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未知自己读后感系列

08-02

今天我们给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遇见未知自己读后感”的文章,希望您的心情因本文而愉悦。17世纪英国作家约瑟夫艾迪生曾经写过,阅读之于心灵,就像锻炼之于身体一样,阅读了作品后,我们能感觉到自己的想法在和作者进行交流。 读后感是对书籍中知识和思想的吸收和整合。

遇见未知自己读后感(篇1)

李琳暑假期间,在一位挚友的大力推荐下我阅读了《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它和一般的励志书籍大有不同,跟随作者的脚步一层层剥开自己的面纱,认识真我,让人意犹未尽!收获颇丰!

刚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很纳闷,为什么挚友可以把它说得那样神奇,那样特别,他说它不同于那些死板的教条心理学,而是用现代**的形式表述都市女性耐人寻味的生活故事,让我们细细体会我们心灵上存在的问题。

书中最能引起我共鸣的是这样一件事:每次业绩都得第一的若菱,突然被挤了下来,而这并不全然是因为她的业务能力不够,被自己曾经以为的好朋友出卖,或许她是怎么也没有想到的,她的内心非常难受,早上上班,发现同事们正用不同的眼光注视着她。这其实是人们潜意识中生长出来的插枝,会让一个人忧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但后来知道结果后才知道原来所谓的“不同眼光”都是自己假想出来的。

事实上,我们总是习惯于编造一些在我们自己的主观思想下不存在的东西。周围的人、事、景、物常常会在我们不同的想法下产生着不同的变化。有时候你太在意一件事,而潜意识实际上控制着形势的变化,往往太在意会让事情进入不满意的状态。

但真正的现实呢?现实是并不是他们在变,而是看的人在变。所以当我们遇到什么事情时,我们不能依靠主观的想法去猜测。我们需要追根溯源,更多地思考这个想法背后的原因。

我喜欢书中的这句话: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都是精心包装的礼物。只要我们愿意面对有时候包装有点难看,有耐心和勇气一点一点打开包装,我们会惊讶地看到里面的礼物。

其实每件事都有它的两面性,但作为有意识观念的人们而言,看待事物往往都有多种不同的角度。在我看过书后,它教会我,当我再次产生不好的情绪、压力时,要往内看,看看是不是由于自己无法接受,自信不足、做的不够好才产生不好的情绪?人在困惑的时候要学会臣服,臣服是指针对已成事实不能改变的接纳,接纳之后放下,试着活在当下,而不是去抗拒事实的本质。

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美,不是吗?这应该也属于“逆境商”的另一种体现吧?为什么我们现代人总是不快乐?

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想要的生活?就是我们不知道“真我”是谁?书中让我们明白只有爱,喜悦,和平是从内心,由内至外的散发的才是真正快乐,而不是靠外物来获得。

身体,真实的自我,自我,联系,身份。。。有很多概念我还没有深入理解。也许这本书将永远伴随着我的成长,在成长的道路上品味。

遇见未知自己读后感(篇2)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的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地方又被触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把精力浪费在外在的、不可改变的、不可抗拒的事情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

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恨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这份自信,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致地拆开这个恐怖的贝壳包装,你会享受到里面的丰富和美丽,这是一份特别为你设计的礼物!

只想说一句,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这本书读了之后让我受益颇深,以前我总是说自己的心态有多么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态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好,我会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没有真正的看开,也没有学会放下,对思想方面,更是不会考虑,对于以发生的事情不会学着接受,更别提什么与身体联结了!我要试着看开看淡一切,学着清心,静心,修心,做个小小的真我!学会运用吸引力法则,我会展现我乐观积极的一面,每天都抱着一份幸福和甜蜜,让幸福和甜蜜来到你身边。

相反,如果你的坏心情多于好心情,那么所有的愤怒和悲伤都会被你所吸引,所以在未来,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面对美好的生活,对生活微笑。

遇见未知自己读后感(篇3)

当情绪不好时,请默念:“我看见我寻求**待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我们人受苦的最大的原因,就是抗拒事实。

屈服的第一步是先看到你的第抗,看到你的第抗是徒劳的。所以,我不会继续在上面撒盐。我会尽力让伤口愈合,让我的心情和灵魂恢复。

”快乐不快乐决定权在自己,事情的最后结果也是自己的选择,和别人无关。不断地从外界攫取不属于我们的东西,肯定会造成痛苦和损失。要正视自己的想法,真正的幸福就是给自己,别人不能给,也不能给,不要找错方向。

