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论文课件(通用4篇)

09-12

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推荐的“论文课件”或许能够帮助您打开新的视野。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教案是教师发挥教育智慧的重要方式之一。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来一探究竟!

论文课件 篇1

电子设备元器件一直是朝着提高集成度、减小元器件尺寸及增加时钟频率的趋势发展。高集成度、微小的元器件尺寸及大时钟频率带来的是元器件功率和热流密度急剧增加而产生的过高温升。实验证明,电子器件的可靠性与温度成反比。在传统热设计中,散热方式以传导、自然冷却、强迫风冷为主,随着元器件热流密度的不断增大,传统散热方式已无法满足散热要求,液冷技术比空气冷却效率高出 100~ 倍,液冷散热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机载电子设备。在航空应用环境,对于机载电子设备的尺寸和重量有严格要求,因此液冷系统的小型化研究十分必要。

液冷技术是指冷却介质为液体的冷却技术。其原理就是利用冷却液的流动带走元器件产生的热量从而降低发热元器件的温度。液冷系统主要由液冷散热器、循环管路、泵、储液箱、二次换热器 5 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如图1 所示,冷却介质在泵的作用下从储液箱泵出流入液冷散热器内,将电子元器件产生的热量带走,再经过二次换热器将热量散发到空气热沉中,冷却后的液体再次流回储液箱,如此循环往复来达到控制元器件温度的目的。

论文课件 篇2

若有学生产生疑问,则出示小黑板题目:

2、师:学上节课的时候,“数不够用了”,就出现了谁?

若生只答负数,后面教学“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时则通过有理数的“正数、0、负数”分类来帮助学生理解。

若生答有理数,则引导回忆有理数的“整数、分数”分类,再举相应的数例,后面将这些数在数轴上表示,以帮助学生理解。

评价学生表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入下一环节。

让学生举生活中负数的例子。

出示温度计的局部放大图(小黑板),让生读出其读数。

(温度计的`读数绝对值不宜过大,便于作图时确定单位长度,本课中的数轴尽量使单位长度确定为1。)

师示范画数轴。

板书时,隐含强调数轴的三要素,在标注负数时,方法有二:一是与温度计比较;二是观察距离原点正(反)方向几个单位长度。

2、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师:请将小黑板上的温度计读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板书“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出示例2,指名板演。

师小结,给出“相反数”的概念,强调“互为相反数”。

师:有人不愿意了,“你们都有朋友,我好孤单!”是谁孤单?(师可提示谁不说正负)

4、通过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由生活中温度由C5℃、

C2℃、0℃、2℃的变化,结合小黑板温度计图,引导学生。

师:数轴上越往哪边数值越大?(侧放小黑板,温度计真像数轴)越往哪边数值越小?

思考:正数与0、负数与0、正数与负数的大小关系。

三、练习:

教科书第39页“随堂练习”内容。引导,讲评。、

四、课堂总结,评价。

五、作业。

生思考,作答。

生接受评价,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生积极动手,认真作图,同步完成。

指名板演。

侧放小黑板,师生订正。

生口答。

指名板演。

生试举例,并表示。

若学生举的数的绝对值偏大,可让学生口述在原点的哪边多少个单位长度处描点。

生板演。同桌互查互评、自评。

同桌小议,交换看法。

生:①书写只是符号不同;②位于原点两侧;③距原点的距离相等。

生踊跃回答。

生思考后答:0

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后得出温度逐渐上升。得出结论温度计上的温度值越往上,表示温度越高

生很容易作答。

思考后作答,举例,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

生板演,完成例3。

同桌讨论,推荐代表发言,师生共同分析其数据分布。

生思考,作答。

师生对话,总结,评价。

抛出“数轴”,给出悬念,随之用小学六年级学过的“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释疑,一紧一松,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建立数轴的初步印象。

复习上节有理数分类,为有理数在数轴上用点表示做准备。

考虑到了学生的回答及后续教学有关内容的处理,即怎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根据的是有理数的分类:

1、有理数{正数、0、负数}

2、有理数{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课堂阶段性评价,既是对前一环节学生表现的总结,也为下一环节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做了铺垫。

温度计在本课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请出学生学习的帮手。实际的温度计有大格小格,采用局部放大,提供给学生的是每个小格,刚好是1℃。而将小黑板倾斜,更像数轴,还可略去实物温度计上下有限可能对学生的误导。

由温度计的温度值引入,而不是直接问“负数在数轴上怎么表示”,是便于后面教学在数轴上表示负数和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时,更便于学生理解(温度计平放即可判定相应的点是否画正确。)

手把手传授画法,没有将作图步骤中的直线与三要素并列,便于突出三要素,但也要注意“直线”也是学生作图时容易出错之处(按线段对待,平均分成若干份)。

教学时先原点,再单位长度(本节每个单位长度表示1,暂不写,因为还没有正方向),指出正方向,最后根据单位长度及正方向标注有关点。

所涉及的数据难度不大,学生兴致高涨。

C,注意是平均分3份后,从0向左取2份处描点。

通过“有理数的所有子类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来证明。

①从书写出的“形”或读法入手。②③从数轴上观察。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创造条件使喜“静”的学生也“动”起来。

也可通过数轴上观察,原点左有一个有理数,必然在原点右侧有它的一个相反数,而0充当了服务角色,突出0的特殊。

师举此例,也隐含着这几个数的大小关系。特别是C5 多次与温度计做比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多次让学生板演,给学生提供上讲台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渗透了集合概念,更明确了数轴上数的大小关系与左右方向的联系。通过对话评价,找出学生理解掌握本课还有什么问题,促进教师改进,同时,使学生一定程度地了解自己课堂学习的不足,明确改进方向,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数轴(直线)     小 ←――→ 大              相反数  互为相反数(有理数   1、原点     (此处是教师示范的数轴)        0的相反数是0的分类)   2、单位长度                                  正数>03、正方向     任何一个……来表示。           负数

论文课件 篇3

摘要:要想在工程建设各阶段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必须得有科学适用的计价依据。工程造价的计价依据主要包括工程量清单、工程建设定额和工程造价信息三类。

要想在工程建设各阶段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必须得有科学适用的计价依据。工程造价的计价依据主要包括工程量清单、工程建设定额和工程造价信息三类。

工程量清单是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是表现建设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项目、措施项目、其他项、规费项目和税金项目的名和相应数量等的明细清单。工程量清单是工程计价中反映工程量特定内容的概念,在不同阶段可分别称为“招标工程量清单”、“结算工程量清单”等。

工程量清单的作用:是招标信息的载体;是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基础;是编制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的依据之一;是编制办理竣工结算、支付工程款和工程索赔等的依据。

工程量清单的编制主体:工程量清单应由具有编制能力的招标人编制;若招标人不具备编制工程量清单的能力,可委托工程造价咨询人编制。

编制工程量清单的主要依据: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国家或省级、行业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计价依据和办法,建设工程设计文件,与建设工程项目有关的标准、规范、技术资料,招标文件及其补充通知、答疑纪要,施工现场情况、工程特点及常规施工方案,其他相关材料。

工程量清单的组成和编制方法:

1.2.1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的编制(五项内容):项目编码一五级编码,用12位阿拉伯数字自左至右表示;项目名称和工程内容;项目特征;计量单位;工程数量。

1.2.2措施项目清单的编制。措施项目是指为完成工程项目施工,发生于该工程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技术、生活、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非工程实体项目。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将实体性项目划分为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将非实体性项目划分为措施项目。措施项目清单应根据拟建工程的实际情况列项,需要考虑多种因素,除工程本身因素外,还涉及水文、气象、环境、安全等因素。

1.2.3其他项目清单。根据拟建工程的具体情况,参照下列内容列项:暂列金额、暂估价、计日工、总承包服务费等。

1.2.4规费项目清单。规费项目清单应按照下列内容列项:工程排污费、工程定额检测费、社会保障费、住房公积金、危险作业意外伤害保险。

1.2.5税金项目清单。税金项目清单应包括下列内容: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可以把工程建设定额划分为劳动消耗定额、机械消耗定额和材料消耗定额。

可以把工程建设定额分为施工定额、预算定额、概算定额、概算指标、投资估算指标五种。除去施工定额外,其余四种均为计价定额。

可以把工程建设定额分为建筑工程定额、设备安装工程定额、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定额、工器具定额以及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定额等。

2.2.1人工工日消耗量的确定,由分项工程所综合的各个工序施工劳动定额包括的基本用工、其他用工以及施工劳动定额同预算定额工日消耗量的幅度差三部分组成。

2.2.2材料消耗量的确定,包括材料净耗量和材料不可避免损耗量。

材料的净耗量是指直接用到工程上去、构成工程实体的材料消耗量。它可以采用计算法、换算法和实验室试验法进行测定。

2.2.3机械台班消耗量的确定,是根据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中确定的施工机械的规格、型号计算的,包括:①综合各工序机械台班定额之和;②预算定额和施工定额的机械台班幅度差。

人工工资单价是指一个建筑安装工人一个工作日在预算中应计入的全部人工费用。它一般包括如下几项:基本工资;工资性补贴;生产工人辅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生产工人劳动保护费。

材料的基价是指材料从其来源地到达施工工地仓库后的出库价格。材料基价一般由以下几项费用组成:材料原价(或供应价格);材料运杂费;运输损耗费:是指材料在运输装卸过程中发生的不可避免的损耗;采购及保管费。

机械台班单价是指一台施工机械在正常运转条件下,一个工作班中所发生的全部费用。它由以下各项组成:

折旧费。指施工机械在规定的使用年限内,陆续收回其原值及购置资金的时间价值。

大修理费。指施工机械按规定的大修理间隔台班进行必要的大修理,以恢复其正常功能所需的费用。

经常修理费。包括为保障机械正常运转所需替换设备与随机配备工具附具的摊销和维护费用,机械运转中日常保养所需润滑与擦拭的材料费用及机械停滞期间的维护和保养费用等。

安拆费和场外运输费。安拆费指施工机械在现场进行安装与拆卸所需的人工、材料、机械和试运转费用以及机械辅助设施的折旧、搭设、拆除等费用;场外运输费指施工机械整体或分体自停放地点运至施工现场或由一施工地点运至另一施工地点的运输、装卸、辅助材料及架线等费用。

人工费:指机上司机和其他操作人员的工作日人工费及上述人员在施工机械规定的年工作台班以外的人工费。

燃料动力费:指施工机械在运转作业中所消耗的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及水、电等。

养路费及车船使用税:指施工机械按照国家规定和有关部门规定应缴纳的养路费、车船使用税、保险费及年检费等。

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定额主要包括措施费定额和间接费定额。这里主要介绍间接费定额。

规费费率。根据间接费的不同计算基础,分为如下三种:以直接费为计算基础;以人工费和机械费合计为计算基础;以人工费为计算基础。

企业管理费费率。根据不同的计算基础,分为如下三种:以直接费为计算基础;以人工费和机械费合计为计算基础;以人工费为计算基础。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是属于建设项目或单项工程从筹建至竣工验收交付使用过程中应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列支,又不能列入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工器具购置费的费用项目。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由主管部门判定工程建设其他费用的编制办法。一方面对适于定量的费用规定开支标准;另一方面,对难于定量的费用项目,则规定其计算办法。

概预算定额基价=(材料概预算定额消耗量×材料基价)+(人工概预算定额消耗量×人工工资单价)+(施工机械预算定额消粍量×机械台班费用单价)

全费用单价(综合单价法)=人工费十材料费+机械使用费+间接费+利润+税金。

[1]成启东.建筑经济.中国宇航出版社.

[2]张立波.建筑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

论文课件 篇4

当我们问及很多高职学生为什么必须要学好园林设计课的时候,有人认为是要成为设计师;有人认为学不学无所谓,因为我将来不会从事设计工作;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迷茫的,认为学习是老师或父母的要求。可见学生对于这门课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基础也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特别重要,这个目标由大到小,由总到分,每个单元到每次课,都要向学生讲明白其中道理。各类绿地设计课程以培养学生观察与思维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设计与表现能力、自主学习和融会贯通能力为教学目标,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在原有基础上,通过一学期的训练,在这四个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个目标定位于学生发展,而且必须在每个教学实施环节加以实施,才能实现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教学。

笔者将各类绿地规划设计教学实践的内容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分成道路绿地与城市景观、居住区绿地、公园绿地和单位附属绿地设计四个单元,对于每个单元的教学大约4~5周,16~20课时左右。每个单元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大体相同,教学流程是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展示—教师归纳理论要点—实地调查与分析—模拟抄绘—评价—设计实践练习—再评价,每学习一个单元循环一次,这样有利于强化掌握学习设计课程的方法和流程。通过预习、展示、调查、设计、反馈几个环节使学生目标明确,通过分组合作,相互学习,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在一次次任务完成过程中得以逐步提升。若整个学期中前四个单元学得较轻松,还可增加一项专类园、农业观光园、屋顶花园等开放式学习内容。

一个班级的学风对于有效教学能否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的.相互影响有时比教师的说教更有作用,学习小组的建立在一开课就组织实施,而且要贯穿整个学期,每个单元的学生讲课和实地调研都以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每个成员都会有不同分工及展示的机会,在此过程可开展一些小的竞赛和一些激励措施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表现自我。对于教师而言,首先要做到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爱护、信任、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友谊形成融洽和谐的关系。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习惯抓两头,带中间。而在设计课堂上中等水平学生是大多数的,更应受到关注,因为经常得到关注和鼓励,当他们开始主动上进时,慢慢会变得和第一类学生一样好,这样第三类学生在想不完成任务时,发现周围的人都在努力,也就慢慢跟上了。当学生经常在教学活动后有成就感,课堂效率就自然提高了。

在学生已经知晓各类绿地规划设计教学目标与学习流程后,制定科学的课程评价标准对于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非常关键。因为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或促进形成,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对是否是高效课堂的教学评价,除了普遍意义上的评价内容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保证每个学生都取得进步,因为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对照教学目标所涉及的四方面能力,针对每位学生的课程评价包含现场调研分析、自主学习与沟通表达、设计要素练习、设计实践四个部分,分别占10%、20%、30%、40%。此外还设有学习进步和刻苦努力的加分项。评价的方法主要有自评、互评和师评,评价的过程是每一课都进行记录,最后对四个单元进行分类汇总,通过对比,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过程,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基础。有效教学的实质就是设计好教学内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实行合适的教学管理、开展科学的课程评价来提高教学实效。对于高职园林专业的教师来说,对于有效教学的探索,是一个需要继续深入的课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尝试,不断总结,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途径,构建高效课堂。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六国论课件(通用9篇)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有提前准备可能会使用到资料的习惯。资料是时代的记录,它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参考资料有利于我们完成相应的学习工作目标。那么,你知道幼师资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吗?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六国论课件(通用9篇)》,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六国论课件 篇1

一、教材分析:

《国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的首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唐宋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理解文章所总结的历史教训以及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了解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知识,进而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辙的《六国论》突出了团结的力量。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他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全文论述非常严密:第一段开门见山,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二三两段分别论述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最后两段总结历史教训,讽谏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知识,读背全文,领悟文章所总结的历史教训,教学难点是学习作者紧扣中心论点逐层论述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阐述中还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也是与文言文教学密切相关的。

根据《大纲》的`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

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课后练习设计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非常认同这种倾向,因为读背是“理解、内化、学以致用”的基础环节,是积累语言,澡雪精神,形成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体会借古讽今的写法,理解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

六国论课件 篇2

学习目标

1、理解:弊、率、完、暴、速、再、数、礼、宜、故事、颠覆等词语的含义。

2、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并举例论证论点的方法。

3、背诵课文,领悟借古讽今、对比论证等写法。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文章论证过程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

苏洵,字,号,“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儿子、苏辙并称“”,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故事:苏轼二十岁时到京师去考进士,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喝,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全都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同学们想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简介写作背景:

1、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日益衰落。强秦向东夺取六国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2、北宋建国以后,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每年都要向契丹、西夏纳币输绢以求苟安。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评论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说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讽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要为契丹、西夏“积威之所劫”,一味赂贿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

解题:

1、六国,

2、战国七雄地图(见课本)

3、文体: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

正音正字

暴霜露为国者小则得邑

思厥先祖父与嬴洎牧以谗诛

邯郸燕赵革灭殆尽

胜负之数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二、整体把握

速读课文,感知文体和文章内容,并梳理结构脉络

三、具体研习课文

研读第一部分

①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本部分从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

③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研读第二部分

①这两段文字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②用一句话概括第3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③本段怎样论述赂秦的危害?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④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⑤第四段中哪一句话能够概括齐国灭亡的原因?

