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今世读后感优选十一篇

08-04

以下是编辑为大家准备的一些“今生今世读后感”方面的资料。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一些书就可以更接近真理,感慨看完作者写的作品后,自己瞬间长大了很多。写读后感能更好的配合我们理解作品。下文内容仅供参考请谨慎使用!

今生今世读后感(篇1)

听说他们挖走了家乡的红砖砌上了水泥墙,家乡的人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却又失去了他们拥有的。

《鹿港小镇》

清扫房子的时候母亲打扫出一袋零碎给我,是我从小收集的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一块小石头(我曾相信这块石头里住着精灵)、几串儿时珍视的手链、一罐弹珠、奶奶年轻时的手表、鸡蛋果树的种子,诸如此类。老旧的物品已经布满了尘,看着就让我想起了曾经傻乎乎的令人发笑的自己已经很脏了,该扔了。

我用一个袋子将它们重新套好,准备扔到外边去。迈出家门时,我看到路边因修路堆放的沙土,突的有些恍惚:这儿好像还少了堆石头。石头?我怎么会想起石头呢?哦想起来了,我袋子里那块石头是家门口旁曾有的石头堆里捡的,有个角在以前和弟弟打架的时候摔裂了因为什么打架来着,已经不记得了。我好像还把它放到枕头底下,希望晚上能梦见石头里的精灵。

我走到马路边,车辆呼啸而过,一串塑料珍珠手链掉了出来,被车辆碾碎只余一条红色的线绳。这条绳子好眼熟啊哦,这手链是我缠着奶奶串的。那时奶奶身体还很好,能陪着我打羽毛球。我看到姐姐有一串漂亮的手链,便哭闹着让奶奶给我也串了这一条。而现在,那珠子被碾得粉碎不见踪迹,红绳在车轮子底下被碾至灰黑,一阵风又将它托到我看不见的地方去了。我还想起那罐弹珠是我和表妹一个暑假的成果,花色很全,极少重复;我想起那块手表是奶奶亲手交给我的,那时她眼里的回忆,是十岁女孩看不懂的复杂,只觉得那眼神很深。鸡蛋果树的种子是小学的朋友给的,我们三个约好了要做一辈子的好朋友,结果初中就断了联系

我提着沉甸甸的垃圾,提着沉甸甸的过往,我该扔吗?我不知道。

我站在马路边,呆呆看着车辆来来往往,任扬起的尘沙落在我脸上、手上蒙上一层灰。我突然想起席慕容的乡愁来: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可我没有故乡,我从小这里住几年,那里住几年,老家不是我的故乡,是爸爸的,是爷爷奶奶的,是老一辈人的。我穿过马路,漫无目的地走着,路过一个垃圾箱却又经过了它。看看这四周,店面短短几年就已经数度易主,更遑论几年前便已离开的地方。我熟悉的事物正被连根拔起,等到回望只剩几块断壁残垣,而后逐步蚀为风沙。我已不敢回望,因为我发现我只有感叹,没有回忆,没有思念,没有乡愁。全新的景象展现在我面前,而我已忆不起它曾经的样子,也忆不起曾与我相伴七年,约定让我回去看看的那个女孩,长什么样子了。