想要快乐,首先要平静的接受生活中的不快乐,正视我们的不幸,学会“臣服”于自己不完美的人生事实,甘心地去接受,慢慢找到一条可以使自己喜悦的路,不在以前,只在当下。

当然,幸福并不肤浅。相反,真正的幸福来自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思考、孤独、痛苦、犹豫、坚持和坚持是获得人生幸福的唯一途径。但是,我们应该有能力让自己在适当的时候沉入冥想,感到孤独,在适当的时候敞开心扉,投入生活,才能真正快乐

书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没有人知道他们最终会去哪里,但他们总能决定他们想去的方向。无论身处力争上游的快跑阶段,或逢人生变故减速慢行的彷徨时刻,或是看尽千山万水绚丽归于平淡的踌躇关头,面临着其中许许多多的喜怒哀乐,唯有保持关照内心并惜福感恩的心态,一切才会走向完美。

心情决定生活。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点无法透析,太多的情感无法调整。我们总是希望用最快的方法实现我们的梦想。但生活永远不会和我们想象的一样,所以我们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来舒缓残酷的现实带来的坏情绪,从现在做起,经常审视自己,自己给自己上课,自己给自己打分,寻求真我,解放自我。如果你的人生正在不知何去何从,不如拿起《遇见未知的自己》,它将成为你的一位人生导师。

遇见未知自己读后感(篇4)

第四层次:身份认同带来的痛苦。这也是社会化色彩最鲜明的一个层次,我们在社会上地位、我们拥有的财富,我们把它们当做自己身份的象征,当我们求而不得或者失去它们的时候,便会产生自己不能再拥有幸福的错觉,有些人执念之深,甚至为此放弃自己的生命。

每个人心中,都存在一个“爱、喜悦、和平”的“真我”,但这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将我们与“真我”拖离得越来越远,让我们逐渐远离原始纯真的自己。孩童时因为摔倒的疼痛而哭泣是本性流露,长大后的哭泣则更多是因为放不下心中执念,冲破不了“物”对你的束缚。孩童时,哭过,让情绪流走,就放下了,长大后则越来越纠结,越来越念念不忘。

但是,尽管如此,在我们潜意识中,我们都不曾忘记、一直追寻那个纯真的“真我”:很多文章中都会有对童年天真无邪生活的甜蜜回忆,而近两年青春题材的影视作品也越来越火,大概也有其中的原因吧。读完这本书后,我才了解到,“真我”从未离开过我们,只是有那么一层又一层的世俗的东西将我们与它渐渐剥离开来。

当然,书中也介绍了女主人公重新连接“真我”的心灵旅程:感知并善待自己的身体;臣服于自己的情绪;观察自己的思想,学会“转念作业”;觉察伪装在所追求事物后的身份认同感。纵观之,这些让我想到了佛家的“无所住而生其心”——“住”就是你执着的东西,包括世间一切实在的、你看得到的东西,也包括你的情绪、你的思想,因为它们同样也是因为你由“物”而产生的。

“心”就是书中所说的“真我”。意思就是,如果你能放下你对世间万相的执念,就能不被它们束缚,你的心从而就能得到解脱。而书中的这些方法,应该就是一脉相承的道理,只是另外又作了应对四个层次的具体的方法论。

自问自己并不能做到像佛家那样的超脱,彻底地摆脱各种世俗的束缚,可能因为我还年轻、可能因为我只是个缺乏大智慧的平凡人,所以不可避免存在着对生存的最基本的渴望、有着对情亲、爱情、友情的牵绊。而“追求”也是一直存在的,在我来说,追求幸福的态度是一定要延续的,感知由此带来的酸甜苦辣也是值得的,这样才不枉来世间走一遭,也可以避免无所作为,对社会发展作绵薄之力。我所能做的,就是以一个中庸的心态对待这些追求,既然有所追求,就会有阴暗面,但是要像书中女主人公一样,最终做到看淡看轻,并且用“觉知之光”照亮黑暗面,这样才能觉察、感知并且触碰“真我”,从 “真我”无时不刻带给我们的爱、喜悦、和平中获得“真的自在”。

遇见未知自己读后感(篇5)

近期,读了一本畅销书《遇见未知的自己》。作者张德芬,被誉为华语世界首席身心灵畅销书作者,她研修身心灵成长多年。本来是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本来觉得自己对自己应该很了解,但又是未知的自己,看来我们每个人还是对自己的内心不是很了解,自己是谁?

