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列车观后感优选

09-12

根据学校的要求,学生需要懂得写优秀作文,写作促使我们更善于发现身边的一切,写作文要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文体,自己的思路。有哪些值得我们可以借鉴的作文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雪国列车观后感优选,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雪国列车观后感(篇1)

首先,这并不是一部灾难片。但于我而言,我更愿意把这部片子和《后天》或者海啸之类的灾难片,再加上那部最后所有人登上了一艘船的电影,可以一起构成应对灾难之三部曲了。

当人类对未来的摧残愈加严重,温室效应终究导致了世界级的海啸,人类在这场灾难中为了生存而采取的应对方式。从直面灾难,到选择求生,诺亚方舟的目的是离开这个星球,而雪国列车则做出了另一个假设——我们终于发明了永动机。虽然内心存在既然永动机都可以发明了,那么如此聪明的人类到底为什么还是让自己步上了需要集体大逃亡的结果这种疑问,可是毕竟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总归是渺小的,于是且就忽略不计了。

不管是选择方舟,还是这样一列拥有永动机的列车,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显然是毋庸置疑的。而在社会的缩影中,”政治“总是在你所见或不所见的地方起着微小却又翻天覆地的变化。雪国的这趟列车,用奔跑的十八年,在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下,单靠人为,完成了这一系列的”更新换代“,用以保持整个体系的”平衡“。

于是导演的目的一算是达到了。我们在一列i车上看到了整个社会在政治的操控下所上演的显然并不是第一次发生的为了平衡的崛起。这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题材和主题,只是把这些东西都搬到一列火车上,就显得有些微妙了。

所以导演迫切需要解决的,便是第二个问题。在一列人类唯一赖以生存,并且不可复制,不可破坏,无法修复的避难所上,这一场规模宏大,代表了底层人民心声,损失惨重的暴乱应该如何结尾?

取而代之?那便是达到了上位者的最初目的,重新恢复了平衡。可是这显然就让这部电影变得太过无趣而没有新意了。于是这个平衡必须被打破,那么,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呢?导演大概苦苦寻思了很久,一部电影烂尾委实是件令人难过得事情。

可是既然这已经是最后的避难所,而暴动成功的新上位者又并不想循着原来的老路走,那么,便毁了它吧,至于之后,一切,由你来想象。

而我只想说,那只出现在皑皑白雪中的北极熊,你其实是无性生殖,吃雪长大的吧!

雪国列车观后感(篇2)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喜欢外国戏剧。我对大多数国产剧都特别反感。我觉得国产剧太做作,太自命不凡,太假。也许以后看多了美剧和英剧或者韩剧,就不会这么觉得了,谁知道呢,或许以后又会想念国产剧的冗杂也说不定。特别讨厌的一点是,明明五分钟就可以说完的剧情,为什么国产剧总要一两集都意犹未尽。

为了应对全球变暖,cw7发射后,整个世界都被冰冻了,上了火车的人活了下来。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成为受害者?这多么不公平,生命等同于无辜的牺牲品。一辆列车就是一个世界,在这里,也有阶级与等级的区分,不同的人过着不同的生活,透彻的人奢靡无度,有很足的空间,吃着健康的食物,尾车的人挤在一个小空间里,吃的是用虫子做的恶心的蛋白质块。

整个列车相当于一个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神圣的永动机使火车一直绕着地球转,穿过寒冷的北极和炎热的沙漠。但现在这两个生态极端已经变成了一道风景。火车上的人口在增加。为了维持现有的生活条件和列车平衡,人口减少是唯一的办法。所以第一辆车和后车的人一起策划并实施柯蒂斯革命。

说也奇怪,当我在电影的前几分钟第一眼看见柯蒂斯的时候,就认定了他是主角,很神奇吧。所以有时候感觉就是这么微妙。**有压迫,**就有反抗。

柯蒂斯大革命也算压迫后的反抗吧。尾车的人一起站起来,以柯蒂斯为领头人,在设计列车的安全系统专家南京民秀和他女儿幼娜的帮助下,从最后一节车厢不断向前,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人牺牲,牺牲是革命不可或缺的音符吧,历史上的那么多次革命都是用牺牲换来的。不断向前,在每一次的前进中都会有人死亡,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通过隧道的时候,手无寸铁与武装齐全的正面交锋,那个**啊,惨不忍睹。

我不得不说这里的血腥场面有点假,而且&&反正也不是真的。我发现我喜欢电影种血腥场面后的人物受伤,但国内演员的化妆也太不靠谱了。外国戏剧有那种血腥的恶心,哈哈。不过隧道中的火把**让人没有想到,觉得这也恰恰体现出了柯蒂斯的聪明才智与领导才能。

在通过前面的车厢时,头车的人过的奢靡的生活着实让人不禁联想到尾车的人的脏兮兮的样子,呵呵,好鲜明的对比,这才是想要的效果。历经艰险来到了维尔福的车厢,结果发现这一切是维尔福和吉连姆的计谋,那张神秘的小纸条是维尔福写的,是为了列车或说是整个世界的平衡头车与尾车的一次卑鄙肮脏的合作。很可笑吧,不过我喜欢这种结局。