回忆是惆怅的,是感伤的,是包裹,我一路走,一路丢,只剩手中这袋了,要留吗?留吧,反正不占地方。韶华易逝,年华似水,弹指间,已过数载。离去太过匆匆,短短的告别已无所寓意,所有一切都将被时间送入一捧黄土,而在这高楼林立,霓虹闪烁的时代也不过几年。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得到了全新的事物,便捷的生活,却又失去了生活的厚度,未来回忆的空间。在这个时代,正如《老街》中的一句评论我们这群人,苦没有真正苦过,爱没有用力爱过。每天受着信息大潮的冲击,三观未定又备受曲折。贫穷不再是正义,又妄图不让金钱成为唯一的追求。过早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勤奋却又不过三天。热血透不过键盘和屏幕,回忆止于游戏和高考。像一群没有根的孩子,在别人的经历和精神里吵闹。人流越来越大,萍水相逢正在成为常态。连乡村都在日新月异,城里房子的产权也不过几十年,太多文化与传承成为商业,凤凰古城与北京充斥着的更多的是外地人,承诺与决心的重量也已改变,记忆与情感都是虚构,等你长大,还有什么能证明你曾存在。我们寄放情感的老物件亦逐步失去意义,你越走越快,就把过去丢了,只剩一副模糊的面孔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正如文章所说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路。你的家乡正被改得面目全非,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又失去了什么?物件虽老却承载着回忆,是打开记忆夹层的钥匙,那些生活过的细节和温度,那些经历过的人和事,终是内在的,不可磨灭的,虽然时间遥远,但在我们每一个能抬头望到的日子里远远散发着光和热,让人心生暖意。纪念,是为了不忘初心,是为了更好的前行,在信息的冲击和生活的压力下,找到自己的根。

我回过头,重新迈上回家的路,还是留一些老旧物品,给回忆留一点空间好了。

今生今世读后感(篇2)

胡兰成的是才子,是荡子,从政治上说,还有“汉奸”的.名头。可是,这是世人眼中的胡兰成,不是女子眼中的胡兰成,所以纵使世人说他万般是非,总是有错错落落的女子跟随了他。五四新白话一票人,我从来没动念排什么座次,可每每一说起来,某某,某某某,和胡兰成的文字比如何,我都会鄙夷道:切,差得不是一个等量级。特别是保存最完整的《韶华胜极》,比那些入选中小学课本的不要强太多。我一向是对所谓美文、小品,那些看上去很美的描写性文字完全无感的,乍一看花团锦簇,转过脸什么都忘了,乏味造作之极,不知道有什么好的。胡的好,在他哪怕写景,景里也始终是有人的,每一笔都有人气,有人世的意味。

胡兰成的成长阶段,正是二十世纪之初中国农村和中国小农走向破产的最后一段。嵊州自古渔米之乡,此外又有丝、茶、竹、盐,物产丰饶,曾经是相当富庶的,“就像脚下的地都是黄金铺的”。韶华胜极,胜极而衰。胡亲眼目睹了这样一个由胜而衰的过程。幸运的是,虽然十几二十岁后他也感受到百业凋闭,“与小时大不相同”,但在成长的早期,在童年最初的记忆中,胡村留给他的却只有风调雨顺,豁达明亮的印象。正是这种安定贞清的气氛,最宜于塑造平和洒脱的气质。他的家境当然算不得好,甚至还是日渐窘迫的,却也未到十分贫寒,靠一家人早起晚作,勤谨做生活,也勉强维持得下一个体面人家。他又排行第六,前头五个都是哥哥,即便有什么艰苦,相当一段时间都轮不到他来顶门立户。下面又有一个弟弟,令他即使受父母疼爱,也不会失之于宠溺。十岁了还动辄依傍于母亲膝下撒娇,讨得半块豆腐干,兴冲冲地跑出去在乡野大道上玩耍。十三岁参加个小学会试,两个哥哥用轿子抬了去。蓬门小户,乡野人家,娇养也只能如此了。如此也就够了。后来长大成人,虽亲历家业艰辛,发妻小女相继穷死,及至在上海做报人,出生不到20天的儿子因无钱看病幺亡,都不可谓不惨,可是正如他所言:虽是愁惨,终究不落穷气。更不落戾气。本来就是这样啊,因为一个人的“气”是在童年就定下的,所以可以“山河浩荡,纵有诸般不如意,亦到底敞阳”。

