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观后感5篇

08-24

从小到大大家接触写作文的次数应该不计其数吧。语文成绩的好坏主要一部分取决于作文的好坏。写作文要首先进行构思,保证有一定的思路和想法再去写。想要提升作文水平,可以看哪些范文?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唐诗观后感5篇》,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唐诗观后感(篇1)

在中国历史上,总有这么一些文字经久不衰,经历千年时空,依旧发出它那万丈光芒,它就是《唐诗三百首》。可以这么说,《唐诗三百首》是中国辉煌灿烂文明的见证,更是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记得小时候,校园里总会回荡着各种朗朗读书声,读书内容一般都是各种古诗,从“床前明月光”到“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从“春江水暖鸭先知”到”疑是银河落九天”……可以说,唐诗三百首,在每个孩子的童年里都占据了重要一席。而很多人对于诗意的最初步感知,对于很多人生哲理的感知,也是从唐诗中来的。比如我,就是这样。唐诗,告诉了我许多。

小的时候不懂内涵,只觉得平平仄仄的声韵念起来好听,父母慢慢教,自己就跟着读、跟着背。唐诗之美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之中,并不只因为其朗朗上口的读音,更因为小时候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已经将这些浅显的话语转化成了一幅幅动人的场景,古人的一言一行,景物的美不胜收,令小时候的我向往不已。

一路奔跑着成为少年,读过的书渐渐多了,见过的人、景物也慢慢多了,这时再拿起桌上那本泛黄的《唐诗三百首》,渐渐有了不一样的体验,也对这世间万物有了更为独特、更为深刻的感受。长烟落日,黄河远去,羌笛声声呜咽,诉说着塞外没有春意的凄苦;明月照松,空山新雨,江南流水四季自是一番姹紫嫣红;楼前雨露,长安城里,五陵年少胯下的白马发出欢乐的嘶鸣……它们是那样的孤独,被历史淹没;但它们又是那样的光芒万丈,等待着,等待我们的发现。不曾想过,年少懵懂的自己,竟然也能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同翻卷、与沧海齐阴晴。唐诗让我认知了自己,更让我领悟到了万物有灵,天地之美。

唐诗更是告诉我许许多多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梅花香自苦寒来”这首诗就是告诉我们人生需要奋斗,只有熬得住苦寒,才能迎来满园花香。“劝君莫惜金缕衣”告诉我们要珍惜光阴,认真读书、努力奋斗,美好的生活终究会在奋斗中实现。“纸上得来终觉浅”告诉我们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知……总之,唐诗宋词里的人生百味不能一一道来,不妨趁有闲暇,遨游书海,穿越时空,与文人骚客们促膝长谈,与浩瀚历史亲切会晤!

唐诗观后感(篇2)

首先,整本书是按绝句、律诗、古风、乐府来排版的,从最简单的开始,绝句短小精干便于理解记忆。绝句又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和婉押韵,语言简明扼要,虽不为什么千古传诵的名句,但也首首有必诗之处,耐人寻味;律诗在绝句的基础上要多一些句子,与记录较长的事情;古风和乐府在押韵或句式方面要求不是很严格,多注重实际,读后让人感觉到趣味无穷......

诗人在排版上有很多特色,先在安排我们认识的诗人,然后再引进别的诗人。读过一段时间后,对古诗也有了自己的感悟,再读自己陌生的诗,读者并不会感到陌生,相反,会觉得似曾相识,在哪儿看到过似得。在这个过程当中,名气大的诗人充当了一个招牌的'角色。如同交朋友一样,由已经认识的朋友介绍自己的朋友给你,就这样,你交的朋友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快,你认识的诗人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快。这会使你学古诗的信心大增。

有序的分类是一个大的骨架,这个大骨架越好,那么对唐诗而言,也就没有什么难点了。

唐诗观后感(篇3)

读李诗和杜诗有感,浅析李白和杜甫不同的原因:

1.出身及成长环境不同

李白出生地是所谓的南蛮之地,思想意识形态比较弱,天性未被束缚,自由不羁

商人之家,儒家思想氛围淡泊

杜甫出身中原,家族世代簪缨

儒家思想的浓厚氛围下长大

2.成长环境带来的性格差异

3.经济条件带来的差异

4.本质的不同

李白追求一种功成名就的宏大与青史留名,空想家,理想状态。本质上并不关心陌生的芸芸众生,对熟识的人很友好热情。

杜甫追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济世救人之心,视为毕生的己任

5.颠沛流离下不同的关注点

755-763安史之乱

701-762李白

712-770杜甫

其实都经历了安史之乱带来的颠沛流离,但是李白关注自身,杜甫关注同样在颠沛流离的陌生的普通人。

6.对婚姻的选择,看出价值观的不同

李白两次入赘高门大户,出发点显而易见,但多数时候主动选择与妻儿分离,在外周游,甚至第一任妻子去世后长期将一对儿女寄养在东鲁。

杜甫夫妻感情深厚,对孩子有着深沉的慈父之爱。

7.天赋与后天

李白的诗歌才华如璀璨的彗星,天赋异禀,超凡脱俗,自然而然地与歌行体融合,挥洒自如。

杜甫更像是个人努力与环境熏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对律诗的斟酌锤炼、安史之乱带来的流离失所以及对天下苍生的悲悯之心带来的感同身受,这一切促成了“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唐诗观后感(篇4)

薛瑄曾在《读书录》中提及过:“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这使我们了解身外之物产生的味道,长此以往便会觉得厌烦,仅有读书所领略到的味道,時间越长才会越觉得浓厚。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里,是在我国诗歌发展的辉煌时代,云蒸霞蔚,知名人士人才济济,在这其中《唐诗三百首》是一部广为人知很广的唐诗宋词总统大选。

唐代诗人都有各的设计风格派别,有的人生境界宽阔,大气磅礴;有的喻理刻骨铭心,回味无穷;有的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有的素雅当然,清雅俏丽……不管怎样,唐诗是中华文化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璨灿的明珠,诗大家简洁明了明洁将作家的观念引进一个高些的人生境界。

在《唐诗三百首》中,我十分喜欢的一首诗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火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一遍一遍地念完这首诗,眼下渐渐地闪过了这一幕:清幽的森林中,轻风一阵阵,鸟语花香。在通往黄鹤楼的小路上,慢慢地走着两人,并肩而行。这两人就是李白和孟浩然,今日,孟浩然就需要与难分难舍的老朋友辞别了,要到那远处的扬州市去。她们一起走上黄鹤楼,看见这滔滔长江滚滚东流,她们深深地对望,看见她们那情深脉脉的目光,我感受到她们的浓厚情义:从初春的赏花、吟诗,到中秋节的花前月下赏月,再到大雪竞相下的谈古论今。李白斟满了一杯酒,拿给了孟浩然,孟浩然一饮而尽,她们的离情别语都化为了一杯酒。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在船夫的督促下,走上了小船,他立在船头,向李白轻轻地挥手,她们的道别声都被汹涌的长江水逐渐吞没了。孤零零的白帆身影,渐渐地消退在这里晴朗的蓝天白云里……(笔稿范文网 m.bIJiAogAO.COm)

这一首诗表达了作家送别朋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最终那目送老朋友渐行渐远的潜心的目光,它是蕴涵了多么的诚挚的友情与祝愿啊!

