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建议心得

08-25

这样做能激励自己不断努力与自我成长,心得体会的编写应该以什么角度去写呢?以下是本站为您收集的一些“给教师建议心得”方面的资料,相信你可以找到对自己最有用的内容!

给教师建议心得【篇1】

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变活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要使知识“活起来”》有感

要使知识活起来,其实就是要使学生灵活地学习,并能活学活用。那知识活起来有什么重要性?如何做才能使知识活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在本文中对此进行了描述,并结合具体事例进行了详细论述,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阅读后,我深刻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学生的知识活下来并加以利用?

一.教会学生读书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理解能力是以感悟,体验为基础的语文能力。古人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一篇文章多读,读熟,我们也就理解,明白了它的内容。阅读教学时,学生读书的方式有多种,但我们要多训练学生“眼到心到”的默读,因为默读只能用眼睛看,并要求做到边读边思考,而且还要有比较快的速度。

因此,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每一个单词和句子。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读,还要引导学生怎样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如果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没有“思”的参与,那么学生读到的只会是单纯的无意义的“字”,只有边读边思考,才会透过“文字”,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体会文字所蕴含的感情,读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和见解。

所以没有思考的阅读,是感悟不到文章的真谛。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可以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课文后,思考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的大意。

在教学时应多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读后感悟,不同的看法,大胆地说出来。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积累,情感体验不同,对于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作为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多悟,多说,多交流自己的个人感悟。阅读教学就是学生与教师的文本对话的过程,通过读、说、练来与语文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更深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也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教会学生查书

平时,我们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一些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并传授查阅图书资料的知识和方法。因为一篇文章仅仅依靠学生的个人理解能力是不够的,有时需要借助参考书来深入理解文章的句子和内容。

尤其是古诗词,我们需要用参考书来理解词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参考书的习惯。这样,日积月累。

久而久之,学生们既养成了独立阅读的好习惯,也一定会增长了许多知识。

三.教会学生用书

我们是否应该使知识生活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集体的精神生活中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它是周围现实世界通过思维和言语表达和反映出来的。让学生借助词来进行思考,进行生动的创作,认识客体、事物、现象和周围世界,并且认识其极细微的差别,深入思考这些细微差别。

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学生就会进行生动的创作,认识客体、事物、现象和周围世界,并且认识其极细微的差别,深入思考这些细微差别。我们要把生动的、使人心情激动的词装进学生的意识。能够使学生借助已经积累的东西而不断地获取知识,这正是高度的教学技巧所在。

苏霍姆林斯基对如何让学生的知识活下来讲得非常透彻和仔细。我们都是为了孩子。我们应该不断地练习和探索。

给教师建议心得【篇2】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目录,我被第二十二条“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所吸引。我认为每个老师都希望学生热爱他们教的东西,学生对我们教的东西很感兴趣。我不禁问自己,你的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吗?

实际上,班上学生的一些小动作可能只是为了表达他们对这个科目不感兴趣的无聊感。我在课上经常关注孩子们在课堂上的细微表现,如他们学知识的表情、动作等,我明白他们的这些表现反应了他们对学科的兴趣。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

从教来,我一直不断改变自己,尽量让孩子们喜欢自己,公正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与他们生活近两年了,对他们的心理、性格、爱好、习惯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们的表情就好像一面镜子映射出他们对我教学的满意度,从他们的表情中越来越感受到孩子们的内心想法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前,大多数孩子都能自觉、认真地听课,能积极、认真地完成作业和任务。

那么如何点燃起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

”教师都要思考,是什么促使某些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情。

用知识来激发人们的精神,也就是说,把思想和人们的自尊结合起来,这是我们的第23条建议。通向这样一种精神状态的途径,就是知识要有现实性和积极性,对于我们老师,当我们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其实,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想想自己,在这方面做得确实不好,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会想起来找一点书来看,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此时,想一想实在是可悲!然而面对飞速发展的今天,可以说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我们不得不时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那么只有读书才能武装我们的头脑,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而读书的这种意识更应该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这学期我也为自己制定了读书计划,力求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

“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后进生教师常被误解为成绩差,这是由先天因素造成的。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

给教师建议心得【篇3】

13、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

——《给教师的建议》阅读有感

如果在一线教师中随便做一个调查:“请问语文素质教育的最大阻力是什么?”我估计答案多半是:

“现行语文考试方式和评价体系。”是呀,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几乎成了基层广大语文教师无可奈何的选择。早就有人激愤地说过:

