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名人传记心得集锦

08-06

生活是充满着挑战的,我们会因一些事情产生新的理解或感触而收获很多,还可以用文字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写篇心得体会。想写出优秀的心得体会,我们必须勤动笔勤思考,我们该如何学习写心得体会呢?您需要的“名人传记心得”已经备好了,欢迎收藏我们的网站随时了解我们的最新动态!

名人传记心得 篇1

华罗庚先生是数学家,也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先驱者之一。这样评价一点儿也不奇怪,很多中国数学界的人物都出自他的栽培--这些人后来不少改行搞了计算机,所以,中国计算机界也和华先生有渊源。

华先生在数学上屡有创见,或许因为他有个特点,想的事情和别人总是不一样。

有一天,他忽然问身边几个人:你们多大岁数了?正好陆汝钤在旁边,他一看华先生瞅他,赶紧回答:“我28岁。”28岁的陆汝钤,已经进了中科院数学所,成了熊庆来先生的高足,风华正茂,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没想到,华先生冲着他比出了两个手指头--“你还有两年时间。”“两……年时间?”陆汝钤不解其意。解释后,他才明白,原来华罗庚有个理念,认为一个数学家,30岁以前一定要出成果,如果30岁没有成绩,以后再努力,也干不出来了!人们印象中科学家都是满头银发,年高德劭的样子,28岁,正常情况下还是谦虚恭敬,满楼是祖师爷的时候,离成名成家的`距离还远着呢,却被华先生宣布只剩两年的时间,简直比直接把奥巴马扔到阿富汗打仗还有冲击力。

现在想想华罗庚先生这个标准恐怕不是说说而已。1956年,在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的陈景润发表《塔内问题》,改进了华罗庚先生在《堆垒素数论》中的结果。华先生很快注意到这个数学天才,双方很快建立联系。1957年9月,由于华罗庚的重视,陈景润被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 陈景润生于1933年,这时也是不到三十岁呢。

华罗庚先生一句话,把28岁的陆先生吓了一跳,快五十年了,历历如在眼前,描述起来栩栩如生。也许就是被这句话吓坏了,争分夺秒,才成就了今天的陆先生。

一句话能有这么大的威力?那要看谁说的了。华先生说的话,让人没法不重视。此外还有一个典故:华老一个字顶一个馒头。

据数学所的老人们回忆,华先生那时候稿费高,一千字足足40块钱。一千字40块,一个字就是四分钱,那年月,可以买一个馒头了。也有人指出,外面的馒头四分钱一个,可是华老不会到外面去买,数学所的白馒头特别大,一个要一毛钱,他得两个半字才能换一个馒头呢。

即便是两个半字换一个馒头,华老的收入,也只有让人“艳羡”的份儿。据老人们回忆,数学所的馒头不但大,而且有名堂,比如菜单里有“翠岗红旗”,就是馒头顶上放一个枣。还有“蝴蝶趴在金山上”,是窝头上放两个枣。那时候华罗庚先生正负责数学所的工作,这些花样馒头,他肯定吃过。

名人传记心得 篇2

我们今天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的主角是华罗庚。华罗庚,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会委员 。

华罗庚十九岁那年,染上了极其可怕的伤寒病.这场大病,几乎毁了他的一生.从旧历腊月廿四日开始,他足足病了半年,从此因病左腿残疾,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

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经过了几年的自学,华罗庚开始在杂志上投稿.一开始,他的稿件不断被拒绝.原因是他写的问题已被国外某个专家给证明过了.这反而使华罗庚增添了信心,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他自己钻研出来的,并没有看过别人的解题方法.

1930年,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让熊庆来惊奇不已,迅即作出决定:“这个年轻人应该请他到清华来!”这时华罗庚只有21岁,他终于离开了杂货店的“暗室”,来到了北京的清华大学.

来到清华工作,是华罗庚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他的数学生涯也真正从这儿开始.

从初中毕业生到一个大学教师,华罗庚只花了六年半时间.他后来对友人说:“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须用加倍的时间以补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8小时的工作,我要工作12小时以上才觉得安心.”华罗庚在清华大学的4年中,在数论方面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自修了英、法、德语.25岁时他已成为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华罗庚迅速由助理提升为助教、教员,以后又被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聘为研究员.

