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读后感(精华6篇)

09-07

为了满足心灵的需求,我们经常会阅读一些书籍。当我们阅读作者的作品时,不仅能够获取知识,还能够获得关于人生的启迪和思考。一篇出色的读后感应该注意哪些要素呢?下面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京华烟云》读后感”相关资讯。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1)

中国的文化,西方的语言

---读京华烟云感想及其翻译突出特点

林语堂先生是现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和语言学家。他的特殊教育背景使他能很好地掌握汉语和英语。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原著是英文的。它主要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这本书用几个家庭的故事真实地记录了20世纪初中国的人类历史。对中国文化礼仪的许多细节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对近代社会进行描写免不了要把很多中国特有名称翻译出来,其原文这点比较有趣。与其他**不同的是,林语堂叫了很多直译,然后附了注释解释。laoyeh 老爷、taitai 太太、nainai 奶奶、shaoyeh 少爷、hsiaochieh 小姐、yima 姨妈等,对于西方读者来说,这样的音译既融入了中国的特点又加入了英语的发音特点,很容易学也很有趣。

给读者带去很浓郁的中国风情。

对于中国的社会风俗礼仪,多采取的是直译加意译,因为每个文化都有一些特别的地方无法找到对应的译法。这是对结婚的一段描写:she took out of her jacket a package of silver and turned it over to the bride’s menpo, or presents of silver for the servants of the bride’s family which in this case meant the servants of the yaos.

next she gave a red envelope containing a bank check for six hundred taels, which constituted the pinli, usually given months before the wedding by the bridegroom’s family for the bride to buy her trousseau with, apart from the actual dress. 这段话对结婚前的红包聘礼环节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门包儿”在原文中为“menpo”,“聘礼”在原文中为“pinli”,这两种事物在西方文化中很难找到对应的,故而作者采取这种异化的翻译策略,向西方表现这种东方的异域风俗。

我也注意到了作者使用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口语,“生是曾家的人,死是曾家的鬼”这话在中国很常见并且带有强烈的感**彩,作者的翻译很精彩,既有原句的韵律,又表现出了它该有的感情:living, i shall be a tseng family person; dead, i shall be a tseng family ghost.” 这译文和原文采取的一样是平行结构,翻译十分地道。

原文:chopped by a thousand knives! f---your elder sister, your younger sister, paternal aunt, maternal aunt, and all your three generations of *****es!

thief’s bone! i will have my baby back yet, and your son of ***** will die of apoplexy and roll down to the eighteenth hell and stay there for ten thousand generations.

译文:杀千刀的呀!你姐姐,你妹妹,你姑姑,你舅妈,你们三代的烂娘们儿呀!贼骨头!我要把孩子找回来!你狗儿子要中风死!要滚下十八层地狱,要在地狱里万代出不来呀!

这是自己孩子被人夺走后,用最难听的话骂出来的,这段话很有趣。因为脏话在所有文化中都是非常地道和地方性的,而原文给人一种非常流畅的感觉。大部分的直译和一小部分的意译非常精彩,翻译成中文后恢复了原来的中国特色。

林先生在文中还翻译了李清照的名诗《声声慢》:

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rank, so dead!

the weather, now warm, now cold, makes it harder than ever to f***et.

………by the window shut,

guarding it alone, to see the sky has turned so black!

寻寻,觅觅,

冷冷, 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咋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这首诗翻译得很精彩,大部分用了意译的手法,将英文版改成了s-的头韵,所用的词营造的气氛和原文比较符合,最后一局将中文问句根据其意境改成了英文的感叹句。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不可多得的名作,其中英文语言上的价值非常高,林语堂先生在此书中采取的各种直译、意译、异化和归化策略都是值得借鉴学习的,为后人在向外介绍中国特色事物时提供了参照的模范。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2)

开始认识《京华烟云》是由于其电视剧的热播,我看了几集,便对原著产生了兴趣,我知道了这是国语大师林语堂的经典之作。

《京华烟云》思想美。在老庄思想的影响下,林语堂收道了道教的影响。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小段庄子的话,比如“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

”虽然我看不懂那是什么意思,但我相信那和一章的内容有哲学上的内在联系。其思想美更体现在对民族灾难与传承感知和认识上,读罢全文,我还有一种心绪难平的感觉,好像对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读罢全书,意犹未尽,在作读书笔记的时候,我相当于再看了一次本书。越是品味,越是反反复复地读。我越觉这书之妙。

姚思安,一个深受道家思想熏陶的智者,性情随和,胸怀宽广,为人坦荡,关心儿女。正是在他的指导下,培养了两个冰雪聪明的女儿。当时,他的思想比较开放。他没有让女儿绑脚。他让木兰接受现代教育,但她们都具有传统女性的美貌,并教会木兰认识甲骨文。最后他因忧国忧民而病卧不起,当他在临终前,曾要求见牛素云一面,他说了句“记住你是中国人。

