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读书心得体会(范例四篇)

08-25

细心的人都会记录自己的感受,不如来为这些好的想法做一次总结。一般来说,能写好心得体会,也能写好其他文章。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您整理的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相关的实用信息,如果您认为这篇文章有价值还请收藏这篇文章!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篇1)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有太多的东西要学,而我们知道的太少,在学习中,书就像一个沉默的老师,带给我们无限知识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道路。读书要知道为什么学习,从哪里学和该如何学习。这对我们正在学习时的学生来说,无异于一个致命的缺陷。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作为一个学生应该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梦想。有时一本好书、一篇好的文章会使我百读不厌;一首好的诗会让我陶醉,像带我进入一个神秘的世界,只有细细品味才会体验在学习的乐趣。当然,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要有毅力。如果只一天读书,轻松;如果你一生都坚持读书,那就不容易了。无论谁都可以使自己的梦想成真,但必须有实现梦想的信念,坚持不懈,有坚强的毅力才能成功。

读一本书的时候,我总是手里拿一支笔,遇到共鸣以及有疑惑的地方,就在底下画一条线,并简单的作出旁批,长时间这样做,不仅对阅读提供很大帮助,有时翻阅会有温故知新的感觉。我看文章都会做笔记,甚至看完一本书,都会写观后感等等。这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灵感。阅读体验有很多种,有的纯粹是感觉;有的还可以是小论文,先解释问题,展示观点,然后找证据,用看书来学习,解决这个问题。我把这段时间的学习的收获,整理出来,并以知识书籍或大纲的形式进行总结。

在阅读生活中,我感受到了学习的真谛:学生在学习中,拥有创新精神。我们要做“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创新型学生。我们读书要有蚕的精神,蜜蜂的勤劳,蜡烛的作风,绿叶的性格和牛的斗志,要有吃苦耐劳、乐于探索、无私奉献的精神。阅读和思考常常使我勇敢,因此问我常常要求自己多读。

我不应该害怕面对我的缺点,我要在学习中探索补救方法。也要善于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精华,以利于学习的突破。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篇2)

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要求平均发展。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要求,这是当前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实际上,学生是存在差异的,目前在对待学生差异上,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不敢承认学生的差异,怕承认了差异会使教师放弃一部分学生的教育;一种是夸大学生的差异,把学习好的看作是天资聪明,将来有所造就,把学习不好的看做是天生笨蛋,是朽木不可雕也。显然,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差异呢?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已经给我们做了榜样。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贤者七十二人。为了因材施教,孔子平时对其弟子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退而省其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认为其弟子柴也遇,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其意思说高柴不诚实,曾参天性钝拙,颛孙师偏激,伸由则粗鲁。这就是孔子对他的弟子个性差异的分析,然后再根据其个性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学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水平的差异、环境影响的差异、个性特点的差异、非智力因素上的差异等等。面对以上的种种差异,特级教师马芯兰对教学提出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评价思路(保底是指保证学生人人达到一个基本要求:不封顶是指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林崇德教授提出鼓励冒尖允许落后。

以上这些都是因材施教的典范。教师应视学生的差异为正常,不能强求学生在学习上获得同样的成功,企图让所有的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是不现实的。

其次要树立主体教育的思想。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师教的怎样,还要看学生学的怎样,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来看教师怎样教。叶圣陶曾说过,他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是最高艺术欣赏,而认为,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看教师表演的怎么样,这是当前评课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评课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弊端有三:一是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助长教师上假课花架子课,搞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二是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三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好的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他们充分进行学习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切实地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他们学习的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的指导作用的体现应该是间接的、潜在的,而不是直接的、明显的。

另外,要树立情感教育的思想。传统的教学重视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的情感的培养。致使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只看重认知过程,放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存在两个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感觉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地都不成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篇3)

学习《教育学》,就知道我国有个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

但那时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连一知半解都说不上。

这学期,我认认真真地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认识了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书中先生指责现在的学校“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

或者误解为只要老师教得好,学生就必然学得好。

评价一堂课,也主要是看老师讲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学生,也只是看学生是否与老师的讲配合得好。