华罗庚从不迷信天才,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提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的名言,作为对自己的告诫.直到他逝世前不久,还这样写道:“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

1936年,华罗庚26岁,由清华保送到英国留学,就读的是最著名的剑桥大学.数学首席教授哈代托人告诉华罗庚他只要一年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需要一年专心研究一个问题,但华罗庚说:“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他放弃了博士学位,作为访问学者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在剑桥的两年时间写了20篇论文.论水准,每一篇论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 他提出的一个理论被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改进了哈代的结论,哈代说:“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写成是无法改进的,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华罗庚被认为是“剑桥的光荣”!

在剑桥大学的两年中,华罗庚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的哥德巴赫问题”写了18篇论文,先后发表在英、苏、印度、法、德等国的杂志上,其中包括《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这篇有名的论文.按其成就,已经越过了每一条院士的要求,但在剑桥他从未正式申请过学位.他拥有的唯一一张文凭,就是初中毕业文凭.

1938年,抗日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英国人要华罗庚留下来教书,他毅然放弃在英国的一切回到祖国,到西南联大与同胞们共患难.清华大学的资格审查委员会一致通过,让只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晋升为大学教授.

1946年秋天,迫于国内的白色恐怖,华罗庚再次出国,美国伊利诺大学把华罗庚聘为终身教授,并给了他相当优厚的待遇,希望他把那里建成世界级的代数研究中心.1950年,祖国解放的消息传到美国,华罗庚毅然放弃优厚的条件,举家回国.

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200余篇学术论文,10部专著,其中8部为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数学经典著作之列.他还写了10余部科普作品.他的名字已载入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史册.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华罗庚

名人传记心得 篇3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 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会委员。下面我们就看看关于这个名人的故事吧!

华罗庚从小就有天才的数学头脑,在学习中特别善于动脑筋,以后全凭自学,一步一步登上科学的高峰。他先后担任过大学教授、数学研究所所长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曾应邀到许多国家讲学,被公认为世界一流的数学权威。

华罗庚小时候,他的父亲开小杂货铺,家里穷得很。华罗庚一生下来就被装进一个箩筐里,顶上又盖一只箩筐。老人说这样可避邪消灾,所以给孩子起名为“罗庚”,很有些吉祥如意的意思。

华罗庚上学期间,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常常独出心裁,我行我素。而且把作业乱改一通,但这些并不能掩盖他的天资聪慧。华罗庚的数学天才大大超过了他的同学们。他上初中二年级时,教数学课的是法国留学生王维克。有一次王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今有物不知其几,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过了好半天,竟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王老师用眼扫视全班时,大部分学生都低着头,恐怕被老师喊起来回答。只有一个学生在桌上用笔紧张地算着。过了一会儿,这个学生果然举手要求回答了。他大声说:“是二十三。”王老师问:“大家说他回答的对不对?”教室里又是一片沉寂,同学们只是惊奇地看着站起来的那个学生,他就是很不起眼的华罗庚。王老师说:“他答对了。”接着老师告诉大家,这是我国古代算学经典之作的《孙子算经》里的一道名题。

在楚汉之争中,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还用这个方法点兵呢!西方数家尊称它为“孙子定理”。王老师一再表扬华罗庚是个好学的孩子,前途不可限量。从此,同学们对华罗庚刮目相看了。其实,这年才刚满 14 岁的华罗庚,根本没看过《孙子算经》。他完全是靠动脑筋,凭聪明才智计算出来的。王维克发现华罗庚是个数学天才后,不断地鼓励他、帮助他,一步一步把他领入“数学王国”。经过许多年的勤奋努力,他进了清华大学,又去了英国剑桥大学进修。华罗庚终于成了一名自学成材的大数学家,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

名人传记心得 篇4

读完了罗曼·罗兰所写的《名人传》片段后,我才真正地找到了我们所需要的东西。贝多芬——一位著名的德国音乐作曲家,他的一生是多么艰难:他10岁丧母,独自一人外出谋生。