自己的情绪又是如何产生的?这些问题都不是很了解。正如于丹所说,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

“一是向外界拓展世界,二是向内在世界发现内在世界”,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得太多,而看得太少。

忙碌完一天的工作及生活,每晚很享受读这本书的感受,这本是一本身心灵的书籍,作者也建议不要一口气读完,那样可能不能完全领悟本书的全部含义和内涵,而是要像主人公一样,去一点点发现自己的内心,本书中一直提到'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该>故事的主角若菱,名校毕业,拥有令人羡慕的白领工作。但心中却不时的自问:为什么我不能拥有想要的生活?

为什么我不快乐?为什么我如此之不幸?我该如何当自己生命的主人?

她从小被父母抛弃,虽然后来比较成功,表面让人觉得很优秀,但是她的内心并没有充足的安全感。这一切都可以归因于她童年的一些记忆,这让她感到童年时被遗弃的失落。她遇上了的一些相对不幸的事情,生活中与老公吵架了,一气之下,开车就走,自己仿佛丧失了理智,开着车朝不知道的山崖开去,可是车坏了,她的第一反应'真该死,不如死了算了'.

最近她的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她突然发现有这种想法已经有一段时间,可是幸运的是他走进一个屋子,遇到了一个老人,但是从他的面部完全能感到一切的安详、平和,仿佛是一切美好的化身,老人接待了她,给予了她完全的关注,并且询问、了解了她的情况以及身世。在这样一个完全可以接受的条件下,若琳觉得她想和老人谈很多事情。后来,老人帮助她探索自己的内心,帮助她了解自己的坏心情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一些错误甚至悲观的想法是如何从她的脑海中产生的。

中间,若琳经历了很多不幸的事情。她工作很努力,但被同事们取代了。她面临解雇。同事,她发现丈夫和别人关系很亲密,这让她觉得自己受不了,觉得生活越来越糟。

如果菱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找老人,老人就开始教他帮助她探索自己的内心。若菱也很聪明,很有悟性,很多时候老人跟她提到的新理论,新词语,她都能结合自身以及平时经验很快理解,当然有些内容也不是很好理解,老人还推荐她去看一些相关电影,并且当她一些问题弄不明白时,老人还推荐她去拜访一些人,这些人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都特别热情,他们都曾得到过老人的帮助,只要一听若菱说是老人让她来的,都是十分感谢老人,都在竭尽全力帮助若菱。这些看似比较成功的人,他们经历了难以忍受的痛苦,也曾经郁闷,甚至看不到希望,但他们很幸运,他们遇到了老人,老人们像若琳一样,一直在教导他们,帮助他们走出个人的深渊,进入更好的生活。

我也觉得如果我能遇到这样一个充满爱和美丽化身的老人会有多幸运,但这毕竟是作者发明的情节,但我可以通过这本书学习到老人教若琳的所有方法,我也很幸运。

其实美好的生活是要靠自己去创造的。最终若菱一步步走出来,发现自己豁然开朗,能够很自然地去关注自己的内心,结果很幸运的是,她的生活正在逐渐变好,工作也变得很好,发现老公也对她特别好,她感到很满意。

另外,我也很喜欢本书中配合的插图,这些插图你乍一看感觉不会很理解,但是配合书中的内容,你能感受到这些插画的意境,尤其是我每晚深夜读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感觉到自己也在跟随主人公去寻找自己的内在,发现自己的内在,不会受到平时身边纷繁复杂事情的影响,这里只有我自己,没有别人。

书中有很多地方,我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读完这本书,感觉收获特别多,也对我有特别大的启发,接下来我就几点我印象最深刻,特别有感悟的内容在此分享。

一、我们不能当自己情绪的奴隶。我们的性格被从小被灌输的各种约定俗成的观?、信?

、标准、价值观等影响,这些影响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和价值观。每个人每天环顾四周,看到他想看到的东西。大脑会自动排除其它东西。如果你?

断重复做某件事,在生?学上来说,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起长期且固定的关系,比方说,如果你每次都因为一些小事情生气,那么,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复地为那张神经网?

