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观后感(汇集十二篇)

08-10

看电影是情节和思维互动的过程,观后感是带有个人色彩和主观情绪的文字。 不妨记录一下自己的看法,写一篇观后感,通过写观后感的方式,我们在不知不觉的成长。怎样写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名的观后感呢?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您搜集了有关“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的最新资讯一起来看看吧,愿这能够对你的情况有所启发!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篇1】

李教官的爱国,有勇有谋,妓女的舍己为人,殡葬师的正直勇敢,是人性中最温暖的力量,遵循内心的需求。

老实说,我的写作功底十分欠缺,既没有系统的写作知识和训练,又没有博览群书,对古今中外名著读得也不是烂熟,郁闷的是我很喜欢这个活儿,然而,就因为这个喜欢,使我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说别的,拿我眼下谋生的工作来说,如果不是对写作有浓厚的兴趣,我想我决不会在单位从事宣传工作长达十年之久。我可能会做行政工作混个一官半职,当然,我也可能会下海经商,或者办公司、开商店。凭我的聪明才智不能捞个一官半职也能改善生活条件,不至于蜗居在采光极差的破房子里;不至于骑自行车上下班,还美其名曰为了锻炼身体;不至于与菜贩子讨价还价耽误时间;不至于为买一件衣服跑断腿,还说什么购物的秘诀是货比三家;不至于让宝贝儿子上不了名校;不至于与达官贵人交不上朋友;更不至于整天看妻子眼色听妻子唠叨,那一幅窝囊相啊,好象被妻子捉奸在床似的难看与惶恐。

如果不是对写作有浓厚的兴趣,我想我的业余时间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彩。我决不会把时间都用在看书和写作上,可能会邀上三五知己喝酒、打牌、唱歌、聊天什么的增加些人脉;也可能与妻儿看看电影电视或者玩个游戏、逛逛街来进一步营造家庭氛围促进夫妻感情;也可能多陪陪父母抑或是走走亲戚来尽孝心增亲情。实在无聊了,也可能会学习一门技术或才艺,要么家具家电;要么书法绘画,为自己的素养和魅力加分。

如果不是对写作有浓厚的兴趣,我想我提心吊胆辛苦攒下的私房钱决不会都用在买书购报刊上,我一定会偷偷地给父母一些,让他们老人家的晚年不会因为缺钱而徒增烦恼,我甚至还会带他们进行近距离的旅游、购物,力争在物质和精神上使他们满足和愉悦。我还一定会心甘情愿地为妻子和孩子购一些他们意想不到的礼物与食品,在他们快乐地享用这些礼物与食品的同时,我自然而然地也从中得到了快乐和满足,于是,家庭幸福感油然而生。除此之外,我也会买些自己喜爱的东西,比如:腕表之类的装饰品、手机之类的电子产品等等。

写作的这些事儿,从某种程度上,虽然或多或少地淡化了亲情和友情,虽然精神上的富有不能代替经济上的富有,但是,我遵循了内心的需求,所以,我依然在这条坎坷的道路上躬腰前行。因为,我写作,我快乐。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篇2】

这篇文章是小孩看完后第二天早上1个小时的日记,虽然写得不是很好,但一口气能写这么多,真是感觉小孩长大了,里面有些观点也非常清楚,理解能力还是不错的。

昨晚,我看了中国投入最大的电影――《金陵十三钗》。

电影的三个主人公:美国人John、国民党李军官、风尘女子玉墨。John是个大英雄,救了十二个女学生;李军官宁死不屈,死前杀了一群日本人;玉墨也可说是救了十二个女学生,因为她带头让自己顶替女学生,参加日军宴会。

