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孔子观后感(合集12篇)

08-26

为了满足您的期望编辑特别为您准备了一篇“孔子观后感”,作品名观后感怎么写才好呢?观后感是我们将自己观看作品之后的感受写成的范文,您不必再寻找其他来源这篇文章中一定有您需要的信息!

孔子观后感【篇1】

孔子,我相信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吧,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他的一生中,无时不闪现着他仁爱、好学的影子,他的一生固然坎坷,但仍阻止不了他对知识的渴望,除此之外,孔子还有一个伟大的梦想——使世界和平。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孔子走遍了实界各地,曾经在许多国家做官,但他总觉得官职不适合自己,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于是他一个接一个地放弃了。为了和平,他曾去过楚国等一些大国,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华夏精神的一种内涵,已经溶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我可以不夸大其词地说,孔子文化思想是我们中国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句话是孔子在《论语》中告诫我们后人要忠心,讲诚信,常复***的知识。

孔子在他那个时代得不到的和平,我们今天拥有了,可在他那个时代几乎人人都有的品格,我们今天遗失了,不过也不能说遗失了,只能说是拥有的少之又少了,倘若把这些东西找回来,那么就真的是太好了。

在《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中,我最赏识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孔子可以在那个时代不论富贵贫贱,不论年岁地位,只要你好学,他就愿意教,教任何人,使古代诗人倍出。可与之相比呢?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辍学儿童和留守儿童。与这些孩子相比,我很高兴我有父母的爱和老师的教育,这些孩子不能享受!

孔子在普及文化教育的事业上做了很大的贡献,我由衷地期望我们这个时代也能有更多像孔子这样的人,以实现我们的美好愿望:使幼有所爱,中有所为,老有所养,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孔子的故事读后感2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孔子的故事》,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这本《孔子的故事》就记录了他的一生。

孔子的祖先最初是宋朝(河南和江苏交界处)的贵族。如果再往前走,他们仍然是殷朝贵族的后代。孔子的父亲叫他,字叔梁。他是一个在鲁国地位很小的军事**。他力气很大。孔子的母亲姓颜,叫徵在。

30岁时,孔子有3000多名学生,但他认为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如果谁有知识,谁**有他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真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安贫乐道,直道而行的人哪!

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是春秋时期最有学问的学者之一,他的言行举止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故事》讲了一系列关于孔子的事迹,它告诉我们,学***力,带领我们一同感悟圣人传给我们的思想精神。

在孔子对他的学生的教育中,对于学***章有不少。它告诉我们许多学***法,同进也告诉我们学***件多么快乐的事。而这种幸福,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因为它可以提高自己的修养、素质。

反复的学***了便于熟练的掌握,不懂就问,可以提高知识水平。作为一个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熟练掌握。它不仅可以充实自己,也可以为一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圣人孔子最注重的是“仁、礼”。崇高的道德思想,是从古至今君子的作为。人与人之间,礼尚往来、互相关爱、互相包容,那么,这个世界就会是个美好的乐园。

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生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活得充实。我们应该用道德充实自己,用知识充实自己,有抱负,有追求,有积极性。既使我们早死,他也不会后悔。

现在,美味可口的家肴,令我们情不自禁;琳琅满目的衣物,更使我们留恋忘返。然而,在日益富裕的生活中,我们需要用知识充实自己,用道德包裹自己。孔子的故事读后感3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说过的一句话。是啊!书籍是人类的朋友,它能使人进步,是人快乐,是人获得知识。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孔子的故事》。

这就是孔子一生所经历的。他写了一本书。孔子的一生坎坷而伟大。他收**,传道,以复兴周礼为己任。后人虽然评论孔子过于执着,但他们却不能了解孔子以礼治国的本性意义,当礼道深入人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恭敬,一份善良的时候,严酷的刑法就会失去它的意义,这也并非是不能实现的幻想。

孔子是我们学***样,他曾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于不正当得来的东西,即使再好的享受,他也不会动心。

平时我们喜欢什么东西,都会千方百计得到这个东西,而不惜伤害了别人。孔子不会那样做,因为他知道这会伤害到别人,所以他不打算得到它。对于他来说,那是不正当的来的东西。

以后我们一定要让心灵享受更好的,不要被一些东西虚有的外表所**!