”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拯救了牛素云的灵魂。

我很喜欢木兰,富有才情,柔美婉约,给人以灵动之美。她从小便识甲骨文,知书达理,而且女身男命。有一段话讲的是木兰在杭州过着简朴的生活。她用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使自己的家庭充满世俗的幸福和享受。

她作的美食,她房子的布置,她悠闲快乐的生活,但是丈夫荪亚却放荡不羁,不甘平淡,喜欢曹丽华那样的新式女子。面对丈夫的背叛,她以她特有的方式,凭借她的智慧和毅力让问题迎刃而解,从而维持好她的婚姻。我也很喜欢莫愁,莫愁是个沉稳,节检,教养好的富家小姐,她是个思想成熟,性格稳健,遇事有主见的女子。

后来立夫娶了她是他一生的幸事。当立夫出事后,她能沉着应对,把立夫平时的文件都烧掉。她还很孝顺,婚后还亲自孝顺母亲。

我最佩服的是她了解木兰和立服的关系。她能很好地理解和处理事情,而不会让他们三个难堪。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3)

关于其人这场京城故事展开在十几个各具鲜明特色的年轻人身上。首先是姚木兰,名如其人,这个如木兰花一般浪漫的女子,聪慧,美丽,善解人意,勇敢而又知性。在那个封建主义男尊女卑仍然盛行的年代,她却从不拘泥于束缚,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及最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她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命运需要她选择的荪亚,即使自己真正想要的是孔立夫。她的聪慧与隐忍,使她在被动接受命运安排时,依然能按自己的意愿过自由的生活,而最终她也如愿得到了荪亚的爱。莫愁,这个温润静婉的姑娘,在这场京城的纷华中,坚定又聪颖的守护着自己的初心。她聪慧坚韧,知书达理,对立夫无微不至的爱护最终换回了立夫的尊重与一生的眷顾。智慧端庄的曼娘注定一生悲惨的守护着自己的爱情;如慈禧太后般自私,精明,冷酷残忍的牛太太无奈的看着她挚爱的两个儿子离她而去,却毫无办法;相较于牛家对于权财的斤斤计较,姚老却泰然许多,他一生崇尚老庄哲学,主张无为而治,对于钱财全然视为身外之物。他的从容智慧无疑也在无形中影响了木兰,最终促成了木兰的率性与聪敏。还有很多很多鲜明的人物,命运交织,主动或被动地,在这个浮世演绎离合悲欢。还有很多很多鲜明的人物,命运交织,主动或被动地,在这个浮世演绎离合悲欢。2关于其时代另外,故事所要揭示的时代背景也往往不可避免。因为有时恰恰是时代造就了人物的性格,一如曼娘的忠贞不渝。抑或者是时代凸显了人物的可贵,一如木兰的浪漫不羁。京华烟云所处的便是历史上所谓的半封建式社会时代。这个时代封建与科学并存,理想与现实冲突,愚昧与开明匹敌,规矩与自由争锋。所以在这个时代成长的`人的性格也更加异彩纷呈,甚至于走向两个极端。3关于“我”我常在想,读一本小说,其实更像在倾听一个故事,甚至于体验或者演绎一番人生。同时代的或是异时代的,小说中的人物代替我们经历了一番苦味酸甜,看客们客观的窥探评价他们的一生,从中知兴替,辨是非,更仿佛自己曾亲历了此番人生。从故事中得出的真知灼见,往往比那些枯燥的成规戒律更生动可爱许多,也更平易近人的多。读《京华烟云》,我扼腕于曼娘的忠贞,惊叹于木兰的灵气,沉吟于莫愁的静婉,愤怒于牛太太的冷酷,遗憾于平亚,红玉,银屏的不幸,欣慰于荪亚的悔过,钦佩于姚老的智慧超然……在这一番灵魂与作者思想的碰撞中,更像重回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重渡了一番。这场历史大戏,平淡又跌宕,心酸又温暖,让人久久难以释怀。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4)

闽南文学六讲作业:

《京华烟云》读后感

林语堂著

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14级国际经济与**2班

张宋佳瑶

***(1)、图书简介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林语堂原本打算将《红楼梦》译作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译成,此后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长篇**,于是写出了《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2)、作者简介: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和新道家的代表人物。他1895年出生在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一个牧师家庭。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先后获哈佛大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艺部主任、国际笔会副主席。

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

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moment in peking,浮生若梦

我说:“浮生若梦应当是每个阅读《京华烟云》的读者的第一感觉。“人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当它与整个的国家和民族联系在一起,当它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沧海桑田,在地域的无限空间和历史的无涯中,生活总是变得悲壮。

