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汇总十二篇)

09-07

阅读的初衷是希望我们从中汲取感悟和寻找内心的真理,同时也能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每个人在阅读之后都会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感受。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篇名为“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的文章,希望能够给您带来灵感,并引发您对某个话题的思考。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激发您的思维!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1)

来生嫁给苏东坡

读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转》,写了一篇《恋上苏东坡》。要说读完这本书的感觉,只想说:来生嫁给苏东坡,哪怕历尽千年的情劫!

关于东坡词文,我借用作者话说:

“东坡不刻意为文,而文绝千古,不刻意为人,而名重九州。他只不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得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是东坡的文章之道,亦是他的人生之道。”

“有了放达的东坡,便有了“豪放”的苏词。“豪放”二字,似乎全然是“大江东去”的豪情与“老夫聊发少年狂”的不羁。可是翻开他的词集,会发现这种印象与真正的东坡相差太远。”

“还是王国维的评价贴切:“东坡之词旷”。“旷”才是苏词最重要的特点。东坡的清旷之气,让本为“艳科”、“小道”的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从此,词方可登大雅之堂。”

“有真性情,方有真文字。元好问说东坡词是“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他就像口无遮拦的孩子,心中所想,都流入笔端。东坡一肚子不合时宜,到了词中,全成诗意。读东坡词,可以爽口,可以怡情,可以遣怀。”

关于东坡其情:

首先,虽然“天涯倦客”是东坡诗词中反复吟咏的调子。但他屡屡“望断故园”、屡屡寻觅归路,但并没有真的归隐,甚至没有做过归隐的准备。不为贪恋俗世繁华,只为不负胸中抱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出则儒,入则道;进则治国经邦,退则修身齐家。在庙堂与江湖之间,他不断寻找自己的位置。一生中,东坡不仅是爱民之官,而是内心深处对百姓的同情,与百姓同忧同喜。在凤翔府,他上书朝廷呼吁免除百姓欠官府的债务;在扬州,他停办芍药万花会,以免官员借机搜刮民脂民膏;在杭州时,他自掏腰包,用五十两金补助公库,在城中设置病坊,取名安乐坊,惠民无数。

其次,我说,历代文人最烟火、最温暖、最温情莫过苏东坡!东坡其情流之于笔端最成功的作品,既不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是《赤壁赋》,也不是他画的墨竹,而是他自己——他那美丽、丰富而别有趣味的人生。如果要在东坡的诗词中选一句来形容他这一生,那么最贴切的非“一蓑烟雨任平生”莫属。

东坡其诗其词其人的可贵与可爱,在于他总是在人间寻找自在和快乐,而不追求彼岸。东坡说:“人生不过百年,索性笑他三万六千场,一日一笑,此生快哉!”

东坡让我明白了:人只要自得、坦然,无处不是快哉亭,无处没有快哉风。也让我明白了一代代人就像在一轮轮梦中流转,任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都难逃循环的宿命。面对浩瀚宇宙,绵绵历史长河,个体的人本就是一渺小的匆匆过客。百年一瞬,所有爱恨情仇到头不过一梦而已!何必纠结那么多?所以,阳光、空气、山川、草木、明月、清风、流水、鸟鸣,还有柔情、温暖、关怀、爱——经历生命的过程,尽享生活的赐予!

作者说:对于苏轼我们需要记住的,是曾经有这么一个人,在风雨中坦然走过一遭。他最伟大的功业,是从来没有失去自己。因为我知道,他懂得只有放下浮名浮利,那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才属于自己。

正如本书题目:《人间有味是清欢》,东坡最是深谙清欢之味的达者。“清欢”是“清淡的欢愉”,清淡是所有味道的糅合与归宿。好比苦和乐都不可长久,苦乐过后的清欢才是最值得品咂的。

就像东坡早在密州做太守时,他在《超然台记》中写的:“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哺糟啜漓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游于物外,不凝滞、不苛求,自然无往而不乐”。而这正是东坡之清欢也!也正是生活在当前这样一个物欲横流、追名逐利、喧嚣浮躁世界中的我们所应当追求的一种生活的境界!

欲与东坡品清欢,最好莫过嫁于他!

[调皮][调皮][调皮][呲牙][呲牙][呲牙]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2)

洗尽铅华,最是清欢

——读人间有味是清欢有感

《人间有味是清欢》,是于丹老师2015年出的新作,书中剖析了她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本书出版之后就登上了各大高校2015年推荐书单。

这本书的扉页上这样写着:人间有味是清欢,所有含蓄婉转、深沉内敛的实物,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沉淀,洗尽铅华。如果有一天,当你踏遍岁月千山万水,尝遍世情风霜百味,依旧可以回到最初的明朗、清白,则为真实的朴素,真正的清欢。

本书分为六个部分:生活、幸福、成长、行走、休闲、流年。依旧延续着于丹细腻的笔法,从身边小事开始,一顿晚餐,一个节日,一座小城,慢条斯理地剖析,唐诗宋词信手拈来,深入浅出地道出生活的种种道理,引起读者的共鸣。

书中谈人生的成长:人生这条路上,充满着偶然与必然,每一处拐角,都无法**蓦然撞见的风景。我们感慨生命无常,其实无常中一定有着一些恒常的期许,有很多人是用了毕生的努力,默默完成了对别人的成全。

人生也没有所谓的弯路,我们是顺着每一步才终于抵达今天,所有的偶然与必然,只要你信任这些生命的成全与托付,总会对历史的轨迹和当下生命的容颜做出解释。站在现在,你会知道自己的未来应该要成全什么人,你怎么才能不辜负曾经的成全和托付,你怎样才能一步一步在无常之中把恒常走得更好。生命是一个循环。一个有幸福感并得到满足的人会继续用仁慈去满足别人。

