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小学数学的学习,孩子能够为更高级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培养出解决问题、分析思考等一系列能力。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小学数学课件教案”,以供参考,欢迎收藏阅读!

小学数学课件教案(篇1)

适用对象:小学数学教师

教学目标:通过使用数学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准备:

1. 数学课件(可以是PPT、教学软件等)

2. 讲解用板书

3. 教学素材(练习题、游戏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步:引入课件教学(5分钟)

1. 老师用数学课件向学生介绍当天的学习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或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第二步:讲解概念和方法(15分钟)

1. 老师使用课件讲解当天的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

2. 通过图示、动画或实例演示等方式,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和解释相关概念和方法。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讲解过程,并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三步:示范演示和实践操作(20分钟)

1. 老师用数学课件示范解题过程,注重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讲解。

2. 将一些练习题或案例题用课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使用课件进行个人或小组实践操作。

3. 监控学生的实践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题方法。

第四步:巩固练习和评价反馈(10分钟)

1. 教师提供一些巩固练习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2. 使用数学课件展示答案和解题过程,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和讨论。

3.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馈,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肯定和奖励,对未掌握的知识进行指导和帮助。

第五步:课堂总结和延伸拓展(5分钟)

1. 教师用数学课件进行课堂总结,强调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和难点。

2. 提示学生今后如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对数学的深入思考和拓展。

教学反思:

1. 教学中要注意使用数学课件的方法和效果,保证课堂的互动和活跃。

2.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准备不同难度的练习和拓展题目,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3. 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和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课件教案(篇2)

教学重点: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难点: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

1. 小数教具(小数图示卡片、小数计数器等)

2. 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整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并提问:“你们还记得小数是什么吗?”

2. 让学生观察教具中的小数图示卡片,与他们讨论小数的特点以及小数和整数之间的关系。

二、概念讲解(10分钟)

1. 利用PPT展示小数的定义和表示方式,并解释小数点的使用方法。

2. 通过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小数的大小与整数的关系,并巩固小数的概念。

三、小数加法(15分钟)

1. 利用PPT演示小数加法的运算方法,例如:0.3 + 0.7 = 1.0

2. 通过示范运算,并与学生一起完成练习题,巩固小数加法的运算方法。

四、小数减法(15分钟)

1. 利用PPT演示小数减法的运算方法,例如:1.5 - 0.8 = 0.7

2. 通过示范运算,并与学生一起完成练习题,巩固小数减法的运算方法。

五、实际问题解决(10分钟)

1. 随机选择一些实际问题,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利用小数加减法求解。

2. 让学生分组合作,解决一些包含小数运算的实际问题,并进行展示。

六、课堂总结(5分钟)

1.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的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相关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巩固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小学数学课件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学习小学数学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2.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数的拆分与组合;

2. 运算法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2. 准备一些数学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15分钟)

1. 引导学生观察数的规律,导出数的拆分与组合的方法;

2. 通过具体例子,教授数的拆分与组合的运算法则;

3. 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数的拆分与组合的掌握。

三、操练与运用(20分钟)

1. 分别设计一些计算题,让学生灵活运用数的拆分与组合的法则进行计算;

2. 在实际生活问题中应用数的拆分与组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 分组进行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一定数量的作业习题,巩固学生对数的拆分与组合的掌握;

2.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并及时批改作业。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2.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资源:

1. 数学课件;

2. 数学游戏材料;

3. 练习题和作业。

教学评价:

1.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题答题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教师观察学生在数学游戏中的表现和沟通能力。

小学数学课件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数学课件进行数学教学,了解数学课件教学的优势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数学课件进行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数学课件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数学课件:准备适合本课内容的数学课件,并测试其使用效果。

2. 教学素材:准备与数学课件配套的教学素材,如习题、题目解析等。

3. 教学环境:保证教室中有投影设备,并测试其正常使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数学课件中的相关动画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课

题的思考和关注。

2. 展示教学目标

通过数学课件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清楚本节课要学习和达到的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3. 开展教学活动

(1)呈现知识点

通过数学课件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并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引导讨论和合作学习

通过数学课件中的习题或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言、提问和互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活动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数学课件中的互动练习进行小组活动,相互讨论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解答疑惑

通过数学课件中的解题步骤和示范,解答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4. 提问和反馈

通过数学课件中的互动练习或问题,提问学生并及时给予反馈,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要点,设计相关板书,以供学生复习和记忆。

六、课堂总结

通过数学课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核心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布置

通过数学课件展示作业内容和要求,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的学习成果。

八、课堂反思

根据教学效果和教学收获,进行课堂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为今后的数学课件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的方向。

小学数学课件教案(篇5)

教学重点:

1. 了解小学数学中的相关概念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 小学数学课件

2. 小学数学教辅书籍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新知识(5分钟)

教师出示数学课件,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图形、数字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预习本课要学的内容。

Step 2:讲解新知识(15分钟)

教师通过观察课件中的图形、数字和问题,依次讲解小学数学中的相关概念。如:

1. 数字顺序: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等。

2. 数字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

3. 图形的边和角: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4. 数字的相等和不等:等于、大于、小于等。

5. 分数的概念:分子、分母等。

Step 3:练习运用(25分钟)

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在课件上进行操作,或者在纸上写出答案。教师可以随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Step 4:结束课堂(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讲解的内容,并展示学生的优秀答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数学知识。

Step 5:课后作业

布置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并在下节课交给教师检查。

教学反思:

此教案设计了导入新知识、讲解新知识、练习运用、结束课堂和课后作业五个环节。通过课件的运用,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数学中的相关概念和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需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引导,及时修正学生的错误,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小学数学课件教案(篇6)

教学内容:加减乘除、分数、小数、几何等基本数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 引入一个有趣的数学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

二、讲解新知

1. 通过课件介绍新知识点,结合具体例子讲解概念和操作方法。

2. 使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方式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

三、示范练习

1. 在课件上示范解题过程,步骤清晰,并注重解题方法和技巧。

2. 鼓励学生思考解题思路,并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练习。

四、巩固练习

1. 制作互动式练习题,在课件上进行测试,同时展示答案和解题过程。

2. 针对学生易错的知识点进行反复巩固。

五、拓展延伸

1. 设计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

2.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述职报告之家 YS575.COm]

六、总结和反思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巩固学生的知识。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并积极回答解决。

七、作业布置

1. 在课件上展示作业题目,并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完成。

2. 强调作业的重点和要求,提醒学生认真对待。

八、课堂点评

1. 展示几道作业题的解答,进行学生的课堂点评。

2. 补充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

九、课堂作业检查

1. 在课件上展示部分学生作业的解答结果,检查答案是否正确。

2. 对错误的作业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十、课后反馈

1. 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并进行总结和整理。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和改进课件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小学数学课件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整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学会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3. 能够运用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

2. 整数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Step 1:引入新知识

1. 教师用实际例子介绍负数概念,如温度的正负、海拔的高低等。

2. 通过示意图展示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正数用正号“+”表示,负数用负号“-”表示。

3. 引导学生观察整数的运算规律,如同号相加或相减,异号相减,然后总结规律。

Step 2:整数的加法运算

1. 教师通过示例讲解整数的加法运算规则。

2.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练习,帮助他们掌握整数的加法运算方法。

Step 3:整数的减法运算

1. 教师通过示例讲解整数的减法运算规则。

2.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练习,帮助他们掌握整数的减法运算方法。

Step 4:实际问题的运用

1.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整数运算知识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问题中的整数运算部分,并根据规则进行计算。

四、课堂练习

1. 学生个体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2. 学生分组合作练习:老师提供一些情境,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

五、课堂总结

1. 教师对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进行总结,并强调运算规则。

2. 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巩固记忆。

小学数学课件教案(篇8)

教学内容:加减法

教学目标:

1. 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法进行简单计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 数学课件;

2. 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3. 数学教辅材料。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新知

1. 引入学生们对加减法的基本认识,例如:“小明手里有2个苹果,他又买了3个,那么他现在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2.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Step 2:课件演示

1. 利用数学课件,演示加法的运算方法,例如:“2+3=5。”

2. 通过图形、数字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法的概念。

Step 3:讲解加法的规则

1. 详细讲解加法的规则和性质,例如:“加法满足交换律,即a+b=b+a。”

2. 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运算规则,并通过课件上的例题进行练习。

Step 4:课件演示减法

1. 利用数学课件,演示减法的运算方法,例如:“5-2=3。”

2. 通过图形、数字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减法的概念。

Step 5:讲解减法的规则

1. 详细讲解减法的规则和性质,例如:“减法不满足交换律,即a-b不等于b-a。”

2. 引导学生理解减法的运算规则,并通过课件上的例题进行练习。

Step 6:练习与巩固

1. 利用课件上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加减法的练习。

2. 分析讲解练习题答案,让学生发现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3. 强调运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例如:进位、借位的处理。

Step 7:拓展练习

1. 提供一些拓展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加减法进行计算。

2. 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Step 8:课堂总结

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加减法的重要性和运用场景。

2. 确保学生们能够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Step 9:作业布置

1. 布置相应的作业,例如课堂练习题或教辅书上的相关练习。

2. 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及时复习和总结。

教学反思:

1. 解决问题:通过加减法的概念和方法,学生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 练习巩固:通过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提高。

3. 培养思维: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小学数学课件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 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

2. 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数学练习册。

3. 彩色板书笔。

4. 教学用具: 数字卡片、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5分钟)

1. 利用幻灯片展示关于数学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小学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

二、概念讲解 (15分钟)

1. 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数学的定义和作用。

2. 依次讲解数与数的表达、数的加减法、数的乘除法等基本概念。

3. 通过幻灯片和板书展示相关的例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三、实际操作 (20分钟)

1. 将数字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卡片上的数字进行数的加减法运算。

2. 学生自由操练一定时间后,教师抽查几位学生上台演示运算的过程。

3. 引导学生讨论运算中的一些技巧和规则,如进位、借位等。

四、评价练习 (10分钟)