⑥试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⑦请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⑧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研读第三部分

①第五自然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②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四、课文总结:

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7、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10、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以: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8、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6、二败而三胜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9、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表承接的连词]胜之之势

10、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其: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4、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之:1、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2、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3、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或: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与: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向: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2、并力西向

犹:1、以地事秦,犹动词,好象)抱薪救火

2、良将犹在

始: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2、始速祸焉

终:1、终继五国迁灭

2、惜其用武而不终

兵:1、斯用兵之效也.

2、非兵.不利

3、其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得: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此言得之

五、文言句式

1、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洎牧以谗诛

2、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3、句:较秦(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

4、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

六国论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能力目标:梳理文本思路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清文章思路。

难点:体会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播放《秦始皇》电视剧中秦国统一六国的片段视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意味着持续五百多年的群雄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的终结。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知识,说说曾经称雄一时的韩、魏、楚、赵、燕、齐六个诸侯国,为什么会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相继灭亡?

……

现在,我们来学习《六国论》,看看一千多年前的文学家苏洵的观点是什么。(板书:六国论)

(二)梳理积累

互助讨论学习。全班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先组内交流、讨论、解决课前预习时遇到的文言词句方面的问题。小组还有没弄明白的问题,再提出来师生一起讨论解决。

翻译下列句子。提醒学生圈点句中的重要词语,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

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2.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省略句)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4.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省略句)

(三)诵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自由诵读课文,并快速阅读文后赏析。思考并回答问题。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论点的?

明确:本文的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弊在贿秦”。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提问: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明确:一是“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论点一),这是从贿秦的诸侯国来说的;二是“不贿者以贿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分论点二),这是从不贿秦的诸侯国来说的。 其作用是,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3.既然如此,赂秦的是哪几国呢?试据课文回答。

据“燕赵之君……”和“齐人未尝赂秦”,可知“赂秦”仅指韩、魏、楚三国而言。)

为什么作者不指名呢?(这是史实,尽人皆知,无须指名。)

4.哪一段是论证赂秦的危害?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证的?

明确:第二段针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个分论点进行论证。(齐声朗读第二段);

作者运用了对比论证:

(1)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2)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赂秦的危害是:“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齐国未尝赂秦,燕、赵两国也“义不赂秦”,可为什么也灭亡了?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灭亡的自身原因是:燕“以荆卿为计”,惹火烧身;赵“牧以谗诛”,自取。而苏洵认为的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其灭亡是“诚不得已”。

6.假如苏洵是战国时韩、魏、楚、齐、燕、赵六国的谋臣,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策略来对抗秦国,而保全自己?试结合文章作答。

明确:(1)“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2)以赂秦之地封谋臣,礼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三)合作探究,讨论文本。

再读文本,分组讨论:

1.你同意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吗?试结合课文和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1)六国君主中了秦国的挑拨离间的诡计,不能“合纵”联合抗秦。

(2)六国之间互相侵夺以及六国与秦的频繁战争,造成六国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死亡,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3)秦国具有雄厚的经济力量和优越的物质条件,能支持连年对外战争。

(4)统一乃人心所向,老百姓厌倦了几百年的混战。

……

从历史事实来看,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并非像苏洵所论述的那样简单。

2.你认为作者有什么样的写作意图? 你是从何得知的?试结合文本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明确:从课文第五段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可知,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历史覆辙,这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即是本文的主旨。作者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作对比,六国力量虽然比秦弱小,“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而北宋现在一统天下,力量强大,来劝谏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才是唯一出来。这是一种借古讽今的手法。

(五)拓展延伸

对于六国的灭亡,古今学者进行过许多分析和探讨,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文段,并回答问题。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宋]苏辙《六国论》)

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明]刘桢《六国论》)

读了上述两段选文,你有何感想?试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六国灭亡的看法。

(六)作业布置

课后,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以“也谈六国灭亡”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附(一):板书设计(略)

课堂实录

师:“一门词客三父子”,这在我国文学史上是极其罕见的。除苏氏父子儿只有魏晋时期的曹氏父子三人。而父子三人的文章同写一题的,除苏氏父子外,再也找不出第二例了。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

苏询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赂秦。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个观点的?

生:开门见山。

师:对。是开门见山。。现在我们一起来背诵苏询《六国论)的第一段。

生:齐背。)

师:现在大家快速地默读发给大家的材料,找出体现文章观点所在的段落,并明确苏轼、苏辙二人的观点是什么。

(生:默读。)

(师:巡视。6分钟。)

师:好,请暂停。现在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能体现苏拭《六国论》观点的句子在文章的第几段?

生:在第一段。

师:第一段的什么位置?

生:在第一段的结尾。

师:请你大声地念一遍。

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师:准确他说,应是“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大家认为如何?

生:对。

师:好。你请坐。

句子中的“此”,具体地指代什么?××你说。

生:我认为应指代上一句的“锄而尽去之,则是无道也。”

师:“锄而尽去之”中的“之”,又指代什么呢?

生:应该是这段所说的“士”。

师:XX说的对不对呀?

生:(齐答)对。

师:那么,对“士”这类人正确的做法应该怎样?

生:(齐)“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

师:好。现在我们来看苏辙(六国论)认为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原因,亦即本文的论点在哪里?××,你来试试。

生:也在第一段的结尾处,就是“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师:苏辙这里所说的“当时之士”中的“士”,是和苏轼文中“皆争养土”中的“士”是一回事吗?

生:我想应该不是。

师:那“当时之士”中的“士”具体是指代什么呢?

生:好象是这段开头说的“天下诸侯”。

师:不是“好象”,就是“天下诸侯”。而前篇“争相养士”中的“士”是一个特殊的阶层,这个阶层中的人都各有专长,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知识分子。

好。现在我们来作一个小结。如果说苏询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韩、魏、楚三国“赂秦”的话,那么,苏辙则认为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原因在于天下诸烽“不知天下之势”。这个“势”,一指韩、魏战略地位的重要,“韩、魏塞六国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二指天下诸侯“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莫知厚韩、亲魏以摈秦”。而苏轼在他的文章中则兼顾两个方面,一是六国久存,二是秦王朝速亡。其关键在于是否能正确的对待知识分子。简言之,老苏谈“赂秦”,大苏谈“养士”,而小苏谈“明势”。

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两篇文间是如何分析问题的。除第一段外,两篇文章都各有三段文字对论点进行分析。请同学们快速地默看一遍。

(生:默读课文。6分钟)

师:差不多了吧?我们先看大苏是如何分析的。××同学,你来说说看。

生:第三段是从秦的角度来分析的。

师:请谈具体点,秦对“四人者”(知、勇、辩、力)采取什么措施?

生:杀。

师:对。文中有“堕名城,杀豪杰”的句子。接下去是什么?

生:“散而归田亩”。

师:“散而归田亩”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让四种人分散,回家乡种地。

师:导致什么后果?

生:陈涉起义。

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秦对四种人不是杀就是分散他们,不任用他们,从而对他们失去控制,总之是处置不当,最终导致他们不甘“老死于布褐”便挺而走险,揭竿起义。

生:是这样。

师:那第二段呢?

生:……

师:好,你请坐。谁来补充?

生:我认为第二段应是真面论述。只是重点在说“先王”,说“六国”的少一些。

师:是这样。第三段从反面论述较详,第二段说到六国的就相对简略,结尾有一句是说结果的,是哪一句?

六国论课件 篇4

一、说教材

《六国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属于赏析示例篇目。

高二六国论语文说课稿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欣赏,共30首诗歌。三个单元古代散文欣赏,共18篇散文。所以,这册选修教材的学习有利于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本册书每个单元课文都分为三部分: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本单元为古代散文欣赏单元,单元教学赏析指导的题目—————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即古代散文结构虽散,但是内在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是前后贯通的。在鉴赏古代散文时,要注意把握其思想感情的.脉络。《六国论》是宋代散文,结构严谨,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借古讽今,是议论文的好范例。

二、说教学目标

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2、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3、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1、学习鉴赏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苏洵其人其作

能力目标:

1、提高文言文诵读能力。

2、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理清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

2、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考虑到大纲对古代诗文教学的要求及教材特点,我确定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培养学生理清文章行文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确定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三、说教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

六国论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并能运用有关文言知识解读文言作品;

2、学习本文运用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3、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研习,学习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战国七雄,论富有,秦国比不上齐国;论兵力,秦国比不上赵国;论地域的辽阔,秦国比不上楚国。可是最后六国却全部被秦国一一灭掉。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就让我们来看一下苏洵对这个问题的的阐述。

二、简介作者:

苏洵,“三苏”,“唐宋八大家”。

三、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初步品味本文的语言之美。

四、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字词,小组讨论。

如不能解决,在课堂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

积累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

五、分析课文内容结构:

1、出示秦灭六国时间表: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燕、灭赵;前221年灭齐。

2、在文中找到六国灭亡的原因。

同学在文本中查找,归纳概括为:韩魏楚因割地求和(展示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而燕国因荆轲刺秦,赵国因李牧被诛,齐国因与嬴而不助五国。

3、由此请学生将六国分为两类:赂秦者,韩魏楚;不赂秦者,燕赵齐。

再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不赂者”“失强援”。

由此学生便水到渠成地找到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六、分析苏洵写作此文的动机:

1、讨论六国灭亡的原因:你怎么看待六国的灭亡?

2、苏辙在《六国论》中提到“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指出六国背弃了盟约自相屠杀而导致灭亡;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提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指出六国没有爱惜百姓而导致灭亡;李桢在《六国论》中提到“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指出六国没有施行仁义而导致灭亡。

那么苏洵并非历史学家,见解未必准确,他为什么强调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因为“赂秦”呢?

3、展示“时代背景”:北宋中叶以来,辽和西夏逐渐强大,成为北宋王朝的严重威胁。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1004年与辽订立“澶渊之盟”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1042年,宋又在辽要挟下,应允每年增纳白银10万两,绢10万匹;1044年,宋又与西夏签约,每年纳白银7万两、绢15万匹,茶叶3万斤。

4、结合北宋的地形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本文的写作动机:借古讽今,劝诫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以贿求和的方式而重蹈六国的覆辙。

5、明代诗人何仲默评价此文说:“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七、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1、欧阳修评价苏洵说:“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之文,吾意足矣。”而清代学者储欣在《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先生录》卷五中曰:“老泉论六国之弊在赂秦,盖借以规宋也,故激切而淋漓。”

2、请学生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并在文中找出能够代表这种风格的语段,诵读品味。

八、体会感悟:

《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学过本文以后,你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九、课下阅读:

一门三父子同样都写过对于六国的论述,请课下查找苏辙的《六国论》以及苏轼的《六国论》,与本文作比较阅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六国论课件 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写作背景,领会作者讽谏北宋王朝的写作意图和本文借古讽今的写法;

2、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例句;

3、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及活用的能力;

4、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推断词语的用法;

2、理解本文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文言词语的比较运用,翻译语句;

2、从理解背诵中学会议论文的论证结论。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法、自主学习攻克难点、练习法巩固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掌握苏洵有关知识与背景;

2、学习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以旧知识导入:贾谊《过秦论》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立场上分析历史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劝当时的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六国论》,作者苏洵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上借评论六国灭亡来阐述什么政治主张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国论》。

二、解题与作者介绍:

1、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以贿赂秦国导致颠覆的历史教训,劝谏北宋统治者对辽和西夏放弃屈辱投降的政策,积极抵抗,奋发自强。用的是借古讽今的手法。

宋朝眉山人,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中的散文家。八大家是指“韩柳”“三苏”王安石、欧阳修、曾巩。苏洵的散文特点:见解精辟, 观点鲜明, 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雄奇中富有变化。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②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赂lù 六国互丧sàng 耶yé 获邑yì 厥jué 暴pù霜露 荆jīng棘jí 草芥jiè 安寝qǐn 弥mí繁 颠覆fù 与 yǔ嬴yíng 洎jì 谗chán 邯hán郸dān 胜负之数shù 当tǎng与秦相较 处chǔ秦革灭殆dài 下咽yān 为wéi国者为wéi积威 “盖”还可用作连词,起说明原因的作用,后面的句子是前面句子的原因。

A、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C、故曰弊在赂秦也。邑:小城镇。城:大城池。所亡:所丢失的土地。患:担心的。固:本来。厥:他们的。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举:都。然后:这样以后。厌:通“餍”,满足。弥、愈:更加。判:确定,断定。颠覆:灭亡。固:本来。事:侍奉。以: 1.秦以攻取之外 ( 用 ) 2、以有尺寸之地 (连词,才)

3、举以予人 ( 拿,把) 4、以地事秦 ( 用)之:1、较秦之所得(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

2、秦之所大欲(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

3、以有尺寸之地(的 )

4、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土地)

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的 )

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的 )

7、此言得之 (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而: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承接)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转折)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后: 这样以后。

(3)古今异义:其实:它实际上。 祖父:祖辈和父辈。至于:到……的结局。

成语:如弃草芥:抱薪救火终:最后。与:亲附、亲近。既:已经。免:幸免。义:坚持正义。速:招致。再:两次。洎:等到。谗:小人的坏话。殆:几乎。智力:智谋和力量。向使:假如。数、理:天数,命运。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形容词作动词

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

3、特殊句式:①赵尝五战于秦 ② 洎牧以谗诛③齐人勿附于秦 ④斯用兵之效也

事:侍奉。势:形势。为:治理。故事:旧例。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以趋于亡。以:而。其势弱于秦于:比。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可以凭借。 苟以天下之大以:凭着。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其势弱于秦。介后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名为动。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名为动。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为状。 月:每月。名为状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咽:咽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例。 五、总结本文的基本文言知识:

其实:它实际上。 祖父:祖辈和父辈。至于:到……的结局。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咽:咽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例。 3、词类活用: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形容词作动词

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名为动。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名为动。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为状。月:每月。名为状

以地事秦:事,侍奉。名词作动词。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底。形容词作动词。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③故曰弊在赂秦也。④惜其用武而不终也。⑤斯用兵之效也。①赵尝五战于秦齐人勿附于秦 ③其势弱于秦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洎牧以谗诛。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以”后省“之” 至丹以荆卿为计:“荆卿”后省略动宾词组“刺秦王”。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提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起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

讨论:(1)、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论证。

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战矣。”比较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的双方土地得失变化,得出结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先祖父……理固宜然”写诸侯赂秦的情形和结果,说明赂秦岂和适得其反,只能助长秦国的侵略野心,造成“颠覆”的下场。得出“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结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的思想。

2. 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

3.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以两副对联“:萃父子兄弟于一门, 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八大家. ”引入对苏洵的介绍。

二、作者介绍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 、“小苏”(苏辙) 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 《权书》10篇, 《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三、解题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六国论》,谈谈六国灭亡的道理。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四、写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年年间,宋和辽与西夏开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为求苟安,年年割地纳贡。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而这样沉重的负担,全落在百始头上。国难当头,矛盾尖锐,苟洵针对这样的现实写作此文,用于讽喻宋王

五、教授新课

1、听录音,校正字音

弊在赂(l ù)秦 思厥(ju é)先祖父

暴(p ù)霜露 如弃草芥(ji è)

洎(j ì)牧以谗诛 革灭殆(d ài )尽

2、把握文章论证结构

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接着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即“赂者”和“不赂者”,均受赂秦之害进行论证。“赂秦”的国家因“赂秦”而“力亏”;不赂秦的国家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不赂者以赂者丧”。最后总结,重申论点,“弊在赂秦”。

第2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

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

第3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

紧承第2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路秦”的中心论点。

第4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

第5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

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3、研读课文第一段

1)、小组朗读第一自然段

2)、落实重要词句: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丧,率(全,都,一概)赂秦也

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3)、问题

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4)、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研习第二段

1、小组朗读第二段。

2、重点词语

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3、问题

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 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三、研习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 重要词句:

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用)不赂秦

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荆卿(表示对人的尊称)为计

始速(招致,动词)祸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

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道理)

当(应当)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3. 问题

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提问: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

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4. 背诵这两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已学知识

二、研习第四段

1. 齐读本段

2.重要词句

并力西向(进军),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让自己)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3.问题

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 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三、研习第五段。

1.齐读本段

2. 重要词句: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3.问题

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4.背诵这两段

[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 完成“思考和练习”。

[教学反思]

[板书]

大欲大患

固不在战 强弱

胜负

赂秦力亏 奉之弥繁 不战 韩 魏 楚

破灭之道 侵之愈急 已判

以地事秦

六国破灭 抱薪救火

非兵不利

战不善 齐人与嬴 终继迁灭

弊在赂秦 不赂秦者 不助五国 势所不免

以赂者丧 燕谴刺客 齐 燕 赵

(盖失强援 始速祸焉 智力孤危

不能独完) 赵失良将 战败而亡

用武不终

六国论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能用有关文言知识解读文言作品。

2、学生能从历史评论的学习之中,进一步了解如何处理议论文中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3、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研习,学习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生能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能用有关文言知识解读文言作品。

难点

学生能从历史评论的学习之中,进一步了解如何处理议论文中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A.洎()牧以谗诛不得下咽()奉之弥()繁弊在赂()秦弃之如草芥()

率()赂秦耶暴()霜露殆(i)尽胜负之数()思厥()先祖父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2、常识填空

《六国论》选自苏洵的《xxx》,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儿子苏辙、苏轼也以文学著称,后人并称他们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两个分论点是:一_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作者从六国破灭而总结出的历史教训是:。

3、绍背景,了解写作意图。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背景资料:

①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②秦灭六国时间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

文本研习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浏览,勾划疑难字词。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正音。

3、齐读课文,学生读中思考:讨论本文主要论述的问题是什么?

