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国课件

08-19

我的祖国课件。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编写好教案需要教师有较为广泛的背景知识和教学经验。想要更详细地了解“我的祖国课件”吗请仔细阅读下面的资料,感谢您的来访希望您喜欢我们网页上的内容!

我的祖国课件 篇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叫做“土地情思”其内涵是爱国思乡。

(1)学习本课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角度来看,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魅力。

(3)学习这一首爱国诗篇,让学生抓住诗中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深入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可以为后面我们组织的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活动做好准备,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学情分析

1.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对诗意的了解往往停留在诗的文字层面上,不能挖掘品味出诗的深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多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可以在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体味出诗意。。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诗是很情绪化的文学作品,诗人写这首诗是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的,而学生对于这首诗所产生的背景并不是了解的很多的,所以他们很难和作者在情感上达成共鸣。因此要让学生透彻地理解这首诗必须扼要介绍时所产生的时代背景。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就在于现在的学生是很自我的,爱国这个话题并不是他们太感兴趣的,所以我们在导课时一定要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投入进去,才会读好诗,才会深入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在学习中理解诗歌的意象美、语言美等特点。(2)了解朦胧诗的特征和创作背景。(3)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意象美、语言美。(2)在读中领悟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在读中质疑探究、有所发现。(3)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释疑。(4)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解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2)激发情感,发挥联想和想象,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情感。

2.把握诗中蕴含和象征的社会内容。

3.训练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欣赏诗歌的情感美、含蓄美、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为中国古典诗歌而自豪,因为它凝练、隽永,是多少年沉淀的精华。但这还不是中国诗歌宝库的全部。一批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新一代诗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感受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创作了一大批精彩华章,装点了中国以及世界诗坛的盛装。欣赏现当代诗歌,我们会得到另一种美的熏陶、情的感染。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朦胧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领略它别样的审美特征。(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不定期的执情释出来的执情化验室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意

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揣摩诗歌内在旋律。

教师提示: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每两行表现一个意象,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这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相似。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第四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力度。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3.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诗句节拍、重音

4.学生有感情诵读全诗,思考:

(1)经历了“xxx”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

(2)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3)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

(4)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5)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用自己的理解概括本节内容。

学生思考后精彩回答,教师点拨:

(1)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

诗人通过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2)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3)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

(4)第三诗节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这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5)第四诗节中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涛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富饶”“荣光”和“自”,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明确:第一节:回溯祖国数百年的贫困、落后的历史。

第二节:写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第三节:描绘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

第四节:强调“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

四、研读,探究品味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合作探究:

(1)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2)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3)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

(四人学习小组合作研讨、交流,教师点拨)

(1)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可见,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xxx”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的折光抒发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舒婷的诗把个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把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2)《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第一人称写成,以“我”向“你”(祖国)的倾诉,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是你……”或“我是……”句式反复出现,强调“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这个“我”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这一代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

(3)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难,情感中却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

例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老水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存力。同样,下文的“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形象。“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几行,写的是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希望。以上种种,都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2.学生集体深情诵读全诗,自由续诗。

请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在下面这些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

(1)我是于瘪的稻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是失修的路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示例:

(1)我是干瘪的稻穗,滋养你被劳作压身躯。

(2)我是失修的路基,承载你坎坷蜿蜒地前行。

3.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五、课堂练习

赏析舒婷的《思念》,完成题目。

思念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颗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1.诗的第一节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个意象,分别抒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情思。

2.第二节中,诗人运用比喻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缠绵、真切,请分析下面比喻句各比喻什么。

①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②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3.鉴赏第三节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挂图代数琴桨橹茫然苦恼惆怅焦灼

2.①时间缓慢②距离遥远

3.第三节是全诗的诗眼,点出所有的痛苦、惆怅、焦灼和期待全部发自内心.是源自心灵深处的“思念”。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十 年 浩 劫中生活过来。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诗人舒婷更能体会出祖国命运与个人命运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面对凝聚着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不幸而悲伤、为祖国不幸而忧虑,同时又有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是表达诗人这种理念与心声的动人乐章。热爱祖国、歌颂祖国,不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更是民族振兴的精彩传唱。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唱得更响、更亮。

我的祖国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地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学习生字新词。

1、直接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带着疑问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对课文内容质疑。

4、再读课文,自我解决解题时所提出的问题。

三、指导分段。

1、读课文,依据教师提供的事情情节发展分段。

2、交流分段。

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体会肖邦强烈地爱国主义精神。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3课,生齐读课题。

2、自由读第一节,思考,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问题。

3、指导朗读。

⑴谈话。

此时,肖邦的心情可以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说,就是――(悲愤)。什么叫悲愤?

请你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心情。

⑵自由练读、指名读。

二、学习第二节:

1、谈话:就在1830年11月的一天,肖邦动身离开了首都华沙。他的老师和同学们都为他送行,课文的第二节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2、默读第二节,画出令你感动或印象深刻的语句。

3、交流所画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练习有感情朗读。

⑴出示:

⑵指名读。

⑶你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提出: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学生读书、讨论。

⑷指导朗读。

谈话:同学们,读书要字字入目,要读进去,我们不光要读懂文章的表面意思,更要读出它没直接表达出的意思。这几句话不仅写出了埃斯内尔与肖邦师生之间的深厚友谊。离别情深,更写出了埃斯内尔与肖邦一样深爱自己的祖国,他为自己的祖国深感悲哀,但他并不希望肖邦离开祖国,忘记祖国,此时还有什么东西比祖国的泥土更珍贵呢?

①范读。

②自由练读、指名读。

⑸练习背诵这几句话。

三、学习第三段。

过渡:虽然肖邦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可他的心时刻都和祖国相连。

1、自由读3、4自然段,思考:什么事使肖邦“悲愤欲绝”?什么叫“悲愤欲绝”?

2、他又是怎样做的?再读第三段,找出有关语句,读读体会体会。

3、集体交流。

4、师述:第四节是按“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请大家读一读,体会它的写法及肖邦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思念祖国的情怀。

5、感情朗读。

五、学生第五小节。

过渡:但由于疾病的折磨,肖邦于1849年10月逝世。

1、出示:

弥留之际,肖邦……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2、提问:什么叫“弥留之际?”肖邦的遗愿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指名回答。

3、进一步深入读体会。

2、背诵第二节。

二、练背第二节。

1、先复习上节课所背的部分。

2、自由练背其余部分。

3、练背全节。(根据提示背:告别亲友――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接杯离去)

三、小练笔(写读后感)。

1、回忆课文给你感触最深的地方,说明原因。

2、谈谈对肖邦这一人物的看法。

3、回忆你还知道哪些爱国人世的爱国表现。

4、练习写作。

我的祖国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意识。

2、能正确理解“昂首”、“辽阔”和“祖国时时在我心间”的意思。

3、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抓关键的字、词。

教学重点:

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和北京。

教学难点:

在地球仪上找到自己的家乡,让学生了解“祖国时时在我心间”这一句话的含义。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位客人,它的名字叫——地球仪。

2、地球仪摆在眼前,此时你最想找到哪里?抽生上台找“中国”。

3、有个小朋友和你们一样很快地在地球仪上找到了自己的祖国,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只有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解决。

2、你们都用了哪些识字方法呢?

3、课文有几句?抽生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4、我究竟在地球仪上找到了哪些地方呢?一起来读读课文。

1、我第一眼找到了哪儿?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出示地球仪,再次抽生上台找到“中国”,你仔细看看,发现中国的版图像什么?

2、出示中国地图,你们看,咱们祖国的版图真像一只“金鸡”。

3、齐读第一句,这一句中你最喜欢哪个词?

4、“昂首”什么意思?做动作体会。

5、把“昂首”的感觉带到句中读一读。

6、女生读——男生读——全班读。

(二)学习第二句:

1、我第二眼又找到了哪儿?抽生读第二句。

2、在地图上找到“北京”,知道为什么用红色的星点表示吗?

3、北京是我们的首都,这次的奥运会在北京召开,让全世界的人都更了解和热爱北京这座美丽的大都市。这么大的一座城市在我们的地图上看去是那么的小,这让我们不得不说“祖国真大!”

4、你从文中的哪个词也能感到祖国很大?

5、你能用“辽阔”说说话吗?

6、看地图,我们中国有600万个这么大,我们中国的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如果让我们步行,一辈子也走不完。

7、在地图上将中国和周边的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家做对比。

8、把“辽阔”带进句中读一读。

(三)学习第三句:

1、我第三眼又找到了哪儿?读地2三句。

2、“故乡”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自己的“家乡”,谁想上台来找到小作者的家乡?

再找“台湾”,理解“隔海相望”。

(四)学习第四句:

1、为什么我的眼力这么好呢?

2、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3、联系前文《流动的画》理解爱祖国。

4、我们班的孩子都爱祖国、爱家乡,你们想到地图上来找找自己的家乡吗?

(五)感情朗读全文。

我的祖国课件 篇4

一、导入

1、两年前,我国四川发生了大地震,无数男女老幼都处在巨大的灾难之中,一位成都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在经历了无数感人场景后,写下了一首诗,这就是——《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2、齐读课题。突出“强大”。

二、听范读,谈听后的第一感受。

三、品读诗歌,指导朗读:

1、大声地朗读诗歌,要求:

用“_____”划出让自己最感动的部分,跟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2、诗中写了哪几张脸?这张脸可能是什么人的脸?透过这张脸你可以想象一幅怎样的情景?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你有没有看过或者听过类似的事情(学生补充英雄人物的事迹)。

指导朗读(注意节奏、重音、感情)。

学生齐读。

3、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小节?

4、诗中除了写老师、医生,还写了哪些人?

(小结:熟悉的脸,陌生的脸,美丽的脸,慈祥的脸,年轻的脸……这一张张可爱的脸,让我们看到解放军战士奋不顾身,冲锋在前,看到了我们的白衣天使忙着安慰和治疗,看到了我们的同胞、我们的手足殷殷牵挂……)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汶川,回顾5.12汶川大地震。

5、播放地震发生时的惨况(配乐《士兵突击》),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

6、播放重建后的美丽汶川,让学生谈感受。

7、是谁让汶川变得这么美丽?到底是什么让我感觉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8、齐诵最后一节。

8、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想做的吗?把你想说的想做的写成一段话,或者一小节诗。

9、师生合作,表演诵读(配乐《红旗颂》)。

四、总结:

无论是教师、军人、医生、学生,还是在座的你我,我们都是普通人,做着最平凡的事,但我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博爱的心。这份爱,托起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我的祖国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我国南北温差、东西时差的了解,南北距离、东西距离的计算,以及和世界主要国家国土面积的对比,感受我国的幅员辽阔。

2、能在中国政区图中找到我国的四至点。通过地图和生活实例初步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知道省级行政单位在祖国版图上的大体位置。

3、在了解祖国辽阔海陆疆域的过程中,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准备:中国地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祖国美丽风光的图片。(课件出示:祖国风光图片配大中国)然后想一想:看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是的,我们的祖国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幅源辽阔,那我们的祖国到底有多大?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一课《我的祖国多辽阔》(板书课题)(通过欣赏祖国美丽风光的图片,并配上音乐《大中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祖国的地大物博、美丽风光、幅员辽阔,从而带着激情、带着热情、带着疑问和兴趣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新课

1、我们的祖国到底有多大呢?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一些资料,那现在谁能用一种你喜欢的方式来说明我们祖国疆域的了辽阔呢?(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检查既能督促学生是否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把问题抛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南北温差、东西时差

(课件出示图片)在同一时间北方在滑冰、南方却游泳,北方白雪皑皑、南方却鲜花盛开。(课件出示海南、哈尔滨天气预报)从同一天两地的天气预报,你发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

(课件出示东、西方作息时间表)你发现了什么?师:说明东西方的跨度也非常大。(通过出示南北地区同一时间的图片、南北两座城市同一天的天气预报以及东西方不同的作息时间表,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南北地区非常鲜明的温差特点和东西方不同的时差特点,使学生从整体感受到祖国的辽阔、祖国的广袤。)(2)那谁知道我国南北方相距多少?东西方相距多少?(课件出示南北相距:5500千米东西相距:5200千米)

下面咱们同学算一算:如果一个人每天步行8小时,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从南往北走,大约要走多少天?(约138天,要四个多月)

师:从计算的结果来看,你最直接的感觉是什么?

(通过算一算的方式,让学生在求解的过程中对祖国东西、南北跨度之大有一个更准确、更深入的认识,从数据上分析给学生更科学、更有力的解释。)

(3)谁还能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说明祖国疆域的辽阔呢?(学生:面积大小)是的,咱们先看看齐齐哈尔市的地图,这是黑龙江省的地图,这是我们祖的地图,这也仅仅才是祖国的一小部分。(课件出示三地地图)

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记住一个数字:我们祖国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板书: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师: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欧洲地图、面积约1000万平方千米,中国地图、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中国的面积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但欧洲有42个国家,这也让我们再次真切感受到: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的辽阔。(通过与欧洲面积相比,使学生又一次感受到祖国的幅员辽阔,此环节学生为祖国自豪的情感油然而生。有效的体验活动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完整的、深刻的体验,从而产生实质性的效果。因而我采用选点串线层层深入的方式来呈现祖国疆域的辽阔。)

(4)以小组为单位看地图找出中国的'四至点。学生汇报时播放课件,教师相机介绍四个端点。祖国的版图像什么形状?

(本课教学仅仅靠书中的图文、教师的语言是无法言尽祖国山河之壮丽、地域之辽阔的,为使教学内容更加厚实,我把信息技术手段融入教学,使本课教学更加充实、更有实效性,大大提高了本课的教学效率。)

2、我国不仅仅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还有着辽阔的海域面积,下面请同学们在书中49页的地图上找一找它们的具体位置,并说说我国四大海洋的名称。(课件出示:地图、文字:自北向南依次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板书:我国海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在我国许多人的头脑中,对中国的疆域面积存在着一个误区,仅知道960万平方千米的黄色国土,不晓得过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因而,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上环节,使学生知道中国不仅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祖国疆域如此辽阔,为了便于管理,我国设置了34个省级行政单位,都包括哪些呢?请同学们阅读49页第一自然段内容。(板书:行政区划:34个省级行政单位)

我的祖国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认识“罗”“裕”“艰”等11个生字,学习应用多音字“华”。

3、了解华罗庚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出示华罗庚的图片)你们认识他吗?他也是一位值得祖国骄傲的人物,你们想知道他们的故事吗?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快乐读书屋一”轻轻地翻开《为了祖国》这篇课文吧!(师板书课题)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2、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内容?

3、汇报交流。

1、朗读课文。思考:华罗庚作为著名的数学家在美国可以享受富裕、舒适的生活但他为什么要回到祖国呢?

2、同桌互动,交流自己的看法。

3、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集体交流。

4、学生质疑,共同解决。

5、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华罗庚说的话。(师指导朗读,并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比赛朗读,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华罗庚的爱国主义精神)

1、学生自读生字后,同桌间说一说记字的`方法。

2、全班汇报。

3、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4、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加深对字的认知。

交流在外国的中国科学家或留学生回国工作的事例。(课前布置学生搜集)

我的祖国课件 篇7

教材分析:

热爱祖国的感情贯穿全文,这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由于列强瓜分了波兰,使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之情忍痛离开祖国;师友送别时,无论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无论叮嘱“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也无论赠送泥土这一“特殊礼物”,都是以爱国为核心的;肖邦身处异国他乡,日夜思念祖国,忘我进行音乐创作;即使弥留之际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他要长眠祖国地下DD这是多么炽烈执着的爱国之情啊!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更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广泛而深入的对话过程。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疑问和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尝试解决问题;在上下文意的疏通中抓住课文的空白点,展开联想与想象,以创新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新课文,题目是――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呀?