1. 将一些数学练习题投影到幻灯片上,让学生进行解答。

2. 老师和同学相互批改答案,发现错误并解释正确答案。

五、课堂总结 (5分钟)

1. 概括今天所学的数学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六、作业布置 (5分钟)

1. 布置相应的数学练习册作业,巩固今天所学的内容。

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解答问题时要养成整理思路和步骤的习惯。

教学反思:

1. 导入引出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在概念讲解环节,语言要简单明了,用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3. 在实际操作环节,学生参与度较高,但教师要注意控制时间,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4. 评价练习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并解释正确答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拓展延伸:

1.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数学的应用拓展,如购物结账、计算旅行的时间等。

2. 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培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课件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 知道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小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 小数的加法;

2. 小数的减法。

教学难点:

小数的减法。

教学准备:

白板、黑板、彩色粉笔、小数的加减法练习题。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新知识

教师出示一道小数的加法题:“0.7 + 0.3 = ?”,要求学生用白板上的数字卡片完成计算。

Step 2:讲解小数的加法

- 教师先请学生观察小数的加法题的特点,“小数和小数相加,要从小数点对齐开始计算,就像整数相加一样。”

- 教师用白板上的数字卡片进行示范,解答“0.7 + 0.3 = ?”的计算过程。

-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几道小数的加法练习题,确保学生掌握小数的加法计算方法。

Step 3:巩固小数的加法

- 教师出示小数的加法练习题,学生在纸上完成计算。

- 学生互相交流对答案,并由教师进行讲解。

Step 4:导入小数的减法

教师出示一道小数的减法题:“2.5 - 0.6 = ?”,要求学生用白板上的数字卡片完成计算。

Step 5:讲解小数的减法

- 教师先请学生观察小数的减法题的特点,“小数和小数相减,要从小数点对齐开始计算,就像整数相减一样。”

- 教师用白板上的数字卡片进行示范,解答“2.5 - 0.6 = ?”的计算过程。

-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几道小数的减法练习题,确保学生掌握小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Step 6:巩固小数的减法

- 教师出示小数的减法练习题,学生在纸上完成计算。

- 学生互相交流对答案,并由教师进行讲解。

Step 7:综合练习

- 教师提供一些综合性的小数加减法计算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 学生互相交流对答案,并由教师进行讲解。

Step 8:总结归纳

教师总结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强调需从小数点对齐开始计算,加法中的进位和减法中的借位。

Step 9:作业布置

布置相应的小数加减法练习题作为作业,要求学生按照计算方法完成。

Step 10: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复习关键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小数的加减法,主要讲解了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计算技巧,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后作业中,可以布置一些实际应用题,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对计算过程中小数点位置的关注,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确保学生理解正确的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课件教案(篇1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小学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数的认识和使用、加减运算、乘除运算、进位与退位、实际问题解决。

教学重点:加减乘除的运算方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难点: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

1. 数学课件

2. 教学用具(小白板、彩色粉笔、计算器等)

3. 学生教材和练习册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引入课题,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数的认识和使用、加减运算、乘除运算、进位与退位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2. 回顾上堂课的内容,复习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数的认识和使用(10分钟)

1. 通过课件,展示不同的数字和数字的表示方法,让学生理解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数字。

2. 用实物或图片等教学用具,向学生展示不同数量的物品,让他们运用所学的数字来进行计数。

三、加减运算(15分钟)

1. 通过课件,介绍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 以习题为例,与学生一起完成一些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计算,引导学生掌握运算方法。

3. 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和退位的概念和方法,通过习题巩固练习。

四、乘除运算(15分钟)

1. 通过课件,介绍乘法和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 以习题为例,与学生一起完成一些简单的乘法和除法计算,引导学生掌握运算方法。

3. 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和退位的概念和方法,通过习题巩固练习。

五、实际问题解决(15分钟)

1. 通过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步骤和解题思路,帮助他们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 与学生一起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提供指导和帮助。

六、课堂小结(5分钟)

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和回顾,强调数学的重要性和实际运用。

2. 鼓励学生通过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拓展实践活动:

1. 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他们在课后进行巩固和练习。

2. 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同学们进行解答,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课件教案(篇12)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

教学目标:

1. 通过使用数学课件,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运算方法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1. 数学课件,包括数学题目、图表、模拟实验等;

2. 学生的电脑设备或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3. 练习册、铅笔等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通过呈现一个与本堂课相关的图片或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Step 2:课件示范(15分钟)

使用数学课件进行示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课件中的问题、图表等,并通过提问和解答问题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Step 3:课堂练习(20分钟)

让学生通过数学课件进行练习,根据课件上的题目进行个人或小组完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实时监控学生的答题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Step 4:课堂分享(10分钟)

请学生上台分享他们的答案和解题思路,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合作意识。

Step 5:课堂总结(5分钟)

在课堂结束前,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善于运用数学课件,并鼓励他们在日常学习中多使用数学课件进行练习和巩固知识。

Step 6:课后作业(根据需要分配,5分钟)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通过使用数学课件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但教师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数学课件,同时在课堂上注意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教师还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课件教案(篇13)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运算技巧。

教学重点:整数运算、小数的认识与运算、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数的大小比较的应用。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学生教材、笔、板书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识(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提出以下问题:比较一下十分之一和百分之一哪个更大?请写出你的答案并解释一下。

二、概念解释(10分钟)

1. 呈现课件,介绍小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小数的基本运算规则。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 出示多个小数的计算题目,让学生上台做题,并在课堂上讲解解题方法,让其他学生能够跟随思路参与讨论。

2. 强调小数运算的注意事项和常见错误,帮助学生避免踩坑。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引入整数运算的概念,通过计算题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 提出类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我有两块钱,分别买了一件价值1.5元和0.3元的东西,我还剩下多少钱?请计算。

五、课堂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

1. 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重难点知识。

2.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板书设计:

一、小数的概念

二、小数的运算规则

三、整数运算

帮助学生总结课堂内容,便于复习。同时,板书还可以起到概念解释和例题展示的作用。

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得学生对数的大小比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概念解释和练习题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了小数的表示方法和运算规则。巩固练习和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解题能力,学生的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些学生对整数运算的理解还有些模糊,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拓展。同时,在课堂互动方面,也要注意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提问的能力,让课堂更加活跃。

小学数学课件教案(篇14)

教学重点:加减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思维逻辑的训练

教学准备:课件、教材、教具(小算盘、实际物品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今天我们来学习小学数学的加减法知识,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些有趣的问题吧!

二、讲解(20分钟)

1. 讲解加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加法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数字相加,得出它们的和。加法的运算规则是先将被加数与加数对齐,然后从右向左逐位相加。

2. 讲解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减法是指用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得出它们的差。减法的运算规则是先将被减数与减数对齐,然后从右向左逐位相减。

3. 举例进行加减法的运算:通过课件或实际物品的展示,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过程。

三、活动(15分钟)

1. 组织学生进行加法运算的练习:将一些简单的加法题目呈现在课件上或黑板上,让学生进行解答,并及时进行讲解和订正。

2. 组织学生进行减法运算的练习:同样地,将一些简单的减法题目呈现在课件上或黑板上,让学生进行解答,并及时进行讲解和订正。

3. 组织学生进行趣味游戏:例如,用小算盘进行加减法计算比拼,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PK等活动,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5分钟)

1. 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法和减法的概念、运算规则和应用等。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展示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进步,给予他们应有的肯定和鼓励。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适量的加减法作业,希望学生能够在家里进行巩固和练习。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困惑,以便在下节课上讲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的学习,通过实际操作和趣味游戏的参与,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通过实际操作的练习和小组PK的竞争,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评价方面,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和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进行评价和反馈。在下节课中,可以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的知识,引入一些复杂一点的运算题目,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课件教案(篇15)

【课题】:加法与减法运算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进行小数点后两位以内的加法与减法运算;

2.能够灵活运用加法与减法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小数点后两位以内的加法与减法运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灵活运用加法与减法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教学准备】:

1.电脑、投影仪;

2.课件素材:加法与减法的运算示例、计算题目、解决问题的实例等。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知

1.引入学生核心数学题目的内容,以小数点后两位以内的加法与减法运算为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展示课件上的加法与减法运算示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Step 2 加法与减法运算规则

1.通过课件上的图例或实例,介绍小数点后两位以内的加法与减法运算的规则。

2.请学生跟随课件上的运算步骤,进行实例的解答,并与同学讨论解答过程。

Step 3 计算题目练习

1.呈现课件上的加法与减法计算题目,让学生自主完成,并在课后让学生相互交换答案进行互评。

2.通过多个实例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Step 4 解决问题的实例

1.通过课件上的解决问题实例,引导学生如何将加法与减法运用到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中。

2.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合理运用加法与减法进行解答,并在黑板上进行讲解。

Step 5 总结与评价

1.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小组合作等形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2.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针对性的肯定和指导。

【板书设计】:

小数点后两位以内的加法与减法运算

【教学反思】:

通过课件的应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课件的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课件的设计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进行合理调整,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得到适当的挑战和支持。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教案阅读

幼小衔接数学课件教案通用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有一份完整教案课件,因此老师会仔细规划每份教案课件重点难点。要知道写了教案课件,是可以体现老师在教学上面的专业素养。经过收集,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您献上幼小衔接数学课件教案,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幼小衔接数学课件教案 篇1

《比大小》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爱儿坊幼儿园学前班数学教材第18页《开火车》。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50以内的数,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2.通过游戏的过程使幼儿经历发现、归纳数学知识的过程,感知学习方法。

3.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活动重点和难点:

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主要是认读50以内的数,感知数的大小,理解数的顺序。在活动的过程中感知学习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卡通数字卡片、奖励小星星、红旗一面、

2.《春天在哪里》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准备春游坐火车——认知50以内数。

1.:数数游戏

师:小朋友,天气暖和了,春天来了,老师要带大家去春游,好吗?我们开着我们的小火车去吧!老师找个火车头来数一数今天有多少老师和小朋友要坐我们的火车,一起来吧……

(拍手唱歌曲《开火车》,传红旗,呜……声唱出停,红旗在谁手中谁来点数,其他小朋友小声跟数。学生跟着拍手唱。)

师:如果每节车厢坐10个人,需要几节车厢?如果5个人呢?(教师引导幼儿10个10个数,5个5个数,分别说出需要的车厢数。)

(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及时表扬)

2.认读数字宝宝。

教师任意出示数字卡请幼儿认读,谁读对就把卡片给谁,每人一张。

3.数字宝宝坐火车。

幼儿先听清老师的要求,边唱歌边走坐到指定车厢。

6节车厢分别坐含有2、3、5、1、4、的数字。

师:把你们每节车厢的数字宝宝放上来看看自己表现怎么样?看看每节车厢坐了几个人?

