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读后感7篇

09-04

重新读了一遍作者写的作品,心里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记录下阅读时的感受,才方便之后更好的写出读后感,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大家推荐一篇题目为“乡愁读后感”的精品文章,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决策请自行斟酌!

乡愁读后感(篇1)

当我在读书报上第一次看到对《中国的乡愁》这个书名时,唯一的反应就是掏出手机写在记事本里,回到寝室立刻在网上下单。吸引我的无非是“乡愁”二字。

如果中国的文学主题都能幻化为人,我想有两个人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是盼归的思妇,一个是漂泊的游子,他们已经被镌刻在中国人灵魂中的最重要的角落,即使念起来也能体会到唇齿间的绵密温柔。

对于这本书的作者,一群日本汉学家来说,“乡”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吉川幸次郎先生的同名小文里有一段话,可以让我们一窥这群日本汉学家口中的“乡”之意——不管怎么说,中国的思想,都是人类的故乡之一,一到某种时刻,有意无意的,就在讲述着对它的乡愁。乡已经不是具体的地方和人,它可以是曾在北京亲手栽种的一株小花,可以是卯时饮得一口热酒,可以是茴香,也可以是在京都的柳树,它们都是穿越时空的钥匙,让他们得以回到中国的历朝历代,和过去的历史发出共鸣之音。

着重推荐的则是所选的文章,须知这小书选辑的时间和人选的都刚刚好,中西碰撞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再难重现的时机,在这个时期在中国留学过的日本汉学家也再难碰到,人选和时机都很有意思,文章自然也很有趣致。若是要在国内找些对照,我以为还是周作人的文章,所记多为一些小事琐事而引出的东西,却不失学术性与趣味,淡而有味,实在是难得的精品。另外也有些和章炳麟、鲁迅、周作人、胡适等交流的记述,也很值得一看。

过去有比现在更多的未来,乡愁,还真是令人着迷的字眼。读罢此书,心神宁静,仿佛已忘却积压已久的作业,回到宋时那杨柳依依的西子湖畔了。

乡愁读后感(篇2)

终于又到了静下心来观看《记住乡愁》的时间了,伴着悠美动听的歌声,听着娓娓道来的解说,仿佛身临其境,这绝对称得上是视觉和听觉的盛宴,嚼之有味,回味无穷,本集观看的是《记住乡愁》第四季第三集——《嵩口镇—急公好义》。

说实话对急公好义这个词还是感觉有点陌生,只知道它是一个褒义词,但又找不到太精准的解释,于是查了一下它的近义词,原来它的近义词很多:大公无私、济困扶危、公而忘私、廉洁奉公它的解释是:热心给大家办好事,肯帮助人,热心公益事业,这让我顿时豁然开朗,一下子拉近了距离,嵩口镇和以前观看的芙蓉镇有相似之处,都是因水而兴的小镇,而且也是由商贸小镇蜕变成了旅游小镇,然而也有不同之处,本集优显伟大、高尚、更具影响力,具有无可代替的独特魅力。

这是一座被“义”字之风包围和浸润的小镇,而且世代相传已有上千年历史,正如片尾所说“义”是渡人的小船,“义”是一担救急的粮食,“义”是慷慨激昂的劝敌书,“义”是邻里间的诚信、互助,它的解释朴素无华,但是却是几代人用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换来的一方平安,一方幸福,“义”字之风吹遍嵩口镇的每个角落,人们以帮助他人为荣,给他人带去幸福为己任,成就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唤起人们的良知,它就是一块未被污染的净土,洗涤、净化着我们的心灵。

可以说我对“义”字不算陌生,也经常在手机上和电视上看到关于“义”字的话题,如义工、义诊、义演、义气,记得最早接触的关于“义”的词是“义务教育”,上学时书上赫然写着义务教育这几个字,记得小时候还问妈妈,什么是义务教育,妈妈说就是国家免费教学生知识,不收学费的,那是就对“义”字有了好感,再后来能看懂书时,还知道三国时曾有个“桃园三结义”还亲眼看到大街上的义务献血车,接头有大爱的人的义演,都让我有所触动。