现在,提到《京华烟云》,脑子里大多反应的是赵薇主演的电视剧,然而电视剧毕竟是平常人家酒足饭饱后的消遣,得尽量在情节上下功夫,这使得全书的哲学观和平和冲淡的笔调都不能表现和保留的淋漓尽致。如果你读过林语堂的原著,里面流淌的是一种幽香的味道。人心平和、尊严。

女主角木兰深受父亲的影响。姚先生是道教的信徒,所以她也相信一切都有办法。她很乖顺地听从了父母的安排,并平静地接受了命运。在其后的一生里,虽然没有断过对立夫的爱,但她始终没有背弃过她的婚姻,她也从没有怀疑过对荪亚的喜爱,虽然两种爱的层次大不相同。

甚至当丈夫偶然出轨时,她也并没有一味激怒怨愤,反而反省自身,并釜底抽薪,另想妙法解决。木兰从不埋怨命运,并欣然面对生活,享受着一种平静的安然,我们也不能说她是不幸福的吧。她带着那个时代女人的安顺。

而且,又非常真诚,大气。所以,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林语堂才会说:“若为女儿身,只做木兰也。

“ 姚木兰,这是一个偶像型的女人.

《京华烟云》与《家》、《春》、《秋》、《金粉世家》、《小团圆》有着相似之处,巴金,张恨水,张爱玲,林语堂的文字,或朴实,或灵动,或有力,或飘逸,各有各的特色。随描写特点各不相同,但共同给人展现了一副**时期大家族的真实的生活,腐朽,糜烂。而若说不同和出彩之处,最大的莫过于,京华烟云这本书,始终是与闽南文化有着深深的羁绊,正如木兰这一带着浓烈道教气质的女子一样。

而这也正引出了林语堂与闽南深厚的情缘。

身为外地人,我对“闽南”一词,始终是陌生的,又带有好奇,闽南一词,犹如迟暮老人一般,带着岁月的宁静气息,他悠久而又神秘的文化气息,吸引着各式各样的人前仆后继踏上闽南这一神秘厚土,**他的文化。

对于出生在闽南的林语堂来说,他的文章无疑有闽南之根。闽南山水对林语堂的气质和创作确实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于《四十自叙》中自言“为学养性全在兹”,梦寐不能忘也。虽然没有找到他晚年与林太乙的那段对话,他的自传**《赖柏英》中却有详细的描述,现摘录于文后。

另,他在《我过新年》(原题为《记元旦》)和《我的旅行》(记一次回漳州的旅程)中不经意流露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或许可以说明关于木兰的那些小细节并非巧合。“我看到有人从家乡送了一盆水仙花,我的家乡因出产这种美妙馥郁的水仙而闻名全国。我不觉回忆到我的童年。

当我接触到水仙花的芬芳时,我的思绪又回到了红对联、中国年夜饭、鞭炮、红蜡烛、福建橘子、早安和我一年一次的黑绸缎礼服上。午餐时,水仙的味道让我想起福建的一种萝卜蛋糕。……”这篇文章写林先生本来不想过旧历新年,最后却败给了一盆水仙花,十分可爱。

附上林语堂在《赖柏英》第九十五页、《林语堂自传》第二章:童年里的一段选文:

“细老那个男孩子在和阮娜说山的时候儿,他说:

“在黛湖我们有山。可是我在你们那个地方,可没看见那样的山。我们附近的山是真正的山,而不是你在新加坡看到的那些看起来不像的山。

我们那儿的山令人敬,令人怕,令人感动,能够**人。峰外有峰,重重叠叠,神秘难测,庞大之至,简直无法捉摸。”

他以突然兴奋的心情说话,好像倾吐出多年藏在心中的秘密一样,所以听他说话的人竟觉得突如其然,迷惑不解。他则接着说:“你一点儿也不知道。

如果你出生在山上,山会改变你的看法,山就像进入你的血液,山的力量是压倒性的。”——他停下来在思索一个适当的字。他说:

"山逼得你谦——逊——恭——敬。柏英和我都在高地长大。那高地就是我的山,也是柏英的山。

我认为那山从来没有离开我们——以后也不会……”

阮娜听见这话,她的眼睛越睁越大。她简直没办法听懂。她只觉得他说得越多,就越神奇。他所说的那座山的影响别人很难理解。

“你意思是说你把对那山的记忆看得很珍贵呀!”

“不只是珍贵。那些山的记忆都进入我浑身的血液了。只要童年已经成为山里的孩子,保证一辈子都是山里的孩子,永远不会改变。

可以说,有一种高层次的人生观,也有一种低层次的人生观。两者判若天渊,永无接近之日。”

阮娜神秘的微笑了。

她说:“我不懂你说的是什么?我所知道的只是你这个家伙太奇怪。”

细老说:“我给你说明白一点儿。我叔叔的人生观,就是低地的人生观。

平的,什么都是平的。从来不抬头往上望。”“我再改个说法。

比方你生在那些山间,你心里不知不觉评判什么都以山为标准,都以你平日看惯的山峰为标准。于是,你当然觉得摩天大楼都可笑,都细小得微不足道。你现在懂了我的意思了吧?