不过就是主人公知道真相的时候会有多心痛,自己不惜付出了一切的信仰原来从一开始就是错误,还让那么多兄弟拜拜送命。换成我,我一定会崩溃的,唉,一头撞死我算了,还有什么脸面对江东父老。在最后一部分,有一部分我感到震惊。这是柯蒂斯的独白。

有一段时间,坐在后车厢里的男人上车后,因为没有食物,人们就靠弱者为生,他知道孩子的味道最好。柯蒂斯带走埃德加,想当食物吃。这时,吉里亚姆用自己的手代替了孩子。后来,每个人都选择切断自己的手脚作为食物,直到士兵送来蛋白质块。埃德加一直是柯蒂斯为一切,整个世界,但柯蒂斯选择牺牲这个孩子来换取革命的进步。

不知道这两个当事人会有怎样复杂的心情。对这一点印象深刻。

柯蒂斯将带领人们改变命运。维尔福是为了保护神圣的永恒运动和保持列车的平衡。没有人是对是错,但立场不同。我喜欢电影的结局,很独特,或者说更喜欢它传达出的那种感觉,凄凉。白茫茫的一片,幸存的两个孩子。

就像电影利迪策的故事中的一幕,战争结束后回到家的爸爸发现村庄不在了,只有茫茫的雪地,看不到头也泡不到头的雪地,一个人在雪地里奔跑,最后发现村庄在白雪的下面,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灰烬。家人不在了,家业不在了,那种劫后余生的喜悦与对新生活的期待瞬间崩溃,我特别喜欢这种心里落差,我觉得很美。电影里有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站在他自己的位置,不要去他不该去的地方。

是这样的吗?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或者疯狂,或者简单&&

那么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又是怎么说的呢?哈哈,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话题,我不知道。

雪国列车观后感(篇3)

火车载着所有幸存的人类,在地球上奔跑,人类被困在火车里。在这列火车里,车厢是分等级的。越靠近车头,等级越高,越有财富和势力。

人类社会也是等级的,一辆车就是一个阶级,一种社会功能。作为火车头,最富有、最有影响力的阶层意味着他们正在引领社会前进。

革命领袖都有着不堪的过去。但当他们完成了自我救赎,带领追随者完成了革命时,却发现他们只是在为那个为人类牺牲的所谓精神导师而工作。精神导师给他们洗脑,建立他们的信仰,控制他们的精神,指导他们的行动,玩弄他们的命运。

他不在乎他在哪辆车里,他在什么环境里,他喜欢什么材料。他只关心他能否控制整个社会制度。他追求的是控制制度,实现自以为是的信念——保持制度的平衡。

底层人类的精神导师拿他的子民与势力阶层做交易。一个了解人性的导师组织他的人民是因为他相信他们的愤怒、放纵和恐惧会摧毁整个人类,包括他们自己和富人。他把他们当做筹码,与权力阶层勾结、妥协、交易,结果建立了一种秩序,实现了一种人类的平衡。

每当人口过剩的时候,就要发起革命,制造一部分牺牲者,就像水族馆里的鱼,当鱼的繁殖数量超过系统的承载能力,多余的一部分就要用来做食物。

如果没有革命和斗争,没有流血和牺牲,不仅系统会超载,而且安静的生活会被困在车里带来的恐惧和急躁所取代,最终系统会陷入混乱

然而,火车最终翻车,并不是因为车内,而是因为车外的冰雪开始融化而发生雪崩。如果没有安保专家的智慧,人类就此灭绝了。但是革命领袖用自己的身体,继续为人类服务,保持着繁衍后代的希望。

留下来的是一个亚裔女孩,和一个黑皮肤的男孩。女孩比男孩大,毫无疑问,她将带领他走向新的生活——同时扮演母亲和妻子的角色。人类再次进入母系社会,开始回归地球的大生物系统周期

但影片还有个瞬间是值得思考的,当革命领袖只身进入车头,统治者宣扬自己的统治思想,甚至要传位于他时,革命领袖迟疑了,若不是亚裔女孩冲他大叫及后面的爆炸,故事情节怕是要改写。也就是说,当底层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帮助进入社会上层时,他们的思维可能跟不上他的步伐,物质生活和角色地位的突然变化会让他措手不及。在这种情况下,他很可能改变以往的想法,不再代表底层民众的精神,而是希望像现有的高级管理层一样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这不是一个新话题。当中国农民起来推翻暴政时,他们的领导人会怎么做?当然,接过前任皇帝的权杖,坐上前任皇帝的宝座,新一轮的旧式统治开始了。

雪国列车观后感(篇4)