学生汇报,可从字词、肖邦身世、课文内容、读后感受等方面谈。

引导学生回到课题上,肖邦的这句话是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指名读句子,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热爱至死不渝)

二、继续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既然肖邦很爱自己的祖国的,死后还要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那么,他又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引导学生去体会第一段的内容,了解肖邦离开祖国时的悲愤。

师: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展现在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音乐家面前的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大道。但就在这时,波兰遭到了欧洲列强的瓜分。引读: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什么叫“不得不”?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

自读课文,思考:在城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这件事中哪些情节最令你感动?

(1)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老师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如果你是埃斯内尔,你会通过歌声对肖邦说什么呢?同桌讨论歌词。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至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

教师深情朗诵。学生诵读。

引导学生抓住“紧紧、无论、都不要”等词语体会老师对肖邦的期盼和叮嘱。指导有感情读好第一句。

(2)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3)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老师要肖邦知道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指名读,齐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我们从他的`泪水中可以看出他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想一想,肖邦在心里会说些什么?你能帮他说一说吗?出示小训练: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诚说:

(祖国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自由背诵这一段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个别背。

3、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流落法国巴黎的肖邦,他在异乡都干了些什么?

理解“悲愤欲绝”

师:起义失败的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后,又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英勇斗争。

从肖邦的这一举动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什么?(肖邦有着炽热的爱国之情,身在异国,心系祖国,祖国的每一点变化都被他所密切地关注)

⑵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引导学生抓住“全部、再工作、彻夜”等词语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

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段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⑶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寒来暑往,过去了。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原来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引读:课件再次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引出第6自然段,理解“与世长辞”,抓住“亡国之恨”和“异国他乡”、“才”来再次感受肖邦命运的坎坷与他未能活着回到祖国,未能看到祖国解放的那种死不瞑目的深深遗憾。

之后,波兰人民又多次举行争取独立的武装起义,终于在1918年11月11日恢复独立,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遗憾的是,肖邦再也看不到祖国恢复独立的那一天了。

但是他留下的《革命进行曲》却激励着全世界人民,他炽热的爱国情怀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我的祖国课件 篇8

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她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巧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这首抒情诗共有四个意象群,通过其递进组合,不仅表达了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而且表达了有着从迷惘到深思到沸腾等特殊情感历程的青年一代的共同心声,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在艺术上,它亦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特点。如不直接表现思想感情,而是借助一些意象来间接地表现情感。例如:用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等象征祖国贫困落后的状态。用胚芽、笑涡、黎明等象征新生祖国站在“雪白的起跑线”上。这使得这首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诗言志”,志指人的思想感情,情感是一首诗的血肉,一首没有情感的诗就像一具没有血肉的身躯。因而诗歌教学,不应脱离情感这条主线,要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精神,激发情感,发挥联想和想像,通过诗中的情感唤醒学生心中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但不应贴标签式地空洞说教,其目标实现是自然地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同时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这首诗时应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见解,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接受式局面,真正还学生以主体地位。

最后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

1、知识与能力:

在学习中理解诗歌的意象美、语言美等特点。了解朦胧诗的特征与创作背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领悟诗歌的意象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意象美、语言美。在读中领悟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在读中质疑探究、有所发现。用合作的方式探讨疑难;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解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激发情感,发挥联想和想像,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自己去思考理解。

要达到上述教学目标,要一改以往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宜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去解读文本,真正实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1、以读为本。本诗写得感情真挚,适合吟诵,通过节奏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获得对诗歌深层意蕴的理解。

2、注重教师引导,指导学生创造发现。鼓励学生质疑探究。

3、教学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的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与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4、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而不应把它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避免上成纯知识传授或思想政治课。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1、设疑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激趣是这一环节的重点,方法可以多样化。可由舒婷这位诗人相关资料导入;还可由诗中新颖的意象或创作背景导入,或温故知新,回忆上学期的《星星变奏曲》导入。无论哪一种导入形式,其目的都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本诗的兴趣。

2、感情朗读,品读探究诗歌韵律、情感和诗意:

诗歌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性,更适宜诵读。诗歌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

在探究学习本诗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一个字:读。首先是速读,整体感知诗歌韵律、情感、诗意。其次是品读,只有品读细加揣摩,方能体味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揣摩本诗新颖的意象。这其间教师要指导朗读技巧:要读出感情;要读出轻重缓急的节奏;要读出意象。

3、探究学习,品析语言美和意象美:

本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则,学生分小组品析诗歌中最精彩的诗句,小组内自由发言交流,同时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突出学生个性,发展创新思维。

4、读写创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一节课时间虽有限,但我们可让学生探究热情不减,把视觉延伸于课外阅读中。师生同写,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用阅读本诗的.方法去阅读更多的爱国诗篇,去走进舒婷,不断增强语文素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我的祖国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知道钱学森回国的经过,体会他的艰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重要句子。

3、感受钱学森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壮志。

教学重难点:

体会钱学森回国的艰辛和他的爱国热情。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多元感知。

1、同学们,1955年的10月8日,我国的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含着幸福的泪花回到了祖国的怀胞,他就是——钱学森。对于钱学森,大家了解些什么?(指名说)

2、踏上国土,他这样呼唤着: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板书),我们一起来读课题,你感觉到钱学森的内心怎么样?(指名说)

3、同学们,这“终于”这“回来”的背后,藏着多少辛酸,痛苦与幸福,让我们饱含着深情地再呼唤一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艰辛。

课文从哪儿写出了钱学森回来的艰辛呢?请同学们把课文多读几遍,在读的过程中,先带拼音的生字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再读的时候,想想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他回来得艰辛?

三、细读品悟,体验艰辛。

(一)再读课文,从哪儿感受到他回来得艰辛,找出有关的句子。

(二)读后交流,师生互动。

1、出示句子:然而就在这时,他接到美国移民局的通知:不准回国!他只好退掉飞机票。美国海关把他的行李打开检查,硬说里面藏着重要机密,说钱学森是间谍。其实,他的行李里面装的只是准备带回国的教科书和笔记本。

1)这时指的是什么时候?我听出了你对美国当局的不满,你为什么这么读呢?

2)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屈服了吗?你从哪儿知道的?

3)出示句子:然而,钱学森没有屈服,他不断提出要求:我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去。自由读,谁来读这个句子,听了他的朗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着重:没有屈服、不断

2、出示句子:几天后,钱学森突然被捕,被关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里,受到无休止的折磨。

1)什么是无休止?他受到了哪些无休止的折磨?想像一下,他还会受到什么折磨呢?只有谁会被关在拘留所里,这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个别读,评

2)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钱学森受到的磨难是深重的,读得真好。

3)他睡不好,吃不饱,穿不暖,受到这样无休止的折磨:他屈服了吗?再出示上个句子:读。

3、出示句子:但是,美国联邦调查局仍不放松对他的迫害。他的行动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

看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行动受到限制,会受到哪些限制?尽管生活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然而:引读

4、一个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仅仅是为了回到祖国,就受到无休止地折磨,自由被剥夺,就这样过了5年,整整五年啊!在这五年里,特别在一定的时间里,他还会受到的怎样的磨难呢?请同学们想像一下他当时的情况。

1)出示句子:

这五年里,

A、当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春节来临时……

B、当夜深人静时……

C、当收到朋友信件的时候……

2)在这些时候,钱学森会想些什么呢?做些什么呢?

3)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内容,来说说,可以一个人说,也可以同桌、前后桌交流一下。

5、美国为什么要阻止钱学森回国,而且是千方百计?你明白吗?

1)老师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当美国一名海军军官知道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时,他说:“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那些对于我们来说至为宝贵的情况,他知道得太多了,无论到哪里,他都值5个师!”

一位外国作家曾经这样说:“金

波尔的话说错了,钱学森在科学上的价值,岂止只抵三个师或五个师的兵力。他替中国研制的导弹,不但完全平衡了中国与美国之间战略武力的差距,也使中国对苏联的威胁产生抗衡,同时,在美、苏两大军事强权之间,中国以其导弹实力加上十几亿人口,与苏美形成鼎足而立的局面,简直是以一人之力,换一国之力。”

看到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同学们,正是由于钱学森的突出表现,他所存在的价值,所以美国才千方百计地阻止他回国。虽然美国千方百计地阻挠他回国,虽然他为了回国在美国过着监狱般的生活,然而——引读。

四、感知力量,升华情感。

1、那么是什么信念让他这样生活,这样苦苦坚持斗争了5年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2、出示句子: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3、读后谈体会。这里的一切指什么?如果钱学森继续留在美国,他会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

面对这些,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4、小结:同学们,从1950年到1955年,将近5年,这5年的时间对钱学森来说是多么漫长!钱学森25岁留学美国,45岁才回到祖国。他在美国学习、工作、生活了20年,在这20年中,他始终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土地,没有忘记故土的亲人朋友,更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咱们全体起立,让我们带着对钱学森深深的敬仰之情,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教学反思: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节课我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反反复复地感情朗读,读中感悟,读中激情,读中积累语言。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渲染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触摸文本、贴近文本,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根据教材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的.学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激情,培养语感,提高朗读能力。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感受人物荡人心魄的爱国心,中华情,从而受到爱国注意教育。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国学课件


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认为这篇“国学课件”文章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 教案和课件的完善需要教师反复打磨和改进。以下是我们提供的一些建议供参考和借鉴!

国学课件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仁政思想。

2.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实词的意义和“然、则、其、以”等虚词的用法;

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的特点。

3.学习并理解孟子善辩的语言艺术。

教学设想

本文安排在诸子散文单元第二课,重点是学习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掌握特殊文言句式;难点是学习孟子的“仁政”主张,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思想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学法上,不仅要继续抓牢感性材料的积累,更要不断增强理性认识,注重学习方法的探讨研究。具体做好:一、在熟读课文的前提下,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体会孟子雄辩的文风;二、在学习积累的基础上,整理一词多义,把握虚词,归纳句式,总结一定的文言规律;三、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本课拟用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

A.移其粟(lì )于河内 弃甲曳(yè )兵 鸡豚(tún ) 狗彘(zhì)

B.衣帛(bó)食肉 然而不王(wàng)者 数(cù)罟 洿(wū)池

C.可以食(sì)肉矣 孝悌(dì)之义 庠(xiáng)序 饿殍(piǎo)

D.数(shù)口之家 不可胜(shèng)食 牲畜(chù) 狗彘之畜(xù)

解析:A粟sù C食shí 悌tì D胜shēng。

答案:B.

2.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D.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解析:A.颁——斑、B涂——途、莩——殍、D无——毋

答案:C.

3.给下列句子附上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1)或……或……

(2)直……耳,是……也

(3)是何异于……

答案:(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解释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

(1)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④数罟不入洿池

答案:①数目②几,若干③屡次④密

(2)发

①百发百中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④野芳发而幽香

答案:①发射②派遣③打开④花开

(3)直

①中通外直

②直不百步耳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答案:①不弯曲②只是,不过③通“值”,价值

(4)兵

①非我也,兵也

②穷兵黩武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④草木皆兵

答案:①兵器②战争③军队④兵士

(5)胜

①驴不胜怒,蹄之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

答案:①能承受②尽③胜利④超出⑤优美的

5.翻译下列句子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答案:(1)(征调百姓服役)如果不耽误农业生产季节,粮食就吃不完。(2)赡养生者,安葬死者没有遗憾,(这)是王道的开始。

6.了解作家、作品情况及背景材料:

(1)作家、作品情况: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人,名轲,字子舆,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大师。《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在政治上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在哲学上提出“性善论”。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2)背景材料: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7.思考题:(1)文中梁惠王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孟子是怎样回答这一问题的?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2)孟子阐述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又运用了怎样的说理方法?(3)你是如何看待本文中孟子的政治理想及其高超的论辩艺术的?

(答案见下一环节)

二、课堂互动

(一)预习交流。

(见预习1—5题)

(二)导入新课。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千百年来这一脍炙人口的名句,鞭策多少明君圣主研习孟子主张的“君道”。今天我们将通过课文《寡人之于国也》的学习,进一步探究他的“王道”主张。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后质疑。

(四)师生课堂讨论(完成预习题第6题)。

(1) 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的两个疑问:救民行惠,却不能强国。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多于邻国也) 孟子设喻指明梁惠王有过失,虽行小惠却不能行王道而养其民,故难强国。

第三部分(后三段)孟子具体说明“仁政”的具体内容。

(2) 文中梁惠王提出怎样一个问题?孟子是怎样回答这一问题的?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答案:梁惠王先申述自己尽心尽力地治理,其“用心”已超过了邻国。可是,其邻国的百姓并没有被他的政治吸引而投奔过来,于是提出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的疑问。

孟子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以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理解、接受。在比喻中,举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情况,依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的反问,进一步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再设喻之后,揭示了寓意,回答了问题,意指: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数量上不同而已。

3.孟子阐述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体现了他怎样的政治观点?

答案:孟子认为,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教化百姓、使民心顺服,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此外,孟子还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批评统治者的虐政,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这些具体措施体现的正是孟子重视人民、重视教化、反对武力兼并的“仁政”思想。

4.你是如何看待本文中孟子的政治理想及其高超的论辩艺术的?

答案:“仁政”,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再发展,是“仁爱”思想政治化其实施在当时是有一定的现实性的。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好多少;在语言上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又使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如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五)学生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孟子说理雄辩的气势。

小结:孟子的文章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善用比喻,文字从容不迫;说理铺张扬厉,气势磅礴,令人叹服。

三、课堂检测

(一)写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解释其意思。

1.五十步笑百步

2.饿莩载道

3.弃甲曳兵

答案:⒈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

⒉语出《孟子梁惠王上》。满路是饿死的人。形容社会状况极其困苦。

⒊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丢弃铠甲,拖着兵器。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二)阅读下列文言语段,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译文:

答案:孟子说:“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美的肉,马棚里有肥壮的马,可是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人,这等于带领禽兽吃人啊!兽类互相残食,人们尚且厌恶这种行为,作为百姓父母的人管理政事,却不能避免带领禽兽吃人这样的事,那又怎能做百姓的父母呢?孔子曾说:‘第一个做木偶来殉葬的人,该会断子绝孙没有后代吧!’(孔子为什么恨这样的人呢)因为木偶像人而用来殉葬。(用像人的木偶尚且不可),怎么能让百姓饥饿而死呢?”

(三)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 )

A.弃甲曳兵而走

B.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解析:A古义为“兵器”,今义是“士兵”;B古义为“称王”,今义是名词,“君王”;D古义为“穿”,今义是“衣服”。

答案:C.

2.和“王好战,请以战喻”中“请”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B.臣请为王言乐

C.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D.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解析: ABD中“请”均可解释为“请对方允许我做某事”,只有C中“请” 解释为“请对方做某事”。

答案:C.

3.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D.七十者衣帛食肉

解析:ABD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只有C没有活用。

答案:C.

4.选出“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A.邻国之民不加少

B.填然鼓之

C.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D.是谁之过与

解析:ACD都是结构助词,释为“的”,只有B是凑足音节的助词,无意义。

答案:B.