仁爱是人性中最旺盛的种子,可以代代相传。

关于抚养孩子:对中国人来说,家庭教育是形成个人价值观的基础。孔子提出,人的成长和学习应分为三个阶段:

一,“入则孝,出则悌”,对父母要孝顺,对长辈要尊敬,这是家庭教育;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言语谨慎,信守承诺,与人为善,亲近仁德之人,这是社会教育;三,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做到前两个阶段,才能去学习文化知识,这是知识教育。现在的教育,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孩子在学校接受十几年的知识教育后,再到社会上去接受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甚至被我们直接牺牲掉了。

谈经年的感悟:“花前洒泪临寒食,醉里回头问夕阳。不管相思人老尽,朝朝容易下西墙。

”真正的美丽一定会带有一点感伤,乍相逢时太匆匆,而懂得之际,只剩别离。这种味道年轻时是无法理解的。二十多岁的时候,觉得欣喜若狂就是美丽,其实人到中年才知道,如果没有一点惆怅和感伤,这种美就不够隽永绵长。

好比喝红酒,二十多岁的时候,喜欢喝一倒出来就入口的酒,但四十多岁时你就会懂得,喝酒之前要先让酒醒一会儿,让酒真正地松开,这样才能散发出酒的芳香和色泽。那柔软的长度最终将成为铭刻在生命记忆中的一个印记。

谈传统文化的美:昆曲在服饰、步态、手势、身姿上很有特点,这些叫程式之美,能够在舞台上体现一种虚拟之美。昆曲的表现力是空前的,天地万物皆可呈现。

比如旦角,把手一并,就是关门;把手一拉,就是开门。中国戏曲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把万水千山都带在了身上,程式一出,眼前纤毫毕现,活色生香。这种写意表达是中国的真正美。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在中国的情人节,我总是问自己,我们有多少理由彼此思念?牛郎织女“银河迢迢暗渡”,那样的守望,一年才能盼到的这一刻,那该是多虔诚!

一年的时间,把所有的心灵编织在一起,等待七月七日的重逢。而今天,空间上的距离不再是问题了,坐上飞机,飞过大半个地球也花不了多少时辰,高铁在不断提速,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即使我们不能见面,开发的通讯工具也可以随时随地把我们联系起来。

手指一动、短信、微信和**聊天可以让我们即时连接。但是,解决相思之苦的工具都具备了,时间不是问题了,空间不是问题了,通讯不是问题了,速度不是问题了,相思本身却不在了……

最初被这本名字有点怪异的书吸引住是因为自己喜欢苏仙的一首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我认为于丹老师用这首词的词眼一句作书的题目,是因为这首词的意境和这本书的主旨是相得益彰的。

这首词是苏东坡被贬谪黄州四年之后,与友人登南山时有感而发的作品。上阕似一副泼墨山水,明明是寒冬腊月,却一点没有感到“独钓寒江雪”的寂冷氛围,相反词中的“细雨斜风”、“淡烟疏柳”给人一种勃勃生机的感觉;下阕才拨云见日,道出人最需要的是生活的朴素与志向的高远,当远离钩心斗角,争名逐利,不去想迎来送往,纸醉金迷。

书中展现给我的是,“清欢”并不是一种消极、退隐的人生态度,而是让我们用文化充实自己,抵御来自社会的负能量,回归到一个积极又淡然的心态,有一个这样充满正能量的心境:遭受过人生的不幸,仍期待幸福;被别人背叛了,还敢去爱;见过世间的丑恶,仍会付出善意。“清欢”的心态,最大的好处是在独自一人生活的时候能够耐得住寂寞、孤独,能和自己独处,能享受一个人的状态,充实并怡然自得,不至于六神无主方寸大乱而恣意纵欲麻醉自己。

《肖申克的救赎》里,andy被关禁闭,在暗无天日的禁闭室里呆了三个月,他是怎么挺过来的?他回答:有莫扎特陪着我呢。

对于人生的起起落落,我们也要学习于丹抱着信仰、勇于荆棘的精神。当我们面对冷眼和嘲笑时,我们能放弃心中的理想吗?人生中踏出的每一个坚实的步伐都会留下痕迹,走得远了,蓦然回首,那些或深或浅的脚印延绵在人生的道路上,会是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真当踏入社会之后,会发现,人生的道路上少有鲜花和掌声,印象中最多的时候,是咬牙默默地坚持,可是年轻的人就要敢于在坎坷、崎岖的人生路上奋勇拼搏,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当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柳暗花明、海阔天空的时候回望这些经历,一定可以感谢那个非常努力的自己,这样的自己,才会在记忆中永远鲜活生动,永不退色。

没钱的日子,同样可以有欢喜的流光,没钱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穷,只要心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日子同样可以过得饶有情趣。人的一生、财富、名利都无法带走,能带走的只有自己一生的体验,因此,将精神过得富足才是我们该追求的事。

追求“清欢”的生活、工作状态,是我们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的具体体现,是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的先决条件。于丹在字里行间也体现着做人要遵守真诚的原则,不能虚与委蛇,因此,追求“清欢”的升华,是要把“三严三实”讲话精神与自己工作相结合,牢记“严是爱、宽是害,实是福、虚是祸”,始终以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作为标准来要求和提醒自己。要做好分内工作,既做到履职免责,更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实为群众解决问题和困难,在工作中时刻牢记“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敢于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善于担当,不图名不图利。