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传统!现在的新课改,其实就是回归传统,回归教育的真传统。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这么些年来,教育上不断提出新思维、新口号、新观念,不断地在搞着仿佛是在打破“传统”的改革。

一会儿素质教育,一会儿新课程,一会儿创造性学习,一会儿探究性学习,把我们的一线教师弄得晕头转向了,无所适从了。

我们何不少提那么多口号,少抛那么多新理论新观念,静下心来,真正回归传统,从孔子学起,从陶先生学起,从苏霍姆林斯基学起。

今天的新思想,新口号,新观念,都从他们那里找得出来。

传统,有优秀与糟粕之分。

优秀的传统,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理,是须我们永远继承的。

不但要继承,还要在传统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将其发扬、拓展、光大。

比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温故知新”,比如陶公的“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等等。

至于传统中之糟粕,或称之为习惯势力、传统势力,才是改革的目标。

我们的改革,不仅是教育改革,乃至于社会改革的很多方面,都喜欢摧毁一切,然后重来。

结果糟粕未除,而优秀传统却荡然而失。

陶行知先生谈到:“学校里的先生叫做教员,他所做的整体为教书,他所用的法子为教法,好像先生是专门教学些书本知识的人。

他似乎除了教书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以外,就没有别的事教。

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没有别的功课。”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传统中的糟粕,也就是习惯势力。

习惯势力虽然恶劣,阻人进步、碍事发展,但它真是强大得很,难以根除。

你看陶公所讲之现象,八九十年前是这样,八九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是这样:学校里的一些先生,我们叫他们教书匠,他在学校里所做之事,就是教书。

他全然不管学生怎么学,他只管自己怎么教,我怎么教,你学生就怎么学。

除了教那本教材上的东西之外,便没有其它可教,学生便没有了其它可学的内容。

先生们不准学生看课外书,不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学校不给学生接触自然,走近生活的自由,学生除了一心只读教科书、一切只为考高分外,便没有了其它。

老师除了教课本知识,就没有,或很少教给学生做人处事和生活的道理。

教师,这本活的教科书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

学生们从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

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

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

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

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

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

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

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

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

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

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

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

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陈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

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

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

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

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

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进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

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

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

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

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

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篇4)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第一篇】:《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通过参与期末学校组织继续教育全员读书活动,我有幸与《教育不是奉献》一书结缘,这几天我认真研读了此书的部分章节,其中第三章阳光生活每一天的内容令我感触良多,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时,先得自己心里充满阳光。什么样的教师是阳光教师?我想,那些充满青春活力、充满情趣、拥有属于自己的教育和教育思想的有智慧有品位的教师就是阳光教师。下面简单谈谈几点体会:

阳光型教师应做到几方面。

1、阳光型老师必然有崇高的信仰,始终充满希望和梦想

一位阳光型教师,应具有高于普通人的理想,而不应将教书仅仅作为谋生的工具。我建议大家时不时的想想我们的目的,我们的责任,我们的理想!你就会有无穷的力量,你就会永远充满阳光!

2、阳光型教师必然有科学的价值观,始终充满乐观和向上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一定会碰到形形色色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就会有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在对人生、对社会、对教育、对家庭、对友谊等方方面面的认识上绝对是五花八门。老师是阳光,从您内心深处发出的阳光去温暖他们照亮他们,我们做老师的没有科学的价值观是不行的,那样会误人子弟。

3、阳光型教师必然有高尚的品德,始终坚守诚信和正直[88教案网 m.JAb88.COM]

做一个阳光型的老师,他的品德应该是高尚的,心胸应该是坦荡的,因为我们要为的祖国发展、为民族兴旺培育优质的人才,这是何其重要的责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要树的是堂堂正正的人,坦坦荡荡的人!我们自己也应该是堂堂正正的老师,坦坦荡荡的老师。

4、阳光教师邀多些宽大包容,少些不依不饶。

教育是唤醒,而不是告诉,更不是打击!我们需要宽容学,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的过错,不要揪住学生的小辫子斤斤计较,更不要有除之而后快之心。我们永远要记住,学生是受教育者!我们的任务首先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然后才是培养优异的才!