接线和整合,这就变成?你的一个情绪模式。所以,当我们遇到不高兴的事情想要发脾气的时候,一定要先停下来三分钟,想想这件事情是否有它好的地方,想想我们是否真的准备为此生气,想想我们生气了是否对事情就有所改变,想想这个时候是生气好,还是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好,慢慢的,我们就会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让自己的情绪随性而发,甚至无法控制,这就叫不当自己情绪的奴隶。

而只要你了解到生气也会上瘾的时候,想必你第一个念头就是我要摆脱这种瘾症!

二、要通过两种方法,努力找到自己身体和内在的联结。

作者向读者推荐了两种方法:散步和瑜伽,这两种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找到与身体的联系。健走是放空自己的脑袋,专心把注意力放在双脚上,这样就是一种步行禅的冥想,通过健走,能够神情气爽,负面情绪大大消除,感觉到喜悦和平和;瑜伽室柔和的灯光,配合摇曳的烛光,加上一些美丽的装饰品和灵性的音乐,会让你顿时放松下来。因为我们通常要学会在各各方面释放自己的压力。这两种动静运动都是很好的方法。我想它们也适合我。我也开始多尝试这两种动作,从中找到身心的平衡。

3、 向已经发生的事情投降,专注于当下可以改变的事情。很多事情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出生,我们的外貌和体型都发生了什么?能改变的。

如果你?接受它,就好像拿头在撞一面墙壁,而希望能把它撞开,结果当然是无济于事。看了这本书,我学会了臣服已经无法改变的事情,而专注当下可以努力改变的事情。

别人的事,上帝的事,我控制不了,我投降,我接受,我能控制的就是我自己,就是我现在能做的,这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当一个人有了这样的想法,整个人都会变的很平静,但要想办法解决它。在这个时候,事情往往会有想法?到的转机。

我也把这本书推荐给了朋友,希望他们能够从中受益。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觉得心情决定了生活。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点无法透析,也有太多的情感无法调整。我们总是希望用最快的方法实现我们的梦想。但生活永远不会和我们想象的一样,所以我们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来舒缓残酷的现实带来的坏情绪,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改掉惰性与私心,珍惜时间和理想,告别庸俗、浮躁,经常审视自己,自己给自己上课,自己给自己打分,寻求真我,解放自我。

当你有时间放松时,不妨静下心来仔细阅读,读一些关于身心成长的书籍,陶冶心灵,滋养心灵,理顺心灵。

遇见未知自己读后感(篇6)

黄莉这是第二遍读《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

记得,第一次读是近两年前的事了。当时,读书后的感觉就像一本清晰的书,指明了回归心灵的道路。我第一次知道了、看到了真我的状态。

现在,我还可以清晰的感受到那时自己内心的紧张和混沌不安的心理状态。第一次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找不到词可以形容,很欣喜,很快乐。后来,就如饥似渴的读了张德芬老师出的系列的后几本书。

再读这遍,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再细细研读了。因为自己的感知力比原来细腻了很多,发现这遍重读就跟从来没读过似得。从里面学***到的东西就更多了。

印象最深的,就是老人在引导若菱回到在子宫里并出生的那个场景。在读那段的过程中,我有了一种新的感悟。我突然读懂了自己在过去的一些时刻,去做一些从没做过的事情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恐惧不安。

有时,那种状态甚至就是窒息。这样的时刻并不多。但我印象极其深刻。

尤其是小时候溺水的经历,那种恐惧和绝望的感觉,至今仍记忆犹新。而且,还有种感觉,就是每次的这种经历都似曾相识,但我从来都不知从何而来。

在读到这一段时,我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是从出生时那种没抓没落的恐惧感而来的。老师说,恐惧是由于生活能量场缺乏爱。

当我看到它的时候,我会特别感激,因为老师的整套技术在不断地愈合那道伤疤,而我也在不断地提高老师技术中的生命能量,走在寻找一个纯洁完美的自己的路上。

我上次读这本书时,频率明显不如现在。接收的信息和体会自然也就完全不一样。

在哪个阶段,一定要了解不同的信息。我越来越理解为什么读书不能只从字面来理解意思了,那会因为自己的分别、执着和障碍让自己误入歧途。

都是家庭作业。我看到了自己的不断成长和成长道路上的光明。我很高兴!