三、设问,导读第一段。

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第一段中,哪一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提出自己的论点之前,作者先否定了历史上的哪两种看法?

作者在第一段是从哪两个方面证明中心论点的?这两个道理论据对后文有何作用?

课文第一段作者为什么要设问?有什么作用?

(在每一个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指名逐句翻译,并随时讨论语法。)

学习本段的语法重点:

1、句式。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虚词。

A、“赂秦而力亏”的“而”,

B、“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以”,

(三)指导背诵本段文字。

设问,导读第二段。

(1)、作者在第一段中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课文第二段是怎样来证明这个分论点的?

(2)从上面的分析看,“赂秦而力亏”表现在哪些方面?“暴秦之欲无厌”又表现在什么地方?

(3)作者在本段中引用古语的作用是什么?

(古文翻译与前段处理方法同。)

语法学习。

1、通假字。“暴秦之欲厌。”

2、古今异义字。“其实百倍。”“至于颠履。”

3、文言虚词。以——

“秦以攻取之外”。“以有尺寸之地。”“举以予人。”

(三)指导朗读,争取当堂背诵。

小结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第三段分析

⒈齐读,借助注释翻译

⒉本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原因的?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⒊齐燕赵为什么灭亡?作者对这三国灭亡的感情有什么差异?

论语的课件通用11篇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平常的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是作用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可供参考的材料。参考资料我们接下来的学习工作才会更加好!所以,你是否知晓幼师资料到底是怎样的形式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的课件通用11篇”,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论语的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2个认读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从生活入手,逐步了解古文语句的意思,通过范读、画线等方法指导学生读好古文的停顿。

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7个生字、2个认读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够读好古文,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猜谜语(点击课件):日月放光明,二月结为()

二、从生活入手,引出新知识点。

1.利用课前的谜语进行谈话。

在咱们班你有自己非常要好的朋友吗?你们俩是怎么成为朋友的?

2.引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其实不光是你自己的好朋友,咱们班每一个同学的身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优点值得大家学习。举例

(2)我国古代有这样一句话(点击课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就是: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总有可以作为自己老师的人。和我们刚才说的很相似。

3.引出:孔子并做简单介绍

4.引出:论语

(1)我国古代有一本书,名字叫《论语》,(板书:《论语》)

(2)《论语》这本书里面写的都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说过的话,书里面有很多很多的道理。孔子到底说过什么话使得这么多的人都尊敬他呢?今天我们读到的这一则就是孔子说过的一段话。(板书:一则)

5.了解古文特点。

(1)(点击课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不认识的字吗?

看看,古人说话常常用这样的词:(点击课件:之乎者也焉其曰子,)它们表示的语气就像我们现在用的啊、呀、吧、吗。你能读一读吗?

(点击课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里有哪个字?认读:焉。想一想刚才说的意思,读一读。

(生:自己读)

(4)谁愿意读读。

那我们要怎样向别人学呢?

三、逐步扩展知识点,建立古文概念。

1.其实你们说的和这句话的意思差不多。(点击课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生:自由读。)

2.这几个字,你认识吗?(指:择、而、之、改)

3.对比“则”和“择”:

(1)板书甲骨文的“则”与现代文“择”:你有什么好方法把它和“则”区分开吗?

(2)选字填空:昨天晚上,各个电视台都播报了关于四川地震这样一()新闻。

这么多的书,他只选()了这一本。

4.(点击课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你能把这两句话读好吗?

5.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你明白吗?

6.(教师总结性讲解)这句话说的是:从别人的身上选择优点来学习,对于他的那些缺点呢,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注意改正了。同学们,想想你能从哪个同学身上学习优点呢?

四、回读全篇。

1.(点击课件:全篇课文刻在竹简上)配合音乐,学生一边默读一边听老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女生来读——男生来读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孩子们,学习了这则论语你有什么感受吗?(生答)

2.我们要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这段话的意思我们明白了,那就再试着读一读吧。

3.其实孔子说的话在许多方面都给了我们很多启迪。

(点击课件):

学而不厌三思而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你来读读,看看哪句话是你熟知的?

(学生试着读)

5.课下请你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凑集孔子的话,发挥你们各自的优势,或写、或画、或朗读,来进行交流展示,好吗?

板书设计:

《论语》一则

选择

学习优点

虚心

论语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理解词句的意思,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2、正确默写课文。

情感目标:

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逐步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

4、渗透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善于思考的行为品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一则,谁能给大家背背?(复习导入。)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根据对他言行的记载而编写的。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中的有关知识,看看这两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新授。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检查读音。如:为 矣 罔 殆

3、小组互相读,提出不懂得问题。

4、根据学生提出的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小组交流这两则论语的意思。

5、学习汇报。(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则论语的意思:温习已经学到的知识,就能得到新的体会、新的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

6、谁想试着说一说。

7、小组间互相说一说。

8、那这则论语中的一个生字我们能想办法把它记住吗?(指导学生随文识字。)

9、小组自学第二则论语。

10、汇报。教师指导学生把语言组织完整、准确。

11、着重理解“罔”和“殆”的意思,同时记住这两个字。(教师相机板书,指导书写。)

12、谁愿意再试着说一说这则论语的意思。

13、和你的小组同学再说一说。

三、指导背诵。

1、自愿背。

2、齐背。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

27、《论语》二则

温故 知新 为师

学不思 罔 思不学 殆

反思:学生理解论语二则的含义之后,觉得自己应该如此好学,背诵较快。学生能够基本上了解论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默写课文。

2、培养学生背诵、默写、书写等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愿意把论语二则给大家背一背?

二、听写本课的几个字。

(巩固对新字的认识。)

三、指导书写。

1、按照正确的书写姿势,写一写。

2、比一比,争取一个比一个漂亮。

四、指导默写。

1、齐背这两则论语。

2、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写错别字。

3、默写。

五、扩展延伸。

1、把论语二则改写成白话文,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写完后和小组同学互相读一读。

反思: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借助书下注解能够解释古文的含义,学完后也能够默写古文,学习效果较好。

论语的课件【篇3】

第七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翻译(先解释一半)

孔子说:“三人同行,必有我可师法的人在其中;选择他们的优点照着去做,借鉴他们的缺点注意改正。”

2、讲解

问①:大家怎么理解“师”这个字呢?——这个老师当然不是指真正站在讲台上讲课的老师,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旁边的人。只要他们任何人的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那他们在那方面就能够教我们,可以像老师一样,对不对?

看看你们周围,说说,谁可以做你们的老师呢?(随意点出来,借机夸一下一些同学)

问②:这样我们就可以学习别人的长处了对不对?用孔子的话是怎么说的?全班一起把第七则后半句读完好不好——引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时开始以下释义)继续:最后一句怎么理解呢?对于别人身上的缺点,我们应持什么态度?比如,我很爱睡懒觉,睡到日上三竿还不起床,你们要不要学我啊?(学生肯定答“不要”)那你们怎么做呢?引孔子的话:其不善者而改之——借鉴别人的缺点注意改正(自己)。

3、疑难字词

①善指擅长的(方面),优点,长处。

②不善指缺点,不好的(地方)。

③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④第一个“之”: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⑤第二个“之”:指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向某一处长于自己的人学习。

5、板书

善:从之

不善:改之

第九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疑难字词

①岁寒严寒时节。

②凋凋谢。

③然后(古今词)然,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2、翻译

孔子说:“时到严寒时节,然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3、点析常识

松柏并非不落叶,只是经得起风霜,落叶晚且新旧交替无间断而已。

4、讲解

毛泽东主席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毛泽东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不做坏事。”为人便同松柏一样,松柏久耐霜寒,撑到最后,独做天地间最盎然挺立的绿树。君子亦是如此,混迹于浊世,才知道君子之正不与人苟容。我国开浪漫主义先河的人是谁,大家知道吗——屈原。他死了,抱石投江而死,这是为什么呢?他说:“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一种傲然的品格。人如松柏,松柏如人。我们要判断一个人是否正直,是否是君子,短期交往恐怕不能将一个人的品质看清,因此,我们只有像松柏那样,历经考验才能得出结论。

5、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个人修养,借松柏之后凋来比喻一种“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君子品格,告诉人们修身做人的道理。

第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疑难字词

①言在这里指“字”的意思,“有一言”即指“有一个字”。

②行之遵照它。

③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2、翻译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生遵照它去做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3、讲解

问①:这一则的中心是“恕”字。同学们可以想出哪些含“恕”字的词语或成语呢?(让大家说,然后写在黑板上)宽恕、饶恕、恕罪、恕我直言、恕不奉陪等等。

问②:看这些词,“宽恕、饶恕、恕罪”等,都包含一种什么态度呢?——有宽广的胸怀。儒家上指“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再看“恕我直言”——说话人的态度开始转变,变得不高兴了是不是?“恕不奉陪”——说话人已经要拂袖而去,要走了对不对?(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恕”字,擦掉字上半部分的“口”字,改为“女”字,变成“怒”。让学生理解“恕”与“怒”的转换,其实很简单)

我们重新看孔子说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正理,但如果,“己所不欲,硬施于人”,导致的结果便很有可能是——“怒”了。

由此引出结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人与人之间相处,应该遵循平等待人原则。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个人修养,强调做人要懂得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遵循平等待人的原则。

回到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疑难字词

①三省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谋谋划、筹划事情。

②)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③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④传(chuán)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老师传授的知识。

2、点析

①“而”的用法:表顺接。

3、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替人谋划事情有没有尽忠竭诚?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信实相待?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认真复习?”

4、讲解

问①:有人知道曾子是谁吗?请同学起来回答(曾子,即曾参,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孔子的学生)

问②:由此可见,《论语》的确不只记录了孔子,还记录了他弟子的言行。孔子学识渊博,教育弟子时循循善诱,教出的弟子当然有不少他的得意门生,曾参就在其中,因而他讲的言论也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句中,他为什么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呢?谁能告诉我,古语中哪个字表示“多次”,哪个字表示“自我检查”的意思呢?(提示注意“省”的读音)

5、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为人处事和学习应有的三种态度,其中,“为人谋而不忠乎”讲的是做事的态度,“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讲交友的态度,“传而不习乎”讲学习的态度。

第六则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1、讲解

问①:大家读这一则的时候,有没有立刻想到哪个人的名字?(任贤齐,学生不懂也可提出来)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仍有不少人喜欢引古语来给孩子起名字。当然了,“任贤齐”这个不一定由此而来,但我们因此想想,以古语起名,是不是能够寄托父母和长辈对孩子的美好愿望呢?毛泽东主席有个女儿叫“李敏”的,名字含义就来自孔子另一句名言:“君子欲讷于言必敏于行”。

问②:大家看课文注释便可知道,“贤”指的是什么?(指贤人,做名词使用)“齐”呢?(向某人看齐,像他学习的意思)所以,名字叫“贤齐”的,结合孔子说这话的意思,我们给他解析一下他名字的意思,那就是……(等大家一起回答,找出前半句翻译: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问③:上一则曾子说每天要“自省”,这里孔子也“自省”了是不是,可见古人很能自我反省,从而提高。那为什么自省呢?后半句,谁能解释一下?给大家找出孔子自省的原因。(后半句翻译:见到不贤的人就对照着自我反省)

2、翻译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对照着自我反省。”

3、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强调做人要懂得“以人为镜”。

第八则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1、疑难字词

①弘毅刚强,勇毅。

2、翻译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毅,因为肩负沉重,路途遥远,已实行人德为己任,不是很沉重吗?直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3、讲解

这一则我们从字面意思看是比较好理解的,没有那么多晦涩的词。(一一讲“弘毅”、“任”即责任,“道”即道路,“已”即停止)值得注意的是,“以为”这个词,与现代汉语完全不一样,应翻译为“以之为”。这个结构,必须把某个名词插入其中,看句子,那应该是:“以仁为”自己的责任。这么说理解吗?明白这个结构的用法了吗?

读这一则,谁能想到两个成语?(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同义词:负重致远、全力以赴。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方才停止。指一生努力奋斗;一直到死为止。奉献了一切。同义词:鞠躬尽瘁)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个人修养,强调身怀抱负的人就该有坚毅的态度。

四、布置作业

在理解《论语》十则的基础上,任选一则,写一篇有关自己的感受或体验的短文。

论语的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2.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和诵读经典的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积累和记诵经典的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经典谈感受。

教学过程:

复习

一、 创设情境,回忆孔子的言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

二、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

出示白板:20世纪末,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一个人那里汲取智慧”。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被科学家敬仰的人物,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简介孔子)

孔子—我中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我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他从小生活贫困,由于勤奋好学,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曾办过私学,据说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整理和传播古籍的工作,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编著了《春秋》。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感觉到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生: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生: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师:在《论语》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是写孔子外貌的。

(出示白板):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师:这里的“子”指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温和又严肃,威严而又不凶猛,庄重而安详。孔子的思想,尽管是两千年以前的,但它对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你知道孔子说过哪些智慧的话语吗

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生:寝不语,食不言。

生:……

师:(展示《论语》一书),孔子说的这些话,全部在《论语》这部书中,《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徒弟的言行。全书共20篇,500多章。

三、指导诵读

师:今天,我们主要诵读《论语》一书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小黑板出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环节,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

要求做到:读准音,正确断句,读通顺,读流利。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得不错了,下面我们进行第二环节: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请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加深理解文意。请同学们白板,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再回照第二幕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

师:这些语段全是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哪句话让你深有同感或者你想就哪句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按“镂空指示法”练习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第五幕:引经据典古今为用——格言美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些语段中哪些词语和句子,我们今天仍然在用,请画出来。(学生用笔画)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这已成为一个成语,如果要表示自己谦虚好学的态度,就可以运用这个成语。成语不一定是四个字。

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这是典型的四字成语。

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这已成为格言警句。

生:……

师:我们不难看出《论语》中凝练,思辨的语言是我们今天现代汉语的源头,我们在平常的说话中,作文中,如果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格言警句,就会增加你语言表达的魅力。

四、总结

老师最后还要把孔子老师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请看——(出示句子)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弟子:年纪细小的人。弟:同“悌”弟弟对哥哥的爱。

师:今天的“弟子”指学生、徒弟,而《论语》中“弟子”指年纪细小的人。孔子老师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顺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从这句话看出,孔子老师特别看重做人。

同学们,诵读《论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我们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个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

论语的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各则语录

2、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重点: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

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问:学习《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有何意义?