人生在世,不迤逦蹉跎,当洗尽铅华,不忘初衷,克己奉公,廉政为民,才能感觉到人间有味,最是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3)

ricu 冯琳

“什么才算是正正的拥有?一念既起,拼尽力当下完成,那一刻当下,也就算是真正的拥有了。”这是于丹的新作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好像这样一个安静的午后,我捧着这本书,闻着书香,体会书中的安宁,这一刻的安宁就是我真正拥有的了。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生命、成长、幸福、闲情、行走、流年这六个部分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娓娓道来。不难发现,作者是一个热爱生活却不坚持生活的人。她热爱生活,对美好生活有着不懈的追求,这种追求不单体现在婚姻,爱情这些人生大事上,也会体现在一碗牛肉面,一本书,一杯酒,这些生活的细枝末节。

每一样普通的东西,平常的小事,都能被她细腻的语言描写的细致入微,灵动鲜活,不知不觉中自己也会闭上眼睛,陷入对如此惬意生活的无限遐想之中,犹如醉酒一般,模糊了现实,清晰了梦境,梦醒,恍然。。。。同时,她又不执著于生活,她让我们不要苛求自己的孩子是全才,能够真实、坦率地活着,有阳光、健康的心态就好,她让我们将年轻时的青涩、荒唐、鲁莽当成财富储备起来,不用妄想超越年龄,强迫自己一定要达到某个目标。这些都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

正如她在书中所说的“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活可以随遇而安。”

“人间有味是清欢,所有含蓄婉转、深沉内敛的事物,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沉淀,洗尽铅华。如果有一天,当你踏遍岁月千山万水,尝遍世情风霜百味,依旧可以回到最初的明朗、清白,则为真正的朴素,真正的清欢。”于丹将她五十载的人生浓缩,沉淀,酿成了这一杯美酒,浓香四溢。

而我们,或许没有机会踏遍千上万水,或许没有机会尝尽世间风霜,却依旧可以凭借着对生活的热爱,酿造我们自己的最美人生。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4)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东坡传读后感:

元气满满,富有生气的人总是不容易被理解。东坡被林先生称为,多才多艺,生活多姿多彩的人。无疑,苏先生确实也是这样的人。诗、书、画、文、词可谓样样精通。单单拿出一样做到顶尖已经是难得可贵,样样精通可谓神人。

不仅仅文方面,还钻研制墨及工程营造。甚而美食方面也有所造诣。传奇一样的存在。

北宋自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重文轻武。对待文人是比较宽容的,倔强的东坡秉性使然,自然流露自己的情感。在政治上虽有抱负和才华,却被频频贬谪。不断向南流放的日子,更见其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如此旷古奇才乐天派,越读越让人着迷。

对此,先是对苏东坡和林语堂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对四川眉山和三峡充满了向往。其次是,宋朝的政治文化制度。还有王安石变法和历代的改革。当然还有东坡系列美食。

先抛出较喜欢的苏先生几首诗吧。(题外话)第二首密州思到王弗所做,密州是现在山东潍坊的诸城。东坡说到王弗时,说到一句无后顾之忧,印象深刻。

《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人世间的虚名薄利,不过是蜗牛触角、苍蝇头那么大的得失,有什么好为之奔忙争夺的。凡事都有命中注定,谁弱谁强也没有意义。暂且趁着闲散之身还未老去,容自己稍许张狂。一百年中就算每天沉醉度日,也不过三万六千场。想想,能有多少呢?还有忧愁风雨要占去一半。又何必硬要说短论长。有幸面对这清风皓月,苍苔作垫铺展,流云作帷帐高张。江南好,有千钟美酒,歌一曲。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克制自己的思念,却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对苏东坡,宋朝,改革,王安石,林语堂,感兴趣的欢迎大家来一起交流哈。对三峡也充满了向往,有打算去此处旅行的或者旅行过的也可以一起探讨一下哈。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5)

时间:2017/5/11栏目:读后感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一)

“人间有味是清欢,所有含蓄婉转、深沉内敛的事物,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沉淀,洗尽铅华。如果有一天,当你踏遍岁月千山万水,尝遍世情风霜百味,依旧可以回到最初的明朗、清白,则为真正的朴素、真正的清欢。”

央视节目《百家讲坛》中的于丹《论语》心得一经播出就给大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于丹这个名字也似乎走进了人们日常的社会生活当中,很多人因此了解、认识了于丹。而我真正的开始了解于丹,是因为半首诗的缘故。“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这两句正是出自北宋词人宋祁《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的下片。于丹在这两句诗的后面写到:

中年况味,手中的酒杯换了茶盏,不劝斜阳。甚喜,这句简短的话中所潜在的境界正是我想在青年转变中年过程中所追求的,尽管过去从未仔细研究过于丹教授的作品,但仅此一句就让我从内心感受到我与于丹教授在精神上的追求有某些志同道合。

“当你因为没有鞋穿而哭泣的时候,想想那些失去双脚的人”。我们都知道在这个宇宙中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同样,当我们仔细思考时,会发现运气和不幸是一样的吗?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些别人羡慕的幸福,但不要去弥补别人的幸福,丢掉手中的价值。

正如于丹教授所说,如果你想了解这一点,也许你的生活也被别人暗暗羡慕。小时候总觉得自己拥有的太少,所以以此抱怨父母、抱怨家庭,而逐渐长大以后才发现,原来一直以来都真的只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实在太多。到目前为止,我将被我的老同学取笑和说。我还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天都穿着一件花衬衫,开着一辆小车上下学。

十几年前我还小的时候,并不觉得特别,但那时候,我也被很多同龄人羡慕。

现在我时常觉得自己很幸运,在经历大大小小的坎坷以后,生活带给我的更多是成长与成熟,而不是伤害。

“有很多人用了毕生的努力,默默完成了对别人的成全”。人生没有所谓的弯路,我们都是顺着每一步才抵达今天,所有的偶然与必然,只要你信任这些生命的成全与托付,总会对历史的轨迹和当下的容颜做出解释。站在现在,你就会知道你将来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怎样才能不辜负过去的完成和委托,你怎样才能在无常中一步一步地让恒常变得更好。

生命是一个循环。一个有幸福感并得到满足的人会继续用仁慈去满足别人。仁爱是人性中最旺盛的种子,可以代代相传。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一直被父母成全;在求学的路上,我们一直被老师成全;在职场的路上,我们一直被领导成全……我们如今的被成全与托付,难道不是为了将来对别人的成全与托付么?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也要为人父母、也许还要为人师长、为人领导,不是吗?