在1937年,发生了南京大屠杀,有十四女学生和十四个风尘女子幸运躲进了教堂,而教堂正好有个美国人,按道理日本人是不杀美国人的,所以这里比安全区还安全。虽然这里安全,但难免日本人也会闯进来,检查有没有中国军人,就在十四个女学生受到危害时,李军官出手营救,用智力杀死了一些日本人,最后和一群日本人同归于尽,总共杀敌五门十个,真是令人致敬,真是我们民族的大英雄。结果两个女学生还是不幸被日军逼死,后来日军长谷川军官来保证,不杀女学生,其实只是表面上好,实际不想让教堂的人出去,让女学生去日本人的宴会。当时女学生为保持自己清白一致准备跳楼,而十二个风尘女子为了报恩,当时玉墨主动提出让自己扮成女学生,到时再杀些日本军官,其他风尘女子也不畏死亡,但人少了一个,神父的养子也让自己的男扮女装,这样女学生就不想跳楼了,John也趁这时间带头女学生们逃出了南京。

这些人都有不畏牺牲的精神。虽然他们不是军人,但也有牺牲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这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身边也曾发现这样的精神。有一天,老师说每小组都要派代表上台展示手抄报。而我们小组没人选,却有一个手抄报做得很好,但不会解说。我们的小组长是语文的尖子,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我们的目光全投向了她的脸上,她也明白我们的用意,似乎在做准备。我们不容争辩的目光使她坚毅地说:“行!”她关键时刻的勇敢精神使我终生难忘。

这部电影使我明白牺牲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坐享其成,如果你愿意壮烈牺牲,那你的灵魂将永久刻在别人的脑海中,那么生命也将是永远存在的。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篇3】

下午给队长下《逆战》时,顺手下了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晚上抽空看了下,2小时25分钟的时长,着实有点吃不消,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不过观看影片中却再没有了那种感觉。

关于南京的电影,在看之前就会让你心里蒙上一层尘埃,不管它的主人公是什么人,不管它要讲述的是什么样的故事,都不能逃脱历史给它做好的定位。在这个背景下,没有生活,只有生存。当人的追求已经从生活降至生存的时候,一切都会变得分外残酷,因为“生存”这个词太容易让人想到原始,想到那个适者生存物竟天择的世界。与此相应,在这种背景下表现出来的人的温情也就分外珍贵,让你不得不肃然起敬。 电影要讲述的是女人的故事。开头的一段李教官们的战斗只是点缀,在那样的背景下,男人就应该义不容辞,战在最前面去,然后引出本该受保护的女性主人公。 天地阴阳,各司其职,无关男女平等。女人本就是弱小的需要受到应有的保护的。在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女性的生存境域是更值得关注和同情的。有些电视剧塑造的一些抗战时期身手不凡的女特工,已经多少忽视了女人的天性,这种方式并不是对残酷现实中女性生存境域的关注。如果有女权主义者想从这个角度看特历史看特男女平等的话,不妨去探讨《金陵十三钗》。男女平等不是把女人硬生生地“制作”成男人,让她们承担与男人同样的责任,而是各以其能司其职,偶能超越便是莫大的勇敢了。

先是有一个烟火纷飞的战场,或许吧,我觉得唯有生死不知的年代,才能有那种人命泯灭的卑微,以及——伟大,卑微标注着的伟大。它是那种无力改变,然后又决心付出的东西,这就称之为——牺牲! 教导连的十几条汉子,决定为一群女学生掩护的那一刻,他们已经决定了死去,有一种英雄,叫做视死如归。为了队友能接近装甲车,用自己的身体给队友挡子弹铺路,内心涌起一种悲凉与血性! 乔治,一开始感觉他是一个小孩子,虽然他心里有着一份责任,有着一份承诺,可是他知道以他自己的能力,是没有办法来完成这个承诺.到最后,我真希望他能变成一个真正的妩媚的女人,哈哈.用生命去守护一份承诺,真得是一个最最男人的事情. 那个假的祖父,最开始感觉他是那种玩世不恭的人,好像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值得他去在意的,当然,没有正义,没有善良;只有钱,和红酒.当然,电影一定会这样演,最后,他就是那个拯救世界的那个人,可能是因为一开始就知道他一定是这样的一个角色,所以对于他和他所为大家做的一切,就觉得是那么的理所应当.也没有给我留下很深入人心的东西,即使是他说,他是因为他女儿的死才开始做殡葬的,也没有让我太感动.一定是因为那个老外的演计不好.哈哈. 只为让浦生听到自己用四根弦弹出的好听的琵琶曲,豆蔻冒着生命危险走出了教堂,因为浦生像她弟弟,她觉得可怜

