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七篇

08-19

很多时候作文的出现大有用处,通过写作文可以巩固并提高从阅读课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真正的作文必须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如何让自己写的作文一鸣惊人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七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1】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主要是作者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36封书信,母子俩分隔两地,一个在台湾,一个在德国。文化差异和时空距离使他们的关系越来越陌生。母亲渴望关心和理解孩子,但孩子长大后,作为一个成年人,她开始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这使得母子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她不知道如何掌握她和儿子之间的关系。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她邀请儿子安德烈以通信方式与她合写一个专栏,通信内容涉及两人对历史的看法,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对社会的思考等等一系列反映两代人、不同地区的人不同的思维方式,读来耐人寻味。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篇章是《给河马刷牙》,内容是安德烈对他的母亲说:“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会成为一个非常普通的人,有着非常普通的教育,非常普通的职业,不太富有,而且没有名字。

一个最最平庸的人。”而龙应台回答:“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

当我们所有做父母的看着自己的孩子逐渐的长大**,心中都是由衷的高兴的,但说真的对他们的忧虑也是在慢慢增加的,因为他们进入青春期后会变得非常的自尊、敏感和叛逆,对父母语重心长的建议和忠告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这些都会让父母感到担忧和痛苦,不可否认,年代不同了,条件不同了,社会价值观变化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是客观存在的,青春期出现的叛逆性也是正常的。多么希望我们做父母的都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快乐的生活,学学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面对一个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时,用尽可能不伤及他感情的措辞去限制他的错误举止,用尽可能让他感觉到信任的委婉语言给他的生活和学***帮助和指导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尊重和肯定孩子是多么重要。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2】

《亲爱的安德烈》是三十六封家书合在一起的一本书,它是以现实为主的散文体,内容是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和她远在德国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书信联系,本来最开始觉得这种书信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应该会很枯燥,但是后来看了几页之后,我觉得这本不简单,吸引了作为女生的我,也许是因为这是一位母亲和儿子的对话,而我将来就是要成为母亲的人

在这本书中,我不仅看到了母子之间的友谊,也看到了两种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以及不同文化的异同。

在前言里面,作为母亲的龙应台经历了儿子安德烈从小到大的改变,而且中间是有很多年没有见面的,从前那个肥嘟嘟的可爱的小安安一下子就成了棱角分明的有自己独立思想的十八岁大男孩,,也许龙应台的心情就和我们现在的父母一样,自己的孩子一下子就成了大人了,我妈妈跟我说过,小的时候,希望我快快长大,长大了,又怀念我们小时候,然后这种心情过不久就会出现在我们的身上。在给龙应台的回信中,安德烈,作为一个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真实的道出了和母亲的年龄隔阂,但也不妨碍母子之间的情结。

在母亲写给孩子的信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做父母的想法。在孩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为一个孩子的异同。

在前面,龙应台谈到了民族主义,她说,作为这个历史坐标点上的台湾人,“民族主义”使我反胃——不管它是谁的民族主义。一个长年被过度灌输某种饲料的人,见到饲料都想吐。我们都被灌得撑了,被剥夺的,就是一份本来可以自自然然,单单纯纯的乡土之情,纯洁而珍贵的群体归属感。

它一经操弄就会变形。我很赞同她的观点,就像我想进共产党是基于对共产党的敬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开展马列学习,党校学习,都是在很浮夸的要我们爱国爱党,给我们灌输这种枯燥的概念,让我觉得我的爱国情爱党情都变了味。