“如果考试不改,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素质教育!”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考试不等于评价。实际上,考试应该从属于我们的评价体系。

考试只是评价中的一个环节,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个“环节”被无限放大,甚至几乎成了评价的代名词了。这是不正常的。

事实上,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第一,评分宁可少一些,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

第二,如果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情况而不能掌握知识,我决不会失败。

第三,如果你看出,学生的知识还比较模糊,在他们关于所学的事物和现象的表象中还有些不明确的地方,那你就根本不要给予任何评分。

第四,我们应该避免问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学生准确地重复老师所说的或从书本上背诵的内容。

我们可以把这四点建议和我们《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评价的建议做个简单的对照,不难发现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

他们都强调评价的前提是暗示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当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刺激物。否则,无论分数低(或高),都无法激励孩子学习。

分数,在孩子们的眼里,绝对是情绪化的,尤其是在低年级孩子的眼里,这代表着师生之间的纽带。“评价的功能应由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教师作为孩子学习的助手和导师,有责任和力量帮助孩子通过有分量的评价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走上正确的学习道路。

1、评分并非多多益善,过多过于频繁的评分会让孩子产生竞争疲劳。久而久之,对于分数也就失去了兴趣。物以稀为贵,太多就不值钱了。

2、从来不打不及格分数,是伟大的创举。不知道苏氏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权力?平时练习可以,联考也可以吗?

也许,这会涉及到国情的不同。这已经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了。但是,苏氏的做法,我是举双手赞成的。

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评价。

3、发现学生中还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苏氏建议延迟评价,直到学生明白之后在进行评价,这样也就解决了不及格的问题了。只不过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你有一个班级超过50人,那么,恭喜你,基本做到这个标准,是可以省去花钱**的费用了。(我还没有找到苏的学校的班级数量,但目前西方国家的班级数量是20-30个。)

4、不考核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知识,或许可以斩断束缚住“培养创新人才”的铁索。在中国古代,考试中的状元只是多写几篇关于优秀作品的文章。为什么现代汉语考试不如古代汉语简单有效?

费时费力,出力不讨好。

前不久的新闻披露,如今的暑假作业可以***代劳了,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明码标价,童叟无欺。记者采访了几位求职的学生。据说他们要求**工作的主要原因是机械重复性作业太多。苏氏指出:

“郁郁不乐、情绪苦闷所造成的后果,就是使掌管情绪冲动和思维的情绪色彩的皮层下中心停止工作,不再激发智慧去从事劳动,而且还会束缚智慧的活动。”无论是作业的布置还是分数的评定,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尽一切努力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

给教师建议心得【篇4】

杨融融最近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对我启发很大。作者的教育思想既有人文关怀,又有科学素养。他不仅爱孩子,而且有科学的教育技巧,这让人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读这本书相当于读一本关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专著,这使我受益匪浅。

本书对青年教师提出了100条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学习价值。书中每条建议说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易阅读。

一、教师用一生准备一节课

1、“不断阅读”是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上取得巨大成就不可缺少的一部书。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是知识的空虚和缺乏精神财富的储备。为此就要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与书籍终生为伴。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求知欲。从阅读教育经典著作入手,再阅读新时期优秀教师和著名教育家的著作,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

2、写“教育日记”。它可以时随时随地的记录,也可以是一天工作的总结。记录日常工作中的教育现象、学生的问题等。

在周末,我将对所有记录下来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大量实际工作的经验,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

三。创造性地学习优秀教师的宝贵经验。学习别人的教学技能,比如听课,看看优秀老师教给学生的作业本。关键是要理解为什么优秀的教师是优秀的,这取决与这些因素。

向别人学习,决不是机械照搬,而是学习其思想,形成自己的风格,积极充电,通过不懈的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四。在日常工作中作一些科学研究。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而是指教师在教学和教育过程中对一些问题的研究。教师要能够根据对事实的分析,预见到将来的困难和挫折,未雨绸缪,这样意外情况就会大大减少。

否则会非常不利于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2,研究性学习-学生独立的脑力劳动

1、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教师应当在学生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就教育他们自己安排自己的事,并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强制自己”。

2、让学生学会观察、理解;学会思考、概括;学会抽象思维。

3、培养学生的扩充阅读。教师要给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前,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学生青年时代的挚友。阅读是减少学生脑力劳动的主要途径,可以有效地保证智力生活的丰富性。

4.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创造性劳动,并通过劳动来发展个人能力和爱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要‘手脑并用’。