对人生别的一切你也是同样一个看法。人,商业,政治,金钱,等等,无不如此。”

阮娜把头向后一仰,低声嘻嘻的笑了。她说:“噢,那么……可是人都赞美摩天大楼呢。他们不像你把摩天大楼和山相比啊。”

细老说:“自然啦,我们的童年的日子,童年时吃的东西,我们常去捉虾捉小鲛鱼,泡泡水使脚清凉一下儿的小河——那些简单幼稚的事情,虽然你并不常想,可是那些东西,那些事情,总是存在你心坎儿的深处的。并没有消失啊。

”我常觉得《京华烟云》中的景色描写,无论是北京的香山、什刹海,还是杭州的西湖,都有一种静而悠然的氛围,似乎并非写一地一时的风光。或许可以推测,先生对这种和谐的自然美的喜爱与欣赏,可以追溯到儿时的生活经历,童年的印记,不仅从书中的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来,还潜移默化了他的脾性和《京华烟云》的哲学内涵。

合书长叹,浮生若梦。凡一本好书,读罢,皆有浮生若梦之感。现在的人,精彩地飘荡着,没有厚土,没有根基,没有枝蔓相连,血脉相传的符号.

人只有焦虑地活着,自以为是地活着.没有很容易获得的满足,没有人安顺地享受命运。繁华如过眼云烟,萧瑟后百废待兴,正如神奇化为腐臭,腐臭化为神奇。

反观只有在《京华烟云》里,才能保留有那繁华如梦的京城往事;那人间天堂的苏杭韵味;那闽南世界里最质朴和最诚挚的人间实感;那关于几千年中华文明和文化的精彩记录;那佛道儒精神在世间的具体阐释;那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这是战火纷飞的动乱年月里如若浮生一般的梦。这是一个时代的挽歌。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5)

那早已逝去的点点

——读《京华烟云》有感

我是一个爱读武侠,奇幻等休闲型文学作品的普通青年,对像林语堂这样的国学大师并不是十分了解!他名下的作品,自然也是知之甚少!!

不过,随着电视剧版《京华烟云》的热播,我对这部作品有了几分期待,无论是文雅的赵雅芝,还是清新的赵薇,都能让我对这样一部反映特殊时代背景,描绘几个年轻人波澜人生的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然而,电视剧的成功并不能完全代表小说本身的价值,就像庄园的大门,永远不能代表庄园里的奇光异彩!!好,既然这样,希望大家能够跟随我的语言,感应我的感受,来窥探一下,“这处庄园”,不一样的神采吧!!

《京华烟云》是部充满女性光辉的作品,最直观的便是主角,木兰,木兰是整部作品的灵魂,他的性格,他的思想,都在不停地辐射着她身边的所有人!

除了木兰,马芒和莫愁无疑都充满了魅力,因为她们的贤惠,她们的知性,也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整本书中,曼宁是我最喜欢也是最担心的角色,不仅因为她温柔,更因为她是一个如此完美的情人,符合中国传统男人择偶的标准!

从我第一次从曾家三少爷那里得知马芒的存在,我就清楚地感觉到,这是一个与木兰相对应的人物,更可能是一辈子相对应的人物。果然,我的感觉是对的!

很多人会问,曼娘爱平亚吗?

其实,作为一个接受过现代教育的年轻人,我觉得他们的爱情是毋庸置疑的!!他俩是娃娃亲,所以,他俩的命运从出生就是定好的!曼宁相信生活,所以她坚信只要她做得好,命运就会安排他;曼宁懂得礼节,所以她不会想到除了平亚以外的任何人,加上平亚也是个诚实的任,所以曼宁成了平亚生活的羁绊!

这创造了一个传统的命题。曼宁是典型的被动情人,这与木兰作为被动婚姻的代表不谋而合!!

平亚和曼宁在很多时候都相处得很好。很多细节也表明他们一直像恋人一样调情!就像曼娘的父亲刚死不久的时候,他们两个的那种情侣之间才会有的小默契,引得广大读者牵肠挂肚!!

所以,被动恋爱也不是总是不好的,主要看恋人双方是否“来电”,是否懂得知足!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大多数人也在重复这种被动的爱情。没关系。爱没有主动性和被动性。时代可以带来人,所以我们应该全力以赴!!

木兰在第一次见到曼娘的时候,充满羡慕之情,曼娘那种卓尔不群的古典美是万中无一的,而当时的木兰是个得益于自己开化的父亲,能够对古典艺术和新生事物兼收并蓄的好女子,于是,二人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辈子的知心人!!

曼宁的古典美,不仅在外表上,更在内心深处,这更是让木兰感动!!曼娘懂礼,对孔子笔下那些繁文缛节倒背如流,且奉若神明,一切一切地外在表现和内心世界都是那么规整,都是那么平静!!