(幼儿说出每组的人数,说说单双数)

(奖励秩序好、表现好的幼儿)

二、开火车春游——比较数字宝宝的的大小

师:我们春游的小火车就要开了,请数字宝宝们扶好坐好我们去田野里找找春天的消息吧!

(师生共唱歌曲《小火车》边做动作,请表现好的的数字宝宝先下车找找春天的秘密吧!请四人下车)

1.比较第一组数的大小

师:你手里拿的是什么呀?这四个数字宝宝都是谁呀?你知道他们谁最大谁最小吗?

(幼儿举手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奖励。)

2.比较第二组数的大小

(师生共唱歌曲请第二组数字宝宝下车。)

师:这四个数字宝宝又是谁呀?谁最大?谁最小?。

幼儿自主交流,派代表回答。

3.数字宝宝排排队。

师:我们春游的小火车要过桥了,我们要按顺序一组一组过桥,你能给每组的数字宝宝按顺序排排队吗?

(请还没有参与活动的幼儿下车四人或六人一组。)

(1)第一组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队。

(2)第二组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

师:你是怎么比较这些数的大小的?

总结归纳:比大小,看数位,

两位要比一位大,

都是两位看高位,

高位相同看个位。

三、春游进行时——开火车游戏。(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1)幼儿以10人为一组,在规定时间内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成一队,玩开火车找春天游戏。

(2)幼儿和朋友交换数字卡片,按照不同要求排队进行游戏。(评价幼儿游戏活动,奖励表现突出的幼儿)

四、活动延伸。

回家比比家里人的年龄,你会发现什么?

《比大小》活动设计说课材料

丁家中心幼儿园:田小燕

一、说教材

《比大小》是爱儿坊学前班数学下册主题三“数字的家”的一节活动课。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的学习经验,制订出本次活动课的活动目标为:

1.引导幼儿认识50以内的数,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2.通过游戏的过程使幼儿经历发现、归纳数学知识的过程,感知学习方法。

3.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数字概念对幼儿来说是较抽象的,光靠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幼儿是没有兴趣的。那怎样引导幼儿轻松学习呢?为了帮助幼儿掌握活动重点,突破活动难点,活动中结合周围环境和季节特点,以幼儿为主体,以春游为主线,以游戏为主导。根据幼儿认知过程的直观形象性,主要采取数、认、读、比结合法来充分调动幼儿的思维活动,以唱、玩、赞穿插 进行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自信。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进步的方法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四、说活动过程

活动中我为了防止了“一言堂”和“满堂吼”的现象,注重幼儿秩序性的培养及探索能力的发展,设计了以下的过程:

1.设计一条活动主线

在本节活动课中我设计了春有这样一个符合季节环境特点的情境主线。以开火车这样一种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为主导,在“准备坐火车——开火车春游——春游进行时”三个环节中,第一环节引导幼儿丰富对50以内数的.认识;第二环节通过有顺序、有目的的关注来引导幼儿尝试比较数的大小,说出自己的想法,发现真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幼儿体验学习快乐,教师发现存在问题。整个活动调动了幼儿身体、感官、思维的活动,使枯燥抽象的数字在游戏中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幼儿园保教活动以游戏为主的目的。

2.培养一种快乐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尤其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户外活动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同样的游戏也有玩腻的时候。通过开火车游戏的不同玩法,所带给孩子们不一样的快乐感受和体验。我希望孩子们能培养出一种探索意识,获得一种探索的习惯。

3.关注每一个幼儿发展

每个孩子都有获得表扬和赞许的权利,每一位老师也有表扬赞许孩子的义务。在每个孩子天真稚嫩的童心中,对表演赞许的渴望不亚于花儿对阳光的渴望。每一个幼儿都有他独特的个性,活动能力和身体各方面发展不尽相同,所以在工作及这节课中我都一直去留心发现每一个幼儿点滴的进步,并及时说出来。在活动中鼓励那些不积极,不善于表达的幼儿参与活动,我发现:“多给机会,多进步。”

五、活动延伸

回家比比家里人的年龄,你会发现什么

鼓励幼儿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激发幼儿的兴趣。

幼小衔接数学课件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思维品质、肯动脑、愿挑战、激发幼儿喜欢探究数学的兴趣,正是我园积极探索的内容。有趣的重叠现象就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生活,我们将其转换为具有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让幼儿在操作探究重叠现象中获得空间目测、空间组合、判断思维、仔细观察等能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

1.在操作中感知两个透明的图形完全重叠时会变成一个个新图案,并获得遮挡现象的经验。

2.在操作中培养幼儿的空间目测、空间方位、想象组合、分析判断、仔细观察等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准备

1.每位幼儿一份操作学具,一支铅笔,两份操作卡。

2.教具:透明的图形四份,教具纸4大张。

教学过程

一、魔术游戏导入,初感重叠现象。

1.师引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两张透明的图形,上面有什么?

幼儿:这一张上有一个红色梯形,那一张上有两个红色圆形……

2.师变魔术:现在我要变个神奇的魔术给大家看,请小朋友仔细看哦!

(师边变魔术边说:"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师将两个透明的图形完全重叠变成了一辆红色小汽车。)

师:咦!变成了什么?(小汽车)猜猜是怎么变出来的?

幼儿:你是将两个图形合在一起的……

师:你们太有才了,一下子就将我的魔术看破了。对,象这样边对边,角对角地合在一起,就叫完全重叠。这两张图形完全重叠后变出了一辆小汽车。真是太有趣了!

评析:运用变魔术的形式导入,不仅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情境,激起幼儿探索重叠现象的欲望,而且让幼儿在游戏中理解了完全重叠的现象。孩子们在"哇!变出一辆小汽车了"的惊呼中,学习的兴趣被点燃了。

二、独立操作材料,感知重叠后的变化。

1.猜测和实验重叠现象

(1)幼儿猜测

师:我们接着再来变魔术。瞧!(出示两张透明图形)如果将这两张透明的图形(图1)完全重叠,你们认为会变成这里的(图2)哪一幅图案?

评析:在幼儿独立稍作自测后,师再请幼儿回答,并注意询问幼儿的不同想法,这样司以给幼儿思考的空间。

师:看来,小朋友的看法不一样,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小朋友的想法是正确的?

幼儿:我们可以来做实验、可以象刚才那样变魔术……

师:这个主意不错。你们那儿也有两个这样的图形,请小朋友从碟子里拿出来实验一下。

(2)幼儿实验

(3)幼儿交流

师:这两张透明的图形完全重叠之后究竟变出了哪个图案?

幼儿:最后一个……(师请一幼儿给正确的答案做上标记。)

评析:这个环节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初步学会空间目测和空间组合的'方法,而这个方法的获得是让幼儿先猜测,而后让幼儿通过自己独立的操作实验和反思实现的。同时教师要有机引导导幼儿明白,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我们唯有做实验.用实验来验证出真正的结果,这才是做科学的真谛和精神。

2.目测和想象重叠现象

(1)师幼共同目测

师:刚才我们通过实验找到了准确的答案,现在我们要提高难度:我们不做实验,只能用眼睛看,脑子想,请你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如果这两张透明的图形(图3)完全重叠,会变成后面的(图4)什么图案?(注意提醒幼儿静心思考、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

幼儿:第三个,第二个……

师:现在的答案有三种,让我们来仔细地观察一下。先看第二个,不同意的小朋友请说出你反对的理由! (先引导幼儿观察不对的图案,同时在观察中引导幼儿学会运用排除法以及目测观察的方法:观察图案的位置。)

(2)幼儿独立操作

师:小朋友很聪明,通过观察图案的位置就能找出准确的答案。你们自己想不想独立试一试?(想)每位小朋友那儿都有一份操作卡(图5),请你用刚才的方法,仔细地看一看,如果前面两张透明的图形完全重叠,会变成后面的什么图案,找出来后做上一个标记。做前面三道题就可以了,第四道题有点难,有小朋友想挑战一下就试一试。开始吧! (在操作中,教师注意提醒幼儿独立思考、学会自查。)

(3)幼儿相互交流

师:让我们来相互交流一下!请观看大图片!说一说这两张图形完全重叠后变成后面的哪一个图案?(在交流过程中,对于有不同想法的操作题,教师要引导幼儿讲述理由;并注意用排除法推理判断。尤其是要注意引导幼儿交流第三道题、第四道题中的图案遮挡现象。)

(4)幼儿检查纠错

师:孩子们!你们都做对了吗?如果有做错的,请再去仔细想一想,将正确的找出来。其实生活中这样重叠和遮挡的现象很多,只要我们用小眼睛仔细去找一找,一定会有很多发现。

评析:幼儿能运用已获得的经验和技能,进行独立的空间目测、空间想象,组合思考。教师的一句:"不同意的请说出你的理由!第四题有点难……"拔动了大班幼儿勇于挑战、敢于阐述的心弦,操作中的冷静思索与交流中的热烈辩论形成了很好的思维氛围,这正是我们斫期待的……

三、变换重叠的方法,感知多变的重叠现象。

1.师:老师还带来一个更难的问题,想不想再来挑战一下!