5、阳光教师的内在表现

(1)、充满青春活力。他们如初升的太阳,给学生温暖和力量,有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敢拼敢闯的非凡勇气,有敢于创新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有高度的敬业精神、责任感和事业心,有开朗、乐观的性格,有豁达的胸怀和真诚的态度,有献身教育的炽热情怀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抱负,有不知困难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和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坚定的自信心,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追求优秀的品质。他们爱心四溢,为教育而歌,为教育而泣。他们的精神世界充满阳光,永远年青。他们是世上最幸福、最快乐的人!并将这种快乐、幸福带给台下所有孩子,让孩子们时刻充满阳光,充满希望,充满快乐!

(2)、阳光教师充满情趣。

教师的生活是平凡的,因为备课、上课、辅导、批改、考试、教研等都是教师必须做的而又应该做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同小异。教师的生活是多彩的,因为教师坚守的课堂阵地是丰富多彩的,教师接触的学生永远是阳光灿烂的。教师的生活又是充满情趣的,因为教师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快乐、体验了快乐、享受了快乐,拥有幸福。充满情趣的教师能远离喧嚣和浮躁,在宁静的环境中洒满爱的阳光,阳光下,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3)、阳光教师有自己的教育思想。

他们敢于创新和开拓进取,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教材、教案、教参、教辅资料,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加工,进行简单的“复制”和“粘贴”,这样的教育难以教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难以培养出具有开拓进取品质的人才,而这样的教师也注定与“阳光”教师和教育家型的教师无缘。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不再是自始至终絮絮叨叨讲课、传授知识的人,而是把学生组织好,由他们自主、合作学习的人;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导而弗牵,牵而弗抑”,不一定是“主导”,是指引学生以方向,让学生自己去“践行”;成为学生的激励者——崇尚肯定性评价,不断给学生以赏识;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走下“讲台”,走进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的益友、伙伴、知己,“平等中的首席”,是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学习者。因此,阳光教师是具有现代意识的教师,具有自己独到的教育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

(4)、阳光教师是有智慧的教师。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智慧,而教师作为教育者,更需要教育的智慧。智慧的教育是鲜活的,有生成、有碰撞才会有智慧的火花;智慧的教育是民主的,让学生畅所欲言、合作探究、施展才华;智慧的教育是自然的,矫揉造作只会给师生之间带来隔阂和冷漠。教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从习惯中来,好习惯成就好人生,教师拥有了好的教育习惯,便有了教育的智慧,也就为成长为阳光教师迈出了一大步。

(5)、阳光教师是有品位的教师。有品位的教师,儒雅、善良、宽容,有诚心、有爱心、有同情心,有责任感、有正义感、有尊严感。教师的品位是真挚的博爱和慈善的宽容;教师的品位是浓郁的书香和艺术的神韵;教师的品位是恬静的心灵和清淡的情愫。有品位的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固守节操,乐于奉献,不慕荣利;拜名人,读名作,做名师。有品位的教师,爱职业无怨无悔,爱学生如爱子女,爱教学孜孜不倦。

当学生遇到挫折、心灰意冷时,阳光老师的脸是慈祥的,话语谆谆,如太阳般温暖心房。学生成绩不理想时,不离不弃;学生成绩优秀时,亦喜亦严。老师是太阳,阳光明媚,孕育幼苗茁壮成长。用理想和激情教书,用爱心和细心育人,用智慧和真情奉献,成为学生心中阳光教师!

(6)、阳光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当前教师心态例子)

胸怀坦荡就是敞开胸怀容载万物。包括参天的大树,矮小灌木丛,乃至毒草,无所不容,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法国作家雨果有这样一句名言:“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有句对联: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这个肚量,应该解释为胸怀。胸怀是人性中最伟大的组成部分,洞悉世事胸襟自然开阔坦荡。胸怀是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大;胸怀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坦荡;