。如果你是有心人,不妨有心去体味一下豆蔻的内心,或许你会看到另一个悲伤的故事。此时的姐弟温情,在战火的背景下,带着血色,如此凄美!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将香兰跟豆蔻放在了一起行动,而动机却不同,香兰只是为了回去拿她的耳环。电影要告诉我们什么?爱美本就是女人的天性,香兰这一举动所表现出来的正是女性最本然的状态。而把她们俩放在一起,正可以形成一种对比:女性本来应该像香兰一样,但这个特殊的现实却更应该唤起豆蔻一样的温情与勇气。 书娟,一个聪明,善良,正直,勇敢,机智,好奇心重,有主见的女生.她有着姐姐在十三岁所没有的很多非常优良的品质.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女孩.我很喜欢她.即使那些秦淮河的女人是让她不齿的,让她不屑为伍的,但是,在那样的一个生死关头,她还是非常果 断的救了那些女人,不仅是不求回报,而且,她并不觉得她做了什么,因为,她觉得那个时候那样做是正确,正常,自然的事情.

“十三钗”的形象是由自私麻木开始的,她们的勇气随着情节的推进一点点被唤起,并最终完成了她们的壮举。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世界,但一部电影篇幅有限,只能以宏观的 视角塑造“十三钗”的群像,而无力深入每一个人的内心。但其中也给了我们一个参照,那就是玉墨,关于她的述说比较多,正可以让我们由此及彼,去观照每一个人。 玉墨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无非又是一个不幸的故事,你这个过客不会在意的。”这句话似乎是说给每一个观众听的。对于电影中的每一个人,我们都只是过客。对于历史中的每一个人,我们连过客也不是!不管我们如何感动,如何投入,都不可能触碰到那已经远逝的历史。但她也在告诉我们,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不幸的故事,关注这句话,可以将电影的容量放大无数倍。历史是人的历史,每个人的历史,我们不妨把电影中的主角换一下,换作每一个出场的人物,那又将是多少故事!

虽只一部电影,可说的却太多,我不说太多。只想用上面这些话说一个意思:做个有心人去品味电影,你会看到一个很大很大的世界。 这是一个杀戮与救赎,战争与牺牲,信念与寄托的故事。华丽的旗袍服装,出色的光影设计,人物鲜明的个性,地道的南京方言。唯一衬托的,就是那缥缈的人性了吧。 故事的人性,或者是陈教官的风雨衣,或许是秦淮河上的《秦淮景》,也可能是神父的葡萄酒。最后的一个精彩部分,来自于空白。 不知道原著里讲没讲那十三个代替女学生的人最后的下场,也许是被杀了吧。电影里,这一段是空白,取而代之的是以第一人称叙事的书娟她们的侥幸逃离南京,很喜欢这样的设计,不知道,谁都不知道玉墨她们最后怎样了,也不需要幻想,就像书里最后的留白那样,留在那,最后一汪眼泪便是永别。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篇4】

如我所料,观后对片中多个镜头历历在目,心境分外沉痛。战争是不分国家、不分地域、不分种族的,战争是残酷的,在我们抱怨当年日军暴行的时候,事实上在之前的纳粹二战中,早已上演过。不管是在欧洲大陆上的犹太人悲剧,还是在亚洲大陆上中国的陨落,历史只是一次次在上演人类的贪婪与野心,欲望与自私。片中的细节不管是不是真实的,我们都相信在战乱的年代,国人是团结的,中华儿女是齐心的。即便政府早已不复存在,“国”在当时一定是凝聚众人的基础,信念的所在!大到现任政府、小到如俾草民,一句话在我心中久久不能泯灭——落后就要挨打!

