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呼兰河读后感8篇

08-23

好的作品的读后感模板是什么样的呢?阅读作者写的作品以后,感受到了作者的笔下生花,如橼巨笔。读后感的联想要注意形式,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呼兰河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呼兰河读后感 篇1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做《呼兰河传》,读着读着,我仿佛被萧红带回了呼兰河,仿佛看到了胡家无缘无故地打小团圆媳妇,仿佛看到了云游真人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骗钱,仿佛看到了跳 大神的人在那儿瞎摆弄,又仿佛看到了小团圆媳妇在滚烫的热水中的挣扎……与其说小团圆媳妇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比如说街中的大坑吧!

人们和家畜不管在晴天还是雨天都会遭殃,这个坑淹死过猪,淹死过猫、狗、鸡、鸭,甚至有人掉进里面也很难出来。遇到这种情况,大家的第一个想法肯定就是:把坑填上不就好了么?但是他们的想法却五花八门——什么拆墙让路啦,种树攀爬啦,但就是没有想到这个最简便、最直接的方法!

茅盾曾经说过:“呼兰河传里的人物都像最低级的植物似的,只要极少的水分、土壤和阳光就能够生存了,磨官冯歪嘴子是他们中生命力最强的一个——强的使人不禁想赞美他。”这本书不但形象生动,还有一定的讽刺意义,希望你有时间也去看看。

呼兰河读后感 篇2

《呼兰河传》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代表作,创做这篇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写下了《呼兰河传》,《呼兰河传》这本小说让我读着读着仿佛看到那里的景色:灰色的天,灰色的人,灰色的景象,仿佛整个天和地都是灰色的,这里经常发生一些离奇的故事如;有很多人或者牲畜掉到泥坑里,有两个学徒为了一个妇女而吵架……。我的童年生活原本是寂寞的,是祖父让我的生活便得多姿多彩让我的童年不再寂寞,而且我的童年也因此充满了童趣。

萧红作家的童年生活是十分有趣的,可以让我们值得回忆与欣赏的。我的童年也是如此美丽充满童趣的,记得我5岁时,我去老家玩,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去我的萍萍姐姐家邀请她到我家玩,她答应了,我和我的萍萍姐姐,一起爬树摘果子吃,还比谁摘得多呢!那时候的我可厉害了,能摘到好多果子,也能爬的好高,摘果子摘得我们感觉差不多了,就从树上慢慢的走下来然后便一边倚着树根一边休息,一边吃自己辛辛苦苦从树上摘下的果子,那感觉可爽了。可我更喜欢和我的萍萍姐姐一起在田埂上种地一起种地,于是我便不停的央求萍萍姐姐一起去田埂,起初她还不答应,可是呦不过我这个有点小可恶的表妹,于是便和我一起来到我家的田地,我先问爷爷和奶奶一起要了两把锄头我用的是奶奶那把,我把爷爷的那把给了我最喜欢的萍萍姐姐。我们一起拿着锄头来到菜地上种地,我还是不太会这些东西,于是我就一直呆呆的看着我的萍萍姐姐是怎么下种的。她先拿起锄头,把锄头竖着高举过头,然后往下一挥,看上去可好玩了。然后一直这样不停的做,挖到了一定的深度然后把菜籽放进土壤里,然后把刚刚挖出来的土壤放到他原来的位置上。我看着我心里痒痒的也想去试试看种地是什么滋味,于是也照着萍萍姐姐照做了。可是就这么一锄,我的脸上到处多是土壤,萍萍姐姐看到了哈哈大笑当时我急的啊都想哭了,我心想谁这么好笑呀。把我心爱的萍萍姐姐都笑得肚子疼了。我顿时感到脸黏黏糊糊的,于是去找了一下镜子,照了一下。一看,也忍不住哈哈大笑了,我的脸真像一个小花猫,呵呵!

怎样是幸福的童年呢?是父母之间毫无间隙,在温柔地爱他们的孩子时,同时维持着坚固的纪律,且在儿童之间保持着绝对一视同仁的平等态度。法国安德烈·莫罗阿:《人生五大问题》举杯祝贺那个无忧无虑的黄金般的孩提时代,它就像冬夜里的星星,五月的晨露。

呼兰河读后感 篇3

开学的时候,我利用课余时间看了小红写的《呼兰河传》。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印象最深的是几个小故事。

豆腐在当时是奢侈品。晚餐吃一块豆腐会是一件很棒的事情。有一些贫困家庭买不起豆腐。他们孩子的梦想是开一家豆腐店。甚至有一个人破产了,宁愿破产也不买个豆腐吃。这说明了穷人的悲惨处境,他们就那样生活过,连一块豆腐都买不起。