从那时起,他就一跃进入能激起我以收集癖来扫荡的作家行列了。《禅是一枝花》到《山河岁月》、《中国文学史话》,能找着的一网打尽。看得越多,越觉得不仅没法给他下一个判词,也没法将我对他的感觉下一个判词了。关键词也是两个:可怜和危险。可怜,是因为我虽然仍一力抗拒深究,但是面对他的种种“无耻”行径,不深究我也已然明白他是有他的道理的。事实上不深究,所抗拒的正是明白。所以危险。越可怜越危险,越危险也越可怜。翻看当时的笔记,我写道:“我甚至不喜欢他,只是不知为何,对他有一种奇异的亲切感。这所有的场景、台词、气氛、角色我都很熟悉,却又说不清楚这熟悉感从何而来,就象人在一个完全无关紧要的时刻,经常会蓦然一惊:‘这一幕我从前梦到过!’却绝对说不出是哪一个梦一样。我说不出,只觉得象对着一个亲近了很久的人,已经相熟成亵,又因此混杂着点轻微的厌恶,不是对他的厌恶,是对如此近的相熟成亵的距离的厌恶。

今生今世读后感(篇3)

现在,谁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场的风吹旧、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刘亮程

移上棺盖,你僵冷地躺在里面,一点一点地看着世界的光线消失,直到最后一丝空隙也被掩盖。黑暗,最黑的黑暗便将你包围。

这只是死亡体验馆的—项特色体验。死亡之前的那一刻,人们都会想着什么?甜蜜地回忆往事,还是列举今生的遗憾?可能都有。往事和遗憾,—个已飘走,一定不会来,又有什么能证明你曾经的存在?今生今世的证据又有多少为你依然不变。

只要存在,就一定会有证据,但不是永恒的。

身边可爱的人们,有的见证了我的不同方面,我们吵过架,哭过,笑过,一起奋斗过。只要存在,这证据大概都不会被消灭。即使是相互疏离、彼此不屑的人,也不得不保有对方的记忆。他们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

写过的每—篇日记,每—次机械的作业,每一块信手的涂鸦以及冗长的聊天记录,他们倒是能保存较长时间的(如果有心的话),它们记录着我的状态与心情,以及日常,能帮助我回忆。倘若以后别人看到,或许也会笑笑:“哦,这个人的生活真无趣。”它们也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

这盆花的叶子我曾抚摸过,我曾给那盆植物浇过水。它们因我而生长,是我照料的结果。那棵树小时候被我划伤过,一道不明显的疤现在还留着,树下可能还埋着我小时候视为珍宝的“作品”。它们因我而改变,是我顽皮的结果。植物的寿命我一直不清楚,大概能很长,它们是我存在的结果。

有段时间偏爱为自己的存在制造证据,尤其是“世界末日”前,常常想着写封信或练几张漂亮的字装进铁盒,埋在哪里留给存活下来的人。现在想起来忍不住想笑。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以上的证据都是暂时的。人总会死亡,纸张总会分解,数据总会清空,植物总会枯萎。“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条河”,物质在变化,你终究会淡出所有人的意识。

但是,我活着不是为了让人们记住,今生今世的证据也用不着对每个人有意义,何必苦心制造证据。你的存在,只需要对那一两个珍惜的人有意义就行了,之后的事,不会知道,也不想知道。

今生今世读后感(篇4)

第一遍读胡兰成的《今生今世》,一定是读出一部情史。胡兰成这样的男人就像水一样,由不得自己的到处泛滥,去浇灌含苞欲放的花儿们,那些被他懂得,被他欣赏的女人们,无一不为他而绽放生命,燃烧自己。而水一般的他,哪里肯留在一株花那里呢。花儿们要怨也只能怨自己不够潇洒,花开一季已经属不易,大可不必怨天尤人。他反正是见一个爱一个,每一朵花都有她的好,或清丽或明艳,或含苞欲放,或娇艳欲滴,他哪个都舍不得,哪个都是心头好。他的情也真,他的爱也深,只可惜,他的天性善变,而且变得那么自然,不着痕迹,一段爱恋还未结束,已经开始下一段情史,人还是这个人,心已是不再是那颗心了。你能怪他什么呢?到头来只能怪自己,花谢了也罢,只当作今生今世的修行吧。