5.找出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皆以美于徐公”中“于”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寡人之于国也

B.移其粟于河内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A对于,B到,D在, C和例句都是介词,意思是“比”。

答案:C.

6.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 )

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B.王好战,请以战喻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ACD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B是一般句式。

答案:B.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 数:屡次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打开

C.非我也,兵也 兵:士兵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能承受

解析:A项“数”义为“细密”,C项“兵”义为“兵器”,D项“胜”义为“尽”。

答案:B.

8.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

D.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解析:ABC三项都是介词,D项是连词,相当于“来”。

答案:D.

四、检测评讲

(根据学生完成检测情况灵活处理)

五、课后练习

(一)解释下文中加横线处,答案写在括号内。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处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 或:夹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这个谋划)非吾所能及也(不是我的力量所能达到的 或:不是我能够想得出来的)。无已(不得已 或:没有办法),则有一焉:凿斯池(这个护城河)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奉献出生命 或:舍生相报)而民弗去(离开),则是可为也。”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变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雪宫,齐宣王的离宫,相当于今天的别墅之类。)

1.比较下句中四个“非”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人不得,则非①其上矣。不得而非②其上者,非③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④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答案:C.

2. 比较下句中四个“乐”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乐①民之乐②者,民亦乐③其乐④。

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B.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C.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D.①③不同,②④不同。

答案:A.

3.“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正确意思”是( )

A.乐在天下,忧在天下

B.以天下之乐为乐,以天下之忧为忧

C.因天下而乐,因天下而忧

D.依照天下的情况来乐,依照天下的情况来忧

答案:B.

4.对选文及课文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是孟子阐明实行王道应施行仁政的道理,这一段是孟子阐述实行王道应与民同乐的道理。

B.“施行仁政”是从治国者的治理措施角度来谈的,“与民同乐” 是从治国者的思想境界的角度来谈的。

C.所谓“与民同乐”,就是国君在自己享受快乐的时候,也要让老百姓一起来享用,否则就不享用。

D.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继承和发展,并且富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精神。

答案:C.

5.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C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C.

6.下面与例句中“然”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填然鼓之

A.河东凶亦然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C.屋舍俨然

D.太后曰:“然。”

解析:义为“……的样子”。A义为“这样”,B义为“然而”,D义为“对”。

答案:C.

7.下面句中“则”字的用法、意义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C.则移其民于河东

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解析:义为“却”,表转接;其他三项义为“就、那么”,表顺接。

答案:B.

⒏下面句中“其”字的用法、意义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则移其民于河东

B.君知其难也

C.勿夺其时

D.吾其还也

解析:D是语气副词,“还是”;其他三项都是代词。

答案:D.

相关资料:

附一:板书设计

(一)提出问题(1):“民不加多,何也?”

(二)分析原因(2-4)“五十步笑百步”

不违农时(谷)

初始措施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

(三)解决措施(5-7) (发展生产)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

树之以桑(衣帛)

根本措施 畜鸡豚狗彘(食肉)

勿夺农时(无饥)

谨庠序之教(孝悌)

附二:类文荐读《孟子梁惠王》(上)的第一、二、四章

一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魇。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参考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尊敬的老先生,您不怕千里旅途的劳顿而来见我,可有对我的国家很有利的良策吗?”

孟子答道:“惠王啊,您为什么一开口就必定涉及利益呢?只讲仁和义不就行了吗?国君口口声声说‘用什么来使我的国家获得利益’,大夫贵族口口声声说‘用什么来使我的领地更殷实富庶’,一般老百姓也口口声声说‘怎样才对我本人有好处’,这样一来,上上下下相互追逐、攫取私利,国家可就危机四起了。在拥有一万辆兵车规模的国家,犯上杀死国君的,必定是那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规模的国家,犯上杀死国君的,必定是那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以千取万,以百取千,不能说不多。如果把利益放在首位,不夺取就永远不会满足。从来没有崇尚‘仁’的人会做出遗弃父母的事,也从来没有奉信‘义’的人会做出不忠诚君主的事。惠王您只提倡‘仁’和‘义’就行了,为什么张口闭口都谈利益呢?”

二章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糜、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参考译文:孟子去拜见梁惠王,惠王站在池塘边,看着那些奔跑飞翔的鸟兽,惬意地问道:“德高望重的人也喜欢享受这种快乐吗?”

孟子回答道:“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具有享受这样一种快乐的素质,没有道德的人,即使有这种愉快也是无法享受的呵!譬如,《诗经大雅灵台》里说:‘刚开始构筑灵台的时候,小心翼翼地劳作,大家同心协力,努力奋斗,没费多少时日便大功告成。王说不要心急,老百姓却更卖力地干活。王到鹿苑里去,看到了母鹿安详地憩息着,鲜肥光洁,白色的鸟儿羽毛秀丽。王在灵沼边上,看见满池子的鱼跳跃游弋。’这说明周文王虽然利用广大群众的力量来建构高台深池,而老百姓却非常高兴,将建筑的高台称为灵台,将挖掘的深池称为灵池,并且还很为文王拥有许多野兽而高兴。这是因为周文王愿意与百姓一道快乐,所以他就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与之相反,《尚书汤誓》中记载了老百姓憎恨夏桀的怨歌;‘太阳(夏桀以太阳自譬,曾说太阳什么时候消亡,我才什么时候死去——译注)呵,你什么时候毁灭呢?我们情愿跟你一道去死!’ 夏桀作为一国之王,竟然使广大人民怨恨到不想再活下去的地步。那他即使拥有高台深池,奇禽异兽,又怎么可能独自享受而不受影响呢?”

四章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参考译文:梁惠王对孟子说道:“我这个平庸的人非常高兴得到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和锋利的刀杀人,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吗?”

“没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

“用刀杀人和施行暴政而置民于死地,这两者比较起来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吗?”孟子又反问道。“没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

孟子于是指出:“现在您厨房里搁满鲜肥的肉,马圈中有许多骠悍健壮的马,但老百姓却面带饥色,许多人因饥饿而暴尸野外:这实质上是在上位的人任由禽兽去吃人啊!兽类自相残杀,人类尚且觉得可憎,而主持政治做老百姓父母官的,却不能避免任由禽兽去吃人,那又怎么能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第一个制造土偶木偶用来殉葬的人,真该断子绝孙呵!’就是因为‘俑’很象人形却用来殉葬,(以至于后来发展成殉葬活人的坏风尚。用人形的‘俑’殉葬都使孔子如此愤慨,)又怎么可以使那些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提示:这三章可作为《寡人之于国也》的助读材料。第一章孟子初次谒见梁惠王,便直陈言利之害,仁义乃治国安邦的万全良策。本着国家利益这一前提,谈“仁政”之策,使得看起来迂阔不实的安政之策有了现实这一土壤的安托便显得切实之行了。第二章孟子引经据典,通过文王与百姓同乐和夏桀远民独乐的对比,极言仁政之利,讽劝梁惠王施行仁政,与民同乐。第四章梁惠王虚心接受指教。在前三章不断的交流沟通中,梁惠王颇为孟子所言动心,表示愿意进一步了解仁政之策。孟子直陈当前弊政,言辞锋利,与《寡人之于国也》末段相承。注意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和对“始作俑者”这一成语的理解。

国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语,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清本文说明顺序,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3、体味本文准确的语言,学习几种说明方法。

4、让学生了解赵州桥和卢沟桥是石拱桥的杰作,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 造;了解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说明顺序,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习几种说明方法,体味准确、生动的语言。

课时.计划:

2课时。

课前准备:

1、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桥梁的资料。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理解选材的典型性,研讨 文 中介绍赵州桥的部分。

教学内容

一、课题引入生活中,你见过很多桥,这些桥各有各的特点,现在,请同学们看两幅图片,说说这两座桥各有什么特点?

二、自学辅导

1、出示投影检查预习。

2、学法指导:这是一篇说明文,阅读说明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3、教师范读课文,并投影下列问题。

①中国石拱桥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②用一句话概括每段段意,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③中国石拱桥很多,文章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重点说明的例子?

提问、启发、归纳以上问题,并板书。

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读后,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小组讨论。学生回答后小结。

①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②由一般到个别的逻辑顺序。石拱桥——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典型杰作——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

③这两座桥是我国石拱桥中杰出的代表之作,又具备石拱桥的共同特点,而且又各有各的特色。所以以这两座桥为例很有代表性。 前者是独拱,后者是联拱,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选择两者可以互相对照,互相补充,说明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的特点。

三、重点研读过渡:

作为杰出代表,赵州桥和卢沟桥各有什么特色呢?作者怎样说明的呢?

①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赵州桥的?

②赵州桥有哪些特点?

③假如你是导游,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设计一段话,然后向游人介绍赵州桥的有关情况。

学生齐读课文课文第4、5段,思考问题,并在小组内讨论完成。

归纳:

①先总说、后分说的顺序。抓住“著名”“最古”两个词语,先概括介绍桥的地理位置、建桥时间;再介绍桥的长和宽;然后逐一分析桥身的结构特点及其科学原理。

②弓形独拱;拱肩加拱;拱圈拼成;结构匀称。

③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四、课时小结

通过学习和研讨,我们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理清了本文的说明顺序,领略了赵州桥这座独拱石桥的独特魅力。那么作为联拱石桥的代表,卢沟桥又有哪些与众不同的魅力呢?

五、布置作业

查阅有关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相关资料。

国学课件 篇3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

(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词语连诗。(老师出示诗中的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着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七、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绝”“含”“岭”“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并练习组词。

2、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的记忆方法。

3、重点指导“绝”与“岭”的写法。

4、老师范写。

(指导学生把字写美观,提示容易写错的地方)

5、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

八、拓展延伸

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国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

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难点:

1. 识记文中重词语和特殊句式。

2. 学习孟子用比喻说理。

3. 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前体验:

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 学生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

4.练习《世纪金榜》上字词部分

课堂交流并初步感知课文:

(学生翻译全文)

一、 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并自主划分段落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二、 理清思路结构(在学生讨论、明确段意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三、 学生对照板书,试背诵课文第1.2段。

四、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二两小节。

2.归纳文中的多义词的含义。

第二课时

重点学习本文文言知识

归纳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1.检查背诵第一、二小节。

2.归纳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相关知识。

(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一词多义:时,①季节。(不违农时、勿夺其时、斧斤以时入山林)②时机、机会(无失其时)

王,①名词,音wáng,大王、君王、王侯。(王如知此、王无罪岁)②动词,音(wàng)称王,统一天下,王道。(然而不王者)

食,①动词,吃(谷不可胜食,七十者衣帛食肉)②名词,食物,吃的东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需掌握积累的实词:

河内凶亦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谷不可胜食(“谷”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

勿夺其时(“夺”是“失误”的意思。“勿夺其时”是“不要耽误农时”的意思)

(2)通假字

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3)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鼓:敲鼓。

树之以桑: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上。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前一个“食”:吃。

然而不王者: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王无罪岁:罪:归罪,责备。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丧:为……办丧事。

b.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生、死: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c.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谨:认真从事。

(4)古今异义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然而不王者:然而:古义:然,代词,这样。而,连词,却。

今义:转折连词。

七十者可以衣帛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5)文言句式

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

是亦走也

非我也,兵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省略句

可以(之)无饥矣

或(走)百步而后止,或(走)五十步而后止

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

状语后置句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申之以孝悌之义

树之以桑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固定句式

直不百步耳 直……耳:只是……罢了。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有的人……,有的人……

(6)出自本课的成语

①五十步笑百步:后泛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好或重的区别。

②弃甲曳兵: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7)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常用虚词

然:①代词,这样。(河内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②助词,……地……的样子。(填然鼓之)

③连词,然而,但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④形容词,对。(太后曰:“然”。)

则:连词,①顺接,就,那么。(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

②转接,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以:介词,①用、拿、把清以战喻(用)树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②介词,凭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③介词,按斧斤以时入山林

④动词,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⑤然而,相当于“而”,以卫王宫

3.总结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把它发展。他提倡“仁政”的主要之点也为“省刑罚,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表现出重视争取民心的政治眼光。在争取民心上,表现最充分的是民为国本的民本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看法,体现在《寡人之于国也》这一课中,他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诸侯中称王,必须实行仁政,而实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进而“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对百姓进行教养,使民心归顺。至此,百姓安居乐业,“黎民不饥不寒”,王道可成了。在对梁惠王的循循善诱中,孟子抓住重视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虽然在这一篇里,他没有提民为贵,但是在阐述中已明确地表现出来,只是有一些小恩小惠式的救灾措施,是不能使百姓人心归顺的,只有去除苛政、酷政,真正地以百姓为重.使百姓能够在这个国家里“无憾”地生活,得到充分的教养,才是治国的根本。他的思想有着积极、现实的意义,但在重武力,强调征伐的时代,又是远离现实而又不切实际的,因而不被采用。

4.作业:背诵课文,完成《世纪金榜》练习。

5.板书设计:见《世纪金榜》

国学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并能够恰当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标注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能够说出喜欢的理由。

3、初步感悟文中写景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的朗读。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能够初步了解赏析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引入课题: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描写乡村生活的,上节课我们一同感受了乡下人家的独特和迷人。今天我们再去荷兰去体验一下,看看那里的乡村生活又是一番怎样的风景?

2、出示图片:你都看到了哪些荷兰的美景?

3、板书课题:牧场之国。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会合作。我出示了相关的图片,这样不仅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激发对新知识学习、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句段训练,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也能够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打开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要反复多读几遍。

2、在文中自由识记生字。

3、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自由练习后指名领读。

镶嵌,骏马,牲畜,公爵,舒缓平稳,悠然自得,默默无言

膘肥体壮,仪态端庄,辽阔无垠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但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在此环节中可以使各个水平的学生在读书方面落实到位。因此,在该环节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已学知识去初步理解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师生正音,并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2、学生自由汇报,教师概括每段段意。

3、课件出示。

4、小组合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难点,学生往往分不清复述课文与之的不同之处。因此在学生能够概括每段段意的基础上,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难度相对便降低了。在三人小组合作过程中,也给予后进生说话的机会和模仿的范例,提升答案的正确度。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感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精读课文,细细体会

1、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荷兰,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A、学生齐读,通过读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B、我们再来看看题目,作者是围绕着哪个方面来介绍荷兰的呢?

C、那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开头方式,整体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也为后文的理解做好铺垫。并且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为习作积累素材,打好基础。】

2、导学课文第二、三、四、五自然段。

A、出示自学提纲:

(1)、熟读课文第2、3、4、5自然段,画出你喜欢的语句?并把原因标注在旁边。

(2)、练习朗读这些语句。

(3)、小组三人交流。

3、自由汇报,重点句子加以讲读。

(1)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专注”指专心注意,这一拟人写法让人感到牛无论吃草还是站立时,都像一个人那样深沉含蓄,不时地琢磨着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回味着草原的无边美景,由此可以看出整个低地是何等的安静祥和,外界对牛没有一点干扰。

(2)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

这一句是对前面具体地描写了牛群活动的场面总括,句中“全是”让人想象到如同丝绒般柔软而细密的碧绿草原上,活动着的全是黑白两色的花牛,景致壮观,色彩明丽,于是作者发出了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3)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没有牧人的吆喝,没有食物的纷争,没有强敌的进攻,马儿是这无边草原尊贵的主人,作者面对骏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目睹它们在草原上无拘无束的自在和任意驰骋的英姿,感叹这草场与骏马和谐。

(4)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晚霞消逝,夜幕降临,牲畜沉睡,一切都显得无声无息,只有远出的灯塔像瞌睡人的眼闪着昏黄暗淡的光,这是多么安然与宁静的境界,作者由衷地发出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夜晚的宁静也是荷兰的一大特点。

4、这些句子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哪些好处呢?