旧社会的女性生活可以说是非常悲惨的。庙会上,老庙里的人都很虔诚,但在娘娘庙里,人们根本不尊重娘娘,只求她给子孙。这也反映了当时的女性是多么的不起眼。

书里还讲了一个小团圆媳妇在.的故事,她很好,但是被折磨,被打,被骂,被虐待,心里其实很委屈。她想回家,可是人家说她身体里有鬼,说她要驱鬼,说没有偏方有效。她被迫在热水中洗澡,被折磨致死。作者通过小团圆媳妇的故事,反映了女性在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中的不幸命运。

看完这本书,我感慨万千。这三篇短篇小说只是书中的一个缩影,却表达了女作者对旧社会的愚昧、落后和黑暗的不满和愤怒。萧红在当时是不可多得的女性精英,但很多女性都过得很辛苦。新旧对比,社会进步了,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女生不受歧视。我们要珍惜美好的生活,女生要自强不息,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呼兰河读后感 篇4

早就知道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看过她的传记片。前几天与在济南上初三的外甥聊天,他说老师要求读萧红的《呼兰河传》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要求写读后感与书评。

星期六和儿子到书店,一眼就瞥见了印刷精美的《呼兰河传》,毫不犹豫地抽出翻阅。第一章是东北小城呼兰河的概况,冷的出奇的冬天,卖豆腐的、卖馒头的、拉车的,还有各种小店,拔牙的、卖火烧的等等。作者仿佛站在空中向小城俯瞰,用冷静、超然的笔描绘出小城的四季轮回、生老病死,人物换了一茬儿又一茬儿,但小城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同是描绘城市风情,呼兰河不像《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繁华,不似《城南旧事》中老北京的婉约,更比不上邓丽君《小城故事》中的多情,似乎冷飒飒的一股肃杀、一丝无情。

直到爷爷与小萧红的出现,才打破了这冷寂。温暖的后花园,小女孩顽皮地为爷爷插了满草帽的鲜花,香喷喷的烤乳猪、烤肥鸭,藏宝洞似的储藏室,好脾气的爷爷、洁癖严厉的奶奶,小孩子喜欢谁一目了然。换位思考,我立即明白了孩子的心理……

眨眼就翻了小半本,萧红用力透纸背的笔力让我了解了丰富的东北民俗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还有东二道街上泥泞不堪、无人管理、总是吞没牲畜的大泥坑,重要的悲剧人物小团圆媳妇还未出场,儿子便提议要走,我遏制住购书的欲望,把书轻轻地放回原处。

星期天依旧下雨,和儿子来到书店再次拿起《呼兰河传》,直接看《小团圆媳妇》、《有二伯》等章节。我吃惊了,为那个没有一点尊严、任人摆布的小童养媳,12岁的女孩子,在惜物如命的婆婆眼里,不如一只鸡、一条狗、一件家俱,婆婆认为只有这个媳妇是打不坏、骂不死的。健康活泼的小女孩不多久便病倒了。为了让她好病,各种土方、偏方、杂方,各路巫婆、神汉、道士纷纷出场,打着“治病”的旗号,花样百出的摧残这条生命,其实最有效的药是“爱”,但没人给她!最恐怖、最悲催的是那么大个儿的姑娘被剥光了衣服用开水“烫”澡!众目睽睽,指指点点,晕过去再泼醒,反反复复,满足了街坊邻居、方圆数里人们看热闹的好奇心,满足了愚昧人们无知无情的试验!当晚,她便如风卷落叶,了无痕迹的去了!

在有二伯身上,仿佛窥见了阿Q的影子,也仿佛窥见了鲁迅先生冷竣的目光……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探究生命的意义,萧红用年仅31岁的生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书更了解了萧红、她的身世、她的传奇、她的悲苦的一生。

呼兰河读后感 篇5

今日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我”和祖父趣味的故事,如果想明白就往下看吧。

我记得有一段异常趣味,讲了“我”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明白,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十分幽默,十分疼爱我。

我为萧红笔下的人物感到悲哀。他们每一天忙忙碌碌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成不变,没有色彩和花样,仅有脆弱和枯槁。那里的人是如此的冷漠,应对他们好比应对一堵厚墙。他们一生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可那样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

萧红的童年是灰暗的,她身边的人一个个像被抽去灵魂的木偶,早已对生活麻木了。他们固执而又愚昧,唯一不一样的仅有萧红的祖父。祖父是一个乐观的人,他从来没有绝望过,成天开开心心的,并且他还保留了一颗童心,萧红每次调皮地做“恶作剧”,祖父发现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和萧红一齐哈哈大笑。如果换作别人,恐怕早已把萧红教训一顿了。所以,萧红算是幸运的,她有一个令她骄傲的爷爷,关于祖父的记忆是她极少有的幸福回忆。