对于没有多少寄托的秦淮妓女而言,即便是琵琶弦、耳环和猫,都值得她们冒死追寻。这就是她们的精神寄托,无关世间安稳和**。和平年代,她们也是边缘人,战争年代,同样没有逃脱边缘。从良家女子变为妓女起,她们就学会了在自己的世界里求生存。

那曲《秦淮景》,第一次是穿着学生服唱的,而在书娟的回忆里,却是穿着艳丽旗袍的十四钗。歌声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秦淮河岸,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地窖里留下了她们最后的光彩。很凄美,很苍凉。

电影比小说更充实饱满,色彩的运用体现了张艺谋独特的美学,教堂彩色的玻璃在电影中其实起到了很重要的视觉效果,玉墨的旗袍件件精心。更重要的是,电影情节很紧凑,一环扣一环,不像小说天马行空。

作为电影来说,无论是情节人物设置,还是画面拍摄手法,大到战争场面,小到地窖里的十四钗生活,都看得到张导的用心良苦。

全片几乎一半英文一半南京话,注意了一下,贝尔的英文对话都尽量简洁,句式简单,玉墨的英语则用了许多很漂亮的句式和词汇,显得她很有教养,毕竟是在教会学校呆过 6年,是班上英文最好的。从这一点上说,十三钗具备了国际大片的基本素养。

学会尊重下层人民,这是文明人的基本素养。因为每天装扮得光鲜亮丽,人模人样的,未必背地里做的勾当就比妓女台面上的钱色交易更正当。“妓女是妇女最古老的职业。”和那些被包养的女人相比,起码她们是靠自己谋生。这些人之所以比我们过的不堪,更多的不是因为她们自身的原因,而是被社会放逐了。

搞艺术的,请不要用常人的世俗心态来揣度他们。不是所有导演都冲着金钱和利益而去,不是拍了个电影就是为了拿奥斯卡。他们想做的,无非就是拍一个好电影。一个首先是自己喜欢的电影,然后是能赢得观众喜欢的电影,最后才是评委喜欢的电影。

真正的艺术家,不为别人而创作。他的创作,是内心的需要,是艺术的呼唤。好片不怕被泼脏水,好导演根本就不在乎无道德的诋毁。

纵然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繁华的车水马龙的城市,天空仍留着一抹历史的烟云,挥散不去。

《金陵十三钗》的上映,无疑在国人的心头又抹上了一层挥不去的阴霾,它讲述了十四个青楼女子为躲避日军的追杀而逃到一座有十三个女学生,一个男学生以及一个美国人的教学,她们都想让那个美国人带她们出城,可是那个人只是一位爱财如命的殓葬师,无意做这样的冒险,然而随着日军的进攻和接连发生的悲剧,改变了他和那十四个青楼女子。最后,那些女子替女学生坐上了日军的卡车,踏上了不归路,美国人则带领那十几个学生逃离了南京的故事。

《金陵十三钗》反映的并不只有南京大屠杀,而是借这个事件完美地展现了人性的光辉,比如那个美国人约翰,他之当初进入教堂的目的只是为了找到一些钱财好让他离开南京,他冷漠无情,拒绝了她们想借他离开南京的请求,但是他却在日军强行夺入教堂,企图伤害那些女学生时,他本不是神父,却以高于神父的姿态挺身而出,像个伟大的审判官一样,厉声阻止他们的罪行,在经历身边一个个的伙伴离他而去之后,他开始重视人生的意义,当他为了寻找两位离开教堂的女子时,他遇到了与他一同来到中国的朋友汤姆,汤姆告诉他,现在有一条船可以离开南京,希望与他一起离开。但是约翰却在短暂的动摇之后,拒绝了汤姆,并说了一句让我感慨万千的话:“不,我不能离开,他们需要我。”

是什么导致了约翰的改变?