5、指导朗读相应的语句。

A、个别读。

B、教师范读。

C、汇报读。

【设计意图:在学生有所感受的基础上在进行朗读指导,而且朗读对于中年级学生也是重要训练点,因此朗读训练呈阶梯式展开,使训练的目的性更加明确,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6、从这些句子中你读出了什么?(动物们是自由的、荷兰的夜晚是宁静的)

7、教师板书。

8、你喜欢的句子中除了描写动物的,还有描写哪些方面的?(景色描写)

(五)、感悟写作特色、方法

1、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思考:这篇文章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总分)

2、每个自然段的结构特点呢?(有分、总还有总、分)

3、那我们在作文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文章的条理更加清晰。

4、指导学生学会选材,以及做到详略得当:荷兰的动物只有作者介绍的这几种吗?为什么作者只写了这几种动物呢?作者在描写的时候是如何分配的?

5、是呀!这些动物只是荷兰的代表:

当作者看得到多色的花牛在自由自在生活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道?“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当作者看到那成群的骏马在原野上驰骋时候,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道?(“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当作者看到那成群的羊、猪、鸡时,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道?(“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当作者感受到挤牛奶、运牛奶后宁静的夜晚时,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道?(“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6、突破本课难点:思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话一共出现了几次?(四次)

7、为什么会出现四次“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8、学生自由汇报,教师小结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在小学阶段,要充分利用文本中的优美篇章进行写作指导,以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六)、小结

今天我们一同领略了荷兰的乡间风光,感受到了自由的气息,享受了安静的夜晚。同时也了解到了作者的写作特色和方法,希望我们也可以用笔记录下我们所见到迷人景色。

六、教学板书

22、牧场之国

多色的花牛

成群的骏马,自由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羊、猪、鸡群,安静

挤牛奶、运牛奶

国学课件 篇6

1、 学习大熊猫的有关知识;

2、 认识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并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

3、 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及其成为国宝的原因;

4、 形象生动的说明;

5、 本文的结构比较简单,只要求学生掌握整体的思路;

6、 运用多媒体教学;

7、 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8、 课时安排:一教时

一、 解释标题,导入新课

1、 本文是一篇介绍珍稀动物大熊猫的科普说明文。

2、 课文标题“国宝——大熊猫”中的“大熊猫”,表明了文章说明的对象,“国宝”一词点明了说明的重点。

3、 先说“国宝”,再用表示解释说明的破折号引出被称为国宝的对象“大熊猫”,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突出大熊猫的珍贵,二是引起读者的注意:这国宝究竟是什么?

二、 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嬉(xī)戏 憨(hān)态可掬(jǖ) 濒(bīn)危 璀璨(cuǐ càn)

邛崃(qióng lái) 浩瀚(hàn) 栖(qī)息 孤僻(pì)

分娩(miǎn) 翌(yì)日 繁衍(yǎn)

三、 整体感知,研读课文

1、 文章是如何来说明大熊猫的可爱和珍贵的?

2、 如果让你来介绍大熊猫,你会从哪些方面来介绍?

3、 请你谈一谈大熊猫的生存现状?

明确:

1、我国特有国际公认古籍记载体态可爱数量稀少活化石

2、 外形特点:可爱

生长环境:人烟稀少、泉水丰富、竹类众多

生活习性:喜爱食竹、食量很大、性情孤僻、爱独处

活动范围:随季节交替而改变活动范围

繁殖情况:繁殖力低,大多每胎产一仔

3、大熊猫生活现状:学生可根据有关资料,围绕大熊猫濒临灭绝,阐述自已的观点。

四、 讨论题:

根据我们今天所学以及你课外查阅资料的结果,请你谈谈 应当如何来保护我们的国宝——大熊猫?

五、布置作业:

根据你现有的知识及参考有关资料,写一篇保护大熊猫的文章。

国学课件 篇7

■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重刊序言》和《后记》,了解《乡土中国》的作者和成书。

2、通过与文学作品的目录比对,了解学术概念的不同,进而感受学术著作的内容。

3、通过讨论思考,总结学习《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

■ 学习重难点

1、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学术概念的不同。

2、通过思考,总结表达学习《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或价值。

■ 学习过程

(一)勾连现实,激趣导入

1、看图感受:

①中国人见缝插针地种菜。

②中国庞大而复杂的家谱。——比对欧美相对简单的家庭关系和称呼。

2、联系生活:结合你的生活和体验,还有哪些带有中国特色的现象?

中国的春运,中国大妈爱跳广场舞;中国人喜欢托熟人找关系;“ 安土重迁”“故土难离”“叶落归根”“入土为安” 的观念根深蒂固;……

3、深入思考:为什么?

关键词:农耕社会的传统、乡土情结、儒家文化的影响。

(二)了解作者,走进《乡土中国》

1、了解作者:

费孝通先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他是中国社会学的总设计师,1947年,他出版了关于社会学经典之作《乡土中国》。

2、《乡土中国》写于70多年前。我们通过自己阅读来了解这本书的成书,拉近与这本书的距离。

学习任务一:

自主阅读《重刊序言》和《后记》,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乡土中国》共___篇论文,是从_________中所整理出来的一部分,暂时撇开____问题,专从_________本身来发挥,来追究________的特点。它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具有_____,尝试回答“_____________”这个问题。

【参考】《乡土中国》共14篇论文,是从“乡村社会学”的课程中所整理出来的一部分,暂时撇开经济问题,专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它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具有排他性,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3、学习任务二:

小组讨论:《乡土中国》的核心是“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为什么用“乡土”这个概念,而不用我们熟悉的“农村”“乡村”?

师引导:比较综合。①农村与城市相对应:《后记》第一段“甚至暂时撇开经济问题,专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 。所以“农村”主要是一个经济概念,表明的是一种不同于城市的经济活动方式。②我们常说向往“乡村生活”。所以“乡村”主要是一个社区概念,强调的是一定社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③“乡土情结”是我们语境中一个很熟悉的词汇。“乡土”则具有更多的文化意义,强调的是与传统农耕文明相联系的社会特性。因此,以“乡土”命名更符合本书的传统文化意蕴。

【补充】从学术背景来看,他一九三五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曾师从吴文藻、史禄国等社会学名师;一九三八年毕业于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并获博士学位,曾师从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打下深厚的知识基础。并且,从《乡土中国》一书中,还可以看出他对中国传统儒家经典文献熟习非常。从实践背景来看,除其本人生于斯土长于斯地外,在本书成书前,他在广西、云南进行了大量的田地调查工作,对中国乡村社会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体会。这两方面的因素是他敢于另起炉灶、新开中国乡村社会学的基础。

4、小结:

所以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乡土社会”这个概念,进而形成系列文章,汇编成《乡土中国》,成为一本研究中国乡土社会体系的社会学著作。

(三)初识概念,了解学术著作

1、看书本的目录:

学习任务三:

小组合作研究:

①阅读本书目录,了解基本概念。

②比对右边的目录,说说不同。——来自《魔戒》第一部《魔戒现身》

③结合《重刊序言》和《后记》,归纳《乡土中国》中概念的来源(或研究方法)。

2、齐读《重刊序言》中的三句话:

①“我是一面探索面讲的,所讲的观点完全是讨论性的,所提出的概念一般都没有经过琢磨,大胆朴素”。

②“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

③“它并不是虚构,也不理想,而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普遍性质,是通过人们的认识过程而形成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既然是从具体事物里提炼出来的,那就得不断地在具体事物里去核实,逐步减少误差。”

3、小结:

幻想小说的虚构性;概念①直接来源是作者的“乡村社会学”的讲课内容,是边探索边讲的,观点完全是讨论性的;②根本来源是通过认识形成的概念。——学术研究或学术著作与文学作品的不同。

(四)反思现代,体悟学术经典

1、学习任务四:

思考表达:

有人曾提出疑问:《乡土中国》的出版时间是1947年,中国社会大部分已经从“乡土”走向“现代”,学习《乡土中国》会不会过时了呢?把你的理由写成一段话,不少于140字。

2、要点引导:乡土的中国 乡土中的国 中国的乡土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和转换,乡村与城市的碰撞与融合,使社会发生着巨大变化。《乡土中国》中关于乡土社会的论述仍然值得我们思考。(在这样一个飞奔的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可能代表着我们的历史、我们的过去、我们的历史的河流。只有现在的民族是最薄的民族、是最没有希望的民族,因为你没有办法找到过去,你也没有办法从中吸取各种经验和教训。——梁鸿)

3、阅读提升:

梁鸿《中国在梁庄》(前言)

它(乡村)是我生命中最深沉而又最痛苦的情感,我无法不注视它,无法不关心它,尤其是,当它,及千千万万个它,越来越被看作中国的病灶,越来越成为中国的悲伤时。

从什么时候起,乡村成了民族的累赘,成了改革、发展与现代化追求的负面?什么时候起,乡村成为底层、边缘、病症的代名词?又是什么时候起,一想起那日渐荒凉、寂寞的乡村,想起那在城市黑暗边缘忙碌,在火车站奋力挤拼的无数的农民工,就有悲怆欲哭的感觉?这一切,都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或许,这是每一个关心中国、关心中国乡村的知识分子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五)介绍方法,学会学术阅读

1、2019年的高中语文新课本高一必修教材(上册)中P80—P81,有以下一些阅读策略的指导:

①要有阅读的“预期”。是为了了解乡村历史和文化?为了学习一些社会学研究方法?为解决当今农村问题寻求答案?

②先“粗”后“细”,逐步推进。

③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间的联系。

④关注作者的研究思路。

⑤反复阅读,积极思考。

2、批注法介绍:以《红楼梦》脂砚斋本为例。

(六)课堂总结

费孝通:我们对于自己文化的传统,必须要有一个全盘清理。我们必须用科学方法把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在这生活方式中所养成的观念加以说明。有了这笔清清楚楚的账才能使我们走下一步时不致再像目前这样的艰难而浪费了。所以,我们也应该认认真真研读这本《乡土中国》。

国学课件 篇8

设计构想

本课以“呼声”起首,以“悲愤”贯之,以“渴盼”作结。全文落脚点在“呼声”,“呼声”承载的“惋惜”、“悲痛”、“愤恨”、“渴盼”等情感意向如一条红线贯穿全文始终。基于这样的理念,再结合文本情真意切的写作特色,我设想本课第一课时教学将着眼于“情”,扎根于“言”,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学策略,运用“以疑导引,细读文本,互动生成”这一模式进行本课时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呼声”——入情

1.播放课件:学生聆听配乐诗朗诵《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节选),并同步观看一组有关战争的图片。

2.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对于战争,大多数学生缺乏深入的了解。为此,教者应创设声像情境,努力实现诗歌、诵读、战争画面的整合,借助视听冲击,达到拓展课程资源、铺垫史实背景、缩小情感落差、把握情绪基调、创造解读期待的目的。)

3.谈话导入课题。

二、以疑导引,聚焦“呼声”——传情

1.据题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问题一: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预设问题二:他发出什么样的呼声?

预设问题三: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声?

预设问题四:难道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2.学生自学反馈。(依据学情,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①检查自学情况。

②指名读课文。反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③自主释疑。

三、探究“呼声”,感悟父亲形象——动情

1.层递性拓展训练:爸爸在战争中牺牲了,他是个怎样的父亲?

(设计意图:以加利先生评价爸爸的一句话中的“卓越”一词为支点,进行层递性拓展:在学生通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有关语句,抓住关键词,运用恰当的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地谈谈雷利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2.情境创设:

①雷利多么热切地盼望爸爸凯旋回来,把那顶蓝盔戴在自己头上。爸爸回来了,可以和雷利一起干什么?

②飞机已经在机场的上空盘旋,近了,更近了……雷利仿佛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雷利一家的幸福生活场景,形成蕴生活、引导、想象于一体的多元、递进的新情境,与下文的不幸形成强烈的对照。)

四、潜心会文,体味丧父之痛——煽情

1.多媒体播放哀乐,并再现灵枢归来的场景。

相机出示:

语段一:“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语段二:“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和平!和平!和平!”

(抓住“染红”、“浸满”等关键词,揣摩体味,采用齐读、配乐情境引读、个别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读。)

2.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的心情如何?你会说些什么?

3.学生自由读文,思考:在第2自然段里,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说说你的感受。

相机出示语段:“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抓住“沉浸”、“深情”等关键词,揣摩体味,采用想象引读、自由读、齐读、评价读、比赛读、范读、创设情境读等多种形式读。)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激情

此时此刻,你想对(雷利、雷父、雷母、加利先生任选一个)说:“ ”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内在的多元化感受,进行写作迁移训练。)

国学课件 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2)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古汉语知识。

2、能力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理解文意,能够体会孟子的行文特色。

3、情感目标

(1)从孟子的言行之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

(2)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二、教学内容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行文思路;

3、重点字词以及语法知识的归纳;

4、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层层深入,分析孟子对治国得失的哲学思辩,站在现代的角度理解孟子的思想;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点拨教学法。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

3、讨论法。应与诵读同步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时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成为成语沿用至今。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1、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 2、教师适当补充: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率兽而食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去深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其独特的行文风格吧。

(三)、熟读课文

1、教师泛读,学生注意听字音。 2、学生齐读全文。

3、教师纠正、强调易读错字音。

(四)疏通文意

1、学生轮流先朗读后翻译,一人一句。

2、教师点拨,依据课文注释强调重难点字词以及语法。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想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鱼肉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事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想您这儿来了。”

【语法知识】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5特殊句式

(五)、理清文章思路

1、指出连接全文层次的三个关键句。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2、引导学生对文章层次进行划分

第一部分:(1)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23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567)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师生共同分析课文内容,归纳本文重点语法知识,体会孟子文章的语言魅力。

(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

1、分析第一部分 (1)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 (2)师生问答

提问: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提问: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

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2、分析第二部分

(1)选一学生朗读2、3、4段。

(2)师生问答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思考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如何理解? 学生思考、讨论,请一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3、分析第三部分

(1)请一学生朗读5、6、7段 (2)师生问答

样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的“仁政”主张。那么,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学生看课文,思考。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明确:“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提问: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要求学生找出排比句,进行回答)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四组排比句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二)请学生归纳孟子的“仁政”思想。

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

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

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人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设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2.逻辑谨严,层层深入。

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词丰笔活,理足气盛。

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势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四)、课堂小结

千年前的孟子的政治言论在我们今天仍然适用,而且光芒四射。怪不得几千年来,孟都受到众人的膜拜,我们还尊称其为“亚圣”。让我们怀着对孟子的崇拜之情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刻体会其思想内涵。

(五)布置作业

思考:孟子关于治国的言论,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何启示?与我们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有何异同?