再读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其作为背景的民国时代就会扑面而来,俨然是一幅民国的风景世俗长卷,其中的美好真让人留恋,恨不能回到那个战乱中却还是民风淳朴,山河壮丽的时代。那时候,日子是千年不变的缓慢,城镇乡村,宅院深深,田野河流,旷世不古。古老的传统习俗,在胡兰成的笔下娓娓道来,诗词歌赋,戏曲演义,他亦是信手拈来,让人心生敬佩,悠然神往。

这部书也不愧是自传,作者信马由缰,由着自己的笔随心所欲,心到笔到,神思天外。尤其是结尾处,从核武器到餐馆女招待,从日本的百货商场到张爱玲的好,蒙太奇式的,读者也要心思灵活些才好,否则绝对跟不上胡老的思绪。人到写自传的时候,应该是这样自由的,跟不上的读者请自便。因为如果你已经读到结尾了,你应该了解作者就是这样一个人,如蜜蜂采蜜一般,点到即止,绝不停留。他的今生今世,就是这样洋洋洒洒几十万字,一片花海,一路蜻蜓点水,蜜蜂采蜜。

今生今世读后感(篇5)

最近看的时间比较长的一部书,近11个小时,看完感觉有很多话说,又不知从何说起,有点乱。

翻看目录的时候,一下就找到了民国女子,正好写的是张爱玲,太想看到他笔下的张爱玲,索性从这一章看起。关于两人的交往,一点也不陌生,《小团圆》里也有描绘,以至于看完了这本书,竟然分不清哪里是胡写的,哪里是爱玲小团圆里的文字。

民国女子这一章看的心情抑郁,是为自己的无知而抑郁,爱玲的读者众多,大家都为这个才女的遇人不淑而叹惋,我亦是如此,好好的张爱玲怎么就嫁给了一个渣男?看到胡兰成的文字才发现自己错了,胡兰成的才情,自是难以和爱玲相比,但他的“懂得”,让爱玲沉沦了,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人与人之间真正能懂的又有多少呢?父母,爱人于我们,亦或我们对他们,又有几分懂得呢?他懂得她的自私,她的不慈悲,不同情,她的金钱上的斤斤计较,这份懂得,让爱玲低到了尘埃里,开出了欢喜的花。而我们这些局外人,一直以来是不懂得了。

张爱玲只是《今生今世》的一部分,也只是胡兰成生命中的一部分。胡兰成的生命是由不同的女人组成的,这部书的其他部分谈及了不同时期的不同女子。胡在谈及这些女子的时候坦诚的令我们脸红,“撩拨”“动了坏心思”,坦诚剖析自己的内心,让人实在对他难以讨厌起来。

胡兰成小名蕊生,这个名字美极了,带着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他笔下的民风,乡俗,人物也有着山泉野花般的明澈和美好。尤其是开篇文字以及路上逃亡也写浙东山水的文字让人惊艳。

他爱过的女子无一不好,玉凤,爱玲,小周,秀美,一枝,爱珍。而这些人也无一不爱着他,曾在脑海里无数次勾勒过胡的形象,都太模糊。看完他的文字后,有一点明晰了,那就是他肯定是个绅士,对他人是非常谦逊有礼的。记得胡有一节写他在乡下教书的时候某个同事的吃相,极其厌恶,那么他自己在这方面的修养肯定是超出一般人的。

此外对待他的这些爱人们,爱的时候肯定是爱了,付出真情,他知道她们的好,懂得她们的不易,怜香惜玉,他和前任分开了,在后任面前从不说前任的坏话,后任们由人推己,感觉此人值得托付。当然后任们有的也没有想托付终身,虽不是逢场作戏,亦不过是寂寞时候的慰藉罢了,他又何尝不是?对待女子,他是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的态度,总有一种超脱遗世的态度,他对文化自然的思考,感觉他是个大彻大悟之人,只是他偏留恋这红尘,就如爱玲所说,他从不放弃任何人,连同性朋友在内,人是他活动的资本。所以在战后避乱期间,虽惶惶不可终日,仍然四处活动。这样看来他很多文字就有矫揉造作之嫌,亦或加了太多的粉饰。