他们也谈到了关于“年少清狂”的问题,这是一个离我们很近的问题,安德烈说他的生活信条就是,饮酒是很正常的,当然他也说了“性,药,摇滚乐”只是个隐喻,它是一种自我解放,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自由自在的生活。。。。。他说出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生活状态。自由,作为一个中国孩子,一个普通的中国孩子,我们对于自由有着更强烈的渴望,这个自由不是指政治自由,而是心的自由,大多数的中国孩子,在开始知世的时候,就被关进了“笼子”,中国父母普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还有攀比的心理,害惨了我们这些孩子,经常在课外报很多补习班,补习的往往都是孩子不喜欢的,但是为了孩子不偏科,父母们就只得报补习班,请家教,还有很多父母看着别的孩子报了很多补习班就慌了,生怕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了,然后也去报补习班,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剥削了孩子们去发展自己爱好的时间,所以中国专业拔尖人才少,然后一大群半吊子。

在对于这个问题龙应台也表现出了作为一个母亲的条件反射,她马上就问他“性,药,摇滚乐”是现实描述还是抽象隐喻,母亲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变坏,因为变坏不仅影响他人,还会伤害到自己,在对于安德烈的“玩”龙应台给出了更成熟的解说,她说:人生,其实就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个人专心走各人的方向,路其实可能越走越孤独。

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我们想要安德烈的命,但我们必须面对龙应台所说的话。

在下面的信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安德烈比自己小两岁的生活。他们在谈到文化差异时是通过咖啡厅谈到的,安德烈说在香港,没有咖啡馆,只有蹩脚的连锁店星巴克和太平洋咖啡,至于酒吧,多半只是给观光客喝个不省人事的地方,在香港,人们永远只是在赶时间,而在欧洲,在徒步区的街头咖啡座和好朋友坐下来,喝一杯意大利咖啡,在一个暖暖的午后,感觉风轻轻吹过房子与房子之间的窄巷。通过这两种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这种文化差别,香港更多的是一种商业文化,没有时间留给人们逗留,而在欧洲,那是一种休闲的生活,这是一种文化差异,但是也表现了文化的多样性,正是这各种不同的文化,才构成了这多彩的世界。

至于安德烈和我们生活的差异,也可以说是文化差异造成的。安德烈在10号

八、九岁就和朋友们去世界各地自驾游,当小孩子的足球教练,他喜欢和朋友们“厮混”,但是他也读过很多有深度的书,听经典的,流行的音乐,他对一个问题,有自己深刻的见解,就像他在香港大学做交换生的时候,参加游行,他为人们为了下一代争取权利而感动,他也发现大学生对政治毫无关切,只管知识的灌输,还有很多人只在乎钱,安德烈不是那种学习很棒的人,但是他有自己的思想,而且很宽广。再看看我们的十

八、九岁,正在上高中,别说自驾游了,寒暑假能和父母出去玩几天就是天大的福利了,第一,就算我们有寒暑假,正上高中的我们也不可能正常放假,第二,寒暑假也有很多作业要写,第三,我们没有驾照,为什么没有,因为中国父母从来就没有种思想,他们觉得学习最重要,成绩最重要,第四,中国父母总是很担心自己孩子的安危,恨不得一辈子都让孩子在自己的羽翼下。中国孩子很少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在家听父母,在学校听老师的,题目背答案,脑子都是被无数的题目充斥着,腾不出来空间去思考。也许这就是中国是在发展中国家的背景下诞生的。

读完这本书,这种差距的冲击让我觉得很悲哀,却又无可奈何,静静合上这本书,《亲爱的安德烈》这是一本书,当你打开它的时候,就变成了作者和读者的思想的交流和碰撞,让我这个读者对世界有了更多的想法,这也许就是一部文学作品的强大之处。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3】

项雨婷学校:苍南县龙港镇第一中学

当合上《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时,我总有种想再读一遍的想法。《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是一人为人母的中年女人和她已成年的儿子通了3年的36封信。通信的时间,总让我感慨。

“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这是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安德烈写信的初衷。而一开始,安德烈,这个完全不想与母亲交谈的人,完全是为了赚稿费,才写信的。

因此,他们俩就抱着不同的心态通信着。尽管安德烈其实并不想写信,但龙应台还是想走进儿子的心里,缓和安德烈与自己的关系,认真研究儿子。然而,他母亲的细腻话语也改变了安德烈的生活。

