寻访名山大川;不如意时,在郊外树下与三五知己饮酒赋诗同样快活,跟随朋友在外经商、工作的奔波途中也能遇见别样风景,偏僻无名的山河、院寺也能发现可爱之处。因为始终与大自然有着亲密的联系,作者身上散发着独特的豁达的气质,他可以是儒雅的文人,体贴的丈夫,可以是豪爽的朋友,爱好游历的旅伴,可以是“肆无忌惮,牛背狂歌,沙头醉舞”的自然中人。

《浮生六记》有种让人慢慢平复内心浮躁,变得专注的感染力,阅读的过程难得的舒服和愉悦。作者:何其

最新《浮士德》读后感汇总


书籍是年轻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读完作者的作品,不少人沉浸其中,书中引人入胜的描写带给我们许多感悟。这时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品读作品,你知道如何写一份作品读后感吗?我们特别为你收集的“最新《浮士德》读后感”,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最新《浮士德》读后感 篇1

这就是《浮土德》触动了我的一句话,也是浮士德性格肯定、善、否定、恶的发展历程的概括。

《浮士德》被称为欧洲古典文学四大名着之一。它是一部诗剧,分上下两部,共一万二千余行。浮士德本是十六世纪德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在传说中,浮士德是一个追求世俗享受而把灵魂卖给魔鬼的术士。歌德借用这一题材,把浮土德塑造成一个德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形象。作品写浮士德一生从书斋、市民社会小世界走向政治、历史大舞台的过程,其中经历了求知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改造大自然这五个阶段,从而总结了诗人自己一生的生活经验,也概括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历史。

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象征性形象。但是他有鲜明的个性,那就是永不满足、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精神。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满足现状,享受现世幸福,另一方面不断追求更高的理想。他一生中有过迷惘,有过错误,但是由于他的自强不息,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最后能够找到人生真理的答案,要做一个每天争取上进和生存的人,并被天使接到天堂,见到了圣母。魔鬼在诗剧中作恶造孽,引诱浮士德堕落,但实际上却促进了浮士德的前进与成长。套用苏格拉底的话说,如果浮士德是一匹马,那么魔鬼被派遣到这个世上来,好比是马身上的一只牛虻,职责就是刺激它赶快前进。正是他帮助浮士德走出书斋,投身于实际生活,也是他促使浮士德在克服自身错误的同时摸索前进,魔鬼其实成为了浮士德在前进道路上不可分离的伴侣。

歌德的创作过程长达六十年。他从青年时代起即构思此诗,直到临死前不久才告完成。可以说,这本身即是一种追求,对文学的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正是这种追求,使歌德在晚年仍不断地学习新事物,探索新问题。而《浮士德》正是这种追求所带来结果的最好验证,可以说,是这种追求造就了《浮士德》几百年来的经久不衰。

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使目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每个人在人生追求中都会遇到各种无法逃避的问题,必须选择,而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的性格,将使其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浮士德,但每一个人都不能缺少浮士德顽强向上、热爱生活、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的品质。

最新《浮士德》读后感 篇2

在年轻时,歌德说他的作品包含着他生活中的全部欢乐和痛苦,而且——完全像靡非斯特一样——他是在利用自己的艺术,把自己那恶魔般的本性,自己的那颗灵魂转述给周围世界。“抱怨人类的命运,我已经厌倦于这么做了,我只是在实实在在地描绘人,好让人们从他身上看到自己。如果他们看到以后感到不安,那么怎么办,那就让他们去更加不安好了。”

生命的整和。浮士德老博士在书斋晚年中,只感到迷茫和空虚,那些脱离现实的知识,又只使他获得了一副博学的头脑,却没有使他获得生存的力量,这是生命中的老年。靡非斯特为了获得与天帝打赌的胜利,步步引诱浮士德,将年老的浮士德变得年轻,让他经历了两次爱情、宫廷、美的幻梦,征服自然,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这是生命中的年轻时代。瓦格纳创造的精神世界是完整且智慧还强于常人,只是没有得到实体的小人,应该算是生命之初。这三部分的整和,创造了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其中的特质内容不尽相同,下面谈谈自己的浅见:

作品以一个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人类对自身的迷惘为启,而这种深省多是人至重重暮年时所发。深思的结果也只能是对生命的无奈。所以,这种自然贴近生活,关于你我的问题让读者也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一起来思考,共同来关注,发现问题,寻求启发。人的一生涵盖了许多,回过头来想想却又寥寥。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达成协调一致,应该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而理想的“我”越飞越高,让另一个“我”不停地追赶,永远不满足,似乎也永远不会达到理想中的“我”。人们正是这种不断的执着的追求中认识自己。生命在哲学意义上的长短应该是由这种追求所带来的价值决定。生命的意义在于实现理想,证实价值。

老浮在听到人们拥颂他后,希望以后自己的能力拯救病苦中的人们,他说:“今天即将结束,明天还要开始,假如我有凌霄的翅膀,能去追随太阳,将眼前的景致永远留住,那有多好!可是,太阳不因我的美梦而隐退,肉体不因我的渴求而长出羽翼。精神上的追求和现实中的真实,难求一致呀!”得到美好的东西总想与人分享,看到悲痛的东西总想替人分担,多么高尚的情怀,但你的能力有限,有时只能苦苦承受这些自己压在自己身上的不能让更多的人体味到的美好,让痛苦的人不再伤心的重担。人们苦苦受着精神的煎熬。想行动,却举步维艰。生命的力量告诉我们,仅凭头脑中的所思所想所不能创造一切的,只有行动,才有希望。于是,人们不懈的努力。很多东西,当我们意识到时,已经是时过境迁或者事过境迁,而老浮则算是“幸运”的一个。

魔鬼靡非斯特让老浮返回年轻时代。在靡非斯特的诱-惑下,浮士德爱上了玛甘泪,在他们的美好憧憬中,浮还是失去了她,快乐与享乐不是长久的,人生的终极意义不在吃苦,也不在享乐,而是每一天都比昨天进步。在这个意义上说,就要不断努力,才能找到至高无上的存在,在经历了这段刻骨铭心的痛楚之后,浮士德又重新焕发了精神,他认为活着就要不志追求,不懈努力,那种至高无上的存在才是自己的奋斗目标。这种认识的宽泛性、概念化,不得不说是因为浮士德取得短暂欢乐大受靡非斯特的帮助,没有自己太多的努力,故而这种认识是理想中的境界。

再往下看,浮以自己的力量为主导,经过很多环节找到的海伦。与海伦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却被儿子搞得完全破碎,这一次的痛苦是一次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彻底失败,他对希腊古典美的追求也以悲剧结束,留给他深深印象的恐怕更多的是自己的奋争过程,而那些所谓的美,快乐都离他而去。这就是努力后的极短暂的所谓“成功时刻”。

在这里,我要感谢浮士德,让我不再为渴求成功所累,过程才是人生价值的关键,而成功只能被看作更高价值实现的起点。这样,你才能不断汲取力量,不断提高自己,向至上迈进。生命原来如此美丽,它没有给你任何所谓的痛苦,而是让你充分展示自己。

最新《浮士德》读后感 篇3

西方可以于红楼梦齐名的书大概有两本,其中之一应该是浮士德:当爱已失,美幻灭,事业未成。那么人该何去何从?

我想对于这本书下一个简单的评语,那些流传千古而怎么都读不下去的书大概就算是经典文学了。开个玩笑。浮士德是用长诗来书写的,也难怪很多人读完三页就无法读不下去。相传歌德从二十多岁一直写到他临近离世,这本书也经过数次修改,才变成如今这版。

让我用严肃的口吻简述一下这本太过厚重的书吧。一个书看得多到不耐烦的老头浮士德,被魔鬼引诱,也许他早就想和魔鬼进行交易,然后他第一次返老还童,收获爱情,可是最终爱情逝去;第二次交易复活了古希腊美女海伦娜,可是最终海伦娜随着孩子的离世来到了阴间;第三次浮士德想要创造一番前无古人的事业,可是魔鬼从中作梗,浮士德最终事业失败双目失明。在本书的结尾,浮士德决心与魔鬼脱离,虽不能见,然此心光明。