孔子一生经历了许多事情,他将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精神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好的例子可以给我们积极的想法,正确的行为,良好的学习和完善的人格。树立了榜样,就等于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榜样是无比强大的力量源泉!

孔子观后感【篇2】

孔子之乐————《孔子是怎样炼成》读书笔记之十

孔子自己认为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意思是:用功读书,便忘了吃饭;兴奋快乐,便忘记了忧愁,不知衰老快要到来了。

孔子的个性,是一个谜。

这个时代的苦难太多,孔子却是从容的;这个时代一片混乱,孔子却是淡定;这个世界处处都是黑暗,孔子却是光明的;这个世界一派阴冷,孔子却是阳光的。

孔子用他个性的光和热,照亮了一个灰暗的时代,让这个时代具有了永远的温度!

没有什么能让孔子这样的圣人消沉,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剥夺他内心的高贵,他可以俯瞰一切挫折,甚至俯瞰一切人间苦难。

孔子是救世的,但他不是狂者,狂者太急切,岆岆易折。

孔子是出世的,但他不是狷者,狷者太纯洁,皎皎易污。

乐之源

一、孔子有健康的身体。孔子不仅天赋很高,不仅是指智力,还指体力,孔子出国周游时已经55岁,天天坐在木轮车上,在坎坷的路上颠颠簸簸,一直颠簸到68岁才回来。身体好才是快乐的生理基础。

二、孔子精神健全。孔子不偏执,不阴冷,很阳光。汉代学者杨雄说:仲尼多爱。快乐的源泉在于爱,孔子就是一个骨子里特别有爱的人。

三、孔子爱自然。在孔子眼里,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我们快乐的源泉。天人合一,就是极致的快乐,是快乐的极致。孔子喜欢登山,“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可见,孔子对大海也很向往。在烟波苍茫之中,万顷茫然之上,一桴二人,何等苦难,何等风流,何等伟大!

四、孔子爱艺术。孔子爱音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被音乐感染,竟然三月吃肉都没有滋味,可见孔子对艺术的热爱。一个有艺术追求的人,快乐一定不少。

五、孔子的乐最终来源于自己的德。“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享有终生的快乐,而没有一日的忧愁;小人有终生的忧愁,却没有一日的快乐。

这是最重要的!

这些对我们很有启发,我们要有自己的快乐,最终是心之乐,但是心之乐还必须广泛的,爱山爱水爱艺术,还得有乐的基础,身体健康。

孔子观后感【篇3】

题记:我和我的学生在这个学期的100多天中相随于您及您的学生。我们带着一份敬意、一份虔诚拜读了您和您的学生的125个故事。

走近你的人生历程,我们沐浴在思想精华的智慧中,被你的各种优良品质所感动。是您每一天都在教诲着我们,是您不断地鼓舞着我们。感谢您教会了我们学习;感谢你教导着我们做人;感谢您与我们一起治班……让我们这帮“孔粉”叫您一声老师吧!

缘于墨绿色的封面上您慈祥的笑容,缘于“走近圣人的人生历程,感悟智者的思想精髓”这十八个字,我选择了这本《孔子的故事》。本书记载了春秋时期儒学学派的“圣人”——孔子的出生、讲学、周游、删诗定礼着《春秋》,以及宣扬“仁政”、“德政”的故事。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解读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轨迹的一本史料翔实的人物故事书。

这本书很厚。我和我的学生花了一个学期读这本书。我们咀嚼了一些章节。用学生的话来说,这本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我们人生路上的指明灯,是我们“孔夫子班”的班本教材。多少次拥你入怀,多少次与你共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聆听了孔子的教诲,沐浴在智慧的精髓中,这使我和我的学生受益匪浅。我钦佩这位教书40年的老人。