现在谈《论语》有人会觉得有点“酸”或者说有点过时了。其实不然,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们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尽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不断渗透,国人中受其影响甚众,但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学不断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对象,今年就有许多国家兴办了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逐渐兴起,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确是靠了边,试问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国学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扬国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灭亡,就是因为文化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重提国学教育,宣扬儒家文化,就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虽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过了解,我们一定有所收获。

师:“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二、学习儒家经典《论语》十则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教师板书)

2、结合句释自读,读清句意。

3、质疑,答疑。

4、师引导深入学习。

“学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感文]:君子可以不求食饱、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对工作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孔子认为好学,首先学业要精于是得勤奋,学会居安思危。这样就可以算是孔子所说的那样。这句话可谓与我们现代人的追求是反过来的,我们的教育制度现在给大家的教育就是读好书才能有好职业,不断拿学位才能有好的生活、“娶美女(帅哥?)买房买车”,这也是现实的,能拿在手里的。这可并不是孔夫子古板,而是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终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外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安与人生的顺遂。并不是把两方面矛盾起来,而是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无限的宽裕,而物质的追求,实在会让生命总是紧张烦恼。

第二课时

一、诵读前四则,然后学生质疑。

二、师引导学生学习,先疏通文意。

“为政”篇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感文]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的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公冶长”篇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裘:泛指衣服。“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裘”:本指皮衣。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敝:使动用法。憾:抱怨,不远)。”颜渊说:“(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处[轻声](伐:夸耀),不夸大自己的功劳(施:张大,夸大)。”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年轻人,使他们归依我(安、信、怀:都作使动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怀:归依

“颜渊”篇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孔子说:“抑制自己,履行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实行仁,全凭自己,难道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也要求实行这些话。”

三、作业:任选一则写感受。

第三课时

一、读背课文。

二、学生谈学习任一则的感受。

三、课堂练习: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四、做练习一,要求写在练习本上。

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上出现了“礼崩乐坏”“春秋无义战”的混乱局面。为了建设理想的社会,孔子提出了具有完美人格的知识分子形象——君子,希望通过这种最理想的人去改造现实社会。孔子把人格分为小人、士、善人、成人、贤人、君子、圣人等不同层次,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孔子认为一般人都可以修养为君子,他以君子人格为标准,认为君子中居于高位。为治国安民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就是圣人;而与君子相对,只关心一己之利,心胸狭窄,不明事理,只知道随声附和,当官时骄傲凌人,喜欢吹牛拍马,穷困时便胡作非为的人就是小人。而君子人格通过历史的演绎,对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与精神影响是极其深刻与广泛的。

《论语》中有关“君子”语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泰然自若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泰然自若)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君子固穷。(有教养、有德行的人安守贫穷。指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君子责己多能,而责人专能。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君子不以人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不以言论为举人标准,不以状貌为取人依据)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做一个君子,要老想着这九个方面:看到一个现象时,要想一下,是否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是否真正理解、明白所看见和看到的东西;听到什么的时候,要考虑一下,偏听了没有,轻信了没有;说话处事时,要老想着自己的脸色不要冰冷地板着,任何时候脸色都要温和才是;要到考虑自己的态度是否恭谨,不论贵贱,自己的态度都得恭敬;说话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撒谎。是否说了实在话;做事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敬业、认真;有问题或疑问时,是否马上问人了,以求得正解。人非圣贤,孰能无惑?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自己要发脾气时,要想一下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想一下你自己也反感别人发怒;若是可以不劳而获时,要想一下是否取之有道、得之有义,是否自己应该得到。)

论语的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写作背景、内容,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2、学习孔子为追求理想而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精神,用知识强大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3、背诵《论语》中精彩片段、名言警句等,学会积累,并初步养成阅读文学名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感受《论语》的文化魅力,以非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经典中领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享受名著带给自己的心灵启迪。

教学难点:

梳理《论语》中的格言警句,翻译、理解并进行分类整理,了解孔子的重要思想,并结合实际谈谈对自己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的启发及影响。

教学方法: 诵读领悟法 梳理分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想:

《论语》是必修一名著导读的重要内容,对孔子及其作品、思想等有一个全面的介绍,对学生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本节课重在把名著导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取其精华,感悟文化的魅力,开拓知识的宽度。因此这节课,从有关孔子的教育名言警句入手,这和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便于学生去探究、思考,并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多样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采用“诵读领悟,梳理分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个性思维,徜徉在经典名著中,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教学过程:

一、热点话题导入

凭借在百家讲坛的《论语心得》,于丹教授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学术快女”,她说《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比如“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自你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言。再如:“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遗憾,要做到内心的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这让我们又一次唤起了对《论语》的思考。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和孔子亲密接触,沐浴春风、洗涤心灵吧。

二、聆听孔子故事

大家在小学、初中时已接触到《论语》中相关篇章,对孔子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那么你还知道有关孔子的那些故事呢?(找二到三个学生讲故事)

(一)孔子带弟子去齐国,路上听见有哭声。孔子说这人的哭声不像是家里死人。上前问哭者,哭者说,我从小就好学,游遍列国后返回家乡,可双亲已经过世。往而不来着,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说罢哭者就跳河自杀了。孔子对弟子们说,要记住此事,引以为戒。从那以后,孔子的弟子告辞归家的人数达到30%。可见“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情在当时孔子就深有体会了。

(二)孔子带弟子去郑国推销自己的政治观点,但是与弟子失散了。孔子独自一人站在东门外。有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其头似尧,其颈似皋陶,其肩似子产。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三寸。如丧家犬一样失意不得志。子贡将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显出高兴的样子,又叹了口气说,他表述的形状未必准确,可我的神色确实是象丧家犬啊。然乎哉!然乎哉!表现出孔子的大度、宽容的胸怀。

三、梳理分类思想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请大家迅速阅读名著导读部分,对孔子的思想进行梳理分类,进一步走进孔子。(学生自由阅读,圈点式画出来并进行总结,自由发言。)

(一)“仁”的思想

教师:《论语》中“仁”字出现过104次,可见“仁”的思想统率全书。其中“仁者爱人”指重视人的生命与生活的人本理念,是儒家“仁爱”思想最直接的表述,不仅强调要爱自己、爱亲人,也强调“泛爱众,而亲仁”。而爱己、爱人、爱众、亲仁……不仅要将人的生命置于首位,且要安顿好人的现实社会生活。那么你对“仁”的思想有哪些看法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预设:

学生1::他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仁与礼二者互为因果关系。就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只有不断反省、循礼而行,就能达到“仁”的境界。

学生2:“孝、悌、忠、信”以仁为根本与核心,以爱为联系的纽带,以礼为规范形式,链接成一个个环环相扣的十字形人际关系结构。父慈子孝、君礼臣忠——这是纵向上下关系;兄友弟恭、朋友有信——这是横向左右关系。父子、君臣、夫妻、兄弟、朋友关系纵横交织构成的一个个十字形互立双赢的价值结构,彼此相互支撑、缺一不可,任何一方的脆弱、缺省或倾斜,都会使之失去平衡,使“仁爱”之实施陷于困境。

学生3:“仁民爱物”——长保久安的王道思想。孔子还将仁爱扩及鱼鸟生灵,“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且寄希望于仁人君子“仁民爱物”而长治久安。”在对“仁爱”有着极高要求的孔子看来,只要能使天下安定,做有益于民众现实生活与生命的事,就是仁德;能广泛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生活得好,那是高于仁德的圣德。

(二)教育思想

教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也有很多独特的思想。下面就请大家再找找并进行总结。

预设:

学生1:孔子首创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他认为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他一生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据说他的门下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有地域差别、年龄差别、贫富差别,正因为孔子“有教无类”的人文教育理念,他们才得以接受教育,这应该是孔子能受万世敬仰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学生2: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孔子认为受教育者存在潜质和兴趣的差异,经济社会发展也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他把因材施教分为三类:一是针对学生的性格进行教育。二是根据学生的特质进行教育。三是根据学生的年龄进行教育。

学生3:孔子注重引导的教育方法。

1、强调启发。孔子对启发式教育的表述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要求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学思并重。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不学习,那就有危险。

3、重视实践。《论语》开篇表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过后经常去实践,不是很愉快吗?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性。

4、方式灵活。孔子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或集体讲授或个别教导,或对话座谈或现场讨论,他十分重视与弟子的互动,从而激发弟子努力学习和思考。

学生4:以塑造人格为教育目的。孔子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理想人格:从“成人”到“君子”,再到“圣人”。按照《论语》的记载,孔子认为“圣人”要具备完美的个人品格,是最高级的理想人格,一般难以进入这个层次,即便是古代的尧、舜也没能做到。

四、诵读领悟名言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一些经典的对话在当时,对后代都有很大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学过的篇章诵读领悟这些名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仁政、治国,学习、教育,为人处世”三个方面收集、诵读、翻译、感悟。)

师生总结并归类:

(一)仁政、治国之道:

1、克己复礼为仁。

克:克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西周之礼)才是做仁义之事。"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是一种由己及人的思想,就是设身处地考虑别人的感受,往往指的是不好的东西或事物。自己不能接受,也不要转嫁到别人身上。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这句话指为政者首先必须端正自己,做好臣民的表率,在当今仍有反腐倡廉的现实意义。

教师明确:1—3表达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论语》中的阐述的“仁”是全方位的,既直指个人修养,又关注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更体现了治国之道。

(二)学习、教育: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强调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用他们的缺点对照自己,加以改正。见人之善就学,这是虚心好学的精神。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

厌:满足,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前四个"知"是知道之意,而最后一个"知"同"智",智慧。

教师明确:孔子的这些学习方法对我们有积极的意义,不因时代的变迁而过时,希望大家能活学活用。

(三)为人处世:

1、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季氏》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这句话,两千五多百年来不知道激励了多少的中华儿女,使他们堂堂正正挺立在人世间,也成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之一。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子罕》

谓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教师明确:这几句均谈论为人处世的方法。对我们大家交友、做事都有帮助。

五、合作探究借鉴

从《论语》中得到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影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生生互动,倡导个性思维,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小组、个人积分,选出优秀个人和小组。)

预设1:从《论语》中学到了要以关爱他人的心态面对生活。

《论语》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告诉我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平易近人,做事谨慎。诚实守信,博爱众生,亲近仁者,这一切都做好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艺了。可见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还要爱他人。在当今社会“关爱他人”仍然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正如我们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预设2:我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如“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见利益就自己得到,有难处就推给别人;想到自己想得到的别人也可能想要,自己讨厌的东西别人也不会喜欢。一个人做任何事不要只想自己,而应该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做到推己及人,就掌握了一个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预设3:活到老,学到老,要活学活用、终生学习。

《论语》中关于教育、学习的名言很多。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都强调学习对一个人来说是头等大事,学习是要讲求方法技巧的,学了就要及时实践,学习与思考应时刻紧密结合才能有效果,同时又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对照自己的短处,进行查漏补缺,保持谦虚学习的态度。只有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地学习,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教师分享:大家说的很好,对《论语》的内容把握的不错,那老师也得到了一些启示想要和大家来分享。如孔夫子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在这一段中,孔子在面对子路和冉有所提出的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时,没有给出简单笼统的回答,而是给不同的答案,那是因为他们的的性格特点不同。如今我国正在飞速发展,这就需要各行各业多方面的人才,可见因材施教正是我们的教育所需。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可见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孔子的儒学经典仍传播着中国伦理道德的精华和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细细品读。

六、阅读方法指导

学生讨论读《论语》应该读些什么?怎样去读?

第一、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使阅读更有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数量的工具书,从字音、词意入,掌握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句式等知识,从量变达到质变。

第二、广泛阅读,熟练掌握《论语》选入课本的篇目,并能有感情的诵读。

第三、了解对话的人物,掌握故事情节,读懂寓意。

第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孔子的思想的闪光点,教育学生领悟儒家思想的精华。

七、我的课堂收获(各抒己见)

八、布置作业:

阅读《论语》,交流读书心得。(要求:内容真实,结合实际,有感而发,300字左右。)

九、板书设计

(一)“仁”的思想

(二)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

2、因材施教

3、引导的教育方法。①强调启发。②学思并重。③重视实践。④方式灵活。

十、教学反思

这节课内容充实,通过“梳理、诵读、感悟、提炼”,层层深入,让《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光辉思想再一次照亮我们的人生。注重学生的互动、小组合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时引导、启发,问答、抢答、积分等激励措施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竞争意识。不足之处,课堂时间有限,有些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到位,希望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再深入领悟《论语》的精髓。

论语的课件【篇7】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围绕一个主题来选择和编排《论语》中的材料,所选择的材料往往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而且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第一节是讲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第二节讲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关系。第三节讲孔子的生存智慧。第四节讲孔子的“仁”的学说。第五节讲孔子对“义”的坚守。第六节讲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二、学情分析

对于孔子和《论语》,学生较熟悉,他们在初中学过《十则》,高中必修一的“名著导读”部分,把《论语》列为必读的内容。特别是近年来,许多省市的高考把《论语》列为必考“三大文化经典”之一,学生很重视。所以,学习本单元,学生不仅有基础,而且有需要。但是,《论语》内容言简意丰,博大精深,学生理解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老师有效地指导。

1、学习选文,积累文言字词句和写法方面的知识。

2、较为系统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了解他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从孔子的思想和思考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评点法

四、学法指导

1、细读《论语》,找出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并加以理解,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五、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六、教学重点: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论语的课件【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读准字音,明确字义:愠、罔、殆、谓、哉、焉等。

能力目标:准确诵读课文,并在理解每一则语录的基础上背诵及默写课文。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十则语录的深刻内涵,带领他们学习古人高尚的品格。

【教学重点】

1、字词。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等自行理解、记忆。

2、语句。引导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翻译并准确表达每则语录,学习古人可贵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或为人处事等。

【教学难点】

在理解字词,懂得翻译的基础上,能像古人做的一样。

【教学课时】两个课时

【教学方式】黑板教学

【课文脉络】①-③-④-⑤-⑦-⑨-⑩-②-⑥-⑧

【整体板书】

学习方法:①②③⑥⑦

学习态度:④⑤⑥

个人修养:①⑧⑨⑩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语文第二单元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了。

问1:还差哪一篇课文没有讲呢?(让同学生回答《论语》)

问2:没错。那大家看一下课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与我们一二单元学过的课文中,形式是不是很不一样?(让学生回答形式是文言文)

问3:对,就是文言文。很多同学很怕文言文啊,觉得根本看不懂它在讲什么,但是,要知道,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可不是白白度过的,我们那些先辈,那些古人的智慧,可厉害着呢!要是能学到一些,那受益的肯定是我们吧?

所以,我们今天就好好学一些我们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说的话,看看他是怎么教育他的弟子的。下面,大家跟着我来朗读,同时把自己不会的字词画下来,边读边思考:到底论文中《论语》十则都讲了些什么呢?

第一课时

二、集体诵读,整体感知。

以领读的方式,由老师带领全班同学一则一则地读,读完继续下一教学环节。

三、孔子及《论语》简介

好的,课文读完了,不过,在正式进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还被尊为“圣人”,他的学说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甚至被认为“半部《论语》治天下”,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论语》十则的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语言也很有特色——语录体,对吧?大家都知道什么叫语录体吗?