上帝第二次重塑人类,如同他当初指导了诺亚,这次他挑选了威尔福德和柯蒂斯。威尔福德凭他的绝顶智慧认识到人类社会的最根本秩序——每个人有自己的位置,并以此在火车上复制了一个社会。他理智到甚至可以通过设计和导演不同阶级之间的冲突来平衡火车上的人口,他也睿智到可以通过看似如此混乱、不可控的暴力事件来为自己创造的小社会精心挑选接班人。这个社会在他的治下顺利的运行着。威尔福德说“这个列车不是每个部分都是自动的,很多位置都需要人力。”体现了人类与他们生存的世界是如何相互依存,形成整体的。就像是我们的地球,万物生长、季节更替都是自动的,但也缺乏不了人们的耕种——人类活动对自然有着各种或好或坏的影响。可能这也正是为什么上帝要设计人类的原因。上帝创造了世界给人类生存,同时创造了人类和人类秩序来为世界的正常运转服务。威尔福德也正是根据这个真理创造了他的列车。

但威尔福德毕竟不是神本人,他唯一的失算在于错误计算了爱的力量,柯蒂斯在明知何为理智的情况下最终选择为爱毁灭!在这一刻,威尔福德的话再次得到了印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在上帝的治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使命,哪怕是睿智的威尔福德自己,他也只是在上帝给他赋予的位置上做了他该做的最后一件事——把真相告诉柯蒂斯、并且激怒柯蒂斯。柯蒂斯革命,最初看似是柯蒂斯个人英勇果敢的产物,后来真相却是威尔福德智慧下的一盘大棋。当所有人都以为威尔福德成功了的时候,上帝本人终于出场了,柯蒂斯的感情冲垮了威尔福德的智慧,因为他原是为毁灭者这个位置而生的。威尔福德也失算了,因为这一刻只有一个人没有失算,那就是上帝本人,在他的旨意下,看似的毁灭却正是新生的开始。

就如同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都并不是它本身的样子,而却是一局棋的一部分,背后都坐着一个操纵者。而如果你再深入的看一看,你会发现这个操纵者背后还坐着一个同样的人操纵他,那个坐在最后面的就是上帝本人了。

这个结局我觉得还体现了一个思想:人类社会中有两大力量,理智和爱,控制着我们的一切。不要过分的相信其中的任何一项。理智却残暴的列车为人类保留了最后的火种,而爱的爆发却使人们迎来新生。

雪国列车观后感(篇5)

观《雪国列车》有感

这部电影描述了生活在最后一节车厢里的人们在英雄柯蒂斯的领导下推翻威尔福德的残酷统治,到达火车前部,最后摧毁整列火车的过程。该片通过对末节车厢人生活的不堪和对自由美好的向往,塑造了不同对待命运的人物,其中包括对过去无法忘记,凭着信念一直走下去的英雄柯蒂斯。该片通过部分末节车厢人的自私和欲望(个人利益)违背对末节车厢人民的承诺的种种行迹,烘托出柯蒂斯勇敢,不被利益诱惑,睿智的伟大形象,整部影片宣扬了自由平等和谐的理念,同时也暗示为自由平等和谐不惜奋斗的革命意识。

影片开篇主要着重在末节车厢人们生活的恶劣环境,此时的威尔福斯士兵高高在上地看着这群可怜的人们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手中的软糕,一脸的鄙视和嘲笑。而柯蒂斯和伙伴们正积极地谋划一场浩大的反抗运动。

通过细心的观察,柯蒂斯发现把守的士兵的手枪并无子弹,已在上次镇压叛乱时用尽,柯蒂斯于是带领群众反抗,他们迅速占领了末节车厢,制服了士兵,并用毒品唤醒了沉睡的计算机程序天才南和他的女儿尤娜,柯蒂斯用毒品利诱南,在南的帮助下,柯蒂斯及其群众突破了一间间车门,在每次打开门时,尤娜都能测知门后的事情。但世事难料,当尤娜大叫不要打开接下来这扇门时,南刚好接通线路,门被打开了,一次血腥的战斗展开了,在这次战斗中,柯蒂斯失去了他的好朋友,柯蒂斯犹豫过,那时他如果救下朋友,就会葬送整个末节车厢人的未来,于是他忍着痛苦毅然地上前制住乖张复杂的列车上终极boss的女助理,并在女助理的带领下一步步接近火车的最前头。在这过程中,柯蒂斯也看见了一个个不同于末节人们的贵族们,他们过着奢侈,糜烂生活,他们的生活跟末节车厢的环境相比,就好像天堂一般富丽堂皇。

在经过一个教室时,柯蒂斯和朋友们遭到了一次冲击枪的屠杀,天真无邪的孩子盲目崇拜威尔福德,柯蒂斯心里不知道是难过还是觉得可笑,但唯一坚信的是他要继续走到火车的前头,在经过一番争斗后,参加反抗的人只剩下了柯蒂斯,南和南的女儿尤娜,在到达最后一扇门w门时,南停下来,南不再打开最后一扇门,而柯蒂斯则以为南因为没有了毒品不愿再帮忙,柯蒂斯讲诉了一个他被抓进列车王国的沉痛往事,在被抓进来的头一个月,威尔福德以及统治的人不为末节车厢的人提供食物,他们没有食物,便开始了相互屠杀,一个男子带领着一群人追逐一个妇女和孩童,男子杀死了妇女,此时一位年长者走了过来,他说:“把刀给我”,所有人都以为他要亲自杀死孩子,而年长者用手截下了自己的胳膊,对面前这些饿得面无全非的人们说:“先吃我吧,放过孩子”,男子沉痛跪下,他们吃了女人。

