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压力做朋友读后感汇编8篇

08-04

读完作品之后,心中会感觉很充实。 阅读能够为我们的内心一盏明灯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认清我们自己,今天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分享了一篇网络上选出的“和压力做朋友读后感”文章,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您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和压力做朋友读后感(篇1)

一般鸡汤本或者提供方法论的图书,是很少打卡的,但这本《自控力》提供了太多有能量的东西和与众不同的思路。心觉要好好记述并分享之。

印象最深刻的几个观点:一个是,人的意志力,并不只是精神上的能力,其实同身体的健康情况有直接的关系,好的睡眠,规律的饮食,健康的心理状态,其实都是意志力的基石;另一个是,当我们讲意志力的挑战看成是衡量道德水平的标准时,善行就会允许我们做恶的事,所以我们要关注的是目标与价值观,这一段有些抽象,简而言之,在意志力上的体现大概就是,人们会因为有着道德感的出发点,而谅解自己错误的行为,反而忽略了自己真正该去做的事;还有一个印象很是深刻的观点是,人们太容易将渴望的东西变成幸福感的东西,进而沉迷不可自拔,比如游戏的胜利,为喜欢的人付出所产生的快乐,大多属于此类,但这份幸福感的东西不是真实的,而是虚无的,终究要如手中沙一点点漏去,所以要尽量把自己的注意力从这些事情上拉回;最后一个比较喜欢的观点是,遇到挫折时,急于否定自己的人,反而是意志力比较差,并且是不愿意轻易承担责任的,因为在这个否定的过程里,已经是一个逃避过错给自己寻找心理安慰的过程,反之,其实需要我们鼓励自己,并查找自己的错误并改正,才更有利于我们意志力的增强。

上面几个观点,是我个人觉得角度非常好,又很少被关注的点。当然,还有其他我们常常提起的观点,比如,给自己找一个“榜样”和“目标”,或者群体,是更容易提升自控力的;今日事今日毕,明天并不会比今天做出更好的选择;低落的情绪更容易丧失意志力,所以尽量不在情绪低落时迅速做决定……

锻炼意志力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每个人也都有属于自己的短板。但就我自己的观点而言,提升意志力与自控力最大的关键,不在于到底使用什么放法,而是发自内心地想要改变自己和自己的生活状态,这样,哪怕在这个过程里遇到了一些挫败,或是进步甚微,都还是保持在一个不断进步不断改变的过程。而大多时候人们在许多事上仿如叶公好龙,向往与拒绝并存,而这往往是自控力难以提升的关键所在。有时候也在想,人们为什么要去提升自己的自控力,我想,自控力的提升,其实是更好地感受到了生活里的细节和自我价值的提升,增加的是生活本身的幸福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情。努力的过程里,再艰苦,也还是伴着希望的。

和压力做朋友读后感(篇2)

读《自控力》并从中获益良多,是几年前的事了。所以这次看到凯利的书,毫不犹豫就打开,用了三天的空闲时间读完全书,并在三天中应用了书中几个方法,做了相应,练习,可以说达到期待的效果。

作者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一开始也认为压力是有害的。直至她接触压力有益论的研究实验和数据,并亲身参与研究,才扭转了原有观念,于是她推广拥抱压力的课程,并将研究过程和成果写成这本书。

WHY

为什么要和压力做朋友?

你认为压力是有害的吗?是的。

你愿意和压力做朋友吗?不愿意,我更愿意过压力小一些的生活,会令我更健康快乐。

你试过管理压力,或者减少压力的做法吗?是的,我尝试用转移注意力等方法去减压。

这也许是多数和我一样认为压力有害的朋友的回答。

但是,凯利告诉我们,研究表明,压力是有益的,而且是在你认为它是有益的情况下,它的益处可以发挥得更大。

只有当你认为压力有害时,它才会产生坏处。

压力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工作、学业、经济状况、婚姻经营、人际关系、养育孩子等等都会让人面临大大小小的压力,且不可避免。我们是被压力了,而不能主动选择。但可喜的是,我们对压力的态度,决定了它对我们的作用。