当然,大家一定还有很多疑问,比如还是有些字词的注音和解释不懂,还是不太理解古人说的话到底有什么深刻含义对不对?没关系,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解答。先看第一则。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疑难字词

①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②时习时常地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③朋名词,朋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④说(yuè)通“悦”,愉快。

⑤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⑥愠(yùn)生气,发怒。

⑦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而”的用法

①“学而时习之”:“而”是连词,表顺接。

②亦(yì):同样、也是。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②“人不知而不愠”:“而”表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

3、翻译

孔子说:“学了以后而又时常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自己又不会恼火,不也是君子吗?”

4、讲解

①“学而时习之”中,孔子特别强调“习”的重要和乐趣。“习”不仅指巩固所学,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第一则完后,跳到第三则先讲)

②“有朋自远方来”,为何而“乐”?(“乐”因:切磋学问和修养道德。)

③“人不知而不愠”句中,怎样理解“君子”的内涵?(我们听过“君子动口不动手”这句话,由此可见君子有一个特点,那是什么呢?——有修养。问学生:什么样的人才会动手打架?孔子所说的“君子”很显然是有修养的,“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他,他也不跟别人争得面红耳赤。这种做人的态度,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呢?)

5、小结

这一则语录中,“学而时习之”讲的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切磋学问和修养道德;“人不知而不愠”讲的是个人修养的问题。

6板书(简要提醒学生记下破折号右边对应的即可)

学而时习之——学习方法

有朋自远方来——学习乐趣

人不知而不愠——个人修养

第三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刚才我们讲了“习”的方法,不仅指巩固所学,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跟第三则谈到的意思很相近,我们就先看第三则。

1、疑难字词

①“故”:“旧”,与“新”相对,此处引申为“旧有的”、“原来的”。

②知:领悟。

③可:可以。

④以:凭借。

⑤为:作为。

2、翻译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却能有新的领悟,这样的人便可以做老师了。”

3、讲解

大家知道吗,外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叫艾宾浩斯的,他做的研究表明:人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随后趋于平稳。所以,我们同学复习时最好能在遗忘大量开始前进行,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看看课文,几千年前的孔子竟然也知道这个原理,还告诉我们:“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掌握牢固了,还不容易领悟出新的知识吗?所以啊,同学们在能力范围内,最好反复思考、定期复习,这样容易有所心得,有所体会。这么好的一个方法,大家如今学了一定要会运用才不浪费哦。

4、小结

这一则说的还是学习方法,指出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能领悟新的知识。在这里,“温故”和“知新”并重,强调新旧交替的连续性。

第四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大家猜一下:把一块铁放在门口,那么铁就会生锈;那如果把一块金子放在门口,金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答案是:被偷走!)这是一个笑话,但通过这个笑话我们也能看出:铁放久了不用,甚至任凭它风吹日晒,后果将会怎样呢?没错,只能生锈,没用了。有一句老话说:“刀不磨不生锈,人不学会落后。”呵呵,当然,现在我们有不锈钢刀啦。不过,这老话也有它的道理,什么道理?——大脑就像刀一样,不开动脑筋,就会生锈呀。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可他为什么能发明那么多东西呢?答案很简单:他积极思考!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现在我们看第四则论语。

1、疑难字词

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②殆(dài):有害。

2、翻译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3、讲解

这两句都包含了“学”和“思”两个字。“学”当然是指学习,“思”则是指思考。我们从孔子这句话必须认识到“学”与“思”的关系。我们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赶紧思考,然后想办法解决,千万不能越积越多,否则日子久了,想不迷惑都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学而不思则罔”。

那“思而不学”呢?爱迪生在青年时候,曾经流浪过一段时间,可是他并没有放纵自己,不理世事。相反,他一直努力读书、做实验、研究和工作。倘若他空有满脑子奇思妙想,却不懂实践操作,又怎么能做出奇妙的发明呢?流浪期间不再思考,不再动脑,对他个人,还是社会都是有害的,是不是?把爱迪生的例子套到孔子另外半句话上,就是“思而不学则殆。”

这样说,大家理不理解了呢?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态度,说明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在学习上,必须注重“学”与“思”的关系,不能只偏重其一,光“学而不思”,或“思而不学”。

第五则子曰:“由诲汝(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1、疑难字词

①诲(hùi)教导

②女(rǔ)同“你”,人称代词。

③知(zhì)通“智”,明智。

④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⑤乎:语音助词。

2、翻译

孔子说:“由!教导你的内容都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啊!”

3、讲解

为什么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我不知道可别人知道,我多不好意思说出来啊!一说别人就知道我比别人笨啦!所以自己不知道的,不能说不是不更好吗?可孔子为什么教导我们要老实承认自己“不知为不知”呢?

明确:所以我们要“不耻下问”(下:指任何行业、任何人,只要在某一方面比我们强,向其请教能使我们有所裨益的都行)。那么,对于我们知道的东西呢?是不是要大家一起分享呢?嗯,“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那我们就有两个思想。”别人不知道,我们更要把自己知道的东西教给别人对不对?好东西就是要一起分享!

好,按照这个意思,孔子另一句话怎么表达呢?我们来看第七则。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态度,说明言行要谨慎,不要太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诚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5、板书

不知:不懂装懂——不耻下问

×√

第二课时

第七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翻译(先解释一半)

孔子说:“三人同行,必有我可师法的人在其中;选择他们的优点照着去做,借鉴他们的缺点注意改正。”

2、讲解

问①:大家怎么理解“师”这个字呢?——这个老师当然不是指真正站在讲台上讲课的老师,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旁边的人。只要他们任何人的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那他们在那方面就能够教我们,可以像老师一样,对不对?

看看你们周围,说说,谁可以做你们的老师呢?(随意点出来,借机夸一下一些同学)

问②:这样我们就可以学习别人的长处了对不对?用孔子的话是怎么说的?全班一起把第七则后半句读完好不好——引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时开始以下释义)继续:最后一句怎么理解呢?对于别人身上的缺点,我们应持什么态度?比如,我很爱睡懒觉,睡到日上三竿还不起床,你们要不要学我啊?(学生肯定答“不要”)那你们怎么做呢?引孔子的话:其不善者而改之——借鉴别人的缺点注意改正(自己)。

3、疑难字词

①善指擅长的(方面),优点,长处。

②不善指缺点,不好的(地方)。

③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④第一个“之”: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⑤第二个“之”:指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向某一处长于自己的人学习。

5、板书

善:从之

不善:改之

第九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疑难字词

①岁寒严寒时节。

②凋凋谢。

③然后(古今词)然,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2、翻译

孔子说:“时到严寒时节,然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3、点析常识

松柏并非不落叶,只是经得起风霜,落叶晚且新旧交替无间断而已。

4、讲解

毛泽东主席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毛泽东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不做坏事。”为人便同松柏一样,松柏久耐霜寒,撑到最后,独做天地间最盎然挺立的绿树。君子亦是如此,混迹于浊世,才知道君子之正不与人苟容。我国开浪漫主义先河的人是谁,大家知道吗——屈原。他死了,抱石投江而死,这是为什么呢?他说:“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一种傲然的品格。人如松柏,松柏如人。我们要判断一个人是否正直,是否是君子,短期交往恐怕不能将一个人的品质看清,因此,我们只有像松柏那样,历经考验才能得出结论。

5、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个人修养,借松柏之后凋来比喻一种“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君子品格,告诉人们修身做人的道理。

第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疑难字词

①言在这里指“字”的意思,“有一言”即指“有一个字”。

②行之遵照它。

③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2、翻译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生遵照它去做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3、讲解

问①:这一则的中心是“恕”字。同学们可以想出哪些含“恕”字的词语或成语呢?(让大家说,然后写在黑板上)宽恕、饶恕、恕罪、恕我直言、恕不奉陪等等。

问②:看这些词,“宽恕、饶恕、恕罪”等,都包含一种什么态度呢?——有宽广的胸怀。儒家上指“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再看“恕我直言”——说话人的态度开始转变,变得不高兴了是不是?“恕不奉陪”——说话人已经要拂袖而去,要走了对不对?(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恕”字,擦掉字上半部分的“口”字,改为“女”字,变成“怒”。让学生理解“恕”与“怒”的转换,其实很简单)

我们重新看孔子说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正理,但如果,“己所不欲,硬施于人”,导致的结果便很有可能是——“怒”了。

由此引出结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人与人之间相处,应该遵循平等待人原则。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个人修养,强调做人要懂得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遵循平等待人的原则。

回到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疑难字词

①三省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谋谋划、筹划事情。

②)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③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④传(chuán)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老师传授的知识。

2、点析

①“而”的用法:表顺接。

3、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替人谋划事情有没有尽忠竭诚?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信实相待?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认真复习?”

4、讲解

问①:有人知道曾子是谁吗?请同学起来回答(曾子,即曾参,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孔子的学生)

问②:由此可见,《论语》的确不只记录了孔子,还记录了他弟子的言行。孔子学识渊博,教育弟子时循循善诱,教出的弟子当然有不少他的得意门生,曾参就在其中,因而他讲的言论也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句中,他为什么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呢?谁能告诉我,古语中哪个字表示“多次”,哪个字表示“自我检查”的意思呢?(提示注意“省”的读音)

5、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为人处事和学习应有的三种态度,其中,“为人谋而不忠乎”讲的是做事的态度,“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讲交友的态度,“传而不习乎”讲学习的态度。

第六则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1、讲解

问①:大家读这一则的时候,有没有立刻想到哪个人的名字?(任贤齐,学生不懂也可提出来)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仍有不少人喜欢引古语来给孩子起名字。当然了,“任贤齐”这个不一定由此而来,但我们因此想想,以古语起名,是不是能够寄托父母和长辈对孩子的美好愿望呢?毛泽东主席有个女儿叫“李敏”的,名字含义就来自孔子另一句名言:“君子欲讷于言必敏于行”。

问②:大家看课文注释便可知道,“贤”指的是什么?(指贤人,做名词使用)“齐”呢?(向某人看齐,像他学习的意思)所以,名字叫“贤齐”的,结合孔子说这话的意思,我们给他解析一下他名字的意思,那就是……(等大家一起回答,找出前半句翻译: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问③:上一则曾子说每天要“自省”,这里孔子也“自省”了是不是,可见古人很能自我反省,从而提高。那为什么自省呢?后半句,谁能解释一下?给大家找出孔子自省的原因。(后半句翻译:见到不贤的人就对照着自我反省)

2、翻译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对照着自我反省。”

3、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强调做人要懂得“以人为镜”。

第八则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1、疑难字词

①弘毅刚强,勇毅。

2、翻译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毅,因为肩负沉重,路途遥远,已实行人德为己任,不是很沉重吗?直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3、讲解

这一则我们从字面意思看是比较好理解的,没有那么多晦涩的词。(一一讲“弘毅”、“任”即责任,“道”即道路,“已”即停止)值得注意的是,“以为”这个词,与现代汉语完全不一样,应翻译为“以之为”。这个结构,必须把某个名词插入其中,看句子,那应该是:“以仁为”自己的责任。这么说理解吗?明白这个结构的用法了吗?

读这一则,谁能想到两个成语?(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同义词:负重致远、全力以赴。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方才停止。指一生努力奋斗;一直到死为止。奉献了一切。同义词:鞠躬尽瘁)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个人修养,强调身怀抱负的人就该有坚毅的态度。

四、布置作业

在理解《论语》十则的基础上,任选一则,写一篇有关自己的感受或体验的短文。

论语的课件【篇9】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论语的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2.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及其思想。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

重点:

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

教法:朗读教学法 探究法 归纳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通过熟读,明白其内涵,通过讨论,掌握其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孔子及《论语》简介

(1)《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论语》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的《圣经》一书,所以也有人把《论语》誉为中国人的《圣经》。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三、课文内容提要及问题设计

(一)内容提要

本课所选内容主要涉及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读书做学问的,二是修身养性的,三是关于立志与自我人格完善的。

(二)问题设计

1.为什么每一则前面都有“子曰”呢?

提示:子,指先生,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所以《论语》中的“子曰”就是指孔子说的话。

2.《论语》篇名的由来

提示:《论语》这本书形式上的一个特点:分章记述孔子的言行。这种形式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语录体,若干章为一篇,其篇名大多是选取每一篇文章开头第一句话的头两三个字来命名的,如《学而》、《为政》等,都是篇名。《论语》一共20篇,篇名有些是孔子弟子的名字,有些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含义。

3. “三省吾身”真的是反省三次吗?

提示:古代人对“三”、“六”、“九”有一种数字崇拜,“三”一般是泛指多数,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

4.孔子关于读书的论述对我们有何启发?

提示:关于读书,孔子提出了“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独到见解,并以“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来进行论证。这些对于我们科学的求知和事半功倍地学习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5.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提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一词在《论语》中的“出镜”率最高,约一百多次。孔子认为君子除了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与人和睦相处的人,还有一个重要的说话和做事的标准,他应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喻于义”。

(三)本课中出现的成语、格言和警句等。

成语: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择善而从

格言警句

1.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

3.谈修身做人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四)正确认识和评价《论语》

一个时期以来,孔子及其《论语》似乎被人神化,其实《论语》是一部内容很平实、很富于人情味儿的充满了人生智慧的书,一部可以用审美鉴赏的眼光去读的书。只要善于读,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得到一种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的人生智慧的启迪和人格的感染。因而,在诸子百家中,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但这并不等于说,《论语》就是中国文化,孔子就是真正的圣人。

教学反思

论语的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2、积累文中的成语、格言、警句,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

3、认真研读课文,了解传统文化,深入思考有关个人修养、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论述,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了解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课前3分钟

背诵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三组古诗。

二、新课导入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要携手一起去拜访一位人物,这个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个人就是孔子。

三、走近孔子

还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那么,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近孔子。

1、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孔子的知识。

2、教师补充。

四、简介《论语》

孔子是流传千古的文化名人,而最能体现孔子的为人和思想的就是《论语》。北大教授郭家齐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假如只读一本书,就读《论语》;假如要读两本书,那就加上《道德经》。这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文明的源头,每个人都应该从这个源头中吸取养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声名远扬的《论语》。

教师介绍《论语》

五、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流利有感情诵读,了解大意。

六细品课文,赏析感悟

挑选你最喜欢的一则或几则在小组内读给大家听听,并谈谈为什么喜欢以及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可以是名言、古诗、故事或生活中的经历)。

1、学生小组交流。

2、学生展示。教师相机指导。

七、拓展延伸

《论语》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重读经典,哪些闪耀着智慧的话语依然鲜活如初,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除了孔子 《论语》,你还了解哪位文化巨人或者读过哪些经典名著,给大家介绍一下,不要忘了带上你的感悟哦。

学生展示交流。

八、总结

中国,是一个有着三千余年丰厚文化底蕴的国度,《论语》《诗经》《孟子》四大名著等等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的精神遗产。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够多阅读这些经典文化,感受先贤们的智慧与豪情,感受古代文人们的傲骨与诗情。总之,这些古典文学将是你养心益智的好帮手,更是你运笔挥洒自如,日后步入文学殿堂的好阶梯。

九 布置作业

背诵《论语》六则。

2023课件通用


作为教师,编写教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地制定每个教案,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需要仔细遵循教案要求,确保教学顺利进行。如何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呢?如果你想探讨这个话题,那么这篇文章一定值得一读。我们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经验,帮助大家提高编写教案的能力。

课件(篇1)

第一课时《抽屉原理》

教学内容:教材第70、71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2、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认识“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若干根小棒,4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老师组织学生做“抢椅子”游戏( 请3位同学上来,摆开2条椅子),并宣布游戏规则。

师:象这样的现象中隐藏着什么数学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一)出示例1:4枝铅笔,3个文具盒。

1、观察猜测

猜猜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会存在什么样的结果?

2、自主探究

(1)提出猜想:“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2)小组合作操作验证:请拿出铅笔和文具盒小组合作摆一摆、放一放。

(3)交流讨论,汇报。可能如下:

第一种:枚举法。

用实物摆一摆,把所有的摆放结果都罗列出来。

第二种:假设法。

如果每个文具盒中只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1枝还要放进其中的一个文具盒,所以至少有2枝铅笔放进枝同一个文具盒。

第三种:数的分解。

把4分解成三个数,共有四种情况,(4,0,0)、(3,1,0)、(2,2,0)、(2,1,1),每一种结果的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数是不小于2的。

(4)、比较优化。

请学生继续思考:如果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结果是否一样呢?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盒子里呢?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师:为什么不采用枚举法来验证呢?