刚才这两张图形完全重叠后变出了一种图案,那我们还可以怎样重叠变出什么新图案?请小朋友去试一试吧!比比谁发现的最多!请将你变出的图案在这张纸上(图6)找出来。

2.幼儿操作

3.相互交流

师:孩子们!你们发现这两张图形完全重叠后能变出多少种图案?(先请幼儿说,然后请幼儿演示个别图案的重叠方法。)

师:看来不断地旋转这两张透明的图形,让它们完全重叠后会变成不同的新图案。还没发现这么多图案的小朋友再去试一试。

评析:在幼儿获得了两张透明图形完全水平重叠后会产生一种新图案的经验后,教师设计本环节的操作,使幼儿的经验在探索中得到了提升。在孩子们"太神奇了……"的惊叹声中我们的活动得到了延伸。

幼小衔接数学课件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建立凑十法中“十”的模型。感受凑十法的优越性,知道如何凑十。

2、经历知识转化的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方法。

3、体会数学学习中的转化思想。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凑十法。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能完整叙述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小猴子图片、桃子图片、2行5列的大表格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10加几。

为感受凑十法的优越性奠定基础。

1、师出示课件卡片: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10加几的加法,有一只聪明的`小猴子想考考大家(课件出示小猴子),有没有信心?请看大屏幕:10+1=()10+7=()10+3=()10+8=()10+5=()10+6=()10+2=()10+4=()10+9=()

2、小结:10加几等于十几。

二、看盒子说数。让孩子们在头脑中将盒子建成10的模型。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小猴要送大家一个礼物,(出示空盒子)这个盒子非常神奇,能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想知道它的秘密吗?

1、先来仔细观察一下:一共有几个格子?

2、如果每格装一个菠萝,一共可以装多少个?

3、出示9个菠萝图:现在有几个菠萝?怎么知道的?

4、出示8个、7个菠萝图,提问同上,感受8加2和7加3的模型。

5、出示10个菠萝图,问答后小结:装满就正好是10个。

三、小动物们的问题。

体会凑十的优越性,初步感受凑十需要从一个数里分出一部分和另一个数组成10。

1、小猴的桃子,9+3。引出凑十法,从多样化中初步感受凑十法的优越性。

(1)出示10个格子的盒子装有9个桃子,盒子外面有3个。师背景叙述:爱劳动的小猴帮妈妈摘桃子,昨天摘了一些放到盒子里,看一看是几个?(9个)今天又摘了几个?(3个)。

(2)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能解决什么问题(提一个数学问题)?(两天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

(3)你知道吗?怎么知道的?可能出现点数、接着数和凑十法,对于前两种请学生上黑板演示一遍即可,凑十法做重点分析。教师对凑十法的引导语:从外面拿一个放进去装满正好是10个(板书10),10加剩下的2等于12。启发其它孩子理解,提问:听明白他的想法了吗?谁来再说说?/一样想法的请举手,再来说说。引导其它孩子评价,教师定性评价语:不仅快,而且一眼就看出一共是12个。

(4)教师在课件上圈出盒子,小结:将盒子装满凑齐10个,加上盒子外面剩的2,一眼就看出是12,又快又简便。这真是一个有魔力的盒子,只要你将它喂饱(装满)它就告诉你答案。结语:凑十是一种简便快捷的计算方法。

教师小结:脱离实物进行凑十。

1、说图意、提问、列式。

2、说计算过程。提问:怎么凑十?

教学反思:

“凑十法”是一种简捷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并不要求学生必须用“凑十法”进行计算,但是学生应该会“凑十”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凑十”的计算方法,做一做时再通过圈一圈、看图计算和算一算,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凑十”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做数学。

幼小衔接数学课件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5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

2、让学生掌握5的加减法

3、使学生学会解答简单的口述加减法应用题,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用数的组成知识进行5以内的加减、

教学过程:

幻灯片演示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羊村里去玩,好不好,看,草坪上有1只羊(喜羊羊)在玩耍,咦,美羊羊来找喜羊羊玩了,小朋友们,现在看看草坪上共有几只羊?你怎么算的?

学生回答

师:1只羊加上1只羊是两只羊,我们可以写作,1+1=2,1和1组成2,所以,1+1=2。

现在草坪里有了两只羊,懒羊羊也找来和他们玩了,现在有几只羊?

学生回答

师:2只羊加上一只羊共有三只羊,我们可以写作:2+1=3,2和1组成3,所以,2+1=3

过了一会儿,沸羊羊也参与他们其中了,现在,有几只羊了呢?

学生回答

老师解释,同上

玩着玩着,村长过来要叫懒羊羊回去吃饭,现在加上村长,共有多少只羊?

学生回答,老师解释,同上

村长,把懒羊羊叫走了,还剩下多少只羊?

用笑脸练习:1+22+23+2

1+32+3

5—34—34—2

3—22—1

小结:我们今天学了1~5之间的加减法,要想很快的算出1~5的加减法,必须,理解1~5的组成。

热搜课件:小班数学教案(7篇)


不为明天做好准备的人是没有未来的,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教师通常会准备好下节课的教案,所以,很多老师会准备好教案方便教学,教案的作用就是为了缓解老师的压力,提升教课效率。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幼儿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热搜课件:小班数学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并用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具体感知物体的多少。

2、学习将一组物体并置对应摆放在另一组物体的下方或右方的技能。

重点:让幼儿学习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难点:会自己动手将一组物体并置对应摆放在另一组物体的下方或右下方。

活动准备:

磁性教具小狗8只,猫7只,鱼6只。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堂内容。

(1) 首先将8个小狗排列整齐。

教师:今天有许多的小客人来到我们小二班作客,看看是谁来了呢?

教师:哦,原来是小狗呀!有多少小狗呢?(引导幼儿说出许多)

二、演示提问。

(1)将7只猫一一对应排列。

教师:今天小狗还请了许多的小猫去它们家做客,那我们一看小狗和小猫是不是一样多?(引导幼儿说出不一样多)

教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小狗和小猫不一样多”。

(2) 启发幼儿说出小狗多1个,猫少1只。

教师: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才能使小狗和猫变成一样多呢?(添1只或减少1只小狗)。

(3) 启发幼儿说出猫多1只,鱼少1只,并想办法使猫和鱼的数量一样多。

教师:小猫去小狗家做客,小狗端来了小猫最爱吃的小鱼招待小猫。

师边演示边提问:我们一看小猫和小鱼是不是一样多呢?(猫多1只,鱼少1只)

教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小狗和小猫不一样多”。

教师:那小朋友们开动小脑筋仔细想一想,怎么样才能使小猫和鱼变成一样多呢? (添1只鱼或减少1只小猫)。

教师:我们这样一一对应的排列物体就能很清楚的看出来两组物体谁多谁少,并且给两组数量不一样的物体添一或者减一就能使两组数量不一样的物体变的一样。

三、活动,收拾教具,结束活动。

教师:现在小朋友们学会了给两种物体比较多少,回家以后也可以在家里给家里的东西比一比谁多谁少。

小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按物体的长短分类。

2.喜欢参加分类活动,能耐心按规则进行分类。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班级的旧图画笔若干;高笔筒、矮笔筒(可用大号牙膏盒在2/3处一分为二)人手各一个。

活动过程

1.介绍活动内容及规则

出示旧图画笔及高矮笔筒,告诉幼儿:班级的图画笔需要整理,请小朋友来帮忙,把长的插在高笔筒内,短的插在矮笔筒内。

2.幼儿进行长短分类

请每个幼儿自己取一高一矮的笔筒各一个,分别选长或短的图画笔插入相应的笔筒,直至插满。

3.检查分类结果

请幼儿相互检查分类结果,看看长笔都有哪些颜色,以及短笔都有哪些颜色。

活动延伸

在进行本活动时,还可根据物体的大小、颜色进行分类。例如:让幼儿对图书、积木进行分类整理。整理画笔、图书、积木的活动可放在一个单位时间内进行,也可以分几次按小组轮流操作的方式单独进行。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发现幼儿之间在能力上还是有差异的,大部分幼儿能很好地进行比较,但在表达方面上就有所欠缺,部分幼儿不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这点上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思考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引导他们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并帮助他们梳理总结。

在活动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比长短”的文章,和同行的活动反思,所以在准备学具和提要求时更谨慎了。引出“一端对齐法”的概念,对幼儿能较快地理解还是有帮助的。相信对将来三个以上的物体进行比较有一定的帮助。

小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能排除颜色大小的干扰将图形分类。2、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分类结果。

活动准备:

1、大圆形、大三角形、大正方形各一个。

2、有图形标记的房子大图。

3、颜色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趣

1、出示大圆形、大三角形、大正方形,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认识我吗?(幼儿按老师出示的图形回答问题)

2、教师扮演图形妈妈自我介绍:我是XX图形妈妈。引导幼儿跟图形妈妈问好,加深印象。

二、送图形宝宝回家

1、教师继续扮演引趣:我们的图形宝宝们还没有回家,小朋友能帮帮我们吗?要是看到图形宝宝请送它们回家

2、出示带有图形标记的房子大图。提问:小朋友说说哪座房子是谁的家,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幼儿认识图形标记

3、请图形妈妈回家等图形宝宝(教师用大图形示范,学说句式:我送XX回家)4、在教室里找找图形宝宝。引导语:小朋友,我们一起来找找调皮的图形宝宝藏在哪里?