如果用一句话来说明此书的主题,可能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一段被定义完全失败也不为过的人生中,浮士德始终在进行越来越高尚纯洁的努力,最终灵魂被天使得救。而书中另一个角色魔鬼也很有意思,他自称是黑暗的一部分,黑暗是她母亲,同时黑暗神出光来,然而魔鬼弄不懂黑暗里为什么可以唤出光明,只是觉得光不应该骄傲地争夺黑暗的地位。

因为他始终是虚无主义者,觉得人间不值得。没有快乐,没有幸福,只有空虚,无尽的无聊。对世事冷漠,没有热情,没有痛感。可是歌德觉得这种人是没有创造力的,所以他让浮士德最终战胜了魔鬼,在临终前不由自主的说出“停住吧,你是这样的美!”浮士德一生没有在软床上苟且偷安,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谁若自强不息,谁就终将得救。

传说歌德在离世前说,“打开窗子,让光多进来点。”我想这也是浮士德这本书想告诉我们的吧。

最新《浮士德》读后感 篇4

《浮士德》讲述的是德国中世纪一个古老传说,年逾半百的炼金术士浮士德向魔鬼出卖灵魂,换取青春和爱情。歌德借这个题材演绎了广阔、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内容,为人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唱了一出迄今响彻寰的凯歌。《浮士德》内容博大精深,包括哲学、神学、神话学、文学、音乐等各方面的知识;形式错综复杂,其中有抒情的、写景的、叙事的、说理的种种不同因素,有希望式悲剧、中世纪神秘剧、巴洛克寓言剧、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假面剧、意大利的行会剧以及英国舞台的新手法、现代活报剧等等。《浮士德》是歌德倾注毕生心血写成的一部宏篇巨著,值得细细品读。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最新《浮士德》读后感 篇5

面对死亡的浮士德,对自己为了欲望出卖了灵魂(正直、理想、本心、道德等等)的悔恨在结局时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生不息的宇宙啊,为我停下你尊贵的脚步,让时间停止,午夜便可永不再来。

或者让这一小时变成一天、一周、一月、或者一年。

以便在忏悔中让浮士德拯救自己的灵魂。

最终24年的约定钟声将至,浮士德无助又恐慌,他逃无可逃,开始撕心裂肺地咒骂。

他开始诅咒掌管他出生的星辰。

他希望自己从来都没有灵魂,能够化成一缕青烟逃脱。

他开始乞求上帝,并回想曾经学过的毕达哥拉斯的轮回说。

他开始咒骂父母,咒骂自己,咒骂地狱的魔王。

可最终,这些都阻止不了结局的发生,最终浮士德死了。他所受的天谴,就让后人来警示自己吧。

如何看待浮士德这个角色:

我们行事时有两套道德准则,一套用来衡量其他人,一套用来衡量自己。有时候我们严于律己、宽待他人,有时候则相反。

这部作品中迷茫又充满欲望的浮士德是一位很像我们的普通人:

①如果我们用合理化自己的准则来看他,会理解他,同情他,接纳他;

②如果我们用严于律己或他人的高道德准则来看他,就会厌恶他,惩戒他,想让他自尝恶果。

不过,无论我们怎么看待浮士德这个人,我们都能从他身上获得一些启迪。

最新《浮士德》读后感 篇6

在书中浮士德获得了两次生命。但个体的生命终归是有限的,所以注定浮士德不可能追求到人性至善的至高点,他注定沉沦。

可是,在我看来,《浮士德》却是一本充满事物双面与励志的著作。

梅菲斯特虽然是恶魔,但他同时也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即是“为成就大恶而行善的力量”,他没有典型的善恶观,是个虚无主义形象。他玩世不恭,诱人堕落,但他的行为没有违背自然法则。他代表人性的最端点,像一个自负的孩子,把所有人看做是世界级的傻瓜。也许正是如此,梅菲斯特对浮士德而言,不只只是一个引诱自己堕落的邪恶者,他,也是促进自己前进与成长的“力”,是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分离的伴侣。