孔子开创了私学,有教无类,使教育摆脱了阶层和身份的限制,变成了“人”的基本权利。孔子师徒在教学相长过程中,非常注重仁和德(人类灵魂)的熏陶和培养,注重个性的张扬和彼此互补。子路侠义豪爽,为人直率;颜回内敛温顺,走前总是三思而后行;子贡刚柔相济,善于反省,是经商的好材料。

子路在与老师意见不合时会顶撞老师,甚至弄得孔子下不来台;颜回则待老师如父亲,无论对错从不违逆;子贡后来经商发了大财,孔子晚年生活无忧全靠子贡的资助……孔子学生很多,性格迥异,发展方向也完全不同,这些**中的佼佼者,后来都成为具备仁与德的治国人才或着名学者。漫长的岁月,一个个学子的灵魂也在渐渐丰满和成熟坚定,上有明灯照耀,下有自己的求索和实践。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删除教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影响,因为在学习的时代,教师是与学生最亲密的人之一,无论好坏,都对学生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观后感【篇4】

《孔子的智慧》为林语堂文集之一,共分11章,其中《孔子传》首次把孔子的传记译成英文,这是孔子最早的传记,也是孔子惟一的传记,依**学家司马迁的《孔子世家》英译。孔子是“至圣先师”,一生学不厌而教不倦,以讲学修德与治国利民为目标。孔子以他个人的教诲和言说的教诲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儒家学派。做为两千年来的圣人,我们应该学习孔子的至慧:

一是真诚,二是学和教。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推行教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甚至是两次面临生命危险也没有停下脚步。孔子其实从不板起面孔说教,而是因材施教,重言教更重身教。

作为教师,我们能从孔子的智慧中学到什么?书中值得我学***这样一句话,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见所闻所学的知识,学***满足,耐心地教导别人而不倦怠,这三方面我做到了那些呢?”我们知道,孔子之所以能成为最大的教育家,他成功的重要因素就在于他的“学不厌,教不倦”。

后儒思、孟一派学者在所著《学记》中,提出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既是从孔子“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发展而来的。

孔子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重视自己的学习,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只有掌握了渊博的知识,有了高尚的道德,才能成为一名教师。如果我们不学习,不注意培养的提高,就会停滞不前,失去当教师的资格。

孔子观后感【篇5】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 (一)

我读了《孔子的智慧》后,觉得他老人家虽然生活在一个动乱的年代,但始终有一种处乱不惊的心态,有一种纯粹理想的生活信念 。我认为我们所处的社会也是一个过渡时期,充满了喧嚣和混乱。我们能否在社会大潮中保持理想的生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从孔子的一些言论中获得了些许启发。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我们不清楚老人家在何种场合发出这种感慨的。

但我想我们可以理解,人们的生活需要朋友,朋友之间真诚的情感和思想交流,这是生活幸福的源泉之一。在现代社会,人越来越多,各种交通、通讯也越来越方便,但人似乎越来越远。我们不敢真诚地与他人沟通,我们总是对他人的言行抱持警惕。在工作中,我们越来越强调团队合作,这需要人与人多交流;家庭中,各种矛盾琐事很多,我们也需要经常交流;即使退休生活,我们也需要情感交流;小孩子上幼儿园的主要目的也是培养集体生活,融入社会的锻炼。

总之,每当我们需要真诚的沟通时,这就是我们对社会人的内在需求,这是与生俱来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我们通常会认为他说这话的意思是学习方法。

我们换个角度,把它理解为我们生活的一方面,需要找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经常练习,这也是生活幸福的源泉之一。对学生而言,学***要的工作,我们要经常练习,不断提高,自然能感受到进步的喜悦;对普通员工而言,工作着就是快乐着,即使对多数人而言,工作充满重复单调,我们要经常学习,不断练习,如果是喜欢的工作,肯定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对退休的老年人,他们也需要找点喜欢的事情,学而时习之,有的继续发挥自己工作的特长,有的可以从事自己的业余爱好,有的可以享受家庭子孙的天伦,这当然能使得晚年生活充满快乐。即使整天宅在家里,如果要寻找快乐,还是得发现自己愿意去学而时***事情。