安德烈到最后,通信的目地仅仅是为了与母亲交谈。当然,他们彼此认识了对方。

龙应台有些地方让我感触很深。面对儿子的不耐烦,她并没有强行这么做。即使自己的几行文字只能换来儿子的三言两语,但她仍旧字字引导,希望安德烈能多说一点。她只是想了解自己的儿子。

这是何等伟大的母爱啊。

世界上的父母是一样的。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自己就算日日夜夜汗流浃背,操心不已,但为了孩子,又有何怨言?如何孝敬父母,使他们舒心,我们都知道。

端一杯茶,捶一下背,说一句话,等等。然而,在正常的生活中,谁能总是想到这些,并经常做到。而父母对我们的关心,我们却会把它当做唠叨,当做耳旁风,不去理会,有时还嫌烦,与父母顶嘴。

我们长大了,只顾着与朋友玩,只顾着去享受自己的美好时光,却总是遗忘了抚养我们长大,为我们担心的父母,他们正在渐渐老去,一日不如一日。我们能给父母最好的回报,就是像童年一样,经常陪伴他们,多在他们身边,和他们聊聊天。

想到这儿,我不禁为自己有时因心情不舒畅,而惹父母生气,让他们伤心的事感到羞愧。从此以往,我将时刻控制好自己的心情,多体谅父母的难处,理解父母的用心,并多多地去帮他们做些我力所能及的事情,争取不让父母担心。

《亲爱的安德烈》中,让我看到了母爱的呈现。父母的地方,就是家,一个不论你身在何处,却长伴与你的家。

父母,多伟大。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4】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

陆陆续续的最后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给我的最大震撼是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学生时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状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一样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十分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取服从。

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是随身携带的物品?

中国人之因此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

,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能够剥夺他的发奋和成就!

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2):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是由着名作家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合着的一本书,书中摘录了一位母亲与她的儿子透过信件来互相了解,大意是:在安德烈十四岁时,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任职,于是,这对母子暂时的分开了,等到卸任再回儿子身边,安德烈已经是一个小伙子了,龙应台发现,四年间,儿子长大了,母子间却多了一堵无形的墙,如往往在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上,双方多次出现分歧,龙应台感到儿子变了,他们是不一样的两代人,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的时刻,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世界、心灵,龙应台第一次了解了自己十八岁的儿子,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书中安德烈向母亲这样写道:

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和方式,或者把我当作14岁的孩子,你都不能理解我是21岁的**。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舍,书中不乏这样的片段,语言犀利,点名了安德烈不期望妈妈还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他,期望自己能独立,能长大。

就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个的例子。我的一个好朋友,平时在学校里学***很优异,是他们班的班长,是一个有个性,有创意的女生,在他们班,她很受同学们的欢迎,有个性多的好朋友,活泼又开朗,但是,回到家中她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沉默不语,每一天回到家就埋头写作业,把自己闷在房间里,不喜爱和家人交流,把心灵的窗子也关得紧紧地,似乎不想让一丝阳光照射进来。在家中不喜爱和父母倾谈,她总是说与父母没有话题可聊,但是和我在一齐时,她就有说不完的话题:

学校里发生了有趣的事情,她的好朋友的情况,她在学校的表现等等。之后,我与她进行了很深刻的一次交流,才知道:的爸爸又经常出差,因此没有时刻与爸爸妈妈交流。

我和她是有一些区别的,我喜爱倾诉,总觉得快乐的事情就应与每个人分享,因此,我是很喜爱和爸爸妈妈聊天,他们知道了我的状况,也会很快乐,这就让我感受到父母其实很关心我,她们在倾听我的话,我们在一齐学习,他们在陪伴我成长。而婷婷不喜爱与父母交谈,觉得自己与父母之间有代沟,无法沟通,正因此刻的青少年都比较新潮,对网络的词汇比较熟悉,而有些父母并不了解自己的儿女到底喜爱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儿女又总是说些网络潮语,就导致家长和儿女只见没有共同语言,的内心也就更加封闭了。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3):

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一样的尝试我发奋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发奋。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日后的人生旅程,当然还是要飘萍离散人生**有恒长的厮守?