想到那一次我和老朋友送别时,老朋友她都是将我送至地铁站去,当我上了车,我又通过窗子看见老朋友一件事挥挥手,还说着一路顺风、祝福的话语,我将那很多想说的话都化为了挥手的道别,即便再不舍得的老朋友的离开,大家还要了解,自己做得仅有笑着祝愿。

大家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针对我来说,读书如同饮茶,比照手机游戏与饮食搭配等层面得到 的愉快而言,读书的快乐取决于它所产生的开心并不限于一会儿的滞留,只是会伴随着時间的变化发醇。

唐诗观后感(篇5)

万古江山一壶酒,千年岁月两行诗。

唐朝,一个繁荣、开放、自由、霸气的朝代,一个因诗而灵动的朝代。唐诗,作为华夏文明的一种标志,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魅力,不言而喻。唐诗之美,美在朴实真挚的情感,美在丰富多彩的内容,美在严格规范的形式。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唐朝诗人最风流,一杯清酒,让飞扬的青春更加浪漫,一杯烈酒,让灼热的胸怀更加激荡,英雄的壮烈、美人的惆怅,都化作清酒、美酒,陶醉了他们,也酿就了诗情。于是,洋洋洒洒,千古佳诗,挥毫而就。

唐诗,美在真挚的情感。唐诗,既有如李白般洒脱飘逸,醉看人生,亦有如杜甫般沉郁顿挫,心系万民,既有如王维般禅心佛理,游山玩水,亦有如李商隐般情仇爱伤,抑郁终生。且看一代诗仙李白受召入京,志得意满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洒脱与豪放,再听刘希夷“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的物是人非的感慨,你的心是否被这种朴实而真挚的情感打动,随之起起落落?这种真挚,大到皇家贵族,小到平民百姓。就连一代女皇武则天那鲜为人知的柔情也在其寥寥几篇的诗中得以窥见——“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即使是残暴狠辣的女皇,依然免不了小女人的柔弱和对爱情的向往。不仅如此,在唐朝,普通的女子也藉唐诗表以相思之情,“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在战乱的时候,女子思念着远在边关的丈夫。这种相思,见证了女人对爱情的坚贞,也隐含了战争的无情,质朴却感人肺腑。

唐诗,美在多彩的内容。唐诗的内容极其丰富,大到国家社稷,宫廷纷争,小到生活琐事,民间轶事,即便情感上是相似的,其内容上总有着各自的特色,从不让人觉得单调乏味。这其中有一首唐诗,其内容之由来更是一千古奇谈。“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这是李涉在行路途中偶遇强盗,馈赠给他们的诗,也因为这首诗,他幸免于难。这样的诗带给人直白平实,风趣幽默之感,让人在品读经典的优雅厚重的同时,又禁不住开怀一笑。

再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杜牧的《秋夕》,前两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描绘的宫女们百无聊赖的生活,短短十四个字便使得其姿态跃然纸上。而后两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牛郎织女星”则道出了宫中生活的无奈与辛酸,让人不禁感叹封建社会和帝王的无情。的确,连“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也只是红颜薄命,逃脱不了做男人的“遮羞布”的命运。更何况普通的宫女呢?除却这类生活之事,唐诗中也从来不乏保家卫国,奋勇沙场的雄壮之笔。“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谁不知远赴边疆,浴血沙场的艰苦和危险呢,但保家卫国是每一个人责无旁贷的使命,纵使战死沙场,白骨依然飘香。读到这样的诗句,就连我一个生于和平年代的弱小女子都禁不住热血沸腾,更何况千万有志青年呢?

唐诗,美在整齐的形式。不规则是一种美,规则是另一种美。就比如建筑,整齐划一虽显单调,却让人舒心,而参差不齐虽更显艺术美,却难免让人心烦意乱。唐诗,大多为七言律诗,在这种严谨的诗歌形式下,古诗也就有了自己的特色。这种形式的诗歌不仅看来整洁,还有一种节奏美感和音韵美感。当然,诗人们也不得不煞费苦心将诗中字词仔细推敲,虽然表达上受限制,却并不影响其应用与发展,反而更显出唐诗的珍贵。

唐诗之美,如牡丹,大气而不媚俗,如清茶,清新而不平淡。春暖花开时,斟一壶美酒,吟一首唐诗,醉倒在唐诗里,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