胸怀是鲁迅的“相逢一笑泯恩愁”的豁达;胸怀也是周瑜“既生瑜,何生亮”的偏狭。古人云:宰相胸中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就是启迪我们,做人要胸怀坦荡。坦荡的胸怀,来自一个人全面的修养。包括知识结构、思想水平、见识多少、道德水准,更主要的是所追求的理想、奋斗的目标,要有一股浩然正气,不光是真正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才会做到胸怀坦荡。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第二篇】:《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今年的暑假中,读了刘可钦老师的《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本书共分为五章,分别是:营造共同成长的氛围,彰显学校文化场域之美;从一般走向优秀,彰显教师职业之美;让学生站在正中央,彰显学生成长之美;寻找课堂的精彩,彰显课堂教学生命之美;打开另一扇窗,彰显教育博大之美。

这是一个校长站在一定高度上来看待教育的一本书,书中讲了一些关于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长的小故事,读来并不乏味。读后,我将其中的某些思想进行了总结概括,消化吸收,总结起来如下:

一、为师,我们要坚守教育信念

书中这样写道:“最好的教育就是用50种方法教育一个学生,最糟糕的教育就是用一种方法教育50个学生。如果不能让学生变得更好,至少不能让他变得更糟。这就是做教师的底线。”书中还写道:“我们要坚持,不抛弃、不放弃、不冷漠,相信教育会使他改变,这就是当教师不能丢掉的教育信念。”这些话一字一句,字字锥心。回想一下,当我们面对反反复复、挑战教师忍耐极限的孩子时,我们是否曾动摇过坚持的信念?是否用心去寻找过那第51种方法?是否还甘愿坚守为师的底线?刘可钦校长的提醒,更督促我反思。

五、六年级的学生似乎处于学习的疲惫期,好像活跃劲的孩子成绩与习惯已经比较稳定了,而学习困难的孩子似乎已然泄劲不好好努力了。班级里形成了较大的落差,我们做教师的有时会处于一个“分裂”的状态的角色。一边面对优秀的孩子,引领着他们前进;一边更要激励那一部分心猿意马的孩子,让他们回到课堂上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尽力去帮助他们收获快乐和自信。往往此时,我们多少都会有厌烦情绪,急躁情绪,但是我们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不良情绪,平静下来,努力相信他们能变,这个过程有时真的需要耐心与等待。在本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一年级新入学的小女孩,不肯进班级,大哭大闹,后来竟然躺到刘校长的办公室的沙发上,后来一连数日,刘校长办公,她就在刘校长办公室里玩,不忙了,就和她聊聊天,后来,这个小孩子渐渐地进入班级,和其他的小孩子一样正常地学习活动了。有人问刘校长,说:“这个孩子在你办公室不影响你工作吗?”刘校长回答:“让她喜欢上学就是我的工作啊。”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有无限的可能,她能变好。看了这本书让我重新的审视自己以往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因为每个孩子都无限的可能,“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孩子将来都会有自己的合适的位置,老师你要相信他们。在小学面对孩子们六年的变化,我想,我们做老师的别说看人家一辈子如何如何,就连孩子六年后发展如何我们都看不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孩子能变好,我们力求合适的方法以及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让孩子变得更好。我在思考:教育是什么?脚奴不是让孩子考高分,也不是培养听话的孩子,教育也不是优中选优的选拔,教育是极复杂的工作,是对一个生命的感染、浸润和唤醒,是为了这个生命的幸福人生,是一件要坚定不移地相信他会更优秀,却只能一天一天慢慢来的事情。。。。。。所以,我从今天起,对孩子的成长不要苛求,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小差错,不要过于当真,更不要小题大做,多点宽容,多点善待,相信他会成长得更优秀,坚守教育底线,坚守教育信念。

二、为师,我们要恰当地关爱学生

书上第79页写道,“好的教育是‘当春乃发生’的,因而能带来‘润物细无声’的美妙效果。”

是啊,教师能够理解和尊重学生,顺应他的心中渴求,真正在乎他的成长需要,孩子才可能自然接受你的关爱。教育不是硬塞给谁的物品,没有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说一千道一万,也是枉然。

在豁达、平等的学生观越来越明确后,我越来越感到,课堂里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已经不仅仅关于数学,而是更深层的像是在探讨人生。教育、育人,或许点燃他心中的小小火种。或许纠正了他偏差的一点人生方向。孩子们的快乐与不悦很大程度上与老师有关系。凭心而论,大多老师对孩子实施教育的出发点都是希望孩子变好,但结果却不一样,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没有走进孩子内心,少一点尊重与理解。