柯蒂斯痛苦地对着南说:“杀死女人的人就是我,你知道吗?我真的没有办法了,到后来他们开始提供蛋白质食物,而我现在才知道那是用蝗虫打制而成,而我们也好久没有闻过牛排的味道了”。

南说:“你知道我这几年收集毒品都是为了什么?毒品易燃遇高温易爆。

”当他要用毒品点燃引线时,w门打开了,一女人手持手枪,灭掉了引线,夺走了毒品包,她邀请柯蒂斯进入w门。

柯蒂斯看到了威尔福德,一个在五岁时就决定建立一个功能正常、功能失调和永久的火车王国的引擎。他在威尔福德那得知他永久不愿去相信的事实,那位救下孩童的年长者吉列姆一直是他的敬仰,在他心里年长者应是整个末节车厢的领头人,因为他是如此神圣,而就是这样的人与威尔福德勾结,做着背叛末节车厢的事,威尔福德说:“他和我一样,我们都用一只手拥抱着美丽的女人。

”柯蒂斯震惊地看着威尔福德,而在听到自己的好友也背叛自己,柯蒂斯开始动摇,威尔福德又以接班人的诱惑来引诱柯蒂斯,柯蒂斯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当尤娜意外闯进,她翻开地板,柯蒂斯才发现被放进地板里为永久引擎工作的孩子们,而威尔福德的解释是“还好末节车厢能生产处源源不断的孩子”。最后柯蒂斯和南炸毁了火车。火车被毁后,只剩下南的女儿尤娜和一个黑人孩子。他们走出火车故障,看到了雪山。

在影片的最后,他们看见了一只北极熊,这只熊代表着生命的希望,或许他们会死在雪地里,但我们却看到的是希望,这是一部带有积极色彩的影片,为自由平等和谐的追求不断地鼓舞着我们,朝着自己的理想勇敢前进,不被周围的诱惑蒙蔽双眼,面对层层阻碍,要勇于拼搏,勇于斗争。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刀口上。我们应该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为正确的目标而奋斗。即使我们想在这个过程中继续流血流泪,我们也应该坚持到底。

在影片的最后,柯蒂斯的动摇让观众很反感,认为他也背叛了自己的信仰,柯蒂斯的确动摇了,但他没有背叛自己的信仰,在末节车厢生活了那么久,柯蒂斯能靠着信念走到最后不容易,他长时间没有吃过牛排,没有洗过澡,没有换过舒适的衣服,可是他能在面对舒适的生活时没有冲昏头脑,而在w门内,威尔福德将他一直以来的信仰摧毁,然后宣扬永久引擎的强大,柯蒂斯震惊这样的力量,他没有想到过真的存在这样一个他并不相信的可能,而在他得知那股力量只是用可怜的末节车厢的孩童在维持,柯蒂斯毫不犹豫地拒绝这样不人性的做法,他最后的选择是为自由平等而做,他知道一个正确的目标,一个为人民而战的理想是值得用生命去守护地,他没有背叛他的信仰。

雪国列车观后感(篇6)

雪国列车这部电影,给人一种极大的震撼感,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深刻反思。列车—象征着世界,人类的阶级社会。我们来看看这列载着仅存的人类在极寒世界中飞驰列车的社会分化吧:尾部车厢,人们生活在拥挤狭小且肮脏的地方,吃的是各类昆虫制作的所谓蛋白块,无比凄惨,折射出阶级社会最底层的人,但具有革命性。中部车厢,有观赏区、作业区、教育机构等。相对于尾部车厢的人们生活条件有巨大差别,象征着有生产力的技术或脑力劳动者,受到上层车厢的剥削,无力于社会的变革。上层车厢,当整列火车发动了一场自下而上的暴力革命时,反抗者们从火车底部一路打到高级车厢时,里面的场景让我十分震惊。

荒淫无度大鱼大肉的场景比比皆是,越往车头走越堕落。上层车厢的人象征着腐烂的统治阶级,所谓的社会贵族。他们拥有维护列车秩序的军队,这支军队象征着腐朽国家的暴力机关。列车长,象征着阶级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控制着社会的存在及延续。从这个角度分析,电影一直在阐述的是:“这列火车的本质就是人类社会”。所以,从政治角度来看,尾车的乘客具有革命性,革命的诱因通常都是不平等造的,但尾车的人发动的革命让我感觉很怪,因为这场革命是底层领袖与火车最高统治者为了减少人口而策划的革命,很暴力血腥但又会觉得没有这种暴力血腥社会最终也会走向无法约束的状态,澳大利亚野兔成灾了解一下,所以这便是这部电影的经典之处。给人一种自我思考的矛盾感受且使人对政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且这部影片很好的表现了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将来发生的社会体系崩溃到建立再到崩溃,如火车环绕轨道般循环。