漫漫人生,有味清欢。一念既起,就拼尽心力在当下完成,那一刻当下,也就算是真正实在的拥有了。

“人间有味是清欢”出自苏轼的一首词《浣沙溪》里最末一句,是他经历人生几度起伏之后的体悟。作为书名,于丹从生活、幸福、成长、行走、休闲、漂泊六个方面与我们分享她的人生感悟。

此书不同于以往于丹老师的书籍,以前她的书都是对论语、庄子、古诗词等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而这本书更像是我们的朋友,把身边的琐事捡起来告诉他们。简单的一碗牛肉面,于丹的朋友王先生夫妇用了两天的时间才将其做好,其用心之深让人感动。

而能够将这样的小事,记录下来并有所深思和体会,同样让人动容。作者以她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并非来日方长,有些时候没有完成的心愿一转眼就来不及了。因此,在平常的生活里珍惜生命中的来来往往,抓紧当下尽心完成能够完成的愿望,以免错失机会不能重来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在《没钱的日子,欢喜的流光》中,作者提到了她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浮生六记》,书中的芸娘在潦倒的时候只能喝一些劣质的茶叶。她每天用纱布把茶包起来,太阳落山时放进莲花的花芯,用线把花瓣扎好。第二天,日出前把茶拿出来,日落后放进去。重复三天。

茶的味道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着荷花的清香。这件事让我们看到,生活质量与财富无关,但能够用心体验生活,从中寻找乐趣,创造幸福,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这种高贵的态度,精致生活的涵养都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

能够从点滴小事中体会出生活的真谛带给我们的收获将是无穷的。

在成长篇的一个短篇故事中,作者讲了一个小故事。当作者的女儿四岁时,她不小心打碎了幼儿园手工课上做的花篮。作者安慰她说:

“让我们一起动手,看看能不能让花篮比没摔碎时更漂亮!”于是,经过两人的修补和上色,花篮修补好了。自此,每当有东西摔坏了。

作者的女儿都会兴奋的说:“让我们试试,看能不能让它比没坏时更好看!”这件小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虽然并不是所有东西都能够修复好,但是仍要乐观地面对挫折和挑战,尽自己所能将破损修复好,提高自我修复能力。

我们遇到的事情无法左右,但是我们对待事情的态度是可以选择的。在《寻味:舌尖上的天地缘》一文中,作者阐述了对待食物的观点。

一年有四个季节,每个季节的食物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季节来对待食物。现在,在餐馆里,过度烹调和添加添加剂往往不是那么复杂。食客们面对山珍海味,也变得越来越

麻木,并没有细嚼慢咽,体会到幸福。在作者看来,一个人对食物的态度可以反映他的气质。能够理解用心吃饭的奥秘,是我们都应该做的功课。

无论是正常的一日三餐,还是旅途中的美味佳肴,都值得我们尝试和体验一下我们的味蕾。对食物的理解也是对爱、世界和传统的理解。

人间有味是清欢,当所有繁华过尽,经历过世间的百味,还能够用心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件小事,认真精致的对待生活,用最朴素的真理指导我们自己,那就是真正的清欢。

来日方长并不长

懂得珍惜,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在长大的过程中,总有些猝不及防的变故让我们扼腕喟叹:本以为来日方长,有时候,没有赶紧完成的心愿,一转眼就来不及了。

——题记

去年情人节那天晚上,子慕看着那些慢慢升起的孔明灯,对我说,小凡,我也想放一盏孔明灯。

我说好。但是因为我们去买灯的时候,灯卖完了,老板冲我们抱歉地笑笑,说他现在去桥南拿货,让我们等等。

我摇了摇头,对子慕说,算了一个灯而已,不必急于一时,我们走吧,来日方长。

只是,来日方长真的方长吗?

九岁那年夏初,嗜酒如命的外公迷上了杨梅酒的味道。他说杨梅那被浸酿出的馥郁芳香的酒气,总令他魂牵梦萦。

“可惜啊,”外公坐在一摇一摇的藤椅上,有些惋惜地说道,“今年喝不着了。”

“怎么会喝不着呢?”我蹲在外公的脚边,抬头问他。

“没有了呗!”外公无奈地摊摊手。午后的阳光正好,透过树叶斑斑点点地落在外公略显委屈的脸上,我看着觉得好笑,于是就顺着他的话:“怎么会没有了呢?”

“喝完了呗!”

“喝完了可以再泡嘛!”我眨了眨眼,转身指了指墙角——墙角的杨梅树愈发茂密了,正值初夏,树上的杨梅在叶子的衬托下,也愈发诱人了,“那儿不是有一棵杨梅树嘛,你看上面的杨梅又大又红,不正好可以用来泡酒吗?”

“我也知道啊,可你外婆不让。”

“为什么不让?”

外公想了想,忽然看了我一眼,有些酸溜溜地说道:“因为这是要留给她的宝贝外孙女吃的,还有——”

“还有什么?”听外公说外婆要把这些杨梅留给我吃,我心里美滋滋的。

“还有就是用来走街坊的,邻里邻外的,不送点东西怎么行?可怜我就——”

我觉得外公真的有点可怜,明明这棵杨梅树是他种的,长了杨梅自己却吃不到。于是我很仗义地起了身,拍了拍外公的肩膀,一本正经地说道:“外公你放心好了,待会儿我去和外婆说,这杨梅我就不吃了,邻里邻外,我们也别送了,就留给你泡酒喝好了。

”“真的?”

