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安德烈的心得感悟

08-06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学习中,常常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包含着人类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和研究过程中所汇集的经验。有了资料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学习工作!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幼师资料内容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亲爱安德烈的心得感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亲爱安德烈的心得感悟 篇1

第一次看到《亲爱的安德烈》时还没有书,只是顺手翻阅第8期《读者》,读到龙应台和大儿子安德烈合著的《亲爱的安德烈》的节选,感动的涟漪便一圈圈地在心中荡漾开来,经久不能平静。就像一个好看又有意义的系列,我等不及要看了。安德烈走过的路、经历的事,也许有一天我也会遇到也会经历吧。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感谢安德烈无私地把与母亲沟通的经历和我们分享。

当我由懵懂无知,凡事依赖父母的孩提,成为了叛逆,急于追求自我与独立却因不够成熟而不时令人头的疼青少年,或轰轰烈烈,或跌跌撞撞得走过,直到我第一次看到那本书。我以为我已经长大了,有足够的经验像雁一样在自己的天空飞翔。我抗拒,尝试著逃跑。

想跑离父母经验的网,跑离父母呵护的关怀。我坚持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走错父母的路。我强烈地超越了父母设知的对错。现在想想,当时我太冲动太自负了。

后来,我买下了这本书。第一次阅读时,不经意间,情感被一个问题所取代。为什么?

为什么年龄相差近三十岁,又隔着两个不同文化的安德烈与他母亲能如朋友一般在信中畅谈?再读下去,我对这本书产生了由衷的共鸣。书中对母子关系的描写,让我感到极为新奇,但也有独到的见解。

安德烈天真而睿智幽默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龙应台对安德烈的尊重和鼓励感动了我。渐渐的,我仿佛看到安德烈与龙应台面对面的谈话,有时是互相寒暄,有时是互相鼓励,有时在激烈的争论着什么,但这些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那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淡淡的爱。

对,是了,正是这其中的爱,再加上母子二人的互相理解才有了这温馨美好的画面。

再看看我呢,骄傲自负让我几乎完全听不进爸妈的劝告,有时和他们谈话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现在想来,多半是我的不对。

或许,我需要好好想想……

亲爱安德烈的心得感悟 篇2

“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封面的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一位知性、贴心的母亲和一个睿智幽默、天真烂漫的十八岁男孩,它也同时唤起我对生活的思考。

上周末带着孩子来岛内朋友家玩,顺便到外图书店逛,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吸引了我的眼球。买了不到两天,我就有时间看了。

这是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三年来的书信集。看完后,我最大的感触是,这根本就不象是一个18岁的孩子写的信,很多地方非常深刻,涉及到对人生、社会等多方面的讨论,一个从小被父母包围、娇宠,没有经过历炼的孩子是肯定写不出这样的内容的。甚至我都有些汗颜。

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写道,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是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们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去学习,去工作,去奔波,每天生活在恐惧中,无法平静下来去思考生活。

在西方,人们总是热爱自然、乡村和休闲生活。他们为了生活而生活。他们可以在酒吧或咖啡馆和朋友聊天,消磨时间,从而体会生活的乐趣。

相比之下,我们活得更辛苦,我们没有意识到生活的味道,渐渐地,我们会失去原来的真相而变得麻木。因此,在这个飞速发展的年代里,我们应该放下身上的包袱,还自己一份纯真,来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热爱生活。

事实上,生完孩子后,也有一些压力,也就是未来的教育压力。我想让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教育,怎么以身作则,如何表率……这些年,我愈来愈觉得知识的短浅,不是专业方面的,而是文化方面。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大学的毕业生,你对中国历史了解多少?

对传统文化了解多少?更不要提其他国家的历史。许多社会现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思考。

这些年,也刻意的去看过一些相关的书籍,但还是太少太少,也很不系统。需要大大的补课。最起码,我能够在孩子应该读这些书时,我能够给以一定的指导,并和他讨论。

努力,加油。

亲爱安德烈的心得感悟 篇3

黄泽弘在大人与孩子之间,仿佛有一层无形的薄膜。大人们因为有他们的经验,总想把孩子的一切安排好,让孩子少走弯路,便老是絮絮叨叨地念个不停;而孩子仿佛都是不太领情,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以及对将来的思考,有着一股对新事物的追求,哪听得父母那老旧的“经验”之谈。于是,两代人就被这道膜越隔越远,人们就管它叫“代沟”……

当我在读过著名作家“龙应台”与她儿子“安德烈”共著的《亲爱的安德烈》后,才发现,所谓的“代沟”只是人们不知道怎样沟通而已。

书中的安德烈住在德国,母亲住在香港。两地文化差异很大。他们还坚持通信。在他们写的36封家信中,母亲毫不掩饰地给孩子谈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求学,自己曾有过的困惑……而儿子也以极大的热情回应了对长辈的质疑,对自我个性的张扬,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愤怒……

每一封信都充满了他们的真实想法,其中也不乏有些想法的分歧,但这36封信,使他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对方,了解了两代人。最后,结果是显著的。54岁的母亲和21岁的儿子可以说同样的话。

龙应台曾写道,过去与儿子交流时,只能这样:

你好吗?