在此,并不是显示自己多有文化,是因它确实勾起了我的回忆,如果没有这次观看机会,恐怕这些词在无机会拿到桌面上,很有可能随着年轮的增长消逝的无影无踪了,这让我有想起来一个词“后熟”,虽然字面上是指种子脱离母体,还需一段时间生理变化才能成熟,但延伸的意思是指有的人虽然离世了,但是他的事迹,他曾经说过的话,或做过的好事,多年后仍被人重视,成为美谈,影响很多人的命运,就像藏克家为纪念鲁迅而作的诗中所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本片中的毛羽丰、张元翰,陈长仁几位主人公,虽然长眠地下数千年,但他们的事迹仍感动着他们的后人,让后世子孙以他们为荣,永远记录在家族史册中,关于义举、义田、义渡、义行、义务打猎、义务消防等等动人故事更是教育着后人。也成为古镇人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

如今我们赶上了好时代,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压力越来越大,人们似乎越来越冷漠、淡薄无情。每天百度上负面新闻也是很多,但是我相信世上还是好人多。现在也经常看到、听到关于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好人好事的报道,比如为贫困山区孩子捐款、捐物,助资上学;在飞机上有人突发疾病,总会有人主动站出来去救治,现在的水滴筹,人们自发捐款帮病人渡过难关;在火场为救人献出宝贵生命的消防员;有的餐馆为马路上的清洁工免费提供热水、午餐;加油站工人用轮胎为流浪小狗做临时庇护所,还给配的毛毯子,帮它们度过寒冷的冬天;在马路上交警指挥交通的同时,还搀扶年迈的老人过马路。

虽然这都是些小事,但是作为一个正常人,都需要有最起码的良知,要心地善良,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每年的《感动中国》颁奖典礼都会让我们知道世间有这么多至善至美的人物存在,正因为他们的义举,给人们浮躁的生活带来一点感动,给正在建立三观的青少年树立了榜样,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震撼心灵的精神力量。

我们从中虽然看到了自己渺小但绝不卑微,虽然坐不了伟大人,但可以做个阳光向上的人,做个内心干净、品行端正的人,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多理解别人的难处,宁可雪中送炭,不去锦上添花。

如今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退休后能出去走一走,领略一下祖国的大好山河,亲自去福州的嵩口镇看一看,和古迹来个近距离接触,闭上眼睛我仿佛置身于片头的优美画面中,清澈的溪水上一人、一篙、一舟在吱呀的摇撸声中多么悠闲、惬意!

乡愁读后感(篇3)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 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是单纯、明朗、集中、强烈。它们又是丰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这四个意象把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些意象和“这”、“那”这两个简单的指示代词联接在一起,巧妙地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将愁绪的两端紧密融合。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阊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诗歌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平铺直舒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和无尽的相嗯。

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饬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诗人用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语,唱出了诗人心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乡愁》有令人瞩目的形式美。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乡愁》,短短的四小节,反复地咏叹,道不尽的是乡愁,凝聚的仍是乡愁。

对于一个常年漂泊海外的游子,“乡愁”便是他们心中永恒的主题。

几笔平素的语言中,渗出的是浓浓的乡愁。小时候,一张小小的信笺寄去了对母亲的问候,带去了一份乡愁。长大后,一张窄窄的船票,那是与新娘的相聚,载去的是一份离别的乡愁。后来啊,一方矮矮的坟墓,是那割舍不下的心,是那深厚的情愁!游子的心,谁能读懂,这简练的语言中又浓缩了多少的情感!从小时候的乡愁到现在的乡愁,同样的乡愁,不同的心情!从思乡、思亲升华到思念我们伟大的祖国。那一湾浅浅的海峡,隔断了大陆和台湾,但是它又怎能隔断两岸深情的呼唤、企盼和守候呢?那一声声从心底发出的呼唤,对大陆、对祖**亲的呼唤,对渴望祖国统一的呼唤,将怎样震撼着中华炎黄子孙的心啊!

余光中用《乡愁》这首诗来聊以慰藉,让我感到诗人那种“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悲壮,那种“思念故乡,郁郁累累”的沉重心情,这正是一颗游子的心哪!

读《乡愁》,是中国人与中国人在用心说话,在用心交流。读了《乡愁》,游子的那颗火热赤诚的心便会呈现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里。那是一个游子的乡愁,那是一个渴盼祖国统一,与亲人早日团聚的游子的乡愁。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更思念祖国。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游子能真正理解游子的心,同是中国人,我们流着一样的血,忍受着同样的痛,有着一样的心情,也有着同样的乡愁,因为我们中国人有着一颗同样的中国心!