我想,这是孔子对待工作的态度。

子曰:“人不知己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人都有追求名利的权利,但超过一个度可能就麻烦了。

尤其在当今功利社会,我们如何看待名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认为孔子的智慧体现在对生活的理解上,在生活中交朋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没关系。即使别人不了解你,不了解你,我们也应该坦诚相待。

现在有多少人站在名利场的门口,有多少人在努力成名,有多少人在努力把自己变成权威,让别人倾听我们的声音。这种行为是孔子不承认的,他的许多烦恼从此滋生。也许有些道家不想进步,但孔子在学习前一句时回答了这个问题。

孔子的智慧集中了先辈的智慧,包括哲学和历史。我们应该多读书多思考,也许我们能使自己变得更聪明。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 (二)

寒假里看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就是《孔子的智慧》。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德高望重的知识分子。他一生追求真善美和理想的政治生活。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儒家思想对中国五千年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孔子是受人尊敬的老一辈教师。

他的地位,用朱熹的话来说,就是“天不生孔子,长夜漫漫”。"孔子"人能弘道、非常弘人。""躬自厚而薄责干人"的生存智慧里,一以贯之的为"和"字: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对于生存问题远离昨日话题的当代人类,有效整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激烈的价值冲突,最终促进世界的和谐与进步,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这本书收集了孔子的41条经典智慧,每一条都可以与我们的生活相提并论。其中最让我喜欢也让我感悟深刻的是这一条:正直是立身之本。

不正直的人虽然也可以欺世盗名,侥幸生存,甚至可能福禄双至。诚信不仅是人类的脊梁,也是我们生活的根基。

孔子的智慧属于中国和世界,属于过去,属于现在,属于未来。学***的智慧,做像孔子一样聪慧的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孔子观后感【篇6】

《跟孔子学当老师》的读后感3提要:虽然这本书写得很简单,但我承认我没有读好孔子的著作。孔子是一座丰碑,屹立在高山上,在风景中游走,虽然达不到

来自地产e网

《跟孔子学当老师》的读后感3

2007年以来,我校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与《论语》结缘,与孔子相识。孔子是万世师表,是金声玉振的集大成者,作为教师的楷模,他令我们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虽然在《论语》的阅读中我已经对孔子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但孔子是怎样当老师的?他的教育原则有哪些?作为老师应该向孔子学什么?

这一连串的问题,仍然时时困扰着我。最近,我终于在《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中找到了部分答案。

感谢这本书的作者周勇教授,他悄悄把“圣人”头上的光环遮了起来,聊天式地带我们走进了作为一个教师的孔子的世界。结合着我自己读《论语》的点滴感悟,一个走过千年风烟的至圣先师那魁梧的身躯,仁厚的心地在我眼前逐渐清晰起来......作为一名老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角度上来看,《跟孔子学当老师》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呢?本着“反求诸己”的想法,我合上书页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学,整理出了几条心得,与大家共勉。

孔子说:之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可以改成:

教之者不如好教者,好教者不如乐教者。教学的最高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乐之者”,以学为乐,终身学习。教师的追求难道不是成为一个“乐教者”吗?