在时用大脑的同时,用手进行测试;用手的时间,同时用脑去思考,才有可能去创造。手脑结合是创新教育的开端;手脑齐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5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自尊和自信心。亨利海涅曾说过:“尊重每一个学生,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死的。

每一块墓碑下都有一部全世界的历史。”

读书、教育教学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简单的事情,对于这些事情,只要我们从细微处着手,天天坚持把它们做好,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会象我们的日常生活一样丰富多彩,即使我们不能成为教育家,但我们走自己的路,塑造了自己的风采,铸就自己的未来。为了学生的未来,为了祖国的繁荣,让我们共同努力,“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

给教师建议心得【篇5】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张新每天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总是面临这样那样的教育问题。有些时候自己绞尽脑汁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由于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有限,所以一直都没有形成较好的解决对策。通过我乡弘毅书社的成立,给我提供了更多学***会,让我认识到了读书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教师来说的重要意义。

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很多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给了我启发,而且书中举了很多例子,使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的办法,这也燃起了我对读书以的热情。

在该书的建议28中,提到了劳动的重要性。这里的劳动并不只是指干活,而是指动手操作。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有体会。

有时老师说,一堂课可能不如学生动手尝试和扎实理解。所以我们的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更多地运用动手操作的形式,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和体验,提高教学效率。

其中35条和36条建议都是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

曾经参加过一次数学的培训。提到学生的思维是很重要的,但大多数时候,学生是在提取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所以记忆对学生和志愿者都很重要。

我们想想那些学***学生是不是都是记忆力特别优秀的呢?但是这种记忆力并不是指的死记硬背。这样只会把人变成傻瓜。

他说,依靠自辑的努力和顽强意志获得的知识越多,逻辑知识触及学生情感领域的程度越深,记忆力越强,新知识在意识中的放置也越有序有序。在这里,他强调给老师的建议在阅读后有一个理解记忆。也就是说,在记忆过程中,非随机记忆的比例越大,他可能记住的东西就越强。

事实上,书中的每一个建议都值得思考和实践。今后,我将继续学习书中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为自己所用,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从而影响到每一个学生。

给教师建议心得【篇6】

这本书是由有了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的B.A.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里面的一百多条对于中小学生教师的建议,有实践故事和理论性。对于我们教师的影响是非同凡响的!

从开始对孩子的解读和教师的意义到教育的工作以及教育的引进,这是有着真正教育实践经验的人才能做出的。

书中的一些的事情写得非常的详细。是的,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个学生的定型都与家长,老师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家长和老师之间应该保证的一种良好的关系,两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应该好好的商量解决。

每天的时间只有24小时,教师的时间除了为孩子们上课,还要许多的时间为孩子们的课程、未来而努力着,我们教师的时间应该就如鲁迅说的这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这是我们为了教育事业的付出。

对于学习,要让孩子们学得快乐学得心甘情愿。要做到这样首先得让课堂丰富起来,让孩子从学习中早到快乐,一旦这样,孩子们就会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然而,现在的学习当中,不要让孩子只从课本上得到知识,比起课本上的知识,一下课外可能会让孩子懂得更多,我们要让孩子得到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做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一切都必须从小做起。

小学老师的责任是相对来说比较大的,所以我们应该要更加的懂得教育工作的内容,可以从书中,前辈那里获得相对的知识,但我们也应该好好的让自己对孩子们负责!

这是我对于《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所明白的,我们的教育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这本书对于教师来说实在是意义颇大。

给教师建议心得【篇7】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有学习的欲望,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知力活动之秘的抱负。而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素养,这就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近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具有30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出了一百条建议。书中每一条建议,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而这很多都来自于苏霍姆林斯基自身教育教学中的实例。

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什么是知识呢?《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的第七条这样写到:“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努力使学生的知识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成为一种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与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充分联系起来,从而使知识“活起来”。

如何更好地学习知识呢?书中的第二十一条建议指出“兴趣的秘密何在?”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那么,怎样才能把课上的有趣?兴趣的源泉又在**呢?书中提到:

“学生对知识的兴趣首先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灵活教学往往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争取到学生热爱你的学科,那么这将会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使学生的天赋得到更好的发展。

其次,兴趣的**在于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可以运用到获得的知识,这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较大的收获。

书中的众多理论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第七十五条:“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我们的工作,就其本身的性质和逻辑来说,就是不断地关心儿童的生活。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读了这篇文章,不仅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面对学生,我们应该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用爱来养育、培养和浇灌他们。教师应该是孩子们最信任的人,让他们在失落和悲伤的时候,一起寻找问题,一起解决烦恼;也是能在他们喜悦、快乐时,共同分享并将快乐传递给更多的人。

建立师生友谊不是一天一夜的事。而信任学生,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加倍的爱学生对我们的信任!