但三年的旗语,如星空凝望,如满月,我还想要什么?

龙应台《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女士和他的儿子安德烈依靠书信体共同完成的两代人的对话:东方礼貌与西方价值观的碰撞;成年母亲和80后儿子的思维分歧;还有便是一个普通母亲对于分开多年的孩子的内心关照。如果安德烈的母亲不是龙应台,而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或许这些靠电缆计算机才得以实现的沟通交流不会产生这么广大的影响;如果这对母子之间不是中间隔着三十年,并且隔着东西文化,或许这些交流就不会有如此深远的好处;如果这些多年来的书信没有集结成册对外销售,或许那会是中国文坛的一笔损失和中国社会的莫大遗憾。

这是一位50岁的母亲和以为18岁的儿子之间的对话。这是一个认为自己成熟理性的人和一个被认为年轻轻浮的人之间的对话。

一、爱与不爱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爱,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爱,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正因有爱,因此正常的沟通能够不必了。

老师对学生似乎也永远有一种这样的以爱作借口的不爱,比如说我们常听常说的这是为你好,因此而不沟通不解释的种种,并没有把学生当成能思考,有主见的人。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4):

妈妈,你和我说话的方式,还是把我当作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明白我是个**,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生态啊。

也就是说,你到这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拿起《亲爱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样一段话,瞬间一种强烈的共鸣扑面而来。

的确,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总是会有很多自己的思想,想着走自己的路,选取自己的品味,在搞自己的游戏,并总是在心底高呼:妈,你能不能明白,我们要自己出去探索。这便是我们心中的独立。

而我是从何时开始变得上述般反叛的,具体自己也说不清楚。或许是我产生这么大的人同母亲还太亲近,代表着本身人格独立性不够完整的观念开始的。我只记得去年我被选为蠡中年度十佳人物时,家里没有人知道,知道颁奖典礼的前一天晚上,我妈妈才知道我是明天颁奖典礼的获奖者之一。

什么?你?!你申请了?

为什么我没有和我们讨论?那一刻,看着母亲惊讶的表情,我感到一阵喜悦。这是多年来我第一次自己做决定,这是一个成功的决定。于是每每当我想起这一经历,嘴角便会情不自禁地扬起一丝得意的笑。

然而当我读到书里第三十四封信中龙应台应对儿子的独立宣言时的惨状,这抹浅笑满满的冻结、封存。

从未想到原来作为母亲的她们,应对这样的言语与场面是这般无法应付。那一刻,我首次于她们的角度开始试想。一开始的自己,只是个柔软地躺在母亲怀里的小婴儿,大声地啼哭,傻气地笑,流着口水亲切地叫着妈妈。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悄然成长,一点点成熟,一点点追求独立,然后毅然奔向未知的世界。这一切都在母亲的眼里,而她只能远远地站在身后,惆怅地望着我的背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变得越来越小或许,在她心里依旧清晰地记得,那个柔软地躺在自己怀里无助啼哭的婴儿时代的我,而我却仿佛一夜之间变得亭亭玉立,说话干脆,做事自信,又不拈人,并且叛逆地表示,我没话想和她说。这个时候,一旁的母亲真得会很心痛吧。

此时再回想自己,在这羽翼还未丰满之际,就早已想方设法地追求独立,是否的确疏忽甚至在无形中伤害了有着中国保护式教育心理的母亲。

一番沉思之后,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书上。书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样貌。蓦然发现再叛逆的孩子,在母亲面前,其实仍然只是一个孤独成长的少年,一个应对学习、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却发奋地去适应和排解的少年,一个拥有和自己一样血液的优秀、感性、率真、诚实、幽默的可爱少年。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5):