“真的。”

“可是我还是不敢唉,要是我自己去摘,你外婆看见了准冲我嚷嚷。”

“那这样好了——我帮你摘,怎么样?”我想着做好人就做到底好了。

“就这样说定了,不许反悔!”

“好,以击掌为誓。”

话是这样说没错,可一转眼的功夫,我就把这件事忘了个一干二净。外公虽然时常在我耳边念叨杨梅杨梅酒之类的,可我不是忙于和子安捉知了就和他逗弄外婆养的小鸭子,整天不亦乐乎,**还会在意这个。

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在那之后临近暑假的一个傍晚,我在一旁逗弄已经吃饱在草窝里已经昏昏欲睡的小灰,外公则在一旁催促我快点去摘杨梅。晚饭后阵阵倦意袭上心头,我倚在门边,懒懒地摆了摆手,碎碎念了一句:“急什么,来日方长嘛。

”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自那天后的一声“来日方长”,外公没能等到我摘杨梅给他泡杨梅酒。

次年夏初,再回到那个种有杨梅的院子里,那个和外公谈论过杨梅的院子里,我只看到院子里处处挂着的白绸带,扶手上处处系着的白绸花和门上贴着的那个大大的丧字。

依然是夏初,是杨梅成熟的时候,午后的阳光依旧明媚,墙角的杨梅树上的杨梅依旧诱人,只是,和小凡谈论杨梅的那个人,不在了。是不是这院子里的杨梅只能被我吃掉,被外婆用来走街坊?原来,有些事错过了,遗憾的就是一辈子。

去年除夕,我问奶奶,来日方长真的方长吗?

奶奶说她不知道。只记得从前和爷爷年轻的时候,想好去爬黄山的,可后来想着来日方长,就没去。现在老了,想去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妈妈说我小的时候,她总想多抽时间陪陪我,可那时工作忙,她又想着来日方长。一转眼,我都这么大了,白白错过了这许多时光。

哥哥说他从前羡慕他的同桌字写得漂亮,当时也暗暗下决心,要好好学写字,可那时觉得自己这么小,来日方长,不必急于一时。时间一久,就给荒废了。

我忽然觉得,好像没有什么事情是来日方长的。

去年七夕我和子慕终是没有放成孔明灯。暑假结束后,她就去了台湾上学。就像我没能给外公摘杨梅泡杨梅酒一样,成为了永远的遗憾。

实在不想很多事还没来得及去做就结束了,以前我总是说十一二岁时怎么怎么样,可现在只能下意识地说十三四岁怎么怎么样。原来所谓的来日方长,其实一眨眼就过去了。

其实,来日方长并不长。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6)

初打开目录,看着呼啦啦的各色菜名,若不是署着梁实秋和那文绉绉的书名,我还以为是本教授烹调的菜谱。读了几篇后,越发觉得有趣。几道菜串起来,居然能够将一个百年前的老北平城,生生的展现在眼前。一团和气的掌柜,步调利索的跑堂伙计,手艺精湛的小巴利,挑担吆喝的街巷小贩,吃法讲究的嗜食饕客等等。一个个的人物把北平老百姓日常生活活灵活现的展现了出来,仿佛带着一股地道的京腔儿,一下子把人拉回那个看似古老又触手可及的年代。

看好多人评“清欢”二字,都评出了人生境界,我深以为然。但给我感受最深的,还是“有味”。这个味儿,不单是书中所述,各色美食之色香味,(这色香味几欲从书中透出,每每饭前阅读,必口水横流,食欲大增。若是半夜卧读,则必饥饿难耐,惹得肚子咕咕叫抗议。)更是老北平的韵味儿。这个韵味儿,是老百姓衣食住行的精气神儿,是各个手艺行当祖辈相传的规矩,更是那个时代的人们严肃认真却又从容优雅的生活态度。

吃饭,看似最小事,亦是最大事,也最能体现这种韵味儿。

吃乌鱼钱儿就去东兴楼,品瓦块鱼就找厚德福,尝江豆腐要到同和居,馋烧锅鸡只认致美斋。鸡胗要去里儿,毛肚去草芽,烤鸭要带黄油留架装,豆汁儿要配焦圈辣咸菜。到了吃蟹的时候,别地儿不去,只寻肉市胡同的正阳楼,吃着涮羊肉,就着葱花饼,每人一团一尖两只大个儿的螃蟹,完事少不了一碗压轴的汆大甲……

那时候,提味儿用的不是鸡精是高汤,切肉靠的不是机器是手艺,好厨子一辈子做精一两道菜,半辈子带出个把大徒弟。

不似现代,糊里糊涂吃的都不知道是什么化工产品,人心烦躁,不说也罢。

最后要说说梁实秋,其实我每说到梁,便要说起鲁迅。这二位对骂了一辈子,梁骂鲁是含怨胸中尖酸刻薄,鲁骂梁是资本主义丧家走狗。论学术造诣,二位都是文坛大家,我等万万不敢评说,但说起鲁迅今天在大陆的地位,与梁实秋确是天壤之别了,原因除了“政治正确”之外,我想还有别的因素。比如书里写卖酪的小贩搞促销抽签,不想运气极差,连着几签一整挑子的酪都被富家公子哥儿赢走免费吃,自己吃不完还叫上打杂儿的下人一起吃,只剩卖酪的自己咧着大嘴哭。这一段最初读着颇为有趣,尤其是小贩咧着大嘴哭的样子。但细细一想,一个大男人大白天能难过到咧着大嘴哭,必然是因为他起早贪黑的辛苦劳作不仅没能糊口养家,还白白赔掉了许多本钱,这几日家中老小定是不易过活了,和旁边衣食无忧兴高采烈免费吃酪的公子哥对比,更有大大的讽刺意味。