另外,结尾部分主角到达火车控制室后发现了所谓永动机的残酷真像的场景阐述了世界上不可能存在永动机的观点。

雪国列车观后感(篇7)

2017.3.28《雪国列车》观后感

看完《雪国列车》后的后效应在心里一圈一圈荡开来,每次回波都会更强烈,多年来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政治意味强烈的电影,让我一直不能平息心绪。

如果说看了《我们》,《1984》、《美妙的新世界》之后的印象终究由于文字和写作背景的局限未有那么大的冲击力,只是有所触动的话,那么看完影片后的冲击是巨大的,影片尽管贴上了科幻片的标签,但时间设置在2014年7月1日至2032年元旦,标签是科幻的,时间却是如此真实,离我们如此之近,触手可及。

影片名一开始在我看来翻译的不够贴切,在香港上映的片名翻译为《末日列车》更好,可能是为了尊重漫画原著吧。片子整个形式包装和构架是好莱坞式的,但内核则是反好莱坞商业片的,是部政治意味很浓,严肃题材的影片,我惊异它在中国能够逃过审片上映。

它探讨了人类社会周而复始的发展轨迹,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明知是宿命依然如此往复演变的发展轨迹,只不过影片在片尾处采用了有希望的方式,但仍然逃不脱那个死循环,只不过循环阶段前提了两个而已。

在灾难中创世出现阶级阶级分化阶级固化

毁灭另辟蹊径

对于刚看完反乌托邦三部曲的我来说是震撼的,随着列车末节车厢的无产者不断向车头前进的过程,看着阶层不平等之烈,完成了新领袖产生原因的呈现。其中最残酷是经过车厢学校的那一段,看着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整齐划一的高颂僵化的口号,看着孩子们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去看那七个逃离列车被冻死的反面教材雕塑,我看到了教育可怕的一面,怪不得《1984》里说“谁掌握了现在,就掌握了过去,掌握了未来”。教育同时也在固化个性思维中作用无限,车厢学校里的孩子们还情有可原,而身为反抗者、觉醒者的领袖柯蒂斯依然固化在统治者划定的思维框架里认为离开列车就会死亡,而不是睁开自己的眼睛观察,这才是最可怕之处,身处桎梏而不自觉,以至于几乎就坠入“被压迫者变成新的压迫者”的宿命。

还好,有个“明白人”,有个用自己的思维,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明白人”——列车安保系统设计者南宫民秀,尽管他也不免沦为一颗受制于人的棋子,但他可以利用棋子的身份按自己的计划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听自己的心,相信自己的眼睛,突破统治者——维尔福特的机械式洗脑,引导最后的人类打破车厢走出桎梏,寻找新的希望,尽管代价惨重。

另外说说吉列姆,也许威权领袖和精神领袖是相伴相生的一对孪生兄弟,为着所谓人类生存大计各自在不同的位置上保持人类整体的平衡能持续向前迈进,无论二者是否通谋,实质后果是一样的,吉列姆不过是想把柯蒂斯培养成另一个维尔福特,以继承永不停息的列车,让它持续不断地“永动”下去,把柯蒂斯从“恶人”变成“义人”,再在新统治秩序里变成“恶人”,只有“明白人”用孩子唤醒柯蒂斯才又使之成为“真人”,实现了领袖最后的升华,而不再堕入死循环的宿命中去,选择了自由的死,摒弃了蛆虫般的苟活。

影片中的柯蒂斯领导革命是反抗体制的,南宫民秀对车厢的爆破师打破体制的,打破体制后原有体制列车再也无法复原,但代价巨大,幸存者走出车厢后生死难了,只是留有希望,这就是体制的本质,在此过程中肉体上的残酷与“体制”本质的残酷相比显得微弱了。

雪国列车观后感(篇8)

上帝第二次按照诺亚的指示重塑了人类,这次选择了威尔福德和柯蒂斯。威尔福德用他的大智慧认识到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秩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位,从而在火车上复制了一个社会。他非常明智,甚至可以通过设计和智到不同阶级之间的冲突来平衡火车上的人口。他也非常聪明,他可以通过看似混乱和无法控制的暴力,为自己的小社会精心挑选**人。

这个社会在他的治下顺利的运行着。威尔福德说“这个列车不是每个部分都是自动的,很多位置都需要人力。”体现了人类与他们生存的世界是如何相互依存,形成整体的。

就像我们的地球一样,万物的生长和季节的变化都是自动的,但也不乏人的修养——人类的活动对自然有各种好的或坏的影响。也许这就是上帝设计人的原因。上帝创造世界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创造人类和人类的秩序是为了服务世界的正常运转。

威尔福德也正是基于这个事实创造了他的火车。

但威尔福德毕竟不是神本人,他唯一的失算在于错误计算了爱的力量,柯蒂斯在明知何为理智的情况下最终选择为爱毁灭!在这一刻,威尔福德的话再次得到了印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在上帝的治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使命,哪怕是睿智的威尔福德自己,他也只是在上帝给他赋予的位置上做了他该做的最后一件事——把真相告诉柯蒂斯、并且激怒柯蒂斯。