数据较小时可以采用枚举法,也可用假设法直接思考,而当数据较大时,用假设法思考比较简单。

3、引导发现

只要放的铅笔数比盒子的数量多1 ,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二)出示例2: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几本书? 7本书会怎样呢?9本呢?

1、学生尝试自已探究。

2、交流探究的结果,可能如下:

1)枚举法。

共有3种情况。在任何一种结果中,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

2)假设法。

把5本书“平均分成2份”,5÷2=2…1,如果每个抽屉放进2本书,还剩下1本。把剩下的这1本放进任何一个抽屉,该抽屉里就有3本书了。

由此可见,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

同样,7÷2=3…1把7本书放进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4本书。

9÷2=4…1把9本书放进放进2个抽屉中,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5本书。

3、观察发现

学生讨论交流,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只要用“商+1”就可以得到。

4、介绍原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的这一发现,在数学里被称之为“抽屉原理”,也叫做“鸽巢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为“狄利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它来解决很多有趣的问题呢。

三、应用原理,解决问题

完成教材第72页 “做一做”第1题

四、全课总结,回归生活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回归生活:你还能举出一些能用抽屉原理解释的生活中的例子吗?

第二课时 抽取游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掌握抽屉原理,掌握抽屉原理的反向求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思考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

2.找到抽屉原理问题中被分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女孩正要从抽屉里拿袜子。抽屉里有黑白两种颜色的袜子各10双。突然停电了。小女孩至少摸出多少只袜子,才能保证拿出相同颜色的袜子?

学生思考、发言。

师: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能解决类似的问题了。

二、活动探究、深入了解:

(一)出示例3: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1、学生提出猜想。

2、用预先准备的学具,小组合作交流。4、小组反馈,师相机板书:

3、得出结论:把颜色看作抽屉。

有两种颜色,只要摸出的球比他们的颜色至少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二)研究规律

师:如果盒子里有蓝、红、黄球各6个,从盒子里摸出两个同色的球,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分小组讨论后汇报。

再出示做一做第2题,汇报后得出:问题结论只与球的颜色种数也就是抽屉数有关。

小结:确定什么是抽屉什么是物体是解决抽屉问题的关键。

三、巩固训练,促进内化

1、做一做

2、解决课前有趣的问题

3、有红色、白色、黑色的筷子各10根混放在一起,让你闭上眼睛去摸,

(1)你至少要摸出几根才敢保证有两根筷子是同色的?

(2)至少拿几根,才能保证有两双同色的筷子?为什么?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回归生活:你还能举出一些能用抽屉原理解释的生活中的例子吗?

第三课时 节约用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活动进一步巩固巩固比例知识、简单的统计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过的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感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品德。

教学重难点

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1、(屏幕显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请学生说说对这则广告的理解。引出课题。

2、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呢?

二、问题讨论,明白道理

1、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畅谈有关水的认识。

2、课件展示相关资料,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状况。

3、交流感想,强化体验。

三、参与活动,亲身体验

师:水龙头坏了或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外流(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师:课前我请同学们做了一个漏水试验,我们一起来看看试验结果吧!

1、小组交流、展示成果。(一分钟大约滴水50毫升)

2、计算统计,交流感想。

师:根据上面的滴水速度,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一个漏水水龙头漏水情况统计表

时间 1分钟 1小时 24小时 1年

水量(升)

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水?(1立方米约重1吨)

3、评价家庭用水状况,提出节水建议。

4、(课件出示)小明刷牙时不间断放水30秒,用水约6升。小刚用口杯接水刷牙,需要3口杯水,每杯用水约0.2升。

A、小明一次刷牙的用水量相当于小刚多少次刷牙的用水量?

B、采用节水刷牙的方式,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按每人每日刷牙两次算,那么每月(30天计算)可节水多少升?

C、节约的这些水,如果以一户三人,每户月均用水量为8吨计算,够你家用几天?

(独立分析计算、汇报计算结果,交流想法)

四、解决问题,提出方案

分组讨论一下节约用水的措施。

1、学生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生活中的节水片段。

2、出示节水倡议,生齐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

课件(篇2)

一、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和后果。

3、学习快速地默读课文,学会用文中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认读生字,理解内容。并适当地展开合理的想象,说一说,教育学生热爱、保护自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保护森林,植树造林。

二、重难点:

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和后果,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课时划分:

两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用文中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森林王国过去优美的环境,以及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生字新词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你们的心中,森林王国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自由发言)

2、师:曾经有一个森林王国,它原本和你们想象的一样美丽,可是后来,它却在地球上失踪了。(板书课题:失踪的森林王国)

3、导读:森林王国为什么会失踪呢?请同学们一起走进课文《失踪的森林王国》

二、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要求,小组合作学习,自读课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交流读音和书写要点。

2)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小组内说一说

3)按照老国王在位时和新国王上台后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2、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认读,其他评论。

字音:混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音为hun

字形:饶的右上角没有点;厦字里面有两横

区别燥躁

3、齐读生字新词

4、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很久以前,森林王国的国王下令不准乱砍树木,森林王国美丽富饶。可当新国王上台后,砍树建新王国,结果自然灾害不断,森林王国很快就消失了。)

5、指名反馈:按照老国王在位时和新国王上台后把课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第二部分(412自然段)

三、了解森林王国富庶繁荣的景象

1、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其他思考:森林王国过去是什么样子的呢?

2、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说一说,读了课文第一自然段,你对森林王国过去的了解。

4、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森林的繁荣景象,以及百姓安居乐业的愉快生活。

5、指导朗读

6、自读课文二、三自然段,讨论:森林王国一开始为什么能够呈现出和谐统一的富饶景象?

7、出示文中相关的文字,学生读一读。

森林是我们的保护神。任何人不得乱砍树木。

(让学生通过讨论,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森林之间的富饶以及原因。)

四、总结:

同学们,森林王国过去景象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因为老国王禁止人们乱砍树木。新国王上任后,森林王国变成什么样子呢?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把生字新词抄一抄。

2、选一选,做一做

1)在地图上找一找我国的森林和荒漠

2)查资料,了解我们本地森林覆盖率和近年来植树造林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及后果。

2、总结全文,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激发学生保护森林,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了解我国的森林和荒漠;收集到的由毁坏森林造成不良后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森林王国在失踪前是什么样子的呢?

2、回顾课文第一部分,生齐读。

3、导入:那么它为什么会失踪,它的失踪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二、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原因及后果

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森林王国为什么会失踪?)

因为新国王下令把树木全部砍掉

2、新国王为什么要把树砍掉呢?

3、让学生说说现代化城市的景象,体会城市的繁华,了解新国王建立新王国的美好愿望。

4、师:其实建立新的王国,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并没有不好,新国王他错在什么地方呢?(没有保护森林)

5、师:是啊,森林王国的保护神森林不见了,一切正如旧国王所说的:不能更改特别法令,否则各种妖魔鬼怪都会来危害我们。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812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1)砍伐森林,造成了哪些严重后果?

2)旧国王为什么说森林是森林王国的保护神?

7、分小组朗读课文,讨论

反馈问题1):师用课件出示森林消失后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学生体会森林的作用,树立保护森林的意识。

反馈问题2):旧国王为什么说森林是森林王国的保护神?(了解森林的作用)

8、师:假设新国王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在保护森林的前提下,建造新国王,此时的王国会呈现出一番怎样的景象?

(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

三、拓展延伸

1、师小结:人类毁灭了森林,建立了新城市,但是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城市终因各种自然的攻击而消失了,多么可惜啊!

2、学生出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我国森林资源覆盖的面积及荒漠进程

森林是人类的保护神,它可以防沙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正因为这样,我们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保护森林,并定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

3、此时此刻,同学们你们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四、布置作业

把《失踪的森林王国》这个故事说给自己的父母听。

失踪的森林王国

砍光树木

美丽富饶>无影无踪

课件(篇3)

一年级的孩子识字、朗读能力都较弱,落实识字、写字,才能为阅读打下基础,孩子已初步具备了拼拼音识字的能力,但识字水平不高,因此,老师在引导孩子识记时,要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阅读后孩子对课文已经有自己的一些问题和想法引导他们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来解决问题,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2、能用“渐渐”说话

通过朗读,感受乌鸦由找水的着急到喝着水高兴的变化过程。。

引导学生从文中感悟乌鸦的聪明能干,懂得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解决。

1.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的过程,背诵课文。

2.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的过程。明白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能用“渐渐”说句子。

1.教师自制的生词卡片;

2.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3.乌鸦喝水的图片;

4.投影仪、视频展台和大屏幕。

1.这节课继续学习乌鸦喝水的故事。(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乌鸦吗?(乌鸦,你为什么要喝水?你怎么找水喝的?最后你喝到水了吗?)

2.现在,小乌鸦可要考考大家呢。认读生字词。(出示生词卡片)口渴喝着水瓶子到处石子渐渐办法许多找水在这些生字中,有两个字很相像,你是怎么记住并区分它们呢?喝—渴(口“渴”需要水—三点水;“喝”水要用嘴—口字旁)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他生评议。

1、请小朋友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想:乌鸦为什么要找谁喝?他是怎么找水喝的?最后它喝着水了吗?

2、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句

(1)你知道,乌鸦为什么找水喝吗?快来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第一句)

(2)乌鸦口渴了,你知道它渴到什么程度吗?

(3)你从哪里知道它特别渴?(到处找水喝)请你想象一下,乌鸦会飞到哪些地方去找水呢?找的地方多不多呀?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说明乌鸦确实很渴,就像我们平时口渴了一样,是一种什么感觉?

(4)你能通过读把这种口渴的感觉表现出来吗?谁想试试?

指导读:渴得都快说不出话来了。

(二)学习第二、三、四句

(1)师: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乌鸦终于找到水了。此时乌鸦的心情又怎样?让学生扮演小乌鸦,老师采访各位小乌鸦,谈谈此时的心情。

(2)正当乌鸦高兴的时候,它又遇到了什么困难呢?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句子,划出来。

(3)出示课件(课文插图),思考: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你能不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乌鸦喝不着水的原因。

(4)老师再次采访小乌鸦们喝不着水时心情又如何?(体会乌鸦着急、无可奈何、难过的心情。)

(5)乌鸦虽然很着急,但是它仍然在积极地想办法。快来读读最后的这句话吧!怎么办呢?

(三)指导朗读:想象自己就是那只小乌鸦,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是呀,多着急啊,快来看看小乌鸦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呢?(出示第三段)

(2)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段,边读边把乌鸦的办法用波浪线画出来。

(3)比较句子:(出示课件)乌鸦把小石子一下子都放进瓶子里。这句跟书上的一样吗?这样改行吗?为什么?

(4)分组实验:那一个一个是怎样放呢?请你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拿出课前准备的瓶子(里面装有一点水)和小石子,往里面一个一个地放吧。注意边放边观察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5)在小乌鸦的努力下,水怎么样了?用你的手势来告诉老师,课文中用的是哪个词?

(6)比较句子,用“渐渐” 造句。

课件出示句子: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瓶子里的水很快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哪一句好,为什么?

你能用“渐渐”说一句话吗?

出示课件: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天气_____热起来了。

____渐渐__________。

追问:此时,你最想对乌鸦说些什么? (乌鸦很聪明;乌鸦很执著;乌鸦遇到困难能开动脑筋等。)

(7)指导朗读第三段。乌鸦喝到水了,心情怎么样啊?那你就高兴地读一读吧!

4、学习第二段。

乌鸦的这个办法好吗?它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好办法来?

1、师:是呀,这只小乌鸦多么善于观察、不怕困难,爱动脑筋啊!让我们大家像小乌鸦一样,积极动脑,想办法背会这篇课文。

2、提示方法:

(1)想想乌鸦先遇到什么困难?接着它想出了什么办法?最后怎么样?

(2)把自己当作小乌鸦,边做动作边背诵。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

3、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

4、检查背诵情况,师生评议。教学活动4

1、你喜欢这只乌鸦吗?用一句话夸夸它。

2、多好的办法呀!现在就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及时点拨、评议方法的合理性。)同学们像小乌鸦一样爱动脑筋,能想出这么多的办法。

3、在你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呢?(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充分交流,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遇到困难勇于克服的品质。)

课件(篇4)

二年级下册读读背背要求学生积累四个描绘春天美好景象的成语:百花盛开、争奇斗艳、五彩缤纷、色色俱全。这四条成语连起来读,押韵上口,便于记忆,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师:春天到了,春暧花开,——(学生随老师一起读)师生: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春色满园。(学生在一年级时候已学过四条关于春天的成语,很自然便于老师合拍)师:小草们都醒了,花儿也都开了,(课件出示:相关图片画面)在这百花齐放的季节老师带大家再学习四个描绘春天美景的成语。(将以前学到的四条成语与生活紧密相连,融生活与知识与一体,旧知的再次引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很默契地说出学过的成语让学生有一种成功感,良好的心境对下来的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师板书:百花盛开、争奇斗艳、五彩缤纷、色色俱全(多媒体出示与文字相配的画面欣赏)

2.指名交流。

3.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前两条成语是说花开得艳,后两条成语是说花颜色的美、多。

1.选用自己喜欢的.成语说一两句话。

2.生上台交流。

3.学有余力者提出用这四条成语说一段话。

生2:我要发明一个春天定时器,只要一按按钮,春天就会来到,让盲人也能闻到花香,让他们感受到春的气息、春的脚步,让他们的生活也变得五彩缤纷,色彩斑斓……

生3:我们要爱护环境,不要破坏环境,让聋哑人闻到花香,感受世界的美好与温暖。(此题一出学生稍加思考后便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想到这不经意的举动,起到了抛砖引玉之效果,孩子们不仅有丰富的想象力,如此小的年龄便懂得把爱心送给他人,憧憬美好未来,世界将会因为有他们而更加美好。只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活动,师生互动,课堂交与学生,就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课件(篇5)

教学目标 :

1、能区别并正确读出前后鼻韵母,能给多音字冲、宁、担、背按读音组词;能写出盼头、精心的近义词;能区别建与键的字形、字义和用法。

2、能仿照例子把句子写具体;能给课文有关人物说的话加上冒号和引号。

3、能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1、指导学生比较上下两行注音的`字,在读音上有什么异同。

2、让学生先上下行对应一组一组地练习拼读,体会前后鼻音的不同读法,再分上下行归类拼读,强化前后鼻韵母的不同。

3、把词语打乱,让学生独立辨析,正确读出。

1、学生独立完成。

1、读一读。

2、抄一抄。

1、复习有关冒号、引号的知识,知道它们的使用方法。

2、独立完成。

1、学习例句,说说第一、二句有什么不同。

2、学习后两句,说说可以在哪些地方加上修饰语。

1、读一读各句。

2、想一想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

3、排一排。

4、再次读一读。

课件(篇6)

【教材理解】小学生在读了一些、认识了一些字之后,他们便更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每天接触的人和事,都可能使他们感兴趣,并产生把它们记录下来的冲动。《日记两则》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日记体的习作范文。读了能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笔法记录生活,使他们把记录生活的冲动化为自己的行动。

【设计理念】这篇课文记录了“我”的两次“梦”。记录了“我”的梦与现实生活之间由矛盾到统一的过程,记录了在城镇的“我”与贵州山区小女孩阿英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他们之间的差别。“我”那白纱裙的梦,在妈妈的影响下,变成了苗家山寨里的民族同心舞。

这个故事很有时代意义。教学时要结合生活现实,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也许,学生在阅读时,能够看到自己平时的影子,能够想起自己平时的思想与行为,也许还能够让学生从学习这篇课文开始,学会多想想别人,少想一点儿自己。