教学无涯,丹心永驻。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的青年教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今后我还将继续学习更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秀的教育经验,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能够“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袁媛)

给教师建议心得【篇8】

当了老师才知道所谓的轻松,所谓的假期只是别人看起来的轻松与悠闲,平时工作很紧凑,上完课就没事儿都是假象,除了上课最多的就是管理学生。每个老师可能都会反问自己:我们的时间从哪里来?就像克拉斯诺达尔斯克市的一位女教师在给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封信中说过:没有时间啊!这是教师劳动中的一把利剑,它不仅伤害学校的工作,而且会损及教师的家庭生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有一个案例,一位有三十多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这节公开课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打算写课堂记录的也被这节课深深吸引,忘记做记录。一位教师问这位历史老师:“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您的每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节课我的直接准备或者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每节课都用终生来准备,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我们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我们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科领域里,使教科书中包含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自己的学科知识海洋中,所教给学生的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看那些优秀教师,无一例外是爱好阅读者,而他们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的知识,提高个人魅力。时间每过去一年,教科书这滴水在教师知识的海洋中会变得越来越小。这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更是教师将数量转化成质量。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能够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如,教师在讲课时思路主要不是在课本知识本身,而是放在学生身上:每个学生怎样学习,某些学生在感知,思维,识记等方面遇到哪些障碍。老师不再仅仅是教书,更能在讲课过程中给学生以智力上的训练。

我们进行劳动与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

给教师建议心得【篇9】

长沙小学陈顺美

利用空余时间,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事实上,这些建议就象一盏指路明灯,给了我们作为教师更清晰的方向,对我们帮助很大。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生前留下了40多部作品、600多部**和1200多个儿童故事。他的教育思想历经千锤百炼,浮现如玉瑰宝,已经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内心世界,他的名字在人们心中无疑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教师职业中走向成功的典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格的典范,一个普通教师开发自己资源的典范,一种站立在教师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典范。

当我们乘着新课程的航班,再一次拂去岁月的风尘,轻轻地靠近他时,我们惊喜地发现历史的重现,对于今天的时髦话题均有了简单明了的答案。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就像面对老师,面对老师的苦恼和困惑。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精彩的公开课。她的举止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

“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却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情。

只有真正把自己作为工作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时时想到肩上的责任,制订出周密的工作学习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主动地做好一切积累,包括在什么时间读哪些书都要规定在计划之中,这样才会觉得时间没有白白浪费。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我会花很多时间在网上和公开课的杂志上寻着相关知识;有时候为了写一篇**也在绞尽脑汁,躺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

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求知欲!”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

“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

“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我反省自己:我读了多少书?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显宝贵。我认为教育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

所有这些都将成为我生命中无尽的财富!

给教师建议心得【篇10】

读《给教师的建议》之兴趣的秘密何在

当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第21,“兴趣的秘密何在”这个标题映入我眼帘的时候,便深深地吸引了我。

文中所述,再一次印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句被无数人引用的名言揭示了兴趣的巨大魅力。从小小的语文教材中不难发现,从古至今,所有取得成绩的人都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感兴趣。梅兰芳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源于他从小对京剧的喜爱,虽然被师傅说成“不是唱戏的料子”,但他凭着对京剧的挚爱,经过勤学苦练终获成功。

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感兴趣,常常痴迷于观察昆虫而忘了回家,两个衣袋总是高高地鼓起,装满了自己的“宝贝”。从某种意义上说,兴趣是你成功的先决条件。

每个老师都希望学生对在自己的教师里学习感兴趣。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有趣呢?是不是所有的课都能上得有趣呢?兴趣的源泉何在呢?面对这一连串的发问,我沉思良久。

苏氏以为有趣的课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在学习中,学生意识到并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创造的喜悦,为人类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自豪。”因为:

“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88教案网 m.JAB88.cOM]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平时听课活动中,看到名师对学生轻轻一点拨,学生的思维如同打开闸门的洪水,这就是因为他们知道学生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需要你去攀登、挖掘,这不是一日之功。同时他们追求的不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并且最终把自己的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

事实上,人们心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感觉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险家。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找到学生兴趣的源泉,只是找到了一条探索的道路,如何走上这条路,走好这条路,需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喜欢《给教师建议心得》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师建议心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