即是说,我们把压力当朋友,它就会好好对我们,帮助我们成功,以及增强幸福感,达成目标。反之,我们逃避压力,视其为洪水猛兽,它就真的会伤害我们的健康状态,阻止我们迈向目标。

书中提到一个概念,叫思维干预。就是你如何看待一件事情,如果看待自己,会影响你接下来的态度和行动,所以你的思维可以影响甚至决定行为和结果。在此研究成果上,作者对压力思维干预也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才得出上面的结论。

WHAT

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压力作为朋友,它有什么好处?

1.正面迎接压力,会促使大脑分泌出更多的有益荷尔蒙,包括催生素、血清素、多巴胺等,有益于你的健康和状态。

2.压力使人有倾诉和联结的倾向,对人际关系有益。

3.压力可以让工作进程加快,甚至达到心流状态。

HOW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压力对我们产生积极作用呢?

1.把压力转化为意义

当一件事情让我们感到有压力时,我们要思考并找出这件事情的意义所在。如做家务是为了家庭环境的整洁;加班是为了使工作目标尽快达成;准备考试是为了提高技能。只要你能找到事情的意义,就能从五颗星的痛苦之中,发现同时存在的五颗星的幸福。

2把压力转化为挑战

面对危险时,或战或逃,是人类的本能。但是逃避却会产生对身体有害的激素,并阻碍事情的进程。而挑战的态度,则会分泌出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激素,并促成目标的达成。下次你上台演讲前,心跳加速,手心流汗,喉咙发干,记得告诉自己这是“兴奋”的状态,你正在迎接挑战,而非想要逃走的“紧张”。

3沟通,倾诉,与他人联结

告诉自己,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你身上发生的痛苦事情,世界上很多人都经历过,这种联结感,会降低痛苦值,并找到互相同情和鼓励的出口。向亲友倾诉,和能帮助你的人聊一聊,参加社团活动,甚至只是和身边的人闲聊几句,都可以让你心里感到舒服很多。压力促使大脑分泌的催产素,促使你去和他人联系,这也是它的社会意义之一。

4助人

不是等到自己足够富有时,才去慷慨。帮助别人随时可以发生,而且举手之劳同样有效。和生活的小确幸产生的幸福感一样,举手之劳帮助他人也可以让你更有幸福感,以及感到自己的强大和富足。助人不只转化痛苦的心理影响,它还能抵御严重生活压力对生理健康的危害。实际上,助人似乎能消除创伤事件对健康和寿命的影响。

5树立更宏大的目标

视自己为更大群体的一部分——团队、组织、社区或使命——就会消除奋斗的毒性成分。当你的首要目标是对这个更大的群体有所贡献,你依然会努力工作,但驱动力不同。你不是仅仅企图证明自己足够好或比别人强,而是为比自己更高的目标服务。不只聚焦在自我成功,也想要为了更广大的使命而支持他人。

最后,作者提出,当以下三种情况存在时,压力最可能有害:

1.你感觉无法应对压力;

2.压力使你与别人孤立;

3.压力完全无意义,还违背你的意愿。

仅仅阅读书摘和建议,很难对自己产生真正的影响。书本提供了很多案例,以及其发生的过程,这才是精髓部分,也是思维干预最重要的步奏。

如果可以去阅读这本书,并把方法应用在日常之中,那你和压力和平共处指日可待。

和压力做朋友读后感(篇3)

之前,由于种种宣传压力对于我们精神或身体的害处,导致我们不光无法正视压力更对不能排解的压力感到焦虑不安,以我本身的经历——在意识不到时,不知不觉的脾气就变得暴躁还会伴有严重的失眠。

在进入正文之前,我觉得我要首先正式的、官方的了解下什么是压力,查阅了百度中关于压力的给出的定义:“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是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感觉很深奥的样子)然后再看一下书中给出的更直观说法“压力是我们在乎的东西发生危险时引起的反应”(说实话知道这个意义让我有一种喜悦感)