【学情简介】通过一年级的学习,部分学生已经自觉地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比如,认真书写的习惯、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自觉的阅读习惯、一定的积累习惯、大声的朗读习惯,有一定的阅读,写话能力,

【教学目标】1.认识“则、昨”等13个生字。会写“份、粉”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增强团结互助的意识。

3.有写日记的兴趣,并按照日记的格式,开始学写日记。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写日记的兴趣。

一、谈话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词语,你知道什么是日记吗?(师出示日记,请知道的同学说一说)

2.师:日记是自己日常生活的记录。比如自己参加的劳动或有意义的.活动,看课外书、看电影电视、参观访问等受到的启发教育……当然也可以记你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内容,捕捉一些有意义的内容,然后把它如实写下来就行了。简单了说就是每天记录人物、事件、感想的小。

3.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两则日记。(揭题:24 日记两则,并板书)“两则”就是“两篇”的意思(体会“则”是量词),课题还可以说成“两则日记”。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生字宝宝的读音,可以小声跟读。

2.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我”做了一个什么梦,梦想成真了吗?(交流初读收获)

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老师还想知道大家生字认得怎么样?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这几个字,大家认起来有点难(贴在黑板上),那通过下面的学习,我相信大家都能学会。

5.出示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

师:同桌小声互相读一读,你的同桌读对了,请你高高为他竖起大拇指;假如你的同桌还有困难,请你教一教他。(指名领读,齐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6.出示含有本课生字的一段话:

师:瞧,课文中的生字宝宝换新家了,自己快读一读,看你能不能准确叫出它们的名字。(自由读后指名读)

师:你们真了不起,奖励大家一个小游戏,如果你读对了,苹果就会被你摘下来(开火车读生字)。还有很多同学也想读,那大家一齐读吧,如果你们都读对了,苹果就会装进车里送给阿英妹妹。

师:你们真棒,短短的时间就把生字都认识了。有句说:分享使人快乐,谁能把识字的方法分享给大家呢?(交流记字方法,再连词读生字)

(一)学习第一则日记(过渡:在两则日记中,我的梦想都没有实现,我的心情有什么不一样呢?让我们先来朗读感悟第一则日记。)

1.学生自由读第一则日记,看看这篇日记是什么时候写的?(6月1日)

2.“六一”是我们的节日,你想在这一天收到什么礼物?爸爸妈妈可能会送我们什么礼物?(生交流)

出示:六一儿童节到了,爸爸送我 ,妈妈送我 ,就是没有我想要的 ,我 极了。

4.小作者在“六一”儿童节前一天做了一个美妙的梦,她梦见妈妈买了一条漂亮的裙子送给她,她的愿望同大家一样都没有实现,我们齐读第二自然段。

5.所有的东西都有两份,你知道为什么吗?(一份给我,一份给阿英)

6.小作者没有得到心爱的裙子,她心里高兴吗?试读第四自然段,读出生气的语气。

(二)学习第二则日记(过渡:在第一则日记中我的梦想没有实现,我是十分生气,第二则日记同样记录了我的梦,而且梦想依然没有实现,但我的心情却是高兴的,什么原因呢?读读第二则日记)

1.指名读,看看这一则日记是什么时候写的?写了些什么?(7月20日写的,写阿英妹妹来到我家和我做的又一个梦。)

2.阿英是个怎样的人?(她是一个贫穷的苗家小姑娘,很勤快也很好学。)

4.读到这里,你觉得妈妈是个什么样的妈妈?你还生妈妈的气吗?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请生说说。)

5.小作者又做了一个梦,这次她又梦见她梦见妈妈带她去买裙子,可是她没有买,她用钱买了许多书带到苗家山寨,把书送给苗族小朋友,还和他们一起高兴地玩。

6.我买白纱裙的梦依然没有实现,却非常高兴,你明白了吗?(请生说说)

1.下面这八个字是本节课要求大家会写的字,你们看一看,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左右结构)

2.虽然它们的结构相同,但老师还想把它们分成四类,动动脑筋分分看。(粉和份;昨和晴;妹、姑和娘;读)

3.学生观察这四类字,说一说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生说,师范写,边提醒。)

4.生描红练习,写完后同桌互相评一评,写的不好,你来当小老师教一教他。

课件(篇7)

为保证“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的顺利实施和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依据本专业实施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设计课程概况

1.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设计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起点本科)的一门限定选修课程,它的文字教材名称为:《教学设计》。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其中录像课12学时,网上辅导9次。教学设计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化教学的处方的一门学科。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学习理论、课程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理论方法等科学基础上的教学技术,也可以称为科学的技术。它与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思想史、课程教学论、比较教育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科教学论等课程都有一定联系。有些课程,中央电大的学员已在小学教育专业专科学习阶段中有所学习,有些课程作为本学科的前置课程或相关课程应该在本科教学计划中安排。例如,作为学习本课的基础,“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内容在专科计划中已有安排,“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中应该作为该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提高综合素质,使教师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和运用能力,适应教育发展、课程改革和培养实用教学人才的需求。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形成运用教学系统方法,设计、开发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以及“为学习设计教学”的能力;形成运用传播理论、学习理论、信息技术和教学模式理论设计学习目标、多种媒体组合教学传递、教学策略以及优化教学系统的能力;形成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和修订完善教学活动的能力。

2.本课程的要求

⑴ 通过本课程的开设,提高对学习教学设计意义的认识,树立现代教育意识,增强改革观念。

⑵ 全面具体向学生介绍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结合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现状,思考和分析问题。使学生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设计的方式、方法。

⑶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⑷ 了解教学评价、教学目标理论和选择教学媒体的方法,能正确地选择教学媒体和在教学中有效地使用教学媒体。培养学生恰当地设计、开发及评价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和设计教学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传播理论、学习理论、信息技术和教学模式设计学习目标、多种媒体组合教学传递、教学策略以及优化教学系统的能力。

⑸ 培养学生掌握对教学成果进行正确评价和修订完善教学活动的能力;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的能力和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

⑹ 教学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高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自觉地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提高学习者运用教学设计的意识理念、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使教学活动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⑺ 保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适当超前意识的先进性,并根据学生在职的特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知识范围选择适当,突出应用性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3.本课程的办学形式

本课程的办学形式有两个特点:一是它属于“开放教育试点”课程;二是它属于中央电大与地方电大的合作办学的课程。前者决定了它必须在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创新,后者决定了它与地方电大必须紧密合作。

4.本课程的学习对象

本课程的学习对象主要是我国边远地区和广大农村的教师和其他教学人员,以在职进修为主。学习对象的主要优势是:学习动机普遍强烈,愿意通过理论学习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目的明确,渴望教学知识能力和学历层次的提高;有着较多的教育工作经验;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的能力较强。但他们也有着明显的劣势,即:文化层次普遍较

低;因经济状况较差,学习资源亦相对匮乏;工作和生活担子较重,因而学习时间缺乏;因为年龄较大,记忆力相对减弱。在教学设计的课程建设及具体实施中,对学习对象的这些优势和劣势都应通盘考虑、制定相应的学习支持服务的举措。

4.本课程的媒体资源

本课程采用三种教学主媒体和其他多种辅助媒体。主媒体即文字教材(注:教科书和扩充学习材料组成)、录像教材和形成性作业。文字教材是在教和学中贯穿始终的重要依据,是学习的尺度和标准。录像教材帮助学生明确基本概念、理清知识思路和要点,减轻学习的难度,录像教材为12课时。IP提供较新的信息,教学指导等4课时。不同教学媒体有自己的教学功能,“各有侧重、优化整合”,共同构成本课程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资源体系”,以支持完成《教学设计》课程的教学任务。此外,本课程组织提供9次网上教学辅导,包括:教材章节的学习引导、测验和学习资料等;同时按学习进度在期末举行一次直播课堂(复习辅导)。

二、学习模式

作为“开放教育试点”课程,教学设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强调以下两点:一是突出远程开放教育办学模式的优势和特色;二是寻找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和规律。据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拟将教学与研究共同推进作为一条基本原则,使之展开积极的双向互动,目的是为“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本课程的学习过程模式

本课程的学习过程即教学过程,它强调的是从学生的角度来描述教学的一般过程,它是学习本课程的外在程序。学习过程模式更侧重于教学管理的指导。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注册登记,领取学习材料(文字教材、录像教材或VCD光盘、形成性考核作业册等);

(2)接受学习指导(如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明确学习目标;

(3)接受学习支持服务,实践学习过程:(自学→小组协同学习→面授辅导)(平时成绩考核)+实践环节(平时成绩考核)→期末复习→参加期末考试。

(4)通过考核和完成课程学习。

2.本课程的学习实施模式

本课程的学习实施模式即学习实践模式,它强调的是从学生学习的内在程序来描述学习过程,是学习过程模式的内化和具体实践。学习实施模式更侧重于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设计是一门有一定难度的课程,这是因为它是一个独立的方法和方法论学科体系,许多概念和理论涉及多个的学科,学生自学会感到很困难,教师要加强辅导、帮助学生自学。

在对学员进行自学方法和自学能力的辅导时,应要求学员善于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文字教材,对文字教材的知识结构、基本理论与心理规律要在了解、理解上下功夫,认真钻研,善于分析与概括教材的要点、重点与难点;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心理规律、原则与方法要做到联系实际学会应用。

学生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以自主学习法为核心学习各种学习材料(文字教材、录像教材、IP教材、期末复习提要等)认真作好学习笔记;

(2)以合作学习法为核心参加小组协同学习;

(3)以强化学习法为核心参加教师的集中面授辅导;

(4)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充分利用中央电大提供的各种教学服务(如信函、电话答疑、电子语音信箱、直播课堂、电子邮件等);

(5)以实践学习法为核心参加集中实践环节的各种活动。

三、学习支持服务策略

1.中央电大(课程组)的职责与任务

与以上本课程的学习过程模式、学习实施模式相对应,中央电大(课程组)的职责与任务主要是:

(1)提供本课程的各类指导性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方案等。

(2)提供本课程的学习材料,主要是多种媒体教材。

文字教材是学习的主教材、是教和学的主要依据。认真学习文字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完成学业的重要途径。本文字教材为方便学生自学,除提供教科书外,还配备扩充学习材料,设计了学习目标、思考练习题、案例介绍等。学生在学习时首先要清楚文字教材的结构、思路和学习方法,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学习模式。

录像教材(12学时)是重要的助学教材。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课程的学习方法、理清知识要点、提示重点,减轻学生学习难度,强化自学、指导复习。

IP教材(4学时)分为4个专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求,自主选择使用。

(3)举办教学设计教师培训班。为了减轻学习教学设计课程的难度,在开学初,拟举办教学设计教师培训班,聘请教材主编或主讲讲解教材思路、结构、重点及难点。

(4)提供本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指导性意见和交流性信息,如开课前、后及其中间运用直播课堂、VBI、计算机网页、有关课程教师的业务培训会等形式对学习过程各个环节进行教学管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交流。

(5)对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监督、检查、评估以及期末考核工作。

2. 学习进度及方法提示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现将学习进度和相应媒体及学习方法提示给大家,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参考使用。

课件(篇8)

1、观察文字画,写出相应的字来。

2、根据画面内容,发挥想象,编一个小故事,要求说清楚时间、地点、主人公、什么事情。

1、出示文字画,说说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3、看了这些画,你会连想到哪些字?为什么?同桌讨论交流。

因为这些文字跟画非常相似。

5、照样子,在田字格内把相应的字写出来。

2、讲故事我们要注意哪些?

3、自己看着图静静地想三分钟,然后自己试着说说这个故事,出示要求:说清楚时间、地点、主人公、什么事情,并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

4、小组内交流自己编的故事,小组讨论评价。(老师安排好组长,并小组巡视指导)

5、小组选出代表讲故事。

6、师生共同评价。

7、自己想想清楚修改一下然后再次小组内交流。

1、读读背背。要求熟记四个尊敬长辈、虚心求教的成语和三条名言警句。

2、学写好三个以撇为主要笔画的字“衫、移、秒”。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成语和名言警句。书写好以撇为主要笔画的字。

2、美观的书写三个字“衫、移、秒”。

(一)熟记成语。

2、指名朗读成语,并请学生随机正音。

shēn shēn                                                  rú

莘  莘  学子  (注意这是念shēn不是xīn) 孺子可教(翘舌音)

开火车朗读,齐读。

3、看图读成语再理解成语。

立雪求道:是个典故,又叫做“程门立雪”,说的是一个下雪天,宋朝的杨时和游酢去拜访老师程颐,当时老师正在坐着打盹,二人毕恭毕敬地站在外面等候,等到老师醒来,门外的雪已经下到一尺深了。后来就用“立雪求道”来表示对师长的尊敬。

春风化雨:老师的教育像和煦的春风和淅沥的小雨一样滋润学生心田。

4、背诵成语。

自由读读背背。同桌互相背诵。指名背诵。齐背。

(二)背诵名言警句。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读通每句话。

个别读准三句话,小组朗读比赛。

3、对照图再次朗读想想你读明白了哪些?

适当补充:

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反复的读,边读边想,其中的意思你就会明白。

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的诗歌中的一句。意思是书读得多了,写文章的时候就能文思敏捷,笔走如飞。这就是书读得多积累的词汇语言丰富,写作能力就提高了。

③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到指的是心里要想,眼到是指眼睛要看着,口到,指嘴巴要读出来。

3、同桌讨论交流每个字的撇该怎么写好?

4、交流:

衫:左边的`横撇要舒展开来,比较长。三撇一撇比一撇长,而且三撇的起笔要对齐。

移:左边的第一撇短,第二个撇要舒展,右边的“多”字撇要紧凑。

秒:左边的禾字旁同上,右边的一撇要长而且在横中线起笔。

口言语交际:我爱吃的水果。这是一项叙述、观察、体验的说写训练。

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说清楚、写明白。

一、谈话导入。

1、一年四季有许多水果,有哪些呢?

2、学生用“有……有……有……还有……”的句式说。

3、师:这些水果都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什么滋味?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说一说、写一写。

二、借助拼音读题,说说题目要求。

2)它的形状、颜色是怎样的?

1、说说喜欢吃什么水果?

用“我喜欢吃(     )、(    )、(    )和(    ),最喜欢吃(      )。”这一句式说。

2、指导观察桔子。

1)出示一个大桔子,请同学们用眼睛观察,说说桔子的形状、颜色。

2)板书:

指导:小朋友由眼睛所看到的展开想象,这便是联想。指名一学生将桔子的形状、颜色连起来说一说。

3) 开桔皮,指导学生观察。

从桔囊的数量、样子方面说一说。

(数一数,一、二、三……一共八片,如同八个胖娃娃紧紧地凑在一起说悄悄话。)

5)将桔子的形状、颜色、味道连起来说一说,注意加上剥桔子的动作。最后,可以说上一句赞美桔子的话。如:我真喜欢吃桔子啊!

自由练说后指名说。

3、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说说它的形状、颜色、味道。

自由说后交流说。

四、把刚刚说的内容写下来。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后交流。

五、教师小结。

我们观察一样事物,可以用我们的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触摸,用嘴巴尝……同时加上自己的想象,可以将事物的特征形象、生动、具体地描述出来。

课件(篇9)

教学目的:

1、熟练朗读文言文,把握正确的语气、语调,并进而读通文句;

2、感受物外之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

重点:准确朗读,读通文句,感受物外之趣。

难点:背诵课文,读懂文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课文序言导入课文讲述,板书课题及作者姓名,简介之:

1、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2、《浮生六记》:

《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分钟。

三、一生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难读字音:

zhì miǎo nǐ jiāng lì yí lì hè páng

童稚 藐小 拟 强 唳 怡 砾 壑 庞

四、齐读课文,教师指出注意点(句读、字音等)。

五、学生自读课文五分钟,要求读通课文。

六、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1、请简要描述这张插图的内容。

2、画中的少年是谁?画中的白鹤是真的吗?这些白鹤实际上是什么?

3、蚊子为什么会变成白鹤? 4、“飞蚊成鹤”,表现了少年时期的“我”的什么特点?