教学反思:

学生反馈:

国画课件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老师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案。因此,在写教案时不能草草了事。教案是教师上课的重要辅助工具,如何才能写出好的教案呢?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大家带来最新的“教案写作方法”详细介绍,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国画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画水墨,彩墨画法的技巧特点,学会欣赏国画作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

2、学习中国画写意丝瓜的简单画法,进行笔墨基本功训练。

教具:

1、学生用具:中国画颜料、墨汁、毛笔两支{一支为狼毫小笔用于勾勒线条,一支为羊毫用于点、染色(大提斗笔)}、调色盘、纸杯、毛毡、A4生宣纸。

2、教师用具:文房四宝一套、丝瓜范画一张、步骤图一张、吸铁石若干。

教学重点:

本课重点是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练习用毛笔、宣纸作写意瓜果的技巧。

教学难点:

本课难点是笔墨技法和水分表现不同的浓淡墨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我们在四年级时已学过用中国画的写意画法画,紫藤和螃蟹等种类,今天,老师准备来教同学们用中国画的写意画法画丝瓜。(板书解题:中国画——丝瓜)

三、讲授新课

1、启发谈话

你们知道丝瓜什么时候成熟吗?(指名回答)(——它是夏季的时候成熟)

(——炎炎夏日,碧绿碧绿,大大小小的丝瓜吊在浓浓的绿荫里,显得分为美观。丝瓜的末端一朵朵的小黄花,像天幕上的星星一样分外吸引人。在中国漫长的绘画史上有很多大画家就喜欢画丝瓜,不仅因为它适宜国画的水墨表现,而更在于它负载着一片浓浓的田园诗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国画——丝瓜的画法吧!

2、读画

丝瓜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田间地头,超市菜场都能看到。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齐白石老先生画的丝瓜。(出示范图)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丝瓜图,看看它们是由那几个部分构成的?(——瓜叶、瓜身、藤蔓、瓜花)。再看看瓜叶有什么特点?瓜身又有什么特征?藤蔓呢?(——瓜花有大有小,有淡、有浓、花有全开的花、半开的花,有露出花蕊的和没有露出花蕊的,有朝上的、朝左、朝右开的花,菊枝干劲有力地衬托着叶和花)。而花是由什么形状的花瓣组成的?——由圆圆头的椭圆形组成的。

(2)再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齐白石老爷爷的《丝瓜图》的步骤图看看是如何一步一步画的,先中锋蘸藤黄点花瓣,再换斗笔侧锋画出瓜叶,未全干时狼毫笔勾出叶脉,长锋笔画藤。

(3)写意蔬果的技巧特点。写意蔬果使用生宣作画。讲究用笔筒练流畅状物形神兼备。其作画程度不像工笔画那样。把色、染步骤分得那么清楚,往往根据绘画艺术效果的需要,综合勾、皴、擦、染、点等手法表现对象。而今天所学的`“丝瓜”为小写意画、下面看看老师是如何所画它的!

3、作画步骤

边讲边现场演示(贴出空白生宣纸)。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丝瓜的花和叶,均需藤蔓撑托,须掩叶、叶则映枝。画法一般先画瓜身,后穿藤蔓。而后添叶,也可先画丝瓜,次画叶,最后穿藤蔓。以自己的习惯为准,没有定法。下面介绍一般画法:

①画花:先用浓墨从花心往外有层次地勾出花辨,等墨干后再上藤黄色。如枝头有含饱未放的花苞。用淡绿色为小底藤黄色点出。[师示范画后板书]

②画藤蔓:用笔可曲可直、要有节奏,不可太光,可中锋,可侧锋,要留下用笔的痕迹。用色一般同叶色。

③画丝瓜:先用毛笔饱翠绿色可调少量墨绿笔尖再蘸一点浓墨大笔点画,中锋一笔画出,局部可以补笔。[画后板书](出示分步步骤图)

师小结:画花和叶运用了两种不同的手法这两种手法就是小写意蔬果画的最基本的技法特点。

4、带领学生临摹

定位:也叫布局。就是要把这2丝瓜安排在画纸的适当的位置上。可先用铅笔轻轻的画个大概,以便掌握整体。

画花:用狼毫小笔蘸浓墨从花心往外画枝:用笔可曲可直,要有节奏,不可太光,可中锋,可侧锋要留下用笔的痕迹,用色一般同叶色。

画叶:用大白云湿毛尖蘸少许的墨在盘中间调几下(可调少许墨绿),笔尖再蘸一点浓墨,大笔画叶(这样画出的一笔,就有深有浅,墨色比较活,五笔画叶)。

画瓜身:斗笔蘸翠绿,中锋由上而下顺势画出。

四、巡回指导

1、突出重点:详细讲解勾线用笔方法与点染要领,指示学生注意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

2、提醒学生注意环境卫生、不要乱甩毛笔,要用专用的抹布或吸水纸来吸墨、揩桌、擦画具等,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五、小结

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

3、提出今后应注意的地方。

六、布置课外学习

欣赏以丝瓜为题材的美术作品,思考画家是怎样表现丝瓜的,如有时间也可以写生或者临摹一幅菊花写意图。

国画课件(篇2)

活动目标

1、在了解熊猫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学习用毛笔画熊猫。

2、在教师的指导下,会区别使用淡墨和浓墨。

3、启发幼儿尝试画出熊猫的简单动作以及有关的情节。

4、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5、激发幼儿感受不同的艺术美,体验作画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能够区别使用淡墨和浓墨。

2难点: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创作熊猫的简单动作和有关情节。

活动准备

1、观看有关熊猫的电视图片。

2、熊猫的毛绒玩具。

3、幼儿作画用的毛笔、墨、绿色颜料、水桶等用具。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教师播放熊猫的电视图片,并拿出熊猫的毛绒玩具,和幼儿玩手偶游戏,引入课题。

二、欣赏讨论

1、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幼儿讲述熊猫的基本特征:熊猫的脸和身体是白颜色的,耳朵和眼睛、四肢是黑颜色的。指出熊猫的头是圆的、耳朵是半圆的、身体是扁圆的。

2、教师用毛绒玩具演示熊猫的动作变化,引导幼儿观察熊猫不同的姿态。

三、讲解演示画法步骤:

教师出示范例画,让幼儿观察范例画的熊猫画法。

演示画法步骤:

1、首先用淡墨画两个相接的圆,构成熊猫的头和身体。

2、再用淡墨在头顶的两侧画出半圆的耳朵;在脸的中间两侧画出黑色眼眶和小嘴。

3、再用毛笔蘸浓墨画熊猫的四肢。

4、熊猫画好后,可以蘸绿色添画些竹子、小草。

四、幼儿创作,教师指导

1、鼓励幼儿大胆作画,教师要对幼儿的运笔着色进行指导。

2、提醒幼儿注意合理的构图,画出各种动作。

五、评价作品,结束

让幼儿自己举办“可爱的小熊猫”作品展览会,欣赏自己的作品。

教学反思

熊猫是我们国家的国宝。它拥有胖乎乎的体型,毛茸茸的身体,还有着可爱的表情。深受小朋友们的喜欢。在平时我们都是用油画棒来创作熊猫的绘画作品的。小朋友们对熊猫的基本特点已经很熟悉了。水墨画是我们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的幼儿接触水墨画,了解我们国家文化遗产是我们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前几节课的基础上,我引导幼儿基本掌握了毛笔的用法,小朋友们很喜欢这种绘画方法。为此我设计了这一节课,这节课是帮助幼儿学习水墨画的绘画技法的。意在使幼儿对这一个类型的作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国画课件(篇3)

活动目标:

感受剪纸艺术中剪影形式的美,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学会欣赏、感受剪影作品,了解剪影作品与剪纸作品的区别。

能大胆尝试创作剪影作品,体验创作的乐趣。

体验想象创造各种图像的快乐。

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教材分析:

剪影它是通过物象外轮廓来表现形象,所以它最注意外轮廓的美和造型。剪影以“剪纸的形式”表现了“一个高级的造型心灵”。“剪影画”就是用黑纸剪出物象的影子,用黑影构成了画面,所以,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是独具一格的。设计此活动让幼儿感受不同艺术形式的美,欣赏剪影作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会欣赏剪影作品,感受其形式独具一格的美。

2、难点:

了解剪影作品与剪纸作品的区别,剪影艺术要有剪纸艺术作基础。

教学媒体设计:

课件里的剪影作品都是从网络资源中下载挑选的,然后利用

powerpoint软件平台制作,通过幻灯片演示,让幼儿观察欣赏。在让幼儿认识剪纸与剪影的区别中,直接用实物与投影仪进行演示,会更清楚。多媒体的有效运用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欣赏平台。

教学设计及教学策略:

本次活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主要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网络资源的丰富、快捷,让幼儿了解、认识剪影,欣赏到好的作品,弥补教师在此方面的薄弱。同时,运用多媒体演示作品形象比较大,有利于集体幼儿观察。

根据剪影的特点,以及幼儿的认知生活经验,我重点选择了人物侧面的剪影作品。在教学设计中,主要通过观察、欣赏剪纸作品和剪影作品的区别,认识了解剪影的特点,并大胆尝试去创作剪影作品。

国画课件(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梳子不仅可以梳头,还可以用来刷画。

2、促进幼儿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3、让幼儿学习用梳子刷画,体验用不同绘画工具绘画的乐趣。

4、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5、感受色彩对比。

活动准备:

1、四幅范画:第一幅画:由蓝颜料自上而下刷的一幅画。第二幅画:由绿颜料刷一棵树。第三幅画:由黄颜料转圈刷成的半圆形。第四幅画:由大红色刷成的一幅画,上面是圆形,下面是半圆形(像人的背影,像火箭,像太阳等)。

2、红、黄、蓝三种颜料,小勺子,抹布,每组各一份;每人一个梳子,一张白纸。

3、音乐磁带《我有一双小小手》、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律动《小手拍拍》,引出今天绘画的工具。

1、教师带领幼儿做律动《小手拍拍》。

2、我们都有一双小小手,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小朋友们你们的小小手都能做什么呢?

小朋友讨论:刷牙、洗脸、梳头等。

小结:小朋友的小手很灵巧,能洗脸,能梳头,小朋友知道梳头使用什么工具吗?(用梳子)。梳子不但能梳头还能刷画。

二、出示范画,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幅漂亮的画,小朋友们看看,这些像什么?

2、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每幅画各像什么。

师:这些画上面一条条的线是用什么画的昵?

师:那么梳子是怎么画画呢?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三、示范讲解:

1、第一幅画:我想画《蓝天》,应该先做什么?

引导幼儿说:先用小勺子舀上蓝颜料倒在纸上,再用梳子有齿的一面刷,就会出现一条条的线(横着刷)。我在蓝天的下面画草地,先用小勺子舀上绿颜料倒在纸上,然后用梳子竖着刷。我还想在草地上画上大树,同样先倒上褐色颜料竖着刷,然后倒上绿颜料用梳子斜着刷两下。小朋友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刷出不同的树,还可以在草地上刷出小花等。

2、教师小结:老师用梳子横着刷出了蓝天,竖着刷出了草地,斜着刷出了大树、小花,小朋友你想刷幅什么画呢?

四、动手刷画:

1、幼儿认识刷画用具:颜料盘、梳子、小勺子、白纸、抹布并了解其使用方法。

2、引导幼儿讨论确定刷画内容,有代表性地提问幼儿说说自己想要刷一幅什么画。

3、鼓励胆子小的幼儿大胆作画,教师可帮助其完成作品。

4、教师随时找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讲解,达到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

五、教师讲评:幼儿将作品贴到展板上,幼儿边贴边告诉老师作品的名字是什么,教师再次组织幼儿欣赏。

1、教师引导幼儿找出颜色搭配的漂亮的画,给以鼓励。

2、教师引导幼儿找出画面安排得当的作品,给以表扬。

3、教师引导幼儿找出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给以讲解。

师小结结束活动:今天小朋友们用梳子刷出了许多很漂亮的画,以后我们继续观察,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画出更漂亮的画。

下来我们把自己的梳子拿到水龙头去冲洗一下,让小梳子再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上为大家梳头,把小朋友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好吗?然后带幼儿到室外洗小梳子。

课后反思

我是根据我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的这节课,主要是想促进幼儿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同时让幼儿学习用梳子刷画,体验用不同绘画工具绘画的乐趣。在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很高,问题主要出在我的身上。

总结如下:

1、范画的指向太过明确,导致幼儿盲目的跟从教师的做画方式,限制了个别幼儿发展个性化的创造。

2、对不同画的评价不够全面,这好象是我一贯犯的老毛病,叫做知错不改。鼓励幼儿共同探索,找出更多适合锡箔纸画的方法。

3、结束活动这一环节比较仓促,感觉没有上次雪花的结束环节好。

国画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让幼儿学习轮廓进行撕纸,发展幼儿手眼协调的能力,增强手指的控制力。

2、通过让幼儿大胆的撕贴画,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以及对美的感受。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习轮廓进行撕纸,发展幼儿手眼协调的能力,增强手指的控制力。

教学难点:通过让幼儿大胆的撕贴画,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

知识准备:幼儿已掌握了撕纸的基本方法、手指操、鼓励语:小手小手搓一搓,你的表现真不错。

物质准备:

1、两幅示范撕贴画

2、固体胶、笔一支/人

3、彩纸若干、托盘四个、素描纸4张

4、轻音乐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导入:手指操

导语:小朋友们好,首先让我们做一个手指操来活动下我们的小手吧。

(二)教师出示彩纸与幼儿讨论引出内容。

导语:小朋友们老师这里有好多好看的彩纸,你们知道它们可以做什么吗?

(教师进行总结)

二、基本部分

(一)教师示范沿轮廓撕纸

导语:今天,老师教小朋友怎么用这些彩纸撕出漂亮的图形,小朋友们想不想学?现在老师做示范,小朋友们仔细看老师是怎么操作的。首先,我们把图形画在纸上,要画到有颜色的一面,然后沿着画好的轮廓线慢慢地、一点一点的撕。在撕的过程中小朋友们一定要认真,不要把纸撕坏了。大家看老师撕得是什么?(小兔子)。

(二)教师出示作品,让幼儿观察

导语:小朋友们老师还用同样的方法撕了许多的图案并把这些好看的图案粘贴在一起了,组成了一幅漂亮的画,大家想不想看啊?画面都有什么?

(三)幼儿分组进行撕贴画,教师巡回指导

导语:小朋友们,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撕一幅漂亮的画呢?请听好老师的要求:我们分成四组,每组的小朋友要合作完成一幅画,小朋友要把撕好的图案粘贴到大的白纸上组成一幅画。要把撕剩的废纸放到托盘里,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现在每组的小组长来领托盘(放轻音乐,教师做巡回指导)

(四)作品展示

让每个小组分别进行展示,鼓励幼儿大胆的表现美。

师:我们小朋友今天表现的真棒,不仅学会了撕纸还能把它们组合成漂亮的图画,我们一起来鼓励一下自己吧!

三、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我们也可以用爸爸妈妈看过的的旧报纸来撕一写图形,看老师用废旧的报纸撕了一个小女孩的的轮廓,我们再用彩笔或油画棒添上鼻子、眼睛,旧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小朋友们回家后河爸爸妈妈一起动手撕一个好不好。

附:手指操

我有一双小小手,一只左来一只右

变成老鹰飞一飞,变成孔雀跳一跳

变成小猫叫一叫,变成笑一笑

国画课件(篇6)

活动目标

激发幼儿感受不同的艺术美,体验作画的乐趣。

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探索、发现生活中竹子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巩固复习装饰的方法。

难点是能大胆地在竹子上进行创作。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没有装饰装饰和做了不同层次部分装饰的竹子,竹片,竹节,水粉颜料,排笔,勾线笔,蜡笔,水彩笔,棉签,已经装饰好的竹子范画作品,轻音乐。

知识准备:知道装饰的方法

活动过程

1、导入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好玩的玩具。想知道吗?