当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恋爱失败,又患上了耳聋的疾病,这对作为音乐家的贝多芬来说无疑是无法弥补的灾难。这不仅影响了他的工作,是他从此只能过着孤独凄凉的生活,还可能是他受到敌人的污蔑和满怀敌意的城市维也纳的攻击……然而,他却并没有因此而放弃音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坐在钢琴前,创作了不朽的《欢乐颂》。

我国先哲孟子曾说过:“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确,贝多芬是在经历了超越常人的磨难之后才成为伟人的。这就像罗曼?罗兰所说的一样:“英雄的伟大并不在于他的体魄,而在于他的心灵和品格。”

是的,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使人们不去抱有幻想,直面人生;也为有与苦难搏斗,才能是人经受住菜枯的命运。为人之所以称之为为人,就是因为他们的生涯往往是长期饱受磨难的,身心常常遭受到悲惨命运的折磨。然而正是吆喝一切的忧患才促使他们成功,才造就了他们的伟大!

1858年,瑞典的一个富豪人家生下了一个女儿,然而不久孩子就染上了一中无法解释的瘫痪症,丧失了走路的能力。然而那女孩并没有灰心,一直努力着。在一次次地从轮椅上站起又一次次地摔倒在地上后,她竟然成功了,她终于能独自站起来了!

从此,孩子的病便痊愈了。女孩长大后,又忘我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尽管她经理了许多难以想像的挫折与磨难。最后终于成为了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她就是茜尔玛?拉格萝芙。

就像梁启超所说的:“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府”,他们之所以被称为“伟”,不仅仅只是因为他们的一生是苦难的。真正的伟大则是他们勇于、敢于植棉曲折、苦难的人生的精神。夜种精神就好比一只大手,紧紧地握住了名誉的咽喉,是生命的为大得以展现,是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

这精神就应该是我们所寻找的吧!这精神也应该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吧!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定能冲出黑暗;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定能走向成功!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名人传记心得 篇5

我天生缺乏自信。只要我不能做好一件事,我就认为我没有能力。当成年人给我举名人的例子来教我时,我总是认为他们天生聪明,有做科学家的天赋。为此,妈妈给我买了本《世界名人传记精萃》,叫我好好读读,这可真是一本让人大开眼界的书啊!

这本书里记载着众多闻名世界的科学家、教育家、评论家及蜚声世界的电影明星、体坛名将等人物的故事。有曾创造最重要的国际人造语言——世界语的柴门霍夫;有被称为无与伦比的“**神童”莫扎特;有16岁就成为有能力的化学家,并能流利地说英、法、德、俄、瑞典等国语言的诺贝尔……简直不胜枚举,最使我感动的是安徒生的故事。

安徒生是举世闻名的童话大师。他家境清贫,当鞋匠的爸爸在他小时候就去世了,妈妈是个贫苦的洗衣妇,每天要洗堆积如山的衣服。安徒生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十几岁时,他不得不一个人努力学习。后来,在别人的帮助下,他上了中学。

就在这样困苦的条件下,他却写出了被译成多国文字的作品。艰苦卓绝的条件与卓越的成绩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他的精神风貌?

想想自己,家庭环境很好:父母有文化;学习也很好:在城市重点中学,有好学校、好老师、好学生、好学校精神。

按说这已经是不错的环境了,为什么还对自己将来的发展缺乏信心呢?我想主要是因为我怕吃苦,依赖性强,缺乏毅力。看来,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人才成长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取决于自己。

对是不是没有人铺平道路就成不了英雄这个问题,这本书给我的回答是“不是这样的。”美国黑奴的伟大解放者林肯就是一位在“荒野中长大的孩子”,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童年都是在贫困中度过的。

这能否告诉我们,一个人事业的成败,不仅取决于他的智力和环境条件,还取决于他的毅力、决心和爱好,这些都是制约成败的重要原因?

现在,我知道了应该培养自己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谦虚、谨慎,既胸怀大志,又踏踏实实地优良品质。

这本书扩大了我的视野,使我深刻领会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的含义,真是受益匪浅啊!

这是一本帮助我本能成长的好书。我想用它来推动自己前进!

聊城市文轩中学初一:段蕴涵

喜欢《有关名人传记心得集锦》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名人传记心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