针对压力,先说一下我认为书中给出的一些有意思的观点如:

压力的背后,正是生活的意义真正有害的不是压力,而是“压力有害”的观点挑战反应是最有益的反应方式

下面真的进入正题

我们对压力抱有怎样的心理预期?这里需要提到一个词“正念”,正念的练习是对所知所感所觉保持开放,而特定的信念会影响客观的生理反应(DHEA与皮质醇的比例,被称为压力反应的成长指数。高成长指数——DHEA更多——帮助人们在压力下奋起。)并最终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

具体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

合理的思维干预——最有效的思维干预有三步:1.学习新观点;2.练习,鼓励自己采纳和应用新思维;3.提供机会,和别人分享该观点。写下你的价值观转化压力:变紧张为兴奋。

书中通过理论和实验验证,人类改变对压力的固有思维模式,相信自己的能力,积极挑战会更容易获得成功,这个过程会在大脑中留下痕迹,成长型思维就慢慢形成(抗压能力升级了,可以攒经验打大怪去),而逃避只会强化害怕,提高焦虑感,形成恶性循环。

书中还特别提到

当以下三种情况存在时,压力最可能有害:1.你感觉无法应对压力;2.压力使你与别人孤立;3.压力完全无意义,还违背你的意愿。人们可以从他人的创伤体验中找到意义,获得个人成长。心理学家把这称为“替代韧性”和“替代成长”替代韧性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怜悯。

必须肯定的是,我们在生活中都会有压力,而怀疑自己、恐惧压力任自己孤独的陷入痛苦找不到意义不是个理想的选择,倒不如坦然接收和拥抱压力,相信自己,勇敢迎接挑战,找到生活的意义。

最后想说的是,无论生活中遇到多有压力的事,都可以对问自己的一句“我想在压力中如何成长?”

最后的最后引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名句“我心有猛虎,正细嗅蔷薇”

和压力做朋友读后感(篇4)

作为现代人,我们都深深感受到了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压力。我们有工作压力、学业压力、生活压力,甚至还有人际压力。面对这些压力,有些人会焦虑、压抑、甚至抑郁,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然而,压力也可以成为我们的朋友,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以我的自身为例,我是一名年轻的医生,每天面对着众多的患者和他们的痛苦,还要完成很多医疗工作和科研项目。长期的工作压力和学习压力让我感到焦虑和不安,甚至还出现了身体上的一些疾病。但是,在深深地反思和自我调整之后,我意识到了压力的重要性和价值。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压力的正面作用。压力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学习动力,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水平。我曾经面临着一个难度重重的病例,但是压力让我更加认真负责地完成每一个步骤,最终取得了成功的手术。在学习和科研中,压力也让我更加努力,取得了一次次进步和成功。

其次,我们需要学会合理地应对和释放压力。在面对压力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一些放松自己的方法,比如听音乐、读书、运动等等。最近,我开始了早上跑步的习惯,这让我感受到了身体的轻松和精神的愉悦。关键在于,我们需要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压力。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压力来源和应对方法,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我们可以多与身边的朋友和家人交流,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我的医疗团队中,我们会相互支持和帮助,共同应对和解决工作中的难题。

在总结中,我们需要和压力做朋友,这不仅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生活和工作方式。只有在充分认识和应对压力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加健康、积极地生活和工作。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和压力做朋友,共同创造美好的人生。

和压力做朋友读后感(篇5)

《和压力做朋友》读后感500字:

《和压力做朋友》,是《自控力》的作者的另一本书。里面讲的观点是:

1.一个人对压力的态度(认为压力是否有利),会影响他的寿命长短。认为承受压力会使寿命变短的,会去世较早。认为承受压力对自己是件好事的,会活得更长。所以,一切都会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样,最后我们都会求仁得仁。

2.在高压下生活的人会比低压下生活的人更富裕。因为获得幸福和趁手压力不冲突,压力创造的是有意义的生活。反倒是那些容易对生活满足的人,他们会不大有钱。压力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试想一下,一早起来,你面临的是没有压力的生活,意味着,今天你没必要去做什么事情。在这样放松的心态影响下,一般你也就默认了这一天会毫无波澜、毫无成果地过去。你既不用为生活打拼,也不用为家人付出,更不用跟自己宣战。

3.如何在压力来临的时候,消除一些紧张情绪?