5、引导幼儿将不同的图形宝宝送回相应的家,并试着一边送一边说:我送图形(三角形、圆形等)宝宝回家。

6、请个别幼儿上台操作,要求一次只能送一个图形宝宝回家。其他幼儿评价

三、指导幼儿操作材料《我送图形回家》

1、分发材料,让幼儿分组按照标记,把图形分类。

2、要求边送边说:我送图形(三角形、圆形等)宝宝回家。

课后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比较枯燥的,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这节按图形分类的活动,从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来说,本节课基本达到了课前的预想效果。下面我自己对本节课的教与学进行了反思:

一、活动刚开始我设计的是图形妈妈来求助,我采用了拟人化的图形卡片,幼儿的注意力就全被我吸引了。接下来的活动就容易开展

了。小班的孩子们能顺利地认识并说出图形的名称,这个环节较为顺利。

二、第二个环节中送图形宝宝找家。原来我设计的是引导幼儿对房子进行观察,发现房屋上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标志,从而确定是哪个图形的家。但因为是借班上课,可能对小朋友们不是太了解,可能是我对问题阐述得不够清楚,幼儿的思维一直停留在发现房子里没有图形宝宝。孩子们有模仿性,一个小朋友这样回答后,再提问了两个小朋友就还是一样的回答。我有些乱了阵脚,但我还是顺着孩子们的话往下接:“对,图形宝宝们都不在(出自:-:小班数学教案图形)家,所以要请小朋友帮忙。老师发现啊这座房子上有正方形的标志,我想这应该是正方形的家,你们同意吗?”幼儿们终于发现了房子上的窗户和屋顶上的图形标志不一样,这个部分才得以顺利进行下来。

三、第三个环节通过孩子们自主操作送图形宝宝回家,不仅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增强了动手能力,还在实践中复习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让幼儿进一步掌握了图形。这一部分开始后幼儿的情绪高涨,都争着要去送图形宝宝。我适时提出要求,一次只能送一个图形宝宝;不能大声叫,会吓跑图形宝宝。有课的前部分的铺垫,幼儿都能很准确地把图形送回家。

小班数学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 能正确区分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并且将相同颜色进行匹配。

2、 学习5以内的序数,能按照序数找到相应的位置。

3、喜欢参加数学活动,体验情景操作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长颈鹿戏院场景,排成四排座位,每排5个凳子,分别是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坐垫20个围成圆圈

戏票25张(其中红点卡1—5当作红票,黄点卡1—5当作黄票,蓝点卡1—5当作蓝票,绿点卡1-5当绿票)

兔妈妈的胸饰一个

三、活动过程:

(一)创设小兔看戏的情景,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孩子们,今天长颈鹿叔叔在森林里开了一家“小戏院”,你们想跟妈妈一起去看戏吗?(想)

(二)介绍小戏院,了解小戏院的规则,初步认识1至5以内的序数

1、出示戏票,了解戏票的颜色和作用

——看,这是什么?(出示4张不同颜色的大戏票)这是看戏的'戏票,有了这个戏票,才能进小戏院看戏。

——看看这些戏票有什么不一样?鼓励幼儿说出戏票分红、黄、蓝、绿四种颜色。

——认识了小戏票,我们再到小戏院里瞧瞧吧,

2、播放PPT课件,了解戏票和座位颜色的对应,初步感知1至4的序数。

——瞧,小戏院里有什么呀?有几排小椅子呀?(和幼儿点数)

——第一排是什么颜色的椅子呀?第二排呢?

——蓝色椅子在第几排?

——最后第四排椅子是什么颜色的?

——那红色的戏票坐在哪一排呀?什么颜色的椅子?

——孩子们真棒呀,戏票的颜色是要跟椅子的颜色一样,红色的戏票就要坐到红颜色的椅子上去。

——那黄色、绿色和蓝色的戏票又该坐到哪里呢?谁来告诉我?

——孩子们好聪明呀,发现了戏票和座位之间的秘密,我们一起来告诉长颈鹿叔叔吧。(引导幼儿一起完整讲诉:红戏票坐在第一排的红椅子上,黄戏票坐在第二排的黄椅子上,蓝戏票坐在第三排的蓝椅子上,绿戏票坐在第四排的绿椅子上。)

3、尝试按照戏票上的点子找相应位置,进一步强化1至5以内的序数练习。

——孩子们,你们知道吗,一张戏票有一张对应的座位,那这几张戏票的位置都在哪呢?(出示红色1至5的戏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戏票上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呀?(引导幼儿观察戏票上的不同点子)

——每张票上的点子都一样多吗?(不一样)有的是1个,2个……

——1个点表示什么呢?从小红旗开始, 1个点坐在第一个位置,那两个点呢?就是坐在第二个位置,以此类推(结合引导将5张红票分别贴在对应的座位上)

——小结:原来,拿到戏票后先找到一样颜色的椅子,然后看看戏票上的点子数,从小红旗开始数,就能找到戏票的座位了

4、知识迁移,帮小动物找座位,巩固1至5以内序数的认识。

——听说长颈鹿叔叔的小戏院开张了,小动物们买了戏票也来看戏了,可是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座位在哪,我们一起来帮帮找找吧。(分别将五只小动物带着戏票正面呈现)

——我们先帮小熊找位置吧。它的戏票是红色的一个点子,那就到红色第一排去找,从小红旗开始数,第几个?小熊的位置就在红色第一排第一个,真开心。(将小熊的图片放到相应位置)

——那么小猫呢?它坐在哪个颜色第几排的第几个位置呀?(依次分别请孩子们将小动物找到对应的座位,并引导孩子用话语讲述)

——孩子们真能干,帮小动物们都找到了座位,瞧,它们好开心呀。

(三)组织孩子们入场看戏,在情景中快乐体验,学以致用

——孩子们,小戏院快开戏了,我们快带着戏票进场吧,戏票就在你的垫子下,拿出来吧。

——看看你的戏票是什么颜色的?上面几个点子,从小红旗开始自己点数吧

——幼儿自己带着戏票入场,找到相应的座位就坐。

——长颈鹿叔叔登场:孩子们,欢迎你们来看戏,现在我来检票了,看看你们有没有找到正确的座位了(长颈鹿叔叔一一检票)

——对于坐错的,则要及时地引导孩子们帮忙纠正,直到所有孩子都正确为止。

(四)好戏开始啦——

——孩子们,好戏开始了,记得安静看戏,做个有礼貌的小观众哦。

——播放皮影戏之类的,让孩子们有个真实的快乐体验。

小班数学教案 篇5

一、活动背景:

皮亚杰说过,数概念是事物间建立两种关系的总和。其中的一种关系就是顺序关系,它是幼儿学数学前的准备阶段。本周我上了节排序的课,是以穿糖果(穿木珠)的方式开展的。让孩子要能说出分辨事物的规律,既糖果是按什么规律穿的,颜色?大小?形状?同时希望他们可以自己按规律排列出来。

当时我想这对于小班孩子来说,还是有点难度的。需要他们用有限的知识来找出规律。但值得肯定的是排序活动不但能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同时对他的思维也很有好处。事实也的确证明了这点。

二、活动评析

孩子们对于我安排的红糖果、绿糖果、圆糖果、方糖果等很喜欢。我先让他们看看每种糖果间有什么不同,孩子一下子就看出颜色、形状、大小不一样了,接着我在黑板上挂出排列好的糖果项链,和孩子一起找找规律。大部分的孩子都能说出规律。在让孩子根据范例自己排列时,孩子的模仿力很强,大部分都会排列出。只要少数的孩子不太会。

总的来说孩子对这样动手的课还是很喜欢的,大部分的孩子都能按规律进行简单的排序,只有少数能力稍弱的孩子似乎还没会按规律排序,没能达到这次目标。我准备再进行补一次。

三、活动反思

在今后的活动中,我得注意让孩子在生活中懂得观察,发现事物见的简单的不同,逐渐让他们知道些规律,毕竟我们的课堂还是要来源于生活的,这样的结合才会更好。

小班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多少。

2、学习在标记图上从左到右地摆放物体。

3、初步形成边讲述边操作的讲述习惯。

活动准备

1、教具:贴绒或磁性图片(小猴子5个,香蕉5个)以及标记图。

2、学具:第一、二、三组:幼儿用书第3页,人手一支笔。第四、五、六组:幼儿用书第4页,剪下第17页上的实物卡片。(提供给幼儿5头大象、4串香蕉、5个萝卜、4只小兔、也可以4头大象,5串香蕉、4个萝卜、5只小兔,放在桌上的小筐里。)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在标记图上探索从左到右地整齐地摆放物体。

出示标记图,猴子及香蕉图片,请个别幼儿上来给小猴子排队,让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为他们排队的,集体讨论:怎样为猴子排队最整齐?通过讨论使大家明确:将小猴子在红旗的后面,红线的上面一个跟着一个排列最整齐。

2、尝试一一对应摆放物体。

启发幼儿给小猴子送香蕉吃,先请个别幼儿上来给小猴子送香蕉,在请大家评价:他送的好不好,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使大家清楚地发现:将香蕉放在红线的下面,并且香焦和猴子一一对整齐最好。最后,可再请一位幼儿到前面来摆放香蕉,鼓励他边摆放香蕉边和大家一起说:一只小猴子我送你一只香蕉,二只小猴子我送你……

3、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感知物体的多少。

教师:小猴子和香蕉哪个多?哪个少?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拿走一只香蕉。提问幼儿:小猴子和香蕉哪个多?哪个少?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在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拿走两只猴子。提问幼儿:小猴子和香蕉哪个多?哪个少?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二、操作活动

1、第一、二、三组。观察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

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边指图边说:图上有什么?是怎样排列的?哪个多?哪个少?请你给多的一组打√

观察画面,请你给多的一组物体涂上颜色。

2、第四、五、六组。对应摆放实物,比较实物多少。启发幼儿在标记图上摆放动物和食物,鼓励幼儿边摆放边说:一个×,送你一个×。

三、活动评价

展示个别幼儿的活动材料,请幼儿说说:画面上有什么?哪个多?哪个少?教师进行简单的评价,对边讲述边操作的幼儿给予表扬。

小班数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的形式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能按要求正确分图形。