后来,马娘嫁入曾家,却死在平遥,这是人间的悲剧。到目前为止,马娘的悲剧人生是注定的!!她毫无半点迟疑嫁给了病入膏肓的平亚,她毫无半点迟疑地选择以处子之身守寡,她毫无半点迟疑地选择了深入简出,毫无半点迟疑地把自己的命运锁定在了高墙之内!

直到这时,我才真正明白,曼娘生命中的这个“囚”字的第一层含义!!

后来的二十年,曼娘的戏份逐渐减少,但绝不是打酱油的角色,她在很多场合均已古典美人的姿态惊艳于众人之中,引人羡慕!!

时过境迁,随着民族斗争的愈演愈烈,木兰,莫愁,立夫,乃至曼娘也受到极大影响,从视觉上到思想上!

后来,姚老先生在临死之前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你问曼娘,曼娘若说,中国非打不可,中国就会赢。曼娘若说中国不要打,中国就会输!”

姚老先生为什么一口咬定,曼娘的态度会决定中国战胜还是战败呢??可能是老人认为曼宁是一个很懦弱的人,一个懦弱的人,如果他愿意战斗,中国会有希望的!不过,我想,更有可能是,曼娘身上凝聚着中国五千年优良传统,她的思考方式,做事态度,都是最标准化的传统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代表中华大地上的芸芸众生,再加上,她是个女人,对于战争不免会没有男人们坚强,所以,她的态度,很重要,也很直观!!!

然而,命中从来不缺少转折的曼娘,在经历了三十年的稳定期之后,随着日本兵的入侵,她又一次陷入磨难,这次,她选择了用生命去维护自己的尊严,用自尽捍卫了礼教!!

我感受到莫名的悲伤,曼娘啊!妈咪,我一直希望你能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生活,但是一次又一次的痛苦却毫不犹豫地找到你!!

曼娘的人生充满着阴霾,这股阴霾的根源便是,她命中的“囚”——封建礼教的禁锢,从第一次的婚姻,到最后一次的捍卫,无不透露着她那根深蒂固的礼教思想!我不想批评这种想法,也不想谴责我的梦中情人曼宁。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故事诞生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

木兰是整部作品的女主角,但我把她放在第二段,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不过,我真的对马芒有特殊的感情。不过,我不得不承认,大多数男同胞一定更喜欢木兰这个知性女人!!

木兰,出身豪门,善解人意,聪慧可人,浑然天成,就连包括识文断字,做菜,打扫卫生在内的综合能力也是超级强,总而言之,就是无限趋近于完美!

初识木兰,我就把她当做妹妹一样看待了,一个那么机灵,又那么善良的小姑娘,真是惹人疼爱,虽然后来,她的形象在不断改变,那份灵气,却是永远不变的!!

下面,我们来说说那个“放”字吧!

木兰性格随和,而且,不愿意受拘束,这和她的父亲姚思安,向往道家思想有着直接关系,这种性格便是典型的“放”,如果,我说的还不够直观的话,请看下面一段摘录:

“若是木兰的投石头,吹口哨,唱京戏这些事使立夫感到意外,在他们走回庙去的路上,立夫说了一句话,也使木兰感到意外。”

这句话看似平静,但实际上却透露了很多信息。首先,木兰会扔石头、吹口哨、唱京剧。这些技能对普通女孩来说无疑是不可获得的。很明显,木兰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这是其他女孩无法比拟的!广泛的爱好便是源自开朗的性格和那毫不拘泥于男女差异的先进思想!!

再者,这句话是有逻辑顺序的,立夫和木兰两人都是非常惊讶于对方的表现,换言之,在他们两人之间,是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男尊女卑的道理存在的!

所以,木兰的确是一奇女子,性情奔放,不逊男儿!!

木兰在爱情方面,在绝大多数人看来,确实不是很成功,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木兰是个被动婚姻者!他真正爱的人是立夫!!!

不过,我却不这么认为!!

木兰小的时候就和荪亚有过一段共同的生活经历,两个人还算投缘,再加上两家人上一辈的那种关系,他们俩的婚姻,似乎又犹如曼娘和平亚那样命中注定!

不过,就在这时,温文尔雅,博览群书的立夫出现了,他和木兰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慢慢地,两个年轻人之间产生了微妙的感情!

随后的发展,却令很多人不解,为什么木兰仍然几乎毫不犹豫地选择嫁给明显不如立夫的荪亚呢??难道只是因为家族关系??

那便是木兰生命中,那个“放”字的,第二重含义,懂得舍弃!!

立夫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木兰所向往的那种科学,那种名主,那种现代化的东西,然而,并不是心向往之,便能得到,木兰深知自己是这个时代的人,肩负着家族的压力,并不是真正的自由之身,于是乎,他索性放下这份情感,进入第二个并不算亏损的选项——荪亚!!