2、出示范例。

师;哇,这些竹子和你们以前玩的竹子有什么不一样呢?

3,请幼儿相互讨论,然后回答问题:

师:请你和你身边的小伙伴相互说一说,这些竹子用了什么方法来装饰的?幼儿自由回答,老师在下面指导。

教师逐一出示竹子,师生共同总结。

师:这些竹子用了点,线条,图案,色块,图案,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今天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装饰竹子。

师:现在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材料和绘画工具来装饰竹子。看谁把竹子装饰得最漂亮。

4、幼儿构思作画,教师观察指导。

5、作品展示和展示分享交流

师:请将你的作品拿给客人老师或者小伙伴看一看。

教学反思

幼儿对本次活动特别感兴趣,比较轻松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活动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能大胆的发挥想象,灵活的运用多种装饰方法和绘画工具装饰竹子。本次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照顾到了不同能力的幼儿,让幼儿在有轻音乐的环境中轻松自由的作画。本次活动充分利用了农村资源,选取幼儿常见而且感兴趣的事物。在活动中,教师语言简洁,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

爱国课件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教案的设计需要与教材相结合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如何才算是写好一份教案课件呢?今天幼儿教师教育网将为您准备有关“教案课件设计的要点”的精彩文章,推荐给大家或许你也可以从中受益!

爱国课件 篇1

一、活动目的:

通过观看短片、相声、知识竞答、诗朗诵和歌舞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祖国之最和祖国近年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感受祖国的了不起。激发学生为祖国而努力学习,今天我们以祖国了不起,明天祖国以我们了不起。

二、活动形式:

歌曲,诗歌朗诵,小品,相声,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组合

三、活动准备:

1、学生分成小组,从网上,书籍,收集有关知识,图片,排练与主题活动有关的诗、歌,朗诵,小品等。

2、布置教室。

四、活动步骤: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胸中重千斤。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我的中国心》

无论走多远,我们都不能忘记,我们是中国人,无论到何时,我们都不能忘本,我们是炎黄子孙。

在祖国__岁生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齐声高喊:祖国,你好!(全班一起高喊)

我们的祖国,走过了多少血雨腥风,才有了今天的和平,安宁;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才取得了今天的辉煌成就。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但也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民族。

活动一:

下面请欣赏有某某同学们带来的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大屏幕打出题目,后出现三四十年代战争时期的图片。)

听完__同学激情澎湃的朗诵,让我们禁不住感慨万千。正是因为我们的祖国经历了坎坷,磨难,才更让我们觉得今天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

活动二:

自由谈感爱,要注意回答人次的均衡性

中国科技、国防、经济的飞速发展,让我们无不再一次赞叹我们伟大的祖国。

活动三:

下面请欣赏相声《中国了不起》。由杨炳勋和魏新程合作表演。

甲:早上好。

乙:唉,昨晚一夜没睡好,到现在还打瞌睡呢。(连打哈欠)

甲:为啥事弄成这样。

乙:昨晚我家举行了关于“中国了不起”的知识竞答,我奶奶出了好多笑话呢?

甲:噢,说来听听。

乙:你不知道,我奶奶说的时候可有意思了,比如说那个什么“珠穆朗玛峰”差点读成“珠窝打马峰”,还有那个“永乐大典”她倒念成了“永乐家电”,最好笑的就是那个“甘石星经”,因为她经常看那个《西游记》,所以把“甘石星经”读成了“太白金星”,你说好笑不好笑。

甲:(一边笑一边说)这是你奶奶

书读得太少,没有掌握诀窍,比如说那个“永乐大典”就要想,既然是“大典”一定就是典籍,你再想“永乐家电”是卖家电的地方,一个是典籍,一个是卖家电的地方,八辈子也扯不到一起啊。

乙:既然你那么聪明,那我就考考你,你知道“四书五经”是哪些吗?

甲:(自豪地说)他们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礼》、《易》、《诗》、《书》、《春秋》。

乙:我再问你一个,如果你还能答出来,你就是名不虚传的天才,你知道“人类与生物圈”计划的三大自然保护区是哪几个吗?

甲:分别是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卧龙山自然保护区。

乙:你真聪明,真了不起。

齐:但中国更了不起。

乙:啊,时间差不多了,我们有个知识竞答要开始啦。拜拜。

活动四: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中国知多少》有奖知识问答,请大家踊跃参加。请考官出题:

第一题: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

下一题:最大的咸水湖是青海湖。

下一题:创制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的,是我国古代科学家是张衡。

第四题: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宋朝的毕升发明的。

第五题:我国现代国画中,以画马著名的画家是徐悲鸿。

下一题:我国现代国画中,以画虾著名的画家又是齐白石。

下一题:我国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

下一题:我国最早的一部兵书是孙子兵法。

第九题:我国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第十题: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是孔子。

第十一题:“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砚。

下一题:“琴棋书画”中的“书”指的是书法。

最后一题:第28届北京奥运会的奥林匹克精神是团结友谊和平。

大家知道得真多。我们的知识问答,到此结束。谢谢!

活动五:

我们的祖国一直在感动着我们,下面我们来欣赏几幅图片,大家一起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大屏幕出现画面)

第一幅图:奥运领奖台上,中国运动员举起奖牌热泪盈眶。(让同学自由发言)

第二幅图:嫦娥一号发射成功(让同学自由发言)

第三幅图:总理亲临地震现场(让同学自由发言)

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的祖国有那么多的人才,让我不禁感叹起我们的大中国。下面请欣赏歌曲《大中国》

活动六:歌曲《大中国》

主持人:是的,我们通过各种活动,都深深地感受到中国的了不起,今天我们以祖国了不起,明天祖国要以我们了不起,我们现在就要为祖国而努力学习。

总结:

男:祖国,你好!

女:让我们一起向你问好。

男:我们的祖辈为了你浴血奋战,勇往直前。

女:我们的父辈正在为了你挥洒汗水,泼洒智慧。

男:祖国,你好!

女:让我们一起向你问好。

男:为了你,我们正在努力学习。

女:为了你,我们正在积极锻炼。

合:祖国你好,让我们永远与你同行,

祖国你好,让我们并肩携手开创未来。

班主任总结:

真正的爱国不是一堂主题班会所能完全体现的,真正爱国更应该体现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没有对父母、对老师、对同学、对班级、对学校的爱,是不能谈及爱祖国的。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无论等到何时,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

拿起手中的彩笔,在纸上写上大大的“祖国你好”然后让孩子们每个人签名上去。

在《龙的传人》的歌声中结束这次队活动。

爱国课件 篇2

活动目标

1、熟读儿歌,识字“泥、孩子”

2、让幼儿感知“爱”,热爱祖国。

活动准备

课件、字卡

活动过程

1、课前律动:在上课之前呢,我们先来做一个手指律动,叫做……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儿歌,叫做《从小爱祖国》

3、引入“爱”的概念

师:小朋友们知道“爱”是什么吗?你都爱谁呢?(幼儿自由回答,教师小结)

4、 刚刚小朋友们都说出了自己爱的人和事物,今天呀,老师就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玩一个爱的连线游戏。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你觉得那个小动物爱谁,就请小朋友举手告诉老师,看你们的答案到底对不对。(跟着幼儿的思维将图正确的连线)

5、小结:小朋友们真棒,都连对了,表扬你们!小动物们都爱自己生活或居住的地方,我们也要爱自己的祖国!

6、根据正确的图谱,教师将儿歌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老师把小朋友们刚刚连线的内容编成了一首儿歌,儿歌的名字叫《从小爱祖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录音(提醒幼儿认真听,等一下老师要提问) 师:这首儿歌的名字叫什么啊?(从小爱祖国)

师:这首儿歌里面,每一句都出现了一个同样的字,那是什么字啊?(引导幼儿回答出“爱”字,)

7、带读儿歌:

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读,老师念一句,小朋友念一句(2遍)

请幼儿编舞蹈动作,一起做两遍

教师做动作,幼儿来念儿歌一遍

8、认识字宝宝:泥、孩子

现在我们来认识字宝宝,分别请出字宝宝,并引导幼儿组词,然后请幼儿用“大风吹”把字宝宝吹到黑板上去

9、游戏1:少了谁

把所学的字张贴在黑板上,让幼儿注视几秒钟后闭上眼睛,迅速拿掉其中一字,让幼儿观察一下少了谁并说出其名字,然后亮出该字,加深记忆。 游戏2:照相机

大家面向教师坐好,集体说儿歌:“我有一架照相机,照出照片真像你。我来给你拍个照,马上把照片送给你。”教师出示大字卡,幼儿用两手做拍照状,嘴里说:“咔嚓”,然后就在自己的小字卡中找出相应字卡举起来。游戏反复进行

10、与字宝宝再见

11、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呀?请小朋友回到家把这首儿歌念给爸爸妈妈听,还有要热爱我们的祖国,比如: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出力。

 

爱国课件 篇3

活动目标:

知道在运动前应随老师做准备活动,并检查自己着装。懂得在运动后跟随老师做放松活动,不吃冷饮,不大量饮水,并及时添加衣服。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了解运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1)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和讨论运动前的准备工作。

(2)教师小结:运动前要整理一下子自己的鞋子和衣服。

2、引导幼儿学习运动前的准备活动。

(1)与幼儿一起讨论:准备活动适应活动一下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

(2)播放多媒体教学资源。

(3)引导幼儿说一说:跟着老师做完动作后,大家有什么感觉?

(4)教师小结。

3、引导幼儿懂得运动后的注意事项。

(1)播放多媒体教学资源,指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运动前后要注意》第33页。

(2)教师小结:运动后不要立刻停下来休息,会对身体不利。

教学效果

幼儿懂得在运动前后的的正确做法,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

爱国课件 篇4

一、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对国旗、国徽和国歌的崇敬之情。

2、指导学生把爱国口号落实到行动中。

二、活动重难点:

1、培养学生对国旗、国徽和国歌的崇敬之情。

2、指导学生把爱国口号落实到行动中。

三、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歌曲。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歌曲《中华民族》。

我们是中华民族子孙,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的祖国。岁月悠悠,我们的祖国已经度过了65个生日,每当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心里总会涌起感动。

(二)培养学生对国旗、国徽和国歌的崇敬之情。

1、了解国旗的象征意义。

(1)国旗是象征着国家的旗帜,它代表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是国家的标志。六十多年前的10月1日,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冉冉升起,那么这面旗面红色,上有五颗黄色五角星的五星红旗又象征着什么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五星红旗的旗形为长方形,长与高的比为三比二。旗面红色,似红霞满天;

红色表达庄严热烈,象征革命;红色易引起希望、活跃、喜悦之感。五颗五角星居旗的左上方,为黄色,显示光明;黄色还表达中国人是黄种人的特征;黄色往往让人和金色联系起来,能表达优美、温和与珍贵。五星中,一星较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环拱于大星之右的四星较小,并各有一个尖角正对大星的中心点,这四星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所包括的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五颗五角星的相互关系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

(2)请听歌曲《红旗飘飘》。

2、了解国徽的象征意义。

国徽是国家民族精神的象征,工农阶级的象征,我国人民大团结的象征。

3、了解国旗和国歌的由来。

(1)国歌是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呼声,代表着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反抗压迫,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国歌是怎么由来的呢?播放视频《国旗和国歌的由来》。

(2)会唱国歌也是爱国的表现。全体起立,唱国歌。

4、小结。

今天,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了,国家经济发展越来越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杨利伟叔叔乘坐“神舟五号”实现了中国人征服太空的梦想;2008年,我国还成功承办了奥运会;今年,“神舟十号”飞向太空。面对着繁荣富强的祖国,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激动万分,让我们一起高喊:我爱您祖国!

(三)把爱国口号落实到行动中。

1、爱是分享。

团队合作、互相信任,是获得成功的关键。所以,我们在班集体当中,就要团结友爱,互相信任,互相帮助,无论痛苦和快乐,大家一起分享。这,就是爱。

2、爱是力量

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是都很小,但每个人都拿出一点点爱,汇合起来,就是大大的爱。在班集体中,老师期待大家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长处,贡献出自己的一点点力量,那样我们的班级就有大大的力量。

3、爱是承担。

A、遵守纪律,文明有礼不破坏校纪、班规。

B、团结友爱,帮助有需要的同学。

C、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争取进步。

D、班干部起好带头榜样作用,认真工作,管理班级;值日的同学认真完成值日任务。

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人物,这就是爱。在家爱家,在学校爱学校,在班级爱班级,这样,我们都可以做到爱国。

4、爱是荣誉。

国家承办奥运会,神舟飞船飞上了天空等等,这是我们国家繁荣的象征。是国家的荣誉,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荣誉。同样,在班级里,三(1)班受到表扬,我们也会觉得很开心,这个就是我们的荣誉。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爱家、爱班、爱校、爱国。现在同学们刻苦学习,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国家将会实现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四)活动小结。歌曲《歌唱祖国》

爱国课件 篇5

教学目的:

(立、行及读书、写字正确姿势。

(自主地搞好个人卫生及保护眼睛和牙齿,懂得克服和战胜不良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非一朝一夕之力能行,功在持之以恒。

(旅行、郊游、体育运动、游泳等的注意事项和安全要求。

(爱护花草树木,不随地吐痰、丢瓜皮果壳、杂物、垃圾。

(5)增强了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以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手的卫生与健康的关系。怎样保持手的卫生。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手的卫生

1、上课开始让同学互相检查手,看手是否干净,是否剪指甲,导入新课。

2、授新课,提出问题:

(1)脏手吃东西会引起什病?

(蛔虫、蛲虫、腹泻、痢疾、病毒性肝炎)

(2)什么情况下应洗手?

(饭前便后、劳动游戏后、接触过病人和病人用过的东西)

(3)为什么不能留长指甲?

(指甲缝的污垢中藏有更多的细菌和虫卵)

(4)结合挂图说说怎样洗手?

(要认真、流动水、用肥皂、全洗到、不马虎、要擦干、勤洗手、不留甲,不借用别人的东西擦手,更不要在衣服裤子上擦)

3、效果考查,利用晨检或抽查,检查学生手的卫生

便后、劳动后、游戏后洗手的卫生习惯。

手的卫生:

洗手:要认真流动水、

爱国课件 篇6

一、班会目的:

1、回顾历史,牢记中华民族曾经承受过的深重灾难,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2、正视当前现实,反对霸权,牢固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发的坚定信念。

3、培养学生理性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的爱国守法观念。

4、展望未来,要高瞻远瞩,以民族发展大计为重,刻苦学习,努力拼搏,报效祖国。

二、班会程序:

1、学习相关材料,了解中国发展的历史。

2、学生发言讨论“我们学生应该怎样去爱国?”

3、班主任老师作班会总结。

4、学生合唱《歌唱祖国》。

三、具体步骤:

1、学生通过读材料学习和了解中国发展的历史。

2、学生发言:我们学生应该怎样去爱国?