在读到和自己的身体链接这部分时,也有更多新的体悟。

在来北京学习前,每天都会练瑜伽。每次瑜伽课之后,你都会对自己的身体有一种新的感觉。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安静,越来越快乐,越来越感受到它对我的爱。

在臣服和觉察的功课中,我觉察到自己的状态已经比过去好得多了。但仍有很多深层次的东西看不清慢慢浮现。我之所以能描述这种感觉,是因为我的意识和表达能力比以前增加了太多。

再看这本书,我更清楚地感受到老师像书中的老人一样的用心和护和同情心。里面的abc技术不就是老师在课堂上,一遍遍从不厌倦的一直在帮助我们成长的技术方法之一吗?老师总结了这么多技能,不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摆脱障碍吗?

生活是一个冲破障碍,找到真正自我的过程。在路上,我看到了太多美丽的风景,也看到了这些美丽的风景源于内心深处。外面没有别人!

在书的最后,我看到了安住在家中那一段。我知道,那是内心真的安住于当下,安住于一切,智慧清明的一种境界。这种感觉是一种回归生命之源的状态,在那里智慧与宇宙完全相连。

现在的我可以看到,触摸到,但是还做不到。这是一个光明的未来。我们逐渐在每件事上打开智慧和觉悟。直到有一天,我们可以在心里安静下来,在头脑中稳定下来,传播内心的光和爱。

没有我,我的心就没有烦恼,只是在生活中做事。就像老师的闹市隐者的人生态度一样。

放下后的自在随缘是因为智慧明了后的淡定和清明。感恩!感恩老师的一路引导!感恩自己内在的智慧!感恩生命中一切的相遇!

遇见未知自己读后感(篇7)

最近看了张德芬的畅销书——《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一本开启内心之窗、对话潜意识、接纳自我的身心灵修行小书。与常炖的鸡汤不同,这本小书更注重读者的自我。适合有焦虑、痛苦、难过、哀怨这些消极情绪的朋友,有头痛、肠胃病折磨的亚健康人群,也适合在繁华中麻木、难寻真我的一类人。

文章以一位都市白领阶级的女性为主角,经由每天都可能遭遇的种种事件,逐渐把眼光从外在的世界转向我们内在的世界,进而发先我们大多数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们是思想和情绪的奴隶。一个不经遇的机会下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就像一位智者,女主人公在一位老者的指引下,改善内在的状态,进而改变了外在的世界。终于找到内心的宁静,就像春茧破茧而出,在风中飞翔。

《遇见未知的自己》告诉我如何快乐地生活。

“我是谁?”是我们首要做的功课。通常人们第一反应下给出的答案都是“爸妈的孩子/孩子的爸妈/丈夫的妻子/妻子的丈夫”这些对自己各种身份的认同。

书里给出一个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提示:当我们认清自己的时候也就不在盲目攀附、追求那些并不代表我们的东西。

她以**的形式来向人们讲解和诠释一个个耐人寻味又贴近生活的道理,感觉很特别。生活,在琐碎的细节中,让大自然纯净尘埃。竞争和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极大地放任了人性私欲的膨胀,于是,人就陷入到贪婪和占有的漩涡之中,正如书中主人公若菱所言“活着好累!

”,以至于渐渐累到失去自我,失去了真实的自我,迷失得越严重,内心就更加迷茫痛苦。所以越来越多的人经常困惑-为什么我经常不开心?

书中的老人给出了答案:那是因为我们失去了真实的自我,没有学会下意识地处理情绪。外在的东西根本动摇不了你内心的自我,也看不清自我的虚假身份。

”我们常常用许多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标准,来约束自己,也来衡量、批判他人。这些是我们日常思维的基础,但我们从不检验思维的基础,从不检验思维的正确性。正如书中所说,事件本身是中性的,因为同一件事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问题和困境并不是来找你麻烦,而是来帮助你,帮助你找到自我,帮助你内在成长,成为一个更接近自己本质的人。张德芬说:“先要为发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个事情都负起全责,负起全责的意思不是说将错归到自己身上,而是说这件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我用什么方法做到最好。

能够这样,就会一步步累积内在力量,成就所要做的事情,变成一个更开心的人。”