乡愁读后感(篇4)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总能悄悄勾起游子对母亲的思念,妻子的不舍和国家的热爱。

整个小诗充满着音乐之美。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还有四个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韵律之美。

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少时,在外求学,和母亲用书信传递彼此间的挂念,用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到了中年,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最让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的母亲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还有一条浅浅的海峡阻隔着两岸人民的交往。

作者没有用十分华丽的辞藻,气势磅礴的句式,却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个人的心中,将这种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印在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

乡愁读后感(篇5)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人抽象化的空泛。这首诗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波浪。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

在现代的诗篇和散文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但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他对家乡亲人们的思乡,也表现了他盼望祖国大陆的统一。他,就是著名的台湾诗人,《乡愁》的作者—余光中。

自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到了台湾,共产党就把解放台湾看作是一件大事。毛主席曾说过:“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策”。渐渐的,中国和台湾从敌对到友善,开始逐渐走向光明,而到后来,台湾当局发生变化。一些台-独分子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阴谋。中国各族儿女和台湾大部分民众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台-独斗争。

诗人余光中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他亲眼目睹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关系,看到了时隔几十年后,有的人与在大陆的亲人抱头痛哭,叙述着太多的悲欢离合,而有的人只能站在亲人的坟墓前。于是便写了这首小诗《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亲在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头;后来啊,乡愁是一坊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头。

诗虽然不长,不过却表达了他对祖国统一的。在他的作品中,他描绘了祖国了大好河山和名胜古迹,而有一些则是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

而现在,当我们再一次品味这些诗时,不免会产生一种想法:台湾到底何时统一?这种想法到现在还是一个知数。而现在我想说的是:“让我们盼望祖国大陆早日统一,不要就此”感人的悲剧再次出现。

乡愁读后感(篇6)

《记住乡愁》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选取100个以上的传统村落进行拍摄,是一部以看得见的传统村落为载体,以生活化的故事为依托,以乡愁为情感基础,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大型纪录片。

由中央宣传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将选取全国100个以上的传统村落进行拍摄,梳理传统村落的发展脉络,聚焦海内外华人记忆中的乡愁,深入挖掘和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于201月1日起在中文国际频道隆重推出。

年元旦在“黄金时段”晚8点播出了“记住乡愁”第一集《敬畏之心不可无》,看过之后,今天中午又看了一遍重播,觉得很好。

《敬畏之心不可无》是在我的故乡——福建培田村拍的。《敬畏之心不可无》,这个片名起得很好,给培田文化的特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作了一个很好的解说。

拍这部纪录片时,龙岩市有关部门专程把我和厦门大学的郑振满教授接去参加拍摄。为什么会叫我参加这次拍摄?我估计是编导看过我的《大屋碎影》一书或我的博客有关文章。我有一篇博文《培田传统文化要略》(曾在《闽西日报》发表过),谈到了培田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内容和“敬畏之心不可无”很吻合。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崇礼的儒家文化为主导地位的。《荀子·礼论》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天地即大自然,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农耕文化,不崇拜天地不行。对先祖的尊崇,表达了中国人祖先崇拜和宗族血缘纽带的坚韧。崇拜‘君师’,君是政治权力的体现者,师是伦理道德的体现者,其关键是对师——圣贤的崇拜。这三条体现了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文化特质。

培田正是继承传统,做到三个尊崇的典型。

培田的先人们崇拜天地,认真地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结合。培田村落的选址、建设很讲究‘风水’,事实上就是讲究‘天人合一’。后垅山的‘风水林’及河源溪上游的茂密山林营造了培田很好的生态环境。在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时代,讲究生态、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正是崇拜天地的结果。

培田人敬重祖先,培田民居建筑中,最主要最显著的是供奉祖先牌位的‘正厅’或堂屋,整个房屋布局都要服从这点,也由此形成了厅庭结合、以‘厅’为主体的建筑风格。所谓‘九厅十八井’即为满足大家族多个祭祀空间而设定的。这里‘厅’指的是正厅或堂屋,正厅供奉的是公众的祖先,各偏房中的堂屋供奉的是各支房的先人。‘井’是为厅提供采光通风用的‘天井’。

培田人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祖先上一炷香,因此厅堂香火是常年不断的。逢年过节,杀一只鸡,买回几斤肉,首先要供奉在厅堂的神桌上,让祖宗先‘品尝’。每年除夕,厅堂上都要挂上祖先画像,没有像的要换上新写的有历代祖先名字的红纸。