三、为师,要享受职业带给我们的幸福

学生的童年只有一次,弥足珍贵。老师能够陪伴孩子们走过他的成长岁月是幸运的。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幸福都是一种体验,幸福还是一种重要尝试和积累。教育其实很美,就让它这样美美的延续下去。留给孩子的“小学回忆”,应该是一些伴随终身的良好习惯,是一些人生思维的雏形。

我们努力,让开放性教学在学生心中种下“尊重、分享、严谨、求知、努力”的种子,为他的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我要追寻和实现的教育目标!

教师需要唤醒、激励、引导,学生同样也需要,而不是一味地命令,可能他们会一时忍受,并可能会去努力,但这种外在的强迫无法使他们坚持多久,而只有内心的动力被唤醒,他们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其实,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在老师眼里都应该是正常的,我们要做得不是埋怨、责怪、批评、控制,而是要尊重学生的天性,在具体的情境中,帮助孩子体会规则与秩序,学会交往技能。学会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在这一机会中学会“规则与秩序”,“学会交流技能”。让我们善待学生的错误。

《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带给我不少思考,读它,让我心静;读它,让我心亮;读它,让我心中充满力量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第三篇】:《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根据自身学习的需要,暑假时间,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地学习了《教育新理念》一书,我的大脑又一次地受到了前首未有的洗礼,并对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扎实的基础。

一、对创造始于问题的认识

我个人认为:一是教师的新理念、新教法与学生的实际、课堂教学要求相脱轨;二是在备课的过程中,不能真正体现出备学生的过程,在教师的教案 里,更难找到与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切合学生实际的提问。没有提问,哪有问题;没有问题,哪知学生学得如何?这样做的关键是教师为了图省事或认为学生文化基础太差,根本不值得一问,或借口课堂时间非常有限,怕提问后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所以认为,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通过认真学习,我真正认识到了课堂提问题的重要性,缺少了这一环节,课堂教学无论多完美、多动听,总会让人觉得少了灵性和缺乏现实意义。因为有问题意识、问题能力的课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找到独立思考途径的可能。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并带着更多问题走出课堂。这就是所谓的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这种教育,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为目的,使学生终身受益为目标。

二、对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的认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认为,只要课前认真备课、上课环节比较完美、课后布置一些作业就是一节好课。至于学生能否学到多少有用知识、能力能否提高却不在思考之列。若按这种教学,表面上看是素质教育,但实际上仍是“应试教育”的翻版,只不过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正所谓拉“素质教育”之大旗,做“应试教育”之虎皮。为此,我通过不断的学习,才真正的认识到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的含义。因为知识才是人们真正的认知的结果。而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无疑是必要的,但大多数教师往往太注重认知结果的教学了。如果在知识发展缓慢的时候,有这样的想法还有情可原,那么,在知识和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这就不能容忍了。因为学生学到的仅是知识大海的一粟,而缺乏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跟不上快速更新时代的步伐。简单地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因为知识才是真正启发学生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才能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对网络时代教师的认识

在逐步实现网络教育的今天,我们还有部分教师满足“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陈旧教学方法。因为这种教学既简单,又省事。但殊不知,这种简陋的、过时的落后教学,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就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方可使用。而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哪个学校没有一到几个多媒体教室,可这些配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多功能教室却完全成了摆设,像装有漂亮鲜花的花瓶,仅供人欣赏而已,没有更多的使用价值。当然,多功能教室也有发挥作用的时候,那就是上级主管部门来现代化验收时,学生才有可能在现代化的教学中快乐地学习、才能感受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造成的,如多媒体上课,制作课件 是一件繁而难的事,或部分教师不求上进,不能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学习电脑的操作,而是把主要精力用于家教或在“围城”里面酣战,可对课件 的制作却一窍不通。导致这种对多媒体教学不感兴趣的现象,造成有限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充分使用。这种结果要不了几年,设备老化,教学质量低下,学生素质下降,最终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作为一名网络时代的现代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创新。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信息化知识,以此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信息技术为现代教育的新飞跃提供了平台,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根本的严峻挑战,信息技术呼唤新世纪的教师,新世纪的教师要有不断学习的意识,最终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飞速发展。