5、用文中的语言概括“我”这样做的好处?

6、“我”为什么能获得“物外之趣”(自身具备什么条件)?

7、文中除了“飞蚊成鹤”之处,还写到了什么“物外之趣”(即把什么看作什么)?

8、为什么“我”“呀然一惊”?文中的庞然大物指什么?

9、“我”为什么要打癞蛤蟆并“驱之别院”?

七、师生共同合作,解答上述问题,了解全文大意。

八、集体朗读课文,请一学生简述故事内容。

九、小结本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

1、在自己的本子上翻译全文;

2、熟读全文,背诵全文。

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段训练的重点,在教学本课时,要教学生认识11个生字,

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联系朗读。及理解诗意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头饰、图画、胶水(或磁石)。

教学过程:

总()电()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画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最后来一个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

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

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画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火、文、六

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竞猜游戏。

课件(篇11)

学习目标:

认识“男、女、开、关、正、反”六个生字,会写“女、开”两个生字,会说由单音节反义词组成的一些词语。会读“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大地、树叶”等词语,并会用这些词语说话。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识字,养成在生活中识字的习惯。积累两句谚语。

学习重点:

认识六个生字,会写其中两个生字。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用词语说句子。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进入“识字加油站”

1.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个生字宝宝,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好吗?

2.课件出示:大

学生认读。

师:谁知道“大”的反义词是什么?

指名说出“大”的反义词“小”。

课件出示“大小”,

学生齐读。

同样出示“上下、南北”,引导学习齐读。

3.课件出示:男

指名认读。教师领读。

师:谁知道“男”的反义词是什么?

学生汇报“女”。课件出示“女”,并领读“男女”。

同样认识“开关、正反”。

4课件出示六个词语,学生齐读。

指导书写“女、开”

6.师:这六个词语都是由反义词组成的词语,像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汇报:进出,来回,里外……

二. 字词句运用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组词语,谁会读?

课件出示: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大地? 树叶? 青草? 莲花

飞鸟? 小鱼? 青蛙? 雪人

指名认读。齐读。

师谁能用里面的一个词语说句话?

老师举个例子:我们这里现在是秋天……

引导学生用词语说话,师及时鼓励。

三展示台

师:其实我们不只可以在课堂上识字,生活中到处都能识字,同学们找一找在我们学校的哪儿有字,你认识吗?

学生交流、展示

师:我们走在大街上也可以识字,买东西也可以识字……我们要养成在生活中学习的好习惯。

三. 日积月累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字,真棒!老师这有两句谚语,谁能读下来?

课件出示: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学生如果读不下来,师领学生读。

学生自由读、背。

四. 布置作业

从生活中认五个生字,并说说从哪认的。和爸爸妈妈一起读:小松鼠找花生

对联课件通用4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之前准备好的,一般老师会很认真负责地设计。对于进取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制定一个完善的教案非常重要。有关“对联课件”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很多灵感和启示。请继续阅读下文内容吧!

对联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的五副对联。

2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诵读春联也是一门很好的学问。

教学过程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春联也叫对联。每当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春联,为的是给春节增添欢乐祥和的气氛。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些春联的知识。

一、自学要求:

1、轻声自由的读课文,划出文中的春联。

2、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3、选择最喜欢的一幅读读,并说说理由。

二、讨论交流

1、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几幅春联?你喜欢哪一幅春联?(学生先读,再讲,然后指导读,最后齐读五幅春联)

如:我最喜欢又是一年春好处,依然十里杏花红。这对春联,因为它描绘了美丽的春光。那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眼前的美景吗?

你说的真好啊。请你再读一遍好吗?(学生读)齐读

2、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讲清百业兴

3、其余三幅春联方法类同。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要讲清是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人们辞旧贺新,展望未来的喜悦心情。

4、刚才老师从同学们的读、讲中感受到你们真的喜欢春联了,你们能背下来吗?(学生背)

5、下面我们看书上是怎样写的。齐读课文第一小节。

三、学习(2-----3)小节

1、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看这五幅春联,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

板书:字数相等哪里看出字数相等?(结合春联讲)

2、词类相当哪里看出词类相当?(结合春联讲)

刚才同学们通过诵读春联,反复思考,揣摩体会发现了写春联的特点,这就是讲究对仗。(板书:讲究对仗)

3、有发现的吗?

4、学生回答:抑扬顿挫、和谐动听

理解抑扬顿挫用这种方式读春联。

5、从你们抑扬顿挫、和谐动听的诵读中我体会到了声律美。(板书:声律美)

6、通过以上的学习,你们喜欢对对联的吗?

四、对对子,出示小黑板

1、花前对()绿树对()红墙对()春花对()

2、凯歌迎大地,春色满()人勤春光美,()[

五、春联像一首歌,歌唱我们美好的生活,春联像一幅画,描绘着美好的春光,在我们祖国源源流长的文化中,还远远不止这些,你愿意把自己收集到的春联与同学交流吗?(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春联)

六、学习第四小节

过度引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开卷有益,其实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1、理解开卷有益。

2、为什么说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七、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春联》这篇课文,文中给我们介绍了春联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告诉我们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生活中处处有学问。

八、作业

写春联。

对联课件(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欣赏年画鲜艳的色彩和饱满的构图。

2、引导幼儿初步理解年画所表达的含义。

3、启发幼儿用语言和姿态表现自己的感受,体验年画欢乐祥和的气氛和人们的美好愿望。

4、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年年有余》挂图1幅。

2、《喜洋洋》、《金蛇狂舞》、《二泉映月》的音乐磁带、录音机。

3、课前,让幼儿回家向父母了解,他们小时侯看到过的年画内容,并参观过新华书店的各种挂历、年画。

4、师生共同收集年画,将活动室布置成年画展览厅;五角星挂件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知年画的特点。

1、在《喜洋洋》的背景音乐伴奏下,教师和幼儿自由地欣赏活动室里的年画展览,自由地交谈、议论。

2、让幼儿在活动室中间找个位置坐下,教师再介绍:今天欣赏的这些画是专门过年时张贴的画,这种画叫年画,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画,现在,在农村还有贴年画欢度春节的习惯。

3、提问:你看了这些年画有什么感觉?(高兴、快乐,有种过年的感觉等)

(评析:开放式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幼儿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通过谈看年画的感觉,使幼儿初步对年画有了整体的感受。)

二、欣赏《年年有余》年画的内容。

1、指《年年有余》这幅画,要求幼儿仔细观察。

2、提问:这幅画上有些什么?让幼儿自由议论再发言。

教师小结:画面上画了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手里抱着一条大鲤鱼,笑嘻嘻地盘腿坐在莲花座上,旁边还有大大的荷叶和结着桃子的桃树。

(评析:让幼儿自由议论,引起幼儿讲述年画内容的兴趣,教师简短的小结,帮助他们理清了年画内容的思路。)

三、欣赏《年年有余》的构图和色彩,感受其快乐祥和的气氛。

1、提问:这幅画主要画的是什么?画家把它画在画面的什么地方?

2、用白纸挡住旁边的荷叶和桃树,引导幼儿体会画面的饱满感,再分别露出左边的荷叶和右边的桃树,引导幼儿体会画面的均衡感。

3、提问:你看了这幅画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你看了这幅画会感到心情很愉快呢?

启发幼儿从小男孩笑嘻嘻的表情及红、黄、绿鲜艳明快的色彩上形成了喜庆热闹的气氛。

4、欣赏《金蛇狂舞》和《二泉映月》二段音乐(片段)。

提问:你觉得哪一段音乐与这幅画相配?

5、放《金蛇狂舞》的音乐,让幼儿学一学画中小男孩的姿态,或让幼儿合作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这幅画。

(评析:用左右分别遮盖比较法让幼儿感受画面的均衡、构图的饱满,方法巧妙直观。匹配音乐让幼儿用语言、动作、表情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想象,给幼儿创造了多通道充分体验的机会,同时也体验了美术欣赏带来的快乐。)

四、举行“智多星”擂台赛,有奖竟猜理解年画的含义。

1、提问:为什么人们在过春节时要贴这幅有鱼的年画?贴了这幅有鱼的画,是希望家里怎样?

(教师提示幼儿欣赏鲤鱼和古钱币的组合年画,帮助幼儿理解“鱼”和“余”字是谐音,表示富裕的意思。过新年贴有鱼的年画意思是“年年有余”,反映了人们希望年年丰收,生活富裕的美好心愿。)

2、画中的莲花座,又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心愿?

(提示莲蓬里有“莲子”,谐音有子孙。)

3、画中的桃子又有什么意思?

(结合欣赏寿星手上托着桃子的年画,得出年画上的“桃子”是希望家里的人健康长寿。)

(评析:运用游戏竞赛的方法,提高了幼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奖品五角星挂件的运用,提示教师要让每个幼儿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五、让幼儿给这幅画起个名字。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欣赏了年画,知道了年画色彩鲜艳,画面饱满,有一种欢乐祥和的气氛,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评析:给年画起名字,进一步突出了年画的主题,教师的总结,帮助幼儿梳理了年画的特征。)

六、活动延伸:幼儿自己创作一幅年画。

(总评:欣赏过程清楚,层层深入,活泼有序。注意调动幼儿的审美积极性,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教师为幼儿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环境。)

活动反思:

怎样上美术欣赏课,这对于我市大多数幼儿教师来说还是个难题,为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美术欣赏课的研究,我作为一名教研员,率先上了这节美术欣赏课,期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上完这节课我的体会还是挺深刻的。

1、幼儿学习知识一定要建立在感性经验之上。这节课虽然不是幼儿生成的,但上这节课时我借鉴了方案教学的经验。提出主题后,我和孩子们一起收集年画,家长们也参与了此活动,他们和孩子一起到图书馆、新华书店找年画,或上网搜集资料,他们还把自己小时候看到的年画内容和自己的孩子作了交流。正因为孩子们有了大量的感性经验,所以他们在上课时有话可说,情绪高涨,反应热烈。

2、孩子们大有潜力可挖,千万不要小看了他们。在为画面匹配音乐这一环节,大部分孩子都认为这幅画应该匹配《金蛇狂舞》,而王元初认为,《二泉映月》很抒情,他仿佛看到抱鱼的小男孩在月光下的荷塘中对他微笑,我不禁为他的解释所折服,带头鼓起掌来。还有在听音乐学小男孩的姿态或大家合作用动作表演这幅画这一环节,我看见乖巧的张雨番笑眯眯地盘腿坐在小椅子上,双手做抱鱼的动作。我朝她竖起了大拇指。一转身看见管银等五个调皮的小男孩纠缠在一起,心想他们是否在胡闹吧,正想张口询问,管银却等不及了,一把拖住我急忙向我介绍,他们是五个人合作表演这幅画的。管银演鱼童盘腿笑眯眯地坐在地毯上,朱琛张开手演荷叶,另外三个演桃树和两个桃子。听他这样一解释,我恍然大悟,又一次被他们所感动,为自己不了解孩子而脸红。

3、只有了解每个孩子,和孩子的关系水乳交融,才能上好一节公开课。在上试教课时,我拿另一个班级试教,由于我不熟悉孩子们,孩子们也不太熟悉我,显得很拘谨。听课的教师及时地提出了这个意见,我及时加以采纳。除了和上课班级的孩子共同参观新华书店、收集年画外,还化了三个半天的时间和他们一起玩游戏。所以,上公开课时,我们彼此已很熟悉,上课时“疯”在了一起。

对联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4、尝试对对联。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让学生尝试对对子。

教学设想

联系以前学过的古诗,温故知新。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二、版块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对联常识:

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成,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

对联讲究平仄,平仄相异,仄起平落。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练习。

三、版块二:读你千遍不厌倦──欣赏对联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对联分类。

2、师生共同赏析课本名联。

3、妙联撷趣。

四、版块三:牛刀小试显身手──撰写对联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对联作法。

2、根据情景,撰写对联。

五、布置作业

对联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春联的内容和方法,懂得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2、学会赏读春联,并练习创作春联,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妙。

教学重点:

在赏读和揣摩春联中领会春联的对仗美和声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

尝试写春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播放《春节序曲》: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春联》,置身于今天的课堂,你有什么感受?让我们在这欢乐祥和的气氛中继续学习这一课。齐读课题:23、春联。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一二两句话。请大家先来读读这两句话。

2、指名读。指导读出节日的欢乐祥和,读出春联的多和美。

3、同样一句话,不同的读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把你的心融入这欢乐祥和的气氛中一起读好这两句话。

4、春联是诗,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春联是歌,吟诵着幸福的生活,春联是画,描绘着美丽的春光,春联是梦,寄托着美好的祝愿。春联到底多在哪美在哪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各种各样、万紫千红的春联中,共同去发现,用心去揣摩祖国语言的无穷奥妙。请大家接着读第一小节,找找这里蕴含了哪四幅春联?每一幅春联写了什么内容?

5、逐一揭开春联,理解内容,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春联的声律美。

A、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指名读。这幅春联表现了什么内容?读着这幅春联,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能把这美丽的春光读出来吗?再指名读。你读得抑扬顿挫、和谐动听,这就是春联的声律美。女生齐读)

B、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这幅春联写的是什么内容?看着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你会联想到哪些成语来赞美?读读练习7上的8条成语。指名领读。看着神州大地一派兴旺的景象,令我们炎黄子孙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呀!注入这样的感情到春联中去,相信你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男生齐读。)

C、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这幅春联写的又是什么内容?指名读。是呀,勤劳能致富,劳动最光荣,家和万事兴!一起读好这幅春联。)[

D、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

(这幅春联写的是什么内容?读着这幅春联,你似乎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在明媚的春光中,在热烈的爆竹声中,每个人的心底都有着美好的祝愿。让我们一起再来读好这幅春联,把新的一年的最美好的祝愿送给你、我、他,送给我们亲爱的祖国吧!)

6、四幅春联连起来读,让老师再次感受一下各种各样、万紫千红的春来年给节日增添的欢乐祥和的气氛,感受一下春联那抑扬顿挫、和谐动听的声律美。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春联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写春联,更是其乐无穷。春联究竟该怎么写?课文第二小节告诉了我们,请大家自己读读这一节。

2、交流。春联最讲究对仗了,上下联不仅字数相等,而且词类相当。请以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为例,具体说说春联该怎么写。再挑一幅春联说说。

3、在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还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联。老师在课前搜集了几幅,可是顺序打乱了,你能帮忙整理一下吗?

出示:田园无限美风光逐日新

事业随春长山河分外娇

高歌盛世年年好灯照吉祥岁岁欢

花开富贵家家乐九州同唱奋飞歌

万众共书开拓史笑看神州处处春

师生对读整理好的春联,然后再填一填:

出示:

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再万紫千红的白花园中。春联中,有的赞美了自然风光,如:,

有的描绘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如:,

有的表现了奋发向上的精神,如:,

有的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美好生活,如:,

更多的是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如:。

四、对对子,写春联。

1、要想写春联,首先得学会对对子。先来考考你:

出示:

1、桃红对()

蓝天对()

古木参天对()

凯歌迎大地,春色满()

2、有一幅没填好的春联,请大家想想,可以填哪些字?[

出示:

风拂千条柳

雨()万朵花

学生交流,师引导学生好好揣摩,填哪个字比较妥帖?(润、揉、戏等均可)

通过细心揣摩,我们似乎领略到了祖国语言的奥妙。

五、总结延伸,引导课外积累。

春联是我们民族的象征,哪里有春联,哪里就有炎黄子孙,春联是感情的纽带,把华夏儿女赤诚的心联结在一起,春联是长城、长江、黄河、黄山,它树起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它奔流着中华儿女的激情和智慧。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其实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这本无字之书之中,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因为,生活处处皆学问。

六、布置作业

1、妙对春联:(师讲述一个妙联故事,引导学生课外搜集阅读的兴趣)

门对千棵竹短命

家藏万卷书长(?)

2、请同学们搜集几幅自己喜欢的春联,并给同学、亲友推荐几幅。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2023论文课件(通用4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论文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