世上有什么比快乐还重要的!“工作着并快乐着”的格言不就是让我们在乐教中追寻职业的幸福感吗?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

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是孔子告诫世人赡养老人要注重精神赡养,在此借用孔子的句式说上一句:“今之教者,是谓能教。

至于犬马,皆能有教;不敬,何以别乎?”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爱学生、尊重学生,不能想着象训练犬马一样去训练学生。这种对学生的态度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

“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由此,我想在过去,教室里的玻璃是碎的。我们进教室是通常先问吗

谁把玻璃打碎了?学一学孔子吧!我们应该这样问:

玻璃碎了,伤到人没有?然后你再问玻璃碎的原因,这样问话的效果,哪一个更好就不言而喻了。千万不要把这理解成仅仅是育人技巧的问题,这是师德、是仁爱的体现,他体现出一名教师大爱无痕的风范。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子游说:

“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作为老师我觉得应该为子游这一句的后面缀上:学生数,斯气矣。

对学生要求太琐碎了,教师就会坠入烦恼与劳累之中,因此千万不要在学生面前婆婆妈妈的,把握与学生的距离也是一门学问。

子曰:“君子不器。(君子不能像一件器物一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我看过这样一则趣闻,人们发现马在冰上跑不会摔倒的秘密,就是它在冰上跑时永远也不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一条腿。孔子告诉我们,君子应该多才多艺。否则,当我们只能靠一些技能谋生的时候,我们就会像共产党的孔乙己一样,一无是处。新课改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注重老师自身的一专多能,我们教师应该“不器”,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教师的课堂提问,甚至是充满爱意的眼神,千万不要集中在几个学生的身上,否则将会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学***,因为孔子说:“民不患寡而患不均”。学生不怕老师的严厉,怕老师的偏袒和不公平。

虽然这本书写得很简单,但我承认我没有读好孔子的著作。孔子是一座丰碑,屹立在高山上,在风景中游走,虽然达不到,心向往之。“不深入研究和学***,就不算入教育之门。

”我想:学习,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合上这本书,我跟孔子学当老师的旅程便开始了……

来自地产e网

孔子观后感【篇7】

语文课上,又一次观看《孔子》这部电影,此已是第三次与它见面。前两次,一为电影刚上映凑个热闹,二为父母观之而陪。这两次多为观其情节、重其演员演技,将其定义为一部“经典国产片”,未有多思多虑之处。而此次,在李老师的课上再观《孔子》,却有了一些微妙的想法。

电影上映之处,出现了不少“反《孔》精英”,痛批这部电影这样那样的不足。的确,作为一部电影,它或许是有些商业化,有些重形式。但孔子这个题材太难拍了,看得出来导演用心了,试图表达点儿什么,只是有些流水账。不过,毕竟这部电影表达出了孔子其人与其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身处那个时代所遇到的困境以及他们为此作出的努力与牺牲。

简单的人物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却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耐人寻味。孔子连同他身后的弟子,或许大多是弱弱的读书人,但他们给人的感觉确实如海涛般汹涌澎湃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万世的思想,是奠定中华化千年传承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的精神之髓。

接下来细说一下电影里几个最有感点的片段: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的孔子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对待公山狃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剧中,人物退场大多是生离死别,颜回之死、南子之死、子路之死、季氏之死再到最后孔子之死。在此,我不一一论道,只做一个小的总结。

孔子本人很少谈论生死,剧中孔子自称“我的老师子产曾说过‘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其实孔子并非这样如此简单,他心中的社稷其实是天下百姓的福祉,如果仅为某种领袖者的号召而卖命,其实就是愚忠、愚死。所以他说“危邦不入”,他才是实实在在重视生命。“生生之谓大易”这是儒家最为根本的精神。到了孟子那里生死就不得不提了,因为孔子的'时代即便仁义缺失,还是有些仁义的,到了孟子的时代就完全不同了。所以孟子说“有大于生者,有大于死者”。