柯蒂斯革命,起初似乎是柯蒂斯个人勇敢和决心的产物,但后来真相是威尔福德智慧的大博弈。当所有人都认为威尔福德成功时,上帝终于出现了。柯蒂斯的感情破坏了威尔福德的智慧,因为他生来就是要当毁灭者的。威尔福德也算错了,因为这一刻只有一个人没有算错,那就是上帝自己,在他的意志下,看似毁灭的新生命才刚刚开始。

正如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经济事件、政治事件)都不是它们自己的外表,而是一盘棋的一部分,背后有一个操纵者。而如果你再深入的看一看,你会发现这个操纵者背后还坐着一个同样的人操纵他,那个坐在最后面的就是上帝本人了。

我认为这个结局也反映了人类社会中有两种力量,理性和爱,它们控制着一切。不要过分的相信其中的任何一项。

理性而残酷的列车为人类留下了最后的火种,而爱的爆发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生命。

to the only wise god, be glory forever and ever. 全文建立在有神论基础之上,因为我是**徒,无神论者有不同意见会很正常。

雪国列车观后感(篇9)

阶级斗争指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一切阶级斗争都是建立在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的对立和冲突基础上的。归根结底,它们也是围绕物质利益展开的。

事实上,在观看一部完整的电影时,最终的结局会引导它走向这样一个主题,那就是回归自然,追求自由。但以我个人的观点,从一开始车尾的暴动缘由来看,直到片尾的人类伊甸园似的结局,这中间,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说,并不是完全合乎发展规律的,而结局,也多少带这些宗教寓言的意味。所以本片题材,个人认为它并不是一部科幻现实片,而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

一种假设是,如果车尾士兵的枪是实弹枪,这场革命会发生吗?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从暴动最初的原因来看,车后群众敢于暴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英雄看到车后士兵的枪里没有子弹,只是一个吓唬装置。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维持政权的手段,往往不是彻头彻尾的血腥与暴力镇压,它往往基于一种威慑,这种威慑使得人们害怕即将发生的暴力镇压,而选择忍气吞声。

但这种威慑并不是单纯唯一的统治手段,另一手段就是控制食物与水,尽管这食物可能仅仅是垃圾一般令人作呕的存在,但这种东西足以使得群众处于一种半饥不饱的状态,在勉强能够活下去,并且受到死亡的威慑时,人往往会选择苟且下去。当然,这趟列车的生存环境和政治权力都是特殊的。一是不存在外部干扰;二是阶级界限非常清晰,社会底层的人对上层的人知之甚少。

一种讨论,情境的力量。在《乌合之众》中讨论过群体无意识这一概念,而在《路西法效应》一书中,更是以实际案例,详细的阐述了人类自身所带有的邪恶的平庸性这一特质。人,究竟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吃人?

一个表面的结论是,人在没有任何其他食物,同时已经饥饿到生命垂危的时候,才会选择吃人。这个表面结论的得出,基于生存压力,也结合了一些历史上的事实,其中都有一个非常一致的原因,那便是:逼不得已。

但让我们先跳出这个理由,想想食人族的事情。食人族也吃人。但更多的是基于原始的宗教信仰。他们可能认为食人族可以获得更多的活力和力量。不同于生存压力,这是另一种情境压力。人是一种非常奇妙的生物,总是处于本能、感性和理性的过程中。

任何一个人类社会群体的形成,都应建立在满足本能的基础、情感认同的道德、理性产生的规律三者的结合之上。所以,对于人类的饮食现象,我们不妨大胆设置。以上三个方面的任何崩溃都可能导致这种现象。当第一个人吃了之后没有收到任何惩罚,那么这种现象就会被合理化,然后就会是这种现象的普遍化,而第一个停止吃东西的人就是这种现象的终结者,就像电影中的汽车后座的老人一样。

可以看出,人类食人现象的开始和结束,可能只是由于个人行为,即第一个突破限制的人,无论是第一个开始仅是的人还是第一个停止仅是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统治者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历史属于人民。在某种程度上,它并不全面。历史属于人民,但改变历史的仍然是政治精英。

一个符号。叛军冲破几节车厢后,面对统治者的暴力机器面具军。他们都手持斧头,同时蒙面。

这个设定有一定的令人寻味的地方。蒙面的斧头军团,实际上是符号化的暴力机器的象征。正如军队一样,这个地方是一个服从命令的地方,抹杀个性,抹杀差异,只有一个目的,那便是杀戮。

暴力机器属于统治阶级,但注意到奇怪的一点是,暴力机器的组成部分,往往大部分来自于被统治阶级,于是奇妙的一点便发生了,在叛乱与镇压的过程中,实际上是被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自相残杀,如果不能够到达最后的权力巅峰的车厢,那么,这仅仅是一场无谓的流血游戏。因此,根据阶级的定义和情境压力,可以说阶级确实是建立在物质利益基础上的,但有时也可以通过阶级认同来建立。一个人属于什么样的阶级,往往不是因为他出生在这里,而是因为他觉得在哪里可以得到认同感。