总之,通过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我感触很深,体会颇多。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教育教学新理念对现代教育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和生存,才能紧跟时代教育发展的步伐,才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第四篇】:《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世界教育名著《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是一本风靡欧美的家庭教育“圣经”。书中斯宾塞先生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许多有趣的小事例,向我们证明教育是一件快乐的事。生动而具体地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仁慈而睿智的父亲、一位伟大的英国思想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仔细地叙述了小斯宾塞的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历程。这些都对我们教育者给孩子的教育起着指导作用。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思想就像一块宝石,经过岁月和时光的打磨后,更加光彩夺目,它因为揭示了教育的规律和儿童心智发展的规律,而使无数的孩子和家庭受益。也正因为如此,许多教育学家和科学家们把斯宾塞尊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现代的亚里士多德”,说他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先锋”、“他的教育思想值得每一位父母和老师聆听”。著名教育家杜威也称赞他为“教育史上的一座纪念碑”。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一定对我们今天的父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父母进行专门的教育”!这是一个世纪以前这个欧洲富有智慧的哲人对后人的忠告。让我们记住他的教诲吧。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这是一本对世界上许多家庭和学校都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著作,作者斯宾塞博士客观地分析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快乐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为父母探索教育孩子的道路点亮了一盏明灯。在这本书里,斯宾塞博士告诉父母: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效果最好,父母要遵循孩子心智成长的自然规律,诱导孩子的兴趣发展,鼓励孩子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发挥父爱的积极作用,帮助孩子树立快乐的心态和学习方式。

其实,每一个家庭都应该读一读《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它好像一位睿智的良师益友,时刻帮助你在智力上、道德上、意志品质上以最好的方式培育孩子,使孩子健康文明地成长。

我深深地被斯宾塞富于人性的教育思想所震撼,为他奇妙的开创性的教育方法所吸引。真正的有成效的“快乐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完整的教育方法和观念;只有“快乐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求知欲、创造欲和自信心。我想,快乐应该是学习的真谛,是人生的真谛。我不时为自己在日常教育中曾经有过的一些过失而惭愧,也为自己偶尔的一些与斯宾塞的方法相同的成功教育方法而高兴。

对于知识的学习,斯宾塞谈到:痛苦的功课使人感到知识讨厌,而愉快的功课会使知识吸引人。那些在恐吓和惩罚中得到知识的人们,日后很可能不继续钻研;而那些以愉快的发现获得知识的人们,不只是因为知识本身是有趣的,而且许多快意和成功的体验将促使他们终身进行自我教育,这不就是教育的真谛吗?我相信每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都如我一样,希望自己的课堂成为愉快的课堂,希望自己的学生快乐学习并学有所成,这也将成为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我很羡慕斯宾塞先生,因为他说他可以完全按自己快乐教育的方法来教学,而我们却有着种种束缚。但不管怎样,我期待着能以斯宾塞快乐教育的精髓,努力学习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带着孩子们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第五篇】:《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重视学会学习,终生学习,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语文教学的过程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方式等。注重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全体学生积累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和个性特点,只要是积极参与了学习研究的过程,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体现语文教学的过程性,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获得情感体验之愉悦。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同桌研究,或分组讨论,或自由组合交流,以期达到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的目的;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教学过程中体现新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是对以往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观念的挑战。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乃至学生终生的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学的合作性是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教学的合作性主要表现在: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讨论中一般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如读、画、唱、演等)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其他语文实践中的合作会更加充分和自由,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个伙伴可以是老师、同学、家长以及其他任何人,合作对象的广泛性,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学会与人相处。

教学的探究性。语文教学的探究性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类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教学活动。语文教学中探究的领域十分广泛,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可以是词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学生感悟学习方法的过程,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凡是学生产生疑问的,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具有独特的视角,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点的孩子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承认差异,不搞统一标准。