我想应该是人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吧,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使约翰在紧急关头站了出来,冒着生命危险避开日军的耳目,修好教学中那辆破旧的卡车,载着十二位女学生离开南京城,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似乎已经丧失了那种责任感,近段时间一连串的事件正在挑战我们的道德底线,我们何时才能唤醒这些鲁迅笔下的看客?何时才能像片中的人们一样,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

我也时常在想,如果有一天在我们身边发生了类似的事件,我会不会勇敢地面对灾难?如果面前有数不胜数的虎狼之狮,势单力薄的我会不会为拯救他人而牺牲自己?是否我们都应该在紧急的时刻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勇气?

所有人都具备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奉献,他们都为了别人奋不顾身地做着一切自己能做到的事,我们这种精神应该才是《金陵十三钗》最想呈现给大家的吧!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篇5】

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她们的所作所为我们必须铭记,勿忘国耻,她们所有的人我们也要铭记,十二钗为女,一钗为男。她们在动乱年代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学生的生命,难道她们的命就不是命了吗?

她们虽然是风尘女子,是为当时的人所不耻的,或许现在也有人看不起这类人。但往往最令我们看不起的有时反而是最伟大的,她们做了在那个时代有些男子都不敢做的事情,她们是勇敢伟大的。

歌德曾说,永恒之女性,引领我们提升。女性有时候并不必男性差。我们不能用旧观念来批判否定一个女性。

古有穆桂英披甲挂帅,今有无数女性在各个领域佼佼领先,她们是时代的风尚标,女子不如男的时代已然过去,巾帼不让须眉是女性同胞的进步,更是时代的进步。

一个个拥有丰沛、高贵灵魂的女性就像一颗颗不夜的明珠,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她们曾用梦想和行动点燃生命的激情,她们并非都是命运的宠儿,却也能成为生命的强者,可以通过黑暗、暴风雨去寻找自我。她们笑迎生命中的风雨和炎凉,静候岁月的花瓣悄然绽放。

这些美丽的女子用自己一生的辉煌成就一段段传奇,用无与伦比的美丽去跨越了百年的风雨,她们懂得用淡定去修复日渐粗糙的容颜,以期保留那份和悦与温婉。她们更知道如何对待那些人性的浅薄与尖酸,让自己不被焦虑和无奈吞噬湮没。

我们通过碎影中的残片,去聆听一段段传奇,触摸片刻她们心底的冷暖,也懂得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勇敢。十三钗用她们的行动改变了人们对她们根深蒂固的想法,用勇敢铸就了未来。她们难道不怕死吗?肯定是怕的,但是那一刻,心底的温柔让她们有了选择。

能在漫长的一生中悠远笃定地面带微笑,并在任何人生境遇下都能进发出生命能量,她们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

即使有些人的躯体已经归于永恒的寂静,精神却依旧可以引领我们提升。

走近她们,也就走近了高贵的心灵,然后以此唤醒我们追求。这些美丽的灵魂可以引领我们穿越迷雾,走过生命的黑夜,让日益空虚的灵魂沐浴爱与善,让内心真正拥有安静与勇气,从而可以穿越人生中的隧道,寻找生命的美好。

繁华落尽,依然可以在岁月中翩跹起舞。

谁说女子不如男,女性从来不是一个弱者,不管时代怎样,总有一些人为了心中理想而不停奋斗,一个个鲜活的女性活成了理想中的样子,超越了时空,跨越了时间。。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篇6】

《金陵十三钗》是部极好的小说,而张艺谋的电影改编的要比原著小说更好。电影多了更多的爱恨,多了更多的矛盾,虽说整部剧的节奏依然是紧凑而趋于平缓,最终的结尾似乎水到渠成,没有什么突如其来、跌宕起伏和戛然而止,但在145分钟里,依然让我泪流满面。