这些女子,他最难忘的是他的妻子吧,尽管他不爱她。最爱的应该是小周吧,毕竟十七八岁,美貌单纯,逃亡的时候为小周的打算最多,就连在避乱的时候都想着把小周接来。

对于爱玲,他是不爱的,这里面敬重要大于爱的成份,看他拜的这几个人,他是不爱爱玲的,对她可能敬佩感激多于爱。

我是生平不拜人为师,要我点香亦只点三炷半香。一炷香想念爱玲,是她开了我的聪明。一炷香感激刘先生,是他叫我重新做起小学生。一炷香敬孙中山,是他使我有民国世界的大志。半炷香谢池田笃纪,最早是他使我看见汉唐文明皆是今天。 爱玲是当时文坛上的新秀,可以说当初她的文字吸引了他,后来爱玲又开启了他的智慧,让他认识了许多他从前意识不到的美,后来写进文章,而这部分也是他后来被人称道的部分。所以他要拜爱玲,这拜含有感激,敬佩,唯独没有爱。后来的避乱,他冒充爱玲的家世,丰润张家,在他的莺莺燕燕里,爱玲是他面子荣光的一部分,是他作为活动资本,人的一部分。

爱玲对于胡兰成,是爱的,那么多痛彻心扉的文字,“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读者眼中的张爱玲,文字冷静,透彻,旁观世人,认为她刀枪不入,我们都忘了,她也是个小女人,也需要爱。为了他的爱,她低到了尘埃里,他走后留下的烟蒂,她都小心收下来,她也会有别离的伤感,她想过为他而死,虽然没有实施,因为她知道即使她死了,他也会有一番解释,“也很好”,显出一团和气的模样。她不嫉妒他过去的女人,或即将成为过去的人,但是她嫉妒小周,他想的左拥右抱,三美团聚,大团圆,而爱玲最看不了之一就是大家族的蓄妾。她又怎能继续下去呢?她是爱他的,即使想要分开,也想着不能在他处境艰难的时候分开,还想着他是否有金钱上的困窘,爱玲对他可谓仁至义尽,然而也不得不决绝。

不想写了,太累了,打字,打完还没了。能不能出个保存草稿的功能?

总结胡兰成还是个渣男,只是看完书不再为张爱玲不值了,感情的事谁又能说的清呢?

借用爱玲的一篇散文《爱》里的文字做结: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天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今生今世读后感(篇6)

我每读《今生今世》,亦常常比及自身,把来作为人生的一次次反省。

要说《今生今世》的精彩,知之者心有灵犀,隔之者任凭你口燥唇干,仍是对牛弹琴。依我看,它是当代版《红楼梦》,写人,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描物,浩然有色气象万千。一路观照着民国以来的中国,在在与《诗经》遥相呼应,与《红楼梦》一脉相承,既是真正中国传统,又融入了民间的世俗性,所谓中国文明,即是“路上有风景,人家有笑语”。遂在胡兰成先生笔下展开的,尽是悠悠人世的美丽风景。

胡先生写《今生今世》,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处处有着欢喜。民国乱世,虽跌宕起伏,但在胡先生的追述里,却到处充满惊艳的故事,一路皆是悠悠人世。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人人喜欢,但胡兰成的“韶华胜极”多有人不信。而在我记忆中,是真有那悠悠人世。真山真水不光生于好的时代气候,更要生于好的人情物意。对于此书,谩骂者甚多,推崇备至者亦极多。前者不必多言,后者譬如著名诗人柏桦先生即说:“胡兰成是文学水平的试金石。”又说“胡也是人品人格的照妖镜”。陈丹青先生则宁可不出版自己的书,也不肯删减他写胡兰成的部分不带批判的文字。几十年来,台湾文坛深受胡先生之影响,自不必云;而大陆当代以来,受胡先生之影响者亦不鲜。据薛仁明先生云,作家郭松棻旅居纽约时,病中唯读《今生今世》而感开豁。可是郭松棻并不认同胡先生的见解。这用薛仁明先生的解释即为:“其实亦说明了《今生今世》在知见之外,另有更真,也更具能量的东西;那可以是书中散发出的光明喜气,亦可能是胡的向阳性,更可以是其生命映现出的清清朗朗之解脱境界。”