我是语文教师,我在语文的田野里,耕耘每一寸土地。我深深地体会到一名教师的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他是否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他的文化底蕴、他的教育追求、他的教育智慧的高低决定了他是否能担负我们这个时代的教师使命。一名教师要想真正地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成为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具有世界意义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它几乎无可争议地被全世界的人们接受了。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浸透着对人文精神的永无止境的探究完善过程。为此,我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永不停息地学习。新的时代赋予教师职业道德新的内涵,师德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政治说教,而是深刻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格的具体体现。只有坚持不懈的学习,才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教育智慧和内在的精神气质,才能完成好育人的神圣使命。一个教师书教得好,学问做得好,自然具有人格的魅力,自然受学生群体的爱戴和尊敬,教师在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心,学生便会产生仰慕之情并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在美国,有一本家喻户晓的杂志《幸福》,有一期杂志的封面上,醒目地写着一行大字:“要么学习,要么死亡!”这句话引发了人们广泛而深刻地思考,被全世界的各种媒体竞相引用。因为它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就是“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学习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繁荣富裕、文明幸福之门的金钥匙。我无悔地追求着我的职业。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篇5)

彭兴顺老师,我记得前几年暑假教育局组织学校中层领导进行培训时曾给我们上过课,现在拿着他新出版的《教育就是唤醒》一书,一一阅读下来,感受颇深。让我们来欣赏欣赏其中的一些语句吧。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教育的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唤醒人们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使人性发出灿烂的光辉;唤醒人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蕴藏在人脑中的巨大潜能得以开发;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使人们在创造生活中享受幸福的人生。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唤醒教师,就要唤醒教师的爱与责任,自觉践行师德规范;唤醒教师对职业的审美情趣,不断升华职业境界;唤醒教师的雄心壮志,追寻专业发展之道;唤醒教师的育人担当,不抛弃,不放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要改变孩子,先改变家长。唤醒家长,就要唤醒家长的.示范意识,抓住习惯培养的教在线”的“小学教育论坛”的网名,是桂梅颠倒过来的同音“玫瑰”。她说:“作家冰心只钟情于玫瑰,冰心老人认为玫瑰有刺,那是风骨,玫瑰的芳香艳丽就是冠艳群芳。”“现在,我已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像‘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我晓得,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由此可见窦桂梅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之情,我不禁为她的满腔激情而动容。

为了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样绚丽和高贵,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个吉林师范的中师生,先从吉林一实验小学,再到北京,而且当上了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其间受到过国家政治局的接见,参加过国家教育报告团,出版了不少教育专着,这些成就肯定包含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对她的付出的汇报。从她对自己的成长和成名的描述,虽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后,所做的许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读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朗读,能让读者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见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见了窦桂梅的爽朗而热情的笑貌!她说:“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也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写作,记录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诗意的语言,真切而热情,文如其人。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这是窦老师所喜欢吟诵的诗句。作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字里行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文学的爱好,并时常有意识地扮演着“拉近朋友、学生亲近母语、亲近书籍”的角色。更让人感动的是:她此举目的竟是“让人在亲近文字的脚步里抓到爱。”

品味这朵这芬芳的玫瑰,她为我们每一个热爱教育、献身于教育的人做出了做好的榜样。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篇6)

我从古老的童谣中走来,韵味悠长的童谣里浸润着爱的音符;

我从青春的脚步中走来,且行且吟的脚印里洒满了爱的阳光;

我从生命的花圃中走来,姹紫嫣红的花朵上挂满了爱的露珠……

此生,我将注定为爱忙碌,犹如屋檐下面筑巢的春燕。

让我们为爱忙碌,用爱造句。

这是《新教育之梦》一书中,“理想的教师”这一章节中引述的一首描述教师的小诗,字里行间充满了爱意。是啊,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是一本写给“教育”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的教育。对于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我来说,“理想的教师”是让我特别关注的部分。书中讲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对照这里提到的要求,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觉得离理想的教师的距离还很遥远,我还有很多很多要学习的东西,这也需要我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遇到挫折不气馁,要总结失败的原因。要完全做到书中所讲的八点,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只要有这方面的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我相信我会慢慢向理想的教师靠拢,缩小其间的差距的。