电影开始不久是一场小规模的?战,士兵们掩护着女学生的逃亡,放弃了自己出城的机会,敌不过坦克,就以自己的身躯前赴后继,掩护同伴前进,最终的一个带着炸弹冲向坦克。最终一个个牺牲。然后是第一个让我记忆深刻的镜头,消灭了紧跟着的一群日军之后,女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向前继续逃,士兵们躲在残垣断壁之后静默地目送她们远去。这样的一刻,没有言语,来不及道谢,学生们只是边跑边转过头看着满身硝烟的士兵,只有那么短暂的一刹那,除却踩在瓦砾上凌乱的脚步声,只有眼神的交流,却包含了太多太多。

第二个镜头当属秦淮河女人们的登场,美丽的旗袍,精致的妆容,实在是惊艳无比。虽说是在逃难,她们那样款款走来,一颦一笑,风韵十足。从《色?戒》开始,我就一直很迷恋烈焰红唇的旗袍女子,女主角上挑的眼线恰到好处。她放下提箱,用带着手套的手轻触红唇,向楼上的美国殡葬师送去一个飞吻,霎时迷倒万千。好似她虽出于风尘,却依然高贵优雅。

我以为李教官会同小说里一样,躲入教堂,然而电影中却没有。他悄悄地将之前女学生拉下的鞋子放在门口,他一个人独自睡在教堂对面纸店的废墟里,他在傍晚布好手榴弹,他及时地救下了书娟,他 ? 法极准,他一个人消灭了一堆的鬼子,他在自己的身上绑上引线,临死时从楼上坠落,消灭了最后一小批鬼子。我想最终击毙他的那个日本兵在动手前犹豫了,他没有料到之前的袭击都是由这一个中国兵完成的,他看到那人临死前的笑容时恐惧了,然后他万万没有想到,在他扣动扳机之后,迎接他的,也是死亡。

对于流里流气满眼只有钱的美国殡葬师米勒是如何变成神父约翰的,我觉得贝尔将这个过程诠释的非常好。影帝总是有影帝的实力的。他醉酒、爱钱、爱美女、不祈祷,却在危难的时刻穿着属于神父的袍服,用自己掩护着身后的女学生们,大叫着“This is the house of the Lord!”他冲出去寻找失踪的香兰和豆蔻,他撒了善意的谎言,告诉其他人豆蔻和香兰只是被流弹所伤,没有受苦,他放弃了和同胞一同乘船离开的机会,他义正言辞地告诉日军:“Children cannot go!”他最终带着女学生们逃出南京。我忘不了他电影最后的那个眼神,脏兮兮的车窗后面,他开着车,眼睛里有如释重负也有无尽的悲哀,然后渐渐地红了,渐渐地涌上了眼泪。不知他在想谁,是死去的孟先生,前途未卜的乔治,死去的香兰和豆蔻,还 是,日军车上的女人们,和玉墨呢?

我其实很喜欢豆蔻这个角色,从看小说的时候就喜欢。她其实很单纯,她喜欢王浦生,又或者她其实只是想要个平平淡淡安安定定的生活。她说,浦生,你娶我吧,我跟你回家种地。可浦生没有田。她说,那我弹琵琶,你拿个棍,我们要饭给你妈吃,可浦生没有妈。她想在浦生弥留的时候弹琵琶给他听,可琵琶只剩一根弦,她一定要回去拿琴弦,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而复返,终于被禽兽不如的日军抓住,凌辱致死。只留下一卷染血的琴弦。同样的还 有香兰,她只是个爱漂亮的小姑娘,她回去找耳坠,还 不忘在破碎的镜子前照照,看着自己依旧姣好的容颜,她在中?倒地之后还 抱住日军的腿,想阻止他们去害豆蔻,然而只是螳臂当车,日军在她死后也没有放过她。花一样的生命啊,就这样流逝了。其实小说里说的是豆蔻被折磨得疯了,而口里却一直念着浦生的名字。