书里的建议是:把每一次压力下要做的事情都当做一个挑战。研究表明,怀抱着紧张感做事情的人,最后的成绩会比怀着迎接挑战和刺激的人的成绩差。

从生理层面分析的话,怀着迎接挑战的心情做事的话,身体会分泌催产素,该激素可以舒缓压力。

总结一下:应当改变错误认知,把有压力当作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和压力做朋友读后感(篇6)

与其逃避不适,不如追求意义。

角色重设——及给自己定位更高、创造出更好的社会价值

作用————以更宏大思维看待工作,甚至可以点亮最基本的任务,减缓职业倦怠。

转换个人思考方向,可以提升个人使命感和责任感

使周围的人能够以一种更加向上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中所遇到的困难,让他们感觉到有你在他们身边能解决一切问题困难

关怀——引发勇气和希望

收到过生命折磨的人更乐于助人,是因为他们觉得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于自己满足个人的一些愿望

研究发现了大量案例,助人能降低个人危机后的无助感。以下是一些例子:

·自然灾害后的志愿者,报告说感觉更乐观,有力量,较少不安、生气和无助。

·配偶去世后,照顾他人能降低抑郁。

·自然灾害的幸存者,如果能立刻帮助他人,会较少得创伤后应激障碍。

·长期患病的人,成为病友的顾问,能缓解痛楚、无力感和抑郁,增强意义感。

·恐怖袭击的受害者,当找到助人的方式,会降低幸存者内疚,找到更多意义。

·经历了致命疾病的人,做志愿者的话,会体验到更多希望,更大意义感,更少抑郁。

【反对观点】 这些实验是否是经过筛选的结果,怎么看来都是完全支持作者的观点的,世界那么大、各种各样的人物组成了无限大的思想及观念、不可能每个人都会在承受痛苦后会做出积极的反应,对于一些没有那么大的积极心态的人会产生一些反社会的行为

负责

做一件事情最重要就是对其行为负责,尽自己最大能力使之趋于完整,中级会有很多的不愉快,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从一次次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怎么付出最小成本收获更多的效益,负责意味着更多的责任

孤立思维或是基本人性思维

会有那种倾向或者是感觉

·情绪低落时,我有觉得别人都比我幸福的倾向。

·苦苦挣扎时,我有觉得别人一定比我轻松的倾向。

·情绪低落时,我提醒自己,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和我 感觉相同。

·当事情不顺,我会把困难视为所有人都会经历的生命的一部分

遇到消极情绪的时候应该学会去改变自己对于孤独思维的看法或理解(具体做法可以是)

1、提高对他人痛苦的认识

2、对自己更开放

进行一次身份转换,思考一下比你更糟糕的人是怎样对待生活中的种种困难问题的,为什么有的人明知道明天是不可预测的,为什么还是不放弃。

创造你想要的支持性社群

最大的孤独是没有能够与自己分享经历的人,所以,去试着创造一个这样的环境。(具体做法是,将自己作为资源、媒介,去寻找有相同经历的人,当然可能是有一定的机缘巧合存在的,当你去做出一些行动的时候,孤独会被稀释一部分能量的)

和压力做朋友读后感(篇7)

本书讨论了压力与人的行为、状态如何交互,宏观上属于讨论精神和物质如何交互的一部分。从理科生的角度看,这样的讨论总是不像中心法则那样显然和令人信服。感观、感受的生理学基础还未明了。对各种问题统计上的研究,不论是从方法、过程和结论都值得被怀疑。总之,一切与生命相关的,都将是复杂的。