我去我表弟家玩这本书。我在她的书柜里看到的。我姐夫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他极力推荐这本书,说他的学生读完后有很多感触。拿回来看了之后还真有不少收获。

这本书主要告诉我们,安德烈14岁时,龙应台离开欧洲,作为台北第一任文化总监回到台湾。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他们是两代人,相隔30年,也是两个人,中间有东西方文化。

失去小男孩安无关紧要,但龙应台一定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刻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本书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平时生活中也听到很多w家长在抱怨自己的小孩不懂事,不发奋,而孩子们也抱怨家长不明白他们,甚至觉得自己的父母都落后了,跟不上时代,从而引发了一些不愉快的家庭事件,有的孩子还离家出走。

在我身边就有一些很真实的例子,因此看到这本书我就特有感触,好像是把钥匙打开心中的锁,正因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不合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伤害,亲人变成敌人真的让人无法想象。从这本书中我看到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我想这是此刻很多中国家长很难做到的,他们往往以爱的名义去剥夺孩子的自由,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因此就就应听他们的,否则就视为不听话,不懂事。

我个人觉得这反而会让孩子有叛逆心理或者会觉得压力很大,好像做的一些发奋都是为别人,很被动,当这种压力超过必须的限度就会选取逃离,也就引发了一系列的杯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难说谁对谁错,只是缺少相互明白、相互尊重,其实人与人之间都就应做到这一点。在这本书中还让我看到了两个字用心,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发现,就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

期望这本书会给你们也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感觉。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

龙先生的《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安安才几岁,一个刚开始做母亲的妈妈充满欣喜和好奇的看着儿子的成长,岁月悠悠,可爱的安安已长成亲爱的安德烈,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的书信交流,龙应台对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给我深刻的启示。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5】

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喜欢。因为安德烈的语气,因为他对母亲的态度。更重要的世,书中讨论的混合文化离我的世界很远,所以我不是很感兴趣。

但是,越读到后边越加喜欢这本书,越加明白为何那么多读者喜欢看他们来往的这36封家书,为何很多母亲和儿女被其中的文字感动。因为龙应台和他的两个儿子,安德烈和菲利普,经历了日常琐事和看似琐碎的问题,这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发生。只是,我们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选择跳过,而不是直接面对这些问题。

或者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办法像龙应台那样与他们沟通。因此,当我们看到龙应台和她的儿子畅所欲言,我们羡慕他们。当我们看到龙应台在考虑安德烈的各种反对意见时,我们羡慕他。

当我们看到,安德烈可以将自己的心里话告诉母亲,哪怕是讨厌母亲的一些行为时,也会直接说出来,我们一面觉得不该不尊重和辜负母亲,一面又觉得安德烈说出了我们不敢说的,我们羡慕。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自己现在和父母经历的,也看到了未来自己可能会和孩子经历的。这就像一个人生启示录,告诉我们两代人之间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面对这些问题是最好的结果。它告诉我们父母的爱对他们的孩子和放手一样重要。

它告诉我们,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差距。如果两代人生活在同一个国家,他们可能面临代沟。如果两代人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不仅存在代沟,还有文化认知的鸿沟。

所有的问题都不是特例,但总有少数人能处理好。所以,我们需要接受,需要提前纳入思量。

每一个孩子长大后都想要快速展翅飞翔,每一位父母却永远觉得孩子永远是孩子。或许,孩子需要飞得慢一点,父母需要把手中的风筝线慢慢地松一松,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摩擦,会有隔阂,但是,各自都努力地去学***,都努力为对方去考虑一点,或许两代人之间才能更和谐,更美满。

我最喜欢第35封信:独立宣言,后面一位叫“小鱼”的读者的来信。她从一个我从未想过的角度剖析了孩子们对独立的渴望。

就像父母年轻时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面对美好的时界,希望孩子能在别人家多睡多玩一样,当孩子长大后,面对新的时界,他们也会希望有一段自我独立的时间。这样的换位思考,这样的将心比心更让人动容。我们大多数人面对的是孝道和道德,一种**的爱,一种压力的爱,一种没有选择权的被动接受的爱。