玉墨是个太美好的角色。她是秦淮河的头牌,她姿容出色,她气质出尘,她擅长琴曲,她讲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她聪明机智,她处变不惊,她深明大义,她是个有故事的女人。我想,要不是这乱世,她也是秦淮八艳似的人物,惊才绝艳,会有无数风流才俊为她一掷千金却依然难以一亲芳泽。然而她不幸生于战火纷飞国破家亡的年代,她有不幸的童年,她沦落风尘。可她能在危急时刻为女学生们打开地窖的门,她对书娟说,我替你去。她也有脆弱的时候,她在踏上生死未卜的前途之前对约翰说,别在战后找我,明天之后,我的身体就不是我的了,你现在就带我走吧。她想回到自己的十三岁,她说她十三岁之前都是个好姑娘,她在临去之前拿起琵琶,带着姐妹们为女学生唱一首《秦淮景》。她义无反顾地登上日军的车,却红着眼眶回头看着约翰微笑。

其实小说里写书娟不喜欢玉墨,是因为玉墨是介入了她的家庭的第三者,直接导致她的父母去了美国把她一个人丢在南京,因而她恨玉墨。而电影里并没有这样的桥段,书娟她们只是单纯地将自己和所谓的钓鱼巷女人划分开来,不喜欢她们,却一点点地了解了她们。书娟其实是个很不一样的小女孩,她不同于其他的同学,她很冷静,她也很大胆。她躲在管道里大着胆子同约翰说话,她看到日军冲过来,为了掩护地窖中的女人们,果断地作出决定带着同学们跑到楼上,她机智地跟日军说小蚊子是她们丢了校服的同学,她跟伙伴们说,不能让日军糟蹋我们,于是排好队爬上教堂最高处准备自尽,自己站在第一个。她以平缓悲痛的语调叙述这个故事总是带着一双纯澈的眼睛观察四周,看着周围的人来了,又走了,再也不出现。

乔治是个好孩子,我确定。他一定要完成英格曼神父的遗志,好好照顾女孩们。他请求约翰留下来,请求他修好卡车带他们逃出南京。他决然地成为了第十三钗,他不愿意中途跳车,为的是给约翰和女学生以充足的逃跑时间。他带上滑稽的假发办成女孩子,那一刹那我却笑不出来,只能流出眼泪。那个带着瓜皮帽小眼镜操着一口不太流利的英语的稚嫩男孩,那个带着假发穿着旗袍深深地低着头青涩的假女学生,我不愿意去想他的结局。

孟先生是个汉奸,他为日本人做事,他不是普通人眼中的好人,然而他是个好父亲。他拼了自己的命,也要保住女儿的安全,于是冒着风险给约翰送来修卡车的工具。他紧紧跟随着日本军官,恳求他救出自己的女儿,却发现上了日本人的车的其实不是那些女学生,他惊讶地愣住,却什么都没有说。日本军官忽然转身朝他开?的时候,随着那砰的一声,我的心一颤。于是这位父亲就那么曝尸街头,约翰来不及将他埋葬,只能用帽子盖住他的面容,他临死,也没能见到女儿一面。

电影里,玉墨说,别人总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一位姐妹接着说,隔江犹唱后庭花。别人骂我们的话,我当然要记住。于是这群女子作出了这样一番轰轰烈烈的事来。其实小说里还 有一句话,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难道我们不唱,国就不亡了吗?最终的那曲绝唱,那曲《秦淮景》,吴侬软语,煞是好听。女子们旗袍艳丽,款款走来,依旧是衣香鬓影。曲子里唱的是江南锦绣,金陵风雅情,仿佛外面的废墟瓦砾,残垣断壁都是假的,走出这个教堂,外面还 是堂阔宇深,世外桃源……然后她们走了,她们穿上女学生的衣服,她们也可以娇俏清纯,她们再也杳无音讯。约翰说,她们的工作是有关爱与恨,只是她们的爱和恨,比平常人要多一点。