传统的‘祖宗崇拜’和血缘关系纽带形成了传统的民居建筑。也形成了与此相关的宗族社会、宗法制度和长幼有序的等级关系,传统的培田小社会即由此来实现村民自治和管理。

客家学者谢重光先生在他的《闽西客家》一书中,写到道德风尚:‘客家人的基本价值观是贵重于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培田人当然也是如此。其实这个值观不单是闽西客家人所独有,而且还是我们民族的主要传统之一,‘尊师重教’即是‘礼之三本’之一。当然,以儒学为主导的所谓‘教育’除了‘读书做官’之外还有伦理教化、道德修养等所谓‘修、齐、治、平’。延续千年的儒家传统文化及对中国的影响一直是专家学者们研究争论的课题。孰是孰非,至今难以论定。

培田人尊师重教,由来已久。培田历史上经济条件较好,有钱的族人热心捐助教育,并有鼓励上学的奖励机制,使培田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墨之乡’。‘南山书院’也名声远扬。

培田,这一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和博物院,留给人们研究思考的空间是很大的。有人说培田是一部读不完的书,的确如此。培田何以如此珍贵?因为它不仅仅有‘好大一片屋’,而且有‘文化’、有‘历史’,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村’。”

在《敬畏之心不可无》这部记录片中,上述内容得到了很好的解说、补充和发挥,用“敬畏”代替“尊崇”,是十分高明的。

乡愁读后感(篇7)

乡愁,在许多人的生命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这是一种深深植根于心灵深处的情感。今天我观看了电影《记住乡愁》,这是一部以乡村为背景的电影,它充满了对乡土文化和记忆的强烈回忆。这部电影让我深刻地体验到了人们对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的深深眷恋,而乡愁则是这种眷恋的最好诠释。

《记住乡愁》展现了一个关于“家”和“故乡”的故事,这说到底是一部关于人物的电影,它充满了情感、回忆和记忆力。这部电影让我深深地思考,我们的记忆和情感究竟来自哪里,为什么我们如此喜欢回忆过去的时光和事情呢?或是什么样的经历会让我们对某些地方产生深深的眷恋呢?

在观影的过程中,我觉得最让人感动的事情之一是有关主人公的故事。他在大都市生活多年,在自己成功的路上抛弃了乡村生活。这是一个很常见的情况,很多年轻人都在离开乡村后远走高飞,过着充满机会和挑战的生活,对于乡村和家乡却是一片荒芜和漠然。但是在生活的某个点上,主人公却意识到了一个事情:原来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因为他一直想念着自己的故乡。

这部电影让我深入地思考,我们所爱的人、我们的家乡以及我们的乡土文化,这些都是我们的身份和认同感的来源。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人们离开乡村生活,去寻找更广阔的机会和更舒适的生活环境。但是,我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却经常忘记了来自自己土地的那些认同和归属感。

乡愁并不是只代表了某种人、某种地方或某种生活方式。乡愁是一种认同感,一种使我们感到归属的渴望和亲近、感激和想念。在这个时代,保持对家乡的感激和尊重,以及对记忆、苦难和创伤的记忆,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需要坚定记住乡愁的情感,去铭记自己身份的根基,去寻回失落的认同感和目的感。

在这个电影中,人们之间的情感和亲情是如此真实和深切。在很多场景中,我不断地看着主人公和村民之间的互动,感受到了它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独有的友谊。电影中还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被误解或忽视,但却是非常重要的。在电影结束时,我感到了一种意义深长的感觉,那就是对于人与自然界之间如此深切的联系,常常是人们在忽略它们之间情感联系的时候所会失落的那些根本。

在电影中,有很多动人的瞬间,它们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记住乡愁”这句话的重要性。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属于的家和生活,我们的故事都是与这些家和生活有关的。通过这部电影,《记住乡愁》提醒我们要记住自己的根,记住我们来自哪里,和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东西。同时,我们也应该给予乡村和记忆更多的尊重和深刻的情感。

总的来说,《记住乡愁》这部电影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思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乡愁这种情感和对于家乡的眷恋。它不是仅仅关于乡村生活,更是关于家和人的人生意义,每个人都应该怀着感恩的心,去记住这些美好的回忆和故事。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