她放下的又何止是立夫,她从女孩到夫人这段历程中,放下的东西就更多了,这就不需要我来赘述!!

她真的放得下吗??

对立夫的感情,显然,放下的不够彻底,从后来的几次后面时候的悄悄话,再到后来的夜探大帅府,每一件事都可以深深传达出,木兰心中是有立夫的位置的!!当然,我必须解释一下,木兰的这种行为,是典型的精神上出轨,而且是在肉体和精神上绝对忠于荪亚的基础上出的轨,是值得理解的,俗话说,每个人都会有一段独一无二的幻想!

在木兰的人生里,总是伴随着刚强和智慧,这便是“放”的第三层含义,释放,即向身边的人释放刚强,用智慧帮大家渡过难关!!

整个工作,木兰很少哭,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她也勇敢面对!!例子数不胜数,我在这就不举了吧!!

莫愁之“收’

本来,我并没有打算用较大的篇幅来讲述莫愁,因为她就像是木兰和曼娘的结合体,那么迷离,又那么真实!不过,后来我改主意了,因为,我的室友们,很多都在默默挺莫愁!木兰太刚,曼娘太柔,莫愁刚柔并济,才是真正的现代人心中的大众情人!!

在小说的前半部分,莫愁还只是木兰身边的一个小跟班的角色,一切性情和神采都还不曾显露!但是,到了后半部分,莫愁的戏份明显加重,气场也逐渐强到可以和木兰一较高下!这是为什么呢??

一来,莫愁年纪小,一开始还不懂事;再者,莫愁可不像红玉,木兰那样张扬,她的美源自沉静!!

莫愁不愿意失去任何东西,从她对银屏的那种态度就可以看出!任何曾经对她好过的人,和她有过美好回忆的东西,她都不想失去,这就直接导致,莫愁是三个女主人中,收获的最多的!!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她收获了美满的爱情,也就是温文尔雅,博览群书的立夫!她对立夫可谓无微不至,是真正的全身心的爱,这当然也就换来立夫,对这位美丽夫人的深深依恋!!

剩下的收获,我就不多说了吧!!大家自己去体会吧!!

三个女人,都是那样活生生地在这部作品中存在着,关联着,曼娘会教大家怎么做,才能更符合礼仪;木兰会用阳光般的笑容,向大家传达前途的光明;莫愁会向大家嘘寒问暖,流露真情以后,期待着大家的拥抱,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三个女人给我们演绎的,可真是一台五味杂陈的大戏!!

中华动荡演绎传奇故事

《京华烟云》是一部充满时代感的作品,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赋予了这部作品很多新的意义!!

就在这段国家由和平到动荡,人民由安宁到颠簸的历程中,三个不同的大家族,演绎了三段相互交织的爱恨情仇!!也许是时势造就了这些故事,亦或是这些故事反映了时代潮流,反正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都是不可复制的!!!

先说说姚家吧!!

商业之家,论财产,在北京城占有一席之地,家里算是人丁兴旺吧!!家长老姚,崇拜老庄哲学,天性无为而治!!

姚家是三大家族最稳定,最安定的了,除了体仁和银屏的人间悲剧之外,其他方面还算是相安无事!!另外两个女儿和一个小儿子,都非常孝顺,且治家有方,都非常幸福地生活着!!

再说说曾家!!

曾家是官宦之家,家长老曾是做了一辈子官,教育三个儿子也是以做官为荣,这便造就了三个儿子,谨小慎微的个性!!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6)

《京华烟云》虽然是一部好几篇**联成的长篇**,但不因此而成一部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中国的一本伟大**。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曾说过《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并不是一定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

“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确实,该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

何为人生,何为梦也。而我乃称叹叫绝也!未知他人读毕有此感觉否?

故此书非**而已!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给人以一场大梦的印象时,即成为伟大的**,直可代表人生,非仅指在二十世纪初叶在北京居住的某两家的生活。

包括无涯的人生,就是伟大的**。

《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几十本关于中国的书不如当地的中国书有效。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写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登堂入室,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

这本书对中国社会的介绍非常成功,具有很大的宣传力。此种宣传是间接的。书中所包含的实事,是无人敢否认的

《京华烟云》中描写的最出彩的是女人。古典的,现代的;年轻的,年老的;出身高贵的,身为丫鬟的;老实本分的,工于心计;各式各样的女人,个个个性鲜活,有血有肉;同一个女人,写她从待字闺中到嫁作人妇生儿育女,从女儿到母亲再到婆婆到奶奶外婆,不同阶段的女人,她们的心理变化也很真实的写出来。比如木兰和莫愁,两姐妹在相似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木兰更愿意继承父亲的道教思想:

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也容易满足;莫愁则偏向母亲继承了儒家之道,学会了作为妻子母亲的生活中的智慧。同为女人,木兰更适合做老婆,因为她有想不完的妙点子,可以陪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莫愁则适于做母亲:

她方正稳重的性格会给孩子一个好榜样;莫愁最懂得以柔克刚之道,对于立夫这样个性激进易冲动的人,也能懂得什么时候予以忍让,什么时候坚持,什么时候暗暗责备,什么时候给予鼓励,恰当地顺应立夫情绪的起落,最终改变他,使他成熟稳重。相信这对于孩子要容易得多。因为莫愁有足够的耐心,也有足够的智慧,不会过分娇惯,也不会过分严厉;莫愁在文学上的造诣也足够给孩子的学***导,从她少女时代和立夫的几次辩论就可以知道,其实她思想锋利,见解独特,并不输于木兰,只是嫁人之后着意收敛,培养自己的稳重方正。

但这两姐妹,在很多方面,是非常相似的。就从莫愁和木兰对待丈夫外遇(立夫甚至可以不算,因为那只是精神层面的)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她们的沉着和智慧是多么的相似。同样的善解人意,同样的不动声色。

但面对立夫事件,她们有着不同的态度,能很好地表现出她们的不同——木兰的冲动和理想化,还有莫周的冷静、稳重和宽容。这两个可爱的女人是书中的灵魂,或许也是林语堂心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说到我最崇拜的人,当然是坚强独立的木兰。面对生活的变迁,面对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到变为村妇的剧烈转变,即使最后变为普通农民,她依然能过着幽雅山居的生活,坚韧地面对所有困难,并在磨难中成长,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林语堂曾说:

“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他心中的理想女子。

《京华烟云》向西洋人介绍了中国社会。细读之,让你有登堂入室之觉,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与里头的人物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或许,除了一句”此书只应天上有“外,再没有更恰当的语言了。

在图书馆翻到了这一本英文版的《京华烟云》。虽然我不能完全理解,但看电视剧和中文版还是不错的,我能大致理解

林语堂先生一生用英语写书,向外国介绍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中国人的朴素生活。这是他在国外生活时用娴熟优美的英语写的一部伟大的作品,向那些鄙视中国的外国人介绍了中国的真实文化。

《京华烟云》主要描写了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恩怨怨。在政权更迭、军阀纷争的北平市,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人物演变、思想碰撞和命运选择,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世界的一本伟大**。

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曾说过《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并不是一定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该书还被视作现代的《红楼梦》林语堂先生曾提到:“(该书)重要人物约**十个,丫头亦室来个。大约依红楼人物拟之。

木兰似湘云(而加入陈芸之雅素),莫愁似宝钗,红玉似黛桂姐似凤姐而无凤姐之贪婪,迪人似薛蟠,珊瑚似李纨,宝芬似宝琴,雪蕊似鸳鸯,紫薇似紫鹃,暗香似香菱,喜儿似傻大姐,李姨妈似赵姨妈,阿非则远胜宝玉。”

确实,该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

何为人生,何为梦也。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

但这两姐妹,在很多方面,是非常相似的。就从莫愁和木兰对待丈夫外遇(立夫甚至可以不算,因为那只是精神层面的)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她们的沉着和智慧是多么的相似。同样的善解人意,同样的不动声色。

但面对立夫事件,她们有着不同的态度,能很好地表现出她们的不同——木兰的冲动和理想化,还有莫周的冷静、稳重和宽容。这两个可爱的女人是书中的灵魂,或许也是林语堂心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当然,最受赞赏的是木兰——一个坚强独立的木兰。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她优雅、聪慧、贤惠,追求时尚、幽默,不失新时代女性的优势。她聪明勇敢。她对生活有自己的看法。更令人惊奇的是她独特的浪漫情怀。她的生活方式随着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在冬季则平静沉稳,春来则慵倦无力,夏天则轻松悠闲,秋来则舒爽轻快”。

面对生活的变迁,面对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到变为村妇的剧烈转变,即使最后变为普通农民,她依然能过着幽雅山居的生活,坚韧地面对所有困难,并在磨难中成长,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

命运早有天注定,哪由强弩硬上弓.书中虽未提及命运,但命运的造化随处可见。银屏硬碰硬的抗争,最终葬送了自己。

而姚太太的强硬路线,也没有给她什么好下场,最后她的小儿子竟然娶了一个丫鬟,真是讽刺!鲁比的死是服从命运还是服从自己?莫愁是个注定了幸福的女人,命运,可能有时候,真的,有薄厚之分每一个人,不论生于安乐还是忧患,谁都不足矣改变整个生活。

然而,每个时代都会给我们一个具体的责任。在北京的烟云时代,我们应该共同抗日,共同保卫国家。只要一个民族的人民有觉醒和团结的意识,任何强敌都是可以战胜的!海明威说的好:

“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中华民族的儿女们,永远都是好样的!!