例如颜回之死。虽然可以考究历史上颜回并非是捡竹筒而死的,但编剧如此安排,我倒觉得也有其巧妙之处,但如此安排是是坏就由人评论了。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其深受孔子教诲,深谙孔子思想。在马车经过冰山时,冰山裂开,竹筒掉入冰水中,颜回为了捡回孔子的竹筒,一次接连一次潜入冰水中捡回竹筒。当时电影音乐凄凉,观众都为之感动为之呼唤。或许有人是在心里默念:颜回啊颜回,你对孔子的思想是参的有多透,你将孔子的竹简看的你年轻宝贵的生命还重要啊,孔子没白教导你,你的此举正是对孔子的教育成果最的展示,你死的值。或许也会有人在心里默念:颜回啊,你个傻子,你个白痴,赶快上来啊,不要再捡了,你年轻宝贵的生命比那几本破竹简重要多了,竹简还可以再写,你的生命却只有一次啊,你个傻瓜,赶紧上来,活命要紧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正是编剧要的效果,有分歧才有看头嘛。另外,其实编剧如此安排,也正体现出了孔子为人师表教导有方,弟子愿意为其毕生思想而付出生命的伟大节操。

在电影结尾,孔子吩咐弟子将鲁《春秋》拿去。然后感叹:“后人理解我,因为这部书,误解我,也是因为这部书。”正如这句所言,这部《孔子》也是一样的,会在不同人心理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电影抓住了孔子与时代的关系,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带给我了这些感受。

孔子观后感【篇8】

今天下班后,和坤儿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电影《孔子》拍得规规矩矩的,说不上超好,但是可以看。

里面故事都有影儿,既没被捧成孔圣人,也没贬成孔老二。不像于丹,她说话太咋呼,搁她理解的论语里走出来的孔子,像个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连着,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说周润发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个有对有错,有血有肉,爱国爱家,疼老婆爱孩子的山东大汉。孔子穿得棉袍后现代,特软和,特暖和。俺也想扯二尺布,做那么一灰面棉袍。到哪能买到棉花哈?

比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和《英雄》诚恳万分,比陈凯歌的《无极》和《刺秦》智商高,比冯小刚的《夜宴》讲故事讲得明白,那帮男人呀,一堆老笨蛋,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像他们猫一顿狗一顿的,没常性,人家她拍的历史剧一贯高水平,电影《孔子》比她的电视剧《雍正》还要好得多。

其实,咱有五千年历史,题材不缺,有故事着呢。可是俺没捞着看过啥像模像样的正剧电影,就算你带上近代史在内,也都没啥好看的。《甲午风云》和《武训传》是俺看过的电影里,应该还算讲明白点儿事儿的,其他真想不出来啥,谁还拍过好历史片?你们帮忙想想?兴许有,俺忘了?

周润发不负众望,孔子演得好,有时候他能化腐朽为神奇,你比如,磕头,多让人反感的动作,可是周润发演得实在,潇洒。

孔子观后感【篇9】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书,叫。读了这本书,我知道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从30岁开始就从事教育。相传,孔子有三千名**其中有七十二个出名的人,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

孔子是一个思想开放、勤奋好学的人。他从小就崇尚礼节。他读书也勤奋谦虚。

孔子是一位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派,他劝君主要以“仁”治国,要爱护老百姓还要讲礼仪,孔子说“国君要像个国君,臣子要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孔子一生有远大的抱负,但他却不得志。孔子在二十岁就立志想成为大官,但是由于敌国的诋毁,使得他在50岁时才做了一个小官,叫大司寇。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人。经过多年的研究整理,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著作,这些经典一直流传至今。孔子的一生中有许多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经过他的**和次**的整理,编成了《论语》。

孔子是一位思想影响全人类的圣人。我以孔子为荣。

孔子观后感【篇10】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这一本书,向我们阐述了伟大的孔子充满传奇的一生。他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孔子,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是备受尊敬和尊敬的。

他是道德的象征,是中国道德信仰的文化核心。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孔子在,他是炎黄子孙共同的心灵密码。

孔子一生追求自己的理想,却处处遭到排斥和反对。经过艰辛的人生道路,他终于从一个平凡的人变成了一名世界教师。

在茫茫人海的普通人中,有几个终生“志于学”?孔子十五岁的境界,我们几个人能达到?孔子“三十而立”,有多少人一辈子还没“立”起来?

孔子“五十知天命”,芸芸众生中,有几人意识到自己的天命并无怨无悔地履行它?生活中,几人能“耳顺”、几人可以“从心而欲而不逾矩”?在追求真理和理想时,有几个普通人能够做到“知其不可而为之”?