拜读胡兰成先生的作品已有六七年时间,起初只是吸引于《今生今世》的文字,益益解脱了我稚涩的青春。以我行过的生命来体验,《今生今世》可以当做一本闲书,也能当做一本庄严的生命修行之书。英雄无赖有真姿,渔樵闲话是史思,我就是被这样的魅力折服了。

今生今世读后感(篇7)

“爱玲是吉人,毁灭轮不到她,终不会遭灾落难。”张爱玲女士也是有小女人心怀的,文中提到“她喜欢也在众人面前看着我,但是她又妒忌,会觉得她自己很委屈。”看到自己爱人比自己优秀受到众人的好评,女人往往会有自卑感,会觉得自己有点配不上他,有谈谈的失落,又因为他是自己的爱人,所以欢喜。这样的情节这本书里写的还挺多的。读后感就写到这里了,也算作对这本书的交代。先前我只看了《张爱玲记》,原先只以为胡兰成钟爱张爱玲一人,端的'郎才女貌,不料又看了几篇,才知胡兰成这个人又婚好几次,明明经验很丰富,却偏偏把自己写成痴情美男子。文中多次出现风格不同的女人,他本人也自认为对女子已经了解通透,如"女子一爱了人,是会有这种委屈的。“其话语之肯定,让人仿佛觉得他已对女子太过了解了,事实也确实如此。

我老师蛮欣赏胡兰成的,也对《今生今世》评价甚高,他对《今生今世》知名度不是很高的解释为胡兰成和日本瓜葛颇深。在我看来知名度不高的原因最本质的还是书、人本身吧!说实话,我真就不喜欢胡兰成的”水性杨花“。于是这书就暂且搁下了。

今生今世读后感(篇8)

初读这篇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似懂非懂的感觉,仿佛作者正在自说自话,而我也在看他自我表演。

作者记述了人生,记述了关于故乡的一切,但又仿佛在为它们进行特写,富有深刻的意味。作者似乎从人生的发展中认识到人生的意旨,曾经的生活,需要证据证明它的存在。

正如一个人漫步在沙滩,会留下一滩的脚印,人生的旅程中同样也会留下存在的痕迹。当大风吹过,上层的沙会盖掉脚印的痕迹,那么岁月的流逝也会盖掉或是冲刷掉今生今世存在的尾随的痕迹。作者有所思,有所悟,不免为痕迹的消散感到万分感慨,有时,甚至摸不到方向,开始怀疑自己的过去。不止作者自己,还有很多人会这样。我对于我的过去,同样抱有疑惑,有时甚至模糊不清,但是当我看到我从前拥有的一切物品时,心中零碎的回忆便会拼接成一幅巨大的图景。这也是我存在的证据,它是我独有的,没人有能力和我分享它,因为它属于我的一部分,它就是亿万分之一的我。

因此,作者为了找回曾属于他的一幅图景,回到了他原来的村庄。但是作者的运气不是像某些人一样得好,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来的村庄早已不复存在。作者感到迷惘,他不再认识这个地方,他心中的那些破碎的回忆再也不能凝结在一块儿。但是作者细致入微的挖掘,却给他带来一丝欣喜,他发现了原来的土坑,听到了熟悉的大公鸡的鸣叫,他欣喜,同时也忧虑,就像一个稚嫩的婴儿,拿到了玩具很开心,却不知道怎样来玩耍它。作者陷入了沉思。作者思考着过去的一切都已埋没,对如今的生活又会有何新的意义?家园丢失,回家成为空谈,存在的证据也随之消亡,人生的一切在作者眼中似乎成为虚无。