“一名理想的教师,应该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更重要的是要撞击成功。因为人来到世上并不知道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去撞击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暗点,才能擦出成功的火花。教师有这样或那样的冲动,有这样或那样的撞击,是难能可贵的。当一个教师停止了撞击,就意味着他对生活失去了意义,对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自信。”这段话不仅给了我激励还给了我更多的希望。从作者的自我简介中知道,特殊的时代给了作者特殊的经历,他能从一个普通人成为一位教育家,这是他撞击成功的结果。为什么我就不能呢?我怎样去撞击成功呢?我应该怎么提高挑战自己?我正在思考着……这些都是我以前所没有想到的问题,它给了我启示,为我今后的教育生涯找到了目标。我的目标就是不断 寻求突破,找寻适当的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的前提是什么?无非就是“爱”,爱这一职业,爱自己的岗位。爱可以包容一切,可以逾越一切。同时教师还要爱自己的学生,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我相信只要我们付出了爱,我们肯爱我们的.学生,那么我们就会换来更多的爱。不过,一个优秀的教师拥有浓浓的师爱还是远远不够的,在以后的日子中,怎样让自己成为一个理性和感性、经验和理论完美结合的,孩子们所喜爱的老师将是我努力的方向,就像朱永新教授书中所写的那样: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成长,坚信好梦开始的地方是“理想教育”,为梦奋斗的结果必将是“美梦成真”!

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给了我一个梦,也许这个梦永远遥不可及,但却给人期待、令人向往、使人奋进。因为有梦,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为了圆梦,我会义无反顾、扬帆起航。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篇7)

起初拿起《新教育之梦》一书是为了完成写读后感的任务,但拿起书的一刹那,便被它的封面吸引了,只见蓝色的封面上,一圈一圈白色的、小小的字“我心目中理想的德育,我心目中理想的智育,我心目中理想的体育,我心目中理想的美育……”一直围绕着作者的漫画头像,螺旋形向外延伸、延伸……,似乎带着我的思绪一起在延伸。打开扉页,仔细的阅读目录,一条一条认真地看,“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在品读的过程中已记不得有多少次在心头产生了震动,也可以说是一种共鸣。《新教育之梦》一书并不像很多的教育类书籍一样泛泛而谈,大道理一堆,而是从我们身边的教育现象入手,进行分析、阐述。朱永新教授以独特的眼光从一些小事上琢磨到教育的真谛,并运用通俗的手法表达出来,在客观地分析了现行教育的现实和困惑之后,理智地批评了旧观念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全方位、多角度地构筑了新时代的新教育理念,打破了隔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城墙。

本书的第一篇章就是“理想的德育”,可见朱永新教授非常的重视德育工作。而当今社会青少年的道德水平真的是非常让人担忧,有的孩子缺乏一种和别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品德,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处理矛盾,不知道怎样去面对挫折,不知道怎样去处理冲突,所以现在青少年犯罪、自杀等问题已越来越严重。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的确,德育应该是整个教育的灵魂。但在很多的学校,德育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平时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大多都是说教的形式,缺少实践,这样的德育教育当然是不能深入到孩子的心灵的。

在“理想的德育”中,朱永新教授从八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点“理想的德育,应该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使其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维视角,形成层次递进、不断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中提到的内容。就如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苏霍姆林斯基所在的学校,在每年迎接新生时,总是在一进门的大门墙壁上挂着“要爱你的妈妈”标语,而不是“爱祖国、爱人民”之类的标语。苏霍姆林斯基的解释是:对于7岁的孩子不能讲这么抽象的概念,而且如果一个孩子连他的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爱自己的妈妈易懂易做,为日后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也能打下基础。书中还举例说了日本一所小学在进行同一德育内容时,不同年级有不同的德育主题,主题内容由低到高。这也提醒我们今后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也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小、中、大班可以有不同的德育内容,而同一教育内容在小、中、大班也应有不同的程度。我们幼儿园的道德教育也应该建立起一个由低到高、不断发展、既有理想,更具现实性的目标体系。

相信《教育读书心得体会(范例四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读书心得体会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