有人说孔子是失败者。他做过官,而且很大,但后来却丢了。当他当大官是俸禄很高,不过后来却是穷困潦倒。

不过我认为孔子是古往今来最大的成功者!

他做人,很成功。一句话,他由一位社会下层的普通人,成为一名“万世师表”的“圣人”。这是古往今来,独他一人达到的境界!

第二,他做事,很成功。他做老师,很成功。古往今来,有哪位老师像他那样**三千,贤者七十二?

有哪位老师被学生看成父亲,死后学生为他服丧守墓三年,子贡更是六年?他做学者,很成功。他整理六经,传播文化,建立在他的基础上的中国书院。

他做思想家,很成功。中华民族的民族道德,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气质,就是孔子塑造出来的。以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保证了一个民族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辉煌。

最后,我想引用书中的一段文字:“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一生坚持真理,虽四处碰壁,却不放弃。经过艰辛的人生历程,他最终使自己从一个普通人,成为圣人,成为万世师表。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民族,不信神,却敬仰一个人,就靠着这份敬仰,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历史的民族,并且在两千多年的时间,创造出辉煌的文化。这个人,就是孔子。这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

孔子,与日月同辉。中华民族,与山河同在。

孔子观后感【篇11】

(二)淡泊名利

儒家不珍惜金玉,不祈求土地,不求更多的积累,而是强调仁义信义。儒者处贫贱之中,屋小门敝,无衣无食,但不疑不谄。不为名利所**,不为荣耀所阻碍,与人民同命运。

荣华富贵,金玉满堂不足以移其志。虽身处平贫,不感到羞耻,因内在志向高洁。与身着裘皮的人站在一起,不会感到自卑。

这是儒者的精神境界。儒者谈薄物质追求及名利,强化个人修养及爱民责任,因此统治者任用儒者,需付财政支出少,而收获丰富,何乐而不为?这是孔子说服统治者任用儒者的理由之一。

(三)为政以正

正即正义。为政以正,是说处理政事时以正义为标准。儒者能大公无私,举贤援能。

儒者"同己不与,异己不非",完全独立。在朝为官,以仁为准,追求"正道",不追求"私利",与自己相同的人,不结党联盟,与不同的人,也不会背后议论,是君主极好的辅臣。"儒者要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儒者气节至此,何人不敬畏?

儒家也爱惜自己的身体为人民服务,不轻易死去。孔子说,儒家“爱身待死,扶着身做事”,正是这个意思。

(四)仙骨逸姿

仙骨逸姿,是说儒者有一种类似仙人隐士,不失其志。这类儒者用孔子的话讲"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高尚其志。这是儒者的一类特殊人群,他们与道家避世者略似。

通过不断学习,追求自身人格的内在完善。

(五)儒者灵魂

“仁”是儒家思想的灵魂。一切言行都来自“仁”,也来自“仁”。书中提到,儒家有各种美德,但他们可以“崇德容众,毁方瓦合一”,具有宽容的精神。儒者还有交游之道,讲求尊记。

孔子还特别提出"温良"为"仁之本","慎敬"为"仁之地","宽容"为"仁之作","逊接"为"仁之能","礼节"为"仁之貌","言谈"为"仁之文","歌乐"为"仁之和","分散"为"仁之施",这样一个结构性思维,从整体上对儒者进行概括,表明了,仁是儒者思想言行的核心。

走近此书,似置身阔野,仰观天地,又似高飞入云,俯瞰万民,可谓博大深广,奥妙无穷。我与此书,今日之时,心中初留浅沙;明日之时,待开幽芳;未来之时,望迎硕果。

孔子家语的读后感【二】

今天,我读了《孔子家语》中的"问理第六"篇,知道了古代人做事情讲究礼仪,注重礼节,了解了古人祭祀的具体的程序和礼节。通过这些仪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社会也越来越稳定。我认为我们现代人应该更加注重礼仪。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需要通过礼仪来调整和建立。