梁实秋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贵族世家,眼里只觉乳酪好吃,抽签有趣,却体会不到平民小贩的生活疾苦,他写着有趣高兴,我却读着心里不是滋味。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7)

这本书几乎是每天运动的时候听完的,一边消耗体力,一边满脑子随着文字勾划各种垂涎欲滴的美食,顿时给运动增添不少轻松感,感觉时间也过的快了很多,你要从远处看见我咧个嘴在活动室跳绳,肯定是正在精神上品尝着某种实在的粮食。

先说下作家梁实秋,作家、翻译家,也许大家对他为知甚少,但是若和你提及《莎士比亚全集》想必你就知道了,该部巨作正出自梁大师翻译笔下。

这本书大多写的是老北京传统美食,简易的描述了各自的烹饪普,当然过程中也夹杂讲述了一些其他地方的特色。

美食绝对是制造人体内欢乐素的最佳不二之选,一个爱美食,或懂得创作出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之人,想必给谁的印象中都会多增几分可爱之色。

我对美食开始有别样理解,认为对它的认真态度和摆弄出一些美食花色,会给心境和生活增添不少怡然和情调,得源于一位曾经一起留学生活的老友带来的启蒙。

每次看她把普通的意面,甚至是一个bocadillo的早餐都能摆弄的让人眼前一亮,感觉生活幸福感爆棚的时候,你除了觉得这个姑娘怎么会这么娴静可爱,还会觉得今天的生活都比往常更飘香四溢,悠然自得。

一直在吃货的队伍里坚定地不曾离去,但吃和做觉对是两码事儿,但渐渐的你会发现想做个资深吃货,“会做”是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因为它会让你变得更会吃,不知这可不可以用“知己知彼,乃百战百胜”来引申理解这一心得。该感受源自于驻外的四年里,与各位四川湖北烹饪大咖相处之久所得,下班后,大部分同事都会三五两两的一起做饭,当然做的一般是南方人,北方的一般都是在饭桌上词穷的只能不住嘴的说“太好吃了……”的角色,在这吃了四年以川味儿居多的全国百汇后,感觉前面20年好像因为缺少点什么显得干瘪了不少。

手拙的我,渐渐的也爱上了没事儿去厨房里整整,从留学算起,以一个帮厨的角色还是参与过不少美食的制作,海鲜饭、水煎包、蛋糕、吐司、bizcocho、水果派的烘培、自制陕西凉皮、肉夹馍、臊子面、煎饼…火锅、干锅这些就不说了,已是饭桌上常客了。

每次一顿忙碌,从准备到品尝这个过程,感觉整个人的任督二脉都打开了,美丽可爱了不少之余,着实觉得给生活带来了不少乐趣。

像梁老师说的,真正的生活者,必定对食物有着无比的热爱,从明天起关心粮食蔬菜,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8)

瓦尔登湖是

他寂静的追求

淡淡的欢愉

浅饮慢酌出

人生有味

心中有味

才是清欢p>

梭罗这人有脑子

像鱼有水,鸟有翅

云彩有天空

梭罗这人就是

我的云彩,四方邻国

的云彩,安静

在豆田之西

我的草帽上

海子说梭罗是天上的云,就像鱼有水,鸟有翅膀。梭罗的思想植根于他的灵魂之中,扎根并萌芽,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色彩。如果说梭罗是海天之云,那么瓦尔登湖就是梭罗的灵魂居所,身体的居所,灵魂的故乡,精神的家园。它给了他活力、灵感和和平。

我看的是林志豪译的版本,看到书时第一感觉很厚重,很少有人能写这么厚的散文集,开始时我还担心自己看不下去半途而废,但真的开始阅读,便直觉自己摒弃了周遭的所有,灵魂被深深的吸引了,似乎连时间都凝结在空气里了。瓦尔登湖就是有这样的魅力,它呼唤着我的灵魂去接近那片神池,去穿越历史了解梭罗。这个人,他舍弃了世间繁华,抛却了万丈红尘,只选择在瓦尔登湖畔偏安一隅,寂静的欢喜,淡淡的欢愉,从此,人生有味是清欢。

他说,我们被迫如此认真和彻底地生活,害怕自己的生活,拒绝任何可能的改变。我们说这是唯一的方法;事实上,有很多种生活方式,直径可以通过圆心画出来。

看着梭罗的一生,我很惊讶。他毕业于哈佛大学,但他并没有选择像同学一样的职业,而是选择了平静的瓦尔登湖,自由而悠闲的心灵。他建起木屋,开垦土地,写书读书,隐居过着枯燥有趣的生活。而他隐居时居然只有28岁,那正是大有一番作为的黄金年华,在别人年少气盛血气方刚的时候梭罗却选择了独自偏居一隅思考人生哲理,从此不问世事。

这就是他选择的生活方式。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随波逐流,远离尘世,融入自然。

很遗憾的发现自己的前十八年都一直循规蹈矩的活着,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错过了什么,但我肯定,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下,这样的“我们”还在不断地被复制,或者说被克隆。我们不断地被告知这是唯一的生活方式,然后逐渐相信认可,然后再告诉我们的下一代。有想过挣扎,也想过逃离,但结果却不得不屈服,因为我们生活里还有太多的所求,这些使我们无法完全抛下一切去追溯本源。