A:我们应该学习革命前辈的精神。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贡献出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同时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所以我国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把我国的科技实力搞上去,我们是在校学生,应该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强大,这才是爱国的真正表现。

B:在表达爱国热情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冷静、理智。中国现阶段正处在发展战略机遇期,安定团结是中国的大方向。我们要把爱国的热情升华为学习的动力,积极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要靠国力的强盛。”

3、班主任发言:爱国主义教育是今天我们班会的主题,回顾历史是为了通过纪念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我们班召开这次主题班会的动因。

小学生要真正爱国,弘扬民族精神,就要好好学习,用正确的方式去爱国,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要坚持科学理性的思维,表达情绪要“冷静、理智、合法、有序”,要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要有大国的胸襟,正确认识日本,学习他们的长处,并为我所用。应将爱国热情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抓住当前宝贵的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我认为作为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用正确的方式去热爱祖国,要增强法制观念。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4、师生共唱歌曲《歌唱祖国》。

爱国课件 篇7

(一)知识竞赛

(投影演示祖国版图)

主持男:大家请看,这傲立在世界东方的.雄鸡就是我们的的版图。

主持女:小朋友们,你们了解自己的祖国吗?下面就要考考大家了。

(二)介绍祖国名胜

主持男:看来,这些知识都难不倒我们同学。

主持女:那就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我们美丽的祖国吧。

(部分同学准备祖国风景名胜的图片和介绍)

(三)诗朗诵

主持男: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更为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下面我们一起去领略领略祖国的风光吧!(欣赏风景片)

主持女:多么美丽的祖国啊!

主持男:我们为身为人而感到自豪。请听孔祥玉等同学带来的诗朗诵《我爱你,》。

主持女: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的新可真是来之不易呀!

主持男:请欣赏王颖带来的故事《小叛徒》。

(四)畅谈祖国的高科技发展

主持女:历史的烽烟已经散去!

主持男:现在,新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

主持男:未来的祖国会更加富强!

主持男:我们——21世纪的主人,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

主持女:我们要从小热爱祖国、热爱科学。

主持男:我们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主持女:下面请各小组把搜集到的科技资料汇报一下。

(五)谈理想,报祖国

主持男:我们的祖国一天比一天富强,科技一天天高速发展。这就需要更多的人才报效我们的祖国,建设我们的祖国。

主持女:我们还小,这是不是与我们没有关系呢?(齐说:不是!)

主持男:我们应该从小立下大志,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理想,报效我们的祖国。

主持女:听听同学们的理想吧。

(生谈理想)

主持女:相信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主持男:掌声有请李烁、蔡秋阳带来的小品《20年后的我》。

(六)歌舞《娃哈哈》

主持男:现在,祖国正蓬勃发展。

主持女:我们的生活会一天比一天好。

主持男:在祖国的怀抱中,我们是多么幸福啊!

主持女:请欣赏歌舞表演《娃哈哈》。

主持男:是啊!我们的生活多愉快呀!

主持女:那就让我们摇起快乐的小船吧!

主持男:请欣赏英语歌曲《row row row yourboat》

主持男:我们赞美祖国悠久的历史。

主持女:我们祝福祖国繁荣富强。

主持男:我们感谢祖国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

主持女:我们更要立下大志,长大报效我们伟大的祖国。最后让我们齐唱《种太阳》。

(生齐唱)

主持男女:二年一班班“爱祖国 立大志”主题中队会到此结束。

美国的独立课件


前辈告诉我们,做事之前提前下功夫是成功的一部分。在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中,经常会提前准备一些需要的资料。资料一般指可供参考作为根据的材料。有了资料,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知不知道我们常见的幼师资料有哪些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美国的独立课件,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美国的独立课件 篇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相关史料,分析战争前美国和拉丁美洲文化的特点,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料实证能力。

2.通过图片及视频,了解战争对美国和拉丁美洲产生的不同影响,提高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加强时空观念。

3.通过学习本课,理解美国和拉丁美洲多元文化的内涵,锻炼历史解释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战争前后,美国和拉丁美洲文化的特点。

【难点】

美国与拉丁美洲文化多样性的异同。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多媒体播放拉丁舞视频,提问:视频中是什么舞蹈?来自于哪里?

学生回答:拉丁舞,来自拉丁美洲

教师进一步引导:拉丁舞形成在什么时期呢?美丽的舞姿之下又蕴藏着拉丁美洲怎样的社会状况呢?顺势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教师展示《1763年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示意图并提问:独立战争前,来自欧洲的移民白人、被贩卖为奴的黑人、原住民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分析独立战争前的北美殖民地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在欧洲人排斥和压迫有色人种的基础上,在人们开拓殖民地的过程中,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与混合,形成了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

教师补充:美国文化深受英国清教文化和启蒙思想的影响,融入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文化因素,美利坚民族形成但是存在种族歧视。

教师展示《独立宣言》节选并提问:独立战争对美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学生分析史料,回答问题: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和美利坚文化的形成。美国文化在政治上崇尚人生而平等,人民主与权力制衡,精神上追求自由,但是在发展种植园经济的过程中保留奴隶制,与主流文化相悖。

教师补充: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并且受清教因素的影响,因为强烈的宗教使命感,也影响了美国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形成以后美国对外扩张的内在动力之一。

(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后的拉丁美洲文化

教师展示拉丁舞图片和拉丁美洲殖民等级示意图,并提问:伴随着欧洲的殖民活动,拉美文化呈现怎样的特点?

学生结合材料,回答问题:伴随着欧洲的殖民活动,拉丁美洲融合欧洲、非洲和本土文化,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文化,文化多元性非常明显。

教师补充:拉丁舞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在跳拉丁舞时,上半身尤其是肩部巍然不动,体现了西班牙人的高贵,是白人文化的精髓体现。身体中部,包括腰部和胯部收紧且尽情地扭动,彰显了非洲文化活泼、外向的特点。下半身,腿和脚的动作起源于印第安人的文化,因此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重要的文化符号。

教师提问:19世纪上半叶,拉丁美洲兴起了独立战争,战争后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战后拉美建立了15个共和国,各国都颁布了宪法,取消了奴隶制,但是种族压迫和歧视仍然存在,另外,战争也促成了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这成为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教师总结: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呈现出各俱特色的多元性。

(三)美国与拉丁美洲文化多样性的异同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及及本课所学知识,以历史小组为单位,五分钟时间讨论:美国文化的多样性和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性有哪些异同?

学生回答:两者形成的背景相同,以欧洲文化为主,受黑人贸易影响,压迫和奴役印第安人;两者的构成因素相同,都是多元文化,文化融合;两者的缺陷也相同,都实行大庄园黑人奴隶制,种族歧视现象严重。两者在种族和血统上存在差异,美国种族融合较少,不是混血社会,而拉美与之相反;两者在政治文化上存在差异,美国实行权力制衡,在政治上呈现出民主、法制的特点,而拉美考迪罗个人独裁主义盛行。

教师总结:美国和拉丁美洲的文化因独立战争而产生变化和发展,他们都共同呈现出文化融合的多元性,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2.作业:请学生课下以历史小组为单位,制作美国文化和拉美文化手抄报。

四、板书设计

美国的独立课件 篇2

美国独立战争——发源、演变与结局

美国独立战争是18世纪美国革命的重要篇章,标志着美国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本篇文章将从发源、演变与结局三大方面详细阐述该战争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一、发源

在18世纪中叶,英国殖民政策一直在对美国施行统治,使得当时的美国民众普遍感到不满。英国在美国的政策迫使美国殖民者不得不采取行动,反对英国殖民政策。

1765年,英国议会通过“印花税法”,要求美国人购买一系列被印上印花税的文件和商品。这个法案导致美国各地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抵制运动。当时的美国人们认为,这个法案违反了“没有代表就不纳税”的原则,并对英国政府的统治权威形成了强烈的挑战。

这次抵制成功后,美国人集体掀起了一股反殖民主义的浪潮。掀起这股浪潮的代表人物,是一位叫做萨姆·亚当斯的民主人士。

萨姆·亚当斯是美国独立战争的重要人物之一,在他的鼓舞下,当时的美国人民抵制了英国的殖民政策,并开始了对英国王室的反叛之路。

二、演变

经过了数年的酝酿,美国开始响应萨姆·亚当斯的号召,开始进行自己的革命运动。这场运动慢慢演变成了美国独立战争。

1775年,美国殖民地爆发了自第三次安息日战争以来最严重的武装冲突。英国军队试图驱逐美国军队和当地民兵,却遭到了持续的抵抗。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双方进行了长达8年的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呈现出了一些鲜明的特点。首先,导致这场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英国的殖民政策。其次,这场战争是美国一次反叛的斗争。最后,这场战争是美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并取得最终胜利的一次战争。

三、结局

1781年,在约克城驻军的英军最终被击败之后,英国王室认为继续战争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此时,两国官员开始协商和谈。

1783年,双方签署了《巴黎和约》,正式宣布美国获得了独立国家的地位。这场战争所带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直接造成了一个新的国家的诞生,同时也揭开了世界历史的新一页。在全球范围内,人们开始产生了“人民革命”这一概念,成为了后来世界上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及其时代思想演进的基础。

结语

通过上述对美国独立战争的发源、演变与结局的剖析,可以看出,这场战争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正是美国人民坚定的反殖民主义精神和抗议,让美国独立战争得以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段历史。这场战争也揭示出了美国的独特价值观和事业,这些价值观与事业在今天的美国仍然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传统和支柱。

美国的独立课件 篇3

美国独立战争是近代世界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美国历史,也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围绕该主题展开,从战争原因、主要战役、战争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析,旨在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并感受其历史厚度和现实意义。

一、战争原因

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复杂多样,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不平等经济制度

殖民地时期,英国政府实行的经济制度十分不平等,许多贸易、税收政策对美国殖民地极不利。例如,美国殖民地必须向英国出售原材料,购买英国制成品,同时还要缴纳高额的税费。这种经济制度不仅限制了美国殖民地经济的发展,还导致了财政紧张和人民生活陷入困境。

2.政治权利不公

美国殖民地的人民没有享有公民的政治权利,无法参与立法、行政、司法等方面的活动。英国议会的法律和政策对美国殖民地没有任何约束力,也没有代表美国殖民地利益的代表机构。这种政治权利的不公使得美国殖民地人民在政治上感到被剥夺了自由和平等两个基本权利。

3.文化差异和民族认同

英国和美国殖民地在文化和民族认同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美国殖民地的人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习俗,追求的生活方式和政治体制与英国大相径庭。各地殖民地的领导人极力宣扬自己的独立意识和民族认同,呼吁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团结起来。

二、主要战役

美国独立战争历时长达8年,共计发生了许多重要的战役,这些战役直接决定了战争的胜负。下面列举几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战役:

1.波士顿茶党事件

1773年12月16日,美国殖民地波士顿发生了著名的茶党事件。由于胡德税并未撤销,波士顿殖民地的一批爱国者放弃抵制思路,以行动表示抗议。他们决定把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茶叶全部扔入波士顿港口,表达对英国政府压制的抵制行动。这是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的一次重要事件,极大地激发了美国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也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预示。

2.萨拉托加战役

1777年9月19日至10月7日,美国殖民地的军队在萨拉托加地区击败了英国军队,获得了关键的胜利。萨拉托加战役被认为是美国独立战争中最重要的一场战役之一,它确立了美国军队的信心和战斗力,并令法国入侵北美作战支持美国,最终扭转了整个战争的态势。

3.约克镇战役

1781年9月28日至10月19日,美国殖民地与法国联军在约克镇击败了英国军队,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进入了最后的阶段。约克镇战役体现了美国军队的战斗力和英国军队的疲软,同时给英国君主乔治三世带来了极大的耻辱。战役的胜利让美国独立的前景更加明朗,也确定了美国殖民地与法国之间的友谊和合作关系。

三、战争影响

美国独立战争对美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独立和民主化

美国独立战争的最终胜利为美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世界上其他殖民地国家争取独立提供了参照。作为一个全新的、民主政治的国家,美国吸引了全球的注目,同时也催生了更多的民主化运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2.改变全球世界秩序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美国成为了全球舞台上的一股强大力量,也是现代世界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发展历程成为了全球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范本和榜样,美国文化和价值观也影响着世界各地。

3.权利和自由保障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产生重要作用的一方面是,确立了“自由国度”的基础,这为今后美国社会推进和发展民主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另一方面,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保障了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在美国独立战争这一历史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小的殖民地如何通过自强不息、团结抗争,最终追求独立、民主和自由的目标。同时,这场战争也唤醒了世界对于独立和权利的重视和追求,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美国的独立课件 篇4

美国独立战争课件

美国独立战争是英国殖民统治下的美国殖民地与英国爆发的一场严重武装冲突,持续了8年之久。这场战争最终以美国的胜利和英国的认输结束,奠定了美国国家建设的基础,成为了世界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本文将围绕美国独立战争展开主题论述,分别阐述战争的起因、发展过程、胜利原因及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一、起因分析

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主要有三: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思想问题。

1. 经济问题:在英国政府的统治下,美国经济得不到充分发展。英国政府大力征税,对美国本土工业的发展进行着限制。此外,英国政府还规定所有美国的贸易必须经过它自己的商人进行中转,并给予他们绝对的优惠,这直接限制了美国向外贸易的自由和独立的发展力度。

2. 政治问题:英国政府在殖民地日益严重的政治压迫下,美国最终失去了政治自治权。英国政府规定了多项残酷法律,这些法律对美国议会政治权力产生了进一步的打击。种种迹象表明,用于统治美国殖民地的英国政策令美国民众感到非常反感,他们希望摆脱英国统治,实现独立。

3. 思想问题: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渐渐地到了美国殖民地,国内愈来愈多的人懂得了他们的思想,这种思想的主导意识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中最高的思想形态,这也直接影响了美国的殖民地。启蒙思想家们宣扬的自由、平等、人权等等,充分激发了美国民众的民族自豪感,也成为了美国民主主义的重要思想基础。

二、发展过程分析

美国独立战争历时8年,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战役和事件。战争开始于1775年,以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次战役——列克星敦战役拉开了序幕。此战役中,英国军队惨败,美国民兵在战场上奋勇作战。此后,双方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战争。

从发展过程看,美国独立战争经历了拼命抗争、反击占领、全面战争、外交谈判等多个阶段。在整个战争过程中,美国方面的主力军由于实力不强,在大部分时间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三、胜利原因分析

美国能够在这场战争中获得胜利,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外援的支持:法国向美国派出先锋部队,协助美国军队在战争中。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法国在战役中取得的胜利是决定性的,为美国的战略目标提供了安全支持。

2. 灵活战略:美国军队采取了灵活的战略,把握了时机,集中兵力,对英军进行反击,充分发挥了兵力优势。

3. 民族自豪感的激发:美国的独立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是美国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民族自豪感唤起了美国人民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四、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美国独立战争是世界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它对全球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美国建国奠定了基础。此外,美国独立战争为整个世界开拓了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促进了世界民主制度的发展。

总结

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美国最终胜利,它是历史上的一次胜利,它为后世的美国民族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同时,美国独立战争也为世界开辟了一条通往民族独立自主的道路,推动了世界民主制度的发展。

美国的独立课件 篇5

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一段历史。这场战争让美国获得了自由和独立,也奠定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基础。在这场战争中,美国人民和英国人民之间没有灭顶之灾的厮杀和恶性对抗,而是充满着人性化的交流和明智的思考,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和探究的历史事件。

一、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与背景

在18世纪,美国殖民地的经济繁荣迅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而英国的殖民统治却逐渐变得残酷和压迫。英国殖民当局想方设法挖掘美国殖民地的财富,收取重税,压制美国人民的意志,并且将大量兵力驻扎在美国殖民地。这些因素都使得美国殖民地和英国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殖民地的人民开始慢慢觉醒,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受到了侵犯。他们开始呼吁获得更多的自治权,要求英国政府取消原有的税收政策,并开始寻求一种完全独立的国家体系。这种呼声日益高涨,导致了美国殖民地和英国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最终爆发了美国独立战争。