好啊。学校如何?

没问题。

……仿佛与现在有些家庭的情况差不多,两代人之间也没声么话语,问问好,寒寒喧,就如普通人一般。大家都不愿透露自己的想法。但这样下去怎样沟通?有沟通,得先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要是真正沟通起来,当你了解对方的想法后,或许会发现,对方可能与自己的印象判若两人。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也了解自己的父母,所以不会有代沟!

龙应台在书后写到:

我努力工作,他也付出了同样的努力。

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

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那我们呢?

亲爱安德烈的心得感悟 篇4

在《亲爱的安德烈》之前,我未曾接触过龙应台的作品,甚至在第一次听闻这位作家时就无知地以为这是一名男性。

这封包含深厚感情和理智的家庭信件使我震惊。更令我们深刻了解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十**岁的我们和安德烈有着相似的生气,亦有着相似的叛逆,我们在思想逐渐成熟阶段的迷茫,害怕与父母沟通,因而往往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就我自身而言,我没有安德烈的拥有伟大成就的父母,但我和他一样,拥有一对爱我,护我,关心我,视我为掌上明珠的父母。在老年人中,我的姨妈离我很近。 她曾经多次对我说过,她羡慕我父母的教育方式。我以前没想过我的家庭教育。

我也曾不听话被父亲狠狠揍过,也曾无理地顶过嘴,也曾生气的与父母冷战过。记忆里,母亲似乎从未对我发过大火,都是在我犯错后屡次耐心地与我谈话,告诉我道理;自从我上小学,我父亲就再也没有打过我。我不知道我是太好了还是他老了。我是一个泪腺很高的人,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当我父亲只提到我是,我的眼泪就像一股水。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龙应台的这句话令我很心酸,我在长大,父母却在老去,这是自然规律。

亲爱安德烈的心得感悟 篇5

一次去新华书店,看到了书架上的一本书,作者的名字吸引了我龙应台,那是我们期末考试时课外阅读的作者啊,我对她的了解不过在于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安德烈,一个叫菲利普,而这两个儿子都十分会做菜。带着对她的兴趣,我把书下架了。

刚回到家,耐不住的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页。封面上共有36封两代人一行读的家书。原来是家书。我暗自想到。

一本好书就像一种香水。 它吸引了您,并不断阅读。我刚拿着书,一动不动地坐在椅子上很长一段时间。

通常的阅读习惯使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几百页。读完了书,似乎还意犹未尽。18岁的安德烈(andre)与母亲一起在报纸专栏工作了三年。

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她小心翼翼地从书信中那些只言片语内和孩子交流,努力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而安德烈,与母亲讨论天南地北的事,在有不同见解时与母亲有理有据地争执。看到一些政治上的事情,我也好奇地问我父亲是怎么回事,好像我能读到更多关于他们正在讨论的事情。

他们谈论是事情在我眼中都是那么有意思,比如在龙应台写给安德烈的《独立宣言》,我看到了一个好笑的场面。一位母亲询问自己二十几岁的女儿上不上厕所,龙应台正好也要去上厕所,也顺便问了一句菲利普,没想到菲利普非常质疑为什么自己的母亲要问他这个问题。这在我眼里是很正常的事情。例如,当我想上厕所时,如果我妈妈在我身边,我会问:“你能上厕所吗?”?

但在菲利普眼里,他无法理解。他认为这对一个三岁的孩子来说是个问题,这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也许我还年轻。我不明白。如果我的同学在我旁边,我还是会问。

当然,这同学一定要是女同学。也许是因为东西方的差距。西方的孩子更独立。在他们那里,只要满14岁,老师便要用您称呼自己的学生。

而我如今也满14了,想想我的老师要是称呼我为您,不禁打了个冷战,真是想都不敢想。也许在中国父母眼里,他们的孩子永远是独生子女,不管他们的年龄是否可以算作孩子。那么我想西方国家的孩子等成年之后,父母对待他们,应该就像对待一个与自己同辈的大人一样了吧。

这就是他们的独立宣言。

看完书后,我觉得自己像洗个热水澡一样舒服。36封家书,里面无不透露着孩子的自主以及母亲的尊重。也许我还没真正读过这本书。毕竟,有些事情我还是不太明白。然而,一本好书是可以不断阅读和品尝的。

爱就像流水一样柔柔地流进你的心房,即使书中并没有那么明显的流露,我但仍是能品味出那份亲人间的爱。

幼师资料《亲爱安德烈的心得感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亲爱安德烈心得感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