而认清自我也是一件很难的事,外在环境影响着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让我们容易失落真实的自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心境决定人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点无法透析,有太多的情绪无法调节,生活永远不会和我们想象的一样,所以我们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来舒缓残酷的现实带来的坏情绪,珍惜时间和理想,告别庸俗、浮躁,坚持信念,永远追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经常审视自己,寻求真我,解放自我。

遇见未知自己读后感(篇8)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老朋友推荐的,它是一本心理学的书。最喜欢里面的一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很多时候,我们更多的去关注别人,却忽略了自己。

它主要讲述了名校毕业生的女白领若菱在生活中经历的起起伏伏,以及她与一位老者的对话,由此教我们去探寻内心深层的自己,让我们逐渐去了解认识内心更存粹的自己,让我们离最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近。

在书中,作者从身体,情绪,思想,身份认同四个方面去讲述,并切实有效的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意见,通过团队性咨询,个别的疗愈,或者是练***的方式来帮助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难题,进一步疗愈自己的内心。不能**未知的自我,只能用自己的勇气去解决当前的问题,期待未知的自我和生活。当你陷入困境时,多看看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出原因,认清最真实的自己。

曾经修的一门心灵修养课,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我至今还记得,人最重要的是认识自我,发现自己,探寻未知的自己。

其实,无论在书中,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得不相信:“这世界上从来没有自己消失的问题,当碰到问题时,就得面对,处理,放下,解决。”如果当你看完这本书,你可能会更加相信,任何事情,跟自己的勇气比起来,真的不算什么。

很多时候,不同的人面对不同想法的问题,但同样的是情是:成功的人往往能够克服自己的懦弱,培养解决问题的勇气。希望看到这些的你,亦能如此!

遇见未知自己读后感(篇9)

喜欢读张德芬的书,她的书不仅可以洗净心中因现代的生活压力和快节奏积淀下的灰尘包袱,轻松上路,更可以使心灵得到放松升华,从而更加热爱生命,生活,更加真切用心地体味生命的真谛。

最近看了本书名字叫《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是一本关于都市身,心,灵修行的书。看后很受启发。这本书教我们如何快乐地生活,摆脱困难,并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使之更好。

她以**的形式来向人们讲解和诠释一个个耐人寻味又贴近生活的道理,感觉很特别。

记得书中一位老者的教导:“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不能动摇你内在真实的自我,也看不到自我的虚假身份。

”我们常常用许多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标准,来约束自己,也来衡量、批判他人。这些是我们日常思维的基础,但我们从不检验思维的基础,从不检验思维的正确性。有些事情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根据我们的经验和知识来判断它,不管它给我们带来的是快乐还是痛苦,其实大部分都是由我们的思想引起的。

很多事情不是自然发生的。他们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他们以某种方式发生。正如书中所说,事件本身是中性的,因为同一件事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当情绪不好时,请默念:“我看见我寻求**待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我们人受苦的最大的原因,就是抗拒事实。

屈服的第一步是先看到你的第抗,看到你的第抗是徒劳的。所以,我不会继续在上面撒盐。我会尽力让伤口愈合,让我的心情和灵魂恢复。

”快乐不快乐决定权在自己,事情的最后结果也是自己的选择,和别人无关。不断地从外界攫取不属于我们的东西,肯定会造成痛苦和损失。要正视自己的想法,真正的幸福就是给自己,别人不能给,也不能给,不要找错方向。

想要快乐,首先要平静的接受生活中的不快乐,正视我们的不幸,学会“臣服”于自己不完美的人生事实,甘心地去接受,慢慢找到一条可以使自己喜悦的路,不在以前,只在当下。

当然,幸福并不肤浅。相反,真正的幸福在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思考、孤独、痛苦、犹豫、坚持和坚持是获得人生幸福的唯一途径。但是,我们应该有能力让自己在适当的时候沉入冥想,感到孤独,在适当的时候敞开心扉,投入生活,才能真正快乐

书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没有人知道他们最终会去**,但他们总能决定自己想去的方向。无论身处力争上游的快跑阶段,或逢人生变故减速慢行的彷徨时刻,或是看尽千山万水绚丽归于平淡的踌躇关头,面临着其中许许多多的喜怒哀乐,唯有保持关照内心并惜福感恩的心态,一切才会走向完美。

在这本书中有许多伟大的提示,方向,问题和探索。如果你的人生正在不知何去何从,不如拿起《遇见未知的自己》,它将成为你的一份人生地图。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