我觉得,这是我看过的张艺谋的片子里最好的一部。因为唯一一部我在看预告片的时候就能找出中心思想的电影,而不似《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剧情画面华丽无比,却看了几遍都不知道到底想表达什么。虽说还 是南京大屠杀的老题材,这里却没有《南京,南京》那样大规模的战争冲突场面,也没有《拉贝日记》里面那样的救世主。大部分的剧情只是发生在这个小教堂里面,每个人都是最底层的普通人。独特的视角决定了这个故事的不同。面对战争普通人的无能为力和积极反抗相互交织,缠绕出的是人性的魅力。每个人心目中的国仇家恨,让他们在这么一刻由普通人成为了英雄。好似女主角对约翰说的:“What you did today makes you a hero.”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篇7】

穿过茫茫烟海,翻开厚重的历史,唯独南京那一页久久不能翻过。那是中国人心中的痛,也是埋藏在心中最深处的一段记忆。

那一个个冰凉而无声的数字诉说着历史的悲哀,那一场场震撼而心痛的画面刺激着人们的心灵,一具具冰冷而悲怨的尸体陈述着那时的惨状;一个个鲜活而凄凉的故事扯开了中国人的伤口那一年,注定在历史上镌刻了一个城市的名字南京。

在这个拥有将近38万个心灵陈述的事件中,有这样几个风尘女子,在这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背影,我透过屏幕看着她们,她们一步步地走近,笑靥如花,又一步步走远,只给我们留下那从容赴死的背影。

电影的内容很简单,发生在一个教堂里,有一群看不起风尘女子但最后被她们感动的女学生,一群开始只为求生后来甘为女学生赴死的风尘女子,还有一个一心想保护女学生的陈乔治和一个开始只会喝酒抽烟而最后成了救世主的冒牌神父。开始的时候,人性的丑陋被充分展现出来,为了生存,为了利益,对其他东西都置之不顾;但是最后,一群被别人瞧不起的女子却彰显了作为中国人最后的尊严不卑不亢、坚韧顽强。

倏尔,脑海里回荡起那首悠扬的《秦淮景》。豆蔻为了给小战士弹《秦淮景》去找琴弦最后惨死在日本人手里。临行前一夜,玉墨抱着豆蔻的琵琶和姐妹们为女学生弹唱《秦淮景》,我听着那悠长舒远的曲调,不禁潸然泪下。哪一个秦淮女身后没有自己的故事,就像玉墨所说,她十二岁以前的时光和这些女学生一样美好,可是十二岁以后呢?她们也有自己的尊严,但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她们。在别人眼中,她们永远都只是社会的最底层,没有人同情,没有人怜悯。但就是这样一群女子,却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承担了这个永无退路的任务,她们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死亡。一遍又一遍地想起最后诀别的场景,无限悲痛。她们不是战士,却是战场上最伟大的战士,她们是一朵朵盛开在废墟上的鲜花,永不凋零。

影毕,让我想到了四个字勿忘国耻。几十年来,每个触碰到那个敏感的事件,总会让人想到这四个字,沉重但又不能回避。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名与利一直都是现实,而这个很虚无,虚无到已经快被人们所忘记。十三钗,却是十二名女子和那个陈乔治。记得陈乔治说过他要坚持到神父已经带着女学生们平安出城,即使是死,那也心安。为了十几个女学生,不惜一切代价也不曾后悔,这才是中国人的本色,这也是中国人的尊严。

电影中没有一丝爱国气息,却处处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书绢为了她的同学放弃了和爸爸一起走的机会,士兵为了保护孩子们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无数个场景只在彰显人与人之间的大义爱。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古人对秦淮女的评价,可这十二名女子却诠释了一个不同的形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中国人的气节,是中国人的傲骨。

战地之花,开得绚烂,燿燿生辉。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