比起萧红,我们不知要幸福多少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喝玩乐无一不全,时常还能得到零花钱,城市里有好多公园,里面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五花八门、妙趣横生,和那灰头土脸、死气沉沉的呼兰河没法比。此刻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作者出生时祖父都已经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岁时,祖父快七十了,七十岁的祖父十分爱作者,他们爷俩在后园笑个不停。祖父的后园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样样,就怎样样,一切都是自由的。

书里讲到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明白,有的人说拆墙,有的人说种树,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欢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从小在后园里长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后园里一齐玩,一齐干活,作者和祖父时时刻刻在一齐,童年充满了欢乐。

文章中写到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该是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她却早早的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是多么的可怜!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用知识变得智慧,用自我的双手去创造自我完美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没有可怕的战争。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这完美的时光吧!

《呼兰河传》我读完了,可我的思想还停在那灰色的境界里。

呼兰河读后感 篇6

寒假,我读了《呼兰河传》,无比向往作者萧红的童年。

这本书记述了作者的故乡——呼兰城中的事。童年的萧红,可以在房顶上吃黄瓜,在后院追蜻蜓,采了野花丢进自己的“百宝箱”里……就这样,祖父、后院成了萧红童年中必不可少的回忆。

萧红的童年是自由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她最喜欢在后院里呆着,在地里挖个洞,在树上摇落叶,再在跳进河里捉鸭子……无拘无束,无论她怎样捣蛋调皮,都无人怪她,管她。她作品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就源于此吧。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经常和祖父一起仰天大笑。跑去田里摘了一束玫瑰花,插在祖父的草帽上,看着祖父滑稽的样子,萧红笑得在炕上打滚,祖父也没有因为萧红的“恶作剧”而生她的气,反而被萧红的天真逗笑了。她开朗乐观的性格便源于此吧。

萧红的童年,也让我联想到了自己。上个月的周末,有同学请我出去一起玩,可是我一整天都有课,只能拒绝了她的邀请。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的周末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哪有什么时间出去玩?我要是能像萧红小时候那样自由就好了!

多希望,我能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希望,能少一些束缚人的条条框框;多希望,我也能随时亲近大自然,像童年的萧红一样。

呼兰河读后感 篇7

我最近在读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它是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叫萧红的女作家写的,我觉得她的文笔非常大气。看完以后,我深受启发!

书中,萧红用快乐且无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写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因为在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她,一直陪伴着她,但是其他人却非常歧视她。书中有一处情节令我记忆犹新:“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这季节的玫瑰真香啊!“萧红在旁边哈哈大笑。”我觉得,萧红的祖父也是很富有童趣的。其中,我最感动的一个篇章,是第四篇《王阿嫂的死》。这一篇讲的是王大哥被张地主克扣一年的工钱后,人像疯了一样,见人就打,所以被张地主活活烧死了。王阿嫂当时有孕在身,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整天哭哭啼啼的。张地主嫌她干活不利索,一脚踢在她的肚子上。正是这一脚,让她与她丈夫相见。她收养的地主丫鬟小环,在她坟前哭得伤心极了……我倍受感动,这样写可以从侧面反映了王阿嫂超越个人苦难和对受伤心灵的母爱救助。我一口气读完了,餐巾纸却整整用掉了一包。我合上书本,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呼兰河读后感 篇8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萧红

自从我接触了《呼兰河传》,就被它深深吸引,这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评价是“一篇叙述诗,一副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小城的生活或许有一点沉闷,但无论是扎彩铺、放河灯、跳大神、娘娘庙会、野台子戏,还是北方大自然的风霜雨雪、火烧云萧红用绘画式的语言,“在灰暗的日常生活背景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勾勒出一幕幕充满童趣的影像。

当我翻完最后一页,《呼兰河传》也就看完了,不过我的心还沉浸在萧红笔下的这座小城中,心中又想起了那句话: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样的叙述,这样灰色的画面,这样悲剧的人生,不得不令人深思。

呼兰河不只是呼兰河,它更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这样一个看似平静,但在生活中却处处充满了灰暗与沉闷的呼兰河,只能用“荒凉”来形容。在这里,苦难不是别人强加的,而是由于人们的愚昧与无知,从而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死去而死去,一个个悲剧不断的发生。在人们的心中只有顺应社会,只有顺应天命。他们不知道为什么那么“顺服”,但他们不得不顺服,这不得不就是他们的悲哀的根源。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