但是书本传达的思想——即对压力积极的看法通过影响人的行为,以达到积极的效果,是主观上有益而应该被包容的。与之类似的还有正念、自我催眠,都是一种认识、探究、与自我对话的方法。

书中关于这一结论的证明包括:接纳压力导致积极的生理、行为和结果的例子以及背后的生理学、心理学解释(压力与微观);压力有害这一偏见产生的历史;压力与GDP、幸福感、人生意义等的关系(压力与宏观)……

由此引出与压力相处的方法:重新思考压力,思考自己面对压力的反应;思考压力带来的意义;思考价值观对压力的转换;和在乎的人谈论压力;思考逃避压力的代价;变紧张为兴奋;变恐惧为挑战;变无助为希望;变自我关注为宏大目标;化孤立为基本人性;化痛苦为资源。

和压力做朋友读后感(篇8)

和压力做朋友——《自控力》读后感1000字:

听完这本书,我最大地收获是作者质疑既有科学理论的依据——把小白鼠的被化学制剂注射或受虐待产生了致死的身理反应,推演为人类感受后压力会导致病变的结论,从而认为压力是有害的。而实际上这并不正确,甚至听上去都不和逻辑!

其实我们在很多情况下,都会把一种现象用理所当然的逻辑“通感”化,从而得出一个貌似正确的结论。蓦然回首,我们吃的绝大多数西药都是这种采用的动物实验得出的药物反应结论,真是细思极恐。

这种以管窥豹的事情让我想起高中参加作文竞赛时的那篇零分作文。那是一篇议论文,给出的场景是:某市搞了一次调查,组织全市数十名三好学生考试,结果考完后考场留下很多稿纸。就此要我们论一论这一代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何如此不堪。我觉得这种调查方式太过以偏概全,就洋洋洒洒针地砭了一番。结果创下了学校作文竞赛零分的纪录,恐怕至今无人能破吧。

还是言归正传吧。压力是一种对在乎事务发生负面意外而产生的中性情绪体验。就好像我们被碰到会疼,吃了酸的会产生唾液一样。它是一种意识的警示,正是由于产生了压力人们才会重视、才会思考、才会努力,也才会人为地使事务向期望的方向发展。所以压力对事物的发展是正向的。

压力对人们身心产生什么样作用,其实是归结于人们自己如何主观认知压力的。“认为压力会对身心有害”这种意识,才是对身心有损害的。这就好比饥饿感,正是因为我们需要进食,当身体缺乏食物时就会感到饿,这本身是正常的,这样才会促使自己吃东西补充能量,否则你会虚脱,只不过我们觉得饥饿这种感受是不舒适的。但若果你认为饥饿感对身体有害,不是去吃东西而是因此夜不能寐或者去吃药麻痹这种感受,那对身体才是有伤害的。又或者你采取不间断地吃东西来杜绝产生饥饿感,那么至少你的肠胃会也会因此出毛病。其实当在乎的事物发生偏离,我们感受到压力时,积极地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使其达到自己的预期或者加以理性地加以分析及时调整自己的预期,正是“变压力为动力”的意义。

所以从行为学的角度来分析:“感受——认知——行为”是我们对待事物的三个环节,而我们往往会把感受等同于认知,缺乏理性地分析,从而采取了错误的行为。所以说跟着感觉走往往是很不靠谱的。压力产生于我们遇到的矛盾和挑战,是人们不适应的一种心里反应。读后感·人终其一生都会有压力相伴,概莫能外:婴幼儿受惊吓或饿了,有压力会哭、会闹;学生少年面临考试,有压力会紧张焦急;成年人迫于生计、急于发展有压力,会恐惧彷徨、积心处虑;老年人望子成龙,有压力会寝食难安、身心憔悴......

所以既然是无可避免的东西,那么唯有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地认知压力才能正确的应对,让我们进入新的适应状态。

毕竟所有的人生都有两个节点是一样的,那就是生和死。这两点之间的人生线段人尽不同,可谁都愿意它是美好的,所以请理性地接受这期间的幸福、痛苦、轻松与压力吧!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