这也是人根深蒂固的群体性所决定的。

第一个寓言。这则寓言发生在叛军进入寿司车厢时,在他们经过植物车厢和水族馆车厢之前,身为发言人的妇女首先提到了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平衡是一个自然概念。这是一个循环的概念。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在其中,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都是一种资源。

自然界是一个资源有限的世界,因此有生态平衡的动态循环的概念。在这里面,每种资源同时又是消耗资源的成员。反观列车本身,更是资源有限世界的一个极具特点的缩影,结合片尾统治者在统治车厢中提出的维持人口稳定的说法,虽然残忍,但在某种现实意义上来说,其实是带着合理性的。

与此同时,人性在某种时候往往要屈从于自然规律。第一个寓言是人不拥有自然,但自然拥有人。

第二个寓言。这个寓言发生在教室里。从孩子的发言可以看出,人的意识从童年便开始养成,而教育,往往会成为一种灌输式的统治手段。

所谓的从娃娃抓起,是非常有道理的。教师的教育手段,有歌功颂德,歧视,对外部的否定。下一个场景,便是分发鸡蛋的光头和蔼的仿佛教士一般,最后,教士与教师统统拿起枪,开始了扫射。

可见,文明虽然是一个较高的发展阶段,但其基础仍然是野蛮。而影片的魅力所在在于这种节奏的转变,从野蛮到文明、从文明到野蛮,一闪念,一瞬间,这种突变让人印象深刻。

第三个寓言,在片尾处。当爆炸之后,列车损毁,人类毁灭殆尽,只留下两个孩子,一男一女,踏出列车,在寒风中面对苍白一片的世界,远处山峰上的北极熊告诉观众,这世界上还有别的生命存在。而男孩与女孩,就仿佛是亚当与夏娃一样,迎接他们的,是人类新的世界,一个残酷的,没有上帝的伊甸园。

在列车上,反复在宣传列车是人类最后的净土,而片尾的结局恰恰否定了这种宣传,净土出现在白雪覆盖的山上,两个孩子,还有一只北极熊。但这种伊甸园的存在形式恰恰却是反伊甸园的,因为它代表着极端的匮乏,困苦,以及诞生于挣脱列车的束缚,依靠人类自身寻求新世界的形式。

影片中还有一些细节颇有些意思,包括光头男这个角色,象征着一种混沌以及原始的邪恶,他不代表任何阶级,只代表自己,只代表暴力与杀戮。还有小女孩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暴力倾向,都耐人寻味。而统治者与车尾老人的交流真相,也同样值得人思索。

一言以蔽之,人类世界,以及人类本身,是一个无比巨大又深奥的高塔,在这里,辛苦构建的一切可能一瞬间就会坍塌,而突破禁锢之后,可能又会踏入新的困境。人的一生,何其脆弱与短暂,我想本片的寓意所在,也许就是,人类与世界的关系,永远不应该是人统治世界,人与人的关系,永远不止于人统治人,而应该形成一种循环,基于理性控制之内,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世界,这种世界,现在只存在于理念中,而未来,则未可知。而这种未可知,或许才真正是这部影片的科幻意义之所在。

雪国列车观后感(篇10)

2017.3.28《》观后感

当上完您的第一节课后,就感觉自己深深爱上了这门课,所以之后就一直坐在第一排,希望多学到技巧--怎么去鉴赏电影(有时候自几有些累,没集中精力去听,想对您说声对不起)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世界各国在2014年推出了cw-7制冷剂,将地球推入了极度寒冷的深渊。大多数人死于寒冷和恐慌。只有几千人上了威尔福德工业发展的火车,成为不安分的流浪汉。这列火车借助威尔福德(艾德·哈里斯 ed harris 饰)开发的永动引擎,并且配备各种完备设施,在之后的十七年里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独立生态系统,周而复始旋转在43.

8万公里的漫长旅途中。住在车厢尽头的人们受到压迫。为了争取自由和权力,他们过去发动过多次骚乱,但毫无疑问都以失败告终。这一次,柯蒂斯(克里斯埃文斯)试图找到被囚禁的安全设计师南宫明秀(宋康昊),并用手打开第一节车厢的门,推翻威尔福德的统治。

新年伊始,一场血腥革命正在进行……

本片根据根据法国漫画《le transperceneige》改编。

看完《雪国列车》后的后效应在心里一圈一圈荡开来,每次回波都会更强烈,多年来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政治意味强烈的电影,让我一直不能平息心绪。

如果说看了《我们》,《1984》、《美妙的新世界》之后的印象终究由于文字和写作背景的局限未有那么大的冲击力,只是有所触动的话,那么看完影片后的冲击是巨大的,影片尽管贴上了科幻片的标签,但时间设置在2014年7月1日至2032年元旦,标签是科幻的,时间却是如此真实,离我们如此之近,触手可及。