2、体验游戏的快乐,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小兔、小猪、小熊图片各二张,各种图形饼干若干,画有(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车票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题,激发幼儿兴趣。

1、今天除了有很多客人老师来我们班做客外,还有几个朋友来做客。我们一起来是谁吧2、出示图片,说一说:说说它叫什么名字?并请幼儿像小动物问好。

噢,原来是小兔子,小熊,小猪来啦。

3、小动物来做客,你们拿什么好东西来招待他们呢?你们带了吗,没有老师这准备了一些饼干,我们一起来分给他们吧!(通过教具吸引幼儿的眼球,更好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提出问题,认识图形。

1、你们看,老师准备了一盘饼干。(教师出示一盘有各种图形的饼干)

2、师:咦,你们看看这盘子里的饼干是一样的吗?它们都有哪些不同?(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3、师:你们知道为什么不一样吗?因为小兔子说他喜欢吃三角形的饼干,小熊喜欢吃圆形的饼干,小猪喜欢吃正方形的饼干。(边说边在小动物的旁边贴一个相应图形的饼干)

三、分一分

1、请个别幼儿来说一说。

师:现在老师已经告诉你们小动物们喜欢吃什么样的饼干了,老师要考考你们,看你们记住了没有。

2、分一分:请个别幼儿来分一分说一说。边分边说。

3、请幼儿集体来分一分。

4、一起看一看有没有送错的饼干。(通过认一认环节幼儿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并说出不同图形的名称。让幼儿进行初步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不同特征特征。分一分环节,通过幼儿亲身体验。在分和说的过程中幼儿进一步认识区别不同的图形。)

四、到小动物家做客师:小动物们今天都得到了自己喜欢吃的饼干,他们很开心。为了表示感谢,邀请小朋友到它们家去玩。不过,小动物们说家离这儿很远,需要乘火车去。你们看他们给我们寄来了火车票,这些火车票可有趣啦!上面都画有不同的图形,和小动物的照片。看,这张火车票上有什么图形?是谁的照片呢?是小兔子,上面还有他喜欢吃的三角形饼干图形。这张呢?唐老师说去谁家的时候你们就要拿出到他们家的火车票。

1、去小兔子家做客。

幼儿拿出相应的车票,老师看幼儿是否拿错了。小兔子拿出了它最喜欢的三角形饼干分给小朋友。谢谢小兔子。我们去小熊家吧。给小兔子再见。

2、去小熊家做客。

3、去小猪家做客。

4、我们再开着火车到别的地方去玩吧。

结束活动:这一环节起到一个加强巩固的作用,通过游戏让幼儿加深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认识,也保持住了幼儿高涨的兴趣和积极性。在体验游戏快乐的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对书写活动的兴趣。

活动反思:

《图形分类》是要求幼儿能够按形状、颜色特征进行图形分类与排队的一次活动,为了更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活动的兴趣,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用帮图形宝宝排队的情景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在组织形式上,我采用集体活动、游戏活动、小组操作。在活动中,幼儿的的思维很活跃,能把自己的发现主动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幼儿的`能力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在活动中我通过个别回答和集体回答提高表达的机会,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得到发展。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1500字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 对学生反应的了解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效率。下面我们为您呈上“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相关主题内容,敬请浏览本文内容!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能准确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

②能准确熟练地求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

③使学生知道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能更深刻地理解相反数的概念。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②初步培养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奥妙,从而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②通过课堂上生动、活泼和愉快、轻松地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以及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教学难点:绝对值定义的得出、意义的理解及求一个负数的绝对值。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讨论式和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问题:相反数6与-6在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各是多少?两个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点有什么特征?

(二)新授

1.引入

结合教材P63图2-11和复习问题,讲解6与-6的绝对值的意义。

2.数a的绝对值的意义

①几何意义

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举例说明数a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按教材P63的倒数第二段进行讲解。)

强调:表示0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是0,所以|0|=0.

指出:表示“距离”的数是非负数,所以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

②代数意义

把有理数分成正数、零、负数,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可以得出绝对值的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用字母a表示数,则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表示为:

指出:绝对值的代数定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3.例题精讲

例1.求8,-8,,-的绝对值。

按教材方法讲解。

例2.计算:|2.5|+|-3|-|-3|.

解:|2.5|+|-3|-|-3|=2.5+3-3=6-3=3

例3.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2,求这个数。

解:∵|2|=2,|-2|=2

∴这个数是2或-2.

五、巩固练习

练习一:教材P641、2,P66习题2.4A组1、2.

练习二:

1.绝对值小于4的整数是____.

2.绝对值最小的数是____.

3.已知|2x-1|+|y-2|=0,求代数式3x2y的值。

六、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几何与代数两个方面说明了绝对值的意义,由绝对值的意义可知,任何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七、布置作业

教材P66习题2.4A组3、4、5.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篇2)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鼓励、思考……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流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必须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这说明了一个道理:教师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要确定“以人为本”的观念,把课堂教学看作自己也是学生人生中的一段激荡的生命经历,鼓励、激发学生去不断探索,把学生的“发现”与“创造”视为最有价值的劳动成果,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对话,与他们共同感悟思潮的跌宕涌动。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时的一些认识:

一、联系生活、感知数学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在实际问题和数学模型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数学、感知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主体(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既符合自身的认知规律,又有直觉洞察、直观猜想、合理归纳与活动思维过程,有利于提高自己对数学的认识。

二、身临其境,探索规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提供现象和问题,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观察、思考、探索。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比如在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我们可以按下列步骤来创设情境。

1.求三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一般来说学生都是先把方程的根求出来,然后计算,学生可能体会不到什么,此时课堂气氛比较平稳。

2.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这时很多学生会感到很繁,怕动手计算,课堂出现沉闷现象。此时教师立即口答出答案,学生就会感觉到很惊奇,为之一振,进而产生疑问:“老师怎么会看出答案?这里会不会有规律?”课堂出现窃窃私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

3.提出问题:你能根据你开始的计算和老师的结论观察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吗?学生们跃跃欲试,开始投入到观察、思考、探索中去。

4.提出问题:你敢肯定你所猜测到的结论是正确的吗?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斗志,使他们敢于说理、敢于证明,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三、由点到面,触类旁通

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而是一个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复习中的最大矛盾是时间短、内容多、要求高。复习既要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典型,又能在高度概括中深刻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掌握规律中理解、记忆、熟练、提高。比如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以把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和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相联系,根的判别式可以作为判别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个数的依据:当△>0时,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当△<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当△=0时,抛物线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即顶点。如果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可以求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判别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位置(交点是在坐标原点的左边还是在坐标原点的右边)等等。这样在复习过程中把知识拓一拓、伸一伸,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面对的是独立、有个性、有思维的学生,课堂教学设计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应随“学情”的变化而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只有教师具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学生考虑,才能真正做到教学服务于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篇3)

我在这次国培中学习了“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虽只有短短的时间,却让我受益匪浅。

数学概念是数学命题、数学推理的基础,数学学习的真正开始是从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开始的,作为一名初中数学老师,我也常常在思考,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45分钟,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通过这次国培,给我们今后的数学概念教学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教学模式:即“创设问题情景,归纳共同特征——建立数学模型,抽象出概念——在交流中深化概念,辨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巩固、应用与拓展。”概念教学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的每一个概念都是一个数学模型,老师们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了许多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现实背景与材料,极大的鼓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概念的得出注重了探究过程、分析过程,体现了活动主题。

通过一组实例,分析共性,找共同特征。

3、铺垫导入恰当,让预设与生成合情合理。

课堂教学的优秀与否,既要看预设,又要看生成。做到了新知不新,新概念是在旧概念的基础上滋生和发展出来的,她们这样的引入,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需要,教师适时搭建了一个新旧知识的桥梁,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学生就会印象深刻。

4、注重了数学陷阱的设置。

把学生对概念理解中的易错点、易混淆点列出来,让学生判断、研究可以让学生对概念理解更深刻。

5、注重了学科间的渗透。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数学概念,正确的理解和掌握概念是极为重要的,这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之一。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要把握好以下三点:一要注重联系生活原型,对概念作通俗解释,体验探究数学问题的乐趣;二要注重揭示概念的本质,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三要注重概念的实际应用,实现知识的升华。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等简单图形(知识目标)

2、 会说出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直线(能力目标)

3、 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积累操作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难点: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并应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 具: 多媒体、棉线、三角板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观察电脑展示图,使学生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来描述我们所看到的现象?

教学过程:

1、 一段拉直的棉线可近似地看作线段

师生画线段

演示投影片1:①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______

学生画射线

②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_______

学生画直线

2、 讨论小组交流:

①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近似地看作线段、射线、直线?

(强调近似两个字,注意引导学生线段、射线、直线是从生活上抽象出来的)

②线段、射线、直线,有哪些不同之处, 有哪些相同之处?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各自的特点)

3、 问题1:图中有几条线段?哪几条?

“要说清楚哪几条,必须先给线段起名字!”从而引出线段的记法。

点的记法: 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

线段的记法:①用两个端点的字母来表示

②用一个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自己想办法表示射线,让学生充分讨论,并比较如何表示合理

射线的记法:

用端点及射线上一点来表示,注意端点的字母写在前面

直线的记法:

① 用直线上两个点来表示

② 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强调大写字母与小写字母来表示它们时的区别

(我们知道他们是无限延长的,我们为了方便研究约定成俗的用上面的方法来表示它们。)

练习1:读句画图(如图示)

(1) 连BC、AD

(2) 画射线AD

(3) 画直线AB、CD相交于E

(4) 延长线段BC,反向延长线段DA相交与F

(5) 连结AC、BD相交于O

练习2:右图中,有哪几条线段、射线、直线

4、 问题2 请过一点A画直线,可以画几条?过两点A、B呢?