苏格拉底曾说:“如果浮士德是一匹马,那么魔鬼被派遣到世界上来,好比是马身上的一只拧‘,职责就是刺激他赶快前进。”梅菲斯特一直想把浮士德引向纯肉欲感官的爱情,但当浮士德被带进玛格丽特闺房,他感受到它的宁静、整洁、满足、贞洁的性格,他的爱情立刻升华为对反璞归真的向往。他还曾到森林洞窟,在大自然中倘佯,抗拒自身的欲念。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是梅菲斯特的引导,浮士德的精神内涵才可以日益深厚,境界才可以提升。

那为什么又说这是一本励志的著作呢?

在浮士德和马格丽特犯罪后,梅菲斯特携浮士德逃离之际,浮士德感受到春的气息,他听着泉水“铮铮”作响,看到小径在山谷中蜿蜒爬行,抚摸着白桦树和枞树的窈窕身姿,他仍然怀有希望,仍然充满着对人生和自然的热爱。他没有因过错而自我堕落,他的心仍保存自我和对爱的追求。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它救助。”浮士德临死之时,他是获得了满足,也准备享受着满足的,但梅菲斯特却无法攫走他的灵魂,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因为浮士德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让他能够忏悔自己的过错,不断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理想。“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终能救”,浮士德最终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当我们沉入泥泞的沼泽时,不要畏惧万变的事物,不要畏惧沉沦,不要畏惧向前,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握住穿梭于指缝的光。

最新《浮士德》读后感 篇7

《浮世德》它让我看到了这个现实社会下存在的矛盾、无奈、悲惨······

书中讲述了5个都市少年,他们怀揣着各自的秘密,在彼此的生命里,留下爱与恨的印记。池海翔这个总被人家称作是怪物的男孩,没有人能真正的理解他,他只能独自默默地承受现实给他带来的一切惨痛。最后,他还是成功了,站立于万人之上了。纪澜一个矛盾的女生,不愿与最好的朋友滕夕分开,却背地里把滕夕的书桌推翻在地,让书本掉在地上。然而,她又赶忙捡起书本,用双手擦干净。滕夕的突然昏倒,让纪澜紧张不已。她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一定存在的原型,因为,即使是再要好的朋友,也会嫉妒对方比自己优越的条件,从而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虽然,她是矛盾的。但,她还是选择那宝贵的友情,纵然滕夕已离她而去,已不在人世,她始终还是爱着滕夕的。而滕夕,有着出众的外貌、乖乖女的性格、殷实的家境,这一切都使人羡慕。这样美好的女生,却爱上了一个与她截然相反的男生。这些都不能说明什么,因为爱情是没有界限的。直到最后,滕夕的离去,她的心里仍然只有他的存在。那个叫烟焰的男孩。烟焰,其实本质是好的。可由于,父亲被车撞后,肇事司机逃跑,家里就开始背负着沉重的债务。他所做的一切,包括抢劫,都是为了他的家,为了滕夕。然而,当他知道那个肇事司机是滕夕的父亲后,他茫然了。他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滕夕,他想对滕夕说:别走,等我出来。可最后还是没有说出口,直到她的离开。烟焰只能算是个知途迷返的孩子。最后一个少年——季岸,他是最悲惨的。从小父母就去世了,被姨夫姨妈收养。但是,他讨厌姨妈那异样的眼神。于是,觉得自力更生。可他所谓的自力更生,就是在学校附近的一个酒吧里当男妓。他被那些肥肉横生的老男人包养着,做着一些肮脏的事情。就算是这样,他也不后悔,只有能靠自己生存下去就满足了。而,当他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他决心退出那个浑浊的世界时,已经不行了。那个世界不允许他的离开,除非他在人间消失了。纵使这样,他的爱情也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局。不被世俗承认的东西,是无法在这个世界存活的。就是他们的爱情一样,心爱的人死了,他的心也死了。这一次,他终于可以毫无牵挂地继续做着令人作呕的事情。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