影片名一开始在我看来翻译的不够贴切,在香港上映的片名翻译为《末日列车》更好,可能是为了尊重漫画原著吧。片子整个形式包装和构架是好莱坞式的,但内核则是反好莱坞商业片的,是部政治意味很浓,严肃题材的影片,我惊异它在中国能够逃过审片上映。

它探讨了人类社会周而复始的发展轨迹,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明知是宿命依然如此往复演变的发展轨迹,只不过影片在片尾处采用了有希望的方式,但仍然逃不脱那个死循环,只不过循环阶段前提了两个而已。

在灾难中创世出现阶级阶级分化阶级固化

毁灭另辟蹊径

对于刚看完反乌托邦三部曲的我来说是震撼的,随着列车末节车厢的无产者不断向车头前进的过程,看着阶层不平等之烈,完成了新领袖产生原因的呈现。其中最残酷是经过车厢学校的那一段,看着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整齐划一的高颂僵化的口号,看着孩子们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去看那七个逃离列车被冻死的反面教材雕塑,我看到了教育可怕的一面,怪不得《1984》里说“谁掌握了现在,就掌握了过去,掌握了未来”。教育同时也在固化个性思维中作用无限,车厢学校里的孩子们还情有可原,而身为反抗者、觉醒者的领袖柯蒂斯依然固化在统治者划定的思维框架里认为离开列车就会死亡,而不是睁开自己的眼睛观察,这才是最可怕之处,身处桎梏而不自觉,以至于几乎就坠入“被压迫者变成新的压迫者”的宿命。

还好,有个“明白人”,有个用自己的思维,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明白人”——列车安保系统设计者南宫民秀,尽管他也不免沦为一颗受制于人的棋子,但他可以利用棋子的身份按自己的计划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听自己的心,相信自己的眼睛,突破统治者——维尔福特的机械式洗脑,引导最后的人类打破车厢走出桎梏,寻找新的希望,尽管代价惨重。

另外说说吉列姆,也许威权领袖和精神领袖是相伴相生的一对孪生兄弟,为着所谓人类生存大计各自在不同的位置上保持人类整体的平衡能持续向前迈进,无论二者是否通谋,实质后果是一样的,吉列姆不过是想把柯蒂斯培养成另一个维尔福特,以继承永不停息的列车,让它持续不断地“永动”下去,把柯蒂斯从“恶人”变成“义人”,再在新统治秩序里变成“恶人”,只有“明白人”用孩子唤醒柯蒂斯才又使之成为“真人”,实现了领袖最后的升华,而不再堕入死循环的宿命中去,选择了自由的死,摒弃了蛆虫般的苟活。

影片中的柯蒂斯领导革命是反抗体制的,南宫民秀对车厢的爆破师打破体制的,打破体制后原有体制列车再也无法复原,但代价巨大,幸存者走出车厢后生死难了,只是留有希望,这就是体制的本质,在此过程中肉体上的残酷与“体制”本质的残酷相比显得微弱了。

雪国列车观后感(篇11)

影片中的角色维尔福德和柯蒂斯分别代表了压迫者和反抗者。列车维尔福德将专制独裁作为自己的信仰,相信为了维持社群系统的整体和谐平衡,哪怕实施残酷的压迫、暴政也有其理由,甚至诉诸杀戮、虐待也可在所不惜。

对社会公平正义而言,这样的人物最为危险,因为其自私自利的本质容易为其所谓的理想信念、对大众群体的绑架裹胁以及虚伪的集体利益诉求所伪装,事实上维尔福德真正信奉的无非是他自己及其所代表的少部分上层权贵阶层的利益,并且这是以广大底层民众的血泪和屈辱为代价。

甚至维尔福德都被自己的“伟大奉献”所催眠和感动,他振振有辞地说出与吉列姆合谋,通过策划冲突杀戮来维持列车生态所须的人口平衡的真相,目的就在于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列车生态的安全保护者和危机拯救者,他企图以自己忍受孤独、敢于担当、慷慨让位的假面来迷惑和拉拢柯蒂斯成为接班人,但是以部分人的生命为代价换取社群的存续无关乎伦理选择而纯属政治选择,再虚伪的说辞、再华丽的外衣都掩盖不了斑斑的血泪和罪恶,人性的力量让柯蒂斯组织选择做一个旧世界的毁灭者、旧制度的埋葬者,而不是做一个既得利益的接管者和旧世界的维护者。

最后雪国列车的毁灭和崩溃成为影片中最壮观的一幕,这既象征着人类社会与地球自然的猛烈碰撞,也象征着人类社会两种不同道路之间的剧烈碰撞,似乎在告诉世人,在某些特定背景下旧世界的毁灭是人类走向陧磐重生的无奈选择。

柯蒂斯最终用生命换来了新的制度重建的机会,即便这只是一个人性复兴的概率和希望,也标志着柯蒂斯的胜利。此外,柯蒂斯冲破重门的奋斗和搏击过程,对列车二把手梅森的处决,对雪国列车先保后毁的觉醒,对自己吃人之罪的悔恨,刻画出一个真实可信、勇于斗争、重视行动和实践的坚强革命者的形象。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