我们为了“所求”,便要学着适应这所有,于是,也只能告诉自己,生活本该如此,我们便是如此悲哀的挣扎着,忘记了最初的自己。

他说,不管把我搁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在那里生活,景色便相应地从我这里伸展出去。

他说:“我好像有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还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

据说梭罗是瓦尔登湖的孩子,他的灵魂注定属于大自然。他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将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他的生活简单到一日三餐,简单到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而他的文字像智慧的源泉,清冽幽香,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浮夸的呻吟,他只是用着朴实无华的文字陈述自己的心,心中有景,字中便有情。

而只有瓦尔登湖的孩子,才能融入瓦尔登湖的心。无论什么,都比不上生命的起源,生长的乐土。那宁静、欢畅和自在的水,一滴滴,如同流淌在自己身体里的血液。

所有的瓦尔登湖都融入了梭罗的血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并不是注定要成为瓦尔登湖的孩子,因为我们不能不受干扰,特别是在现代生活中,这为人类提供了几乎任意的舒适。水泥路干净干净,灰尘少,而地下水不断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了我们的视力。即使我们能放下一切,在哪里能找到这样一片净土?

他说,只要可能,就过自由自在的,不受拘束的生活,为献身一座农场而禁锢自己,或者禁锢在监牢里,二者之间没有多大的区别。

在今天的物质流中,我们很难有时间享受生活。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生活于我们来说也变成了一种奢望。有多少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失去了初衷,有多少人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而禁锢自己。

纵使我们很向往梭罗的生活,向往那片白湖,但也终究只能自我安慰,在城市纷繁的生活中忙里偷闲偶尔去耕耘下自己的那一片净土,毕竟,那片湖,终究是不属于我们这样的凡人的,我们能有的,只是一个念想罢了。

他说,大多数时候,我们出门在人群中比在自己的房间里更孤独。

他说,孤独不能用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来衡量。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我的孤独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我所有的表情。平日里,我们戴着面具在不同的人之间走动。为了生存,为了各种目的,我们学会了平和、忍耐和微笑。虚伪的也早已不是那一个面具,而是我们每一个人。

于生命来说,活着却不能随心所欲,不能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这无疑是很累的。但即使如此,我们还在乐此不疲的学习着社交,努力把不完美的自己装饰成一个完美的残次品。它之所以是完美的次品,是因为我们注定是不真实的。即使完美不是我们真正的自我,但只有我们失去了人性的精神,它才能被视为一种缺陷产品。

他说,我不希望过不是生活的生活,活着是这样珍贵。

事实上,从一开始,我们就从数亿个细胞中脱颖而出,这是一个奇迹。我们的生命如此珍贵。在短短的100年里,我们没有理由为了迎合别人而浪费我们珍惜的时间。不管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只要是发自内心的呼唤,就去追求吧。梭罗选择了瓦尔登湖,他用两年的时间去追求他的幸福,去感受他的内心。

也许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当我们端着一杯茶拿着一本书,突然想起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我们也会有莫名的心悸。心里会有个声音在呼喊,幻想着自己正站在瓦尔登湖边,闭上双眼,感应湖上微起的波纹,湖岸的钓者,四周摇曳的枫树,波纹在湖中和心中摇曳,让不加任何阻拦的思绪在心里荡起层层涟漪,体会着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的灵动的体验。

虽然我们不能像梭罗那样舍弃一切去完成我们的精神生活,但我们可以偷走半天的闲暇来完成我们的精神追求,品一杯茶,读一本书,听一首歌,暂时忘记工作或生活中的纠结。这样便很好,雅致,安宁,无欲无求,享受生活,享受浅淡的欢愉,精神乃至灵魂上的欢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算有味,才不至于索然无味的日复一日忙碌着奔波着,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

人生有味是清欢,清欢,淡淡的欢愉,如同梭罗的那片湖。我们都要追求这一点,因为,只有在这种梦幻般的自然情调中,生活才是那么美好而不复杂,简单而不苍白。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9)

“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背宋词背到苏轼时,我的感受用林语堂先生的这句话形容再贴切不过了。

开篇就是那首震撼人心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读罢,只觉畅快淋漓、心中豁然。

苏词,为旖旎哀婉的宋词增添了激情和生命力,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从此,低吟浅唱的“小道”之词能够登堂入室,也能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彻底破除了世人诗尊词卑的观念,使宋词的柔软情调中多了一份豪情。

豪情的苏轼也有柔情的儿女情长,那首悼念亡妻的《江城子》,读罢令人柔肠千转。——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绵绵不尽的哀痛和思念弥漫在字里行间,一个情深义重的暖男形象在他的词文中栩栩如生,穿越千年俘虏了众多迷妹的心。

读苏词,或爽口,或怡情,或遣怀,文如其人,见字如面。苏轼生性旷达率真、疏狂浪漫,却又平易亲和,本是一介书生,也会“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相较“谪仙人”李白,苏轼更多了些烟火气。

苏轼好饮酒,好品茗,好美食。经常“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有时“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读罢不禁莞尔,喝大了的苏轼也真是可爱的很,他自己倒也不忌讳,通通写在词作中,清新有趣,让我们有幸认识一个洒脱不羁、自然而真性情的苏东坡。有真性情,方有真文字;惟有真文字,才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学博才高的苏轼是千年难得的诗词文书画的全才,他卓越的成就来自家学渊源、来自天赋异禀,更是来自他不平坦的人生经历。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身如不系舟,一世的坎坷,被他淡淡嘲作一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不怨天,不尤人,从容应对,超然自若。黄州的东坡本是为了糊口而开的一片荒地,但苏轼把它变成了后人眼中诗意十足的世外桃源,也把东坡居士的别号永远留在了世人心中。可见一个人心中有什么,眼中便有什么,瘴气弥漫的林间如果能闲庭信步也会走出一条通往闲适的路径。