学生通过画图,得出结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问题3 如果你想将一硬纸条固定在硬纸板上,至少需要几根图钉?

为什么?(学生通过操作,回答)

小组讨论交流:

你还能举出一个能反映“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的实例吗?

适当引导:栽树时只要确定两个树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的树坑所在的直线。建筑工人在砌墙时,经常在两个墙角分别立一根标志杆,在两根标志杆之间拉一根绳,沿这根绳就可以砌出直的墙来。

5、 小结:

① 学生回忆今天这节课学过的内容

进一步清晰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

② 强调线段、射线、直线表示方法的掌握

6、 作业:①阅读“读一读” P121

②习题4的1、2、3。4作为思考题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篇5)

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利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说出它的性质;

2.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性目标

1.经历对反比 例函数图象的观察、分析、讨论、概括过程,会说出它的性质;

2.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体会用数 形结合思想解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节的练习中,我们画出了问题1中函数 的图象,发现它并不是直线.那么它是怎么样的曲线呢?本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般的反比例函数 (k是常数,k0)的图象,探究它有什么性质.

二、探究归纳

1.画出函数 的图象.

分析 画出函数图象一般分 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在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 0.

解 1.列表:这个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零的一切实数,列出x与y的对应值:

2.描点:用表里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在京各点点(-6,-1) 、(-3,-2)、(-2,-3)等.

3.连线:用平滑的 曲线将第一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 第一个分支;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三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另一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合起来,就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上述图象,通常称为双曲线(hyperbola).

提问 这两条曲线会与x轴、y轴相交吗?为什么?

学生试一试:画出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学生动手画反比函数图象,进一步掌握画函数图象的步骤).

学生讨论、交流以下问题,并 将讨论、交流的结果回答 问题.

1.这个函数的图 象在哪两个象限?和函数 的图象 有什么不同?

2.反比例函数 (k0)的图象在哪两个象限内?由什么确定?

3.联系一次函数的性质,你能否总结出反比例函数中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函数y将怎样变化?有什么规律?

反比例函数 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下降,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减少;

(2)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上升,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增加.

注 1.双曲线的两个分支与x轴和y轴没有交点;

2.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以上两点性质在上堂课的问题1和问题2中反映了怎样的实际意义?

在问题1中反映了汽车比自行车的速 度快,小华乘汽车比骑自行车到镇上的时间少.

在问题2中反映了在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饲养场的一边越长,另一边越小.

三、实践应用

例1 若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求m的值.

分析 由反比例函 数的定义可知: , 又由于图象在二、四象限,所以m+10,由这两个条件可解出m的值.

解 由题意, 得 解得 .

例2 已知反比例函数 (k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求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经过的象限.

分析 由于反比例函数 (k0 ),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因此k0,而一次函数y=kx-k中,k0,可知,图象过二、四象限,又-k0,所以直线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上方.

解 因为反比例函数 (k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所以k0,所以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

例3 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

(1)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并画出图象;

(2)若点A(-5,m)在图象上,则点A关于两坐标轴和原点的对称点是否还在图象上?

分析 (1)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即当x=1时,y=-2.由待定系数法可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再根据解析式,通过列表、描点、连线可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由点A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易求出m的值,再验证点A关于两坐标轴和原点的对称点是否在图象上.

解 (1)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k0).

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 点(1,-2),即当x=1时,y=-2.

所以 ,k=-2.

即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

(2)点A(-5,m)在反比例函数 图象上,所以 ,

点A的坐标为 .

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 不在这个图象上;

点A关于y轴的对称点 不在这个图象上;

点A关于原点的对称点 在这个图象上;

例4 已知函数 为反比例函数.

(1)求m的值;

(2)它的图象在第几象限内?在各象限内,y随x的增大如何变化?

(3)当-3 时,求此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 (1)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知: 解得,m=-2.

(2)因为-20,所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内,在各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3)因为在第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所以当x= 时,y最大值= ;

当x=-3时,y最小值= .

所以当-3 时,此函数的最大值为8,最小值为 .

例5 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00立方厘米,它的长是y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x厘米.

(1)写出用高表示长的函数关 系式;

(2)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 3)画出函数的图象.

解 (1)因为100=5xy,所以 .

(2)x0.

(3)图象如下:

说明 由于自变量x0,所以画出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只是位于第一象限内的一个分支.

四、交流反思

本节课学习了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探讨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hyperbola).

2.反比例函数有如下性质:

(1)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 从左向右下降,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减少;

(2)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上升,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增加.

五、检测反馈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 ; (2) .

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且当x=3时,y=8,求:

(1)y和x的函数关系式;

(2)当 时,y的值;

(3)当x取 何值时, ?

3.若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在所在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求n的值.

4.已知反比例函数 经过点A(2,-m)和B(n,2n),求:

(1)m和n的值;

(2)若图象上有两点P1(x1,y1)和P2( x2,y2),且x1 x2,试比较y1和 y2的大小.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篇6)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一节内容《全等三角形》,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边之间的关系、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主要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为后面探究证明全等三角形成立的条件奠定了基础,也为后面要学习的几何证明奠定了基础,故而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相对比较容易的。故而本节课着重强调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知识,亲身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操作、测量等探究活动,增强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教学难点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将采用激、导、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在探索中学、在动手操作中学。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采用图片导入的方式,在多媒体上播放生活中全等物体的图片,并提问:图片中的图形有什么特点?你们还能不能举出这样的例子?从而引出课题《全等三角形》。

这样导入的好处是生活中的实例生动有趣,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好的将数学融入到生活中去。

(二)讲解新知

其次是讲解新知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学习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在开始的时候,我会先给学生分发纸板,请他们拿出三角尺按在纸板上,描出三角板,并裁下。在使用剪刀的过程中我会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完成裁剪操作后,我会抛出问题“照图形裁下来的纸板和三角尺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吗?”“把三角尺和裁得的纸板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吗?”

学生得到答案之后,我会继续在多媒体上给出用同一张底片冲洗出来的两张尺寸一样的照片,请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两张照片中的图形放在一起是否也能完全重合?”由此我会给出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在提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之后,我会顺势在多媒体上展示一个三角形,并以此作出平移、翻折、旋转三种变换,请学生观察,并提问“对于操作前后的两个三角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期间,我会给学生发放三角形纸片,请学生自己在白纸上进行平移、翻折、旋转这三种变换,并将变换后得到的三角形剪下来,提示可以采取测量、剪裁重合等操作帮助观察,看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能够得到位置变化、形状大小不变的结论,我会和学生一起总结: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接下来,我会在黑板上呈现平移变换前后的两个三角形,请学生再次动手操作重合步骤,并将两个三角形中重合的顶点、边、角标注出来,也请学生上黑板进行标注,接着根据图示向学生讲解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在这里我会顺势讲解全等三角形的符号表示。

前面的教学当中,我让学生反复将全等三角形重合,并寻找其对应边和对应角,为后面学生发现其相等关系做好了铺垫。最后我会抛出问题,在这组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或者动手操作得出结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基础性内容,这样就更需要学生亲身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于是我不断设计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包括制作全等三角形并将其重合等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全等三角形形状大小相同的特点,更好的理解与记忆本堂课的重点知识。

通过这样一道习题再次巩固如何寻找对应边和对应角。

(四)小结作业

最后是课堂小结,我会请学生谈一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以学生自主总结的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还有助于我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我调整自己的授课思路与节奏。

课后思考:我们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那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留下这样的思考问题,可以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遵循简洁明了的原则,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部分,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课件精选:数学分数教案(8篇)


经验时常告诉我们,做事要提前做好准备。每一位任课幼儿园的老师都希望小朋友们能在幼儿园学到知识,为了加强学习效率,我们一般会事先准备好教案,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幼儿园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课件精选:数学分数教案(8篇)》,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数学分数教案【篇1】

教材分析

《分数乘整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节的内容是在已学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只是这里变成了分数。对今后求几个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用乘法来解决。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整数乘法的意义,约分和分数加法计算。学生可以利用分数加法来推导出分数乘整数时只需把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学生在刚学习分数乘法时,可能会有时想不到先约分,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加以强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难点: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1、让学生动手做绸花,加深了学生对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用乘法来算。

2、让学生操作涂彩纸表示绸带,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推算。

3、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认识分数乘法算式,加深理解两个因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小结。

数学分数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求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灵活地解答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复习题: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 。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2、学生找出这道题目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式:1400(1+ )

二、新授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2)学生读题,找条件和问题,明确这道题是把谁看成单位1。

(3)引导思考:从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这句话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① 今年图书增加的部分是原有的12%。

② 今年图书的册数是原有的120%。

(4)学生讨论后分小组交流,并独立列式计算:

人教版数学《用百分数解决问题(3)》教学设计第一种:140012%=168(册)

1400+168=1568(册)

第二种:1400(1+12%)

=1400112%

=168(册)

2、通过这道题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都要用乘法计算)

3、巩固练习:完成P93做一做第1题。

三、练习

1、补充练习

(1)出示练习:

①油菜子的出油率是42%。2100千克油菜子可榨油多少千克?

②油菜子的出油率是42%。一个榨油厂榨出油菜子2100千克,用油菜子多少千克?