就像一位读者说的:“他们是很疼很疼我们,但将情感隐藏得深深的传统中国式父母。那种负担,那种责任,那种内疚,让孩子窒息。

”文章写到一半,得知一个坏消息,一瞬间,心里只剩害怕、难过、茫然,什么思考都没有了。

我想永远做个小女孩,躲在温暖的羽翼下。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二

汤杏枝“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

”“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 我猜想要等足足二十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对于家里正有二十岁子女的中年人,这样的句子无疑是写出了你的心声,一下就触碰到你灵魂深处,唤起你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是龙应台的人生三书之二《亲爱的安德烈》中的句子。

龙应台的人生三书之一《孩子,你慢慢来》,浅显,温馨,她用款款深情的文字,絮说着一个母亲的幸福,带着我回味了一个个幼儿成长的画面,以至于我欲罢不能,一天就读完了。之后,便迫不及待买回来了《亲爱的安德烈》。

安德烈是龙应台的长子。在四年的分居后,安德烈从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成长为一个年轻人。他与母子的亲密关系突然变得陌生而充满距离。龙应台为了认识这个青年安德烈,就和大儿子约定以通信的方式共同写一个专栏,《亲爱的安德烈》就是龙应台和安德烈共写三年专栏的成果:里面收录了母子之间的36封家书,还穿插了不少读者的来信以及他们对读者的回应。

这36封信反映了母子的碰撞,以及中西文化对个体意识形态的影响。两人在信中除了交谈家事外,还就价值观念、文化美学、时事政治、城市文化、爱情观念、学***等等交流了各自的看法,内容广博,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国家世界小到吃饭穿衣,无论对父母还是对孩子,读来都能受到启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适合父母和青春期孩子共读的好书!

从信中我们可以看出,和大多数父母和孩子一样,龙应台和儿子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代沟,让龙应台觉得他们之间有一道无形的墙。安德烈是20岁左右年轻人的代言人,而龙应台是50岁左右父母的代表,他们在生活背景、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文化品位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甚至冲突激烈。然而,尤其令人钦佩的是龙应台的智慧。她通过坦诚的书信交流填补了代沟,从而进入了一个20岁孩子的情感世界,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她的母亲。

事实上,代沟几乎存在于家庭中。如何通过沟通达到理解和宽容,确是需要长辈们认真对待。

龙应台不愧为“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她对万事万物有着深刻的洞察能力,书中有许多闪烁着智慧火花的神来之笔,如:

关于学习:“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力,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时,你就会有成就感。

当你的工作给了你时间,又没有剥夺你的生命时,你就有了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关于婚姻:“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言之,最好她不是你必须面对的风暴。”

关于处事:“你将来会碰到很多你不欣赏、不赞成的人,而且必须与他们共事。此人可能是您的上司、同事或下属。这个人可能是你的市长或国家领导人。

你每次都要做一个决定:和他决裂,抗争,妥协,接受。抗争,值不值得?

妥协,安不安心?很难在信仰和现实之间找到一条路。你要自己找出来”

…………

这样的文字你怎能不被迷住,所以读完之后我紧接着又买了第三本《目送》,一本思考“生死大问”的深情之作,一本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6】

亲爱的安德烈,读完97.02.01黄淑珍

1、 本书重点:

1、 诚如龙应台的序写的-要认识一个十八岁的安德烈-她的大儿子

2、 十八岁也许是青涩的岁月,也许是要熟不熟的萌芽期,也许是迈入成年时身心、思想各方面需要趋于稳定的关键期,但是时空因素,长期无法了解安德烈的发展状况,让身为母亲的龙应台,仅凭借著简短的关怀,甚至断章取义,调皮的回应问候,让母亲饱受煎熬与不安。所以我想出了一种写作的方法,试图从字里行间解读安德烈的思想,希望孩子们的成长能达到父母的期望。