二、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

美国独立战争从1775年开始,直到1783年结束,历时8年。这场战争被认为是非常漫长和残酷的,同时也非常复杂。战争的过程中,双方都有过胜利和失败,而整个过程中不仅有正面战斗,还有很多游击战和军事行动。由于美国军队比英国军队弱小,他们必须依靠游击战争和防御战,最终才能战胜强大的英国军队。在这场战争中,美国人民表现出巨大的勇气和决心,他们为自己身为新生国家而战,坚决捍卫自己的主权和权利。

三、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对美国人民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这场战争,美国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拥有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同时,美国人民也获得了自由和民主,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政府和统治方式。

战争结束后,美国开始逐渐崛起为全球强国。他们经济强大,并采取了先进的政治体制。美国的成功案例激励了其他国家推行尊重人民自由权利和产权的国家管理方案。

结语:

美国独立战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通过了解这次战争,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关于人性和历史的细节。我们能够在这场历史事件中感受到美国人民的顽强和勇气,同时也能够理解他们当时所面临的历史和政治背景。最终,通过学习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今天的美国和全球政治发展。

美国的独立课件 篇6

美国独立战争是18世纪末美国独立于英国所发生的战争。这场战争对于美国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探讨美国独立战争的相关主题。

一、政治主题

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历史,开辟了新纪元。在战争前期,殖民地并没有要求独立,而是要求得到平等对待、争取更多的权利。但是,英国政府却不断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限制殖民地的经济和政治权利,进一步加深了殖民地和英国政府之间的矛盾。美国独立战争发生以后,美国人民开始反抗英国的统治和压迫,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体系和国家制度。这场战争也是美国人民争取自由和民主的历程。

二、军事主题

美国独立战争的军事主题是斗争。战争的开始是美国人民联合起来对抗英国政府的统治和压迫。战争中,美国人民面临着英国强大的军事力量,缺少装备和武器,但是他们不屈不挠,克服了一系列困难。最终,美国人民凭借自己的力量,推翻了英国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

三、文化主题

美国独立战争的文化主题是自由和民主。美国人民为了争取自由和平等,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美国人民的斗争反映了他们对自由、民主和人权的渴望,是人类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民主和人权的一部分。同时,美国独立战争的进行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人民已久远的梦想开始成为现实。在这场战争中,美国人民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观念。

四、社会主题

美国独立战争的社会主题是平等和多元化。在这场史上最重大的争取自由的运动中,美国人民树立了“平等”的旗帜,并最终实现了各种族群、宗教、性别和文化背景的合作和共生。美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了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民主国家。

总体而言,美国独立战争不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革命。它不仅在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方面塑造了美国的面貌,而且对整个世界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影响。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国人民表现出的勇气、决心和行动力,鼓舞着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和人权,成为世界上最令人敬佩的旗帜之一。

美国的独立课件 篇7

一、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

美国独立战争始于1765年左右,其基本原因是英国对美洲的殖民地过度的压榨和剥削,同时殖民地人民的自由和民主意识日益增强。此外,美国当时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状况也对独立战争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独立战争就成为了必然的历史结果。

二、美国独立战争的反抗

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人民以武力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事件,对英国联邦国家的历史和法治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人民经过多次抗议,包含波士顿茶党事件和独立宣言,最终以战争的形式反抗殖民统治。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的独立地位。

三、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

美国人民在战争中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比英国军队更出色地发挥了自身的优势:使用了新的战术和配备了更先进的武器。卡士打战役是美国独立战争的一个标志性事件,美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的胜利使美国人民意识到,在对抗英国军队时他们同等出色。1776年,美国正式宣布了独立,并在1783年获得了英国的承认,美国独立战争取得了完美的胜利。

四、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美国独立战争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推翻了当时欧洲各国的旧制度,使人们意识到自由和民主的真正含义。通过美国独立战争,美国人民不仅获得了独立地位和政治制度的自主权,同时也开创了新的道路,为全世界的人民树立了民主自由的示范。

美国的独立课件 篇8

美国独立战争课件

一、背景介绍

美国独立战争,也称美国革命,是指1775年至1783年美洲英国殖民地人民与英国进行的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独立自主的战争。在欧洲的历史上,美国独立战争是第一个在殖民地爆发的反殖民战争,也是第一个反对封建和桎梏束缚的资产阶级革命战争。

二、战争原因

1. 经济因素:英国殖民地政策对经济活动的限制,令殖民地财富被英国掠夺,影响了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及其人们的利益。

2. 政治因素:英国殖民政策完全统治了新英格兰,限制了殖民地的自由,令殖民地贵族、商人和许多百姓感到不满。

3. 文化因素:新接触的新思想,启发了美国殖民地人民的思想,对殖民地生活及其发展产生影响,正如新教徒传统争取身体和灵魂自由的情况一样。

4. 军事因素:英国殖民统治,主动落实了殖民地内战争的军队,维护英国利益并压制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三、战争过程

1. 1775年4月18日,马萨诸塞省的列星顿和康科德发生了英国军队和殖民地部队间的武装冲突,这成为了美国战争的开始。

2. 塞缪尔·亚当斯、约翰·亚当斯,约翰·汉考克等人成立第二次大陆会议,指挥统合反抗势力。

3. 1776年7月4日,美国宣布独立,且颁布独立草案。

4. 美国国内的战役有:吉尔福德联合、瓦克国际。

5. 1781年10月19日,战争的转折点发生在瓦克国际,英国投降,美洲殖民地独立战争胜利。

四、战争影响

1. 英国失去了对美洲殖民地的控制。

2. 殖民地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并通过《美国宪法》确立了自己的国家制度。

3. 美国独立战争对欧洲大陆的内部改革影响深远,催生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人民起义。

4. 美国的独立和成为世界强国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典型例子。

五、总结

美国独立战争的发生,代表着美洲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自由独立的历史事件,从而奠定了美国的独立,同时也启示了其他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先例。它是人类民主、自由与进步的历史进程之一,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美国的独立课件 篇9

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美国建国的基石。该战争始于1775年,结束于1783年,是美国大陆殖民地对英国的反抗和争取独立的斗争。这场战争不仅创造了一个新国家,还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历史事件。本文将从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四个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一、背景

在18世纪,美国大陆成为英国的一个殖民地,并成为英国贸易的一个调配站,英国政府大力发展经济,采取了多种经济手段,譬如设立了一系列的贸易法规,对美国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制。这种控制使得美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殖民地人民的怨气日益加剧。此外,18世纪的欧洲各国都处于殖民扩张的时期,各国对殖民地的争夺也日益白热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的自主发展和独立成为了人民追求的共同目标。

二、原因

美国独立战争起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原因是英国政府的压迫和殖民地人民的独立意识。自17世纪后期以来,英国政府一直在对美国殖民地进行严格的控制,并设立了一系列的贸易法规,对美国经济进行精细的调配和控制。这样的控制使得美国经济无法逐步地发展壮大,殖民地人民的怨气也日益加剧。另外,美国殖民地人民的独立意识也是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这一时期,欧洲各国都处于殖民扩张的时期,像美国一样的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寻求独立和自主。因此,美国人民的独立思想也被激发起来,他们积极在自己的领地内寻求独立,最终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独立战争。

三、过程

独立战争之初,美国人民在军事、政治和经济方面都处于劣势,并失去了许多领土。然而,美国群众齐心协力,政治人物也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为战争的胜利及独立奋斗。同时,美国利用了大量的帮助,在军事上虽然吃了苦头,但也多省下力气和时间,为事战争立下了许多功劳。在战争的最后一年,由于英国军队撤走及法国和西班牙的援助,美国军队逐渐上升优势,并在1781年于瓦金顿围城战中获胜,最终在1783年安排独立条约,并承认美国的独立地位。

四、结果

美国独立战争的结果,是美国独立建国,并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在政治上,美国首先宣布独立宣言,然后制定出了美国宪法,并成立了联邦政府。在经济上,美国通过自由贸易、经济发展和工业化,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战争结束后,美国也终于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承认。

总之,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美国建国的基石。这场战争不仅创造了一个新国家,还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历史事件。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证明了自由、平等和民主的重要性,也为美国共和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美国的独立课件 篇10

美国独立战争课件

美国独立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彻底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威权政治,开创了民主自由的新时代。这场历时八年的战争,以美国胜利告终,它不仅决定了美国的未来,也对世界政治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等角度来谈论这个话题。

一、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

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有多方面,它主要是由于英国的经济和政治控制引起的民族矛盾不断加剧所致。

(一)经济原因

英国在17世纪时期,为了寻找新的贸易市场,开始向美洲殖民地输出商品。在不久的时间里,英国与美洲殖民地之间的贸易达成了繁荣。然而,英国政府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始对殖民地实行了一系列的贸易限制,如导航法、糖法等。这些限制导致美洲殖民地的经济活动受到重大影响,并且未得到相应的应对措施。这样的经济控制引起了美洲殖民者的强烈不满,他们不断要求取消英国对殖民地的经济限制。

(二)政治原因

英国政府对美洲殖民地的统治方式是“准自治”式,即将美洲殖民地视为英国的附庸,要求其遵守英国法律和规定,但并没有直接进行控制。然而,官方乱收费用、滥用权力、以及奥德姆通牒(1765 年),有关议会对各种法律及财政法案的管辖权、执行官、红衣法官和军队在美洲的驻扎引起了美洲人更加强烈的不满和反抗。这些未曾被征得民意的行为,使美洲殖民者对英国政府的统治愈发缺乏信心,也让他们开始寻求独立的道路。

二、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

美国独立战争,从落实罢商、罢吃、罢穿、罢买、罢纺等民间抵制行动开始,不断演化为武装斗争,并终于取得了胜利。

(一)抵制行动

在1764年之前,美洲殖民地与英国之间的冲突,主要是民间的抗议行动。殖民者们发起了罢商、罢买、罢穿、罢纺等行动,抵制英国产品,寻求贸易独立,形成了依靠本地生产和出口的局面。此外,美洲殖民者还进行了书信、诗歌、演讲等宣传和组织行动,开展了大量反对英国专制统治的活动。

(二)武装斗争

1765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林德谷议定书》(Stamp Act),规定所有在美国印刷和销售的文件都必须加盖英国政府的印章,要求美国的居民纳税。这一政策,引起了美国人民强烈反对,他们烧毁了税款监管局,杀死了几个税吏。此后,英国政府又颁布了一系列限制性法令,以及镇压新的政治反抗运动,这无疑激起了更加激烈的反抗。1775年4月,美洲殖民地决定武装反抗,开始了历时八年的战争。

(三)取得胜利

在历时八年的战争中,美国民军面临了英军的优势,但其在华盛顿将军的领导下,坚持游击战的策略,并得到了法国的支持,从而取得了对英国的胜利。1783 年9月,美国代表宣布圣荷西条约正式签订,美国从此获得了独立地位和国际承认,结束了英国殖民的统治,走向了自由、民主和独立的新时代。

三、美国独立战争的结果

美国独立战争的结果是美洲殖民地取得独立,并打破了英国的殖民体系,也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它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洲殖民地独立

美洲殖民地的独立,意味着美国从此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民族。这不仅意味着美国成为了一个新生的国家,也意味着美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打破英国的殖民体系

美洲殖民地的独立,彻底打破了英国的殖民体系。这不仅意味着美国的独立,也意味着世界上其他的殖民地也从英国的掌控之下得以独立。

(三)建立民主自由制度

美国的独立带来了民主自由的新时代。美国成为了全球第一个实践民主自由制度的国家,其建立了新的宪法制度和代议制度,将自由、平等、人权等概念写入了法律,成为了自由主义的典范。

综上所述,美国独立战争是美洲历史上的一场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它不仅改变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历史进程,也对全球政治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时八年的战争,感动了世界,昭示了民族的尊严与自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故事将永远流传下去。

美国的独立课件 篇11

一、三维目标

1.知识方面: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经过历史意义,联邦政府的建立。

2.能力方面:通过分析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性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评价华盛顿,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德育方面:让学生感受北美人民反英斗争的艰巨性和进步性;通过评价华盛顿,培养学生宽容、坚毅、诚信等优良品质。

二、重难点

1、重点:《独立宣言》:

2、难点: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

三、确立的依据

1、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规定:简述《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讲述华盛顿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

2、学情要求:

初三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概括能力都有所提高,因此,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3、教学实际:

我校实行“段位”教学模式已经好几年了,学生对于预习、展示都已经轻车熟路了,对于活动的设计,材料的组织也有了很强的能力,所以可以把课堂放心的还给学生。

重点确立的依据:因为《独立宣言》标志美国诞生。

难点确立的依据:因为美国独立战争具有双重性: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学生不易理解。

四、达标的过程与方法

(一)教法:我采用“三段位”教学模式,对于重、难点我采用了问题探究法、讨论法和合作学习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的习惯、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注意选用课本中插图、为主题服务的视频,来突出主题。

(二)学法: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运用阅读理解方法去感知教材。运用分析、综合等方法去掌握知识并深化对教材的认识。运用整体认知方法去把握整个事件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流程

1、课前:播放《昨日重现》。

设计意图:优美的旋律是学生心情愉悦。

2、导入:当今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是就在200多年前,它还是英国的殖民地,还在为建立独立的国家而浴血奋战,那么美国是怎样诞生的呢?那位历史人物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0课《美国的独立战争》。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流程

(一)、预习成果展示

展示内容一: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

学生展示图片,北美殖民地物产分布图,问题:你知道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吗?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了解学生的预习、对战争的起因的掌握情况,也锻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展示内容二:战争经过

播放视频《莱克星顿枪声》、华盛顿图片、《独立宣言》的发表的视频,学生结合课件展示出战争经过: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开始的标志—莱克星顿轻声;建军—第二届大陆会议;建国---《独立宣言》的发表;转折—萨拉托加大捷;英军投降—约克镇战役;结束—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最后有图例的形式把战争的结果展示出来。小组讨论:为什么弱小的美国能够打败强大的英国?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视频、图例等,把战争的经过活灵活现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体验美国人民坚强的意志,争取自由、团结奋进的精神,通过对美国胜利的原因等问题的归纳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归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展示内容三、1、历史意义?2、联邦政府建立.

战争的性质是本课的难点,设置了七嘴八舍环节,引导学生讨论以集体的力量突破难点;取得的成就、图例三权分立说明美国通过联邦宪法确立起的三权分立的联邦制政体;利用教材中的“畅想天地”评价华盛顿。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性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评价华盛顿,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北美人民反英斗争的艰巨性和进步性;通过评价华盛顿,培养学生宽容、坚毅、诚信等优良品质。实现德育目标的落实。

(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并打出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

(三)、当堂检测:我设置了梯度习题用多媒体打出

设计意图:检测学习效果,目的是达到堂堂清。

(四)、反思与收获: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反思。

设计意图: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态度、及时反思,以利于以后更好的学习。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展示为主,以课文为载体,使学生对美国独立战争有了整体感知,在感知中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北美人民反英斗争的艰巨性和进步性;通过对华盛顿的了解,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宽容、坚毅,诚信等优良品质的对人发展的重要,这样的情感教育,胜过空洞的说教,实行了历史的教育功能。本节课实行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喜欢《我的祖国课件》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的祖国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