(2)分析理解:

A、出油率是什么意思?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B、第(1)题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应用什么方法计算?第(2)题是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这个数,可以怎样解?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学生做教科书练习二十二的第1、3、4题。

课后反思:

本部分内容是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这部分内容与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相似,只是相应的分率转换成了百分率。因此,在复习上,我安排了与例题较为相似的分数应用题,通过对题目的改变,让学生了解二者的联系。因为题型及解题方法几乎都相同,学生学起来也较为容易。

数学分数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使学生加深对分数意义和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会熟练地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

能在实践中进行运用。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加深对分数意义和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会熟练地比较分数的大小。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学习、掌握分数意义和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会熟练地比较分数的大小。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P94 。例6: 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

(1)设问:A,图中的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分别是多少

B,从图上比较2/3与1/3,哪个大 哪个小

C,如果没有图形供观察,那么怎样比较2/3与1/3的大小

(想:2/3是2个1/3,1/3是1个1/3,所以2/3>1/3)

板书: 2/3>1/3

D,第二组图中用括号表示的线段用分数表示分别是多少

E,看图比较,谁大于谁

F,若没有参照图,你会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板书: 2/51/3 3/81/3 2/51/3 3/8 3/5 > 2/5

4,P97 。11

习前分析:想想,括号里填的这个分母与8和3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 ∵ 1/8

∴ 括号里可以填7,6,5,4这四个数字。

习后提问:从这道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述: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大。

5,P97 。12

§ 因为快车从甲站到乙站要行10小时,那么快车每小时行全程的1/10;慢车从甲站到乙站要行15小时,那么慢车每小时行全程的1/15。因此,相遇时:

快车6小时行了全程的:1/10×6(即6个1/10)=6/10,

慢车6小时行了全程的:1/15×6(即6个1/15)=6/15。

五、重点指导

1,P97 。7

先要求学生用直线上的点把各分数表示出来。

再指导学生比较出各分数的大小,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应用题。[课件2]

(1)甲车从东站开往西站要7小时,乙车从西站开往东站要8小时,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哪一辆车行的路程长

(2)某小学学生在一块地里收棉花,第一天收了这块地的3/25,第二天收了这块地的3/20,第三天收了这块地的2/25,三天中哪一天收得最多 哪一天收得最少

六、家作

P97 。8,9,10

数学分数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并能进行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大小比较·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利用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新授·

出示主题图·

师:从图中知道了那些信息?要我们做什么?

师:有什么问题吗?

师:分数和小数之间能直接比较吗?怎么办?

学生试做·

反馈:指名回答·引导出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分组进行分数与小数互化:学生分为两组,一组研究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一组研究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集体交流·

总结方法·

练习:

把9/25、5/6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

把0·3、0·13、0·213化成小数·

二、巩固练习·

1、小麦地的面积是7/8公顷,棉花地的面积是0·8公顷,什么地的面

积大一些?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之间交流·

集体交流·

2、小军做了1·1小时,小明做了6/5小时,谁做得快一些?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之间交流·

集体交流·

三、思考题·

A和B都是大于0的整数,当A( )时,B/A是真分数;

当A( )时,B/A是假分数;B/A能化成整数·

四、课堂总结:

小数与分数互化的方法是什么?

数学分数教案【篇5】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七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

三、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

四、教学难点:

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五、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合作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六、教学过程:

1、遇困求知、导出分数

(1)把4块饼平均分给2个人,平均每个人分得几块饼?

(2)把2块饼平均分给2个人,平均每个人分得几块饼?

(3)把1块饼平均分给2个人,平均每个人分得几块饼?

设计意图:这一阶段的教学,复习“平均分”,从每份是整数过渡到每份不是整数,自然引出分数。(1)(2)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3)题对学生发出了挑战,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自主创造,探究分数

(1)这半块饼怎样表示?请大家想一个办法。

设计意图:(学生自由创造)(指名学生汇报所想符号,并说出意思)

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在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来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原来学的数不能表示这“半个”,需要创造一种新的数-分数。(出示课题)(3)你想知道分数的哪些情况?

数学分数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活动,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2、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实际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和分数大小比较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计算下面各题:2/5+1/5=3/8+5/8=7/9-4/9=1-1/3=4/6+5/6=

7/8-7/8=10-4/4=14/30+5/30=12/28+16/28=

二、新授

1、涂色部分是几分之几?

2、涂一涂,比一比。

3、爸爸吃了六分之二,妈妈吃了六分之一。

(1)他们一共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

(2)还剩下几分之几?

4、分数计算

5、一个月饼平均分成8块,两个共吃了这个饼的几分之几?

6、有三个苹果四个梨

苹果占全部水果的几分之几?

梨占全部水果的几分之几?

苹果占的分数比梨少几分之几?

7、阴影部分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8、(1)参加跳绳活动的共有几人?

(2)男同学占总人数几分之几,女同学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9、数学故事

10、实践活动:制作七巧板。

这是个具有实践性和挑战性的活动。“想一想”中要用到分数的知识。七巧板又变成了研究分数加减法的学具了。

一定要鼓励学生亲手制作七巧板,这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更能使他们借助操作完成“想一想”中的问题。

11、做一做

(1)拿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并剪下来。

(2)用剪下的正方形纸,按下面的顺序制作七巧板,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11、想一想

(1)1号图形是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2号呢?它们共占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2)3号、4号、5号、6号、7号图形分别占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3)用七巧板中的图形拼出长方形或正方形,估一估,量一量,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大约是多少?

三、小结

课后反思: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实际实际问题。

数学分数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明确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之间的关系;

会进行假分数和整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之间的互化.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探索假分数和整数互化、假分数和带分数互化的过程,掌握它们互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运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会进行假分数和整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之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

会进行假分数和整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之间的互化.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教师出示几道口算题,让学生回答.

通过出示几道口算题,明确分数的意义,为下面整数化假分数作铺垫.

1.口算.

0.45÷15;1.53-0.7;0.4×0.8;

4.8×0.02;0.3÷1.5

2.口答.

(1)各表示什么意义?

(2)2个是几分之几?

5个是几分之几?

12个是几分之几?

二、整数化假分数

1.提出“把1、2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的要求,让学生自主尝试,然后交流结果.

教师提出问题,先鼓励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然后师生一起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明确解答的过程.

师:把1、2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

学生思考,自主尝试,然后教师在标有1、2、3、4、5的直线上表示出来.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里面有3个,是,2里面有(2×3)个,是。

……

2.

教师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自己结论.

师:整数怎样化成假分数?

学生相互交流、讨论.

师:以指定的分母作分母,分母与整数的乘积作分子.

3.练一练

熟练掌握转化方法。

(1)把2、4、7分别化成分母是3、2、3的假分数;

(2)把3、4、5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

师引导学生:整数(0除外)可以化成分母是任意自然数(0除外)的假分数。

三、假分数化整数或带分数

1.出示例题

教师出示例题,师生一起解决.

指导学生写出假分数和带分数,再让学生观察,讨论直线上同一个点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关系,使学生了解对应的假分数分子除以分母,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学习.

问题:把下面直线上的点用假分数和带分数表示出来.

(展示图片:例题二)

师生一起解决.

师:直线上同一个点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关系是怎样的?

2.假分数化带分数

1.师:怎样把化成带分数?

(教师用课件“分数的再认识(二)”演示)

2.练习:把、、化成带分数。

方法:假分数分子除以分母,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

3.带分数化假分数

师:怎样把、、化成假分数?

(教师用课件“分数的再认识(二)”演示)

方法:用带分数的分母乘以带分数的整数部分,所得的积再加上分子即得假分数的分子,假分数的分母与带分数的分母相同。

4.试一试

列出式子,让学生解答.

通过“试一试”让学生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问题: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生:=15÷7=2……1

=24÷8=3

……

四、练一练

让学生自行练习.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第2题,先让学生理解题目要求,然后自己完成,再全班交流.

第3题,是试一试的变式练习.指导学生弄懂题目要求,再自己涂色.

板书设计:

数学分数教案【篇8】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试用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2、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主动探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

为什么必须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教学过程:

引入:

1、同学们都认识什么数?

2、这节课我们来初步认识分数。

3、猜想:这种数为什么会叫分数?

准备:

(一)分与平均分

问题:6个苹果可以怎样分?

方法:对几种平均分的结果提问。

小结:象这样每份同样多的分法是平均分。

(二)分数的产生

问题:3个苹果可以怎样平均分?

平均分成的每份还能用整数表示吗?

说明:这就要求产生一种新数----分数。

新课:

(一)认识二分之一和二分之二

1、认识二分之一

演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

说明:2份中的1份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2、认识二分之二

演示:2份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说明:这样的2份是2个1/2,也就是苹果的2/2。

3、强化平均分

演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大小不同的2份。

问题:2份中的1份还是这个苹果的1/2?为什么?

说明:只有平均分成的两份,每一份才能用1/2表示。

4、过渡:

学生动手操作:折出图形纸的1/2;

问题:怎样折出图形纸的1/2?

方法:学生演示折纸的方法和结果。

问题:如果大家继续平均分,能得到正方形的1/4吗?

(二)、认识四分之一和四分之几

方法: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展示折纸的结果。

问题:为什么4份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正方形的1/4?

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这样的2份,3份是这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方法:指一指哪是正方形的2/4;

闭上眼睛想一想3/4是什么样?

举起正方形的4/4;

问题:为什么4/4是整个的正方形?

2/4,3/4,4/4都和谁有关系?

说明:1/4这样的分数很重要。

过渡:如果继续平均分,还能得到几分之几呢?

(三)、认识三分之一和三分之几

出示:一根钢管

问题:要得到钢管的1/3需要怎样平均分?

出示:一个圆

观察:钢管的1/3和圆的1/3

问题:你又发现什么?

说明:把谁平均分了,得到的分数就是谁的。

(四)加深理解

出示:花瓣图,看图说分数

小结:1/2,2/2,1/3,2/3,3/3......都是分数;

几分之一都很重要,有这样的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

学生举例

(五)看图自学

1,看书:P178页(学生边看边说)

2,说一说:对分数又有了哪些了解?

3,反馈:看图写分数、读分数

(1/9)(5/9)(4/9)(9/9)

巩固练习:

1,判断:图1的红色和绿色部分各是线段的几分之几?

图2中的绿色部分是线段的5/8吗?

2、猜想:出示不平均分的苹果图

问题:每一部分不是苹果的1/2,大概是苹果的几分之几呢?

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的猜想是否准确呢?

学生总结:对分数的初步认识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学数学课件教案》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教案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学数学课件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