作为班长,如何帮助老师把我们一(四)班建设成为优秀班级,我想很需要在班上建立良好的同学和师生关系,那么,必要的礼仪知识就应该在我们班进行普及,比如礼貌用语等等。我想在我们班开展礼仪竞赛活动,通过礼仪比赛让全班同学掌握礼仪的基本知识,并把它应用到日常的学***活中,人人争当礼仪标兵,在全班形成同学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友好的氛围。

回想以前,我在班级管理中不知道尊重同学,对不遵守纪律的同学大声嚷嚷,恶语攻击。现在我知道了,事实上,温和的语言可以说服他们,他们很容易接受。以后,我再也不会对同学无礼了。我将带头做一名有风度的好学生、好干部,充分发挥自己的带头模范作用,为营造班级友好氛围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阅读,我掌握了很多知识,感受到收获的喜悦,感受到生活的特别充实。因此,我想在我们班开展一次读书竞赛,让每个学生每天读能读半个小时的书,一是增加知识,二是充实自己,提高能力。

孔子观后感【篇12】

然而孔子说服了鲁王,从而得以继续推行自己的仁礼政策与平民政策。我在电影中的孔子表情中看出,此时孔子丝毫未察觉出鲁王和群臣的眼光异样,和他们不坚信的心情。然而,孔子还未站好脚步,便又将鲁国内三桓的势力削减,大幅度削减三桓城墙高度。

如此一来,一定得罪了三桓高官贵族,然而三桓中有人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似听从孔子的布置,实则容忍或者说是卧薪尝胆。从这点看出,孔子并不能学会贯通,而只是一味的追求目的,忽视了与周边三桓的人际关系友好,进一步的导致和加深了三桓与王君和孔子的决裂。

孔子在平定了三桓部分叛乱后,立马开始大幅度的削三桓的城墙活动,在电影中,季氏看到自己的城墙被削后,心情一定是十分激动和恼火,然而他却抓起一撮沙,接着闭上眼,松开手,让土随风飘扬。从这里我看出季孙斯的容忍已经无法承受,却将仇恨化为沙子一般,随风飘扬,这跟其仇视孔子的心情有密切的联系。电影中又给了一个小插曲,季孙斯走进拆城墙军营,却听到的到处是尽早拆完城墙的愿望,我看到季孙斯的脸色有些苍白。

电影中的片段拍摄十分精巧:季孙斯脸色一使,托付手下人,黯然下了一计,以鲁王的名义托人给了孔子一块碎玉,口中碎念:孔子只要见了此物,便知道该怎么做。正是电影的细节拍摄,影响了我对季孙斯的很大一部分看法。从中我可以看出季孙斯的意思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如此残忍的手段,逼迫着孔子离开了鲁国。我觉得孔子之所以落的如此下场,正是因为将毕生重振鲁国仁德、礼乐的希望置于鲁王身上。却换来的是王室贵族的排斥和打击。从这里我觉得,孔子正是因为过于强烈的、急功近利的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鲁国,从而让自己踏上舟车劳顿、奔走列国的旅途。

孔子来到了卫国,然后先后拜访了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欲将自己的仁德理想托付于一国一君,以达到施政目的。然而事实并不尽如人意,发挥施政理想的希望一一破碎了。最后鲁国接回了孔子,便再也不过问政事,只是专心讲学。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一位为自己的仁德施政理想奋斗的孔子,也看到了暗施毒计、心狠手辣的季孙斯、也领略了春秋的战乱纷飞。加上电影的特效剪辑,更是如虎添翼。《孔子》将孔子刻画的淋漓尽致,扮演孔子的演员其心情和人物神态,十分符合。虽然孔子并不是一位很好的政治家,但是作为思想家影响中国两千年,作出了对中华文明的巨大贡献,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思想家,这部电影将剧情和拍摄手段融为一体,比较精彩。我很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