但是,我相信作者心灵中的家园依然存在,只属于他自己,支持着他今生的存在,成为他今生今世的证据。

今生今世读后感(篇9)

“有一天会再也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这是《今生今世的证据》中让我颇有感触的一句话。

物质是运动的,当我们褪去青涩面貌,当高跟鞋代替了运动鞋,当我们脱下校服换上婚纱时,蓦然回首,原来曾经所拥有的所有美好都变成了虚无的记忆。我是真的高兴过、哭泣过、受伤过、爱过恨过、努力过吗?我真实地活过吗?

我是真实地活过。即使一切都面目全非,将行消失,但我还有证明自己活过的神奇宝箱——日记本。这神奇的宝箱里装满了我犯过的错误,我的喜怒哀乐,我认为美好的瞬间,它们就像七彩水晶一样闪烁着不一样的光芒。当夜幕降临之时,窗外的点点繁星会陪我一同翻开日记本,我们一起感受字里行间的温暖。感谢自己一直保持写日记的习惯,这让我能够清楚自己的成长过程,这让我看到自己是如何从一个懵懂的女孩一步步走向成熟,更能让我相信过去。

也许沙发会变、衣柜会变、连那软绵绵的大床也会变,但日记本中书写下的在沙发上、衣柜里、大床上的记忆是不会变的。人会变,变好或者变坏,但日记总能给予我与过去的自己对话的机会,这样我也不至于忘掉初心。也只有在写日记的时刻,我能够摘下面具,让疲惫的心灵休息……

我真实地存在过,我也会一直保持写日记的习惯。当我变成了老婆婆,我可以在那暖洋洋的阳光下手捧日记本,回味自己的年少轻狂;当我永远地睡去,就将我那一沓日记本作为礼物赠送给这变化无穷的世界吧!去证明自己是真实的活过。

今生今世读后感(篇10)

罗曼罗兰说过: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者检查自己。所以你读的书,是书亦非书,你观照到的,是你自己。阅读中见诸多读者对胡才学人品或愤慨或赞赏或谩骂或肯定,也许大家看到的都是不同的自己吧。文中胡对文采与德行是有自己的观点的:“原来道德学问文章亦可以是伪的。真的好文章,必是他的人比他的文章更好,而若他的人不及他的文章,那文章虽看似很好,其实并不曾直见性命,何尝是真的格物致知。不但文章,道德学问亦如此。”想必此言大可作为对其最好的圈点,也就少些读者间的口舌之争。

胡在文中与几位女性的情感故事堪成为一道风景线,对第三任妻子名作家张爱玲的描绘更是入木三分。“爱玲是使人初看她诸般不顺眼,她决不迎合你,你要迎合她更休想。你用一切定型的美恶去看她总看她不透,像佛经里说的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她的人即是这样的神光离合。偶有文化人来到她这里勉强坐得一回,只觉对她不可逼视,不可久留。好的东西原来不是叫人都安,却是要叫人稍稍不安。”就这么难对付的主,最后“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可见一个男人懂女人比爱女人更有杀伤力,胡感情之细腻析人之精准用心之到位也是没谁了,真乃常从花丛过片叶不沾身,惯弄风月却不被风月羁绊的高高手。

胡有才也好无德也罢,妖孽也好汉奸也罢,人渣也好人物也罢,都已是浮光烟尘,在时光轴上谁又能奈得几何。生活不易,尤为烽火岁月,庆幸他修得一身铁布衫得以逃亡且任能回转周旋。这种强大的内心使他只活在当下,不悔过去,不忧将来,任岁月悠悠人世苍凉,兀自固守内心的宁静,所以在他笔下一切都是好的。文章很少涉及政治,大多是人情与世故,不带感情色彩去读时,娓娓道来的感觉便是所谓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吧。人生是趟单行票,若让胡重新选择又会是怎样一部《今生今世》。不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