《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一本有名的书。它描绘了清朝灭亡后北平几个典型大家庭的生活,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图景。它是一部由好几篇**联成的长篇**,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

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

在这部**里面有两个角色是非常突出的—姚木兰和姚莫愁,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姚木兰。林语堂说:“木兰,乃真女子”。

确实,在我看来姚木兰一面秉承着道家女儿的随缘自在聪明活泼,一面又有儒家媳妇的孝顺贤惠,漂亮而多才,十岁就识甲骨文,会唱戏,懂得享受生活,善烹饪,知人情,体贴,毋庸置疑她就是个是很好的情人、妻子与朋友,而在妇女受教育缺乏的当时,在尚有足够的蒙昧与保守的世界,姚木兰又是众多男士的理想。木兰自小被曾家所救,双方父母又有交情,加上与曾荪亚青梅竹马,又和曼娘一起居住,有曼娘为曾家谋划,她与曾荪亚的婚姻,似乎是名门大家的理所当然。而她自己所爱的孔立夫,她虽然明明知道自己在立夫的面前,变得活泼,有不可言喻的快乐。

也知道孔立夫走了,她姚木兰的快乐也随之带走了,她会独自在校园里伤怀感叹,却不愿意与任何说这不可说的秘密,她由衷地羡慕妹妹姚莫愁,却照旧安然地过自己的日子,在礼教谨严的夫家克制地保留自己风雅的爱好,结婚之后,仍与丈夫在清晨去看荷花,收集荷花上的露珠来煮茶。我认为这是姚木兰最显著的特点。她的可爱在于她那现实中的不现实,一面顺从命运,一面又在这命运固定不变的大格局下来点小花样,浪漫地过日子,享受人生。

后来,家国大变,木兰迁住杭州,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后变为村妇,过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后变为普通农民,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父亲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可见木兰是父亲的理想女子。她的这些精神也是我所敬佩的。

而在这部**中也占据重要角色的莫愁,相对于姐姐木兰来讲,她又有自己的不同,可以说,木兰犹如灿烂明亮的春花,而莫愁好比匣中温润沉静的美玉。木兰的情绪变化迅速,遇见感动的事情,就会流泪,放在寻常事物上,令人觉得摔性无伪,而在关键时刻,木兰却缺乏莫愁处变不惊泰然自若的镇定。孔立夫被抓,姐姐姚木兰晕了过去,妹妹莫愁却挺着大肚子,沉着地应付警察,其雍容与大方的作派,令警察都肃然起敬,帮她丈夫说好话且来宽慰她。

这份坚强与镇定,也十分可贵。莫愁又十分息事宁人,姐姐为她的丈夫晕倒,她看在眼里,却并无任何异样。这种能忍耐的享福的性格,也令人羡慕。

犹如莫愁所说:“身为玉质,有利也有弊。玉永远不受污染,并且硬而脆。

但是最精美的玉应当发柔和之光”,她,姚莫愁,就是那最温润柔和的美玉。她们受的是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美好之处。

除了人物的描写个性鲜明有特色外,此书让我觉得还有更大的优点是在于其哲学意义。一翻开来,我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我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的感受。

后来在看了由这本书该编成的电视剧后,让我更加的印象深刻。它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过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养成某些生活习惯,如何形成某些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暗香被拐之后,性格都转变,却能在木兰的爱心之下,逐渐恢复,且找到家人,最后嫁给经亚,暗香的爱甚至使经亚年轻起来;曼娘虽以**之身守寡,她养育的儿子阿瑄却极敬爱她,她与媳妇以及孙子死在日本人手中之后,阿瑄参军,因为母亲妻子与孩子的缘故,越战越勇,从未受伤;后来,家国大变,木兰迁住杭州,却可抛弃奢华的生活,作村妇打扮,亲自下厨劳作,而在逃往四川的路上,又能一再收留路上的小孩;孔立夫虽然赞成庄子的自然主义且爱写批评时世的文字,却在国力最弱的时候,去做了自然科学家,知道木兰是爱他的,也仅仅止于吻手一次而已;牛素云虽然做尽坏事,却也真心悔改,为国捐躯;林语堂在这部**里面处处体现了世间的爱与温暖,更从小群体小人生中折射出大的民族精神与开阔的家国前景。

《京华烟云》写于1938年,成于1939年,那时,我们国家正处水深火热之中,新无可待,旧无可取,林语堂犹能在《京华烟云》里秉承传统的忠与孝,赞成家庭伦理,而又倡导人生的智慧,极力鼓吹仁爱与慈悲,观之令人欢欣鼓舞,我想这就是林语堂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这本书成功的原因之一。看了《京华烟云》之后,我似乎有一种如梦幻般的感觉,沉沁在书中情节里面,久久不能回味,让我的思想境界又得到了一次质的提升。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