如果要在苏轼的诗词中选一首来形容他这一生,那么最贴切的莫过于这首《定风波》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书的人生命有千次”,这一次能遇到西坡,听他细数东坡词文的来龙去脉,听他详说东坡的生平往事,何其幸也;闲暇时,有好书相伴,何其乐也。——“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10)

“人间有味是清欢”一句出自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词句之间描写了早春之景,虽是春景宜人,苏轼词中却多少有些消极之意,他极力躲避世俗烦恼,想要在春景中沉浸自我,以此忘怀。千年前的苏轼在历经波折之后所得到的人生的领悟,而千年之后的于丹在自己的书中向我们展现了她对于词句的领悟。

她所谓的清欢,是一种回归本原、洗刷铅华的生活态度。她想要的是一种追随内心的体验。

也许不同的人对于词中“清欢”一词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同样的是我们想要的清欢是我们对人生的选择,苏轼用他所理解的清欢演绎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于丹为寻找自己的清欢选择了行走,她带着问题行走,走过繁华的都市,走过宁静的乡镇,慢慢寻找生命的真谛。

千年之前,有过这样一个女子,她美艳绝色却冷若冰霜,明眸皓齿,不卑不亢。双八年华,已出落得楚楚动人,她以这个姿态震惊周朝,同样也虏获了那个男人的心。幽王为她烽火戏诸侯,这是荒谬到后世君王没有勇气模仿的举动。

她不给他一个笑,却替他担了祸水之名,他偏给她一个玩笑,待他拱手江山讨她欢,如此,为她负上“幽”的亡国谥号。后人以她美色祸国,将一切错处归咎于她,其实有没有褒姒都是一样的,女人不过是昏君亡国的一个借口,周朝注定该亡,只是她的美丽加速了这个王朝的湮灭。余以为褒姒是值得人敬服的女子,她的所作所为都不失率性,她不笑时,哪怕幽王再怎么费尽心思,她也不笑;她要笑时,哪怕代价是倾国倾城,她也照笑不误。

史书记载,烽火戏诸侯是褒姒的最后一个亮相,此后再没有了她的身影,但在我心中,她始终是那个一笑倾城的女子。她的清欢是一种脱离世俗的安逸。尽管她身处深宫,但她仍然保持着乡村妇女的坦率。她不需要金银珠宝,不需要绫罗绸缎,于她而言,所要便是执君之手,携手余生。

这是她的清欢。

还有一人,罗贯中书中的周瑜,不得不说的是,真正的周瑜并不像他书中所写的一般小气奸诈,急功近利。

历史上的周瑜,真真当得起”风流“二字。江南山水飘渺自古为人所叹,其地地灵人杰,养得江南儿女多情。只是其中出类拔萃者多,得天独厚如周郎者少。

周郎俊逸,周郎优雅,周郎对旋律的美妙理解,周郎安顿下来。我今念及周郎,仍可思至其谦谦君子,撩拨人心悸动。可以想当年,赤壁之战后,周瑜是什么样的壮丽模样,正如苏轼所说,羽扇麟巾,谈笑风生,桅杆和双桨飞扬。

浅浅一笑,不知误尽多少红颜年少。自周瑜之后,出了谢安谢太傅,其风流高雅为世所重。

当时的谢安是王谢最杰出的儿子,也是东晋最有才华的人。只是谢安本身无意仕途,二十岁隐居,四十岁初出山,一隐东山二十年,是为了一鸣惊人。二十年前,他抛去了家族,抛弃了荣华富贵,放下尘缘俗事,只为了寻找一方心灵的净土。

二十年后,他出山救国,淝水之战,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甫一出手,为东晋王朝打了一场漂漂亮亮的翻身仗。

可谢安又是周瑜之后的多少辈。我们难以猜测,还在隐居东山的谢太傅是否会想到当年的周瑜,但不可否认的是,先人因循着周郎凤仪才开出了魏晋风流,育出无数文人墨客。

周郎已去。

周郎不知,他无心成就的高度令多少凡夫俗子望而却步。其实赞咏他的子瞻本身已是出类拔萃,也不由得在他面前自惭形愧。他想要与世无争的生活,但同所有男儿一样,他也想要建功立业。

江山折腰,功名误人,谁不一样?只是,同别人不一样的是,他做得极为出色,自由的在朝堂与江湖之间转换身份,他可以是战场上率领千军万马的将军,卸下盔甲,他也可以是宴会酒席中儒雅的温润公子。

他是军人,也是文人。他选择了这样的道路。在纷纷扰扰的世间,他用自己的方式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这是他的清欢。

所以说人间有味,其味无穷,我们在追寻心中梦想的同时找到了人生的清欢。这是我们追随内心后找到的答案。当我们选择回到刚开始的清朗与质朴,想起了初心,想起了出发的理由,则找到了人间清欢。

正如李白辗转乡野与朝廷,虽有心仕途,却终不得志,最终选择了相忘江湖,做一个四海为家,潇洒坦然的诗人:仓央嘉措被禁于布达拉宫,高坐于龙床之上,却选择了做回拉萨街头最美的情郎,宁负如来不负卿,他选择了一条比还俗更彻底的背叛之路;范蠡助勾践重振国家,却深知勾践此人可共苦却无法同甘,继而选择了隐居深山,不问世事。

人间有味是清欢,我们不停地追寻着,不停地探索着,往往忘记了最初的本意,一头扎进历史的洪流中,被现实打击得体无完肤。纵观历史,找到人世清欢的人必是不忘本心之人。正如于丹所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若有一日,你也迷失在现实所搭建的迷宫之中,无法自处,不若循着本心,回到起点,找寻最质朴的清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