3、 这三十六封信主要还是锁定在安德烈的生活样态、对未来个人的发展及当下的准备、以及安德烈青少年阶段碰到的心理心声,不管个人、家庭、乃至国家、世界等观点,可以说透过龙应台抛砖引安德烈娓娓倾诉,中间有平等直来直往的辩白,更有两代同年龄时不同的环境背景导致的不同生活品味与习性,但这还是小事一桩,重要的是彼此从中激发出对国际事务的关怀与观点。

4、 冥冥中感受到安德烈在父母拥有博士学位下,觉得自己无法超越父母,因此可能平庸一生。这真是个好消息。当你有机会及时给出正确的价值观时,龙应台也展现了你的核心价值观——兴趣和幸福,值得你去追求。更说明了:

多唸些书,可以增加自己选择工作的机会。我想很多小孩不见得能很清楚这些关联,因此透过书信挖掘安德烈的脑袋里装些什么东西,让龙应台有表白自己作为母亲的核心想法及对孩子期盼的看法,是浪迹天涯的母亲,遥远教养子女的方式,母爱的光辉表露无遗。

5、 母亲养儿育女之心普天下应该都一样的,但龙应台背景更特殊,对孩子的责任与思念应该更甚于我们。原本单纯的想了解孩子而以书信发表于专栏,却意外的引发身为中国人的母亲的内心触痛,原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而这经还是可以公诸出来分享的,突然每个人心中的苦释放出来了。

6、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龙应台这么宏观世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每个人都可以将母亲对子女的教导、关心,发挥得淋漓尽致。以一个南台湾渔村少女,透过教育,登上国际舞台,我们以她为荣。在客观公正方面,他在思想公平正义方面为世界做出了许多贡献。

在光环中,他谦虚,了解自己和敌人。他是安德烈和飞利浦的好榜样和母亲。虽然年龄不同,但一来一往的对话中,看到每个人不但有对事情不同的透视,更有着更人因个性特质喜好而有不同的感受与认知。可以发现,世界事务对人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今后,我们应该更加宽容地欣赏和接受身边的人、事和事。

7号。不幸的是,孩子的“性”问题仍然是中国父母无法公开的

议题,在书中也许被删除了,也许尚在整理阶段,不管如何,如何指导

此阶段的孩子有关「性教育」,一问一答之间,也许会让人很招架不住。

8、 本书最后一封信看完后,突然有停止的感觉,没有起承转合直至终了,好像跌至山谷,突然采煞车,没了!

2、 读后心得

1、 的确,每个母亲都有经历过要如何与子女沟通,战战兢兢,有时还鸡同鸭讲,没有交集,或各说各话,谁也没错的结局。

2、 甚至父母的想法早就被子女设定好(或许是被子女看透吧),只要子女开口问什么,就可以知道父母要给的答案,因此问与不问全掌握在子女手中,这种历程,相信每一个家庭都经历过。

3、 因此此书一出,四周同事,纷纷购买来看,我个人也是急于看完,满足个人想了解母子间的对话之好奇心。此书内容以国事、天下事居多,个人稍有所失望。因为今天的孩子面临的问题更多,父母能力面临的挑战也更多,他们分享经验的愿望也更强烈。希望龙应台有续集出版。

4、 此书除了个人再看一次,深刻咀嚼、了解其中的对话内涵之外,更再买两本,一本给女儿看,一本给儿子看,然后再将我个人心得和子女分享,希望有更多机会多和子女双向互动,了解母亲心境,避免父母单向的输入,期望更多子女的观点回馈。

5、 对于一个母亲如此用心教养子女,非常值得我来学习,也看出龙应台对家庭所应付的责任是很认真在担负著,传统中国妇女的美德影子可见。

6。我希望安德烈和飞利浦能健康安全地成长,给龙应台带来欢乐和喜悦!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